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9 17:12:17

心理学的治疗方法

心理学的治疗方法篇1

关键词:心理障碍;公安院校;射击;治疗

射击是一项以静力性为主的运动项目,它要求射手应具备较高的稳定性、持久性、协调性和一致性。随着当今对警察技战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心理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由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不同、动机和态度不同、性格和气质不同、意志力的强弱不同、世界观和理想不同,即使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完全相同,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会不尽相同,其获得的成绩也就出现了差别。因此,如何将运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射击教学中得到最有效的应用,使学生在射击教学考核中具备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射击教学中的学生心理障碍

射击教学中的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认知与适应心理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疾病的一种症状或轻微的心理异常。射击教学中的心理障碍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注意障碍。注意障碍是指心理活动对特定的对象难以指向,注意力不能从某一对象转移到其他对象上以及不能正确地分配注意力。从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来看,动作泛化阶段由于大脑皮层兴奋处于泛化期,内抑制过程尚未精确建立,也难于把注意转移到主要动作环节以外的其他动作细节上,而产生注意力分配不协调的障碍。另一类是由于学生在学习某些动作过程中产生恐惧所造成。对具有一定难度可能引起伤害的动作会造成学生的惧怕心理,这时的注意障碍多表现在学生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动作技术方面。此畏惧心理如果不能及时消除,则会使学生长期将注意力排斥在学习动作技能以外,从而影响动作技能的提高,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

2.动机障碍。动机障碍是指射击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对射击运动的认识过低或过高。过低的动机会由于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于调动,导致机能潜力发挥不足,心理能量得不到充分释放,造成对射击运动不感兴趣;而过高的动机会引起机体兴奋性过高,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动作,造成技术动作质量下降或伤害事故发生。

3.恐惧障碍。恐惧障碍是一种与回避行为连同的对某一类特殊环境的非正常惧怕所出现的心理障碍。射击教学中最常见的是单纯性恐惧障碍,即对某一具体的环境或枪械对人的生命造成危害而产生惧怕心理。如学习跨栏跑因被栏架绊倒产生对栏架的害怕;学习单杠动作时,从杠上摔下来,产生对学习体操动作的恐惧和厌恶感。除潜在的伤害因素和怕苦引起恐惧障碍外,在射击教学中还存在一种丧命的恐惧障碍,即担心实弹射击时枪械走火、失灵对自己生命造成伤害。在射击教学过程中,每个技能动作都是在直接观察下进行,对动作技能掌握的好坏和快慢都直接暴露在全体参与者面前,对于易被别人评价控制的学生,不能完成动作时,便会采取回避的行为。假若原有的动作技能水平较低,又受到劣性评价,便会出现惧怕参加射击学习(在实弹教学中更加明显)。这种心理甚至还会延伸到对待其他事物的行为中。

4.疲劳障碍。疲劳障碍是指在射击教学和训练中,由于教学方法不当或练习过度而引起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不良变化。生理上表现为肌肉功能失调、痉挛、感觉迟钝、乏力等,心理上表现为怠倦、精神涣散、厌恶、反应迟钝、紧张、情绪不安等。此外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乏味、射击教学环境不佳(如气温、气压、缺氧、噪声、场地枪械不规范)等也会使学生心情紧张烦燥、压抑、不安而产生疲劳。 转贴于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教师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和行为,帮助和指导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改变和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症状,从而达到治疗与预防目的。要调整好学生学习射击时所需要的心理状态,最关键的是教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细心和耐心,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各种心理精神状态给予安慰、关怀、启发、诱导、鼓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配合教师完成好射击的教学任务。下面提出几种学生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

1.心理疏导疗法。做好学生实弹射击前的心理准备,充分估计实弹射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调整好最佳的心理状态,树立实弹射击的自信心,激发斗志,保持平衡的心态,放开束缚,射出自己的水平。提高自信心,稳定情绪,多考虑实弹射击中如何发挥技战术,不要考虑实弹射击成绩的结果。此时教师要及时地给学生以调整,不要过分强调实弹射击的重要性和危险性。总之,稳定学生实弹射击的情绪,及时进行自我调整,放下包袱,一定能够克服紧张和害怕的情绪,取得实弹射击的好成绩。做到实弹射击的成绩好不骄傲,实弹射击的成绩差不气馁。这是一种常用的心理疗法,其特点在于使患者认识所存在的心理障碍,调动自我治疗的能动性和自信心,恢复乐观情绪,提高动力定型,掌握技能。

2.行为疗法。行为疗法也称为学习疗法。此种疗法是把动作技能分解成若干单个动作,在这些单个动作中,大多数技能是“患者”已经掌握的,新的动作技能较少,使“患者”在学习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的动作技能上体验成功的感觉。主要是锻炼“患者”坚韧的意志。意志对行动的调节,有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前者在于推动人去从事达到预定目的所必需的行动,后者在于制止不符合预定目的的行动。意志不仅调节外部动作,还可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到技战术训练中。此外,学生在射击过程中要经得起失败,不要因为小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和悲观失望。失败是成功之母,射击训练也是如此。

3.情绪激发疗法。情绪是人对周围事物的心理反应,不仅影响我们生活、学习中许多环节,当然也会影响到心理调整。情绪的变化所引起的人体的反应是十分复杂的,而且速度很快,有时候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射击教学方法和手段、用系统而科学的理论、身体锻炼的结果、运动竞赛的效果、运动奖罚等来激发学生参加射击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娱乐、放松疗法。娱乐疗法是通过有趣活动使学生学习射击时将焦虑有效得到分散和转移,松弛自己紧张的情绪,将自身从困厄和冥思苦想中解脱出来,清除脑细胞的代谢产物,使部分疲劳的脑细胞得到休息。

放松是通过人的意念控制使肌肉放松、宁神静气、均匀呼吸,以达到抑制和减弱交感神经的目的,使人从肌肉到骨骼关节、从外部感官到大脑皮层都逐渐放松。由于这些具体放松动作能够使整个机体和心理活动都处于放松状态,从而可使学生在临场射击时生理机能与心理调节达到最佳效果状态。

5.团队支持疗法。团队支持疗法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和睦、友好、互相鼓励的学习环境。由于引起心理障碍的部分因素来自于同学之间的不良评价,对于心理不成熟易为他人评价所左右的这一类型学生在学习射击时更需要团队的支持。

参考文献:

心理学的治疗方法篇2

1 治疗短程化

经典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是漫长的,已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其实弗洛伊德最初的治疗案例疗程是非常简短的。如弗洛伊德曾以六个会期成功地治愈了乐队指挥BrunoWalter的慢性右臂痉挛;在荷兰Leyden镇旅游时,仅用4小时就一次性治愈了作曲家Gustav Mahler的强迫性神经症和严重的婚姻问题。行为治疗也有类似情况,开始疗程较短,以后逐渐延长。如Wilson(1981)发现纽约市行为治疗研究所的平均疗程为50个会期。

1963年,正值社区心理卫生运动发展之际,短程心理治疗运用而生,目的在于为众多的病人提供帮助,以满足社区心理卫生的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也发现短程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短程治疗作为一种系统的治疗方法是有计划性的,不是单纯的疗程缩短,而是有理论依据的,同时伴有治疗目标的改变。主

张短程治疗的临床家多数是心理动力定的,因多数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本身就是短程的,这对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是一个大的挑战。在B.L.Bloom的《计划短程治疗手册》中就介绍了9种心理动力定向的短程治疗。

短程治疗的会期数差别很大,如Malan的简易心理治疗为20~40次,Davanloo的限时动力心理治疗为15~30次,Sifneos的短程焦虑诱导治疗为12~15次,但很少有人把超过20个会期的作为短程治疗,一般提倡会期数在10~20次以内,个别可达40次。Lazare等报告第一次交谈后脱治率>50%,因此也有人提出开放性一次性治疗。所谓“一次性”指想到病人看过不再来了,尽量利用这仅有的时机对病人施加影响;开放性是指病人可能再来,所以治疗者向病人表示,一次性治疗对病人帮助有限,欢迎再来。

虽然对短程治疗会期的看法不一致,但对短程治疗基本特征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均认为短程治疗有五个基本特征:(1)及时干预;(2)治疗家的活动水平相对较高;(3)明确、有限的治疗目标;(4)清晰明确焦点的确认和保持;(5)与病人共同商定治疗时限。尽管不同学者对“焦点”一词的用法、治疗家活动的内函及商定时限的方法有差异,但都遵循这些基本特征。

2 理论和技术的整合化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心理治疗整合的思想就开始萌芽,但直到80年代前,心理治疗整合只是少数人关心的事情。80年代起,心理治疗整合趋势发展迅速,一些严谨的学者从理论角度支持整合,在实践中被部分心理治疗家接受,方法学家赞成这是心理治疗研究的合法维度,并成立了专业组织--心理治疗整合研究学会(The Society for the Exploration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有关心理治疗整合的论文和专著逐年增多。

心理治疗整合的主要焦点是行为治疗和心理分析治疗的整合,经多方尝试和努力,目前这两个阵营趋于联姻。行为治疗家把认知心理学的语言、理论、技术融合到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中,心理分析学家也接受了学习理论,环境因素的致病作用和行为主义学派的语言。认知行为治疗是心理治疗整合的典范,他们(Beck,Ellis,Meichembaum)既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也不完全接受心理动力学的观点,特别注意人的思想和理念,认识到人的外在表现实际上是深层认知结构的反映。这种认知结构的形成与过去的经历有关,Safran和同事把这种认知结构区分按层次排列的外周结构和核心结构,其中核心结构类似于心理动力学模式中的基本动力学。他们用功能分析,领悟和理解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在实践中,认知行为治疗家,通过辨论、教育、摆事实和实践检验等技术,产生矫正性情绪体验,而不探查病人内在生活的动力学。在理论整合方面,有人试图寻找一种综合的理论,用更熟悉和合理的概念来解释心理障碍的成因和心理治疗生效的机制,指导临床实践。也有人认为在整合的同时,要考虑和保留各种治疗的特殊性,无原则的杂合和拿来主义不利于心理治疗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能包治百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将来也不会有,不能强调共性,而沫杀特殊性。

另一个整合趋势是行为治疗家对人格障碍的关注,与早期行为治疗形成明显对比,早期行为治疗根本不承认人格结构,也无意处理人格障碍问题。现在他们认为人格健全与否关系到轴Ⅰ障碍治疗的成败,人格障碍本身也是需要干预的目标之一。在人格障碍治疗中,Linehan创建一种治疗方法--辨证行为治疗(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一方面通过分析,使来访者认识到自己对批评过于敏感,另一方面使他们学会更好应付方式。采用的技术包括接受、理解和认同,同时坚持要他们以更有效的方式应付生活事件。

整合虽然是一种发展趋势,但也存在一些隐患,在不了解各种治疗生效的特异因素之前,盲目地整合并不能提高治疗效果,正象年轻医生喜欢开大处方一样,因为对疾病的诊断没有把握,对药物的作用不甚了解。各种整合疗法的发展,随之而来是大量新名词涌现,使治疗家或研究者之间发生交流障碍,治疗方法也无法推广。Lief提出,心理治疗领域里更需要的是取消隔核,增进交流,而不是整合。这样可更深入地研究各种治疗生效的机制和特异成份,了解何种治疗对哪类疾病更有效,以便合理选用。

3 治疗方法标准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治疗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科学的治疗方法。同一学派的不同治疗者既使用同一种治疗方法治疗同一疾病,在实施的具体细节上却有很大差别,在不同学派之间,或用同一方法治疗不同疾病时的差别就更大。问题在于各种治疗方法缺乏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只有理论和技术的介绍,至于对某个病人,这些技术如何使用却有各人的理解。因此,各治疗方法的创建者用自己的方法治疗各种疾病,似乎都有效果,而别人用他的方法治疗病人则可能完全没效,似乎治疗效果来源治疗者本身,而不是治疗方法的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近年在治疗效果评价研究中有一种趋势--要求治疗方法标准化。在研究中选用的治疗方法必须详细操作指导手册,使参加研究的治疗者有章可循,尽可能减少个人经验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对比较复杂的治疗方法,参加研究的治疗者尚须接受统一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以确保各治疗者真正掌握该项治疗技术。同样,对培训者而言,必须要有一套正式考查受培训者临床技能的标准。只有这样,不同研究的结果才具有可比性,研究结果才能被重复,研究发现对临床实践才有指导价值,这也是近年许多临床治疗家的共同呼声。现在有些国家对心理治疗研究项目资助,要求附详细操作手册或类似操作指导书,有些刊物也规定心理治疗研究论文在投稿时必须附治疗操作手册。

治疗方法标准化的另一优点是有利于培训年青的心理治疗者及促进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心理治疗领域内,治疗者的培训和治疗技术的推广是一大难题,过去只能通过带学徒式的个别化传授,领悟力高的学徒可能会领悟技术的精髓,偏离正统不远。我国目前多数从事心理治疗的医师都是自学成才的,对引进的治疗技术是否达到真正掌握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在向下一代传授时更是困难重重。这些问题将随着各种治疗技术的标准化而得到解决,但这只是一种趋势,是否能实现这一愿望尚待全体心理治疗家的共同努力。

4 疗效评价客观化

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疗效评价的客观性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各种心理治疗的目标不同,疗效的评价标准也不同。例如行为治疗的目标是消除症状或行为模式的改变,所以只要症状改善就认为治疗有效,而精神分析则认为症状改善是表面的,暂时的,不能认为治疗有效,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病人的态度或人格的治疗才是有效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在疗效评价研究出现一些矛盾的结果,在临床实践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近年来,在疗效评价中出现一种倾向:无论采用何种心理治疗方法,在评价治疗效果时必须采用多种客观的、可靠的、有效的评估工具,评价多方面功能的改变,包括外显的症状、情绪和行为,内在的认知模式、自我强度和人格特征,和总体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这就是所谓“疗效评估的客观化”趋势。由于对疗效采用客观的评价方法,所以疗效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可比性,结果更一致、更令人信服。

除了用客观的评估工具外,治疗者对疗效的主观评价和病人对治疗效果的自我评价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些心理功能是难以直接测量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评估工具缺乏信度和效度;有些评估工具虽然有较高的信度,但对治疗性改变不敏感;有时观察到改变有统计学意义,但不一定有临床意义。这些问题有待今后解决和完善。

参考文献

1,Bloom BL.Planned Short-term Psychotherapy: A Clinical Handbook.Massa chusetts:Allyn and Bacon,1992

2,Gilliland BE,James RK.Theories and Strategies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Massachusetts:Allyn and Bacon,1998

3,Chambless DL,Hollon SD.Defining Empirically Supported Therapies.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98,66(1):7-18

4,Goldfried MR,Greenberg LS.Marmar C.Individual psychotherapy:Process and outcome.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0,41:659-688

5,Kazdin AE.Psychotherapy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 ogy,1990,41:21-54

6,Parloff MB,London P,Wolfe B.Individual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 change.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86,37:321-349

心理学的治疗方法篇3

关键词 音乐疗法 方法 现状 前景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音乐。音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音乐没有国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音乐是世界的语言。”它是一种人类都能理解、不需要翻译、可直接交流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的“世界语”。音乐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历史悠久,古希伯来人奉音乐为“灵魂之神”,中国春秋时期秦国名医医和认为有选择有节奏的听赏音乐有利于身心健康,元代名医朱丹溪认为“乐者,亦为药也”。柏拉图认为,将音乐作为每天必服的药方,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健康。

1890年奥地利医生历希腾达尔发表了“音乐医生”的观点,音乐的治疗作用正式得到了人们的关注。由于留声机的发明,使得人们有了在临床中方便地使用录制好的现成的音乐的可能,因而大大推动了运用音乐进行治疗工作的开展。20世纪中期的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人医院,医生为受伤的士兵播放音乐,使得伤员们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伤口感染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战后音乐疗法从军人医院、精神病院传播至其他医疗及保健部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近20年来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身医学及康复医学的发展,音乐治疗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因为专业音乐治疗师和心理学医师的出现,音乐治疗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现代学科。

1音乐疗法的概念

音乐疗法(music therapy)指通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途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因为音乐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是一种物理能量,而适度的物理能量会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能使颅腔、胸腔或莫一个组织产生共振,这种声波引起的共振现象,会直接影响人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组等。音乐治疗,又称为音乐疗法,还有人称其为音乐医学,是一门涉及音乐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认为:“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合适的音乐,可调节人们的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选用音乐,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方法称音乐疗法。”。中央音乐学院张鸿懿教授认为,音乐治疗是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使求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参与下,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心身健康的目的。

近年来,国外音乐治疗界公认的说法来自美国音乐治疗协会主任K.Brescia 于1998 年对音乐治疗学科的定义,即: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治疗师通过运用各种音乐体验及在治疗师和治疗对象之间作为动态的变化力量发展起来的关系,来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健康的目的。上述定义都认为,音乐治疗可以使人的身心障碍恢复到健康状态,以达到身心平衡。本人认为,音乐能对人体生理节律和人类情绪起重要调节作用,是对人体机能进行干预的有效途径。将音乐治疗用于人类保健和身心疾病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音乐疗法的方法

2.1主动法

主动法也叫参与式音乐治疗(Recreative Music Therapy),即引导病人直接参加到音乐活动中去,以得到行为的改善。参与式音乐治疗包括参与性音乐治疗法、儿童治疗法、歌唱疗法、击鼓疗法、吹弹疗法等几种方式,主要是根据被治疗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演奏乐器、演唱歌曲或表演设定情节的舞台剧等方式,以针对性地改善病人的某些行为。

2.2聆听法

聆听法又称接受式音乐治疗(Receptive Music Therapy),即通过聆听特定的音乐以调整人们的身心状态,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聆听法包括超觉静坐法、音乐处方法、音乐冥想法、聆听讨论法、音乐想象法等形式。这种方法常被应用在心理治疗等领域,治疗形式多为个体治疗,也可进行集体治疗,往往与其他医学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相结合。如音乐处方法,往往在治疗前后要进行血压、心电图、白细胞及免疫球蛋白等生理指标的测定,以对照治疗效果。

2.3即兴法

即兴法是指患者以声音或乐器做即兴式的表演,可分为个人即兴和团体即兴两种形式。在个体治疗中,一对一地演奏能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并能投射出病人内心的情感和心理症结;在团体即兴中,演奏可以帮助病人学习适应社会和改善人际关系。包括人声即兴、乐器即兴、综合即兴、奥尔夫即兴、音乐心理剧等即兴技巧的运用,可随患者的能力及其治疗目标而改变,可以是自由即兴、在音乐治疗师伴奏下的即兴,也可以是对音乐性主题的即兴、对非音乐性主题的即兴,以及对特殊事件的即兴。即兴法是表达情绪及感觉非常好的一种方法,患者可通过非语言性的表达直接抒发心中的感觉。即兴法对有语言障碍的患者,更具实际意义。目前这一方法在欧美国家应用得非常普遍。在有些欧洲国家中,音乐治疗即等于即兴法音乐治疗。

2.4创作法

创作法是指音乐治疗师帮助治疗对象进行比较简单的音乐创作,包括歌词、歌曲或器乐曲的创作,或者音乐录音及音乐碟片的制作等,通过感官刺激,激发、唤起其相关的有助于治疗的情绪。最常应用的一种创作法是歌曲创作(Song- writing)。歌曲的创作是表达情感、促进沟通的好方法。

3国内外研究状况

音乐治疗学是20世纪中叶创建于欧美的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应用学科,虽然从学科的创建至今不过半个多世纪,但是音乐治疗学却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传播开来,并且不断发展壮大。

当时的音乐治疗在中国还处于“沉睡”的状态,直到1980年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教授到中央音乐学院讲学,第一次将音乐治疗带到了中国,从此,音乐治疗学在中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起来。此后,部分医疗机构将音乐治疗用于一些心理、生理疾病的临床治疗实验,取得了很好的疗效。1989年中国成立了音乐治疗学会,在此之后许多音乐学、心理学、医学专家都自发地参与到音乐治疗的学术研究中来,学会成为了联系国内音乐治疗工作者的纽带,促进了音乐治疗事业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一批留美的研究音乐治疗的专家回国,在一些专业院校任教,他们将许多国外先进的音乐治疗与中国古老的音乐治疗理念相结合,逐步缩短了中国与世界音乐治疗学发展的距离。

近20年过去了,音乐治疗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在精神科的应用,大部分精神病院都建立了音乐治疗室。许多精神科专家和医护人员建立了课题组,对疗效进行观察分析,历次学术会议发表的论文有《主动音乐治疗老年抑郁症》《参与性的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初探》等数十篇。音乐治疗也普遍用于“心身疾病”的辅助治疗。有关该领域发表的论文有《心理音乐疗法的临床应用――120例(心身疾病)疗效观察》等。音乐电疗是中国特有的音乐治疗方法,单纯的电疗一般应用于理疗科,与传统中医相结合的音乐电疗和音乐电针灸疗法也应用于内外科疾病治疗。发表的论文有《音乐电治疗神经症远期疗效观察》《中国的音乐电针疗法》等。有关音乐治疗的论文还有很多,也正说明了音乐的治疗作用还有很大的空间等着我们去发掘,去探索。

此外,在外科手术中应用音乐消除紧张、抑制疼痛以减少物、在优教优育、学生心理调节及病人音乐感受性分析方面都留下了音乐治疗探索者的足迹。

4国内研究现状的不足

第一,对音乐治疗的认知不足。由于音乐治疗这门新兴学科的特殊性,中国社会目前对其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没有强大的理论作支撑,甚至一些学者对于音乐的治疗功能也持怀疑态度。

第二,音乐治疗在国内缺乏制度保障。中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美国音乐治疗师资格认证委员会那样的权威机构(已被国家资格管理委员会认可的),来负责音乐治疗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和监控管理等事务。这种认证制度的缺失,一方面使中国音乐治疗从业人员难以得到制度上的认可和保障,另一方面也使中国音乐治疗专业人员的就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和影响。

第三,研究工作学科分离现象严重。音乐治疗是一门集音乐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目前我国音乐治疗的学术队伍基本上是三大阵营:音乐学、医学和心理学。这三大学术阵营各自专攻术业,极少能通力合作,共谋发展,导致了学术研究的片面性,研究成果难以达到较高学术水准。

第四,音乐治疗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性。在音乐治疗中,音乐处方的选择、环境音乐强度以及节奏的控制等均缺乏系统的量化标准,使音乐治疗的科学性未能充分体现。了解患者年龄、性别、知识层次、思想境界、艺术修养、音乐趣味、是否愿意接受音乐治疗、对音乐治疗室和治疗形式的要求以及音乐治疗时的心理感受等情况,并进行个性化干预,对音乐治疗效果将有积极影响。因此,实施前的评估必不可少。然而由于这部分缺乏规范性,往往影响了音乐治疗的预期效果。此外,多数研究只涉及治疗的终末评价,忽略了过程评价,也不利于音乐治疗的科学实施和计划调整。

音乐治疗对人体生理节律和人类情绪起重要调节作用。随着医疗卫生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方向的转变,如何利用音乐治疗这一方式为人们健康生活提供更大的帮助,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5发展前景

据调查,数十年来,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对音乐治疗的热情有增无减,相继有多家医疗机构建立了音乐治疗室,还有一些医学院、音乐学院开设了音乐治疗专业。笔者认为,有需要的东西才有市场,音乐治疗行业的日益发展正说明了这个新兴行业在国内是有深远的发展前景的。随着音乐治疗的发展, 这门技术不仅能运用于各类疾病的临床诊疗,而且对于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衍生出的亚健康人群来说,音乐治疗或许是一种轻松而有效的“特效药”。众所周知,一个健康的个体必须能与周围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存在疾病的人,都会不同程度地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障碍。音乐治疗过程一般都采用集体参与的形式,这个过程本身对帮助病患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好的作用,也间接地对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传统音乐治疗与中国传统音乐一样,在中国拥有雄厚的历史积淀。作为历史的传承者,我们应该重视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治疗中的影响,努力挖掘中国传统音乐治疗的宝贵财富,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国人服务。而本文中所推荐的二胡,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数千年的漫长历史,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学胡不仅能陶冶情操、欣赏艺术,还能锻炼身体,获得健康上的收益。相信二胡这个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传统乐器,一定能在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编.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2]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康复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3] 邵丽,王庭槐.音乐治疗的现况与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0).

[4] 郑玉章,陈菁菁.音乐治疗学的定义、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音乐探索,2004(3).

[5] 张鸿懿.音乐疗法(二)[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0(1).

[6] 张鸿懿.音乐疗法(一)[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1999(1).

[7] 陈丽霞,王宝龙.从音乐治疗学谈起――论音乐对疾病治疗的价值与方法[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4).

心理学的治疗方法篇4

1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1.1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研究现状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如今已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临床心理科学ra。无论是其作用的领域还是从业人员规模都随社会需求的增长而急剧扩大,其理论体系和操作原则已逐步趋于完善,对咨询和治疗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逐步严格。国外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其发展有两条明确的主线:一是心理咨询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发展;二是心理咨询与治疗者职业道德规范和伦理建设,且两者相辅相成[2]。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职业道德与伦理继承了医学和心理学职业道德规范的优良传统。继希波克拉底誓言之后,医学界和心理学界制订了相关的一系列伦理学准则和职业规范。如世界医学会1949年采纳的《医学伦理学日内瓦协议法》、护士伦理学国际法(1953年通过,1965年重新修订,、美国医学会伦理学准则(1957年版,1980年重新修订)、美国医师协会(ACP)伦理学手册(1984年版)、美国内科医师协会伦理学手册(1987年版)、美国心理协会(APA)职业道德规范(1992年版)、加拿大安大略省心理治疗者协会职业规范(1994年版)等[2]。这些伦理法则和职业规范的制定,与其临床实践和研究紧密相关。职业伦理和道德守则的建立也是一个行业成熟的重要标志。美国在1951年成立心理咨询协会后,在1962年颁布了第一版《心理咨询伦理与道德守则》,为美国心理咨询的职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得行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可能。同时,该守则的制定也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衔接提供了强大的专业支持。

中国关于医学伦理的探讨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扁鹊提出的“六不治”原则,他明确提出医生行医的准则,即医生应当不做什么。东晋时代’张湛提出一个圣贤的医生不但要技术精湛,还要做到医德高尚。自此中国历代医家对医生的人格和医德都有精辟的论述。自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后,中国医学界开始重视分析并解决医疗卫生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在高等医学院校、卫生系统开展医德教育,医学院校开设有医学伦理学课,部分医院成立有专门的医院伦理委员会。卫生部颁布有“医院工作人员守则和医德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81-10-18颁发)、“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卫生部1988卫医字第40号文,、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1-08颁发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各省市结合本省实际也颁布有相应的医德规范,如“广东省卫生系统职业道德建设纲要”试行,广东省卫生厅,1996-12)。医德规范和收费规定对心理咨询与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一开始就超出了医学的范围,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更由于心理咨询与治疗职业、方法和手段的特殊性,因而仅仅以医德规范作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手册是远远不够的。

1.2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规范研究的意义职业伦理和道德守则的建立也是一个行业成熟的重要标志。美国在1951年成立心理咨询协会后,在1962年颁布了第1版《心理咨询伦理与道德守则》,为美国心理咨询的职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得行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可能。同时,该守则的制定也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衔接提供了强大的专业支持。美国心理咨询职业化发展道路对中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4]。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研究对促进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促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研究,规范中国日益发展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事业,促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保障心理咨询与治疗者的权益,以及开展随后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法律问题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研究的主要思想和观点陈国海[2]认为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原理和思想为指导,深入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的伦理道德问题。该研究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包括:①高技术与高尚医德是发展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事业的两大支柱。心理咨询与治疗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除业务能力强、技术精湛外,还需有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②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实践不规范,理论研究薄弱。而这种现状构成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事业发展的瓶颈,极大阻碍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发展。③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道德受不同社会、阶段(阶层)、文化的影响,存在地域、文化、民族的差异。④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受中华民族心理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对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应结合中国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的特点加以改造。⑤由于伦理与政治、法律的交互关系,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研究将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立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心理咨询与治疗者的伦理教育内容

针对当前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际,陈国海认为,心理咨询与治疗者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3.1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者伦理意识教育国家应当尽快制订统一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者职业道德规范,以指导和规范当前中国蓬勃发展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心理咨询与治疗者的伦理教育应当向从业人员灌输遵循心理咨询与治疗者职业道德规范的思想,运用正反

两方面的经验说明职业规范和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起严格遵守心理咨询与治疗者职业道德规范的意识。

3.2 心理咨询与治疗者的基本伦理教育李霁0认为,心理咨询与治疗者的基本伦理教育主要包括规范作业、保守秘密、知情同意、平等原则等4个方面的内容。

    3.2.1规范作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不同于一般说教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医学治疗工作,对任何一位当事人心理咨询与治疗者都必须采用规范的、恰当的、系统的程序和方法,并严格按照这些程序和方法开展工作,对此,对心理咨询与治疗者的培训应当强调方法和技术规范,通过规范作业以避免出现临床伦理问题。

3.2.2保守秘密保密原则是心理咨询与治疗最为重要的一条原则。美国学校心理咨询家联合会对学校心理咨询员的保密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包括:来访者在咨询关系开始或之前有知情权;所有咨询的信息保密,但如果咨询员需要阻止来访者明确的自伤或伤害他人的行为时,保密原则也有例外,主要有如下情况:

①当事人极有可能自伤、自残或自杀的时候,应当注意提醒他身边的人、家属、朋友、组织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看护。②当事人极有可能攻击、伤害他人的时候,应当注意提醒他身边的人提高警惕,准备应对措施,或建议将当事人转移、入住医院。③当法庭要取证,有关当事人的个人资料、信息可作为呈堂证物或证词,影响法官判决的时候咨询者一般要如实回答。

3.2.3知情同意知情同意在近年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中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重视。心理咨询与治疗者必须发展和遵守一套良好的知情同意程序。大多数心理咨询与治疗者赞同,在当事人同意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之前,他们应当被告知:①咨询与治疗的费用。

②约会的次数和频率。③失约的处理。④心理咨询与治疗者的资格和能力。更有一些心理咨询与治疗者认为,当事人同样应当被告知:①治疗的类型,包括对当事人的要求和咨询与治疗者将采取的行为。②咨询与治疗的危险和收益。③基于实证基础之上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有效性。④咨询与治疗所需的时间。

3.2.4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团体运作中很重要的原则之一。它主要是针对治疗师提出的伦理标准,要求治疗师公正、平等、尊重地对待每一个成员,不带种族、道德、性别、宗教取向、年龄以及其他因素的偏见。

3.3 结合特定心理咨询与治疗和方法的伦理教育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主要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等四大流派[7&。各个学派对心理疾病的原因的认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和方法、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各个学派有自身的伦理规范。

    4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规范及其管理伦理学规范

为了避免对来访者造成不必要的医源性伤害,必须设立一些专门机构来管理和监督治疗咨询师的行为。美国于1947年决定制订一个正式的伦理学法典,并成立了一个制订伦理学标准的委员会。1948年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经验研究及起草伦理学法典的部门。1951年,在《AmericanPsychologist》杂志上发表根据法典草稿归纳了6个方面的标准。1992年,伦理学标准委员会把伦理学标准为最新的版本“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EthicalPrinciplesofPsychol¬ogistandCodeofConduct,简称“伦理学规范”)。目前,尽管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都有相对应的学术委员会对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进行引导,但是这两个机构都无法对从业人员构成现实的约束力,也没有相应的准入标准和培训机构认证标准,行业内部由于缺乏这样一个最高的行会组织无法进行有效自律,这导致了目前国内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混乱的局面。5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道德现实困境。

心理学的治疗方法篇5

健康这一医学中的重要概念,不同医学模式,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这一定义已被人们接受和认可。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是指一组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但具有躯体症状和表现的一类疾病,并伴有肯定的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心理疾病在病因学上重视心理是因素在疾病产生和变化中的作用,认为“即使单纯的生物理化因素引起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心理因素的参与。”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对复杂疾病的深入研究,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对人的生理与心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认识,对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在疾病和健康中的作用,很早就有记载。中医理论中的“形神合一”、“整体观念”、“情志与五脏相关”等学说都蕴藏有丰富的心理医学理论和思想,并体现在疾病的诊治与预防等方面,其科学性有效性也得到公认。

中医心身医学的理论基础,源于《内经》的“形神合一论”、“天人合一论”、“心身合一论”、“脏腑相关论”、“阴阳五行学说”。如《内经》所言:“主则明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精辟地阐述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是中医的心理病理学。《内经》又指出:“人之有生也,有阴有阳,有短有长,有柔有刚。”因此中医的心理生理又具有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的特点。

心身疾病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多有较好的疗效,但轻易因情志因素复发。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当可由实转虚,最后阴亡或阳亡而终。另有少数患者可因剧烈的情志刺激、气血暴逆或气血暴脱而精去神亡。

心身疾病发病的基本病机在于肝的疏泄失调而引起的刚柔不能相济,表现为气血阴阳失调。

病机演化:情志刺激,首先伤肝,刚者及心,柔及脾肺,终必及肾。治疗应柔以制刚,刚之治柔,使其刚柔相济,心平气和。具体方法为,肝疏泄太过而致刚证者用柔肝法抑制其疏泄,肝疏泄不及而致柔证者用疏肝法增强其疏泄,即《内经》所言“用辛补之,用酸泻之”形成刚柔的辨证论治方法。

心身疾病重视的是心理和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强调的是“心”“身”同治。除了运用生物医学的各种技术和方法祛除身躯不适外,合理的心理疗法的使用也是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中医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依据中医学理论创造和发展了多种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疗法,其实用性和有效性经过实践检验后也得到了肯定。以下就简要概述中医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

1 中医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

1.1以情胜情疗法以情胜情疗法是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及情志相胜等理论指导下,医生有意识的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常用的有怒胜喜、思胜恐、喜胜悲、悲胜怒等。

以情胜情疗法源自《内经》,是依据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创造的一种心理疗法。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主管体验,是脏腑功能的具体表现。七情太过不仅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还是治疗许多疾病的有效方法。后代医学家在次基础上发挥使用,积累大量成功的中医心理治疗检验。如宋金时代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主张:“悲可治怒,以怅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治悲,以虐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治喜,以迫遂死亡之言怖之;怒可治思,以侮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治恐,义虑此忘彼之言夺之。”以情胜情疗法,一般以精神因素在疾病中的发生发展中占主要定位而身形病变不突出者为宜。同时要注意刺激的程度,用做治疗的情志刺激,要超过压倒治病的情志刺激,但又不能太过。总之,以情胜情疗法是中医治疗学理论和实践的一项创举,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在中医心理治疗学的具体运用。

1.2 语言开导疗法语言开导法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情感障碍等,采取语言交流方式进行疏导以消除治病心因,纠正其不良情绪和情感活动等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都在自觉不自觉的运用此法,故其运用范围极广,是中医治疗心身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灵枢•贼风》云:“其祝而已着,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着,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以生者,可祝已也。”这就是古代的祝由疗法。所谓祝由即祝说发病的原因,为患者实事求是的分析发病的原因及发病的机理,提出对患者有利的观点,启发患者自我分析,来解除或缓解其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该治疗方法实际上也是以语言开导为主的一种心理疗法,与现代人的认知疗法如出一辙。

1.3 顺情从欲疗法顺情从欲疗法又叫做顺意疗法,指顺从患者的意念、,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已释却患者心理病因的一种心理疗法。主要运用于情志意愿不遂所引起的心身疾病。《荀子》说“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勿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说明每个人的基本欲望是生而具有的。物质决定精神,对于这正当而必要的生活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所导致的神志病变,仅用劝说开导,移情易性是难以解除患者心理疾苦的。所以有“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灵枢•师传》)之说。因此,“顺情从欲”是心理治疗的必要内容。当基本生活欲望得到满足时,神志病变就有可能得到向俞。

1.4 移情易性疗法移情易性疗法也就是转移注意力疗法,是通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通过精神转移,改变患者内心虑恋的指向性,从而派遣情思,改变心志,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心理疾病的方法。《续名医方案》曰:“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虑投其所好以移之,则病字俞。”《灵枢•杂病》曾有这样的记载“岁,移草词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以。”上面说的就是用大惊得方法治疗一般的呃逆不止,这也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心理治疗方法。心身疾病病理过程中,一些导致或影响疾病的境遇或情感因素,常成为患者心身功能相对稳定的刺激灶,其反复作用于心身功能,使之日趋紊乱。对此,可借助移情易性转移注意疗法,有意识的转移患者的注意中心,以消除或减少它的劣性刺激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2 结 语

心理学的治疗方法篇6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治疗抑郁症的不同治法,探讨多种途径对抑郁症的影响和治疗抑郁症过程点。比较各个治法的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

【关键词】:抑郁症途径

本病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患病率约占总人数的10%左右,而且女性的发病率较男性的明显增高。抑郁症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病种之一。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凡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抑郁症的发生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但主要是由于肝脾心三脏受累以及气血失调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多种伤害因素导致体内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后表现出情感,思想,言语,举止等行为异常。研究认为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性腺,不同的神经递质含量和神经递质受体,免疫功能,不同的脑叶,海马等组织有关系。

多种途径治疗方法:

⒈ 西药疗法治疗抑郁症:西药大部分都具有起效快的特点同时也会出现不良反应,易成瘾性、效果不稳定性或者加重痴呆癫痫等发作,便秘、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症状。

例如部分西药疗效姜厚璧1用吗氯贝胺治疗抑郁症疗效显示痊愈60.52%,显效18,42%,进步18,42%,患者可有副反应症状兴奋,失眠,头晕或者口干等。姜渊敏2采用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结果显示有效率是93,3%.显效率是83,3%,副反应可见胃肠不适和头痛嗜睡以及撒药综合症。

⒉ 音乐疗法治疗抑郁症:自古由来已久根据我国《史记》记载“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而现代医学则刚刚兴起的,音乐疗法属于一门新兴学科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带有干扰性的治疗过程,音乐大师运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这治疗过程作为治疗动力的治疗关系来治疗患者疾病的目的。音乐疗法在应用的同时也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和心理治疗能够起到良好的疗效。韩扬3等在患者口服抗抑郁药的情况下给予患者音乐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疗效比对照组明显。李林4等采用五行音乐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在患者口服抗抑郁中药的情况下给予患者五行音乐疗法收到了一定的疗效。

⒊ 心理学疗法治疗抑郁症:是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了解患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医师通过心理学理论对患者进行行为心理上的指导和暗示,以达到解除抑郁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例如纪红玉5等要求患者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的情况下给予患者心理治疗结果显示为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药相结合治疗抑郁症比单纯的抗抑郁药效果明显。唐思源等6用心理疗法治疗老年抑郁症,两组均用抗抑郁药,选用心理疗法合并药物治疗抑郁症的研究组比单纯用抗抑郁药的对照组效果较明显。

4, 中医治疗抑郁症:包括电针,针刺,耳针,中药,针药结合等治疗手段,中医治疗抑郁症以中医特有的理论和手段为依据,根据病症的病因病机特点给予治疗的一种治病方法。中医治疗抑郁症其优点很明显辩证施治,用药灵活,具体病症具体分析等,方法独特,灵活运用,疗效明显,副作用相对较少,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叶7等发表的中药抗抑郁症研究进展中举例提出中药柴胡银杏叶石菖蒲以及方剂逍遥散半夏厚朴汤等治疗抑郁症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疗效。罗仁瀚8,发表的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中提出取太冲合谷,神门,印堂等穴治疗抑郁症总有效率为80,3%,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5, 探讨:抑郁症属于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医学的发展,学者对抑郁症有了很多的认识和研究,所以列举了部分学者关于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和各医家的文献。

笔者发现各有其特点和疗效。一、西药应用方便,治疗效快,疗效明显但是在西药治疗过程中多数能够给患者带来疗效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副反应的。对患者其他脏器比如肝脏、肾脏损害比较大。二、美妙的音乐能够潜移默化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安抚患者痛苦的思绪,音乐疗法能够给改善患者的心灵状态且没有任何的副反应但存在局限性,音乐疗法可以作为治疗抑郁症的一种辅助手段。三、心理学治疗抑郁症没有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心灵的沟通可调整患者的扭曲思想改变患者的心理崎岖,不同的病人心理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灵活运用心理战术逐步将患者的心灵打开与外界同步交融。但是单一的心理治疗其效果相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借助其他的治疗手段方可达到理想疗效。四、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历史由来已久,无论是中药治疗还是针灸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其辩证施治、运用灵活,中医的治法很多如中药、针刺、艾灸、太极拳、中医养生等方法,如果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患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大部患有抑郁症的患者但凡治疗都会选择中医,中医治疗郁证理论来源丰富,中药可调理脏腑平衡阴阳,针灸疏通经络行气开郁,无论是调理调脏腑还是开窍解郁都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医的各种治法整合并用可以长补短互为利用,中医治疗抑郁症是安全的,副反应少,效果明显,是目前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手段。当然各种治疗手段各有其优缺点,所以我们要扬长避短更好的发挥其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姜厚璧,夏友春 吗氯贝胺治疗抑郁症,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 01

[2] 娄渊敏, 宋百丽等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临床观察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06 

[3] 韩扬,接受式音乐辅助治疗抑郁症病人的效果,齐鲁医学杂志 2010,01

[4] 李林,姜云等五行音乐合中药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观察,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11

[5] 纪红玉, 支持性心理治疗对首发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10

[6] 唐思源等 老年抑郁症门诊心理治疗的疗效观察,中华全科医学 2009,01

[7] 叶等 中药抗抑郁症研究进展,亚太传统医药,2011,5

心理学的治疗方法篇7

【关键词】家庭治疗;社会工作;家庭问题;研究综述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家庭在结构、功能、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变迁、家庭变迁为家庭社会工作走向专业化、正规化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核心家庭的大量出现、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离婚率的升高、家庭冲突的增多、青少年问题的凸显等促使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家庭问题。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国内外研究人员进行了很多实证研究,都证明了家庭治疗的功效。家庭治疗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渗透到了成人精神分裂症、心身症状、障碍、成瘾、抑郁、焦虑、婚姻压力、亲子冲突等许多领域,吸引了具有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已由一种鲜为人知的治疗方法发展成为一门应用广泛的学问。家庭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模式,是以整个家庭作为治疗的单位,着重的焦点在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和沟通问题,是处理人际关系系统的一种方法。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都是与家庭、与家庭其他成员互动的结果,个人的问题不单单是个人问题,可能与家庭系统有关。所以家庭治疗的对象不只是病人本人,而是通过在家庭成员内部促进谅解,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中病态情感结构,以纠正其共有的心理病态,改善家庭功能,产生治疗性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系统式家庭治疗、结构式家庭治疗和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已在中国内地被广泛应用和传播。在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的开设,首先介绍到中国的是系统家庭治疗模式。其中以赵旭东为首的研究团队对系统家庭治疗模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研究。在中国,结构家庭治疗以香港大学的李惟容博士为代表,她是米纽庆(Minuchin)唯一的华人弟子,也是著名的结构家庭治疗师。李惟容博士一直致力于结构家庭治疗的研究,香港家庭研究所也在她的努力推动下得以成立。香港家庭研究培养了包括家庭医生、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社会工作者在内的专业人员,为有需要人士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家庭治疗课程,这也为结构家庭治疗在中国内地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至于萨提亚家庭治疗近年来在中国内地的兴起,一方面得益于国内学者对萨提亚(V.Satir)原著的翻译,如易春丽、叶冬梅合译的《新家庭如何塑造人》(2006);章晓云等翻译的《萨提亚家庭治疗实录》(2006);聂晶翻译的《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2007)等。另一方面中国国际萨提亚学院在北京、广州设立了萨提亚中心,大力发展和推广萨提亚模式,这也使得萨提亚家庭治疗很快在中国内地得到广泛认可。还有众多学者对家庭治疗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都为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一、国内学者关于家庭治疗的研究

利用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家庭治疗”的搜索结果①进行文献研究得出,中国国内学者对家庭治疗方法的应用和研究多在临床精神病学、心理治疗与咨询中,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工作领域的实践才刚刚起步;对搜索结果内的相关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得出,有关家庭治疗的研究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关于经典家庭治疗方法的介绍研究

家庭治疗模式的出现产生的重大影响被视为继心理动力学、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之后的“第四势力”。它带给社会工作和心理治疗以崭新的视角,把关注的焦点由案主本人转向家庭。

国内一些学者立足于不同的学术角度从整体上对家庭治疗进行了介绍,以汪新建、韩丽丽、马希权为例。汪新建(2004)从关系的探究和调整的角度,对西方家庭治疗产生的学术背景、基本框架和近期的发展进行了全面介绍。[1]汪新建对家庭治疗的介绍偏重于心理治疗,而韩丽丽(2005)则基于社会工作的立场,从社会变迁引发家庭问题,家庭社会工作运用专业方法对家庭问题的解决来介绍家庭治疗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四个流派:萨提亚(Virginia Stair) 的家庭沟通治疗、敏努钦(Salvador Minuchin)的结构治疗、哈雷(Jay Haley)的策略治疗、鲍卓勉伊-纳吉(Ivan Boszormenyi -Nagi)的脉络治疗。[2]而马希权和赵旭东(2010)更偏重于从精神病学方面对家庭治疗的起源和发展、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了一个整体介绍。[3]还有一些学者对家庭治疗进行理论综述和研究综述,为以后的研究者理清了思路并提供借鉴。如郑满利(2003)的《家庭心理治疗理论研究综述》;[4]姚建忠(2010)的《国内家庭治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5]于春红、郑洁欢(2011)的《家庭心理治疗的理论及其应用》等。[6]

在具体理论流派的介绍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系统式家庭治疗、结构式家庭治疗和萨提亚的家庭治疗这三个经典家庭治疗流派。1988年,由于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的开设,系统家庭治疗模式最早介绍到中国内地。其中以赵旭东为首的研究团队对系统家庭治疗模式的治疗理念、具体操作技术和临床实践方面进行了全面又深入的研究。如,赵旭东《系统家庭治疗关于治疗关系的观点――附中德比较》;[7]杨昆和汤宇等人的《系统家庭治疗常用技术的临床运用研究》、[8]《对18岁以下心理问题者进行系统家庭治疗的研究》、[9]《系统家庭治疗技术的临床运用》;[10]还有杨眉的《系统家庭治疗家的提问技术――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心得》;[11]张明廉、袁国桢等人从临床应用方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的系统家庭治疗疗效研究,[12]还有刘爱英、罗锦秀等人对儿童癔症进行系统式家庭治疗等。[13]

国内学者对结构家庭治疗的系统介绍,赵芳(2006)[14]的研究最为全面。她从结构家庭治疗的产生和发展、国外、港台以及中国内地的研究现状等方面对结构家庭治疗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实际运用过程中遇到的文化阻抗进行思考,探讨结构家庭治疗与中国文化之间达到“契合”。还有祝菡(2007)[15]以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实际运用中的实用性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为思考点, 对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现实运用做了比较深刻的应用评价。而萨提亚家庭治疗在中国内地的兴起,除了一些学者对萨提亚专著的翻译和中国国际萨提亚学院在中国内地的成立外,还得益于一些学者对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关注。杨明娟(2008)[16]对萨提亚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人性认同模型以及沟通姿态、转化历程、家庭重塑、角色舞会等主要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作了简要介绍。王琪、杨帆(2008)[17]则对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中局限性和优越性进行了评析。在实际应用中,吴燕霞(2007)[18]使用萨提亚治疗模式在改善大学生自尊和人际关系方面进行应用性探索;陈海芹(2008)[19]通过团体辅导实验证明了萨提亚治疗模式对初中生亲子冲突进行干预的有效性。

2、关于家庭治疗最新进展的研究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家庭治疗受到后现代建构主义、女性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的质疑与挑战,在经历发展的黄金期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内的一些学者也敏感的把握到这种变化趋势。如茆正洪、赵旭东(2010)对西方家庭治疗的五个新趋向的总结,介绍了建构主义的影响与社会建构主义的治疗模式、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影响及叙事治疗、女性主义的影响及性别敏感性治疗、多元文化主义及文化敏感性治疗、整合的趋势。[20]对家庭治疗新趋向研究的学者还有汪新建、吕小康、赵芳、李洪涛等。汪新建、吕小康(2007)[21]认为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原本流派林立的家庭治疗领域出现了一种整合性的理论思潮和实践取向。整合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对整合性理论的构建,二是技巧层次上的整合,三是对促成疗效的共同因素的综合。赵芳(2010)[22]也认为整合是当代家庭治疗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整合的同时更加强调治疗过程的系统化与综合性,并致力于对特定情境下特定家庭问题的研究,以响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家庭事实。

在家庭治疗的整合性的主导潮流下,国内学者也看到了女性主义也对家庭治疗提出了质疑。李洪涛(2000)[23]意识到传统大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以及家庭系统长此以来对女性的不平等期待造成的当前女性的矛盾处境。他倡议应将社会性别的理念纳入家庭治疗过程,警觉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规范与限制,以治疗促进两性的平等与发展。汪新建(2005)[24]把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对传统家庭治疗理论模式和方法造成的冲击和影响概括为四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强调用政治的眼光看待家庭;二是反对谴责母亲;三是主张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问题;四是正视家庭暴力。

另外,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将目光转向对叙事治疗(尤娜,2005)[25]和聚焦于问题解决的短期治疗(申雯,2007)[26]等家庭治疗的新模式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梳理和介绍。

这些研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家庭治疗的理论和技术,给中国内地的家庭治疗带来了崭新视角,也为家庭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多可能。

3、关于家庭治疗的实证研究

在家庭治疗的实际运用中,从应用领域来划分可分为:精神卫生、心理咨询、教育、社会工作领域。范围较广且有代表性的的实证调查主要在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领域,如赵旭东、许秀峰等人(2000)对90例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实施系统家庭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精神症状、社会功能和家庭动力学变化。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治疗后在精神症状、社会功能和家庭动力学均有积极变化,证实了系统家庭治疗的疗效与家庭认知、情感模式及交往行为的改变相关。[27]杨昆等人(1999)在1994年4月至1998 年2月,共对73个18岁以下有不同诊断的索引病人的家庭进行了系统家庭治疗,认为系统家庭治疗技术适用于中国青少年儿童家庭,可逐渐推广、应用。[28]朱臻雯(2003)选择青少年的视角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家庭三角关系,设计三角问卷,把被试青少年分为控制组,情绪问题组和行为组,得出结论: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在家庭三角关系中表现没有显著差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卷入家庭三角关系没有影响;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的青少年较之没有问题的青少年更多涉入家庭三角关系中,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的青少年在三角关系中的表现没有显著差异。[29]

而家庭治疗在社会工作和教育领域的应用大都是个案介绍。孔芳(2012)把家庭治疗的理念带入家庭教育中。她在西方家庭治疗理论中,依据家庭发展阶段论观点,关注儿童发展的各阶段主要任务,发现家庭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儿童与家庭的逐渐分离,这与传统中国人家庭成员之间过度追求依恋的现象有极大的区别;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家庭各次系统之间保持清晰的界限,避免形成各种三角关系,培养良好的家庭教育互动模式,能更好地保证家庭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30]

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在社会工作领域引入家庭治疗的研究还很少,现存的一些研究主要涉及青少年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和社区矫正。如张微(2007)的《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家庭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以对一个混合型家庭的治疗为例》;[31]卓彩琴、招锦华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家庭治疗策略分析―基于三个典型家庭治疗案例的质性研究》(2008);[32]朱孔芳的《家庭治疗模式在社区青少年服务中的应用研究》(2010);[33]刘学兰、李丽珍等人的《家庭治疗在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中的应用》(2011);[34]刘新莉的《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社区矫正个案分析》(2011)等。[35]

由以上家庭治疗的实证研究的现状可以看出,家庭治疗在中国国内虽有发展,但发展缓慢,缺乏理性而有效的实践模式的构建,案例分析报告过于简单,缺乏长期追踪调查和深入研究。

4、关于家庭治疗的本土化问题研究

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的家庭治疗在中国二十年多年的发展和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遇到了文化阻抗和“水土不服”问题,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和思考。李颜苗和梁(2005)[36]通过对中西不同的家庭文化观的比较,探讨家庭心理治疗在国内应用的特色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对国内学者提出建议:家庭心理治疗涉及到诸如文化、历史等范畴,国内学者在应用其方法时不要盲目照搬西方的理论,要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发展中国特色的家庭心理治疗。梁志秀、孙丹等人(2006)[37]在对家庭治疗本土化的思考中指出,中国家庭文化的基本精神,如注重权威、强调等级,重视亲子关系等,为家庭治疗理论与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和基础;而家庭治疗则进一步发扬了中国文化中人文精神和家庭本位的思想,二者的有机结合将是家庭治疗中国化的真正出路。姚丽(2010)[38]明确指出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对家庭治疗的本土化的阻碍,使得国内社工在运用家庭治疗方法开展工作中面临三个本土化问题:介入、取得信任和改变家庭互动。对家庭治疗本土化的研究还有陈红莉(2006)[39]的《社会工作本土化:文化视角下的家庭治疗》;刘志红、阮曾媛琪(2008)[40]的《系统家庭治疗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等。

社工在具体运用家庭治疗方法开展家庭社会工作时,不应拘泥于某一流派,应博采众长,顺应时代潮流,结合中国文化背景,针对中国家庭的特点和现实需求探索出本土化的家庭治疗服务模式。

二、对国内家庭治疗的评析和展望

国外关于家庭治疗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已十分成熟,这为家庭治疗在中国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创造了良好条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国外关于家庭治疗的研究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西方家庭治疗产生于二战后家庭问题丛生的条件相似,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开展也是社会转型期间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的需要。但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尽管国内许多学者和临床工作者把目光转向家庭治疗,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整体来说,在社会工作领域,国内对家庭治疗的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和技术的“引进”阶段,具体的应用工作处于“摸索”阶段。第一,在理论研究中,对家庭治疗缺少系统梳理,对家庭治疗的优缺点的批判性研究不够,在家庭治疗与中国家庭之间、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够深入,对本土化家庭治疗模式的构建几乎是一片空白;第二,很多实证研究只是运用家庭治疗方法对某一问题进行简单干预,而缺少对具体的治疗过程的详细的阐释和深入追踪研究。家庭治疗是一种整合性极高的方法,而家庭社会工作更是囊括了社会工作中的众多群体,在具体应用时,需要社会工作者针对不同家庭、个体不同需要,选取一种或多种合适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致力于恢复个人的重要社会支持系统――家庭,改善家庭功能,达致最好的服务效果。

家庭治疗作为一种分析人类行为的新框架,将案主的问题置于更宏观的系统―家庭等群体之中来分析,这种方法不仅为解决个体问题提供了帮助,避免造成对案主的指责,同时也为解决与个体相关的组织系统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家庭治疗这一理念也可以运用在各个系统之中,如学校、企业、机构、小团体等,使我们从不同的视角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推动家庭治疗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检索时间:2012-6-1;检索关键词为“家庭治疗”或“家庭心理治疗”或“萨提亚模式”;检索范围是从1983年到2012年,在全部数据、全部期刊中,匹配度为精确,查询范围为全部目录,搜索结果共有1226条;选择查询目录为医药卫生,其他检索条件不变时,搜索结果为共有记录999条;选择查询目录为教育和社会科学综合,其他检索条件不变时,搜索结果为263条.

【参考文献】

[1]汪新建.关系的探究与调整:西方家庭治疗的新视角[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韩丽丽.家庭问题与家庭社会工作的介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马希权,赵旭东.家庭治疗及相关的家庭研究概述[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1).

[4]郑满利.家庭心理治疗理论研究综述[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6).

[5]姚建忠.国内家庭治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6).

[6]于春红,郑洁欢.家庭心理治疗的理论及其应用[J].社会心理科学,2011(5-6).

[7]赵旭东.系统家庭治疗中有关治疗关系的观点─附中德比较[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2).

[8]杨昆等.系统家庭治疗常用技术的临床运用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1999(2).

[9]杨昆,赵旭东等.对18岁以下心理问题者进行系统家庭治疗的研究[J].云南医药, 1999(3).

[10]杨昆等.系统家庭治疗技术的临床运用(一)[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3).

[11]杨眉.系统家庭治疗家的提问技术─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心得[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4).

[12]张明廉,袁国桢.精神分裂症患者系统家庭治疗的疗效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8).

[13]刘爱英等.系统式家庭治疗儿童癔症一例[J].校园心理,2009(3).

[14]赵芳.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技术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契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5]祝菡.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及其应用评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7(3-4).

[16]杨明娟.萨提亚治疗模式简介[J].社会心理科学,2008(1).

[17]王琪,杨帆.萨提尔家庭治疗模式评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8).

[18]吴燕霞.萨提亚治疗模式在改善大学生自尊和人际关系中的应用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9]陈海芹.运用萨提亚治疗模式干预初中生亲子冲突研究[D].山西大学,2008.

[20]茆正洪,赵旭东.西方家庭治疗的新趋向[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9).

[21]汪新建,吕小康.整合:西方家庭治疗领域的新趋势[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2]赵芳.家庭治疗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3]李洪涛.家庭治疗中的社会性别视角[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2).

[24]汪新建.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对家庭治疗的冲击和影响[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5]尤娜,叶浩生.叙事心理治疗的后现代视角[J].心理学探索,2005(3).

[26]申雯.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概述[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27]赵旭东等.系统家庭治疗前后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动力学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 [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2).

[28]杨昆,赵旭东等.对18岁以下心理问题者进行系统家庭治疗的研究[J].云南医药, 1999(3).

[29]朱臻雯.家庭治疗在中国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3.

[30]孔芳.家庭教育新理念―从西方家庭治疗理论谈起[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1]张微.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家庭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以对一个混合型家庭的治疗为例[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7(1).

[32]卓彩琴,招锦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家庭治疗策略分析―基于三个典型家庭治疗案例的质性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8(1).

[33]朱孔芳.家庭治疗模式在社区青少年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社会工作社工方法,2010(1).

[34]刘学兰,李丽珍,黄雪梅.家庭治疗在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中的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5]刘新莉.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社区矫正个案分析[J].社会工作(实务版),2011(2).

[36]李颜苗,梁.中西方不同的家庭文化观与家庭心理治疗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48).

[37]梁志秀等.关于家庭治疗本土化的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38]姚丽.家庭治疗的本土化[J].社会福利,2010(4).

[39]陈红莉.社会工作本土化:文化视角下的家庭治疗[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心理学的治疗方法篇8

关键词:音乐治疗发展特色问题

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与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着“亲缘”的关系。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MTA)在创建时曾对音乐治疗做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的目标就是将音乐运用于恢复和改善人的身心健康。我国学者对音乐治疗提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是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效应,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和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上述定义的理念焦点都集中体现在运用音乐使人类身心的失调损害状态得以恢复,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下面笔者拟从音乐治疗的起源、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我国中医音乐治疗的特色、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等几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音乐治疗溯源

1.我国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我国早期音乐多用于祭祀、娱神灵、省风、宣气,而“宣气”是指在阴阳阻滞、不能通畅运行的时候,音乐具有宣导、疏通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能找到大量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实例。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内经》中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间,可以意识”。指出五音和五脏有特定的联系,各脏有病其发声常出现与之相应的音阶,各音阶又会侧重影响与之相应的脏腑,即宫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肾,并指出五音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欧阳修曾记述自己“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既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宫声数引,久则乐乐愉然,不知疾之在体矣。”这是宋代孙道滋以“宫声数引”使欧阳修的“幽忧之疾”得到治疗的典型实例记载。另外,在《乐记》《律历志》《太平经》《养生论》《论衡》等文献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

2.音乐治疗在国外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埃及人通过巫医治病,除了给病人服用一些确有疗效的天然药物之外,还经常采用一定的仪式,对病人手舞足蹈一番,口中念念有词,哼唱着怪异小调,这样的怪异小调不仅起着暗示作用,也使病人内心得到很大的安慰,心情变得舒畅,病情便趋于好转。古希腊人很早就将健康和音乐联系起来,他们所崇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他们将情绪的净化看作是精神治疗的重要过程,而完成净化过程是通过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来实现的。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爱好音乐的医生把音乐视为一种娱乐和焕发精神的手段,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胡思乱想。18至19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音乐的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并有许多医生采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二、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音乐治疗思想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的音乐治疗起步较晚。1980年,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了讲学活动,首次把音乐治疗介绍到中国。此次讲座开启了我国进入音乐治疗领域的大门。1981年,医院开展了以音乐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音乐电疗,随后又与传统针灸相结合,使我国的音乐治疗从一开始,便具有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198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疗养院开展心理音乐疗法,为适应国内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大量采用了中国乐曲。后来又与长沙医疗器械厂共同研制了心理音乐治疗机,并在全国推广。1985年,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成立,开始出版、发行音乐治疗的音像制品。1986年,北京安定医院和回龙观医院与音乐专业人员合作,先后开展了老年忧郁症的主动治疗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操作性音乐治疗。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建立音乐治疗专业,1989年正式招收专科生。1989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参加者有25个省市100多个会员单位。成立同时,举办了首届学术交流会,音乐界著名人士赵沨、张非等出席了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1991年和1993年又分别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该学会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我国音乐治疗事业的发展步伐。1992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北京设备研制中心成立。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00多家医疗单位开展了音乐治疗,初步形成了由音乐家、心理学家、医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音乐治疗队伍,有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专门的教育机构、专业的音像出版社和设备研制中心。可以说,一个覆盖全国的音乐治疗网络已初步形成。

三、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特色

我国的很多专家学者在开拓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合理地结合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创造了不少新的音乐治疗内容,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学术体系,扩大了音乐治疗研究的视野。

1.在理论上,注重音乐的物理治疗作用,强调音乐声波的生理效应,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以心理学为主的理论体系。在中医音乐治疗思想中,注重“身、心双修”。在音乐对生理调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是“同构异质”的,无论世界上的什么实物,都是由各种相同的元素构成的,只是结构不同,所以才表现出不同的形状和特征。音乐也是一样具有世间万物所共有的属性,“五音”也有着和“五脏”相应的各种属性,因此,以五音调式编配的各种乐曲,可以通过这种共同的属性而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五脏系统。在音乐对心理调节方面,中国的七情理论认为:情志的失调可以通过“相生、相克”来获得平衡,例如,过度压抑的病态,可以用“怒”来平衡,通常采用激昂、悲愤的旋律,强大而带震撼性的音量,帮助患者宣泄郁闷的心志,然后再用轻松、流畅的音乐放松患者精神。2.在作品上,中国古典音乐、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下的作曲理论,为西方的音乐治疗提供了大量曲目。与西方作曲家强调个性大相径庭,我国自古以来的多数音乐作品都是为环境、为氛围、为景观而创作的,这非常符合音乐治疗对作品的要求。因此,诸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之类的音乐,以及近年来中国的一批医学家、音乐家主动地“为治疗而创作音乐”。诸如《阴阳五行疗效音乐系列》《现代心身疾病疗效音乐》《心理健康保健系列》《美容系列》《睡眠音乐系列》《现代催眠疗法系列》等制品,受到国内外音乐治疗师和广大患者的欢迎。

3.在方法上,中国音乐治疗结合了诸多中医方法,使音乐治疗的手段更加丰富。我国在音乐治疗的方法上,比较突出的是创造了音乐穴位电疗法、音乐气功疗法等。其中电针疗法是采用亳针刺入穴位,通过音乐电流,同时兼听音乐,其作用机理是音乐、音乐电流、经络穴位等作用机制的综合,其疗效更为显著。

四、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日趋迫切,音乐治疗作为一种“享受型”“自然型”的医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喜爱,这是它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民众基础。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音乐治疗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毕竟还短,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医学研究水平等,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音乐治疗方面还存在着发展中的瓶颈,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1.理论基础薄弱。音乐治疗是由临床实践开始起步的,实践中有了疗效,自然不胫而走,广为效法。但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只有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理论基础薄弱,临床实践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这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几次学术会议科研报告,大部分是以对照比较的方式说明音乐疗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治疗机制,也就是音乐作用于人心身的原理所涉不多。这里一方面是因为进行这样的测试和研究,都离不开新型的、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使得有些研究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是从事该项工作的大部分是医护人员,他们忙于日常的临床治疗工作,又没有受过系统的有关基础学科及技能的训练,所以进行基础研究也比较困难。

2.学科人才紧缺。目前从事我国音乐治疗的队伍分两大阵营:音乐界和医学界。这两大阵营的学术相容性极差,音乐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不懂医学,医学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对音乐知之甚少。这种现象严重削弱了我国音乐治疗的学术发展,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水平。把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在高等院校普及开设这门专业课程势在必行。

3.政策法规的束缚。欧美的音乐治疗学会大多具有资质审查权力,通过学会认可的资格证书后,可以在医疗单位工作,也可以独立开业,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受到法律的保护。而我国医疗职业序列中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职位,更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资格认定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音乐治疗从业人员的就业发展,也限制了音乐治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使得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前景受到一定影响。

在音乐治疗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丰收过、喜悦过,但我们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能打破制约音乐治疗发展的瓶颈。展望未来,这里将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张鸿懿.音乐疗法(一)[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1999(1).51.

[2]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中国电子音乐出版社.2002,第1版.

[3]张鸿懿.中国音乐治疗实践与教育二十年[J].艺术教育,2003.

[4]高天.第一届音乐治疗训练班讲义[R].2000,8-10,1-4.

[5]王志远.高等医学院开展音乐治疗学初探[J].音乐治疗学科信息,2002(6):38.

[6]侯建鹏.音乐有镇静作用——京城流行音乐止痛[N].北京青年报,2003-1-28.

[7]郑璇,徐建红,龚孝淑.音乐疗法的进展和应用现状[J].护理杂志,2003(7)42-43.

[8]普凯元.音乐治疗原理[J].音乐艺术,1996(3):71-73.

[9]沈靖.音乐治疗及其相关心理学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3(1):176-177.

上一篇:混凝土的裂缝修补方法范文 下一篇: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