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级耕地保护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1 17:30:07

农村级耕地保护工作总结

农村级耕地保护工作总结篇1

一些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产业化农业应运而生,打破了长期以来传统的农作物生产方式和种植方向。由单一的发展粮食作物调整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带来了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一次历史性变革。永吉县农业结构调整起步于1979年。近年来发展很快,效果明显。到2008年全县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比例已经调整到85:15,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财政增长。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从笔者调查的资料(1979-2008)主要有以下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2年,冲破“以粮为纲”的束缚,着重调整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并注重发展林、牧、渔等。第二阶段,1983-1984年,在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从发展农村商品经济需要出发,着重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第三阶段,1985-1999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特产业,加快产业调整。到1999年,农村社会总产值(现价)达到224372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30409万元(种植业、其它农业),林业总产值2152万元,牧业总产值88058万元,渔业产值3753万元。第四阶段,2000-2008年,大力发展绿特农产品,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高农村经济整体水平。依据区域独特资源和区位优势,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壮大特色产业基地,逐步形成一乡一品、多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万昌的绿色稻米、金家乡的玉米制种、北大湖的果品、西阳的柞蚕、岔路河的瘦肉型猪、黄榆的优质肉牛、永吉经济开发区的蔬菜等均已成为全县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到200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8,60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37,905万元,牧业总产值71,460万元,林业总产值2065万元,渔业总产值3370万元。永吉县农业结构调整通过四个阶段的发展,给农村和农业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促进了永吉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是今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农业结构调整是当前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必然。然而结构调整的用地问题给我们现行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机制带来了挑战和压力,引发了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容忽视。一是结构调整用地缺少统筹规划,一些地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缺少科学布局和总体规划,往往由企业或经营者自行决定,任意在耕地上搞开发。二是农用地开发利用机制不健全。三是重调整、轻保护,缺乏对耕地的保护意识。四是,复耕措施不到位。五是,农地管理机制不顺。本次农业结构的调整是由农业部门牵头,耕地保护上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农业结构调整中势必碰到耕地保护问题,两个部门缺乏沟通和统一思想,制定的目标和任务缺少两个部门的共识。

综上所述,耕地保护与农业结构调整一个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永恒不变。一个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增产增收的必由之路,不可阻挡。两者都紧密联系着我国人民生存、城乡稳定、经济发展大计。因此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应从保护和发展的辩证统一出发,本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能力前提下把耕地管好、管强、用好、用活。实现资源利用最大效益化的原则,树立新的耕地保护观,科学的农业发展观,做到耕地保护与结构调整的协调统一,相辅相成,互补互助,共同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是合理用地。结构调整时应依据各类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做好总体规划。根据土地资源及其他综合条件指标,搞好各类经济生产的合理布局。对优质农田要优先划入粮食生产保护区,实行特殊保护。因地制宜地安排农、林、牧、副、渔各种用地,发挥地区优势,保证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益化。保粮食安全的核心不在于保产量,而在于保生产能力。在当前粮食供应相对充裕情况下,可将一些不破坏耕作层的农经作物如林、果、草等安排在基本农田或粮食生产保护区,一旦粮食供应紧缺时,可迅速恢复粮食生产能力。保护粮食安全生产能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是严格控制非农用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结构调整中,除国家依法征收外,现有耕地不准随意转为非农用地。对于生态脆弱地区或用于生态建设的退耕地,要作为农用地加强管理,不得随意改为非农建设。

从农业视角出发,对不破坏耕层的种植业内部调整可不加限制;对部分破坏耕作层的,如挖塘养鱼,建临时性畜牧场、饲养场等视同农业用地,应到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签订复耕保证书,按标准交纳耕地复耕保证金。

建立完善与我县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耕地保护新机制。面对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历史性变革的新时期、新形势,应在现有耕地保护制度基础上同,积极研究建立完善与我县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的耕地保护机制。坚持在保护中发展,经发展促进保护的新的耕地保护观,使经济发展为耕地保护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满足各类建设用地需要,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实现耕地保护目标。要在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制约新增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的同时,逐步建立起与我县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相适应的对耕地保护的反馈机制,逐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力度,引导和利用建设用地收益补偿耕地,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增收增效。

农村级耕地保护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耕地;永久性基本农田;合肥市;空间布局

【Abstract】As we know, farmland is the guarantee of food and economic security, and the prime land is the main objective of protection.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make scientific reasonable planning and protection of prime land considering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Regarding Hefei city as the study area, we probe into the planning of permanent basic farmland conservation based on the fruits of the previous efforts supported by GIS technology. This paper provides not only basic farmlands in quantity, quality and layout, but also new thoughts and experience for other similar jobs.

【Key words】Arable Land; Permanent Basic Farmland; Hefei City; Spacial Layout

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实行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并重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别强调要求严格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引导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格局[1]。永久性基本农田,虽然只在基本农田前加了“永久”二字,但是彰显了其权威性、刚性、约束性和不可变更性[2-6]。

在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指导帮助下,合肥市切实贯彻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8号)要求,在继续稳步推进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的同时,按照中央新精神新要求,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中,“由大到小、由近到远”推进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工作。

1 合肥市基本情况

1.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基本农田保护情况

依据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期内,合肥市确保704.55万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其中:瑶海区2.78万亩、庐阳区1.05万亩、蜀山区9000亩、包河区2.55万亩,长丰县154.01万亩、肥东县165.69万亩、肥西县157.76万亩、庐江县131.08万亩、巢湖市88.74万亩。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2011年和2012年,我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均为704.55万亩,均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1.2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中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情况

按照省厅印发的《安徽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方案》(皖国土资〔2011〕417号)要求,合肥市稳步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数据库建设工作。目前,经内业划定、外业核实、建立数据库、自验初验,市辖四区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已基本完成,经市级初验,划定、建库基本农田面积7.44万亩;四县一市也已形成划定、建库初步成果。市区各行政区的基本农田划定面积(万亩)和和规划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亩)情况是:瑶海区(2.80;2.78)、庐阳区(1.06;1.05)、蜀山区(0.92;0.90)、包河区(2.66;2.55)。

2 合肥市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方面的举措

2.1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签订

2011年和2012年,我市市、县、乡、村四级之间应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数量分别为9份、67份、1373份,全部签订到位。2013年,我市应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数量分别为11份、67份、1373份。自今年3月份省厅部署此项工作以来,目前市县级目标责任书已全部签订,达到了要求的序时进度。

2.2 耕地保护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

2010年起,我市建立了耕地保护“三落实”工作机制。

一是,空间落实在图纸上。要求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全部划定到位,并做到数据库、图件与实地一致,实时更新。改变了过去基本农田位置不清、面积不准的状况。

二是,标识落实在边界上。已经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451个、界桩3283个。同时,要求按照“间距不断缩小,数量不断增加”的原则,每年加密,不断更新。

三是,责任落实在存折上。全国首创“基本农田五不准”印制在农户社保银行存折上的做法以来,已印制存折168万份,做到了市域全覆盖。耕地保护“三落实”工作机制的建立,在耕地保护工作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2014年3月28日,市政府印发《合肥市加强土地管理进一步做好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意见》(合政〔2014〕31号,以下简称“31号文件”),也将耕地保护作为“第一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要求,耕地保护情况,应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考核及离任审计。乡镇分类考核评价中应加大耕地保护工作权重。各县(市)、区、乡镇政府存在耕地保护政策执行不力和工作不到位、违反耕地保护政策的,应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责任追究。

2.3 耕地占补平衡及补充耕地质量

为了确保耕地“占补平衡”,31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土地整治。提高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新增耕地市级补助标准,经市土地整治重大项目领导小组批准的项目市级补助标准提高至8万元/亩。同时要求,积极发挥市新农村建设投资公司在土地整治融资方面的作用。创新土地整治资金筹措制度,在“拆旧”和“建新”地块外,引入“第三地块”,用其土地出让金先行周转拆迁补偿和安置房建设资金。“建新”地块出让金优先偿还周转资金。

为了提高耕地质量,提出积极培养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专业队伍。制定新增耕地质量评定标准和验收办法。土地整治及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应建立原耕作层剥离、收集、再利用机制,注重使用提高耕地质量工程措施,切实提高土地肥力[7]。

2.4 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及管理情况

2.4.1 项目实施

“十二五”以来,我市共续建、新建各级各类土地整治项目1137个,总规模85.2万亩,做到土地整治“大项目顶天立地,中小项目铺天盖地”。其中部级项目9个,省级项目23个,市级项目46个,县级项目1059个。其中2012年启动的三个总面积约35万亩的“碧水蓝天、万顷良田”土地整治大项目,分别位于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水源保护地区域、新桥国际机场区域、庐江汤池温泉旅游区区域,正在稳步推进,部分区域已经初见成效。另外,总规模10.97万亩的10个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中,10.81万亩农地整治均已完成,村庄整治规划的14个新村,建筑总面积123.7万平方米,3个已竣工,9个主体施工,2个正在规划设计。

2.4.2 项目管理

一是,强化了组织领导。市、县两级均成立了高规格的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市、县两级指挥部领导的调度、督查对项目顺利实施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建立了责任机制。各县(市)、区和市财政、农委、水务等职能部门也按照指挥部确定的职责分工,配合推进土地整治工作[8]。比如:长丰县将土地整治和招商引资作为党委、政府的两件头等大事,实行县领导挂帅、战役式推进、曝光式摄像,明确对乡镇进行三类年度考核,一类乡镇土地整治考核占比20%,二类乡镇占比50%,三类乡镇占比70%。

三是,健全了制度体系。严格执行了国家和省出台的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行业标准。市政府2013年以市长令形式印发的《合肥市国土资源管理规定》,市政府办公厅2013年印发的《关于推进土地整治建设美好乡村的实施意见》和2014年《合肥市农村村庄和农田整治绿化导则》,都对项目管理做出了具体规定。

2.4.3 项目成效

“十二五”以来,我市共维修、新建灌、排渠(管)道约2068公里,维修、新建泵站79座,维修、新建田间道路约1477公里,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防涝面积约27万亩。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实现了“小田变大田,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推动了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改变了农民住房破旧、布局分散、生态环境恶劣以及公共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约12万群众从中受益。

2013年,根据省厅要求,我市选取了肥西县官亭镇王集村、丰乐镇双枣村2个示范项目220个农户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调查显示,大多数群众在项目实施后将土地流转给了农业产业化公司,通过为企业打工和收取租金,增加了收入,群众对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支持度较高,愿意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的农户比例达到98%,群众总体满意度较高。

3 合肥周边优质耕地调整划定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存在的问题及举措

3.1 技术层面

一是,加强规划管控,强化节约集约用地,依法依规审批用地,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高等级耕地。切实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管制边界和管制区域,认真执行各项空间管制规则,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城乡建设用地管制边界;经批准确需调整的,要尽可能避让高等级耕地。十二五”期间,合肥以建设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为目标,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为核心,坚持“生态优先、中心提升、组团拓展、区域协同、特色彰显”的思路,统筹空间资源配置利用,构筑“1331”(“1”即优化提升主城区;“3”即特色发展巢湖、庐城、水湖等三个副城区;“3”即着力培育新桥临空产业基地、庐南重化工基地、巢北产业基地等三个产业增长点;“1”即创新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市域空间发展新格局,以前瞻性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和发展。

二是,严格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审批,建设项目选址(线)要现场踏勘、充分论证,通过方案比选,做到不占或少占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占用等级较低的耕地。

三是,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规定。全面实行“先补后占”政策,积极探索“以补定占”机制,实现补充耕地与占用耕地数量和产能双平衡。要针对当地实际,合理调整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提高建设占用耕地成本,加大补充耕地项目投入力度,提升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调整划入的基本农田等级等于或高于建设占用的基本农田质量等级。

3.2 政策层面

3.2.1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随着“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和“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巢湖、庐江以及原肥西小庙、高刘的区划调整,加上环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合肥的发展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亟需合理调整,需要省厅审查并上报国土部。

3.2.2 减轻“保红线”压力,试行基本农田生态补偿机制

“保红线”压力过大,是空间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市规划耕地保护率高达86%,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为此,下一步我市将适时向上级申请开展新一轮规划滚动修编,拟建议省政府在逐级下达规划调控指标时进一步缓解我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压力,充分发挥我市的资金优势和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资源潜力,在保护好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前提下,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大的综合价值,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3.2.3 试行耕地保有量考核“量随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走”

从人均耕地看,全国人均耕地1.5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安徽省人均耕地1.28亩,而合肥市人均耕地1.11亩,远远低于全国及全省人均水平。我市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耕地保护压力巨大。与此同时,省内其它一些城市耕地面积大但缺少有效保护的资金和手段。如能实现我市的资金和省内其它城市土地资源优势互补,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资源调控机制,实施耕地易地补充、易地开发,即利用我市的资金在欠发达地区开展土地整治,用欠发达地区的新增耕地调剂我市的占补指标,将更加有力地保护耕地资源,促进生态建设。而目前,省政府每年考核各市耕地保有量时,均以各市市域范围内的实际耕地保有量为考核数,这就导致通过省土地交易平台购买等方式取得的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不能作为我市耕地保有量纳入考核。为此,试点耕地保有量考核“量随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走”迫在眉睫,即以我市每年从其他市购买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数为标准核减我市当年的耕地保有量,将相应的耕地保有量指标增加至出售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市。

4 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的问题及举措

4.1 设施农用地管理方面

近年来,我市严格按照部、省要求,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支持设施农业发展。除了设施农业附属的管理和生活用房等永久性建筑物的用地,须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按照建设用地管理外,凡未使用建筑材料硬化地面、或虽使用建筑材料但未破坏土地并易于复垦的畜禽舍、温室大棚和附属绿化隔离等用地,以及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均可作为设施农用地办理用地手续。由经营者提出申请,乡(镇)政府申报,县级政府审核同意的程序和相关要求办理用地申请和审核报批,不纳入农用地转用范围,不占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但涉及占用耕地的要落实补充任务[9]。

31号文件明确要求,设施农业项目的配套设施用地,尽可能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和非耕地,不得占用基本农田。

4.2 耕作层保护方面

因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对基本农田保护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小田变大田,必然对耕地进行平整,可能破坏耕作层[10];不进行平整,直接种植树木、果林,也可能破坏耕作层;搞设施化工厂种植,对耕地进行硬化,必然破坏耕作层。我市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政府投资土地整治项目,要加强耕作层剥离和保护,防止出现破坏耕作层现象;二是,严格设施农用地审批管理;三是,加强日常督查,防止在基本农田上栽树等破坏耕地的行为。

4.3 后续保护责任方面

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时选择有测绘资质的单位开展成果图测绘,通过验收后进行信息报备,纳入年度地籍变更调查。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验收合格后,及时与乡镇(村)、农业流转企业等签订工程管护合同,落实工程管护责任。

5 结语

通过分析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情况,从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签订、耕地保护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及补充耕地质量等方面探讨合肥市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方面的举措;利用技术层面和政策层面探讨合肥周边优质耕地调整划定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存在的问题及举措;结合设施农用地管理、耕作层保护、后续保护责任落实举措深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的问题及举措的合理性,争取实现划定的基本农田在满足数量要求的同时在质量、布局都有较高的水平,为其他地区永久性基本的划定提供方法思路和经验。

【参考文献】

[1]丁喜莲,许庆福,魏鲁,许梦.市域高标准基本农田重点区域划定方法探讨――以山东省日照市为例[J].山东国土资源,2014:96-8.

[2]何建立.浅析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与保护――以慈溪市为例[J].浙江国土资源,2015:22-4.

[3]何钊,罗志端,邓丽玲.广西县级基本农田划定方法综述[J].北京农业,2015:149.

[4]关喻洪,李巧云,孔祥斌.生态型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研究――以唐山市滦县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4:74-7.

[5]刘一铭.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化告别“摊大饼”[J].协商论坛,2014:46-8.

[6]华于东,胡全一.基于GIS技术的县域基本农田划定研究[J].江西建材,2015:214-5.

[7]周怀龙.永久基本农田怎么“划”?――就106个重点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下达访国土资源部耕保司负责人[J].国土资源,2015:32-3.

[8]杨叶,杨武年.隆昌县基本农田划定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5:1-3.

[9]赵红强,张裕凤.内蒙古自治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问题研究[J].西部资源,2014:208-9.

农村级耕地保护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县级;退耕还林;操作;程序

左权县地处太行山主峰西侧,山西省东部边陲,属太行山上的一个山区小县。全县辖10个乡镇,207个行政村,16万人口。总面积20.0 772万hm2。退耕还林从2002年开始在左权县实施,全县有10个乡镇、185个行政村、4289个农户参与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涉及面非常之广。实施3年来,累计承担退耕还林工程造林0.4 752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0.2 046万hm2,荒山荒地造林0.2706万hm2,封山育林工程0.019 8万hm2。2003年春季接受了山西省退耕办抽查验收、2003年秋季接受了国家退耕办实绩核查,成活率、保存率以及面积核实率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上级退耕还林主管部门对左权县退耕还林工作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1 深入广泛地开展退耕还林宣传发动工作

(1)成立退耕还工作领导组,召开宣传动员大会。2002年初。左权县接到省、市退耕办下达的退耕还林任务后,立即成立了退耕还林工作领导组和领导组办公室。并及时组织县领导组成员单位、县退耕办成员和各乡镇的乡镇长、林业员、土地员、重点农户召开了宣传动员大会。同时邀请省、市专家搞了退耕还林专题培训。

(2)与此同时,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退耕还林组织机构,在本乡镇辖区内通过黑板、广播、宣传单等形式开展了大规模的政策宣传。

(3)通过宣传发动,做到家喻户晓。使左权县每一位退耕农户都充分了解到了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的钱粮补助政策,掌握了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要求与技术标准,认识到了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性。在广大农民自愿参与的基础上。形成了干群齐参与的建设氛围,左权县100%的农户都是志愿报名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全县有5000余农户主动申请承担退耕还林工程,有力地保证了工程健康快速推进。

2 逐级填写自愿退耕还林申请书

(1)农户填报“退耕还林农户申请卡”。按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有关规定,农户如果自愿将自己承包的耕地进行退耕还林,愿意按照国家、省、市、县等各级政府制定的退耕还林标准要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则填报“退耕还林农户申请卡”。内容包括乡、村、姓名,退耕地亩数、地点、土地证号,还林荒山亩数、地点、荒山使用证号等。填好后报村委会,村委会审核无误后加注意见,报所在乡镇政府。乡镇政府加注意见后报县通耕办。“退耕还林农户申请卡”一式4份,农户、村委会、乡镇政府、县通耕办各执l份。

(2)村委会填报“村民委员会退耕还林申请报告”。村委会根据农户填写的申请卡和本村的实际情况,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确定退耕范围和地块,同时确定退耕农户,确定宜林荒山造林地块和还林形式等。村委会汇总并填写“村民委员会退耕还林申请报告”,内容包括本村户数、人口数、劳力数、总面积、退耕还林涉及户数、退耕面积、荒山造林面积。“村民委员会退耕还林申请报告”一式3份,村委会、所在乡镇政府、县退耕办各1份。

(3)乡镇府填报“乡镇退耕还林申请报告”。乡政府根据各村的申请报告,结合本乡的总体规划和布局,初步确定退耕还林工程的行政村。并填报“乡镇退耕还林申请报告”,内容包括本乡共有行政村数,农户数、人数、劳力数.全乡面积、参与退耕还林行政村、退耕地面积、荒山荒地还林面积。“乡镇退耕还林申请报告”一式两份,乡政府1份,县退耕办1份。

3 县退耕办严格按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标准逐一审查各村申报农户

(1)立地条件调查。县退耕办根据乡、村、户的退耕还林申请报告和退耕还林的政策要求、技术标准进行逐一审查,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退耕地块进行小班立地条件调查。

(2)相关手续调查。审核农户退耕地的土地证,宜林荒山荒地的使用证,以及按退耕还林政策要求需要审核的其他内容。

(3)审核不合格的农户,该否定的则给予否定。

4 县通耕办下达年度计划,科学规划设计

(1)编制年度退耕还林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县退耕办根据审查核实结果,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编制年度退耕还林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经县退耕还林领导组审批后,逐级上报上级退耕办。

(2)经上级批准后,本年度计划以退耕还林领导组文件下发到各个乡镇。未经退耕办和计划部门批准,任何单位不得擅自调整。

5 县退耕办和退耕农户签定退耕还林合同书

(1)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应承担的违约责任。县、乡、村、户四级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与义务,县、乡、村负责监督、管理和服务,农户负责造林与管护。

(2)签定“退耕还林合同书”。经乡、村、户逐级申请,经县退耕办审核合格后,在乡、村两级负责人的见证下,县退耕办和退耕农户签定“退耕还林合同书”。

6 按照上级批准的“作业设计”以及“退耕还林合同书”规定的标准组织施工

(1)退耕还林实施农户必须严格按照上级批准的“作业设计”以及“退耕还林合同书”规定的标准进行施工作业。比如说地块不能移位,不能改变作业设计确定的栽植树种和栽植密度等。

(2)原则上要求“谁退耕、谁还林、谁管护、谁受益”。如果确实无力或无条件进行还林的,应委托他人进行还林,同时双方要签定“退耕还林委托协议书”。

(3)适时进行技术指导与服务。为了确保任务的完成,最大限度地提高造林成活率,农户应按照技术人员的指导分春、雨、秋及时实施栽植造林。农户、村庄需苗时,可向当地乡政府申请。或向县通耕办申请,由县退耕办或乡镇府统一购买苗木;也可由农户自行采购苗木。

7 认真抚育、补植、管护

(1)建立封禁标志,精心管护幼林。栽植完成后,要在工程的四周建立封禁标志,退耕户严格按要求对所造林地实施精心的管护和严格的封禁。建立县、乡、户三级管护网络。同时左权县还专门出台了《左权县林牧区域化发展规划》,规定在退耕还林工程区严格实行封山禁牧管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巩固绿化成果,确保退耕还林工程效果。确保苗木成活,早日体现生态治理效果。

(2)逐块进行工程的抚育、补植。春季造林结束后,要求农户在雨、秋季再进行一次全面的补植、补种,雨季进行一到两次穴面锄草和扩穴,促进幼苗快速生长。

8 严格检查验收。并张榜公布验收兑现结果

(1)乡镇检查验收。年度造林完成后,以乡镇为单位,组织专人进行逐块检查,写出乡镇自查报告,向县退耕办写出验收申请。

(2)县退耕办检查验收。县退耕办接到乡镇验收申请后,组织技术人员进行逐村、逐块、分户全面检查验收。写出自查报告,分别上报市、省退耕办。

(3)张榜公布验收兑现结果。公开办事程序,把退耕还林检查验收到户面积,钱粮兑现数量纳入乡、村政务公开内容,实行张榜公布,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全部做到了“三见面”、“三相符”、“三公开”,即人地见面、人证见面、人款见面;地证相符、地书相符、地粮相符;造林农户公开、退耕面积公开、粮款补助公开。

(4)核发“验收合格证”。对验收合格且张榜公布没有疑义的退耕还林农户发给“验收合格证”。

9 做好苗木费、粮食和现金补助兑现工作

(1)领取粮食和现金补助。农户凭县退耕办核发的“验收合格证”,领取相应的粮食和现金补助,并填写粮食、现金供应证。

(2)苗木造林费对户清算。年度退耕还林验收结束后,苗木造林费要对户清算。统—购买苗木的,扣除农户所栽苗木的费用后,剩余部分发给农户。农户自己购买苗木的,苗木造林费全部发给农户。

10 及时确权发证

(1)确权发证。经检查验收合格后的退耕还林地,按照有关政策要求,及时办理土地使用变更手续,确权换发林权证,把退耕还林地纳入林地管理范围,做到树定根、林定权、人定心。确保“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巩固好退耕还林成果。

11 严格责任奖惩

(1)严格退耕还林奖惩制度。坚持把好规划设计、栽植质量和检查验收几个关口。退耕还林年度实施结束后,县委、县政府将进行总结评比,对工程建设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不符合建设标准,没有完成建设任务的,追究有关单位和负责人的责任。对造林质量、作业设计、检查验收按省、市要求实行责任追究制,县纪委、监察局公布下发了《左权县关于加强退耕还林纪律规定》o加强工程质量检查监督,认真处理解决问题,对一些带有普遍性问题和工程质量问题的工程,在新闻媒体进行公开曝光,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

12 结论

农村级耕地保护工作总结篇4

xxx市国土资源局xxx区分局:

按照xxx市国土资源局xxx区分局(x区国土资发〔20xx〕661号《关于对xxx区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的通知》)要求,我镇高度重视,立即对辖区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自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土地总面积49529.5亩,其中耕地40015亩。此次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涉及我镇12个行政村,90个合作社,16个农场,3734户,图斑1412个,划定面积为29980.99亩(村集体耕地21143.39亩,国有耕地8837.60亩),占辖区总面积的60.53%,占耕地保有量的74.92%。其中,城市规划区涉及3个行政村,12个合作社,图斑133个,划定面积1523.95亩。

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落实情况

1. 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保护卡签订情况。

将下达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分解到各村委会责任人,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有关要求,镇政府与各村、各农场签订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与农户签《基本农田保护卡》,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进一步明确永久基本农田的面积、保护措施、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以及奖励与处罚等,全镇共签订区级责任书2份,与各村签订责任书24份,与各农场签订责任书32份,与农户签订《基本农田保护卡》7468份。

2. 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动态巡查情况。

按照国土资源目标责任书要求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相关规定,国土所积极开展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动态巡查,制定巡查计划,定期进行巡查。对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每周至少巡查一次,三级保护区不定期进行巡查。重点巡查是否有破坏、侵占耕地及基本农田行为,保护碑是否保持完整、整洁。并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台帐、巡查台帐、记录。

3、辖区内违法占用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情况。

保护基本农田是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我镇严格遵循这一基本国策,同时,严格按照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要求,加大基本农田保护知识宣传,严禁个人或单位占用耕地及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或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发生,较好的保障了基本农田质量、数量不减,杜绝了辖区内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现象发生。

4. 辖区内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摞荒情况。

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基本农田的规定,我镇对各村基本农田保护情况随时进行检查,督促各村对农户进行宣传,培肥地力,保证基本农田质量不减,等级不降,严禁触犯18亿耕地红线。

三、下一步的保护措施

(一)从严管控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

按照中央、省、市、区文件精神,此次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选址无法避让的外,其他任何建设都不得占用,坚决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不得随意改变永久基本农田规划区边界,特别是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

(二)切实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

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制度、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六不批”、“七有”措施等管护制度,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全部纳入年度考核评价,镇、村、社及农户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并在各村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将耕地保护及基本农田保护列为重点考核项目进行检查评比。同时通过严肃执法监督,对违法违规占用、破坏永久基本农田的行为严厉查处、重点问责。从而保证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三)加大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力度

结合我镇实际,紧抓已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机遇,在永久性基本农田相对集中的村社,大力推进高产农田建设,优先争取土地整理项目,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力求进一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效益。

当前,以城市周边为重点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正在各地全面展开,把握好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时代内涵,经过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随着《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贯彻执行,XXX镇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坚持从严保护

坚守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意识,将永久基本农田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要素,摆在突出位置,强化永久基本农田对各类建设布局的约束,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保护利用好永久基本农田。

2.坚持底线思维

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利益不受损四条底线,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要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充分尊重农民自主经营意愿和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民发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

3.坚持问题导向

凡是存在划定不实、补划不足、非法占用、查处不力等问题,查明情况、分析原因,提出分类处置措施,落实整改、严肃问责,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

4.坚持权责一致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监督考核制度,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要承担起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健全管控、建设和激励多措并举的保护机制。

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1.太平镇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有量13.17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11.24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率85.39%,主要分布在黄宜、杨梅、近潭、江头等村。成立太平镇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小组,在规划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立有牌及规划图,不准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破坏耕作物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种植建设生态林)。

2.在板料村委进行复垦项目,增加耕地面积420亩;

3.国土部门对占用基本农田建房,不准审批办理房产证;近年来在国家卫星的监督下,有效打击各种违建事件。

4.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黄宜、杨梅、近潭、江头等开展农发项目;太平、龙兴、上火等进行耕地治理;水利部门每年进行沟渠的硬化;

5.农业部门号召农户多施农家肥、有机肥、在财政资金的支持冬种绿肥提高耕地质量;

二、开展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采取的措施:

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相关规定,乡镇国土所积极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制定巡查计划,通过动态巡查和定期巡查。重点巡查是否有破坏、占用基本农田行为,保护区碑牌是否完整等。

乡镇国土所对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农村自建房、种树、种果、办养殖场、办企业等清理采取的措施。

农村级耕地保护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耕地存量;土管所;在岗无作为

徐州市的耕地面积从2006年来正逐年减少,2009年减少量最明显。耕地作为土地资源之一,它的减少将会很快制约“十二五”规划期间的徐州农业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徐州的人口增加过快,耕地消耗明显。“十二五”规划明年开始,我们必须先守住耕地面积的底线,农村经济发展才会有保证。现在耕地面积的减少的一个原因是公务员岗位无作为。

一、徐州耕地面积减少不是农民乱占的结果

目前徐州农村土管体系:县国土资源局,乡或镇土管站,村土管所(办)。村土管所(办)有时还是乡、镇土管站的办事组。“十一五”期间的2006年,徐州人均耕地面积为0.975亩;到“十一五”结束,徐州人均耕地面积可能在0.907亩了;2010年底徐州人口将增加到986万人(2005年底时人口920万)。2005年初徐州耕地面积总量为了8966010亩,2009年底时徐州耕地面积总量为8943294亩,五年中平均每天耕地减少12亩,照这个耕地“消灭”的速度发展,“十二五”规划完成的2015年时徐州耕地要缺少21900亩,2030年耕地要缺少43800亩。换言之,每天徐州耕地“被消灭”的平均速度越来越快。如果加上徐州农用地“被消灭”的平均速度,徐州耕地的面积的损失越来越大。

目前每天减少的12亩耕地哪里去了?舆论认为主要是农民建房占地消耗,也有文献报道是农村建路、建农业公共设施用地的结果。笔者在农村调查中发现:农民建房占耕地少,农村扩路、扩大工业园、扩风景区等占耕地多。村土管所(办)换班时耕地面积减少;乡或镇土管站小官(或临时公务员)变动时用地多;加快搞“形象或政绩工程”悄悄用地多。农村工业化的圈地、拆地中有很多利益可沾。现在乡或镇土管站的“小官”数量大、官岗多,他们的不作为对农民有“拓置家园用地”的带头作用。徐州市每天减少12亩耕地主要从乡、镇的景观发展看地,在开拓特别的家园或风景区时附近占地更多,市级学校有东、西城区,又在农村圈住教学基地。“城市要地,富人买地,商人办地,穷人卖地”成为耕地每日渐少的活动之一。

二、靠农村土管所难保护现有耕地

农村“土管所(站、组)”2000年在徐州就已经形成,其工作任务就是对耕地进行保护,也是当地绿色GDP的“控制阀门”之一。应当看到“土管所”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保护农村经济的稳定,保存住耕地资源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后期的乡、镇、村的不断地政府职能试验、修改、合并中,使农村“土管所”日日有变,月月调动,保存住耕地资源的任务变形了。加上原定乡、镇的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大跌大减,不少人将耕地变成能及时获到的半隐蔽资源之一。“十二五”规划初期,市、县、镇的政府财政管理中官僚无作为短期内难改变,“土管所”很难保护住农村耕地。

(一)现在“土管所”经济来源

他们的经济来源很缺要靠“临时的功效”补充才行。维护土地资源的拨款只能维持“土管所”宣传的现状。2009年县土地局对镇、乡、村的“土管所”并无有效的经济资助来源。现在实际经济来源少早就使乡、村的“土管所”不能行使制度内的权利,这就是基层公务员在岗无作为的依据之一。农村“费改税”造成乡、镇行政组织的收入的行为被迫自律,而市、县下拨的行政开支更少,底层的“官岗”却增加着,结果乡、村的“土管所”不照章办事就多了。2010年徐州农村都在进行提高农村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而市、县级的“经源”几乎没有。农村可观察到的耕地损失现象:房多、路宽、景大、水无、车快。当“土管所”对耕地管理的财政不够时,反而能向村民挖出耕地的潜力。一部分农民耕地的损失正是县城边远镇、村“土管所”主要的利益活动之一,“土管所”有更多的办法变农民耕地为新财富。

(二)原有保护耕地法规正在变形

发展经济占用耕地的新方法太多了。现在县、镇、乡的公共经济发展规模标准和数量超过“十五”规划的40%,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动用耕地这种后备资源越来越成为普通的事情了。农村税费改革后,2010年农民经济的主要税种减少,但剩余的税种征收量大特别是土地税征收量很大。2011年至少30%农村耕地还会按2009年原有保护耕地法规继续征收土地税,土地税高指标也定出来。农民人均大致相同的高土地税或土管税使一些农民自动转让土地,即有意为别人发展经济更多占用耕地。现在农村“土管所”得到国土垂直系统进行的土地税或土管税再分配,实际上这种规则无效。“土管所”也就放开让农民在所属耕地上租赁、转包、建厂、建筑和改造。农民变耕地为更多合法利益:一是被迫形成税源;二是加快增值使自己有利。2009年市、县、镇乡都有一些特殊政策使用耕地的投入来吸引更多商家达到了非绿色经济的发展。过去调整农民的种植面积、结构、亩产等耕地绿色经济的做法毕竟太慢了,现在农村“土管所”已经无法适应坚持原有的保护耕地的法规。

(三)镇乡、村的土地管理层仍在鼓励耕地的“特殊使用”

按国家关于土地或耕地使用的法规:耕地的“特殊使用”范围不能超过非绿色经济的要求。农村“土管所”无权对农民在承包农村耕地上进行提高农村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的农经项目。2010年市、县、镇、乡等的行政系统中公务员多的单位都面临着经济资源减少,因此他们在财政被限度的日子里很不好受:锅里少了,碗里浅了,碟里没了。对耕地的“特殊使用”国家不支持也不会有财政资金到县、镇乡。关键是村的土地管理层仍在鼓励耕地“特殊使用”。当农村“土管所”没有耕地管理的必备财政支出时,耕地的“特殊使用”就是吸引“内资”:放任农民自行处理耕地上的一切。农村80%的耕地“提高GDP的使用”就是要变耕地为路、景、水、站、园和厂。例如,徐州12条国道边上全是公司占地。2009年县、镇乡的行政系统在农村有指标的挖潜增税,农民马上用耕地来补偿自己损失的利益。徐州市行政界线上的镇、乡“土管所”根本无法管理好农用耕地化为新形式财富资源的活动。

(四)原有保护耕地法规对经济使用耕地的遗漏太多

现在市、县、镇的土地管理工作中使用财政支出的新标准和数量比“十五”期间高出40%左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急于动用耕地新方式多:尤其是各种农副产品的加工厂天天有新耕地被圈定。

按土地或耕地使用法规,“土管所”有权对农民承包的土地定期检查其使用效果,有权劝阻农民对承包土地作非种植方面的改造。现在徐州农村中的集体公益活动逐渐增多了其中包括一部分村委会竟有为完成县、镇乡的“财政目标”做主耕地另用细则。所谓财政目标是指:县、镇乡的行政系统按照不同耕地面积的档次和人口变化情况规划耕地的另用经济效益值。还有村委会要及时完成土地税款测度所缴款的指标也是财政目标(年度内必须达到的经济效果数量)。实际上各乡、村的政财目标满当当的,它们都是“政绩”工程落要实到农民耕地上。县、镇乡的行政系统的公务员检查土地工程项目很勤,为争取办成工程常常对农民耕地有偏激的使用行为。镇乡的公务员对土地的无作为就是对土地工程项目个人利益至上:他们坚持上级用地说了算。无作为人员主要是镇乡的公务员,他们用耕地提高乡镇的GDP值很危险。徐州每年的耕地总数量统计数据不可能准确,原因就是大量的农村“土管所”统计的数据不可靠。原因就是“土管所”的负责人每年的“耕地”统计数量还是镇、乡级公务员升迁的关键因素之一。管土地的负责人愿用前几年的耕地量数据让上级关键人士满意。各镇、乡中重复的耕地量数据投入现象仍然存在并具竞争性。聚财已成为特别灵活的乡土监管员用形象政绩工程的幻觉来调动耕地多的农户无偿支出某块耕地它用的手段。不少保护耕地的农民仍然面临着更多的“拓税”项目。徐州有些农村中心村镇中存在家族人多、财多、商多的代言人在“土管所”搞强行毁耕地的事。

三、消除管土地的公务员不作为的探索

(一)稳定耕地承包人员的耕地权并在县土地登记部门备案

农村“土管所”2010年要继续完善土地承包手续制度稳定耕地承包人员的耕地权制度,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土地资源政策。一方有实实在在的居民才能有土地使用权和受益权,农村“土管所”不能承受土地的转让权。在农村要规定农民不能在自己的耕地上进行非种植商业化使用。欧美国家控制土地主要是对农业企业实行范围更大的增值税、营业税和契税。在我国要控制住所有土地的商业化必须由县国土资源部门对土地进行注册登记方式进行管理,目前不能由镇、乡的“土管所”注册登记耕地方式进行管理。

(二)“土管所”应成为国土资源部门一个专业技术部门

现在镇、乡、村的“土管所(组)”形成了,但它们作为底层的土地管理机构时间长了藏着、躲着其与人口配套的农村现有耕地及耕地的非种植化事实。徐州乡村公路3年小建、4年扩建,至于县也建什么环城公路将耗费很多农村现有耕地。公路不能由市、县财经来规划,也不能转包或分包到各镇、乡、村的“土管所”去。土地是财富之母,耕地又是战略资源,它必须市国土部门来专管。镇、乡、村的“土管所”的构成人员应是专业培训的资源技术人员。现在清理“土管所”临时人员在短期内很难,清理县国土资源部门的非专业人员更难。虽然政策规定土地管理人员是资源技术人员,但事业单位人员平调有很多县财政的供养人员进入“土管所”。这一部分人员作为当地权威人士蚕食耕地的事实越来越多了。一个县的耕地保护资源的技术人员应在全县内定期地转动,每个“土管所”的耕地数量必须公开,每一起的失地投诉必究。如此才能保持稳定的土地资源存在,才能使耕地消失接近于零。

参考文献:

1、李如海等.江苏省土地利用――战略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万宝瑞.农村经济工作手册[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农村级耕地保护工作总结篇6

(一)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要落实到地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落实到地块,没有完成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任务的省、区、市要书面说明原因并提出具体解决措施和计划。未经法定程序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不得调整或减少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由于基础工作不扎实,在划定基本农田时将其他用地误划为基本农田的,要进行调整,并补划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基本农田。因现有耕地数量不足难以落实到地块的部分,可将土地整理复垦新增加且经验收合格的耕地补划为基本农田。

(二)基本农田保护档案资料要齐全并与实地相一致。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档案资料不完整的要尽快采取措施,做到省、市、县、乡镇四级基本农田档案、图件、数据齐备,可查可核,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件要做到在县、市、省逐级备案。对基本农田数量、地类、位置与实地不符的要进行纠正,如实变更,保证基本农田保护档案的现势性。

(三)规范设置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基本农田保护区要设立明显的保护标志。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可以统一设计,保护标志应包括基本农田的位置、面积、地类、四至、责任人、基本农田''''五个不准''''等方面的内容。对已经发生损毁的标志要尽快修复,对没有按要求设置的要尽快完善。

(四)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要落实到位。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要通过签订责任书的方式逐级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应以行政村为单位与乡级政府签订,设置村民小组的要签到村民小组,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在农村土地承包书标注基本农田面积的形式落实到承包农户,明确承包农户保护基本农田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基本农田面积与农户承包合同不一致的,可按承包面积落实到农户。对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落实到农户有困难的,可在行政村或村民小组的责任书后附农户亲笔签名的名录。

二、妥善处理基本农田用途变化中的有关问题,稳定基本农田面积和质量

(五)分类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中基本农田利用的有关问题。对于农业结构调整占用基本农田的,要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区别情况,分类处理。不得以农业结构调整的名义,减少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建设永久性建筑或进行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活动。对于不破坏耕作层的农业结构调整,可以保持现状,必须作为基本农田加以保护,严禁非农建设占用;对耕作层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破坏的,要限期恢复耕作条件;对于破坏严重,难以恢复耕作条件的要在依法处理后进行补划。农业建设用地布局要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衔接,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养殖业等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和布局的稳定。

(六)制止和处理好在基本农田上植树造林的行为。禁止地方政府或部门与企业、企业与农户签订在基本农田上种树的合同。对于已签合同,但尚未履约的,应立即废止合同。不得编制在基本农田种树、进行生态退耕等规划和计划,已经编制的要进行修改。对于在国发明电[20*]1号文件下达之前发生的基本农田种树行为要视情况处理。已经接近砍伐期的,要在砍伐结束后,尽快恢复耕种,并不得再执行或续签协议;对于刚刚栽上树苗的,可以移植到荒山、荒地、空闲地等适宜种树的土地上,并恢复基本农田耕种条件。

(七)妥善处理生态退耕中涉及基本农田的有关问题。对违反生态退耕政策已经退耕的位于平坝缓坡并且土壤条件和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以及绿色通道建设占用的基本农田,要作为可调整地类,仍按基本农田保护,并要限期恢复耕作条件。对于退耕的25度以上坡度或严重沙化的基本农田,不再作为基本农田,减少的基本农田可从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加的耕地等基本农田后备资源中进行补划,并依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基本农田后备资源短缺的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统筹考虑。对于生态退耕造成基本农田减少的要如实填报,在基本农田保护图上明确标绘位置和数量。

(八)对自然灾害毁损的基本农田要进行复垦或补划。对自然灾害毁损造成基本农田破坏的,要通过安排土地复垦项目恢复耕种条件。因损毁严重,短期不能恢复的,要作出复垦或补划计划;因损毁严重,难以恢复耕种,同时受后备资源限制,补划确有困难的,要说明原因,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解决。

(九)批准占用的基本农田要足额补划。对已经批准依法占用的基本农田,但尚未补划的,必须足额补划。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造成基本农田面积减少的,也必须足额补划。对补划的基本农田要对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并要相应调整或建立档案资料,补签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设立保护标志。对于补划的基本农田数量不足、质量不符合要求的,不予通过验收,并限期完成。

(十)进一步落实开发区闲置和撂荒基本农田复耕工作。在查清各类开发区占而未用的基本农田和因其他原因撂荒的基本农田面积、位置和现状的基础上,要明确复耕工作的责任和任务,根据当地粮食生产的季节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恢复耕种措施,拟定工作方案,对清理出的具备耕种条件的耕地,要结合落实国家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落实到承包户。对检查中发现没有及时恢复耕种的,要求地方政府说明原因,限期整改,制定明确具体的恢复耕种计划。

(十一)认真处理易地代保等随意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行为。对基本农田易地代保行为,按照明电[20*]20号文件要求,凡与此文件精神不相符合的地方性规定,应立即停止执行。对已经发生的规划调整行为、易地代保行为,原基本农田造成闲置的,应恢复为基本农田,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新进行相应调整。

(十二)认真对待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存在的有关问题。切实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保护和监测;对资金投入不到位、工作不到位、没有创造工作条件的要说明理由,并提出具体落实措施。针对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提出对策。

(十三)严肃处理违法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行为。对和举报案件要组织明查暗访,逐一排查。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特别是对在《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下发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仍然占用基本农田种树、挖鱼塘、建设绿色通道、进行非农建设等行为要坚决制止,严肃查处;对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涉及占用基本农田规模大,造成基本农田面积大量减少的地区,要立案依法查处,依法严肃处理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追究刑事责任的,应移送司法机关立案查处。

三、针对基本农田保护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有关保护制度

(十四)健全政府领导目标责任制,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全面推行和完善各级政府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任期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制定考核指标和标准,每年进行目标考核并兑现奖惩措施。对工作不力或存在问题的地区进行通报和警示。

(十五)明确职责分工,加强部门协作。按照法规规定,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强化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在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管理的职责,加大工作力度,既要有资金保障,又要有政策措施。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工作配合,可通过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保证两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沟通和团结合作;两部门内部也要将职责分工落实到业务部门和人员,为保证基本农田保护各项工作落实提供组织保证。

(十六)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日常管理。通过建立健全省、市、县、镇、村五级耕地保护管理网络,加强动态巡查和管理,坚决制止非法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的违法行为。抓紧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台帐,结合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综合统计建立基本农田管理信息系统。各省(区、市)要争取作到每年上报和公布基本农田面积及保护情况。

(十七)建立健全建设占用基本农田听证和公告制度,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的社会监督。按照《国土资源听证规定》有关要求,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非农业建设占用及农业结构调整等涉及占用或调整基本农田的,要实行听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或调整补划基本农田后,要进行公告;各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都要设立举报电话,发动社会各界对基本农田保护实行监督。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制定占用基本农田听证和公告制度的具体实施意见。

(十八)突出重点区域保护,建立有效的基本农田保护手段。要结合本次检查工作,对优质高产、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可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一些集中连片、优质高产的基本农田作为重点保护区,实行重点监管、重点建设;通过卫星遥感动态监测等手段定期对重点城市或区域基本农田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农村级耕地保护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机耕道路建设;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机耕路维护

机耕路,是指可以通行农业机械和机动车辆的农村道路,主要包括田间道路、村组道路、乡村道路。机耕道路,是连接田与机械、田与田、田与户、户与户、户与市场之间的纽带,是农村经济的大动脉,是农业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农民通向富裕的必经之路。机耕路是一条“致富路”,更是“民生路”、“发展路”。这从这些年机耕路给农民和农业生产带来的实惠就可以看出,农民开着农机和农用车到田间地头干活,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力,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修建机耕路,成为了一项民心工程、增收工程。

我县的机耕道路修建开始于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初期基本修筑成型,七十年代后家庭土地联产承包制在农村开展,使农村集体经济削弱,机耕道路受此影响基本停止建设。由于土地分散经营, 农户对机耕道路的维护的意识缺乏,为了扩大自有土地面积,逐渐蚕食机耕道路占为自有耕地,或为满足一己之利,随意挖沟灌溉人为破坏,完全不顾机耕路给广大农民带来总体的利益,使机耕道路低洼不平,越来越窄,有的甚至废弃或消失,致使农业机械(联合收割机,拖拉机、农用运输车等)根本无法通行,连人畜行走都不方便。农忙季节农机作业大显神威,深受农民欢迎,却因机耕道路问题,使很多农户望机兴叹,农机手也被迫减少作业量,影响了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而且常有农机事故发生,成为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瓶颈。加强机耕道路建设,实现“田田通”,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物质条件的重要内容。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机耕道路建设,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条件

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中央及各级政府购机补贴政策的推动下, 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步入快车道。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方面,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3600个,农机专业户10.2万户,农机户总数220万户,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350亿元。提高农机化水平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因素。中央“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中也提出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二十九条也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农村机耕道路等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加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时不可待,但是机耕道路建设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瓶颈,解决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瓶颈问题迫在眉睫。本人认为,机耕道路建设应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县财政可参照村村通公路、通自来水等有关政策,制定“田田通”建设相关规定和扶持政策,并结合土地开发平整项目、水利建设项目一并实施,力争在“十二五”规划末,在我县实现全县适宜农业机械作业的农田全部实现“田田通”,为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用创造良好环境,为发展建设新农村夯实基础,使田成方、路成网的田园风光与整洁的村容村貌相映生辉,展现新农村的独特魅力。

2.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机耕道路的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要想富,先修路”,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重修轻管的问题不容轻视,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业机械化和机耕道路建设的重要性,广造舆论,充分调动农村干部群众建设机耕道路、维护机耕道路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建设和爱护机耕道路的主力军。多年来,机耕道路疏于管理,处于无人管、无人修、无人问的状况普遍存在,致使原有机耕道路 破坏严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机耕道路建设与管理要同步进行,双管齐下,各级政府应将机耕道路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建立机耕道路建设和管护机制,在加大机耕道路建设扶持力度的同时,加快制定机耕道路管护的地方性法规,明确管护义务与责任、违规处罚规定,提高农民群众管护责任心和自觉性,共造管护为荣、不管护为耻、破坏必纠的社会氛围,让农民盼望已久的“田田通”得以真正实现,使机耕道路真正成为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

虽然,作为农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机耕路似乎显得“名气”不大,在一些地方,或是在一定时期内,会被忽视。但是,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民增收,没有数量和质量都保证的机耕路是不行的。特别是要推进农业机械化,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土地产出率,没有机耕路作为支撑和保障,是难以实现的。要建设好机耕路,首先,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重视起来,项目、资金、技术要有保障。其次,要有规划,杜绝建设的随意性。第三,要加大技术投入,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好机耕路,确保广大农民真正受益。质量有保证的机耕路才能切实发挥作用,也才是广大农民所盼、所需的,只有夯实农村机耕路,才能解除农民心头的担忧,从而推进高效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生态效益。 [科]

【参考文献】

[1]乔庆勇等.加强机耕道路建设构筑农机化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J].农业机械,2007.

[2]李晗蓉.乡镇政府应把农机化推进列为工作职责[J].2009.

农村级耕地保护工作总结篇8

一、广泛宣传引导

我镇要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将政策宣传到村到户,让基层干部和农民充分了解中央改革政策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做好执行新政策与老政策的口径解释、政策在补贴对象、面积认定、操作方式等方面的调整变化,确保调整完善后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落到实处。

二、认真核实拥有耕地承包权种地农民的基础信息及补贴面积

(一)2015年《农民补贴网络信息系统》补贴数据以2014年补贴兑付完成后为基数修改基础信息及增、减直补面积。

(二)核实好农户基础信息,农户姓名、身份证号码、存折帐号(邮政储蓄存折户)、联系电话、开户银行栏,农户姓名、身份证号码、存折信息与身份证件、户口本一致,身份证号码是第二代18位数身份证号码,农户联系电话真实。

(三)系统及“补贴面积汇审表”中农户总户数是有补贴面积的农户总户数,在系统中删除了没有补贴面积的农户信息。

三、认真收集资料

我镇收集纸质资料存档的有:

1.分农户的补贴明细表。

2.分村补贴的汇总表。

3.《2015年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面积汇总审核表》(即表1、2、3)。

4.镇、村两级公示图片(含电子版)。

5.其他相关资料。

四、强化公开公示

补贴资金发放实行镇、村两级公示制,公示内容包括补贴面积、补贴标准、补贴资金数额等,两级公示责任主体均是镇政府,公示时间不少于七天。我镇于2015年7月1日收到今年经县审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数据,在2015年7月2日通知各村回镇领取公示表回村公示,于2015年7月8日公示结束,镇级公示同步进行;在公示期间,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我镇在公示结束后立即收集各村公示图片,并上传相关信息数据。

五、及时上报

1.及时报送汇总审核表。我镇于2015年6月11日上报经镇长签字、政府盖章后《2015年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面积汇总审核表》(即表1、2、3)到县农经局、财政局审核备案。

2.及时上传系统数据。我镇于2015年6月18日上传《农民补贴网络信息系统》补贴面积等准确数据给县财政局农业股413室。

上一篇:概念教学的核心范文 下一篇: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