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现代化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14 16:45:04

农村农业现代化趋势

农村农业现代化趋势篇1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对策

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占吉林省经济比重的绝大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状态直接影响了吉林省整体的经济情况,进而影响全省广大农村人口的生活状态。因此,对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有助于进一步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调整,从根本上实现吉林省经济的飞速发展。

1发展现状

“地广人稀”曾经是对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条件的简单概括,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发展,单一的种植粮食型农作物使农业能够实现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有限。吉林省政府以及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开始对吉林省农业的经济发展进行改革和创新,其中即包括农业生产方式放慢的创新,也包括经济组织的整改等。吉林省农业经济的改革创新发展有风险也有机遇,因此要建设新型农业产业体系、新型农业生产体系、新型农业运营体系,合理运用农业政策,快速有效的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转变以往农业的发展方针,最终实现吉林省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2发展趋势

2.1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不断进行农村经济改革过程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成为经济发展中最明显的趋势,从传统农业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到现代农业的集约型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由个体经营转向合作社和企业经营形式;从种植单一的粮食作物到实现农村土地的立体化应用,经济结构由扁平化模式转为多元化模式。目前,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体现在绿色农业的建设方面。首先,吉林省农产品进出易额在逐年增长,而农产品生产标准与国际要求相差甚远,进行绿色农业生产成为进一步提高进出口贸易利润之必须;其次,应环保规划和城市生活的需要,粮食作物和蔬菜已经不是城郊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项目,很多农户以及农业企业开始转向果树种植园和花卉种植园、农村休闲娱乐项目的建设,这不仅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实现了环境保护的目的,更使农村经济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2.2农村经济发展加快

现代经济发展将各个行业之间的隔阂逐渐消除,跨行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农业发展也需要应对这个趋势。从农业经济本身发展的需求来看,参与金融经济发展,将农业经济发展与金融结合起来,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首先,吉林省农业企业和农户个人在农业经济项目的经营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融资活动势在必行,这是农业金融发展的契机;其次,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出的构想中,有关于金融介入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容。

2.3信息技术介入农业经济发展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介入各行各业的发展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也是如此。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利润的提升,表现在很多方面。吉林省提出“智慧农业”发展战略,从2013年开始,加大智慧农业建设示范项目,并把实现农业智能化生产、农业与物联网融合发展确定为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吉林省己经建成了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并开发了玉米、水稻两个产业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通过“一台二系统”可以远程直观地查看作物长势、土壤墒情、预警病虫害、组织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工作,实现了农情监控、生产管理、信息采集的信息化与自动化。

3发展对策

3.1调整农业经济发展配套设施

绿色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企业以及农村个体劳动者的责任,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尤其是与农业相关的社会服务业的参与,例如,酒店建筑和管理、导游服务、销售等。因此,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建设绿色农业,需要从全面调整农业经济发展的配套设施入手。对吉林省广大农村进行村容整体建设、修建道路、规划旅游区项目等。

3.2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农业经济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活动的加强需要商业银行的介入,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应积极鼓励商业银行在广大农村地区设立办事处或者银行网点,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为农业经济提供适合的金融产品,与农业企业达成深度合作,以实现农业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3.3加大农业信息化投入

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各级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并争取把涉农专项资金向农业信息化倾斜。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向农业信息化投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经济结构优化趋势,金融参与农业经济发展势在必行,而信息技术的介入则会给农业经济活动带来更多的帮助。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配套设施、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农业经济建设,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能够使农业经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晶晗.吉林省绿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08):115-116.

[2]刘宏.浅析农业信息化背景下的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现代交际,2016(06):123-125.

[3]王凡一.吉林省农业经济初探[J].中外企业家,2016(09):105-107.

农村农业现代化趋势篇2

21世纪已经进入网络和大数据时代,网络的飞速发展迅速地占据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大部分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媒体化”的社会,以互联网和手机为基础兴起的网络媒体和随身媒体等新媒体手段使得当今社会处于一个媒介高度饱和的状态,“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CCTV”几乎成为现实。尤其是微博和微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比如,郭美美事件、“到保定来看海”及“吃一盒老酸奶等于吃掉了一只破皮鞋”事件和影响都体现了微博作为新媒体手段的“实时和海量”特征;再者就是微信当中的一些微商铺也正在改变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将农产品搬上网络,放到微信中去宣传和经营正在慢慢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而这种时代所表现出来的趋势也必然会影响农村的发展,尤其是会重新定义农村文化的发展形式和内容。因此,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依靠网络媒体传播已经是无法扭转的历史趋势。但是,当下中国农村文化建设普遍落后于城市,这其中也一定的历史原因,但是现实所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支撑缺乏,形式陈旧,单一,无法满足现代文化发展和信息传播的要求。因此,建设新的文化发展形式,提高农村文化设施的科技含量对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得农民对提高农村文化设施科技含量的要求日益强烈。

2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是广大农村改变发展思维,接受、认同和使用网络媒体并积极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文化环境和基础

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于发展网络媒体来说是巨大的阻碍。新的发展手段没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技术作为支撑很难发挥作用。中国广大农村总体上落后于城市,历史上形成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仍然存在,尤其是文化发展方面表现尤为明显。而且由于广大农村文化建设不发达,导致广大农村不具备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和基础。农民的思维陈旧、落后,对新生事物接受速度慢,认可时间长,导致信息的传播和接收遇阻,其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明显与时代脱节,跟不上网络时代的发展速度和要求,从而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农民自身的进步。当今时代,信息化、网络化和媒体化高度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海量的信息的产生、传播,这些信息正是时展和中国农村发展所必须的要素。而为适应这种时代的要求除了要有新型的传播方式外,现代化的文化环境也是必须的。因此,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打造较为雄厚的文化基础和现代良好的文化环境,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是中国广大农村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和媒体化时代和建设新型的文化发展形式的必然要求。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升、农民发展思维进一步现代化,这些都是适应时代和运用网络媒体传播的前提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的必备要素。

3二者统一于中国“三农”现代化的进程中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和数据,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而当下中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关键期,中国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行过渡同时融入了信息化的发展。而中国广大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还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因此,加快三农的现代化进程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步和重要组成部分。而推进三农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文化的现代化,没有文化的现代化,思维就不能更新、新技术就无法得到广泛接受和运用,就会是农村和城市和时代分离。因此,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三农现代化的基础,为三农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必然包括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更新换代。其中,近两年微博和微信的参与更是彻底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体现着“微时代”的网络传播技术作为新媒体手段和推动社会媒体化的重要新兴力量的“实时和海量”特征。在信息化时代,文化的发展已经量化成海量信息的提供和信息传播渠道的发展,二者不可偏废。只有这样才能与当今现代化社会对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因此,促进三农的发展需要农村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而农村文化建设取得新成就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依靠网络媒体传播技术的支撑。二者统一于中国“三农”现代化进程中,缺一不可。

农村农业现代化趋势篇3

 

“三农”问题发展喜忧参半

 

总体上看,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四川省“三农”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稳定态势,但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进一步加大。2014年四川省粮食生产结束“七连增”,产量减少 0.36%,产量在全国排名也由第六位下降到第七位。粮食减产主要由气候原因造成,就发展趋势而言,四川省粮食及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的态势不会改变,但是相对需求而言,保供给的压力将继续增大,弱平衡和紧平衡将成为常态。当前特别有三方面的影响因素需要关注:一是新型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每年将新增 150万左右的城镇人口,更多农业生产者变为农产品消费者的趋势将不可逆转,增大粮食的刚需;二是四川省开始进入土地流转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阶段,虽然局部地区粮食规模经营已有突破性发展,但总体上土地流转“非粮化”的趋势仍然会有增无减;三是规模化养殖继续保持扩张态势,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已超过 60%,除外调饲料粮规模将进一步有所扩大之外,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也会相应增长,势必挤压一部分粮食面积。

 

——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但农业经营效益的提高面临更大困难。随着全省现代农业基地强县的推进、优势产业园基地建设的加快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等,四川省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但是从趋势上判断,四川省农业生产经营也已进入高投入、高成本和强约束的新阶段。一是农业土地租金、农业劳动力工资和融资成本三块“地板”的不断上升,将导致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高;二是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与农产品加工环节总体上仍然滞后,必然使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困难进一步加大;三是遭遇财政收入增速回落加大、资源环境“紧箍咒”和黄箱政策“天花板”的三大限制,农业投资和集约化经营受到较大影响。

 

——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深刻变化,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体系的要求日趋迫切。随着四川省农业发展形态的变化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演进,新的产业形态不断涌现,农业规模经营比例明显上升,原有的土地经营方式、以及生产与金融服务,将越来越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深刻变化的需求,对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体系的要求日趋迫切。但就四川现实而言,这方面的发展总体是滞后的,2014年全省农民合作社47329家、30亩以上种粮大户13391户、养殖大户8532户、家庭农场6267家、龙头企业达到8500家。相对于全省1885万户农户而言,发展不足、带动性不强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随着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的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大力度推进,四川省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必将加速破局。

 

——农民的收入保持进一步增长,但增长的难度持续加大。近年来,四川农民收入保持了较大幅度持续增长,2014年四川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8803元,实现“八连增”,增速达到11.5%,分别比城镇居民收入和全国平均水平高2.5和2.3个百分点。但是,增长速度在经历一个较快的增长过程后开始放缓,2014年增速比2013年和2012年分别低1.3和2.7个百分点。从中长期看,四川省农民收入将进入增速相对放慢的轨道。

 

从有利因素看,随着工商资本下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政策调整,农民财产性收入会继续有所增长,但因其份额不高,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短期内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比较有限。

 

从不利因素看,一方面,实体经济运行困难的态势仍在发展,进城农民工就业问题开始显现,工资增长后劲出现困难;另一方面,农民在传统农业领域被挤压的现象仍很普遍,许多地方土地或者被流转,或者自给性粗放经营,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空间较为有限,特别是全省养猪农户比重不足30%,对农民实际增收的贡献趋于下降。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但污染方式呈现一些新的重要变化。近年来,四川省通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等工作,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饮用水源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从发展趋势看,四川省农村污染方式发生了一些新的重要变化。一是规模化养殖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一些大中型养殖场的废弃物处置设施建设滞后,有的为了节约成本没有正常运转;二是农民集中居住带来的生活污染处理压力加大,一些聚居点“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因为资金、人员配备等因素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三是农业经营方式导致农药化肥带来的污染加剧,无论是新型经营主体还是传统家庭经营,为了提高土地单位产出和替代劳动力,都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可以预见,随着农村环境污染方式的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的难度在不断加大,将成为制约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2014年全省农民合作社47329家、30亩以上种粮大户13391户、养殖大户8532户、家庭农场6267家、龙头企业达到8500家。相对于全省1885万户农户而言,发展不足、带动性不强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

 

六大新挑战需面对

 

在新常态下,四川省“三农”发展面临的六个方面新挑战值得高度重视。

 

——农业持续增长与农产品安全的矛盾趋于加剧。在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和生产成本仍然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四川省农产品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压力加剧的矛盾同样已经进入最为严峻的时期,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底线面临突破,紧平衡将成为常态。此外,四川省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和发展层次低下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限制了农民收入增长和农业竞争力提升。

 

——土地规模经营推进与农民利益保护的矛盾趋于加剧。从现实看,用简单化的行政干预手段来推进土地流转和以城市工商资本主导的方式大规模集中土地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农民因“被流转”导致土地权益受损的矛盾还十分突出。

 

——现代农业发展与劳动力老龄化的矛盾趋于加剧。四川省实际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达到60岁,从老龄化向高龄化发展,劳动力老龄化矛盾加剧不仅直接推高农业人工成本,而且导致农业的兼业化和粗放化不断发展,使一些地区面临现代农业发展不足与传统精耕细作农业衰落两种趋势并存的严峻挑战。

 

——强化农业投入需求增长与现行支持政策效率偏低的矛盾趋于加剧。从总体上看,当前农业转型升级过度依赖财政资金支持和现有财政支持政策效率偏低的双重局限性已经充分暴露,过于偏重龙头企业的规模偏好行为和小农户普惠式的政策支持方式,已经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适应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提升与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趋于加剧。当前四川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任务十分繁重和紧迫,如何构建新的发展型的农村生态系统,大力拓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等新的发展路径,实现保护与利用并重,兼顾保障农业产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优化农村生态功能的多元发展目标,将是较长时期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与农村空心化的矛盾趋于加剧。当前,如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同时真正实现城乡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平等交换,依靠制度创新扼制农村空心化的恶性发展,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的十分艰巨的任务。

 

八个方面要重点突破

 

面对四川省“三农”发展的总体态势和新挑战,四川省农业和农村发展关键是要在以下八个方面实现重大新突破。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上实现重大突破。在生产资料价格上扬、人工成本持续攀升的新形势下,以农户为主的“分散化”粮食安全保障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以粮食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主要依靠适度规模的规模优势和机械化替代人工的成本优势,实现向区域化的“集中式”粮食安全模式转换的重大战略调整,将是四川省农业发展面临的极为紧迫的任务。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上实现重大突破。当前,在小农户经营的不适应性愈加暴露,改变农业经营方式的需求进一步加强的背景下,四川省必须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加快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农户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订单农业等方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在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上实现重大突破。切实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来抓,通过建立培育体系、建立资格制度、完善支持政策等,培养造就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支持城市人到农村成为新农人,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

 

——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上实现重大突破。加快建立完善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充分发挥公益性服务作用的基础上,促进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行市场化,鼓励支持各类服务组织参与良种示范、农机作业、抗旱排涝、沼气维护、统防统治、产品营销、农资配送、信息提供等农业生产性服务。

 

——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上实现重大突破。要把农业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来,加大农业科技转化应用支持力度,重点通过政策激励、制度约束、自主参与三管齐下的合力,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在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上实现重大突破。在稳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更大力度推进土地确权、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平台、探索农地抵押融资和有偿退出机制等方面的努力,促进农民的土地、房屋等资源转变为资产,实现产权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稳步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在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优化上实现重大突破。要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新形势,及时优化调整农业支持政策,一是提高支农政策对扶持对象的瞄准性。改变支农政策过度向大型龙头企业倾斜和向小农户普惠式均分的现状,使政策能够瞄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农业经营稳定性更强的新型主体。二是强化支农政策对关键环节的支持。重点针对基础设施、技术研发、人才培养、金融创新、农业保险等农业经营的基础性环节加以支持,切实提高农业支持政策的效率。三是建立财政支农项目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对接机制。在有条件的地区试行由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申报、实施、管护、运营小农水等财政支农项目。四是建立涉农资金整合平台。将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安排的涉农资金按照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整合,增加对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的资金投入量,充分发挥各项资金合力。

 

——在农村地域空间布局调整上实现重大突破。在城乡之间流动性进一步增大的条件下,必须扭转普遍性的新村建设造成的巨大浪费现象,根据人口结构的动态变化实现农村地域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一方面,应以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人口变动趋势为依据,按照“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的要求开展村庄区划适度调整工作,显著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效率。另一方面,有选择地进行小城镇合并,合理增大小城镇镇域范围和人口规模,给予其更大的地理发展空间和要素吸纳范围,显著提高其区域带动力和辐射作用,以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实际推进缓解再度加剧的城乡失衡矛盾。

 

农村农业现代化趋势篇4

热度排名:

入选理由:

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出台了更多政策,撬动了更多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目的就是要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解决一些“三农”发展中的痼疾。

2016年12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2017年经济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今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已经明确: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2016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初现成效。2016年在稻麦口粮生产保持稳定的同时,在农业生产布局上,还积极调减“镰刀弯”非优势玉米产区面积,玉米面积调整3000万亩以上,引导东北优势产区大豆面积同比增长17%以上;推进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内农牧业融合发展;在绿色发展上,全国节水技术推广面积超过4亿亩,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达到200个,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面积达到616万亩。

2016年12月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幕,会议分析农业农村当前形势,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次会议的主要看点:一是“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成改革首要任务;二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以绿色供给满足绿色需求;三是创新供给体制,“全面激活”市场、要素、主体;四是促进六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是2016年的热词,更应该是贯穿“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关键词2:新农人

热度排名:

入选理由:

新农人,坚持将科技和情怀融入现代农业,是未来中国农业的中坚力量。新农人是现代农业领域的创业者和产业创新者,是坚持发展生态农业并自觉维护生态和谐,以生产和流通安全食品为己任的涉农生产者和经营者。他们是一群重信息、重资源、重互利、重创业的农业爱好者、投资者、服务者;他们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早期形态和探索者。2016年,新农人正在帮助传统农民解决小、散、多、弱的先天不足,带动农业向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化快步迈进。

新农人发端于传统,将开启未来。

关键词3:生鲜电商

热度排名:

入选理由:

2016年,生鲜电商由喧嚣走向冷静。生鲜电商们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洗牌,关停、裁员、关店、出让,尸横遍野。

专业研究机构的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0月,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只有1%实现了盈利、4%持平、88%亏损、剩下的7%是巨额亏损。

另一方面,宏观环境利好、交易规模逐年攀升、资本“浇灌”等生鲜电商发展的利好因素也客观存在。

一边是倒闭、抱团的消息,一边是大体量生鲜电商获得大额融资的新闻。显而易见,BAT(百度公司、阿里巴巴集团、腾讯公司三大互联网公司首字母缩写)等巨头迎来了收割期,天然大流量的优势下,不断抢占布局生态。生鲜领域不会再出现千军万马,也不会一家独大。未来看好,现实煎熬,2016年在中国生鲜电商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4:三权分置

热度排名:

入选理由: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以下简称三权分置)。“三权分置”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对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三权分置”这一制度安排,坚持了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了农户承包权,放活了土地经营权,为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土地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三权分置”还鼓励创新方式,鼓励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耕代种,通过多种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更有效的放活经营权的途径。“三权分置”土地制度改革,无疑为未来新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制度活力。

关键词5:取消农业户口

热度排名:

入选理由:

北京市2016年9月19日向社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根据该意见,北京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至此,全国30个省份陆续出台文件取消了农业户口。

2016年,我国基本上从制度上消除了农业户口与非农户口的区别。取消农业户口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标志着基于城乡差别的饥荒时代基本告一段落,同时也破除了二元制度下阻碍城乡交流的制度壁垒,开启了中国城乡之间双向流通的新时代。可以预想得到,取消农业户口后,我国的农业、土地、就业市场将发生急剧的变化。未来将产生土地国有背景下的土地交易、流转市场,地方政府手中的土地将增加,也将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速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意味着小农经济即将告别历史舞台。

关键词6:跨界融合

热度排名:

入选理由:

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去中心化的特质,恰与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以较小个体为经营单位的发展模式相契合,二者天然具备融合的土壤。电商巨头跨界而来,各自活跃于农产品流通领域,花样迭出的营销大秀轮番上演。同时,传统电商也纷纷涉足互联网排兵布阵:严格把控食品安全,与传统渠道优势互补,赋予品牌全新的价值体验。

跨界融合还指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两者理念高度契合。农业产业化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了基础、提供了主体支撑、提升了发展质量,并为农民分享农村产业融合增值收益建立了有效渠道。

2016年,中央财政增加资金安排12亿元,采取竞争立项的方式,确定了12个省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试点省。重点支持能够带动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还重点用于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农村电子商务、农业多功能性拓展、产业扶贫等方面。

关键词7:“互联网+农业”

热度排名:

入选理由:

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市场培育、政策红利、资本驱动等,都加速了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互联网已把农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搬到线上。农产品销售渠道变革型、产业链大数据型、专业合作社服务商、数据挖掘型、农业物联网、土地流转电商化、农资电商型,在目前的初级阶段,“互联网+农业”类企I已经涌现出上述七大类型。

在“互联网+农业”深刻影响传统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同时,众多巨头、资本、上市公司等纷纷加快在这一领域的布局。农资电商、农村互联网金融、农业信息化将是“互联网+农业”未来发展的三大方向,而农资平台化、供应链高效化、数据资产化、产品定制化、资源全球化将体现在数万亿农业市场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正全面改造我国传统农业产业链,农业互联网时代正迎风而来,而“互联网+农业”不仅是2016年,更是未来一段时间新农业领域的关键词。

关键词8:智慧农业

热度排名:

入选理由:

智慧农业就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去,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使传统农业更具有“智慧”。除了精准感知、控制与决策管理外,从广泛意义上讲,智慧农业还包括农业电子商务、食品溯源防伪、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我国农业的出路是节本增效。工业化的更高效率的生产管控体系,基于科学分析的精准决策都是农业实现节本增效的重要方法,而智慧农业发展无疑为实现这一方法提供了途径。农产品流通的最大痛点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缺失,发展溯源系统,利用现代信息交互平台增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累积信任,无疑也是智慧农业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9:农业投资

热度排名:

入选理由:

目前,主要投资农业和大农业细分领域的投资机构已经超过280家,可以看出资本对于现代农业非常看好。

我国农业产业化势不可挡,未来发展将呈现以下8个特征:标准化趋势、信息化趋势、生态化趋势、社会化服务的趋势、深加工趋势、集约化趋势、规模化趋势、专业化趋势。

从2013年起,农业投资热度剧增,截至2015年底,农业领域投资案例数达到了498例,相比2013年增加了300%;投资额达到了102.99亿美金,相比2013年增长460%。到了2016年,投资案例数与投资金额开始放缓,结构性调整正在进行中。专业机构分析显示,农业第二产业成为吸金王,所涉投资总额达124.4亿美金,占农业产业整体投资额的47.7%。从投资细分领域来看,农业的第二、三产业最受资本关注;从投资阶段上看扩张期企业最受青睐,而成熟企业融资能力最强。

专业人士分析指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战略优选,一定是从资源农业向资产农业再向资本农业跨越,一定是从产品经营向产业经营再向资本经营跨越。

关键词10:农村金融

热度排名:

入选理由:

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融资难、融资贵是农村金融的突出表现,缺乏抵押物、信息不对称、经济基础差是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深层原因。

2016年农村金融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农业创富者可以利用流转来的土地或者宅基地和农房进行贷款,一般贷款资金在几十万元到几千万元之间。此外,还包括林权抵押贷款以及农产品存货、畜禽活体、林权、草场权、养殖水面、农业设施、农业机械和惠农补贴抵押贷款。按照目前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方向来看,农村的信用社、农商行股权向社会开放,并且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开设小额贷款公司或村镇银行,允许农民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业务。

农村农业现代化趋势篇5

关键词:经济管理;发展建议;探索思考

1前言

中国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的重要不言而喻。但是,农业经济现代化起步较晚,农业经济的管理很多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而现代化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并不多见,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目前国内农业经济发展的诸多弊端。由此,现阶段,注意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现状

2.1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低

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是实际政策的执行者,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不少管理人员仍然以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严重滞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现实需求。而且,不少管理人员信息不畅,新颁布法律法规不重视,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整体效果,而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农村经济管理与农业的发展相脱节

我国目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复杂性。我国没有针对农业经济发展和管理建立相应和配套的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与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相脱节。无法对农业的整体发展进行指导,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2.3农村经济管理技术水平不高

现在的中国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就管理技术层面而言存在诸多不足。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农业经济的管理仍然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技术和方式,缺乏现代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受此影响,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效益低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未来农村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3.1农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

未来农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管理模式是大趋所向,就目前而言,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基本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而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就要求我们从现代化的角度考虑问题,重新审视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处理好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3.2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技术,能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节省农业生产中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损耗,更为便捷地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指导。而且,信息时代越早来临,实现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夙愿就越早实现,也就更有利于国内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3农村经济管理迈向产业化

迈向产业化的发展趋向,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发展途径。通过产业化的发展,国内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将更高。同时,产业化时代的来临,将有助于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能大大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体制管理走向创新型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和发展制度,就能够保证我国农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高新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战略结构的调整,培养大量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4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建议

4.1思想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

搞好农业经济发展,思想上,就应该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地方农业发展部门应针对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出台对应的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经济培训和教育,让民众更清晰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4.2行动上保障农民整体利益

就农业经济管理而言,保障农民整体利益,是任何时候都必须要尊重的事实。由此,地方部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协调各方利益,调节各方矛盾,切身保护民众的自身利益。地方政府能顺应时展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4.3体制上注意科技创新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能够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能够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转变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结构的转型,能够对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进行深度的加工,促进我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应当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创新能力,以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来推动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此外,我国的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水平,让农业科技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运用到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当中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能够大大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群众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5结论

顺应时展的现实需求,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将走向现代化、实现信息化、迈向产业化、体制管理走向创新型,而顺应这些发展的基本要求,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更需要在思想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行动上保障农民整体利益,体制上注意科技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利益的最大化,更好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东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6):264.

[2] 杨小凤.浅析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民致富之友,2016,(21):95.

农村农业现代化趋势篇6

关键词:区域发展;土地利用;农村;协调发展度;四川省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7-1396-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7.050

Study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 Development

and Land Use in Sichuan Province

MA Lia,TANG Honga,b,KUANG Yuea

(a. School of Management;b. Sichuan Center for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130,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law of diminishing land return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area development and land use in Sichuan province in recent 20 years was discussed by us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odel,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ational growth of rural social economy and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land resources. 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s:①From 1992 to 2013, the composite index of rural area development, the composite index of land use, and the coordinated degree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in Sichuan all had a large degree of increase, and the two system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land use had reached the quality level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②From 1992 to 2013, influenced by the decrease of the composite index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ordinated degree between two system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of two systems showed an inverted“U” shaped development.③It was expected that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agriculture, to avoid excessive dependence on land, strengthening policy guidance, to speed up the urbanization of rural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implementing the industrial support, to cultivate new business formats will become the focus of present rural work in Sichuan.

Key word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area development; land use; rural; Sichuan province

人口c土地是富国强兵的决定性因素,但二者的数量比必须相适宜,才能发挥人口与土地的最佳经济作用[1]。在古代人口和土地的作用发展仅指数量上的相适宜,而今人地作用不仅包括数量上的相适宜,还包括人口结构、人民生活水平与土地投入产出状况和现代化程度等特点的协调。目前在中国农村,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给农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带来了正面效应;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老龄化、土地撂荒、粗放经营等现象却给劳动力投入、劳动生产效率、家庭经营组织能力、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负面影响[2]。农村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而土地利用的综合程度、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农牧渔业总产值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与区域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度及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少学者对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经济与土地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3-5]。区域经济、城镇化发展与水土、生态环境、农牧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为广大学者所关注[6-11],还有学者从理论上探讨了协调度评价方法[12,13]。学者们对于农村土地利用和区域发展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是对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的研究[14-18],对农村区域发展的理论、模式、管理等问题也有较多的研究[19-21],但是对于农村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锁定“三农”问题,可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是中国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农村区域发展综合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水平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关系着农村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还关系着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以及粮食安全等问题。以四川省为研究区域,探讨近年来农村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状况,以期为更好地建设农村提供借鉴。

1 研究区域概况

四川省地中国西南腹地,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辖区面积48.6万km2,居中国第五位,下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气候区域表现差异显著,类型多样、垂直变化大,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2014年四川省年末常住人口8 140.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 768.9万,乡村人口4 371.3万。2014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 536.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 128元,三产比例结构为12.4∶50.9∶36.7。四川省是典型的农业、人口大省,其农村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研究对其他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遵循科学性、客观性、有代表性、易操作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参考已有的评价指标[22,23],结合农村生产和发展实际,在数据可获取和便于量化的前提下,选取以下指标(表1)。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能代表区域发展综合水平和土地利用综合程度两个子系统发展程度的17个指标,其中区域发展综合水平主要包括体现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农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10个指标;土地利用综合程度主要包括体现农村土地基本信息、农业现代化程度、土地投入水平、土地产出水平的7个指标。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用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源于《四川省统计年鉴》(1993-2014)。部分指标经过二次计算,所有经济指标均为1990年可比价。参考相关文献对数据分析的方法[9,24],对相关数据做如下处理。

1)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为便于不同单位或量级的指标进行比较和加权,首先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公式如下:

Yij=■ (1)

式中,i表示(a为区域发展,b为土地)两个子系统,j表示两个子系统中的具体指标。Xj为原始指标值,Xjmax和Xjmin分别表示子系统中统一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Yij为数据标准化结果,且有Y1,Y2,…,Yn∈[0,1]。

为统一指标的变化方向,对逆向指标a1、a2、a3进行变向处理,公式为:

■ij=1-Yij (2)

经过变换处理,数据的数值范围在[0,1]之间,所有指标均为值越大越好。

2)随机变量平均值■j。

■j=■■Yij (3)

3)指标均方差Aj。

Aj=■ (4)

4)指标权重Wj的确定。

Wj=■ (5)

式(3)、(4)、(5)中,■j表示同一指标标准化后的平均值,Aj表示同一指标标准化后的均方差,Wj表示指标在其子系统中所占权重大小,n为不同年份同一指标的总数,m为每个子系统中指标的总数。

5)计算农村区域发展综合指数与土地利用综合指数f(a)、f(b),公式如下:

f(a)=■YajWj (6)

f(b)=■YbjWj (7)

f(a)、f(b)分别表示农村区域发展综合指数和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发展指数越高,表明单个子系统发展越好。

3.2 协调度及协调发展模型构建

1)借助离散程度来体现农村区域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程度,也就是说协调程度由f(a)和f(b)变异系数来表示,f(a)和f(b)之间离差越小,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越协调[9,25]。公式如下:

C=■■ (8)

式中,k表示调节系数,研究对象为区域发展综合水平与土地利用综合程度两个子系统发展指数,因此k值取2;C表示协调度值,且C∈[0,1],C值越大表明系统间协调程度越高,发展越有序,反之,系统将向无序发展。

2)为更全面地反映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借鉴其他文献,构建适合的协调发展模型[23]。其基本公式如下:

D=■,T=Af(a)+Bf(b) (9)

式中,D为协调发展度;T是农村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数,T值越高表明该地区综合发展水平越高,反之则低;A、B为待定系数,在农村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发展过程中,二者均起着重要作用,此处认为二者同等重要,因此A、B取值均为0.5。

3.3 农村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评价标准

在得到协调发展度D之后,结合实际情况并借鉴相关文献[9],制定区域发展系统与土地利用系统的协调发展评价标准、等级和协调发展类型(表2)。将协调发展类型分为失调类、过渡类和协调类三个大类,并利用区域发展综合指数和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的比值分析其协调发展的特点,以达到全面、客观分析系统协调发展程度的目的。

4 结果与分析

利用四川省1992-2013年农村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各项数据指标,通过公式(1)-公式(9)对数据进行处理及协调发展模型的计算,得到1992-2013年四川省农村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数、协调发展结果(表3)和协调发展趋势图(图1)。

4.1 农村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发展指数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1992-2013年区域发展综合指数先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2008年达到最大值后出现了缓慢的下降趋势;而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则一直呈较高的增长趋势。区域发展综合指数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就业困难、部分农民工返乡,导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农林牧渔总产值、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均在2008年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因此农村区域发展综合指数也在2008年达到最大值后缓慢下降;而近年来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进步为土地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各项土地政策的实施和开展激发了r村土地开发利用的活力,土地综合利用的各项指标均有增加,因此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2009年以前,四川省农村区域发展综合指数均明显高于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在2009年二者几乎达到统一水平,分别为0.703和0.696;2009年以来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反超区域发展综合指数,并持续增长,说明农村土地利用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而区域发展优势相对较弱。

1992-2013年四川省农村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呈上升趋势;而协调度则经历了从1992-2000年先快速上升,再从2000-2009年趋于平缓,在2009年达到最大值0.998后缓慢下降三个阶段;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度也有明显变化,从1992年的严重失调衰退类逐步发展成优质协调发展类。说明四川省农村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度近年来发展趋势良好,且已达到优质协调发展水平;但从图1中可以看到,近年来系统间的协调度、协调发展度均有下降趋势,这与区域发展综合指数的下降有关。

4.2 农村区域发展-土地利用协调发展评价分析

通过计算得出的四川省农村区域发展-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结果(表3),利用协调发展类型及评价标准(表2),将1992-2013年四川省农村区域发展-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严重失调衰退阶段(1992-1993年)。1992-1993年四川省农村区域发展-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度处于严重失调衰退阶段,且表现出土地损益的特点,区域发展的综合发展指数明显高于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这一阶段区域发展和土地利用协调发展指数都呈上升趋势但总体发展水平较低,说明在这个阶段农村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还很低,经济发展落后,土地发展较为滞后、利用方式较为粗放。进一步分析协调度和综合评价指数可以发现,这一阶段协调度和综合评价指数均较低,如1992年区域发展-土地利用协调度为0.001,说明系统内部相互作用程度极低;此时综合评价指数也仅为0.098,反映出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特点。

2)轻度失调衰退阶段(1994-1995年)。1994-1995年四川省农村区域发展-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度处于轻度失调衰退阶段,且表现出土地发展滞后的特点。这一阶段四川省在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发展指数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数和协调发展度均有所增加,说明四川省农村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在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但发展水平仍较低。

3)勉强协调过渡阶段(1996-2000年)。1996-2000年四川省农村区域发展-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度处于勉强协调过渡阶段,协调发展度在向协调阶段过渡,但仍表现出土地发展滞后的特点。这一阶段区域发展综合指数变化不明显,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继续稳步上升;从图1中可以看出,综合评价指数在这一阶段变化幅度不大,而协调度在这一阶段有大幅度上升,说明四川省农村区域发展与土地间虽然综合发展水平提升不大,但是相互作用力明显增强,系统间发展逐步有序。

4)良好协调发展阶段(2001-2007年)。2001-2007年四川省农村区域发展-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度处于良好协调发展阶段,意味着四川省农村区域发展-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度已由失调类过渡到协调类,表现出区域发展为主导的特点,其中2003年为同步协调发展。在这一阶段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相对区域发展综合指数依旧较为落后,但上升趋势明显;协调度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和协调发展度也有较大上升趋势。主要因为这个阶段农村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业经济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农产品销售实现了多渠道,部分土地实现集约规模化利用,为区域发展和土地的利用带来了新的机遇。

5)优质协调发展阶段(2008-2013年)。2008-2013年四川省农村区域发展-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度处于优质协调发展阶段,但是不同年份具体特点却有较大差别。2008-2011年表现出同步发展的特点,2012-2013年则表现为土地主导发展的特点。这一阶段区域发展综合指数开始下降,而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则一直表现出较高的发展趋势,在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超过区域发展综合指数。区域发展综合指数呈下降趋势可能是由于在四川省社会经济大环境下,农业发展带来的经济增长在三产中所占比例很小且越来越小,如2011、2012、2013年第一产业占GDP总产值分别为14.19%、13.81%、12.80%,虽然持续的人口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因素对农村区域发展综合指数有正向作用,但是相比之下作用不是很明显,所以区域发展综合指数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表现出较高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因为在这一阶段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土地规模利用使得土地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同时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民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给土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通^利用1992-2013年四川省农村区域发展综合水平和土地利用综合程度的相关数据,对近年来四川省农村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1992-2013年四川省农村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区域发展综合指数、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综合发展指数和协调度都有了较大程度的增加。特别是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在前面4个阶段协调发展类型均表现为土地发展滞后型,最后一个阶段(2008-2013年),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与区域发展综合指数基本相当,达到同步发展,从2012年起,其系统发展成为以土地为主导的发展类型。但是系统间的协调度和区域发展综合指数均有下降趋势,因此要密切关注四川省未来农村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发展状况,并及时调整。

2)目前四川省农村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已经达到优质协调发展水平,但仅代表四川省整体状况,不能具体表现在农村局部地区。根据1992-2013年数据指标分析结果,可将四川省农村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分为五个阶段:严重失调衰退阶段(1992-1993年)、轻度失调衰退阶段(1994-1995年)、勉强协调过渡阶段(1996-2000年)、良好协调发展阶段(2001-2007年)、优质协调发展阶段(2008-2013年),通过分析发现每个阶段影响协调发展度的因素不同。

3)1992-2013年四川省农村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呈倒“U”型发展特点,从1992年一直呈上升趋势,到2012年达到最大值(0.894)后开始下降。主要与区域发展综合指数和协调度等指标的下降有关,因此还应引起重视,避免再次出现不协调现象,保证四川省农村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5.2 政策建议

1)加快农业转型升级,避免对土地过度依赖。虽然目前四川省农村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在上升阶段,但是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可知,其发展指数不可能永远增加,在某个最大值后终会下降。因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和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使农业朝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避免对土地过度依赖。

2)加强政策导向,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由于四川省农村区域发展综合指数已经存在下降趋势,说明社会经济、人口发展问题在农村需进一步落实。应通过鼓励农村宅基地的退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改革土地制度、建立城乡统一就业市场等政策机制。消除农民进城的顾虑,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减轻农村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增加农民就业的机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健夫.人口・土地・富国――商鞅人口经济思想初探[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3):34-38.

[2] 陈昱阳.中国农村老龄人口经济供养与福利制度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3] 黄金碧,冯长春.基于帕累托最优的人口、经济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5(10):65-69.

[4] 韩 冬.城镇化中期向成熟期转变过程中人口、经济、土地协调度发展――以天津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5(2):34-41.

[5] 黄俊晖.人口、土地与经济视角的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6] 张春晖,马耀峰,吴 晶,等.供需视角下西部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3(10):174-181.

[7] 胡喜生,洪 伟,吴承祯.福州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化耦合度分析[J].地理科学,2013(10):1216-1223.

[8] 董 雯,杨 宇,张豫芳.绿洲城镇发展与水土资源开发的耦合效应及其时空分异[J].资源科学,2013(7):1355-1362.

[9] 赵 俊,刘新平,刘向晖,等.塔里木河流域农牧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5(5):1077-1084.

[10] 杨 宇,刘 毅,金凤君,等.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城镇发展与水土资源效益分析[J].地理学报,2012(2):157-168.

[11] 田 童,刘新平,赵 俊,等.塔里木河流域农牧资源与农牧经济耦合关系[J].中国沙漠,2015(5):1382-1387.

[12] 王 燕.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方法研究[J].甘肃科技,2015(16):96-98,95.

[13] 司光南.人口―经济系统的协调度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4):48-50.

[14] 袁 满,刘耀林.基于多智能体遗传算法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J].农业工程学报,2014(1):191-199.

[15] 罗 娅,杨胜天,刘晓燕,等.黄河河口镇―潼关区间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14(1):42-53.

[16] 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等.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地理学报,2014(1):3-14.

[17] 杨清可,段学军,叶 磊,等.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以长三角地区16城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4(4):712-721.

[18] 李 灿,张凤荣,朱泰峰,等.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关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3(5):217-227.

[19] 崔 凯,冯 献,李 中.农村区域视角下的城乡空间结构与发展探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1-48.

[20] 房艳刚,刘继生,程叶青.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的回顾与反思[J].经济地理,2009(9):1530-1534.

[21] 孙富江.农村区域发展与管理中的利益互动关系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

[22] 曹文莉,张小林,潘义勇,等.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141-146.

[23] 刘法威,许恒周,王 姝.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性分析――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4(8):7-11.

[24] 渠爱雪.江苏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J].经济地理,2006(1):55-59,65.

农村农业现代化趋势篇7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农村农业经济良性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其不仅能够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还能够提高我国经济实力。但要促进我国农村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首先要清楚当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以此来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对此,笔者将在下文中就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及相关政策制定予以重点分析。

一、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促使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发生一些改变,这使得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具体表现为:

(一)农业经济主体趋于多元化。之所以说,农村经济主体趋于多元化,主要是农村的农户已经从单一的耕种者的身份转化为经营者、耕种者等多重身份。因为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户意识到农业经济利益的获得不仅仅有耕种这一种方式,还可以通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来获取经济利益。所以,在很多地区农村出现农户经营土地或成立农业企业等来进行农业生产经营。这使得农村农业经济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二)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复合化。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以往农村的自给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转化,这使得原本单一的经济体系向多元化经济体系转变。而这也就意味着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复合化。所以说,当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产业结构趋于复合化这一特点。复合架构内的新颖产业结构,被划归农业经济范畴的侧重部分,支持着群众平日之中的常规生活以及日常生产。基于经济进展的态势下,应能明确复合产业之中的若干要点,在这种根基之上,拟定最适宜的、完备的有关机制。唯有这样,才能支撑住总体框架内的经济进展,不断改善生活,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三)农村经济关系趋于市场化。随着市场经济新形势的到来,我国以往农业计划经济发展的形势逐渐消失,而市场化的农村农业产品生产经营正逐步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开拓农村农业经济市场。同时,这也标志着传统的农村经济关系被改变。在现代化的今天,各种农业资源优化配置逐步迈向市场化。经济关系特有的市场化倾向下,应当变更偏旧的认知及思维,接纳新颖的市场思维,才能促进增收。采纳新颖品种,依托新型种植测验来让农民体悟出市场化架构下的创新理念。与此同时,还可设定定期特性的专家讲解,为村民解析新式技术特有的必要价值,接受科技兴农。建构市场化特有的培育基地,让村民亲身来感悟新式技术,真正体会出新颖技术独有的生活及生产便利。这种市场化之中的典型做法,可以渐渐转变认知,提升认识水准。

(四)农村农业经济持续增长。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是增强国民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举措。基于此点,我国政府在近些年中出台了多项支农扶农措施,如降低农业税、实施农业补助等。这使得农户耕种或生产经营得到良好发展,相应的农村农业经济实现了持续增长。

二、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

促进农村区域之中的经济进展,应当拟定适宜的完备政策,促进信息互动。信息技术时代之中,建构农村区域特有的总体网络,有助于在最短时段内,让村民接纳新近的科技信息,例如作物信息等,以便指引村民来做出适宜的经营决定。采纳科技兴农这一根本指引,助推宏观范畴中的农村经济进展。与此同时,着力提升现有的村民素质,让村民了解多层级的经营法规、经营中的科技思路等。

(一)树立科技兴农的思想观念。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当下,利用科技来优化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举措。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树立科技兴农的思想观念,促使广大劳动人民利用科学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那么,如何树立科技兴农思想观念呢?首先,应当是解放思想,也就是通过农业科技产品展示、新型品种种植实验、专家座谈讲解农业新技术等活动来使广大农村群众认识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其次,建立实验基地,让农户参与到农业新技术使用当中,促使农户真切的体会到农业新技术的作用。进而逐渐转变农户的思想观念,使农户逐步树立科技兴农的思想观念。

(二)重点培育特色产业。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各地区尤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各地区充分利用天然资源,培育与之相适应的优质农产品,这可以大大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因为,在信息发达、交通便利的当下,种植和生产特色农产品,这可以使其在农业市场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并且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相应的农业经济将不断提升。所以说,把握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将有待实现。

(三)进一步完善农业经济体系。构建完善的农业经济体系是实现农村农业经济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但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多存在农业经济体系不完善的现象,或存在规章制度不健全,致使市场运作不规范,买卖无序的情况;或存在质量标准欠佳,不能科学合理的规范农业市场中的农产品质量等现象。所以,为了促进我国农村农业经济持续良好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业经济体系是相当必要的。对于农业经济体系的完善,笔者认为采用如下方法:其一,加快农业信息网的建设。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当下,构建农业信息网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农业信息,并对农业信息加之以分析和判断,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条件,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科学、合理的实施,这将大大推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其二,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对农副产品基地中的农民或农业企业中人员进行综合素质培训,促使农民或工作人员在农业生产、生产经营、法律、商贸等方面有新的认识和了解,相应的农民或工作人员在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施,这对于促进农业发展非常有利。

三、结束语

农村农业现代化趋势篇8

一、农村现有商业的局限性为连锁超市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中小城镇和农村具有较强的消费潜力,但不少传统的商业网点和店铺业态,其功能已日益满足不了消费者不断提高的购买需求。通过超市连锁形式,可以借助总部强大的采购、管理、品牌、服务等优势,将零散性强的商业资源重新组合。

二、全国供销社特有的经营基础为连锁超市的发展奠定了先天优势。

经过几十年努力开拓,供销社原有网点已基本遍布城乡每个角落。发展连锁超市,可以充分利用供销社已有的商业网络和人才基础,迅速实现连锁规模的低成本扩张。

三、新时期的农村消费趋势为连锁超市的发展创造了市场潜力。

经过市场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城镇和农村的日常消费主要集中在吃、用两大方面,而价格低廉、质量保证、服务优良的商业形态在当地的缺位率相对较高。随着农村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心理的成熟和消费需求的提高,人们更注重于购物环境的和谐、方便、自由和休闲。连锁超市这一新颖经营业态和销售模式的出现,正顺应了新时期农村消费求真、求廉、求便、求全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四、较少的资金投入和风险为连锁超市的发展降低了经营成本。

发展农村连锁超市无论在店址选择还是内部装潢上要求均较低,可以大大降低资产的固定投入;开架销售、电子化管理和各门店之间统一采购,可以减少人力物力支出、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压低商品进价。

用现代流通方式,走连锁经营之路,是开拓农村市场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不但能取得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同时还可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用连锁经营形式改善农村商业格局,用现代流通方式提升农民消费层次,用规模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用商业文明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等。

江苏省重点扶持苏果超市、苏农超市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目前,苏果有门店1405家,其中60%以上的门店设在县城及农村;销售规模中50%以上的份额是在农村实现的。

尽管大趋势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创业选择,但不可忽视的是,经营农村连锁超市还存在一些问题:

1.远离城区的农村连锁店、超市,特别是边远乡村、山区农村山高路远、幅员辽阔、人口分散、店铺大多经营规模小、商品统一配送运输成本高、经营风险高。

2.农村经济收入低,部分农民品牌意识不强,商品只求价格低廉,不求品牌质量,对从正规渠道进货的农村连锁店、超市经营带来很大冲击。

3.不少地方仍有年头打酒、年尾结账的赊欠习惯,对即买即结的超市经营模式不是十分适应。

4.农村贫困群体所持现金有限,如果没有配套的农副产品收购交易,其购买力受到限制,也反过来影响农村连锁店和超市的发展。

5.地方的排外情绪,对非本乡本土的农村连锁店、超市有挤、卡、压的现象。

上一篇:针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范文 下一篇:生态环境与乡村振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