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4 17:27:00

产业发展研究

产业发展研究篇1

关键字:临空经济区;临空产业;区域经济;中部发展;产城融合。

中图分类号:A715文献标识码: A

武汉,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蕴育了江城千百年来的厚重历史,也赋予了这座承接南北、纵贯东西的特大型城市独特的文化脉络,这里拥有“九省通衢”的核心枢纽优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立体交通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致力于创建以武汉临空经济区为核心动力的国际空中门户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临空经济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规划关注的不仅仅是建设层面的解决方案,我们更倾向于产业的定位研究、环境的生态保护和人文的历史传承,在城市的原有肌理上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个性与特点,形成一个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现代临空经济区。

一、区域认知

1、规划背景

“速度经济”时代下临空经济区成为区域发展增长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中部地区的湖北省会城市,不沿边,不沿海,要参与国际竞争,航空是最便捷、最高效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将武汉市打造成为真正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才能更多地利用全球性资源,来发展临空经济,从而支撑和推动中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

2、区位分析

目前我国正在接受第三次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两个“三角洲”地区之间的中部省区,中部将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2010年12月,国务院以46号文件下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主体构成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给中部地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3、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临港经济区的范围初定为规划区与控制区两个层面,总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区面积362平方公里,包括围绕天河机场的武汉市东西湖区、黄陂区、孝感市(闵集乡)的“两市三区”范围,即以机场为中心,半径10公里以内区域;控制区面积735平方公里,范围涵盖整个东西湖区、黄陂区部分和孝感市部分。

4、现状问题

(1)产业规模小,未形成产业集群

缺乏临空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各园区产业规模小,地均产值不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率低,未形成合力;

(2)公共设施不足,新城格局不突出

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新城格局尚未形成,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新城中心格局不突出;

(3)交通优势未发挥,基础设施不足

“铁水公空”交通优势作用未充分发挥,重大市政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4)生态环境特色应用缺乏

生态资源丰富,但板块特色不够鲜明,城乡建设与生态保护矛盾日益突出

二、项目策划

1、临空经济发展研究

临空经济区依托机场,尤其是国际性、枢纽性大型机场,利用其对人流、物流的聚散优势,快速成长并且聚集了强大的资金流和信息流,随之带动所在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临空经济区的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临空产业(机场经济福利外溢);

发展阶段――机场城市结合体(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长和积累);

成熟阶段――机场的城市(形成完整的依托机场经济的城市框架)。

(1)临空经济产业分类

临空产业是以机场客流和物流为中心、具有现代化服务性特征与新经济时代特征的新兴产业。主要分为三类:

直接产业――航空物流业、航空食品业、航空维修业、航空公司行政总部、航油航材总部、航空培训中心等;

延伸产业――商务/商贸经济、会展经济与购物旅游经济、文化休闲娱乐等航空关联产业;

高新产业――对鲜活保存和时效性有很高要求,以及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

(2)临空经济的布局

通常在机场周边的5公里范围内,主要是航空物流业、航空食品业、航空维修业、航空公司行政总部、航油航材总部、航空培训中心等直接航空产业。

通常在机场周边的5-10公里范围内,主要发展延伸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如商务/商贸经济、会展经济与购物旅游经济、文化休闲娱乐等航空关联产业。

通常在机场周边的10-15公里范围内临空经济的影响在这一区间会递减,产业发展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2、发展战略定位

围绕现状基础、城市空间和产业发展需求,我们研究总结了武汉临空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生态基础良好、环境特色鲜明,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优越,高端人才聚集,形成宜居、宜业、宜学、宜游、产城一体、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滨水临空智慧城。

3、发展策略

区域协同策略――依托武汉城市圈,实现区域共荣。

武汉临空经济区的崛起发展必须依靠大范围的区域合作,形成合力,实现彼此间的服务与支撑。武汉市将临空经济区建设视为武汉市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因此,要实现武汉临空经济区的崛起发展必定要依托武汉城市圈,实现区域发展的分工协作,整合各类资源,扩大规模效应,参与区域竞争。从而,最终实现武汉临空经济区从区域承接区域变为区域发展核心。

功能复合策略――功能复合集聚,提升产业能级。

武汉临空经济区作为武汉市的重要发展板块,是武汉城市圈发展的门户区域,因此,构建功能复合集聚的城市新功能是提升产业能级的基础条件。

在大力推动临空产业发展背景下,强化不同产业的功能复合与集聚,本次规划分别构建临空类产业、临空物流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研发等多重功能片区,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带动武汉临空经济区高效有序的开发建设。

生态保障策略――设计结合自然,维护生态环境。

规划采用设计结合自然的理念,在维护现有生态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片区景观格局。武汉临空经济区内现有丰沛的水系资源及良好的自然环境,规划保留并强化现状的水系河流,凸显以水为特色的景观特征,形成城水交融的生态网格格局。

通过生态环境的营造,大力提升地区形象,从而吸引高素质人才导入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三、规划框架

1、规划愿景

武汉市提出,到2015年,临空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到2020年,临空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天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4000万人次和50万吨,力争进入全国机场前10名,开通国际航线40条以上,真正成为中部地区国际门户枢纽机场。

2、空间格局

武汉临空经济区空间格局为:

“一核两心、三区多园”

“一核”是指以天河航空枢纽辐射半径5公里形成临空核心圈层;

“两心”指盘龙新城中心、吴家山新城中心;

“三区”指黄陂临空发展区、东西湖临空发展区和孝感临空发展区;

“多园”指在三个临空发展区的基础上,形成航空企业总部区、走马岭保税物流园、横店临空产业园等13个产业园区。

3、产业布局分析

本轮方案重点研究5-10公里辐射半径区域范围内的产业发展整合,增加第二、第三产业比例,主要以服务型产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金融业、教育业、公共服务、会议会展等为主。为了完善产业链发展,我们通过现状产业分布分析,结合本地发展需要,补充完善了以下几项发展产业:

(1)中小企业总部基地

武汉的区位优势,决定了不仅可以吸引大型企业来此设立总部,还可以在一些商贸、物流便利的区域设立新型民营总部基地,并着力创建成为全国首个为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设立的总部区。社区化的民企总部集群,免除了企业自建车队、会议中心等配套设施的经营成本,又结合了就近商贸物流业的产业规划,是总部经济体新的发展方向

(2)健康养生产业园

健康产业是一种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是指与人类健康相关的产业的统称,主要包括与健康相关产品的制造业和与健康相关的服务业。与健康相关的制造业涉及行业领域有医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体育健身用品等;与健康相关的服务业则包括医疗卫生、体育健身、康复疗养、休闲娱乐、老年监护等。

(3)国际商务商贸会展综合服务区

通过城市商业发展格局的分析,商务商贸会展服务区是对黄陂临空经济区的一个重要补充内容,拥有汉口北市场群的商业基础和周边高科技产业园的支持,借助优越的航空区位,打造一个新的商务商贸交易平台,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链升级。

(4)精致农业产业园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把基地农业向产业链上游提升,除了保留当地农民生产生活习惯,还可以通过食品加工、旅游观光等由农业所带动的产业为本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高附加值有机农作物打开新的市场。

(5)教育培训产业基地

主要包括技能培训、管理培训、创新教育、教育配套服务、北部网络教育中心、新型人才培训基地等教育产业,形成培训、生产、创意研发、管理一条龙的教育产业体系。

3.4生态环境构建

(1)水敏感分析:自然分洪区和城市分洪区综合考虑发展,形成一个可持续的自然排洪排涝的系统。雨涝季节,城市积水能够迅速通过人工模拟的生态沟渠或景观系统排入到自然河流和湖泊中去,干旱季节,可以通过湖泊和河流回灌给城市景观水体作为补充,从而形成一个持续的水体自我调节系统。

(2)生态绿楔功能保护:主要包括武湖生态绿楔功能区和府河生态绿楔功能区,在严格保护水系沿线生态湿地及林地功能的前提下,局部适度发展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功能。

(3)风环境影响分析

通过有目的的构建大尺度城市通风廊道,保证自然风得以在城市中流通,将郊区温度相对较低的冷空气和新鲜空气引入中心城区,带走城市中心区的热量和废气,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降低城市内部温度和净化城市空气的目的。

结语:在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上,规划就是一副具有创造性和前瞻性的宏伟蓝图,赋予它的不仅是时代个性的彰显,文化脉络的沿袭,更是历史发展使命的精神传承。

参考文献:

[1]华夏。武汉临空经济的发展及影响浅析[J].物流技术.2011(09)

[2]张蕾,陈雯。空港经济区产业结构演变特征――以长三角枢纽机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2(12)

[3]王晓勇,江峰。枢纽机场流量经济与临空经济发展研究[J].中大管理研究.2013(02)

产业发展研究篇2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集聚;安徽省;影响因素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工业、服务业的发展,迎来了后工业时代。尤其是近两年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时期,传统的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为载体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路线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的新型城市化发展路线。其中,以文化产业的新型服务业是近年来新兴产业,很多城市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既能带动经济的全方位发展,又符合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理念。安徽省位于泛长三角区域,东临江浙沪发达地区,西毗邻中部地区,拥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同时,安徽省拥有黄山、古徽州、九华山、天柱山等等部级旅游景点和文化背景,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打造文化产业集聚群的天然温床,既符合新型城市发展范式,也符合“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的新时展需求,所以本文将以安徽省的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为研究对象,详细说明安徽省文化产业集聚问题。目前国内外文献对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测度方面以及影响因素方面。在实证测度方面,戴钰(2013)以2004-2007年的实证数据为例,计算得到湖南省的产业集聚水平和影响因素。程霞珍(2014)以安徽省的文化产业集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文化产业集聚的现状和文化基础。在影响因素方面。顾江等(2012)认为文化产业集聚体的打造离不开文化、产业、规划、政策等因素的支撑。陈建军(2008)从文化集聚的视角出发,认为文化产业的集聚离不开文化、人才、环境、制度等重要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首先梳理国内文化产业研究相关的文献,梳理文化产业集聚的机理;然后,再构建文化产业集聚指标体系,得到安徽省以及安徽省内部的16个地级市的文化产业集聚水平,进而对其发展过程和现状进行分析;其次,构建计量模型,确定影响文化产业集聚的指标体系,得到影响安徽省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以上实证的研究结论,就提高我省文化集聚水平、发展文化产业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在供给侧改革和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本文的研究既能为马鞍山、铜陵等工业城市寻找新的转型之路,为合肥、芜湖等新型城市看清新的发展形势,也为黄山、池州和安庆等文化名城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对安徽省文化产业集聚的研究也有利于为其他省市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案例,有利于推动整个中国城市的转型发展。

2文化产业集聚机理

文化产业顾名思义是对文化产品进行包装、销售,投入市场进行消费等等经营活动的综合体。其目前备受追捧的重要原因是以文化资源为主体,“环境友好、绿色无污染”等特征,向社会输出文化资源的服务业,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那么文化产业集聚是在“产业集聚”概念中演变而来,以文化产业为依托,引入空间地理的概念,描述城市间文化产业的集聚现象。它形成的机制机理主要有四个方面:(1)起源于地理集聚。集聚的概念起源于空间地理学中“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等区位理论,阐述产业在空间的最优布局问题,实现最优的产出效应,也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那么文化集聚顾名思义就是文化产业在空间上集聚问题,目的在于实现文化产业在空间上的最优布局。安徽省省内城市中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重点景区的都具有旅游专线、也都处于皖南地区,满足地理集聚的特点。(2)产业具有一致性。文化产业集聚不仅要具备空间上的要素禀赋,具有地理上相邻的优势。还要具备经济上的一致性,各城市之间在交通联通性上、经济发展水平上、产业基础上、经济发展目标上等等方面都要具有一致性。这样每个城市才能很好地实现合作、形成规模效应。安徽省内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大,经济发展目标也一致,满足产业一致性的基础。(3)社会文化具有一致性。文化产业集聚除了要具备空间相邻、产业一致的基础外,还需要社会文化的一致性。各城市之间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等方面都具有一致性。这样每个城市才能很好地实现合作、形成规模效应。安徽省皖南地区徽商文化、安徽省皖北地区的淮河文化以及安徽省中部地区的中原文化等等,都是社会文化一致性的良好基础。(4)具有规模效应。经济学一直强调规模递增的概念,“城市”就是缘起“集聚”的概念。类比之下,城市间的文化产业相互集聚,各城市之间目标一致,就可以实现整体的协同,达到整体的效益远远大于部分之和。安徽省各城市之间如果能合理打造文化产业集群体,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最大效益。

3安徽省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历程

目前经济学中衡量产业集聚的指标很多,但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产业区位熵的测量方式。本文也将借鉴产业区位熵的指标测算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假设全国有m个地区,每个地区中有n中文化产业,则q为某一地区的某一文化产业的产业增加值。则该地区的产业区位熵的为B:Ii=qij/∑ni=1qijPi=∑ni=1∑mj=1qijBi=IiPi其中,B越大越好,文化产业集聚水平越高。根据产业区位熵的概念计算得到2007-2016年安徽省文化产业的集聚水平(如表1所示),2016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文化产业的集聚水平(如表2所示)。从表1不难看出,安徽省的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07年的0.801上升到2016年的1.045,而且区位熵大于1表明安徽省的文化产业集聚水平略高于全国水平。从表2也可以看出,安徽省黄山市的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为4.544最高,其次是池州市的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为4.300,第三是安庆市的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为1.620。其余城市的文化产业集聚水平都小于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4影响因素分析

4.1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全国、安徽省2007-2016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和GDP,计算得到安徽省文化产业集聚水平,GDP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数据来源于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本文还选择安徽省2016年16个地级市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在安徽统计局获得《2017年安徽省统计年鉴》,筛选出如下指标数据:各市的旅游业增加值、各市的人均GDP、各市的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资源总量、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比例、森林覆盖率、GDP等,进而得到影响因素指标。同时,在指标处理的过程中,还对所有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消除量纲的影响。

4.2结果分析

借用stata14.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回归,得到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X1代表非农产值占比、X2代表人均生产总值、X3代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4代表水资源总量、X5代表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比例、X6代表森林覆盖率、X7代表生产总值。这七个变量对安徽省文化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系数依次为27.56、11.32、-52.32、-9.81、21.94、31.59、3.29,说明森林覆盖率对文化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最大,且为正,其次是非农产值占比。而X3、X4对其影响为负,可能的原因的数据城市发展越高,越难形成文化产业集聚群,而自然环境和产业结构却能很好地将城市间协同成一体。

5结论与展望

产业发展研究篇3

摘要:

金融支持是影响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企业规模小、信息不对称、经营风险高、财产抵押难等方面原因,我国中药产业发展面临着较强的资金约束。在深入分析中药企业研发、创业孵化、初创、加速成长、稳定等阶段融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利用银行信贷、信用担保、创新基金、风险投资、上市融资等方式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关键词:

中药产业;融资;金融支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复杂性等特征,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离不开包括风险投资、产业引导基金等在内的金融支持。中药产业是我国具有极大自主创新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1]。尽管国家高度重视中药产业发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一系列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然而从现实效果来看却并不理想,中药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较强的资金约束。

1中药产业发展融资难成因

1.1信息不对称导致中药企业信用评级不高

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2]。众所周知,现代经济为信用经济。无论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还是通过银行体系进行间接融资,信用在其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对于中药企业而言,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药行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难以提供可靠的经营及财务信息;二是从原始的中药材到各种制成的中成药,其相关的质量标准、等级规格等的辨识均建立在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之上,一般市场参与者不具备相应知识储备,无从判断;三是中药组方配伍具有特殊性。“千百年来”一直使用的、符合中医配伍理论的中成药,按照现代食品药品的相关检测标准,可能面临非法添加药物成分超标问题。尽管整体上来说,中药不良反应率低于西药,但仍然无法排除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及安全性的担忧。信息不对称导致中药企业信用评级不高,造成融资困难。

1.2企业规模小导致中药企业融资成本较高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化会面临生产成本的相应变化,即所谓规模经济的问题。企业在进行融资时同样会面临这个问题。从经营传统来看,包括北京同仁堂等知名中医药行业企业在内,大多采用“前店后厂”的形式,由“小而全”的中药作坊发展而来,能通过GMP认证的集约化、规模化的中药企业相对较少。因此,大多数中药企业对资金需求的额度较小。此外,中药种植、加工的季节性强,导致中药企业资金需求的时间灵活、频率较高。中药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客观上限制了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其融资成本。

1.3经营风险高抑制了投资意愿

根据金融学的基本理论,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风险越高,收益越大,反之亦然。然而,对于投资者而言,除了要考量投资的收益之外,还要注意防范投资的风险。在可承受的风险水平之内,随着风险水平提高,投资的收益增加,一般会增加投资量。一旦风险水平超过可承受的水平,随着风险的进一步提高,尽管投资可能的收益进一步增加,但投资量反而会下降。中药企业的经营风险集中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技术风险与管理风险。众所周知,新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成功率低。在美国平均一种新药研发需投入超过10亿美元,而且成功率仅为万分之一[3]。中药企业的管理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所有者往往是技术发明者,由于企业规模小,无法聘请专业的职业经理人进行企业管理;二是相应的管理制度及风险防范规避机制不健全。这意味着中药企业投资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投资的风险较大,因此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不强。

1.4财产抵押难加大贷款的难度

经过近几年的重组,我国中药企业数目已经大大减少,行业内也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然而中药行业上规模的大型龙头企业仍为少数。从企业规模看,小型企业为绝大多数。而现阶段我国还没建立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且中药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风险很大,研发早期一般商业资本不愿投入。资金提供者为降低风险通常会要求企业提供财产抵押。中药产业中小企业的资产结构特点使其可用于抵押的有形资产有限。同时中药产业中小企业由于依靠自有资金创建企业,极少拥有价值较高的有形资产,资产的变现能力低,因此可抵押资产的抵押率低,加大了贷款的难度。

2中药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融资特征分析

中医药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的产业。中药企业在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内,资金需求的特点和规模是不同的。具体如图1所示[4]。

2.1研发阶段

在知识经济时代,研发是中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研发阶段,由于企业面临技术、市场及管理等方面的风险,一般商业性的资金如风险投资等不愿意投资,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扶持,如创新基金。受资金紧缺等因素的困扰,我国中药基础研究严重不足,新药研发能力薄弱,致使发展后劲不足。

2.2创业孵化阶段

在创业孵化阶段,中药企业的主要任务是要面向市场,识别和找到潜在的商业机会。在此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将新技术开发成产品雏形,并进行不断的测试以保证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同时,为了充分获取自己技术研发的收益,企业必须完成注册,进行相关的专利、商标等申请。这一阶段来自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相对较少,企业间接融资能力不强,需要创业投资。

2.3初创阶段

中药企业进入初创阶段之后,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对资金的需要量会显著增加。尽管理论上企业可以通过引入风险资本、发行债券股票、申请银行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但由于企业盈利能力不强,且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企业进行外源性融资的可能性很低。即使在政府政策扶持下,可以申请部分银行贷款,但贷款的额度相对较低,对于企业发展的需求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2.4加速成长阶段

在中药企业加速成长阶段,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增强,经营业绩稳步上升,管理机制日趋完善,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企业逐步向规模化生产趋近,市场销售量、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由于良好的业绩及成长性,企业不仅可以继续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而且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形式进行直接融资,从而大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此外,还可以通过并购、组建企业战略联盟等形式获得来自其他企业的资金支持。

2.5稳定阶段

当中药企业经过前期发展进入稳定阶段之后,在市场上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企业的组织结构、财务状况、业务活动等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基本摆脱了初创期融资难的窘境。由于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企业能够及时偿付各种债务的利息和本金,财务风险大大降低。此外,随着企业获利能力和信誉的提高,企业通过银行借贷、资本市场进行外源性融资变得越来越容易。此时,为了避免提前进入衰退阶段,企业应当通过提留公积金、银行贷款、发行有价证券等方式募集资金,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从而获得可持续的竞争能力。

3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途径

3.1充分发挥银行信贷杠杆作用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健全,企业融资渠道狭窄,银行贷款仍然是当前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5]。银行信贷资金可以从三个方面支持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一是加大对中药产业的信贷投入力度。重点投向中药产业园区建设、大型中药制药企业、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以及中药材种植企业,引导中药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二是建立符合中药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与贷款评审制度。如对于中药材GAP种植基地的建设,可以采取“公司+农户+基地+银行”的信贷模式[6]。三是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票据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支持中药产业发展。

3.2加强中药产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目前,尽管我国已经将中药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然而,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并未协同融合,不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支持。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了规避贷款风险,更愿意将资金贷给大型企业和一些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域,中药企业要想获得贷款十分困难。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担保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机制之一。因此,要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为创新基金、创业投资以及银行贷款提供保证担保、抵押担保、质押担保、留置担保、定金担保等形式多样的担保方式和业务内容,降低银行和中药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分散银行信贷风险。

3.3大力发展创新基金

中药产业创新基金政策目的很明确,培育中药产业中小企业,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它不以自身盈利为目的。通过对中药产业中小企业的扶持,企业发展了,创造新的税源,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整个中药产业的发展。创新基金是一项政府性基金,专门用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处于初创期、种子期的发展。基金分别按照不同的标准以无偿拨款、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的方式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中药产业创新基金量小,主要目的是希望地方资金、金融机构、风险投资能跟进来,以期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使政府的创新基金起到一个放大器的作用。创新基金通过培育中药产业中小企业,可以为风险投资提供更加优质的项目,带动风险投资的发展。

3.4大力发展中药产业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源起于欧洲,但在美国得到蓬勃发展,对美国高科技产业的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的资本始源于私人资本、公共养老金、保险公司、捐献基金、公司及个人风险投资者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半导体、计算机、医疗等方面的创新企业得到了风险投资的高度支持,推动了新兴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7]。截至2013年,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各类机构数达到1408家,管理资本总量达3573.9亿元[8]。从投资行业来看,生物医药行业一直是受到风险投资青睐的行业领域。中药产业作为我国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具有良好的抗经济周期能力,在诸多扶持和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的背景下,自然受到风险投资的重点关注。但是,由于知识产权难以界定、科技含量不高、行业管理人才缺乏等方面原因,导致中药产业项目与风险投资对接机制不顺畅,中药产业获得的风险投资还是过少。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构建部级、省级、县市级多层次的风险投资平台,采取多方面措施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建立可持续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3.5积极支持中药企业上市融资

随着我国中药行业现代化步伐加快,许多中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感到资金方面的紧缺,利用资本市场进行产业建设成为中药企业谋求发展的捷径之一。上市融资不仅能降低融资成本,而且能够增强资本的控制力,提升资产流动性与溢价水平,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益佰制药、千金药业、康恩贝药业、武汉健民等中药类上市公司均得到了市场的追捧。近年来,中药企业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国内证券市场上,作为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中药企业的上市已经开始走向海外。201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明确指出鼓励中医药企业通过在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融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扶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创业投资企业,规范发展股权投资企业。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创新型新业态、小微企业开展业务[9]。可以预见,随着中药企业上市融资步伐的加快,中药行业有望获得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丰志培,陶群山,彭代银,等.我国中药产业自主创新历史演进、特点与启示[J].中国中药杂志,2015(11):2252-2257.

[2]石天唯,安亚人.美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商业银行模式[J].税务与经济,2016(2):44-50.

[3]叶祖光.中药新药研发困境待破[N].医药观察家报,2015-2-5(4).

[4]陈弘,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模式与发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5]冉瑞恩,邓翔.基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比较优势的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实证研究[J].西南金融,2016(3):44-50.

[6]刘克俊,王维林.金融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问题探析[N].金融时报,2012-12-31(6).

[7]李冬.美国风险投资与技术进步、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4.

[8]张明喜,郭戎.中国创业风险投资的发展近况及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5(2):20-26.

[9]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

产业发展研究篇4

【关键词】林业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探讨

前言

伴随着生态林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对于林业资源的保护,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林业之间存在着冲突。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最为关键的就是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产业升级,保障林业产业发展能够充分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对林地、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1.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林业之间的冲突

当今社会,伴随着森林资源的锐减,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在很多地区出现了干旱、土地侵蚀、荒漠化等现象。在我国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在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背景下,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森林资源的重要性,森林保护问题已经关系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此基础上,世界上很多国家纷纷颁布严禁深林采伐、限制林木产品出口的政策,森林保护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1]。然而,政府部门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以及对于森林资源的严格保护,在环节环境危机基础上,限制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换言之,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林业产业发展陷入危机:第一,木材和主要林产品严重短缺,供需失衡。很多国家不得不寻求塑料等不可降解化学产品为替代品。这样一来,生态环境难以保障。第二,国有林业经营部门出现财政危机,林业部门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国家拨款补助。近年来,我国林业产业发展问题越来越严重,对于木材和林产品供应远不适应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需求,对于进口产品的依赖性逐渐增加。就我国目前的林业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最为关键的就是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产业升级,保障林业产业发展能够充分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对林地、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资源进行综合利用[2]。

2.促进林业产业发展,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的对策

2.1培育国有林区速生丰产林

调整林业产业结构,需要结合我国林业产业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方案制定。以吉林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例,培育国有林区速生丰产林。吉林省东部长白山林区为国有林区,幅员面积占居全省的52.7%,森林资源约占据全省的80%,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对于吉林省的森林资源培育的定位为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培育和经营森林为目标,在降低砍伐的基础上,提升林地产出水平。培育林区速生丰产林需要对林分的进行改培选择,选择改培方式,更新改培技术。在进行改培林分选择的环节中,需要在已经区划商品林经营区的林分去,选择由于集中过量采伐后者投入不足、非目的树种比例比较大的林班。在自下而上落实的基础上,采取内业统计分析方式。为了适应森林资源的需要,在改培技术的选择上,需要对非目的树种以及病腐木比较严重树种,分多次伐除,并且注意保留幼苗和目标树种[3]。

2.2造成农田防护林

对于林业产业的结构进行调整,农田防护林的建设是另一种选择。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注意是改善农业和城乡生态环境,而建立功能比较完备的农田防护林,能够对过熟的农田防护林进行更新改造。创新发展的农田防护林能够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功能单一农田防护林改造。具体的农田防护林建设方式如下:采伐时间:农田防护林采伐时间安排在10月份初至次年4月末前进行,农田防护林带的保护可以全年进行。采伐标准:对熟林带、遭受病虫害的成熟林带进行更新采伐,对公顷积蓄少的林带进行采伐改造。

2.3基于经济发展的林业资源的开发

林业资源的发展需要对林业经济结构和管理层次进行分析,从林业用地、经济林地以及保护林地等诸多角度,对林业资源开展综合性的保护。同时还需要注重对林业保护与林业繁衍之间的结构进行调节,保障林地资源的利用与实际情况相互匹配,发挥出林业资源与经济的协调性[4]。

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的林业发展与生态林业资源保护之间存在着冲突,为了促进我国林产业发展,需要基于社会对于林业产业的需求,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培育和经营森林为目标,在降低砍伐的基础上,提升林地产出水平。培育林区速生丰产林需要对林分的进行改培选择。改善农业和城乡生态环境,建立功能比较完备的农田防护林,对过熟的农田防护林进行更新改造。

参考文献

[1]张爱美.吉林省林业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

[2]李冉.中国林业产业体系评价与增长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3]吕盈.东北、内蒙古地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4]韩锋.林下经济发展及对林农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

产业发展研究篇5

关键词:住宅产业发展建筑经济

1我国住宅产业发展与现状

1.1住宅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建国以来,在国家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下,我国住宅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一步步成长、成熟并走向健康发展的历程,基本可归纳为休眠期、复苏期、成长期、变革期和发展期。

1.住宅产业的休眠期(1949~1978年)。由于受到“先生产、后生活”的政策影响,城镇住宅建设总量只有近5亿护,人居居住面积仅为3.6m2,人民居住水平与建国初期相比未得到提高。这一时期,住宅产业基本处于“休眠”状态。

2.住宅产业的复苏期(1979~199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住宅产业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沉寂了30多年的住宅与房地产业开始复苏,进入了探索和改革发展时期。国家在发展住宅建设,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培育住宅与房地产市场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为我国住宅与房地产业的振兴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尤其是从1980年4月邓小平同志发表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谈话开始,全国开始了对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探索,住宅与房地产业进入到第一次快速发展阶段。住宅投资从1978年的39.21亿元增长到1990年的498.34亿元,累计投资3222.85亿元;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由3752万m2增长到17317万m2;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3.6m2增长到6.7m2.这一时期,住宅建设的特点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逐步成为当时的主要建设模式。在规划理论上逐步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结构,并有较完善的公建配套,如:影剧院、百货商店、医院等。在住宅与房地产开发领域,一批新型的房屋开发公司开始诞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住宅生产领域开始工业化住宅生产方式的探索,装配式住宅、内浇外挂住宅、框架剪力墙住宅等新型建筑体系得到快速发展,预制构件厂、墙体材料厂、厨卫洁具厂、门窗厂、混凝土集中搅拌站等一批新兴产业应运而生。在住宅管理与服务领域,开始了专业化、现代化管理模式的探索,项目的策划、物业管理、住房金融、住宅及部品流通供配等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住宅产业在恢复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完善,住宅建设已经步入了产业化发展轨道,成为国民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业,住宅产业的效应初见倪端。

3.住宅产业的成长期(1991~1995年)。1992年,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推动下,住宅与房地产业在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得以全面迅速发展。同时,外商投资为住宅与房地产业发展增添了新投资来源。城镇住宅建设投资由1991年的640.83亿元增长到1995年的3278.19亿元,平均年递增659.34亿元,1995年的住宅投资比1978~1990年13年累计投资3222.85亿元多55.34亿元;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由19240万m2增长到37489万m2人均居住面积由6.9m2增长到8.1m2.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经济的过热增长,导致了通货膨胀等多方面问题,国家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力度,出台了《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一系列法规措施,标志着我国住宅与房地产业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从1993年到1995年,我国住宅与房地产业经历了顶峰、受挫相持、理性回落和平稳发展的过程。这一时期,住宅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住宅建设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社会化大生产的方针,注重提高住宅的工程质量,提出住宅建设走规模效益的道路。住宅建设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进步和成长,住宅科技发展取得明显进步,1995年住宅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25.4%.同时,全国开展了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工作,使我国住宅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从规划设计理念、施工技术及质量、四新成果的应用等方面,推动了全国住宅科技的发展,引导了住宅产业的健康发展,住宅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地位初步显现。

4.住宅产业的变革期(1996~2000年)。199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住宅建设作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住房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个中心,我国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市场化进程加速,城镇住宅建设的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城镇居民已经成为住房投资和消费的主体,住房二级市场的开放和住房市场体系的加速发展,市场机制在住房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住房制度改革等政策引导下,城镇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跨上一个新台阶。住宅建设经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宏观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经受了住房消费主体转变以及居民消费预期下降的考验。2000年住宅竣工面积54864万m2,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0.3m2,城镇住房短缺时代基本结束。住宅建设已逐步由数量增长转向数量和质量并举的发展阶段,住宅建设方式依靠积极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工作大纲》(建房[1996]181号)文件的出台拉开了我国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序幕,《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1999]72号)文件的出台,将我国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推向了高潮。“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初步构建了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总体框架,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0年住宅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增长到31.4%.这一时期,住宅产业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特点是:在生产领域,以增量和质量发展为主要特征,组织大规模的住宅生产与供应,住宅的生产方式在逐步转变,住宅的质量稳步提升,居住条件和环境在逐步改善。在分配、流通领域,以城镇住房货币化分配为核心政策,构建住宅商品化、社会化的新体制,相应的市场政策陆续出台,交易日趋活跃消费领域,以物业管理为基本制度,提高住宅消费的市场化程度,较好地满足了群众日益提高的住房消费需求。这一系列变革,是一项产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标志着我国住宅产业逐步走向持续健康发展阶段。

5.住宅产业的发展期。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住宅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的地位已经确立。我国住宅建设顺利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型发展方式向市场导向型发展方式的转变的第一次重大转折,住宅产业已进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时期。新时期住宅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需求为中心,面向百姓,面向未来。面向百姓,就是面向现实的有效需求,面向广大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面向未来,就是面向需求特点的变化,面向需求的趋势。保持住宅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坚持以需求为中心。需求决定着发展,发展适应需求,需求刺激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保护需求、培育需求和刺激需求的核心是住宅的质量和成本。提高住宅质量,降低住宅生产成本的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是新时期住宅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加快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不断提高住宅的综合质量,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住宅成本是新时期住宅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任务。为引导和带动住宅产业现代化,我国开始实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通过先进适用成套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全面提高住宅建设的质量,创建新世纪换代住宅的样板,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示范性带动和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实施。

1.2住宅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我国住宅建设进入到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住宅建设投资逐年增长,住宅消费市场日趋活跃,住宅产业从投资与消费两个方面有效地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特别是“九五”期间,住宅建设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住宅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1996年至2000年城乡住宅建设投资达到31615.95亿元(其中城镇21442.86亿元),比“八五”同期增长119.5%(124.8%)。2000年城乡住宅建设投资7594亿元(其中城镇5435亿元),占当年GDP的8.49%,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3.28%.据国家统计局有关专家按市场法和成本法两种办法初步估算,城镇住宅与房地产业增加值约为5400亿元,占GDP的比重约6%左右。2000年GDP增长中,投资(9.3%)贡献41.94%,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增长占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额的30%,拉动GDP增长约1个百分点,诱发建筑业、制造业、采矿业等几十个相关产业产出增加共2700亿元左右,诱发系数达1.5.“九五”期间城镇住宅竣工面积23.8亿m2,平均每年建设住宅4.8亿m2.2001年城镇住宅竣工面积5.4亿m2,个人购买商品住宅的面积同比增长20.8%,所占比重达到93.9%,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9%.住宅产业已经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和新消费热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效地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1.3我国住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化,住宅产业的宏观调控体系、市场体系在不断的完善。分析和研究我国住宅产业发展,应从基础抓起,重点集中于建立完善的住宅产业现代化体系。因此,从狭义住宅产业范畴研究我国住宅产业是当前发展住宅产业的基础。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体系受体制和国情的影响,起步较晚,还处在探索阶段,与国外发展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从科技发展领域看,主要表现在:

1.住宅建设还未摆脱粗放型生产方式。住宅产业的缺陷暴露明显:主要表现概括为“二高二低”——物质消耗高、能源消耗高,生产率低、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低。能源消耗为发达国家的3~4倍,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1/6,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仅为31.4%,与发达国家的60%~8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按照国际通行说法,科技进步对产业的贡献率超过50%才算是集约内涵型发展的产业。

2.住宅技术的发展仍以单项技术推广应用为主,技术上缺乏有效的集成和整合,尚未形成完整系列的建筑体系。尤其是国外已比较通用的钢结构住宅、木结构住宅、装配式住宅、混凝土砌块等新型建筑体系缺乏相应的配套技术及相关规范、标准,推行起来难度较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3.住宅部品的工业化水平还较低,尚未形成系列化、规模化生产体系。住宅部品的配套性、通用性差、生产规模小,特别是规范住宅部品生产的模数协调工作滞后,阻碍了住宅标准化、通用化住宅部品体系的形成。

从体制方面看,主要表现在:

1.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统筹全局、统一协调的领导决策机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除部分省、市外,不少地方还没有建立开展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工作机制,缺乏具体的目标、步骤和措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工作主要局限在住宅小区的示范、试点项目上,未能形成引导住宅发展的产业链条以及与产业现代化相适应的成套技术体系。

2.缺乏有效的经济、技术政策作保障。不能有效地调动社会各界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积极性。对形成产业现代化的住宅建筑体系、部品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缺乏必要的优惠政策支持和调控手段,难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完善的市场化激励机制。

2住宅产业的发展特征

“十五”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镇化进程将加快,人民的居住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将有更大的提高,住宅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世纪到来,住宅建设又迎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住宅建设任重而道远。当前,要正确分析住宅建设的新形势,准确把握住宅发展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住宅建设仍处在总量增长发展阶段。尽管住宅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已超过了20m2,但总体上看,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住房市场的潜在需求还很大,住房苦乐不均的问题还很普遍,尚有1.5亿m2危旧房屋面临改造、156万个家庭缺房、35万个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8m2以下。因此,住宅建设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十五”期间,国民经济预计平均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0.8~1%.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住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十五”期间,全国城乡住宅累计竣工面积57亿护,其中城镇住宅竣工面积27亿低年均建设5.4亿m2,农村住宅竣工面积30亿护,年均竣工6亿m2.同时,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大量危旧房屋的改造,住宅的需求量巨大,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处于增量型发展阶段。

2.住宅建设已经进入以需求为导向的发展阶段。经过改革开放20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对住房的需求已从生存型向舒适型发展,对住宅的居住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已经实现了重大突破,个人成为住房消费主体的同时也成了市场主体,由被动消费变为主动消费,住房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市场对住宅的品质正在进行重新的认识和定位。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提到绿色住宅、生态住宅、健康住宅等新的概念,反映出市场对居住的概念正发生质的变化。实现住宅质量质的飞跃是保护需求、培育需求、刺激需求的基础,是新时期住宅建设的根本任务。

3.住宅建设方式正走向科技高度集中的集约型发展阶段。我国住宅建设方式受计划经济体制及生产力落后的影响,住宅建设的工业化程度低,施工仍以现场手工湿操作为主,生产效率低,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建筑材料、设备及住宅部品的供应,没有形成技术先进、规模生产、系列化配套的社会化供应体系,这种状况导致住宅质量不高、设备通用性差、性能成本比不合理、建设资源浪费等。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住宅产业的集约化程度,促进住宅建设整体水平提高。

4.住宅与房地产市场已进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阶段。《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商品房合同示范文本》等法规的出台,为依法规范住宅与房地产场秩序提供了依据。今年人大政府报告提出,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是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的重要工作。今后一段时期,针对目前房地产市场出现的虚假广告、房屋面积缺斤短两、房屋质量低劣等现象,将进一步规范开发企业行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做为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工作重点。

3促进住宅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加快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是要扩大住房的有效需求,完善住房消费市场。主要着力点在于引导和刺激居民直接支付的住房消费,增加居民的购买能力。继续深化改革居民住房消费的体制,建立优良的市场服务体系是重点。二是增加住宅的有效供给,完善住宅生产建设体系。主要着力点在于提高住宅的综合质量和降低住宅生产成本。加快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以科技为先导,提高住宅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加快住宅技术、材料和部品的更新换代,是坚持以需求为中心,保持住宅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1.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作为产业化载体的实施,带动了和推动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示范工程以住宅小区为载体,以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为总目标,通过示范小区引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住宅科技贡献率及住宅生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推动住宅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示范工程不仅在住宅小区的开发理念、规划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出当今住宅设计领域中的最新理念、最新设计手法和最新技术手段,而且在住宅的功能与性能、设备与设施的装备水平等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在住宅建设贯彻“节能、节水、节地”,“淘汰落后部品”等产业政策,在引导住宅建设技术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导向和了范作明。主要体现在:一是住宅的规划设计突出强调住宅的均好性、多样性和协调性,从住宅的适用性能、安全性能、耐久性能、环境性能、经济性能五方面术提升住宅的功能质量作为设计的主要原则。二是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适用的住宅成套技术。这是示范工程的标志和核心,也是项目能否立项的关键。住宅产业化成套技术包括:建筑与结构技术、节能与新能源利用技术、厨卫技术、管线技术、环境及其保障技术、智能化技术及施工建造技术等7大技术体系。这些技术需要在示范工程中不断实践、不断改进,逐步地完善和更新,示范工程就是要成为系统技术的集成和载体,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积极推广应用优良住宅部品。住宅部品体系是构成成套技术体系的基础,是促进住宅更新换代的主要环节,要通过示范工程不断完善住宅部品的通用化、系列化体系,引导住宅部品标准化的发展。

2.积极开展住宅产品淘汰、推荐认定制度,完善住宅部品的通用化体系。建立完善的住宅部品体系是实现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关键,住宅部品体系是建立在通用化、系列化和集成化基础之上,必须有优良性能的部品做保障。因此淘汰落后产品,推荐认定适合产业发展需求,满足住宅适用性要求的优良部品,完善住宅部品的配套、集成是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编制住宅部品淘汰产品及替代产品目录,引导住宅部品技术的健康发展。二是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住宅部品集成化、通用化工作,引导住宅部品工业化的发展。三是研究制定需要引进国外的技术、产品的有关技术评估、产品认定的相关办法和技术标准,提出有利于国内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3.积极推行住宅性能认定制度。住宅性能认定是对住宅的适用、安全、耐久、环境、经济性能的综合评价,并对其分等定级。其评定的结果是对住宅规划设计、施工、部品质量的综合检验,也是对住宅产业化水平的检验,这种制度通过后评估的作用促使住宅开发、设计、施工、部品配套等各环节精心组织、精心管理,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从而推动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实施这项制度的工作条件和时机已基本成熟,将要积极开展下去,对引导住宅技术进步、住宅部品发展,规范住宅市场行为,保证消费者利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产业发展研究篇6

【关键词】生产业 发展现状 趋势 宿迁市

生产业是为保持工业生产的连续性、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供服务保障的一项服务行业。它是从传统的制造业中的服务部门发展而来,是制造业的配套行业,它不向消费者直接提品,而是贯穿于制造业的上中下游,为这些企业提供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服务,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也是第二、第三产业融和的关键。

生产业的起源及发展现状

生产业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得出一些研究成果。生产不是直接作用于消费者的,而是作用于生产经营主体,作为一种投入,其目标是增加产品或提升服务价值。

总的来说,生产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业和工商服务业,前者包括银行、证券、期货外汇、债券、基金等,后者包括广告、设计、研发、会计、咨询、法律等中介服务业和物流、会展、、仲裁等贸易服务业。1982年Postner H·Horry根据美国的统计体系和加拿大1967~1977年的统计数据,采用投入产出量表衡量出生产服务业消耗率呈现连续增长的趋势,以此说明生产业对其它行业的影响正在增强。此后西方学者的研究相继表明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提出生产业是制造业的生产率得到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指出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融和的趋势。因此,没有先进的生产业,就没有发达的、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

尽管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2007年,黄国华、周惠论述了生产业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之间的关系,指出我国应解决当前存在的三高问题,以适应当前的战略结构调整。2008年,曹艳乔、丁喜刚等提出,生产业不仅能够促进产业结构整体升级,还可以促进生产业和制造业本身的升级。2010年,林略等研究了面向制造业的生产业向着专业化和集聚化发展。综上可知,生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生产的对象主要是生产者和经营者,很少与消费者发生直接关系,它具有一定知识含量,并投入到经济生产的各个部门,参与到组织生产的过程中。

生产业的作用机理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生产业对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生产业与一般服务业有所不同,它具有要素密集、价值增值、产业联合等特点。它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影响表现在:首先,生产业本身就属于第三产业,它的发展壮大本身就增加了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优化了产业结构;其次,它满足了产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变的需要。第三,生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很强,为其他产业投入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推动了其他行业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推动整个产业有低级向高级转变。

生产业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分析。生产业是制造业中间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它为劳动和物资资本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并改善了服务质量,从更高一个层面来说,它带动了行业间产品的非价格竞争,推动了整个行业产品的升级。U型曲线和微笑曲线都表明了生产业对生产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推动作用,其中品牌和研发、设计占据着价值曲线的两端,其利润和附加值最高,而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加工、制造则位于U型曲线的中间,利润率非常低。生产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企业向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品牌、物流等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推动制造企业的升级。

生产业促进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分析。生产业作为专业化服务较高的服务业,与前后向都有较高的关联性,能够带动其他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产业演变有一个规律,就是先行产业往往在整个产业中占有较高比重,随着产业的发展,先行产业的比重会慢慢降低,然后趋于平稳,而后发产业的比重将慢慢上升。例如,最先独立出来的流通部门,刚开始的时候占有该产业较大比重,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程度不断提升,流通部门在第三产业的比重也会慢慢下降。

生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分析。生产业通过中间服务于农业产业的整个链条建立紧密联系,通过提供专业化的服务,降低农业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丰富产品内容、提高整个农业生产加工链条效率。具体表现在,生产业拥有大量的专家和专业化厂商,他们所提供的服务是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农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各种高质量的生产要素。另外,由于生产为农业提供各种市场化的服务,将其融入到农业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促进农业的市场化经营,从而调节小农业和大市场的矛盾,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

研究生产业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生产业是促进宿迁市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生产不仅能够细化专业分工,降低交易成本,还能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促使企业的向价值链两端进化,提高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企业的专业分工,降低企业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宿迁市要想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优化升级,迫切需要生产业提供战略支撑,它是宿迁市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基础。

研究生产业是宿迁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新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着全球资源枯竭和自然环境恶化的压力,同时制造企业也面临着价值链的激烈竞争,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外部环境的约束。而生产业正是一个人力资源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它们的主要服务内容就有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能耗,降低环境污染,可以有效缓解资源制约。有利于将企业从传统的过多的依赖物质要素中转变到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从而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研究生产业是建设创新性经济领军型城市的迫切需要。产品研发、设计和品牌策划等提供的生产业对生产制造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促进企业创新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是科技进步将越来越成为生产企业成长的主要推动力,另一方面生产业是重要技术创新的一个平台,也是重要技术创新的主体,它是推动技术进步和重要创新的动力。生产业将不同领域的技术、知识、资源相互结合,推动技术进步,促进新技术、新知识的产生,同时新技术和新知识又会在不同的产业和产业内部之间进行相互渗透和扩散,促进整个城市企业的技术进步。因此,发展生产企业对创建新型经济领军型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产业是宿迁市提升整体功能的客观要求。城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为社会提供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交通功能。政治功能和交通功能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都相对稳定,因此,就提升一个城市的整体功能来说,经济功能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城市发展生产业可以提高城市企业的发展水平,促进城市的发展转型。

发展生产业,促进宿迁产业升级的对策

面对当前宿迁市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以及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宿迁的生产业发展正进入黄金时期。第一,要出台落实各项有利于生产业发展的措施,加大对符合宿迁市发展需要的创新的生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栽培一批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第二,要搭建生产性信息服务业的一个载体,培养专业、规范、高效的行业共性技术中心。第三,要合理利用宿迁市的教育教学资源,创新办学和教学模式,推动学校开展多层次、多岗位的职业培训。第四,要不断放宽市场准入制度,加大人才、技术引进力度,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促进生产业的技术引进和管理创新。第五,要加强行业的运行调度,做好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服务性生产企业的统计工作,完善数据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强化对重点企业的监控工作,及时把握全市生产业的发展方向。

生产业是当今服务业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因为其具有知识和人才密集型的特点,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和广泛的行业渗透性和关联性,所以对推动企业的升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产业发展研究篇7

关键词:研发核心,产业园,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的经济开发区由1984年起开始创办,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成为全国经济、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有数据表明,部分省份开发区GDP比重已达到全省GDP的60%以上,开发区的发展也成为各地发展城镇化和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1.产业园当前面临的问题

产业园作为开发区的一种类型,以比较单一的工业发展功能迅速发展并成为经济开发区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加速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产业园发展建设中所累积的各类问题逐步显现,对产业园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需要产业园进一步创新发展,以应对新的发展形势。

1.1缺乏核心技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我国产业园发展初期大多是依靠引入外地企业来取得发展,获得最初的资金和技术积累,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多的生产技术已经相对落后,而产业园由于单一的工业生产属性,依靠引进的产业和技术获得发展,没有形成对应的科研机构,缺少自主提升产业生产技术的能力,在未能掌握企业生产的核心技术条件下,导致企业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进而导致产业园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1.2 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竞争加剧

经济全球化使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主要模式,通过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产业园作为工业的聚集地,也应通过构筑产业链,集群式发展来提高经济竞争力。但是我国大部分产业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结构雷同现象,多以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主导产业目标,没有明显的区别,并且相互间在招商引资、项目布局等方面存在恶性竞争,在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中的带动作用较弱。

1.3发展空间不足,土地利用效率低

我国产业园在设立之初经历了一场大圈地运动,大部分产业园均圈占了远超其自身发展能力的土地规模,造成了用地的浪费。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紧缩,对产业园用地的清理和清退,并禁止产业园随意占用土地,各产业园的发展空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其发展不能再无节制的占用和浪费土地,只能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利用内部挖潜及产业更新,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单位土地产值。

2.研发核心建设必要性

针对当前产业园发展存在的问题,大部分产业园提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目标要求,并采取多种的手段促进园区的产业升级和发展,研发核心的建设成为产业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

2.1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并促进产业更新和发展

研发活动是产业链的上游和源头,是产业发展的活力之源。加强研发功能的提升,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同时通过产业的溯源研发,不仅可延伸原有产业链,还可以促进新的产业链的产生,丰富园区产业体系。产业园区的研发核心是专为承载产业研发活动建设的空间载体,是产业园升级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平台。

2.2通过核心技术的研发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园研发核心的研发活动围绕本产业园相关产业展开,受相关企业的委托,研发机构对产业相关技术进行深化研究和升级改造,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同时,延长产业发展链条,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可设置商务、会展功能,宣传和推广园区产业。

2.3产业核心的建设提升空间利用效率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研发核心一般采用多层或高层办公楼,中试和孵化空间也多采用多层大空间建筑,整体而言对土地的利用效率远高于一般工业,在产业园用地空间紧张的情况下,发展研发核心不仅能提升产业园科技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也是提高产业园区空间产出效率的重要手段。

2.4有利于促进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资源环境的约束作用进一步强化,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快发展低碳和绿色经济。产业园研发核心的建设,将通过技术手段的更新,进一步强化节能降耗减排,加快循环、低碳和绿色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3.发展建设要点

由于产业园研发核心需要较多的投资和较长的回报周期,因此园区管理机构需具有较好的经营状况或较多的资金来源,同时有比较充裕的发展空间或园区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发展意识。研发核心的建设强调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构筑由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组成的有机系统,形成科技成果无障碍转化机制,直接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3.1重点培育研发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功能

研发核心的建设应以研发为核心功能,强化对研发资源的集聚,提供研发环境,促进研发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吸引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大学和企业联合设立研发机构、由政府牵头搭建公共技术平台以及引进外来研发设计机构等方式,通过多种渠道促进产业研发核心的发展和建设,同时设立科技产业孵化器,鼓励研发机构和专家利用公共技术平台创新创业,促进个人和中小企业发展,形成研发机构集群、孵化器集群、科技产业集群,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

3.2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一方面是空间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构建与城市和产业园区一体化发展的公共交通网络引导构建各级各类公共服务中心,有机联系各个开发模块,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共享,打造低成本科研成果转化空间;另一方面应建立高效的研发服务体系,在相关业务服务、教育培训、研发环境保障、整合有效资源、对外交流与协作和各类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为研发机构提供便利条件,保障研发活动的顺利进行。

3.3营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结合当前的发展趋势,产业研发核心不仅要提供优质的研发和生产环境,同时也要为研发人员提供适宜的生活空间,包括专家公寓、现代化社区等多种类型的居住空间,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品牌专卖店、特色商店、小型商铺、咖啡厅、酒店俱乐部等多层次、多样化的购物、商务、娱乐空间以及可用于进行健康休闲活动的生态休闲空间,满足多元化、年轻型、国际性、开放式的研发人员日常生活和休闲的需求,提升研发创新活力。

3.4保障研发资金的有效投入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研发创新具有风险,而大量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在投融资方面欠缺扶持,需要良好的融资环境支撑,同时也需要风险资本的积极投入。产业园区管理机构除直接对个人、企业研发活动进行资金扶持外,还应积极引导风投机构、创业银行、科技银行等择优投入风险资金支持研发活动。同时,管理机构也需要对各类研发机构进行研发资金运用的监管,保障自有资金和风投机构投入的资金能够被合理使用,保障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研发核心运营体系高效、健康运行。

4.结语

研发核心是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催化剂”,产业园区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打造布局合理、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研发核心,为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园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魏书华.开发区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研究.城市,2009(1):43-46.

产业发展研究篇8

关键词:动漫 产业链 文化业 天津

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是我国二十一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舞台上,动漫产业正在迅速成长为又一大经济增长点,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动漫业作为一个消耗低、无环境污染的新兴产业,还带动着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更改变着全球整体产业格局。

一、全球动漫产业格局与现状

动漫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的产业形式,它不仅包括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还包括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其表现形式也不仅限于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还有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业态之一,它形成于美国,一般认为世界动漫产业形成于20 世纪初,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兴盛, 并于20 世纪后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一)动漫产业在全球的迅速崛起

产业的地位与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息息相关,虽然在不同历史阶段有所不同但这种作用普遍存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和不断蔓延的时期,各国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文化产业正逢其时,其中动漫产业更被誉为“无烟的朝阳产业”,迅速发展为世界范围内发展迅猛的新兴支柱产业之一,它肩负着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扩大国际文化贸易份额、增加国民经济收入、拓展就业领域、满足城镇居民文化新需求、发展绿色产业和降低能耗等等众多重大使命。

全球动漫产业逐渐形成并处于少数国家割据态势,世界三强美、日、韩占据了世界市场份额的70% 以上,不仅如此,它们更通过完善的市场运作和衍生品开发模式,使得动漫产业的规模市场进一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更为完整庞大的动漫产业链。

许多国家也已经看到动漫产业发展的潜力,纷纷将大力发展动漫产业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一部分。作为老牌的工业国家,英国依靠包括动漫产业在内的创意产业的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转型,使得动漫产业更成为其第一大产业。新加坡政府的充分重视和利用政策杠杆调控布局,加大力度推进动漫产业的崛起。此外,法国、荷兰、巴西等国家也在大力扶持动漫产业,发展势头都比较强劲。

(二)动漫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尽管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性的经济下滑,但我国的文化产业却呈现逆势上扬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动漫产业以97%的增幅飞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但是改革开放后, 我国加入国际贸易组织,美、日、韩等国动漫游戏产品一拥而入。中国动漫市场现状不容乐观。为发展动漫这一新兴产业, 21 世纪初期中国动漫产业走上了由政府主导发展的模式道路,地方政府也随之不断地把动漫产业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数十个部级动画基地的建立、大批资金的不断涌入,各地动漫产业面对广阔的动漫市场正在纷纷制定着发展计划。北京着手实施打造国际一流的动漫产业中心的目标;上海、广州、福州已初步形成以网络游戏、动画、手机游戏、单机游戏和与游戏相关的产业链,这一切都导致了国产动漫市场的上位。

二、天津市动漫产业现状及产业链问题探讨

(一)天津动漫产业现状及SWOT分析

天津市有很好的漫画历史与氛围,有多家在全国都很有影响的漫画工作室。九十年代中期,天津市逐渐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动漫游戏研发地。截至2008 年3 月底, 天津从事动画设计、漫画设计、多媒体设计的企业有200 余家,其中, 核心动漫设计企业已达35家, 总从业人员达到5000 余人, 年营业额收入近亿元人民币,产品覆盖了大陆本土及港澳台地区、欧洲、北美、日本等多个国家。事实表明, 动漫产业已成为天津文化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随着全国动漫游戏市场的兴起,天津市动漫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而且天津市也在不断加大对文化娱乐体育业的投资力度。

本文运用SWOT 分析对天津动漫业的发展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及定位,提出天津的发展战略和阻碍其发展的主要问题:第一,优势为良好的产业基础;丰厚的文化底蕴;较好的人才培养和研发能力;较强的经济实力;国家地方政策扶持;第二,劣势为,核心人才缺乏;原创能力不足;观念意识落后;第三,机会为,注重自主品牌研发,并构建生产-营销网络;有一定原创能力和国际市场覆盖能力的实力型动漫企业的崛起;第四,威胁为,国内外竞争存在;资金短缺;盗版猖撅;产业链不完整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天津动漫业的发展没有从产业的角度加以思考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残存弊病,使得产业化运作困难重重,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的良性地循环受到威胁。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天津动漫业的发展有赖于新的动漫产业链的构造和实施,天津应抓住这次机遇,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产业链发展之路。

(二)天津动漫业发展的产业链困境

通过对天津市动漫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结合天津动漫产业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产业链的断裂是目前阻碍天津动漫产业高速发展的关键所在。一个成熟的动漫产业市场必须有一条完整紧密的产业价值链,这条产业链基本应包括很多重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创意为核心、市场化为导向、动漫影片的制作是龙头、衍生品开发和营销是收入的保障。下面从产业链构成的几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天津市动漫产业链断裂的困境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产业链核心困境,即动漫原创能力不足,品牌知名度低。原创是天津市动漫产业的生命所在,事关天津市动漫产业成败。尽管天津市的动漫原创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但相对于全国乃至全球巨大的动漫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天津动画产量很少,距电视台规定的播出时间相差甚远,这些缺口全部由进口产品填补了。动漫缺少真正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意,有些所谓的原创实则只是简单的模仿。

其次,产业链市场化困境,即资金短缺。资金的缺乏一直也是天津市动漫产业得以发展的一大软肋。天津市动漫作品要想在“洋动漫”的夹攻中脱颖而出,必须要花大力气打造精品,但是这需要大量资金作为后盾。天津市动漫产业链条呈现的“断裂”状态,使投资者收回投资渠道十分有限,仅能从投资的主体部分获得一点资金回流,而无法从后续的产业链条中分得一定比例的收益。因此,投资商的资金投入非常谨慎,导致资金来源短缺。

再次,产业链风险困境,即产权保护不力。动漫产品推向市场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版权交易过程,动漫企业通过对其自主动漫作品版权的开发、交易和运用,实现版权财产权的价值,并由此获得利润。动漫产品特别是原创动漫普遍制作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其投资风险可想而知。盗版的猖撅又会导致动漫厂商几年的努力徒劳无功。这导致大量的动漫企业不敢轻易的投入原创动漫市场。天津市的盗版现象也比较猖撅,一些人经不起经济诱惑而使用盗版品,损害投资者利益,极其不利于产业链资金的流动。

最后,产业链保障困境,即缺乏成熟营销网络。动漫并不仅仅是指任何一部动漫作品,而是一个从上游动漫影视制作到下游衍生产品开发、营销推广的产业价值链。国内动漫企业和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缺乏一个很成熟的动漫产业营销网络体系,导致很多开发的动漫衍生品不能及时有效到达消费者手里,企业无法通过动漫衍生品的销售来获取应有的高额收益。

三、天津动漫产业链的打造

天津动漫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困难其关键原因在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没有可供参考的和遵循的动漫产业盈利模式,很多动漫作品的盈利在中国很难实现。因此只有建立新型的动漫产业链,由此形成清晰的动漫盈利模式才能解决产业链断层问题,才能实现天津动漫产业的突围,创造本土深入人心的动漫形象,建立起促进良胜循环的新型动漫产业链。

(一)动漫产业链研究意义

动漫产业链是指动漫产业由高端到低端的一整套产业链条,由动漫作品的创作到衍生产品的开发直至进行再创作的循环过程,是动漫产业实现正常运转获取产业利润实现发展壮大的基本保障和根本途径。实质上动漫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产业链的形成。动漫产业链可以看成是为满足动漫市场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集合,而产业链接聚集的目的就是把动漫产业的上游创作开发、中游的生产制作、下游的市场开拓及衍生产品的开发汇集在一个集中区域,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完整的动漫产业链条,发挥产业链接聚集的溢出效应使整个行业都回归到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天津动漫产业链模式的构建

结合天津市动漫产业的现状借鉴美日动漫产业的发展模式,本研究提出天津市动漫产业链模式如下。

图1 天津动漫产业链模式

打造成功的动漫产业链,首先,需要有成功的动漫作品和动漫形象;其次,要依靠漫画杂志、电视媒体等载体,对作品和形象进行宣传和推广;最后,应选择成功的动漫形象进行加工制作,开发衍生产品,进一步提高动漫形象的知名度。在这条动漫产业链上,通过动画形象的树立形成价值转换,,在这之后上游A企业选择合适的B转移企业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此同时,C企业根据B企业动画形象的树立效果评价,改编动画片以利于价值转移收益。D企根据又根据C企业的市场需求和收益评价,进一步制作衍生产品,并将信息进一步传递给E企业,E企业将作品开发为游戏产品,扩大制作规模,培养用户市场,提高竞争实力。使其在价值链的基础上,提高价值增值能力。形成一条完整的动漫产业价值链体系,扩大动漫企业的获利空间,加强动漫业的经济贡献程度。

四、天津市动漫产业现状及产业链问题探讨

由上述分析可知构建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对天津动漫产业的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在策划和创作、动漫形象的树立、动画的改编、衍生品和游戏的开发等各阶段都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本文就天津动漫产业链的构建提出相关建议如下:

(一)加强与文化产业融合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明确突出了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有利地位,因此大量的政府与社会资源必将向新兴产业倾斜,而发展动漫产业是天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环节和突破点,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有着巨大价值。天津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走出以动漫产业带动高附加值的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道路,从而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营造出有助于形成动漫产业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不仅如此,加强动漫产业与文化产业中其他领域的互动,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促进城市功能的提升达到文化产业的整体繁荣。

(二)加强与天津发展战略融合

在未来的5到10年的发展中, 天津动漫产业应遵循以市场机制为主导、鼓励和发挥民间活力的良性发展模式,打造功能完善的产业服务平台,进而提升天津动漫产业整体竞争力。另外,灵活的产业发展载体的构建有助于逐步形成体系完整、结构科学、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市场化程度高、经济效益显著的良好动漫产业发展格局。

(三)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

鼓励动漫企业发展现代企业制度,消除社会资本进入动漫产业的各种障碍。如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基金,使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参股、控股,使非公有资本能够平等地参与到各类动漫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中来。按照文化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文化领域引进外资有关政策,对外商投资各类动漫产品进行指导。鼓励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动漫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将具备条件的动漫中小企业纳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资助范围,并鼓励符合条件的动漫企业境内上市融资。

(四)加强行业间合作

天津应充分发挥动漫类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和教育机构的积极性,保证动漫技术与人才的不断补充。动漫产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发展与教育、科技等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教育可以吸引培养和集中动漫人才,而动漫人才是创作动力的源泉,是产业链的核心。加强与教育业的合作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通过天津市高等院校创办动漫和软件技术专业培养专门的复合型人才;其次,通过培训现有动漫从业人员,对其知识体系进行重塑;再次,按照市场需求和动漫产业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模式加以改革;最后,培养和引导公众对动漫产品的创作兴趣和消费习惯, 进而加深国产动漫产品的影响力。

(五)加强政府政策支持

目前,天津的政府和民间两个层面均就推动动漫产业快速发展问题形成共识, 要想尽快缩小天津动漫产业与京、沪、深、杭等先进城市的差距, 必须开始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应立即出台政策性文件,制定并实施天津动漫产业发展战略,对税收减免、贷款贴息、支持原创、产权保护、土地使用、吸引人才等关乎动漫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提供政策支持。相信以政策导向为杠杆,能够更好的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对天津动漫产业产业要素的聚集及完整产业链的构建铺路。

(六)加强动漫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事实上天津动漫企业有能力开发出好的创意的衍生产品,但正是因为盗版的存在使得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巨额利润都被盗版商谋取,这也是导致产业链条无法完善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打造完整的动漫产业链条,产权保护机制的建立健全势在必行。保护知识产权是动漫产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应注重对动漫运营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各种走私、侵权和盗版动漫产品的行为进行;除此之外,积极鼓励动漫作品著作权登记,依法重点对动漫产品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

[1]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2005(2)

[2]王春喜、程文娟,中国动漫产业的市场分析与竞争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3)

[3]杨壮振,金融危机下的民族动漫产业及其结构变革[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6)

[4]王琳,创新型城市视角下的天津动漫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7月(4)

上一篇:渔业养殖注意事项范文 下一篇:美丽乡村意义和价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