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1 04:57:55

产业分析报告

产业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This report aims to analyze competitiveness of internet industry in Australia using five forces model. Competition is more intensive between Telstra and Optus which have a remarked position in the market. The existence of several small operators and growing use of ADSL and wireless are good substitutes of cable solutions. Telstra's apparent government protection is yet a barrier for new entrants including Optus. This also imposes reduced bargaining power of retailers and high charges attached to their supply. The industry is relatively new in Australia and is still growing and offering more opportunities in remote regions. A new market structure has been demanded by operators in order to activate competition and reduce monopoly of fixed line services. Australian Government has been positively reacted by launching a new National Broadband Network (NBN) program although it has not yet selected the operators of this NBN.

1.METHODOLOGY AND LITERATURE REVIEW

Gather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ISP industry was progressed through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and its purpose was to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and the prospect of its industry. Numerous information were therefore obtained from company websites, industry and IT news articles, government websites, academic journals, announcements and report from companies, and recent industry reports.

As to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ISP industry analysis, it was necessary to get superior and useful information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Porter's five forces analysis as the key theory in this report. The information was utilised to determin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SP industry and to analyse framework of the five forces, including internal rivalry, threat of entry, substitutes, supplier power, and buyer power (Appendix 1).

Several statistic data from Australian government websites was especially used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research on specific factors such as market share of the ISP industry. Moreover,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various sources was used for the market research in order to accomplish an accurate analysis of the ISP industry.

2.INDUSTRY ANALYSIS USING PORTER'S FIVE FORCES

2.1Internal rivalry

The rapid growth in internet demand combined with relatively easy entry in Australian market in last ten years has contributed for a diversified yet heterogeneous supply. The industry is characterized by a proliferation of small business operators though dominated by small number of large firms. From a total number of 770 operators at end of 2007 less than 5% had 10,000 customers and nearly 1.2% could be considered very large with 100,000 clients (TIO statistics cited in Collins, L., Love, P., Landfeldt, B. and Coroneos, P., 2008).

Although several regulatory attempting of the Australian Competition and Consumer Commission (ACCC) to boost competition, this is still regarded by operators as insufficient as it emphasizes on ULL and DSLAMs facilities rather than on resale. This undermines ISPs providers with large number of resale customers. Competition is described to be more accentuated among few very large operators and particularly between Telstra and Optus. Telstra Bigpond dominated market representing 34% of ADSL and proportionally shared cable market with Optus - 7% in 2007. Other retailers absorbed the remaining 49% of ADSL and 4% cable (Bharat Book Bureau, online assessed). The monopoly of Telstra in network of fixed lines provision is a crucial bottleneck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operators (Paul O'Sulivan CEO Optus speech on 21/10/08, Bharat Book Bureau assessed online).

Owing to heavy initial investment and operational costs in this industry, only large players can obtain considerable profit margin. Indeed their large scale enables them to offer services with more standardized quality and at lower prices. Therefore they can attract and retain customers more successfully (Madden, G., Savage, S.J. and Coble-Neal, G., 1999). Conversely, small players with their limited capacity can only operate as redistributors of larger industries offering added value services at higher charges. Transmission and interconnection costs are in general the primary costs for all operators (ABS 1997) and customer's easy migration from dial-up to broadband internet seems to squeeze margins. However customer's loyalty and intensive promotion campaigns can sustain leader's market margins. Telecommunication is described by Budde, P. 2005 as a commodity industry requiring very large scales to operate profitably.

2.2Threat of Entry

The ISP industry in Australia has gradually grown in recent years as home and business access to the internet has been increasing continuously (Appendix 2) and it entails significant economies of sales (DBCDE, 2008) (Appendix 3).

The entrants need to attempt to overcome the cost advantage of incumbents because incumbents derive the cost advantage from economies of scope (Besanko, 2000). Entrants need to achieve a market share to reach minimum efficient scale via establishing their brand loyalty. However, the large ISPs generally have already established a strong reputation and brand awareness with the large number of retailers and it results in that incumbents can have an advantage over the entrants.

No matter what types of the internet, ISPs must use the existing telephone line to provide the internet to customers. However, incumbents such as Telstra control infrastructure of cable, local loop, and telephone line networks in Australia (Howell, 2002). It functions as a barrier to enter into the broadband market because they have to use the existing telephone line to provide the internet to customers (Optus, 2008).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has been carrying out a policy as NBN (National Broadband Network) to provide high-speed internet for 98 percent of Australian homes and businesses (DBCDE, 2008). It is therefore regarded as that the government encourages the internet business. However, there has been a protection of incumbents by the government. For instance, Telstra had a monopoly in DSL for several years and it causes Telstra having been affecting anti-competition on the broadband market. Therefore, entrants such as Optus and other competitors had difficulties to enter the market in 2004. They have demanded new structural features to limit the market power of Telstra to activate competitive market (Browne, 2008).

2.3Substitutes

The substitutes for DSL technology in Australia are wireless, cable, satellite and other non dial-up technologies. As at June quarter of 2008, non dial-up technologies (including mainly DSL, wireless, cable and satellite) are so popular that the number of subscribers amounts to 78% of total internet subscribers in Australia (ABS 2008) (Figure, Appendix 3). It is thanks to non-dial up technology that nowadays consumers can access the internet with greater speeds and 'always on' connections and without tying up or paying extra costs for their phone lines. Within the expanding internet market over the reported periods, DSL is the dominant technology with 70% of the market share for non dial-up (ABS 2008) (Figure, Appendix 4). In comparison to wireless and other non dial-up technologies, DSL has the advantages of fastest speeds (especially with the new ADSL2 and ADSL2+), lowest costs and high quality. Moreover, DSL is more attractive to consumers in terms of price in the non dial-up competition. This is simply because there are many small ISPs offering ADSL (and currently increasing on ADSL2, 2+) but less on wireless and just two (Telstra and Optus) offering cable (ABS 2008). However, the six-month period from Dec quarter 2007 to Jun quarter 2008 has seen a significant growth in wireless market share (almost double from 8% to 14%) and as a result, a decrease in DSL share (ABS 2008). The increasing of wireless proportion over the reported period's signals that wireless technology may be a potential substitute for DSL in Australia in the future.

2.4Supplier power

The reasons for a certain supplier to gain the bargaining power include: the main production factors are only supplied by a few manufacturers, and no substitutes to be found; and at the same time, this industry is deficient to upgrade its production capability to produce the product by itself (Porter, 1980). The most important production factor in the ISP industry is Broadband (Appendix 5). Currently, there are two suppliers providing broadband service, namely Fixed Lines and Cable TV network, the latter provides broadband of the cable modem, while the former provides nearly all the broadband of wire connections.

No matter it is Fixed Lines or Cable TV, they both enjoy the trait of scale economy, which is dominated by a few of leading companies or groups, such as Telstra and Optus (Minder, 2006) and( Morris, 2007).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ADSL has emerged as the high-speed Internet service (Finneran. M., 2003). Recent research shows that Telstra Bigpond occupies the market by 34% of ADSL, and Optus takes up 7% in the cable market, while leaving 49% of ADSL and 4% cable in 2007 for other dealers (Bharat Book Bureau, online assessed).

While the ISP industries are failed to upgrade its service and set up Broadband by its own, the Broadband providers are easily to downgrade with the ISP industries. For this reason, Broadband suppliers enjoy the power to bargain with the ISP industries. What is worth noting is the fact that due to the open-up of the network of fixed line service, fixed network providing are developing rapidly, from the very few providers in the past to a number of the current providers, e.g. Optus, Telstra Bigpond, iiNet, Dodo, Vodafone, Virgin etc. Among which, Telstra enjoys the highest profit as a telecommunications company (Asialaw, 2008).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bargaining power of the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will decrease with the liberalization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2.5Buyer power

With the easy market entry in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industry, internet use has been growing at a rapid pace and caused fierce competition. The number of internet subscribers has been increasing constantly as internet is now everywhere in people's daily life (Gary, M. & Grant, C. 2002).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mainly range between several large operators in Australia, and hence demand and supply of internet are continual experiencing to grow up rapidly. As long as customers have more preferences, buyers have a great power on ISPs' profit. Therefore, customers' retention is playing a vital role in the survival of ISPs. They are forced to increase services, decrease prices, and add more values and accessories to their products to keep consumers' loyalty. Moreover, high-performance services and products are required as well.

Household income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demand of the internet. This justifies the fact that ISPs are currently offering flat-rate pricing to pursue consumers (Biggs, P. & Kelly, T. 2006). Price strategy may be a helpful and successful model for ISPs in the short-term. However for long-term, they are required to fully and in detail understand the demand of various factors in the market and consumers that would help them to attract further market shares (Yogesh, K. al. etc., 2009). Furthermore, an evaluation of consumers' future behavior and an in-depth analysis of current subscribers' choices are required because the internet is a highly competitive market for ISPs (Grigoroudis et. al. 2007).

3.CONCLUSION

REFERENCES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ABS), 1998 -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 Catalogue No. 8148, Canberra, AGPS.

www.accc.gov.au, Australian Competition and Consumer Commission (ACCC).

Madden, G., Savage, S.J. and Coble-Neal, G. (1999) - Subscribers churn in Australian Internet Market.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 1999, 11, pp 195-207.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ABS), 2008 - Internet Activity, Catalogue No. 8153, Australia, June 2008.

, Bharat Book Bureau.

.au, Get connected - industry trends, assessed on 20/03/09

Budde, P. (2005). Australian telecoms moving into 2006

.au Paul O'Sullivan Optus Chief Executive CommsDay Breakfast 21 October 2008, Securing Major Competitive Investment: How to repeat the success of the early Nineties.

Dwivedi, Y.K., Lal, B., and Williams. M. D., (2009), Managing consumer adoption of broadband: examining drivers and barriers, 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 Vol. 109, No. 3, pp 357-369.

Browne, M (2008) ISPs demand intervention on Telstra ADSL2+block, viewed 19 March,

http://.au/news/communi-

cations/soa/ISPs-demand-intervention-on-Telstra-ADSL2-block/0,130061791,339286264,00.htm?feed=pt_adsl

DBCDE (Department of Broadband, Communications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2008) Feasibility Study ISP Level Content Filtering, viewed 22 March,

http://www.dbcde.gov.au/__data/assets/pdf

_file/0006/95307/Main_Report_-_Final.pdf

DBCDE (Department of Broadband, Communications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2008) National Broadband Network, viewed 21 March,

http://www.dbcde.gov.au/communications

_for_business/funding_programs__and__support/national_broadband_network

Howell, B (2002) Broadband Uptake and Infrastructure Regulation: Evidence from the OECD Countries, viewed 22 March,

http://www.trp.hku.hk/papers/2003/broad-

band_uptake.pdf

Optus (2008) Optus Chief Executive ABN AMRO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viewed 21 March, http://.au/dafiles/OCA

/AboutOptus/MediaCentre/Speeches/08.04.29%20Paul%20O%27Sullivan%20ABN%20AMRO%20speech%20FINAL.pdf

Porter, M.E. (1980) Techniques for Analy-

s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Competitive Strategy Free Press: New Work.

Finneran. M (2003). ADSL2: Faster, farther and better. Business Communications Review, 33(5), 20-23. Retrieved March 22, 2009

Australia's great broadband challenge (2008, May). Asialaw Retrieved March 21, 2009

Minder, R (2006) Telstra sale doubles to nearly Dollars 12bn TELECOMS Financial Times,p. 27. Retrieved March 28, 2009

Morris, L( 2007) Broadband investment dispute brewing in Australia. Telecommunications, p41(7), 11. Retrieved March 28,2009

Gary, M. and Grant, C. (2002), Internet Economics and Policy, 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 Economic Record, Vol. 78, pp. 343-357

Biggs, P., and Kelly, T., (2006), Broadband pricing strategies, Info, Vol. 8, No. 6, pp 3-14

Grigoroudis, E., Kyriazopoulos, P., Siskos, Y., Spyridakos, A., and Yannacopoulos, D., (2007), Tracking changes of e-customer preferences using multicriteria analysis,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Vol. 17, No. 5, pp 538-562

APPENDICES

Appendix 1 - Porter's Five Forces (Investopedia, 2009)

Appendix 2

Use of PCs and the Internet by households (DBCDE, 2008);Use of PCs and the Internet by all businesses ((DBCDE, 2008);Use of broadband technology by home Internet users (DBCDE, 2008);http://www.archive.dbcde.gov.au/2008/01/statistical_benchmarking/online_statistics

The Australian Internet Market (Market

Clarity, 2007)

http://.au/news

/07-01-03-newsletter.cfm

Appendix 3

Profile of ISP industry by customer base (DBCDE, 2008)

http://www.dbcde.gov.au/__data/assets

/pdf_file

/0006/95307/Main_Report_-_Final.pdf

Appendix 4

Internet Activity Summary, Australia, ISPs with more than 10,000 active subscribers (ABS, 2008)

Internet subscribers by access technology, for ISPs with more than 10,000 active subscribers (ABS, 2008)

Appendix 5

Broadband users as percentage of State population

http://www.archive.dbcde.gov.au/2008

产业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一、发展现状

(一)基地规模快速壮大。年,全县共种植蔬菜39.2万亩,年产152万吨,产值19亿元,实现收入突破10亿元。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7.2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18.5万亩,无公害蔬菜产品达到19个,形成百亩以上的蔬菜示范园15个,千亩以上的专业村82个,万亩以上的蔬菜生产镇8个,规模位居西北之首。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渠道,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以上。云阳的反季节蔬菜,口镇的柴皮大蒜,王桥的胡萝卜、香菜,蒋路、龙泉的甘蓝、芹菜、洋葱等蔬菜品种享誉省内外,“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已初步形成。

(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县现有云阳蔬菜市场、龙泉蔬菜批发市场等10个蔬菜市场,总占地面积450亩,年销量达100余万吨。其中云阳蔬菜市场占地150亩,日交易量1800吨,年交易量4.8亿元,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蔬菜产地批发市场。龙泉蔬菜批发市场占地150亩,建有3000平方米大厅两座,并采用微机监管,县集批发、零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市场,日交易量500吨以上,外运车辆达40余辆。全县共有冷库19座,贮藏能力达3100吨。全县已组织流通服务组织150多个,从事蔬菜销售的大小车辆5300多辆,从业人员18.6万人。全县拥有蔬菜技术员1300余人,镇科技示范点13个,科技示范户180个。

(三)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从生产墙况看,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23.3万亩,产量338.3万吨;县年蔬菜播种面积39.2万亩,占全市的31.8%,产量152万吨,占全市的45%。从销售情况看,西安市年均消费蔬菜300万吨,其中,县销往西安的蔬菜50万吨,占到西安市场的16%左右。另外,远销新疆、山西、内蒙、青海、吉林、北京等地的蔬菜达90万吨。

二、存在问题

(一)规模化程度不高。与山东寿光的设施蔬菜几乎同时起步,但至年,寿光大棚达40万亩,占到蔬菜面积的50%以上,而大棚蔬菜只占面积的25%。虽然我县坚持每年新增蔬菜1万亩,但是发展的步伐仍然不快,规模化种植仍然比较滞后。按照目前西安市场的消费量,我们扩大规模的潜力仍然非常巨大。

(二)品牌效应不明显。主要体现在品种结构单一,没有打出地方特色品牌,目前,的设施和露地菜形成了以番茄、黄瓜、甘蓝、西芹“老四样”为主的特色菜种,但大宗菜、低档菜品种面积大,而名特优新品种、高档精细菜面积小,没有形成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特别是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外销品种优势。

(三)科技含量不高。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推广较差,大部分地区以传统耕作为主,管理粗放,产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菜农素质差、劳动生产率低下,严重影响蔬菜产品质量,降低商品价值。名优新特品种少,特别是市场认可,特点突出,对产业起支撑作用的主打品种较少,难以做到“人有我特,人特我优”。

(四)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小,延伸增值能力低。承包大量土地,经营蔬菜产业化的大公司在还未出现,以蔬菜深加工为主的企业在也是空白。现有的10个蔬菜市场占地只有450亩,不如寿光的一个大。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功能不健全,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五)蔬菜销售渠道单一。目前,蔬菜直销、配送、订单等先进的销售模式还比较少,没有实现菜篮子向菜碟子的根本转变。蔬菜销售大量依靠传统模式,从产地市场到客商,再到城市的市场,再到老百姓的菜篮子,中间环节过多。

三、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我县蔬菜产业发展要以建设西部蔬菜之乡为目标,到2015年,蔬菜面积达到4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20万亩。

一、壮大基地规模。坚持每年新增蔬菜1万亩,迅速扩大蔬菜产业规模,加快建设“泾云、泾桥、口鲁”公路沿线三大蔬菜产业带,重点发展反季节日光温室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生产,逐步形成区域规模优势。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户,建设产业名镇,逐步形成一批相对集中,规模较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形成群体规模。

二、提高蔬菜品质。牢固树立“科技兴菜”的理念,切实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优化产品品质。首先要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其次是要大力进引市场销路好的新蔬菜良种,填补市场空白,提高种菜效益。第三,积极发展名优新特品种,形成新的生产优势,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无,人优我特,人特我转”。第四,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组织技术观摩交流,开展技术咨询等方法,加强技术培训。力争2—3年内,使全县80%以上的菜农基本掌握蔬菜栽培技术,使蔬菜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三、发展品牌蔬菜。市场经济是品牌经济。要围绕特色蔬菜产品,积极申报一批蔬菜品牌,注册商标,进一步扩大蔬菜的知名度。

四、加强市场建设。围绕建设西部档次最高的蔬菜批发市场,抓好云阳和龙泉蔬菜批发市场的改造,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鼓励和支持蔬菜流通中介组织的发展,培育一批从事菜菜销售的农民经纪人,壮大蔬菜营销队伍。

五、拓展蔬菜销售渠道。充分利用现代销售网络,积极引进直销、配送、订单等新型流通模式,不断开拓市场,提高我县蔬菜产品的市场份额。

产业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旅游产业;投资进入;经营管理

近几年我国实体经济空心化,而房地产的调控和股市的不稳定使得投资资金无的放矢。在此,本人研究分析了新兴产业--体育旅游产业的现状与投资可行性,供具备一定资金实力又无确定投资意向的公司企业作为参考。

首先,我们得先明确体育旅游产业的界定。目前,国内外体育界、旅游界都还没有对体育旅游的概念有统一的定论,不过有些学者从体育旅游的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定义:广义的体育旅游指主要内容为各种体育活动的旅游,可以是在旅行中所参加的各种娱乐、锻炼、竞赛等体育文化活动以及与体育旅游企业、所处的旅游地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它可以是以体育为目的或者内容的,也可以是旅游者游玩时以体育为载体的活动。从狭义上讲,它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各样的体育需求,通过多样性的体育活动来使得旅游者的身心得到愉悦,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社会活动。狭义上的体育旅游一般来说都是以体育为目的的出游,比如游客专门赶到洛杉矶观看湖人队的比赛,或者想要体验滑雪乐趣而去滑雪场学习滑雪等。但是,不管如何界定体育旅游,体育旅游都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前往目的地,为了达到健身、休闲、娱乐的目的,参与各种各样以体育为载体的旅游活动。

通过上文对体育旅游的概念界定,从体育和旅游的特征和属性出发,我们可以把体育旅游分成五种:(1)健身休闲型,即利用城市中建成的体育场馆及旅游度假区完善的运动体育设施来开展体育旅游健身。(2)户外探险型,即在著名旅游地开展的户外体育健身娱乐活动,比如山地游乐活动,包含山地车、摩托、登山、攀岩、蹦极等活动;还有近几年流行的海滨水上游乐活动,包含潜水、游泳、摩托艇、水上自行车等活动;当然不可缺少类似滑翔、热气球、空中游览等的空中游乐项目和野营活动。(3)观看比赛型,这类体育旅游都是以通过观看诸如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网球公开赛、斯诺克、全运会等体育比赛来体验观赏乐趣,欣赏运动的魅力。(4)体育文化型,它通过体验外国的体育文化、观赏有意义的体育历史古迹来获得欣赏的满足体验:到瑞士洛桑--奥林匹克总部去领略全世界最庞大的体育组织,感知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过程;到以前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去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感知后奥运会时代的运动气息;到少数民族聚集地去体验当地独有的民族特色,从而感受不同体育文化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力量。(5)竞赛培训型,它一般指运动员、教练员及其他相关人员为参加某个体育赛事而在某地培训相关的一些旅游活动。

接着,我们来了解下体育旅游的发展历程。早在公元前776年,雅典就举办了世界上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当年就有超过4万名观众去雅典参观旅游,这也许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体育旅游了。工业革命之后,交通得到改善,人们的工资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体育旅游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即使在国外,真正得到快速发展还是在20世纪后半期,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涌现出大量的大型体育赛事。而我国则是在08年奥运会与10年亚运会成功举办之后,体育旅游才得到快速发展。

总的来说,体育旅游作为新兴产业,还处在初创期和成长期之间,①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和空间。

步入正题,我们分五方面分析体育旅游产业。

第一,企业进入的可行性分析。

先进行简单的市场结构分析。根据中经网和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博览会的数据,目前我国市场份额最大的4家体育旅游企业分别是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中旅体育旅行社、广东省国际体育旅游公司、国际体育旅游公司。仅根据09年的数据,四家企业年经营收入约为13亿元,而全行业年经营收入约500亿元。由此可见,CR4=2.6%,远远小于30%,可见该行业集中度较低,数量较多,竞争比较充分。当然,由于体育旅游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质,所以四大体育旅游公司具有较小市场份额也属正常。从结构上分析,由于几大体育旅游公司几乎不具有垄断力,所以市场进入还是比较容易的。此外,虽然大企业利用其垄断力阻止新企业进入该行业几乎不可能,但是由于进入壁垒的存在也使得新企业进入存在某些障碍。

因此,本人对该行业进行进入壁垒分析。体育旅游监管市场运行中法规缺位与体育旅游资源的产权形成该行业的进入壁垒。体育旅游资源的产权让渡壁垒使得企业开发体育旅游资源要付出巨额的沉没成本。由于旅游景区的社会关系网络与体育旅游之间相关产权的法规缺失,把体育旅游产品的经营权作为对社区社会关系网络的成员变相的权益补偿,因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市场壁垒。所以,企业需要具备相对雄厚的资本能力,需要具备能够承受高额代价获取体育旅游资源的能力,同时还需有合理补偿社区社会关系网络的成员的补偿能力。当然,具备对相关政府部门公关、尤其是当地政府公关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总的来说,虽然进入壁垒的存在使得新企业进入存在一定的阻碍,但新厂商进入体育旅游行业还是具备一定的可行性的。

第二,体育旅游产业的需求分析。

2009年12月,在哈尔滨举办的中国体育旅游发展高峰论坛上,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旅游局发出了《促进体育旅游发展的倡议书》,吹响了进一步联合推动体育旅游发展的号角。随着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有序,作为一种全新休闲方式的体育旅游必将成为人们全新的消费热点,以健身休闲、户外探险、运动体验等的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推崇。显然,这对于行业发展与企业进入是一个利好。

根据2002年至2012年的旅游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旅游产业的总收入与旅游消费人数都逐年增加,而体育旅游占总的旅游收入的比例也逐年上升。因此,新兴的经济增长点正在产生,这种需求的增加更需要有能够承担相应风险能力又资金雄厚的公司企业进入提供供给。

根据需求分析,体育旅游产业需求急剧增加,非常利于具备一定资金实力的公司企业进行投资建设。

第三,企业进入后的经营策略分析。

首先是定价行为的分析。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定价:一种是竞争导向化的定价方式,即价格竞争;另一种是市场导向化的定价方式。因此,新进入企业可以相应借鉴在位企业的定价策略采取相应合理的定价方式,可以节省很多麻烦。

其次是创新行为的分析。目前,我国大多为"模仿创新",资金投入非常的少。大家都是利用别人的开发模式和经营模式来进行开发和经营管理,这样是不大利于该产业长远的发展的。而且参与体育旅游经营的企业大多规模很小,远远未达到规模经济的水平。因此,对于准备进入的新企业而言,可以"模仿创新"的策略。在初期,企业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信息,可以相应仿照在位企业的开发经营方式;在具备一定的经验之后采取创新,争取获得行业领头地位。同时应该建立比较大的规模,从而获取规模经济,并且开发相关的其他产业或者使经营的产业间得到互补与修养,从而达到范围经济。在此基础上,再花更多的科研经费进行创新。

再次是营销管理的分析。根据行业研究报告,在体育旅游产业中,广告费用支出较高的企业投资回报率高于整个体育旅游产业的平均利润率,由此可见,广告投资在营销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我所听到见到、搜索查找到的体育旅游广告却又非常有限。我们只能在一些高速公路和极少数的电视频道在极少数的时间点播报先关广告,如央视早间新闻之前的各地旅游广告。而查找相应的体育旅游网站时,由于各旅游网站包含其内容,单独的体育旅游网站很少,内容不全且数据非常陈旧。而大多的体育旅游网站,如携程网,也没有单独的体育旅游板块,只是在某些旅游中有相关介绍。因此,对于准备进入该行业的企业而言,在广告营销方面一定要花足够的精力去做好,投入足够的资金保证企业的信息通畅而为人熟知。

此外,该行业中还存在种种弊病。首先是营销意识与能力缺乏,企业不熟悉体育旅游产品策略、体育旅游价格策略、体育旅游销售渠道策略、体育旅游产品促销策略之间微妙而又复杂的关系,不懂得根据消费者心理需求选择合适的推广和促销方式。体育旅游市场营销战略与营销计划都停留在初级阶段,无法做到体育旅游市场营销成本利润控制、信誉控制和战略控制;第三是体育旅游品牌建设不足,很多体育旅游企业只追求的短期盈利目标,而非长期的塑造品牌目标。

第四,企业的管理策略即人员管理的分析。

目前,我国对旅游资格认证主要采取"认证制度"。而对体育旅游作为一项特殊旅游产品类别,对从业人员要求很高:既要求有旅游方面的知识,也要求有一定的体育技能与教授能力。对攀岩、速降、滑翔、潜水、漂流、滑雪、赛车、冲浪、蹦极等体育旅游项目还需特殊的职业技能要求。但是,我国又缺乏相关的资格认证,所以在从业人员考核、招募与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必须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并在筛选和培训缺乏

专业知识技能的企业员工时必须符合相应的法律和行业规范。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高校只有四所,在校生总和也只有200多人。新进入的企业在吸引这些高素质人才方面就得多花心思,提供诱人的工资和丰厚的福利,竭尽所能吸引行业高素质人才进入公司,从而提高本公司员工的平均专业素质,在行业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总的来说,我国目前相关的从业人员大多职业素质较低,非常缺乏相关的训练和考核,新进入的企业更应该重视员工的招募与培训环节,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培训管理体系,使企业各个团队都具备行业优异的素质,能够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

第五,其他相关事宜分析。

对于处理好之前四项要求之后,还必须谨记体育旅游的安全问题。体育旅游中例如登山、蹦极、探险之类的旅游项目,尤其应该注意安全管理。搞笑的是,我国体育旅游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几乎是空白。但是作为体育旅游的提供方,还是应该给予旅游安全足够的重视,不应小觑。企业内部应加强安全教育,令员工清楚地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此外,我们不能忽视政府相关政策法规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影响。其中产业管理政策、产业调整政策、竞争法规、资格认证与安全保障等政策法规都会对体育旅游产业产生较大影响,在投资该行业时也得认真学习研究。不过,总体政策法规的导向与发展方向都是市场化、合理化,更有利厂商在该产业的投资、开发和经营,所以还是非常利于新厂商进入的。

本文结论

因此,作为具备一定资金实力又无投资目标的企业而言,投资进入体育旅游产业是明智的选择。首先,该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具备很大的潜力;其次,该产业的消费需求急速增长,具有投资的空间;再次,在遵循并掌握相关的经营管理策略可以事半功倍;此外,运用自身优势吸引优秀人才可以使企业具备竞争力;最后,切记安全守则,掌握相关安全法规以免在阴沟里翻船。总之,体育旅游产业是企业投资的最佳选择。

注释:

①杨明、王新平、王龙飞《 中国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37-45

参考文献:

[1]张卉,朱永亮.基于SCP分析框架的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8).

[2]刘庆余.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比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7).

[3]于素梅.中国体育旅游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浙江体育科技,2004(10):1-4.

[4]戴光全,朱译.体育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5]谭白英,邹蓉.体育旅游在中国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2(5):22-25.

[6]2001年旅游主题体育健身游[N].光明日报,2001-01-20.

[7]杨佳文.浅谈体育旅游兴起和发展之路[J]旅游学刊,2002,(01).

[8]谭曙辉,刘成,张河清.体育旅游研究的国内外比较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4).

[9] 李香华,钟兴永著.体育旅游与健身[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10] 杨培玉. 21世纪初中国体育旅游开发研究[J]. 海淀走读大学学报. 2004,(02).

产业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二:中国主要盐化工产业基地简介

三:中国主要盐化工企业简介

四:沛县发展盐化工产业的比较优势

1、沛县盐化工产业园

2、盐矿资源概况

3、配套资源优势(煤电热)

4、水资源

5、区位、交通、市场

6、政策

五:沛县发展盐化工产业的初步计划

1、制定盐化工产业发展规划

2、重点发展“煤化工—盐化工一体化”工程项目

3、加强网上推介招商,建立沛县盐化工官方网站,使用百度推广服务,提升沛县盐化工产业知名度。

4、向先进盐化工产业基地学习发展经验

5、分析重点企业,开展外出招商工作

一:盐化工产业的发展前景

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要产品,又是化学工业的基础原料,其精细化日趋完善,是各个行业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广泛应用于轻工、纺织、机械、建筑、日用化工、机械加工、采油、石油加工、医药、食品等行业。

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之一,也是化学工业必不可少的基础原料,特别是作为化学工业基础的“三酸两碱”中的盐酸、烧碱及纯碱生产,都是以盐为基本原料,每年消耗量为为世界产盐量的60%。盐化工下游产品很多,产业链很长且有许多配套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是产盐大国,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盐化工产业展现了极具良好的市场前景,其生产的包装食盐、纯碱、烧碱、溴素、氯碱系列产品以及无机盐系列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油田化学、玻璃、造纸、洗涤剂、陶瓷、冶金、橡胶、印染、纺织等领域,国内外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二:中国主要盐化工产业基地简介。

1、渤海湾产盐区及盐化工基地

以天津为核心的渤海湾是我国最主要的产盐区及盐化工基地,天津长芦盐区、莱州湾盐区、辽东湾盐区是我国最主要的三大盐区。三大盐区的食盐及化工工业、氯碱工业、无机盐工业等在全国盐化工行业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淮阴赵集盐化工城。

淮安岩盐储量1300亿吨,芒硝储量20亿吨,依淮安市已作出的规划,10年内将盐化工发展为淮安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并争取成为我国真空盐、芒硝、纯碱的主要生产基地,2006年赵集盐化工城实现年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8000万元。在20*年3月初的“招大引强”签约仪式上,又和深圳宝福和投资有限公司、宝福和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36亿元的盐化工深度加工项目合同。

3、河南漯河市市区盐化工业园、舞阳盐化工业园

漯河市盐矿储量为400亿吨,居全国第二,盐矿品位居全国盐资源之首,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位置。目前,具备生产盐10万吨的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该市将投入资金23.5亿元,着力建设年产90万吨盐、20万吨纯碱和22万吨氯化铵联碱厂等项目,到“十一五”末,形成年生产盐100万吨、纯碱20万吨、氯化铵22万吨的生产能力。河南金山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6.5亿元盐化工项目落户舞阳。主要建设60万吨盐厂、1x1.2万千瓦热电机组,20万吨纯碱和22万吨氯化铵联碱厂,收购改造化肥厂1000米铁路专用线等项目。签约项目有:北京奇能集团投资18.73亿元的pvc项目等。

4、河南濮阳

濮阳市具有丰富的盐矿资源,在濮阳县东部、范县西部、清丰县东南部9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总储量约1440亿吨。经过近年来的试采和应用,探明盐矿纯度高、质量好,工业用途广泛。2006年以来,在濮阳市委、市政府和市盐化工项目建设指挥部的领导下,濮阳县、范县、清丰县和市直有关部门积极争取省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强与中石化、中原油田的联系,正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5、肥城盐化工

山东省肥城市岩盐资源丰富,目前已圈定的面积20.44平方千米,单层最高含量达98.99%,主要集中在边远镇,储量52亿吨,氯化钠平均品位86.76%,同时,该市还有适于开发盐矿的氧化钙大于52%的制碱石灰石资源450亿吨,适宜发展大型盐化工。为加快地下盐矿的综合开发,该市还专门成立了盐化工招商队伍,派出5个小分队驻温州、广州等国内5个大城市进行专题招商引资。

6、东营河口区盐及盐化工基地

2006年以来,河口区立足丰富的盐业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规模开发,不断提高制盐工艺水平,打造全市最大的盐及盐化工基地。该区按照“关联开发,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的原则,实施海水的循环利用,形成“一水多用”的循环利用链。力争到20*年,原盐产量达到100万吨,溴素产量达到3500吨。同时以海水梯次开发为基础,形成以海水养殖和溴素生产为上游产业,以两碱化工、苦卤加工利用和精细化工为下游产业的合理产业链。力争五年内纯碱及附加产品产能达到30至50万吨,氯碱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

7、樟树盐化工基地

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大项目、招名企,樟树市出台了《樟树市委托招商奖励补充规定》,先后参加了省、市组织的新加坡和澳门招商会,着力推介盐化工业项目。到目前有5个大型项目落户基地,即:江西蓝恒达化工有限公司投资7.7亿元兴建年产10万吨离子膜碱、年产10万聚氯乙烯项目,占地面积1000亩,现已使用472亩,已完成一期土建工程60%;上海逸龙服饰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兴建年产20万吨离子膜碱、15万吨PVC的江西聚能达化工有限公司项目,已签约,占地面积1000亩,已基本完成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项目选址工作;江盐集团公司投资7亿元,兴建年产30万吨纯碱和30万吨氯化铵项目,已成立筹建指挥部,正在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项目选址工作,占地面积1000亩;南昌赣宇有机硅有限公司与上海欧蕴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投资3亿元兴建年产1.6万吨三氯氢硅、500吨多晶硅项目,基本完成项目论证、项目选址工作,占地面积300亩;江西神龙化工有限公司与香港国宏国际企业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投资1000万美元,兴建年产3万吨偏氯乙烯、2万吨F141b项目,正在进行可行性论证。

8、新干县盐化工业城

新干境内岩盐总储量2.37亿吨,E级远景储量达23亿吨,按目前产量耗氯化钠计算,可开采1000年以上。且吨盐开采成本极低,仅为18.6元。同时县内及毗邻县市拥有丰富的萤石矿、煤炭、石炭石等配套资源,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新干现有盐化工业企业18家,年产值3.6亿元,中盐新干盐化股份有限公司正新建一条年产60万吨盐硝联产生产线,并配套建设75万吨铁路专用线和20万吨食盐配送中心。电力扩容即将完工。盐化工业城5500余亩用地征地工作顺利,平整和道路网架建设即将启动。县已有江西赣中雪峰化工有限公司50000吨pvc项目开工,萍乡矿业集团60万吨联碱项目,南昌宏狄氯碱有限公司15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签约。

9、合肥化学工业园

位于合肥东郊,巢湖之滨,是以煤化工,盐化工为龙头,以精细化工为发展方向的生态科技园.预计2010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37亿元,利税35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以现有安徽氯碱化工集团、安徽四方集团、江淮化肥厂等企业搬迁项目为龙头,引进世界一流的化工生产工艺,建设一个以煤化工、盐化工产业为基础,精细化工为特色的高科技化工园区。

三:中国主要盐化工企业简介。

我国现有纯碱生产企业52家,生产能力在1400万t/a左右,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山东潍坊纯碱厂180万t/a、唐山碱厂140万t/a扩产改造项目已经完成并投入生产,山东玻璃集团在山东昌邑投资的100万t/a(二期再扩建100万t/a)碱厂和浙江玻璃股份公司投资的青海德令哈90万t/a(二期再扩建90万t/a)碱厂都在加紧建设,预计2005年底投产。张家港华尔润集团在江苏清江的30万t/a碱厂,四川和邦集团在四川乐山的20万t/a碱厂,中州铝业在河南获加投资的10万t/a碱厂2004年投产。2005年我国要新增100万吨纯碱生产能力,2005年底,我国纯碱生产能力可能达到1500万吨/年。

我国纯碱工业在发展中已呈现出良好的品牌效应,生产集中度高。天津碱厂、青岛碱业、海化集团、唐山三友、连云港碱厂、大化集团、江苏华源、杭州龙山、成都玖源、湖北双环、自贡鸿鹤这11家大企业的产量之和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

目前我国有近200家烧碱生产企业,总生产能力约1200万吨/年;2004年总产量达1060.3万吨我国主要烧碱生产企业包括上海氯碱、天津大沽化工、锦化化工、齐鲁石化、天津渤海化工、浙江巨化、宜宾天原、山东沂州水泥、沈阳化工股份、自贡鸿鹤化工、南宁化工股份、山东恒通化工、泰兴新浦化学、天津市汉沽区北方化工厂、潍坊亚星化学、山东德州石油化工总厂、山东大成农药、新疆中泰化学、巴陵石化、江苏扬农化工、江苏安邦电化、济宁中银电化、广州昊天化学、乐平电化高科、北京化二、无锡格林艾普、江苏江东化工、太原化工股份、福建东南电化、青岛海晶化工、四川金路树脂、山东滨化集团、江苏梅兰化工、济宁中银电化、江苏安邦电化等,上述企业2004年烧碱产量都在10万吨以上。

其它盐化工企业有:大化集团、上海吴泾化工有限公司、江苏德邦化学工业集团、新汶矿业集团盐化工工程、中盐长江公司/连云港碱厂、湖北宜化集团、华泰股份、河南金大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盐业总公司、湖南株洲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

四:沛县发展盐化工产业的比较优势。

1、沛县盐化工产业园

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沛县龙固镇北,原材料、能源、电力、蒸气可就近供应,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规划建成7个区,现有龙固煤矸石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徐州天成氯碱化工有限公司、徐州观茂焦化有限公司,徐州中兴化工有限公司,已初步形成15万千瓦发电能力,10万吨烧碱、10万吨PVC、60万吨冶金焦生产能力,煤-电-碱、煤-化-医、煤-焦-冶金、产业链已在构建。在建项目5个,投资近20亿元,年产值30亿元。盐井至沛县盐化工工业园建有专用输卤管道。

2、盐矿资源概况。

沛县及周边地区卤水资源十分丰富,盐矿品面积64平方公里,总储量220亿吨,当前进入开采阶段的盐矿面积5.22平方公里,盐井9眼,日产卤水4,500吨,价格:12元/吨。岩盐平均厚度100-200米,氯化钠含量达90%以上。盐矿品位高、盐层厚、储量大,层次稳定。以卤水为原料做盐化工产业成本明显低于原盐,仅相当与原盐的65%左右。盐井至沛县盐化工工业园建有专用输卤管道。

3、配套资源优势(煤电热)。

煤炭储量24亿吨,,煤炭占江苏省煤炭储量60%以上,可均衡开采100年。境内有大屯煤电(集团)公司、徐州矿务局集团、天能集团等国家大型煤炭企业及其8对矿井,年产优质原煤1200万吨,可为工业项目提供充足的煤炭供应。近年来,我县新建、扩建4座电厂,总装机容量60万千瓦,年发电量40亿度以上,每小时供热300余吨,电价:大工业0.562元/kwh,谷时电价0.247元/kwh(园区还可降低0.10元/kwh)。

4、水资源。

沛县地处江苏省北部,东靠微山、昭阳两湖,西临大沙河,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微山湖是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沛县东部,总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微山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可控蓄水量为17.3亿立方米。最大库容量47.31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5米,汛期最深为3米。可以满足大工业用水。

5、区位、交通、市场。

沛县位于淮海经济区中心地位,辐射22个地级市,1.2亿消费人口,十分钟可上高速,一小时可达商丘市、济宁市、枣庄市。三小时可达临沂、南京、郑州、合肥、济南、连去港。

交通运输。沛县交通便利,徐沛铁路纵贯沛县南北,与欧亚大陆桥、京九、京沪、京广铁路接轨。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北通京津、南达沪杭,纵贯五大水系。公路四通八达,自然形成连接鲁南、鲁西南、豫东、皖北和苏北的交通枢纽。全县乡村公路通达里程1600余公里。距京福高速公路60公里,距连霍高速公路60公里,距徐州观音机场90公里。至2005年京福高速公路徐州西行线开通后,沛县可在15分钟之内上全国的高速公路网。

6、政策。

从项目手续、项目建设、生产、生活、子女上学等,政府一条龙跟踪服务,对投资者提供优惠的税收减免政策,让利投资者。

五:沛县发展盐化工产业的初步计划。

1、制定盐化工产业发展规划。

2、重点发展“煤化工—盐化工一体化”工程项目。

3、建立沛县盐化工官方网站,并加入百度推广竞价排名。

在盐化工产业方面,网站建的好的有新干县盐化工业城,肥城化工网。合肥化学工业园加入了百度推广竞价排名,输入“盐化工”词条搜索,合肥化学工业园将出现在第一条。新干县已经通过网上推介招商,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就是通过网络认识新干县并到新干考察的。

4、向先进盐化工产业基地学习发展经验。

产业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新闻出版总量规模

2011年,全国新闻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4588.8亿元,较2010年增长13.43%;实现增加值4021.6亿元,增长14.8%,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9%;纳税总额为787.9亿元,增长11.3%。不包括数字出版的资产总额为14417.5亿元,增长13.2%;所有者权益(净资产)为7344.8亿元,增长11.3%。

对比往年的分析报告可以发现,《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没有采用总产出的概念,统计的是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行业的营业收入。对此,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去统计的是产品销售和服务两项加起来的总产出,此次改为营业收入统计,即产品经营的实际收入,数字更加过硬,不仅反映了新闻出版行业的发展壮大,也是今后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表1 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规模结构与利润结构分析

新闻出版业规模结构分析

近1.5万亿元的营业收入由谁贡献?哪些产业板块贡献更大、增长更快?请参考表1。

表1显示,图书出版、期刊出版等9项细分产业,构成了新闻出版业的中坚力量,以营业收入占比排序,印刷复制占比63.78%,几近三分之二,是新闻出版营业收入中最大的贡献者,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营业收入占比前三强中的其余两强,是出版物发行和数字出版,占比分别为14.83%和9.44%。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和数字出版三者合计营业收入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88.2%。传统的纸质出版——报纸出版、图书出版、期刊出版分别排在第四、五、六位,三项合计占比为11.27%。

从发展速度来看,2011年营业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数字出版,年度增速为31%;紧随其后的是音像制品出版和图书出版,分别为29.1%和19.8%;印刷复制增速较上一年的22.3%有所下滑,为17.5%,但仍超过了9个细分产业13.43%的平均发展速度。

新闻出版业效益结构分析

表1同时显示了各个细分产业的利润情况。与营业收入对比分析,印刷复制业的利润情况并不乐观。2011年印刷复制在新闻出版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63.78%,但在利润总额中的占比却为54.49%。如果以营业收入占比为基准,利润总额占比大幅超过营业收入占比的细分产业有图书出版、报纸出版、期刊出版、出版物发行等领域(见图1),出版、发行、印刷环节的地位差别和效益差异可见一斑。

由于本次统计中并未计算总产出,暂且从利润总额与营业收入的比值中分析各细分产业的利润情况。根据表1计算,2011年各个产业的利润与营业收入之比,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电子出版、图书出版、期刊出版、报纸出版、音像制品出版、出版物发行、数字出版、印刷复制、出版物出口。由此,印刷复制行业的微利竞争局面充分凸显出来。

图1 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结构

印刷复制业总量规模

需要说明的是,8月中旬,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在2012中国(郑州)印刷包装产品博览会期间透露,2011年我国印刷业工业总产值超过8600亿元。8600亿元的总产值同表1中印刷复制营业收入9305.4亿元相比,有700多亿元的差额,除了由于分析指标不同造成的差异,8600亿元总产值的统计中也并没有包括“印刷复制”项统计中的印刷物资供销,打字复印也较少纳入,这一结果更能够纯粹地反映印刷复制业的实际规模。

2011年8600亿元的印刷复制业总产值规模,相比2010年同口径的7700亿元,有11.69%的增长,但与去年20.94%的增幅相比明显滑落,增速放缓。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新闻出版业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民营经济在新闻出版产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在政策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的印刷复制业中,2011年民营企业的营业收入占比86.3%、增加值占85.4%、利润总额86.5%,较2010年分别提高0.1个百分点、0.9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

印刷复制业结构分析

就出版物印刷而言,报告同时披露了相关的统计数据,可以据此了解出版物印刷的规模与结构。

从总印数来看,2011年全国共出版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总印数(出版数量)584.1亿册(份、盒、张)。其中报纸的总印数最多,占总量的80%,其次为图书(13.20%)和期刊(5.63%),三者合计占比为98.83%;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出版数量在总数中的占比不足2%,其中音像制品占比0.79%,较上一年有较大增幅,电子出版物占比0.36%,较上一年有所下滑。

从总印张来看,2011年全国共出版图书、期刊和报纸3099.1亿印张,同样是报纸所占比重最大,为73.3%;其次为图书,占比20.5%;期刊占比最小,为6.2%。若考察年度增速,期刊最快,为6.4%;其后报纸增速为5.8%,图书增速为4.7%。总体来看,各项增速较上一年都有所下滑,其中以报纸滑落幅度最大。

产业分析报告范文第6篇

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

以2014年12月31日收盘价计算,31家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股市流通市值合计2601.8亿元人民币,较2013年同期增加860.9亿元,增长49.5%;前10位降序依次为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康得新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华闻传媒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劲嘉彩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其中,书报刊出版公司6家,发行公司2家,印刷公司2家,全部在中国内地上市。详见表1。

表1 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流通市值排名(前10位)

单位:亿元人民币

说明:1.书报刊出版上市公司包括业务内容描述为出版、出版发行、期刊和报业的上市公司。2. 在中国香港和美国上市的出版发行和印刷公司以人民币计价的流通市值系根据人民币对港元或美元当日平均汇率折算。

书报刊出版上市公司

15家书报刊出版上市公司股市流通市值合计1444.1亿元人民币,较2013年增加589.7亿元人民币,增长69.0%,占全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的55.5%,提高6.4个百分点。

15家书报刊出版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大小,降序依次为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华闻传媒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九州阳光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赛迪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现代传播控股有限公司和财讯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详见表2。

表2 书报刊出版上市公司流通市值排名

单位:亿元人民币

说明:同表1说明2。

发行上市公司

6家发行上市公司股市流通市值合计455.8亿元人民币,较2013年增加128.4亿元人民币,增长39.2%,占全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的17.5%,降低1.3个百分点。

6家发行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大小,降序依次为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当当网公司和湖南天舟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详见表3。

表3 发行上市公司流通市值排名

单位:亿元人民币

说明:同表1说明2。

印刷上市公司

10家印刷上司公司股市流通市值合计701.9亿元人民币,较2013年增加142.8亿元人民币,增长25.5%,占全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的27.0%,降低5.1个百分点。

10家印刷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大小,降序依次为北京康得新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劲嘉彩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港安全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紫江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界龙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珠海中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陕西金叶科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鸿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黄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详见表4。

表4 印刷上市公司流通市值排名

单位:亿元人民币

说明:同表1说明2。

产业分析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闻出版产业?总体情况?产品结构?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2011年,新闻出版业按照中央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加快发展,保持了快速、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一、总量规模

2011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4 568.6亿元,较2010年增长17.7%;增加值4 021.6亿元,增长14.8%,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9%;利润总额1 128.0亿元,增长 4.8%。不包括数字出版的资产总额为14 417.5亿元,增长13.2%;所有者权益(净资产)为7 344.8亿元,增长12.5%;纳税总额为787.9亿元,增长11.3%。(《报告》注:以上经济指标均未包括版权贸易与、行业服务与其他新闻出版业务,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纳税总额均未包括数字出版。)

1.?图书出版

2011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7.0万种,较2010年增长12.5%。其中,新版图书20.8万种,增长9.6%;重版、重印图书16.2万种,增长16.5%。总印数77.1亿册(张),增长7.5%;总印张634.5亿印张,增长4.7%;定价总金额1 063.1亿元,增长13.6%。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入664.4亿元,增长19.8%;增加值225.3亿元,增长4.8%;利润总额94.2亿元,增长22.2%。

2.?期刊出版

2011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 849种,较2010年降低0.4%;总印数32.8亿册,增长2.2%;总印张192.7亿印张,增长6.4%;定价总金额238.4亿元,增长9.5%。期刊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62.6亿元,增长8.0%;增加值152.4亿元,增长114.2%;利润总额22.9亿元,增长23.8%。(《报告》注: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未包括非独立核算期刊)

3.?报纸出版

2011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 928种,较2010年降低0.6%;总印数467.4亿份,增长3.4%;总印张2 272.0亿印张,增长5.8%;定价总金额400.4亿元,增长8.9%。报纸出版实现营业收入818.9亿元,增长12.3%;增加值320.2亿元,增长1.0%;利润总额98.6亿元,降低2.2%。

4.?音像制品出版

2011年,全国共出版音像制品19 408种,较2010年降低10.0%;出版数量4.6亿盒(张),增长9.6%;发行数量3.9亿盒(张),增长3.5%;发行总金额18.3亿元,降低9.3%。音像制品出版实现营业收入26.1亿元,增长29.1%;增加值8.2亿元,增长11.6%;利润总额2.8亿元,增长15.6%。

5.?电子出版物出版

2011年,全国共出版电子出版物11 154种,较2010年降低0.2%;出版数量2.1亿张,降低17.7%。电子出版物出版实现营业收入6.2亿元,降低15.5%;增加值 3.1亿元,增长8.8%;利润总额1.3亿元,增长28.0%。

6.?数字出版

2011年,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 377.9亿元,较2010年增长31.0%;增加值389.4亿元,增长34.2%;利润总额106.7亿元,增长19.1%。

7.?印刷复制

2011年,全国图书、报纸、其他出版物黑白印刷产量3.0亿令,较2010年增长6.4%;彩色印刷产量15.3亿对开色令,增长7.8%;装订产量2.9亿令,与上年基本持平。印刷复制(包括出版物印刷、包装装潢印刷、其他印刷品印刷、专项印刷、打字复印、复制和印刷物资供销)实现营业收入9?305.4亿元,增长17.5%;增加值2 324.9亿元,增长9.6%;利润总额614.6亿元,增长6.3%。

8.?出版物发行

2011年,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和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实现出版物总销售额1 953.5亿元,比2010年增长11.4%;全国共有出版物发行网点16.9万处,增长0.4%。出版物发行实现营业收入2 162.9亿元,增长13.9%;增加值593.3亿元,增长26.0%;利润总额185.1亿元,降低10.5%。

9.?出版物进出口

2011年,全国累计进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13.5万种次,较2010年增长25.4%;数量3 019.5万册(份、盒、张),增长2.5%;金额42 508.0万美元,增长13.7%。全国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48.7万种次,数量1 557.5万册(份、盒、张),金额7 396.6万美元[其中,全国出版物进出口单位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92.3万种次,降低4.4%;数量1 151.9万册(份、盒、张),增长9.9%;金额3 940.7万美元,增长4.9%]。(《报告》注: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出口系全面统计,全国出版物出口系不完全统计。)进出口总额49 904.6万美元(其中,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进出口总额46 448.7万美元,增长12.9%)。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实现营业收入64.4亿元,增长4.8%;增加值4.9亿元,降低39.0%;利润总额1.8亿元,增长1.7%。

10.?版权贸易

产业分析报告范文第8篇

总印张方面,2014年全国共出版图书、期刊和报纸2810.1亿印张。图书:占总量25.1%,位居第二;降低1.2%,增速位居第一。期刊:占总量6.5%,位居第三;降低5.7%,增速位居第二。报纸:占总量68.4%,位居第一;降低8.4%,增速位居第三。

定价(出版)总金额方面,2014年全国出版图书、期刊、报纸和音像制品的定价(出版)总金额为2076.6亿元。图书:占总量65.7%,位居第一;增长5.8%,增速位居第一。期刊:占总量12.0%,位居第三;降低1.6%,增速位居第三。报纸:占总量21.4%,位居第二;增长0.8%,增速位居第二。录音制品:占总量不足0.5%,位居第五;降低3,2%,增速位居第四。录像制品:占总量不足0.5%,位居第四;降低7.1%,增速位居第五。

对各产业类别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来看,选取营业收入、增加值、总产出和利润总额4个经济规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图书出版、期刊出版、报纸出版、音像制品出版、电子出版物出版、数字出版、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和出版物进出口共9个新闻出版产业类别的总体经济规模进行综合评价。印刷复制、数字出版和出版物发行分居前三位,三者合计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90.9%和利润总额的85.4%,印刷复制和数字出版两个类别合计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75.8%和利润总额的69.1%。

与2013年相比,数字出版与出版物发行互换位置,数字出版排名上升,出版物发行排名下降。详见表3。

[说明:综合评价得分系选取营业收入、增加值、总产出和利润总额4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SPSS直接计算所得,仅用来显示各产业类别的相对位置,负数并不代表负面评价。]

对各地区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来看,选取营业收入、增加值、总产出、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利润总额和纳税总额7项经济规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业(未包括数字出版)的总体经济规模进行综合评价。

产业分析报告范文第9篇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规模初具

我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部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强,据统计,2006年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92.5亿元,比上年净增10.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9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郑州、南京0.1个和0.9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2007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2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34%。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2006年普查,**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60.5:9.0:30.5,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层),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0.9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为69.5%,比上年增长2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增长明显较快,各行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5%,比上年增长38%。**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领优势明显。

3、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迅速,广电系统近3年来经营创收平均增幅达15%以上,2007年经营创收总额达2亿元,比2006年净增4000万元,增幅达25%,在安徽省地市广电行业中稳居第一;文化系统截至2007年底,国有资产达3亿元;**晚报2007年经营总收入1.47亿元,广告收入9900万元,发行收入3440万元,总资产已达2.2亿元。

民营文化企业充满活力,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出现,涌现出“琴港演艺”、“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务”、“中设会展”、“儒林书业”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截至2008年12月,我市网吧、音像、歌舞娱乐等社会文化经营户近30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印刷、打字复印、出版物批零等经营户1100多家,从业人员2.2万余人,年产值38.8亿元;各类体育经营场所70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固定资产投入8.5亿元。

4、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体育场馆和重点文化设施兴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2000年~2007年,**市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30亿元。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文化活动惠泽民众,形成了“广玉兰”艺术节、文化新春庙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第16届世界美术大会、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活动、“两博会”、“文博会”等文化会展、文化活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获得了2010年全国体育大会举办权。

5、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近年来,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相继推出一系列举措: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现了政企、政事分开,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得到切实转变;二是完成了宣传文化系统5家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事转企”改革和四家电影放映单位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启动了文博图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专业艺术院团目前正按照“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思路积极推进改革。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形成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

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阶段,相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中提出的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的目标,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一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

的问题亟待解决。

1、管理机构有待加强和理顺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目前我市尚未成立专门的、统抓统管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致使一些政策和项目的落实乏力推进。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2002年市政府机构改革,经有关部门批准,市文化局作为全市文化块面的管理机关,单独设立了文化产业处,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工作,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经费,2007年文化和广电合并后,取消了独立的文化产业处及相应的编制和财政经费,相关工作纳入局科技处(文化产业处),在处室工作职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广电局科技处工作职责,涉及到文化产业的职能大大削弱,和现在各级领导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及市场的迅猛发展势头极不相称。

2、文化产业总量和比重偏低

我市文化产业虽然门类较齐全,但主体“小、弱、散”,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比较薄弱。与长沙和昆明两城市相比,2006年长沙、昆明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71.56亿元和84.4亿元,占gdp的比重分别是9.5%和6.1%。而我市实现增加值为44.6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明显低于长沙和昆明。因此,不论是从产业规模还是从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来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尚显滞后。

3、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不均衡

虽然我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但是总体实力弱小。以公有资本为主体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服务业增加值(核心层)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而在已经处于一般竞争性和完全竞争性、国家已经向非公有资本完全放开的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广告会展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经纪等高成长性新兴文化服务业(层)方面,我市与文化产业发达城市长沙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核心层、层、相关层增加值的比例看,2006年我市为60.5:9.0:30.5,长沙为35.6:39.1:25.3,全国平均为42:18:40,**的三层次结构与长沙乃至全国有明显的差异。相比之下,以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代表的层,占有比重低于长沙30.1个百分点,增加值比长沙少63.04亿元,我市新兴文化产业仍处于弱小的产业发展阶段,透视出我市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亟待开拓。

4、文化产业和产品存在特色危机

**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三国名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已成为“**名片”。同时,作为省会城市,**还有着融汇安徽各地文化的优势地位。但是,**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业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的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

5、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近年来,政府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的决策受到文化企业的普遍认同和欢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合发〔2008〕22号)、市政府《关于印发**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合政〔2008〕89号),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等,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具体的、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文化产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没有建立,许多统计数字都是2006年的普查数据;政府扶持、政策倾斜、税收及土地优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文化市场、行业规范和投融资等体系还不健全;在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的待遇尚待提高。

6、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缺乏

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以及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而现有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我市的文化经营人才屈指可数。

三、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可以说,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就进一步促进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确立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

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即进入到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即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2007年,**人均gdp达到3853美元;2008年,**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这预示着**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已经到来,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期。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大的气魄,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加以推动,确立文化产业在全市的支柱产业地位,力争到2010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增加值占全市gdp8%以上的支柱产业,成为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设立专门机构,推动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现有的工作机构已经适应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协调不了各种关系,必须建立健全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议成立**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宣传、文广、财政、规划、国土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可参照芜湖的经验,定期召开协调会和企业家座谈会,协调重点项目的推进落实,听取意见,改善投资及政策环境。在政府职能部门设立文化产业办公室,具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专项经费,具体实施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行使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日常协调推进和统一调控、监管职能。

3、修订完善规划,扎实有力推进

我市的文化产业规划目前还停留在行业规划和部门规划层面,缺乏权威性、持久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建议在十二五规划制定中,将文化产业真正放到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作为全市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层次。同时,强化规划的贯彻力度,由市委、市政府来推动落实,用规委会、土委会的工作力度来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4、培育龙头骨干,做大做强文化企业

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既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又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建议政府对我市各类文化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的扶持。一是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如“樱艺缘”动漫、综艺、“音谷”(与中科院声学所合作)等科技含量高,有较长产业链,能够形成企业集群的好项目,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将其打造为上市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及股份制方式运作,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二是对一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体制不顺、竞争乏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经营体制改革。例如三个专业演出团体,如果还在“国字”号概念上兜圈是走不出困境的,必须转变思想和机制,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公司化运作等形式,挂大靠强,实施重组,实现新生,及至做活做强。

5、实施大项目战略,发挥项目带动作用

强化项目带动,发挥大项目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一是借助外力,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特别要吸引具有雄厚资金、经营策略和营销人才优势的外来文化投资企业落户**,有重点地打造象芜湖方特这样的产业航空母舰;二是确定重大项目,实施定向招商。结合老城区改造,将桐城路打造成文化戏曲休闲一条街;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的类似于“合钢”这样的老企业,其所闲置的部分厂房,可以作为**早期工业文明遗址保留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文化产业开发,改造成为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等等。可采取政府先投入,做大做强后,再退出方式,如无锡尚德公司那样,政府投入的资金可以逐步退出。这部分资金可以循环使用,支持新的企业发展。通过大项目的实施,既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也能带动周边传统餐饮业、商业、旅游业的繁荣,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戏,各方共赢局面。我市应抓住2010年举办全国体育大会的契机,有力带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6、设立专项基金,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使其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骨干文化企业的组建和发展。尽快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像城建投资公司那样对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可多渠道筹措,一是帮助骨干企业尽快上市融资;二是大项目、大工程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三是可以广泛动员社会资本投资于文化产业;四是可以通过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成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以及风险担保公司,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结构,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7、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

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出台专门的、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而外地许多城市已走在我市的前面,例如,芜湖市从2008年起,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对动漫产业的奖励。建议市政府吸纳各地经验并结合我市实际,尽快研究制定较为系统、操作性强、细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例如比照高新企业进行税费减免;享受比工业用地更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在信贷融资、资产处置方面按股份制和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作;在人才问题上构建合理的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机制;建立我市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文化产品审批权限等方面参照先发地区做法等。

产业分析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美国体育产业;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职业体育

1、美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美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也是众所周知的体育强国。从1986年开始,美国就一直雄踞夏季奥运会总奖牌榜前三名,在近几届冬季奥运会上也名列前茅,根据国际权威体育产业咨询公司――布兰吉特经济预测公司的报告,2014年全球体育产业增加值将到1.5万亿美元,而美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将达4850亿美元,占全球体育产业增加值的32.33%。

(1)群众体育全面普及,成为一种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美国,体育运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最热门的休闲方式。据2011年美国体育用品制造商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拥有3亿人口的美国有50天以上锻炼经历的人达2亿2千万。这就意味着每百个美国人当中就有73个人参加体育活动。不仅如此,美国人还热衷于集体球类运动,篮球、冰球、曲棍球、美式橄榄球、排球和沙滩排球等项目,非正式比赛数量超过了有组织的正式比赛数量。

美国政府致力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制定了若干国民健康促进政策,以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为目的的《健康公民》系列。2005年,美国健康与公共服务部颁布了最新国民健康促进政策一《全民健身计划》,这是针对“美国肥胖人群比例的迅速增加,青少年、儿童体育参与极度缺乏”的现状而制定的专门性疾病防控系列措施之一,目的是通过形成积极参与体育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使体育在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最大的效能。《计划》发动所有美国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结合疾病预防宣传活动,开展全国性体育教育计划;创建一个体育健康政策发展研究中心等。

美国社会体育活动的生命力更多地来自各种各样自发的群众组织。体育俱乐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仅有社区、学校、企业、军队体育俱乐部,而且还有众多的社区健身中心、大学休闲中心、体育康复中心等。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注册的俱乐部共有2.1万个。此外,还有一些自愿者组织也为社区体育提供志愿服务。大部分社会体育组织都是非营利模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以吸引广大民众持续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随处可见的体育场馆设施为大众参与体育活动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每个城市或社区都建有体育中心,包括网球场、棒球场、橄榄球场、田径场等;每个学校都有体育场馆;此外,在市中心繁华地带还有众多的健身场馆。美国政府可以用纳税人的钱来建很多体育场馆,这些体育场馆一般都是免费开放的。

热爱体育、崇尚体育、参与体育,已经成为美国社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人们将体育运动作为日常生活和娱乐的重要组部分,作为追求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品|的重要途径。

(2)学校体育广泛开展,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美国人对于体育运动的热衷逐渐影响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开展。各级各类学校把体育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部分,普遍开展体育课、体育活动及各类比赛,尽可能地让学生去感受不同运动项目的特色。学校体育组织很多,仅球类项目就有篮球、足球、棒球、网球、橄榄球、曲棍球、高尔夫球等共二十几个。每个项目都有教练员专指导,经常组织队与队、校与校、区与区、州与州之间的比赛,有的还要参加联邦单项协会组织的比赛。有的学校每年大大小小的体育比赛上百种,几乎每周都有。进入高中,体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与美国大学招生在考查学业成绩之外重视体育特长有很大关系,在学运动队表现优异的学生可获得较高的入学评分。高中学生中有56%的人参加某项运动队,大多数有体育特长的学生都积极参加训练,尽可能多地参加比赛,争取到地区甚至联邦的排名。优秀体育苗子凭借自身特长可以优先进入大学,可以申请奖学金。从而有机会参加更为专业化的训练,或者走上职业化的道路。

(3)竞技体育竞争激烈,成为体现美国体育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美国竞技体育体制的特点是以学校为中心,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是体育与教育完全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中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早期运动训练,为发展竞技体育奠定了人才基础。大学则进入了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大学校园拥有良好的训练设施和高水平的教练员,为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物质基础。大学体育主要是由全美大学生体育协会负责指导和管理。如果没有美国大学田径、游泳、篮球、排球等项目的普遍开展,很难想象美国人在奥运会上能组成高水平队伍,取得优异的成绩。各项目国家队一般都是在大学生运动员和职业运动队中选拔优秀选手,集中备战奥运会及世界大赛。美国奥委会拥有三个主要的国家奥林匹克训练中心,为优秀运动员提供最好的训练条件和训练设施。为了备战奥运会,国家队运动员要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之中,每天训练超过8小时。对美国选手来说,在投入业余训练初期,大都是自己花钱训练;达到一定水平,就会有大学提供奖学金,会有一定的赞助。在奥运会上夺牌后,除了美国奥委会发放的奖金外,还有来自赞助商的奖金、电视转播的收益等。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运动员在世界各大赛事中表现自我,夺取更多的奖牌。

因此,美国的竞技体育是以学校的业余训练为基础,以大学体育、职业体育的发展为提高,依靠大中学校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依靠职业体育联盟的各项赛事培养技艺超群、具有职业精神的精英运动员。体育与教育融合的竞技体育,成为体现美国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4)职业体育方兴未艾,成为推动优秀运动员脱颖而出和体育产业飞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世界范围内,美国的职业体育最为发达。可以说美国的职业体育是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到目前为止,美国已经拥有橄榄球、棒球、篮球、冰球、高尔夫球、网球、拳击、自行车等18个职业运动项目,大大小小职业联盟共有792支职业队,列全球之最。

职业体育联盟内部实行统筹管理,利润共享。各球队的收入来源主要有门票、电视转播权、广告、球队相关产品销售等。联盟按照规定将收入平均分配给各俱乐部,使小市场球队能够从大市场球队中得到相当比例的利润分成,因此小市场球队也能够在联盟中生存下去。为了实现各俱乐部利润最大化,联盟在资金的收益方面颇费心机,

在协调体育产品的生产和定价决策方面达成正式协议,共享垄断。这种垄断策略的执行使联盟在电视转播市场上游刃有余。在门票收入方面,四大职业体育联盟是以联盟为单位,不断造势,引入新的球员,门票收入大增。联盟重视协调各方利益,职业体育俱乐部和职业体育联盟是利益整体,俱乐部之间的利润平均分配,联盟领导俱乐部和进行联赛的管理,各个俱乐部拥有自。运动员工会代表运动员的利益与联盟签订集体议价协议,这也是协调运动员与职业俱乐部及职业联盟之间的重要法规,确保了职业联盟的正常运转。

2、美国体育产业给我们的启示

上一篇:投资价值分析报告范文 下一篇:事故分析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