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发展状况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1:19

交通发展状况

交通发展状况篇1

公路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基本状况

1、项目概况

包括项目的地理位置、用地规模、用地性质、项目四至、规划指标、规划限制条件等基本状况。如果属于公开出让项目,需对出让公告及挂牌文件相关要求、土地出让合同相关状况、地价款支付时光、土地交付条件及交付时光等进行描述;如果属于合作或转让项目,需对项目背景状况、产权状况、已取得的合法性文件、合作或转让方式、土地价格、付款期限、附加条件等状况进行描述。

附项目区位图、项目红线图或项目详细位置图。

2、项目现状

根据现场勘查状况,对项目宗地的地形、地势、开发状况、交通便利度、地上建筑物及构筑物状况、是否需拆迁补偿、是否受周边环境影响等状况进行描述。

附现场勘查照片若干。

3、项目周边环境及配套状况

包括项目所处区域目前城市定位、城市发展状况、周边市政及生活基础配套设施状况、周边道路及公共交通设施状况、与城市标志性建筑和主要政府机构之间的距离等。

4、项目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及风险提示

对项目存在的不确定及风险因素进行提示,并提出初步解决方式。

二、项目周边规划发展状况

对项目所处区域未来规划发展前景、促进区域房地产市场发展动力状况进行描述,包括但不限于城市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人口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道路及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等。

三、项目所在区域房地产市场概况

1、项目所在城市及区域房地产发展状况

对项目所处城市及区域近期房地产市场供应量、成交量、销售单价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作出简要总结。

2、项目所在区域土地市场状况

对项目所处区域近年具可比性土地出让及转让项目成交状况、价格特征进行简要总结性描述。

3、项目所在区域在售楼盘概况

对项目所处区域具可比性在售楼盘开发状况、成交状况、价格特征进行简要总结分析,并就其市场去化状况、销售周期进行调研决定。

附项目周边主要在售楼盘位置图及概况表。

四、结论

1、对项目出让(转让)价格及可理解地价作出初步决定。

2、对项目经济效益指标状况作出初步评价。

交通发展状况篇2

[关键词]GPS/GIS;多传感器技术;智能交通系统ITS;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389-01

前言

全球化的发展,交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棘手,各国主要采取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建设密集的交通网络,不断的拓宽城市道路来满足车辆的需求,然而城市区域有限,寸土寸金,一味地拓宽交通道路显然不是一件明智之举,交通问题又亟待解决,所以智能交通系统应运而生,随着GPS/GIS的不断成熟,其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结合应用形成了新型的交通运输系统。

1.GPS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以及应用

1.1 GPS概念及其组成

GPS即全球定位系统。它是一个基于卫星导航,实时定位的系统。通过接收器接收GPS卫星发送的数据,包括经度和纬度信息,以及提供相应的高度数据,融合了现代计算机技术,图形检索技术以及应用型数据库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描述目标物体在地球上进行实时监控,掌握相关的位置空间分布,以及速度检测。

GPS系统一般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空间部分,即GPS卫星星座。这是由21颗工作卫星和三颗在轨的备用卫星所组成的。第二部分是地面控制部分,该部分包括一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来实现对地面对象的实时监控。第三部分主要是用户设备部分,就是GPS信号的接收机。这个部分通过对地面可捕捉到卫星信号进行追踪,并根据距一些其他的辅助卫星对地面形成不同的角度多角度测量监控,实现全方位测算出监控目标的实时状态。GPS系统这三个分系统各司其职。

1.2 GIS的概念及特点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现今人们将GIS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遥感系统,合称为3s系统。GIS系统是集输入、计算、存储、测绘、查询、分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把地图这一平面视觉信息与地理情况分析,二者结合并存储的一种数据管理系统。

GIS系统利用计算机储存数据量大的优势,伴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发展而成的。GIS系统通过对三维数据的录入,将输入的数据转换为可视化图形。打破了常规二维数据对表现形式的束缚,形成的三维数据更加具体直观。以便于工作者更好的观察和理解所提供的地理信息。

1.3 GPS/GIS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

GPS/GIS智能交通系统主要应用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在城市的交通管理中,交通部们为了指挥管理交通,开发了很多的应用,GPS警车定位、交通事故静态动态信息监视系统和交通事故快速处理诱导系统等。GIS的作用就是对地面上的地理信息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一旦有交通事故发生的时候,指挥中心通过GPS定位到交通事故现场具置,然后再利用GIS来查找出当时路段的拥堵情况,迅速疏散交通。利用GPS系统来管理调度警察的巡逻车,可以设置交通电台,实时道路的诱导信息。与此同时也可以迅速定位到交通事故发生的地区。

其次城市公共管理的部分,国家大力的支持发展高效率的公共交通系统。应用GPS/GIS技术的新型管理系统用于改善以往公交系统的信息服务和指挥调度。如今大部分城市的公交车上都装了全球定位系统。出行者可以在公交车站电子站牌上看到车辆在路上的运行信息,以此了解公交车到站的信息。极大地方便出行者对于通行方式的选择。同时也可以帮助公交车导航,防止因为其他一些意外因素导致的突发性问题。

最后在公路应用在运输管理系统中。比如在高速公路上的通信监控的收费系统,就可以引入智能交通的设想。车辆到达收费站实时监控到,然后智能控制设置障碍,通过电子缴费以后,系统反馈给运输管理中心,开放障碍。

2.GPS/GISc多传感器技术在ITS的中的应用

多传感器具有多目标实时追踪的功能。针对其被动式跟踪的特点,借助GPS/GIS技术转化为类主动的被动跟踪。GPS/GIS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应用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通过控制各区域内的多传感器,得到实时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轻易地计算出该路段当时的交通状况,以此来计算交通量,并根据实时情况进行路口控制,甚至于在发生严重的塞车或者交通事故,交通指挥中心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对其进行信号控制,调整交通结构,在上行路段控制车辆的进入,在下行路段的十字交叉口处,增加该路段的绿灯信号指示,使更多的车辆驶离该路段。还可以用于交通指挥控制中心对于交通系统的整体调控。城市的交通指挥是对于整个城市交通状况的调控,包括监督、评估以及紧急状态下快速处理。为了尽快地获得各个区域内道路的交通状况,必须整合GPS/GIS和多传感器系统。多传感器能接收交通事故发生路段的车流量,其中速度及流量明显减小,排队长度明显提高。根据这些规律了解时事交通状况,有利于城市交通的管理。

3.推广智能交通系统的现实意义

以我国现在的交通运行现状来看。城市中各区域地形条件的不同影响到了城市的交通发展。城市道路不足,机动车辆的不断增加,有限的交通服务导致我国车辆的停放安全以及车辆的行驶情况等问题频发,同时也加剧了道路运输拥堵状况。公共交通由于资金的缺乏、建设周期长等因素,在短期内很难改善道路的状况,因此。我们必须开发出智能交通系统,来改善我国的交通状况。

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交通拥挤和行车延误。通过GPS/GIS和多传感器双面反馈的有效信息,对实时的交通量的进行掌控,使得出行者选择最佳路线。智能交通系统全面地了解路况,发生车祸交通事故时,路网的交通状况信息能够迅速地通过传感器反馈回指挥中心,中心获得事故现场的相关信息,迅速进行交通指挥调度,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减少行车延误。将交通事故的损失降至最低。而且还可以根据高速路口收费站入口的信号指示,减少收费站车辆的排队状况。减小行车延误实现道路高效使用。

智能交通系统能够带动多方向产业链。其中涉及到了交通的通信建设,汽车的自动控制,信息服务,网络服务等多方面领域。具有巨大的群体经济效益,随着智能交通系统运输系统的发展,必定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能更好地服务出行者,增加社会的经济效益。

面对极其拥堵的交通,仅依靠建设交通设施,并不能完全满通需求,同样还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给环境带来了恶劣的影响。使用智能交通系统,我们可以有力的解决交通的拥堵问题,还可以大范围地改善交通污染,能够节省交通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

4.结语

GPS/GIS与多传感器技术的在智能交通上的应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是我国的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尚处于起步阶段。采集高精度的数据是信息处理的基础,还略有欠缺。另外,在信息分析方面,我们需要开发功能更完善的系统,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合理利用交通资源,保证行车安全。

参考文献

交通发展状况篇3

【关键词】交通运输 运量 分析 预测

交通运输分析及预测是公路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综合分析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 同时也是确定公路建设项目的技术等级、建设规模以及经济效益评价的主要依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许多人在进行交通运输分析及预测时一直是站在项目、行业和部门的角度, 而不是站在综合运输的角度来从事这项工作, 必然导致交通量预测依据的预测结论令人难以信服, 严重影响了项目建设必要性论证的质量和说服力。

1 从整体进行交通运输分析

整体交通运输分析是利用各种经济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交通运输发展规律, 来指导交通需求预测,同时也为整体分析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依据。整体交通运输分析主要包括四项内容。

第一是运输结构分析。首先分析拟建项目影响区内综合交通运输方式的结构, 各种运输方式占运输总量的比重及变化情况, 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然后介绍拟建项目走廊内主要相关的各种交通运输线路特点, 包括运输线路的走向、长度、等级( 包括线路等级和港、站等级) 以及历史发展变革等。在此基础上, 分析拟建项目走廊内整体交通运输方式的构成、各种运输方式运量占走廊运输总量的比重及其变化情况, 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第二是能力利用分析。能力利用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拟建项目走廊内各运输线路是否适应交通需求。铁路运输可以通过计算线路实际运量与设计运输能力的比率来加以分析。公路运输除了采用此方法外, 还可利用公路实际路况和交通构成计算现有公路分区段( 城镇路段或非城镇路段) 的服务水平来进行。通过对拟建项目走廊内各运输线路能力利用程度的分析, 可以进一步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是运量增长分析。为了把握各种运输方式历史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 必须对拟建项目走廊总运量和各种运输方式运量, 历年或各个历史时期的增长速度进行分析。总运量可以采用运输量或运输周转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依据。公路运输可以采用主要相关公路观测站历年交通量观测资料或直接影响区运输量、车辆保有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铁路运输可以采用主要相关线路客货运密度、主要车站发送和到达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水运运输可以采用主要港口客货吞吐量或水运运输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运量平均增长速度时, 是以交通运输量作为被说明变量, 以时间变量作为说明变量。参数估计的方程式为:

InTE=a+bt

式中: TE—运量;

    t—时间变量( t=1、2、3??) ;a、b—待估计参数。

系数b 就是平均增长速度。

第四是运输特点分析。对运输特点的分析包括各种运输方式的客运特点、货类特点、货类构成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各运输方式的交通区间构成( 区间内与区间外、过境运输) 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各种运输方式平均运距、客运及分货类不同运输方式最佳分界点里程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可根据实际情况按其交通区间构成情况分类分析) ; 各种运输方式的分工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可能发生转移的主要货类特点( 来源地、消费地) 及其运量增长态势分析等等。

对运输特点的分析必须建立在拥有各种运输方式资料的基础上, 公路运输资料可以通过调查得到,铁路运输资料可以在铁路部门收集或利用铁路站点发送到达量及运输密度资料推算得到, 水路运输资料可以利用水运港口吞吐量及平均运距推算得到。

2 综合交通运量预测。

第一、运量预测。客运量预测可以采用国内交通规划中经常采用的四阶段法: 先汇总各种运输方式基年旅客运输量表, 然后预测综合客运量, 再通过交通分布得到超未来特征年旅客综合运输量表。根据旅客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和费用进行未来状况下有无拟建项目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 得出将来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的公路和其他方式旅客运输量表, 通过交通分配和不同车型构成及实载率, 预测出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公路不同车型客运交通量( 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公路客运交通量的差值即为客运转移交通量) , 同时得出将来有无拟建项目其他运输方式客运量。

根据目前我国现状, 综合交通客运量预测一般在公路与铁路之间展开。通过对调查得到的公路资料和铁路资料的分析, 以及对这两种运输方式运输特点的分析。

第二、货运量预测。总体思路是在综合交通运输分析的基础上, 选择几种可能发生转移的主要货类的综合运量进行交通方式分担分析, 再结合各种运输方式运输规划预测。

具体采用以下步骤:

2.1 按照目前采用的方法预测出公路无拟建高速公路、其他运输方式运能无质的变化状况下未来公路货运交通量表。

2.2 分类汇总基年有可能产生竞争关系的主要货类货物运输量。

2.3 根据统计资料、运输规划资料以及与这几类货物有关的产业发展规划资料预测出这几类货物的未来运输量表。

2.4 通过运输方式选择模型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其他运输方式运能有无质的变化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 得到这两种情况下公路运输所承担的货运量表。将这两个货运量表的差值换算成交通量表( 代号“B”) AB即为未来状况下无拟建项目情况的公路货运交通量表。

2.5 通过运输方式选择模型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计算未来状况下有无用拟建项目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 得到这两种情况下公路所承担的货运量表。将这两个货运量表的差值换算成交通量表( 代号“C”) , A- B+C 即为未来状况下有拟建项目情况的公路货运交通量。

2.6 通过交通量分配得到将来有无拟建项目公路货运交通量。其他运输方式未来货运量可根据其规划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并结合C得到。当预测期内其他运输方式运能不会发生质的变化时, 可以省略第四步, 此时B=0。

另外, 也需适当考虑公路和铁路、水路之间货运量相互转移的数量。

交通发展状况篇4

论文关键词:交通运输,运量,分析,预测

交通运输分析及预测是公路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综合分析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同时也是确定公路建设项目的技术等级、建设规模以及经济效益评价的主要依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人在进行交通运输分析及预测时一直是站在项目、行业和部门的角度,而不是站在综合运输的角度来从事这项工作,必然导致交通量预测依据的预测结论令人难以信服,严重影响了项目建设必要性论证的质量和说服力。

1从整体进行交通运输分析

整体交通运输分析是利用各种经济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交通运输发展规律,来指导交通需求预测,同时也为整体分析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依据。整体交通运输分析主要包括四项内容。

第一是运输结构分析。首先分析拟建项目影响区内综合交通运输方式的结构,各种运输方式占运输总量的比重及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然后介绍拟建项目走廊内主要相关的各种交通运输线路特点,包括运输线路的走向、长度、等级(包括线路等级和港、站等级)以及历史发展变革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拟建项目走廊内整体交通运输方式的构成、各种运输方式运量占走廊运输总量的比重及其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第二是能力利用分析。能力利用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拟建项目走廊内各运输线路是否适应交通需求。铁路运输可以通过计算线路实际运量与设计运输能力的比率来加以分析。公路运输除了采用此方法外,还可利用公路实际路况和交通构成计算现有公路分区段(城镇路段或非城镇路段)的服务水平来进行。通过对拟建项目走廊内各运输线路能力利用程度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是运量增长分析。为了把握各种运输方式历史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必须对拟建项目走廊总运量和各种运输方式运量,历年或各个历史时期的增长速度进行分析。总运量可以采用运输量或运输周转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依据。公路运输可以采用主要相关公路观测站历年交通量观测资料或直接影响区运输量、车辆保有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铁路运输可以采用主要相关线路客货运密度、主要车站发送和到达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水运运输可以采用主要港口客货吞吐量或水运运输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

第四是运输特点分析。对运输特点的分析包括各种运输方式的客运特点、货类特点、货类构成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各运输方式的交通区间构成(区间内与区间外、过境运输)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各种运输方式平均运距、客运及分货类不同运输方式最佳分界点里程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可根据实际情况按其交通区间构成情况分类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分工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可能发生转移的主要货类特点(来源地、消费地)及其运量增长态势分析等等。

对运输特点的分析必须建立在拥有各种运输方式资料的基础上,公路运输资料可以通过调查得到,铁路运输资料可以在铁路部门收集或利用铁路站点发送到达量及运输密度资料推算得到,水路运输资料可以利用水运港口吞吐量及平均运距推算得到。

2综合交通运量预测。

第一、运量预测。客运量预测可以采用国内交通规划中经常采用的四阶段法:先汇总各种运输方式基年旅客运输量表,然后预测综合客运量,再通过交通分布得到超未来特征年旅客综合运输量表。根据旅客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和费用进行未来状况下有无拟建项目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得出将来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的公路和其他方式旅客运输量表,通过交通分配和不同车型构成及实载率,预测出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公路不同车型客运交通量(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公路客运交通量的差值即为客运转移交通量),同时得出将来有无拟建项目其他运输方式客运量。

根据目前我国现状,综合交通客运量预测一般在公路与铁路之间展开。通过对调查得到的公路资料和铁路资料的分析,以及对这两种运输方式运输特点的分析。

第二、货运量预测。总体思路是在综合交通运输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几种可能发生转移的主要货类的综合运量进行交通方式分担分析,再结合各种运输方式运输规划预测。

具体采用以下步骤:

2.1按照目前采用的方法预测出公路无拟建高速公路、其他运输方式运能无质的变化状况下未来公路货运交通量表。

2.2分类汇总基年有可能产生竞争关系的主要货类货物运输量。

2.3根据统计资料、运输规划资料以及与这几类货物有关的产业发展规划资料预测出这几类货物的未来运输量表。

2.4通过运输方式选择模型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其他运输方式运能有无质的变化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得到这两种情况下公路运输所承担的货运量表。将这两个货运量表的差值换算成交通量表(代号“B”)AB即为未来状况下无拟建项目情况的公路货运交通量表。

2.5通过运输方式选择模型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未来状况下有无用拟建项目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得到这两种情况下公路所承担的货运量表。将这两个货运量表的差值换算成交通量表(代号“C”),A-B+C即为未来状况下有拟建项目情况的公路货运交通量。

2.6通过交通量分配得到将来有无拟建项目公路货运交通量。其他运输方式未来货运量可根据其规划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C得到。当预测期内其他运输方式运能不会发生质的变化时,可以省略第四步,此时B=0。

另外,也需适当考虑公路和铁路、水路之间货运量相互转移的数量。

交通发展状况篇5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引言

我国目前的交通状况和经济发展都有了质的提高,但一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交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一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欠佳,道路建设也相对滞后,因此,我国经济建设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存在不协调性,这种现象会对这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近年来,随着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和谐建设了,因此需要从体系、结构、布局等方面综合考虑,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事业,促进经济、交通的协调发展,全面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一、经济发展与交通的关系

(一)经济发展能够促进交通发展

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综合基础的表现,国家各方面事业的进步可以说都是得益于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商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需要依托完善的交通设施和网络做支撑得以实现,从而形成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交通发展离不开经济的保障

交通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保障。无论是公路、铁路、航空还是水运,都要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建立完善的运行体系和整体的框架。现在的运输方式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势态和格局,这些都需要融入经济建设,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发展,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城乡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市化水平。

二、经济和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交通与经济的发展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发展快于交通事业的发展。当经济发展快于交通建设时,会引起交通膨胀,出现交通资源使用紧张,交通消费价格过高,交通服务水平质量下降,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二是经济发展慢于交通事业的发展。当经济发展慢于交通建设时,就说明在早些时间里,已经有大量资金涌向交通建设中,交通建设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和其他物质资源,并且没有充分的发挥其作用,随之出现了交通资源富裕、单位的维修和服务费用过高的现象。对于消费者来说,形成外部“不经济”。所以说,最好的状态是,两者能同步和谐的发展,使消费者及国家在成本上能统筹兼顾,到达综合费用最低,资源配置最优,发挥能效最大,进一步的促进经济建设和交通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交通现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由于地大物博,各个区域的发展是存在差异性的,对于道路交通也是如此。我国各省区的交通发展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状态,高原地区和山区的区域交通的发展还是相对落后的,而且其城乡交通发展差距较大,没有形成有效的立体式交通网络。在道路的建设上,受条件和资金的限制,多数的省份公路等级偏低,在设计和建设的理念上,有的还比较落后,缺乏宏观的、长远的合理规划。尽管如此,有些地区的经济还是存在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比如说,有着良好的矿物资源、农产品资源,甚至是旅游资源等等。这些地区的经济相对而言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对于与之配套交通设施来说,成为了制约发展的瓶颈。

(二)运输方式存在结构性矛盾

我国一些地区的运输结构也存在一定问题,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配合、协调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铁路网络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公路的发展需要性对的均衡,空运方面需要积极政策的引导,水运设施上需要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在配置上要提倡发展公共交通,绿色交通。在管理上实现更加的合理性、灵活性,才能提高交通运输的综合运行效率。在有些地区,增加的公路主干道虽然缓解了一定的交通运输压力,但广大农村地区的公路交通条件仍比然较落后,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公路是基本的运输线路,其建设质量的高低和密集程度将直接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而铁路更是一个地区经济水平的制约因素了,例如,我国有很多城市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足以看出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三、促进经济与交通的协调发展的策略

(一)应注重协调发展

我国目前运输行业的状况存在重铁路、公路,轻航运和水运的状况,传统的运输更是以铁路方式为主,铁路干线承担了我国大部分的运输任务。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运输压力的不断增大,这种运输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的发展需要了。因此,必须根据当前经济的发展状况,构建一种能够和当前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交通运输结构。首先,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充分发挥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运输方式各自的优势,将所有运输资源有机整合到一起,建立网络式运输系统,加强配合,协调发展。第二,应该继续加大铁路和公路的投资和改造,虽然现代运输方式不断涌现,但仍然要以这两种运输方式为基础,对其线路和承载能力不断完善,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使这种基础的运输方式在稳步发展中前进。第三,进一步发展航空和水运以及管道运输,在传统运输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促进新型运输方式的发展,管道运输这种方式就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运输方式,其利用铺设的管道进行运输,不仅节省了人力资源,也提高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二)协调好客运与货运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客运需求不断加大,势必要占用一定的交通资源。因此,货物的运输应该加快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运输此类商品,能够节省一部分交通资源,利用节省出的这一部分交通资源进行客运,不断促进区域文化交流、人民收入的提高和我国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倡导绿色交通

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更新和人们认识的提高,建造绿色城市的概念被提出,而绿色交通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绿色交通是指不影响交通运输正常功能的情况下,改变交通工具的动力系统,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另外,绿色交通要做到以人为本,在规划中要重视人的可及性和需求性,提高公共交通的使用效率。

四、结语

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的发展需要交通作为支撑,而交通的发展又能促进交通的建设。针对我国新时期经济建设的特点,要做好交通的规划与管理,使经济与交通协调发展。虽然目前我国经济与交通的发展整体上相适应,但局部还存在不协调的情况,因此,促进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仍然是尤为重要的。总之,只要遵循客观规律,借鉴先进的规划和管理理念,积极探寻适应发展的新模式,就能促进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建设更加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连雨.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J].河北省科学学院学报,2010.

[2] 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交通发展状况篇6

根据省厅《关于开展交通物流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针对当前交通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市交通运输局决定组织开展全市交通运输物流调研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目的

调查了解我市交通运输物流业的基本现状、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交通运输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制定推动我市交通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提供依据。

二、调研内容

(一)交通运输物流基本情况。我市道路、水路客货运输企业、港口企业、客货运输站场、物流园区的数量、规模、性质、业务类型、业务网络覆盖范围、经营状况、运力、运能、物流设施设备的应用、物流信息技术水平和业务发展状况。

(二)交通运输物流运营情况。面对当前燃油价格上涨、运营成本增加等状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道路、水路客货运输企业和重点客货运输线路,进行抽样调查与深入分析。

(三)交通运输物流政策情况。交通运输物流规划、发展意见等制定情况,已出台和计划出台的扶持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的政策。在运力优化、信息化建设、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冷链物流发展等方面等实践经验、发展思路及扶持政策。

(四)交通运输物流发展建议。目前交通运输物流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对加快交通物流业科学发展的合理化意见建议及下一步发展思路。

三、调研步骤

自即日起,各单位要根据本通知要求,立即开展交通运输物流的调研工作。其中,市港航局牵头负责全市港航系统的物流调研工作,市运管处牵头负责全市道路运输系统的物流调研工作,各市交通运输局和相关企业要全力搞好配合。6月20日前,市港航局、运管处要将调研情况形成调研报告,报市交通运输局。市交通运输局将根据市港航局、运管处的调研情况,组织人员深入重点企业、典型线路,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活动。

四、相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当前,交通运输物流业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部级新闻媒体也进行了一系列报道。开展本次调研活动既是一项迫切的现实任务,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将本次调研活动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和提高调控能力与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抓紧抓好。

(二)加强领导。组织成立交通运输物流调研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市交通运输局钟竹林副局长任组长,市港航局、运管处、各市交通运输局分管领导和市局运输管理科、相关企业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局运输管理科,刘启龙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调研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市港航局、运管处和各市交通运输局也要分别成立调研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事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实施调研工作,于6月3日前将调研工作的分管领导、办事机构、联系人员报市交通运输局。

交通发展状况篇7

关键词 国省道加宽街道化

一、定义及现状分析

1、国省道基本含义及概念

国道和省道的概念主要是规划主体的级别,国道是国家规划的道路,主要用于省与省之间的连接和公路交通运输,省道就是省一级别规划的道路,主要是区县的交通连接,一般情况下规划的级别要稍微低一些,造价也要低一下,运程较短。

2、国省道基本情况分析

2.1国省道公路承载着重要的交通运输任务,但是投入不足,管理相对落后。

高速公路的发展极大程度的改变了道路的交通运输现状,过去运力不足,运输时间长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但是实际上,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推进,现有的国省级道路并没有被冷落,而是发挥着原有的作用,甚至因为经济的发展,成为了经济的枢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的作用。

2.2国省道公路投入不足,资源性紧张,却是最基层的经济交换单元。

因为国省级道路长期以来的投入有限,警力严重不足,管理方式还处于粗放型阶段,所以国省级道路的使用状况并不好,事故频发,交通状况不佳,同时因为经济的作用改造困难,很多地方没有改造的条件,搬迁也不现实。而且因为各种历史原因,现有的国省级道路更加成为了经济交易的中心,露天的交易市场连接着城市和乡村,成为最基层的经济交换单元。

2.3国省道公路因为减少的收费,反而交通量上升,使得不收费的国省道公路道路情况不堪重负。

由于高速公路收费高昂,所以现在有的国省道公路取消收费后,车流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收费的国省道公路道路情况不堪重负。一些不能通过高速公路的车,都通过这些道路绕行,给道路维护造成巨大压力。因为人流集中,所以这里的经济交易更加火暴,管理混乱后事故频发。

二、根据国省道通行水平,对上述道路的基本情况进行整体升级,提升道路的服务能力。

1、联通城市和乡村,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速公路主要是连接主要城市之间的交通,在路程长、人口比较集中的运输点上有相对的优势,但是比较封闭,对于短程的运输其实并不占有优势,对于国省道公路而言,它主要是链接着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之间的转化节点,是城市和乡村的专属枢纽,直接推动着城市和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从整体上进行提升,对公路建设系统进行优化和整合。

由于过去的道路环境设计是比较单一的,而现在的对接层面上并不匹配,所以在有的时候因为道路的设置不合理,上高速需要长时间的绕行;有的车流量比较大的区域道路十分的狭窄,而比较宽敞的区域却人员稀少,甚至很多农民在场地上晒粮食,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些情况需要提前查清楚并调查。

3、现有的路况不良的地段需要排查情况后改装。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过去的建设标准比较的低,所以现有的道路水平往往不高,路况参差不齐、行车环境有待提升,景观规划几乎为零,舒适性差,与现有的经济差距和发展趋势仍然有比较大的差距,需要进行改装。

三、根据国省道的承载能力和发展前景,划定特定的区域进行街道化固化,提升其服务的能力和经济载入量。

1、根据实际情况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整体规划。

根据国省道的实际情况进行整体的规划,在整体扩建的基础上,对上述的情况进行整体的提升。对于处于集疏转换的重要通道上,已经形成经济交换区的,要进行固化处理,对其管理要上档次,见效果,有实效,获好评。因为这不仅是对外的主要交通通道,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亮点,对于改善经济的发展,促进小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对有升级潜力的经济作业区要重大保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街道化”促进了沿路经济发展,在经济作业区,国道和省道甚至变成了街道,曾经的农民和现有的居民在里面自由穿梭,工商业沿路发展并不断扩大,工业在道路周边快速的扩张,运输成本明显下降,人力资源成本也逐渐下降,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规模化效益减少,和城市的交通关联更加紧密,同时也能大面积的提升经济载入量,降低了物流成本,节约了时间,省略了管理环节,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风险。

3、国道省道成街道后,给公路运输也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对管理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交通状况的评价指标是交通量拥挤度。根据现有的数据表明:当交通量拥挤度大于1的时候,道路已经不堪重负,如果交通荷载量超过了1.5,通行能力就显著下降,如果到了2的时候,就已经迫切需要改变公路状况了。实际上,很多时候在街道上,已经负荷超过2了,所以行车速度难以跟上,车辆几乎只能挪着走,人流在其中穿梭,管理难度很大,而人身安全却需要随时注意。

四、意见和建议:

1、加强科学规划,整体规划和个性化设置并行。

由于规划不属于基层单位去管理,所以在制定提升方案的同时,要会同当地政府和交通职能部门对其进行整体化的规划管理,提升国道和省道的公路经济能量,同时对发现地的问题“一路一方案”,进行前期规划。

2、提升管理水平,加强管理的力度和针对性。

对于管理公司要严格按照招标的方案进行筛选,对于诚心好,服务质量好的管理公司要优先引进,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管理上要效益,要人性,要法制,要效果,力争能够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段进,雒建利,王兴平,等.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建筑环境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江苏段为例.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39(5):840—850

[2]杜春兰.关于山地城市景观学的思考.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39(5):851—854

[3]曾沛霖.干线公路(省、市级)路面评价养护系统技术开发[A].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研究报告集[C].北京: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1990

[4]杨久龄 刘会学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应用指南 中国标准出版社

[5] 李作敏 《道路交通法学概论》 人民交通出版社

交通发展状况篇8

关键词:公路班车;客运安全;建议

1 公路班车客运安全状况

2 公路班车客运安全管理建议

2.1 长期建议

(1)加快 发展 铁路运输,逐步取消超长途公路客运班线。

国家应加快铁路网的建设,根据人们远距离出行的需要,合理增加铁路网的分布密度和覆盖范围,切实提高广大 农村 地区与铁路站点的连通度,尽量保证铁路运力和客运需求的匹配,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取消1000公里以上的超长途公路客运班线。在完善铁路网的同时,国家还应对车票票价等配套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引导,进一步改善铁路运输服务能力,提高人们乘坐火车出行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2)以安全营运为首要目标整合客运 企业 ,实现集中、高效管理。

在目前航空运输、铁路运输的运力无法满足人们长距离出行需求的情况下,国家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指导各地扶持发展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的大型公路客运企业,鼓励兼并规模较小的客运企业,彻底消除个体挂靠营运模式,带动整个公路客运业的发展。

2.2 中长期建议

(1)完善公路客运市场准入政策,提高客运资质准入门槛。

目前,客运企业的准入门槛较低,这也是目前客运企业多、小、散的源头,而且随着取消挂靠经营模式工作力度的加大,有可能滋生出更多的小规模客运企业,给今后客运市场的安全管理又埋下了新的隐患。

交通部门应尽快修订相关文件规定,完善公路客运市场准入政策,提高客运资质的准入门槛,严格客运驾驶人的准入资质,禁止、取缔没有经营规模的客运企业从事客运,逐步推行班线客运的集约化经营。

(2)发展“公铁联运”,为长距离公路客运实施“截流”、“分流”。

各级政府及建设、交通主管部门应立足长远,根据未来人口增长速度、城市发展规模、乡镇发展趋势等因素 科学 合理地规划当地的火车站、汽车站、地铁、公交等交通站场和站点,合理确定站场数量和规模,统筹考虑公路客运站场与其它运输方式客运站场之间的衔接,力争实现公路、铁路、地铁、城市公共汽车等运输站场的“无缝隙”连接,从而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零距离”换乘。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进行“公铁联运”联合售票制,鼓励城市发展综合枢纽型客运站,保证换乘过程“零等待”,这样可以将公路超长途客运的大部分里程“分配”给铁路运输来承担,从而大大缩短公路长途客运的通行里程。 2.3 短期建议

(1) 交通 部门完善客运班线的申请、审批制度。

交通部门应完善客运班线的申请、审批制度,严格客运班线的申请、审批流程,严防有较大安全隐患或安全系数低的线路列入营运范畴。对于新申请的客运班线,交通部门应要求客运 企业 提交全面、真实、完整的可行性报告,可行性报告应包括企业资质、线路技术等级、客源情况、安全保障措施等内容。

(2)政府牵头,联合交通、公安交管部门对现有客运线路进行实地审核,取缔、撤消不安全客运班线。

各级政府应对客运班线的安全通行状况引起足够重视,近期应组织对辖区内客运班线进行彻底的调查和分析,对于经常发生事故的班线,应责令交通部门采取停运或站站联运的方式,撤消或取代高风险的超长途班线。

今后,各级交通部门应将客运班线安全状况分析和安全审查作为重要工作来开展,要求客运站和客运企业对自己的营运线路定期做出安全分析,交通部门核实分析结果后,要深入研究辖区内的客运班线,如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做出调整。

(3)交通、公安交管部门内外结合,加强通行三级以下山区公路管控力度。

交通部门和运输企业、客运站应严格执行现有的三级以下山区公路的交通管制措施,禁止客运车辆在晚上22时至凌晨6时时段通行。

鉴于目前三级以下山区公路客运班线的交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公安、交通部门应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源头管理和通行时段的交通安全管理。

(4)政府牵头,公安交管部门、交通部门、客运企业联合建立交通安全检查服务站。

以省(区、市)为单位,由辖区政府在超长客运班线沿线建立统一标识的交通安全检查服务站,服务站由通行此线路的客运企业、交通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人员共同组成,实行24小时工作制度,开展对长途客运车辆的安全检查。为防止转运等情况的发生,在交通安全检查站进行固定检查的基础上,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还应采取巡查等灵活多变的检查方式。

(5)公安交管部门负责、交通部门配合建立超长途客运班线运行日志制度。

各省(区、市)公安交管部门应统一制定超长途客运班线车辆运行日志,日志中明确驾驶人姓名、驾驶车辆牌号、车辆运行线路、发班时间、驾驶人的驾车时间及通行里程、车辆实际载客人数、车辆技术状况检验报告,并由车辆始发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填发运行日志。沿线所有的交通安全检查服务站必须检查运行日志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并加盖安全检查印章后方可放行。

(6)交通部门主抓、公安交管部门监督,加大GPS等车载监控设备的安装和使用力度。

交通部门应督促客运企业和客运站在客运车辆上广泛安装使用GPS等动态监控设备,切实发挥其应有的辅助管理功能。客运企业和客运站内部应制定严格的使用、维修和管理规定,保证设备完好。出站前,应将检查行车记录仪和GPS运行状况作为车辆出站检查的必检项目,保证出车前使用正常;回站后,客运企业和客运站应及时提取行车记录仪和GPS记录的数据,并将结果及时公布。客运企业应安排专人负责对GPS终端的监管,确保对车辆的运行线路和驾驶人的运行行为做到适时监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定期检查上述设备的使用状况、记载数据、企业内部对违法行为是否进行了处理。

(7)建立交通部门、公安交管部门、客运企业之间的联系制度。

交通部门、公安交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客车交通违法行为“抄告制”,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和共享。公安交管部门建立车辆、驾驶人的“黑名单”制度,将经常违法的车辆、驾驶人定期向交通部门和运输企业进行通报,交通部门督促运输企业进行严肃处理。

3 结束语

上一篇: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范文 下一篇:网络环境优化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