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沟通的要素范文

时间:2023-12-19 11:22:07

心理学沟通的要素

心理学沟通的要素篇1

一、沟通心理需求,激发动力,提升积极性

西方管理心理学认为,要激发一个人的积极因素,使其获得激励的首要条件就是能够调动其内在动力。何谓内在动力?就是满足其心理需求。可是如何才能满足其心理需求?美国心理学家赫兹波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指的是将人的心理状态调整在维持正常的状态,起到保健作用。在班级管理中,也就是指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心理关系、和谐的同学关系、积极奋进的和谐班级心理环境等。这种保健因素的调整,能够将人的心理定位在一个积极向上的频率。如果学生的心理状态没有达到这种保健因素的最低标准,那么积极的动力就无从谈起,也就无法保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经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在接手新班级之前,从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入手,一步步进行沟通和了解,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从心理上引起共鸣,为学生创建积极的保健因素的内环境。有一次进行谈心,发现班干部中有个别女生工作心不在焉,学习也开始开小差,和以前相比判若两人。这让我非常纳闷。经过沟通后才了解到,原来我每次在开班组总结会的时候,经常会倾向性地表扬和这个女生比较要好的另一个女生,这样一来,她就走进了心理误区:我一定做得很差劲,老师肯定觉得我比不过任何人。于是我从建立保健性的内环境入手,和她采取这样的沟通步骤:首先我肯定了她的工作热情,还举例子说明她在工作中做过的事情,比如有爱心,帮助他人很积极,也很有创新思维等。另外我还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让她知道我对她的期望很高,希望她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通过心理沟通和交流,这个学生终于明白了自己在班主任心目中的位置,找到了内在的安全感,保证了她在班级环境中的心理需求获得满足。没过多久她就又重新焕发了工作热情,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这个例子表明,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心理沟通是非常有效的。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是在所难免的,正是因为矛盾的发生,才有了心理沟通的必要,教师和学生之间才有了建立和谐融洽关系的必要。正是从这个意义来说,心理沟通对于班级管理来说,是一剂良药。

二、沟通需求层次,发展素质,提升有效性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有著名的需求理论,认为:在每一个个体心理当中,都有一个金字塔形的需求层次,其中最顶尖的是关于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底层的则是自我生理需要,夹在中间的是有关安全、社交、尊重的心理需要。对中学生来说,社交需要就是能够在班集体中得到友谊,获得人们的信任和友爱;而尊重的需要就是在班集体中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承认、赞赏和尊重自己的人格。

作为班主任,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层次,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发展学生的素质,提升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入手,分析其心理的需求层次的不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需要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满足其需求。七年级有一个男生成绩非常优秀,却经常会违反班级规定,越是明令禁止的他越要做。像带手机、玩电脑这类禁令,他从来不能遵守。这样的情形让我也觉得很难办。我只好采用心理沟通的办法,与他谈心了解情况。这才发现他并非有意和老师作对,也不是和班级规矩过不去,他之所以违反纪律是因为他在一个论坛上经常发表帖子,讨论一些问题。我仔细看他的帖子,都是比较有思想的,而且发帖子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但如何才能让他在不违反班规校纪的前提下,获得自我尊重的心理需求呢?我让他想出几种办法,看看能否可行。结果通过心理沟通,他真的做到了。细究起来,心理沟通的成功在于尊重了他的个人需求层次,满足了他对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一个层次。

心理学沟通的要素篇2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问卷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01-03

临床医学研究生是祖国未来医学界的主力军,是医药卫生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守护人民大众健康的重任。医学生具备一定的沟通技能是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之一[1]。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患沟通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同等重要。美国医学院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美国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The US Liaison Committee on Medical Education)等组织要求医学教育工作者在培养未来医生时,仔细讲解、传授、评估其交流技能,使每一位医生不仅具备精湛的医术,更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2]。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减轻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焦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同时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对疾病的控制感及战胜疾病的信心[3]。为了解湖南省某高校(以下简称“该校”)临床医学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现状,本课题组设计、发放、回收、分析了问卷调查表,并根据调查结果探讨提升的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自行设计“研究生医患沟通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的内容包括一般信息(年龄、年级、性别、专业)、对医患沟通重要性认识、医患沟通教育现状、影响研究生与患者关系的自身因素及社会因素。以不记名方式分批向该校临床医学专业一年级到三年级的研究生发放问卷,每一批问卷在当天收回,于一周内完成调查。收回后汇总并通过Excel工作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回收情况

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38份,其中有效问卷338份,有效回收率93.9%。

(二)研究生一般资料

338名研究生年龄跨度范围为22岁~35岁,男性163人,女性175人,研一113人,研二110人,研三115人;内科148人,外科110人,肿瘤学32人,妇产科13人,传染科11人,儿科9人,眼科8人,耳鼻喉4人,口腔科3人。

(三)问卷结果与分析

1.研究生对医患沟通重要性认识。

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研究生认识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并注重提升沟通能力。

2.研究生医患沟通教育现状。该校开设《医学生医患沟通教程》[4](以下简称“教程”),关于对本教程的认识,调查结果如下:

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研究生支持开设该教程并对该课程很感兴趣,认为该教程对临床工作有帮助;但相当部分研究生不赞同目前理论课授课方式,建议采取多种形式教学。

3.影响研究生与患者关系的自身因素。

通过问卷得知:影响医患关系的研究生诸多因素中,首要因素是“医患沟通缺失”,其次是“缺乏医患沟通的培训”,最小的影响因素是“部分研究生缺乏责任心,工作态度不好”。

4.影响研究生与患者关系的社会因素。

通过问卷得知:影响医患关系的社会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患者对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其次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财政投入不足”,最小影响因素为“‘医闹’呈职业化趋势”。

三、讨论与对策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到目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能力状况、医患沟通不顺畅及医患关系紧张的各种因素。根据调查结果,笔者试从个人方面、培养单位方面、社会方面探讨提升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对策。

(一)个人方面

1.增强医患沟通意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研究生们要顺应时代潮流,逐渐转变意识。作为医患沟通的主导者,研究生们要自觉、主动同患者及家属沟通,增加与患者及其家属接触时间,耐心倾听,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及时了解他们在诊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疑惑,主动解答,积极疏导,将医患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

2.提高医患沟通技能。为提高医患沟通技能,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专业技能,与病人沟通前熟悉患者病因、诊疗方式,增强与患者沟通时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医患沟通技能,耐心倾听,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加强语言沟通的自我训练,注意谈话态度与肢体语言[5];参加相关专家的讲座,关注网上相关论坛,学习医患沟通的技巧。正确区分临床经验与沟通经验,切勿混淆,从而错误评价自己的沟通能力[6]。在学习医患沟通技能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将其转化为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3.综合提升自身素质,树立健康高尚人格。作为医学研究生,在工作之余也要多读书,陶冶情操,强化内涵,不断完善并提高人文素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升社交能力与沟通能力,综合发展。作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研究生们应谨记《医学生誓言》,树立高尚医德医风,医德医风同医术并重发展;以病人为中心,全面提升服务理念,以高度同情心、同理心、责任心和爱心对待患者。

(二)培养单位方面

1.完善培养计划,加大科研投入。培养单位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开设医患沟通方面的人文素质教程,全面提升研究生素质,并将医患沟通技能考核作为研究生培养期间的一项重要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可参照国内外医患沟通考核量表,如国内学者田冬霞修订《医学生沟通技能态度量表》中文版进行考核[7]。作为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综合性大学,还应加大对医患沟通课题方面的支持与投入,不断探索提升医患沟通技能的方法,完善体系;鼓励研究生参加医患沟通方面课题的研究,在闲暇时间多参与社会实践,深化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

2.充分重视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导师对研究生起着向导和楷模的作用,其言行举止对研究生的思想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思想品德、治学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研究生产生深刻的影响[8]。在临床工作中,导师应做好示范,积极向研究生传授沟通技巧,增强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同时积极向学生传授做人道理,注重医德医风教育,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3.提高授课老师标准,注重多种形式教学。为更好提升并激励研究生提高医患沟通技能,培养单位在遴选授课老师时,应选择临床经验丰富、口碑好、医疗事故少、沟通能力强、病人反映良好的老师。在教学方面,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专题小组讨论,以便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延伸[9]。除此之外还要增加社会实践,如Mini-CEX教学、角色扮演、标准化病人、经验交流;运用三维评价体系、三级综合指标评价体系、量化式评价体系来强化研究生临床思维,培育实践综合能力,提高医患沟通技能[10]。适当安排研究生去医疗纠纷协调部门学习,更直观地面对医患纠纷,增强医患沟通意识及处理纠纷方式与技巧。

4.改善医院环境,注重管理细节。医院的硬件设施及环境对病人疾病诊治有一定影响,医院环境也侧面体现了医院的管理水平与服务理念。因此,医院应强化管理,细化规则,更好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如在病房中发放“健康宣传杂志”等。同时,医院应合理分配病人,适当减轻研究生的工作量,让研究生有更多时间与患者沟通交流。

(三)社会方面

1.客观认识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健康问题愈加重视,对疾病诊治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医学是一门要解决复杂生命中出现的问题的学科,有很多未知的领域是临床和学术上目前还无法研究清楚的;在已经研究清楚的领域,甚至在一些成熟的领域,由于生命的复杂性和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医学也不可能预测到每一个患者每一种疾病的发展、演变和治疗情况[11]。因此患者应对疾病有较为客观的认识。

2.完善医疗环境。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难题正逐渐加剧医生与患者之间矛盾,严重影响医患关系。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医保制度,降低医疗费用;完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走民营与国营相结合的道路,改善医疗条件与医疗环境。社会上部分媒体为博人眼球,恶意挑拨医患关系;一些非法组织蓄意谋划医疗纠纷,破坏医疗秩序。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媒体予以及时、正确的引导,还社会一个客观舆论环境;并对破坏医疗秩序的恶劣行予以严厉打击,构建安定、有序、和谐的医疗环境。

3.将医患沟通技能考核应用到执业医师考试中。为让研究生们更加注重医患间的沟通,卫生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及考核细则,加快对医患沟通体系的研发,并应用到执业医师考试中去,让医学研究生在成为正式医师之前充分重视并掌握医患沟通技能。

四、结论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我们得知该校临床医学研究生能够认识到医患沟通在临床诊治工作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形式单一,医患沟通教程的理论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学习需求;在临床工作中医患沟通缺失,缺乏相应的沟通技巧;同时存在工作负荷重、病人对医疗期望值较高、医疗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舆论媒体导向等一系列问题。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存在自身、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的不足,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需要个人、培养单位、社会的努力与支持,各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全面协调,研究生的医患沟通技能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医患关系才能更加和谐,祖国未来的医药卫生事业才能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肇达,周同甫.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

[2]Makoul G.Contemporary issues in medicine: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Medical School Objectives Project[R].Washington D C: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1999.

[3]李春艳,段志军,王莺燕,等. 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2):240-241.

[4]刘江华,贺军.医学生医患沟通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5]朱巍,陈雄生.加强脊柱外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1):83-84.

[6]Woelber JP,Deimling D,Langenbach D,et al.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communication in dental education.A survey amongst dentists,students and patients.Eur J Dent Educ. 2012,16(1):200-204.

[7]田冬霞,刘俊荣.测量中国医学生学习医患沟通技能态度的工具――《医学生沟通技能态度量表》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4,(1):58-61.

[8]宋智.论导师参与下的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J]. 教育与职业,2010,(30):57-58.

[9]Jo Brown. Clinical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Some Fresh Insights[J].Academic Medicine,2012,87(8):1101-1104.

[10]贺军,王艳,杨林,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10):105-107.

[11]田甲乐.医患沟通的认识论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05):746-747.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clinical medical postgraduates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in one university, and so as to mak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the clinical medical postgraduates. Methods: Adopt the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to conduct a survey to the clinical medical postgraduates i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from the first grade to the third grade. Results:The medical postgraduates of this university have already noticed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and they are in favor of setting some related courses to help them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However,the teaching in reality is usually theoretical and lack of communication and skills training, and the form of the teaching is quiet limited.Conclusions: The individuals, training organizations and the society as a whole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make efforts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clinical medical postgraduates.

心理学沟通的要素篇3

[关键词]沟通能力;大学生;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张尔升,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海南大学工商管理所教授,海南海口57020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1-0199-03

随着改革的深入,大学生的就业也进入市场化阶段。毫无疑问,大学生能否就业要接受市场的检验,用人单位也要按市场法则决定取舍。然而,大学生如何在市场法则面前将自己最优秀的品质、最突出的才能表现出来,除了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事实证明,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大学生走向成功的通行证。沟通能力强的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很容易当学生干部和各项活动积极分子,也很容易引人注目,并能获得多项兼职。参加工作以后,很快融入一定的生活圈和交际圈,很快将自己所学知识转化到自己的知识系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并在工作中能够取得他人的愉快合作和帮助,事业上很快取得成就。相反,沟通能力差的大学生很容易被边缘化。沟通能力对工商管理类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工商管理类大学生今后主要从事管理工作,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管理就是沟通,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高必须依靠沟通。对工商管理类大学生而言,不仅要具备一般的沟通能力,还要具备管理沟通能力。既然沟通能力如此重要,那么,高等院校就要未雨绸缪,重视大学生在校期间沟通能力的培养教育。本文通过对三届工商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培养工商管理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探讨。

一、当前大学生沟通能力现状分析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可以使一个人获得认知自我、理解和调节他人情绪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也就是说,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更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这也是衡量大学能否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的重要尺度。如果一个大学生不会沟通,不善与他人合作,即使专业技能再优秀,也很难有用武之地。为此有必要对大学生沟通能力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沟通能力总体情况分析

由于条件的限制,本文只对某大学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询问、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大学生沟通能力情况进行摸底。

1、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此项调查发放了327份问卷,回收296份,回收率超过90%。调查显示,认为沟通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的比率分别是71.29%、25.08%、3.04%、0.68%;对大学生沟通能力训练认为非常必要、必要、没有必要的比率分别是48.99%、45.95%、5.06%,可见大学生对沟通重要程度的认识不断提高。

2、大学生对沟通能力训练的需求比较强烈。由于大学生直接面向市场,找工作就业是大学生的头等任务,接受什么教育内容对就业有帮助则是大学教育直接面对的问题。调查显示,认为找工作时特别有帮助的教育内容分别是沟通能力、专业能力、基础知识、心理素质,其比率分别是41.98%、33.12%、17.5%、17.5%,认为择业时欠缺的素质分别是沟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操作技能、基础知识,其比率分别为34.8%、28.8%、25.9%、4.6%。可见,为了顺利就业,大学生对沟通能力训练的要求是非常强烈的。

3、沟通方式过于被动。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学习压力较重,往往缺乏沟通的主动性。在调查中,当问到“在陌生的环境中,如坐火车,你与周围的人如何沟通?”回答“很健谈,总能找到话题”的占31%,“不会主动交谈,但可以和他人聊下去”的占47%,“始终沉默”的占22%。当问到:“你即将与陌生人沟通时”,回答“很兴奋”的占20%,“没感觉”的占37%,“很紧张”的占43%。

4、沟通过程有庸俗化倾向。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侵入校园,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参加健康的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在问到“班上组织的活动,你怎样对待”时,回答好玩才去的占87.3%,每次都去的占11.3%,一般不参加的占1.4%。而一些大学生在沟通中注重实惠,出现不讲原则、拉帮结派、请吃请喝等现象,而真正缺少的是知心朋友。

(二)大学生沟通能力测试分析

目前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测试缺乏统一的有权威的指标体系。本文采用21世纪工商管理课程系列教材《管理沟通》(程艳霞主编)的指标测试大学生的自我沟通能力和外部沟通能力。

1、自我沟通能力。管理沟通理论认为:成功沟通的前提是自我沟通,要想说服别人,首先必须说服自己。大学生只有自己说服自己,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测试,采用管理沟通设计的20个指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从三个年级抽取84人进行自我测量,用李克特量表积分结果如表1。

表1可以看出:有近2/3的大学生自我沟通能力不够理想,平均水平较低,离散系数虽然不大,但是自我沟通能力表现出很大差别。

2、外部沟通能力。现代社会既是竞争的社会,也是开放的社会,任何人都必须与社会其他成员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闭门造车与世隔绝是无法生存的。良好的外部沟通能力对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具备这种能力,可以在同学中建立亲密关系,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合作。对大学生外部沟通能力的测试,也是采用《管理沟通》教材中的15个指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三个年级的128人进行自我测量,用李克特量表法计算积分,结果如表2。

表2显示,现代大学生尽管60%左右外部沟通能力比较好,但有40%左右的人外部沟通能力仍然不足。外部沟通能力差距也比较小,若是采取偶遇抽样,外部沟通能力不足更为突出。例如,当问到:“你有几次兼职经历”时,只有12%的大学生回答3次以上,41.3%的大学生回答1~2次,46.7%的大学生回答从未有过。当问到:“在返校返乡途中,你喜欢与谁交谈”时,30%的大学生喜欢与陌生人侃谈,42%的大学生喜欢与同行或老乡聊天,28%的大学生喜欢一个人静养。

3、大学生对沟通能力的自我评价。通过对108位已经修完《管理沟通》课程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让其对自己的沟通能力作自我评价,结果是,认为自己沟通能力很好的占20%,较好的占40%,一般的占28%,较差的占12%,可见,大学生对自己的沟通能力是不太满意的。

(三)决定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因素分析

1、家庭因素。当代大学生都是20世纪80年代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出生的,他们在家中都是说一不二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和长辈对他们极其宠爱,养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性格和自私自利的品性。长大以后,家长们望子成龙,对孩子百般呵护,使孩子形成很强的优越感,从而缺少宽容、谦让、合作的品质。他们一旦踏入大学过集体生活,其弱点就暴露出来,在与别人交往时,只顾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不考虑别人,受这种因素影响,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就有很多困难。由于大学生之间不能成功沟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遇到烦恼无处申诉和发泄,产生孤独和绝望甚至自杀;另一种情况是同学之间发生纠纷时头脑不冷静,故意激化矛盾,甚至出现伤害事件。

2、环境因素。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环境里,在中学阶段,由于一切为了应试,学生、家长、教师、学校都要追求高分数。只要分数上去,其他都不顾及,没有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更缺乏沟通能力的训练。进入大学以后,部分大学生忙于钻研专业课和技术训练,只关心个人成绩,部分学生则忙于社会活动,同学之间缺乏互相关心。因此,沟通是在很有限的条件下进行的,沟通能力的训练明显不足。

3、社会因素。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下,部分大学生从实用主义出发,以个人利益为处世原则,结交对自己有用的同学,出现部分大学生看不起农村同学,看不起困难家庭的同学,巴结父母有权势的同学、父母是大老板的同学。因此,形成大学生之间沟通的障碍,加剧了大学生之间的隔阂。

4、心理因素。由于社会转型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部分大学生受学习、社交、工作、经济、家庭等方面压力的影响,有强烈的失落感,产生一些心理疾病:(1)自卑心理,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总感觉别人瞧不起自己,总是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表现出紧张恐惧,形成沟通的障碍。(2)孤独心理,部分大学生表现为不合群,不愿与他人往来,喜欢独来独往。(3)嫉妒心理,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长处和优点,看到别人冒尖心里嫉妒,对比自己水平高的同学采取讽刺、挖苦、打击、嘲笑等不当方式,给别人造成伤害,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的沟通。

二、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教育的策略

随着人们对职业经理人沟通能力的重视,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教育也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尚在讨论论证之中。笔者认为当前应着重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开设管理沟通的相关课程。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高校是传授知识的殿堂,当然也要传授沟通方面的知识,针对目前大学生沟通理论缺乏、沟通能力不足的现实,高校必须开设管理沟通的相关课程,并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通过管理沟通课程的学习,增强大学生对管理沟通的认识,为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奠定雄厚的理论基础,也为大学生今后适应社会作必要的准备。

(二)加强心理教育。使大学生克服沟通中的心理障碍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前部分大学生正是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影响其沟通能力的提高。因此,高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态,克服大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实现大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通过心理教育,消除大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培养大学生自信、宽容、理解、合作、助人的品格,成为受社会广泛欢迎的人。

(三)培养集体意识。淡化独生子女意识

有无集体观念是衡量大学生是否合群的重要指标。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不仅是自然人,而且还是社会人,每个人不可能与世隔绝独立生活。大学生是社会活动的一个大群体,因此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势在必行。其中最重要的是树立集体观念,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大学生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寻找知心朋友,向同学敞开心扉,倾诉心声,发泄情绪,既可以消除他人对自己的偏见,也可以消除自己对他人的偏见。

(四)加大沟通能力的训练力度

心理学沟通的要素篇4

关键词: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过程 功能 途径

1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含义及研究意义

1.1 沟通的含义

沟通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具体来说,它是在一定的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合适的渠道信息传递者向信息接收者发送特定信息,以寻求理解、反馈的过程。我国现有文献资料对于沟通的定义众说纷纭,因为不同的文献资料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现代汉语词典》将“沟通”定义为“使两方能够连通。”而《英汉辞海》则认为“沟通”是“共同使用,使周知,传递知识或消息等;也指传递消息或音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等”。笔者对“沟通”的理解是沟通者之间为了寻求理解而通过一定的渠道进行的信息和思想的交流。

信息传递过程包含信息、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环境、渠道等几个要素。

1.2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含义和类型

①含义: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就是通过信息沟通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进行交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双方理解的过程。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分别扮演教育者与受众。发送者发出的信息就是教育沟通的内容,双方采取的教育沟通的方式或途径就是沟通渠道。②类型:从教育沟通方式来分析,教育沟通除了可以通过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进行以外,还可以通过传媒沟通实现。日常的写作、阅读和信件往来均属于书面沟通形式,讨论、演讲或谈话等形式属于口头沟通。现代信息技术盛行后才出现了以电话、网络、电视为主的传媒沟通。

1.3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构成要素

通过上文进行分析,我们明确了信息沟通的五个构成要素,同样发送者、接收者、信息、环境以及沟通渠道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五要素。

1.3.1 发送者。①导向性:通过与信息接收者进行沟通,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以社会普遍接受的思想和行为对接收者进行引导,使其树立高尚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②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马列主义信仰,同时能够掌握扎实的党政方针,以及政策理论,明晰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效的沟通才能具备现实意义,并且希望运用自己的知识育德育人、回报社会。

③示范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发送者的个人品德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信息接收者的思想和品行,这种影响作用具有一定的示范性。④释疑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信息发送者比接收者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而且拥有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看问题的角度更全面,而且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更独到。信息发送者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为信息接收者答疑解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接收者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

1.3.2 接收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分别由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来承担。在进行信息沟通的过程中,对于信息接收者来说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单方面被动的接收,而是要作为主动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受众,其思想和行为的形成也充满个性。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收者主要有能动性、感染性和可塑性三个特点。

①能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信息接收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层面分析判断接收的信息是否科学合理,同时给出自己的政策和建议。通过各种途径,信息接收者与发送者进行信息的沟通,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沟通的目标。②感染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信息接收者将积极参与沟通的热情传递给信息发送者,使信息发送者受到感染,以此来激发信息发送者的兴趣,使其产生责任感,同时以自己端正的品行对信息发送者的道德品行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发送者的人文素养。③可塑造性:信息接收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体系,借助分析研判能力,通过分析处理接收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知,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

1.3.3 沟通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心理、道德、政治、思想等多个方面,因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沟通信息要包含心理教育信息、道德教育信息、政治教育信息,以及思想教育信息等。

①心理教育信息:指的是将心理疏导方面的信息传递给信息接收者以解决其思想行为问题,通过正确的行为或思想的疏导帮助其战胜困难挫折。②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教育信息应强调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方的利益关系,帮助信息接收者树立正确的市场经济观念,避免其受利益驱使破坏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和三方利益的平衡状态。③政治教育信息:政治教育信息指的是党政理论和方针大政。具体到日常生活,政治教育信息指的是人们的政治信仰、政治理念,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传播党的执政理念和理论方针,帮助信息接收者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理解党政方针理论。④思想教育信息:具体来说,思想教育信息主要包括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1.3.4 沟通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渠道,即信息处理双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方式或途径。包括借助语言、文字、表情、动作等方式来实现沟通。

1.3.5 沟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环境是同时涵盖了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方面内容的信息沟通的环境。这个环境是相对具体的、动态的环境,是诸多因素互联而成的系统,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可控性。

1.4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特征

①阶级性:通常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党性,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阶级性。信息交互双方、沟通渠道等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几要素,因此信息沟通具有共性,但同时它也是党政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因而它所代表的阶级和政治信仰有鲜明的特色,其任务和目标受党的总体目标的制约和影响。②互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信息交互双方关于情感、思想和信息的双向的交流和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互动性。③时代性。这是指信息沟通的渠道、环境和内容能够体现出时展特点,沟通内容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持续更新,沟通环境不断优化,因此,需要对沟通的渠道进行不断地探索。④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能够针对受众的职业、年龄、性格、知识结构等设定相应的教育沟通层次和沟通目标,并且在信息沟通中适时调整沟通方式和沟通内容,进而满足信息接收者的需求。

2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途径

2.1 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价值

通常情况下,引导、交流、感染和释疑纠偏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主要功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来说,无论何种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通过互动,进而使受教育者的真实思想,以及道德状况等让教育者有个准确的掌握。对于受教育者的发展情况,一般情况下,通过理论、政治、道德和心理信息等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可以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进而调动起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素质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时,信息发送者是教育者,是负责组织协调的一方,把控着信息沟通的内容、方式和目标任务,因而信息发送者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对教育沟通的成效能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为确保教育沟通取得实效性进展,教育者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养,以期从人格和专业讲学方面对信息接收者产生好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来说,能力素质是关键。

①创新能力。在沟通的环境、对象等方面,与以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需要创新沟通的方法、渠道、机制等,在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敌对势力之间的争夺异常激烈。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面对这种形势,需要对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和强化。②观察思考能力。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信息发送者的观察思考能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在思想方面需要意识到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进而对行为进行指导的重要性。③表达能力。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按照准确、流利、顺畅、简洁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需要全方位的培养表达能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自身的口头表达和笔头表达。④组织协调能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来说,为了形成强大的合力,一方面需要进行语言和行为上的交流,另一方面对各种教育资源和因素进行组织。对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进行有效沟通奠定基础。⑤心理承受能力。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接收者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知识层次、职业属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2.3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接收者积极参与沟通

2.3.1 信息接收者有进行沟通的愿望。信息接收者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对于提高思想行为的重要性,强化参与沟通的愿望。调整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要我沟通”向“我要沟通”的转变,为沟通的顺利进行、扫清心理障碍。

2.3.2 信息接收者吸收和消化信息。通常情况下,信息接收者对沟通信息的吸收和消化,将内化的思想观念外化为行为也包含在内。为了提高自身的思想、行为境界,信息接收者需要评价自身内化的思想观念,同时巩固正确的行为,纠正错误的或不合时宜的行为。

2.3.3 信息接收者及时反馈信息。当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持续一段时间后,信息接收者需要将沟通结果及时主动地向信息发送者反馈,进而对信息的掌握情况和沟通效果进行判断,同时制订下一轮的沟通方案。

2.4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式要多样化、现代化

在个性特征方面,与以前相比,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受众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取舍、行为选择等方面变得更加开放、现实、自我和随意。所以,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这些变化,根据受众的特征实现沟通形式的多样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林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方式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1).

[2]周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沟通障碍的分析与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01).

[3]孟益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激励理论[J].高教论坛,2003(1).

[4]高新华等.情感沟通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2(25).

[5]刘光.思想政治教育中沟通的内涵及其应有地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04).

心理学沟通的要素篇5

关键词 90后研究生 沟通特征 个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90s Graduates' Communication Feat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MAO Shufei

(Ningbo Software Education Center, School of Software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048)Abstract 90s graduates' communication show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distinct, diverse ideas, diverse communication,lifestyl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we need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90s graduates'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s from personal, family, social and other aspects, and actively explore 90s graduates'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respect for students'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in-depth real lif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ir literacy and expand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Key words 90s graduates;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s;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1 90后研究生沟通特征

1.1 个体意识鲜明

90后研究生生活经历相对来说较为丰富,除了在经济上对家庭存在一定的依赖外,它们的个体意识日趋鲜明,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烈。因此,在日常沟通中,他们不再满足于“被教育”,他们常常在沟通中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渴望自己的思想观点得到对方的尊重;自我维护意识明显增强,在遇到与自身切实利益相关事件时,他们会从维护个人价值角度表达自己的见解;在他们个体意识日益鲜明的同时,由于对社会缺乏足够的体验,加之学历较高,因而在遭遇挫折时,他们的挫折感表现得更强,心理承受力表现得更弱,不能客观地运用沟通手段来释放自身压力,独立意识与独立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

1.2 思想多元化

90后研究生生活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大环境中,因而他们思想观念的形成深受时代的影响,形成了多元价值观,他们对社会现象常常表现出独到的理解,对于社会存在的各种思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因而在与90后研究生交流时,他们思想的丰富性、鲜活性及多元价值观常常使我们自叹不如,感叹自己思想的“弱化”与“贫瘠”。然而,在90后研究生思想日益多元化的背后,我们又常常发现,90后研究生在面对多元思想与价值观时,常常把握不住主流思想与主流价值,在追逐个人利益、个人享受中迷失自我。

1.3 沟通方式多元化

90后研究生对外在新奇事物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他们能够极快地适应并熟练掌握新鲜事物。因此,在沟通形式上,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沟通方式,沟通网络化特点日益显著,他们更善于、更乐于运用现代网络手段进行沟通交流。网络也因其虚幻性,思想表达的自由化、快捷化、便利化等得到绝大多数90后研究生的喜爱。在沟通中,他们的思想、语言等也呈现出“网络体”,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释放情感,交流思想,建立起一个虚拟的“网络人生”。网络是一面双刃剑,在90后尽情表达思想释放感情的同时,它的虚拟性也让许多90后研究生迷失。

1.4 生活方式成人化

研究生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开放性,使得90后研究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接触社会、接触生活。社会生活中成人的生活方式对他们产生了极大影响,在与他们沟通过程中,大部分90后研究生表现出强烈的“走出校园、体验社会”的愿望,在体验社会的过程中,他们渴望得到社会的了解与认同,在社会评价中寻找自身的位置与人生价值。

2 90后研究生沟通特征成因分析

2.1 个人因素

不少90后研究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人生缺乏远大理想与抱负,信念不坚定;思想上追求享乐,生活追求成人化,不能潜心钻研学问;一味地追随社会大潮流,性格叛逆,部分研究生沉溺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对师长及同辈的劝解忠告往往充耳不闻,难以沟通。

2.2 家庭因素

90后研究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集两个家庭的呵护于一身,家庭生活也往往以他们为中心,家庭过度的溺爱容易使他们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加之生活中缺少兄弟姐妹,容易形成自我小圈子,在行为上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骄横等性格,社会交际能力差,不善于倾听别人意见,不善与人沟通。

2.3 社会因素

“社会实际是现实的、具体的,同时又是历史的、发展的,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构成了影响当代研究生价值观的客观条件。”①90后研究生出生于我国物质生活大转变的社会时期,他们享受着70、80后无法想象的物质生活,最优质的教育、最优质的医疗、最丰富的物质等,这助长了他们追求享乐之风;物质生活也推动人们多元思想的出现,90后研究生由于对生活缺乏真切体验,容易在各种思潮中迷失自我;虚拟网络因其虚拟性与交流的开放性也对90后研究生的沟通带来很大影响,网络沟通方式对他们实际沟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 90后研究生沟通对策

3.1 尊重学生独立人格

有效沟通的第一要素便是尊重,90后研究生与大学生相比,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更高,生活经历更丰富,因此他们的个性更鲜明,在沟通中表现出很强的个性特征。教师要积极转变沟通理念,不能居高临下,要以平等的姿态与研究生交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倡导朋友式的沟通,使沟通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下友好地进行。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诉求与心声,只有形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学生才愿意敞开胸怀,才能听取教师有益的建议与忠告,才能实现有效管理。

3.2 深入学生实际生活

90后自我意识很强,他们往往对外界持一种戒备心理。如何突破学生的心理“围墙”,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便是有效沟通的第二大要素。学生思想性格的形成大多与学生的成长经历有关,可以肯定地说,每一个性格养成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教师要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生活故事与心理需求。只有深入学生生活,我们才能帮助学生处理好各种困惑,学生才能对我们敞开心灵,对我们打开话匣子。我们才能通过沟通帮助他们走出生活、学习、择业、情感等多重困惑。

3.3 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90后研究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思想活跃,情感丰富,要与这一群精英进行有效沟通,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教师要不断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只有不断接触新事物,与学生交流才会有话可说;只有不断接触新思想,丰富自己的情感,才能与学生形成思想、情感共鸣,才能通过沟通引导学生;此外,教师还要不断提升沟通艺术,探求面对面沟通以外的沟通方式,尤其要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素养,适应新媒体时期的沟通交流方式等。

3.4 拓展沟通平台

网络生活是90后研究生现实生活之外的第二大生活空间,它对学生的思想、生活等产生着巨大的影响。“20世纪90后大学生成长于网络盛行的时代,其日常学习生活与网络密切相关,其价值观受网络文化影响,有着典型的特点。”②网络化语言方式、思维方式、多元思想、多元价值观等都对90后研究生产生了直接影响。教师要认识到网络已经成为90后研究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积极拓展沟通方式,抢占网络沟通平台,充分运用网络沟通平台,加强对学生网络生活引导,才能发挥网络沟通平台的作用;教师只有全面了解90后研究生的网络生活,积极参与网络互动,才能实现有效沟通。

注释

① 王珊珊.影响当代研究生价值观的社会环境因素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2(3):89.

心理学沟通的要素篇6

摘 要:医患关系不断紧张,“医闹”现象频频出现,使得新时期的医患沟通能力愈显重要。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医疗行为的重要成分,关系到医学生的命运及医院的兴衰,对缓解医患关系、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医学教育改革、、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培养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已成为当前医学生教育中迫在眉睫的话题。

关键词: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

1 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1 加强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

当前,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医闹”现象成为所有临床医生必须面对的新课题。而其原因中由医患沟通不足造成的纠纷约占50%。因此,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仅能让患者更好地配合医疗活动,还能使医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整个病史,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增强医生的沟通能力,应当从在校医学生抓起。

1.2 以沟通能力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了“生物-医学-社会模式”。1989 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中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 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 是无能力?的表现。”[1]传统的纯生物医学模式只是就病论病,忽略了人的特殊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及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使得我们医生提出了从人的整体性出发去认识、治疗病人的医学模式。医生只有通过与病人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 才能给患者以较好的治疗,而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实现这种关系的必要前提。要实现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仅依赖于医学生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要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其提高。我国医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专业训练为核心,极少医学院校注重医学生与病人沟通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临床实习中加强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

1.3一名合格的医生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今天的医学生在明天大部分都会成为临床医生,现在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也是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现阶段医生应具备四个要素: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有效的沟通能力和熟知医疗法律法规。医患双方交往中社会、心理、法律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医患沟通是对医学理解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是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使医患双方能充分、有效地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的认识活动。医生不能仅凭经验草率做出医疗行为, 而应该经过认真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作出准确的判断, 确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 临床诊断治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 病人的病情往往瞬息多变, 医生对自己的判断应抱有谦虚谨慎的态度,不仅要小心地接受实践检验, 而且要随时诚心倾听病人和同行的反馈意见, 一旦有了错误, 要立即纠正, 要在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 不断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临床理论, 不断提高医术水平。

2 当前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现状

2.1 国外现状

1993年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提出:21世纪所期望的医师应该是“交流的专家,有判断力的思想家,主动的终身学习者,信息专家,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 、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卫生小组的管理者,社会的支持者和初级保健的提供者”。 1995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五星级的医生”应该是“保健提供者 、交际家、决策者 、健康教育家、社区领导者 、服务管理者”。 由此可见国外医学教育界很早就开始重视培养医学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了。美国医学院校十分重视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把它列为21世纪医学生教育课程重点加强的九项内容之一,要求医学教育工作者在培养未来医生时,仔细讲解、传授、评估其交流技能,使每一位医生不仅具备精湛的医术,更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他们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2.2 国内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仍较侧重于医学知识的传授和运用,也正在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予以重视。大部分医学院开设有一些涉及医患沟通知识的学科,如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心理学、医院管理学等,但总体而言,对人际交往和能力培养尚未予以足够重视,对服务理念与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还是比较薄弱,对医学生的沟通能力教育存在着目标不明,内容不清的问题,缺少实践环节和科学的评价方法,而且缺少研究。许多医学生对医患关系和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深,缺乏对"健康"定义的新认识,低估了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在医疗中的作用,只关心病、不关心人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医学生缺乏与病人沟通的心理准备,在医患沟通技巧上缺乏应对策略,与病人交往中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紧张焦虑等心理状态[2]。

3 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途径

3.1 提高临床教师队伍的素质

医学生认为既往接受的最有效的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的方式是临床带教。临床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优秀的临床教师必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要培养高素质的医学生,首先要有高素质的临床老师。临床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其敬业精神、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的态度会自然地传给学生,这种示范作用对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建立良性的医患沟通模式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培养临床带教老师良好的沟通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当然, 医院要有适当的教学投人, 以鼓励临床医师的教学积极性。另外,培养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工作多年的医生练就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融洽关系的能力,他们可以将临床业务技能系统地传授给年轻医生,但因缺乏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修养,在向年轻医师传授沟通技术和能力时会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必须从在校生抓起,由专业人员对医学院校的在校生进行沟通技能的培训,例如从事心理学教育的教师,还应包括具有多年临床经验,善于与患者沟通,又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养的人员的参与[3]。

3.2 在临床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医学生进入临床见实习阶段,往往注重对一些疾病的症状体征的观察和对基本操作的观摩学习,却常常忽视医患沟通。因此,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知识的传授,将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渗透到每一天的临床教学中。临床教师在带教过程中,应充分强调临床实习的重要性,使学生从思想上真正重视临床实习,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动性,加强和病人、家属接触,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和互信的医患沟通。尽量地让学生在问诊和查体之前充分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尽量地配合学生的见实习。

3.3 提高医学生本身的沟通技能

医患沟通不仅限于病情和医学知识的沟通,它还涉及心理、经济、伦理等方面的内容,所以一名合格的医学生除了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外,还应该了解心理学、社会学、人际交往等学科知识。医患沟通的对象也不止限于患者本人,还包括其家人、同事和朋友。医学院校在医学教育中要重视医学生看、听、问、说和共情等心智技能的培养, 使医学生学会和掌握看、听、问、说、共情的技术, 并熟练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共情在临床心理学中也叫同理心或共感, 它是连接医患关系的最重要的环节。另外,要重视非语言信息的功能。非语言信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是语言信息所不能替代,比语言信息更具真实、准确性以及在话境中起着决定意义的作用,在情感和态度表达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的信息[4]。

3.4 增加人文课程设置

要开设有关沟通方面的专业辅导课程。在开设《医学心理学》的基础上,再开设《医患沟通学》讲座,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沟通技能,并教育他们在工作中如何处理上下级之间、医护之间和同行之间的关系。将医学人文教育、沟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教育相渗透,同时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加强对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对避免医疗纠纷、缓解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医学院校各级领导及广大师生都应身体力行,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劲戴,肖黎.美国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及启迪[J].

全科医学临床育, 2005,3(3):166~167

[2]戴正庆,许伟,倪衡建. 加强实习医生沟通技能培养探讨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41~42

[3]王旭东.医学生沟通技能培养之探讨[J].当代医学,2007,

(6):141~142

[4] 熊正南,季怀萍.医学生非语言信息沟通能力培养研究[J].

心理学沟通的要素篇7

关键词:医务礼仪;医患沟通;教学体系

1课程背景

2009年出台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明确指出医学本科生技能目标须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以及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流的能力。此项规定为我国今后医学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医学人文知识与医学专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将医患沟通作为医学实践的基本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医学生学习并掌握医患沟通的原则、方法与途径,更好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文精神,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医生和患者之间是一对默契的同疾病作斗争的战友关系。但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大环境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和谐音符:医患关系紧张,彼此缺乏信任、不能互相理解、医疗纠纷增加等,直接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和谐,进而影响医疗服务的质量。而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中,医患沟通不畅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出现医患沟通不畅的原因,除了医生缺乏沟通技巧与沟通意识之外,也反映出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不足与缺陷。在医学体系中,生物医学与人文医学均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对医学生人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积极改善传统的医学教育体系,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其多角度感受患者需求的质素,使患者在接受良好医疗技术的同时感受良好的人文服务,构建和谐的新型医患关系[1]。在此背景下,医患沟通学逐步走上医学历史的舞台。目前,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在世界各国医学院校都处于医学教育的重要地位,美国医学院校将医学生的沟通技能作为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进行积极培养与训练,在入学早期医学生即可实际接触患者,除了让学生了解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外,着重训练其与患者的沟通的思维和能力,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而英国医学会不但重视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而且在1987年就将医患沟通技能评估纳入医生资格考试[2]。

当前,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仍然以自然科学为主,忽视人文科学知识的培养,临床带教时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非技术性医患关系,考核重点也放在操作技术上,忽视了沟通技能评估。部分医学院校虽然设置了医患沟通相关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际的沟通能力的培养与指导,更缺乏必要的医患沟通实践,使得医学生在进入真正的临床工作后,面对患者时普遍存在焦虑、紧张、自信心不足等状态,加之对当今医患关系的现状认识不深,缺乏法律意识与风险意识,进而缺少医患沟通出现问题时的应对策略。

2课程性质与定位

课程的性质与定位对课程的设置至关重要,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学深度的掌控等环节都是以此为基础。对于医务礼仪与医患沟通学,课程的性质可以从以下方面认识。

2.1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实际上是一个以医务人员为主的群体同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之间相互交往的特殊的人际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以医疗活动为中心,以目前社会经济和思想意识为背景而形成的一种反映现代经济、文化、道德、伦理、法律等内容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不仅能使医生与患者相互沟通、相互信任,更大限度的提高服务质量,而且还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医德医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与发展。

2.2医患沟通学 医患沟通学是研究医患沟通的过程、沟通行为以及医患关系等诸多因素,探索如何以沟通医患双方相关信息来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患关系,研究如何将心理和社会因素转化为积极有效的手段与方法,推进现代医学诊治伤病和维护健康的一门学科,即向医学填充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要素,丰富医学的科学内涵,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为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探究实现现代医学模式的一门新的应用型边缘学科。

3课程体系构建

3.1课程目标 医患沟通课程是一门融合医学伦理学、医学礼仪学、心理学、伦理学及临床医学学科相关知识的临床实践性课程。课程需从医患关系入手,将心理学、伦理学、医务礼仪各个方面与医患沟通整合,了解医患沟通存在障碍的普遍原因及误区;同时将不同人际风格的沟通技巧及不同专业的沟通技巧和医学的沟通技能等内容整合为"沟通技巧"模块,培养医务人员在进行医患沟通时应把握的技巧原则和策略;另外,介绍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使医学生深刻认识到医患沟通教育的必要性,力求形成完整的医患沟通体系。

3.2课程任务 本课程属于医学人文类公共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医患关系的现状,提升对医患沟通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以人为本的工作服务理念,掌握有效沟通的方法与技巧;了解医患沟通中基本的心理学原理,掌握医患沟通中的伦理学原则:了解医患冲突情形下的特殊沟通技巧,了解医患纠纷中的媒体危机公关:学习临床路径及医院数字化建设模式下的医患沟通模式:明确价值观对个人行为及人际关系的影响,了解医德修养对从医道路的重要意义,树立"仁心仁术、至精至微"的从医理念。

3.3学时分配 医患沟通学课程首先开设18课时,包括理论课时及实践课时,具体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见表1。

3.4教学方法 理论课程注重启发式教学与师生互动: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要求我思考变为我要思考,如观看典型案例录像后就某纠纷处理过程中,医务人员掌握并运用了医患沟通中的哪些技巧及媒体公关,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活动中容易忽视的医务礼仪有哪些进行讨论;尽管同一问题很难得出统一、正确的答案,但对于学生见仁见智的回答通过辩论、师生互动等,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在进行医患沟通时充分调动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奠定基础,同时也可实现教学相长的效果。

实践课程采用角色扮演。在手术谈话、危重患者谈话时应该注意什么,怎么传达坏消息,如何与愠怒和投诉的患者或家属打交道等,在不同的医患沟通场景中,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不仅让学生明白良好的沟通态度和技巧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及、好的沟通效果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而且通过扮演患者,让学生换位思考并切实了解患者的需求,学习如何切实运用沟通技巧与方法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锻炼培养其主动、有效的医患沟通能力。

引入标准化患者教学方法。"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 Patient,SP)也称模拟患者,即选择正常人或患者进行专业的规范化训练,用于医学技能培训中,模仿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等情景配合医学生的技能培训。在医患沟通学教学中,可设置不同的医患沟通不畅情境,由"标准化患者"模拟由缺乏沟通而引发冲突场景的患者或患者家属,让医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反复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直到其满意为止。有实践研究表明通过标准化患者教学方法,可明显提升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3]。

3.5考核方法 当前国内对医患沟通能力的考评缺乏系统完善的体系及研究,主要以卷面考核理论知识为主,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实际沟通能力。综合医患沟通学本身授课特点及学校安排、学生负担情况,决定本课程为考查课,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由于《医患沟通学》课程的实践性都较强,决定了该课程考核更加侧重理论应用能力,能力测试为考核的中心环节。本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两部分组成,分别占到总成绩的40%和60%。两者合计即为课程学习成绩,见表2。

3.5.1形成性考核 包括学习内容考核和学习方式考核两个方面,分别占70%、30%。主要是通过在日常课程与实践中检查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科学测评学习效果,反馈学习信息,促进自主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涵盖了能力培养、思维培养和习惯养成等方面。

3.5.1.1学习内容考核,主要观察学生掌握并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实践来进行测评考核。

3.5.1.2学习方式考核,观察学生在日常课程中参加讨论情况及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时反映出来的思维能力,在进行角色扮演及面对标准化患者时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等。

3.5.2终结性考试 严格遵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命题覆盖全部学习章节,既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也重点考核其进行医患沟通时的分析、解决能力。

4体会

4.1创新医学教育模式,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是当前教育的核心 长期生物医学模式的限制和影响,使得高等医学院校在培养人才时更注重单纯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当前医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掌握与单项技能操作能力较好、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临床思维分析能力较差的现状,在临床面对患者时往往束手无策。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这种"灌输式"模式培养的医学生医学人文实践能力较弱,难以适应临床医疗工作的需求。创新医学教育模式,注重医学人文实践成为当务之急。医患沟通学着意培养医学生运用医学知识指导临床实践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弥补医学生人文知识结构及社会应用能力培养的不足的现状,填补医学技术与人文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的空白。同时辅以真实案例和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逐步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增强沟通能力。

4.3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目前我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现状是临床教师在学校与医院里进行严格的知识理论教授与训练,医患沟通学课程的授课、医学人才沟通技能的培养同样在学校与医院完成,因此高等医学院校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对培养现代高级医学人才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是大批临床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一时难以适应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任务。所以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养成,不仅需要课程的引导,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而医患沟通学课程教师只有深入临床研究,才能言之有物、行之有方,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医学生及早树立医患沟通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杜淑英,李作兵.案例教学法指导医患沟通学见习实践的思考[J].中国医院,2010,14(5):52-53.

[2]陈小奇,刘洁,孙家忠,等.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教育[J].中国医学教育杂志,2009,29(1):51-52.

心理学沟通的要素篇8

【关键词】有效沟通 教育心理学 心理协调 语文课堂教学

一、有效沟通是语文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就必须在语文课堂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要使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最大效能,获得“有效课堂”甚至“高效课堂”,教师的备课、课堂的组织都很重要,而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是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基石。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共同努力达成的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的思想、行为表现,就是语文课堂的有效沟通。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取得成功,除受智力因素影响外,还受非智力因素影响。即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速度和质量与其认知态度、情绪、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而又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成就动机、愉快的情绪、高度的注意力、适度的心理紧张状态,这些都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则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诚然,教师对课的精心设计和处理固然重要,而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协调,拉近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创设一个和谐、活跃、融洽的课堂气氛,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因素。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师、生心理上协调与否,甚至,教师和学生关系上的融洽、和谐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当教师与学生心理协调的时候,他们在心理上的相容性就大,师、生的思维得到自由舒展,并产生碰撞的火花,引起心理上、情感上的共鸣,这就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会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师、生心理不协调,他们在心理上的相容性就小,这对师、生的思维都会产生抑制作用,教学效果必定会受影响,甚至连该堂课的教学目的也无法达到,更别说想收到良好效果了。

因而,课堂上沟通师生的心理活动,达到教与学的协调,这就是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其实,在课堂上,教师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影响着学生、传递着信息。同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也对教师的教学情绪有着无可避免的影响。

二、影响语文课堂有效沟通的主、客观因素

1.繁重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令教师带着情绪去上课,造成师生沟通缺乏耐心,影响沟通的有效性。

2.繁重的课业负担及多彩的生活诱惑,令学生对课堂学习出现厌倦心理,被动应付甚至放弃学习。

3.班容量太大,沟通面狭窄。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的班额人数45到50人,这个标准,现实中往往做不到。过大的班额造成上课的效果严重受影响,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无法和更多的学生单独沟通,学生独立应答的机会在学生之间也会存在较大差异。班额过大导致全班师生交流不平衡。

4.由于班额过大,还会造成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较远,信息传达不到。

三、在语文课堂上实现有效沟通的对策

在语文课堂上,教与学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教师教书育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保障。

(一)教师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个人素养,这是师生有效沟通的前提

教师要及时疏导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偏差、心理异常,这是培养教师自我调适能力,提升心理承压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教师的心理观念,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所以教师要注意用自己的言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忠诚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为人师表;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树立起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的集两种角色于一身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特级教师欧阳代娜曾在课堂上被学生问到:“天方夜谭”的“夜谭”是什么意思时,当场欧阳老师答不出来,本着对知识的尊重,欧阳老师说出这样的话:“我也不懂,回去查询资料再告诉大家。”之后,欧阳老师及时查询资料,并告诉学生“夜谭”是“夜间谈话,讲故事”之意,“天方”是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称呼。欧阳老师丝毫没有摆出老师的架子,而是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由此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敬佩。

(二)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心理取得协调,这是有效沟通的艺术

1.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差异性,要学会倾听。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心理具有独立与依赖、自觉与幼稚、积极与懈怠等特点。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差异的,学生在课堂上各方面的表现不可能整齐划一,然而,这种差异并非是消极有害的,而是一种资源,一种可以积极开发、充分利用的资源。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尽可能地了解每个学生对学习的不同需要而产生的不同动机,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以期在教学活动中达到协调一致。

既然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差异性,教师更要学会倾听,想尽一切办法给学生机会表达,把充足的耐性、爱心给予那些未能如愿表现的学生,否则,可能课堂教学对这一部分学生是无效的。由于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过大和教师的疏忽,一些学生没有机会和老师、同学沟通,逐渐被边缘化,学习需要和教学实施之间形成了冲突,最后,就形成了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学生。

上一篇:沟通技巧与情绪管理范文 下一篇:网络工程技术教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