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9 17:12:18

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

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篇1

    〔Abstr act〕Objective: To prevent and remedy symptoms of paralysis such as contracture of joints and stiff limbs, to increase the recovery rate of cerebral apoplexy and to decrease the rate of incapacitation. Methods: 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ere performed and anti- paralysis drugs were given. Results: The recovery rate of spastic paralysis of cerebral apoplexy was 91.5% among 106 cases. Conclusion: 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er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the symptoms of spastic paralysis.

    脑卒中是我国第一大致死性和致残性疾病, 致残率高达85%以上〔1 〕, 因此, 迫切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降低致残率。

    我科自1995年以来, 以针灸及康复训练相结合为主的综合疗法先后治疗106例痉挛性瘫痪的患者。该疗法在对抗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功能障碍方面疗效显着, 现将临床资料归纳如下。

    1 一般资料

    106例患者中, 男57例, 女49例; 年龄30~81岁;病程最短为7d, 最长为2年。 2 治疗方法

    2.1 口服抗痉挛药物根据肢体痉挛程度, 酌情使用巴氯酚、甘氨酸、妙纳等药物。

    2.2 针灸疗法

    根据肢体痉挛及关节功能障碍的轻重程度, 以循经辨证取穴为主, 拮抗肌群部位取穴为辅。

    2.2.1 头部取病灶同侧的运动区、感觉区。

    2.2.2 上肢部肩髃、肩内陵、肩外陵、曲池、手三里、合谷穴等。

    2.2.3 下肢部环跳、风市、足三里、阳陵泉、太溪、太冲穴等。

    每次上、下肢各取5~6穴、采用平补平泻法, 留针30~40min, 每日一次, 30d为一个疗程。2.3 康复训练方法采用在无痛范围内患肢的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以达到缓解肌痉挛、保持关节功能为目的。每次30~60min, 每天重复2~3次, 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患肢的良姿位和感觉障碍的护理。

    2.3.1 训练要求从远端小关节开始, 进行患肢各关节部位的揉、拿及关节的牵伸、挤压运动。对于明显的腕下垂、五指屈曲挛缩者, 在被动运动有效的基础上用矫形器固定在腕背伸, 五指伸直的位置;对于足尖下垂、踝内翻者给予超腘窝的“丁字鞋”外固定, 以保持踝背伸于中立位, 使痉挛缓解后患肢能较长时间保持在有效刺激量的状态。

    2.3.2 体位变换训练包括床上翻身、起坐、坐位平衡、站立平衡、迈步行走的训练。

    2.3.3 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取仰卧位或坐位,让患者主动以健肢带动患肢, 做上肢的直臂上举、外展、后伸, 肘关节的屈伸, 前臂的旋前、旋后, 双手十指交叉做对掌挤压运动, 并进一步训练手的精细动作及手、眼的协调性练习。

    3 疗效标准

    治愈: 关节痉挛症状消失, 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日常生活能自理, 部分可恢复工作。显效: 关节痉挛缓解、出现分离运动, 肢体运动明显改善。进步: 肌张力稍有增高, 受累部位关节活动有“卡住感”。无效: 康复治疗前后痉挛及活动障碍无改善。

    4 结果

    经过30~180d的综合治疗, 基本治愈46例, 显效30例, 进步21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91.5%。

    5 讨论

    脑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发生发展过程中, 几乎都会出现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或者痉挛, 这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自然恢复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性现象, 是中枢性瘫痪的特征之一。

    如果痉挛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 不但会引起患肢疼痛, 还会造成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变形, 导致关节活动度受限和康复训练困难, 影响患者活动能力的恢复〔2〕。因此, 在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 应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针灸及康复训练相结合为主的综合治疗, 从而使机体的功能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目前, 国外把针灸与功能锻炼相结合的方法称为“新趋势针灸”, 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挪威的康复医学专家Astrid kjendal〔3 〕曾经把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长期随访研究对象, 结果发现: 在针刺的6周内甚至随后的1年中, 对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国内的大量研究也证实: 针刺可从血液动力学4 〕、脑组织形态学〔5 〕、神经生化学〔6 〕等方面改善脑部血液供应, 消除脑水肿, 促进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另外, 通过早期的康复训练能够预防和纠正关节挛缩、肢体僵直等偏瘫痉挛模式的出现, 最大限度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愈率, 降低致残率。

    口服抗痉挛药物的目的是: 降低肌肉收缩的力量, 缓解异常痉挛模式的持续状态。痉挛状态的药物康复应注意个体化, 需选择疗效好、副作用少、与其它药物相互作用小, 而仅作用于肌肉组织的药物, 其靶作用为降低肌张力〔7〕。

    在治疗期间, 也应重视患者的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及精神障碍等方面的治疗, 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树立信心, 积极主动参与训练, 激发患者的康复欲望, 提高康复训练的质量和疗效, 最终使躯体和心理全面康复。

    [ 参考文献]

    〔1〕戴红, 王威, 于石成, 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0( 5) ∶344- 347.

    〔2〕张艳宏, 刘保延, 赵宏, 等.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特点及其评定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8, 14( 2) ∶110- 112.

    〔3〕Astrid Kjendal.针刺治疗对亚急性中风作用的一年随访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1998, 4  ( 3) ∶100.

    〔4〕李力, 张存在, 韩景献.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恢复期中风临床及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 1995( 9) ∶533.

    〔5〕胡国强, 田菲, 李平, 等“. 醒脑开窍”针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家兔脑水肿自由基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J〕.天津中医,1995( 3) ∶25.

    〔6〕杜元灏, 石学敏.针刺对急性脑缺血鼠脑组织ATP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 1999( 4) ∶38.

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篇2

【关键词】 挛缩畸形

摘要:目的:探讨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较为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对2000年6月至2004年12月间74例手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产生的主要原因、整复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4例手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产生的主要原因为:①创面早期处理不当致感染加深;②深II度烧伤病人不接受植皮而形成增生性瘢痕;③深度烧伤创面手术时间晚或薄皮片移植及术后未进行康复锻炼。整复手术采用瘢痕松解植皮、局部成形、皮瓣转移、关节融合等方法,术后采用抗挛缩措施并加强功能锻炼。随访67例73只手,3例手指掌侧瘢痕挛缩松解植皮后再挛缩行二次手术;3例虎口、指蹼处缝线瘢痕挛缩,其中1例影响功能需二次手术;所有畸形关节完全或基本矫正;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手部烧伤早期正确治疗可有效预防瘢痕增生,对继发手瘢痕畸形者及早行瘢痕彻底松解,植皮或局部成形、皮瓣修复,加强术后康复治疗能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 手; 瘢痕; 挛缩畸形; 整复术

The Deformed Restitution of Hand Burn Scar Contracture

Abstract : Objective :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ure methods in Deformed restitution of hand burn scar contracture. Method: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se the main reasons restitution measures and curative effect in 74 cases with hand burn scar contracture from June 2000 to December 2004. Result: The reasons of hand burn scar contracture in 74 cases included deepened infection due to inappropriate treating the wound surface in the early stage, the form of hyperplastic scar due to failing to accept the dermoplasty in deep II burn and late operation or thin free skin graft in deep burn and inadequate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after operation. Restitution with solution dermoplasty, transfer of skin flap, fusion of joint, anticontracture measures and functional exercise were performed in the cases. 4 cases needed the second operations because of scar recontracture of the finger palm in 3 cases and dysfunction due to suture line cicatricial contracture in hukou and fingerweb in 1 cases. all of the deformed joints completely or almost become well . patients recovered satisfactorily after follow up the 73 hands of 67 cases. Conclusion: Hyperplastic scar can be effectively prevented in the early stage after hand burn, early scar solution, thoroughly and sking rafting, skin flap reparation strengthened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to the secondum scar contracture deformed do benefit in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 Hand; Scar; Contracture deformed; Restitution

手部烧伤后易导致瘢痕挛缩,关节屈曲或过伸畸形,轻者手活动功能受限制,重者丧失劳动及自理能力,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为探讨手烧伤后继发畸形的有效防治方法,现对我院2000年6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74例手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病例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74例,共81只手,其中男49例,女25例,年龄1~46岁,平均14.7岁。烧伤时年龄在10岁以下者47例,入院时间为烧伤后3个月~6年。烧伤原因:热液烫伤42例(10岁以下38例),火焰烧伤22例,抓握热物体3例,电烧伤4例,热压伤3例。手指掌侧瘢痕挛缩屈指畸形41例,手背瘢痕挛缩掌指关节过伸畸形22例(其中合并指间关节屈曲畸形15例),腕关节掌侧瘢痕伸腕障碍3例,腕关节背侧瘢痕屈腕障碍3例,虎口瘢痕挛缩5例,伴指蹼瘢痕挛缩粘连17例。手烧伤后治疗史:换药治疗愈合55例,其中暴露治疗40例,切削痂植皮6例,烧伤后期肉芽创面移植点状或邮票状韧厚皮13例。

1.2 手术方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臂气囊止血带控制下,切开挛缩瘢痕或切除瘢痕,手指掌侧瘢痕于挛缩关节部位做垂直瘢痕切口至内外侧指中线,牵拉指尖使指伸直,向近端及远端轻推瘢痕残端松解皮下,然后再于切口内外侧远近端各作与原切口成45°角之辅助切口,被动伸直指关节,并充分松解皮下,使手指无牵拉阻力完全伸直;手背瘢痕多数予彻底切除,部分扁薄无明显挛缩瘢痕予以保留;严重关节囊挛缩、掌指关节脱位者酌情行侧副韧带切断,关节手法复位;指间关节背侧伸肌腱缺损、关节脱位者应作关节融合术;索条状瘢痕挛缩行多“z”成型。继发创面处理:全厚皮片移植16例,厚中厚皮片移植41例,脱细胞异体真皮+自体薄皮片移植2例,局部皮瓣加全厚皮片移植9例,单纯局部皮瓣成型6例,皮瓣类型有“V-Y”成形、五瓣、局部旋转摧进、邻指皮瓣,胸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

2 结果

2例局部皮瓣远端少部分坏死,1例植皮皮片少部分坏死,换药后愈合,行“Z”成形病例一期愈合。67例73只手获得随访8个月至5年, 3例手指掌侧瘢痕挛缩松解植皮后再挛缩需二次手术;3例虎口、指蹼处缝线瘢痕挛缩,其中1例影响功能需二次手术;所有畸形关节得到完全或基本矫正;功能恢复满意。

3 讨论

3.1 手烧伤后早期治疗与后期继发畸形的关系:手为人的劳动器官并暴露在外,容易受损伤,钟德才等报道手部烧伤约占烧伤病例的45%~50%[1],表明手部烧伤的治疗十分重要。对手部浅度烧伤采用换药,适当包扎保护创面,抗感染等治疗,创面一般愈合良好。但手部浅度烧伤后未给予足够重视,创面早期处理不当,发生感染,创面加深,则后期瘢痕增生严重,继发畸形且功能障碍。本组以手指烧伤多见,且以儿童期热液烫伤为主,大部分病例在基层单位或私人诊所治疗,创面暴露,由于儿童不能配合治疗,长期习惯性保持手指屈曲握拳位置,创面受压、摩擦或渗液引流不畅致感染加深而发生掌侧瘢痕挛缩屈指畸形。故对于儿童手部浅度烧伤,应予适当包扎保持功能位,重视手部创面换药观察,创面愈合后即进行功能恢复锻炼,手功能及外观均能达到正常。而对手部深度烧伤(深Ⅱ度或Ⅲ度烧伤),现代烧伤治疗提倡应用整形外科观点及技术早期积极手术治疗。鲁开化等[2]分析手烧伤愈合后需再次整形原因为深II度主烧伤早期未植皮,早期切痂不充分,植皮面积不够大周边瘢痕畸形,早期植皮成活率低,采用邮票或点状植皮,烧伤深达肌腱、骨关节,晚期肉芽创面植皮和术后未真正指导和帮助病人进行康复治疗。从本组病例的治疗经过看,由于大部分深II度烧伤病人不接受植皮手术治疗,而采用换药保守治疗,治疗时间较长,部分病例创面脱痂后形成肉芽创面而不得已采用薄层皮片移植,愈合时间较长,随着创面愈合时间延迟,瘢痕的发生率更高,增生更严重[3]。因此,手部深度烧伤应予高度重视,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及早彻底切削痂植皮,及早封闭创面,对已溶痂和肉芽形成的创面也应及早扩创植皮,术中采用大张自体全厚或中厚皮移植,保证皮片良好成活是治疗和预防手部深度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关键。

3.2 手术整形时机:由于手部烧伤后皮肤的瘢痕挛缩可继发肌腱、韧带及骨关节等深部组织的挛缩畸形,多数学者主张手术整形应及早进行,一般以创面愈合后3个月~1年内施行手术[4]。我们认为手术时机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瘢痕部位,对于小儿患者,由于其生长发育较快,随时间延长挛缩畸形进行性加重,并影响患手发育。因此,应争取创面愈合后3个月~半年之内施术。手背部的瘢痕挛缩可在短时间内因组织的强烈收缩而造成拇内收及掌指关节过伸畸形,甚至造成关节半脱位或全脱位,继发骨关节畸形及影响功能远较手掌部瘢痕挛缩为重,时间越长整复效果越不理想,故也应在创面愈合后3个月~半年之内整复。而指蹼处瘢痕主要影响手指张开而对手指的伸屈活动影响较小,手术时间可推迟至瘢痕软化后(6个月或1年后),以免影响瘢痕增生期手术效果。

3.3 瘢痕挛缩畸形的处理及注意事项:对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患者,手术的目的是松解瘢痕挛缩,矫正畸形,恢复手部功能。对于手指掌侧瘢痕挛缩,手术时不必将瘢痕全部切除,我们采用于瘢痕挛缩张力最大处切开,然后再于侧方作与原切口形成45°角切口,这样能逐步松解瘢痕组织对皮下组织的粘连,并形成侧方锯齿状切口以避免术后直线瘢痕的形成。术中切忌在同一部位切开过深过宽,应逐级切开充分松解挛缩,缓慢被动伸直关节,忌用暴力牵拉强迫伸直手指,以免创面处残存的少量皮下软组织受到强力牵拉而撕裂,使深层的肌腱或骨骼外露,甚至造成神经、血管等组织的撕脱损伤。对于松解后有小面积肌腱外露,注意保护腱膜的完整,并尽可能利用周围软组织缝合覆盖。如见瘢痕与肌腱、关节囊、神经血管束粘连,则在其上保留一薄层瘢痕组织,但需作横竖网格切开充分松解,对于病程长,合并有肌腱或神经血管束短缩者,不能强求完全伸直关节,以免影响手指血运,而应将瘢痕彻底松解切除,创面修复后即进行各种综合治疗及功能锻炼,畸形多能得到矫正。严重关节囊挛缩、掌指关节脱位者多数需行侧副韧带切断,关节手法复位。对指间关节背侧伸肌腱缺损、关节脱位者可作关节融合术。小儿患者随着患手的快速生长发育,手部畸形尤其是屈曲畸形可能不同程度复发,一旦影响功能,需及时再次手术整形。

3.4 继发创面的处理:手部进行的整复手术,应尽可能采用皮片移植修复[5],以大张全厚或厚中厚皮片修复为宜。因其手术简单,供区损伤小,皮片成活率高,修复后不臃肿,功能恢复满意。全厚皮片后期收缩小,适合修复常受摩擦和易发生屈曲的掌侧创面,而手背侧植皮后较易对抗皮片收缩,若需皮面积大可选用厚中厚皮片。皮片移植面积应略大于创面,修剪缝合后无明显张力[6],创面要彻底止血,缝合后适当加压包扎和固定制动是防止皮片失活的主要措施。本组全厚和厚中厚皮片游离移植共73只手,皮片成活率达98.6%,术后随访67只手中有64只手功能完全恢复。近年来,随着脱细胞异体真皮研制及复合皮在临床应用的成功,对于大面积深度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往往自体皮源有限,可选用脱细胞异体真皮+自体薄皮片移植,临床观察效果可与自体皮相媲美[7,8]。本组2例腕关节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应用此方法修复,效果满意。对于索条状瘢痕挛缩或虎口瘢痕轻度拇内收畸形者,周围皮肤多为正常,弹性好,可选用单“Z”或双“Z”成形或作虎口瘢痕五瓣成形术。指蹼瘢痕粘连,可于指蹼背侧或邻指侧面设计梯形皮瓣或旗形皮瓣再造指蹼。有肌腱、骨骼裸露的创面需用皮瓣修复,首选局部小皮瓣或邻指皮瓣转移修复,剩余创面游离植皮,因局部皮瓣肤质与受区接近,且不用改变手术部位,固定较容易,尤其适合儿童患者。如局部皮瓣难以修复创面,可选胸腹部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其优点是皮瓣薄,修复手部创面后受区不臃肿,无需再手术修整,且其较传统随意皮瓣有一定限度的超长成活,形状设计灵活,可修复多个手指创面[9]。

3.5 术后康复治疗:由于伤口和皮片都有继发挛缩的特点,手术涉及的各部分也会在愈合过程中形成粘连,为巩固整复手术效果,防止瘢痕挛缩复发,必须加强术后功能锻炼。成人患者应加强用手的活动,进行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牵拉关节和关节韧带,达到防止关节挛缩和强直的目的。本组有2例小儿手指掌侧瘢痕术后未能坚持术后固定和功能锻炼,导致指间关节再度屈曲畸形,对于小儿患者,应将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向家长讲明并教会使用,日间主动与被动活动相结合,佩带弹力手套或指套压力疗法,睡眠时应用可塑性夹板固定手指于对抗挛缩位置,持续3~6个月。有条件者可进行物理治疗,以软化所修复的皮片、皮瓣和周围组织。

参考文献

[1] 黎鳌,主编.黎鳌烧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138.

[2] 鲁开化, 张琳西. 手烧伤再次入院整形原因分析与治疗[J].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99, 15(5): 383-384.

[3] 蔡景龙,岳长路. 病因学研究. 见:蔡景龙,张宗学,主编. 现代瘢痕治疗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36-38.

[4] 张涤生,主编. 张涤生整复外科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660.

[5] 李世荣, 王珍祥, 毋巨龙, 等. 412例手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治疗[J]. 中华烧伤杂志, 2000,16(6):366.

[6] 贺加明.植皮法治疗瘢痕挛缩畸形[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0,14(1):63.

[7] 陈璧, 贾赤宇, 徐明达, 等. 自体皮源奇缺条件下瘢痕挛缩畸形的晚期临床修复[J]. 中华烧伤杂志, 2003,19(6): 361-364.

[8] 肖添有, 高国珍, 肖能坎, 等. 特殊部位复合皮移植与自体全厚皮移植比较[J]. 中华烧伤杂志, 2003,19(6): 369.

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篇3

脑卒中病人的康复应尽早开始

传统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1周后可开始进行康复治疗,出血性者在发病2周后,当生命体征稳定时就可进行。实际上,其康复工作应从发病后立即给予注意,入院即开始保持良好的功能位,避免上肢屈曲、下肢伸展、足下垂、内翻的模式,复核,凡不能自行翻身的患者,每2天翻身1次,是健侧在下、患侧在上的侧卧位或半侧卧位。

将病人患侧上肢被动地上举过头顶,使手指处于伸直状态,反复做,可促进手指功能的恢复。

仰卧位:令健侧髋关节作外展、内收运动,并加以外力抵抗时,可诱发患侧的下肢运动,健侧的手指用力握拳时可诱发瘫痪侧的手指出现屈曲运动。健侧的手指握拳与瘫痪上肢被动上举交替作用来诱发瘫痪手指的伸屈运动,对促进其功能恢复很有帮助。

关节的运动:肩关节的外展和外旋;肘关节的屈曲和前臂的外旋;肩关节的内收和内旋;肘的伸展和前臂内旋;髋关节屈曲、外展和外旋;膝关节屈曲;足踝背屈、内翻,足趾背屈;髋关节的伸展、内收和内旋;膝关节的伸展等。

预防瘫肢发生挛缩

预防肢体挛缩的发生,是康复治疗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这种肢体挛缩不仅可以预防,而且预防的方法也不复杂,关键的问题不是技术上的,而在于思想上有无足够的重视,并能否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因为这不是一个短期的任务,应该一直到病人的肢体能进行随意活动为止。防止肢体挛缩的发生,关键在于要使瘫痪肢体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也就是所谓的防挛缩模式,需要强调的是,病人1天24小时大都应保持正确的防挛缩模式,为了保持这一姿势,特别是夜间需要适当数量的枕头。防挛缩模式与抗重力肌群作用的模式即挛缩模式相反,它是防止足下垂、内旋,肘、腕、指关节屈曲状和髋关节外旋,膝关节伸直,足下垂状态的挛缩模式发生。而将允许最大限度的康复模式发生。

家庭或其他陪护者应尽量参与康复工作

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篇4

【论文摘要】 目的 总结重症臀肌挛缩症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经验。方法 对38例重症臀肌挛缩症进行术前护理,术后功能康复的训练,并随访观察长期疗效。结果 其中36例患者术后经6个月~3年的随访,术后功能均得到改善,疗效明显。结论 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及长期持之以恒的正确有效的功能锻炼是确保疗效的重要条件。?

臀肌挛缩症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病因是患者婴幼儿期臀部肌肉注射过多,导致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髋关节活动障碍的疾病,常引起髋关节内收、内旋挛缩畸形和屈曲障碍,表现为蹲、坐及行走时姿势、步态异常[1],手术治疗及功能锻炼是惟一有效的方法。根据平国兴等[2]对于重症臀肌挛缩症的诊断。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本院共收治了38例重症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臀大肌上移挛缩组织松解术,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8例,男22例,女16例; 年龄5~21岁,平均14.5岁,5~9岁5例,10~15岁15例,15岁以上18例,均为双侧病变。病史:均有臀部注射史,主要临床表现为坐或蹲下时双腿呈蛙式状,髋关节屈髋内收内旋功能严重障碍,臀部肌肉明显萎缩。X线片示全部患者均存在胸腰椎后凸畸形,骨盆明显后倾,长转子与髂嵴距离变短。?

1.2 手术方法 全麻成功后取平卧位。以大粗隆顶点为中心,作外后侧纵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向后分离皮瓣,达臀大肌后部,向前稍分离皮瓣,与臀大肌阔筋膜张肌间切开阔筋膜,向下至臀大肌止点,于止点处切断臀大肌,提起臀大肌肌腱,再向上向内切断臀大肌筋膜,矫正臀肌挛缩部分,松解后冲洗止血,放置负压引流管,将臀大肌止点缝至大粗隆上,缝合皮下皮肤。同样的方法,行对侧臀肌松解术。?

1.3 康复训练?

1.3.1 术前教育 本组患者因疾病而影响行走及下蹲,易形成内向自卑心理,希望通过手术改变症状,因而对手术期望很高,同时伴有手术恐惧感,怕疼痛等心理。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医务人员经常深入病房,与患者亲切交谈,耐心细致地进行安慰,取得信任,以通俗的语言介绍手术的目的、过程、术后疼痛的护理,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从而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

1.3.2 术前适应训练 训练患者俯卧位并配合翻身动作,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以及便器的正确使用。同时做好术后功能锻炼方法的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目的,鼓励其做好术后坚持功能康复锻炼的思想准备,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1.3.3 术后康复训练[3]?

1.3.3.1 护理术后给予平卧,用绷带将双膝并拢固定屈髋屈膝位,屈髋60°,屈膝30°,膝下垫软枕,保持中立位以减轻疼痛,防止挛缩的肌肉再次粘连和血肿的发生。此类手术范围大,切断组织多,易损伤臀部血管神经,所以术后严密观察双下肢末梢血运活动情况,以排除坐骨神经损伤。 ?

1.3.3.2 伤口引流管护理

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渗血情况,术后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防止扭曲、受压、反折,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如果引流量较多,应考虑到切口有活动性出血,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为了减少术后出血,可以在切口使用沙袋压迫止血。24 h引流量<50 ml时可拔除引流管。?

1.3.3.3 床上功能锻炼 麻醉清醒后,指导患者活动足趾及下肢肌肉。注意臀部肌肉群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等张收缩练习,15~20 min/次,4~5次/d,术后1周指导患者在床上行髋关节屈曲内收练习,用双手协助使双膝紧贴腹壁。刚开始时单替进行,达到双膝同时屈曲并拢贴向腹壁,双下肢屈曲侧卧位,双侧重复进行,使膝关节能紧贴床面。?

1.3.3.4 行走功能锻炼 术后第2~3天拔除引流管,指导患者扶着床栏杆双膝并拢,或以绷带将双膝缠绕进行下蹲的练习,下蹲时足跟要着地,腰背部要挺直,动作需缓慢,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性的锻炼,开始时只要求屈髋20°~30°,练习10~20下/次,每天3~4次,以后每天增加下蹲的次数和角度,逐渐使髋关节、膝关节屈曲达到或超过90°。同时进行一字步训练法:患者抬头挺胸,双上肢向前平伸,护士牵住其双手,嘱患者双下肢交叉直线行走,避免下肢外展外旋、内收活动髋关节[4],刚开始时一般15~20 min/次,3~4次/d,根据患者的耐受力适当增减训练次数和时间,并注意患者步行时全身姿势是否协调,及给予时纠正。术后1周除坚持以上功能锻炼外,同时练习翘二郎腿训练,翘二郎腿坐立时,使腰坐直,翘起的大腿后方紧密接触对侧大腿前方,以达到臀肌收缩和髋关节活动的目的。术后2周指导患者爬楼梯运动。?

1.3.3.5 出院后功能锻炼 由于本组病例住院时间不可能太长,出院时要特别强调回家继续做一些功能锻炼,还要在术后1个月指导患者进行跑步跳绳原地跳跃动作,协调髋关节功能,促进恢复。术后2~3个月指导患者有意识的行走摆臀,双下肢前屈后伸交替练习,纠正术前不正确的步态姿势。这些康复练习至少维持3~6个月。?

2 结果?

38例均进行手术,其中3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结果驼背与骨盆后倾消失33例(96%),步态基本恢复正常27例(84%),轻度摇摆步态9例(13%)。与手术前相比,平均屈髋功能改善93°(正常平均为135°,改善68.9%)。在屈髋90°时平均内收功能改善76°。全部患者术后功能改善自觉满意。?

3 小结?

重症臀肌挛缩症手术的目的是松解、切断影响髋关节运动的瘢疤组织,解除其对关节活动的束缚。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及长期持之以恒的正确有效的功能锻炼是确保疗效的重要条件,锻炼按计划进行,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本组患者年龄较小,因此,住院期间应取得家属的密切配合,教会他们掌握必要的知识。术后应指导患者早期积极地进行功能锻炼,一方面可以改善挛缩带周围正常组织的伸展、舒张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手术后瘢疤组织粘连,以免术后在原痉挛带位置广泛形成新的瘢疤组织,从而影响髋关节运动的恢复,而长期功能锻炼可以巩固手术效果。本病患者年龄普遍较小,进行训练时需加倍耐心,如果在早期功能锻炼期间,患儿因疼痛而拒绝练习或练习强度不够,这时应向患儿和家长讲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重症臀肌挛缩症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术后配合有效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取得他们的理解与合作,才能避免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胥沙汀,葛宝丰,徐印钦.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838.?

[2] 平国兴,黄建凯,等.重症臀肌挛缩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中华骨科杂志,2003,23(7):418-422.?

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篇5

【关键词】 儿童;手烧伤;瘢痕;整形

【中图分类号】R6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61-02

瘢痕是人体修复创伤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任何创伤的愈合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瘫痕形成。但烧伤后疲痕增生的确切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这就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临床上治疗手部烧伤后疲痕的方法虽然很多,但没有任何方法是单一可靠的。2007年8月~2011年11月我院收治烧伤后手部瘢痕挛缩畸形54例,采用瘢痕切除矫形、皮片移植及皮瓣移植修复创面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54例,男性40例,女性14例;年龄3个月~13岁,烧伤后病程3个月~5年。其中,热水烫伤34例,火烧伤16例,电烧伤4例;手指屈曲畸形36例,其中单指9例,两指以上27例;掌指关节过伸合并指间关节屈曲畸形及指蹼挛缩14例;腕关节背侧瘢痕屈曲障碍4例,掌侧瘢痕伸腕障碍2例;虎口挛缩5例。54例患儿手部瘢痕挛缩畸形共95只手,瘢痕位于手背63只手,手掌面瘢痕18只手,手背手掌均有瘢痕14只手。畸形分型:轻型:指蹼粘连手掌轻度挛缩,手指屈曲或腕背伸,但无肌腱损伤及血管缩短;中型:爪形手。掌指关节背伸,指间关节屈曲,拇内收,掌弓消失,握拳不能,并伴有肌腱损伤和血管神经缩短。重型:极度挛缩畸形,手指背伸严重伴关节脱位,或有手缺损和缩短,腕背伸严重,并有骨关节损伤。本组病例轻型65只手,中型19只手,重型11只手。

1.2 治疗方法: 手部烧伤创面封闭后3个月以上即开始手术整形。针对不同类型的手指畸形,结合手外科的特点,分别采取了手部瘢痕切除植皮、Z字型松解、局部皮瓣转移、邻指皮瓣转移、手背逆行皮瓣植皮、指侧皮瓣以及远位腹部皮瓣替换等手术方式。手术要点:瘢痕切除:最大限度松解挛缩,自浅筋膜下分离瘢痕仔细切除,松解肌腱粘连保护血管神经;大张中厚或全厚皮片移植:皮片要求完整,减少在功能部位拼接;指蹼重建:优先采用皮瓣修复,指蹼加深要到位,瘢痕挛缩严重可行植皮,但指蹼中央应当插入三角或梯形皮瓣;拇内收畸形矫正:对切开深筋膜尚不能松解挛缩者,可在拇指近侧指骨处切断拇内收肌横头加深虎口;掌指关节复位:对掌指关节严重畸形或有关节脱位者可行侧副韧带切断及关节融合。

2 结果

手术采用局部Z改形、4瓣或5瓣成形术23只手,瘢痕松解植皮39只手,局部皮瓣转移+植皮21只手,瘢痕松解植皮或皮瓣转移+关节融合12只手。手术中针对中重度畸形的治疗主要是外形的改观、恢复手指形态和功能,治疗30只手效果满意及基本满意的25例,满意度近83%。治疗并指畸形8指,有4指为分次完成手术, 手术重点完成指蹼的重建, 术后6个月随访,效果满意7指,满意度近87%,其手指的屈曲、分指活动接近正常手指。在95只手中, 畸形完全矫正,对掌握拳等功能恢复良好有70只手;畸形基本矫正,对掌握拳轻度障碍16只手;畸形部分矫正,功能部分恢复9只手。

3 讨论

本组病例轻中度畸形比例较大,其形成原因可能为:近侧指间关节背侧皮肤瘢痕挛缩引起,深度皮肤烧伤未及时植皮覆盖,或虽植皮,但违反整形外科及手外科的手指制动原则,在指背形成条索状瘢痕;关节囊烧伤、感染、坏死、关节结构破坏、屈指浅肌腱的损伤或切除后手指肌力不平衡而造成手指畸形;由于多指同时烧伤,换药时未注意分开手指保护指蹼, 而是将整个手指不正确的包裹,造成手指烧伤后继发性 并指 畸形。

整形外科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恢复手部功能,同时改善手部外观。对于儿童病例,要充分考虑手指的生长发育情况,针对畸形的复发率较高,制定出分段手术治疗方案,并进行整体的综合手术评估。手部烧伤后早期及时的切、削痂,大张中厚或全厚皮移植是治疗和预防手部深度烧伤后瘢痕增生挛缩畸形的关键。但对于因烧伤后治疗不当或无条件治疗手部瘢痕挛缩畸形严重者,应及早进行手术整形,一般以创面愈合后3个月~1年内施行手术为宜。临床最常用的整形方法是瘢痕切除松解或局部改形加植皮术。植皮的厚度应为中厚皮片和全厚皮片,临床观察表明,皮片的厚度与术后效果及皮片挛缩程度关系密切。植皮成活率也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首次植皮未成活或部分皮片坏死,未进行2次植皮,经换药后创面封闭,后期瘢痕再次增生,特别是指蹼处再次形成线性瘢痕增生, 挛缩无明显改善。因而,确保首次植皮成功对手部功能重建极为重要。

严重烧伤瘢痕挛缩畸形手部往往有深部组织的病理改变,手术需广泛、彻底切除松解挛缩瘢痕组织。对有关节畸形者,还应松解挛缩的关节囊, 严重者还需切断和去除部分侧副韧带。对有拇指内收虎口挛缩者,应切断拇内收肌横头扩大虎口。瘢痕切除后如有神经血管、肌腱、骨外露, 视情况应采用局部皮瓣、邻位皮瓣、带真皮下血管网超薄皮瓣修复或大张中厚植皮。

由于手部结构的复杂性,往往一次手术并不能解决问题的全部,需要患儿及家长的配合,坚持完成各阶段的治疗。术后的康复治疗,也是手功能康复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这些只有在手外科医师和专业的理疗师全面配合协助下,重建治疗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建民,齐顺贞,孙志刚等.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防治经验[J].临床军医杂志,2004,32(6):52-54.

[2]黎鳌.烧伤治疗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10-611.

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篇6

 

关键词:重症臀肌挛缩症;功能锻炼;康复护理

臀肌挛缩症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病因是患者婴幼儿期臀部肌肉注射过多,导致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髋关节活动障碍的疾病,常引起髋关节内收、内旋挛缩畸形和屈曲障碍,表现为蹲、坐及行走时姿势、步态异常[1],手术治疗及功能锻炼是惟一有效的方法。根据平国兴等[2]对于重症臀肌挛缩症的诊断。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本院共收治了38例重症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臀大肌上移挛缩组织松解术,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8例,男22例,女16例; 年龄5~21岁,平均14.5岁,5~9岁5例,10~15岁15例,15岁以上18例,均为双侧病变。病史:均有臀部注射史,主要临床表现为坐或蹲下时双腿呈蛙式状,髋关节屈髋内收内旋功能严重障碍,臀部肌肉明显萎缩。X线片示全部患者均存在胸腰椎后凸畸形,骨盆明显后倾,长转子与髂嵴距离变短。

1.2 手术方法 全麻成功后取平卧位。以大粗隆顶点为中心,作外后侧纵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向后分离皮瓣,达臀大肌后部,向前稍分离皮瓣,与臀大肌阔筋膜张肌间切开阔筋膜,向下至臀大肌止点,于止点处切断臀大肌,提起臀大肌肌腱,再向上向内切断臀大肌筋膜,矫正臀肌挛缩部分,松解后冲洗止血,放置负压引流管,将臀大肌止点缝至大粗隆上,缝合皮下皮肤。同样的方法,行对侧臀肌松解术。

1.3 康复训练

1.3.1 术前教育 本组患者因疾病而影响行走及下蹲,易形成内向自卑心理,希望通过手术改变症状,因而对手术期望很高,同时伴有手术恐惧感,怕疼痛等心理。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医务人员经常深入病房,与患者亲切交谈,耐心细致地进行安慰,取得信任,以通俗的语言介绍手术的目的、过程、术后疼痛的护理,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从而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

1.3.2 术前适应训练 训练患者俯卧位并配合翻身动作,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以及便器的正确使用。同时做好术后功能锻炼方法的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目的,鼓励其做好术后坚持功能康复锻炼的思想准备,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1.3.3 术后康复训练[3]

1.3.3.1 体位护理术后给予平卧,用绷带将双膝并拢固定屈髋屈膝位,屈髋60°,屈膝30°,膝下垫软枕,保持中立位以减轻疼痛,防止挛缩的肌肉再次粘连和血肿的发生。此类手术范围大,切断组织多,易损伤臀部血管神经,所以术后严密观察双下肢末梢血运活动情况,以排除坐骨神经损伤。 

1.3.3.2 伤口引流管护理

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渗血情况,术后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防止扭曲、受压、反折,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如果引流量较多,应考虑到切口有活动性出血,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为了减少术后出血,可以在切口使用沙袋压迫止血。24 h引流量<50 ml时可拔除引流管。

1.3.3.3 床上功能锻炼 麻醉清醒后,指导患者活动足趾及下肢肌肉。注意臀部肌肉群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等张收缩练习,15~20 min/次,4~5次/d,术后1周指导患者在床上行髋关节屈曲内收练习,用双手协助使双膝紧贴腹壁。刚开始时单腿交替进行,达到双膝同时屈曲并拢贴向腹壁,双下肢屈曲侧卧位,双侧重复进行,使膝关节能紧贴床面。

1.3.3.4 行走功能锻炼 术后第2~3天拔除引流管,指导患者扶着床栏杆双膝并拢,或以绷带将双膝缠绕进行下蹲的练习,下蹲时足跟要着地,腰背部要挺直,动作需缓慢,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性的锻炼,开始时只要求屈髋20°~30°,练习10~20下/次,每天3~4次,以后每天增加下蹲的次数和角度,逐渐使髋关节、膝关节屈曲达到或超过90°。同时进行一字步训练法:患者抬头挺胸,双上肢向前平伸,护士牵住其双手,嘱患者双下肢交叉直线行走,避免下肢外展外旋、内收活动髋关节[4],刚开始时一般15~20 min/次,3~4次/d,根据患者的耐受力适当增减训练次数和时间,并注意患者步行时全身姿势是否协调,及给予时纠正。术后1周除坚持以上功能锻炼外,同时练习翘二郎腿训练,翘二郎腿坐立时,使腰坐直,翘起的大腿后方紧密接触对侧大腿前方,以达到臀肌收缩和髋关节活动的目的。术后2周指导患者爬楼梯运动。

1.3.3.5 出院后功能锻炼 由于本组病例住院时间不可能太长,出院时要特别强调回家继续做一些功能锻炼,还要在术后1个月指导患者进行跑步跳绳原地跳跃动作,协调髋关节功能,促进恢复。术后2~3个月指导患者有意识的行走摆臀,双下肢前屈后伸交替练习,纠正术前不正确的步态姿势。这些康复练习至少维持3~6个月。

2 结果

38例均进行手术,其中3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结果驼背与骨盆后倾消失33例(96%),步态基本恢复正常27例(84%),轻度摇摆步态9例(13%)。与手术前相比,平均屈髋功能改善93°(正常平均为135°,改善68.9%)。在屈髋90°时平均内收功能改善76°。全部患者术后功能改善自觉满意。

3 小结

重症臀肌挛缩症手术的目的是松解、切断影响髋关节运动的瘢疤组织,解除其对关节活动的束缚。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及长期持之以恒的正确有效的功能锻炼是确保疗效的重要条件,锻炼按计划进行,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本组患者年龄较小,因此,住院期间应取得家属的密切配合,教会他们掌握必要的知识。术后应指导患者早期积极地进行功能锻炼,一方面可以改善挛缩带周围正常组织的伸展、舒张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手术后瘢疤组织粘连,以免术后在原痉挛带位置广泛形成新的瘢疤组织,从而影响髋关节运动的恢复,而长期功能锻炼可以巩固手术效果。本病患者年龄普遍较小,进行训练时需加倍耐心,如果在早期功能锻炼期间,患儿因疼痛而拒绝练习或练习强度不够,这时应向患儿和家长讲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重症臀肌挛缩症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术后配合有效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取得他们的理解与合作,才能避免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胥沙汀,葛宝丰,徐印钦.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838.

[2] 平国兴,黄建凯,等.重症臀肌挛缩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中华骨科杂志,2003,23(7):418-422.

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篇7

关键词:脑卒中;足下垂;金门穴;康复

中图分类号:R743.3 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8-1011-02

足下垂是脑卒中肢体瘫痪的表现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站立和行走功能,给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在对脑卒中急性期弛缓性瘫痪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尝试多种诱发踝背屈的方法,虽然都可以出现踝背屈,但大多伴有足内翻,经反复摸索实践,发现刺激金门穴可即刻诱发踝背屈,且很少伴有足内翻的出现,同时配合康复治疗及患侧下肢管理等综合措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09年9月―2010年12月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科、中医科的住院病人,共52 例,男31例,女21例,年龄45岁~76岁,平均68.3岁,其中脑梗死37例,脑出血15例,病程3 d~28 d。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经CT或MRI证实。病例纳入标准:脑出血、脑梗死急性期伴弛缓性瘫痪;偏瘫侧足下垂,肌力0级~2级;意识恢复清醒,能理解他人语言、配合治疗。排除标准:既往有偏瘫侧踝关节畸形;患足外侧皮肤破损;患足水肿严重;严重感觉缺失;认知障碍;严重的患侧忽略;有心肌梗死等严重合并症。

1.2 治疗方法

1.2.1 点穴方法 取穴:金门。操作:医者操作前修剪指甲,患者取仰卧位,偏瘫侧下肢屈髋屈膝,足掌平放于床面,膝、足跟与脚掌在同一矢状面上。医者一手固定患膝,以另一手拇指尖端适力点按金门穴,并沿赤白肉际迅速向第五足趾方向划行,行距约3 cm左右,此时可出现踝背屈,嘱患者尽量维持踝背屈,并根据病人的自我感觉和踝背屈的角度调整点按力度及滑行距离。如病人不能保持该动作,则医者迅速托住跖底外侧并向外上方抬离床面,保持膝、足跟在同一矢状面而足掌向外侧外展,患足外观呈现外八字状,维持10 s后恢复起始状,间隔10 s后再次重复上述动作,10次为一组,可连续做2组~3组,每组间隔1 min,间隔期间医者半握空拳,以尺侧上下往复轻叩患肢胫前肌偏后侧及腓侧肌群,力度以病人舒适为度。每日2次,连续治疗6 d,休息1天,治疗3周。当肌张力开始升高,或肌力达3级以上,不再使用点穴法。

1.2.2 急性期常规康复训练[2] 按摩、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跟腱牵张、床上运动(双桥、夹腿、摆髋、翻身、起坐)、坐位平衡训练等。每日2次,每次40 min,连续治疗6 d,休息1 d,治疗3周。

1.2.3 患肢管理 床上良肢位:除常规摆放外,还应根据下肢肌张力的变化而随时调整不同的摆放方式。仰卧位时软瘫期下肢可平放于床,一旦下肢肌张力开始恢复,应在膝下放置小软枕,使膝关节微曲;健侧卧位时要确保患足放置在软枕上,避免出现患足垂吊于软枕外而加重足内翻;如采取屈髋屈膝立腿摆放姿位,则应随时检查支撑物有无移位,避免因支撑物软塌变形而导致患腿外展外旋、足内翻的错误姿位出现;下肢有屈曲倾向者膝下不应垫放任何物品。避免过早作用力下蹬、用力直腿抬高等可能会引起下肢伸肌痉挛的动作。避免在患腿进行长时间静脉输液。

2 结 果

参照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中踝关节的评定方式[3],分别在仰卧位、坐位进行踝背屈:不能进行为0分(无效),部分进行为1分(有效),充分进行为2分(显效)。治疗3周后进行评分。仰卧位显效6例,有效4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3% ;坐位显效2例,有效4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6.5%。

3 讨 论

3.1 足下垂的成因 脑卒中急性期持续时间一般为2周,重症者可达4周[1]。瘫痪的肢体多为肌张力低下,腱反射低或消失,之后腱反射逐渐恢复并呈亢进。足下垂、内翻形成的主要原因有:痉挛,由于高级中枢神经损伤造成的运动障碍,导致小腿三头肌肌群张力异常增高、痉挛所致,表现为足跖屈。肌无力,因瘫痪引起屈肌共同运动力弱而使胫前肌功能不能早期出现,导致踝关节不能背屈或背屈功能减弱[1]。关节挛缩,因各种原因使肢体和关节制动,就会有肌腹缩短,超过3周,关节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变为致密结缔组织而导致踝关节挛缩变形[4]。废用性肌萎缩,制动使小腿前肌群(胫前肌)及外侧肌群(腓骨长短肌)激活不足,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而渐致足下垂。

3.2 点按金门穴治疗足下垂的依据 足下垂的形成是一个逐渐进展的过程,足下垂一旦形成,便很难恢复。因而,在伸肌痉挛尚未出现之前,加强足背屈肌群的训练以提高其张力和肌力,便显得尤为重要。《灵枢・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金门穴为郗穴,是经气深聚的部位,所属的足太阳膀胱经在行经踝足部分的穴位均分布在外踝及足外侧。点压该穴,可激发经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瘫痪肌肉得到濡养,预防、延缓肌肉萎缩和足下垂的发生[5]。

足外翻的主动肌是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副动肌有趾伸长肌、第三腓骨肌。金门穴在腓骨长肌腱和小趾外展肌腱之间,从解剖位置看,其投影区下有腓骨长肌、小趾外展肌等,在此区域利用点按及划动刺激,亦与Rood技术中利用感觉刺激来诱发肌肉反应相吻合[6] 。

3.3 点按金门穴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金门穴处皮肤较厚,一般力度手指点按划刺不会损伤皮肤,但仍应注意观察皮肤局部反应。点压划刺皮肤在软瘫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痉挛期则成为一种不良刺激,反而会加重痉挛。故一旦发现肌张力增高,便应停止使用该法,同步也应将变更治疗方案告知家属,双方共同配合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脑卒中是一种高致残性疾病,在康复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和减轻可能出现的痉挛及肌肉萎缩等继发性损害,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经过对点按金门穴配合康复治疗和下肢管理防治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分析,认为它是一种具有安全性、有效性、操作简单易学、患者乐意接受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燕铁斌,窦祖林.实用瘫痪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05-408.

[3] 王玉龙.康复评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84.

[4] 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31.

[5]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3-34.

[6] 殷秀珍,黄永禧.现代康复医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256.

作者简介:栾菁(1961―),女,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现工作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邮编:530031)。

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篇8

关键词 小儿急性偏瘫综合征 早期康复治疗

资料与方法

2001年6月~2006年6月收治小儿急性偏瘫患者11例,均为首发病例,男6例,女5例;年龄8个月~13岁,其中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6例,亚急性起病4例,反复发作1例;左侧偏瘫4例,右侧偏瘫6例,交替瘫1例;语言障碍5例,发热5例;抽搐6例;头痛4例,烦躁哭闹4例,嗜睡2例,昏迷1例;呕吐6例;复视2例;吞咽困难2例。

病因诊断:各项检查结果证实,病毒性脑炎3例,结脑2例,脑血管畸形2例,脑肿瘤1例,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1例,颅脑外伤1例,不明原因1例。

治疗:均予病因治疗,相应使用抗感染、扩血管药物及营养神经药物,恢复血供,改善预后。所有患儿均早期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偏瘫患儿的康复治疗从第1天就要考虑到恢复其正常的生活方式,治疗时间2~6个月。

保持良好的肢体关节功能位:患儿入院后,注意卧床姿势,以健侧卧位为宜;要掌握使患儿仰卧,臀部及肩胛骨下方各垫小枕,防止髋关节向下,向后旋转,肩关节不能内旋,脸面向患侧转。个别患儿还要大腿、小腿外侧垫砂袋或毛巾卷,防止患肢重力导致的髋关节外展、外旋。踝关节保持直角位置,在此基础上,采用有效的按摩和被动运动,当患肢肌力在0~1级时,在床上进行被动运动,由近端至远端,肌力级可行高举摸头。

促进肢体的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初期,在不影响治疗的同时,进行瘫痪肢体的按摩和被动运动外,同时鼓励患儿健侧肢体主动运动增强肌力,以配合患肢活动,帮助患儿做患肢大小关节屈伸,内收,外展的被动活动,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关节被动运动训练:患儿病情稳定后,可做轻柔的被动活动。急性期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做被动活动1~2次/日,15分钟/次,并逐渐大幅度以充分牵伸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在做被动运动训练时,应注意防止关节半脱位或损伤,禁止做强行牵拉动作。原则上,上肢多练伸肌,下肢多练屈肌,活动幅度由小到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

疗效评定:①显效:治疗2个月后肌力能达到级,各关节活动灵活;有抗阻运动;②有效:治疗2个月后肌力达到级以下,各关节运动较灵活;没有抗阻运动;③无效:症状没有改变。

结 果

治疗结果:显效7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100%。

讨 论

Okuno将小儿急性偏瘫综合征分为三型[1],对临床病因诊断有一定的帮助。本组显示小儿的颅内感染发病较多。小儿急性偏瘫常会发生肌肉萎缩和肌腱挛缩[2],病情一旦稳定即应进行康复训练,还可辅以针灸、推拿、理疗、特殊教育等,最大限度发挥患儿的代偿恢复潜力,减轻神经损伤后遗症。

通过对11例急性偏瘫患儿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方法,进行主动运动和被动训练以促进血液循环,刺激本体感觉器官引起反射性冲动防止肌肉韧带挛缩,保持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变形,维持正常肢体功能,总有效率100%,为患儿肢体的早期康复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周水珍,廖广红,孙道开.小儿急性偏瘫综合征16例诊断与治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2):90-91.

上一篇:心理学的治疗方法范文 下一篇:现在农村科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