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5:05

麻醉学方向

麻醉学方向篇1

[关键词] 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麻醉;泌尿外科

[中图分类号] R614.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6-0080-02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现代手术给麻醉医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配合手术医师寻求痛苦更小、安全性更高的麻醉方案是麻醉医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硬膜外麻醉和腰麻联合麻醉在下腹部、下肢手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我科运用腰-硬联合麻醉对泌尿系手术麻醉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52例泌尿系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男31例,女21例,年龄21~64岁,体重42~92 kg,全部受试对象无高血压,无肝炎、结核等急性传染病,无严重心脏病、糖尿病、肺病、肿瘤等,无过敏患者,所有受试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见表1。

两组患者常规术前准备,观察组:患者取侧卧位,选L3~4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选择6号腰穿针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待脑脊液流出,根据患者的体重等情况缓慢注入比重液2.0~2.5 mL(0.75%布比卡因2 mL+10%葡萄糖1 mL),退出腰麻针后,往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5 cm,翻身平卧,通过追加适量的2%利多卡因将麻醉平面调整在T8以下,记录麻醉平面到T8的时间;观察组:往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5 cm,平卧后先缓慢推注2%利多卡因,大约5min观察患者麻醉平面等情况,再分两次注入2%利多卡因,每次6~10 mL,将麻醉平面控制在T8以下,记录麻醉平面到T8的时间。两组患者每隔50 min追加注入2%利多卡因5~8 mL,舒张压低于术前20%或低于80 mmHg时用麻黄素纠正。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动态血压;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达T8平面的时间、用量、麻醉效果等指标。

1.4麻醉效果评价标准

参照宋芬等研究标准[1]分为:优:手术期间患者无不适感、生命体征平稳,手术顺利。良:患者在术中有少许牵拉反应,疼痛,需要辅助镇痛药才能完成手术。差:患者术中不断,疼痛难忍,必须辅助或改用其他麻醉方式才能配合完成手术。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1.0数据统计软件,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麻醉前后血压比较采用连续数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麻醉优良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其他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者麻醉期间血压分析

麻醉前后各个时间与分组存在交互效应,差异显著(P﹤0.01),两两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5 min、10 min血压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前和麻醉20 min后血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患者麻醉时间和药量比较

观察组麻醉起效、达T8平面明显比对照组时间短,观察组用量明显比对照组少(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麻醉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96.1%明显高于对照组66.9%(χ2=4.27,P=0.04),见表3。

3讨论

随着泌尿外科学的快速发展,泌尿系的手术方式也由过去的开放性手术逐渐向微创术方向发展,麻醉方式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与泌尿科手术医师共同合作,缩短病患的手术时间,探索痛苦更小、安全性更高的麻醉方式是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共同面临的问题。泌尿系统的手术时间大多不长,手术过程中要求患者保持清醒状态,肾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受胸10~骶4脊神经支配,麻醉范围广,一般麻醉平面需要达到T8~S4,在麻醉效果上不仅要求镇痛效果好,还需要麻醉起效快、阻滞完全、肌肉松弛度好、牵拉反应小等更高的要求。就麻醉方式而言,以前应用单纯硬膜外麻醉具有阻滞平面出现慢,阻滞不完全率发生较高,骶尾神经阻滞不完全增加患者手术插导尿管时及术中的痛苦,反复持续给药致使药量过大,容易出现患者呼吸抑制、烦躁、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增加患者手术风险。本次研究观察到腰硬联合麻醉效果的优良率96.1%明显高于单纯硬膜外麻醉优良率66.9%(P﹤0.05), 腰硬联合麻醉组在比单纯硬膜外麻醉组开始麻醉5~10min血压下降明显(P﹤0.05),考虑是腰硬联合麻醉使用细腰穿针,将布比卡因比重液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直接作用于脊神经,麻醉平面快速升高,阻滞交感迅速,患者自主神经代偿能力减弱导致血压快速下降,经补液后两组血压无显著差异,达到了麻醉起效快的目的[2-3],平时在麻醉过程中注意腰麻容易导致患者血压下降过快、过低,在麻醉开始后及时补液500~1000 mL,必要时给予阿托品0.3~0.5mg防止循环血量不足造成的循环不稳定。

近几年,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已经在下腹部和下肢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6],这种麻醉方法以其起效快、阻滞完全、用药量少、麻醉效果好得到了众多麻醉医师的青睐,但也有很多麻醉失败因素和并发症的报道[7,8],在麻醉过程中药量掌握不好容易导致麻醉平面过高或过低,过高容易引起呼吸肌、膈肌麻痹,麻醉平面过低导致术中疼痛影响手术,穿刺误入蛛网膜腔导致全脊麻醉,麻醉后易发头痛、脑脊液渗出等,本组资料观察病例不多,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分析总结各种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如椎管内麻醉神经异感等[9,10]。以后更要注意观察腰硬联合麻醉的安全性,运用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 宋芬,顾小萍,马玉良. 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腔内泌尿外科微创手术的应用[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 26(14):228-229.

[2] 向雪峰. 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腔内泌尿外科微创手术中的应用[J]. 麻醉与镇痛,2011,18(12):77-78.

[3] 牧健儿,邓小明,徐美英. 联合椎管内麻醉时硬膜外注药升高阻滞平面的机制研究[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 16(5):233-234.

[4] 韦惠,蓝秋,吴建团.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5):50-51.

[5] 高广文. 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观察[J]. 麻醉与镇痛,2013,3(13):105-106.

[6] 胡洪. 硬膜外联合腰麻在泌尿科微创手术中的应用[J]. 中国医疗前沿,2012,7(21):25-26.

[7] 张青林. 腰-硬联合麻醉并发症的国内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探讨[J].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7):72-73.

[8] 茱莉,王艳姿. 腰硬联合麻醉一次操作失败原因分析[J]. 中国现代医药,2013,15(7):76-77.

[9] 徐小华. 腰硬联合麻醉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应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3):1928-1929.

[10] 郭向东. 泌尿科微创手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观察[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2):89-90.

麻醉学方向篇2

[关键词] 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小儿手术

[中图分类号] R61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a)-0119-02

近年来,随着临床手术的需要,麻醉技术不断发展,以往单一的麻醉技术已不能满足当今的手术需求,而复合麻醉能够使诱导麻醉速度加快,维持麻醉效果稳定持久,且术后恢复迅速,对患者的生命指征影响较小,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中。临床研究表明,七氟醚具有静脉麻醉诱导快、吸入维持麻醉对生命体征影响小等优点[1],本研究旨在探讨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80例4~15岁择期行扁桃体切除手术的患儿,将其随机平均分成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全静脉麻醉组(A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15岁,身高95~160 cm,体重15~45 kg)和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组(B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14岁,身高90~162 cm,体重14~44 kg),剔除体重超过标准体重80%的患儿。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儿术前肌内注射阿托品0.1 mg/kg。诱导麻醉:A组患儿先静脉给予丙泊酚1.5~2.0 mg/kg,再静脉注射维库溴铵(商品名:万可罗宁)0.08 mg/kg和芬太尼3 μg/kg。B组患儿麻醉诱导前先给氧去氮2 min,使患者的血氧饱和度>98%,应用循环回路,使呼吸道内充满6%的七氟醚,静脉注射芬太尼1.5 μg/kg,1 min后,吸入6%的七氟醚,氧流量为3.5 L/min。两组患儿均在肌松后行插管以控制呼吸,给予纯氧。维持麻醉:A组患儿以恒定速度静脉滴注丙泊酚5 mg/(kg·h),芬太尼8 μg/kg分多次推注;B组患儿吸入七氟醚的浓度为4%左右,术中再根据小儿的基本生命指征调节七氟醚的吸入浓度,并静脉注射芬太尼1.5 μg/kg[2]。A组患儿在手术结束时停止输注丙泊酚。

1.3 临床观测指标

分别记录诱导麻醉前(S1)、插管后当即(S2)、插管后1 min(S3)、插管后2 min(S4)、插管后3 min(S5)、开始手术即刻(S6)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同时记录每例患儿的觉醒时间、拔管时间、意向力复原时间、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及术后VAS疼痛评分等[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在各时间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SpO2等方面的比较。

A组患儿在S6的SBP、DBP均显著低于B组(P

2.2 两组患儿在觉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复原时间、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等方面的比较

B组患儿在觉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复原时间、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等方面均短于对照组(P0.05)(表2)。

表2 两组患儿在觉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复原时间、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等方面的比较(min,x±s)

与A组比较,*P

3 讨论

七氟醚麻醉性能较强,成人的MAC为2%[4],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对脑血管有舒张作用,可引起颅内压升高,对心肌收缩力有轻度抑制作用,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引起动脉压和心排血量的降低,但对心血管的抑制轻微。七氟醚对心肌传导系统无影响,对心率影响不大,也不增加心肌对外源性儿茶酚胺的敏感性[5]。在1.5 MAC以上时对冠状动脉有明显的舒张作用,有引起冠状动脉窃流的可能。七氟醚对呼吸道无刺激,不增加呼吸道的分泌物,对呼吸的抑制作用比较强,对气管平滑肌有舒张作用。另外,七氟醚对骨骼肌的松弛作用较好,可增加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并延长其作用时间。七氟醚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麻醉,采用面罩诱导时,呛咳和屏气的发生率很低,维持麻醉浓度为1.5%~2.5%,术中血流动力学易于维持平稳,麻醉后清醒迅速,患儿平均清醒时间为13 min,苏醒过程平稳,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较低。周明等[6]研究发现七氟醚应用于小儿外科手术的麻醉诱导与维持麻醉时,无论在苏醒时间还是在术中血流动力学方面均有显著优势,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采用丙泊酚进行静脉注射后麻醉起效较快,诱导麻醉效果稳定,但维持时间较短,同时苏醒较快而完全。丙泊酚没有药物积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后者可能与患者年龄和注射速度有关,其主要表现为低血压[7-8]。当丙泊酚注射量多或注射较快时会有短暂性的呼吸抑制作用,其对肝肾功能无影响,适用于全身麻醉时的诱导麻醉和静脉麻醉的维持,并且清醒的质量高,特别适用于小手术和内镜检查时的麻醉,也常用于ICU的镇静。

本研究提示,A、B两组都能较快实现手术前的诱导麻醉,但B组在术后觉醒时间、拔管时间、意向力复原时间、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均短于丙泊酚组(P

综上所述,从手术的整体效果来看,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小儿手术的影响较小,尤其在术后恢复方面,明显优于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全静脉麻醉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叶泽明.七氟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4):153-154.

[2] 王友刚.七氟醚在小儿麻醉诱导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21(22):106-107.

[3] 王军,鲁振华,郑斌鹏.七氟醚在小儿吸入麻醉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学,2008,28(7):105-105.

[4] 黄伟波.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用于小儿扁桃体手术麻醉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7):135-136.

[5] 朱涛,梁敏运.七氟醚在小儿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业,2013,22(3):58-59.

[6] 周明,田明.七氟醚在小儿麻醉中应用的体会[J].麻醉与监护论坛,2010,17(4):291-292.

[7] 唐华春.七氟醚吸入诱导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8):161-161.

[8] 胡笑明,黄德辉,刘衬云,等.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丙泊酚全麻在小儿耳鼻喉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4):91-91.

[9] 米娜瓦尔·热扎克,叶建荣,郑宏.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7):608-609.

麻醉学方向篇3

[关键词] 双向注药; 硬膜外麻醉; 剖宫产术

[中图分类号] R61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3-47-02

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中应用广泛,但常规的硬膜外麻醉方法常出现麻醉效果不理想,镇痛不够,牵拉反应明显,取小儿时患者涨痛难忍甚至肌松不够导致取小儿困难、时间延长等不良反应。我院将同一穿刺点双向注药的硬膜外麻醉方法应用于剖宫产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SA为Ⅰ~Ⅱ级的急诊需剖宫产术患者250例,年龄为(26±6)岁,体重(65±18)kg,均为足月第一胎,术前检查无心肺疾病,无硬膜外麻醉禁忌,既往无硬膜外麻醉和腰穿病史。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5例,A组为对照组行常规的硬膜外麻醉,B组为观察组行双向注药。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常规监测,建立静脉通道。两组均选择L1~L2行硬膜外穿刺。A组:穿刺成功后向头侧置管3.5cm,回抽无血无脑脊液,患者平躺后由硬膜外导管推注2%利多卡因3mL,观察5min,无全脊麻征象,产生麻醉平面后,再追加1%罗哌卡因5~8mL,控制麻醉平面上界在T6~T8,开始手术。B组:穿刺成功后,将穿刺针开口转向尾侧,回吸无血无脑脊液即推注2%利多卡因4mL,然后再将穿刺针开口转向头侧,再次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后置入导管,硬膜外腔留置3.5cm,后同A组。此麻醉方法在有关文献[1]中已有报道。分别记录A、B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压、心率、SPO2的变化及局麻药用量(M),麻醉完善所用时间(T),术中按压子宫及取小儿时患者反应,恶心和呕吐发生率,新生儿Apgar 评分等。血压低于术前30%为低血压,用加快输液及推注麻黄素的方法纠正。

1.3 效果评定

椎管内麻醉效果评级标准[2]:Ⅰ级:麻醉完善、无痛、肌松良好、安静,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心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 保持相对稳定。Ⅱ级:麻醉欠完善,有轻度疼痛表现,肌松欠佳,有内脏牵引痛,需用镇静剂,血流动力学有波动。(非病情所致)Ⅲ级:麻醉不完善,疼痛明显或肌松较差,躁动,辅助用药后,情况有改善,但不够理想,勉强完成手术。Ⅳ级:需改其他麻醉方法,才能完成手术。

麻醉起效时间为:推药后每1分钟用针刺法测试麻醉平面一次,患者口述手术切口无痛感为起效。

麻醉总用药量为从第一次推药到麻醉平面达T6左右且效果确切时硬膜外总用药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分析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胎儿及产妇均安全。A组有1例因取胎困难导致新生儿Apgar 评分低于6分,后经插管吸氧后恢复正常。另1例患者发生异常广泛阻滞,穿刺置管均顺利,回吸无血无脑脊液,仅用2%利多卡因3mL麻醉平面就达T4以上,术中血压一度下降至术前的40%,行输液,多巴胺泵注后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术中未再使用,患者未觉不适,术后麻醉平面约T8水平,术后随访6h后麻醉平面完全消失,全身感觉运动正常,无麻醉相关其他并发症。B组有1例发生严重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平躺后患者感觉呼吸困难,恶心,血压降低至术前30%,心率增快至术前35%,后经变换、上提子宫、输液、多巴胺泵注等处理后恢复正常。B组与A组麻醉效果Ⅰ级发生率比较,B组明显优于A组(P

3 讨论

体表皮肤自腹部脐水平至耻骨联合之间,受背神经胸10~12和腰1所支配,而子宫与附件,则受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纤维所支配。子宫体的运动神经主要来自脊髓的胸5~10节段,然后经组成的盆腔神经丛而进入子宫体。子宫体的感觉神经纤维是经胸11~12节段向中传入。子宫颈的运动神经纤维来自骶2~4节段的副交感神经节。子宫颈的感觉神经纤维是经骶2~4段向中传入。的感觉神经纤维由骶2~4节段向中传入[3]。只有阻滞了上述全部神经节段才可达到剖宫产术中产妇无痛、肌松、牵拉反应轻微甚至无牵拉反应的良好效果。传统的单点硬膜外麻醉虽然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而且利于术后镇痛,一直以来被视为剖宫产手术的首选麻醉方式。但由于硬膜外麻醉为节段性神经阻滞,通常局麻药自注药点向两端扩散仅4~5 对脊神经,并不能完全阻滞所有支配子宫的神经[4]。正常人在仰卧位时脊柱腰曲L3 处于最高点,孕产妇更为突出,常规硬膜外穿刺头向置管后患者平躺,再推注局麻药,药液难向骶部扩散,支配膀胱子宫反折腹膜的骶神经阻滞不全,可引起腹膜牵拉痛。虽然麻醉平面与局麻药浓度、剂量、导管在硬膜外腔位置及个体差异等有较大关系,加大局麻药剂量或加快推药速度也可使麻醉平面适当扩宽,也可阻滞部分骶尾神经,但麻醉平面上界也易上升,有抑制呼吸循环的危险,也影响产后子宫收缩[5]。此外腰硬联合麻醉(CESA)虽然也有麻药用量小、作用起效快而效果确切、肌松充分等优点,也是近年来广为推崇的新麻醉方法。但CESA操作繁琐,恶心呕吐发生率高,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也很高,有文献[6]报道,CESA低血压的发生率高达85%。所以,寻求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效果确切的麻醉方式成为麻醉医师关注的焦点。

我们采用一个穿刺点、双向注药的麻醉方式,先向骶尾方向推注2%利多卡因4mL,有利于局麻药向尾侧扩散,且侧卧位时容易越过腰曲最高点,故对骶神经阻滞较为有利;并且此药量相当于实验剂量,安全并且加快了起效时间;后向头侧置入导管有利于后续推药麻醉维持。这与常规方法相比,有利于局麻药扩散,提高了麻醉效果,减轻了牵拉反应。

后续推药选择罗哌卡因,因为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低[7],低浓度时可使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运动阻滞明显弱于感觉阻滞[8]。这在剖宫产手术应用十分有利,既可使患者无痛又不至于完全阻滞宫缩。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操作时需多旋转一次穿刺针,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刺破硬膜。故需要谨慎操作,置管前要再次回抽,确认无血无脑脊液方可置入导管。并且平躺后仍要再推注一次实验量,但总药量可相对减少。

综上所述,一个穿刺点双向注药的硬膜外麻醉是一种麻醉效果较好,操作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少的麻醉方法,可安全用于剖宫产手术。

[参考文献]

[1] 李仲廉. 临床疼痛治疗学[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13- 314.

[2] 张苏展,柳子明. 临床麻醉管理与技术规范[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60.

[3] 于频. 系统解剖学[M].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00-308.

[4] 张跃,姚盛来,孙士道,等. 两个不同间隙穿刺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对比[J]. 临床麻醉学杂志,1993,9(4):208.

[5] 严国平. 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施行剖腹产手术564 例临床总结[J]. 临床麻醉杂志,1988,4(1):33.

[6] Riley ET,Cohen SE,Rubenstein AJ,et al. Prevention of hypotinsion after spin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section:six percent Hetastarch versus lactated Ringe’s solution[J]. Anesth Analg,1995,81(4):838-842.

[7] Rosenberg PH,Kytta J,Alila A. Absorp tion of bup ivacaine,etidocaine,lignocaine and rop ivacaine into N2hep tane,rat sciatic nerve and huma- nextradural and subcutaneous fat[J]. Br J Anaesth,1986,58(3):310-314.

[8] Camorcia M,Capogna G,Lyons G,et al. The relative motor blocking potencies of intrathecal rop ivacaine:effects of concentration[J]. Anesth Analg, 2004,98(6):1779-1782.

麻醉学方向篇4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一点穿刺;双向给药;剖宫产术

     贵州省遵义市妇幼保健院主要以剖宫产手术为主,早期采用单纯硬膜外麻醉不理想,腰—硬联合麻醉镇痛完善,肌松满意,缺点是易出现低血压,甚至是严重的低血压,导致产妇脑的低灌注,交感神经相对兴奋后触发的恶心、呕吐,以及胎儿的缺氧和酸中毒,危及产妇和胎儿的安全[1-2]。1998年~2010年约有6 000例患者采用一点穿刺双向给药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拟行剖宫产术100例,ASAⅠ~Ⅱ级,年龄20~30岁,妊娠38~40周,术前无妊娠合并症,既往无手术史,术前肝功能、电解质、ECG均正常,术前禁水食8~12 h。

1.2  麻醉方法:术前常规用阿托品0.5 mg肌内注射,患者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将10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于L2~3间隙穿刺,成功后向头置管3 cm,平卧后注入试验剂量2%利多卡因5 ml,5 min后确认导管未误入蛛网膜下隙,经硬膜外导管推注2%利多卡因10 ml。B组经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将针斜面旋向尾端并注入2%利多卡因5 ml,然后将针斜面旋向头端再注药10 ml,然后置管3 cm后改仰卧位。两组麻醉药均含1:20万肾上腺素[3]。

1.3  观察指标:惠普多功监测仪全程监测两组患者Bp、HR、RR、SpO2、ECG。①观察两组起效时间(从穿刺成功后至T8麻醉平面出现差异时间);②镇痛时间(从穿刺成功后至T8完全无痛时间);③麻醉效果评价:根据测试平面,产妇感觉,术者手术操作等分为优、良、差三级。优:出现阻滞平面T8,产妇安静,完全无痛,肌松满意,无牵拉痛;良:出现阻滞平面T8,产妇轻痛有不适感,肌松稍差,有轻微牵拉痛,经硬膜导管追加药物能完成手术;差:阻滞平面低于T10产妇疼痛不安,肌松差,经硬膜外导管追加麻药不能完成手术,需用氯胺酮等药物;④新生儿Apgar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血液动力学稳定,Bp、HR、RR、SpO2及ECG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时间比较(,min)

组别

例数

麻醉时间

镇痛时间

A组

50

8.28±0.32

17.54±0.37

B组

50

5.02±0.36①

9.80±0.78①

注:与A组比较,①P<0.01

腹肌松弛程度达优率,A组为64%,B组为90%,A组有13例腹肌紧张影响手术操作,追加2%利多卡因后腹肌松弛完成手术,有5例追加麻药后仍不能完成手术,辅助氯胺酮才完成手术。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麻醉效果[例(%)]

组别

A组

32(64)

13(26)

5(10)

B组

45(90)①

5(10)

0(0)

注:与A组比较,①P<0.01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新生儿Apgar评分(例)

组别

1 min

5 min

 

≤8分

>8分

≤8分

>8分

A组

4

46

50

B组

3

47①

50

注:与A组比较,①P>0.05

3 讨论

硬腹外麻醉为近年来国内施行剖宫产的首选麻醉方法,止痛效果可靠,麻醉平面和血压的控制较容易,控制麻醉平面不超过T8平面,宫缩痛可获解除,宫缩无明显抑制,腹壁肌肉松弛,对胎儿呼吸循环无抑制[4]。硬膜外麻醉缺点有一定的阻滞不全发生率,起效较慢、需要较大效量的局部麻醉药来维持良好的麻醉效果,失败率和阻滞不全发生率为9.55%,而在剖宫产患者甚至高达25%以上,而剖宫产麻醉阻滞范围要求上界达T8平面,下界包括S1~S5脊神经完全阻滞,方可获得较好的腹壁肌肉松弛,传统硬膜外麻醉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相同剂量,一次集中注入则麻醉平面易宽,而分次注入则平面易窄。只有双向推药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硬膜外导管置入硬膜外腔时如果进入血管后,没有及时发现,推注麻药后易发生局部麻醉药中毒。置管时手法粗暴、硬膜外导管过硬、易刺破硬脊膜、当硬膜外导管进入蛛网下腔推注麻药可发生全脊髓麻醉造成严重后果。且麻醉完全起效时间长不适宜急诊剖宫产手术。

本观察结果显示:两组从穿刺成功到麻醉起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麻醉效果B组明显好于A组,无一例麻醉无效。两组Bp、HR、RR、SpO2及ECG均在正常范围,血液动力学稳定,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一点穿刺双向推药的优点很多:①麻醉起效快,因为穿刺成功后就立即注药节约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比传统硬膜外麻醉快,特别适合急诊剖宫产术;②麻醉效果好因为双向注药麻醉平面宽,克服了单向分次给药阻滞不全的缺点;③所有娩出胎儿的 Apgar评分均>8分,因为麻醉效果好避免了辅助用药,减轻了对新生儿的影响;④避免局部麻醉药中毒和全脊髓麻醉的发生,由于硬膜外穿刺针粗,当操作时与硬膜外腔血管呈垂直关系,即使穿刺到血管,只能切断血管,而不能进入血管,那么在推注局部麻醉药时就不可能进入血管内,完全可避免局部麻醉药中毒发生;硬膜外穿刺针粗,如果刺破硬脊膜进入蛛网膜腔 ,由于针粗脑液很容易流出,所以就很容易判断穿刺针所在位置,就可以完全避免全脊髓麻醉的发生;⑤可简化麻醉操作,减少产妇痛苦;⑥避免静脉辅助用药,保持产妇清醒状态极大减少误吸的发生率,使产妇安全;⑦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相比,麻醉平面容易控制,平滑肌抑制较少,有利于产后的宫缩以减少产后出血;⑧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相比低血压发生低,因低血压时间过长将会导致胎儿缺氧、酸中毒和神经系统损害,减少对胎儿影响;⑨麻醉后不会出现头疼,避免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并发症的出现;⑩置管顺利,硬膜外间隙是一潜在腔,内充满脂肪、血管及淋巴管。如果先注药,把这一潜在腔隙撑开,置硬膜外导管时都很顺畅,大部分都能一次置管成功。

一点穿刺双向给药是由单次硬膜外演变而来,避免了硬膜外麻醉两个严重的并发症:局部麻醉药中毒和全脊髓麻醉,麻醉起效时间快,麻醉效果好,特别适合用于急诊剖宫产术,为抢救胎儿营得保贵的时间。

4 参考文献

[1] 冉启奎.硬膜外和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07,36(7):647.

[2] 张中军.硬膜外阻滞不同给药方法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6,12(2):286.

[3]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14.

[4] 刘俊杰,赵  俊.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776.

[收稿日期:2012-05-27   编校:郑英善]

麻醉学方向篇5

[关键词]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老年危重病人;胆囊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c)-017-02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手术中老龄患者所占的比例已达30%[1],更需重视老年危重患者麻醉方法的选择。我们比较观察了两种麻醉方法对老年危重患者胆囊切除术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探讨老年危重病人麻醉处理的特殊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6例老年危重患者行择期胆囊切除术,男20例,女26例,年龄70~85岁,ASAⅡ~Ⅲ级合并有原发性高血压(Ⅱ~Ⅲ期)、冠心病,5例合并有不同程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电图显示ST-T波不同程度改变42例;26例显示Ⅱ度及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其中14例偶发室性早搏,5例有房颤。

1.2麻醉方法

46例根据麻醉方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3例。GA组:静吸复合全麻醉组,麻醉诱导用咪唑安定1~2 mg、芬太尼5 μg/kg、维库溴铵0.1 mg/mg、丙泊酚1 mg/kg顺序静脉注射,60~90 s后气管内插管,连续麻醉机机械通气。麻醉维持用微量泵维持静脉泵注丙泊酚1.5 mg/(kg・h)+芬太尼2.0 μg/(kg・h),维库溴铵2.0 mg/40 min分次静脉注入,连续吸入0.8~1.5 MAC氨氟醚。EGA组小剂量硬膜外阻滞复合静吸全身麻醉组,先行硬膜外阻滞,选择T8~9穿刺向头置管4 cm,局麻药配方0.25%丁卡因+1%利多卡因+1/200 000付肾混合液,首次局麻药剂量6~8 ml,阻滞平面出现后行全身麻醉诱导和器官内插管及器械通气,诱导用药与剂量同GA组;麻醉维持间隔1 h硬膜外注射局麻药液4 ml,连续吸入0.5~1.0 MAC氨氟醚维持静脉泵注丙泊酚1.0 mg/(kg・h)和芬太尼1.5 μg/(kg・h)混合液。GA组与EGA组手术结束前停止全麻药,静脉注射新斯的明1 mg和阿托品0.5 mg拮抗肌松,行过度通气,排除呼吸道麻醉气体;吸痰后根据情况拔出气管导管。

1.3观察与检测

主要检测麻醉前、麻醉诱导期、气管内插管后5 min、麻醉维持期、全麻苏醒拔管期的MAP、HR、SpO2、RR、ECG、PETCO2、氨氟醚MAC、气道压、手术结束自主恢复时间(min)、自主呼吸潮气量(VT)达标(>350 ml)、拔管时间(min)、肌松等情况。

1.4麻醉效果评价

优:镇痛、镇静、肌松满意,术中无牵拉痛和应激反射,呼吸循环基本稳定。良:镇痛、镇静满意,肌松欠佳,术中有牵拉痛和应激反射,血压波动明显,经对症处理能维持呼吸循环机能基本稳定,手术预期完成。差:镇痛、镇静不完善,肌松差,术中牵拉痛和应激反射显著,血压剧烈波动,手术延时完成。

1.5统计分析

观察值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间行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两组病人麻醉诱导期血压下降程度相似,无显著性差异。术中血压普遍呈下降趋势,GA组波动明显,与EGA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气管插管/拔管期EGA组血压波动不明显,GA组血压显著升高(P<0.01)(表1)。EGA组麻醉效果优于GA组(P<0.05)(表2)。

3 讨论

老年危重患者胆囊切除术大多采用全身麻醉。老年手术病人多合并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2]。由于高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量和敏感性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同时肝、肾功能发生退行性改变,对全麻药、肌松药的代谢与清除缓慢,单纯全身麻醉其物用量难以掌握到十分恰当的剂量,麻醉苏醒期自主呼吸恢复延迟。全麻仅抑制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和下丘脑对大脑皮层的投射系统,而不能有效地阻断手术区域伤害性刺激向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传导,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3]。硬膜外阻滞产生阵痛和肌松,同时可阻止伤害性刺激信号从手术损伤区域向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4]。全身麻醉提供良好的镇痛、镇静、肌松;而气管插管、拔管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可致氧供需失衡及血压剧烈波动而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两者复合可优势互补,有利于维持呼吸循环稳定。术中麻醉镇痛、镇静、肌松满意,呼吸循环机能稳定,术毕麻醉苏醒快,自主呼吸恢复和潮气量达标迅速,术毕即可拔除气管导管送回病房。

[参考文献]

[1]杭燕南,庄心良,蒋豪,等.当代麻醉学[M].上海:上海科技学术出版社,2002.819-834.

[2]刘雅,路红梅,曹瑞旗,等.老年病人麻醉前肌肉注射咪达唑仑的安全剂量[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8):628-630.

[3]李哓红,张国庆,孙成英,等.全麻或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心率变异性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26:89-90.

[4]曹建国,张马忠,杭燕南,等.老年人上腹部手术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0(3):139-141.

(收稿日期:2007-09-05)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麻醉学方向篇6

关键词:老年患者 下肢骨折 硬膜外麻醉 腰麻 临床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046-02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抵抗力逐步下降,生理功能也逐步降低,对物的敏感程度增强,对老年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可能会引起呼吸恢复与苏醒时间延迟等不良症状。当前临床应用中最为常见的麻醉方法包括硬膜外麻醉与腰麻,因此,本文将对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患者下肢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性研究,从中找出最为科学的术前麻醉方法,从而有效提升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本组所研究的50例下肢骨折的老年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出来的,其中男性有26例,女性有24例,他们的年龄在50-80岁之间。随机将这些患者划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一组有25例患者。这些患者中,需要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有30例,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有20例。这些患者合并的病症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等。

1.2 方法。这50例下肢骨折的老年患者在进行麻醉诱导之前需呀肌肉注射0.1克的鲁米那与0.5克的阿托品药物,在进入手术室后需要建立科学的静脉通道,进行HR、BP、SPO2、ECG以及RESP的无创监控。对于对照组患者的麻醉主要采取单纯地硬膜外麻醉的方式,患者需要采取平卧位,向患者头端置管达到三厘米,反复地回抽没有脑脊液或者血液的情况下注射三毫升的0.37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观察五分钟没有不良反应再运用上述的药物进行局部的麻醉。对于观察组患者的麻醉主要采取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的方式,在对患者进行穿刺有脑脊液流程后需要慢慢注射2.5毫升的葡萄糖与罗哌卡因,将腰穿针退出,向患者的头端设置硬膜外的导管达到三厘米以备不时之需,在此过程中患者需要采取平卧位,在测试麻醉平面符合手术麻醉标准10分钟之后设置拜访患者的手术。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患者需要给予鼻饲管的吸氧处理,对两组患者在阻滞时间、起效时间以及不良反应进行有效性对比研究。

2 结果

利用统计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对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患者下肢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系统性分析与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从上图表中可知:两组患者在麻醉注射之后的心率与血压没有明显变化,但观察组患者的阻滞时间与起效时间快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注射过程中运用的利多卡因与罗哌卡因药量低于对照组。在手术的过程中,观察组有5例患者出现呕吐与恶心症状,而对照组患者出现3例呕吐与恶心的患者。两组患者在注射物之后没有出现头痛难忍的患者。

3 探讨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身体免疫力的下降,老年患者对危险的辨识度逐步降低,在生活中出现骨折等事故的可能性不断加大。再加上老年人机体中各类系统器官功能的下降,对麻药的敏感度逐步提升。因此在手术前的麻醉诱导中要尽可能使用对患者生理与心理干扰少、手术结束后可以迅速恢复意识与生理功能的物与麻醉方法。

对老年患者进行术前麻醉的关键是要使得手术进行中患者的生理与心理状态和麻醉状况相一致,包括液体平衡、氧耗平衡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平衡。下肢骨折的老年患者所要求的麻醉平面不大,对机体循环的影响不大。采取椎管内注射药物进行麻醉的方法,不仅镇痛效果好,患者的肌肉松弛效果好,而且患者在手术过后可以很快清醒,骨折肢体的并发症较少。对于下肢骨折的老年患者进行手术,因其神经支配相对复杂,采取腰麻的方式更加容易达到完全阻滞的效果。采取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的方式应用在下肢骨折的老年人身上,不仅局部麻醉的用药量减少,患者肌肉的松弛度增加,而且降低了辅助药物的使用量,提升了手术麻醉的效果。本组所研究的5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中,观察组患者的起效时间与阻滞时间低于对照组的患者,虽然观察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出现呕吐与恶心等不良反应,但经过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没有影响手术的进程。

腰-硬联合麻醉的方式具有硬膜外麻醉与腰麻的优势,应用到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降低,为患者提供了更好地感觉、交感、运动方面的阻滞,提升了患者肌肉的松弛度,降低了患者的牵拉反应,为手术操作的正常进行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使得手术操作的时间得以降低,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老年患者在手术中的舒适度。另外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方式的应用,对患者机体代谢的影响不断降低,麻醉作用的发挥速度加快,麻醉效果不断提升,对患者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的影响较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患者全身麻醉过度抑制,有效改善患者在手术之后的内分泌代谢与负氮平衡的应激反应,有助于降低麻醉医生的工作量,提升下肢骨折手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向荣,高亚萍,王茂华,朱晓,徐万平.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病人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连续腰麻对循环功能影响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02):126-128

[2] 曹国平.腰麻-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10):705-706

[3] 陈信发.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病人手术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Z1):62-63

[4] 陈庆林.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观察[J].吉林医学,2010(26):4442-4443

[5] 王婷,陈华.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临床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04):314-315

[6] 王兴华.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09):90-91

麻醉学方向篇7

【关键词】 针内针单纯腰麻;腰硬联合麻醉;妇产科剖宫产择期手术;术后镇痛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40例拟行剖宫产的产妇,年龄均为23到30岁之间,无合并症,体重在50kg到70kg之间,孕周均在38到42周之间,平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 ? 麻醉方法:SA组:(针内针单纯腰麻组) 蛛网膜下腔注射0.5%布比卡因2.2ml

CSEA组:(腰硬联合麻醉组) 蛛网膜下腔注射0.5%布比卡因2ml 十分钟后硬膜外追加0.5%左布比卡因5ml

?术后镇痛 SA组术后六小时200mg曲马多配0.9%生理盐水500ml缓慢滴注。

CSEA组术后硬膜外注射吗啡2mg+胃复安10mg

2 结果

两组均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

出生新生儿Apgar评分:第一分钟均为8分以上,第五分钟为10分。

无一例术后头痛发生。

3 讨论

针内针单纯腰麻用于剖宫产手术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表明:针内针麻醉局麻药用量小对人体组织损伤较小,术后腰酸腰痛明显减少,但麻醉效果和腰硬联合麻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我们结果表明:针内针单纯腰麻第10分钟麻醉平面可达到T8.0±0.2cm可以开始手术。

4 结论

通过对比针内针单纯腰麻(SA组)和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的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内针单纯腰麻(SA组)具有阻滞完善、起效快、局麻药用量小,人体组织损伤小,术后腰酸腰痛明显减少等优点。

参考文献

[1] 许靖,刘明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子宫切除的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952

[2] 顾正峰,胡毅平,王桂龙.腰-硬联合麻醉后平卧不去枕的临床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209

[3] 李巨.产科理论与手术[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8:490

[4] 江楠,黄文起,肖亮灿,等。腰-硬联合麻醉时不同注药速度时对麻醉效果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2000,16:623-624

[5] 李金彪;朱菊英;袁莺 腰-硬联合麻醉在急诊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08)

麻醉学方向篇8

目前腰硬联合麻醉、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1]广泛在临床上使用,评价不一,作者自2005年5月至2006年3月对子宫全切术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比较其优缺点,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60例患者,ASAⅠ或Ⅱ级,年龄35~55岁,体重45

~75kg,身高148~165cm。

1.2方法

术前常规用苯巴比妥钠100mg、阿托品0.5mg肌注。随机分成3组(n=20),Ⅰ组2点式持续硬膜外阻滞组,分别T11~12\L2~3椎间隙穿刺硬膜外腔,分别头向上、向下置管3~4cm,各注入试验量2%利多卡因3ml,观察10min,无腰麻征象后,相隔5min各注入1.6%利多卡因+0.2%丁卡因10~15ml,每隔45~60min各追加5ml。麻醉效果明确,手术开始后进腹前给予适

量麻醉性镇痛药,防牵拉反应,使患者入睡。Ⅱ组单点式腰硬联合麻醉组,经L2~3椎间隙穿刺硬膜外腔,当确定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后用25G腰穿针,自硬膜外穿刺针孔进入蛛网膜下腔,确定脑脊液流出后以缓慢速度(约5s1ml)注入局麻药(0

.75%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1ml)根据患者情况注入2.5~3ml迅速拔出腰穿针,然后向头留置硬膜外导管3~4cm,固定导管,让患者平卧调节手术所需要的平面(5~10min内调节

),控制阻滞平面在<T6。但应该注意扩容补液体,同时准备麻黄碱、阿托品及其他抢救准备。手术开始后根据麻醉平面消退情况,约1.5~2h硬膜外腔注入试验量2%利多卡因3ml,观察10minBP、HR阻滞平面变化,根据患者酌情用1.6%利多卡因+0.2%丁卡因8~12ml。Ⅲ组分点式腰硬联合麻醉组,先取T11~12椎间隙穿刺硬膜外腔,然后头向置硬膜外导管3~4cm,注入试验量2%利多卡因3ml,观察10min,无腰麻征象后,再取L2~3椎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确定脑脊液流出后以缓慢速度(约5s1ml)注入局麻药(0.75%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1ml)根据患者情况注入2.5~3ml迅速拔出腰穿针。然后患者平卧,或头略抬高,依据手术需要,硬膜外追加1.6%利多卡因+0.2%丁卡因5~10ml,控制平面在T6以下。间隔45~60min追加3~5ml混合药,患者BP下降时应先扩容林格氏液300~500ml静滴。血压下降>30%予麻黄碱10~15mg。准备麻黄碱、阿托品及其他抢救药物。术中监测记录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术后患者均用持续硬膜外镇痛。

记录整个时间段BP和HR,并统计整个观察期收缩压(SBP)变化<基础值30%和HR<60次/min的发生率及其他不良反应。统计询问手术医生对肌肉松弛的整体评价。记录麻醉操作开始至允许手术开始时间。

所有操作均由熟练掌握该技术的麻醉医师实施。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3组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操作时间Ⅰ组>Ⅱ组(P<0.05)。其他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表13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略)

3组麻醉后15min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3组SBP均比基础值明显下降(P<0.05),同时,Ⅰ、Ⅱ组DBP比基础值也有下降(P<0.05)。Ⅱ组SBP与Ⅰ组、Ⅲ组比较更为明显(P<0.05)。3组HR变化不大,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表23组病例HR、BP变化(略)

整个观察期不良事件发生率,Ⅱ组相对较多,Ⅲ组居中,Ⅰ组最少。见表3。表33组患者观察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略)

3组优良总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优秀率。Ⅰ、Ⅲ组比Ⅱ组腹肌肌松好(P<0.05)。Ⅱ、Ⅲ组比Ⅰ组子宫更易提升(P<0.05)。见表4。表4手术医生对3组患者肌松的评价(略)

3讨论

目前腰硬联合麻醉在临床上应用较成熟[2],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亦同样。3组麻醉方式均能满足手术要求,从满足手术角度看,无实质性优劣之分,更为重要是麻醉医生掌握该技术的熟练程度。但是,从具体操作来讲,也存在一定的区别,硬膜外阻滞麻醉操作时间较长,子宫提升度无其他两组腰硬联合麻醉完善,可是,它无头痛等腰麻副作用,循环也相对稳定。而其他两组腰硬联合麻醉副作用相对较多[3]。单点式腰硬联合麻醉,需要及时调节麻醉平面,循环影响较其他两组大,平面有过高和过低的担忧,腹肌肌松有时差,从手术时间讲,联合硬膜外阻滞无必要,单独即能完成,即使使用平面上升也有限,主要用于手术后硬膜外镇痛。分点式腰硬联合麻醉,可控性更强,可达到循环稳定和肌松良好的满意结合点,操作也易掌握。作者倾向分点式腰硬联合麻醉。具体采用何种麻醉方法主要取决于麻醉医生掌握该技术的熟练程度[1]。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第3版.人民出版社,2004.825~828,1089~1094.

2陈益叶,蔡伟珍,江慧群.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经阴式子宫切除术的应用.浙江临床医学,2003,5(3):235.

上一篇:数字传媒与数字媒体的区别范文 下一篇:机械电子工程的优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