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2-27 17:15:55

德育教育的核心

德育教育的核心篇1

关键词:德育教学;责任感;亲情教育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因此,“学会做人”教育应该成为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

       一、德育工作实效低的主要表现

       1.逆反心理

       对德育和德育管理存在一种厌烦情绪。相当多的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不愿意参加政治活动;在老师进行思想教育时,表现得烦躁、敷衍、漫不经心,甚至和老师顶撞、争吵。在一些班级里,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被孤立,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却能得到同学的支持,班级里缺乏正确的舆论,班风不正。

       2.学风浮夸

       一些学生学会了夸夸其谈,在作文中,在班会上,在外人来校采访,开座谈会时,他们会说上一气言不由衷的大话、套话、空话。常常还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仿佛一些学生不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不会用自己的嘴说话,千人一面,百人一腔。教师怎样说,学生就怎样说;校长怎样讲,学生就怎样讲。德育教育留下的是生吞活剥的窘态。

       3.双重人格

       一些学生在学校里或老师面前,表现良好,学习认真,劳动积极,是非分明;但回到家里,或是老师不在时,却呈现出另一副模样:懒惰、消极、自私、追求高消费、贪图安逸、害怕困难、不肯吃苦、任性,甚至不可理喻。

       4.言行分离

       言行不一是更为普通的一种现象。一些学生嘴里说得头头是道,实际表现一塌糊涂。表决心、写作文堂而皇之,实际行动却差之千里。批评别人,振振有辞;轮到自己全是歪理。这些学生认为,那些好听的话,就是用来说给别人听的,根本没人能做到。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道德教育长期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走入了误区,不少“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父母心目中“好学生”、“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视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质的教育。或者,只注重了某些较高精神境界的教育,却忽视了做人基本素质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了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

       总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我们的学校教育没有解决好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外,德育教育自身也存在;一是德育的要求过高。教育讲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但在德育教育上就不够。德育要求起点高,讲全面。如对小学生一年级的学生大讲特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道理,他们能搞清楚吗?二是德育内容在系统上安排上的缺乏。德育教育现在非常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虽然都安排了,也有人上课,但是只停留在课堂上,停留在表面上,根本就没有真正进行心理辅导;三是德育教育在工作组织和时间上缺乏保证。现在在大力开展课程改革,有些地方都忙于课程改革的“改”,而忘了德育教育始终是课程改革所隐含的一条主线,应该是课程改革越深入,德育教育就会越成功,应该是课程改革与德育教育是并驾齐驱的。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形势的发展以及现在德育教育所处的现状,我们必须在趁“课改”的同时,加强对德育教育的改革,而我认为德育教育的改革的核心应当强化做人教育。强化做人教育,很重要的是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德育教育的内容要多以活动的形式,不要多教条,要结合“课改”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以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他把“教人做人”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以塑造真人为培养目标。

       二、怎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1.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抓起

       责任感是影响做人最基本的问题,是学会做人的基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先要培养起他们对自己的责任感,关心自己的前途、人品、学业和健康,自爱、自尊、自立、自强,在这些基础上培养他们对家庭、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一个人有责任感,才会自觉,才会不断进取,才会振奋。中小学生的责任感可以通过让他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做好校园卫生,开展集体活动等来培养,让他们在各种劳动和活动中承担责任,克服他们的惰性,并适当的予以表扬、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亲情教育

       曾发现不少学生在填学籍卡时对着父母的出生年月一栏发呆,对某些明星的生日却了解得一清二楚,念念不忘。也发现某些学生因父母没有知识或没有金钱无法满足他们或没有权势地位而看不起他们的父母。这些,都可以看出学生亲情观念的淡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只有尊敬、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去尊敬别的老人。有位名人说过:缺乏家庭亲情者难有社会责任感。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能奢望他去爱同学、爱人民、爱祖国呢?因而,可以在教育活动中开展如以“爸爸,我为您过生日”,“妈妈,您辛苦了”等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去注意,去观察父母,了解父母的艰辛和对他们的爱,以培养学生对父母和家庭的热爱之情。

       3.开展学生的挫折教育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和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其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说法,都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经历磨难而成的。而现在的中小学生,过的是衣食无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少了磨难,多了脆弱,任性,娇气,骄傲。一遇上什么困难、挫折,要么丧气失望,要么打退堂鼓,不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更有甚者,索性轻生,以求解脱。因此,挫折教育成为必需。在学校,多开展一些如军训、社会实践、生活磨练、体能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培养起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以微笑和勇气面对挫折。

       4.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

       不满足于现状是建立一个新世纪的必要条件,幻想是创造的开始。在教育工作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不满足于现有和现成的知识,要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摆脱旧观念的束缚和守旧势力的阻挠,对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要想别人之不敢想。对学生某些“异想天平”的想法要先予以肯定和鼓励,后共同探讨。只有这样,新的知识,新的事物才能出现,社会才会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

       5.增加学生的协作教育

       现在,一再强调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无疑建立竞争意识,增强自身能力,是个人、家庭、团体乃至国家和时代进步的动力。没有竞争,社会就难以发展。但一味对孩子强调竞争,而忽视协作教育,必然会造成学生心胸狭窄,性格孤僻,产生猜疑、妒忌和仇视他人的心理,养成极端个人主义,势必阻碍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引导学生处理好竞争与协作的关系,通过设置情境、观看电影、资料等方法让学生明白:个人乃至少数人的奋斗、突破不了巨大的系统工作。九八年的拱洪的携手协作和共同参与,因此,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协作。

       6.强化学生的自制教育

       拿破仑说过:“我们唯一能控制的便是我们的头脑,如果我们不控制它的话,别的力量就会来左右它了……”可见,自制是孩子们将来独立于世的一种基本能力。在社会中,只有适者才能生存;没有自制力的人习惯于我行我素,必将形成任性、自私、贪图安逸、追求物质享受的不良性格。而有较强自制能力,就能自我要求,见别人取得成绩,不自卑、不嫉妒、不吹捧,而是平等相待、平常相待……

       人,只是简单的一撇一捺,但是要让这个“人”站得顶天立地,很难。做人难,育人更难。让学生“学会做人”这是德育工作者们为之奋斗最终的目标,是德育教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

德育教育的核心篇2

关键词 思想道德教育 文化 核心

所谓文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物质的、制度的、观念意识形态等层次。人们常把它与经济、政治等概念并列使用,以概括社会生活中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三个部分。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任何社会形态一样,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又总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和保证,文化则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经济和政治产生极大的影响和作用。因为在形成什么样的文化氛围,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怎样的价值目标改造社会方面,思想道德教育起着最为根本、最为直接的作用。所以说,思想道德教育是文化建设的核心。

这里,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地位。

(一)在全社会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成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发进取振兴中华的巨大力量,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所在,也是这种文化的巨大作用之所在。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凝聚人心的巨大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之所以能够战胜无数艰难困苦,就在于有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建国以后,国民经济能够很快得到恢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靠的仍然是对未来社会发展充满理想和信念。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过去革命能够成功,今天建设能够成功,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没有理想和纪律,四化建设是不可能进行的。而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关键就是要矢志不渝地用这种精神和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科学的理想、共同的信念、一致的行动历来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也是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力量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中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

(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文化建设的宗旨和指导原则,是我国文化建设不可动摇的方向。早在十五大报告中就指出: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基础,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刻内涵和根本目的。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情况表明,有了正确的“三观”、才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坚持讲理想、讲道德、讲奉献、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自觉抵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及其他形形的腐朽思想和作风,献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

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服务既伟大又平凡,既高尚又普通,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某些具体规范会有变化,但为人民服务这个实质不应改变,也不能变。大力提倡为人民服务,有助于引导人们处理好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

(三)世界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一切领域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基础在素质。素质的好与差,全面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水平的高低,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正是基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着力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应该看到,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迎来了一个文化信息时代,这个时代科技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因此,21世纪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思想文化的进展,更是人的素质的竞争。而立足现在、着眼未来,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就更显得意义重大。当代青少年将在以后的若干年内,在不同的建设岗位上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十几年、二十几年后,他们将成为祖国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和栋梁,这种责任和使命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社会和时代赋予的。

思想道德教育集中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雷海波.当代中的主流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理论观察,2008(3).

[2]余欣.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2(4).

[3]张竞红.谈高校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教育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2(9).

德育教育的核心篇3

【关键词】德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思考核心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实效性已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部分。学习是将感情与意志等方面因素结合而成的整体,可更好的适应不同环境,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人生,以豁达的心胸处世,而这亦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中存在诸多心理教育内容,两者具有互相重叠与交叉的部分,教师可于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确保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

一、营造健康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确保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氛围和谐。人的心理能够充分反映现实,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教育及教学环境息息相关。良好的教育与教学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高度重视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互相关心、帮助,使其于和谐、快乐的氛围下学习和成长。要让学生于良好、鲜活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中应有其独特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比如,学校可定期组织主题活动、学校科艺节等;组建心理咨询室,鼓励学生有心理问题时去心理咨询室咨询,尽早帮助学生处理心理问题。同时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性格与心理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且学生知识获得与思想品德陶冶均于家庭教育相关,家长要帮助中职生克服不良心态,要了解孩子的内心,及r帮助孩子调解心态,纠正孩子的不良心态。比如,教师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沟通时不用命令、训斥的口气,要亲切的询问学生的相关需求,多用“请说、请坐、谢谢”等类语句与学生交流,多给予学生正面教育,多表扬、鼓励学生,避免以不恰当的言语挖苦学生,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以乐观的心情去学习。

二、提高教师心理辅导能力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辅导能力,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应具备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各种心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情感教育,教学工作要以情动情,营造积极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教师要善于以自身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共鸣,学生会以此作为学习的动力,不断激发其学习时的心理感受,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通常中职生会产生自卑却又自尊的心理,因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水平,给学生更多的鼓励与关怀,有效掌握教育时机,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与机会,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成功;并且,教师要适当的给予学生肯定与赞许,要让学生感受到满足与喜悦,将学生带出学习的误区,充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太多的指责与批评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容易打击到学生的信心,从而产生厌学心理,逐渐的远离学生群体,教师要高度关注此类问题,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带动学生。比如,学校可组织校内德育教育工作者去德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佳的学校学习,学习其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再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德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方式,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体验

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体验十分关键,这与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亦是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学生的素质要求,同时又是现代教育工作的重要要求,亦是教师面临的紧迫任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内容特点,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要让学生愉快的学习。通常成功或是失败都反映着学生的学习成果,亦会对学生后期的学习造成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教师要懂得运用课堂提问、练习等方式,鼓励性评价学生的各项学习成果,依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或是失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具体实施中,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看法,将预习和思考后的知识、方法充分体现。可以提问检查学生的自学成果。肯定给出正确答案的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如果学生思考未得到满意的答案时,教师要先肯定其答案的正确性,但不能轻易的让学生马上坐下,要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提出不足之处;学生给出的新颖、简洁答案,可用激励性语言激励学生,要让学生体会到自豪感。教师要当好心理辅导员,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知识与指导技巧,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鼓励学生打开心扉,从而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体验,指导学生自己发现自身心理健康的偏差,再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原理与方法,积极调解自身的心理状况,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省、立志、实践等方式,不断加强其自身心理健康,再以科学的知识与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比如,中职学生多伴有自卑、自轻、自贱的思想,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相关情况,为学生做相应的心理疏导,指导学生正确的对待自己的不良情绪。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生活中要接受自己、悦纳他人;他人批评或者赞扬自己时,要做到不被赞扬或歌颂迷失头脑,也不会被批评与责备或者烦恼而沮丧,要于批评中总结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要对自身有着深刻的认识,不能被别人的议论淹没,对各种不理智、不中肯的评论要泰然处之;对他人要有客观、全面的评价,不可对人忽冷忽热,亦不能苛刻的去要求别人做什么;要懂得“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

四、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现已是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中职教育中德育课教学工作更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中职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诸多,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于实际教学中总结经验。以良好的教学方法展开德育教学,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好的融于德育教学中,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学生个性正确发展,增强中职生的就业能力。本文探讨了中职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核心,并提出了适用性应用措施,包括营造健康的教学环境,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辅导能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体验,确保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罗燕红.试论德育课程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110):73-75.

[2]潘武鹰.浅谈中职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11,7(下):15-17.

[3]陈永富.中职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文理导航(上旬),2012(6):57-58.

[4]左妮红,兰珊珊.心理剧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理论,2011(8):44-46.

德育教育的核心篇4

一、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一)适应社会发展形势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多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对于学生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德育教育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创新德育教育方法与路径,适应现代社会思潮,是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与课题。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

(二)契合当代德育教育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当代小学德育教育要求和传统时期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不断创新德育教育理念与思路,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适应当今学校德育教育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与科学认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潮流。

(三)契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新形势下开展小学德育教育,不能忽视学生的切身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在面对德育教育内容的时候,会有自己的想法与认知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分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人本理念,是创新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向,也是提升新形势下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保障,符合现代德育教育的规律与发展路径。

二、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德育教育的方式

(一)注重社会主义文化教育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小学德育教育愈发强调文化对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渗透与强化,通过构筑学生文化认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真正让文化成为指导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有力武器,让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期重新焕发生命力,推动德育教育不断发展,推动总体德育教育效能不断提升。利用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学校德育教育,要不断创新挖掘、提炼总结,从繁杂的文化体系中提炼出适应德育教育的核心思想,让文化真正成为引领德育教育向前发展的核心,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与接收程度,实现当代德育教育目标。

(二)落实校本教材教育方式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过程中,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摒弃传统的德育教材观念,创新教材认知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树立校本教材观念,提升教学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德育教学资料。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也要加以重视,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教材认知观念,开展多元化教学,有效整合德育教学资源,实现科学教育目标。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知道,通过编制校本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箴言纳入其中,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契合学生实际,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三)注重学生的德育实践教育

开展德育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养,让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生活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践教育对于小学德育教育来说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培养高素质的道德人才,有效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德育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利用生活检验自己的道德水平,通过实践检验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将来深入学习和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在德育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过于注重理论基础教学,这与当代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背道而驰,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基于此,教师要从理念和方式入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充分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结语

德育教育的核心篇5

欧捷

学校德育是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对于学校德育的成功开展又具有极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年轻一代责任感的缺乏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我国的独生子女已进入第二代,“三独”(独生子女学生、独生子女家长、独生子女老师)的人群构成,使我国的教育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所以,在当前我们感到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我校开展“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推进责任教育”的主题德育系列活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德育的有机对接,把学校德育工作由静态转变为动态、由“远、大、空”转变为“近、小、实”、由抽象空洞转化为具体实际。

学校出台《南平一中关于开展“责任教育”的实施意见》和《南平一中“责任教育”三级管理目标》,其主要内容包括“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五项主题。

学校开展了一日常规教育、学生成长伙伴制、读书活动、演讲活动、“最美一中人——最有责任感的师生”评选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责任教育活动。学校还创办了学生自主管理实践活动中心,包括:学生发展服务中心、学生社团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学生仲裁维权委员会、学生邮局。“学生发展服务中心”配备了相应的设施,便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学生社团联合会和学生联合会便于学生能够自主管理社团和班级组织;学生仲裁维权委员会成为联系校方和学生的桥梁;“学生邮局”的成立是为了培养学生服务他人的理念,另外为在校贫困学生提供了勤工俭学的平台;学生自主管理实践活动中心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

在班级管理上,各班级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开展“班委轮值,自我管理”“感恩于心,回报于行”“诚信考试、无人监考”“学习互助,优势互补”等主题鲜明的自主管理班级创建活动,探索班级自主管理新方法。如在“感恩父母”责任班级的创建活动中,班委组织学生在家长会上给家长写一封信,在母亲节、父亲节这些特殊的日子里给父母送上一份小礼物,周末早上为家长做一顿早餐等活动,让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也促进了家庭对学校工作的认同感。

校学生会在原有架构的基础上成立了以学生为主的膳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和校园安全管理委员会。膳委会代表全校师生和家长参与食堂监督,加强食堂与师生的双向信息沟通,开展“最美食堂阿姨”评选活动,协调师生与食堂之间的关系;宿委会在宿舍区组织寄宿生们开展文明宿舍创建活动,积极做好卫生检查、财产保护、安全防范等宿舍管理工作;安委会向师生们宣传安全知识,组织策划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通过校园安全隐患“有奖竞拍”摄影活动、校园安全警示标语征集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校园安全管理过程中。学生自治组织让学生转变了角色,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学校的管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学校社团以“自主能力发展”为模式,让学生在志趣相投的基础上去做事,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提高自主活动、自我管理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每学年暑期,校团委都组织团员青年赴延平区茫荡山宝珠村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了社会,促使责任教育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模联社围绕着“中东马德里和会”“2014年未来领导人峰会”等话题真正模拟国际会议去处理国家矛盾及冲突,在游说中感悟世界,在思辨中体味责任;数模社结合数模理论对闽江水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课题《基于数学建模研究的闽江南平段水污染情况分析》荣获福建省第30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汉服社开展了中秋祭月、“情系汉家裳,心连中秋月”等中秋系列活动,向社会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展示汉服魅力;青春行动志愿者定期到福利院、老人院开展活动,为他们送去温暖,深入街道、社区、公共场所清扫环境,捡拾白色垃圾……责任教育就这样在一次次活动中得到了落实,同学们的责任意识也不断增强。

近年来我校坚持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制度化、规范化、序列化的责任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责任教育有效推动了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当然,责任感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还需创造性地设计活动方案,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活动,使责任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校德育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注:本文是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课题《基于责任教育的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编号:FJJKZX14--09)研究成果。)

德育教育的核心篇6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现状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也存在诸多不足。

1、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理想信念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一味追求经济收入高、生活环境好,忽视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所以,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不断抬头。同时,部分学生严重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政治信仰模糊,过分强调金钱、利益、地位、名誉等的重要性,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2、淡薄的社会公德与诚信意识

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有违社会公共行为标准及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意识严重不足。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已经开始丧失或完全丧失了为人处事的根本准则,知行不统一,在实践中却表现出诸如考试舞弊、作业抄袭、学术不端等诚信缺失的行为。

3、严重扭曲的爱情观

大学生选择健康而文明的恋爱方式无可厚非,但是有一部分学生的爱情观却发生了扭曲,在对待恋爱伴侣时往往比较随意和开放,甚至出现婚前、等违背普遍的伦理道德观念。

4、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对功利性

部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一味地采用“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追名逐利,突出强调教育的功利性。

二、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且不断把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即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内的具体内容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即对复杂的社会形势做出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规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具体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贯穿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始终。

四、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的教育作用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善和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出现思想道德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导致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质理解不到位。同时,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贯彻落实思想道德教育。所以,各大高校应该设定好、落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的思想道德教育,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每个课程之中。

一是转变课程教学理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应充分运用新课程改革的成果和现代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其发展规律,把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好。

二是丰富与完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加强教材编写的规范化和人性化,把原本抽象的、陈旧的、单一的教条式内容转变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发展特点的新内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融入教材与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另外,还应把道德教育、法纪教育、网络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纳入思想道德教育中来,重视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实现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与自我管理的能力,推动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是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课程教学方法。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统筹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它课程中贯穿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发掘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的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的宏远目标。

2、加强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

大学生思想道德包括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情感、思想道德意志、思想道德行为四个方面。通过不断提高学生这四个方面的水平,不断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首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思想道德认识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只有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课程的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才能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

其次,在生活中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每个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生活经历,而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或经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自身的生活联系起来则能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塑造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感情地体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最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行为。思想道德意志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而思想道德行为则是判断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唯一标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向前发展,并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促使学生正确思想道德意志和行为形成。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建设

第一,加强学校政工队伍建设。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和影响人的发展,旨在培养具有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政工队伍作为主要的教育管理者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夯实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学校应首先夯实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以优良的作风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影响学生,以精湛的业务素养促进学生,不断塑造一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推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第三,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应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终生学习,努力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楷模,从自我做起,给学生树立好学习的榜样和示范,推动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化建设。

4、完善高校校园文化的感染作用

首先,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种。极力做好学校环境设置,布好景,努力做到“环境扬德”;同时,利用名人名言、校园广播、网络等来装点学校,使学校的软环境与硬件设施协调发展,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其次,促进良好学术氛围的形成。努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争鸣活动,搞活学术气氛,把马克思主义、共同理想、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学术的形式深化认识,强化理解,形成“理论入脑、入实践”良好局面。

最后,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娱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校园文化发展与建设的各个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有益的文娱活动,培养健康、活泼、开朗的新一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曾朝.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D].湖南师范大学.2011(5):25-33.

[2] 郑岩.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现状与主要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3(3):184-185.

[3] 刘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刍议[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32-133.

[4] 秦鹏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246-247.

德育教育的核心篇7

论文摘要:传统武德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示和展现着中华民族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凸现出民族文化的普遍品格,有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根基、鲜明的大众特色、丰厚的文明底蕴,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因此传统武德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体系的基础上,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对习武人群进行科学的、必要的、及时的武术德育教育,这将有助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更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景背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应有的力量。

前言

武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国古老而独特的伦理思想的哺乳与规范下,形成了武术之人应当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又是武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武德。武德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示和展现着中华民族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凸现出民族文化的普遍品格,有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根基、鲜明的大众特色、丰厚的文明底蕴,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是塑造伟大民族品格和文明人格的阳刚文化。

1 正确地认识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中的历史性与坚持马克思指导思想

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具有鲜明的矛盾性和两重性,它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将部分消极、保守、落后封建武术德育教育思想带入社会主义社会活动中,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武术德育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踢除掺杂其中消极、保守、落后封建思想道德,而取其积极、进步、革新思想道德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的武术德育教育体系,才能构更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合理地分析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中的约束性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传统的武德文化是武林先辈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总结和创造出的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精髓,积淀和凝练了丰富的武术伦理思想道德,构筑了中国传统武术德育教育的文化核心,它不仅具有个人体现武术伦理规范的主体意义,而且还包含了从习者在整个社会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内在秩序,注重在武术活动以及参与其他社会活动时的秩序规范。它历经了历史潮流的洗涤,接收了历史社会的过滤、承载了历代人物的结晶,以一种“下位层次文化”即俗文化的积淀、社会意识的潜流,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与风俗习惯融为一体[3],共同构成从武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3 深入地挖掘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中的教育性与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武林豪杰,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高尚品质,教育和激励着后代习武者。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幼年时,母亲在其背上刺上了“精忠报国”,使他铭刻在心,学文习武,文武兼备。明代爱国名将戚继光用“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不为功名利禄,只为民族自由的心声;近代武术家霍元甲不甘忍受侵略者的欺凌和狂妄,挺身而出,飞上擂台,以过人的胆识、矫健的身法、精湛的技术,击败了那些帝国主义列强的拳师,使他们不敢在中国的舞台上耀武扬威,大振中华民族的国威。

4 全面地总结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中的革新性与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武术的发展永远离不开改革与创新。历史上武术改革与创新风起云涌,如王朗苦习螳螂两臂捕食之法形成螳螂拳、霍元甲顶着严父的打骂创立了迷踪拳,李小龙冒着“欺师灭祖”罪名创立了截拳道,太极拳的从无到有,再从有到陈、杨、孙、武、吴、李、赵等各种风格,逐步发展成太极拳系列,可以说每一拳种成熟的背后都凝练了武林先辈们改革与创新的成果,结晶了武术先辈们精益求精的尚武精神的精华,最终才造就了武术文化的辉煌与灿烂。

改革与创新是当前时代主题,也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因此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下进行武术德育教育,必须要全面地总结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中的革新性,教育习武之人及与武术有关联的人群,要以武术的发展为己任,摈弃传统武术德育教育中的固步自封的宗派思想、为我独尊的霸道思想、报仇雪恨的复仇思想、杀富济贫的英雄思想,弘扬博采众长的求精思想、不与争锋的忍让思想、冤家易解的和平思想、普渡众僧的救世思想。这将有利于坚持改革与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

5 科学地整合传统武术德育资源中的约束性与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武德”一词是中国古代军事伦理思想术语,用以约束和规范军人的言行。据《韩非子•五蠹》的记载:尧舜时代,有三苗不服,禹准备攻伐,舜说:“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这说明在尧舜时代,就已经重视了“武”与“德”的结合,并上升到“道”高度。“禁暴”说的是要团结互助,“戢兵”说的是要安国兴邦,保大说的是要顾全大局,“定功”说是要论功行赏,“安民”是要安居乐业,“和众”说的是要宽以待人,“丰财”说是要勤俭节约。这是我国最早的条款性的武德标准,短短十八言,却意味深长.

6 结语

武术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元素,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广大一线的武术教员要清楚地认识到武术德育教育是武术教育中一项长期而艰巨且非常重要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体系的基础上,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对习武人群进行科学的、必要的、及时的武术德育教育,这将有助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更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景背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传统道德(简编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会,1995.

[2] 周家宝,刘春庭.初探武德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建设[J]. 体育世界•学术,2007,(12):38-39.

[3] 王志斌.浅谈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武德教育[M].搏击•武术科学,2007,4(4):32-33,35.

德育教育的核心篇8

关键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德育教育之重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64-02

当前,在中职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把德育放在首位已成为职教同仁们的共识,但对如何把德育首位落实到位、做出实效还缺乏良策。本人通过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和观察,认为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做为德育教育之重点来抓,此举不失为落实德育首位之良策,可突显职校德育教育的成效。本文拟着重从职校生成长的关键期、职校生的品行现状及如何进行习惯养成的针对性教育等方面谈几点看法,与同行共同探讨,共促职校生的健康成长。

一、关注职校生成长关键期的德育教育

何谓关键期?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内个体对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极为敏感,因此人们也把关键期称为敏感期。中专(15、16岁至18、19岁)阶段,正值青春期,是学生成长过程的一个关键期。有人曾提出过“青春期危机”论,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意味着人尚处于混沌初开的状态之中,这种状态的任其发展则可能成长为与社会期待相符合、健康而有作为的人,也可能成长为与社会期待相偏离、身心不健康甚至与社会相对立而被社会所淘汰的人,青春期是造就这两类人的关键期。抓好中专阶段这一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平稳、健康地度过这一特殊而又关键的时期,使其成长为与社会期待相符合、健康而有作为的人,这关系到学生一辈子的成长和幸福。为此,我们要倍加关注这一关键期的德育教育。

二、职校生的品行现状

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成为中学阶段的学生主体,生源急剧减少,加上受普高热影响,最后来到职校学习的学生出现了数量少、质量差的普遍现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忧心,特别是缺乏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基本做人行为规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缺乏正确的人生目标。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目的性,无远大理想和目标,志向水平偏低,不清楚“为何而学”、“为谁而学”。据调查有47%的学生认为上学是被父母叫来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学习的目标,他们来学校的目的是既可躲避劳动,又可理直气壮找父母要钱花。现在学习动力不足问题已成为当前困扰教育教学的主要问题。

2.言行不一,缺乏忠诚老实的态度。言行脱节,表里不一的坏作风正在成为部分学生身上的一大弱点,他们不愿对家长、对老师说实话、说真心话。做了错事,犯了错误没有勇气承认和改正,而是千方百计地隐瞒、掩盖,当掩盖不住时就表面承认,事后坚决不改。教师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似乎什么道理都明白,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是另回事。如有的明知乱丢纸屑不好,但仍会习惯性的乱丢;有的明知上网吧不好,但总是偷偷的去,所有这些都是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表现。

3.行为习惯失范。相当一部分学生过分沉迷于上网打游戏、聊天,甚至浏览黄色网站、参与网上赌博,有的沾染抽烟、喝酒、打架、早恋等恶习,他们的行为与《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相距甚远,有的早已背离,行为习惯严重失范。一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受不起挫折的考验,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甚至出现不愿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严重偏差行为。

三、对行为习惯养成进行针对性教育的举措

据有关统计显示,人的行为95%都是受习惯影响的,好的习惯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一旦拥有它,就会终身受益。我们要从多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1.“强迫”养成习惯。面对一群学习被动、偷懒贪玩的学生,要他们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显然是不现实的。采取简单易行的惩罚手段进行处理,如罚抄、留学补课等等,结果也纯属徒劳,学生照玩不误,被动、偷懒贪玩的一如既往。对此,我们可以采取“强迫”的手段来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将良好行为习惯的要求强行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先从勉强服从到习惯遵守。当然,这需要我们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来完成,并且要根据学生个性进行“因材施教”。

2.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我们要把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训练有机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将学习习惯培养集中在“书写、表达、做事”等方面,如:语文学科着重进行写字、阅读、表达三大习惯的培养;德育学科则注重做人做事习惯的培养;专业课则侧重实践规范操作习惯的培养等。

3.强化讲文明礼貌的习惯。对学生来说,讲文明、懂礼貌既是成长过程中必备的好习惯之一,也是学会做人的先决条件。教师应该对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予以高度的重视。首先要对文明礼貌行为加以肯定,对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说“不”。当文明礼貌行为在学生的身上显现时,要及时肯定表扬,当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在学生身上露头时,一定要给予坚决制止,及时批评、矫正。其次教师要善于从学校日常生活中捕捉具体事实,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当学生没有向教师主动问好时,教师可以先行问候,启发学生应该对师长有礼貌等。再次还可通过开设文明礼仪课程,分别从“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方面,让学生了解礼仪规范,按不同要求进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等。

4.教师要坚持做好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行为习惯是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教师必须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时时处处给学生起模范带头作用。其次教师要有坚强的教育意志,立下规矩之后就应坚持让学生按要求做,并做好示范和督导,良好习惯需要我们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才能形成。

参考文献:

[1]何晓黎.德育要进学生的心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6).

[2]陈桂华.浅析职业中专的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7).

[3]邓巧元.新时期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探讨[J].科技信息,2011,(16).

[4]黄小玲.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德育教育[J].科技信息,2011,(21).

上一篇:农旅融合的措施范文 下一篇:产业融合内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