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价值范文

时间:2023-02-21 18:02:12

产业价值

产业价值范文第1篇

一、发展中的中国期刊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我们知道,中国期刊同其他媒介一样,过去和现在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许可证制度确立了政府几乎是其惟一的投资主体和营运主体的地位。随着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包括期刊在内的中国传媒业如何有效地与市场结合,并通过产业经营途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迹象表明,期刊有望成为传媒业内率先得到突破的媒介。宏观面上的把握有助于我们认清形势,理解商机,抓住商机。期刊业的商机到底在哪里?其实从期刊营运环节与要素组合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一)期刊发行:可供分享的盛宴

期刊发行是组织期刊流通、介于期刊制作和消费之间的特殊环节,它具有沟通期刊产销信息、调节市场供求的特殊作用。期刊发行上影响出版,下带动广告,它对期刊发展具有的促进与制约作用极为突出。期刊发行业投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国民不断增长的期刊消费需求为投资期刊发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国民的生活水平随着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正在得到极大的改善,居民消费结构随着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2001年城市和农村该指标分别降至37.9%、47.7%)而发生改变,这将使居民对期刊等传媒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从总体上看,中国期刊业发展与我国人口规模及其需求是极不相称的。反映在期刊消费结构、消费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等指标上,都亟待优化与增长。以2001年为例,当年我国期刊总印数289469万册,人均占有量仅2册多,而2000年欧洲发达国家人均期刊占有量一般在10册以上,美国为15册,日本在20册以上。可以预见,在未来10年间,期刊消费市场将快速扩容,期刊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时期,期刊发行市场的投资潜力巨大。

其次,期刊规模的不断增长和期刊社的发展迫切需要为投资期刊发行网络提供有效的业务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期刊一直呈快速发展的势头。据统计,在1981至2001年间,中国期刊品种从2801种增至8889种,20年增长2.17倍;即使在1991年到2001年10年间,中国期刊品种也增长了46.8%。近3年来在其他媒体不断被整顿、压缩的时候,中国期刊品种却分别保持2.35%、6.57%和1.88%的增长率,总印张分别增长21.17%、3.37%和0.88%。目前,中国期刊经营主要依靠发行维系,发行数量大小成为决定期刊社兴衰成败的核心指标。对于众多中小期刊社的经营者来说,他们最关心最头疼的是如何突破时间与空间束缚,将自己的期刊分销到目标读者的问题。一些期刊社也曾尝试建立自己的独立发行网络,但结果是:既超出自身能力许可又因重复建设造成行业资源浪费。为此,业界迫切希望建立一个结构完善、组织合理、内外统

一、网络健全的全国性社会化期刊发行体系。事实上,期刊发行网络虽然投资规模较大,但其投资风险较小。它如同广播电视的有线网络一样,是传媒基础产业,然而谁一旦拥有强大的网络,谁就会成为期刊追捧的对象,也就拥有期刊市场的霸主地位;谁控制发行网络,谁就掌握了期刊发展主导权。(见表1)

表1中国期刊分类情况一览表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出版年鉴2002》数据整理

表2部分国家期刊营业收入构成单位:%

附图

资料来源:国际期刊联盟(FIPP):WorldMagazineTrends2000/2001

(二)期刊广告:正在做大的蛋糕

期刊特性所创造的广告价值使期刊成为商家必争的广告载体。由于期刊具有文化性、专业性、可保存性和读者群的集中性,它在传递信息等方面具有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为增强针对性,期刊总是要选取特定的受众群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并注重这一细分市场的研究,从形式、内容、营销通路尽可能贴近、满足这部分受众的消费需求与偏好。在期刊品种中,综合性期刊所占比重较低,而大量的是专业性、专门性的期刊。2001年中国综合性期刊仅占5.85%,而专业性、专门性期刊为94.15%。(见表1)市场竞争加剧使商家在广告媒体选择与投放上更加理性,他们更加注重不同的媒体广告组合以形成立体的广告效果。商家正是看中期刊的上述特性,选择制作精美、读者青睐、服务完善的期刊作为其展示企业形象、传递商品信息的重要广告媒体。世界发达国家的期刊已经成为广告的重要载体,期刊广告在媒介广告营业额中所占比重一般在15%-20%,美国高达20%-30%,一些大公司、跨国公司与知名的期刊大都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广告业务关系。美国福特、通用、IBM等50家大型企业将期刊广告看做宣传品牌、争夺客户的重要手段,他们每年对期刊广告的投入占期刊广告营业总收入的40%左右。在期刊赢利构成中,期刊发行利润逐步让位于广告利润,广告收入从而成为期刊发展的经济支柱。(见表2)

中国期刊广告业在稳步中增长。期刊经营必须依靠发行与广告两个轮子同时运转方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产业收益,这种观念近年来已为业界所接受,并产生了诸如“生存靠发行、致富靠广告”的说法。但是,多年形成的期刊生存主要依赖发行的局面并未得到有效改观,广告收入在期刊营业总收入中的比重甚低,在全国广告市场份额中所占比重甚小。如1998年中国期刊广告营业总额仅为8.9亿元人民币,只占全国广告市场份额的2.32%,还不到美国期刊营业额的1%。2000年中国期刊广告收入也只有11.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期刊广告的特殊地位逐渐为商家认同,期刊广告收入随之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以北京市场为例,2000年期刊受众关注率较上年增长4.25%,仅次于互联网4.9%,远远高于报纸、广播、电视,在此基础上广告营收也较上年增长49%,是各种媒介广告增幅最大的。期刊分流广告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其实,中国期刊广告正处于全面提速阶段,其“钱景”值得重视。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最为关心的是中国期刊广告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对此我们不妨作如下假设:中国2000年GDP约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0%(美国为98729亿美元),如果中国期刊广告也能达到美国期刊广告营收的10%(美国为177亿美元),每年就有约14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即使中国期刊广告收入只做到美国的5%,每年也有70多亿元人民币。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经济20多年来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GDP由1978年的3624亿元增至2001年的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达9.44%,超出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6.1个百分点,这种势头仍在延续。经济增长的背后是产业发展与企业繁荣,企业的兴盛也将带动期刊广告的进一步繁荣,期刊广告市场已不再是理论市场,对投资者而言,这不能不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三)期刊增值服务:潜力无限的投资空间

强大的期刊产业离不开完善、高效的期刊增值服务业。长期以来,在政府主管主办的体制下,中国期刊实行条块分割,采、编、印、发、研各个环节内部承揽,“大而全、小而全”现象普遍存在。其结果是各期刊特色不特,内容单调、重复、陈旧,缺乏对受众的深入研究,造成刊社对市场变幻反应迟钝。近年来,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总体要求,国家相继将报刊从政府部门垄断意识的温床中揪离出去。正在被逐步推向市场的中国期刊则必须面对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选择。在以本量利的左右下,为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期刊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对社会化增值服务的迫切需求,他们将自己办不好、也没有能力办好的生产服务工作交由社会服务机构完成。这种外协式的社会化增值服务涉及期刊生产的各个环节。然而,现实情况是专业化的期刊增值服务提供商严重不足,仅有数家机构无论其服务内容、服务手段还是市场覆盖面、服务效率都极不令人满意,社会化服务的滞后极大地制约着中国期刊产业的发展。中国期刊增值服务业还是一片空白,投资机会多多。

二、投资中国期刊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一)不均衡发展格局的确立为期刊产业大规模并购埋下伏笔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期刊业经营方式正在由政府主管主办、大包大揽由政府宏观调控、期刊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方面转变。在转变过程中,由于受观念更新、专业分工、历史积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期刊所拥有的竞争实力与市场地位相差甚大,期刊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市场资源向强势期刊集中的趋势更为明显(如《读者》、《知音》、《家庭》、《青年文摘》“四大名旦”都是期印数超过百万册的大户),“马太效应”也将更加突出。从平均期印数来看,25万册及其以上的期刊1999年为150种,2000年156种,2001年137种。尽管它们分别仅占当年全国期刊总数的1.83%、1.79%和1.54%,但其平均期印数分别占了全国期刊期印数的44.73%、46.06%和42.2%。(见表3)

表31999-2001年中国期刊业市场集中度(CRn)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出版年鉴》资料整理

表4期刊三大发行系统对比

附图

表5国际数据集团(IDG)报刊投资构成

附图

表62000年美国畅销期刊排行表

附图

值得一提的是,为发挥强势期刊的带动作用,塑造精品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开始实施“中国期刊方阵”工程。在2001年12月公布的首批进入方阵的1518种期刊中,双效重点期刊1154种,双百期刊192种,双奖期刊107种,双高期刊65种。方阵工程的正式启动宣告长期以来中国期刊均衡发展格局已被打破,国家将给予17.07%的入选期刊以大力支持,鼓励其通过组建期刊集团等方式进行扩张经营,做大做强;而未入选的、占总数的82.93%的7371种期刊,其未来经营将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所面临的生存考验也才刚刚开始。照此推断,未来几年将是中国期刊业产业集中度快速提高的时期,也是期刊大规模的并购时期。少数拥有市场、拥有品牌、拥有资本的强势期刊将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通过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收编”、“消化”弱势期刊,真正走上扩张的道路;而大量势单力薄的期刊将被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发行集团、电影集团和其他综合性传媒产业集团托管、兼并或收购,成为这些传媒集团多元化经营的一个组成部分,或逐步淡出期刊市场。

(二)期刊生存突围为投资者进入期刊产业准备了可供选择的合作伙伴

财政支持的减少直至取消已将中国期刊逼到生与死的十字路口。50多年的发展虽然使中国期刊逐步形成一个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的期刊体系,但是中国期刊业是在基于数量扩张的基础上实现增长的,是粗放型的增长,绝大多数期刊个体实力羸弱。据资料显示,发展型期刊不足2成,超过8成的为生存型,这些生存型期刊基础差,积累少,苦苦支撑,维持着作坊式的生产。1999年真正赢利的期刊只有100家左右,发行量在几千册的不在少数,有的甚至不足1000册。2000年中国期刊市场规模仅为87.46亿元,即使经营比较成功的期刊,其营业额只在2亿元左右。更令人不安的是,在尚未完成产业转型的情况下,中国期刊就必须面对市场,特别是来自境外传媒机构的竞争与挑战,其境况着实令人忧虑。无论是经营规模、资产总额、赢利水平,还是人才队伍、技术装备,中国期刊都无法与期刊强国相比,整体实务相当弱小。为了支持期刊业的发展,政府尽管对期刊的财政补贴每年仍维持在3亿元左右,但相对于发展所需,这种补贴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况且距彻底的财政断奶已经时日不多。

资本缺乏是中国期刊业发展面对的现实难题,“资金饥渴症”是期刊业界共同的特征。期刊社眼看手中的出版专有权即将到期,而资金又缺乏,其内心深处的苦楚是局外人难以理解的,其对“政策边界”的理解在艰难中开始模糊。近年来,为政府所不愿看到的期刊自救行为——主动争取业外资本加盟已经成为业界公开的秘密,这种可以被称做“生存突围”的特别行动涉及的期刊社已不在少数。今天,我们也许还不能对“生存突围”行为作出合理的判断,但非刊社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无疑正在成为推动期刊新一轮发展的三大资本力量。管理部门欲说还休的态度不仅延长了业外资本与一些期刊结合的蜜月期,也使更多期刊与更多、更大规模的业外资本的结合有了看齐的样板。看来,“实践探路、政策规范”的资本结构整治路数将再次上演。

三、中国期刊产业重点投资机会分析

(一)期刊发行

1.现有期刊发行系统的简要分析

当前,我国期刊发行集合了三股力量:邮政发行系统、社办发行系统和民营发行系统。(见表4)其中,邮政是期刊发行的主体(主渠道)。邮政发行是建国以来我国期刊发行一直沿袭的流通模式,应当说邮发途径是适应计划经济时期期刊业发展需要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特别是期刊实施产业经营以来,邮发已经无法适应期刊发行特别是增值服务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一是传统体制约束严重影响了邮政开拓期刊发行市场的能力。邮政发行长期局限于以目录征订为特征的期刊订阅市场,而在期刊零售市场难有较大作为,由此造成邮发期刊数量徘徊不前,邮发渠道制约着期刊业的发展。同时,与读者便利性、随机性的期刊购买行为更是格格不入。二是作为单一发行渠道的邮政虽有自身网点优势,但其现有人才、技术结构和信息加工手段都无法提供期刊所需的增值服务。期刊社从邮政得到的是期刊发行数字,对读者情况无从知晓,更谈不上建立读者网络、开发读者市场。三是邮政垄断发行造成产销双方都需要支付较高的成本。对于期刊社来说,邮发不仅发行费率高,而且回款慢,影响期刊资金供应,造成期刊经营资金短缺;对读者来说,因无法获得订阅折扣,致使期刊消费成本逐年增加,极大地影响期刊订阅数量,而美国等西方国家期刊社给予读者的订阅折扣一般都在20%左右。由此不难看出,通过市场竞争手段,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拓宽期刊发行通道,从而提高中国期刊流通效率已是当务之急。现在的问题是:谁来整合如此分散的力量与如此分割的市场?从实力和条件来看,新华书店、大型社办发行机构、民营投资者和境外机构都可能在此有所建树,对此人们关注着!(见表4)

2.期刊发行体系模式

中国期刊发行市场网络建设目标是打造集批发、零售、仓储、运输、、配送、结算于一体,传统门店交易与网上交易相结合的综合流通服务平台。发行网络建设必须坚持走高起点规划、高技术含量、大通道运行、广地域覆盖、连锁化经营、多元化资本结构的发展道路,通过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经营手段,切实提供期刊流通服务,从根本上打破制约期刊业发展的流通瓶颈。

构建全国一网化的现代期刊发行网络体系可以采取一次性建设和分阶段建设两种途径。一次性建设的优势在于能够迅速形成庞大的营销网络,从而产生对行业的巨大吸引力,其对行业发展的带动力与影响力将得到充分表达,其对行业的信息导航作用也将得到充分发挥;其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投资规模大增加筹资的难度,网络分布宽可能增大管理难度,人员素质与系统要求可能产生的不匹配,等等。

分期性途径即在确定基本规划的基础上,以可能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条件分步骤、分区域建设。如它可以是通过战略联盟联结各地松散的期刊发行网络,使之逐步形成有机统一体。在此基础上以股权置换、产权交易为手段组建股份制期刊营销集团,以资本手段打造期刊快速流通通道。其优势是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其劣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大网络形成的滞后无法有效扩大期刊发行量,从而降低自身对期刊社的吸引力;二是小规模发行网络不能形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无法排斥其他竞争者进入,从而增大投资的风险。

(二)期刊广告

1.期刊广告经营的政策背景

期刊出版领域是政府管制非常严格的部分,没有获得期刊出版权的任何单位或个人不能进行期刊出版活动,否则被视为违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媒介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的政策。根据规定,报刊新闻业务部门融资活动仅限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部门;而经营业务如报刊印刷、发行、广告等部门经批准可以吸纳业外资本组建股份制企业,这为业外资本(包括外资)进入传媒广告业开辟了“安全”通道,期刊无疑也从中受益。其实,在该政策出台之前,已有业外资本进入期刊广告经营板块,最为成功的当数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期刊业的国际数据集团(IDG),它已介入15种期刊(报纸)广告经营并取得不俗业绩,其成功运作值得关注与借鉴。(表5)

2.期刊投资品种的选择

费斯克在其金融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分析中关于电视节目—电视观众—电视广告的互动关系的描述同样存在于期刊经营之中,期刊形成了内容—影响力(读者)—广告的有机体。尽管业外资本尚不享有期刊的内容编审权,但通过提高内容质量扩大发行量从而带动广告却是绕不过的弯,一本内容丰富、制作一流的期刊总是能够得到更多商家拥戴的。因此,投资者对所投资的期刊品种选择和内容经营尤为重要。

在就中国畅销期刊作出评介之前,我们不妨看看美国的畅销期刊类别。根据美国权威的SRDS分类法,美国期刊分为消费性期刊(供非专业、非学术人士阅读)和商业性期刊(专业型、专门性期刊)。表6中排在前5位的为最为畅销型的美国期刊。

中国哪些期刊最为畅销?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不能单纯从发行量的大小判断。与美国杂志完全依靠市场发行不同,中国一些发行量大的期刊是党政机关刊物,其发行通过行政手段进行,与市场没有很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企业广告投放量和读者购买情况来对市场畅销型期和作出综合判断。从表7中我们发现,中国读者最青睐的期刊与美国读者的期刊消费偏好具有相似性。这些期刊无疑值得投资者关注。

(三)增值服务领域

由于增值服务不涉及期刊采编宣传业务,在政府面上基本上不存在太多壁垒,为政府鼓励、支持发展的领域。期刊增值服务投资领域主要有:

1.资讯提供

期刊吸引读者的是内容,期刊资讯提供商通过调动社会化的智力资源,培育信息源(如发现作者、培养作者团队),组织选题策划,为期刊提供高质量的稿件。

表72002年1-6月中国期刊广告营收20强

附图

资料来源:慧聪媒体研究中心数据

2.管理顾问

针对期刊社管理薄弱的实际情况,投资者通过组建高素质的专业化期刊管理团队,针对不同期刊的要求开展专项管理会诊断,提供管理辅导和解决方案。特别是在配合期刊社开拓营运思路、创建制度规范、提供实战指导、推荐职业管理者、策划师、出品人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

3.投资融资

针对中国传媒产业投资主体单

一、资本缺乏、效率低下的实际情况,投资者在扩大期刊资本来源、促进资本多元化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积极为期刊发展提供投资、融资信息与服务,扩大资金来源,解决期刊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公司将成立机构,选取部分期刊进行战略性投资,甚至对部分期刊进行托管,促进中国期刊业购并与重组。

此外,在经营策划、市场调查、教育培训、外贸、会议展览等领域投资者亦大有作为。

四、投资中国期刊业的基本策略

(一)突破策略

在当前政策背景下,投资期刊业在政策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所面临的政策风险较大。因此,应当采取突破策略,即从与政治、意识形态关系最小的领域着手。在介入期刊类别上,不妨选取时尚类、经济类、生活类、行业类和影视类等作为突破口,根据政策变化逐步涉足新闻时政类期刊;在经营环节上,宜从分销服务、增值服务作为切入点,逐步向版权提供、项目合作发展。当前,业外资本(含境外传媒集团)进入期刊业大多通过授权进行版权提供、栏目合作和租用版面等方式,以期逐步过渡到实质性的资本合作,应当说此种手法是稳慎的也是现实可行的。

(二)大投入策略

同其他媒介一样,小舢板式的期刊的生存空间已越来越小,期刊经营正在进入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无产出时代。这些大投资主要用于市场导入,如招募专才、培育品牌、建设营销通路、培养读者与作者等。一本具有高知名度的期刊就如同一台印钞机,它带给投资者的回报是丰厚和稳定的。遗憾的是,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名刊、大社,但它正说明通过大投资在“百刊混战”中造就名刊的时代已经到来。

(三)长线投资策略

产业价值范文第2篇

1.1动漫产业园区的价值链。在动漫和旅游业相结合发展的初期,主要是将旅游和动漫两大产业中可以融合的部分进行划分和解构,从而让两大产业实现部分价值的融合和衔接。在融合之后,体现出来的价值就兼具了两种产业资源优势。产业能够结合自身实际,优化和创新动漫产业和旅游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架构了新的产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的形成,能够为园区创造巨大的价值。一般情况下,新价值链消费的过程,也是新价值实现的过程。1.2动漫产业园区交易系统多维价值的耦合关系。一般文化价值是动漫产业园区交易系统多维价值的源头,如果动漫产业园区创造出的文化能够对消费者形成吸引力,那么这些顾客就会围绕动漫产品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进行体验和感悟。当游客在感受动漫文化园区的文化价值时,也能够充分地体现游客对园区价值的认可。从企业和动漫产品的关系来看,园区动漫产品的文化价值是由企业将旅游收入作为一部分的资金来创作和打造的,而园区企业的经济价值是动漫企业和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附加价值的部分。在动漫园区中,如果多维价值中有一种价值出现消失的现象,那么其他的价值也不能继续存在,因此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

2动漫产业园区多维价值的形成

2.1旅游价值。当今社会,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更新奇的事物,因此在旅游过程中体验新奇的文化产品已经成为多数人的追求。动漫产业园区通过开发本园的创意品,从而让人们能够体验到高科技,让人们得到更好的精神追求。动漫产业园区可以为人们提供娱乐,在娱乐过程中随处彰显动漫文化。在园区精心的打造下,园区和旅游业相结合,让游客沉浸在动漫所呈现出来的形象中,亲身接触梦中的物体,从而暂时远离真实的世界,给人们留下一种震撼的印象。2.2经济价值。动漫产业和旅游活动相结合,提供了一些具有鲜明特色和极具创意的动漫产品,增加了动漫产业的附加价值。在旅游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在旅游过程中体现动漫产业链的文化价值,能够使动漫产业更快地发展和转化。在既定的设施基础上,通过旅游延伸动漫的文化价值,从而提高了经济利润,也极大地推动了动漫产品的发展。上文已经说到,动漫企业在创作产品的过程中,花费的成本较高,并且持续的时间较长,还不能准确估计未来产生的收益。而将旅游和动漫产业相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带来更大的收益,从而促进资金的快速周转,为动漫产品的生产和创新提供更多的时间。2.3文化价值。动漫产业最重要的就是知识产权,而动漫产业的知识产权几乎贯穿了整个动漫产业链,商家和顾客最看重的就是动漫产业中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动漫文化要想不断地获得发展,就需要研发人员坚持创新精神,不断投入大量的资金。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发现,将旅游业和动漫产业相结合正好可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此外,动漫产业的产品研发需要相关人员关注市场的发展变化,通过调研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加强创作,促进动漫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在体验动漫产业园区的过程中,游客不仅能感受到动漫产业体现的文化,还能通过自身的体验,达到与园区的融合。动漫园区通过运用一系列的手段、渠道和平台,让游客可以在体验中更好地解读文化、挖掘文化,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3动漫产业园区多维价值的变化

3.1动漫产业园多维价值的变化关系。动漫产品的文化价值越高,动漫园区就越能正常运作。动漫产品的文化价值由动漫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决定,它能够对游客产生直接的拉动作用。园区旅游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是否能够为游客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是否拥有充足的空间和设备。动漫园区吸引的游客数量越多,就越能带来更高的经济价值,同时也能为市场带来更高的知名度,快速地提升和发展园区的旅游价值。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只有企业获得的经济价值越高,企业才有可能将更多的资金投入旅游活动中。一般情况下,只有园区的收入远远大于总运营成本时,才会在园区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大大提升园区的旅游价值。3.2景点化过程与多维价值耦合关系的变化。景点化过程指的是动漫产业园区在演变过程中通过功能、空间以及相关的管理改变从而向景点的方向转化。在旅游业和动漫产业园区相融合的前期,只有少量的一些动漫爱好者进园进行参观,这就使得原先生产动漫的地方成为人们旅游的空间。但是在这一时期,旅游和观赏动漫这两种模式交叉在了一起,导致游客在体验过程中表现空间有限,且内容和模式较为单一。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实现景点和动漫产业园区的一体化打造。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旅游空间逐步被赋予了动漫的文化内涵,还有一些专门的设备、人员来服务游客,让游客尽可能地体验动漫园区的旅游文化和价值。

4结语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开始和动漫产业园区相结合,这充分响应了市场号召。在这一过程中,新价值链的形成是新价值创造的源头,同时也是园区实现景点化的过程。动漫企业、游客在园区相互交易,并且在其中索取自身的需要,从而促进旅游产品获得更多的动力。在旅游产业和动漫产业相融合的过程中,企业需要注重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分配,要促使二者发挥出巨大的活力,从而保证动漫产业园区的创新发展和运行。

参考文献:

[1]徐捷.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动漫产业集群培育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21):186-191.

[2]吴伟.动漫产业园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产业经济评论,2014(03):74-83.

[3]唐肇鸿.动漫画产业基地的发展与发展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产业价值范文第3篇

经过最近十年高速发展的市场化进程,目前,中国电视剧产业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价值链。但是,电视剧产量的高速增长和电视台实际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供需矛盾依旧突出,同时电视台作为目前最主要的播出平台的垄断地位,使得价值链的天平严重失衡,导致现有的电视剧产业价值链难以实现合理的、最大化的增值。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国家对数字媒体技术的政策性强制推广,将使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覆盖率大幅提高,对于电视剧产业的各环节来说,如果能快速响应这一变化,对产业价值链进行重新构建,将会大大增强国内电视剧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电视剧产业价值链的内涵

价值链概念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CompetitiveAdvantage)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这些创造价值的活动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赖,所有的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通常一定水平的价值链是企业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①

电视剧产业在生产、传播电视剧的过程中,不仅“流动”有物质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而且还“流动”有增值流。②与其他产业一样,电视剧产业链上也并存着价值链。

电视剧产业价值链的构成主体主要包括电视剧制作商、电视剧播放平台运营商、设备供应商以及电视剧消费商等。而从价值增值流程的角度来看,电视剧产业价值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环节,包括电视剧制作环节,市场营销环节,消费环节等三个环节。

其中,电视剧制作环节主要完成剧本策划、融资投资和电视剧制作的产业分工,主要由电视剧制作商来完成。制作环节是整个价值链的前端,它们构成了电视剧的供应链,是整个电视剧产业价值的发端和来源。

电视剧市场营销环节主要完成电视剧的发行和播出的产业分工,主要由电视剧发行商、设备供应商和平台运营商等主体来完成。市场营销环节是价值链的中端,它们共同组成了电视剧的输出链,通过输出链,电视剧产品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放大。

电视剧消费环节主要完成电视剧产品的消费分工,主要由产品消费商来完成。消费环节是电视剧产业价值链的终端,它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电视剧的观众,另一部分是广告商,它们组成了电视剧的消费链,通过消费链,不仅电视剧的价值得以实现,而且使得电视剧产业价值链得以延伸,使用电视剧产品带来的效应继续开发电视剧之外的其余消费产品。

电视剧产业价值的增值活动主要包括调研、策划、制作、包装、传输、发行、广告以及相关商品开发,这些价值活动发生在供应链、输出链以及消费链等整个电视剧价值链中。③电视剧与其他产业价值链不同,电视剧产业价值链更多地表现为信息链。因为电视剧产业价值链是以信息为纽带而将各个增值环节联结起来的,电视剧产业的增值是通过电视剧的制作、播出等过程来实现,尽管在电视剧产业上有大量的物质流、资金流,但更多、更直接的是信息流。因此,对电视剧产业价值链的分析除了分析资金流外,要更多地偏重信息流的分析。

二、当前中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体系分析

中国电视剧产业经过近20年的市场化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但是,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来临,现有的电视剧产业价值链已经难以跟上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需求,整个产业价值链必将进入重构的进程。下文将分析当前中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的体系结构以及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电视剧产业价值链架构

现有的中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架构如图2所示,在产业价值链中,制作商作为内容提供商,由电视台自行制作或者民营制作公司完成电视剧的剧本策划和生产制作,为电视剧产业提供内容和信息的来源;经过生产制作的电视剧作品,经过制片公司自办发行或者发行公司,售卖到电视台的播出平台;电视台通过媒介提供商“免费”将电视剧作品提供给观众消费者,观众支付“注意力”,电视台再把这种“注意力”进行包装和定价,然后再二次售卖给广告客户。所以,观众、广告商和消费者共同构成了电视剧产业价值链的终端。中国电视剧的产业价值链就是由这一系列对电视剧产业发展起到“增值”作用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当前中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的主要增值部分,在电视台的营销平台上,而生产制作环节却无法实现其应有的增值,这对于电视剧这种媒介产品而言是不利于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同时在该产业价值链中,资金流成为了价值链的主体,而信息流却只覆盖了产业价值链的一半流程,信息无法全面正确反馈到价值链的源头,对于生产制作高水平的,适合消费者的电视剧作品是十分不利的。

2.现有的电视剧产业价值链体系分析中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是在电视台实行“制播分离”的基础上形成的。电视剧产业价值链明显暴露出很多弊端。

1.产业链条单一,不容易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电视剧产业的价值链条是一种显著的环环相扣的垂直链状形态,电视剧产品价值的最终实现依赖于每一个环节的优化耦合。但是链条中的这些环节在市场中的地位却不是平衡的,最突出的就是电视台作为电视剧实现价值的唯一播出终端,在整个链条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过于强大,压制了其他环节,特别是制片公司的发展。在中国电视剧的市场结构中,由于体制的特殊性、资源的稀缺性、内容产业链环节的不完整,使得电视台作为目前最主要的一个播出渠道,成为了制约这个市场的一个关键。渠道为王的状态依然存在于电视剧市场,电视剧产品的价值实现途径有限。

2.制片公司的利益被持续挤压。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影视制作机构获利平均仅有6%左右,少数电视剧能达到40%的获利水平,而电视台则仅以占制作成本20%左右的资金买进电视剧,最后获利则可达70%以上,垄断的播出平台往往使电视剧制作方陷于被动。从而也直接导致了剧本的创作乏力,精品剧作难求,原创力不足,剧本粗制滥造,电视剧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下降。

3.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发行公司扮演了分销商的角色。虽然,目前我国电视剧产品的发行方式有自主发行和委托发行两种,但目前大多是以传统的自主发行方式为主,这也是与我国目前的制作与发行主体基本上是合二为一的现实相吻合的。绝大多数电视剧制片公司都愿意选择这一种方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也反映了电视剧的生产、销售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仍然比较低。发行交易还是以全国、省、市三级的行政划分为主,各级市场间缺少真正的竞争。

4.赢利模式单一,以广告销售为主,风险较大。同时,衍生产品和相关产业尚待开发。目前电视剧多元化经营的前景并不是非常乐观。广告主也没有充分认识到电视剧是一种空间极大的娱乐产业,延伸合作的空间和长度,不仅只局限于电视广告投放,而是在电视剧制作、宣传推广、播放编排等多环节进行合作,进而多元开发电视剧广告市场。

三、构建数字媒体时代电视剧产业价值链

1数字媒体时代的特征

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我国媒体格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电视剧的播出平台也得到了极大的延伸,新兴的电视剧播出平台包括数字付费电视、VOD点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等。在这种电视剧拥有多样化营销平台的趋势下,电视剧产业将面临巨大的发展契机,其生产、交易和赢利模式也将发生适应性的调整。数字化的这场革命,对于目前中国尚不完全产业化的电视剧产业价值链来说,应该利用这样一次重大机遇,努力在这次变革中自我突破,实现重构。

数字电视是电视产业的发展方向。政府相关部门的《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明确提出:2010年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2015年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从模拟到数字,电视剧产业发生的将是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决不仅仅是把信号从模拟形态转换成数字形态这么简单,它引起了电视剧产业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改变,进而带来了整个产业价值链的变革与升级。④

2.电视剧产业价值链的重新构建架构图

数字媒体时代,由于电视剧产业价值链中平台运营环节发生的巨大改变,渠道变化最根本的就是带来了“制播分离”之后,“制”、“播”主体地位的平等化,为制作环节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平等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电视剧产品价值的实现途径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同时运营环节的变化,将使整个产业价值链的价值流程变得更加合理,资金流和信息流并重,最终促成整个产业价值流的平衡,提高产业竞争力。

重构后的数字媒体时代新的电视剧产业价值链如图3所示。产业价值链中,电视剧的制作环节将进一步细分为制作(内容制作方)、融资投资(投资方)以及生产(主要有电视剧制作公司,自制节目的平台运营商)等三个分工合作的参与者,在这些参与者之间,既有竞争、分工,又有合作、共赢,共同形成产业集群,以利于资源整合,制作更多高水平的电视剧,形成高效的电视剧制作环节。同时,发行环节以及运营平台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数字媒体时代,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放宽使得电视剧产业播出平台运营环节门槛降低,大量竞争者涌入这个领域,主要包括电视台数字付费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而传播设备提供商将由有线系统运营商、卫星运营商、电信宽带和互联网等构成。这些竞争者从电视剧交易市场中购买电视剧,然后向用户推销播放电视剧,获取电视剧产品的营销增值,而消费者在享受电视剧节目的同时,不再像以往一样只需付出“注意力”,如果要想优先享受或者享受高水平的电视剧,就必须为此付出费用。而以这三个环节为核心向外延伸又能带动相关衍生产业的发展。

3.新电视剧产业价值链分析

数字媒体时代新的电视剧产业价值链的突出特点就是产业价值链的各环节既要分工合作,又要资源整合;既重资金流控制,也重信息流交换。

数字媒体时代的电视剧产业价值链,各环节内部以及环节之间的分工需要由专业企业去完成,这样有利于在环节各节点均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去为整个产业价值链创造价值。同时,分工不应带来运作上的分离,资源上的分割,而应在分工的同时,将整个产业价值链进行垂直整合。围绕新的平台运营商对产业价值链的各环节进行资源整合。

同时,数字媒体时代的电视剧产业价值链将会实现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完美结合,在以资金流为主体的价值链条上,对于电视剧这一特殊的信息传播产品,信息流也将得到充分的重视。媒介调研机构将改变传统的信息统计和反馈方式,不再只是统计和反馈平台运营商需要的收视信息,而是全方位调研和反馈整个产业价值链所需的信息,包括用户需求、市场销售、广告投放、后产品开发等相关信息,信息流的进一步融会贯通将大大完善整个电视剧产业价值链。

4.平台运营多元化

数字媒体技术带来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促使播放平台运营多元化。一方面,传统的传播网络因为数字化带来了新的传播形态,如移动电视、数字多媒体广播等方式。另一方面,宽带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成为了电视媒介的传播新渠道,并由此产生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的媒体形态。而多元化播放平台中最具影响的是数字付费电视。数字电视是电视产业的发展方向。国家已经确定了在2010年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2015年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数字电视系统可以成倍地增加频道,有线网络可支持500套左右的数字频道,这为拓展收费电视频道提供了“带宽”。依托数字电视新平台的建立,发展付费电视,这一点对于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极为有利。付费电视节目的需求中,数量最多的电视节目就是电视剧。

数字新技术的运用导致媒介的大融合,内容输出平台(频道/带宽)呈现几何式增长,电视市场中,电视台渠道为王与播出平台渠道匮乏的矛盾有望缓解。电视剧播出价值的实现,可以不再局限于电视台的平台,这对于加强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公平竞争也提供了机会。

5.开启消费者体验新时代

数字媒体时代的本质是一种消费者时代的到来。在数字媒体的世界里,受众从“观众”变成了“用户”。用户成为了拥有最大权力的主导者,用户愿意看某部电视剧才能对其进行消费买单,用户的个性、收视习惯和消费意愿在这个数字时代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心仪的电视剧作品为其带来的视听享受,而不用再为广告的出现而烦恼。6.制作产业集群化

电视剧是典型的“内容为王”的产业。长期以来制作商在整个电视剧的利益链条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获利空间被媒体持续挤压,除了少部分确实有实力和品牌的大制片商以外,大部分中小规模的制片商在这一体制下的生存并不平等。而在新的数字媒体时代,制作商的地位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制片公司生产电视剧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观众付费的意愿和热情。而要彻底改变目前制作方分散制作、小规模制作的局面,有赖于电视剧产业集群的打造。可以建立以影视拍摄基地为基础的影视制作产业集群,采取基地化生产方式、资源共享、集约经营、降低成本、不断改善和优化自身产业环境,整体提升上游产业链的竞争力。当然,产业集群绝不仅仅只是一个产业集聚的地理范畴的概念,基地只是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可以以其规模化、系统化吸收众多相关产业的参与和支持,开发广泛的辐射领域,为其他相关产业带来大量市场需求和潜在市场机会,带动相关门类产品的市场开发。通过产业集聚的溢出效益,形成真正的电视剧产业规模经济效应。

7.建立完善的电视剧发行交易市场

一个发育成熟的发行渠道环节,应该是由多种所有制结构的、独立的、专业化的发行商组成的。在“大而全、小而全”的模拟电视时代,电视剧的发行大多是由制片公司直接对接电视台终端。在数字媒体时代,这种发行方式显然已经不太合时宜了。播出渠道的多元化,使得电视剧制作公司对于专业化的大型发行公司及其庞大的营销网络和营销体系充满了无限期待。建立专业的独立发行公司,真正发挥发行环节的独立主体作用,在上游制作和下游播出环节中间,创造一个相对独立、健全、完善的节目交易市场,将有利于国内电视剧发行的专业化发展,以及电视剧营销的拓展,从而使电视剧产品本身得到最大化的增值。

同时也有利于电视剧市场向海外的拓展。专业的发行公司不仅熟悉海外市场,也精通贸易规则,能够规避海外发行的风险,同时又能拓展海外市场。

8.上下游贯通,延伸电视剧产业价值链

电视剧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可以二次、三次甚至多次地开发和售卖,重视对其进行不断扩展的多轮销售,将成为电视剧产业价值链不断增值的驱动力。目前,国内电视剧的收入主要依靠产品本身的售卖,而最具有商业价值的后产品的开发还比较有限,可挖掘的空间极大。相关产业的开发还没有形成规模,衍生产业的形成还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实际上,电视剧与音像图书出版业、旅游业、服装业、电影业、玩具业、会展业、还有影视拍摄制作基地的运营等诸多行业都具有很好的产业延展性。据统计,电视剧与其相关的产业的拉动值是1:10。电视剧市场的发展,完全可以给一些相关行业以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小结

产业价值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价值;资本;产业;重构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6-0087-05

价值来源于认识,对事物价值的判断决定了人类社会对其选择、对待的态度与行为,而这一过程的结果又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福利。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于对生态退化、环境污染与社会发展失衡的审视与反思,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开始萌芽,到1987年,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由于可持续发展本来概念的模糊、现实问题的繁杂以及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围绕价值、资本、技术的作用、社会经济系统的规模和尺度以及实现的方法等各方面,基于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视角的各学科各执一端,以此“公共广场”发出自己的声音,也正是众多争论的声音使其逐渐成熟和完善。从诞生至今,这一概念已经吸收了生态可容、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等各方面内容,而正是伴随其内涵的拓展,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自身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得以重新发现并逐渐被社会广泛接受。至今,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反馈投入、建设保育和对人力资源的培育、管理已经成为全球决策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成为区域和国家持续发展竞争力的核心环节。在学术界,这一趋势的直接反映就是自然资本论与人力资本论的迅速发展。

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对以上学术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梳理,论述了价值观、资本观的拓展对“产业”概念的新启示和新意义,并以之对区域产业体系进行了重新划分,其目的是要将“沉默的自然”和被忽略的人文关怀主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视野,揭示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自我增值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改进社会行为、优化发展战略和模式寻求理论依据,从而真正将“生态文明观”和“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到更可持续发展的决策管理中。

1 价值认识的演进

价值是人们对事物在达成人类某一具体目标时的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并以之在所有目标间进行权衡以形成对事物处置的一种选择。以“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为准则,生态学等自然科学与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相互影响,在此历程中,经济学对价值概念的认识不断演变和拓展。

西方古典经济学将土地、劳动和经济资本看作生产投入中不可或缺的三种要素,甚至在一些经济学家的著述中更强调土地和劳动的重要性,如斯密在《国富论》中就十分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认为具有土地和劳动投入要素的农业生产比工业生产具有更高的社会生产率。萨伊“土地、资本(经济资本)和劳动是生产投入中平等的三要素”的观点一度曾是古典经济学所公认的理论核心。

工业革命的兴起加速了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农业经济进入以机器进行工业生产的历程,与此同时,经济学的“边际革命”催生了新古典经济学,相对于古典经济学注重经济过程的物理机制而言,新古典经济学则引入了更多的数学方法,经济分析只考虑以价格为标准的商品交换价值,以往古典经济学中注重物理意义的分析传统逐渐被价格和分配理论所代替,这直接导致在经济分析中往往认为各种投入要素间可以完全替代。由于土地和劳动的再生产都需要经济资本的投入,所以很多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资本是财富再生产的唯一限制因子,因而逐渐忽略了土地和劳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在生态学者与各类非政府组织的影响下,20世纪50、60年代的环境运动推动了对自然生态系统效用价值认识的深化;同时,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日益依赖也让经济学家逐渐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重要贡献。上世纪70年代Holder和Ehrlicht、Westman在他们进行的全球环境服务功能、自然服务功能的研究中,指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至此明确产生了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服务功能的概念,1997年Daily和Costanza的成果把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此后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据进行自然资本的价值评估在学术界广为传播。与此进程相伴,舒尔茨在1961年发表了《人力资本的投资》一书,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本理论正式形成。自舒尔茨后,贝克尔、罗默尔和卢卡斯等人分别从微观和宏观视角对人力资本理论做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 资本及其评估

人类福利来源于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提供的所有服务,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复合系统多样的整体、长远、协调发展。当社会逐渐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都以其功能表现形成对全社会的福祉,自然资本论和人力资本论就和传统的经济资本论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自然资本论和人力资本论不仅强调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力系统的服务功能对社会福利的重要性;更主要的是,它们的发展使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中各子系统提供的不同性质的服务功能变得可以比较,从而方便了对系统的整体状态加以表征,并在系统变化之后形成统一的经济核算,核算结果则可以作为系统发展可持续性的度量指标,并以此进行适应性管理和决策改进。

对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地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Ecosystem Services)的评估通常分为物质评估和价值评估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需要借鉴生态学和地理学等自然科学对生态系统的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域的土地面积、类型、生物生产力和各种生态功能进行盘查和计量。由于没有定量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常常不能有效地约束和规范人们对生态系统的各种行为和活动,因此还必须对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服务功能进行价值化的资本评估。价值评估是在物理评估的基础之上,利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等方法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利用价值(DUV)、间接利用价值(IUV)和选择利用价值(0v)进行量化的过程。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指体现于人类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健康,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对人力资本的评估一般也可分为物理量和价值量的评估两部分,第一部分往往采用人群(或人)的健康状况、预期寿命、受教育的时间和程度以及掌握的各种技能等指标对人群(或人)的生理状态和社会能力进行计量。第二部分

以上一步的结果为基础,对其进行资本化的定价。由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和难以度量,对人力资本的未来收益价值进行计量的模型还不成熟,目前计量形成人力资本投入成本的成本法应用得比较广泛。

3 产业概念的拓展与重构

3.1 产业概念拓展

人类社会累进式的发展进程使其变化日新月异,一些新兴的生产活动已经超出了克拉克所认识的传统三次产业范畴。以生物技术、电子技术、空间技术和信息工程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对物质投入的依赖越来越少,而更多的是依靠对科学规律的新发现或者对已有发现加以创造性运用,知识创新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日益凸现,“知识经济”已经到来,有学者倡议把它们归为“第四产业”。

以往将产业定义为服务于社会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一般根据历史时期的发展顺序将其统分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知识密集的第四产业。当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的价值越来越被社会重视并可评估为一定的资产量,且现阶段社会主动调控管理的范围也扩展到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复合系统各部分时,对产业的划分则应该包括对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经营管理的生产活动。同传统产业一样,对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经营管理也应该在认识其生产的生物物理过程基础之上,以收益最大化为发展目标;与传统产业不同的是,由于这两类产业内在的运行特征,因此还具有以下独特的特点:①产业系统的复杂性。这两类产业活动的生产过程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相当多因素和过程当前并不为人类所认知。②功用的弱替代性。它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一般不能由其它产业活动的生产替代,或者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替代的成本太高。③在目前条件下市场化运作的交易费用较高,主要由政府投入,收益由社会群体共享。④考虑可持续的长远收益。

3.2 复合系统的产业重构

根据产业新的概念,将产业系统划分为生态产业、经济产业和人力产业并细化为六次产业(见表1),这一新的分类标准既明确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力系统有别于传统经济生产活动的基础性特征,又强调了它们和经济系统一样所具有的、对人类社会福利的贡献,它是自然资本论和人力资本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价值多元化的视角有利于唤起大众对经济系统之外资源的重视,提醒人类珍惜所拥有的每一份财富、根据实际调整社会投资策略以达到各产业协调发展的目的。但正如所有的经济活动一样,对于生态产业和人力产业的发展,也应该以充分认识并遵循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为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在六次产业中,农、林、牧、渔等第二产业和新兴的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第五产业(按照新的划分标准)具有过渡产业的性质,它们都兼具两个系统的功能,其经济产出功能都主要利用并依赖于生态系统和人力系统自身的发展。对农业等第二产业来说,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高强度投入、耕作面积和生产规模的扩展虽然能够增强其经济产出功能,但一般都会削弱其生态功能,一定程度上二者具有排挤效应;第五产业则相反,它的发展不仅能够改造传统产业从而增强经济系统的功能,同时知识和信息的丰富还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素质提高、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两种功能具有协同效应。

产业概念的扩展有利于将传统的产业经济理论运用到区域复合系统的分析中,比如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组织与区域发展理论等。投入产出分析是产业经济分析的起点,以下部分将对此进行初步分析。

3.3 成本-收益分析

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和人力资本评估有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各产业的状态、互动的格局及其变化过程。如果一类产业(如经济产业)的发展阻碍或者干扰了另一类产业(如生态产业)的发展,则可根据后者的资产受损数量制定补偿的标准;但是,这还不足以指导我们对未来的投资决策。对于生态产业、经济产业和人力产业,时空上变化的资产评估不能传递该向哪种产业投资、以及应该投资多少这样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直接主导公共领域的投资行为和政策设计。生态系统和人力系统和经济产业一样具有资本特征,也就是具有投入后增殖的特点。对于这几种产业来说,选择投入的对象以及投入的多少取决于它们自身的生产函数和社会偏好,也即是在特定状况下它们的边际效益。

投入产出法是由里昂节夫最早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数理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的一般均衡论。投入产出法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来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复杂关系,其中价值形态的投入一产出表则是一种直观地分析产业成本一收益的方法。区域复合系统六次产业简化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如下,表中最后一行列出了各产业的收益成本比,可以作为对各产业的投资依据。

与一般投入产出表的格式一样,表中黑线十字所构成坐标系的左上方为第1象限,右上方为第Ⅱ象限,左下方为第Ⅲ象限,右下方为第Ⅳ象限。第1象限和第Ⅱ象限联合起来表示各类产品生产的投入和使用、积累和消费等物质过程;第1象限和第Ⅲ象限联合起来表示产业生产的成本、增殖的一次分配和总产值等价值实现过程;由于理论上尚未完全解决如何反映再生产的全过程,第Ⅳ象限空置。

与以往投入产出表不同的有以下两点:在表中加入最后一行以反映各产业的成本收益值;以往在价值增殖的过程中,只考虑了劳动的报酬(作者认为“人力资本”一词同时涵盖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以人力资本报酬代替劳动报酬更合适。)和社会纯收入(经济资本报酬和税金等),在此表中则加入了生态报酬一栏,以表示“沉默”的大自然在为其它产业的生产提供巨大服务功能的同时,也理应得到相应的反馈投入以维持自身再生产。源于产业经济分析的投入产出法,通过对经济部门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投入产出数学模型的运算,可以清楚表达区域各种产业部门间的结构性联系、深入分析甚至预测经济发展形势。

4 实践意义

在现实中,新的产业概念和发展模式其实已有较多成功实例。如地中海沿岸区域将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远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世界公民都向往的旅游胜地,它给地中海沿岸国家尤其是北岸一些城市带来的直接收入和产业拉动效益远高于一般经济产业的产值。又如美国硅谷,围绕着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这两个高端人力产业基地,分布着3000多家高科技企业和许多研究开发机构,如今已经成为全球电子产业和信息产业的研发制高点,它不仅给美国带来了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甚至带动了全球产业链的优化升级㈦。

产业价值范文第5篇

然而在我国的产业部门当中,由于行政垄断、市场准入制度、所有制歧视、价格的政府管制以及一波接着一波的“宏观调控”,使产业之间纷争不断,营利分化剧烈,价格信号失真,资金与资源难以在产业间流动,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果瓜分和盘剥过度,有的重要产业因受到高度管制而持续陷于亏损,市值不断蒸发,经营举步维艰,产业价值严重失衡。可以说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不仅仅是通胀风险,结构失衡风险,更大的风险在于产业价值失衡所带来的根本性风险――某些产业部门的崩溃所形成的连锁反应。

产融获利冰火两重天

我国自2010年以来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而动用了一系列货币手段,不断地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收紧流动性,不断地提高存贷款利率以抑阻投资过猛和经济过热。调控的结果只能用混乱来表达更为确切,CPI并没有像预期那样趴在理想线下,而是冲向了历史新高,房地产投资并没有下降,房价也没有回落,倒是制造了金融短缺和实业部门的经营沼泽。

众所周知,我国实体经济部门一直以来就是自我积累不足,股权融资较弱,过重依赖于金融部门的贷款资源。在发展较快、资金密集、负债率较高的基础产业,贷款利息构成了该产业的重大成本要素,对营利影响十分直接。持续的一刀切式地加息结果,是将实业部门的利润直接转移到了金融部门。据《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报告》,2010年末银行业A股上市公司共16家,营业收入比去年增长26.23%,净利润却同比增长了33.33%,净资产收益率在17%以上。2011年上半年,金融业更是业绩骄人,根据2011年银行业的中报数据显示,民生银行净利润139.18亿元,同比增幅为56.98%;农业银行净利润665亿元,同比增幅为45%以上;浦发银行净利润128.8亿元,同比增幅为41.83%;招商银行净利润185亿元,同比增幅为40.12%;深发展、光大等银行的净利润增幅都在35%以上。从中报可以看出,上述金融机构净利润的强劲增长,主要得益于净息差收入大幅增长,其次归因于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

实业部门的营利确是另一番景象;2011年上半年,整个钢铁行业实现利润563.74亿元,同比增长不到60亿元,销售利润率仅为3.14%,行业亏损面加大;比较好的化工行业、中央企业合计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4.6%,也远低于最差银行的业绩增幅;房地产业截至今年8月11日,沪深两市共有47家了业绩预告,其中有23家业绩下降,利润下滑严重;再看电力行业,据中电联统计,今年上半年,五大发电集团电力业务合计亏损66.5亿元,同比增亏50.9亿元,其中上半年火力生产亏损153.8亿元,同比增亏95.2亿元。尽管发电量同比增长在10%以上,但仍出现了中国电力产业独有的“增量又增亏”的极端市场状况。亏损的源头有二,一是煤炭行业的限量保价、不断提价,二是金融行业利息不停上浮,二者共同发威,将发电行业的利润基本挤压至“地板”以下。

物价管控失当

我国目前仍对一些重要产品实行政府定价并进行严厉的价格管制,包括金融产品的价格、电力产品的价格、成品油的价格等。但价格管制的出发点和政策结果却让业内人士看不明白:允许电煤价格随意涨价却严控下游发电产业的上网电价和热价;允许土地价格在土地市场上随行上扬却又全力控制房价;不断上调贷款利率和人工成本却又十分忧虑物价上涨,向许多企业约谈价格,提醒和告诫其勿轻易涨价;水资源、天然气、电力产品十分短缺但市场价格又控制得过低,使资源节约难以产生经济机制的约束。

以发电行业为例,电煤成本和资金成本占其成本的85%以上,属于资金密集、产业关联度较高和营利较低的产业部门。今年以来,电力行业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不断的承受煤价上涨、利息上调给生产经营和电力保供造成的巨大压力。虽然4月份部分省份上网电价略有微调,但很快被煤价上涨所淹没,无法扭转电力产业的经营困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今年1~5月份,火力生产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4亿元,同比下降52.4%;同时贷款利息持续上调,银行又在基准利率上要求上浮10%,利息支出加剧,债务周转困难,行业信心严重受挫。与各主要上下游产业相比,电力行业是其中收益水平最低、上市估值最差、经营压力最大的行业。电力行业实现的利润总额不足煤炭开采洗选业、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的1/3;行业销售利润率仅为3.2%,仅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的一半左右,不足煤炭行业的1/4,仅为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1/12左右。发电行业这头老黄牛,以高昂的煤价支出,使上游大小煤企赚的钵满盆盈,以巨额的利息支出,使银行业业绩持续增长,以低廉的电价供给诸多成份的高耗能企业用电,以净资产损失和市值缩水为代价对全社会进行“行业补贴贡献”。电业行业是国民的经济基础行业,是满足全社会能源刚性需求的重大产业,其生存价值和市场贡献理应受到尊重和认同,问题出在了价格管制的失当上。价格是产业之间利润的调节器,也是产业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一环,管电价不管煤价,还必须保证供电安全,管制手段缺乏弹性,导致市场信号失真,产业盈利失去市场公允,产业价值厚此薄彼,倾斜严重。

业内专家反复呼吁,要在体制、机制上彻底解决“计划电”与“市场煤”的行业纠结,使电力产品价格和煤炭价格均按照资源型产品得到市场认同。前提是承认电力是产品而不是社会福利,即便是带有福利性质的居民用电也宜实行基础电价加阶梯式电价的确价机制,有钱人多耗电应当支付更高一点的电价。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的建议都在CPI的恐慌中而被束之高阁。

慎防高利贷对经济的盘剥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沉痛教训告诫我们,过分发达的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危害极大,如果本末倒置,将实体经济置于虚拟经济的过分瓜分、掠夺和盘剥之下,那么经济震荡和危机时刻都可能爆发。

中国自古就有“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不活”之说,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也强化回归实体经济。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路程,产业之间和谐关系在于互利共存,我国的金融体系一直依赖于服务实体经济而得以不断完善与繁荣。当前利率政策的倾斜使行业利润过多向金融业转移,并不是宏观调控的初衷。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防止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启用的是单纯的货币工具,即抽紧流动性和不断调升利息以遏制投资过快增长,然而这频繁的加息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实业部门的成本压力,有关机构所进行的“加息压力测试”,选取的样板都是高收益行业,而没有对中小企业和其他营利能力较弱的行业进行科学的判研,以致于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政策效应:CPI并没有因为加息而下降,反而因为加息而上升了;中小企业亏损加剧,融资难问题十分普遍,受价格管制的实业部门亏损进一步加大,金融部门盈利大幅度提升;越来越低的实业投资收益率和越来越高的金融信贷收益率,诱发了全社会的金融投机行为。今年7月份人民币存款锐减6687亿元,愈发火爆的民间借贷成为存款转移的重要去处。民间资金四处混战,高利贷行业欣欣向荣,许多中小企业无奈融资,比以往更加依赖“地下金融”,大量的民间资本从实业撤出,从房市、股市撤出,纷纷转向高利贷行业,并吸引了境外热钱的疯狂涌入。学者钟伟指出,“金融资本的利润,根源上都是来自于对产业利润的分享,甚至盘剥……回顾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众的艰苦劳动和劳动者素质的持续提高,政府的制度创新和企业家的勇于进取,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工业配套能力等,都是缔造中国奇迹的基石……没有让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瓜分和盘剥过多,才使得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活力。”

实业兴邦、实干兴邦,我们不应让高利贷的持续繁荣而摧毁了投资和运营实体经济的信心。“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期待着产业价值尽快回归。

产业价值范文第6篇

一、广播产业价值链的基本模型

广播产业价值链的基本活动首先从市场调研开始,这一环节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准确的需求信息;然后是创意策划,即在市场调研信息基础上进行广播内容产品的构思,并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科学合理的产品及制作方案;第三是生产制作,即完成广播内容产品的生产,包括编辑、后期制作人、生产制作商等参与的环节;第四是传输发送,涉及频率、网络、设备供应商、设备运营商等;第五是市场营销,涉及电台的广告部门、相关的广告公司等;第六是受众反馈,这一环节的信息可以用做对广播内容产品和相关活动的评价,并且将信息加工处理后返回价值链的开端,对广播传媒及相关企业的运作起到指导作用;第七是客户服务。广播产业价值链的基本模型如下图所示。

在广播产业价值链中,存在着若干个相关企业,每个企业都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直接进行广播内容产品生产或为广播内容产品的价值增值提供服务。它们相互依存,共同创造价值,并获得相应的利益。广播产业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活动都直接影响着整个产业的价值创造活动,而每个环节又包含着众多从事价值创造活动的企业。广播产业价值链上的企业包括以下几类:电台、节目制作公司、发行公司、广告公司(客户公司、媒体购买公司、媒体销售公司)、发行监测机构、收视收听监测公司、广告监测公司、市场调研公司和其他配套服务商等。其中媒介调查公司作为数据服务商,为电台和广告公司提供受众的反馈信息,以便媒体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同时也是广告主进行广告购买的主要参考标准;节目制作公司是电台重要的内容提供商。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广播产业价值链还处在初级阶段,但随着传媒产业结构的变革调整和广播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广播产业也将朝着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二、广播产业价值链的分化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广播形态由传统的单向模式走向数字化和多媒体化的新交互式传播,由本地化传播走向全球化和社区化传播,由大众化、综合性的“广播”走向小众化、专业化的“窄播”。根据国外广播产业发展的经验,随着广播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广播产业链中必然会出现独立的服务公司或有新的企业加入,使原本属于广播电台的某项业务的全部或部分,由广播电台外部的专门的公司来完成,譬如专业调查咨询公司、内容制作公司,广告公司等,并在某个环节上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表现为在该环节上具有成熟、精湛的技术和较低的成本。

⒈制作社会化,交易市场化。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广播电台类型结构专业化和市场结构多元化的前提条件是制作的社会化,没有充足的、专业化的、多元化的节目内容就难以满足广播媒介转型的需要。广播节目制作的社会化对于提高广播节目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是节目制作公司采取公司制管理,各种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尤其是人力资源,节目制作公司一改广播电台主持人单兵作战模式为集体策划,整个团队会就一个节目策划进行探讨,博采众长,极大地提高了节目的制作水平。另外,由于广播节目制作公司介入广播节目市场,刺激了广播电台之间、广播电台与节目制作公司之间以及节目制作公司之间,在广播节目市场展开激烈竞争,而这种竞争有利于广播节目质量的提高。

在发达国家,如果电台想推出某一类节目时,往往并不自己制作,而是委托节目制作公司去制作。广播电台只是负责节目的审查、筛选与播出。美国商业广播电台和全国性的广播网,大都在专业化、细分化方面有明确的定位,播放不同类型的节目,采取不同的播出模式。种类繁多的广播电台,自然需要强大的内容提供商作为后盾。美国广播公司(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 ABC)、威斯特伍德(Westwood One)等电视网及几家广播电台辛迪加①节目商的存在,事实上成为了美国广播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如都市网络是威斯特伍德下属子公司,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家专门收集、整理和经营交通新闻和路况信息的机构。其总公司拥有2000多名记者、65架固定翼飞机、35架直升机,在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大中城市有70多家分公司,向80个城市的1000多家电台和电视台提供信息。此外,他们还通过使用一个特殊系统将交通新闻和路况信息提供给各州政府、各级交通运输部门、交通管理部门以及互联网、手机用户、地铁乘客等。

很多地方电视台只需制作少量地方新闻节目,而大部分时间都可以用从辛迪加节目市场上购买来的节目或者从广播网获取的节目来填充。由全国性广播网和节目辛迪加为各家电台提供节目有诸多好处。节目供应商能集中资源开发最好的专业化节目,让电台在进行个性化编排的同时保证节目的品质。发达国家的一些广播电台,其核心功能只是一个中介机构,将广播节目提供给目标受众,然后将目标受众提供给广告商,节目的策划制作、市场分析、受众调查等职能则主要通过社会化方式实现。

目前,我国广播产业的社会制作水平偏低,内容制作行业发展滞后。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和新闻性很强的专题节目一般不交给制作公司制作,能交给其制作的主要是娱乐休闲类节目,包括音乐节目、游戏节目、文艺节目。这些节目生产成本低,广播节目制作公司一般规模不大、小作坊式生产的居多,不能很好地满足广播电台专业化的需求。在“窄播”趋势进一步加强,数字广播带来更多频率资源的情况下,广播电全凭自身的力量开发和生产节目显然力不从心。

⒉专业化的广告制。在广播媒介终端多样化、广播节目内容细分化的时代,广播媒体以自身低廉的价格和优质的目标受众重新受到广告主的青睐。面对广播广告市场的扩大,专业化的制广告经营将成为广播广告市场发展的重要需求,这也为投资者进入广播广告市场提供了契机。经营市场化。频率成为经营主体,而不仅仅是制作主体。北京交通广播一开始就将新闻采编与广告经营严格分开,广告经营实行公司制,培育自己的广告市场。从开始的独家发展为多家联合、多家联合承包、多家联合风险承包,进而发展为多家联合风险专业承包。现已形成专业公司团队型销售和战略伙伴型的专业化销售,既将压力和风险转移到广告公司一方,又使广告公司形成了相对垄断的专业经营,避免了恶性竞争,实现了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产业价值范文第7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的层面,指出从低到高,电信产业价值创新可分为三个层面:产品层次创新,企业层次创新和产业层次创新,然后分析了各个层次创新的具体策略。

从低到高,电信产业价值创新可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产品层次创新,包括电信产品设计标准制定、开发、营销、品牌及服务等诸多方面。产品创新的目的是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二是企业层次创新,包括业务及组织再造,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企业职能的重组以及企业内部的工作分解,快速响应产品和技术。三是产业层次创新。电信产业中各个独立企业在合作与竞争中,根据自身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将非核心业务转包给其他利益相关方,通过整合和网络联盟,实现价值群价值创新。下面具体探讨其创新策略。

一、产品层次的价值创新策略

产品层次的价值创新包括电信产品模块化创新和服务模块化创新。

电信产品模块化创新具体可分为几类:①以全新技术开拓全新市场。②对现有市场提供新的产品组合。③利用现有的资源增加产品种类。④改善现有产品性能。⑤改善附加产品,提高顾客感知价值。在进行电信产品创新时,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要细分并紧密联系客户需求。二是要突出自主品牌,力争成为电信产品设计标准的制定者或主要参与者。

服务模块化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电信产品提供过程中相关服务的标准化、人性化和规范化,并为产品创新提供业务、技术和政策保障。具体包括:①推进产品专业化服务,特别是各项增值服务,拓宽服务范围。②建立与品牌发展相配套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化服务体系。③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

二、企业层次的价值创新策略

电信企业层次的价值模块化再造,包括业务及管理的模块化分解及其功能梳理。

1.电信业务模块的重整涉及营销与业务办理、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建设与安装模块、定价与收费、网络管理、客户服务6个功能模块。对业务模块再造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内部业务要素重新配置,充分发挥其盈利潜能。业务模块再造的主要方法是对业务环节的清除、简化、整合和自动化。

2.管理模块化再造的目的是打破传统的组织业务部门分割状态,通过对企业管理职能的重组,支撑产品、技术和服务创新,快速相应顾客需求。电信企业可以将组织管理分为三个模块:前端、后端和其他职能模块。前端模块集中市场营销与销售职能,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客户特点,需要采取有差别的营销策略。后端模块设立客户响应中心,保障端到端的服务开通与故障排除,负责对网络的维护与资源的调配管理。其他职能模块如企业发展、计划财务、人力资源等,支撑服务前后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

三、产业层次的价值创新——构建价值创新网络

电信企业可以利用模块分解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集中有限的资源于自身比较优势的环节,利用模块整合和网络联盟,实现价值创新。按照合作的层次和深度,可将企业协作分为业务外包和战略联盟两种形态。

1.价值模块的外包策略。外包是在电信产品或业务模块化分解的基础上进行业务外包和管理外包。以电信运营商为例,业务外包主要是将前后台业务进行外包,如营销渠道、网络代维业务、增值业务等;管理外包主要有财务管理中应收账款业务,人事管理中招聘员工管理外包等。外包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和生产成本,提高质量,加速技术和产品创新,有利于发挥各价值模块的核心优势,在合理利益共享机制下实现协同。

2.构建价值创新网络联盟。随着运营环境和技术复杂度不断增加,电信价值创新网络也日趋复杂,随着合作关系日益密切,通过战略联盟获得整体优势,成了电信企业的可行选择。从电信运营商角度,电信业联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态:

一是电信运营商与供应商的联盟。包括:①与设备系统集成及软件提供商联盟。②与终端设备提供商联盟。③与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联盟。二是与竞争者的联盟。包括:①与运营商之间的联盟。②与潜在竞争者的合作。如运营商可以考虑与广电、计算机网络等企业采取合资、租赁、购买等形式进行合作,为实现新业务提供网路平台。三是与各行业用户组建跨行业联盟。通过与行业用户合作,一方面,为个人用户提供了差异化的特色服务,使用户从单一的对电信产品消费转变为一种对生活方式和社会身份认知的依赖,从而达到吸引和巩固客户、增加利润的目的。另一个方面,这些企业中的部分企业也是电信运营商的行业用户,与运营商的合作也满足了这些行业用户的需求,增加了他们的业务范围。四是与用户的合作。用户能够提供需求信息,帮助运营商构建产品概念,参与评估运营商的合作对象和合作过程,实现新产品或服务的设计要求。五是与相关辅助机构的联盟。包括:①与公共研究部门、教育机构和专业化公共支持部门等科研院所的联盟。②与包括电信行业协会、通信企业家协会、人才培训机构、中介咨询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的联盟。参考文献:

[1]张向国吴应良:电信业:从价值链的分解到价值网的建构[J].科技管理研究,2006,(4):72-74

[2]姜华彪贺正楚:论我国电信运营商外包问题[J].求索,2004,(5):28-29

产业价值范文第8篇

周玉成是一个勇敢的产业整合者。当周玉成发现了医药行业的机会时,他几乎是放弃了纺织,全力打造“医药航母”去了。因为,中国医药行业的“散、小、乱”的状况充满了整合机会。

周玉成整合医药行业的“野心”巨大。在前期收购中,华源把辽宁本溪三药、安徽朝阳药业、阜新药业、北京星昊等一批小企业“一古脑儿”收入华源制药旗下,大有“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气概。而真正让华源有了行业地位的收购还是2002年和2004年华源集团以11亿元和11.6亿元现金收购上海医药集团40%的股份和北京医药集团50%的股份。然而,在此前后,华源集团一直没有停止尝试并购天津医药集团、哈药集团的努力;同时,华源集团借上药之手欲并购山东新华医药集团和山东鲁抗医药集团。华源集团的“野心”过于巨大,膨胀得也过于迅速。华源在迅速耗用银行贷款的同时,新并购企业却并未迅速为华源“生血供血”,致使集团总负债超过400亿元,财务危机缠上了华源。

尽管现在已经有人开始拿三九和双鹤的扩张失败类比华源集团,但华源集团的扩张显然与三九的跨行业重组以及双鹤的低成本扩张不可同日而语。华源集团的医药板块仍有很好产业基础的资源。目前,医药产业已成为华源集团的主要利润来源。

华源医药产业主要由三块构成――上海医药、北京医药和华源制药,而几乎每一块都涵盖了其医药产业链条的数个领域,既有制药工业,也有医药批发、零售业,既有药品也有医疗器械,甚至还有医疗服务业,这些业务领域虽然都属于医药领域,但都有其独立性和专业性。这种“医药通吃”的模式在国际医药企业中几乎还没有人尝试过。在医药产业发达的国家,产业类别分得特别细,不仅制药的就做工业,并且很多公司专攻治疗某类疾病的药品,如丹麦的诺和诺德公司,擅长糖尿病药物的研发和生产。华源集团整合“大生命产业”的设想美则美矣,但恐怕难免在各业务领域沦为平庸之辈。

此外,虽然华源集团已成为上药集团和北京医药集团的大股东,但倘打破企业界限,按照产业链条的专业化分工全盘重组,恐怕还不现实。到目前为止,华源集团对医药产业的整合基本仍停留在三大企业各自的体系之内,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链条价值。以大输液为例,北京医药集团下属的双鹤药业以及华源集团下属的华源长富药业,都是大输液领域的佼佼者,但“一家人”仍难免同业相争,至今一年多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整合方案;另外,北京医药集团和上海医药集团均有当地的医药商业龙头企业――北京医药股份公司和上海医药股份公司,北京方年销售额为30多亿,上海方则超过100亿,两家商业公司整合资源、加强协作,以挖掘出更大的商业价值是顺理成章之事,但华源集团好似还没顾得上去解决。华源集团进入北京医药集团的时间已有1年,但双方的整合工作进展非常缓慢。

产业价值范文第9篇

上海联博安防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明德

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赵瑞芝

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高技术纤维研究所所长王桦

我国化纤行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纺织化纤制造业大国,但离化纤强国的目标却还有一定距离。

“在由大到强的道路上,行业必须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形成以创新、质量、品牌、服务为核心的新的竞争优势,实现产业链、价值链由低向高的跃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联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东华大学、国家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在2012年向全行业了第一届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开始了从原料开始提升中国纺织产业链价值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如此说道。

作为纤维品牌推广的重要活动之一,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的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不仅为化纤行业拓展了市场,而且为下游企业带来了新机遇。2012~2013年,纤维流行趋势拉动了100多万吨相关纤维的销售,增加了160多亿元销售收入,同比增幅30%以上。

对于纤维流行趋势的举办,业内所给予的评价也非常高。上海联博安防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明德就指出,纤维流行趋势的让企业更加了解目前国内最为关注的纤维是什么,同时还把纤维企业的新产品传递给了下游的客户,让产品离消费者更进一步。来自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赵瑞芝也告诉记者,活动的举办帮助企业获得了行业发展及动态方面的相关信息,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纤维流行趋势活动的举办,很好地引导了我国的纤维企业加大对于新型纤维产品的开发力度,在应用方面也扩大了纺织产品的新领域。”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高技术纤维研究所所长王桦这样表示。

产业价值范文第10篇

“产融结合”的时代,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如何有效运用资本杠杆,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又该如何规避资本可能带来的负能量,显然是中国企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周巍|民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传统产业要升级,进行价值重构,产业资本有非常大的发挥空间。新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民营企业目前杠杆率比较高,但是我觉得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基础本身就很薄弱,去杠杆的手段有很多种,租赁也是去杠杆的一个有效手段。

邓攀|掌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企业家要借助资本的力量去发展公司,尤其是手游行业,比如说未来要做IP相关小说的内容开发,VR、AR的技术储备和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我们要借鉴国外老牌游戏及娱乐公司的发展经验,通过并购相关企业,扩大自己的产品线及整合上下游资源。

高春山|北京万邦达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万邦达上市以来就感受到了资本对于环保产业的影响力。通过资本的发展,也使我们公司从一个工程技术服务类的企业,发展到大环保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韩智|聚利科技董事长

首先做好自己的主业,同时也为今后做一些布局。一些新兴的产业和行业跟我们主业相关,要提前做一些准备。

轷震宇|空间家CEO

许多传统企业家都在走产融结合的道路,但是现在好的项目并不多,我们想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过空间招租售的大数据来分析产业变迁规律,反映出现在经济运行的情况,从而为产业资本找到很多好的投资机会。

黄祥苗|晋祥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的矿产行业近三年很不容易,能够做到盈利的很少,但我还是会选择矿产行业,因为自己比较熟悉。2016上半年,公司经营还算可以,也做PPP,投资太多其他领域我心里没谱,做矿产心里更踏实。

李春义|上海长江国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资本完全没有必要拥挤到一个行业。应该从自身的行业出发,分析自己的资源、人才优势,按照各自的战略规划去发展。

林育麟|陶氏化学大中华区总裁

过去10年陶氏也有一些并购,最重要的是怎么利用新公司的研发能力与我们现有的业务相结合。2008年陶氏收购罗门哈斯,是一个很大的转型,从文化、技术方面来讲,都起到了很大的转变作用。

孙久涛|首善财富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企业除了要有人才战略,还要确立相应的金融战略,金融工具围绕产业来运行。资本进入产业的时候应该是产业为主导,意图以资本的力量改变企业家已经确立的发展战略,一定不是大多数资本所擅长的,而且风险极大。

王树生|华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现在我们正在做IPO的启动,预计建立一家货运航空公司,这样我们就会有三家航空公司。当然这必须要资本的帮助,现在我们希望引进战投,把几个产业板块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造,按照现代企业路径发展,所以资本对我来讲非常重要。

张宏亮|华泰汽车董事

汽车不是一般的产业,它是资金密集型、人员密集型产业,有太多的困难在里面,需要一点点攻克,这么多年,自己把产业做得比较扎实了,才发现缺失了资本的介入。我们也成立了汽车金融公司,主要做汽车个人消费贷款,申请了金租牌照等做强资本。

赵笠钧|博天环境集团董事长

大企业转型环保、金融资本涌入,造成了整个环保产业的资本驱动性,并购也非常强势。但这是一个不理性的状态。解决环保问题要靠L期的技术进步和资本推动,大量资本恶性竞价推热整个行业的短期方式不能解决环保问题。

赵涛|步长制药董事长

资本并购在步长制药发展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步长集团在上市之前就已经并购了许多家制药企业。但产业资本进入制药行业并不好赚钱,因为产品研发周期长、能否进入社保、医院也是未知数,另一方面,产业资本难以判断投资标的的未来成长性。

赵伟国|紫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紫光是一家技术驱动的企业,现在我们也做很多技术的入股和投资,这几年如果没有资本的支撑,肯定没有办法把十几个亿的资产做到将近2000亿的规模。并购要控制风险,我有三个原则:像女人逛街一样不厌其烦的看东西,像古董商人一样出手,一旦出手就如猛虎之势。

赵叶青|山东金城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上市后,我们做了三次并购,实现了产业的转型提升,产业和资本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是两个工具。目前的阶段是从传统的制造业向下一个阶段过渡,即通过资本的工具,带动产业的发展。一个企业家的使命,就是如何把握节奏,转换不同的角色。

周少雄|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们未来发展当中的战略规划是做一个时尚产业集团,希望利用上市公司的资本平台,长期积累现金储备。资本是最好的抓手,我们现在成立自己的产业基金,对时尚、生活方式等进行投资,构建整个产业的核心实力。

上一篇:媒体营销范文 下一篇:数字营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