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05 17:18:21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篇1

关键词:电信企业;信息安全;风险防控;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一、电信企业信息管理的现状与作用

(一)电信企业信息管理体系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这也导致科技所引发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问题出现。1、针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没有创建出专门的管理机构由于在信息管理方面,企业没有一个系统的较为权威的管理部门及相关组织,其管理权限分散在建设、运维、系统支撑、市场等部门,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企业信息管理中的相关法规得不到正常有效的运行。2、未能充分的考虑企业相关管理部门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由于电信企业的特殊性,在具体的信息安全建设管理中,信息体系建设和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不够协调,使得企业在信息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上没法进行积极主动实施,导致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没能与相关体系升级换代同步进行。3、企业信息管理建设滞后对于相关部门而言,信息安全管理常常局限于使用比较局部的安全产品进行保障,这样就容易形成被动的使用相关办法来应对信息安全的漏洞风险,导致此类方法严重缺乏科学性,而且由于使用范围的局限,从而也不完全能够抵御安全问题给企业所带来的运营风险。

(二)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作用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是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电信企业,通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而且还能够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管理组织的规范管理,通过充分有效的安全信息维护,能够帮助企业在信息管理受到严重威胁时可以及时消除风险,从而维护国家、企业、广大用户的切身利益,确保电信企业在国家信息建安全战略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二、电信企业信息管理建设的有效方法

(一)制定有效的信息管理计划

在企业管理中,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信息管理建设需要有效的策划:1、教育培训在企业管理中,做好教育培训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相关培训,不但能够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信息管理意识,强化相关人员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可以为信息管理体系吸引大量的相关人才。2、制定信息安全管理计划制定管理的相关计划是企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所以,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需要制定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标准,拟定相关计划。

(二)电信企业信息管理建设的范围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确定信息管理体系的范围是非常重要的,其需要相关部门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重点有效的管理,这个管理的范围就是安全管理体系的范围。这一范围还可分为整体范围与个别信息安全管理范围,通过不同的部门可对管理组织进行划分,并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不同力度的管理。就电信企业而言,主要涉及企业信息管理和用户信息管理,其安全体系建设贯穿在企业运行的全过程。

(三)建立企业信息管理框架

对一个企业而言,企业的信息管理必须建立起一个严格的管理模式。具体步骤如下:1、信息安全管理体制的计划在规划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时,首先的一个步骤就是对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有一个明确的计划。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对后续工作做了一个提前的准备,有利于建立管理机构,而且还能够对管理的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能够更好的确立管理目标,评估管理风险。2、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实施有了一定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计划,接下来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计划的实施过程,过程主要有信息安全管理方法应用和相关措施落实等。3、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制的检查这个阶段的工作开展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这一阶段是整个计划的关键阶段,主要通过审计、自我评估或借助第三方审核等方法来对计划实施的效果进行审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无处不在,安全形势日益严峻,迫切需要系统、科学、有效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理论指导管理工作实践。”通过本文,我们了解到我国电信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方面的现状以及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通过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切实提高信息安全管理水平,维护好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安全,为建设信息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敏.关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

[2]曾剑秋,程广焕,杨萌柯.电信运营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

[3]张滨.电信企业信息安全合规管理体系研究[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3.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篇2

综合管理体系建设是烟草行业加强基础管理的重要抓手,体系建设与信息化融合是行业推进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和重要创新。为深入贯彻2010年全国烟草行业管理现场会及2011年全国烟草行业工作会议精神,笔者试从信息化的角度,与同行共同探讨用信息化手段,创新行业体系管理,实现企业管理全面提升的一些思路和做法。

一、企业管理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体系管理提出创新要求

1、提升“基础管理上水平”需要持续创新体系管理

烟草近十年的发展,创新是最为重要的支撑力量。目前,各中烟公司面临着创建世界级的品牌和企业的重要课题,同时下一步的发展,需要打破业务、管理上的瓶颈,构建一体化的企业运作模式,全面提升企业业务、管理水平。因此未来几年如何夯实信息化基础,实现良好的管理系统,顺畅的信息传递,进而以信息化深入建设为契机,深化体系管理,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从而进一步促进自主创新,是当前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基础管理上水平”是国家局从企业管理角度对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李克明副局长的“五个进一步”的指示更加明确了基础管理的意义所在。行业体系建设需要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深刻理解国家局的指示精神,以流程管理为驱动,结合制度管理、对标创优管理,不断创新,实现以“建标、监管、持续改进”为核心的体系管理进一步向以”综合绩效考核”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延伸。

2、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在夯实体系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体系管理的创新

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建设的先进手段。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现代计算机语言的发展,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发展方向,主要有面向工业企业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面向上下游产业链的供应链管理(SCM)、面向市场价值分析培育的客户关系管理(CRM),面向销售活动的电子商务(E—Busi ness),面向企业战略与发展的商业智能分析(B1),以及面向企业后台支撑的人力资源管理(HR)、办公自动化(OA)等。

由于行业内各企业自身缺乏从企业管理总体角度实现信息规划的组织结构,企业信息化需求仍处于自发阶段,加之软件行业各类产品发展程度参差不齐,造成企业信息化建设容易出现流程不统一、信息不对称、信息系统繁多、杂乱等诸多问题。

其中,体系信息化的建设是烟草行业根据行业发展趋势,率先提出的一个信息化发展方向。主要包含制度管理、流程管理、体系运行管理、目标管理、对标创优管理等内容。体系信息化所包含的内容,之前在行业各相关软件产品中或多或少都有所涉及,比如制度管理在OA中往往体现为知识库管理,流程梳理是ERP实施的一个必经阶段,目标管理以及相对应的绩效考核在ERP和人力资源管理(HR)中都会有所体现。由此可以看出,体系信息化的发展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其历史渊源。

烟草行业之所以重点提出体系信息化概念,首先是基础管理和体系建设是当前的重点工作之一,其次行业各类软件应用虽然对体系建设有所支撑,但目前业界并没有一个综合的、完整的支持体系管理的应用产品,与体系管理相关的各种应用与信息数据分散、杂乱,特别是尚未产生成熟的、可动态跟踪流程质效的信息化产品。也无从起到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基础管理的作用,不能很好的支撑和促进体系管理的创新。

体系信息化建设要利用流程管理,衍生制度管理、目标绩效、对标创优等具体实用功能,通过流程管理分析与经济运行分析(BI)相结合,增加企业文化宣导平台作用,促进体系管理创新。以体系信息化建设引领企业管理各层级信息化规划发展,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新的发展方向。

为了支撑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当前信息化建设对体系管理、企业管理的促进的阶段性目标要求可以总结如下:

(1)要求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联合重组后烟草工业企业的内部资源整合,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计划、决策流的“四流合一”的管控一体化,提高整体运作效率、竞争能力和水平:

(2)通过信息化促进烟草工业企业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沟通协作,打造准确、快速的烟草工业企业供应链;

(3)满足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新的经营方式整体化运作要求;

(4)能够适应行业及企业改革发展的动态需求,满足业务模式的调整和创新以及业务流程的持续优化;

(5)能够与行业集成整合应用顺畅衔接,符合行业整体运行要求。

二、湖北中烟创新体系管理的一些具体思路和做法

推动体系建设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紧紧围绕“卷烟上水平”,坚持“突出运用、突出创新、突出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贯标指导思想。以加强基础管理为中心,以持续优化流程为重点,以信息化运行为支撑,不断提升体系建设的“五化”水平。明确了湖北中烟由体系信息化向企业管理信息化提升的建设方向。湖北中烟在创新体系管理,提升管理方面的一些具体思路和做法如下:

1、体系信息化向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提升,重点在于建设目标的提升与转变

2010年湖北中烟构建了“1355”的体系信息化建设目标,实现了一个体系管理平台,起到了“体系文件、体系运行、流程监控”三方面的支撑,依据“五同步”设计原则,实现“业务流程化、接口顺畅化、监控实时化、体系信息化、改进持续化”五化目标。

2011年湖北中烟进一步提出由三方面支撑向“实现及拓展文件管理、流程管理、体系运行管理、目标及指标管理”等四个方面提升;实现新的“5化”目标;实现从关键流程到一般流程,从主要业务部门到全部职能部门,从重点监控到全面监控,从四大中心到各卷烟生产厂,从重点应用到全面推广,从质量体系到三标合一,从体系管理到企业管理这六个维度体系建设与信息化融合的延伸;促进体系管理信息化向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提升与转变,构筑一个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企业综合管理智能化平台。

企业综合管理平台在已建成的综合管理体系管理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升,建设一体化的企业管理系统,系统定位分为三层,即三个平台;湖北中烟企业管理平台、企管部管理平台、岗位与个人工作平台。企业管理平台贯彻行业精神、宣扬企业文化、注重管理过程与经济运行综合分析、研究国际、国内行业外部因素对企业战略影响;企管部平台以实现企业管理部门职能为主,侧重于体系运行、统一管理文件制度版本、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三级目标管理、对标及创优管理、发起QC活动、在线管理创新制度、讨论、研究成果等工作,定期文件执行率分析报告、体系运行分析报告、流程管理分析报告、对标分析报告等;岗位与个人工作平台与信息门户紧密结合,关联岗位职责、岗位相关文件制度、岗位目标、岗位工作计划、工作完成情况、绩效考核等内容,借助信息化手段将体系建设深入到每个岗位、每位员工的桌面,成为员工日常工作的不可分割一部分。

2、全面梳理企业流程,变“流程监控”为“流程管理”,是体系管理信息化向企业管理信息化提升的基础

流程管理有别于流程监控,首先是变以前以各业务部门为主导的流程梳理工作为以企业管理部为主导,建立统一的流程管理库。有利于从公司角度制订总体信息规划,各级部门开发、维护、完善信息系统的要求,必须与统一的流程管理库保持一致;其次是借助流程管理,文件制度的制订、完善与提高过程更加系统;第三除对各级流程中的活动进行监控外,对流程本身的合理性和变化予以跟踪和控制。

以流程管理为主线,在流程中综合体现岗位制度、工作目标、工作绩效、企业管理综合分析等内容,有效促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

3、形成多维立体的目标指标管理体系,是由体系管理信息化向企业管理信息化提升的重要内容

湖北中烟把公司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部室、中心、卷烟厂和每个岗位,从组织目标到经营单位目标,再到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对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对目标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考核,明确权、责、利,促使目标方向一致,形成协调统一的目标体系。企业管理平台需容纳全部职能部门具体目标指标,全面覆盖各层级考核标准,跟踪评估工作绩效。

借助企业管理平台,完善“对标”数据采集评价信息系统,提高实时监控和对比分析,开展对标课题项目,开展以项目制、课题组、QC等形式的对标活动。利用平台的信息积累,自动与行业先进水平比、纵向与历史最好水平比,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创建优秀卷烟工厂工作。扩大加深体系建设的工作内涵与实际意义。

4、从体系管理信息化向企业管理信息化提升,更加有利于各部门、各信息系统的有效融合

以体系信息化建设带动各级业务流程信息化建设,以“企业管理信息平台”作为员工工作的统一展现平台,与企业信息门户和数据中心紧密融合,从11年开始,湖北中烟所有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要与体系信息化建设协调一致,做到流程统一、数据一致、界面无缝集成等要求。切实遵循了10年提出的“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完善、同步提升”的五同步原则。

5、从体系管理信息化向企业管理信息化提升,更好的促进基础管理规范化

通过企业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岗位及个人工作平台功能,将文件制度、工作目标分解到岗位,让各级员工最方便的了解到岗位职责和工作具体要求;通过企业管理平台,记录工作痕迹,评估工作绩效:通过企业管理平台,宣传行业工作精神、国家局领导讲话,宣扬企业文化,弘扬企业精神;进一步促进了基础管理规范化。

三、创新体系管理。进一步促进企业管理全面提升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实效和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创新体系管理,进一步促进企业管理全面提升的建设过程中,需重点注意以下的问题,一是要注重“系统应用、追求实效”。经过多年体系管理与实践的探索,湖北中烟持续推进体系建设信息化,在已有基础上,如何更进一步的突出应用、追求实效,更加能够体现出体系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成为向企业管理信息化转变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流程管理等信息化手段发现问题,督促各级职能部门查找问题原因,定期产生体系运行分析报告,采用会议通报、行文督办等管理手段,采取加强企业员工工作教育、工作目标分解到人、发扬和鼓励技术创新、加强信息化技术的使用等措施,来逐步解决企业管理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并跟踪整改效果,预防问题反复出现。二是需要注意建立完善企业管理与体系建设相结合的组织结构。湖北中烟以企业管理部为主要职能部门,建立了湖北中烟各部室、各中心、各卷烟厂的企业管理网络。成立了公司领导、企管部长、各级部门体系管理员与信息中心、管理咨询公司、软件开发公司多维立体的项目型组织,建立了多层级多学科的常备队伍,是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保障。

四、通过创新体系管理,进一步促进企业管理全面提升的价值所在

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是过程及流程管理,而且是全流程持续地管理。同时,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了企业各项业务活动和管理行为,以战略为导向从上至下,贯穿企业内部、外部组织到所有部门、岗位和人员,是“全系统、全流程、全覆盖”的管理手段。体系管理与信息化融合对行业改革发展提供“全过程管理,全流程支撑,全方位协同,全系统集成”的创新方向,将进一步促进企业管理的全面提升。其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业务流程的梳理起到了整合管理思想和管理要求的桥梁作用,能够理清管理思路,确保企业战略落地;

2、企业管理的规范化过程,就是制度和流程的标准化过程,而制度和流程的载体即管理文档本身的标准化将直接决定企业的管理体系是否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规范管理文档,能够加强管理的标准化:

3、通过明确做事流程,形成一套准确、综合、易读、可支持操作的制度和流程文档,提高企业的执行力;

4、整合企业发展过程中引入的各种管理体系,提升协同管理能力;

5、明晰各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责,建立起清晰、无交叉、无遗漏的企业部门职能,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及工作任务,并合理进行考核和激励,有效提高员工的凝聚力:

6、制定企业目标,通过目标绩效管理,发现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为绩效考核提供可靠的依据,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以绩效管理为基础,在企业内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企业均衡发展的绩效管理体系,确保绩效管理严格: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篇3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信息;信息化建设

一、企业集团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及战略意义

(一)财务信息化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和控制的必然选择

随着企业集团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和集约化发展,对于集团内部的财务管理和控制要求也随之提高,企业集团由于其分散经营管理模式的特点,需要借助于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提高企业的财务信息管控能力,以增强企业集团自身的竞争实力和经营水平,实现企业集团战略发展规划。对于企业集团来说,财务信息是其加强集团内部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规范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流程,增强财务信息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企业集团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提升企业集团的竞争力。因此,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集团加强内部财务信息的管控。

(二)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实现战略规划的客观要求

从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角度来看,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集团实现整体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框架,其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按照企业集团发展战略目标,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与现代财务管理理念,以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为驱动,整合企业集团内部资源,强化内部控制,以防范财务风险为目标,逐步改进并推广财务信息管理流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从而构建一套全面、完整、科学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集团战略规划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企业集团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重难点

(一)财务核算模式的选择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集团已运用会计电算化来解决会计核算工作,但普遍缺乏从集团整体战略发展的角度分析财务管理工作,并进行网络化、系统化的设计和应用,加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和控制。对于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中预算管理、资金管理、会计报表管理缺少有机结合与联系,对于财务管理一体化管控还尚未建立起成熟的运作机制。一些大型企业集团采用财务管理软件,其关注重点在会计核算上,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还未形成,无法充分共享集团财务数据集成、资金集中管理,难以满足企业集团对下属公司财务管控的实时性,以及制定决策提供及时的财务数据支持。

(二)财务信息系统标准的选择

许多大型企业集团采用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品牌不同,其下属公司或企业所采用的财务信息系统可能是自身研发的或其他品牌的软件,这就使得企业集团实现整体财务信息管控一体化带来了难度。不同的财务信息软件开发商所设计的关注领域、经验和技术手段都有所差异,企业集团在统一财务信息化建设时,还需对不同财务系统中数据进行有效对接。在具体建设财务信息系统时,应注意:一是标准统一的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各项会计核算标准、标码设计要求一致,规范集团内部财务数据标准,保证财务数据整合后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口径一致。二是建立适合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组织结构的信息体系框架。在建立整个企业集团会计核算体系时,充分考虑集团下属公司的层次结构,明确企业集团会计实体、纳税实体等提供的会计资料和数据。

(三)财务信息内部控制风险

企业集团由于经营规模较大,管理结构复杂,在财务信息化制度建设中信息质量控制的难度较高,包括信息滞后、信息失真等风险。企业集团在财务数据口径一致的前提下,为避免企业集团利益受损,有必要针对财务数据质量加以控制和监督。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集团已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以防范财务信息失真风险,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和控制工作,从而有效地发挥预算管理的预测、控制、协调、激励职能,促进形成完善的财务信息质量控制体系。

(四)财务信息化建设流程的科学性指导

财务信息化建设流程需要依据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规划来制定,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以科学化、目标化的理念来指导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对信息化建设流程加以控制和协调。目前,许多企业集团的管理者对于财务管理和控制战略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建设规划应加强其科学性和可行性,从而有效指导财务信息化建设流程,避免人、财、物力等不必要的浪费。另外,一些企业集团在财务信息化建设上仍采用分权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现代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存在着管理基础薄弱、制度规范缺乏统一标准、权责不清等情况,因而,有必要对现代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财务流程加以改进和指导,以实现企业财务信息流程与企业集团业务流程相一致,更好地将信息化建设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三、加强企业集团财务信息化建设对策

(一)加强集团财务信息化建设,与配套制度和管理模式相结合

首先,在全面分析企业集团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战略规划基础上,统筹兼顾企业集团的当前与长远发展,制定总体的发展战略,明确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流程、手段、方法等内容,促进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够按照计划有序地开展。其次,为了规范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目标与整体发展战略一致,应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职能,健全集团的财务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选择适合企业集团财务管控的财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内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提高企业集团战略决策的有效性。另外,加强财务信息管理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统一化,并与企业集团的业务流程一体化,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数据之间的协调统一,提高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控制能力。

(二)构建标准化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篇4

强化企业监管 实施金信工程

完备的信用管理法律体系是诚信社会规范发展的基础和必然要求。与国外发达国家完善的个人信用法制建设相比,我国市场经济还处在初步完善阶段,信用法制建设滞后,我们应该把企业信用管理作为当前建立信用管理系统的目标和方向,这也是国家构筑金信工程的核心内容。

一、企业信用监管的现状

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是一项崭新的课题,但目前存在三个问题。

2.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不全。我国加入wto后,一系列的国际贸易规则,不仅要求我们遵守国内的法律,同时还必须符合wto国际公法的要求。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以诚实信用为前提,以严格履行合同为保证,这是法律的要求,也是企业生存必须遵守的底线。然而许多企业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合同管理与质量管理乃至企业发展的关系在理性上认识不足,管理方式、组织形式不适应现代市场交易要求,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少企业缺少专门或兼职的部门管理合同,有的兼职人员不懂合同,没有实现合同管理电子化、网络化,一些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合同台帐手工填写,随意涂改,合同文本使用不规范,合同主要条款漏项,企业间相互拖欠严重,给企业经济利益和诚信带来负面影响。

3.社会信用管理意识不强。当前,一方面由于全社会对合同管理认识的差异,特别是广大消费者对合同知识知之甚少,另一方面现实经济生活中合同交易又极为广泛和普遍,使得利用合同进行的违法事件不在少数。个别不法分子利用一些地区、企业、个人盼望资金、好项目的心理,在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发展种养殖业和高科技项目上利用合同进行欺诈,使地区、企业、个人蒙受损失。

二、实施金信工程的对策

面对信用管理的现状,如何适应入世的需要,我们应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高度出发,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念、方法,重新审视工商部门合同监管职能,建立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在工商行政管理职责范围内发挥四个功能,即:企业信用信息的披露功能,教育培训企业诚实守信的引导功能,规范企业信用行为的监管奖惩功能,对企业授信不当、不履行承诺等产生的信用风险予以防范或救济功能,在实施金信工程中做到“四着并举”:

1.补充完善信用动态数据库,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按照《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企业信用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一方面对合同行政监管信息要及时录入,同时协调系统内其他职能科室、分局涉及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整理,保持企业相关信用资料录入的及时性、连续性,对严重失信违法的企业在登记注册、申报驰、著名商标等方面的限制要落实到位,对重守企业的激励措施要不折不扣地兑现,取信于企业;要建立相对独立的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个人信用数据库,作为企业信用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企业信用与企业负责人个人信用的联系,使企业信用有明确的责任人,才有人真正对企业信用负责;另一方面要主动与相关政府部门、司法机关联系,建立健全可操作的信用信息收集机制,结合实际,落实信息共享的具体操作事宜,要向企业宣传建立信息系统的作用、意义,帮助企业开展征信服务,制定企业信用信息有偿查询的内容、程序和方法,形成动态数据库。

3.查处企业失信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褒奖信用企业,弘扬诚信正气,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规范合同行为,查处失信违法行为,更是我们的法定职能。为此,我们一要通过集中整治,加强对建设工程施工、房地产等合同的行政监管,积极引导他们自觉使用合同示范文本;二要坚决清除假冒的重守企业,近年来,宝应曹甸工商分局先后查处了2起企业利用产品宣传册、互联网冒用重守名义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三要严厉打击合同欺诈行为,要组织干部集中学习、培训,提高合同欺诈案件的办案水平,并利用企业信用电子网络,将有违法行为的企业确定为警示企业名单,在网上公示,向社会发出警示;四要建立企业激励机制,将生产经营信誉好的企业确定为良好行为企业向社会,登记中开辟绿色通道,年检中免实质审查,发展中重点扶持,改变“老实人吃亏”的现象,使诚信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

4.加强以诚信为本的道德教育,打造诚信企业、诚信经济的品牌。要在开展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加大对《合同法》、国家工商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的宣传,要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协会简报、集中培训、深入企业办班的形式,提高全民尤其是企业负责人、营销人员、合同管理员对《合同法》、《江苏省合同监督管理办法》的学习理解,增强严格按合同办事的自觉性。今年来,宝应工商局还深入开展了“合同助企活动”,通过与重点服务单位签订协议,提供信用知识培训、内部合同管理指导、法规咨询、资信、大宗合同签订把关、合同争议调解、合同仲裁、动产抵押登记、争创省市级重守企业、查处侵权案件等十项服务,促进了企业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对企业授信不当、不履行承诺等产生的信用风险予以防范或救济,引导企业在合同管理方面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三、对金信工程的再认识

构建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对此,我们在实施金信工程中应当处理好五个关系。

1.立足自我与争取支持的关系。工商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成为企业信用建设的牵头单位,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平台;要协调好与相关部门的关系,建立相互协作制度,运用我们拥有的企业登记基础资料换取我们所需要的其他企业信用信息,丰富企业信用资源。

2.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的长期性与阶段目标关系。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我们分阶段实施。因此确定每个阶段目标应该按照先易后难、先内后外原则开展工作,首先做好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其次做好制度建设,最后把企业信用建设向个体工商户信用建设延伸。

3.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关系。开展企业信用工作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需要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但是信息化工作不能代替企业信用工作,企业信用工作也不能以信息化为满足,应该以市场主体为中心,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手段,相互促进发展。

4.企业信用监管体系与工商职能的关系。应该说,各项工商职能工作都与企业信用监管有关,但是也存在相互间不够协调、整体功能发挥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整合工商行政管理的资源和优势,提升工商行政管理层次,使工商部门真正成为有权威的企业信用监管机关。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篇5

一、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含义及作用

企业信息化是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可以理解成一个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于企业实践的一个动态过程,即借助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手段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时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信息。通过将企业的经营及管理流程在线实现,使企业管理层可以在线获得完整准确的信息并迅速做出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建筑企业信息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企业生产,即在生产过程中广泛运用CAD、BIM、intranet等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二是管理,指用信息技术对生产经营、安全、成本、人力资源、财务等数据进行处理,实现管理信息化,此过程是最基本的、大量的数据信息化过程。三是经营,即建立辅助的管理、决策系统,如办公自动化OA系统、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安全质量系统、营销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这是更高层次的信息化。

二、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远意义

通过对信息的全面掌握和及时分析处理,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把握能力,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素质,促进企业与时俱进和健康稳步发展。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设计

就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而言,部分系统在逐步建立信息化平台。如:财务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安全隐患排查系统。这些部门即便建立了部分信息管理,但基本上也只是孤立和片面的,只是系统管理的一部分,还不能称之为信息化系统管理,系统与系统之间也是独立运行的,从整个企业层面还未建立起整合的共享平台。部分系统还没有建立起信息化平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差距还十分巨大,企业信息化建设亟待提升,整合、共享、利用和信息升值。

(二)对信息化认识不到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由于国内建筑企业多数是有几十年历史的国有企业,长久的工作模式、管理模式对其管理者造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认为企业只要做好生产、经营等核心业务即可,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或对信息化知识缺少培训,企业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也是停留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文件处理、制图、沟通交流等简单的数据处理层面。缺乏运用信息化技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认识。

(三)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目前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基本停留在各个信息系统独立、只能实现基本的信息录入和存储的层面,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对于管理者需要梳理传统的管理方式,融入新的管理方式及管理理念,加强新的管理方式的执行力度,但是信息化是一个不能直接体现经济效益的工作,使企业管理者很难大力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四)软硬件投入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信息化基础建设,包括硬件设备(计算机、服务器及辅助设备)、软件系统(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办公辅助软件)及人员的基本培训,动辄上百万的投入使得企业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在企业信息化上,从而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应按照“一个企业、一个内网、一个数据处理中心”的框架,构建一个安全的覆盖全企业各部门至各基层单位的数据共享、流程同步、综合性信息化办公处理基础网络平台。

企业信息化建设遵循的策略,就是目标定位上的策略。即信息化一定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否则做出来的东西就是“四不像”,既不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好处,也不能为企业的增长创造条件,可能最后就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一)企业高层应当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I信息化应当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性工程,需要高层人员的支持,包括各系统部门主管,他们是工作的设计者、变革的支持者和团队学习的教育者。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冲击现行管理体制中不符合科学管理规律的作风和习惯,容易导致冲突。因此,如果没有高层行政上的强有力支持,没有高层人员的积极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加大投入并做好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古话说:“工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必要的软硬件投入是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要在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和调研基础上,购置适用的软硬件设备设施,包括引进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员。否则,信息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要根据企业当前业务及可预见的发展趋势,根据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流通的要求,选购和构筑由信息设备、通信网络、数据库和支持软件等组成的环境。这需要认识上的提高,即由单纯的选型、买设备,提高到建立性能价格比合算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这是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最根本条件。建设企业信息网络,在原有企业局域网的基础上,用Internet技术改造成外联网和公司内部网络,这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三)要有层次的逐步实施企业信息化

首先是建立并完善企业的局域网系统建设,并以此为依托逐步构建企业的广域网系统,实现企业用户间的互联互通。同时逐步开发应用各类信息系统,保证各类业务信息传递、审批、查询、汇总等的处理与交流畅通无阻,从而为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奠定基础。

其次是建立并转换企业各部门业务系统,清理与改造现有单机使用的业务系统,采取开发数据接口程序及修改应用软件系统等方法消除“信息孤岛”,以“系统资源大整合、数据大集中、信息高共享”为原则,整合各业务系统的信息资源以实现协同化办公。协同化办公的重点是解决人员间的协同,明确过程中的人员职责和活动准则,缩短沟通的时间,避免重复的工作及浪费,?槠笠倒菇ㄒ桓鼋?“信息”与“管理”紧密集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协同管理平台。

再次是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是本业务信息化的责任主体。要使企业各项管理业务尽快实现信息化,各部门必须认真整理需求、做好应用规划。同时要加强各系统管理上下级、业务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以保证信息系统功能完整、切合实际。

(四)制订信息化管理制度,做好信息组织工作

企业有关部门应制订出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做到制度管人,有理可依。说到信息,就不能不提到数据,数据涉及企业的内外资源及企业进行管理监督工作的各项标准,它不仅包括企业最基础的业务信息,还包括进行管理监督所必需的能源、工时、材料等耗用的费用开支及预算数据,应该对数据高度重视,实现对数据的规范化管理。信息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全面分析企业各类信息资源并优化组合,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从而保证标准化、规范化的组织好信息,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最基本工作。

(五)建立外部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在强化内部管理的基础上,要重视使用外部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密切与地方、业主、供应商等之间的联系,跟踪客户和供应商信息,实现企业与政府、客户、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管理、客户链管理的信息化,从而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

(六)开展信息化教育,提高全体员工意识

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是需要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的各级人员都是信息系统的最终用户,人员素质直接决定着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成败和使用效率的高低。必须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全员信息化教育、培训,提高企业全员信息化认识水平和开发使用集成化信息系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对系统开发人员与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提高全员的义务和管理水平,增加对企业的认识程度和责任感,提高其对自身在工作中自我价值的承认。

(七)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业务模式均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企业的业务在新的电子化模式下如何得到有效安全保障,特别是如何保障系统运行安全与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信息安全已经从部署防火墙、防病毒软件等单一的技术手段,发展到建立整体化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因此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就尤为重要。

总之,建筑企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也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同时又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等特点,目前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范围还比较窄,决定了建筑企业的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加大对信息化投资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策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建筑企业的信息化,提升建筑企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篇6

关键词 智能电网;通信管理;通信系统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2-0234-02

0 引言

自国家电网启动智能电网建设以来,我国电力行业在智能电网方面的投入和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着。十一五期间,智能电网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功,就通信网建设情况来看,国电总部及各省公司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数据网、交换网、视频会议网络都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覆盖程度和服务水平[1]。

1 智能电网对通信管理系统建设现状与需求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建设进程、《“十一五”通信发展规划》和“三集五大”项目的逐步推进,使得电力企业对于通信管理系统需求的迫切程度日益增加。一方面随着电力企业通信管理系统建设的规模扩大,电力企业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管理系统相关的设备和种类都在更加的复杂、多样,企业通信管理系统异构现象严重,不利于电力企业通信管理系统的使用和维护;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电力企业在通信管理方面实现标准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深入了解电力企业在通信管理系统方面的需求、如何进行通信管理系统的建设成为讨论热点。

1.1 通信管理系统日益繁杂

电力企业通信系统具有建设较早、分布广、内容庞大、管理分散、流程复杂、安全性要求高等特征,但随着电力企业信息化项目深入,越来越多的业务已经逐渐依赖于IT系统而存在、运行,业务与IT融合程度逐渐深入。随着信息化平台上所支撑和运行应用和系统的多样化,使得电力企业对于通信管理系统的管理难度也日渐增加。电力企业在智能电网建设的影响下,在通信系统建设方面需要完成调度智能化、调控一体化,需要建立新的通信组织、通信标准、通信管理系统运维体系、专业化的通信系统运维团队,来统一协调解决智能电网通信管理系统建设、运营、运维等问题,从而促进各省市电力企业通信管理,符合智能电网建设所要求的高效交互的理念。

1.2 高效通信管理系统需求

电力企业业务增长使得其对于后台支撑体系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建立其一个完善、标准化、流程化、先进、高效的通信管理系统需求日渐迫切;此外,近几年电力行业智能电网建设项目,也使得电力企业面临来自各种设备和系统所收集的信息,通信管理系统承载压力也逐渐增大,对于信息挖掘、信息集中管理、信息智能分析的要求也开始出现,如果利用通信管理系统进行信息综合利用,为电气企业决策、执行作为参考,如何实现通信管理信息系统高效使用也成为建设难点。在通信管理系统建设方面,电力企业在今年开始尝试将骨干传输网的支撑能力进行提升,将其支撑能力建设放在电力行业通信类项目建设首位,迅速扩大骨干网建设范围,在不同地区建立不同等级的安全策略、优化区域节点的网络传输速度,巩固基础骨干网的支撑能力、提升核心骨干网的传输速度,从而保证整体通信管理系统高效传输和使用。

1.3 网管系统和配电通信建设亟待规范

由于历史建设遗留问题,我国电力企业分布在国内各区域的通信电力分区、网络规划、区域建设状况均有差异,且没有十分示范、完善和统一的管理流程,从而使得在网管系统的配置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化,无法充分发挥该系统对于整体智能电网通信管理的支撑作用。此外,随着我国配电通信、用电通信建设项目的实施,也使得对于通信管理系统要求有所提高,配电自动化、全网调度一体化、光纤到户、三网融合等都要求在配电通信、用电通信方面实现全国覆盖、全面监控[2]。

2 如何进行智能电网通信管理系统建设

2.1 设计原则及具体举措

首先,在进行智能电网通信管理系统设计时,应重点包括建立以国网、省网、地网三层系统,三级互联通信管理系统架构的建立;总体设计、分布实施、分层应用、分区管理,从而实现全面覆盖我国各省市区域的目的,在进行通信管理系统使用时,可以将数据采集、运行监测、集中管理等功能集成到区域或省网通信管理系统中。其次,在进行智能电网通信管理系统设计时,还需要按照成本最优、流程标准、功能智能的设计原则,进行整体框架和模块的设计。所谓成本最优,即无论是核心骨干网或是数据交换网的设计,都需要在满足国网、省网、地网通信需求的基础上,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严格设备选型,保证电力行业智能电网通信管理系统建设成本最优化;由于智能电网本身的特征,要求在进行智能电网通信管理系统建设时充分在已完成工程或已使用系统上,遵循原有系统适用性,将未来系统建设逐步实现流程标准,一方面通过整体流程优化、流程改革,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全新的、适应智能电网要求的数据交换模型、系统建设标准等;功能智能就要求电力企业在进行智能电网管理系统建设时,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实践和经验,实现整体智能电网管理系统在预警、数据分析、自动化等方面功能的智能化[3]。

2.2 注意事项

首先在进行智能电网通信管理系统建设时,需要注意整体项目规划的统一性,需要做到统一设计、统一规划、分布部署。这样才能保证整体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对于在早期建设或者正在建设的综合网管类系统,需要进行新型适配器的研发将其接入到整合后的数据交换系统中,从而实现数据联网功能;新建设的综合网管类系统,可以直接将数据交换系统拓展一个接口,进行接入,实现数据联网。其次,在进行早期建设的综合网管系统建设优化和改造时,需要针对性的去完善其标准规范中不具备的基本模块;如果该综合网络系统无法进行改造和完善的话,电力企业应当考虑直接替换为全新建设的系统,并将原有功能进行整合;最后,电力企业在进行智能电网通信管理系统建设时,需要遵循相关建设标准、建设规范,比如《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体系表》和《坚强智能电网标准体系表》,结合电力通信管理系统的特点和需要来进行建设[4]。

3结论

在智能电网建设的影响下,电力企业通信管理系统建设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电力企业应当拓宽视野,加强自身通信基础设施、应用、流程等各方面的建设,在项目建设方面充分支持智能电网整体规划,实现十二五期间智能电网通信管理系统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常宁,李伯中.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通信网发展回顾[J].电力系统通信,2011(5):10-15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篇7

【关键词】石化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加高效、安全的技术手段,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生产能力,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石化紧紧围绕自身的发展战略开展信息化工作,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企业生产层面和管理层面的信息系统应用,培育信息化人才。这些工作对石化企业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企业信息化概述

所谓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以企业流程优化为基础,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管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石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实践

在操作控制层面,国外石油石化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已经普及了数据采集、生产过程自动化、先进控制与区域优化等系统应用,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生产执行层面,国外石油石化企业重点建设了生产运行指挥、生产调度、油品调合、高性能计算、加油卡等应用系统,并用于生产的运行与管理,目前正在向可视化、协同化方向发展;在经营管理层面,普及应用了ERP、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系统,并且大部分企业正在进行ERP系统的集成。

信息技术的应用加速了知识的传递、加工和更新,提升了企业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生产能力。世界各国的石油石化企业都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国外石化公司非常重视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了先进的覆盖全公司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了工厂生产自动化和经营事务处理网络化、计算机化,如英国的BP、日本Cosmo石油公司、美国的壳牌、美孚石油公司等都建成了全公司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覆盖了全部炼油厂、销售公司、油库和加油站。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全球能源公司正在纷纷致力于合并一系列分散的网络,向智能化、虚拟化和按需分配方向发展。例如Chevron Texaco(雪佛龙・德士古)公司通过三年的努力已经把分散的网络合并到一个标准基础设施上,并且分别在位于加州的圣雷蒙市、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以及英国伦敦建立了网络中心。网络的整合和优化工作在过去三年间共为公司降低了1.26亿美元成本。

为了满足用户范围不断扩大、业务的连续运行性和数据的安全性不断提高的需求,国内企业对基础设施稳定运行和安全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国内信息化应用程度比较高的企业正在构建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具备覆盖广泛、安全可靠、支撑宽带多媒体以及融合业务的特点,同时,应用系统整合、数据集中存储与处理、容灾系统建设等也在进行中。例如,中国石油按照“六统一”的原则,建立了总部和11个区域中心,在每个区域中心进行了邮件系统硬件运行平台的集中配置、统一管理;ERP业务系统及其他经营管理业务系统的软硬件设施实现了在总部层面的集中配置和管理。

三、我国石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石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应该看到,石化企业信息化工作发展还不平衡,企业对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作重视不够、力度不强和深度不广。目前,我国石化企业的信息化工作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信息化人才缺乏

石化企业信息化人才要有比较强的技术实力、项目实施能力和维护支持能力。石化企业缺乏业务和信息技术复合人才,既懂石油化工生产流程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导致企业信息技术系统的建设达不到应用应有的水平,投入运行后,没有合适的支持体系和相应人才,系统也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信息化队伍不足还导致石化企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

(二)信息化机构职能发挥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成为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应用面会越来越宽,应用程度会越来越深入。近年来,虽然石化企业大多设置了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但这些部门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力度较为弱化,没有真正实现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信息化的组织引导职能发挥不足,影响了石化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管理模式建立。

(三)信息化综合应用效果有待提升

目前,石化企业还有相当多的信息系统应用情况不佳,源于这些信息技术应用基本是在不同层次的功能开发,应用的效果一般局限在一个范围中,还不能形成从市场决策、经营管理到生产装置调度和优化综合的应用效果;信息化应用没有充分提高企业的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企业业务应用人员也没有完全获得信息化所带来的益处。

(四)基础工作需要持续规范

企业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如果企业信息化是在不规范的管理、业务和数据等基础上进行的,这样的信息化建设很难帮助企业走上现代化管理之路,企业信息系统将经不起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考验,缺乏生命力和持久力。所以在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应对公司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使企业的各个基础环节都能够符合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规范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规范企业数据;二是规范企业业务和信息处理流程。

三、加强我国石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建议

针对信息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我国石化企业应紧紧围绕自身的发展战略和核心业务,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力度

把作用大、效益明显的信息技术项目列入重点建设内容,优先安排投资,加快建设,早见成效。强化集中运作,加大控制力度,关键是统一规划、统一投资,降低建设成本,追求总体效益最大化。统一制定企业年度信息技术项目投资建议计划,纳入年度投资计划,作为信息化建设专项投资统筹安排使用。在信息化建设内容、实施进度安排等方面,每年由信息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认真研究,制订出合理可行的计划。

(二)加强标准化建设和信息系统整合

根据统筹规划、急用先行的原则,以现有标准化工作成果为基础,加快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具体来说,要加强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标准化体系建设,需要补充和完善标准化的内容,适应不断深化的信息化应用要求;二是各种标准的应用,需要通过宣传、培训、考核等手段,强化标准代码的应用、规章制度的执行、统一报表的使用。同时要加快应用系统的整合,在业务方面形成标准流程和管理制度,在技术层面形成集成规范和模板。充分借助外部企业力量,组织企业力量参与其中,以加快工作进展,同时为以后的系统运维和升级奠定基础。

(三)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石化企业要加强网络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系统、数据中心、异地容灾、生产过程数据源的建设以及应用系统功能的提升和运行维护。网络要覆盖主信息采集点,主干网带宽要满足生产、销售、科研系统的应用要求,建成企业一体化的网管系统,实现全网全时管理。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既要保证企业内部网的整体信息安全,又要保证必需的性能和管理的方便性。建立企业数据中心和异地容灾系统,确保信息的安全,加强数据源建设。对重要生产装置和罐区的关键信息点必须配置必要的分析、计量仪表和采集设备,建立自动数据采集系统。为了保证网络的整体性能和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整体效能,要按照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通盘考虑,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并进一步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全面支撑福建炼化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四)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建设、维护和应用四支队伍,建立有利于稳定队伍的机制,保证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有效推进。建设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技术精良的建设队伍、服务优质的维护队伍、操作熟练的应用队伍。要健全信息化管理队伍,配备相应数量的既懂管理又熟悉信息技术的专职人员,全面负责本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要整合和优化企业的信息技术队伍,建立上下一体的运行维护体系,形成一支稳定,技术和作风过硬,对福建炼化公司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具有强有力支撑作用的专门队伍。建立ERP、供应链、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培训中心,全面支持公司的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建设一支以第一线业务人员为主体的信息化应用队伍,通过培训全部达到熟练操作,提高公司信息系统应用的整体水平。

(五)加强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

与国内外著名信息技术厂商、科研院校建立联盟和合作关系,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培养信息技术实施队伍和软件开发队伍,满足企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培训设施和视频会议系统,配合项目的实施和应用,多层次、多渠道地搞好信息技术应用和管理的培训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各个层次、各类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培训,特别要加强对中层管理人员及企业业务骨干人员进行较深层次的技术培训。通过编写应用系统操作指南,指导信息系统应用人员熟练掌握对应用系统的操作方法。开办专题培训班,强化培训和考核。

参考文献

[1]高莉莉.两化融合在推动石化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6).

[2]邱辉.基于协同管理视角对石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4,(10).

[3]罗志宏.大型石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炼油与化工,2014,(1).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篇8

【关键词】集体企业;运营管控;KPI关键指标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电力企业经过几十年计划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人员负担过重的局面,为解决员工安置和收入停滞问题,电力企业运用集体投资或员工出资的方式成立了一些多经企业。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集体企业的业务逐步涵盖了电力施工安装、装备制造、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物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等众多领域。

近些年来,电力集体企业通过借鉴主业信息化建设经验,在使用主业统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人资管理系统、ERP系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企业管理需要,通过购买成套的商用软件或自主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方式,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了管理效率,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效益。

1 电力集体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

现有的电力集体企业其企业治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和电力短缺情况下形成起来的,经营管理和组织架构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行政指令阶段,具体表现为:

(1)在财务管理上,似是而非的国有企业模式,少或是不进行利润分配,出资人无法真正履行管理责任和义务,以内部模拟市场方式进行分级经济责任制考核,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全额预算管理制度;

(2)在公司组织架构上,采用传统的生产性企业组织机构,各部门按职能划分,从高层到低层形成多级管理的直线职能制组织形式,即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

(3)虽然经历多次电力体制改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和制度仍未能够完全脱离传统管理框架模式,人力资源虽然总量大,但构成机构不符合生产实际,形成了行政管理和党工团等党群口工作人员偏多,而一线的生产人员及核心技术研发人员偏少的局面;

(4)多元化经营管理虽然从过去强调的“安置型”、“福利型”逐步向“效益型”经营方向发展,但没有从根本上实施改革,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理顺产权关系和建构现代公司薪酬分配制度。

2 电力集体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孤岛、重复建设

电力集体企业的信息化进程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时期。在建设初期,基本上围绕具体的业务管理需求,开发或引进相应的应用系统,追求的是“实用快上”的目标。各个应用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信息共享接口,“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现象十分普遍。

简单举个例子,目前电力集体企业在人资信息管控方面,可能同时有三个应用系统并存,如由国网公司统推的ERP系统、省公司建设的人资管控系统、地市公司自建的信息系统等。由于信息数据的多口采集、重复输入以及多头使用和维护、信息更新的同步性差,造成了数据统一性、准确性很差,且系统运行维护成本大幅增高。

2.2 集体企业经营管控力度较弱

电力集体企业的多种经营属性决定了其下属的各企业的业务经营范围是多样化的,各自管控的范围、管控的链条长度、管控方法和结构差异性较大。而各集体企业基本上依托自身的业务管理需要,多采用人工或自建信息系统方式进行管理,各集体企业的经营数据监管难度较大,经营数据无法满足国网公司和省公司要求报表分析工作的实时性、准确性。

3 电力集体企业经营管控的信息化建设思路

3.1 梳理形成集体企业经营管控体系。

通过对各集体企业进行分析研究,梳理形成集体企业的“态-类-级”分析表(其中“态”指集体企业经营类别和组织结构;“类”指集体企业的经营内容,“级”指集体企业经营管控的链条长度),明确集体企业经营管控系统的管控范围、管控链条长度、管控的方法和结构,为建设统一的经营管控平台打下基础。

(1)管控范围简单来说主要是明确集体企业经营盈利目标,找到合适的管控方法,约束并规范企业员工行为,最终实现经营盈利目标。

(2)管控链条长度主要根集体企业管理层级有关,厘清企业经营管理层的职权范围,有利于界定运营管控系统的功能范围及层次。

(3)管控方法则是指对集体企业人、事、物的管控方法,一个相对体系化的管控方式可以提高整个运营管控系统的管控质量。

简而言之,梳理形成集体企业的运营管控体系目的,并不是要将所有的集体企业的运营管理活动全部囊括,建一个大而全、完美的信息系统,而是建立一个基于目标和策略的企业运营管控系统,充分利用集体企业的既有资源(人、财、物),通过对企业关键运营活动的节点有效管控,保障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的实现。

3.2 构建集体企业的KPI体系和评价考核标准

关键绩效指标(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是通过对企业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

企业的战略目标是长期的、指导性的、概括性的,而各部门、职位的关键绩效指标内容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当关键绩效指标所衡量内容与企业战略目标一致时,透过对关键指标体系的控制,可以管控部门、人员的工作行为,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1)建立企业级KPI。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找出关键业务领域的关键业绩指标。

(2)建立部门级KPI。依据企业级KPI,确定相关要素目标,分析绩效驱动因素(技术、组织、人),确定实现目标的工作流程,分解出各部门级的KPI,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3)建立职位级KPI。进一步将部门KPI进行细分,分解出各职位的业绩衡量指标。这些业绩衡量指标就是员工考核的要素和依据。

指标体系确立之后,还需要设定评价标准。一般说来,指标指的是从哪些方面衡量或评价工作,解决“评价什么”的问题;而标准指的是在各个指标上分别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解决“被评价者怎么做,做多少”的问题。

最后,必须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审核。审核主要为了确保关键指标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绩效,确保KPI体系能够有效服务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3.3 注重信息系统集约化,规划建设经营管控系统

电力集体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经多年,已经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应用系统,诸如集体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系统、财务系统及其他的业务应用系统,在规划建设集体企业运营管控系统时,应充分考虑现有系统的优势,避免对一些业务模块进行重复建设。

要坚持以数据位中心,以业务为导向,遵循“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建立覆盖集体企业核心业务的应用系统,实现各级信息资源共享。还需要建立一套统一的信息标准,实现与现有应用系统整合,为日后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奠定基础。

4 国网南平供电公司集体企业运营管控的信息化应用实践

国网南平供电公司集体企业组织架构由总公司下辖8个分公司及若干县级电力集体企业组成的,业务涉及电力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勘探、设计、宾馆、物资、物业、信息等多种行业。

4.1 运营管控系统总体设计

经过对企业运营管控需求的调研,整体规划了预算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管理、供应链管理、绩效管理、人资管理、辅助决策等8大业务模块,强化以KPI指标为导向的运营过程中项目计划、指挥、控制、监督和跟踪管理。

4.2 运营管控系统建设思路

(1)以资本、资产、资金管理为主线,贯穿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

(2)以预算、核算、决算管理为细线,在“全面计划、全面预算”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各集体企业年度经营目标,科学安排各项

支出,对核算、决算的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以实现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的无缝衔接,提升企业的管控能力。对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费用、收入等数据进行汇总,提供预算执行情况的实时数据查询。将预算目标与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如成本/利润分析,费用分析等,提供相应的图形及报表;

(3)以项目为管理单元,将不同经营性质的集体企业企业主营业务进行统一归集管理。跟踪项目(主营业务活动)的成本、收入,实现关键节点管控;

(4)以非招标管理和合同管理为抓手,走好集体企业经营管理的第一步。将项目与非招标、合同进行关联,通过配置项目立项必要条件(项目经过非招标、签订合同)限制,管控关键节点,规范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实、有效性。

(5)对各集体企业经营过程的各关键节点实现可控、能控。如:规范收付款程序,提供收付款风险防范机制,所有付款通知单必须由系统生成并打印,打印过的付款单不得再作修改,重复打印(如有特殊情况)须填写再次打印的原因,系统自动记录此原因以作查询依据;系统自动计算每次录入的付款金额,并与应付款总额对比以百分比形式显示在记录表中,达100%时提示本单已结清;根据计算得出应付款余额,限制多付款的情况出现。

(6)根据“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要求,经营平台设置资金归集总帐户,实时归集各集体企业收入分帐户的资金;按审批需求下拨资金到各集体企业支出帐户。检查各企业账户基本信息,账户的期初、期末余额,统筹合理安排各集体企业资金的科学使用;

(7)应收款项(应收帐款和其他应收款等)管理:登记应收款项信息记录,实时核对相应数据,督促项目相关人员及时做好应收款项催办工作;

(8)实现集体企业年度绩效的编制、评价与查询功能;企业外拓市场绩效与自建项目绩效的预兑现申报、审批与查询功能,与项目管理模块形成关联,经集体企业资产监督管理委员确认为外拓市场、或自建的项目,可进行绩效预兑现的申报。

(9)形成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和评价考核体系,绩效评价指标包含:基础指标、关键指标、日常管理、专项指标等几类:

1)基础指标:安全生产、党风廉政建设、职工队伍稳定;

2)关键指标:总收入、利润总额、资产负债率、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率;

3)日常管理:重点工作、督办工作、部门配合工作情况、稳健经营指标、集体企业财务规范化管理、资料,报表,台账、合同管理;

4)专项指标:可控费用(不含招待费)、招待费、业务费、应收账款回款率。

(10)与现有的人资管理系统等建立数据获取接口,减少运营管控系统的建设成本,提高基础数据的利用率,并提供相关数据报表的统计、查询。

5 结语

基于目标和策略的集体企业运营管控体系和KPI指标及评价体系的建立,通过信息化应用,大大提高了企业资本运营质量,实现了经营指标、绩效指标的实时跟踪、检索、汇总、统计、分析、控制,扭转原来事后控制局面为事前控制,为集体企业经营和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也进而带动了合规、合法、合程序体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振亚.开创电力多经20年[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王剑辉,刘伟,王良友.电力市场中市场力与管制问题研究[M].电力系统保护与措施,2004(5).

[3]黄红梅.电力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1(02).

[4]杨娜.电力企业战略绩效管理与KPI体系构建[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

[5]陈坚,杨波.论电网企业集约化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J].电力信息化,2006,

[6]王守信.电网企业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应光柱的问题探讨[J].陕西电力,2010.

上一篇:绘本阅读的教学步骤范文 下一篇:自然科学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