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信息安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14:42:17

交通信息安全论文

交通信息安全论文篇1

Vehicular Social Networks: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Applications

摘要:对车联社交网络根据研究侧重点做了分类,并对车联社交网络中的一些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种利用社交网络分享的实时交通信息为车联网进行最短路径规划导航的解决方案。实验数据表明该方案在导航效率上超越了现有的静态路径规划方案。

关键词: 车联网;社交网络;群智计算;无意识协作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survey and classify existing works on vehicular social networks. Then, some challenging issues are discussed. Finally, we propose an application that uses socially shared real-time traffic information to find the quickest route to a destination. Our evaluation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solution outperforms existing static route-planning solutions.

Key words: vehicular networks; social networks; collective computing; opportunistic sensing

随着通信技术、移动计算技术以及嵌入式技术的发展,传统线上社交网络在不断地向移动化、普适化方面发展。使得用户可以更自由、更方便随时随地通过社交网络分享信息与交流合作。收集并对社交网络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分析、挖掘并加以利用已经成为了社交网络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相对成熟,能够提供联网能力、移动能力、感知能力和计算能力,从而成为移动社交网络的主要平台载体。如果我们要问,下一个移动社交网络的载体会是什么?下一轮移动社交网络的增长点在哪里?不难预见,智能汽车将有极大的潜力成为未来移动社交网络的另外一个重要载体。

智能汽车是具有网络连接能力、感知能力和计算能力的新型车辆。未来有潜力改变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方式。之所以预见智能汽车可以成为移动社交网络的新载体,主要原因是它可以满足移动社交网络所要求的多种相关能力。鉴于移动能力是车辆的天性,在此不再赘述。下文着重阐述智能汽车的联网能力、感知能力和计算能力:

(1)联网能力

行驶在路上的车辆将不再是孤立的个体。通过无线网络技术实现车车、车路、车云互联已经成为未来智能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1]。当前,部分汽车已经通过3G/LTE技术实现了车云互联。同时,IEEE已经于2010年颁布了车用短距离通信协议IEEE 802.11p,为将来的车车、车路互联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在企业界,传统汽车厂商(宝马、福特等)和新兴的信息技术公司(谷歌、苹果、特斯拉等)同时都积极展开车联网相关的研发工作。

(2)感知能力

目前的车辆上已经拥有了超过100多种传感器,可以感知车辆速度、油量、引擎转速、温度、汽车排放等一系列数据。这些传感器数据可以通过标准车载诊断接口(OBD)[2-3]获取。

(3)计算能力

目前的许多汽车上都已经配备了32位的CPU,与此同时,遍布车身还有超过50个MCU,与处理器通过车身控制器局域网(CAN)总线[4]相连,共同构成了强大的计算系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智能汽车进行复杂计算能耗将不再是关键问题,因为车身蓄电池可以为计算系统提供持久的电力供应。这与智能手机平台相比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鉴于以上理由,如果智能汽车与社交网络二者可以有机融合,将会进一步推动推动车联网、移动计算以及群智计算等相关研究领域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其结合成的系统命名为车联社交网络。

然而,智能汽车与社交网络的结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结合充满着挑战,并且需要解决若干关键科学问题。

1 车联社交网络研究的

相关工作

现阶段,车联社交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社交网络出发,尝试引入车联网的一些特性,来强化社交网络本身;另一方面从车联网络入手,尝试把社交网络中的一些概念等结合进来,其目的是强化车联网络。除此之外,车联网与社交网的结合也产生了一些传统方式难以实现或实现成本过高的应用。本节将依次按照这3类文献介绍相关工作。图1是本节的文献分类图。

车辆辅助的社交网络主要围绕车联网络的构建、驾车信息分享等热点展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2006年首次提出了车辆中的社交网络的概念[5],与此同时,他们在车辆中开发了一套名为Flosser的系统,主要用于驾车好友之间信息分享。此后,各大汽车公司纷纷把社交分享功能融入到自家的车载信息系统中,其中比较知名的有通用公司的OnStar和宝马公司的iDrive[6]。然而,如何在车联网环境下自动构建社交网络依然是一个问题,Drive and Share[7]提出了一套基于IP多媒体和机器到机器通信的社交网络构建方法。文献[8]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在车联网环境下解决社交网络的信任问题。

社交辅助的车联网络则主要关注在如何利用社交网络的社交关系来提供可信网络传输;或者把社交网络中的一些理论,如小世界理论,集中性分析等引入车联网来提高时延容忍网络的路由精确度。文献[9]提出了一个车辆之间协作的框架,其目的是通过车辆间的协作,提供更好的多跳消息传递。文献[10]把社交网络中的信任引入了车联网,试图解决车联网中的信任问题。文献[11]把社交网络中的Socially Selfish理论引入车联网,以此提高车联网在时延容忍条件下的路由效率。

除了上文提到的社交信息分享以外,车联社交网络的新应用还主要包含如下内容:(1)即时通信。RoadSpeak[12]是一个车车之间的即时聊天工具。文献[13]更进一步把它扩展为多方实时语音通信,可替代现有的基于无线电的出租车呼叫中心等应用。(2)路径规划。文献[10]、文献[14]提出了一种基于车联社交网络的路径规划方法,用来通过用户分享的简单信息,如交通拥堵,来实现更加实时的车辆导航。(3)实时预警。文献[15]提出了一种通过社交网络对驾驶员进行实时预警的应用,例如前方路段危险等。以供驾驶员更方便的驾驶。

2 车联社交网络面临的

问题及挑战

车联社交网络的发展面临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及挑战。本节将着重介绍这些问题。

2.1 车联社交网络的构造、维护与

传递

由于车辆的高移动性特点,车车、车路通信的网络呈现出拓扑频繁变化、经常断开等特征。在拓扑高速变化的网络上如何构造与维护社交网络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其中的研究问题包括:(1)共同兴趣结点的发现,即如何查找、发掘与发现有共同兴趣,或者有关系的结点。(2)结点的加入和离开。在高速变化的网络中,如何低成本的维护一个社交网络的结构,即结点的加入和离开也是一个具有挑战的问题。(3)车联社交网络的信息传递。如何高效、开支更少的通过车联社交网络传递信息,这其中包括了信息的单播,多播和社交群内的广播等研究内容。

2.2 信息感知与获取

与传统社交网络不同,传统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更多的是用户有意识地产生的(如发照片、发状态等)。而在车载环境下,由于安全原因,驾驶员不方便有意识地共享一些信息。因此,更多的信息需要在用户无意识的情况下去感知和获取。这其中的研究问题包括:(1)机会感知。由于缺少用户主观采集数据,系统需要根据上下文信息,自主地采集数据。(2)数据的预处理。从车辆传感器获取的原始数据往往不包含语义信息(如加速度),需要借助车辆计算平台进行预处理,以获得更加有实际意义的信息(如急刹车)。(3)无意识协作机制。单个用户无意识贡献的数据往往是稀疏的、残缺的,甚至是不准确的。需要借助社交网络,把多个用户的数据整合起来,以推断出实际的情况。

2.3 社交隐私保护

隐私是车联社交网的重要研究内容,主要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其一,车联社交网络中产生的很多数据都是高度敏感的隐私数据,例如用户的行车轨迹、停车位置、同行人员等;其二,由于车联网的拓扑结构的变化性,数据缓存、多跳等是必然的数据传递手段。而在缓存、多跳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数据泄露风险。因此,如何保证用户社交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数据采集、分享和使用是重要研究课题。

2.4 深度整合的应用

现有的车联社交网络研究还停留在用车联网来增强社交网中的原有应用,或反过来用社交网增强车联网的原有应用阶段。缺乏深度整合的、新产生的应用。因此,如何发掘、发现新的车联社交网的应用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挑战。例如,是否可以把社交网络游戏中的好友竞争机制引入到车联网中。激励好友共同节省排放、遵守交规等。

3 基于社交网分享信息的

实时路径规划

基于实时交通信息的路径规划相比基于地图的静态路径规划有极大的优势。但是如何获取实时交通信息是一大难题。传统采用感应线圈或监控探头的方案由于依赖基础设施[16],造成成本高昂。借助车联社交网络,在临近的好友之间通过无线网络共享交通信息,可以做到低成本的数据收集。

3.1 问题描述

在源车辆准备开始导航前,通过车联网向周围相邻路段上的车辆发送数据收集请求。周围的车辆收到数据请求后,会继续把请求转发给相邻车辆。同时会把自己的周围的交通状态反馈给源车辆。然而,这种方式采集数据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会造成广播风暴,浪费大量的网络带宽。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限制数据采集的规模。当然,理论上如果要想找到最优导航路径,必须要获得全局交通信息,但是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求解相对可以接受的次优方案。该问题等同于在一个初始边权重未知,但可以逐渐探索可知的图中寻找最短路径。该问题在图论及运筹学中被以有源随机最短路径问题(SSPPR)提出。并且已经证明了该问题属于非多项式-完全(NP-Complete)问题[17]。因此,该问题没有多项式时间内的最优解,除非P等同NP。

3.2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启发式搜索算法。该算法基于如下两个观察:经过的道路越长,通常消耗的时间也越长;如果最短路径的拥堵程度可以接受,没必要另辟蹊径。因此,我们在搜索的过程中,设置了两个阈值,一个是最长的路径阈值a,表示当前规划路径为最短路径的倍数。另外一个是拥堵阈值b,表示拥堵程度。搜索的路径长度不得超过阈值a,同时,在当前道路的拥堵程度小于阈值b时,搜索会沿着最短路径前进。如果超过了阈值b,则会搜索当前路段的所有相邻路段。我们把该算法称为Backoff-and-Fork,简称BnF。

图2是该算法的一个实际例子。假设S和E分别为起点和终点。首先算法会把最短路径S-c-h-E设为备选路段,然后搜素沿着备选路段进行。对S-c进行交通状况收集,假设S-c的路况良好。之后,算法对c-h进行交通状况收集,发现该段路况拥堵。这时,算法会回退到结点c,把c的所有相邻路段(即c-d与c-f)设为备选路段。并计算d-E和f-E的最短路径,并把最短路径c-d-g-E和c-f-h-E也设为备选路段。接下来继续沿着备选路段开展搜索,直至抵达终点E。

4 实验与结果分析

为了测试方案的有效性,我们基于香港理工大学自行开发的智能交通平台iTransNet[18]进行了测试。该测试平台的拓扑信息如图3所示。该平台上有一些可编程控制的车辆,并且车辆之间通过ZigBee进行数据通信。因此,我们可以通过ZigBee来获取周围路段的交通信息,并实时控制车辆的行进方向。我们把我们的方案与传统的静态图中寻找最短路径的Dijkstra算法进行对比。

图4、图5是实验结果图。图4的3张是在密集交通的情况下获得,图5的3张图是在稀疏的交通情况下获得。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在稀疏的情况下,我们的算法与最短路径算法对比优势不是很明显,因为此时时间最省的路径通常就是最短路径,绕路是不划算的。但是在密集交通下,我们算法的优势相当明显。与最短路径相比,绕开拥堵路段最多可以节省大约60%的时间。当然,在节省时间的同时,绕路是有成本的,那就是行驶的距离变长了。从最右侧的两幅子图中可看出,算法会导致行驶总路径变长,是方案的额外开销。

5 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车联社交网络的研究现状做了归类和综述。在此基础上,对车联社交网络中的一些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探讨。然后,提出了一种利用社交网络分享的实时交通信息为车联网进行最短路径规划导航的解决方案。在iTransNet上的实验数据表明该方案在导航效率等方面超越了现有的静态路径规划方案。

参考文献

[1] HARTENSTEIN H, LABERTEAUX K P. A tutorial survey on vehicular ad hoc networks [J].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IEEE, 2008,46(6): 164-171. doi: 10.1109/MCOM.2008.4539481.

[2] ELLISON N B.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 [J]. Journal of Computer - 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07,13 (1): 210-230. doi: 10.1111/j.1083-6101.2007.00393.x.

[3] OBD II Technology. [EB/OL]. (2013-10-20). http:///.

[4] ISO 15765-4:2011. Road vehicles -- Diagnostic communication over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DoCAN) [S]. 2011.

[5] LIANG P A. Social networking in vehicles [R].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6.

[6] TSCHELIGI M, MESCHTSCHERJAKOV A, WILFINGER D. Interactive Computing on Wheels [J]. Computer, 2011, 44(8): 100-102. doi: 10.1109/MC.2011.246.

[7] LEQUERICA I, GARCIAlLONGARON M, RUIZ P M. Drive and share: efficient provisioning of social networks in vehicular scenarios [J].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IEEE, 2010,48(11): 90-97. doi: 10.1109/MCOM.2010.5621973.

[8] ABBANI N, JOMAA M, TARHINI T, et al. Managing Social Networks in vehicular networks using trust rules [C] //Proceedings of Wireless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ISWTA), 2011 IEEE Symposium on, 25-28, Sept. 2011, Langkawi, 2011:168-173. doi: 10.1109/ISWTA.2011.6089402.

[9] MOUSANNIF H, KHALIL I, OLARIU S. Cooperation as a service in VANET: implementation and simulation results [J]. Mobile Information Systems, 2012,8(2): 153-172. doi: 10.3233/MIS-2012-0136.

[10] HUANG D J; HONG X Y, GERLA M. Situation-aware trust architecture for vehicular networks [J].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IEEE, 2010,48(11):128-135. doi: 10.1109/MCOM.2010.5621979.

[11] LI Q H, ZHU S C, CAO G H. Routing in Socially Selfish Delay Tolerant Networks [C] //Proceedings of the INFOCOM, 2010 IEEE, 14-19 March 2010, San Diego, CA, 2010:1-9. doi: 10.1109/INFCOM.2010.5462138.

[12] SMALDONE S, HAN L, SHANKAR P, et al. RoadSpeak: enabling voice chat on roadways using vehicular social networks [C] //Proceedings of the 1st Workshop on Social Network Systems, 2008, New York, NY, USA: ACM, 2008:43-48. doi: 10.1145/1435497.1435505.

[13] HAN L, SMALDONE S, SHANKAR P, et al. Ad-hoc voice-based group communication [C] // Proceedings of the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PerCom),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March 29 2010-April 2 2010, Mannheim, 2010:190-198. doi: 10.1109/PERCOM.2010.5466977.

[14] SHA W, KWAK D, NATH B, et al. 2013. Social vehicle navigation: integrating shared driving experience into vehicle navigation [C]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Workshop on Mobile Computing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HotMobile'13), April 2013, ACM, New York, NY, USA: ACM, 2013,17(2):16. doi: 10.1145/2444776.2444798.

[15] HE Z, CAO J, LI T. Mice: A real-time traffic estimation based vehicular path planning solution using vanets [C] //Proceedings of the Connected Vehicles and Expo (ICCVE),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12-16 Dec. 2012, Beijing, China, 2012:172-178.

[16] SINGH K, LI B. Estimation of traffic densities for multi-lane roadways using a markov model approach [J]. Industrial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2011,(99):1.

[17] ANDREATTA G, ROMEO L. Stochastic shortest paths with recourse [J]. Networks, 1988,18(3). 193-204.

[18] ZHOU B, CAO J, ZENG X, et al. Adaptive traffic light control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base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C] //Proceedings of th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Fall (VTC 2010-Fall), 2010 IEEE 72nd, 6-9 sept. 2010, Ottawa, 2010:1-5. doi: 10.1109/VETECF.2010.5594435.

作者简介

何宗键,同济大学软件工程本科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毕业;香港理工大学计算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车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移动计算;已2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10余篇。

曹建农,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本科毕业、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计算机硕士和博士毕业;香港理工大学计算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网络和移动通信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网络、移动和普适计算、并行和分布式计算、容错和中间件等;承担并完成20余项科研项目;已300余篇,其中SCI收录85篇,EI收录232篇。

交通信息安全论文篇2

关键词:车联网;物联网;网联城市智能交通

中图分类号: TN915.03 文献标志码:A Vehicular CPS:an application of IoT in vehicularnetworks

LIU Xiaoyang*, WU Minyou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wo hot topics, namely,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and “Vehicular CPS”. By analyzing their courses of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relationships, and comparing their applications in daily life, the authors are in favor that vehicular CPS can be regarded as an application of IoT in vehicular networks. Furthermore, the authors look into the bright future of services and applications resulting from Vehicular CPS. With this in mind, the authors discuss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implementing Vehicular CPS and introduce an initiative. The authors also discuss in details about the academic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area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Vehicular CP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wo hot concepts, namely,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and "vehicular CPS (Cyber Physical System)". By analyzing their courses of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interrelationship, and comparing their applications in daily life, the authors are in favor that vehicular CPS can be regarded as an application of IoT in vehicular networks. Furthermore, the authors look into the bright future of services and applications resulting from vehicular CPS. With this in mind, the authors discussed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implementing vehicular CPS and introduced an initiative. The authors also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academic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area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vehicular CPS.

Key words:

vehicular Cyber Physical System (CPS); Internet of Things (IoT); networking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信息领域正发生着由互联网到物联网的新一轮技术革命。车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物联网和智能化汽车两大领域的重要交集。2010年世界博览会上,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展示了对车联网的远景展望并举行了“直达2030”可持续交通系列论坛“车联网――网联城市智能交通”。相关专家围绕着车联网这一全新概念,深入分析并论证了车联网相关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未来城市交通模式的改变。为人们呈现了一个崭新的城市、汽车和道路系统:没有信号灯,汽车高速行驶,没有堵塞,没有事故,以及更环保、更安全、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汽车,所有这些将颠覆人们对于“交通”的认识。本文从定义与发展历程、服务与典型应用、关键技术、学术研究等多个角度对车联网进行分析研究。藉此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城市智能交通的发展前景。

1物联网与车联网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世界正以不同的方式相互连接;从“车载信息”到“车联网”,车与车之间也将相互连接,并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新途径。

1.1定义

物联网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应用[1]。物联网不仅是一个网络,更是一个系统。如图1[1]所

示,物联网把人们生活中的各类物品连到互联网中,形成一张更大的网络。通过网络可以得到各类事物的信息,对这些信息的处理、提取以及合理运用将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

所谓车联网,是指通过装载在车辆上的电子设备通过无线技术,实现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所有车辆的静、动态信息进行提取和有效利用。人们将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所有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监管,同时提供综合服务。如图2[2]所示,车联网将车与车相连,车与路旁的基础设施相连,实现实时信息交换,服务于人们的交通出行。

车联网是一类物联网,是物联网在城市交通网络中的具体应用。车联网通过车辆网络动态地收集、分发和处理数据,使用无线通信方式共享信息,实现汽车与汽车、汽车与建筑物,以及汽车与其他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交换,使汽车与城市网络相互连接。它甚至可以帮助实现汽车与路上的行人和自行车、汽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对话”。

车联网技术是一种结合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无线通信技术的车载智能通信服务。驾驶员能通过无线信号,随时与呼叫中心进行联系,及时获得以下三大类服务:交通信息与实时导航服务、安全驾驶与车辆故障诊断服务、娱乐及通信服务。汽车在车联网的帮助下,将更加人性化。

1.2发展历程

1.2.1物联网方面

1)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3],正式提出了“物联网”概念。

2)第一届物联网世界学术会议IoT 2008于2008年3月26日在瑞士苏黎世召开。

3)2009年1月28日,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圆桌会议,IBM CEO彭明盛向美国总统提出“智慧的地球”计划:将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建筑、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现实物体中,形成物物相连,进一步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其整合,实现社会与物理世界的融合。

4)2009年8月7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中国科学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提出“感知中国”。随后,物联网发展列为我国信息产业三大发展目标之一。

1.2.2车联网方面

1)第四届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发展国际研讨会2009年11月在上海召开,其中分论坛包括RFID技术及智能交通信息技术与应用论坛。

2)中国智能交通新技术及标准化发展高峰研讨会于2010年9月在杭州举行。会议围绕着“创造低碳、安全、便利的感知交通新生活”,加深对智能交通新技术、新理念的认识,促进智能交通系统的标准化建设。

3)通用汽车已经和中国电信达成合作协议,利用电信3G网络为用户提供车载信息服务,并逐步建设车联网。

4)IBM将部署交通预测系统[4],声称可以预知一小时后的交通状况,从而留下充足的时间避免交通堵塞。

物联网概念在欧洲和亚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受到国际电信联盟支持。与物联网相似的Cyber Physical System (CPS) 概念在北美也得到了广泛认同,美国NSF给予了大量研究经费的支持,已先后资助超过100个CPS项目。 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和相关研究的开展,很多的研究机构和全球汽车厂商聚焦物联网技术在城市智能交通中的应用,提出了车联网概念,并进行了初步探索。例如:汽车巨头通用汽车公司为最新款凯迪拉克标配安吉星车载信息服务系统,IBM公司推出了交通预测模型,上海市进行了智能交通项目研发。

2车联网服务与应用

车联网通过在车辆和道路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通道,实现智能交通的管理和信息服务。随着WiFi、RFID等无线技术近年来被运用于交通运输领域智能化管理,车联网将能够用于各个方面,例如智能公交定位、智能停车场管理、车辆类型及流量信息采集、不停车路桥电子收费、车辆速度计算分析等。现有的实际案例系统如下。

1)在智能交通应用中,上海交通大学的TIG项目[5]在2006年就开始运作,采集了上海市4000多辆出租车的实时信息。

2)MIT CarTel[6]项目部署了一个分布式的移动传感网和通信网结合的系统。建立在该系统中的上层应用可以利用移动车辆和手机上的传感器搜集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传输数据,通过计算单元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可视化。

3)旧金山湾区开展了Cabspotting项目[7]于2006年启动,通过在出租车上安装GPS跟踪设备,记录车辆移动轨迹。

4)IBM基于交通预测模型[4],在新加坡进行的初步测试中,可以提前一小时预测车流量和车速,精度高达90%。

车联网不仅是汽车行业对于未来“互联的汽车”的美好愿景,也将是城市居民的共同愿望之一。就像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将独立的台式电脑互相联系在一起,车联网将车辆联系在一起也将改变人们未来的生活、工作方式。车联网的典型应用包括如下。

1)紧急救援系统。当紧急情况发生,车主按动车上安装的紧急按钮,通过无线通信接通客服中心。客服人员能够通过GPS技术精确定位,将救援送达车主。在救援过程中,客服人员不仅能一直与车主进行在线交流,而且能实时调度救援资源,最小化车主的生命财产损失。

2)智能导航系统。现行试用的路线推荐系统能够根据司机需求和实时交通信息,推荐最短路径、时间最优路径,甚至为出租车司机推荐最有可能搭载乘客的路线。2009年日本丰田第一个引入GBook智能副驾系统。同年通用汽车将On Star(安吉星)技术装配在凯迪克拉和别克等车型上。福特、日产等企业相继了车载网络平台。在未来的车联网时代,老人、小孩,甚至残疾人(包括盲人)都可拥有自己的汽车,借助于自动驾驶系统,人们的出行将变得更加轻松。

3)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ITS)。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从而建立起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的运输和管理系统。

4)车载社交网络。实现车联网技术的未来城市交通将告别红绿灯、减轻拥堵、交通事故和停车难等一系列问题。此外,自动驾驶的实现将驾驶者从紧张、劳累中解脱出来,进而享受路途中的社交无线网络[8]。

在未来的车联网时代,“盲人可以开车、酒后可以驾驶、汽车不再碰撞、停车不再痛苦”等等,都将成为现实!

3关键技术

由于车联网是一类物联网,所以物联网中的很多关键技术是部署车联网的技术基础。而车联网应用同时也要求有别于其他物联网应用的技术支持。

随着传感网、RFID、普适计算、云计算、实时系统等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在它们的技术支撑下物联网得以提出和发展。物联网关键技术包括(详见文献[1]):

1)RFID技术与无线传感网络技术;

2)通信与网络技术;

3)软件技术;

4)硬件技术;

5)数据处理技术;

6)安全隐私。

RFID技术与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是物联网最基本的技术之一,用于标识物体和对客观环境的物理属性的感知。RFID技术首先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是全局标识。现有的RFID标识标准并不统一,如果要全部接入因特网则需有统一的标准。传感网同样面临大规模应用的问题,异构传感网的整合使用还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物联网中单个标识或传感器设备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通过相互协同工作才能完成有实际意义的任务,所以通信与网络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它解决如何将标识和传感信息接入Ad Hoc网络或因特网。有针对性的传输协议以及更灵活的频谱分配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硬件技术的支持是所有传感设备、计算设备、通信设备和控制设备的基本。基于物联网的特点,在硬件方面要求终端设备为嵌入式集成系统,要求在低功耗、低延迟、小型化、易安置、低成本等方面继续开发;而在服务器方面则要求逐步向高性能的集群机、云计算过渡;控制设备需要满足高精度、易操作、无差错等方面的要求。

软件与算法基于硬件之上,涉及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各类应用软件、控制软件。统一的语义体系是达到大规模实际应用的首要任务。良好的用户体验则要求有更身临其境的虚拟现实技术、可分布式可集中式的运作方式、延迟小的实时系统、可靠性高自适应调整能力强的软件。

物联网的应用带来大规模的数据,如果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被标识,它们的所有属性信息都转变为数据在因特网中流通,那将给现有的网络在数据的管理与处理上带来许多新的挑战。比如大规模数据中心必须建立,数据在市场上的运行模式需要数据运营商来运作,针对物联网的搜索引擎将被开发。

物联网还未普及应用的一大原因还在于安全隐私保障。可以看到因特网上病毒肆虐,如果在涉及面更广的物联网上,在涉及利益更高的CPS上,安全保障就显得更加急迫了。另一道普及的屏障是个人隐私问题。谁也不愿意把自身行为完全暴露出去,而物联网的目的又是把所有事物及其属性连入网中。这两点存在明显的矛盾,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让物联网可以实际普及开来。

以上关键技术需要相关研究和管理部门统一标准化,才能推动物联网真正发展和实际应用。而未来的车联网要大规模部署,实现网连城市智能交通的目的,还需要以下两类关键技术的保证。

1)DSRC和VPS技术。

目前在汽车定位、通信及收费领域应用较多的是DSRC(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以及VPS (Vehicle Positioning System)技术。DSRC是一种微波技术,主要应用在电子道路收费方面;而VPS则是一种GPS+GSM技术,在汽车导航、求助及语音通信方面有着较广泛的应用。以上两种技术已经使用,较为成熟。

2)适合车联网应用的无线通信技术。

车联网的关键技术是如何实现车与路、车与车之间的信息交换与互动,而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无线通信技术。需要研究现有的多种无线技术中哪一种符合实时互动,以及兼容传统与未来车联网应用的要求。

4构建车联网方案

如何构建车联网,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下面介绍IT商业新闻网提出的一个过渡型方案[9],通过分析这一个方案展示车联网部署中可能要面临的问题。

实现车联网,可以分两步走。

1)实现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交换。

这是一个过渡型方案,需要兼容传统车辆,现有的交通信号(行车线、红绿灯、指示牌、速度限制等)都应该被保留,因为这是新旧交通系统兼容所需要的基础和保障。将无线数字传输模块植入到当前的道路交通信号系统中去,数字模块可向路经的汽车发放数字化交通灯号信息、指示信息、路况信息,并接受联网汽车的信息查询及导航请求,然后可将有关信息反馈给相关的联网汽车。将无线数字传输模块植入到联网汽车中去,令联网汽车可接收来自交通信号系统的数字化信息,并将信息于联网汽车内显示,同时还将信息与车内的自动/半自动驾驶系统相连接,作为汽车自动驾驶的控制信号。联网汽车的显示终端同时作为城市道路交通导航系统来使用,在这个车联网系统中,卫星导航将不再需要,因为导航信息直接来自具有更快、更新、更全面导航功能的数字化交通系统;联网汽车的数字传输模块包含有联网汽车的身份代码(ID)信息,即 “数字车牌”信息,这是车联网对汽车进行通信、监测、收费及管理的依据。

2)令行驶中的车辆互联互动。

联结路面行驶中的汽车是实现车联网的第二步。为了使联网汽车与传统汽车兼容,现有的汽车灯号系统(刹车灯、转向灯、危险信号灯)都会获得保留,这也是新旧系统兼容的基础及保障。将无线数字传输模块植入到联网汽车中去,数字模块可以向周边联网汽车提供数字化灯号信息及状态信息,并且数字化信息与其传统灯号信息是同步发送的。联网汽车中的无线数字传输模块可同步接收来自其他联网汽车的数字化信息并在汽车内进行显示,同时将信息与车内的自动/半自动驾驶系统相连及互动,为联网汽车的安全行驶提供依据。根据接收到的由其他联网汽车发送的数字信息,联网汽车便会知道周边联网汽车的状况,包括位置、距离、相对速度及加速度等,并在紧急刹车情况下,可令随后的联网汽车同步减速,有效防止汽车追尾事故的发生。联网汽车还可随时通过数字化网络与周边任意联网汽车进行通话。在有需要时,还可向附近的联网汽车进行广播,告知有关紧急情况。

5学术研究

关于物联网的国际学术会议影响力正逐渐增强,各国研究基金的支持规模不断加大。然而处于探索的初期,现已的学术成果还不多,发表的论文比较多的还是指出研究方向的前瞻性研究。下面对现有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进行简述和加以分类。

5.1物联网方面

物联网的研究普遍基于应用。我们从以下方面分别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加以讨论。

1)RFID与传感器研究。

RFID是物联网最基本的关键技术,得到了广泛研究。Liu等[10]主要研究了在物联网中如何同时读取多个被动RFID标签, 使得读取的标签之间冲突减少,从而实现加快辨识物品的目的。

传感器节点已经广泛应用到人们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之中。不同于传统的传感器组网方式,文献[11]提出了一种基于周围情况而自发分簇组成动态传感网的方式。这样的组网形式在物流运输中,在BSN(Body Sensor Network)这些动态性较高的场景中将有比较好的应用前景。文中设计了名为Tandem的算法,用于移动传感器节点可以根据情景感知的内容自发的分簇的组成网络,并且Tandem可以实现重新分簇组网的功能,如果情景感知内容不变,则保持网络的连通。

2)模型研究。

物联网最直接的应用就是在供应链和物流上。文献[12]针对物联网中的供应链,提出一个计算其效能的数学模型。通过这个数学模型,可以估计在使用不同的供应链系统设计策略的情况下所达到的效果和投入的成本,从而为使用者提供选择策略的依据。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作者将检测设备分为条形码、RFID、无线传感器,将供应链分成了供应商、运输商、消费者,以这六项要素为基础建立了数学模型。

3)数据处理研究。

如前文所述,数据处理在物联网中的研究也是有其重要价值的。ONS(Object Naming Service)服务是一种集中式的查找服务,类似于因特网中的DNS服务。通过ONS,人们可以通过货品上的电子产品号来查找这件货品的制造商。但是文献[13]作者发现,现在的ONS服务中有一个不足,即由于ONS服务的根节点不止一个,每个国家都可以有自己的ONS服务根节点,这就使得在多个ONS服务之间查找货品信息变得不方便。作为改进,论文提出了MONS(Multipolarity for the ONS)服务,这是在ONS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基础设施,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一次在ONS服务中的查询就能找到相应货品的信息,即使这条信息在其他的ONS服务中。

4)信息安全研究。

文献[14]研究了信息安全的问题。在供应链系统中,组织之间需要交换货品的信息,比如一批货品从供应商手上交到运输商手上,供应商会将货品的RFID信息一起转交。EPCIS协议是用来规定这些信息的交换的。作者提出EPCIS协议在访问权限控制上存在不足,使得协议无法限制哪些人可以访问哪些信息。作者在EPCIS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规则的协议,通过定义访问规则来限制用户访问,保证信息的安全。

5)标准化研究。

Rellermeyer等[15]中针对物联网中多种多样的软件以及硬件设施,提出要将软件模块化,并且设定一种标准,来规范物联网系统中软硬件的接口。文中使用OSGi模型作为软件接口的标准,并且在这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实验系统名为BUG。在BUG系统中,物联网系统中的各个模块实现了很好的融合。

5.2车联网方面

车联网领域相关的论文一般是基于大规模的城市交通网络,利用已经收集的数据集和城市电子地图进行分析和建模的。针对以下方面分别介绍。

1)车辆轨迹GPS数据处理。

在车辆上安装GPS设备获得车辆的实时位置信息,车辆之间通过无线通信将搜集到的数据汇报给数据中心。Li等[16]研究如何实现GPS数据与电子地图之间的精确匹配,文章中基于距离和角度分别提出了两个地图匹配算法(NMA和EMA), 并且给出了真实场景中的测试结果。

2)延迟容忍网络(Delay Tolerant Network,DTN) 协议设计与测试。

车联网是一类典型的DTN网络,通过搜集大规模车辆网络的GPS数据,可以为DTN网络的协议设计提供真实的测试环境。 这一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相对来说较多。例如,文献[17-18]研究SUVnet(Shanghai Urban Vehicular Network)网络的移动模型、拓扑结构和联通性,测试了已有路由协议在实时数据上的性能,并基于距离向量设计了DEAR路由协议以提高数据包传输成功率。文献[19]利用公共汽车在城市网络中的独特性,设计了BLER路由协议。

3)DTN网络中的资源分配策略。

Lee[20]综合考虑了DTN网络中链路调度、路由协议与数据副本分发,抽象为多目标优化问题。基于局部信息和瞬时信息,作者用贪心的思想设计了分布式的DMC算法,并且给出了真实GPS数据上的测试结果。

4)交通状况的智能感知。

文献[21]利用车辆网络监控交通状况,利用SUVnet网络的GPS数据对基于连接和基于车辆的两种算法进行性能测试和分析;文献[22]基于统计方法设计了感知交通状况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利用单信道单频谱,基于历史信息迭代地估计路面上的实时交通状况。除此之外,IBM公司推出商业的交通预测模型,已经在新加坡等地进行了部署和应用,实测过程取得了较好的估计、预测、感知精度。

5)车联网运动模型分析。

文献[23]基于马尔可夫模型对车辆网络进行数据挖掘,找到车辆的移动模式,为车辆之间的通信协议设计提供依据。文献[24]考察和分析了城市内部任意两辆车之间相遇时间间隔的分布,发现其很好地符合幂指数曲线。城市交通中存在聚簇现象,车辆的运动有围绕交通热点的趋势,作者认为这是造成车辆相遇间隔呈现指数分布的原因。文献[25]进一步研究了城区车辆分布,假设车辆装备处传感器用于感知邻居车辆,作者利用聚簇算法挖掘城市交通中的热点区域。

文献[26]在很多类数据集上研究了人的、车的移动轨迹,通过深入分析和挖掘,发现其中包含两大特性:时序稳定性和存在低级结构。由此,为移动网络设计了有效的定位算法。

6)智能导航系统。

出租车司机如何最短时间内到达目的地?如何为道路上的乘客找到最近的出租车?出租车选择什么样的行驶路线,能够在最短的距离内最有机会搭到乘客? 这些问题分别由文献[27-29]给予了回答。

7)智能车场管理系统。

众多的商城、购物中心、工业园区和写字楼群等都建有相应的停车场,管理数量庞大的车位是一个重要挑战。停车场通过在每个车位安装传感器,可以实现对车位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控,进行自动化管理。Lin等[30]利用调和函数构造了车位信息场,司机通过势场梯度可以方便地停车。

6结语

依照通用汽车公司的预测,未来汽车会实现电气化、智能化与无人驾驶,车与道路、车与车之间会具有交流互动,交通堵塞、空气污染、交通事故将成为历史。随着通用、荣威、丰田等汽车厂商的智能网络系统的部署,车联网已经开始为汽车消费者们所了解。

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已经在物联网和车联网方面累积了许多工作:973项目“无线传感网关键技术研究”已开展了5年; 以无锡为中心的“感知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在2010年正式启动;手机交通卡智能交通系统已经在多个城市普及;智能交通项目已经在上海、武汉等地开展和部署。然而要大规模地应用车联网技术,其实现还有一段成熟期。正如文中所述,还有概念和统一标准等问题存在,安全和可靠等实际问题有待研究。市场与应用模式必须结合实际摸索,最终才能达到网连城市智能交通的目标。

车联网将彻底改变人类出行模式,重新给出汽车的定义。实现车联网的未来城市交通将告别红绿灯、拥堵、交通事故和停车难等一系列问题,并实现驾驶自动化。

参考文献:

[1]

孔令和, 伍民友. 信息产业新革命之争:是物联网还是CPS? [J].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2010, 6(4):8-15.

[2]

朱燕民, 李明禄, 倪明选. 车辆传感器网络研究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 15(5):28-32.

[3]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 [R]. Geneva, Switzerland:ITU, 2005.

[4]

FISCHETTI M. Predictive modeling warns drivers one hour before jams occur [J/OL]. [2011-10-01]. 0.

[9]

未来车联网的技术挑战与机遇[EB/OL].[2011-06-01]. http://www.省略/.

[10]

LIU H, GUO X. A passive UHF RFID system with Huffman sequence spreading backscatter signals [C]// IOT08: 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Berlin: SpringerVerlag,2008:184-195.

[11]

MARINPERIANU R, LOMBRISER C, HAVINGA P, et al. Tandem: A contextaware method for spontaneous clustering of dynamic wireless sensor nodes [C]// IOT08: 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Berlin: SpringerVerlag, 2008:341-359.

[12]

DECKER C, BERCHTOLD M, WERSS L, et al. Costbenefit model for smart items in the supply chain [C]// IOT08: 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Berlin: SpringerVerlag, 2008:155-172.

[13]

EVDOKIMOV S, FABIAN B, GUNTHER O. Multipolarity for the object naming service [C]// IOT08: 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Berlin: SpringerVerlag, 2008:1-18.

[14]

GRUMMT E, MULLER M. Finegrained access control for EPC information services [C]// IOT08: 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Berlin: SpringerVerlag, 2008:35-49.

[15]

RELLERMEYER J, DULLER M, GILMER K, et al. The software fabric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 IOT08: 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Berlin: SpringerVerlag, 2008: 87-104.

[16]

LI XU, LI MINGLU, SHU WEI, et al. A practical mapmatching algorithm for GPSbased vehicular networks in Shanghai urban area [C]// IET Conference on Wireless, Mobile and Sensor Networks,2007 [S.l.]: IEEE,2007:454-457.

[17]

HUANG HONGYU, LUO PEIEN, LI MINGLU,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UVnet with realtime traffic data [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07,56(6):3381-3396.

[18]

LUO PEIEN, HUANG HONGYU, SHU WEI,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vehicular DTN routing under realistic mobility models [C]//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 [S.l.]:IEEE, 2008:2206-2211.

[19]

SEDE M, LI XU, LI DA, et al. Routing in largescale buses Ad Hoc networks [C].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 [S.l.]:IEEE,2008:2711-2716.

[20]

LEE K, YI Y, JEONG J, et al. Maxcontribution: On optimal resource allocation in delay tolerant networks [C]// INFOCOM10: Proceedings of the 29th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Piscataway: IEEE Press, 2010:1-9.

[21]

LI XU, SHU WEI, LI MINGLU,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vehiclebased mobile sensor networks for traffic monitoring [EB/OL].[2011-09-01].http://wiki.epfl.ch/lca2/documents/papers/traffic%20monitoring.pdf.

[22]

ZHU HONGZI, ZHU YANMIN, LI MINGLU. SEER: Metropolitanscale traffic perception based on lossy sensory data[C] //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S.l.]:IEEE,2009:217-225.

[23]

XUE GUANGTAO, LI ZHONGWEI, ZHU HONGZI, et al. Trafficknown urban vehicular route prediction based on partial mobility patterns [C]// ICPADS09: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Washington, DC: IEEE Computer Society,2009:369-375.

[24]

ZHU HONGZI, LI MINGLU, FU LUOYI, et al. Impact of traffic influxes: Revealing exponential intercontact time in urban VANET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2010,22(8):1258-1266.

[25]

LIU SIYUAN, LIU YUNHUAI, NI L M, et al. Towards mobilitybased clustering [C]// KDD10: Proceedings of the 16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New York: ACM, 2010:919-928.

[26]

RALLAPORAL S, QIU L, ZHANG Y, et al. Exploiting temporal stability and lowrank structure for localization in mobile networks [C]// MobiCom10: Proceedings of the Sixteen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New York: ACM,2010:167-172.

[27]

YANG YANG, LI XU, SHU WEI, et al. Quality evaluation of vehicle navigation with CPS [C]// IEEE Global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Exhibition & Industry Forum. [S.l.]: IEEE, 2010:1-5.

[28]

ZHU HONGZI, ZHU YANMIN, LI MINGLU,et al. ANTS: Efficient vehicle locating based on ant search in ShanghaiGrid [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2007,58(8):4088-4097.

[29]

GE YONG, XIONG HUI, TUZHILIN A, et al. An energyefficient mobile recommender system [C]// KDD10: Proceedings of the 16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New York: ACM, 2010:899-908.

[30]

交通信息安全论文篇3

【关键词】通信系统;信息安全传;GSM-R;EN-128;GB/T21562-2008

1.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运输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而且已成为我国运输行业的主要渠道,随着今年来GSM-R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网络设备及终端设备的引进、系统应用平台的开发搭建,我国已形成基于GSM-R的完整铁路应用体系,铁路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是在GSM蜂窝系统上增加了调度通信功能和适合高速环境下使用要素的系统,能满足国际铁路联盟提出的铁路专用调度通信的要求。由于GSM-R可以实现跨越国界的高速列车和一般列车的通信,能将现有的铁路通信应用融合到单一网络平台中,以减少集成和运行费用,而且GSM-R是由已标准化的设备改进而成,就能保证价格低廉、性能可靠的实现和运行。

2.GSM-R基本原理及系统结构

现代数字蜂窝系统更具有低功率发射和小区域覆盖、频率复用、灵活的提高系统容量、业务密度的适应性等多方面的特性。因此GSM-R技术采用蜂窝式原理。在面状覆盖的服务区中,通常采用正六边形的小区形状。六边形比正方形和正三角形在半径相同的情况下,覆盖面积要多30%-100%。因此采用六边形的设计需要较少的小区,较少的发射基站。

GSM-R由网络子系统(NSS)、基站子系统(BSS)、维护和管理子系统(OSS)三大系统构成。其中,网络子系统由移动交换中心(MSC)、访问位置寄存器(VLR)、归属位置寄存器(HLR)、鉴权中心(AUC)、移动设备识别器(EIR)、组呼寄存器(GCR)组成,用来管理用户、移动台和固网(PSTN)的接口;

3.GSM-R业务模型

GSM-R是专门为铁路通信设计的综合专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它基于GSM的基础设施及其提供的高级语音呼叫业务(ASCI),其中包含增强多优先级与强拆(EMLPP)、语音组呼(VGCS)和语音广播(VBS),并提供铁路特有的调度业务,包括:功能寻址、功能号表示、接入矩阵和基于位置的寻址,并以此作为信息化平台,使铁路用户可以在此信息平台上开发各种铁路应用。图2-2为GSM-R系统的业务模型层次结构图,因此,GSM-R的业务模型可以概括为:GSM-R业务=GSM业务+语音调度业务+铁路应用。

4.GSM-R标准

EIRENE规范为互用性(对移动通讯来讲)提供了框架。它们和其他由ERTMS用户组提出的规范一样,是欧共体关于欧洲高速铁路网的指示的基础。GSM-R系统虽然采用了GSM标准,但系统也有某些方面不遵从GSM标准。无线通信系统的“马蹄”模型显示TGSM-R系统采用的不同标准(如图4.1)。

GSM-R通信系统依据欧洲标准,在该标准中,对铁路控制和防护系统的软件进行了安全完善度等级(SIL)的划分,针对不同的安全要求制订了相应的标准,按不同等级对整个软件的开发、检查、评估、检测过程,包括对软件需求规格书、测试规格书、软件结构、软件设计开发、软件检验和测试、软硬件集成、软件确认评估、质量保证、生命周期、文档等提出相应的程序与规范的要求(如图4.2、图4.3)。

本标注定义了RAMS各要素(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及其相互作用,规定了一个系统生命周期及其工作为基础、用于管理RAMS流程,使RAMS各个要素之间的矛盾得到有效地控制和管理。

5.GSM-R铁路通信系统优化

移动用户通话过程中,为了使呼叫建立在最好的小区中以及为了使呼叫不至于掉话,就引入了切换的概念。切换就是为了维持移动台从一个小区移动到另一个小区时通话能继续进行,以满足网络管理的需要,越区切换是无线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此外,GSM-R网络是传输与铁路运输密切相关的调度通信、应急指挥通信业务的载体。根据铁路通信对可靠性、实时性和不间断性的要求,GSM-R网络必须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容错能力。因此,在GSM-R网络中可以考虑采用冗余备份的方式,一旦其中一套设备发生故障,马上切换到另一套设备工作,达到通信不中断的目的,双网之间的切换也是切换的一部分。对于应用于铁路通信的GSM-R网络,对越区切换的处理是提升整个系统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关键。网络优化中对于切换事件做重点分析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切换的成功保证了通信的可靠性,切换优化能降低整个系统的干扰情况,有效的均衡话务,提高了系统的平均容量。切换成功率(包括切入和切出)是网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提高切换成功率,有效改善网络质量,降低由于切换引起的掉话及拥塞,提高通话质量,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青藏线上GSM-采用的同址双网基站冗余网络结构,结合GSM中公路及铁路中的切换内容,得到一种适用于双冗余链状网的计算切换目标小区列表的算法,该方法利用(Cl,TA)参数判定列车运行方向,减少了切换目标小区数目,选择合适的小区冗余覆盖方案可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并降低成本。对我国青藏线GSM-R主设备管理方式的基站同址双网冗余覆盖,研究其切换算法。由于列车以很高的速度穿过小区边界,要求列车能够快速切换到前方小区中,否则就会导致掉话。切换的成功处理能提升整个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采用合理的切换算法,有利于降低乒乓效应,提高切换成功率,并保证移动台的越区切换尽量发生在主应用层上,提高铁路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理论上分析得到采用SAIC技术的可行性与潜在的系统性能改善。链路使用的联合最大得到采用该SAIC检测算法后对于链路上误码率(BER)性能的改善情况:对于未编码的GSM-R链路而言,这种SAIC技术能够给物理链路带来2dB以上的性能增益。

6.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GSM-R已经成为中国铁路专用通信设备的发展方向,将为铁路运输的语音和数据通信提供传输通道。GSM-R(GSM for Railway)是一种基于目前世界最成熟、最通用的公共无线通信系统。GSM-R平台上增加了铁路通信所必备的功能(如群呼、组呼、优先级别、强插、强拆等功能)的铁路专业无线通信系统,针对铁路通信列车调度、列车控制、支持高速列车等特点,为铁路运营提供定制的附加功能的一种经济高效的综合无线通信系统。目前铁路GSM-R网络建设是基于GSM网络之上的,GSM网络优化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信道拥塞率高、呼叫成功率低;越区切换失败率高,掉话严重;通话质量低、有串音;移动台占用话音信道后呼叫释放、出现振铃后无通话、移动台接通后单边通话;设备完好率较低;中继电路的配置与实际话务不相符、电路群的每线话务量差别较大等。

参考文献

[1]张涛.GSM-R综合移动通信系统在青藏铁路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9-20.

[2]铁道勘查设计院.GSM-R系统欧洲标准简介[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08.03.

[3]EN-50128:2001.英国标准.铁路应用-通信、信号和处理系统——信号的安全相关电子处理系统.2003-05-21.

[4]王艳芳.GSM系统的切换优化[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8.03.

交通信息安全论文篇4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Web服务器”、“贵州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费额计算高性能计算平台”、“面向西部基础教育资源云存储与工程云计算平台”……在贵州师范大学田家炳大楼实验室,一组组整齐排列的网络服务器指示灯闪烁不停,标牌格外醒目。这是贵州省信息与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的“中枢神经”。

这个位于师大老校区的重点实验室,包括了喀斯特地区关键信息技术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贵州省数字文物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贵州省智能计算与控制技术工程实验室等部级和省级七个方向的研究团队,承接了许多省和国家的重大项目,包括贵州省唯一的CNGI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创新性、实用性、地域性、开放性、前瞻性等特征,蕴含着良好的发展态势,领军人正是2012年度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省信息与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晓尧。

记者在实验室看到,科研人员有的在仪器前娴熟操作,有的在小会议室热烈讨论,有的在后台专注提供技术服务支撑……这支勇于担当的科研团队,显然是大数据时代贵州创新驱动的排头兵。

构筑信息技术科研高地

作为一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通过运用计算机科学、数学、网络与通信、统计学、考古学和生物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主要从事计算理论、工程计算与应用、文物大数据、生物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实验室起步早,得益于谢晓尧教授对互联网的高度敏感和研究运用。早在1995年,刚从美国学习结束回国的谢晓尧教授率先把贵州工业大学校园网与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国际互联网联通了,开贵州互联网运用之先河。

“实验室的理论及应用为贵州信息产业化建设提供服务,是贵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养应用及创新人才的基地。”谢晓尧教授告诉记者。

一篇题为《CeCaFDB:一个为碳中心代谢流量组学数据提供储存、可视化与比对分析的大数据平台》的文章,去年底在生物信息学领域世界顶尖杂志《核酸研究》上发表,文章共同的第一作者,正是实验室研究组谢晓尧教授的在读博士生张正东和申铁副教授。

这篇文章在贵州省在生物信息、生物制造领域影响广泛。审稿专家认为,文章使研究人员可以有效地查询和比较代谢流量分布,具有被研究人员高度利用的潜力,表明贵州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

自2007年成立以来,实验室在交通信息化、信息化基础教育、基础理论、信息安全、生物信息、大数据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在众多研究项目中,由实验室自主研发完成的全省高速公路特大桥梁健康监测与评估预警系统是其中的一大亮点。

有着“桥梁博物馆”之称的贵州,目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4000公里,桥梁众多,高墩(塔)大跨径桥梁工程规模大、结构受力复杂,因而养护工作量与成本越来越大,桥梁一旦垮塌,将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确保桥梁安全运营,实验室主持的“基于异种传感信息融合技术的清黄高速公路红枫湖大桥健康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研究,于2006年在红枫湖特大桥安装了监测传感器并投入使用,这个系统是使用无线传感、光栅传感、常规传感信息融合技术实施桥梁健康监测评估的系统,也是贵州首个实时桥梁健康监测评估示范系统。这一项目2009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该项目的多项技术已应用到多个大数据项目中。

数据显示,实验室共承担科研项目46项,总经费1462万元,其中部级7项,经费724.36万元。发表研究性论文被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20篇,EI(工程索引)收录37篇。其中近十项先后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搭建信息计算创新平台

在贵州省高速公路驾车的汽车司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只要在入口收费站领上一张IC卡,在出口收费站轻轻一刷,便完成交费。一卡在手,实现了全省通行。

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高速公路缴费,其背后依托的却是一个强大的信息计算系统,而这,凝结了实验室多年来的艰辛付出。

2009年底,随着贵阳环线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主线全部实现连通。由实验室自主研发的“高速公路联网收费费额计算系统”正式投入运行,这是贵州省第一个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科学服务系统。

“随着贵州高速公路路网结构迈向网格化,庞大的费额仅靠人工计算无法完成,必须借助计算机技术,选择合适的全路径搜索算法和最短路径验证算法,计算出最短路径和最小费额路径,实现最小费额路径的费额向最短路径上拆分。”高性能计算平台游善平博士告诉记者,依托这套系统,现全省超过4000公里的高速公路,每增加和变动一次,费额就要重新计算一遍,每次只需2个小时就可以计算完毕,大大缩短了计算时间。

联网收费最大限度地减少各路段高速公路上主线收费站的设置,不仅节省建站成本和运营管理成本,同时还减少通行车辆停车交费的次数,有效提高了车辆的通行能力和高速公路使用率。

高速公路费额计算仅仅是实验室开展信息计算的项目之一。依托云计算平台,实验室还开展了3D虚拟现实项目渲染、考试数据统计分析、计算数学、计算物理等项目。

实验室在三维虚拟现实及仿真方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如依托三维激光扫描仪及相关基础设备和软件,通过对甲秀楼进行全方位激光扫描,获取甲秀楼全方位点云数据,利用逆向建模的手段,对甲秀楼整体建模并实时渲染,达到对甲秀楼数字化保护和展示的目的。

中考与高考,关乎千家万户利益,是社会关注度极高的民生大事。为使判卷公平公正,荣获1993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的“贵州省招生办高考招生自动化系统”发挥了极为关键作用。利用无纸化阅卷平台,实验室从2008年开始承担了贵阳市中考及高考模拟考试共计700余万份试卷的网上阅卷任务。更为重要的是,阅卷平台将试卷后期的大数据分析结果反馈给老师,再由老师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开展复习,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拓展大数据服务新领域

在实验室的基因数据检测中心,摆放着一台刚引进不久的Illumina全基因组测序仪,是目前贵州高校仅有的两台之一。

项目组黎瑞源博士告诉记者,基因测序是生物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基因测序仪,可以一次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从生物信息数据产生的源头、数据处理的各个环节和对复杂生物机理的解析等方面入手,系统研究一系列生物信息学问题。目前在医疗研究、法医鉴定、农作物研究、动物健康、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贵州省信息与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志杰教授认为,“有人曾经预言21世纪是生物科技时代,现在看来还为时过早,但是生物与信息技术结合毕竟是一个大趋势。贵州有很多独特的动植物,通过这一研究平台,必将对我省生物技术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油菜是贵州第二大农作物,目前全省种植面积达400万亩。为提高油菜单位面积产量,实验室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同华中农业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合作开展油菜抗旱和品质育种可持续发展研究,为该项目的研究与应用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与生物大数据一样,实验室还利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项目(FAST工程)在贵州建设这一契机,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合作,开展天文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以此带动贵州在射电天文、机电、结构、通讯、控制等领域交叉学科的发展。

交通信息安全论文篇5

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期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和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等。

校长之责重千钧“顶天立地”谋发展

随园,是南京师范大学最具标志性的一个校区,这里古朴典雅的仿古建筑、曲径通幽的九曲回廊、遍布校园的古树名木,都在无言地诉说着一个学校所浸润的历史与文化。无怪乎,在这里读过书的很多学生都会把随园当作自己在南师大求学的一个印记,一个符号。

南京师范大学诞生于105年前,前身是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后经两江师范学堂,演化为孕育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成熟办学体制的“南北高师”中的“南高师”。一百多年来这里名家辈出,著名教育家李瑞清、郭秉文,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等曾先后在此主政,词学大师唐圭璋、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苔藓学家陈邦杰,心理学史专家高觉敷、艺术大师徐悲鸿、张大干,傅抱石等诸多名师大家曾在这里潜心耕耘,著书立说,培育后学。一代又一代南师人薪火相继、身教言传,“严谨朴实”的学术品格、“以人为本”的厚生传统也由此而生。“正德厚生、笃学敏行”校训就是这所百年老校历史传统积淀的产物。

当你漫步在随园,静立其间时,会感到先贤们睿智的目光穿越了时空隧道,驻足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南师大现有随园、紫金、仙林3个校区,总面积为3100余亩,有23个学院,72个本科专业,在校师生3万余人。极富现代气息的仙林新校园更是让南师人为之骄傲。

但随园依然凝聚着南师大人的一种文化情结,目前执掌南师大帅印的宋永忠对随园更是如此。他人生的航船正是在这里找到了一条奔流向前的航道,从1978年春天跨入这所大学至今,近30年的光阴悄然而逝。

20D2年,南师大即将迎来百年校庆之际,宋永忠接过了一校之长的帅印。从此,他的工作重心便开始转到了管理上,对于自己一直以来倾力而为的数学研究,他只能暂时割爱,因为一所百年老校的千斤重担容不得他心有旁骛。在很多领域,提倡学而优则仕,提倡管理、业务双肩挑。但宋永忠不这样认为:“双肩挑是不可能的,我在农村干过农活,挑担子只能一个肩膀挑,不可能两个肩膀同时挑,顶多是换个肩膀挑。”

在校长这个岗位上,宋永忠的重心只能放在管理上。

2002年,学校提出了“顶天立地”的发展战略。所谓“顶天”,就是要集中力量,将有限资源用于战略性,关键性的学科和科技发展领域,追求原创,力争突破,在重点研究领域跟踪前沿,追求创新,攀登理论高峰,使有条件的学科和研究项目达到国内领先乃至顶尖水平,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并以此为中心向其它学科和领域辐射。

所谓“立地”,就是立足现实,面向社会,注重成果转化,主动回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宋永忠认为:作为综合性的重点师范大学,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创造性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学研究人员、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管理与经营者,艺术与体育工作者,重点中学教师为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因此,在面对“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以及如何办好学校的问题上,南师大提出了“大力实施‘顶天立地’战略,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思想,创新能力是高水平大学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保障。

以教育部“长江学者”汪永进教授领衔的“东亚季风重大环境事件,气候突破过程和现代环境生态效应”团队,不仅在国际顶尖杂志《科学》上发表多篇科研论文,而且主持建设的“现代自然地理学”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另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团队主持建设的“地理信息系统”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使原来科研实力一般的地理信息学科在5年内建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虚拟地理环境”实验室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点。

“十五”期间,南京师范大学的专利申请数、授权数与“九五”相比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共申请专利293项,其中发明专利169项,国际发明专利5项;专利授权201项,发明专利授权102项。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的2005年高校授权专利数据统计结果显示,2005年南师大的专利授权数为43件,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40位。

专利技术的开发及应用为社会,尤其是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明显提高。“信息安全保密技术与相关数学理论研究”项目承担的“公路交通量信息管理系统与无线广域网络传输系统工程”解决了现有的交通量管理系统的弊端,使交通信息管理更为高效和安全可靠,在盐城和连云港等市安装试用后运行情况良好。生命科学学科关于水产经济动物,特别是中华绒鏊蟹的病害,种质资源和饵料研究,直接服务于江苏省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

一波三折求学路情由独衷爱杏坛

上高中的时候,宋永忠没想到自己能上大学;上了大学,他没想到自己能留校当老师:当了老师,没想到自己能有机会跨出国门,更没想到自己能做母校的校长。

1977年,高考恢复了。宋永忠这位农家子弟终于有机会和别人平等地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要报考时,喜欢文科的宋永忠原本要考文科,他的中学老师建议说,你的理科底子好,在短时间内很快就可以突击复习,提高成绩,这样更有优势,也更有把握。宋永忠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如今回想起来这段往事,宋永忠依然感慨地说:老师的建议对自己的人生起了重要作用。

要填报高考志愿了,宋永忠根本搞不清楚大学是怎么回事,加上自己喜欢做老师,干是,填报的无一例外都是师范院校。当民办教师的哥哥很不理解,别人都不愿意当老师,工资低,地位低,你好不容易有机会跳出“农”门,为什么不报一个其他大学,毕业后找个更好的工作?

宋永忠觉得当老师有什么不好?自己的几位中学老师都非常出色,虽然这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但其中就有老师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等重点师范院校,要没有他们,自己怎么可能考上大学?宋永忠后来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当时的南京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学生们被称为“天之骄子”,当佩戴着大学校徽的大学生走在街上时,不时会有人羡慕地看着他们。那时候,不知有多少人心里期盼能跨入大学的门槛。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宋永忠却希望自己的大学时代赶快结束,越早越好。他盼着自己能赶紧毕业,早挣工资,减轻家里负担。随园虽美,终非故园。

刚进校不久,宋永忠联合了十多位同学

一起写了申请,要求将学习本科转为专科,提前毕业。学校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经过研究上报了江苏省教委。没想到,江苏省教委批准了。真要办手续了,一些老师、同学都纷纷劝阻宋永忠:“你年纪这么小,学得也好,就再坚持两年,别转了……”宋永忠最后听了老师、同学们的建议,留了下来。还是有8位年纪较大的同学转成了专科,早早毕业离校了。宋永忠没想到几年以后,自己居然成了其中一位同学的本科函授老师。

临近毕业,不少同学要报考了研究生,成绩优异的宋永忠又犹豫了“我是贫困生中的贫困生,当时只想早点工作,根本没想过后来考研究生、做大学老师。”但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踌躇满志地复习备考,宋永忠开始动摇了,在研究生招生开始报名之后,他赶忙给哥哥写封信商量,信寄走了,宋永忠开始掐着指头算日子,一天,两天、三天……眼瞅着报名截至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哥哥的信还没到。就在报名截至日期的前一天,宋永忠的同学跑过来说:“宋永忠,你哥想让你当兵?”

满心疑虑的宋永忠一看,同学手里拿着一份电报,上面写着:“希报考兵”。宋永忠笑了,一块石头落地,他明白了哥哥的心意。肯定是哥哥收到信,写回信来不及,于是跑到邮局发了电报,为了省钱就写了四个字,其实哥哥是希望他报考研究生,最后的那个“兵”字是哥哥的名字。

1982年,宋永忠顺利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招收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由于当时南师大还没有数学学科的硕士授予权,所以这一届研究生是和南京大学一起培养的,毕业后,宋永忠拿到的是南京大学的硕士学位。1984年,宋永忠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他与师范的渊源也就此延续至今。

大学时期刻苦攻读的优异成绩终于给了宋永忠丰厚的回报。1984年,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矩阵加权M-P逆的新探讨》在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第1期上发表,此后,他先后参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在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70余篇,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4项。2002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时,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99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他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从辅导员、班主任、教研室主任、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一直到担任南京师范大学校长,美丽的随园见证了宋永忠这位农家子弟的求学发展之路。

创新机制育新人“名师高徒”铸教魂

作为校长,对于南师大,宋永忠不仅有沉甸甸的责任,而且还有对南师大近30年的深厚感情,因为正是在这里他的命运有了彻底的改变。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民家庭,高中毕业时,当兵对我来说都只能是一种奢望。我心想,就老老实实地做一个有文化的新式农民吧。”1975年,宋永忠高中毕业后回乡,在家乡劳动了两年之后被聘为中学代课老师,他很知足。

能迈进南师大的校门,宋永忠由衷地感谢自己的几位中学老师,也正是从他们身上,宋永忠最真切地感到了“师范”二字的崇高和力量。

大学彻底改变了宋永忠的命运,南京师范大学也成了他扬帆远航的起点。

如今,成为这所以师范为特色的大学的校长。宋永忠希望这里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更多的优秀园丁,从而帮助更多的学子确定自己的人生发展,为他们命运的改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曾经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和卡尔斯鲁厄大学访问留学的经历给宋永忠留下了很多思考。19世纪由著名教育家,政治家威廉・冯・洪堡创立的洪堡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之父,培养过2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19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楷模。他们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如威谦冯・洪堡提出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至今仍被推崇为大学治学的指导思想。

宋永忠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有创新型教师。创新型人才涌现关键在教师,我特别欣赏‘名师出高徒’这句古训。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和保障,要让教师自身迸发出创新意识和创造激情并付诸行动和实践,平台和机会不可少。为他们搭建平台是培育一流教师的有效途径。”

南京师范大学是全国实施“特聘教授制度”较早的大学,目前在岗的校级特聘教授有40人,讲座教授有10人。学校积极为教师营造有利于探索和创新的氛围。一方面,创新研究机制,搭建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融合和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学科建设开放化;另一方面,创新管理机制,改革人事和分配制度,将科研创新能力引入评价机制,鼓励探索,激励创新,允许失败,宽容失败,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以制度创新推动学校的自主创新。

近年来,创新意识成为南京师范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学校近年实施的“大学生能力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组织“科技节”,“大学生电脑节”、“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系列活动,以及针对研究生特点开展的“博士生论坛”、“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随园论剑――研究生科技月”等活动,不但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促进了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2004年学校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银奖:2005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06年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1个金奖、2个铜奖。

“创新是南京师范大学未来发展的永恒主题,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责无旁贷。”对于南师大未来的发展方向,宋永忠充满信心!

那首南师人熟悉的校歌让人们感受到这所愈老弥新的学校不断奋进的精神:

扬子滔滔,钟山巍巍,壮我心胸!三江创业,校史峥嵘,薪火相继,前景恢宏!严谨朴实,唯真理是从,奋发奉献,青春永无穷!

交通信息安全论文篇6

通过对九洲环宇大酒店前厅部进行顾客满意度的调查,详细整理并分析了前厅部存在的问题,分别从酒店前厅部软硬件设施方面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得出酒店服务方面存在的失败点,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从酒店软件设施、硬件设施两大方面来研究是什么因素造成顾客满意度的高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与建议。最终,希望从顾客满意度的高低来促进酒店管理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顾客满意度;九洲环宇大酒店;前厅部;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33

0前言

九州环宇大酒店是常州市的餐饮名店,是常州名副其实的高端酒店的代表,也曾是各单位觥筹交错的地方,按照以前,每天下班后的晚饭是各单位进出酒店联络感情的高峰期,酒店门口停车场基本不够用很多前来用餐的车辆都不得不停在其他地方,这其中不乏前来公款消费的政府公务人员,但是如今九州环宇大酒店的停车场也基本停满,其中有普通私家车,也有一些高端豪车,但是牌号都是有一些普通数字组合而成,没有了商务车,过年期间团年宴取消了很多,而年后,单位的会议接待也渐渐减少,偶尔有政府组织工作会议在酒店召开,提供的都是简单的茶水,没有了以往的水果,主讲台也没有了鲜花,会后也只是安排了自助餐。应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酒店方面应该拿出新的应对方案和措施以满足消费者。

1酒店前厅部顾客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论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常州九州环宇大酒店前厅部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与分析。本次调查问卷从2011年9月27日星期日开始,从停车服务、空气质量、温度等有形展示,礼宾、前台接待、员工服务的态度和效率等无形展示。对酒店顾客满意度进行调查。且以多选题的形式来让客人进行选择。采用EXCEL数据分析工具,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共抽取样本50份,回收样本31份,有效回收率为62%。

1.1影响顾客满意度的要素

为了了解酒店前厅在哪些方面对顾客满意度方面造成的影响。本论文主要从前厅的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两大块来调查与分析。软件设施方面包括礼宾服务、前台接待、员工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效率。硬件设施方面包括前厅的设施设备和空气质量。

我以五分法来进行结果统计,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分别为5分、4分、3分、2分、1分。

1.2软件设施方面

从统计结果可看出,顾客对酒店前台接待、信息安全满意度较高,其他方面平均值都高于3分低于4分,但对礼宾服务满意度最低,平均值只有2.53125分,总分还不超过100分,可看出酒店在礼宾服务这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其他的软件方面基本上都得到了顾客们的肯定。但是,在调查中客人还是反映出一些问题。

(1)客人入住,没有礼宾带领,找不到客房入口。

(2)入住客人在接受服务时,感觉有些服务人员的服务照本宣科,不够亲切自然。

(3)顾客在登记、结账时,没有酒店服务人员的现场安排协调,场面混乱,时间较长。

1.3硬件设施方面

从统计结果可看出,顾客对酒店的设施设备条件满意度偏低,停车服务、空气质量和温度无法提供给客人足够的满足感。在顾客满意中,酒店忽视客人的寻求享受的价值利益。停车服务、空气质量、前厅温度平均值和环境卫生平均值都低于3分,总分都不超过100分,这说明,在这些硬件设施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从调查中客人还反映。

(1)酒店新装的自动感应大门,在转动时,易造成客人滞留在门内外等候。

(2)前台办公桌样式老旧,达不到4星酒店应有的标准。

(3)公共场合的一些标识(如,禁止吸烟、洗手间)放置位置不够显眼。

(4)客人自由休息的场所小,不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

(5)绿化设施少。

比较表1、表2,可看出在服务满意,酒店侧重在软件方面,并作出了较高的成绩,这一点从表2所显示的平均值基本上都大于3分可以看出,顾客对此都表示满意。硬件设施条件跟不上软件条件,并且顾客满意度方面还没的到顾客的完全肯定。

2酒店前厅服务失败点及原因分析

2.1停车位紧张

问卷结果显示,停车服务方面顾客满意度分值最低,不管是总和还是平均值。就停车方面来说主要是酒店停车场较小,部分停车位外包给其他组织,造成的停车位紧张,给顾客停车造成的麻烦。同时问卷调查在火车站附近,来往车辆频繁和人流量大,造成顾客停车位紧张。因此,停车服务方面顾客满意度低。

2.2前厅空气质量差,温度不能满足客人

酒店内部分为A座B座,前台安置在A座大厅左边,客房和商务中心安置在B座,并且A座大厅除了大门出口外,几乎没有别的出口,使得大厅就是完全封闭的,导致空气不流通。而且大厅的绿化只有前台的两瓶插花,致使大厅的质量得不到更新。温度都是有空调控制。使得顾客对此大感失望。并且酒店每天要花费了一笔不小的费用来维持大厅温度和空气质量。这主要是酒店前期布局安排不到位导致。

2.3环境卫生差

问卷结果显示,环境卫生顾客满意度值小于3分。从实地观察看,酒店每天的人口流动量很大,除了酒店客人,还包括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大小企业的员工和社会上的从业者。每个人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同,不注重公共场合的卫生。使得清洁员几乎12小时不停地工作也无法保证大厅的环境卫生的质量。加上酒店大厅采光很好,顾客一眼就能看到大厅环境卫生中问题。这主要是酒店的顾客和组织工作者们环保意识的差别造成的。

2.4员工工作强度大

由于前厅工作范围比较广泛,且工作比较复杂,每天高强度的工作,和长时间的精神高度集中,并且在入住和结账高峰时,由于只有1位礼宾,很难估计到所有客人,并且还随时关注大厅的一些情,导致礼宾员只能有心无力的去尽可能的完成工作,所以在完成工作时很难保持满分的服务。同时导致前台员工流动量比较大,使新员工在没有全面消化培训内容时就在岗位工作,更加难以保持优质的服务。这主要是酒店过于强调成本问题造成的。顾客的需求量大,而酒店无法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使顾客满意度大减。

3九洲环宇大酒店提升顾客满意度的措施

通过调查,常州九州环宇大酒店顾客满意度总体评价较满意,但是在礼宾服务、停车服务、空气质量、前厅温度和环境卫生这几块顾客满意的不高,针对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我给出如下改进建议。

3.1硬件设施方面的改善措施

3.1.1提高停车质量,改善服务流程

酒店停车场是专为酒店客人提供停放车辆的场地。可以说,停车服务是客人接受的第一项服务。客人在停车场享受不到好的停车服务,就会造成顾客满意度偏低。因此提高停车质量是当前必须改善的环节之一。合理规划客用停车范围和政府企业的停车范围;派专人专车接送客人,减轻停车场的压力;协调地下停车场与露天停车场的停车次序;及时掌握交通信息,及时调整酒店停车场管理方案。

3.1.2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控温程序

根据调查,酒店的空气质量和温度在顾客满意度上偏低。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尤其对呼吸的空气,食用的食物和空气温度等方面更加关注。因此,酒店客人在酒店消费期间,感受到酒店为其提供的这些服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顾客的满意度,改造室内通风设施,保障空气流通;美化大厅环境,改善空气质量;优化空调系统,确保空调运行正常。

3.1.3加强卫生管理,保护大厅环境

根据调查,虽然环境卫生方面的顾客满意度接近3分,但是得不到顾客满意的肯定就是存在问题。美好的环境,良好的卫生,往往能使客人赏心悦目,还能树立酒店的形象。所以,要不断加强卫生的管理,尤其是细节方面;保护好现有的设施设备,不要造成视觉污染。

3.1.4更换陈旧设施,保障运行正常

根据调查结果,客人对酒店的设施设备感觉老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顾客满意度的下降。所以,更新网络设施,树立自己的网络品牌,形成内外网络一体化;配备好的电脑设备,确保员工能够高效工作;为客人建造一个良好的舒适的素雅的等候环境;按照星级酒店的标准,不断更新设施设备。

3.2软件设施方面的改善措施

3.2.1减轻员工压力,优化礼宾服务

根据调查分析,酒店侧重软件方面的建设,并且获得了较高的成就,但是,由于酒店过于强调成本,造成酒店员工的工作压力过大,特别是礼宾这快,往往造成顾客满意度偏低。因此,增添礼宾员和前台接待,做出明确的分工;优化服务程序,与顾客合作,比如,倡导客人在客房中提前告知离店,保证员工迅速为其办理好一些离店手续,方便结账,缩短宾客排队等候时间;改善礼宾培训内容,提高员工真确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服务态度。

3.2.2增强宾客意见的采集整理与反馈

目前酒店宾客意见收集主要集中在宾客意见表、星程网络、大堂经理和一些相关消息渠道。顾客意见信息的有效获取,对于酒店提高自身的管理与服务水平,满足并超越顾客需求,从而达到顾客满意的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本人自身的工作实践与体会和这次的调查结果发现。在酒店获取顾客意见信息的主要渠道,并针对各类渠道的特点,提出以下建议:

(1)从内部发现问题。坚持原有的信息渠道的同时,要从一线员工中沟通,找出他们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2)对现有宾客反应的问题进行分析上报审批。

(3)建立自己的信息收集平台,及时了解情况,采用应急措施解决,然后分析后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保证酒店的运作畅通,利益的维护。

(4)与宾客保持电话联系,告知其反应的问题的解决情况,欢迎他的再次光临。

(5)建立顾客满意度数据收集库,整合信息,多渠道收集。

3.3预期效果

经过改进后的九洲环宇大酒店,自身优点将会得到数倍的扩大,酒店的顾客忠诚度将会大大提高。员工压力减轻,工作效率提高;客人停车不再紧张;前厅部给人的感觉将是焕然一新;酒店消费群体不断加大;酒店等级将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叶鹏等.现代酒店经营管理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8).

[2]李红,孟相浩.浅析私营酒店薪酬管理的现存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8.

交通信息安全论文篇7

在宜昌举行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择优支持的2011年前沿高端学术交流项目——基于物联网的内河枢纽通航组织学术交流会在宜昌成功举行。会议由中国航海学会主办、中国航海学会船闸专业委员会承办、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协办,来自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船闸行业的专家、学者到会作主题学术交流,来自船闸专业委员会16个会员单位的领导和代表近100人参会。

会上,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建平,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新一代交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李海峰,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教授、博导齐欢,中交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集装箱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副主任、研究员倪鹏,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葛洲坝船闸管理处副处长、高工王忠民分别围绕物联网相关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技术的发展,以及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在枢纽通航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和交流。

通过举办此次技术交流会,研讨前沿的物联网技术和交通组织技术在枢纽通航中的应用前景,探讨优化过闸船舶的交通组织的手段,对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内河枢纽通航组织中的应用,创新理念、创新政策、创新举措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影响重要而深远。

首届中国智能博览会在京举行

2011年是世界人工智能诞生55周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成立30周年,为向社会展示几十年来世界以及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果,近日,首届中国智能博览会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

本届博览会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并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指导。同时也获得了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系统仿真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和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等十余家兄弟学会的支持。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原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原信息产业部部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吴基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张勤,原教育部副部长、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长赵沁平,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等。主持开幕式的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杨放春。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等致开幕词。原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张勤作了开幕式致辞。随后各位嘉宾进行了首届智能博览会开幕式的剪彩仪式。

本届博览会共分展览区和体验区两大板块,其中包括云计算与物联网、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通信、智能科技成果5大类展览区,以及智能体育、智能汽车、无人飞机、智慧医疗、人机博弈、仿人机器人奥运比赛6大类体验区。展览与体验共吸引了300余家企业、科研院所、国内高校参展。本次展览历时3天,吸引了20000余名专业客商和普通市民前来观摩体验,让大家享受到“智能体验、智慧生活”带来的方便与乐趣。

中国科协和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

合作交流会举行

9月27日,中国科协和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合作交流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当选主席Gordon Day等出席会议。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副部长孙孟新主持会议。

冯长根首先对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当选主席Gordon Day一行表示欢迎。冯长根表示,中国科协和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的合作对双方推动科技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沈爱民向客人介绍了中国科协宗旨、组织机构及主要工作等内容,介绍了近年来中国科协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展的主要活动。

在谈到双方建立进一步合作时,沈爱民表示,希望双方能够围绕学术性社团的组织建设和管理运营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时机成熟时可建立互访机制;中国科协也将在适当的时候邀请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代表参加中国科协年会,邀请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专家做大会报告,并将进一步研究与美方联合举办中国科协论坛、专项研讨会的可行性;中国科协将支持所属相关全国学会与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合作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合作主办专题论坛、研讨会等学术会议。

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当选主席Gordon Day表示,非常同意沈爱民先生提出的双方加强交流的建议,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非常愿意与中国科协加强合作,更好地为国外会员服务。Gordon Day主要介绍了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的历史和发展目标,着重介绍了协会在全球范围内会员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学术交流、出版、标准制定、教育等领域的发展。

深圳高交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题馆》

筹备会召开

10月10日,第十三届深圳高交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题馆》筹备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巡视员兼副主任冯长辉主持。

杨学山对组织好“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题馆”和“2011中国物联网发展论坛”提出明确要求。一是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单位要认真领会苗圩部长对高交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专题馆的批示精神,扎实推进展会筹备工作。二是紧扣主题,突出参展内容。围绕“技术创新凝聚全球智慧,应用示范共享物联时代”这一主题,集中展示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水平,展示国家重大专项创新技术和应用成果。三是广泛发动,确保参展质量。各地要广泛发动辖区内物联网产业链上各类企业积极参与,挑选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技术先进的企业参展。四是扎实推进,全力完成各项筹备工作。专题馆承办单位要站在部里的高度,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力争使该届高交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专题馆成为物联网产业的盛会,高新技术展示的平台。

部科技司在总结发言中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关单位要按照部领导有关指示精神,按照专、精、特、新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策划安排,明确任务分工,注重参展质量,保证时间进度,办成一届高水平的展览和论坛。部运行局、电子贸促会、中国电子报社有关同志介绍了专题馆、论坛和会的有关情况。

滨海第二届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展望论坛

暨2011未来计算国际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召开

9月26日,为期两天的滨海第二届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展望论坛暨2011未来计算国际研讨会(IFFC2011)在天津大学1895建筑创意大厦报告厅举办。该论坛由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天津市计算机学会共同主办,吸引了国内外计算机届高水平专家和学者、国际知名企业CEO,部级特聘专家30余名活跃在科研一线的专家学者,在论坛上与计算机学院师生200余人共同探讨和研究计算机前沿技术,谋划未来计算机发展蓝图。

会议分别就多媒体检索、云计算、下一代网络和信息安全及软件可靠性四个专题进行大会报告和专题研讨。

原天津市副市长、天津滨海新区高级顾问叶迪生,天津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朝兴,天津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杨鑫传,天津计算机学会理事长路平,天津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白景美,天津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孙纲等出席开幕式。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在开幕式上致辞。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党建武主持开幕式。

刘建平在讲话中指出,天津大学计算机学科是1958年继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之后全国首批建立的计算机学科之一。“计算机前沿技术”是计算机高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是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总和体现。本次大会特邀专家涵盖了活跃在计算机前沿技术诸领域中的顶尖专家和学者,给了广大师生一个能够零距离接触计算机最前沿、最尖端科技的机遇,对于我校乃至整个天津地区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研讨中,与会专家各抒己见,既有学术交流又有针锋相对的辩论,专家还与在场的师生进行研讨交流。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本次论坛推动了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促进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是一次成功的大会。与会学生代表表示,第一次与科技前沿、与国际顶尖专家如此接近,此次论坛知识容量之大,讨论问题之新,对自己未来的学习和研究终生受益。

2011中国数字电视与网络发展高峰论坛

在福建召开

2011中国数字电视与网络发展高峰论坛暨第全国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学术研讨会(China Cable Net Summit 2011,CCNS 2011)近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召开,会议由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和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多媒体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主题是“三网融合与广电战略转型”。

大会开幕式由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副理事长兼多媒体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常务副主任周志强主持,分会主任沙冰、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理事长谢胜和、福建省广电局副局长张作兴先后讲话。来自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委员、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各级广电系统的主管领导和技术骨干,国家知识产权局、新华社以及相关研发、生产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的代表共160余人参加大会。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郭炎生、广播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周毅分别以“关于我国广播影视战略转型的几点意见”、“基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广电云体系研究”为题作大会主题报告。

在“应用与实践”专题论坛上,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武汉市广电局、湖北鄂州市广电局的代表先后发表了“北京‘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在竞争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武汉广电在三网融合实践中的探索与思考”、“三网融合与基层广电战略转型的探索与思考”的演讲。

在“技术与管理”专题论坛上,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监管中心、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院互联网所、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北京歌华有线数字媒体公司、杭州市萧山广播电视台“湘湖网”的代表先后作了“三网融合下的视听新媒体监管体系研究”、“云计算在集成播控平台中的应用”、“基于SaaS云的全媒体融合应用商城”、“面向智能移动终端的无线电视服务——歌华飞视”、“打造特色产品寻求市场突围”的专题报告。新世界(中国)科技传媒有限公司等数家科技企业介绍了广电行业“IT云”建设、3G新闻直播、智能电源管控平台等技术和解决方案以及宽带海事卫星在突发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等。

CCNS首届研讨会于1993年在北京成功创办,在珠海成长壮大。经过19年的历程,CCNS已发展成为数字电视与宽带网络界创办最早、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行业盛会。

2011第二届复杂科学管理

暨智能信息系统国际会议召开

10月14~15日,第二届复杂科学管理暨智能信息系统国际会议在华北电力大学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寿波、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杨勇平、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吴贵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项目主任冉伦以及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会议由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牛东晓主持。

本次会议是复杂科学管理首届国际研讨会的延续和扩展,与会专家围绕复杂科学管理的基本理论、复杂科学管理的研究方法、复杂经济系统、复杂金融系统、复杂管理系统、复杂社会系统、智能信息系统和智能电网理论及应用八个议题,集中讨论了复杂科学管理和智能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北京交通大学徐寿波院士、美国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Elmaghraby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李道国教授、武汉大学徐绪松教授、大连理工大学胡祥培教授、英国University of GlamorganAndrew Ware、加拿大University of TorontoDash Wu教授、澳大利亚Vicatoria University的Peng Shi教授、澳大利亚Monash University的Vincent CS Lee教授、华北电力大学的李春杰教授、大连海事大学的陈燕教授、华北电力大学的牛东晓教授、香港大学的黎建强教授作了大会主题报告以及6名优秀论文获奖者分享了他们的学术成果。

本次会议由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武汉大学复杂科学管理研究中心、华北电力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中国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办,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华北电力大学MBA中心、武汉系统工程学会共同承办,会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学部的大力支持。第三届复杂科学管理暨智能信息系统国际会议将于2012年9~10月份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

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全体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2011年10月8日,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简称:专委会)全体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讨论专委会未来一年的工作规划。

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德毅主持,云计算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林润华参加会议并作了工作报告,专委会委员、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黎江出席了工作会;很多专家专程从外地来京参加此次工作会议。

林润华秘书长首先带大家回顾并总结了5月18日至20日的第三届云计算大会的情况,对大会的成功举办和带来的影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希望大家对将于2012年举办的第四届云计算大会的选址和主题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随后,林秘书长介绍了专委会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上半年的主要工作安排。

李德毅院士认为此次工作会议开得很成功,各位专委会成员都提出了很好的思路,希望会后各工作组组长行动起来,开始组织本年度工作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做好后续的工作计划,让专委会更加有活力、有影响力。

第十七届电信新技术新业务高级报告会

在京召开

由中国通信学会、人民邮电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大唐电信协办的“第十七届电信新技术新业务高级报告会”于9月27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推进移动信息化 构建绿色和谐世界”,来自中央、国家部委,国资委直属大型企业负责信息化的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以及中国通信学会团体会员单位的代表200余人出席了会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朱宏任总工程师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国通信学会冷荣泉副理事长致开幕词,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茂洪主持了开幕式。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李勇副主任,人民邮电出版社社长、中国通信学会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季仲华主任委员出席了会议。

朱宏任总工程师在讲话中表示我国信息通信及应用已进入移动化、互联网化、宽带化、社会化新阶段,移动通信与互联网、信息化的融合将带来崭新的空间和机遇,他指出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需要被重视起来,并通过管理、技术等综合手段,全面保障移动信息化的安全性和可信度。朱总工程师还指出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核心网络等关键领域,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实施好核高基等重大专项,抢占全球信息通信业发展制高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戴晓慧副巡视员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大唐电信、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的专家就物联网与智慧城市、3G行业应用推进、终端创新成果、信息化解决方案、4G无线通信新技术等内容为与会者作了十场精彩的专题报告。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主任、中国通信学会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刘岩副主任委员和中国通信学会赵梅庄副秘书长分别主持了会议。

“电信新技术新业务高级报告会”举办多年来,以丰富的内容,良好的组织深受参会单位的关注和好评,是中国通信学会科普品牌活动,也是学会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向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宣传推广信息通信新技术新业务,促进新技术新业务开发应用,服务和支撑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同洲电子携多款新品亮相北京通信展

9月26日,国内最大的通信展——2011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开幕。作为国内三网融合行业的领先者,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在三网融合领域的研发优势以及广电及移动、内容应用等资源优势,推出手机、智能数字电视一体机等多款产品,塑造甩信、多屏互动等特色业务,引领三网融合智能新生活,吸引了众多参展人士驻足参观、体验。

同洲电子在本届通信展上多款支持三网融合的手机及现代有线智能数字电视一体机成为同洲展台的一大亮点,吸引参展人员的关注。现代有线智能数字电视一体机是同洲电子于今年9月19日在深圳的最新产品,内置高清双向机顶盒,让用户能够完整体验各种高清视频及智能互动功能,应用丰富;内置Cable Modem,是全球首款内置了网络接入模块的电视,能直接接入有线高速互联网,畅享高速网络世界;内置Wi-Fi、蓝牙模块,实现家庭无线全覆盖,成为家庭网络娱乐中心,性能卓越、功能强大,吸引了众多参展人士的询问。

除了展出了手机、智能数字电视一体机外,同洲电子精心展出的甩信、多屏互动等独创领先的三网融合业务应用,也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

同洲电子专注于为广电提供全业务互联互通整体解决方案与运营服务。历经多年,成功构建了跨越广电网、通讯网及互联网的3C产业体系,产品涵盖关键前端系统、网络、核心软件、中间件、运营支持系统、内容服务、增值业务、数字电视机顶盒、IPTV机顶盒、卫星通讯、移动视讯、数字电视一体机、安防电子等产业,在同行业打造了最完善的数字电视产业链。

爱特梅尔和Redpine Signals合作为AVR和ARM-based微控制器提供超低功率802.11n Wi-Fi功能

微控制器及触摸解决方案厂商爱特梅尔公司(Atmel® Corporation)和Redpine Signals公司宣布,系统工程师现可使用Redpine Signals的Connect-io-n™和n-Link™模块,在所有爱特梅尔AVR®和ARM®-based微控制器(MCU)上轻易实现802.11n Wi-Fi功能。使用爱特梅尔AVR® XMEGA®与AVR UC3系列和爱特梅尔SAM3和SAM9 ARM-based系列的系统工程师现在能够在多种嵌入式系统中集成Wi-Fi功能,包括楼宇自动化、计量、数字音频和医疗应用。

交通信息安全论文篇8

论文首先梳理了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发展轨迹,对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发展的重要成果进行了总结,讲述了移动传媒产业的繁荣现状。通过电视广播经营学,市场营销学的知识,对北广传媒移动电视所处的市场环境进行了两方面的分析,即宏观和微观环境。结合市场经济学和传媒导论的理论,在对北广传媒的经营中优势进行概括的同时,也对其经营中尤其是在电视节目经营与推广中存在的劣势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论文的第三部分则通过对以上的分析,对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发展在原有的五方面提出新的建议并在其他可发展改进的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最后,本文在总结全文观点的基础上,对北广传媒移动电视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展望并将由此给全国包括北京移动传媒发展带来的启示分享给大家。

关键词: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电视营销;经营策略

前言

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发展是当下北京移动传媒发展的一个必要出路。这不仅是面对全国传媒移动化的对策,也是北京这个城市传媒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一系列新的传媒管理条例的出台与推动,移动传媒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4年5月28日,由北京广电系统五家单位出资组建,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背景是唯一运营地面移动数字电视的北广传媒移动电视正式试播让众多的传媒人看到了传媒移动化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中国传媒移动化发展进程,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在振兴北京移动传媒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带头作用。首先,在移动电视经营上采取多元化。从节目试播开始,日益精进化的经营策略和电视节目的编制成为高收视的最大功臣。节目内容的日益精彩和节目时间安排的逐渐完善,特许转播、联合播放、植入式广告,利用手机3G、网络等新媒体的力量,使北京的移动传媒产业日新月异。其次,移动电视的观众群也逐步扩大,受众开始逐步接受移动电视节目的精炼模式。再次,在融资方面实现制片主体多元化,有的节目是合拍片和外包片,促使了民营节目制作公司日益崛起。第四,在移动电视节目的播出平台上,合作播出制(与地铁电视共用节目)成为节目的主要播出模式,打破了以往电视节目独家播出的地域垄断和局限性。最后,移动传媒产业化的推进,一些规章、制度层面的改革对北京的移动传媒产业崛起给予了一定的帮助。这些,都是当下北广传媒异地哦那个电视发展和繁荣的有利趋势。

经营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北广传媒移动传媒发展的前景。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本文试图从市场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和广播电视经营管理的理论的角度来解析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在经营过程中所呈现的市场行为和经营策略。在中国移动传媒产业化的背景下,对北广传媒移动电视进行认真研究,对其经营进行一个整体全面的理论梳理很有必要,特别是将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特有的经营现状与其它城市的经营模式相结合,探索适合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经营的发展之路。这样的研究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正是我选择这个课题的目的所在,以期能对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未来经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一章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现状

第一节全国移动传媒现状

一、全国移动传媒的繁荣发展

随着国内移动人群及移动时间的增加,广大消费者对移动中的信息、音视频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伴随通信及广播技术的发展,数字移动电视市场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数字移动电视能在移动状态、时速120公里以下的交通工具上保持电视信号的稳定和清晰,使观众可以在移动状态中轻而易举地收看电视节目。目前,数字移动电视在国内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产业链已经趋于完善。产业发展的促进因素主要是政府政策的支持及产业企业的大力推进。

截至2007年2月,我国已经有40多个城市陆续开始在公交车上播放移动电视2006-2009年中国车载电视市场每年的增长率将超过50%。其中,借势奥运,2008年同比增长率超过80%,2009年中国车载电视市场销量将超过100万台。车载数字移动电视产业潜力巨大。2009年,车载视听系统终端的累计数量将超过36.7万台,到2011年,中国车载视听系统终端的累计数量将会达到54.6万台,2009-2011年,中国车载移动电视年复合增长率为29.1%。2008年,由于奥运会提供的商机及中国地面数字电视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车载视听系统终端的累计数量超过21.17万台。到2012年,中国车载视听系统终端的累计数量将会达到42.47万台,2008-2012年,中国车载移动电视年复合增长率为23.7%。

二、全国第一个移动电视传媒城市—上海

2002年,上海正式推出公交车辆为主要载体的移动电视商用系统及其相关服务,目前是中国首个、全球第二个普及移动电视的城市。由于使用了代表最新科技成果的数字电视移动接收技术,移动电视系统无疑将为上海进一步提升其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风貌起到巨大的作用。上海市广播科学研究所作为该项目的主要技术承建单位,凭借其雄厚的技术实力,经过长达4年的技术积累和实践摸索,在广泛借鉴了欧洲、北美等多达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数据、资料、经验的基础上,成功开发出国内首套数字移动电视系统并投入商业运营,迅速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由于上海地区的地形复杂,有着高楼众多、靠近海平面等特点,上海广科所凭借自身雄厚的技术力量,在该地区成功地组建单频网实现数字地面广播覆盖并正式投入大规模商用,使该套系统具备了大规模商用推广的实践基础。2002年底,上海广科所成功完成上海数字电视公交移动接收系统建设,使上海市区固定和移动接收覆盖率达95%以上。建立了由东方明珠电视塔、虹桥广播大厦、东视大厦和教育台大厦四个发射点组成的单频网系统。目前,数字移动电视已经进入上海135条线路的3000多辆公交车,年内总平台将突破7000个。目前,数字移动电视已经进入上海135条线路的3000多辆公交车,年内总平台将突破7000个。①

第二节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现状

移动电视于2004年5月28日正式试播,由北京广电系统五家单位出资建组,是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北京市唯一一家运营地面移动数字电视的机构。五年来,移动电视完成了主业架构:建设了“一主三辅”(中央电视塔、北广中心、名人广场、491发射台)4四个数字发射机站、十一个地区14个直放站的单频网,实现了六环路内95%以上的地区有效覆盖;搭建了以公交电视为主,包括出租车电视、社会车辆电视等在内的移动电视业务平台;拥有公交电视终端总量24,000个。CTR监控数据显示,移动电视终端全年平均完好率打97.03%。

移动电视开播以来,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城市服务媒体、应急媒体、交通媒体的优势,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即时播报市民关注的新闻资讯,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安全快捷的传输,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户外媒体。

历经五年艰苦探索,移动电视具备了发展的良好基础:一是单频网传输稳定,初步形成了4+N的网络格局,有力保证节目安全播出‘二是集成、自制、引进“三位一体”,基本构建了以新闻、资讯、娱乐、服务为主要特色的节目体系;三是终端覆盖数量、质量领先,安装在城区的380多条公交线路、12000辆公交车上;四是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日受众超过1,300万次:

五是组织架构运转有序,初步建立了由股东会、董事会、经营班子构成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六是公交车移动电视广告服务费收入稳定,公司财务状况良好。

第二章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市场环境及SWOT评估

第一节SWOT分析之“O”(opportunities,机会)

移动电视是新兴户外媒体。立足北京,着眼发展,面向未来,必须深刻认识所处的外部发展环境,找准定位;必须理性剖析自身优劣,扬长避短。从发展环境看,移动电视要认清发展趋势:

一是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好,加上政策的大力扶持,移动电视产业增长空间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便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09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强调,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推进广播影视制作、传输、播映、存储、交易等领域的数字化,积极发展移动电视。未来三年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实施和“十二五”规划开局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不低于8%。这些因素,为移动电视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

二是信息技术融合加快,移动电视运营领域进一步扩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孕育、催生了信息产业,通信、媒体、技术(TMT)的融合趋势已经显现。2009年5月,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北京建成“城乡一体化的数字城市、资讯获取便利的城市、移动互联的网络城市、信息新技术新业务的现行城市、信息安全水平一流的可信城市”。在信息技术融合趋势下,特别是在北京信息化过程中,移动电视作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终端能够跻身其中,汲取产业新技术,开拓运营新领域。

北京市继续实行“公交优先”战略,到2012年,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将从目前的37.6%提高到45%,移动电视受众规模将持续增加;与此同时,“绿色出行”、“公交出行”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移动电视受众结构将继续优化。

北京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行《北京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2009-2012)》,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扩大移动电视发展空间。

移动互联网、数据广播和蓝牙技术更新,移动电视终端满足人们对象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可能性大增。

还有就是通过全媒体大交通服务平台,依附于交通工具,无论私家车,还是公共交通工具,有一个全媒体大交通服务概念,一定要贯穿出行前和出行中,比如跟有线数字电视可以合作,在有线数字电视或者数据广播平台上开辟交通服务平台。

举个例子,2008年的奥运会,奥运对移动电视的机遇,体现出一种现象,叫做奥运漩涡收视,由于非奥运频道的塌陷,会引发奥运频道收视率的暴涨,这种现象称之为漩涡收视现象,有两个结论:一个奥运频道收视率爆发性增长可能由几个原因形成的:第一总体观众规模的增长而形成的,还有一种可能,由于总体收视时长的增长,比如原来平均每个人每周看几个小时电视,奥运会期间可能看十几个小时或者二十几个小时。所以,马上要迎来的上海世博会,无疑和奥运会一样将成为2010年对北广传媒移动电视最大的机遇。

第二节SWOT分析之“T”(Threats,威胁)

产业竞争、同业竞争加剧,移动电视不进则退。作为户外视听媒体,在公交车内,移动电视主要面临报纸、手机、CMMB终端和1039新媒体机等异质媒介的竞争;在北京,还面临CCTV移动传媒的竞争。

在北广传媒移动电视蓬勃发展的道路上,不仅仅要抓住机会,更要时刻关注身边的威胁,而在北京这个首都,文化之都,政治中心,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所以北广传媒移动电视也正在面临着以下的挑战。

第一,2009年6月,中央电视台把“开拓汽车、火车、飞机、地铁、楼宇等公共试听载体以及机场大屏电视、亿元移动电视等业务”,列为发展重点。CCTV移动传媒凭借着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有线电视市场份额和市场影响力及电视台领头人的优势,正在抢夺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市场份额,CCTV的卫星覆盖率远比北广传讹米要大,作为全国最大最权威的电视台,在威望和政府支持上给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带来的很大的压力。

同城、同业竞争构成移动电视现阶段发展的最大挑战。

第二,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现在的便携式多媒体终端越来越多样化,比如手机3G、CMMB终端和1039新媒体等等,而且都具有其特有的优势,移动性比移动电视更强,可以随身带,而且对节目的收视行为也比移动电视更容易转变为选择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移动电视的信息化是发展的趋势,既然地面数字电视都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移动电视就更应该是了。所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已经提到了这一点。就是基础电信业务,广播电视业务都是普遍服务,当然以后的互联网业务也是普遍服务。但是,目前移动电视应该是离普遍服务和公共服务的要求上还有很大的差异。②

第三,人们对公权的关注,也将影响公共场所视听终端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公权意识不断加强,都更加重视自己的人权,并更强烈的希望自己的人权得到尊重,在公共场所播出节目,对于那些不愿意在出行过程中观看节目的乘客来说,是一种对他们人权的侵犯,因为移动电视的节目输出是强制性的,乘客无法拒绝。这也影响了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视听终端发展。

一是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好,加上政策的大力扶持,移动电视产业增长空间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便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09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强调,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推进广播影视制作、传输、播映、存储、交易等领域的数字化,积极发展移动电视。未来三年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实施和“十二五”规划开局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不低于8%。这些因素,为移动电视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

二是信息技术融合加快,移动电视运营领域进一步扩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孕育、催生了信息产业,TMT③的融合趋势已经显现。2009年5月,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北京建成“城乡一体化的数字城市、资讯获取便利的城市、移动互联的网络城市、信息新技术新业务的现行城市、信息安全水平一流的可信城市”。在信息技术融合趋势下,特别是在北京信息化过程中,移动电视作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终端能够跻身其中,汲取产业新技术,开拓运营新领域。

第三节SWOT分析之“S”(strengths,优势)

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在全国移动电视竞争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树立了北京移动电视的市场信心。与其他传播传媒和其它城市的移动电视甚至是全国第一个移动电视城市的上海相比,目前的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的一些优势。

第一,政治优势。北广传媒移动电视作为北京地域性播出机构,是党的和政府的喉舌,肩负媒体指责,承担着宣传党和政府主张、弘扬主旋律、引导舆论的任务。由于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独有的地域优势,地处首都之地,又作为政府的文化输出机构,所以,政府在政策上都会给予北广传媒移动电视额外的支持,使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可以直接与国家政府和中央机构相扶相持,在北京市场上利用政治优势稳固自己的市场份额,政府的支持相比资金的支持会减少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发展阻力,使得其在层层的审批下能够更加顺利的通过,也能更快的获得相关政策的信息,以提早预测市场走向,制定经营方案。这是上海移动电视和其他城市的移动电视所没有的优势。

第二,经济优势。作为媒体机构,承担为政府管理和市民生活服务职能,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得到政府公共文化采购服务的支持。由于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职能内容与要求,使得政府对北京市文化市场的资源和资金都会优先给予北广传媒移动电视支持,影响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资金和项目。没有资金,节目无法制作,无法播出,更重要的是没有项目根本就无节目可做,也就基本没有市场。而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在政府的公共文化采购服务的同时会给予其资金和项目的支持。这对于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发展开拓北京市场带来的极大的优势。

第三,技术优势。正如同前一章节里的“一主三辅”模式,北广传媒移动电视作为首都唯一一个移动电视媒体,身处科技发达且政府部门、中央传输机构林立的北京,利用广电专用频率实时传输视听信号,各个中央传输机构的合作使得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节目安全播出有保障且下行成本较低。

第四,文化优势。移动电视相对于其他媒介,本来就是文化企业,其终端显现的视听节目,文化味浓,能够满足北京市民作为文化之都居民的特殊文化生活需求,相比手机,报纸等媒介方式,在北京这个富有文化气氛的城市,通过节目的动态制作和实时播放更能吸引受众群体,更有媒介优势。

第五,地缘优势。由于北京人口众多,平均GDP较高,教育机构众多,独有的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特色,使得北广传媒移动电视拥有相比其他城市数量更多,层次较高的受众群。又因为北京的公共交通的便利发达,也给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市场带来了活力和生机。例如,杭州的公交车票价是三元,而北京只有三角,地铁也只有两元,使得更多的人愿意选择公共交通,这就是北京的典型地缘优势。

第四节SWOT分析之“W”(Weaknesses,劣势)

虽然2009年,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希望通过与各省级卫视频道建立合作关系,成为各台在京的节目发行平台。通过将各台优秀节目介绍给首都观众的方式,密切各台与北京受众的联系,左右受众的遥控器选择,提高优秀节目的收视率,满足了不断增长的受众文化消费需要。但是北广传媒移动电视依然存在着不足。

第一,终端处于移动状态,收视环境欠佳。众所周知,移动电视是架设在公交车或地铁上的,所以有的线路的公交车在距离发射站过远或者速度过快的时候信号就会不稳定,影响观众的观看,而且电视的位置是固定的,电视会与有的乘客视距很短或者过长,眼睛不断的变焦,时间稍微长点老百姓会受不了,移动电视终端所处的环境是移动传媒平台与其他通常的媒体平台,比如电视,报纸,电台相比下最明显的劣势。

第二,习惯性收视行为尚未形成。相比传统的普通电视平台和平面媒体,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乘客都不会像在家中一样坐在沙发上踏踏实实的观看自己想看的节目,都是段时间的随机观看,上车的时候播放什么就看什么,仍旧属于随机性光看,这使得节目的收视率很不稳定,上班和下班高峰的收视与平常会有明显的差距。不是像平常家中观看的节目是自己想看的节目什么时候播什么时候看,无法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形成选择性的收视行为。这不光是北广传媒移动电视所遇到的问题,也是所有移动电视共同的问题。

第三,资源禀赋不佳,“三分天下”。北广传媒移动电视面临的市场资源是全国最特殊的,和其他城市的移动电视媒体不同的是,北京的移动传媒分为移动电视,地铁电视和城市电视,其他的城市都是一家移动电视传媒,而且这三个公司还都是隶属于北广传媒集团,不能够进行正常的市场竞争,资源禀赋差。地铁电视转播的是移动电视的节目,两者有着合同合作的关系,但地铁资源又不完全属于移动电视,所以,怎么能让三家集团下属的公司共同发展,相辅相成是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盈利依赖于广告,收入来源单一。目前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主要收入都来源于广告,与华视传媒有合作关系,依靠传媒公司,靠广告收入盈利,使盈利的方式和渠道多样化是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在市场上长久立稳脚跟的基础,不能一辈子吃牢广告。

第五,与空间提供商的议价能力较弱,成本压力不能有效转移。移动电视公司的所有移动电视设备都是架设在公交车上,而且合作伙伴也只有公交系统,地铁和城市公共电视又分别被地铁电视和城市电视经营,没有其他的空间提供商可以选择,所以议价能力较弱,成本附加给空间提供商的部分很少。

第三章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经营策略建议

移动电视节目不同于普通的电视节目,它是有很大程度随机性收视的节目。对于移动电视的经营方来讲,如何让乘客在公交车上被节目吸引才是最重要的,就目前而言以节目的丰富、深刻的内容来培养乘客忠诚度似乎并不切实际,因为乘客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时间很短。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到吸引乘客的眼球,做到稳定收视,是移动电视经营的主要工作,而其中精炼播出策略是当前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经营的最佳出路。因为要让乘客在短时间内从节目中可以获得实在有用的东西,这样才可以吸引乘客。

本文所提出的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经营建议,以精炼播出的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其它城市的移动电视实际经营策略,就其在经营过程中面对的问题,提出实质性的建议。但是,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对外的策略固然重要,对内的经营策略一样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实现移动电视的业务创新和信息化,可以通过这些方面完善北广传媒移动电视。

第一节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对外经营策略建议

一、抢占宣传阵地,扩大市场份额,合理应用资源禀赋

由于北京移动传媒终端市场的特殊性,使得移动电视公司在与地铁电视、城市电视的市场资源中处于平衡状态,但是竞争依然激烈,移动电视不进则退。要在北京的移动传媒这一块已经分割成三块的大蛋糕上再寻找机会,才能使移动电视在北京移动传媒市场的地位得到巩固。

所以要在现有的资源禀赋中开发和拓展,根据北京市广播影视行业“十一五”规划,仅仅依靠政府,利用财政性资金,将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络向远郊区延伸,北京地域比较大,郊区的公共交通线路虽然不是很丰富,但是当地的乘客很多,通过公共交通出行的人比城市更多,所以在整体的收视率上前景可观实现移动电视在远郊区的覆盖,是对有限的资源禀赋开发最好方法。

还要实现在地铁内广播电视网络覆盖。因为地铁电视也是北广传媒集团下面和北京地铁运营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目前已经在五号、十号、十三号、八通线实现了地面数字电视的播出。一二号线正在做改造,一旦一二号线改造成功后,移动电视公司的节目信号将覆盖所有的地铁内广播电视网络,虽然视听终端属于地铁电视管辖,但是全范围覆盖的节目将极大的提高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媒体影响,而且没有视听终端的沉淀投资,不失为一件一箭双雕的好事。

二、丰富节目内容,增强受众粘性

由于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政治特点,节目的受众有政府和乘客两种。

(一)以政府为受众的群体就要以服务政府为己任,将移动电视简称政务信息、应急信息、公共服务信息的重要平台,与政府委办局长期合作2-3档节目;因为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政策支持特殊性,具有浓厚的党和政府的北京,要充分发挥这一政治优势,所以服务政府的宗旨不能变,要通过与政府合作的节目来争取政策的支持,以期优化发展环境,密切关注,深入研究《北京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2009-2012年)》,力争将移动电视列入信息基础设施范畴,纳入城市信息化管理平台;积极争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把移动电视纳入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政府部门建立经常性的沟通机制。咨询政策,掌握信息;通过与政府的合作节目让政府了解移动电视,用好移动电视,支持移动电视。

(二)服务政府的同时,也要以民生服务为重点。中国传媒大学曾经对北京的民生受众群体做了一系列调查: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的调查,受众对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满意度超过80%,87%的受众认为北广传媒移动电视是北京地区很重要的户外媒体。随着城市人群在家时间和电视收看时间的缩短和户外出行时间的增长,移动电视媒体,已经成为社会主要消费品生产企业向目标人群介绍产品、推销产品的首选信息投放媒介平台。根据中国传媒大学的调查,移动电视已成为人们获取最新信息的首选户外媒体,超过了传统的报纸。

总体来说,受众对公交移动电视媒体的接受程度较高,超过76%。而社会消费品主流购买群体15-25岁、26-35岁和36-45岁三个年龄段人群对移动电视接受程度更是分别达到79%、81%、73%。北京移动电视受众群体年龄分布统计图④

所以,根据受众的特点,不光要自制节目,更要集成和合作新的节目,争取制作出3-5档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栏目;深化与其他传媒机构的合作,争取与2-3家电视台、2-3家电影电视剧发行单位、2-3家图书音像发行单位建立密切的商业合作,比如与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合作的《生活一点通》虽然不是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自制节目,但是集成转播后极大的提高了移动电视在公共交通上的收视率,所以,要通过多种手段来丰富节目内容,让受众群体在移动电视的平台上可以看到电视台的节目,大片和新潮的音乐,图书以及自制特色节目,强加节目互动环节,吸引观众参与;做受众文化消费的“搜索引擎”。

在节目的播出安排上,不光要有节目内容,也要有节目的时间安排,可以通过市场调查,来了解受众收视习惯和节目播出时段的特点,优化节目编排,形成工作日与节假日,高峰与平峰的差异化节目编排。比如在上下班高峰时间段播放简短的招聘信息,新闻和交通信息,在节假日的出行高峰播放旅游节目。

三、扩大媒体影响,树立品牌形象。

品牌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进行企业CI建设,同意公司对外形象,精心制作宣传片、宣传册;高度重视活动的组织与经营,力争每年策划举办一两个有影响力、可持续性的活动,例如,去年国庆期间举办的“我爱祖国”短信互动,有数百万的群众参与,扩大了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影响;大力加强媒体自身的对外宣传,提高移动电视知名度。同时,通过提升服务水平也是树立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因为移动电视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服务,在终端维护、广告上刊等日常工作中为合作伙伴做好五福;做好热线电话、网站、短信的受众反馈服务;注重节目的服务性,多报道民生方面的新闻。同时充分发挥中广协移动电视分会的组织作用,团结各地的移动电视公司,集中协会成员单位的资源和优势,开展节目互换、交流培训、合办活动,来树立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在北京移传媒市场的良好形象和移动电视的影响力。

四、探索多种模式,实现多元增收。

前面对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现状阐述中提到了,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电视广告收入。所以要想稳定的增收,就要探索多元化增收模式。首先,认真的履行合同,确保公交车电视广告的收入,只有做好现有资金收入的基础,才能更好的探索新模式。

所谓的多元增收,就是要积极探索多种经营模式,在一定规划期内,重点打造、发行平台;神话与政府委办局的宣传合作,通过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努力在经营创收方面实现增长;另外可以加强外联工作,推出《卫视剧场风云指南》节目,就是对每个卫视即将播出的连续剧做评价、介绍和预报,因为在移动电视的终端对象都是乘客,都希望可以在空闲的时间多了解一些休闲的时候可以干的事情,而电视剧就是众多家庭选择的重要休闲方式,力争提供有偿服务;积极运作出租车图文电视项目,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力争建立给你哦公司的商业运营网站,开发移动人群商业网络价值。

第二节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对内经营策略建议

一、完善组织体系,提高运转效能。

充分发挥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以及由部门主任组成的经营团队的作用,保证移动电视健康有效发展。坚持公司领导班子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提高党性修养、业务素质和领导能力,做好公司发展带头人;部门领导要一身正气,境遇业务,认真履职;树立优化工作流程,做到清晰严谨、简明高效、运转顺畅。

二、加强制度建设,文件规划运营。

继续不断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坚持每周办公会制度,集体研究、决策公司所有重大事情;实施稳健财务策略,构建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坚持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公司内部控制;进一步加强合同谈判、签署、执行、效果评估的全面管理,做到依法经营;每年委托权威机构对受众收视行为、广告效果进行调研;每半年召开一次观众座谈会或者专家研讨会;逐步推行节目评价体系,并纳入到绩效考核体系中。

三、提升员工素质,培养用好人才。

以提高全员媒介素养、文化素质为重点,持续不断的抓好员工教育、培训;着眼新闻宣传和企业经营,培养一批既懂新闻、又懂经营,既是业务尖子、又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岗位成才,满足员工职业成长的愿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继续完善薪酬,进一步强化绩效管理,构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确保培训费用只增不降。

四、重视思政工作,培育企业文化。

作为一个文化输出企业,一定要培养和供养自己的企业文化,外塑品牌,内聚人心。

第三节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业务创新探索

一、平台

因为信息化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以前谈信息化,很多人都局限在电子政务,因为电子政务是前几年国家信息化推的很重要的方面,包括北京市做信息化的时候,今年特殊,以前都是发的文件主要讲的是怎么建网站,怎么搞电子政务,从来没有说把广播电视纳入进去。今年不一样了,因为他里面最核心的就是推新信息化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的内容就是怎么推进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你政府要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有很多政府的事情实际上是面对普通大众的,普通大众和移动电视的受众是一样的,高度重合的。比如民政局、司法局、教育、体育都是高度重合的,所以移动电视和政府委办局有很大合作的空间,包括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和司法局、跟统计局、跟卫生局、安监局都有长年的合作。这里面最核心的就是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可以实现政务信息的时时和高频次。时时,通信网络是不行的,北京市要一个应急信息,北京市这一千多万人,要每个人发一个短信,比如过年了要发焰火爆竹的,需要三天时间才能发完。传统的广播电视不一样,但是传统广播电视不可能做到高频次,因为面对的受众不一样。移动电视不一样,因为移动电视的受众是流动的,一天播十几次,很可能在每个针对的受众形成三到四次有效的传播,这是符合传播学理论的,有三到四次就能够留下这个印象。包括北京市奥运期间的限行,包括一卡通的使用,都是通过户外电视来进行高频次传播,传统电视做不到,因为传统电视的受众不是移动的,或者他的收看时间是比较长的,让他在两个小时里面收看三四遍是受不了的。

二、发行平台

发行平台作为北京来说比较容易做一些,因为北广传媒移动电视跟北京电视台和北京电台不是属于一家的,所以在北广传媒移动电视这个平台上,就能够宣传浙江卫视播什么节目,就能够宣传安徽卫视能够播什么电视剧。提一个口号,原来提的是电视指南,现在更愿意提一个TVGoogle,老百姓回家看什么电视是随机性很向的行为,北京模拟频道40个,付费频道100多个,加起来200个频道,这么多加起来怎么看,当然北广传媒移动电视都会有一个电视指南的频道,但是很少有老百姓看电视指南的频道,都是用遥控器,不合适就换,除非某一个节目有品牌意识,比如娱乐就是湖南卫视。但是电视剧频道有品牌吗?没有品牌,你频道里面的栏目是没有品牌的,老百姓回家看什么电视?大家知道中国广播电视的广告70-80%是依托于电视剧的广告,这块是很大的市场。如果通过移动电视告诉大家每天下班的时候,就是5-7点之间告诉老百姓北京卫视今天晚上播什么电视剧,中教三播什么电视剧,安徽卫视播什么电视剧。因为受众群体在消费之前受到信息的有效传递,他回家很可能看节目推荐这个,这就直接影响他的收视行为。实际上实践中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已经这样做了,包括去年北京地区收视第一的《最后的王爷》,就是在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做的宣传,因为片花很短,30秒,一分钟,把最抓人的东西告诉老百姓,就可以直接提高收视率。除了电视剧以外还有其他的栏目,还有杂志,杂志发行也是一样的,比如新闻杂志,周刊性质的,每周可以出一个节目叫周刊扫描,这样可以直接带动这些内容提供商发行内容产品的行销。

三、基于数据广播的图文电视

这个是跟移动电视在过去五年的探索有关的,移动电视信号的接收还是有些问题的,尤其是北京的观众,经常有老百姓写信给市委说信号不好,但是这个没有办法,但是想一下在有线电视出来之前,家里面信号不好,弄一个室外天线,到处摇解决雪花的问题,那个时候没有人写信给政府。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移动电视一出来,老百姓就认为是公共服务、普遍服务,因为是时时传输的。所以,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应该利用数字广播技术开发一个新的业态,当然这不一定适合公交车移动电视,可能适合出租车移动电视,出租车电视在全国搞的好的很少,除了广州。问题是视距过短,无论安在什么地方,你跟乘客眼睛之间的视距太短,所以,全国移动电视搞的很好的很少。但是,如果是图文电视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图文电视大体上跟这个框架一样,就一幅幅图,比如讲新闻,一会儿有新华社的领导演讲,跟新华社的合作就是搞图片新闻,不搞动态视频。由于广播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了,出租车电视是为乘客服务的,不是为司机服务的,司机看不见,如果你两个媒体都存在,两个媒体都有声音,司机就不干。所以,出租车电视的黑屏率非常高。但是播图文就不一样了,就没有冲突了,这样在技术上更简单,成本上更低,效果上更好。

四、三网融合

最后一个,就是基于移动电视终端的智能互动业务,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服务终端。现在电视只是很基本的广播式的信息服务的,传播视频内容,实用信息,但是如果有本地存储,有智能互动以后就不一样了,比如公交车开到国际贸易中心了,说今天有车展,广播电视节目介绍车展的信息是有限的,因为毕竟时间有限。比如这个车模长的好看,有人想了解具体的信息,完全可以通过移动互联方式,或者是蓝牙技术,用手机终端和移动电视终端发生关联,因为移动电视终端有存储的功能,就像家庭数字电视一样,受众群体对这个节目里面某一块信息感兴趣,可以跟他发生关联,发生关联就自动下载。这样就真正把移动电视变成了一个无处不在的户外的信息服务终端,这当然只是一个梦想,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

第四章结论与展望

北广传媒移动电视依然是北京移动传媒的核心,是振兴北京移动传媒市场,与其他城市竞争的中坚力量。未来几年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发展不仅仅是在节目本身质量上的提高,更有经营策略的正确运用。专业而系统化的特色经营将会使北京移动传媒产业真正走向成熟。

首先,要迫切对移动传媒这个市场经营的重要性,适度运用节目外包和合作方式。既不能贬低经营方式的运用,亦不能将“经营”等同于“自力更生”而停留在低层面的经营方式上。经营应把握住节目的关键价值所在。

其次,切实分析移动电视节目的市场定位,进行受众心理分析。移动电视的节目内容和编排应是针对大众和政府,节目的核心价值定位也也应超越小众市场,节目的风格和内容穿心上也要有所突破。

再次,精炼制将继续是节目播出的主要方式。但是,北京市乘客文化需求的区域性依然明显,因为北京是国际化大都市,人员流动大,来自全国各地。受众群体多样化,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隔阂依然存在。节目的编排策略也要不断的更新,必须结合北京市场现状,使用正确的经营方式,找到合适的节目点制作节目及节目的编排。

因此,北广传媒移动电视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经营体系,需要的是我们能够从整合的高度,去建构北京移动电视市场;能够从整合的视角去制作、播出、经营移动电视节目;能够从整合的思维去营造移动电视节目收视氛围和市场培育环境。

总之,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整合经营和节目制作编排精炼化将成为一种趋势,且将成为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主要经营方式。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必须强化峰式的节目经营概念。

上下班高峰、出行旅游高峰,平峰、特殊节日或特殊时期的节目市场培养将走向逐渐成熟。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将身体力行地进入开发其他峰期的节目编排行列,贺岁峰期不是移动电视节目峰期的重要资源,受众群体调查机构的介入,以受众需求为核心的精炼式移动电视节目将会大量编排。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在节目编排和产业创新方面将实现一个较大的飞跃,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将从单独依靠公交车广告收入的盈利模式转变为移动媒体的多元化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梁青,受众本位理念下的城市交通移动电视媒体经营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2]任实,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的奥运战役[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8(012):79—80

[3]杨仟琪,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将与我们一路同行[J].广播电视信息,

2008(1):46

[4]黄宁.公交移动电视媒体研究与个案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6

[5]郑志航.移动电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的重要发展[J].电子世界,2004,(05).

[6]袁靖华.论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传播特性与传播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09).

[7]石莹.构建“内容为王”的数字移动电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8

[8]罗晓军.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公司总经理罗晓军演讲[OL].

[9]吕艳,丁玲娜.公交移动电视新闻资讯类节目传播现状[J].青年记者,2007,(Z1).

[10]白志利,王俊杰.对优化车载移动电视节目的思考[J].当代电视,2007,(10).

[11]田川流,何群.文化管理学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12]袁靖华.论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传播特性与传播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09).

[13]万喃喃.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特点和创新[J].新闻爱好者,2007,(02).

[14]张海涛.以数字化为引领推动广播影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J].数字通信世界,2005,(04)

[15]林定祥.上海移动电视发展思路[J].现代电视技术,2002,(10).

[16]汪前军,唐婵.论公交移动电视受众媒介信息接触特征及媒体运营对策[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8,(05)

[17]沈明昌.新技术打造新媒体新市场蕴藏新机遇——成长期中的东方明珠移动电视[J].当代电视,2004,(12)

[18]周鸿铎,广播电视经营与管理模式.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19]苏阳(闻捷).公交车载移动电视的传播优势分析[J].新闻实践,2004,(11).

[20]黄鹤.公交移动电视发展前瞻——从媒介形态变化看[J].新闻前哨,2009,(02)

[21]田涌泉.移动电视——电视传播手段的强力扩张[J].当代电视,2005,(12)

[22]何建平,刘洁.中国公交移动电视现状研究[J].当代电影,2008,(06).

[23]肖叶飞.移动电视的传播特性和发展前景[J].传媒,2005,(05).

[24]饶岚.论公交移动电视的发展与创新[J].现代视听,2008,(06).

[25]朱继双.我国公交车载移动电视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1).

[26]YIGuaninternational,Developtheblueoceanfromredsea[J],AdvertisingPanorama,2009(10).

[27]PeterK.Pringle,MichaelF.Starr,WilliamE..McCavitt.ElectronicMediaManagement[M],BeijingBoradcastingInstitutePress,2004

[28]RobertG.Picard.EconomicsFinancingMediaCompanies[M],Posts&TelecomPress,2006

[29]孙涛,马兵.车载移动电视运营策略探讨[J].今传媒,2009,(01).

上一篇:大学法律论文范文 下一篇:法律大学论文范文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