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汇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02 20:10:33

产业发展汇报材料

产业发展汇报材料范文第1篇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组织机构

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委专职副书记、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发展生物特色产业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市发展特色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从相关乡镇和市直部门抽调8名工作人员开展日常工作。各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生物特色产业发展的领导,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机构到位、工作人员到位。

(二)明确职责,形成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实行市级领导挂钩制度,指导发展特色产业,明确市级领导每人挂钩一个乡镇,每人重点扶持一项特色产业。各驻村禁毒防艾工作队员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协助抓好特色产业发展。明确各乡镇党委书记为特色产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对各乡镇特色产业发展负总责,做到乡镇领导挂钩包干到村、乡村干部帮扶到户。市直相关部门将特色产业列入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每个乡镇至少有2名以上科技人员负责技术指导工作,做到规划、育苗、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每个环节都有人服务,有人把关,有人验收,有人签字,有人负责,全力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三)出台政策,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扶持

一是继续实行补助政策。除国家和省、州的扶持外,市财政按州级的补助标准1:1配套安排,具体金额根据年度推进计划一同下达。同时,对州委、州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几个特色产业给予一定补助,如:每种植一亩竹子补助种苗费80元,每种植一亩咖啡补助种苗费100元,每种植一亩核桃补助种苗费50元。二是继续实行奖励政策。市人民政府将对完成种植任务的乡镇实行奖励,充分调动各级干部抓特色产业发展、深入基层解决问题、服务特色产业发展、帮助群众搞好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各项指标落到实处。三是继续实行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投资入股、技术指导、合资等方式倡导、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继续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减免。鼓励农户、集体有偿流转土地,以联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特色产业发展。

(四)广泛宣传,营造产业发展浓厚氛围

切实加大特色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发放宣传单、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广泛开展舆论宣传,做到电视有画面、报刊有文字、广播有声音,使特色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扶持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通过大力宣传,充分调动各族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政府鼓动、企业带动、农民主动、市场拉动、利益驱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严格奖惩,确保产业发展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产业发展汇报材料范文第2篇

你们在百忙之中莅临XX乡检查指导产业发展情况,是对XX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在此,我谨代表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近年来全乡产业发展情况向你们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一)乡情概况

XX乡位于XX县东南部,辖区国土面积251.95平方公里,全乡共有13个村委会,222个自然村,290个村民小组。20__年末,全乡居民9913户,其中农业户数8807户;全乡总人口35746人,其中农业人口34860人,人口密度141人/平方公里;有耕地26483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76亩。

全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发育程度较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总量小,财源结构单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乡村公路通行能力弱,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设施落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群众增收困难,部分群众尚未脱贫,少部分群众还没有解决温饱,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市场体系不健全,城镇化水平低,农副产品流通不畅;自我发展能力弱,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消费水平低,发展、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招商引资难度大,投资环境有待改善;“普九”、小集镇建设方面的负债压力大;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滞后。

(二)发展状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党建领乡,生态立乡,基础稳乡,科教兴乡,产业强乡”的发展思路,全乡各族人民真抓实干,扎实工作,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__年末,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9774万元,比上年8865.58万元增908.42万元,增10.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7万元,完成预算数259万元的126.3%,比上年235万元增92万元,增长39%;农村信用合作社各项存款余额2720万元,同比增长30.3,各项贷款余额2302万元,同比增长37.2;农民人均纯收入1536元,比上年的1414元增122元,增8.6%。

二、产业发展状况

XX乡境内干湿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霜期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平均在1250毫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由于全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发育程度较低,群众观念落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结构单一,群众增收十分困难。近年来,为有效破解群众增收困难这一难题,乡党委、乡人民政府立足自身优势,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在适宜区大力发展烤烟、泡核桃、茶叶,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加快工业经济和非公经济发展。

(一)烤烟产业

始终按照“稳基础、建支柱、创品牌、增效益”的要求,逐步壮大“红大”种植基地,强化各项科技,增加投入,精心培育烤烟产业,使烤烟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兴乡的支柱产业。坚决贯彻“双控两提高”方针,实行连片轮作,切实加强烤烟大棚育苗管理,严把预整地、移栽质量关。20__年,全乡种植烤烟6600亩,实现收购总产值1003.61万元。今年,全乡共栽种烤烟6700亩,指令性产量183万斤,预计实现收购总产值1050万元。

(二)泡核桃产业

根据《XX县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积极宣传泡核桃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和先进典型,强化全民参与意识,始终把泡核桃产业作为富民兴乡的又一支柱来培植。按照“合理化布局、规模化推进、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的方针,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在田边地角、干沟箐边和荒山荒地种植向适宜耕地种植转变;把泡核桃发展作为家庭副业向培植支柱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转变;注重面积的数量型向高产优质的效益型转变。层层举办样板,以点带面,规模发展,到20__年底,全乡累计种植泡核桃9万亩,20__年到20__年全乡共规范化、科学化种植泡核桃7.15万亩,提前一年实现了人均2亩的目标。其中,500—1000亩的连片种植有18片,1000亩以上的有3片。今年预计实现产量400吨,产值1000万元,户均收入达1135元,人均收入达286元。

(三)茶叶产业

XX是全县茶叶种植大乡,茶园面积位居全县第一,但群众商品意识淡薄,栽培技术落后,疏于管理,多年来大部分茶园效益低下。对此,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紧抓住普洱茶走红、晒青毛茶价格暴涨的机遇,着力加强茶园建设;把招商引资、茶园低改、品种改良、生态茶园建设及发展精深加工作为茶叶产业培植工作的重点,全面加快全乡茶叶产业化进程。先后完成华山茶场、小古德茶场、大比舍茶场、小比舍茶场无公害生态茶园建设4100多亩。建成以德安阿比庄为中心的700多亩

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同时,完成低产茶园改造3000多亩。20__年末,全乡茶叶面积达20680亩,可采摘面积17233亩,茶叶总产量79.8万公斤,实现茶叶产值1197.9万元。今年,预计全乡茶叶总产量80.6万公斤,预计实现茶叶总产值2760万元,仅春茶一项就实现茶农收入1520万元,最高茶农收入突破8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365元。由于茶叶市场前景看好,茶农种茶积极性空前高涨,县下达的1000亩低改面积和2700亩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叶面积,已无法满足群众需求,群众自主发展面积预计500亩左右。(四)工业经济和非公经济

按照“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效益”的方针,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发展条件,千方百计吸引外商投资。鉴于全乡境内林业产业开发空白和水利资源丰富的实际,近年来,重点突破,成功引进了投资1000万元的华庆公司茶叶生产加工台资企业、投资300多万元的XX乡林产品开发公司和投资200万元的马街河小型水电站。切实做好“安商”工作,着力解决引进的林产品开发公司原料收购、运输成本较高的发展“瓶劲”问题。根据县人民政府制定出台《XX县松脂采割管理办法》的要求,我乡可采割面积达1.5万亩,全面实现采脂预计产量600吨,产值360万元,仅松脂采割一项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100元。目前,全乡逐步启动了松脂采割。非公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20__年末,全乡个体工商户已达271户,从业人员350人,私营企业9户,从业人员202人,注册资金达860万元。投资13.6万元建成1个乡级农家店和21个村级农家店。20__年末,全乡实现工业总产值1749万元。今年,预计增加1315万元。

三、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成立了由乡人民政府乡长任组长,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和实施组长的产业发展领导组和实施组。形成了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

(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同时,加强科技培训,不断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提升产业化水平。

(四)与各项工作有机结合

把产业发展与加强党的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党员人均发展两亩以上的特色产业。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全乡产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受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旱灾、洪灾、雹风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产业化发展。

(二)群众观念落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

群众科技意识和文化素质不高,商品意识淡薄,存在着“种粮为糊口、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的观念,“等、靠、要”思想严重;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缺乏参与热情,疏于管理,产业发展不平衡。

(三)缺乏必要的投入

由于乡财政困难,上级扶持资金有限,群众经济收入不高,导致产业发展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优质产业化发展水平,使产业的效益与质量大打折扣,缺乏市场竞争力。

五、下步工作打算

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积极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千方百计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依靠科技,加快产业化进程。

二是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对现有产业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培育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三是注重示范引导,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逐步组建产业协会,切实搞好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四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建设各类产品交易市场,减少流通环节,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各位领导,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抓好产业发展,当然在工作中肯定存在许多差距,敬请各位领导多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在今后进一步把工作做好做实,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产业发展汇报材料范文第3篇

一、全区奶产业发展现状

一是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奶类产量持续增长。奶牛饲养量达到2万头,鲜奶年产量5万吨,奶产业实现产值10318万元,农民来自奶产业的收入达到600元以上。二是牛群结构进一步优化,品种改良步伐加快。自自治区开始实施《宁夏奶牛品种改良》项目,启动《奶牛良种补贴》项目,我区累计引进优质冻精40400支,改良奶牛24500头,,引进国内外优质性控冻精1000支,在长城奶牛场、先农园区试验推广奶牛性控繁育技术,为提高良种覆盖率和单产水平奠定基础。建立健全系谱档案、佩戴管理耳标、并录入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从而为奶牛养殖园区和规模养殖场做好良种引进、选育和繁育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三是秸秆综合利用能力增强。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到4.58万亩,其中优质苜蓿2.580万亩,共完成秸秆综合利用10.6万吨,其中带穗玉米青贮4.18万吨,使我区秸秆综合利用率有了明显提高。目前,全区已建成了各具特色的奶牛园区、规模养殖场13个,千头以上园区和养殖场达到7个,奶牛入园率和机械化挤奶率均达到100%。,新建2个奶牛养殖场已开工建设。奶产业的发展辐射带动了1800多户农民以各种形式参与生产经营,其中:牧草专业种植户700多户,奶牛养殖户1100多户,卓有成效地构建了农民增收的稳固平台,我区奶产业进入健康有序的发展阶段。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大政府推动力度。今年,区政府出台了《区奶产业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计划安排奶产业扶持资金339万元,重点扶持奶牛园区改扩建、奶牛品种改良、奶牛保险、奶牛风险基金等补贴,在养殖用地上合理规划布局,充分利用荒地资源,无偿划拨园区建设用地,或以最低出让价划拨园区用地,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建设高标准奶牛园区的可行性,同时,也促进了农民发展奶牛积极性。

2、创新园区建设投入机制。在园区改扩建坚持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补、项目投、银行贷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对改扩建的奶牛园区,全部是由企业投入为主,政府对达到验收标准的奶牛园区以奖代补50万元。在资金的使用上也不是无偿投入,而是以政府扶贫资金的形式投入,将50万元以奶牛的实物形式投入,折算成50头奶牛,企业每年上缴财政5万元,(每头牛每年1000元),用于区贫困户扶贫资金,连续5年为一个周期,既保证了政府资金对企业支持,又做到企业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

3、全面推进标准化饲养。建设高标准奶牛养殖园区,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的饲养模式实现奶牛效益的最大化。在石嘴山卉丰农林牧场示范推广了dhi测定、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奶牛无公害饲养等技术,率先在全区购进了一套“奶业之星”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对奶牛进行智能化管理,足不出户就可以对全场600多头奶牛的生产情况了如指掌;使用tmr全混合日粮搅拌机,使日粮结构更趋合理、平衡、科学化,单产水平提高20%左右;建立了电子监控系统对全场的每一个角落进行24小时的监控,随时处理意外情况;建设扶贫奶牛托养中心,创新政府扶持资金机制,实现奶牛场养殖规模捆绑扩张,达到国家、企业、农民的“三赢”。在卉丰农林牧场的发展模式示范推动下,我区高产奶牛核心群也逐步形成,奶产业发展步入健康稳步发展阶段。

4、加强疫病控制,保障安全生产。重点抓好以牲畜口蹄疫为重点的奶牛疫病控制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和疫情报告,做好布氏杆菌病和结核病检疫监测工作,强制淘汰染病牛,对奶牛园区、规模养殖场、规模户实施全面彻底的消毒灭源。通过按规定程序实施高质量、高密度的免疫接种和全面彻底的消毒,奶产业的安全生产得到了有效保证,增加了农民发展奶产业的信心。

5、加强对园区的监管和整治力度。根据自治区农牧厅《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从动物疫病免疫、消毒、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九个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奶站监管工作。同时,结合我区奶牛生产布局,采取“整改、合并、停产、取缔”等措施,将部分辐射带动能力弱、收奶量小、生产管理差、不具备发证条件的小奶站进行合并重组。通过整治,我区奶牛园区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带动奶牛养殖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奶产业市场已步入规范化运行的轨道。

产业发展汇报材料范文第4篇

一、以*优质奶牛核心区为抓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奶牛扩栏增量

为了进一步巩固奶产业优势地位,扩大已有成果,按照我市“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根据奶牛自然增量及市场宏观走势,确定了20*年奶牛存栏突破13万头,市区达到11万头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确定了以*优质奶牛核心区为抓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奶牛扩栏增量。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核心区进行现场办公,解决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核心区管委会与水务、科技、土地、供电、交通、园林等部门全力配合、积极协调,争项目、筹资金,加快建设。今年第一季度已完成投资4570万元,硬化道路5.1公里,打机井2眼,铺设供水管道3公里,建供水房及泵房2处,安装排水管道3.6公里,植树1.3万株,栽植草坪1.8万平方米,架设10千伏高压线路7.4公里,变压器7台及完成主干道两侧的公用路灯。奶牛良种繁育中心已建成生产牛舍6栋;疫病诊疗中心已建成综合服务楼、病牛隔离观察棚舍等设施,购置设备60套;信息管理中心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养殖区已建成标准化牛舍100栋,入园奶牛2310头。

二、以奶牛出户入园上挤奶台为切入点,全面提升奶牛养殖的综合效益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奶产业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增长,已建成奶牛科技示范性园区83个,入园奶牛3.1万头,入园率达到35%。但奶牛养殖综合效益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的问题日益突出,许多深层次的制约矛盾已不容回避。为此,今年市委、政府借助自治区的优惠政策,将“奶牛出户入园上挤奶台”作为奶产业提质上档的新突破口,全面实现手工挤奶向机械化挤奶转变,切实推动我市奶产业发展。20*年总的计划是新建机械化挤奶站70座,使全市挤奶台总数达到140座,确保奶牛养殖园区、规模养殖户、奶牛专业村全部实现机械化挤奶,奶牛存栏比率达到65%以上。按照分区域建设、分段实施、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70座挤奶台全部以协议的形式落实到企业、经纪人、合作社等建设单位,并已有33座开工建设,其余正在筹备阶段。

三、借助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壮大葡萄产业

*山东麓中部冲击地带被国家农业部划为最适宜酿酒葡萄种植地区,这说明我市有发展酿酒葡萄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为我市酿酒葡萄产业的壮大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市20*年酿酒葡萄种植已达到4.6万亩,御马公司拥有先进的葡萄工艺和设备,年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今年,我们将加大对企业与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无偿为农户提供优质种苗,规范专业合作组织与产业协会,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龙头企业扩大生产、开拓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项目覆盖给酿酒葡萄产业减负助推,力争20*年基地规模再扩大1.8万亩。

四、以做亮品牌为切入点,努力做大滩羊、滩鸡产业

今年以来,我们深入抓好滩羊的保种、选育工作,优化滩羊品种,达到优质优价。全面做好滩羊品牌的宣传、管理、使用、保护工作,重点扶持壮大滩羊产品深加工企业,进一步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进程。在巩固滩羊品牌的基础上,加快“*滩鸡”商标的申报注册。抓好滩鸡育雏、养殖、加工、防疫等环节的工作,实现滩羊、滩鸡的无公害生产。年内争取*滩羊饲养量达到120万只,出栏率达到55%,滩鸡饲养量达到300万只,并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加快出栏周转,提高综合效益。

五、加快以孙家滩地区为主的高酸苹果产业发展,使之成为我市的又一新兴产业

今年,为探索我市旱作区农业经济发展新思路,农民增收新举措,我们启动了以*移民开发为主的高酸苹果基地建设,这是针对近年来国际浓缩果汁良好的市场前景和我市适宜的气候条件所提出的。以*市为中心的*苹果产区被全国果汁加工企业誉为中国最佳高酸苹果生产地,超过50万亩的土地非常适宜高酸苹果种植。并且种植高酸苹果不仅节水,还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今年我市将制定并出台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建设以*地区为主的5000亩高酸苹果基地。预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将新建10万亩高酸苹果基地。到2*0年,总规模将达到35万亩,年生产优质高酸苹果10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高酸苹果生产基地之一。

六、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广覆膜种植技术,扩大小弓棚西瓜面积

产业发展汇报材料范文第5篇

***镇位于嘉陵江、白龙江、清江三江交汇处,距广元市中心仅29公里,北与利州区盘龙镇、宝轮镇接壤,西连剑阁县剑门关部级旅游风景区,是蜀道精品旅游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镇辖8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幅员面积41.9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8万人,镇内交通便捷,旅游资源丰富,***古城现已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省历史文化名镇。***地少人多,制约了***粗放型农业的发展,我镇的实际,要求我们必须走产业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努力提高产业附加值。党政一班人积极探索,努力寻求产业化发展新途径,猕猴桃产业以其高收益,高附加值被确定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上级的猕猴桃产业扶持政策使***的猕猴桃产业踏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近三年以来,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农业局的精心指导下,始终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坚持把加快猕猴桃基地建设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的重头戏,创新思路,坚持标准,重点突破,2006年9月引进**中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天雄、石盘两村开展猕猴桃产业基地建设,高标准建设核心示范园1500亩,带动辐射全镇猕猴桃产业发展,收到了良好效果,使猕猴桃产业在全镇农村经济中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极大地加快了全镇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工作思路,切实找准切入点和突破点

为使我镇猕猴桃产业上档次、上规模,我们高标准、高起点打造示范园区的的基础设施,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入住园区,带动全镇的猕猴桃产业发展,现已在天雄、石盘两村发展820亩,其中天雄村150亩,一社70亩,四社80亩;石盘村670亩,其中一社185亩,二社188亩,三社62亩,四社43亩,6社140亩,七社52亩。目前长势良好,即将挂果产生效益。

二、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猕猴桃基地建设的良好氛围

我镇加强宣传动员,走村入户做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重点宣传猕猴桃发展前景及猕猴桃种植技术,激起了群众的极大热情和干劲。协同村组落实地块,协调业主与农户关系,使业主引进来、留得住。并通过组织学习交流会、现场会、科技下乡活动等形式,组织干部群众对猕猴桃示范基地进行现场学习,增强群众建设基地的热情和干劲。同时,区上在土地调整、水电供应、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极大地调动起了广大群众发展猕猴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推进猕猴桃产业集中连片发展提供了便利。

三、完善基础设施,构筑发展平台

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生产条件。突出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硬化道路,修建蓄水池,铺设管网等等。从而,为我镇猕猴桃的产、供、销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提升科技含量,努力提高我镇猕猴桃的市场竞争力

从基地建设一开始,就定调为走高科技、高水平的发展道路,努力提升我镇猕猴桃产业的科技含量。建园伊始就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建园,以**中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注册了广元中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艳、A16两个黄肉猕猴桃新品种,大大提高了我镇猕猴桃的市场竞争力。

产业发展汇报材料范文第6篇

08年,全乡共有5个村,50个村民小组,633户种植香料烟,种植面积达1848.8亩,收购产量220935.6kg,收购平均价格10.89元/kg,亩产值达1301.17元。

二、09年种植发展情况

(一)目标任务

09年县委、政府下达我乡指令性种植面积2700亩,指令性收购任务8000担。为抓实我乡香料烟生产,圆满完成县委、政府下达的指标任务,乡党委、政府将指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村,下达种植面积3590亩,指令性收购烟叶8496担。其中上甸村2210亩,5304担;小街子村360亩,864担;下甸村360亩,864担;大城村510亩,1224担;芒回村150亩,240担。

(二)生产情况

1、全乡共有5个村,50个村民小组,1074户种植香料烟,种植总面积达3486.3亩。各村种植情况为:上甸村,8个村民小组,209户,种植面积2280.8亩;小街子村,12个村民小组,188户,种植面积350.5亩;下甸村,12个村民小组,256户,种植面积216亩;大城村,12个村民小组,329户,种植面积536亩;芒回村,6个村民小组92户,113亩。

2、目前,我乡香料烟生产已全面进入采摘调制阶段,××烟站将于4月16日开始收购。截止4月14日,全乡累计采摘3394亩,1052户;调制烟叶5850棚;干烟累计下架158.8吨,961户;堆捂142.1吨,949户;累计砍采面积2350亩,852户,累计砍采结束58亩,54户。各村情况为:

上甸村:累计采摘2270亩,209户;调制烟叶4200棚;干烟累计下架112吨,209户;堆捂104吨,209户;累计砍采1650亩,200户。

小街子村:累计采摘320亩,183户;调制烟叶480棚;干烟累计下架14吨,183户;堆捂11吨,183户;累计砍采240亩,176户,砍采结束5亩,5户。

下甸村:累计采摘175亩,246户;调制烟叶210棚;干烟累计下架4.8吨155户;堆捂4.5吨,150户;累计砍采75亩110户,砍采结束11亩,13户。

大城村:累计采摘525亩,324户;调制烟叶820棚;干烟累计下架25吨,324户;堆捂20吨,317户;累计砍采345亩,293户,砍采结束35亩,29户。

芒回村:累计采摘104亩,90户;调制烟叶140棚;干烟累计下架3吨,90户;堆捂2.6吨,90户;累计砍采40亩,73户,砍采结束7亩,7户。

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新烟农户数多,各项措施难以落实,标准化水平不高。今年香料烟种植面积翻番,点多面广,地块分散,小户多,尤其是新烟农多,有633户新增烟农,占60%,指导难度大,田间管理水平低,有的采摘调制不够及时,直接影响烟叶质量。

二是种烟大户多,劳力紧张,采摘调制不及时。今年种烟农户中,10亩以上大户有115户,由于劳力紧张,采摘不及时,导致部分地块出现烟叶落黄现象,势必对任务产量有一定影响。

三是香料烟产业工序多,用工量大,与果蔬产业相比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不明显。

四是扶持力度不够,生产能力不足。今年突出的问题是公司扶持力度不够,钢架棚供应严重不足,加之穿烟机、大棚膜等烟用物资没有及时足额到位,严重挫伤了烟农的生产积极性,烟叶生产能力低,影响了香料烟产业在我乡的正常发展。

四、下步打算

一是及时采摘调制,促进烟叶质量。全面及时抓好采摘工作,杜绝烟叶过熟黄烂现象,做到应采尽采,要求技术员进村入户督促采摘,分类指导科学调制堆捂。协调落实好大户烟叶堆捂装储场地,保障烟叶生产质量。

二抓实烟叶收购环节,规范烟叶收购秩序。严格按质量评级,按照国家规定价格全部收购烟叶,确保产量任务,全乡每公斤收购平均价不低于12元。

三是抓再生烟叶,促效益。根据砍采进度,宣传动员、规划落实2204亩再生烟叶发展面积,并要求各村留足面积确保任务产量,(其中上甸村,1800亩,1080担;小街子村,70亩,42担;下甸村,20亩,12担;大城村,314亩,188.4担),按照统防统治的要求,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以防虫、抹芽、补水、给肥为重点的逐户逐块抓好再生烟叶生产,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生产效益,确保完成收购任务8000担以上。

产业发展汇报材料范文第7篇

一、基本情况

(一)高度重视,措施到位,文化建设环境良好

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文化中心由副乡长直接分管,岗位职责、财务财产管理、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并一一落到实处。乡文化站业务用房因修建政府大院被拆迁,于 乡党委政府划拨土地重建文化站, 10月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文化岗位现有3人(大专学历),工资和业务金费得到落实,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用于文化站业务金费3万余元。文化中心活动正常。目前,有6个村委会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室,活动开展正常,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二)底蕴深厚,队伍庞大,文化建设阵地广泛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依托彝、壮族传统文化以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深厚底蕴,切实加大了对文化阵地的建设,使文化阵地由平面的、单一的向立体式多样化转变。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乡文化站通过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 “文化下乡”活动,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电影公映、送书下乡等,基本解决了老百姓看电影、看戏、看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目前,全乡14个村委会共有文化室6个、农村文化户14户、文艺演出队5支;文化爱好者队伍也十分庞大,全乡有群众文化业余骨干1200余人,文艺演出队、文化室、文化户工作开展情况良好,在不断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也开辟了文化经费给养的新途径。

(三)结合实际,创新载体,推进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一是加大彝壮乡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力度和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力度。把挖掘彝壮族原生态小调演唱形式作为民间文化搜集的重点,使原生态小调大放异彩,走出民间,走上舞台。

二是推进广场文化的发展。建设集文化、体育、休闲为一体的娱乐阵地,搭建展示文化风情的平台,为全乡人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决加大对网吧、图书市场的管理力度,清除文化垃圾,净化文化事业,为乡文化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乡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自身环境、场地简陋、经费紧缺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工作开展难度大,特别是以文补文方面,没有固定资金收入,给今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具体情况是:

(一)专业人才紧缺

我乡文化站编制为6人,但在编的仅3人,由于缺乏专业文化人员的指导,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化水平低,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农村文艺后备人才相当缺乏,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二)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县、乡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当有限,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化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文化室、文化户开展活动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主要靠临时筹集。经费的匮乏,造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文化站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

(三)文化建设观念滞后

对于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建设上打不开路子、迈不开步子,缺乏创新意识。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发展文化事业的探索。

(四)文化保护及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薄弱

我乡由于受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不够深入。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引导农村文化进入千家万户,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粮,逐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涵养。

(二)抓好文化市场管理,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积极开展“先进文化乡镇”创立活动,完善文化阵地设施。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发展业余演出团队,搞好各类文化艺术培训,更好的满足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四)注重鼓励和扶持群众自办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办文化的重要补充。

产业发展汇报材料范文第8篇

镇地处县南部,幅员面积1396.4平方公里,辖41个行政村,总人口34,600人,其中农业户数6,104户,人口23,880人。镇区位优势明显,距长白山山门35公里,长白山天池70公里,202国道横穿全境,是去往长白山北坡景区的必经之路。镇曾两度为县县城,是部级发展和改革试点镇、部级生态乡镇、省十强镇、省统筹推进城镇化试点镇。到2013年末,全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可达8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预计突破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7,500元。

二、发展思路

近年来,镇本着以建设“以长白山文化为底蕴的生态经济强县”为发展目标,把发展旅游业放在突出位置,突出长白山的核心吸引作用,坚持以打造长白山休闲度假旅游及朝鲜族的历史传统和民俗风情目的地为发展思路,着力培育长白山历史文化园和村民俗旅游,使之尽快形成旅游发展新格局。

三、具体措施

(一)依托资源煅造旅游亮点

一是以长白山历史文化园为中心,吸引游客驻足。该项目自2007年建设以来,完成佛教文化园前三殿、偏殿的土建工程、彩绘以及佛像贴金装饰,民俗文化演绎园已全部完工,综合服务区的四星级酒店、游客服务中心、购物中心、四星级卫生间已完成土建工程,园区道路硬化完工,目前观音殿已经对外营业,并于2011年7月23日举行了泰安寺复建三周年暨白衣观音佛像开光庆典法会。如果长白山历史文化园竣工后全部进入运营状态,预计年接待游客量将达到30万人次,会给镇旅游业发展带来巨大前景。

二是村,重点打造民俗旅游业。村距离镇镇区3公里,是由长白山旅游下山后去延吉方向必经之路。村以民俗风情和发展观光农业为突破口,在镇政府和县旅游局、县民宗局的大力支持下,利用这一地理优势,将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引导城市消费进入农村,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打造了一条以农促游、农游互补为一体的城郊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好路子。2011年以来,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村委会牵头,以村民入股形式,村里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目前年接待游客15万人左右,通过观光农业把村民农闲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有效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今年,镇党委、政府决定将村打造成以旅游为主的民俗村,计划对其进行整村环境打造,新建购物厅、演艺厅等,以提升村接待游客的能力。

(二)建立健全配套设施,完善服务体系

完成宾馆二次招商工程建设工作。该项目已完成投资4,000万元,完成宾馆的购置及内部装修工作,目前已完工并于2013年8月开始对外运营。宾馆现有客房154间,能够一次性接待游客308人次,年接待可达近3万人次,宾馆的运营大大提高了镇的旅游承载力,为镇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加强引导,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的人才

属于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由于受环境的影响,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不高,存在“等、要、靠”的思想,对发展旅游业极为不利,要改变他们的思想状况,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这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两点:一是引导那些思想开放,有经济头脑的农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与旅游业配套的经济产业;二是扶持有艺术特长的人民群众组建民间文艺团体,提升旅游文化品味。

(四)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旅游品牌

在对旅游产业的宣传上,通过精心策划,除借助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外,制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借助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创新宣传方式,加强宣传促销力度,全力打造镇的旅游品牌。一是拓宽宣传渠道。加强与网络、报纸等媒体的合作,扩大旅游宣传面。二是加强宣传品制作,利用旅游宣传片、旅游画册等向外界宣传我们自身的特点,突出特色,逐渐形成品牌。

四、存在的困难

发展旅游业,虽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还存在许多困难:一是“吃、住、玩”等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缺乏一定规模;二是群众对发展旅游增加经济收入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政府财力薄弱,难以承担旅游环境改造所需资金。能否争取进入特色城镇化建设,争取资金以提升的旅游接待能力,真正做到山上游人、山下留人。

五、对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继续以招商引资上项目为工作重点,通过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和水平。

二是我县旅游行业市场经营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不规范经营现象。为此,我县应将加强旅游行业监管,通过依法行政,打击不正当经营行为,净化旅游市场,规范旅游市场运行。

产业发展汇报材料范文第9篇

没有文化作为根基的城市是一座飘浮的城市,同样没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县域经济是缺乏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的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形态,永兴县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怎么样?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段应如何办?

一、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一)面向群众,全面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为进一步丰富全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永兴县举办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几个大型的文艺节目。一是举办了首界“十佳道德标兵”颁奖暨和谐永兴迎新春文艺晚会;二是在7月24日又首次邀请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艺术团来永兴县举办“魅力银都,星光永兴”大型综艺晚会;三是9月15日举办了中国郴州(山水银都)生态旅游节,以《银之都·河之恋——浪漫永兴银河会》为主题,气氛热烈、高潮迭起,让全县人民品尝到了一份丰厚的视觉盛宴和文化大餐,是永兴县少有的高品位、高档次的文化活动。

同时各类文艺创作硕果累累,全年共发表文学作品600余篇,创作书法作品300余篇,美术作品120篇。又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活动,共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0余次,举办文艺培训班4期,培训人数200多人;县花鼓戏剧团全年开展下乡巡回演出220场,观众人数达20万人次;县电影公司积极抓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在全县开展场优秀国产影片下乡展影活动,共完成电影放映3037场(其中农村电影放映2986场)。

(二)重在建设,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积极抓好银都文化建设项目;二是积极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通过积极争取永兴县鲤鱼塘镇文化站被列入全市4个试点站之一,农家书屋建设是国家加强村级文化活动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三是积极抓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永兴县已初步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争取实现乡建基层中心、50%以上行政村建基层服务网点的目标。

(三)依法稽查,大力加强文化市场监管

永兴县紧紧围绕如何管理文化市场,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合理调控,逐步提高文化经营场所的规模和水平,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经营行为,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文化市场的相关知识,定期开展文化市场集中整治行动。全年共收缴影碟185块、非法盗版影碟6598块、非法盗版书籍7854本,扣押电脑主机12台、游艺电板10块,销毁近联年收缴的机40台,查处违法违规经营户105家,取缔黑网吧3家,取缔学校周边的书店、桌球室7家,搬迁距离学校200米以内的网吧2家。净化了文化娱乐场所,文化市场秩序得到了根本性好转。

(四)深化改革,增加收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系统各单位在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体彩改革创新,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全年城区新增有线电视用户达1778户,农村发展平移有线和无线数字电视用户1930户,全县有线电视用户已突破6万余户,比上年增长6.4%;县体育局共销售体育350万元;新华书店实际完成商品销售净收入1443.15万元;县剧团通过各种演出创收入20万元;电影公司实现多种产业收入50余万元。

(五)文物保护工作扎实推进

永兴县的“永兴花鼓戏”、“永兴金银传统冶炼技艺”、“汉三侯祠庙会”被列入了郴州市第一批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是积极做好侍郎坦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前期准备工作,筹资20万元加强了侍郎坦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做好文物挖掘保护工作,从荣裕大酒店施工现场发现两座东汉时期古墓出土的陶器中有一面典型的“汉式镜”为东汉中后期流行的兽首“汉式镜”,保存较为完整,从品相上看可以认定为国家一、二级文物。

(六)富有创造地打造了中国爱情旅游品牌

永兴县特邀了全国知名旅游策划专家叶文志和湖南卫视、金鹰955、《今日女报》等强势媒体的专家到永兴县实地考察论证,确定了永兴县的爱情旅游品牌,明确了永兴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从而推动永兴县旅游产业大发展,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格局。

二、文化产业问题尤在

(一)文艺创作人才缺乏,文艺精品创作力度不大。

文化人才严重紧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从事经济效益低的文化文艺工作,全市文化专业人才出现断层,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与质量亟待加强。培养一批精、深、优、博的文化继承人,塑造一支善经营、懂科技、会管理的人才队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环节。文化人才严重紧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居民消费需求结构中文教娱乐的比重不高

随着永兴县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居民收入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居民消费已从以物质消费为主向以非物质消费为主转变,吃 、穿等生存资料消费比重进一步降低,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消费比重逐步上升,但居民对文教娱乐的消费需求比重不高。永兴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中,文教娱乐消费人均支出991.71元,在总的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为10.5%。

(三)文化体制改革滞后,文化基础设施亟待改善

永兴县现行的文化产业体制还存在政企不分、职能重复,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概念模糊,当前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又不完善,文化产品市场运营和引进又很薄弱,加之,文化基础设施处于落后、老化的现状,文化产业发展硬件建设落后,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有限,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文化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以造就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为目的,建立永兴县文化人才档案和信息库,配齐、配强、配优文化专干,培养农村专业和业余文艺队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文化艺术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充分调动文化系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突破县域文化建设

紧紧围绕机制和体制创新,着力抓好银都文化和体育运动中心等标志性文化项目建设,以项目带动文化建设招商引资的大发展,同时,狠抓文化精品工程,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力争实现经济和社会两个效益的新突破。

(三)加大融资投入力度,优化文化产业

为进一步提高永兴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和竞争力,积极引进资金和器材,进行乡联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所需的设备配置,建设好县级共享分中心,开展数字文化服务,打造银都文化品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永兴“五彩”经济。

(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

加强民间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建立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信息库,争取申报成功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增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产业发展汇报材料范文第10篇

(一)抓好项目建设,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基础。

1、积极开展项目争取。全年共争取文化体育建设项目5项,落实到位资金139万元,达到县定下达任务70万元的198%。其中到位农家书屋“以奖代补”专项资金24万元;到位乡镇文化站设备购置专项资金25万元;到位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补助经费54万元;到位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经费30万元;到位县体育馆专项维修资金6万元。

2、认真组织项目实施。一是新完成鸣凤镇文化站、洋坪镇文化站改扩建工程,圆满实现了在“十二五”期间对全部乡镇文化站进行新一轮改扩建的预定目标;二是新建成农家书屋36家;三是新完成凤山村等12个新农村建体育场地及设施建设项目,共配备篮球架12套、乒乓球桌17套;四是完成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建设,乡镇及村两级基层点建设也已基本完成,县图书馆顺利通过一级馆验收;五是对体育馆进行了地面整修,改善了体育馆的服务条件,使体校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有了较大的改观。

(二)抓活动开展,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内容。

一是举办大型文体活动7场次。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县委宣传部的直接指导和协调下,全县共举办“嫘祖情怀”春节团拜会、正月十五元宵焰火晚会暨灯谜游艺活动、第二十七届嫘祖庙会节暨全县第六届民间文艺调演、“劳动者之歌”庆五一职工文艺汇演等四项大型文艺活动,共举办“园林城市杯”元旦职工环城长跑、“庆五一、迎世博”职工运动会、“供电杯”远安县第二届企业职工运动会等三项大型体育活动。

二是组织小型文艺展演和文体竞赛活动54场次。其中;年2月组织远安民间呜音班子参加宜昌春节联欢晚会、年9月组织远安画家钟远龙参加宜昌市“边走边画·十人油画风景展”、年11月在北京798艺术馆举办马洪戈“我有一个梦想”油画展、年12月组织文化馆美术干部参加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省乡镇书法篆刻展”等活动;以及协助宜昌市农信社举办“福卡杯”篮球联赛、协助举办省“财商杯”乒乓球比赛、协助县人保局举办首届职工运动会,与县妇联共同举办庆三八“交通杯”女子运动会等活动均取得较好的社会影响。

三是积极参加省市两级重要文体赛事3场次。其中,组织参加“天冠陶瓷杯”宜昌市第三届运动会,共获奖牌5金14银12铜,综合总分和奖牌总数均排列全市第八位,与参加市二运会的成绩相比,分别进位前四名和前三名,圆满完成了县领导预定的“争牌进位、保九争八”的目标。组织参加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运动员周冀冀获得青少年男铁饼金牌、谭楚君获得青少年女子四项全能银牌、王琦获得青少年男子跳高铜牌,超额完成了市政府给远安下达的得分任务。组织县花鼓剧团参加宜昌市第六届专业剧团调演。选送远安花鼓戏《瓜园会》、《吴大拜年》在宜昌展演受到专家和观众一致好评,7名演职人员分获最佳编导、最佳作曲和最佳表演奖,其他10名演员获得表演奖。

四是专业剧团送戏下乡203场。组织县花鼓剧团新创作花鼓戏3个,小品4个,编排歌舞类节目8个,在全县范围内常年开展以“文明新村行”为主题的送戏下乡活动,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县花鼓剧团被评为宜昌市十佳文化单位。

五是利用县图书馆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图书借阅和信息服务活动。新增持证读者230名,完成《领导参阅件》6期204册,开展图书管理专业辅导30次。

六是组织开展文体培训活动。其中,利用嫘祖文化广场阵地常年开办书法、绘画、舞蹈、声乐、器乐培训班,培训学员1000人(次);利用县体育馆阵地开办田径、乒乓、篮球、羽毛球等培训项目,分别对80名学生进行常年专业化训练,对2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暑期短期培训。

(三)培育新型民风示范户,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载体。

一是建立选评机制。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年两年评出新型民风文化示范户17户。二是建立重点扶持机制。各乡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均出台了《新型民风文化示范户扶持培育方案》,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扶持对象,制定了各项优惠政策和具体的帮扶措施,为促进新型民风文化示范户的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全县在选定的文化示范户中推行“一个省市级文明单位包扶一个户,一个乡镇明确一个领导联系一个户,县直文艺团体指导一个户”的帮扶政策,大力支持新型民风文化示范户的快速发展。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对示范户进行典型宣传。跟踪宣传示范户的发展状况,树立了吕元生兄弟、陈德望、邓泽松等一批影响力较大的文化带头人典型,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创新发展的优秀文化示范户,由县委、县政府命名表彰,每户给予1000元的奖励,赠送一份《三峡商报》;一年一届的全县民间文艺调演,对优秀参演节目,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四是完善培训机制。对文化示范户的骨干和新人由文化部门组织专业文艺人才对其进行分类培训和跟踪指导,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培育机制,使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水平不断提高,作用日趋明显。五是努力建设生态文化走廊。全县确定20公里生态文化走廊和嫘祖生态文化走廊。在硬件建设上以强化村容整治,建设生态小区,突出山川秀美,建设绿色通道为抓手,以培育新型农民,倡导文明风尚,繁荣基层文化为内容,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文明意识、养成文明习惯、提高文化素养,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民风。

二、关于文化产业发展

(一)加强依法监管工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环境。

针对网吧管理,全年不定期检查210余次,处罚违规网吧4家,取缔黑网吧1家。一年来全县正规网吧因违规受到举报的现象明显减少。针对电子游戏室,在加强日常巡查的基础上,先后3次会同县综治办、县公安局、工商局采取联合行动,集中对全县电子游戏场所进行全面整治,县公安局对非法游戏设备进行了收缴,县文体局向经营户下达整改告知书12次,强力规范了电子游戏室的经营行为。针对出版物市场,大力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加强对非法政治出版物和宣扬色情、凶杀暴力、低俗庸俗、封建迷信及伪科学内容的“口袋本”图书、卡通画册、音像制品、游戏软件等违禁出版物以及盗版教材方面的市场检查,加强对出版企业的监管,有效防范了重大恶性案件的发生。

(二)加强服务与培养,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1、认真开展法规宣传服务。年,县文体局坚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一法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宣传,增强文化产业经营业主依法经营的能力。先后举办培训班3期,培训从业人员60人次,先后在新闻媒体发表宣传稿件10余篇,组织开展文化市场法规宣传周活动。

2、对重点产业扶持培育。一是加强对印刷企业的扶持,引导上规模、上水平。丰利元包装有限公司总投资1个亿新建两条包装材料生产线(一条年产3000万平方米瓦楞纸箱生产线和一条木箱包装生产线)于年5月投产,预计年销售额为1300万元,销售收入为200万元。项目远期规划为实现年销售收入1.2亿,税收1000万元,利润500万元,增加就业岗位100个。二是加强对观赏石产业扶持,先后组织观赏石爱好者外出参观学习,并发起成立远安县观赏石协会。三是加强对文化艺术培训机构扶持,引导2家文化艺术培训进驻嫘祖文化广场。

上一篇:三线三边汇报材料范文 下一篇:督查情况汇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