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23 11:17:55

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内容

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内容篇1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初中体育;单元设计;科学探讨

一、 引言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和以往的初中体育教学大纲相比,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只给体育教育设定了教学目标,并没有像以往给予明确的具体教学内容。新形势下,为了保证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顺利实施,初中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制订科学且合理的单元教学计划,来指导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优质的教学单元设计可以为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提供高质的行动纲领,使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忽视教学单元设计不仅仅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很容易导致初中体育教学走上弯路,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初中体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如何制订科学有效的初中体育教学单元设计,已经成为广大初中体育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影响初中体育课堂活动高效性的内外因素剖析

1.外部环境因素

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制度沿袭之下,学生体育学习的外在相关环境,如: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影响体育活动的相关因素,学校和家庭都以学分为主要参考指标,偏重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注重于具体和抽象思维的训练,而对体育锻炼则甚少关注,更有甚者采取了阻挠的方式干涉,使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大,觉得体育锻炼对应试教育的作用不大,只是将体育课作为休闲的场所,而没有构成高效的体育课堂。

2.内部环境因素

在初中体育课堂上,内部环境也制约了体育活动的进行,首先,从体育老师的配备来看,专业的体育老师匮乏,初中体育课堂缺乏专业的老师指点和课程设计,成为部分老师的代课环节,体育老师基本没有什么培训机会,体育专业性培训和指导的缺失造成了初中体育的无视状态;其次,从学校的体育设施来看,由于学校资金对体育的投入非常有限,体育活动器材和设施呈现随意化状态,并没有伴随着体育课堂的合理化设计而采用,几乎空白的领域制约了学生体育项目的开展;最后,从体育安全的角度来看,由于家长对学生的安全非常重视,学校作为培训机构,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而对体育课程的设计有所保留,使生动活跃的体育课堂变成一潭死水。

三、初中体育教学单元设计应遵循的科学原则

1.不间断性原则

不间断性,强调的是在对初中体育的教学单元进行设计的时候,其教学内容无论怎样的扩展,必须是在现有的体育知识的基础之上,且必须保证其是有效的,延续的。唯有如此,体育教学知识的前后知识是连贯的,才能使得在日常教学中不会出现教学形式以及情景和内容的频繁改变,从而反映体育技术。

2.时效性原则

对教学时间的具体要求,是明显区别于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的标志。一些初中体育教师犯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那就是本来适合在冬季开展的教学内容,放到了夏季,或反之。针对此点,初中体育教师必须在单元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将安全健康放在单元教学设计的首位,然后遵循实效性原则要将体育教学内容的适宜季节充分考虑其中。

3.节约性原则

如今,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富民强,国家对教育投资也在不断的提高。大多学校体育器材配置已日趋完善。然而在偏远地区,山区学校的体育器材还是不能与体育教学相配套,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所以,在设计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务必不能奢侈浪费,一定要考虑到教学成本,且不能随意的变更。节约性原则既节约了资金,同时在实际教学中,也因为考虑的周密性而节约了组织教学的时间。

四、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单元设计的基本策略

1.体育教师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标准并没有对课程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给予明确的建议,也没有详细的体育教学内容,这在无形之中赋予初中体育教师更多的自,从而更加有利于充分发挥初中体育教师的自身优势。而体育单元教学对我们来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其要求初中体育教师必须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教育观念来指导开展日常教学。因此,新形势下初中体育教师必须以新课题理念为目标,以新课程改革精神为指导,有选择有计划地使用教材,做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双翼并举,从而使自己站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

2.应确立正确的体育课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确立是初中体育教师制订科学单元教学计划的第一步,而新课标提出了完全不同于以往初中体育课程的课时总目标,划分了五个不同学习领域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各自领域的目标,这种新型的目标体系是以往中学体育课程所没有的。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确立学习目标时,可以按照不同阶段学生的体育水平特点,有针对性地将五个领域的学习目标进行更加具体的细化,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也可以不用具体表述而用几句话进行总体概括,但要表达的意思必须根据新课程标准而制订,并且必须包括在其学习目标范围内,然后再确定要实现这些学习目标要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3.注重体育课程疑难点的把握

在初中体育课堂上,由于章节不同的设计目标,而使部分体育技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拦路虎”,尤其是女生,更是存在较强的畏难情绪,甚至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这就需要在单元设计内容中注重对疑难技能的创新手段,学生在创新的知识讲解与动作理解中得以明白体育疑难环节的要点把握,从而逐渐减少畏难情绪,进行试验性体验和进一步的理解。

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内容篇2

论文摘要:现行初中田径教材的选择过于陈旧,缺乏趣味性、个性化,以竞技为主线的教材内容标准高,脱离生活实际,不能很好地实现新的课程目标。通过对现行初中田径教材实施“变形”,针对初中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兴趣的特点,拓展和开发多种运动形式,呈现另类的田径运动项目类型(如健身类、娱乐类、生活实用类、游戏类等)。

田径教学内容是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体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围绕具体的体育课程目标,以田径运动作为身体练习、技能学习、教学比赛的形式,经过组织加工以后,可以在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的总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倡导的是“目标管理”的教学机制,因此,“目标统领教材和教学方法”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原则。根据课程标准学习领域和不同水平目标对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要求,对现行初中田径教材的拓展开发可实施“变形”的途径。

1.初中田径教材单元内容拓展方法程序

传统田径教学内容的设计只考虑了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却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致传统的初中田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新型初中田径教学内容在选择、拓展与开发中应避免上述问题,要淡化竞技技术体系,提高初中田径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拓展、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激发学习动机,真正做到为课程服务、为学生服务。基于田径运动的特点,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田径运动项目的基础性、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等是改革和拓展初中田径教学内容的合理举措。

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设计田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开发,下面是以娱乐、游戏为主题的单元内容拓展与开发设计的方法程序。

步骤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跑、跳、投项目,选择、收集学生喜欢的游戏、娱乐素材。如踢毽子、跳绳、跳皮筋等。

步骤2:对娱乐、游戏素材进行整理、分类与相关的田径运动技术相结合,拓展开发出新运动项目。如“跳跃类”“奔跑类”“投掷类”等。

步骤3:确立单元主题,并对上述“跳跃类”“奔跑类”“投掷类”的练习进行方法的改进与充实,形成主题,将多种运动及相关方法、方式融于其中。

步骤4:设计多种游戏、娱乐形式的变化,给学生提供上述“跳跃类”“奔跑类”“投掷类”练习方法、动作变化等的方法指导,创设多种变化的形式。

2.初中田径教材单元方案设计方法程序

初中田径教材拓展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为依据,以课堂实践为阵地,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使得拓展的教材内容与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适应,并符合本校实际。因此在教材拓展与开发的过程中,注重教材内容的创新性的重组与拓展的途径与方法,使其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设计合理的拓展与开发的方法程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构建单元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身体锻炼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验,根据相关拓展要素,改变原来单纯的按项目构建的田径单元,构建出“力量类、速度类、灵巧类、耐力类”等新型的“发展”单元。 转贴于

3.初中田径教材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论中,教学结构包括理论结构和实践结构。理论意义上的结构指教师、学生及教材三要素的组合关系,实践意义上的教学结构指教学过程中有关各阶段、环节、步骤之间相互联系的纵向结构和构成现实教学活动各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之间相互联系的横向结构。本着教学实践过程旨在改革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能力出发,设计初中田径教学的教学结构(亦为中学体育课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新构建提供借鉴)。

4.教学过程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

趣味性与游戏性原则:在田径教材的拓展及教学中“揉”进一些趣味性、游戏性、情节性的要素,使学生爱学、愿学、乐学。教育性与文化性原则: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挖掘该教材中的教育性和文化性因素,突出田径课程内容的健身、育人和文化价值,使学生在运动活动中受到教育,并了解与掌握各种形态的体育运动文化。适应性与可行性原则:田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校场地器材等条件,并具有可行性。生活性与实用性原则:田径教学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尽可能使田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并能够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宪,徐平.《初中体育课程田径教材分析》.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

[2]李文辉,陶于.试论我国田径健身体系的建立.体育与科学.2000.

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内容篇3

[论文摘要]对初中数学,就课程内容与教材教法两个方面加以研究,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的课程认知水平。

现在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教师的素养,关注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教师职业素质水平的提高。尽管在大学里,学校十分重视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的教与学;尽管在实习中,学生也有一些接触实际教学的机会,但由于时间极短,所以他们对教育理论课程的认知并不深刻,也无法实现对教育理论课程的内化,换句话说,教师对教育理论课程的深刻的认识与真正的内化,是在较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是在相应的专业化教育与专业化实践的结合之中,是在积极的职后教育或成人教育之中。在这种意义之下,数学教师对相应的理论课程的深刻的认识与内化,当然应当在相应的数学专业化教育与数学专业化实践的过程之中,是在针对数学教师成长与成才的职后教育或成人教育之中,尤其是对初中数学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更需加强他们的课程认知水平。初中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是义务教育的第三学段。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课程认知,可从课程内容与教材教法两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对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研究

对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认知,至少要从课程内容的构成、选择、编排和呈现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构成。为了比较,特将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简说如下。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是以数学知识为主线出示的,主要有“数及其运算”、“式及其运算”、“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初步”、“统计初步”、“平面几何”,其中包括直线形(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相似形和解三角形的基本知识。《标准》中所述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是以学生的认知结构领域出示的,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是“数与代数”(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坐标、图形的证明),“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学习)。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内容与《标准》中所述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就其知识主线来说,差别不大,但传统课程内容在大纲中规定较死。《标准》在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学生在第三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这就体现了灵活性与选择性,而且《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教材有多种编排方式。

(二)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主要考虑三个方面,即依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需要,选择最具基础性和工具性价值并且是初中学生都能够掌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习;依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选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接受、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习;依据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未来社会对数学需要的较新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和体验,比如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估计和预测,对数据的采集、归纳和分析并做出解释,对实际问题的模型化和运用模型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对电子计算器的酌情引入等方面的课程内容,以满足未来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除了基础性原则外,考虑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些原则之下,选择的课程内容对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对发展初中学生的能力,以及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思想,有较强的教育作用。

(三)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原则是:正确处理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初中学生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把知识的系统性和证明的严谨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兴趣性相结合;突出初中数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加强各部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将相关知识(例如方程、不等式、函数)适当分段、螺旋上升、由浅入深、循序渐近地进行编排;知识结构力求简明;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还应适当编排一些数学史的知识作为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的阅读材料,例如一些有关正负数与无理数的历史,一些重要符号的起源与演变,《几何原本》与《九章算术》这两种数学的源头,勾股定理及其典型证法,等等。

(四)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与第一、第二学段相比,整个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已经能够初步体现中学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在“数与代数”中,“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的呈现方式是适当分段、螺旋上升的;在“空间与图形”中,“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坐标、图形的证明”的呈现方式基本上是“直线型”的;在“统计与概率”中,呈现方式以强调“过程体验”与利于“探究发现”为主;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课题学习”以“切近初中生生活”与“提倡合作交流”为主。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在内容的表述上要注意趣味性、可读性,在内容的呈现上要图文并茂、有直观性,在内容的组织上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对初中数学教材教法的研究

初中数学的课程内容以教材的呈现与教法的落实而体现。教材为初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法为初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方法,是实现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初中数学教材综述。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基本上实施“一纲一本”的策略,“一纲”由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一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初中数学教材。从1992年开始,国家教委实行“一纲多本”的措施。从1993年秋季开始,出现了6种初中数学教材,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适用于三年制或四年制初中)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适用于四年制初中)出版、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适用于沿海地区的三年制初中)出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适用于内地的三年制初中)出版、另有国家教委“中学实验教材研究组”编写的《三年制初中数学实验教材(普及本)》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写的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材。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标准》,在第三学段的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一、选取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的素材”,“二、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三、体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四、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五、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六、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七、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在这种基本理念和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许多省市都编写出版了体现自己风格和特色的初中数学教材。数学教师在使用和研究本省教材的同时,也一定要参考其他教材,开发各种优秀资源,为课程内容服务。

(二)初中数学教法综述。刘云章、赵雄辉所编的《数学解题思维策略波利亚著作选讲》(湖志教育出版社)中说,波利亚提出了三条学与教的原则: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循序阶段原则,这三条原则也适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的教与学。在这三条原则中,最本质的一条是主动学习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数学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就初中数学学习而言,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来自教材、教师和其他方面的数学信息,而是在一定的数学情境下,根据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对外部数学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建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的过程。所以,学习主体的主动学习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坚持“为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而教”,这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观念。初中数学教学是初中学生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的主体和主角是初中学生。《标准》中对初中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经历了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能够发现与理解数学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标准》规定的课程标准的最低要求,乃至达到不同程度的较高要求。

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内容篇4

现在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教师的素养,关注教师在 教育 学、心 理学 、教学技能等教师职业素质水平的提高。尽管在大学里,学校十分重视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的教与学;尽管在实习中,学生也有一些接触实际教学的机会,但由于时间极短,所以他们对教育理论课程的认知并不深刻,也无法实现对教育理论课程的内化,换句话说,教师对教育理论课程的深刻的认识与真正的内化,是在较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是在相应的专业化教育与专业化实践的结合之中,是在积极的职后教育或成人教育之中。在这种意义之下,数学教师对相应的理论课程的深刻的认识与内化,当然应当在相应的数学专业化教育与数学专业化实践的过程之中,是在针对数学教师成长与成才的职后教育或成人教育之中,尤其是对初中数学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更需加强他们的课程认知水平。初中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是义务教育的第三学段。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课程认知,可从课程内容与教材教法两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对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研究 

 

对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认知,至少要从课程内容的构成、选择、编排和呈现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构成。为了比较,特将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简说如下。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是以数学知识为主线出示的,主要有“数及其运算”、“式及其运算”、“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初步”、“统计初步”、“平面几何”,其中包括直线形(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相似形和解三角形的基本知识。《标准》中所述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是以学生的认知结构领域出示的,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是“数与代数”(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坐标、图形的证明),“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学习)。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内容与《标准》中所述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就其知识主线来说,差别不大,但传统课程内容在大纲中规定较死。《标准》在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学生在第三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这就体现了灵活性与选择性,而且《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教材有多种编排方式。 

(二)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主要考虑三个方面,即依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需要,选择最具基础性和工具性价值并且是初中学生都能够掌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习;依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选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接受、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习;依据 现代 教育 科学 技术 发展 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未来社会对数学需要的较新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和体验,比如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估计和预测,对数据的采集、归纳和分析并做出解释,对实际问题的模型化和运用模型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对 电子 计算 器的酌情引入等方面的课程内容,以满足未来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除了基础性原则外,考虑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些原则之下,选择的课程内容对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对发展初中学生的能力,以及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思想,有较强的教育作用。 

(三)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原则是:正确处理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初中学生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把知识的系统性和证明的严谨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兴趣性相结合;突出初中数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 规律 ,加强各部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将相关知识(例如方程、不等式、函数)适当分段、螺旋上升、由浅入深、循序渐近地进行编排;知识结构力求简明;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还应适当编排一些数学史的知识作为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的阅读材料,例如一些有关正负数与无理数的 历史 ,一些重要符号的起源与演变,《几何原本》与《九章算术》这两种数学的源头,勾股定理及其典型证法,等等。  

(四)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与第一、第二学段相比,整个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已经能够初步体现中学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在“数与代数”中,“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的呈现方式是适当分段、螺旋上升的;在“空间与图形”中,“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坐标、图形的证明”的呈现方式基本上是“直线型”的;在“统计与概率”中,呈现方式以强调“过程体验”与利于“探究发现”为主;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课题学习”以“切近初中生生活”与“提倡合作交流”为主。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在内容的表述上要注意趣味性、可读性,在内容的呈现上要图文并茂、有直观性,在内容的组织上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对初中数学教材教法的研究 

 

初中数学的课程内容以教材的呈现与教法的落实而体现。教材为初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法为初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方法,是实现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初中数学教材综述。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基本上实施“一纲一本”的策略,“一纲”由中央 教育 行政部门制定,“一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初中数学教材。从1992年开始,国家教委实行“一纲多本”的措施。从1993年秋季开始,出现了6种初中数学教材,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适用于三年制或四年制初中)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适用于四年制初中)出版、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适用于沿海地区的三年制初中)出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适用于内地的三年制初中)出版、另有国家教委“中学实验教材研究组”编写的《三年制初中数学实验教材(普及本)》和 中国 科学 院心理研究所编写的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材。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标准》,在第三学段的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一、选取 自然 、社会与其他学科中的素材”,“二、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三、体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四、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五、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六、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七、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在这种基本理念和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许多省市都编写出版了体现自己风格和特色的初中数学教材。数学教师在使用和研究本省教材的同时,也一定要 参考 其他教材,开发各种优秀资源,为课程内容服务。 

(二)初中数学教法综述。刘云章、赵雄辉所编的《数学解题思维策略波利亚著作选讲》(湖志教育出版社)中说,波利亚提出了三条学与教的原则: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循序阶段原则,这三条原则也适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的教与学。在这三条原则中,最本质的一条是主动学习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数学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就初中数学学习而言,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来自教材、教师和其他方面的数学信息,而是在一定的数学情境下,根据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对外部数学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建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的过程。所以,学习主体的主动学习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坚持“为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而教”,这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观念。初中数学教学是初中学生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 发展 的过程,数学活动的主体和主角是初中学生。《标准》中对初中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经历了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能够发现与理解数学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标准》规定的课程标准的最低要求,乃至达到不同程度的较高要求。 

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内容篇5

关键词:伊宁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现状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0-0013-03

一、引言

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实施到今天已经12个年头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评价等方面与以前体育教学大纲有很大的差别。总结这12年实施的效果,可谓是有得有失。2011年12月教育部又颁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评价等方面与2001年《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方面,两个版本的《课程标准》从评价的内容、方法、标准等方面都有不一样的地方。从2005年起,新疆伊宁市初级中学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到现在7年的时间里,可谓是经历了2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了解伊宁市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现状,能够对今后实施《课程标准》(修订稿)起到借鉴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从新疆伊宁市20个初级中学中随机抽取8个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方面的专著以及相关论文,对相关资料进行内容分析;运用问卷调查法,在新疆伊宁市8个初级中学共发放教师问卷16份(每校两份),学生问卷400份,共回收教师问卷16份,学生问卷400份,其中废卷2份,有效问卷398份;运用数据统计法,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处理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伊宁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形式的调查与分析。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形式讨论的是谁对学生进行学习成绩评定的问题,即评价的主体。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主体主要有体育教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医生、家长、社区等。

由表1可以看出,37.5%的教师评价占学生体育总评成绩的91~100%,50%的教师占总评成绩的81~90%,12.5%的教师占总评成绩的71~80%。体育教师在整个评价主体中占绝对性的优势,至少占70%,这个比例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的相差较远。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评价这个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对自己在体能、技能、态度、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有一个清醒正确的认识,发扬长处,弥补不足。可能由于体育教师害怕麻烦,工作任务重,直接代替学生和其他主体进行评价,这种做法严重背离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目标和作用。

由表2可以看出8所学校都让学生参与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的评定,分为自评和互评两种形式。有5所学校学生评价占总成绩的0~10%,2所占11~20%,只有1所占21~30%。反映了学生在整个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定方面的地位比较低,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这个评价主体的作用,不能有效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仅仅靠体育教师一个人的即时评价是不够的,大多数评价都应该依靠学生自己或其他学生互相评价,因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一切学习行为、所有伴随行为而发生的心理现象,都要受到自我意识水平的影响。自我评价能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学习过程上,而不是结果上。学生互评,能引起同伴对某种关键部分的注意,强化他们自己的学习。

从表3可以看出,家长、社区、医生这3个评价主体所占的比重甚小,全部8所学校所占总成绩比重都在10%以内,这和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形式不符。

家长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促使家长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增强家庭体育氛围,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医生通过每年的体检,会客观的对学生的身体各方面做出评价,有利于学生判断自己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社区是学生最基本的生活场所,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社区度过,社区的工作人员的评价也会反映学生在社区的体育锻炼情况。

多元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形式可以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我教育的能力。

2.伊宁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方法的调查与分析。

在调查的8所学校中,有5所学校一学期只在学期末考一次试,3所学校期中和期末考两次试,4所学校在学期初和学期末考两次试。但是在学习每节体育与健康课上,8所学校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都做出了及时反馈,都比较重视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相比过程性评价而言,体育教师更喜欢终结性评价,因为它更方便、简单。

在调查的8所学校中,所有的学校都采用定量的方法评定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成绩,只有2所学校采用定性的方法评定,评价方法还是比较单一。我们认为要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采用多元的体育学习成绩评定方法。体能和运动技能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定,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可以采用以定性为主的方法评定。

8所学校都采用了绝对性的评价方法,只有1所学校采用相对性评价方法。可能是由于体育教师认为直接参考制定好的标准比较简单,而采用相对性评价方法比较复杂。

评定方法的选用将关系到能否调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积极性、关系到能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是否注重学生的进步幅度等。

3.伊宁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内容的调查与分析。

伊宁市初中目前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定的内容主要有身体健康、运动技术、心理健康、运动参与、情意表现、合作精神、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7个方面,但是大多数体育教师把运动参与、心理健康、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4个内容合为一个,即体育态度。

由表5可以看出,伊宁市的8所初级中学在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的学习成绩时,都以身体健康和运动技术为主。这也是一个可喜之处,全国大部分初级中学在评价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过程中都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和误解,从而扭曲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属性,而伊宁市初级中学评价时则体现出其本质属性,这也是《课程标准》(修订稿)在评价方面明确表明了评价的理念之一。

这8所初级中学在运动参与、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方面所占的比例只有20%,显然比例是比较低的。这也与我国在评价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时缺少规范性的指导有关,出现了随意的现象。部分学校用出勤率代替了这3者,可能是由于教师认为比较麻烦或者没有掌握这3者评价的方法,根本没有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目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只占总成绩的5%,反映了长期以来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评价中的地位,这与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评价方面总体要求不相符。《课程标准》(修订稿)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方法、锻炼方法,让学生获得终身体育锻炼的技能、意识和方法。

四、结论

伊宁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定的主体以体育教师为主,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医生和社区这些评价主体所占比例较少;伊宁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定方法以定量、终结性和绝对性为主,对定性、过程性和相对性重视不够;伊宁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定内容中身体健康和运动技术所占比例较高,而运动参与、心理健康、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所占比例与《课程标准》要求不符。

参考文献:

[1]汪晓赞等.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发展对策的调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4):4-7.

[2]汪晓赞等.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效果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102-108.

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内容篇6

一、初中体育教学评价现状

1. 体育教学目标和评价形式不同步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教学目标首先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但传统的初中体育的教学评价形式单一,出现“一刀切”的现象,使一部分学生在评价中处于劣势,限制了学生发展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由此可知,传统的评价形式无法满足体育教学目标的需求,而初中体育教学都是以体育教学目标为准进行的。因此,解决体育教学目标与评价形式不同步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2. 初中体育课程地位不突出,教学评价形同虚设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体育课总被视为副科中的副科,在学期紧张时还得给主课让路,而且体育成绩好坏也并不影响学生的期末成绩,这使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也慢慢产生“得过且过”的心理,使初中生的身体得不到系统规范的训练,使其身心不能全面发展。同时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师随意给分的现象,使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更加不公平,缺乏科学性,使初中体育教学评价形同虚设。总之,这样的现象使学生无法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教师无法发挥其主要作用,还使学校的教育产生缺陷,根本无法贯彻新课标的相关要求。

3. 评价内容单一,不具有代表性

传统初中体育教学评价一般只在期末进行,以期末的一次测试成绩为准,且考核内容以某些运动为主,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单一,考核结果只能反应一部分学生某项运动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平时的努力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这样的考核成绩并不能反应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很不具有代表性,这样也挫伤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初中体育活动无法更好地展开,也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初中体育教学评价

1. 明确教学目标,使教学评价形式和内容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初中生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事物往往产生美好的憧憬,因此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首先应该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活动的趣味性,进而感受生活的美好。因此在设定体育教学评价内容时应该加入学生的主观感受这一因素,如以作文、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把对某项体育运动或者课堂活动的感受表达出来。初中体育教学的另一个目标是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勇敢、有毅力等多种品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欲。因此教学评价的内容应加入学生平时在课堂中的表现,如活动的参与率和积极性,以及在活动中是否表现出了优秀的品质等。在所有课堂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鼓励和引导的作用。

2. 突出体育教学地位,强化教师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突出体育教学地位,需要来自教师、学校以及国家各方面的努力。在国家方面,关键在于政策支持,应禁止主课占副科课时并明确规定在一周的课时中体育课所占比例等。在学校方面,关键在于贯彻政策和监督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师方面,关键在于创新,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判要科学和客观,评判时要有明确的评判标准。把每项评判标准列成表格,然后对每项都分别打分,最后再以百分制的形式加以表现。同时也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3. 优化教师教学评价模式,实现多元化,促进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有重要地位,而教师教学的评价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积极性有很大影响。因此,要对教师教学评价模式进行优化。在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时也可以采取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校方评价相结合的多方评价模式,评价内容也可加入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出勤率、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而校方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则也要考虑到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在其他各个方面的表现等因素,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避免对教师教学进行考核时,只考虑学生的成绩的现象出现。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又可以更好地避免教师产生“得过且过”的心理,促进教师更好地贯彻教学评价模式,促进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

总之,初中体育教学评价在促进初中体育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对初中体育教学评价进行改革或者改善时,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进行有效地取舍和创新,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内容篇7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师;区域;教学质量;监测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4-0021-03

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各年级的语、数、英等学科教学质量监测,往往通过纸笔考试来进行,以统一的时间、统一的试卷、统一的评分标准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测试、评价,显示出高效、全员等特点。

作为以操作性知识为主的体育学科是否能与其他以认知性知识为主学科一样?对区域内所有学校、学生进行相应的体育学科的教学质量监测,从而了解学科的教学质量情况,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应对策与建议。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发现区域性的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监测的相关文献比较少。比较典型的有莫豪庆(2010年)以杭州市江干区中小学为例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测研究,他认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测应该以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的程度、体能发展情况为主,同时从体育特长及情意表现等全方位评价学生体育学习的情况。[1]樊伟(2014年)通过对北京市2973名五年级学生单杠、实心球、篮球和武术四个项目的测试,108名体育教师该四个项目教学技能测试,师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影响学生学业水平的学生自身因素和教师教学因素,并提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与教师教学质量的建议。[2]

上述二人都以抽测的形式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进行了监测。莫豪庆通过对学生体能、特长及情意表面等方面的监测以追求教学质量监测的全面性;樊伟监测的特点是形式多样,既有对教师技能的监测,又有师生的问卷,这为我们开展区域性监测在内容与形式上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现以2016年浙江省慈溪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抽测为例,剖析初中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几个要素,即为什么要评价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谁监测?监测什么?怎样监测?监测结果如何评价?

一、为什么要评价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

1.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是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强化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战略部署,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

这一系列的重要文件颁布,为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具有深远的意x。“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需进一步“强化体育课和体育锻炼”,而“强化体育课的关键工作应落实在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上”[3]。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对体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测与评价,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

2.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全面评价体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是否有必要对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众多专家、学者对体育教学质量的定义中寻找答案。

于素梅认为,体育教学质量,是体育教学效果的综合体现,主要由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目标要素集合成,指向的是教学结果,而非过程。[4]

潘绍伟认为,从内涵上可以将其体育教学质量分为两个方面:体育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的体育学习质量。并将体育教学质量界定为:体育教师授课水平和通过体育教学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体育教学质量不仅包括体育教师教的水平、教的态度、教的精力,而且包括学生在体育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效,即体育学习质量。[5]

邵伟德等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概念定义是:“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最终体现了学生在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和情感等方面所获得的达标等级。”并运用优、良、及格、不及格的区分度进行质量的评价。[6]

尽管上述三位专家、学者在内容表述上有些差异,但其基本观点趋于一致,即都认为: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包括教师授课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两个方面,是教学效果的综合体现,指向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因此,如果要全面评价体育教学质量,理应从教师、学生两方面加以开展。

二、初中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客体与主体

1.评价客体的确定

评价客体既是任课老师,也是该任课老师所教的班级学生。

(1)网络平台抽签,决定被抽测学校

2016年浙江省年慈溪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时,由于全市有35所初中,无法在短时间内对所有初中和所有老师进行教学质量的监测,因此,我们通过教研室网络平台进行了网上抽签,确定了其中8所学校为被测单位(全市划分为八个区域,网上抽签中每个区域中最小数字者为被测试单位)。

(2)随机决定被测班级

经随机抽签确定测试对象为八年级,随后根据8所学校填报日课表中八年级上课时间排定各校被抽测的具体时间并提前半天告知。测试组人员到达某一测试学校后,随机抽取上午(或下午)日课表八年级体育课中的一节课,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对该节课班级师生进行相应内容的监测。

2.评价主体,即测试人员

为了保证抽测工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我们从被测学校外随机抽取了3名初中骨干教师作为测试人员(第三方监测),测试人员具有较丰富的初中体育教学经验,且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测试内容十分了解,能客观地完成测试工作。

三、初中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测试内容与标准

1.初中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测试内容

(1)首先确定每学期必学内容

区域内的测试,首先要确保被测学校日常教学内容一致性。我们依据全市初中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的基础上,早在几年前组织骨干教师制定了以“运动技能”为主线的“慈溪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必学内容与考核办法”,并以教研室文件形式印发给全市各初中。现以八年级为例以表格形式加以说明(表1)。

(2)具体的测试内容

于素梅在《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建立的难题初步构想》一文中提出“监测内容”应“既有知识、技能学到什么程度的测试(如体育与健康知识测试,运动技术测试),又要有通过学习有了什么改变和提高(如运动心理品质、基本运动能力、体质健康)的测试”[7]的建议。

根据专家建议,并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8]提出评价内容包括“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况与合作”等四方面的评价建议,我们确定了2016年浙江省慈溪市初中抽测内容为以“知识与技能”为主,同时兼顾情感与品德的内容。“体能”这一块内容没有列入本次监测内容,其主要原因在于:日常体育课堂教学虽具有发展体能之功效,但学生体能的发展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课外大量的练习(或锻炼)的运动时间与运动次数。同时,每年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有该项内容,因此,在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中暂不列入指标体系。

其中“知识与技能”内容在八年级必学内容中随机抽签,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和排球正面双手垫球两项内容确定为本次测试的具体内容。

2.初中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测试的形式与内容

(1)学生方面

主要通过现场测评实心球、正面双手垫球两项技能,询问实心球和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做法、学习体会和任课教师日常课堂教学情况。

(2)教师方面

查阅教师近2年来的学生学期成绩评定表、教案册,访谈了解日常课堂教学开展情况、对教学质量监测的认识与建议(表2)。

四、抽测结果与分析

1.技评测试结果与分析

(1)技评结果(表3)

(2)结果分析

实心球技评,合格率最高为86.21%,最低为71.88%,平均合格率为79.08%;排球垫球最高合格率为96.55%,最低69.70%,平均合格率为81.21%。被抽测总体样本间两项技能测试无显著性差异。

个别学校技评合格率低的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是任课老师缺少对相应教材教法的钻研。合格率数据中最低的是H学校的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合格率,仅69.70%,是唯一低于70%的一项数据,通过询问课任教师,其回答的原因是正面双手垫球没有列入中考内容,看来体育中考或多或少地在影响个别学校的正常体育教学。

2.运动技术知识测试结果与分析

测试人员在技评过程中会随机对部分学生进行动作做法和学习体会的提问,80%左右被提问的学生能较正确地回答前掷实心球和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做法,75%左右学生能明白自己1~2处的错误所在或指出同伴1~2处的错误动作。

针对素质相对较差学生,若能较正确回答动作做法、指出同伴存在错误,则仍能评定为合格。这样,从某种程度上能积极鼓励先天身体素质较差学生认真领会技术动作做法,并在课堂中能积极观察同伴的学练过程,以利于调动素质相对较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其他结果与分析

(1)学生学期成绩评定情况

83.24%教师能按w能(40%)、知识与技能(40%)、态度与参与(10%)、情意与合作(10%)等四部分的综合评分法来评定学生的学期成绩,并且原始评分材料保管齐全。仍有16.76%的教师学生学期成绩评定的随意性较大,考核内容与考核办法与规定不相符合。当然,如能结合学校体育校本课程,选取相应的考核内容和标准也是值得提倡的。有个别老师出现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直接作为学生学期成绩的现象,虽然是个案,但仍能说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

(2)教案编写情况

从教案册编写情况看,绝大多数老师既保量(教案数与上课课时数吻合)的前提下保质(教案基本符合要求,有课后小结)。但也存在着同年级不同教师间必学内容不统一,甚至学期考核内容或考核标准不统一的现象。有个别老师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有内容的测试都纳入日常课堂教学中。《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就“测试时间的安排”,解读为“应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办法”“凡是与教材一致的项目,可结合体育课单元教学考核课进行测试”“体育课中没有教过的内容可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组织测试”。因此,我们理应“避免过多占用体育课时间专门进行测试”[9],以免影响正常的体育课教学。

(3)访谈情况

围绕学校体育教学常规和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对被抽测学校的学生和部分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初中学校已日益重视日常课堂教学的常规管理,也十分关注体育教学的质量。特别是关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安全性、初中体育中考的成绩。同时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对体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如果能将体育教学质量的监测结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将更能激发体育老师工作积极性。

通过对师生访谈,被监测学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虽然能关注运动知识与运动技术的传授,但普遍忽视课堂教学中“情感与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大都简单地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学生只是被动地进行学与练,几乎没有情感的体验。同时,没有较好地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相应的品德教育。

五、结束语

我们通过“测、问、看、谈”形式对技能和运动知识方面进行监测的尝试,了解了目前我市初中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为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全面、科学、合理评价体育教师教学质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全市性的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监测仅仅是一种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关键是学校层面对所有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测,也只有全面、全员、科学、合理的监测,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所有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莫豪庆.基于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测探究――以杭州市江干区中小学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0(1):69-71.

[2]樊伟.北京市小学体育学科学业质量现状与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1年北京市五年级体育教学质量监测结果[J].教育科学研究,2014(6):64-70.

[3][4]于素梅.对体育教学质量内涵及影响因素相关问题的研究――从强化体育课谈起[J].体育学刊,2014,21(2):81-86.

[5]潘绍伟.体育教学质量之四个关键问题[J].体育教学,2016(1):7-10.

[6]邵伟德,李启迪.中国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89.

[7]于素梅.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建立的难题初步构想[J].体育学刊,2014(3):95-99.

[8]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6.

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内容篇8

1.增强了人文性

在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政治课的政治性,忽视了政治课的“人文性”,政治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政治的感觉,使初中政治课教学缺少了人情味,远离初中生的生活,严重地影响了初中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反观世界各国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则十分重视“人文件”和“渗透性”教育。它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没有政治课的名称,也没有强调政治性,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效果好,而且富有人情味,学生容易接受。新课程标准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在继承和发扬旧课程标准强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特征之外,增强了“人文件”。强调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牛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小学生在鲜活的中学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更贴近中学牛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为一问受初中生欢迎的课程。

2.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

初中生一般都是13~15岁的孩子,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做人的关键时期,囚此,必须紧紧围绕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品德问题进行教育。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初中学生的品德教育明显不够,对初中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也较为薄弱,为了改变初中学生品德教育薄弱的状况,新课程标准根据初中学牛思想品德形成的需要,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课程标准将中学生在中学阶段打好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根本任务;第二,新课程标准充实了道德教育特别是公德教育的内容;第),新课程标准将初中思想政治的名称改为“思想品德”;第四,将小学中思想品德课与中学生思想品德课作为一个整体,高度重视切中思想品德课与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衔接。小学思想政治教学课程,现改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课打破了原来的一些框框,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进行建构。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公民与个人品德、公民与社会公德、公民与家庭美德、公民与社会法德、公民与社会责任。公民权利与义务等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在道德教育方面,新课程标准新增和突出了下列内容:(1)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门)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事情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3)理解自尊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4)知道每个行为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5)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6)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做人的基本要求,了解社会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7)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人为善;(8)知道人在人格、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9)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宽容和尊重,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10)懂得以平等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11)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平等意识;(12)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3.高度重视初中生逐步扩展生活

著名的教育家贝克曾指出,尽管各国,各民族乃至个人具有多种价值内容,但是人类“学会过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人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学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取得效果的一条“红线”。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心理健康,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思想品德课教学才会因此而变得“有用”和“有效”。在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与初中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在一些有关初中思想政治课的调查中,学生反映不喜欢思想政治课,认为思想政治课离他们的生活较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新课程标准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该课程建构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新课程标准调整了一些与青春期成长关系不怎么密切的内容。如删去了“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将它放到《历史》或《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去,不仅优化了课程结构,而且将宝贵的时间集中到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去。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整合作用

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信)行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上一篇:体育的教学重点范文 下一篇:广播电视的基本特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