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提升产业 产业推动文化

时间:2022-04-22 11:52:04

文化提升产业 产业推动文化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是有效保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产业是形象产业,是激活城市发展要素、展示城市风采、打造知名品牌、提升文化品位、提升城市美誉度的力量源泉。

“十一五”以来,平泉县紧紧围绕承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定位,把探索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新思路的目标聚焦到文化产业上,努力寻找发展文化产业的切入点,探索出“文化提升产业、产业催生文化、文化与产业互促共兴”的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形成了以规划为引领、园区为载体、项目为支撑、市场化运作机制为保障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有效促进县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科学定位谋发展

坚持把文化产业作为没有污染的朝阳产业,放在有别于一二三产业的第四产业的高度,依托优势,深入谋划,找准定位,扎实推进。

一是明确发展思路。通过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借鉴省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发挥县内发展文化产业的各种优势,确立了以文化产业串联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思路,把“文化活县”列入全县发展战略,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引擎摆上重要位置,以文化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引领和带动全县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以文化品牌的打造提升平泉的知名度和区域影响力,加快推动县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是明确发展重点。平泉有五千年红山文化的厚重积淀,千余年辽金文化的发展繁荣,三百年大清文化的传承融合,形成了一条清晰而幽深的历史文脉;坐落在平泉境内的辽河源森林公园是国家3A级景区、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在争创国家4A级景区。除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食用菌、活性炭、山庄老酒等特色产业也为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平泉本着挖掘自然资源、壮大优势产业、弘扬历史文化的原则,把文化创意与特色产业、自然禀赋有机结合,以产业传承弘扬文化,以文化优势提升产业,促进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互促共兴。

三是明确发展目标。先后编制了《平泉县文化产业总体规划》、《平泉休闲旅游规划》、《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等10个规划,确立了“产业、园区、项目一体化推进,旅游、文化、城建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将产业基础、文化创意、历史遗存和自然生态等空间序列串联,构筑了“一带两轴两心四园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谋划实施了总投资45.5亿元的4个文化产业园项目,到“十二五”末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将达到5%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

突出特色建园区

坚持走园区化、项目化的发展道路,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推进四个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一是打造以契丹历史文化为主题的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园。以契丹文化为主题,以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为依托,规划实施了总投资10.5亿元的契丹博物馆、始祖朝圣区、辽河源水系景观区、“走近契丹”大型演艺中心等10个子项目,在县城西山建设了辽文化主题公园――泽州园。同时,按照产业园区布局,谋划实施了由县城到辽河源头的旅游专线,实现景区相连,景点衔接。目前,泽州园已向市民开放,契丹饮食文化一条街已投入使用,辽河源水体景观建设项目“飞瀑迎宾”已完工,柳溪老杖子至七家漂流项目投入运营;改扩建旅游道路28公里,辽河源旅游专用公路正在进行路基建设;新建景区内游步道15公里,停车场2.4万平方米。

二是打造以农业旅游示范基地为特征的中华菌文化产业园。以菌类生产为基础,以菌文化(绿色、保健)为核心,谋划实施了总投资15亿元、占地2000多亩的中华菌文化产业园,包括中华菌文化博览中心、蘑菇庄园、菌文化一条街等10个子项目。目前,园区内的菌类加工工业园、科研培训中心等6个项目已经建成,中华菌文化博览中心已对外开放,百家蘑菇庄园等食用菌生产观光游项目填补了国内此类项目空白。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综合性最高、吸引力最强、全方位展示食用菌文化的平台,成为中国北方菌类产品研发中心、生产中心、交易中心、饮食中心和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菌文化旅游目的地,“世界菌文化看中国、中国菌文化看平泉”的愿景将变为现实。

三是打造以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为特征的山庄老酒文化产业园。以建设工业旅游与博览交易结合、视觉消费与体验消费结合的新型园区为总体目标,谋划实施了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近800亩的山庄老酒文化产业园,规划了循环经济示范、酒精下游产品生产、山庄老酒文化旅游3个功能区,包括山庄老酒文化广场、山庄老酒博物馆、山庄老酒窖池群等7个子项目,集中展示山庄老酒特有的品酒、赏酒、论酒文化,届时将把山庄集团建设成为集生产、观光、旅游、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四是打造以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为特征的活性炭文化产业园。围绕延长活性炭产业链条,拓宽活性炭应用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聘请业内专家对活性炭产品在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把活性炭的实用功能与现代文明、绿色环保、文化创意有机融合,谋划实施了总投资10亿元的活性炭文化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科技创新、绿色环保、文化消费、特色产业、循环经济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5亿元以上。目前,绿世界炭文化体验馆项目已投入运营;炭宝来2万件景泰蓝天然彩砂炭板工艺画扩能项目即将竣工投产;虹亚炭文化创意产品扩能项目已经投产;华净活性炭工业园区项目完成主体。

筑巢引凤强企业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大力扶持,社会广泛支持,又需要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内部活力,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是健全保障机制。县里成立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和4个文化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形成了“统一领导,各负其责,相互协调,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4个文化产业园项目纳入县级领导重大包保项目,部门负责,企业主办,专人盯办,一票否决的包保责任机制,确保了文化产业项目扎实有序推进。并将文化产业发展列入相关乡镇、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对于承担文化产业发展任务的乡镇、部门按月进行调度和考核打分。

二是破解瓶颈制约。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平泉县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对文化旅游产业在项目用地、资金扶持、服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制定了优惠政策,切实降低企业注册登记门槛,让民营文化企业在工商登记、财政扶持、信用贷款等方面享受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先后累计投资2亿多元,用于四个文化产业园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专门设立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每年拿出不低于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同时,按照“不为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开放式用人理念,与各大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多次邀请清华美院、中央美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学院等来平考察,为企业做产品高端设计,有效实现了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对接,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三是强化宣传推介。制定出台《城市整体形象宣传方案》,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大型活动等载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立体式的宣传。邀请中国教育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分别拍摄播发了《辽河溯源》、《探寻契丹祖源》、《菌话平泉》等专题节目;围绕“契丹祖源、圣地平泉”主题,在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等高端媒体和载体上,集中展示平泉形象,以“辽河源”为主题的形象宣传纳入河北城市形象宣传片“秋游河北,喜悦到家”之中;承办了首届国际食用菌餐饮暨亚太地区食用菌联谊会和首届中华菌文化节活动,出资冠名“平泉杯”全国跳伞锦标赛,参加深圳文博会、香港“环京津旅游休闲产业带”项目招商推介会、中国天津国际旅游产业节等进行宣传推介,不断扩大平泉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四是强化企业主体。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知名度,拓宽企业生产加工领域。目前正在谋划组建活性炭文化产业集团公司,按照股份制形式运作,吸收土地、资源、资金、技术、专利等为股份,实现资源整合、要素聚合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整合后集团公司固定资产将达到1.5亿元,年可实现产值4亿元、利税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

上一篇:椤树转型升级中的度量衡 下一篇:破解人参产业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