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的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0:44

网络直播的盈利模式

网络直播的盈利模式篇1

    关键词:博客营销;盈利模式 

    1 博客营销的定义及特点

    博客营销,指“一种基于个人知识资源(包括思想、体验等表现形式)的网络信息传递形式。开展博客营销的基础问题是对某个领域知识的掌握、学习和有效利用,并通过对知识的传播达到营销信息传递的目的。”根据上述解释,博客营销的前提是博客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性,具有传播的价值。博客营销同时具备区别于传统营销方式的独特优点:

    (1)投放的精准性。博客的受众多因共同话题、兴趣集中在一起。受众集中且具有较为一致的特征。根据不同博客聚集受众的特征投放广告,使广告投放更有针对性。

    (2)病毒式的传播效果。这种营销改变了传统媒介缺乏用户参与,受众被动接受的现状,把营销的本质回归到口口相传的口碑式营销上,强调互动传播,强调小众传播影响大众传播。

    (3)广告成本低。相比较投放电视广告和报纸广告等传统媒体而言,博客营销的低成本是吸引广告主的又一因素。

    (4)实现有效购买。对于投放的博客广告,利用网络自动跟踪,查询每一个点击来源于哪个博客广告,便于利润分配。

    目前博客营销风头最健,成功领先于社区和视频分享等其他Web2.0营销形式,究其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博客诞生后用户习惯的培养。不断增加的网民数量和对网络深入认识为博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根据艾瑞网公布的数据:2007年12月中国阅读覆盖人数TOP10互联网服务排行榜中,博客月度覆盖人数为12524.3万人,仅次于网页搜索12969.3万人,排在第二位,第三、第四位分别是电子邮箱(12171.5万人)和社区(11722.5万人)。另外一方面归于与网络营销的紧密结合。网络营销为其提供了盈利来源,支持博客营销持续健康的发展。

    2 博客营销的特点与类型

    就国际范围来看,不断出现博客营销成功案例。不管是索尼(中国)利用博客的力量向高端人群推出新款索尼Cyber-shotDSC-F828数码相机,还是奥迪A3跑车在美国上市之际借助博客炒热整个事件,或是五粮液葡萄酒有限公司与国内最大的跨平台博客传播网络BOLAA网携手合作,成功组织红酒新产品体验主题活动。实践证明,博客已经抛弃了最初的私人化日志的特征,成为传统媒体营销之外的新生力量。目前国内主要的博客营销方式有:

    (1)博客广告联盟。例如和讯网在2006年3月成立一个博客广告联盟,以个人博客广告批发销售。和讯计划将联盟成员的广告批发卖给广告主,再把广告所得收入按流量或广告投放效果与之进行分成。和讯就是广告中介,也就是广告公司。

    (2)名人博客代言广告。主要是利用名人效应来吸引对应的人群。例如老徐的博客是目前点击率最高的博客,其博客黏着的受众数量是广告主最为关心的指标。

    (3)企业博客营销。这种营销形式更注重为消费者与企业搭建沟通的平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高层的重视度和投入。目前一些国际性企业开始尝试这种方式。

    (4)事件博客营销。主要围绕一次活动进行。对于营销的延时效果有待确定,但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整体策划中某一个环节的营销目标。

    (5)门户博客频道广告投放。这种方式较大程度上依赖门户博客自身流量和品牌影响力。

    3 博客营销的盈利模式

    按照博客营销创造利润的方式,可将其盈利模式分为两种类型:

    (1)辅助盈利模式。所谓辅助盈利模式,是指某种形式的博客营销并不是直接为网站、广告主和博客主创造利润,而是通过公关宣传的方式,为产品、品牌形象传播提供良好沟通渠道,当产品、品牌在受众心目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形式良好的品牌印象,受众即转变成为消费者或者潜在消费者。最终实现销售,完成创造利润的过程。网络热门人物徐静蕾、二月丫头等个人品牌的塑造即是这种公关宣传的最好注脚。当这些名人博客被广告主关注时,博客营销同时完成了为博客主和广告主创造价值的双重任务。

    (2)直接盈利模式。辅助盈利是利用博客作为一种渠道,成功构建了信息传者和受者之间沟通平台,更重要的是体现博客“渠道”的作用。在营销4P中——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它承载的是渠道和促销的功能,博客如果没有加入产品和价格的元素,它就不具备直接营销的功能。但是博客是否能超越“渠道”,直接创造利润呢?

    直接产生利润的前提是有产品可供交换。所以要实现博客营销直接盈利的价值,博客必须首先创造产品,而不是仅仅成为传播产品信息的渠道。这在类似淘宝等C2C网站中可以得出启发。很多在淘宝开店的掌柜,同时是天涯博客或新浪博客的博主。他们一方面出售商品,一方面在博客上写连载小说,写个人生活点滴。采用同一个名称。当博客的点击率累计到一定程度后,关注博客的人会同时关注到淘宝小店,反之亦然。二者互相影响。甚至可以在博客上直接买卖产品,产生直接利润。将这种功能延伸,博客与b2c的结合或者将成为一种趋势。

    

    4 博客营销实现盈利的因素

    博客的中文名称确定也不过是2002的事,博客营销运用的时间更为短暂,要将博客营销普遍运用在企业、媒体和博客主中,实现博客营销的盈利,必须具备相关的条件支持。

    (1)受众数量的增加。不管是网民、博客主或者关注博客的企业,在网络营销时代,受众数量和点击率成为是否盈利的重要指标。所以要不断培育更多受众,同时这个问题还有赖于技术层面的支持,即互联网的普及。目前互联网存在诸多问题,如互联网普及率还不到9%;70%的上网者都不到30岁,人群年龄非常低;流氓软件的干扰;互联网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等。解决这些问题对博客营销意义重大。

    (2)网络用户对博客营销为代表的Web2.0营销接受程度。Web2.0是一个新生事物,网友对这种新的网络应用模式还有一段接受程度。就目前看,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Web2.0网站的用户参与度远远低于业界的预期。因此,需要不断培育基本市场,让更多受众接受这种营销方式。

    (3)博客营销中的法律问题。博客营销中经常涉及到两个主要法律问题:一是关于用户的隐私权保护的问题,一个是关于版权问题。如何处理好在博客上发表的信息和日志等个人创作和传播的版权问题,是实现博客营销盈利的基本保障。

    在短时期内,博客营销无法取代传统营销方式,但是博客营销的优越性为其深入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同时逐渐减少阻碍因素,那么博客营销的辅助盈利模式和直接盈利模式都会得到最大程度的运用。

    参考文献

    [1]莱特,洪慧芳译.博客营销[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7.

    [2]休斯,李芳龄译.口碑营销[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网络直播的盈利模式篇2

关键词 新媒体;广播电视;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0-0016-02

进入21世纪以后,新媒体得到快速发展,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不断升级和更新,进而引发媒介形态朝着多样化、现代化、数学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广电媒体受到新媒体的严重冲击。这里所说的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可以互联互通的非线性传播传播媒介。鉴于目前新媒体的发展状况,已经对传统的广电媒体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必须在清晰认识新媒体现状及影响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期发挥新媒体在广电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 广电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我们所说的新媒体主要是互联网、手机、电视等三大族群,广播电视新媒体在这三大族群众的主要形式有网络视频或者网络广播、手机电视或者手机广播和数字电视等。下面我们就其现状进行分析。

1.1网络广电煤体发展现状分析

总的来说,网络广电煤体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网络视频形势大好,网络广播前景不明。2006年谷歌收购了视频网站YouTube,这是历史上视频网站交易价格最高的一次,受到中国网络视频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中国国家网络电视台的成功上线,四大门户网站紧接着都推出了自己的视频频道,使优酷网和土豆网等网络视频网站面临新的、巨大挑战。据统计,2011年中国在线视频行业规模达到62.7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但是,网络视频行业也存在着内容同质化严重、不良视频泛滥、传输延迟与画质模糊、商业模式不成熟、盈利模式单一、网络视频的盗版现象普遍等问题。相对于网络视频,网络广播的发展前景不明。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广播日趋成熟。世界上主要广播电台都都很看好廉价的网上空间,在国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实现了网上广播,受到广大听众的厚爱。虽然网络广播兼有互联网和传统广播的优点,但在我国的受众群体还不成规模,盈利模式不够成熟等缺陷,发展前景不明。

1.2手机广电媒体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手机3G时代的到来,手机广电媒体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步为广大用户所接受,手机广电媒体的主要现状是手机电视仍然面临严峻挑战,手机广播的发展势头不够。虽然手机电视发展较快,但手机电视在中国的应用普及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发展面临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主要因素是内容比较匮乏和同质化、国家技术标准和行业技术标淮同时存在,盈利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利润来源主要依靠用户的订制费用以及数据流量等接收使用费用。我国的手机广播业务在2003年开始出现,由于存在内容匮乏和同质化的问题,我国手机广播的发展步履维艰。

1.3电视新媒体发展现状分析

电视新媒体的发展现状是数字电视期待创新,IPTV仍需培育。我国数字电视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用户数量达6千多万,有线电视数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已接近40%,市场规模在迅速扩大。我国发展数字电视存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用户规模庞大、盈利空间充裕等明显的优势,但是网络分散、内容匾乏、产业链中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严重阻碍电视新媒体的发展,急需创新市场推广模式。交互式网络电视在2005年以后一直处于市场培育期,虽然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成功的发展模式,但从我国电视新媒体发展的总体上看,仍然面临着基础网络与技术标准不够完善、电信和广电两个行业的利益博弈、内容匮乏与同质化、盈利模式不成熟。

2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影响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视频的迅速发展严重冲击到电视产业。网络视频与传统的电视相比,具有内容多样,可随时随意点播,同时,网络视频画质更优,内容更全面,即时性更强,以上这些优点的存在,严重冲击到传统电视产业;二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响到电视频道的生存方式。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在广电新媒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实现了广电信号的压缩传输,原来一个频道的带宽可以承载四个以上频道,因此,广电行业需要重新整理频道,重新审视立台特色;三是新媒体功能的增加带来电视节目形态急需进行相应的变化。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以信息和娱乐功能为主,而新媒体的功能更加强大,除娱乐和信息功能以外,还有资讯和通讯的功能,因此,迫使电视节目依据这些功能,不断改变自身角色;四是传统的收视率统计方式已经不能够决定新时期广电行业的盈利问题。传统的电视节目收视率是通过抽选部分用户进行测定的,所统计到收视率直接影响到盈利模式,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的收视统计方式受到挑战,公众的收视行为更为自由、多样,移动收视和公共场所收视等方式越来越多,运用传统的统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状需求,数字化以后广电频道的主要收入分别来自内容销售、节目收视费、应用服务费、政府补贴、广告费等多种方式,不再仅仅依靠广告。

3 广电新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以上分析,广电新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因为新媒体、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广电媒体节目内容资源的共享程度会进一步提高。广电媒体是以丰富节目内容为核心的,新媒体的大量出现,使媒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进一步拓宽了媒体信息的传播渠道,不同的媒体通过交流、合作,使大量的资源得到共享。二是广播电视媒体的渠道和接收终端融合。从当前广电媒体的现状看,广播电视业务多种多样,有无线电视、数字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高清电视等,多媒体业务有手机电视、网络电视、交互电视等。这些业务不是传播模式的不同,而是运营模式的不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这些渠道势必相互交融。这种交融包括内容资源、技术资源、用户资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网融合,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通过融合改造,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各自开展多网融合业务。更通俗的理解就是让手机、电脑和电视三种终端都成为新一代的信息、通讯、广电媒体。

4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形态新媒体都存在着政策限制造成新媒体运营的自主性不强;内容匾乏、同质化严重;盈利模式单一、包括视频网站在内的不少新媒体都未能实现盈利;可应用的技术还不能满足新媒体今后发展的需要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在认识广电新媒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他们存在的一些问题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对广电业进行调整,以便适应整个行业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黄升民,王薇.家庭信息平台:数字电视运营模式新突破.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网络直播的盈利模式篇3

网络直播无疑是2016年互联网最为火爆的行业之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接近200家,网络直播市场规模约为90亿,网络直播平台用户数量已经达到2亿。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在目前已知的直播app中已有108个获得融资。

但在备受资本追捧的同时,网络直播同样饱受争议,涉黄、代打、数据造假、拖欠主播薪水等问题的曝光,被视为网络直播行业存在泡沫、“虚火”旺盛的表现。

1.网络直播频涉黄,内容同质化严重

由于色情暴力等不雅视频频繁流出,斗鱼、虎牙和熊猫TV等网络直播平台平均每月被公开点名批评一次。

日前,北京网络文化协会通报了《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的实施情况,据悉,有40名违规主播因为直播内容涉黄被永久封禁,名单涉及六间房、酷我、花椒、在直播、映客、69秀、陌陌、咸蛋家、黑金直播9家网络直播平台。

此外,尽管有数据显示,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万,同时进行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个,但是由于网络直播门槛低,内容同质化问题严重,能为用户带来有价值信息的直播却少之又少。

吃饭、逛街、出行等生活类直播,唱歌、撒娇卖萌等娱乐化直播以及游戏直播构成了目前网络直播的主要内容,但其中生活类直播与娱乐化直播的内容价值不高,单纯依靠主播吸引用户,一旦用户丧失了新鲜感和兴趣,网络直播平台将面临用户流失的威胁。

2.网络直播平台数据造假,刷单普遍

近日,据自媒体账号“开八”爆料,从36氪研究院内部获得的一份分析报告则显示,直播平台映客的刷量率高达99%,也就是说100个观众中只有一个是真实的。

不仅如此,猎云网创始人靳磊日前曾揭露了直播平台刷单的内幕:网红经纪公司大批量向直播平台充值,获得5折优惠,比如花2000万充值4000万,然后把4000万虚拟货币都花在旗下网红账号。4000万的收入同直播平台55分成,自己又获利2000万。这样,经纪公司捧红了网红,网红账号收获了大量流水,直播平台也获得了大量流水可以给VC一个体面数据。过程中谁也没有付出成本。

刷单已经成为行业通病,通过淘宝搜索“直播人气”关键字,便可发现为YY、龙珠直播、映客直播、斗鱼TV、熊猫TV、花椒、战旗、美拍等直播平台提供刷粉丝、评论、人气等服务的产品。通过这些产品可以看出,直播平台刷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买粉丝,1元可以购买2万粉丝;二是刷人气,1元可刷4500人气;三是上首页热门,50元包上全国热门榜不包位置,700元包全国热门前5名位置。

3.直播平台拖欠主播工资,盈利模式模糊

日前,著名LOL主播小楼发微博爆料,“斗鱼不只是拖欠我一个人工资,拖欠了所有主播3-6个月,所以很多主播走了。”

而在今年3月,斗鱼才刚刚宣布获得腾讯领投的1亿美元融资,如今为何会沦落到拖欠主播工资的地步呢?业内人士指出,直播平台成本高,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或是其拖欠主播工资背后的真正原因。

由于网络直播对宽带网络要求较高,从而导致随着用户的增加,带宽成本不断攀升并成为直播平台烧钱支出之一。据了解,在线人数每达到百万人,直播平台就需要每月支付3000万元左右的带宽费用。

同时,主播作为直播平台最主要的内容来源,已经成为直播平台的核心竞争力。重金签约主播也已成为各直播平台的主要支出之一,斗鱼TV曾在一个月内从虎牙直播连续挖走6名主播,总费用超过6000万元。

网络直播的盈利模式篇4

一、收费何来

视频网站开始收费,并希望培育出一个收费的用户市场,以使向用户收费变成一个稳定可持续的营收来源,可以说都是以盈利为大前提的众多压力之下出现的新型战略。这些压力集中反映了当前视频网站的普遍问题。

1.盈利压力

根据Alexa的数据,优酷和酷6分别排在中国综合视频网站排名的第一和第三,但二者今年第一季度的运营情况并不乐观,持续亏损。上市至今,虽然一直顶着大有钱途的光环,但从未盈利,资本市场到底对他们还有多少耐心很难预料。美国私募基金SMF Capital创始人肖恩?法雷称,通过对优酷财务数据的分析,他发现优酷网当前的股价被严重高估。

优酷和酷6的困境折射出的是整个互联网视频行业的共同问题:外表看似风光,实则盈利艰难。

2.广告营收缩水,无法覆盖高成本

在带宽成本居高不下的境况下,众视频网站对长视频网络版权的争夺,导致了网络版权的暴涨,据称2010年视频网站付出的版权成本已经达到5亿元。在版权泡沫前回归理性的视频网站开始选择采取与其他网站共同播放影视剧的方式来降低成本。这种做法虽然降低了购买成本,却使视频用户更为分散,导致广告主不愿意向共同播放的视频投放广告。

3.Hulu和Netflix的收费示范

中国视频网站一直是境外大型视频网站发展的追随者,从学习YouTube开始,一直未变。当Hulu横空出世并且顺利盈利之后,中国的视频网站开始正视版权的商业价值,纷纷展开长视频网络版权的购买,但是这一切仍然没有缓解众多网站继续亏损的局面;当Netflix浮出水面,中国的视频网站将其解读为,之前认为网络视频免费观看的属性是片面的,视频网站原来是可以通过收费盈利的。

说到底,向用户收费,是视频网站不断寻求盈利模式的结果。当广告盈利一时间无法实现,目前惟一明朗的收益来源就是潜在用户市场。根据CNNIC《2010年中国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国内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2.84亿人。正版及时的长视频使得用户粘度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如果实现用户付费,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也将对视频网站实现营收多元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收费真能成为视频网站实现盈利的救命稻草么?

二、收费盈利的误读

关于Hulu和Netflix的收费盈利,一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上的误读,这种误读也夸大了用户收费在当前中国视频网站盈利中的作用,而这种误读对于中国的视频网站又起到了指导性思路的作用。

1.Hulu盈利,并非来自收费,皆因为版权成本较低

Hulu的成功,有其特殊原因,与中国视频网站不可混为一谈。Hulu,被安德森定义为电视网络在互联网提供的服务,[1]其股东是新闻集团、NBC环球和迪斯尼,因此可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在网络视频行业稀缺的电视节目版权。这一成功可以被解读为正版为王,但同时必须附加较低成本这一必要条件。这种盈利模式复制到中国,二者缺一不可。

Hulu走向收费推出Hulu Plus,也并非完全是扩大收益的商业行为。由于在网络免费提供电视节目的高清视频,改变了观众收看电视的消费行为,引起了股东的强烈不安,传统媒体公司担心这样做将鼓励消费者放弃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服务,而这是媒体公司的主要营收来源。[2]最后在股东方强大压力之下,Hulu才转而向用户收费。

2.Netflix 的成长并非始于线上视频的用户收费

从1999年推出付费会员制到盈利,Netflix一直仅提供在线DVD租赁服务,直到2007年1月才正式推出了在线视频服务。在此之前,Netflix已经成长为拥有600多万付费用户、营收近10亿美元的大型在线影片租赁商,而Hulu 2007年创立,2009年才开始盈利,全年营收也仅为1.08亿美元。这使Netflix有足够的财力去采购网络视频版权,其规模也增强了自身的议价能力,这样新内容的不断充裕,赢得更多用户,从而扩大营收,确保了Netflix转型为在线视频付费商后进入良性循环。

在转向提供在线视频服务初期,为了推销这项服务,Netflix的做法是通过购买版权价格较低的老电影和电视节目,并运用他们神奇的推荐系统——Cinematch向会员推送,将会员引向未曾发现的电影或电视节目,而并非大量购买热门节目和影视剧。Netflix表示他们将专注于会员付费制,拒绝那些在定位之外的盈利策略。

Hulu的收费与否和Netflix的收费成功盈利并不能作为中国视频网站是否收费的风向标。他们的成功有太多中国视频网站无可复制的前提,有太多无可重复的商业时机,中国的视频网站从中看到的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收费行为,应该更多关注收费之外的因素。

三、收费之外

在政策面和市场面看,视频网站的严冬似乎并没有过去,虽然一切盈利的可能性都是值得尝试的,但在进行直接指向盈利的动作时,更应该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完善。

1.免费,未来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一切皆免费,这不是网民臆造出来的感受,事实确也如此。免费,被安德森认为必将是数字时代全新的经济模式,而免费模式在获得盈利时都与规模相关。

比如向用户收费的Netflix,相对于实体经济,它其实算得上是提供了近乎免费的产品。Netflix纯视频包月的服务,包月费只有7.99美元,虽然需要付费,但是相对于35美元,美国最低有线电视费来说,仍然是一个近乎免费的支出。尽管价格低廉,可Netflix胜在有2000多万的忠实用户,因此仍然能够盈利。

目前中国的视频网站推出的包月服务基本上都要达到30元人民币,相比有线电视24元每月的费用(以南京为例,如再多加8元,有线电视将升级为互动数字电视,可以享用频道回看、影视剧点播等服务,虽然这种服务提供的点播影视剧目并不丰富),并没有特别显著的竞争力。

2.与电视连接,实现跨媒体营销

实现多屏合一,尤其是与电视终端的合作将成为视频网站的发展趋势。最直接的效果是达到视频网站收费服务定位于高端人群的需求,否则那就是一个伪命题。与电视连接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视频网站能将现有的内容资源扩大化,实现内容价值最大化;实现对主流用户群体的覆盖;从营销角度打通网络和电视两个终端载体,提高跨媒体整合营销能力。

从2000 年起,Netflix就一直在寻求进入客厅连接电视的途径,但直到2008年才得以实现。首先是嵌入了X-box,由于表现出色,微软将其纳入了视窗媒体中心,这意味着任何装有 Vista 的人都可以把 Netflix 的内容传送到电视上。之后又分别与索尼和三星达成协议,使自己的服务进入 Bravia 电视以及蓝光播放器。后来,开始出现在 Vizio 制造的电视上,该公司是美国最大的液晶电视销售商。接着博通( Broadcom) 开始在其平板电视芯片中拷贝 Netflix 软件,以便所有的电视制造商在自己的产品中预装 Netflix。据投资银行 Piper Jaffray 估计, Netflix在2009年新增的二百四十万用户中,有四分之一的会员来自于此。[3]

国内视频网站早在几年前也曾将视频服务嵌入网络电视机,但那时的推手是电视机制造商,后来中途夭折,是因为民营视频网站受制于内容牌照和集成播控双牌照的监管。最近A股上市公司乐视网却绕过牌照,以华数第三方授权的方式,搭载进海信最新多媒体智能终端,开始实施连接电视占领客厅战略;并推出了可观看5万多集电视剧、4千多部热门电影的乐视TV云视频超清机,该业务被乐视网定位为可以实现爆发式成长的新兴业务。

乐视始终以智能终端回避云视频超清机之于互联网电视的概念,业界也普遍认为此举存在巨大的政策风险,较高的售价也使得资本市场对此保持谨慎态度。但这至少说明了一点,视频网站打开电视这个窗口的迫切需求和战略性意义。无论这款超清机的命运如何,都将是中国视频网站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

3.将长尾理论运用到极致

电视和网络视频都遵循内容为王的法则,但仅用电视行业大热门的思维管理数字时代的网络视频,则与网络的特性背道而驰,如何让丰富的片源库价值最大化,并非易事。

还是影片租赁商的时候, Netflix的热门电影租借比率明显低于当时的竞争对手——实体租赁商百视达。这完全得益于Netflix的独家利器——Cinemath。Netflix藉由Cinematch,不仅邮寄消费者挑选的影片,还推荐消费者他们可能会喜欢什么影片。这样的推荐机制,延伸与扩大了消费者观看影片的品味与范围,结果是Netflix消费者70%的租赁影片是Netflix推荐的,80%的租赁行为发生在200部影片上。这不但降低了热门片需求的压力,节约了成本,也增加了其他影片的出租率与流通率,提升了盈利能力。

Cinemath在下游用户端,带给Netflix无可估量的价值,非上游版权商也带来了意外的财富。Netflix 的工程师往往可以通过对数据库的挖掘找到那些潜在热门而电影公司未必知晓因此愿意授权的电影。2009年,Netflix 抓住机会得到了一部叫做《别告诉任何人》的法国电影。该电影在美国的票房收入不过六百万美元,然而不少 Netflix 用户将其加入到自己愿租的列表中,于是 Netflix 便能计算出电影的受欢迎程度。几乎在 Netflix 开始播映后不久,《别告诉任何人》一跃成为排名第四的热门电影。

国内的视频网站由于缺乏数据库支持,在版权购买时往往跟风影视热点,高价购得大热门;但在成本计算的时候,又不使用电视行业的规则,而是采取直线摊销的方法,降低了大热门的盈利压力。而这个大热门当年没有盈利的话,能在日后收回成本并且盈利的希望就会比较渺茫。对于充实片源库而购进的普通剧目,如果没有像Netflix的Cinemath和Amazon的Recommendations Center这些优秀得力的推荐系统,也许会一直沉睡在库里。这些都将延迟视频网站盈利的时间表。

注释:

[1][美]克里斯·安德森.免费——商业的未来.中信出版社,2009—09.

[2]Hulu管理层与股东就发展战略产生分歧.洛杉矶时报,2011—04—18.

网络直播的盈利模式篇5

关键词:电视盈利模式频道专业化数字电视

“内容为王”是媒体成长发展的公理和铁律。但从产业的角度看媒体的内容建设与其盈利模式密切相关。没有投入不可能制作出有价值的内容,但有价值的内容并不一定必然盈利(除非不要求盈利),而能否盈利或暴利则取决于媒体盈利模式的建立与选择。同时,媒体盈利模式也决定媒体内容的整合与取向,如电视频道专业化等等。

总之,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存在互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决定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一、“内容为王”与媒体盈利模式

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但网络媒体还在发展,网络的技术服务在不断优化,内容服务更是日益丰富。但是,这就像一个吝啬而饥肠辘辘的食客面对丰富的自助午餐,饭菜可口,选择性强。如果**他可能立刻动手,而如果付钱他也许调头就走。目前网络媒体的内容提供就像这**的自助午餐,食客虽然越来越多(我国网民已达3370万,比上年增长49.8%),但是并不能盈利。虽然餐厅周围也有不少广告牌,这些广告牌甚至有碍观瞻和方便,但食客并不在意,也许看都不看一眼。食客就餐的这种自由方式决定这些广告不可能值钱,因为它们并不能吸引食客的注意。

所以,如果设问人们对网络媒体是否有需求,是否有依赖性等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更不用说未来宽带的诱人前景。但如何收回午餐成本才是网络媒体最头疼的问题,否则**的午餐不可能持久。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也许确实存在,但至今还没有人能使其付诸实践并产生显著效益。如果这个盈利模式建立不起来,网络媒体在内容上就只能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整合,而不可能独立,原因是网络媒体目前还无法承担内容独立的成本。网络的文字内容如此,网络的视音频内容更是如此。而一旦网络媒体在内容上不能独立,我们还能称其为独立媒体吗?如果当初与报纸相比广播没有独立的原创内容,电视与广播相比也没有独立的原创节目,那么广播电视还能称其为独立的第二、第三媒体吗?因此网络媒体是新媒体,而且从技术层面说网络媒体确实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但其能否成为独立的第四媒体还是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要视网络媒体在阅读和收视技术上的独立,而且还要视其在内容上能否独立。而独立的前提是网络媒体能否找到适位的盈利模式。

媒体具有经济产业和文化政治的双重属性。经济产业属性是指媒体可以盈利,文化政治属性是指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进而控制社会。如将这种双重属性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可以看出媒体总是把这两种属性相互作为前提和手段。媒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各自选择的目的和手段正好相反。例如,美国商业电视媒体关注的是其经济产业属性,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以节目(文化政治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节目就不可能**。而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国有媒体关注的是其文化政治属性,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但又必须以盈利(经济产业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可能制作有社会效益的电视节目。

早在网络热还在持续的时候,2001年1月4日,世界传媒巨头——新闻集团就带头“撤离”互联网。同时,默多克斩钉截铁地宣布:新闻集团根本不会考虑收购雅虎。不知默多克作出上述决策是否与其看不到网络媒体的盈利前景有关。

人们常把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联系在一起。这使人想起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速度。为什么十几年前高速公路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奢望,而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却已四通八达了呢?原因很简单——设卡收费。否则,如果高速公路都是**使用,高速公路建设不可能快速发展。虽然高速公路边上能看到广告牌,但如果不收费而是指望这些广告收回建设成本,岂不是天方夜谭。

以此比喻网络媒体似乎恰当。资料表明,在网络媒体的总收入中,广告收入占80%。另据报道,新浪网的广告收入在十大网站中名列前茅,但2001年的广告收入仅为一千万左右。与其巨大的投入相比,商业网站的内容基本是**午餐,离盈利预期还有相当的距离。尽管最近有网络媒体负责人声称其今年将盈利或持平。

网络媒体内容丰富,适位性强,但以什么模式实现盈利仍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从网络媒体的第一次销售(销售载体)看,要让网民付费点击还不现实,至少现在如此。而网络媒体以广告模式(媒体的第二次销售)盈利可能也是错位的,原因是在广告方面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强制性比网络媒体更有优势。

二、电视频道专业化能走多远

盈利模式问题正困扰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但受困于此的也有传统媒体。就频道专业化而言,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存在错位问题。

“千台一面”、“专业频道不专业”是业内、甚至观众见怪不怪的一种电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2000多家电视台在形态上大同小异,数千个电视频道在节目内容上个性少而共性多呢?尽管一些电视台主观上在按专业频道设计,但客观上是专业频道不专业或专业化程度很低,一些电视台甚至就是名义上是专业频道而实际上是变相的准综合频道。此外,这种趋同性还可以从一些电视台所属各频道之间的栏目形态、内容取向、风格定位等诸多特征上一目了然。例如,“南北笑星火辣辣”、“真情对对碰”等栏目不是出自湖南卫视频道,而是出自湖南经济频道。又例如,许多电视台都设有财经频道,但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财经频道能与CNN的财经频道(CNNFN)相比。相差之处不在于内容的采访制作水平,而在于频道结构的栏目设置和内容的对象性。CNN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是投资者,而我国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却大都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且以消费者为主,而几乎每个观众都是消费者。这样的观众定位很难使我们的财经频道专业化。目前欧美,甚至我国港台等地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国家地理”、“科学探索”、“历史”这样的专业频道我们已经不陌生。美国还有“电视指南频道”、“气象频道”、“机场频道”、“宗教频道”等等。

有人认为,中国电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是缺少专业电视人才,是电视策划者和决策者缺少办专业频道的决心和水平,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从客观上说,各个电视台的决策者都明白频道要专业化,对象化,个性化,而且这些决策者大都是业内精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我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进程呢?

主要症结就在于前面提到的媒体盈利模式问题。

媒体盈利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也就是媒体的两次销售。媒体的第一次销售是销售载体。如印刷媒体第一次销售的是报纸或杂志本身,它们都有定价。广播电视第一次销售的是频道或节目,它们也都是有价格的。媒体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或观众,也就是发行量或收视率,具体说就是广告。但从历史上看,印刷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一次销售,而电视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二次销售。在国外,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两次销售都是同时存在,有时是合并使用。

我国印刷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基本相同,而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差别很大。这就是,我国的电视媒体只销售广告(收视率)而不销售电视频道(载体)。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

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的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

这就是我国电视频道不能专业化的根源所在。

我们主观上是想办专业频道,但媒体使用的却是大众化(广告)的盈利模式。这种错位而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了一个悖论:要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

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例如,当地的电视频道许多都有新闻节目、娱乐节目、影视剧节目、体育节目等等。因为一旦没有这些节目,频道就无法提高收视率,就无法吸引广告。从这一点分析,像“阳光卫视”这样的文化历史频道虽然整体内容不错但即使允许在内地落地,由于其非大众化定位也不可能只依*广告盈利,更何况目前只允许其进入三星涉外宾馆了。所以,除非出现奇迹,否则“阳光卫视”不可能在中国内地**。那么,为什么国外与“阳光卫视”类似的“历史”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和“科学探索”频道能生存并可以盈利呢?原因是这些频道都不使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而是使用在销售频道(数字电视)的基础上销售广告的双重盈利模式。在美国1999年有线电视收入结构中,频道付费收入为47.5亿美元,而广告收入则为26.82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

三、付费系统决定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

在目前的地面电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直播电视三种电视广播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美国以有线电视为主,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600万户,是卫星直播用户的七倍。日本则以直播卫星用户为主。但不管选择那种电视广播形式,从经济产业的角度看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对用户的控制。否则,电视媒体只能*单一的广告或销售节目实现盈利。

要实现对有线电视用户的控制首先必须建立用户管理系统,把用户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用户要得到额外层次的服务就必须支付额外的费用,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数字电视目前分卫星数字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我国的政策取向是发展有线电视。原因是人口密集的特点本身就适合发展有线电视,而更关键的因素是有线电视是今后互动电视的必然载体。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8000多万户,而且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加。按此计算2001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超过1亿户。2005年将超过2.5亿户,约占当时我国电视总户数的70%。这正是目前美国有线电视用户占总家庭户数的比例。而根据目前政策,我国将在2004年后才开始实施直播卫星电视。由此可见,有线电视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最主要的电视广播形式。

频道专业化是国内外电视媒体发展的潮流。这个理念已在我国电视节目制作者、策划者、决策者之间形成广泛共识。但有趣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与“专业频道”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境外的中文媒体有称主题频道(THEME)的,但并无“专业频道”之称。特纳国际亚太有限公司的梅燕女士告诉我,她也曾经遇到过如何把中文的“专业频道”翻译为英文的困难。她说“专业”一词英文中只是指学科的门类,用于电视频道会使人产生误解。梅燕女士无能为力最后只好将“专业频道”简化为“频道”。她说,美国只有频道之称,而并不把频道分为综合频道和专业频道。我认为,不管国外如何划分频道类别,我国使用“专业频道”和“频道专业化”这样的概念是准确的。一是“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二是用“专业”一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电视频道细分的总体状况和形态。这里的“专业”一词不是指科学的门类,而有“专门”、“专用”和“专题”之意。

当明确了“频道专业化”和“专业频道”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像美国的“发现”和“历史”等专业频道本身是与有线电视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有线电视就不可能有专业(主题)频道。原因是这些专业频道都是有线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而我们现在用无线电视办专业频道和在有线电视中**提供专业频道的方式也许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美国的有线电视萌发于50年代初期,而大发展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之所以在这个时期涌现大量的专业频道,是因为有线电视由小镇进入大城市之后在这时具备了大发展的几个前提。一是通信卫星出现后,由卫星发送的信号同时把不同地区的小有线网联成了大的有线网。二是技术上有了巨大突破,可以用一根同轴电缆传送5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使得频道资源迅速增加。三是有线电视得到了经营额外数字电视的政府许可。额外数字电视就是,除有线电视的基本业务付费之外,用户如需要另外的频道服务需要额外付费。

视率和占有率大致呈依次降低的趋势,广告价格和份额也依次递减,这体现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经济规律。当然,专业频道的价格也不仅仅取决于广告的多少,它还取决于频道本身的价值,如电影频道的价值就很高,这样的频道在数字电视系统里即使没有广告也有很好的盈利空间。目前,我国能盈利的专业频道都只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如CCTV—2经济生活服务频道、CCTV—3综艺频道、CCTV—5体育频道、CCTV—6电影频道、CCTV—8电视剧频道等等。这些频道都可以通过广告盈利,至少有盈利的潜力,因为它们都是大众化的。

依据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盈利模式的状况,我个人认为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进程将相当缓慢。中国的电视媒体不可能进入像“历史”这样的分众化专业频道,更不可能进入像“机场”这样的小众化专业频道阶段,否则就将步入雷区,付出沉重代价。现在有些电视台开办少儿频道就存在这种危险,除非他们承担起非盈利的公益或公共的义务。

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是,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电视频道都是**入户而只采取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但这种盈利模式与专业频道的经营是错位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在此方面,专业频道发展较早的美国已有前车之鉴。

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美国人托马斯P.索斯威克著的《美国有线电视50年》一书非常值得中国电视媒体人士一读。美国电视经历过的许多经验教训可令我们茅塞顿开。托马斯说,80年代初期,美国三大广播网看到有线电视发展红火也想在有线电视系统办自己的频道。

第一个尝试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1981年10月开办了有线电视文化频道,而且在开播时还举行了一场特别盛大的晚会。频道内播出的节目也都精致完美。但不到一年,在亏损了大约3000万美元之后就关张了。步其后尘的是全国广播公司,只是其经营时间更短(仅九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

托马斯得出结论说,“地面(无线)电视网历来是鼓励在节目提供上大量花费,然后完全*广告获得经营收入。这个常规对有线电视来说行不通”。“有线电视的优势在于双重收费模式”。托马斯说的双重收费模式是指,专业电视频道要*用户的额外付费和广告来同时盈利。

这一教训对我国的电视媒体来说应该是相当深刻而耐人寻味。

但托马斯在其著作中也同时告诉我们了一个同样耐人寻味的成功案例。这个成功案例就是专播探险纪录片的“发现频道”。这个频道由亨德理克斯于1984年创办。频道开办初期每况愈下、岌岌可危。但后来在四家有线电视网组成的财团向“发现频道”注资后,奇迹出现了,原因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这就是:用户的所付费用可以维持“发现频道”的所有运营开支,广告则体现为利润。而且“发现频道”还做了一个经营发明,按过去的有线电视运营惯例,广告全部由节目提供商所得,而作为节目提供商的“发现频道”却拿出广告的一部分与网络服务商分成。这样可以刺激网络服务商不断扩大用户,扩大用户的反作用就是广告的增加。

目前在我国,有线电视用户管理系统正在建立之中,数字电视几乎是零。全国所有电视台的所有频道几乎全部是**进入各有线电视网,甚至有的上星频道要进入异地有线网不仅不能收费而且还要交费。按目前政策,全国只有中央电视台的3、5、6、8套节目经国家计委批准在进入有线网时允许收费。但各地有线网普遍通过瞒报用户数量的方式只把部分收入付给中央电视台。2000年中央电视台所得收视费只有3亿元,而同期全国有线电视的总收入为118亿元。资料表明,1999年在美国有线电视总收入构成中,基本业务收视费占63.72%,额外业务收视费占13.08%,而广告收入只占7.4%。

由此可见,在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系统看起来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它却关系到中国电视的发展进程,更关系到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走向。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专业频道的运作经验和教训来分析我国的频道专业化前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有线电视(包括未来的卫星直播电视)用户管理系统建立和额外数字电视政策出台之前中国的电视频道专业化不可能有长足发展。即使已有的专业频道,如影视剧、体育、娱乐、新闻等频道也是大众化的。分众化,甚至小众化的专业化频道对中国观众来说只能是想象而已。不是观众没有需求,而是电视媒体没有能力只依广告回收其成本,这是由目前单一的电视盈利模式决定的必然结局。

当然,数字电视系统一旦建立并投入运作,内容提供商或电视台就面临理念和决策方面的变革。以广告盈利就必须追求收视率和大众化,而以用户付费盈利就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捕获订户并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满足他们专业的对象性需求。

单一盈利模式制约电视媒体发展

媒体经济学或媒体产业化研究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国内外的诸多资本也在关注媒体市场的动向。尤其是一些合资媒体的成功和电视媒体广告效应的巨大诱惑,更使人们认为媒体是暴利的行业。甚至有人断言,“媒体是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不产出”。但近一年多来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至少电视媒体的情况不是这样。例如,湖南经济频道的“南北笑星火辣辣”销售得不错,但湖南电广传媒号称投入8000万巨资制作的“财富中国”,据说2001年回收资金还不到100万。北京银汉传播公司的起步投资比北京光线制作公司的起步投资大得多,但其经营效果远不如后者。而就光线公司本身而言,几十万元起步经营的“中国娱乐报道”(娱乐现场)曾经红红火火,但其再投入更多资本制作的“中国网络报道”等节目并不能盈利。印刷媒体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去年新创办的《北京娱乐信报》和《京华时报》等都经营不错,前景看好。但我认为,社会资本介入印刷媒体的情况之所以好于电视媒体主要原因是印刷媒体已经打破垄断,而且政策相对宽松,更重要的是印刷媒体不仅仅是依*广告这种单一的模式盈利。有资料表明,在中国期刊的总收入中,87%是发行收入(销售载体),广告收入只占13%。报纸的发行收入比例虽然不可能这么高,但其至少也能回收相当的成本,加上广告就可以盈利。

而电视媒体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媒体自己制作节目,还是社会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都只能依赖广告盈利。从这一点分析,像“财富中国”和“网络报道”这样的非大众化栏目想*广告盈利是错位的,出现经营困难完全在意料之中。

8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有线电视公司曾合力对特纳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起攻击并相继开办了两个新闻频道。他们的想法是利用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的新闻采访能力,会同一批地方地面电视台为这两个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制作节目。一个频道每半小时播出不断更新的新闻,另一个频道则把专题节目和深入报道合在一起。这些节目**向全部有线电视系统提供,还按照每个订户50美分给签约的有线电视系统发奖金鼓励。但在特纳的强力竞争下,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在不到两年的运营中亏损了一亿多美元。托马斯说,两个频道都**向有线电视网提供节目,但他们不可能销售出足够量的广告来维持庞大的节目制作费用。特纳则相反,他有每个订户的收视费和广告费两个收入来源,所以他能打败比他强大的对手。梅燕女士说,在CNN各频道的收入中,所有频道都是用户费大于广告费,CNN财经频道更是如此。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CNN财经频道才比我国的财经频道办得更专业,观众对象定位才只是投资者而不是一般消费者。

中国电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对用户接收来说现在已经由无线传播方式进入了有线网络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美国电视媒体的任何教训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也就是说,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必然制约电视媒体和电视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单一盈利模式制约了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和电视节目的多样化。这种模式迫使各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都追寻大众化路线,最终结果是“千台一面”。在电视台内部则是大众化节目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一个电视台内部不同部门都制作相似内容和形态的节目,如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等等,以致出现同一新闻现场有同一家电视台的七八套摄像机。同一部电视剧由于不同频道的竞争使其价格不断提高。而同样是因为频道之间的竞争,广告的价格正好相反。这种“剪刀差”效应使许多地方电视台深受其苦。

其次是制约电视媒体做强做大。一个社会的广告总额是与这个国家的GDP互动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广告总额虽有消长,但它是有规律可寻的,额度是一定的。所不同的只是这个总额在各媒体之间的分配比例。从这一点看,不管电视台的广告额每年增长多少都只能视其为常规发展。电视媒体的大发展必须摆脱这种单一依*广告的常规发展模式,而转变为既要掏企业的腰包,也要掏用户(观众)的腰包。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这是目前除电视广告市场之外的另一个巨大市场,也是电视媒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当然,要让观众付费看电视并不能是无理的索取,而是要提供可令其自愿付费的节目和服务。按目前我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计算,每个用户每月用10块钱购买一个他所需要的频道,一年就是120亿,两个频道就是240亿。即使按十分之三的用户有此需求计算,效益也相当可观。

再次是制约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发展。我认为,在真正的电视专业频道形成规模之前,社会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很难有大的作为。具体说就是,在目前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下,各个电视台不可能把黄金频道和黄金时间段交给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同时也不会把容易拉到广告的节目形态交于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而且许多电视台对社会节目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是否在当地经营广告十分敏感,原因是如果这样会冲击当地电视媒体在当地的广告份额。所以,地方电视台与节目制作公司签约时都有类似“不能经营本地广告”的明确条款。据了解,在社会化的电视节目市场中,除电视剧和部分国外进口的专题片之外,大部分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专题或专栏性节目都是以带贴片广告的方式在各级地方电视台播出。这就是说,社会节目制作公司也是在本已你死我活的广告市场领域与电视媒体竞争。如果这样,优势肯定不在制作公司一边,原因是社会制作公司拿到的一般都是下脚料或拾遗补阙的时段。此外,由于社会制作公司使用的盈利模式与电视媒体相同,这必然导致这些公司制作的节目与电视台的节目一样也必须追求大众化,这种节目取向完全重复和趋同的结果就是留给社会制作公司的空间相当有限。现在看,目前经营较好的一些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大都是新闻和娱乐类的,这些节目的供应对象基本是一些对此类大众化节目有需求,但又不能自己制作的地市级电视台。根据国家将要出台的撤销此一级电视机构的政策,在整个电视媒体制播分离体制建立之前,社会制作公司的下一步发展空间将更加严峻。

网络直播的盈利模式篇6

关键词:微博;媒体自律;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5-0088-02

根据2012年2月7日在京召开的贯彻《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座谈会的会议精神要求,新浪、网易等隶属于北京市网管办管理的数十家网站微博将在3月16日后必须以“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的方式实施实名注册,否则所有未实名认证的老用户将被强制拦截,不能再言、评论和转发。而早在2011年12月,广州和深圳对包括腾讯微博在内的七家微博企业已经实行微博实名制试点工作,但是按照广州的规定内容,对微博客用户实行真实身份信息注册目前只在新用户中进行,对老用户暂无强制性要求。

一、国内微博发展历程简介

微博是基于Web3.0平台的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对比Web2.0时代的互联网社交服务,微博并不能被定义为一种革命性的创新媒介,而是网络博客的一种衍生形态产品。然而,相较于普通网络博客而言,微博的的生命力体现在其开放性上。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即时通讯软件(如QQ、MSN等)、Email、web等方式向个人微博短消息[1]。从2009年开始,微博(Micro―blogging)这个由国外的“Twitter”中国化之后的新兴媒介平台,由领军人物“饭否”一炮打响,在历经“饭否”、“叽歪”、“滔滔”之后,终于由后起之秀“新浪”将微博平台在中国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全新兴趣点。而腾讯微博也是紧随其后和“新浪微博”两分天下,目前国内微薄注册用户数量已超3亿,“全民微薄”的大潮正不断袭来。

二、微薄传播模式分析

(一)多级传播与“氩原子模型”

“氩原子模型”是根据原永涛《“氩原子模型”――网络传播模式的模型化建构》[2]提出的,用于网络传播模式的分析模型对微博传播模式进行的分析研究。通过套用模型对微博传播活动之中的传播模式以及作用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氩原子模型由三个不同半径的同心球组成,其形似氩原子的电子层轨道分布图,因而称为网络传播模式的“氩原子模型”。

图1 氩原子模型 图2 氩原子模型剖面图

1.初级分众传播模式。半径最小的球体OP1代表微博的初级传播过程。在这个球体中,全体微博用户微博信息,与其他微博用户互动,形成“个人――个人”“个人――群体”的传播过程。

2.次级分众传播模式。二级的大众传播模式。半径稍大的球体OP2代表了微博传播中的二级传播过程。二级传播中被融合加工的信息由球体OP1的初级微博传播向球体OP2的整个互联网平台全方位的扩散。在传播实践中,网络的活动范围受到网络传输技术、网络物理覆盖范围、网络使用人数及其分布、网络服务应用等因素的制约,OP2的边界即是网络物理范围总体的边界。

3.多级传播模式。半径最大的球体OP3代表了广大信息受众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主流媒介,包括报纸媒介、电视媒介、互联网媒介等。

(二)“氩原子模型”微博传播结构分析

1.球面结构。在传统传播模式中,一家报纸、一个广播电台或一个电视台的传播模型的拓扑结构为星型,即由该报纸、电台、电视台为中心呈放射状传播,而整个报纸行业媒体、广播行业媒体、电视行业媒体则分别构成了总线型传播结构,线上每一个点均呈放射状传播。对于微博传播结构而言,由于传播主体的准入门槛极低,因此其传播主体种类、数量巨大,单个传播者形成面上的单个“点”而所有“点”通过互联网分散、均质的连接,没有边、角之分,构成了无断片的球体“面”式传播模式。

2.传输通道。尽管在网络传播中“受众”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仍然客观的存在着传播者与接收者的区别,网络受众存在于P2和P3之间,以A表示。受众A与受众传播平台P2、大众传播平台P1之间存在密集的信息传输通道,这种通道全部具有双向传输特性。而在微博上,通过评论和转发等功能,使得传输通道的双向传输性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微博的“@好友“功能能够让这种传输通道在固定群体内多向传输,形成传输通道“网”,并且最终形成一个球面结构。

3.控制核心。以同心球的球心O代表网络传播的控制核心。网络传播的控制核心,从实践中看,该控制核心的主体通常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权力机构、组织,控制的手段有行政、技术、法律、道德等。在微薄中,这种控制核心不仅仅包含政府监管和微薄媒体的自律等途径,也通过“意见领袖”发声和微薄用户的公众舆论监督,保障控制核心持续发挥作用。

三、微博发展现状分析

在微博平台中最大的作用不是直接做生意,而是跟消费者建立情感的互动[3]。在网络社交服务突飞猛进的今天,微博平台在同类产品中并不算高枕无忧,因此,如何保障微博平台的使用度和话题度,如何挖掘微博平台新的盈利模式和渠道,如何为微博受众提供更加满足其需求的服务,是微博平台在新时期需要去努力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竞争格局分析

“新浪”“腾讯”两家独大。目前新浪微博占据着绝对的用户数量,而腾讯微博因为腾讯QQ所积累的用户忠诚度和黏度也获得了不少的用户量,两家背后都有各自强大的公司实力作为支撑,未来的发展形势继续被看好。搜狐微博因为一直缺少公众关注度和用户黏性,“饭否”在微博发展的黄金时期被封长达一年,发展前景都不,明朗。而“豆瓣说”已经下线,“点点”等轻博客空间在服务项目上与传统的微博平台尚有一定的区分度,保有各自生存空间的局面在短期内不会存在巨大的变动。因此在未来的微博市场,新浪和腾讯继续领跑的局面不会改变,其他的微博平台如果没有更加明确的市场战略,前景值得堪忧。

(二)盈利模式分析

虽然目前微博平台在使用率、话题度等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目前微博平台的盈利模式尚未完全显现。目前国内微博平台基本都是依托大型网络公司进行运营,尚未具备独立的盈利能力。国内微博大多还是一个与用户沟通交流的平台,像戴尔利用其Twitter账号@delloutlet进行营销并获得相关收入近700万美元的案例在国内毕竟还是少数[4]。特别是微博平台广告收入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微博的持续运营能力。因此,无论是定位为新媒体还是社交服务提供商吗,微博平台都必须进一步开拓盈利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增长;否则,微博只能成为下一个如今已衰败的“博客”。

四、未来发展趋势

(一)携手电商打造全新盈利模式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微博平台极高的互动性和受众数量具备成为电子商务集团新的合作对象的潜力。因此,如何能够进一步挖掘微博平台的电子商务潜力,将微博的受众转化成为电子商务的客户群体,这将是微博寻求新兴利益点,在未来能否实现又一次革命性的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微博平台可以借鉴“一号店”的模式,参考手机系统刷“二维码”的购买方式,通过开发一种帮助客户在微博平台实现“线上购买”环节的功能,然后通过线下企业或者仓储配送实现全部交易,然后通过和线下企业进行分红实现收益。

(二)舆论监督作用日益凸显

微博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使得现代公民更广泛的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和媒介接近权。公民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自身所拥有的话语权的力量。诸如,由人民网、中青在线和天涯社区联合颁发的“2010年度微博人物评选维护权益奖”的获奖者钟如九,为了维护自己和家人的权益,于2010年9月17日在微博上披露“自焚抗诉事件”过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0月10日,事件的主要责任人宜黄县委书记邱建国和县长苏建国被免职。这些事实证实了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所说的“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而网络论坛这类互联网功能,则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5]。

(三)政府监管效用日益凸显

现在开始进入一个旗帜鲜明的社会化媒体时代,以微博为代表的新锐传播形态开始成为信息集散的重要力量[6]。经由微博账号虚假信息,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甚至是利用微博平台实施诈骗行为等等的事件也是屡见不鲜。但是以往只能由微薄媒体实施“辟谣”、“禁言”、“销号”等措施进行处理,很难实现杜绝此类问题的目标。我们看到央视几次就“微博诚信”问题进行了报道。而从2011年底,“微博实名制”就以试点的方式开始进行了探索式的推进过程,我们期待着通过政府的监管力度加强,微博在面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时,能够相对应实施更具效力的处理措施,进一步净化微博风气,打造健康良好的发展平台。

微博平台作为新媒体对我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但从目前而言,微博平台还未形成清晰盈利模式,因此如何能够让一个富有活力的新媒体快速成长为一个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同时又能规范运营,并肩负社会责任的企业甚至是形成产业,这是政府和微博的运营商在未来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沈鹏.重新点燃的web2.0激情一Twitter类网络应用的传播形态研究田[J].东南传播,2009(1).

[2] 原永涛.“氩原子模型”网络传播模式的模型化建构[J/OL].中华传媒网,2005-08-29.

[3] 李忠美.利用微博营销增进客户关系的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6).

[4] 胡渺.企业微博营销七项注意[J].广告主市场观察,2010(9).

[5] (英)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胡永译.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网络直播的盈利模式篇7

关键词: 移动视听 APP 分析研究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移动应用服务大规模普及,视听节目服务业务迅速融入移动互联网,抢滩应用市场。据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视频用户的增长依然是网络视频行业用户规模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网络视频用户终端设备的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76.7%的视频用户选择手机观看视频,手机成为网络视频收看的第一终端。移动视听APP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空前繁荣。

移动视听APP发展现状

近两年来,传统媒体抓住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机遇,应时而动,纷纷发力移动业务,利用微博、微信、APP等渠道,提供各种类型的移动视听服务,弥补传统媒体互动性弱的缺陷,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领域的一支主导力量。纵观现在的APP应用市场,在《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持证机构中,共有74家广电机构提供移动视听APP服务,由电视台及其所属机构、栏目、主持人等推出的移动视频APP达107款。移动APP已成为广电占领移动互联网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以央视、中央电台、国际台、湖南台为代表的广电媒体集中发力移动端APP产品开发,大刀阔斧推进产品体系建设。一方面,围绕优质内容和品牌,成体系开发移动客户端产品集群,覆盖iOS、安卓(Android)、Windows Phone等多个智能操作系统。另一方面,针对垂直内容和细分市场,打造更有针对性的应用产品。

视频网站更积极布局移动互联网视听应用,通过移动视听APP将网站的视频内容向移动端推送迁移。例如腾讯视频在2013年实现了移动端视频业务日均访客的访问次数(VV)过亿;优酷土豆占据了移动端视频业务约三分之一市场占有率;乐视网凭借移动端技术创新和精准市场定位,成为移动端的佼佼者。据统计,在全国604家《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持证机构中,开办移动视听APP的共有157家,占全部持证机构的26%,上述机构共开办移动视听APP 250款。

移动视听APP的类型与特点

从当前比较活跃的移动视听APP分析来看,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可以从开办主体机构、传播节目形式、满足应用目的等方面进行分类。

一、以开办主体分类。从开办机构上来看移动视听APP主要有以下类型:一是传统的广播电视机构开办的,如央视的“央视影音”,央广的“中国广播”,地方各级广播电视机构的“荔枝台”(广东网络广播电视台)、“牛肉面”(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等。这类机构开办的APP主要特点是所传输的内容主要以广播电视节目频道频率播出的节目为主,基本上是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播出端,尽管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吸取了互联网的传播基因,但无论是在风格和内容上还存在着传统机构的影子。二是由传统的新闻机构开办新媒体平台客户端,如人民网的“人民日报”,新华网的“新华社”,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大河”等。这类APP的主要特点是所传输的内容以新闻为主,充分发挥了开办主体新闻内容资源的优势,也是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从以往的纸媒拓展到视音频形式,通过新媒体的平台进行播出,极大丰富了传播的途径和效果。三是由视听网站开办的,如腾讯的“腾讯视频”,爱奇艺的“爱奇艺”,乐视的“乐视视频”等,这类APP的主要特点是所传播的内容基本与PC端相同,内容分类比较多,不仅有传统广播电视节目,还囊括了大量UGC和PGC节目,这是视听网站之所以吸引人的重要一面。四是由聚合类网站开办的APP,如“影视大全”“快手看片”等,这类APP开办主体不提供节目资源,主要通过聚合其他机构的节目,以节目链接搜索、聚合的形式供网民收看,往往通过一个聚合类APP就可以将多个视频网站的节目尽收眼底。

二、以传播节目形式分类。从传播节目形式分,移动视听APP主要可以分为直播、点播、下载、分享四类。直播类APP主要是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以及地方电视台频道,中央以及地方电台频率。据统计,在全国持证机构全部250款视听类APP中,有94款提供广电节目直播,占全部视听APP的37.6%。其中,21款提供中央广电机构节目直播,52款提供省级卫视直播,70款提供地方电视台广电节目直播。点播类APP的节目绝大部分还是来自腾讯、爱奇艺、优酷、搜狐、PPTV聚力、乐视等专门视听频道或专业视听网站,以及中国网络电视台、湖南广播电视台等广电媒体网站所的手机视听应用软件。下载类APP主要是通过安装应用软件,在节目列表中选择节目下载至移动终端观看,如迅雷在线的“迅雷”。分享类APP主要是“秒拍”“小影”等,这类APP以微视频为媒介,以软件为平台,通过平台分享网民的自制、自拍视频。

三、以满足应用目的分类。从网民使用的应用目的上来分,移动视听APP可以分为:一类是满足娱乐需要的,这类APP主要提供网民点播影视剧类节目、网络自制类视听节目;一类是供网民了解新闻时事的,网民可浏览新闻、查看财经资讯等;一类是提供网民专业类资讯和信息,如外语学习、古诗词鉴赏等;一类是供网民满足社交需要的,网民可通过社交软件进行沟通交流。

无论怎样分类,移动视听APP总是围绕开办主体的开办理念提供服务,各有专长,各有自己的用户粉丝圈,说到底各有各自的高招以粘住用户。根据受众差异和用户偏好的不同,移动互联网上的视听应用分类和聚合还会更为精细,一些差异化、个性化的应用将不断异军突起。

移动视听APP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困惑

移动视听APP给用户带来快捷应用体验的同时,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社会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诸如安全问题、盈利问题、版权问题等也日渐凸显,行业发展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一、准入门槛低,“僵尸应用”比例大。当前,制作一款APP的技术成本低廉,在准入机制和政策门槛方面要求也不高的现状下,推出一款移动APP非常简单,甚至普通网民就可以通过叮当等APP自助生产运营平台制作一款移动视听APP。通过对安卓市场、应用汇、应用宝、安智市场、华为应用市场、百度手机助手、豌豆荚、360手机助手等8个应用商店中《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持证机构开办的移动视听APP进行数据统计发现,在上述机构开办的250款移动视听APP中,累计下载数量小于10万次的达121款,占48.4%,而其中很大一部分APP的累计下载数量甚至不足1万次。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一个网民要下载多款APP,但在实际使用时却并没有全部使用。大量的APP被网民遗忘在手机的界面上,更多的存放在了移动应用商店的“柜台”里,成了“僵尸”APP。

二、功能同质化,用户体验貌合神似。在传统广电机构开办的APP上,其功能多是提供其开办机构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无论是直播还是点播,其节目都来自于传统媒体。据统计,在广电机构开办的APP中72.9%提供卫视及地方频道的直播,仅有34.5%提供电影、电视剧、综艺娱乐类节目的点播服务。在视听网站开办的APP上,其功能大多与其开办PC端网站雷同,缺乏针对移动互联网特点的功能。除一些大型视听网站开办的APP外,多数的移动视听APP在内容上缺乏竞争优势,在功能上乏善可陈,因此在用户体验上就不会给人以更多的吸引力,其命运也就可想而知。

三、网络流量资费和带宽制约,依然是网民应用的紧箍咒。根据速途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仅有13.3%的网民使用移动流量观看或下载视频。按照中国移动4G流量可选包价格最优惠的一档套餐计算(11264M,280元/月),使用移动流量观看一部60分钟的影视剧作品(约600M)最少需要花费15元。而在当前的网民构成中,10岁至29岁的网民数量占所有网民的51.3%。这些网民正是经济上不能独立或尚不宽裕一类人,流量资费依然是他们无法与移动互联网亲密接触的阻碍。这些都是移动视听APP发展中的瓶颈和挑战。

四、盈利能力不足,发展后劲受限。当前多数的APP的运营支撑主要依靠开办主体的其他业务,真正通过APP实现盈利的例子还为数不多,尤其是在传统广播电视机构上,多数都成为实现媒体融合征程上的“烧钱”地带。多数的视频网站也是一样,本来视频网站的盈利就比较艰难,为了抢滩新阵地,还要去做好运营维护,不管是“风投”也好,其他营利贴补也好,移动视听APP不走出自己的盈利之路,终究是后续乏力,很难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

未来发展的趋势分析

一、管理政策日趋完善,行业环境趋向规范有序。移动视听APP发展迅猛,短短几年走过PC端网站十几年的发展历程,而且正以更快的发展速度影响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一些色情、低俗不良节目和侵权盗版节目也借移动视听APP进行传播,损害了用户使用权益和收视健康。然而,其相对应的管理政策还在不断补充完善中,与行业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的空间。近几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如《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广电总局关于加强互联网传播影视剧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等,发挥了重要的规范作用。针对移动视听APP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行业主管部门也在不断地推出新的管理规章,如《关于加强通过移动互联网开展视听节目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做好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增项审核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相关行业管理部门还在根据发展形势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保障政策。未来,移动视听APP行业生态环境将会向着更加规范有序的健康方向发展。

二、媒体融合深入推进,内容瓶颈得到有效解决。“十三五”期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出实施“宽带广电”战略、实施“广电+”行动、推进“三网融合”等三项重点措施,建设优质网络传播平台,推进广电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在政策利好和融合发展双轮驱动下,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和互联网视听新媒体将会深度融合,资源将会逐步整合、传播理念将会相互影响、服务模式将会不断创新,融合效益会得到更大的释放,视听节目创作生产力会得到更大解放。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植入互联网思维,进一步提升用户服务意识,促进其节目在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提升社会效益,提高广电媒体的文化传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互联网视听新媒体也会吸收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诸多优质资源,扩充平台视听节目内容,提升经济效益。在媒体融合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用户可通过移动视听APP享受到更加丰富的、满足个人需求的视听文化服务。

三、技术革新不断涌现,网民使用意愿逐步增强。在4G应用广泛推广的基础下,国务院又强力推进“提网速降网费”政策,三大运营商相继实施“流量当月不清零”等措施,移动无线上网流量费和带宽的困扰将得到进一步缓解。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5G关键性技术已得到突破,5G时代即将到来,宽带网络速率未来有可能再提高40倍。加上“智慧城市”“无线城市”建设的大力开展,公共区域无线网络日益普及。届时,网络视听节目生产传播的方式、范围、效率及数量都将呈几何倍数增长,更加移动化、泛在化。伴随着更快的网速和更加低廉的流量资费,网民应用移动互联网的意愿会更加强烈,移动视听APP服务内容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休闲娱乐、获取资讯、学习交流、信息分享等重要方式,更多的网络视听服务会在移动互联网上涌现,给网民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四、盈利模式探索创新,行业马太效应开始显现。盈利模式一直是困扰视听新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视听网站经过十几年的跌打滚爬,多数未实现盈利,尚未找到盈利突破口,移动视听APP依然如此。但情况并非十分悲观,一些知名广电机构和大型视听网站已经逐步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盈利模式,正雄心勃勃布局移动互联网。如湖南广播电视台旗下的芒果TV,通过独播策略深度参与互联网竞争。截至2016年2月,芒果TV全网日活跃用户数已达3900万,相应带来了丰厚的广告资源,仅2015年上半年就完成了8亿元的广告签约。爱奇艺通过开发或引进优质IP资源,如《蜀山战纪》《太阳的后裔》等影视剧作品,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据悉,爱奇艺通过不久前火爆全网的韩剧《太阳的后裔》,就获得了1.9亿元的收益。乐视网通过发展会员制获得稳定的收益,同时以开放闭环生态链的传播理念提高会员忠诚度。相信在移动互联网视听产业的未来,这些成功的盈利模式将会在行业内很快得到推广。随着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移动终端付费的便捷,新一代网民消费观念的改变,付费享受视听服务也将日益普遍。未来,随着移动视听APP应用功能的增强,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进行精准广告推送、IP资源的深度开发等应用上还会创新更多的盈利点。在多种模式的创新推广下,移动视听APP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会加剧产业的竞争,兼并重组在所难免。相信不远的将来,移动视听APP也将会出现互联网“BAT”等少数大咖逐鹿的局面。

(作者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

网络直播的盈利模式篇8

【关键词】手机 手机媒体 盈利模式

2006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新浪网向手机短信新闻用户了第一条新闻信息,之后有人将手机誉为“第五媒体”。它是指以手机作为信息的采集和展现工具,以通讯网络和互联网作为信息的传播网络而开展信息传播活动的媒体。①手机媒体以其互动性、个性化信息传播等优势逐渐在新媒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一、手机媒体的盈利业务

从业务形态和类型上看,手机媒体的盈利业务可以分为语音通讯业务和手机无线增值业务。语音通信是手机成长初期就具备的基础业务,也是核心业务,但随着手机业务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语音通讯业务增长乏力,移动运营商开始推出通话套餐、全球漫游等套餐业务来增加语音通讯的后续发展动力。手机无线增值业务是一种综合性业务,是除了语音以外的数字服务,包括短信、彩信、彩铃、手机游戏、手机音乐等,旨在满足用户更多个性化的需求。

二、手机媒体的盈利模式

手机媒体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媒体,它为新媒体开创了值得借鉴的盈利模式。手机媒体的盈利模式可分为:

1、手机阅读

手机报订阅费是手机阅读的主要盈利来源,是典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的产物,在第五媒体的盈利模式中有相当的代表性。手机报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用户定制彩信手机报获取包月订阅费;二是采取WAP网站线上阅读向用户收取流量费,我国基本上采取第一种模式。在我国手机报每月5到15元的订阅费中,作为内容提供商的传统媒体只得20%的收益,剩余的由网络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获得。即使如此手机报仍然盈利甚少,如何根据用户需求生产个性化内容仍待解决。

2、手机支付与B2C模式

据调查显示,手机媒体由于受伴随性、互动性的影响,用户冲动消费、情绪消费的可能性大,这无疑给手机市场提供了又一盈利机会。B2C模式(business to customer)是一种手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它允许用户通过手机终端直接消费、支付的形式,由运营商代收费或将手机与银行账户绑定,消费额直接从银行账户中扣除,完善了互联网时代的B2C支付问题,使买卖环节进一步简化。典型的例子是中国银联和中国移动推出的“手机钱包”业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付费、捐款投保、缴话费、充值等等,而公司向用户收取1%-2%的手续费。2008年,联动优势用户已达2000万,每天交易15万-20万笔,平均每笔交易金额在100元。②

3、手机广告盈利

我国目前的手机无线广告市场没有挖掘充分,其中隐藏的巨大商业价值仍然没有被厂商看到,手机广告盈利模式尚不明显。受到消费者心理和消费者权益的影响,手机广告如果处理不好极易引起用户的反感,特别是手机游戏领域,若没有好的经营策略和创新环节,运营商很可能承担流失客户的风险。这一点也是国内厂商对于广告营销的顾忌所在。

4、无线增值业务收费

增值业务包括手机视频、手机音乐、彩铃、游戏等等,这三者都要依靠移动通信网络才可下载操作。目前国内只有短信和彩铃被广泛接受,成为增值业务中的支柱,其他业务还处于刚起步阶段。但是,无线增值服务市场仍然潜力巨大,呈现出用户年轻化的趋势,毕竟在新媒体时代,拇指经济和掌上娱乐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同时,我国的游戏市场盈利也远不如日本、韩国、欧美,其中,日本手机游戏业发展成熟,美国手机游戏市场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手机游戏提供数量巨大。

5、专项服务盈利

专项服务指移动运营商为集团、企业或特定用户群体专门定制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体系。例如:中国移动为农民推出的“农信通”,还有面向集团的“blackberry”业务等,此类业务信息除了按条收费以外,GPS移动定位系统也包括在内。

6、信息服务收费

短信、电话服务是手机自发展以来的主营业务,虽然利润额巨大,但不能代表新媒体的盈利趋势。

三、手机媒体盈利模式的特点

手机媒体多种多样的盈利模式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对于我们进一步探究其发展方向、把握市场规律有一定作用,其特点有:

1、角色分开,利益分层

内容供应者和渠道供应商分属不同的利益群体,各司其职,这是手机媒体最大的盈利特点。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来看,手机媒体产业链主要由移动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设备制造商、手机制造商和手机用户六个环节组成。③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是由编辑部门生产编辑当日的版面内容,嵌入广告,再由印刷和发行部门大规模印制和销售。整个过程中传统媒体的主要利润是依赖嵌入在信息产品中的广告,并且从内容管理到发行销售都是由同一利益主体来承担。

手机媒体不会出售有形的信息载体,也就是手机不由内容提供商生产,除此之外,也必须有由移动运营商介入的内容送达渠道才能实现整个生产销售过程。但是在利益链条中,内容提供商和渠道供应商的利益分配却是由服务提供商(SP)占主导的。在新媒体中,占有渠道者得天下。

2、以WAP站点为平台的线上盈利

上一篇:人工智能在医疗的具体案例范文 下一篇:藏族的文化艺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