产业融合内涵范文

时间:2023-12-27 17:15:55

产业融合内涵

产业融合内涵篇1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农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政府在修建农田水利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与乡村景观相结合,通过探讨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的方式,有利于推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本文主要从农田水利的概述、乡村景观的介绍、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有哪些融合方式及对两者融合的未来展望加以展开。

【关键词】

农田水利;乡村景观;融合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我国有着深厚的农业文明,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如今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的灌溉面积已经是世界首位。但是农田水利建设导致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在修建农田水利的时,大量的植被被砍伐,水土流失严重,乡村景观也遭到严重的破坏。虽然,我国在修建农田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也注重到了环境的维护,但是对于环境的维护更多的是考虑到减少环境污染上,设计者们很少将眼光放在水利工程的外观上。而有些农田水利修建在乡村景观当中,对乡村景观的视觉效果产生了很大的不协调性。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进步,游客对于乡村景观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也就迫切地需要探讨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的融合方式。农田水利的概述主要包括它的组成、现实意义及历史意义等方面。乡村景观的介绍主要包括乡村景观的含义及乡村景观研究的现状。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的融合方式主要分为两种:①通过农田水利工程景观融合的方式。②通过文化景观加以融合。在第一种方式中,又分了动态和静态的角度进行融合。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融合的方式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农田水利的概述

农田水利主要有排水灌溉等建设组成,农田水利的优势有调节水资源,改善农业产量等方面。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农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修建农业水利不仅有它的现实意义,还有它的历史意义。我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农田水利也与农业文明一起被流传下来。最早记载农田水利一词的是在北宋年间,在《史记》中也透漏了当时的人们是怎样进行农业灌溉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很多的学科知识,所以探究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的融合方式需要协调好多方面的因素。

2乡村景观的介绍

乡村景观是以人类为核心,以淳朴的自然风光为组成部分,是人类与自然风光不断融合下的产物。人类是乡村景观的核心,人类在乡村中生产、生活,所以乡村景观是人与自然不断作用下的结果。而从人类的生产、生活角度又可以将乡村景观分为生产景观、生活景观等。生产景观指的是人类在生产的过程中对自然的作用的一种景观内型。生活景观是人类在生活的过程中对自然进行作用的一种景观内型。这些景观中又以农田水利景观作为主线。我国从至今都注重农业的发展,每一个年代都会建造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这些时代建造的农田水利工程有的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的,有的农业水利工程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这些农田水利设施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而且对预防旱灾洪涝有一定积极的影响。我国对乡村景观研究的比较晚,在20世纪80、90年代的时候,才提出两者融合的设想。国内相关学者对乡村景观的探究上,主要集中在乡村的人居环境等,很少涉及到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融合的方式上来。

3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有哪些融合方式

3.1通过农田水利工程景观融合的方式

农田水利工程景观是生产景观的一部分,它主要包括灌溉的景观及排水景观等方面。农田水利工程本身就代表了我国最先进的水利技术手段,所以游客通过工程景观来了解我国的水利技术手段。一般情况下,在农田水利工程的周围会有石碑,石碑上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当时工程时间,具体步骤等。这些都是农田水利工程景观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有采用过将农田水利工程景观融合在一起的方式,比如现在见到的苏堤,就是运用工程景观融合方式的例子。农田水利工程的主体是水,利用和规划好水的走向,也能够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景观的人文与自然内涵。一般情况下,会从动和静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从静的方面主要是通过一定量的筑坝来形成一片静水的景观。在静水的表面倒影着树影,房屋,这些都给人以静态的欣赏美。这种方式主要是不改变水的原有形态,以其固有的姿态来感染游客,游客通过驻足,留影的方式来传递水利工程与乡村景观融合的美。从动的方面,施工人员通过建设一些喷灌等水利工程来使水动起来。农田水利工程通过修建河道等方式来形成流水的景观。农田水利工程景观还包括落水的景观和喷水的景观。落水的景观指的是通过修筑大型的水库,水库的水在泄洪的时形成落水的景观。通过落水景观的修建不仅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利用落水的势能进行发电等其他的功效。喷水的景观指的是喷灌的时候产生的景观,主要指的是农民在对农田进行灌溉的时候,水体喷灌的美感。这是农田水利工程所特有的景观,具有动态美。

3.2通过文化景观加以融合

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的方式还包括通过文化景观来加以融合。这里的文化景观包括工程项目本身的文化内涵,乡村地域的文化内涵及水资源文化内涵。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人文内涵主要体现在修建农田水利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农田水利在建筑的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技术,不同知识的理论框架。农田水利工程是否先进、是否具有科技性是人们旅游观光所要观赏的重点。在农田水利工程的旁边,还应该放置石碑,石碑上用文字的形式记录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过程,施工的时间等。这样的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也有助于带动当地的旅游业进行发展。水资源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描写水的诗句,水利设施的文化传统以及水蕴含的人文内涵等。我国先秦智者老子就对水的评价很高,写下了很多有关水的诗句。另外,我国古代在很早的时候,就懂得利用水来提高农业的产量。比如,在秦朝时,秦始皇就修建灵渠,用来灌溉和抵御洪水。李冰父子修筑的都江堰,现在依旧完好地保存着。1960年前后,河南省修筑红旗渠,不仅解决了当地的干旱问题,而且增加了农田水利工程的人文内涵。这些水资源的文化内涵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游客到这些地方旅游,发展了当地的经济,也有利于我国乡村景观的保留与发展。乡村地域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乡村景观随着地域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景观特色中又蕴含着不同的人文内涵。例如,人们常说的江南水乡,巴山蜀水等都是不同的景观蕴含着不同的人文内涵。不同的地域修建的农田水利工程有所不同,乡村景观也不同,两者在融合时呈现给游客的美感也是不同的,例如江南水乡是能够带给人宁静的美,委婉的美,而巴山蜀水则是能够带给游客豪放的美。这些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在不同的地域呈现不同的融合形态,带给游客不同的文化内涵。这些乡村地域的文化内涵在文化景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够带动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的完美融合,而且弘扬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工作也有一定的帮助。

4两者融合的未来展望

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设计的领域很广,所以各个学科的人员应该都参与进来,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来促进两者的融合,提高乡村景观和农田水利的融合度,并且增加两者的人文内涵,促进我国乡村景观和谐、健康的发展。各个学科的人员相互借鉴交流,设计出吸引人的乡村景观,以此来带动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的相互融合其实本质就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农田水利代表了我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乡村景观则是代表了人文艺术的呈现。两者的相互交融不仅有利于提高旅游人员的审美鉴赏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是有远大前景的。

5结语

农田水利的概述主要包括它的组成、现实意义及历史意义等方面。乡村景观的介绍主要包括乡村景观的含义及乡村景观研究的现状。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的融合方式主要分通过农田水利工程景观融合的方式和通过文化景观加以融合的方式。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融合的方式在未来是有远大前景的。

作者:何培兰 单位: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水务局

参考文献

[1]王钊,卓美行,陶洪波,等.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方式的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04:14~17.

[2]丁玮,李莉萍.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规划探讨[J].江西科学,2012,02:157~163.

[3]蒋锐.试析农村小城镇建设中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的融合方式[J].低碳世界,2016,06:95~96.

[4]张勇,汪应宏.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乡村生态文明的审视[J].中州学刊,2013,04:29~34.

[5]李慧,孟德明.试析农村小城镇建设中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的融合方式[J].农民致富之友,2013,16:225+229.

产业融合内涵篇2

关键词: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思路;运用机制

随着当前旅游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加上人们参与旅游活动的热情不断提升,如今旅游产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创新与完善。在该创新过程中,需要认识到旅游产业体系的优化,不仅仅是旅游元素的丰富,更重要的是从科学、完善的视角来具体切入,而旅游纪念品实际上就是从全面、成熟视角认知旅游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通过将文化内涵融入旅游纪念品中,不仅能优化旅游产业体系,同时也能够增进人们对旅游活动的理解和认知。

1山东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活动开展背景分析

当然,现阶段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关注点和创新点,所以如何在利用自身优势基础上,创新旅游产业经营要素,就至关重要。当然,从应用实际上看,这也与当前旅游纪念品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着重要关联。首先,从文化内涵上看,目前多数旅游纪念品在进行设计时,缺乏必要文化内涵的融入,尤其是未能将现阶段人们期待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客观的看,当前人们所关注的是多元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有效结合,而旅游纪念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元素内容,无论是其实际理念,还是具体应用的设计内涵,都是融入某种文化内涵的客观表现。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旅游纪念品设计效果,就需要从文化元素渗透入手,通过具体创新,从而优化设计效果。其次,从时展的形式和进程看,当前整个旅游纪念品在设计活动开展时,其需要注重与时展的特点相结合,尤其是要与现阶段人们消费的关注点相融合。现阶段人们对旅游纪念品的关注与应用,不仅局限于消费元素,同时更注重文化内涵的诠释和表达,在当前整个时展不断成熟背景下,文化内涵的缺失已经成为影响旅游活动参与质量的重要因素。结合旅游纪念品设计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看,如果能够有效开展该设计活动,其不仅能够提升设计质量,同时还能丰富旅游活动开展形式。最后,现阶段旅游纪念品在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特色元素的有效融入,从而限制了旅游纪念品价值作用的有效呈现。当然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对旅游纪念品价值作用的全面、准确认知。不仅如此,旅游纪念品不仅是一种旅游活动元素,其同时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所以发挥好旅游纪念品的价值作用,才能推动和满足旅游活动经营发展的具体需要。当然,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活动的有效开展,也能够全面提升设计层次,构造与旅游活动发展相匹配的发展机制。

2茶元素体系的具体内涵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资源,其中就包含了元素多样、内涵丰富的茶元素。茶元素是在我国长期发展和社会大众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元素内容,用好茶元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传承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中融入了完善的价值理念和情感内涵,从而更好地被人们所认可。结合茶元素体系的具体内涵,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所具有的价值理念,而应用好该茶元素体系的价值作用,能够帮助我们诠释好茶元素体系所包含的生态理念和人文内涵,从根本上实现对传统茶文化体系的有效传承。随着当前旅游活动经营发展不断成熟,如今在该活动开展过程中,其被融入了新的元素理念,比如将人们所关注的人文、绿色、生态等多种精神内涵融入其中,从而构造了具有实际影响力的旅游产业体系,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旅游纪念品也成为人们参与旅游活动,了解相关目的地的重要物质元素。茶元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更是多元文化成熟发展的今天,值得我们传承和融入的重要内容。当然对于茶元素体系来说,其基础是物质元素,尤其是与茶相关的各种物质元素,都能够为我们开展各项活动提供基础和借鉴,尤其是能够丰富整个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元素。而茶元素体系中,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则是整个旅游纪念品设计过程中的灵魂。通过融入精神元素理念,其能够从本质上实现茶元素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茶元素体系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多元文化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传承这一文化机制,极具现实意义。

3山东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具体要求

对于山东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其与普通的商品不同,无论是具体的元素内容,还是其产品层级,都有着自身特殊性,因此,在开展设计活动时,要注重层级设计,尤其是要充分结合市场的消费实际,设计有层次差别的旅游纪念品,通过满足不同等级消费者的具体需求,才能实现整个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其次,山东特色旅游纪念品在进行设计时,要将地域文化的特色性和内涵性融入其中。事实上,山东特色旅游纪念品在开展设计活动时,其之所以区别与其他产品,关键在于其中展现和诠释了山东地区的地域性,所以,在整个旅游纪念品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探究具有山东地区标示性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从而提升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应用效果。最后,对于山东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活动开展来说,要注重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尤其是要将传统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适合元素,融入到整个纪念品设计活动中。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其能够成为整个纪念品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重要的借鉴元素,同时在对该文化资源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也赋予了整个纪念品相应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属性,从根本上提升了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应用效果。

4茶元素在山东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具体运用思路

结合我国茶元素资源特色和具体应用状况,不难看出融入该资源的过程,不仅是提升品质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创新和发挥旅游纪念品价值作用的过程。因此,发挥好茶元素资源优势,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品质和效果。对于山东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活动开展来说,融入多样元素,尤其是将茶元素理念内涵融入其中,其能够有效提升整个纪念品的设计品质,并且丰富纪念品内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属性,发挥旅游纪念品的价值功效。山东地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省份,无论是经济元素,还是经济体系完善度,其都有其他省份所不具备的优势,当然,在整个旅游产业经营过程中,山东省也有着浓厚的市场认知度。此外,山东经营经验也相对丰富和成熟,因此,结合本土特点,创新旅游纪念品设计思路,就极为必要。茶元素是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体系中的核心与关键,通过对茶元素体系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我们能够感受其中所具有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不仅如此,现阶段,整个茶元素体系中,也全面融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相应元素,所以,如果能够应用好茶元素内涵,开展相关设计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具体的设计要素,同时也能赋予整个设计活动新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进而实现传统茶元素与现代设计活动的全面、有效结合。对于旅游活动开展来说,其实际上也符合当前整个消费活动开展的相关要求,尤其是健康生态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新的消费关注点,因此茶元素与旅游活动相结合,其更能满足当前人们的具体需要。在山东地区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元素内容融入,其不仅是提升山东地区发展优势的基础,同时更是从人们实际需要角度出发的客观要求。

5结语

山东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需要注重文化元素的实际性融入,通过将时代内涵和价值理念融入到整个纪念品设计活动中,从而满足人们对参整个旅游活动的具体需要,当然从客观上看,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整个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过程。而融入传统茶元素,也为整个旅游纪念品价值作用发挥提供了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徐丽君.传统特色元素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以道教圣地鹿邑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344-345.

[2]朱素圆.山东省临沂市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2):151-153.

[3]王智远.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地方性”价值研究———以烟台民俗工艺品为例[J].现代装饰(理论),2016,(15):253-255.

产业融合内涵篇3

关键词 产业调整;技术升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内涵建设;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7-0023-03

一、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为高职专业内涵建设提供了良机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地区都在抓紧构建新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将是大势所趋。河北省在2009年底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目标任务。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将带动人才需求从传统行业和一般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转移。高职院校肩负着为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使命。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由世界500强企业——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举办和管理的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练了“校企一体、产教相融;学培并举、集团发展”的办学特色。开滦集团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面对老矿区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亟需转型的现状,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全力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正在倾力打造集煤炭生产、洗选加工、煤化工、现代物流、电力、装备制造、建筑施工、建材化工、文化旅游等多产业并举的大型企业集团。2012年,开滦集团优化调整“十二五”发展规划,确立了以“能源化工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业,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及“新能源、新材料”为新兴产业的“两主一新”产业格局。为实现技术升级、改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开滦集团2013年又推出了《集团公司2013年“两化融合”工作推进方案》,提出利用1~2年时间,基本实现工作面无人化,建立无人采掘工作面的智能开采试点,最后实现信息化,自动采掘装备重型化。开滦集团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系列举措,既促进了企业各种先进技术的引进、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生产要素的重新布置,也对相关岗位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给学校专业内涵建设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扩大培训服务和科技服务的广大市场。一方面,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与企业需求相对接,使专业发展有了战略支撑,利于把企业需求专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依据现代产业体系需求,开展相对应的人才培养和培训,融入企业科技进步要素,切实按需推进教学改革,实现专业的内涵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对高职专业内涵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改造工作的全面展开,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专业内涵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开滦集团为例,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数字矿山提出了对员工的高标准要求。一是企业的转型发展,应运而生大批新产业、新专业、新岗位,需要大量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企业技术升级、改造,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掌握一门以上操作技能,并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生产实践,能够在生产中从事多工种、多岗位的复杂劳动,解决生产操作难题,能够与团队成员合作进行技术攻关;三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导致大批员工转岗、调岗,面临着新岗位、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的认知,亟需理论和技术技能的培训。这些都对高职专业内涵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改造,必然带来各个岗位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和标准的改变及办学方式的转变。高职院校要科学预测专业所在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专业定位及发展方向;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对原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及学时、实习实训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等都要重新考量;探索实训项目和实训设备动态更新机制;反思专业支撑的要素建设,既包括专业教师面临对新岗位、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的认知,亟需解决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问题,也包括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配套的实习实训基地功能、运行机制、专兼职指导教师配备等问题。

三、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的举措

(一)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开滦集团“一基、七业、一区”及“两主一新”产业发展新格局,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从专业设置背景、专业定位、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重新考量和梳理,根据产业和就业市场的变化,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岗位胜任能力、较强的多岗适应能力、较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探索阶段式、能力递进式的教学运行模式。根据岗位要求,对职业资格证书种类、级别重新认定,切实使职业资格证书、高新技术专项技能证书、上岗证书与学历证书相融合的“多证书”制度落实到实处,将行业、企业要素和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丰富专业的育人特色。

(二)立足新行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岗位的能力要求,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终身学习理念,“基于工作过程与融通职业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基于岗位能力分析设置课程。具体措施:一是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出发,做好专业基础平台建设工作,加强关键能力和专业基本功训练;二是从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出发,认真梳理、调整课程和实习实训项目的设置、内容及学时,将行业产业的新标准,高级工、技师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体系和实习实训项目中,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形成与企业转型发展相衔接的特色品牌专业;三是从学校办学实际出发,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促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与课程的有机融合;四是依托学校拥有的国家煤与非煤二级安全培训资质、河北省服务外包培训学院资质,8个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机构资质,做好企业员工的转岗调岗培训、技术升级培训、企业“两化”融合过程中的能力需求培训,并在科技服务、项目研发等各个方面对接产业发展,加快专业产业化进程;五是进一步深化基于问题、基于案例和基于工作过程的“三基于”课程改革,不断促进任务引领、行动导向、工学结合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六是积极开展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为核心的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推出一批能够指导实际工作的高质量教育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

(三)立足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为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供保障

一是抓好专任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工作。推动教师将自身教学活动与企业实践活动结合,有效培养教师的专项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将教师下企业锻炼、参加各种专业技术比武和竞赛、科研项目研发等内容纳入职称和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等指标体系中,用制度激励人、约束人。按照专兼结合的要求,聘请具有相关职业工作背景、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管理人员、工程师等到学校任教,逐步形成一支适应专业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二是发挥企业办学“校企一体”的优势,着力打造“校中厂、厂中校”实践教学平台。走校企深度合作之路,按照“五个对接”要求,谋求学校与开滦集团各二级公司和厂矿深度合作,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为重点,推进“厂中校”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用好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好校内实训基地,科学规划和设计新建的学校实训大楼功能,发挥“源动力”超市、造价咨询工作室、卢恩贵创新工作室等引领作用,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合作投资共建和以产品、技术服务项目为纽带等方式,引进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项目、质量标准、工作规范以及案例等,为学生创建“校中厂”生产型学习环境,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课堂与车间、学生与员工、教师与师傅的有机融合,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三是抓好专业内涵建设的投入保障。立足国家对重点特色专业的扶持政策,着力打造特色品牌专业。立足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发展,拓展校企合作途径。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基础上,争取合作企业在专业建设资金、设备、人力资源、实习实训条件、就业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学校自身加大专业内涵建设的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朱应煌.新产业背景下高职专业内涵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2012(10):40-42.

[2]金潇明.湖南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7):55-58.

[3]阚丽.经济转型背景下高职本科专业内涵建设探析[J].职业时空,2011(12):4-6.

Strategies for Specialty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Based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echnology Upgrading

NIU Yao-hong

(Hebei Energ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angshan Hebei 063004, China)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echnology upgrading not only bring good opportunities and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specialty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adapting to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he technology upgrading, the specialty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base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he technology upgrading to optimize the specialty structure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base on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industries,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 and posts to strengthen the specialty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base on the enterprises’ and social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lity of talents cultivation to provide guarantee for reinforcing specialty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产业融合内涵篇4

关键词:中国;传统图形;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科技迅猛发展,在我国加入WTO组织以后,世界大门也逐渐敞开,很多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新的品牌设计理念也在引领着时代变革的浪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企业的品牌视觉设计,它能否以其独有的形态进入消费者的心中,也成了企业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因此,基于中国传统图形的设计理念就应运而生。它能够实现企业文化与内涵的有效融合,在赋予商标古典韵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保证品牌视觉形象久久的深入人心。

1 中国传统图形与品牌视觉设计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图形是历史发展下的产物,是经过时代变迁而依旧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宝贵财富。在我国的传统图形中蕴含着前人们的伟大智慧,对现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社会竞争日渐激烈,企业想要不被社会所淘汰,占有一席之地,不仅要具有高质量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高要求,还要在商标上下功夫,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

品牌视觉设计是一个企业想拥有盛名所必需的要素,是人们对产品的第一印象,也是一个企业文化的标志。一个小小的商标却能够蕴含着无穷的活力,使其呈现出自身的优势特点,通过它来传达一种理念或者一种信仰。将我国的传统图形与品牌视觉设计结合在一起进行商标的创建,既能够体现历史的厚重感,又能够表达现代企业的文化内涵,达到双重效果。

2 中国传统图形与品牌视觉设计相结合的优缺点

2.1 优势特点

第一,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众所周知,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非常悠久而又深刻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图形与品牌视觉设计的有机结合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古色古香的韵味。例如,我国的老北京烤鸭“全聚德”,就融入了传统的书法艺术,“全”字是创始人杨全仁的简称,而“聚德”两个字则运用了招牌中惯用的书法体进行书写,且这两个字还有“德行聚拢”的深层含义,表明了店主的经营理念,使其至今仍旧享誉海外。

第二,体现地域文化。我国的地域宽广,各地区都有自身的地域特点和文化背景,将中国的传统图形与品牌设计相融合能够准确表达区域文化,达到宣传的目的,并体现当地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例如,“酒鬼”的包装,其外部就设计了麻绳,代表了湘西地区人民特有豪迈性格和粗犷的地域特征。

第三,体现传承性。现如今,社会竞争日渐激烈,想要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一定要有时间的长期沉淀和人脉积累。而企业品牌视觉设计的传承性能够吸引一大批具有当时特征的消费者进行消费,便于勾起人们的怀旧心理,产生亲切感,从而提高影响力。

2.2 劣势缺陷

目前,将我国传统图形与品牌视觉设计相融合的做法愈演愈烈,但是在这其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品牌同质化现象严重。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很多企业为了取得优势地位,就开始大量进行同质化品牌设计,造成了消费者的盲目购买,传统品牌遭受袭击。

第二,品牌保护力度不够。有些厂家为了提高经济利益而进行虚假操作,在正规厂商不知道的前提下在别处开办同类型的商场,不仅影响了正规经营厂商的信誉和形象,而且还会危害消费者健康。例如,奶茶店“避风塘”,几乎全国各地都有连锁店,所以其中很多人忽视了真伪,但内部却有很多鱼目混珠者,导致消费者喝完拉肚子,危害身体健康。

3 中国传统图形与品牌视觉设计的融合研究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我国传统图形与品牌视觉设计有机结合的重要意义和弊端,因此,如何趋利避害也就成了企业品牌构建的重点。

第一,将传统图形赋予创新内涵。有些厂商认为只要依靠精湛的质量就能够赢得市场,殊不知目前竞争的激烈态势。想要实现发展就必须进行革新,保证品牌视觉设计传统性与时代感的有机结合,在保留以往传统商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革新,在其中融入企业的文化内涵、人文特征等内容,或者改变颜色、形状等,使其在具有高质量的前提下也富有欣赏性。例如,我国茶叶老字号品牌“竹叶青”,原来的标识虽富有美感但却缺乏个性,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它将字体变为了宋体,使商标更加美观大方,体现了竹子的挺拔之气。

第二,将产品包装赋予时代感。目前,不仅商品的品牌标识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度,其外在的包装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老字号品牌一味地沿袭传统样式,就无法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能满足年轻人的好奇心理。因此,企业要在商品的包装上进行适时的改变,体现时代感与多元特征。对此,企业可以在外包装中融入企业的文化、融入现代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改变包装的材质,使其更加便捷。例如,娃哈哈矿泉水的外包装就有12种样式,每款都有一个星座形象,与当下年轻人对星座的爱好正好符合,使其在市场上赢得了主动权。

第三,体现出两者融合的新的文化内涵。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流行符号,它不会停滞不前,传统图形与品牌视觉设计融合的优势只能代表过去。为了迎合时展的潮流,满足人们的新理念,就一定要将新的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坚持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设计战略,坚持技术创新,并逐步向海外扩张,走国际化道路,突出厚重的文化内涵。例如,可口可乐的外包装就在不断顺应社会发展的新文化,赋予其新的内涵,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其外包装就被冠有纪念版的标志,造型更加多元且体现了全世界人民正在关心的大事。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世界大市场的逐步开放,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中国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想要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就一定要坚持品牌视觉设计的创新研究,将中国传统图形与品牌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小小的商标中融入文化内涵,反映时代特征,根据社会的发展潮流进行适时的革新,从而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审美要求,创建属于中国特有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 周璇.品牌视觉形象识别(Ⅵ)系统中辅助图形的设计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2:328-76.

[2] 高铁.中国传统图形与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分析[J].参花(下),2013(05):74-39.

[3] 张晓东.传统图形与品牌视觉形象的符号学解析[J].美术大观,2012(07):152-36.

[4] 李宗妮.地域文化在城市品牌视觉形象中的表现策略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876-107.

产业融合内涵篇5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专业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 G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0-0051-05

职业教育是包括专业教育在内的全面文化教育,高职院校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是职业教育应有之义和本质要求,任何忽略专业文化建设的实践都是错误的。现时期我国高职教育重新强调专业文化建设,是因为实践中片面强调“技能本位”而忽略了文化素质教育、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重新强调专业文化是高职人才培养本真的回归。

一、“专业文化”的提出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向纵深发展,我国正步入以制造业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工业4.0时代,国家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产业升级调整的五年规划,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目标。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发展初期,十分突出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强调“技能本位”特色,为当时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无限活力。然而,由于过分突出“技能本位”,片面强调就业导向,从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学生人文精神缺失,毕业后逐渐显示出整体素质不高,职业迁移能力、创造力不足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的出现,人们逐渐意识到,高职教育在强调工具理性时不可忽略价值理性;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培养时,同样需要人文素质的教育。高职教育中“德”与“业”的并存问题引起了广泛重视。2015年7月,教育部颁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指导思想。《意见》指出,“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里的“德”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包括文化修养、职业素养和道德体系。“立德树人”旨在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如果从文化角度来看待大学,那么大学就是文化机构,大学的一切活动都是文化活动,包括继承文化、创造文化和传递文化。大学教育就是“文化育人”。由此可见,“文化育人”的提法比“文化素质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具广泛性,更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文化育人”是在专业教育之外,通过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职院校开展“文化育人”,主要实施途径是“专业文化”育人。这是因为,专业是高职院校最小的完整育人机构,高职教育就是通过各个具体的专业来实现人才培养,专业被视为学校的“细胞”,因而专业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机单元,是文化育人的基本途径[1]。专业文化成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抓手。

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学科分类或职业分工划分的学业门类[2]。这个定义指出了专业设置主要有两个依据。一是按学科体系设置专业,二是按职业分工或行业分类来设置专业。前者主要存在于研究性高校,后者主要存在于应用型高校。研究型高校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学科知识领域是建构大学的基本单元,强调的是学科文化[3]。高职院校属应用型高校,是按行业分类设置专业,强调的是行业文化。高职专业文化是高职院校不同专业所形成的文化体系,是处于一定学校文化背景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等。高职专业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受行业文化巨大影响。专业文化是职业院校专业教育与行业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十分重要的育人手段。专业文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有效地推动师生专业素养的形成,不仅能够体现专业的价值和个性特征,而且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是决定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专业文化建设的层次与品位直接影响着专业人才培养的品质[4]。2014年6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了“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专业文化在职业教育界受到广泛重视,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二、“专业文化”是“产教融合”的深层表达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机制。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意见》提出,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国家从政策层面为高职院校提供了产教融合的实践发展平台,将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把产业与职业教育的合作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产教融合”的实现方式主要是“产”与“教”的融合,有二层递进含义。第一层为制度上的合作,即产业、行业与高职教育共同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第二层为文化上的融合,即专业自身的教学和课程文化与行业文化融合,形成高职特色的专业文化,以专业文化来影响学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后者是“产教融合”的深层次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制度合作是“产教融合”初级形式

高职院校是以“服务需要、就业导向”为特征的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与生产联系密切。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职业院校实施“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基本原则,并要求:“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高职院校是为各行各业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直接为行业服务,行业是专业的导向,专业的发展必须符合行业的特征。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岗位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走协同育人的办学路子。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了很好的协作关系,在机制上保证了产教融合的有效运行。如加拿大和美国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英国的BTEC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等[5],被认为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职业教育模式,体现了学校、企业在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上的职能分工、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以及学校和企I资源共享的原则,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这些“产”与“教”的合作,只是一种制度上的初级层次“产教融合”,我国不能只停留于此,还需更深层次的融合。

(二)文化融合是“产教融合”的深层形式

高职专业是按职业分工或行业分类来设置,专业文化自然也受行业文化影响。高职院校专业文化是学校专业自身的学科文化与社会上行业文化的结合,受行业文化影响,职业道德和素养是其集中反映。专业文化是专业发展过程中与行业文化结合而逐步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类型,是学校文化的亚文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理应重视这种文化影响。所谓的高职教育与市场对接、专业与行业对接,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就是要做到专业与行业文化对接,用行业文化来引导专业发展,形成专业文化。高职院校在遵从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在专业设置评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主动接受行业指导的同时,还要强调学生习得相应行业历史、行业精神、行业规范、行业道德,将关注焦点从单方面的技能扩展至行业的文化层面和学生个体职业生涯的整个历程,真正做到用专业文化指引专业改革和学生发展。

工业文化、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与高职学校文化的融合,是产教融合的深层次表现。高职院校是为各行各业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直接为行业服务的。高职院校各专业服务对象很明确:为相应行业培养人才,为学生获得相应职业服务。所以,行业是专业的导向,专业的发展必须符合行业的特征。高职教育引入行业文化,实现由行业文化主导的专业文化教育,其实践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技能操作训练之外,还要求学生习得相应行业的历史、价值观、精神、信念、规范和道德,将教育关注的焦点从单方面的技能扩展至行业的文化层面和学生个体职业生涯的整个历程。因此,文化融合是产教的深度融合。

制度的融合是初步的,文化的融合是深哟蔚摹8咧霸盒J敌小安教融合”的机制,是要将行业作为专业教育的导向,不仅要在专业教学方面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而且要适应行业文化的要求,全面了解行业发展情况,符合行业规范和准则,培育职业道德,最终实现从物质到精神、从制度到文化的全面融合。“专业文化”的提出是“产教融合”的深层次要求。

三、建设“专业文化”现实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内涵发展的又一重要内容。专业文化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抓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途径是学校设置的各专业,专业是人才培养组织或机构,是人才培养的“单元”。只有在专业技术技能教育基础之上,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培养学生专业精神、行业规范、职业道德,才能使学生“业”与“德”并进,专业技术水平和文化修养同步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除了专业技能外,还要注重对受教育者专业品格、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要实现这一全面发展目标,仅仅通过专业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培养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发挥专业文化在人文修养和精神领域中的作用。高职学生不仅要发展职业技能,而且要提高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可通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获得,而职业素养是包括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在内的综合修养,需要通过专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才能形成,对学生职业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高职专业建设成效如何、培养的人才是否与行业企业需求契合一致等问题,均与专业文化紧密相关。能否遵循专业文化的价值引领,以其独特的方式规范、指引、加强对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研究与改革建设,直接决定了专业内涵建设的成效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6]。专业文化教育弥补了单纯性的专业技术技能教育的不足,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进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内涵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形成专业特色,提升专业软实力

目前,我国有高职院校1300多所,专业600多个,院校相似、专业雷同在所难免。高职教育紧贴市场、服务于行业,因而市场变化和行业调整使得专业设置优胜劣汰,学校和专业竞争激烈。高职院校和专业要保证较强竞争力而不至于被市场所淘汰,就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与区域经济深度合作,专业与行业深度对接,使得专业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色、职业特色及学校特色。专业文化在专业特色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专业理念、专业精神、专业方向、专业品牌,以及师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和凝聚力。专业文化是专业的灵魂和旗帜,是专业发展的驱动力。专业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特定的组织文化,内化到师生中,就会成为师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组织精神和竞争力。高职院校根据地方经济结构特点,探索和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可以形成专业特色,进而提升专业软实力。

(三)形成文化资本,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职院校经历了以“扩大规模、铺新摊子”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目前高职院校进入了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调整期。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对于高校来说,就是注重学校文化、教学、科研、教师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建设的工作思路。“学校文化”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仅要关注教学、科研、教师素质和学生质量等有形的物质方面,而且要关注学校文化等无形的精神财富。高职院校一般将专业硬件建设水平作为衡量其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在这一指标体系引导下,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过分重视师资队伍、课程、实验实训条件、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等与评价指标相关的因素,而专业文化往往被忽视。文化资本在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贡献是无形的、后发的和持续性的,是学校办学质量的条件性因素。专业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专业文化建设自然也就成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因素。各专业只有形成与之相应的专业文化,才能凸显专业特色,共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因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重点在于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形成富有可持续发展、有较强竞争力的学校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学校生存能力。

四、“专业文化”建设策略

(一)更新专业理念,围绕专业理念建设专业文化

专业理念是对专业的理性认识、思想观点和哲学理解,是一个上位概念,解决的是专业“是什么”的问题。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发展中存在片面强调“技术导向”和“岗位适应”等认识偏差,因此,以“技能本位”为特征的专业理念仍然占有很大市场。在当今就业市场强调人才的社会能力因素背景下,学生宽泛的文化知识受到了重视。所以,我们要更新专业理念,将“文化”因素纳入到专业建设和教学中,强调“专业文化”的重要意义。换句话说,专业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就是更新专业理念,重视“专业文化”的重要性。专业理念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有专业最高层次的、本质的理念,也有专业教学、专业实训、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理念。高职院校直接面向生产一线,强烈的职业性要求高职院校能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行业更替对专业产生的影响而不断重新认识专业,不断更新专业理念,始终关注文化的导向作用,在行业文化引领下不断调适和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专业文化。

(二)通过“协同育人”引入行业文化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主要由两种文化决定:一种是教育文化,一种是行业文化。首先,作为教育机构存在的高职院校,必然具备作为学校的一切特征,而专业作为学校的结构单元,专业文化必然具备教育文化的特征。并且各个学校办学特色不同,专业文化又受到学校文化的影响。其次,由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主要依据职业分工和行业分类,并且随行业的变化而变化。行业文化决定了职业规范体系和价值体系,决定了专业文化。高职院校要认清这两种文化对专业文化的影响,在立足于教育文化的基A上,结合学校文化,主动吸纳行业文化,并以行业文化来确定专业文化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各个学校各具特色的专业文化。教育文化与行业文化结合而形成专业文化,在实践中就是要通过校企“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以企业为纽带,通过企业文化来实现教育文化与行业文化的结合,或者说行业文化不断向专业文化融入。这是因为行业由众多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组成,企业是行业的最基本单元,是行业的“细胞”。企业文化是一种既反映行业整体文化,同时又体现企业自身特点的亚文化。同行业的企业由于生产的产品相同,运营方式也相似,因而企业文化共性较多。众多企业文化的共性就是行业文化。行业是企业的集合,实现行业文化融入专业教育,可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实现。通过企业来实现教育文化与行业文化结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在2015年7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体现了,《意见》提出“深化校企协同育人”,要求“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高职院校通过引导和支持各学院和专业群广泛与行业、企业合作、整合、结盟,形成多元、开放、动态的组织运行模式。从资源深度共享、项目深度合作,到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广泛引入行业文化,打造特色专业。

(三)开设专业文化课程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开设专业文化课程,进行直接的专业文化教学是提升专业文化的主要手段。专业文化课不同于“专业概论”课,是从文化角度对专业的历史发展、行业联系、社会作用、教育价值等的多方面介绍,突出“文化育人”的理念。由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除了思政方面的“两课”和几门全校性的通识课外,就是专业方向课,缺乏专业或专业群的文化基础课程。体现专业或专业群基础知识和基本价值的专业文化课程,是专业或专业群的“通识”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迁移能力。对学生进行专业文化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历程,专业与社会各个系统的关系,尤其是专业与行业的关系,从而实现对专业的深层次理解,加深职业认同度和职业信心。因此,有必要开设专门的专业文化课程。

(四)提升课程和教学文化内涵

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造,提升各门专业课程的“文化内涵”,将专业文化融合到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每一门课程的内容中去,将专业文化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是进行专业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方式。可采取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在教学中提高学生专业文化水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心态和职业道德。通过专业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来加强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专业文化的提升,实现文化内涵和专业技能的双提高。

(五)精心设计专业文化实践

通过直接的专业文化实践,能切身感受和体会专业文化,具有更直接的效果。包括富有专业文化气息的实践环境创设和具有丰富专业文化内涵的实践活动开展。环境熏陶在专业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训场所张贴具有鲜明行业、企业特色的标语、口号,使他们在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专业文化的影响。另外开展与行业、企业相关的校园主题活动,或直接到企业开展各类活动,能使学生直接感知企业文化或行业文化。

参 考 文 献

[1]朱永坤. 专业文化:一个正引起高职院校重视的文化类型[J]. 现代教育管理,2015(8):75-79.

[2]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 中国百科大辞典[Z]. 北京:华厦出版社,1990:465.

[3]陆根书,胡文静. 一流学科建设应重视培育学科文化[J]. 江苏高教,2017(3):5-9.

[4]上官敬芝. 论高校专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J]. 江苏高教,2017(2):67-69.

[5]刘福军,成文章.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7-105.

[6]商兰芳,骆文炎. 高职专业文化特色培育探析[J]. 江苏高教,2016(3):152-155.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alty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View of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ies“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Zhu Yongkun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has two progressive levels, the first level is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and the second level is cultural fusion. Specialty culture is deeper integration form of“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rengthens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cannot ignore the building of specialty culture. Specialty culture building can promot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specialty feature and specialty soft power, form cultural capital and improv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By updating the specialty idea, introducing industry culture, setting up specialty culture courses, upgrading courses and teaching culture, designing specialty cultural practice, seeing building-up “specialty cultur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achieve deep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akes high moral values establishment and people cultiv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That can foster all-round developed practical technician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specialty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产业融合内涵篇6

关键词:产教融合 校企协同 应用型人才培养

课 题:本文系2012年度辽宁省校企协同创新工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研究与实践试点项目“面向新能源产业的校企协同创新工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研究与实践”(辽教发[2012]128号)及2014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UPRP20140164)研究成果。

教育部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产学研结合发展”是我国近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的基本经验与办学方针,也是新时期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和创新点。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劳动者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更应该得到重视,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创立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新模式应运而生。沈阳工程学院结合学校实际和专业特点,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一个成功案例。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

关于产教融合,二十多年来教育界使用过很多词汇,诸如“校企合作”“产学合作”“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等,2013年,“产教融合”一词出现在教育部文件上。这些与时俱进的用词反映了对“产学研结合”认知的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把合作主体仅仅确定为学校与企业,认知过于狭隘。“产”不仅仅指企业,更应该拓展至行业、产业;“学”也不仅仅指学校,更多的应该指“学界”,包含学校、科研机构、学术组织等。“教”与“学”相比,内涵更丰富,教育的实施主体、管理主体等均可纳入“教”的范畴,而外延更宽泛,因此,“教”字逐渐替代了“学”字,提出了“产教融合”的新概念。“教”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教学”,另一种是指“教育”。所谓融合,反映的是更加密切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合为一体、相互熔化成为一体的关系,反映了产业升级转型和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进程中“产业”与“教育”水融、互为因果的逻辑必然性。“产教融合”这个词的提出,传达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和导向,在合作主体上,企业、产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应再是配合和支持的地位,而应该与院校是平等关系,双方负有同样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责任,尽管企业的责任目前还缺乏明晰的法律约束,并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难以实现;在合作层次方面,无论是一个产业还是一个具体的企业,与学校教育的合作不仅仅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将由此延伸到产业的整个价值链,是两类具有高度互补性资源之间的全要素、全方位的集成整合和一体化合作,是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社会需求统一的最佳途径就是产教融合。从表面上看,产教融合的切入点、着力点都在于人才的技术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但就其本质而言,是要求职业教育的再社会化,教育要走近产业,走向市场,走出高墙,走入社会。

二、沈阳工程学院产教融合的设计思路及具体实施

沈阳工程学院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风能与动力工程等专业为主体,以校企协同合作面向新能源产业的二级学院为基础,以构建校企协同、改革创新工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办学研究与实践。

1.校企协同办学院

沈阳工程学院通过校企联合成立了新能源二级学院,二级学院设立了专门的产学研合作办公室,负责校企合作的运行与管理工作。

2.校企协同办专业

校企协同创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推进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成立了由沈阳工程学院教授与企业专家组成的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指导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真正在专业建设中发挥作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构建新能源专业工学交替、回归工程实践的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共同精细设计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校企联合开发专业课程,动态调整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校企双方协同合作开设了由企业与学校共同设计、开发和讲授的企业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企业理论课程有24门,另有14门由校企合作共同完成的实践教育课程,并有两部校企联合编写的专业课教材。

3.校企协同创办基地

校企协同创办多方位、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基础和综合工程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新能源学院协同企业联合建设了一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一个部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4.校企协同建设团队

组建由企业技术骨干参加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聘任一批一线的专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外派专业骨干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2014年,沈阳工程学院聘请了国家电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辽宁太阳能研究应用有限公司、大连德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12名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其中集中授课或讲座5人次,新能源学院外派教师深入企业学习7人次,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 22人次,赴国内外院校进修学习3人,教学团队建设大步向前迈进。

5.校企协同培育学生

自2014年7月25日起,新能源学院本科班的29名学生开始接受为期一年的企业培养。学生分散进入了光伏产业链中的光伏电池组件生产、光伏电站建设、光伏电站运行与维护等各个环节进行学习。6名学生进入保定英利集团和中泰集团的电池组件生产、装配、检测车间,6名学生在北京泰豪新能源科技公司进行光伏电站的设计与建设施工,3名学生进入西东集团进行光伏电站的运行与维护,2名学生到沈阳变压器集团的光伏电站参与电站的施工建设,其余学生分别在辽宁太阳能研究应用有限公司、英利集团福州公司、华能新能源公司等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学生从熟练操作电池片生产车间流水线开始,到在办公室绘制工程图样,再到跟随企业指导教师到工程现场进行实地勘测、安装组件构建系统,然后完成检测、调试、运行与维护,培养了学生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品质,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丰富了实践操作经验,深受企业的欢迎。

三、小结

沈阳工程学院的学生通过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培养,深入企业参与实际工程,实现了专业培养目标中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从事新能源开发利用相关领域的生产、应用开发及组织管理等工作的能力的目标。截止到2015年2月,新能源专业2015届毕业生就业人数比例超过90%,就业形势乐观,为行业输送了一批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家颐,万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动因与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0).

[2]席磊.基于校企联盟平台的工学结合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模式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2(12).

产业融合内涵篇7

【关键词】 新民歌;文化内涵;文化特征;文化价值

新民歌是指突破传统演唱风格和演唱方法的民歌。新民歌大多为民通结合,大胆创意并突破传统演唱方法,采取新式光电及舞美技术进行表演,歌唱新时代,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新民歌包括幸福万年长、家乡美、好运来等,与此同时,也涌现出很多深受人们喜爱的新民歌歌手。新民歌之所以被人们所喜爱,不仅仅在于其鲜活的内容,时尚的音乐元素以及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更在于其传承了传统民歌的精神内核,融汇了浓郁的民族特色,汲取了时代精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时代气息,散发出无与伦比的文化魅力。新民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所具有的文化特征,所展现出的文化价值,正是中国新民歌保持其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一、新民歌的文化内涵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内涵,则是指通过一定的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新民歌的文化内涵,来源于传统民歌,继承了传统民歌的文化基因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所发展,因而,深刻把握和了解新民歌的文化内涵,离不开对传统民歌文化内涵的考究。

传统民歌是与新民歌相对应的范畴,新民歌来源于传统民歌,因而,无论是传统民歌还是新民歌在本质上都是民歌。民歌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财富,是特定地区、特定民族的精神文化现象,反映着人们的情感、愿望和追求。同时,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民族特色,对民歌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民歌也体现着特定文化环境和民族精神,两者相辅相承,相互作用。传统民歌的文化内涵,主要是通过民歌这种载体,以及歌唱的内容、歌曲的旋律以及表演者精彩的演绎,从而所体现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文化内容。新民歌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民族传统。新民歌的文化魅力,正是来源于新民歌鲜明的时代特征、浓厚的文化传统和各具有特色的民族精神。研究新民歌的文化内涵,就是要通过新民歌这一载体,探究新民歌所体现的精神文化现象。

二、新民歌的文化特征

准确把握新民歌的文化内涵,需要对新民歌的文化特征进行准确的把握。新民歌之所以不同于通俗、美声等歌曲,除了不同的演唱技巧、演唱内容、表现手法之外,新民歌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特征,使新民歌与其它歌曲根本不同。

1、新民歌代表着我国主流文化和价值

新民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其能够被广大人们接受并喜爱,具有较强的流行性,根本原因在于新民歌充满了“正能量”,如新时期我国新民歌主要以歌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讴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和典型人物,赞颂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忠诚的先进事迹,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2、新民歌集中体现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

新民歌来源于传统民歌,是对传统民歌的继承和发展。新民歌传承了传统民歌的文化基因,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如新民歌演唱的内容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等内容,在体现新时代精神的同时也带有传统农业文化的特色,在表现形式上传承了地方小调与各戏种的表现手法和曲式,因而,新民歌的内容既现代又古朴,演唱风格既恬静优美也充满生机动感,大雅而不失通俗,唯美而富有诗意,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

3、新民歌集中体现着我国的民族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正因如此,我国民歌种类繁杂,在不同的民族地区,甚至在相同民族的不同地区,都有着各具特色的本民族民歌或地方民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民歌相互交流和发展,在相互融合中不断汲取新时代内涵和精神财富,新民歌也逐渐发展成熟,也使得新民歌能够以较为活泼和多样的方式体现我国的民族文化,促进我国多民族国家文化的发展。

4、新民歌代表着时展的潮流

中国新民歌将复杂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信息简化为人们可以一目了然的、形象的符号,通过精彩演绎使蕴含其中的复杂民族文化信息充分展现,对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新民歌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现代化的舞美效果,使得新民歌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展现形式,也决定着新民歌不断突破传统,创新形式,勇立在时代的潮头。

三、新民歌的文化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价值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新民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基于其本身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传播、应用、宣传等实用性的存在,文化产业化大潮的冲击,在世界、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的今天,新民歌基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散发出的文化价值,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新民歌文化价值的存在,更是增强了新民歌的无穷魅力。

1、新民歌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是体现国家、民族的文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特定的载体。中国新民歌,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正是这种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新民歌卓而不凡的个性,反映着其深沉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新民歌的文化价值集中体现在新民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

2、新民歌丰富和发展了民族文化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的民歌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丰富着祖国音乐文化的宝库。新民歌在体现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同时也在不断的宣传和扩大特定民族的影响,不断的丰富自身民族的文化内容,促进包括民族乐器、民族服饰等方面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正是由于新民歌丰富多彩的内容、灵活特定的表现形式,使得新民歌对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3、新民歌促进和深化文化的经济价值

文化产业化对民歌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冲击着传统民歌的存在方式。新民歌新的时代元素的增加,丰富的舞美效果,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迎合文化产业化的需要。同时,文化产业化以及蕴含于新民歌中的巨大经济价值,也促进了新民歌的市场化发展。然而,新民歌在根本上不同于通俗歌曲,由于新民歌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决定新民歌不会过度低俗化和过度产业化,也正是新民歌的文化品质和有限的产业化,更增加了新民歌的文化魅力,深入的影响着新民歌的文化内涵。

4、新民歌不断丰富世界文化的内容

最是民族的文化也最是世界的文化,新民歌作为最能体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思想内容的载体之一,正通过其特有的方式和灵活的形式,不断走向世界,让世界加深对我国精神文化的了解。在不断增加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今天,新民歌以其独特的形式,轻松愉悦的表现手法,向世界充分展示着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同时,通过新民歌的广泛传播,也不断丰富着世界文化的内容,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

【作者简介】

产业融合内涵篇8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据旅游行业调查分析显示,我国旅行社数量到2013年,其年增长率平均达到9.63%,营业收入达3599.14亿元,相较于2000年的469.95亿元,年增长率平均达到19.75%,体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2013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26276.12亿元,是居民消费总支出的11.24%,旅游业所占GDP的比重为5.2%,其贡献率紧次于美国。可以看出,旅游业已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1350万,相关行业在其带动下从业人数超过8000万,因此,旅游产业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中,其产业结构逐步成形的同时也体现出转型趋势。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可以从其内涵与外延两部分进行剖析,内涵主要包括旅游市场结构、部门结构、产品结构以及行业结构等,外延部分则包括旅游产业组织结构、布局结构、技术结构以及投资结构、就业结构等其他结构。外延部分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是内涵部分有效运转的基础。从地理、环境及文化方面来看,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体现出显著优势。中国处于亚洲东部地区,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同时,中国大陆具有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气候条件十分多样化。广阔的国土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等各方面的自然资源。中国旅游资源类型已位居世界第一,整体数量超过了世界各地的旅游强国。在全国各地,以自然风光、文化遗迹以及社会发展成就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景区已有16000多处。在这其中,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28处,重点风景名胜区172处。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拥有各类博物馆近两千余座。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与当地的生活特色,为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带来浓厚的文化基础。

二、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

(一)旅游文化概念旅游文化这一概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从时间、空间、具体内容等各方面体现出旅游行为的丰富性、多样性与综合性,是旅游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高度浓缩内涵的文化形态。

(二)旅游产业分析相较于其他传统类型产业,旅游产业由于自身在运营方式、服务产品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对其进行定义的过程中往往从消费的角度进行,即旅游产业是一群企业的集合体,各个与旅游消费行为具有相关性的企业共同构成旅游产业。可以看出,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其内部各项经营活动涉及到的外部企业可能存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而通过旅游消费相互联系,进而形成一个特殊的行业。旅游活动作为连接其他相关企业的纽带,其自身的产业性质较为模糊,而这正是旅游产业鲜明的特征。同时,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旅游文化是旅游产业得以运行的精髓与灵魂,旅游产业又是旅游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文化赋予了旅游产业自身独特的魅力与内涵,提升了旅游产业的核心价值,同样,旅游产业市场也为旅游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即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围绕一种主体文化,通过利用技术、创造力以及产业化的发展方式进行营销、开发知识产权的新兴行业。随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各大城市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即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发展形成的。

三、旅游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价值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创造力的最初体现,即原创性的智力或物质创意,如体现在书籍、建筑、数字艺术、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中的设计创意与活动。2、承载这些设计创意与活动的载体,包括特殊物品、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原加工材料等,它们是将这些创意原型体现出来的中介,如绘画创意的实现所需的画笔、画纸等,音乐创意所需的乐器。3、将创意产品引入大众消费市场,即通过再生产、分配、流通,使得这些具有创意性的服务、物质产品经过复制、批发以及运输等环节形成产业。4、通过利用宣传营销等手段对创意产品与服务进行推广和传播。5、利用零售渠道或公共展示平台(包括电影院、音乐厅等)对创意产品及服务进行展示和销售。这一系列环节共同构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零售、公共展厅等渠道作为文化创意产品进行销售的主要实现方式,实际上并不局限于此范围内,其自身所具有的潜在的渗透影响能力,即其创造性、文化性的内涵,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连接起来共同发展,如建立主题游乐园,举办民俗节日以及开发具有历史艺术意义的旅游场所等方式,能够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同时享受旅游消费活动与文化价值内涵感受的途径,从而促进产品与消费者群体之间能够更充分地进行交换。

(二)两者融合价值链分析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价值链主要包括五个环节:1、创意环节,即二者在初期共同进行资源开发、统筹规划以及创意设计等,进而体现出二者的融合原创性。2、生产环节,即以文化创意开发园区为依托,进行旅游文化资源的再开发,如“横店影视城”。3、营销环节,即将文化创意产品与旅游消费活动联系起来,通过二者的相应影响作用促进营销,如电影拍摄对拍摄地旅游消费的刺激。4、消费环节,通过文化创意产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感染作用,刺激文化创意旅游地的客流量。5、后续环节,以主题公园、纪念馆等场所以及展演等活动作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延伸,打造融文化、艺术、精神、娱乐等各方面内容为一体的旅游项目。

(三)两者整合后衍生品牌发展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整合发展过程中衍生品牌主要集中于生产、消费以及后续环节中,如生产环节中的影视基地旅游、手工作坊等,消费环节中的书城旅游、美术馆等,后续环节中的动漫乐园、主体设计展以及各种艺术节等。

四、旅游文化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途径

(一)发展思路1、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品牌影响力对一个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创意品牌为切口打开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市场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因此,在融合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兼具文化创意的旅游产业品牌,围绕某一特定主题构建旅游文化品牌体系,以丰富的品牌文化旅游产品吸引广大旅游者,如电影之旅、民间艺术品之旅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品牌企业、品牌旅游示范区,形成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市场机制体制,为旅游文化品牌的推广奠定市场基础。2、旅游资源价值的定位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明确其资源价值的定位十分关键。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在其开发过程中应着重突出其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对各个旅游景区的资源进行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掌握其特质、开发条件以及挖掘潜力,进而明确其在同类旅游资源中的价值定位与开发序位,为文化创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体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3、旅游产业空间的布局旅游产业与旅游文化的结合,对其自身的空间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应注重加强与创意文化地区发展较好以及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的联系,构建网络化、一体化的创意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格局,打造具有特色的各个创意文化旅游版块,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4、旅游文化创意的增加旅游产业在文化产业的推动发展下,其所形成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需要消费者积极进行参与和体验,才能够为其拓展市场奠定基础。因此,应以文化创意体验为导向,引导消费者在购买旅游产品,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和参与文化创意旅游活动,如通过举办“文化创意旅游主题活动”的方式,为消费者构建一个能够更深入了解文化创意的交流平台,使其对文化创意中各个领域都进行实践和认识,包括雕刻创意、美术创意、电影创意以及游戏创意等,邀请各文化创意行业中的艺术家、专家等专门对旅游活动进行文化创意再造,并引导旅游者参与到文化创意的头脑风暴中,共同增加旅游文化创意。

(二)扶持与保障1、大力提升发展环境利用旅游文化推进旅游产业发展首先应从营造和谐、包容的发展环境着手,进而实现在两大产业相互促进发展的基础上为其提供良好的施展空间。创意经济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的特殊形式之一,是基于创意性社会结构而存在的,从企业发展体系、生产方式、社会氛围、文化制度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对创业文化产业的支持。因此,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应从提升发展环境着手,以生态化的创意性社会结构为依托,加强旅游产业与文化、科技等各产业体系的融合,进而实现促进旅游产业的再创造、再生产与再发展,最大程度提高其产品、服务的附加值。此外,还应重视政府政策的扶持与保障作用,将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承担的单一化角色转变为融开拓者、协调者与规范者为一体的多元角色地位,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作用、管理协调功能以及法律保障基础作用。进而使得旅游产业与旅游文化在有指导、有协调、有规范的环境下良性融合发展。2、重视相关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创意人才资源是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加强培养具有文化创意能力以及旅游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构建良好的培养机制。一方面,加强创意性教育措施的实施,在全民范围内切实发挥创业教育政策的作用,为推进创意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创意文化旅游生活圈吸引和促进更多创意型人才与旅游人才共同进行探讨、合作,为复合型文化创意旅游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3]。此外,还应积极吸引海内外具有文化创意能力与旅游开发能力的人才加入我们的人才队伍。3、引导文化旅游消费随着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普及,网络服务已成为众多行业开拓自身市场、提高宣传营销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与服务作为新型的产品项目,应积极构建网络服务平台,引导消费者转变传统的旅游消费观念,围绕消费者的需求为其打造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同时将文化创意产品融入其中,促使旅游者从认知层面转变意识,逐渐接受文化创意旅游产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尤为重要的价值,其以文化创意及其产品的方式融合到旅游产业中来,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使得旅游产业的价值内涵得到提升,发展路径更加丰富。因此,相关人员应从理论角度以及二者的融合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从而实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上一篇:德育教育的核心范文 下一篇:淡水资源的来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