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16 18:07:5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篇1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理论价值;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7)01-0072-07

理念引导行为,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理念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它直接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和效果。深入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价值,对于教育理论系统研究和教育实践深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有的研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容及其形式探讨得较多,对其价值的探讨甚少,这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深化和实践发展。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涵的界定

要论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价值,首先要弄清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什么,即要把握其内涵。而要厘清W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涵,我们首先得解开“理念”“教育理念”神秘的面纱。

“理念”一词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在那个时代,理念通常被人们称作“形相”“通型”等,并且得到了哲学家们的青睐,在哲学领域被广泛地使用开来。在西方哲学史中,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们对理念进行探索,形成了“理念是一种模型”(苏格拉底)、“理念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实体”(柏拉图)、“理念是超越经验的概念”(康德)、“理念是观念的总体”(黑格尔)等认识。抛弃其中的唯心成分,这些认识给我们当今理解理念带来了重要的启示:理念是人们意识层面的重要概念,表达的是一种思想,或者一种看法、观念。如今,理念在教育领域广泛地使用开来,但是对于“何为教育理念”这一问题的认识,学者们的观点不一致,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来阐释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它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体现的是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有李萍等:二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界定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眭依凡等:三是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解释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理念是对理想教育状态的价值倾向与追求,持这种观点的有陈桂生等。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把教育理念界定为: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对于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观念体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种属关系来讲,属于教育理念的一种,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根据教育理念的界定,本文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界定为:人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体系。对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基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属于意识、精神范畴,但它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纯粹的主观意识活动的结果,而是它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观察和思考而获得的反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思想观念精髓。当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来源于实践,又将服务于实践,指导新一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动,使其得到检验、丰富和完善。总而言之,这种来源于实践又力求服务于实践的思想精髓,一刻也离不开现实的实践活动。

其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核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作为一种观念存在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幻想,而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如何发展更好的本质规定和终极追问,是根据现实状态描绘的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想图式和总体指向:它不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手段,而是对教育过程中内容的确立、方法的选择、载体的运用等实践问题进行高度抽象而形成的认识。不仅如此,这个高度抽象和追问的过程是理性的。它经历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发展过程呈现何种规律、未来将达到何种理想境界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科学的判断、反复的推理等理性思维加工过程,最后提炼出的是简洁的、指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引领网络社会的人们人格健全、走向幸福美好的思维规定。为此,我们认为,从本质上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维。

其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旨趣在于描绘了一种理想愿景。也即,它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达到某种状态或者某种效果的一种理想期待。这种理想的期待有两层含义:一是表达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美好的”“应然的”理想,作为观念层面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是对现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直接反映或机械临摹,而是建立在现实实践基础之上超越了现实状况的理想图式,是依从网络社会的客观教育规律作出的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应该更美好”的理想表达:二是表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想追求与现实状况是有适度张力的,它虽然是一种超越了现实状况的理想水平,但是这种理想水平并不是无法触及的,而是经过网络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如果一种教育思想经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切身努力都无法达到理想期待,那么这种教育思想就无法被称为理性的、科学的认识,更不能把它作为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教育理念。

其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种观念体系。观念体系,即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不是单指一个理念,而是由多种认识、多种想法组成的、具有一定体系的观念总体,比如对本质的认识、规律的认识、价值原则的认识、思维范式的认识等等。此外,网络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把握必须要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如技术的角度、主体间性的角度等。把握和审视的角度不一样,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认知状况也会不一样,由此凝练出来的思想观念也会不一样。这些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层次揭示出来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原则、思维范式等共同组成一个网状的观念体系。在这种观念体系中,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的理性认识共同着力于一点,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纵深化发展,共同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发展的总体指向和整体规定。

从这以上几个层面来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以下显著特征:一是内容来源具有客观性。如前所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本质上是一种蕴含某种理性认识、理想追求的教育思维,属于观念、精神范畴,从形式上看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但是,这样一种观念不是教育者坐在书斋凭空想象得来的,它的内容来源于丰富、生动的教育实践,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现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经验、发展的规律、呈现的趋势等问题进行理性审视和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涵、过程规律、价值表现、理想愿景的观念总体,是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对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实施准则。随着实践的深化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也会发生变化,理念的内容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这一角度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实践发展和时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客观性。

二是存在形式具有抽象性。理念的形成,往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且这种认知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实践认知的结果,即他们在科学认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实践经验和规律进行高度概括,是其认知超越于具体的、感性经验层面的存在状态。一般而言,对实践认知程度越高,理念的概括性就越高。经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们智慧思维的审视和加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最后以抽象的形式、凝练的语言表达呈现在人们面前,其存在形式具有抽象性。另外,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总是以一种观念、一种思维贯穿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每个环节,贯穿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每个过程,从根本上统摄、支配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具有观念统领性和思维支配性,在这一点上与其他具体的操作手段、操作方法相比,形式上呈现出极大的抽象性特征。

三是内容本质具有发展性。如前所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个由理想愿景、价值规定、精神指向等内容凝练而成的、带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表达的是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期待。一方面,这种理想期待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从一种念头的产生到由少数人掌握,再由少数人掌握变成多数人认可的理念,再到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升A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和研究的工具,这一过程体现了历史的发展性。另一方面,这种理想期待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内容来源于实践,社会实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理念的内容以及形态也将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形成的过程来看,还是从它整体运行态势来看,都具有显著的发展性特征。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理论价值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既离不开观念的理性抽象,又离不开对实践活动的考察和审视,在价值呈现方面也内在地包含了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其中理论价值主要表现为它对于理论研究的价值意蕴,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生的源头

教育工作者头脑中的一个念头或者“灵感”,很有可能就是一种教育理论的雏形,相应的,一种教育理论的创生往往就是来源于教育者(或研究者)头脑中某一刻闪现的“灵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其基础理论的产生,也与该领域理论研究者的头脑中产生的“念头”或闪现的“灵感”密切相关。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社会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因素。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教育对象呈现的思想问题、行为问题复杂多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各种挑战,运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效果不尽人意。由此,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者们开始思考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获得实效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运用什么样的载体、采用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教育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思考以及头脑中闪现的“念头”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雏形。随着实践的日益深入,思考日益成熟,人们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了与上述思考问题相对应的比较完整的关于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思路和想法,然后再用系统、严密的语言把头脑中的思路和想法表达出来,形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对象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虽然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但并不是玄乎得不可理解,因为外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作为知识形态存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它是可以被大家认知的,也可以具化为人们研究的对象,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它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问题的揭示密切相关,把它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思维规定,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何为根本、本质何在、理想愿景的终极追问,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化发展。具体说来,一方面,研究者们可以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当成教育理论专题来研究,以此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如有学者通过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走出困境的思考,得出了应该从教育理念着手解决问题的观点,重点研究理念范式的转换,厘清网络社会和传统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区别所在,由此迈开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重要的一步。另一方面,研究者们还可以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当做理论创新的知识基础,即在了解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根据教育实践发展的状况结合现有的理念推出新的结论,修正或者创新原有的理论体系。如有的学者根据网络社会的环境特点、生存方式、发展趋势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际遇,提出了新时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树立“智库”理念。此外,还有学者基于网络人际互动的视域指出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备“技术性教育理念、主体间性理念、平等互助理念与协商对话理念”。这些研究成果是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为研究对象,是对原有理念的一种创新;同时,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前发展,它们又将成为新一轮理念创新的知识基础。

(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工具

有学者指出:“教育知R具有‘助人创造’的功能。”意即,教育知识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们进行创造性教育行为。对于教育理论工作者而言,它能够帮助教育理论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论证或创新;对于教育实践工作者而言,它能够指引教育实践者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案、实施正确的教育行为。当人们用文字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表达出来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则外显为教育知识,随之具有“助人创造”的工具价值。首先,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理论研究的思维航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对整个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维范式、价值原则、理想愿景等认识凝练成的观念体系,它为人们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方向引领。比如在思维范式方面,它引导人们在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问题时,要观照网络技术环境、教育对象网络化生存方面的特点,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在价值原则方面,它引领人们在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问题时,时刻观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对网络社会人们如何提升网络道德素质、健全人格进行价值审视:在理想愿景方面,它引导理论研究者们不断分析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为新时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构更完善的认知发展图景,等等。其次,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理论研究的论证工具。在现实的研究工作中,奋斗目标的拟定、方法使用原则的归纳、载体适用条件的阐释等是否符合规定性,理论研究者们可以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寻找论证依据,因为它是整个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维范式、价值原则、理想愿景等认识凝练成的观念体系,是整个时代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总体指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引导着研究者们对现有的目标、内容、方法、价值原则等进行反复论证,对符合理念总体指向和整体规定的目标、内容、方法、价值原则等进行深化研究,落实为实践准则,对不符合总体指向和整体规定的目标、内容、方法、价值原则等,深入分析原因并对其进行转化和创新,由此不断丰富和完善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实践价值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践工作的贡献上,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学习的对象

教育理念最初是教育者头脑中的一种念头、思维认识,但是当人们通过实践把这种认识进行理性升华,形成文字,就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使学习者清晰明了地知道“教育的本原是什么”“教育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什么”和“为了达到理想状态应该如何实施教育行为”等知识信息,明确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路径、理想原则、现实指向和整体规定。从这一思路出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实践工作者学习和参照的对象。从事第一线的教育实践工作者们,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解读繁缛的理论,但是他们又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去解答网络交往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一需求矛盾关键在于提供一种简洁明了、指向性强的理论,让实践教育工作者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知识收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来源于实践而且具有引领性和发展性,形式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正符合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理论诉求。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学习,实践工作者们能够很快了解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理想愿景,以及达到理想愿景应该遵循的思维规定和精神指向。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可以帮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更便捷地获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充电”的对象来源,也是他们解决实践问题的“良方”。换言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活动之前,该信息传播活动的目标、效果都已心中有数,这个“数”就是来自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把握,它以简明扼要的信息引领着实践工作者们思考方向,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如技术教育理念,引领着教育者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典型区别,也引导着实践工作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内容表达方式、效果验证的技术方向思考。

(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努力的方向

这一实践价值具体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具有指引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表达的是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达到某种效果的一种理想期待。一方面,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树立了教育信仰。它明确地告诉大家,只要按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规定的总体指向和思维原则进行实践,就可以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走出现实困境,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这在极大程度上坚定了广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信心,使其不畏艰难朝着理想的彼岸前进。另一方面,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了教育操作思路。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前提和思维规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表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达到什么效果”的同时,也清晰地告诉了教育实践工作者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为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导和价值原则。根据它的思想指引和价值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可以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选择符合实际需求、符合价值原则的方法、优化实践工作方案,实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如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者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有间性思维,关注不同主体、不同层级的交互关系,确立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技术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技术的表达方式展开:平等互助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与教育对象交流互动,实现“双赢”的效果:协商对话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通过协商对话来把握网民网络心理行为特征,控制网络谣言;等等。由此可见,无论是教育信仰还是教育操作路线都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指出了努力的方向,指引着他们向某种“理想期待”努力航行。

(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的监控工具

要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符合理想期待,就需要对实践过程进行监控,时刻与理想期待作对照,必要时还要把理想要求具体化为行动任务,融入实践过程的相应环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正是这一过程的监控工具。所谓监控工具,具体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发挥的协调、控制的功能。这是理念的工具价值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身上的显著体现。首先,教育者可以根据它来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其实质是在网络社会环境中通过系列的信息传播活动提升人们网络道德素质、健全人们网络道德人格的过程。由于环境复杂、教育对象层次差异大、信息更新速度快等因素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传送、交换、加工、储存和输出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认识偏差,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审视和把握,教育者可以及时调控偏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航线的行为,沿着正确的操作思路前进,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如在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管理中,教育者榱舜锏侥勘昴衙獠扇∶つ可境、节点控制教育对象言行的行为。显然,这种高强度的干预方法是无法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此时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和审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通过对技术教育理念的审视可以发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管理(无论是柔性管理还是硬性管理)也是需要技术的,不仅必要,而且必需。网络教育平台的负面信息需要教育者以技术的方式进行恰当的引导,而不是盲目的删除。其次,教育者可以根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调控教育对象的行为。教育对象由于知识阅历、教育经历、认识水平等的差异,其行为与社会要求的不一致,特别是在信息“内爆炸”的处理方面面临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教育者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审视和把握,调整教育对象的网络信息行为。具体来说,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网络信息行为的调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意义的角度来调控,即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加意义制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意义的诠释,旨在通过积极的意义诠释维持信息受众积极的行为,中断信息受众消极的行为。二是从规范的角度来调控。即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行硬性或者软性约束,使教育对象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一般来说,规范调控主要通过法律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来实现。

(四)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检验标准

如果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想愿景和总体规定,那么在具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实践的效果如何、教育者有没有在总体规定内实施教育行为等问题,皆可以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来检验。从这一角度来看,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行为及其效果的检验提供了参照标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又一重要价值,这一价值贯穿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首先,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行为的评价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其教育行为合格与否的检验标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密切相关。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教育的环境因素发生了复杂的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很大的不同,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能机械地套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更不能把传统方法、内容、载体等简单地迁移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应该立足于网络社会环境生态,分析教育目标呈现的新要求、教育内容呈现的新特点、教育方法呈现的新境遇,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对教育过程合理地调整,对未来发展合理地预期,才能使教育效果无限接近理想期待。而这种准确把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深层解读。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理性的观念体系,其本质是一种网络思想教育思维,时刻以观念的形式无形地支配和规约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行为。按照科学的理念来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可以提高行为的效率,增强实践活动的效果;相反,违背理念的总体指向和整体规定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践活动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从这一层面来讲,检验教育者教育行为的合格与否,可以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角度予以审视,考量他们在教育信息的传送、交换、加工、储存和输出的各个环节,是否符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供的总体指向和思维规定。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测评教育者教育行为合格与否的重要指标体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环境;内涵;特征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10-01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之一。在现代社会,随着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的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环境。在众多的环境中,网络虚拟环境是最具代表性的新环境因素。

"虚拟"这一词是由中世纪苏格兰著名哲学家邓斯•司各特所创,最初与现实组成一对反义词,原意为潜在的。随着发展,后来又出现了虚拟环境这一词语。关于虚拟环境的讨论, 最早是美国著名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在他的《舆论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后来他在《公众舆论》一书中阐述了"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认为虚拟环境是"楔入在人和环境之间的,是'人性'和'环境'的杂交物"。由此可知李普曼把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对应起来,认为虚拟环境是我们头脑中的景象,现实环境就是外部世界。

继李普曼提出虚拟环境概念后,学术界也对虚拟环境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对虚拟环境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以刘绍庭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虚拟环境是在传播媒介大众化后由媒介营造的, 与现实环境相对应又可能与现实环境脱节的人工化的环境"。[1]另一种是以张耀灿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虚拟环境是人们用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装置,进行交流、互动的一种场景和经验。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维度,人们在这里将信息进行交流,用电子的方式表现物理的存在,也可表现那些可能和想像出来的世界"。[2]显而易见,两种概念有所区别,前者的内涵大于后者,是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但两者又有联系,学者们在表述虚拟环境这一概念时,都集中在媒介这一个方面,只是媒介对象不同。由于构成虚拟环境的信息源很多,考虑到计算机网络在其中所占的分量和所居的位置最重,因此,本文侧重讨论由网络技术营造的虚拟环境。即虚拟环境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把现实生活移植并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高度仿真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临场感觉的环境因素总和。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是指由计算机所形成网络空间中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网络虚拟环境从形式到内容、特征都与现实环境有着质的区别。其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得以存在、发展和变化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目标、内容、方法和实效。思想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除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一般环境的复杂性、广泛性、动态性、可创性等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即虚拟性、隐匿性、渗透性、交互性等特征。

1.虚拟性

网络虚拟环境具有虚拟性这一特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也必然具有这一特征。虚拟性的出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空间之中。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相比,在形成上,网络虚拟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环境;在机制上,网络虚拟环境是媒介重构结果;在内容上, 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有距离。在这个虚拟环境中思想政治教材不是纸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人也不是实实在的人,一切东西都是经过计算机语言编制而成的符号,给人以假乱真的感觉。因而在这个环境中"一切都不具有现实环境中的实体性,也不具有外在的可触摸性可察觉到的时空位置与形态,只是一种功能上的可重复性和实在性"[3]。另一方面,在这个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在虚拟的情形下进行,不是面对面交往,而是间接的人机符号交往。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目的虚拟性,更多的追求一种精神幻影,无法转换为现实的实践活动。

2.隐匿性

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环境中,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是面对面的交往,这样他们对现实环境的真实情况或多或少有所了解。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中,具有明显的隐匿性。一方面,网络中的交往是人-机-人的模式,是一种以计算机为中介的间接式交往,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中的隐性人。另一方面学生在网上可以利用注册代号、昵称、名片档来掩盖个人性别、年龄、职业、性格等真实信息,这样就可以在网络上畅所预言,发表自己的心声,进而不用担心自己的身份被暴露,或受到惩罚的事情。这种人机符号交往模式,隐蔽了个人的真实身份,造成交往的真实性程度低,真假难辨、善恶难分。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极易扭曲人格,造成人格的两面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3.渗透性

这一特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系统中,存在着大量有关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信息。当大学生与网络发生联系交流时,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这些思想政治要素的影响,循序渐进地渗透和内化,最后使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受到锻炼,人格得以完善。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因素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存在渗透与反渗透的矛盾。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的渗透性特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调动网络环境中的积极因素,规范网络环境,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

4.交互性

作为新兴的信息媒介,与传统的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介相比,它们都是单方面的向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传递由工作人员处理好的信息,而网络环境却不同,具有鲜明的互动性特征。其一是人机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可以根据已经设置好的电脑程序进行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互动,比如网络测试。其二是互联网中进行的人际互动。网络的全球性和开放性特征,使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网上交流与讨论。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广泛的人际交往的互动环境。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刘绍庭.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环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理论月刊),2006(10).

[3]王东方、肖永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环境及其建设[J].教育探索,2010(08).

作者简介: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篇3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为大学生表达思想、观点、意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网络舆情在高校范围的发展与渗透,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直面高校网络舆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探索,主动引导舆情走向,转变教育理念,拓展教育方式,必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概况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方式,是一定的社会或集团用自己的世界观改造社会的整体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多方面内容。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曾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做出具体要求: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从我国具体国情和社会实际出发,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体是教育工作者,客体是在校大学生,主体应发挥全方位的职能,包括引导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培育职能等。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间段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的理论和事物。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至关重要。同时,当代高校学子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对我国今后一时期的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甚至决定着民族思想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从这个层面上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直接面对在校大学生,而且通过大学生的中介,可以影响到整个社会,它将成为我国新阶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高校网络舆情概述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形成并传播的带有一定影响力的“焦点”、“热点”问题或者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意见与言论。据此定义。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对网络虚拟社区中的一些“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规模以及明确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高校学生以网路为媒介、平台,抒发自己日常生活过程中的看法意见,同时也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目前,大学生群体中主要的网络传播渠道包括了:即时通讯(如:QQ、飞信、MSN等)、社区网络(如:人人网、开心网等)、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等)。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网民数量急剧增长到空前高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信息的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越来越多的网民借助网络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与看法、观点和意见,网络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在网络空间内,国际国内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以及校园的一些热点问题通常都会以最新最快的速度出现,并引发大学生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最终,讨论的主题逐渐趋向特定的焦点,就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理念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同时,由于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缺失,容易产生一些非理性言语和行为,不良网络舆情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受到严重质疑。

三、高校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影响

(一)充分利用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有利于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舆情已成为大学生自主表达思想观点的“新窗口”,借助对网络舆情的分析,更能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网络舆情传播与影响范围的广泛性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借助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

(二)充分利用好高校网络舆情,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

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系统分析,还有助于更好的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走向,净化网络舆情空间,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利用高校网络舆情搭建思想政治理论平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分析研究,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地建设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平台,拓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思路和范围。另一方面,作为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开展的主体之一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同志、学生团干等能积极加入到平台构建和管理中,实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自我教育。

四、科学运用网络舆情,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在长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研究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创新性探究成果,从一阶段的实施情况来看,对推进高校网络舆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中的运用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分析学生网络生活,为工作开展做好准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篇4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

目前,网络广泛进入到了国民的工作、学习和娱乐等日常生活当中,尤其是青少年这个特殊的群体。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克服网络的负面影响,帮助他们确定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它对于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网络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

网络(internet)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以其信息量大、时效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已经迅速发展起来。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不仅是广大青少年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开展工作、进行交流的阵地,而且也为加强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颗璀璨的明珠。

1.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网络时代,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一个崭新的概念——虚拟空间横空出世。虚拟空间是网络操作者利用计算机等工具,通过控制其输入输出设备交互模拟产生的场景或经验。科学家和网络工作者们试图通过人工技术操作使得虚拟空间更加接近物理实在空间,以便在虚拟世界中可以不打折扣地解决以往必须在实在物理空间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就包含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2.节省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本。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凭的是一张嘴、一支笔、两条腿,很少使用技术,其实就是一项低级技术和劳动力集约型的社会工作。到了网络时代,互联网已经把整个世界联系到了一起,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融入网中。比如专家讲座也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限制,只需要将他们讲课、报告放到网上,大家随时可以上网观看;一些大型的社会调查可以在网上进行;一些学习、宣传的材料不再打印下发等等。所有这些极大地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本。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用相对低廉的成本,建立内容丰富、表现手段多样、可跨地域传播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手段,它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机遇。

1.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网络是对内对外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我们把握国际国内动态、了解舆论信息的渠道,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最经济合理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效提供了新的机遇。青少年在多媒体终端上,随时可了解校内、国内外的大量信息。因此,信息网络空间的变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并且在这个空间里,既有正面教员,也有反面教员。如北约轰炸了我国驻南联盟的大使馆事件,青少年学生不仅获取信息快,而且表现出强烈的愤慨和爱国之情,也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美国所讲的民主、自由、人权的丑恶嘴脸。

2.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网络技术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网络的快速发展及其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形式、方式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和民主性等特点,要求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坚持网上宣传的主旋律,又要研究宣传形式的多样化问题。青少年愿意利用网络学习有关知识、讨论或请教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从“单色”引向“多色”,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活泼。

在看到网络技术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等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网络具有开放性、国际性、两面性、隐蔽性等特点,其庞大的信息资源难免良莠并存、鱼龙混杂。网络社会既是一个有序的社会也是一个无序的社会。这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今世界,谁拥有了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谁就拥有了一切。网络是一个没有地域、没有国界的全球性媒体。国际互联网社会的全球性特征,导致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渗透与反渗透的较量表现得更加突出。由于技术的原因.现在很难做到对网上信息进行严格审查,也不可能对信息进行逐一核实,人们都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受和传播信息,这就使得有用与无用的、正确与反动的内容一并充斥网络,淫秽、色情、暴力、丑恶也在网上广为传播。发展信息技术的正面效应毋庸置疑,但一些信息大国、反动组织和一些别有用心者,利用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上大肆宣传西方的腐朽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敌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给我们的整治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三、大力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

面对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进和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抵制和消除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分析网络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既不要把网络视为“洪水猛兽”而惊慌失措,也不能等闲视之,听之任之。要克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病,适应新形势,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观念上的创新,大力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

1.将校园网建成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从一定意义上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就是用丰富、正确的相关信息,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过程。国际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十分庞杂,既有进步的、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反动的、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内容。网络宣传活动如果不加以合理的引导、必要的管理,青少年很容易迷失方向。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战斗力,把高校校园网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

2.坚持“两课”教育进网络。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为高校的“两课”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提供了全新的环境。面对这一全新的课题,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充分发挥网络在“两课”教育中的作用。高校I必须把“两课”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网络教育的新阵地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高校“两课”教学只要主动出击,在强化网络的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提高网络的吸引力方面下本钱、下功夫,就能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篇5

一、网络文化概述

首先应该弄清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迄今为止,对网络文化的概念尚无一个科学的、权威的界定。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实质还是文化,只不过它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所引发的信息革命,把人类带到一个崭新时代亦即所谓网络时代才产生的文化概念。从狭义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以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作为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则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与传统文化相比,网络文化具有如下特点:

(一)容量巨大。网络技术的发展已将人类的大量信息一“网”打尽。有关资料表明,1983年全球数据库总量为3.1亿条,1984年达到10亿条,1995年达到81.6亿条,2000年达到100亿条以上,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科技、体育、金融、卫生等,应有尽有。大量可利用的信息为人们的工作、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二)时效性强。网络的时效性优势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特征。信息高速公路铺设面向全球各地的网络,使经济信息、政治信息、舆论信息、思想教育信息和其他信息,都能够通过网络在瞬间生成、瞬间传播。网络信息以小时乃至分钟为周期更新,人们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

(三)开放包容。网络上汇集了全世界人类文明的精华,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开放的、自由的网络世界,打破了人们传统意义上的地域界限,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当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网民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时,增进了相互了解,突破了各种界限,赋予了人们更大的包容性与网络资源共享的价值观。

(四)难以监控。网络作为一种信息文化传播媒介,它跨越了地域界线的同时,也跨越了不同民族、宗教、地域所特有的心理背景、义化传统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在这种多元文化共存体中,人们自由地、甚至可以不负责地制造、传播、交流和利用各种文化内容。网上无需登记,完全匿名,网络传播是双向交流,自由度高,任何国家都难以对跨国界的网络进行有效的超国界监控。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对教育对象的挑战。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对高校学生来说,网络文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

1、价值观念冲突。网络文化是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界的,必然导致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各种思潮、价值观念不断涌入。互联网的特点,又使学生理解信息更加主动,带有很高的自主性,传统价值观念的权威地位不再坚不可摧,而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他们好奇心盛,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又很容易受情绪的支配和外界的影响,不少人有偏激盲从的弱点。因而大学生很容易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导致价值取向紊乱。

2、文化霸权主义。网络产生于美国,网络语言也来自美国;在网络世界里,英语文化处于明显的“霸主地位”,互联网上的英语信息占95%以上,中文信息所占数量微乎其微。世界性的大型数据库在全球有3,000个,70%以上来自美国,名列世界前茅的站点大都在美国。信息时代的斗争已经从武力较量逐渐转变为信息的交锋,谁能让自己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进入受传者头脑就会成为网络的霸主。不仅社会主义国家感受到了这种“文化霸权主义”的强烈挑战,就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有识之士也对这种现象表示担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争夺下一代年轻人尤其是高层次的大学生的斗争将更加激烈。

3、道德意识薄弱。网络的使用具有匿名性,每个人都能上网,且不用担心被别人发现其真实身份,因而也导致许多青年学生忽视道德规范的约束,很少考虑其网上行为的后果,甚至利用网络作为犯罪工具。例如,在网络上随意漫骂和攻击屡见不鲜,假话、欺骗习惯成自然,惟我所用的意识空前放纵。这种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必然造成人们人格的分裂,也必然渗透于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网络黑客、网络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等等。这反映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认识的错误性。

(二)对教学人员的挑战。网络时代,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来源。学生从网络上得到的信息比教师头脑中的知识多得多。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内容选择自主性的特点,决定了过去那种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的权威地位不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受到挑战,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教学人员除了具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还必须学习、运用网络知识、提高网络技术,善于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洞察学生的需求和心理,并适时地对其加以引导和纠正。

(三)对教学活动的挑战。从教学内容上讲,网络文化的兴起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除了传统的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还要对新出现的网络文化、网络行为、网络道德等进行探索和研究。从教学方式上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日益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技术的普及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具有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课还是形式单一,缺乏变化,势必收效甚微,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模式

我们必须从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网络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领域的矛盾和错综复杂,有时还表现得相当激烈。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网络文化已成为思想意识形态交锋的重要战场,必须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或制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主页,还要在校园网络主页以及聊天室中和其他栏目里,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21世纪是一个数字信息技术与文化高度交融的世纪,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正在勃然兴起。它为人类提供了新世界文化生活空间,建构起新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

总之,信息网络无疑已成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学校德育工作者务必要顺应潮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不断研究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解决新矛盾,寻找新载体,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少晶.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青年研究,1999.

[2]引导学生上网需要心的沟通.中国教育报,2004.8.16.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篇6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 述评

[中图分类号]D44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246-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网络对学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应用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如何提升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寻求和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模式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给出了众多不同的定义。研究者研究的视角不同,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也就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侧重于对于网络的研究,认为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强调网络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网络深入到了受教育者的生活和学习的各个领域,在空间、时间和传播速度上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其本质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辅助,网络主要是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的变革;另一类侧重于研究认为其本质是由于网络的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相结合,必然产生新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从而导致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一类学者认为,应该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面的区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的研究

(一)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战略性创新理念

创新性是一个事物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和源泉,创新性的思维和劳动能够推动摒弃原有的形式。在网络思想教育中所树立的创新理念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理论基础,以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为基础的教育内容。

(二)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实践理念

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实际可观性和参与性强的特点,鼓舞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来,提高网络思想教育的实践性。例如,通过网络对于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互动式讨论,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讨论,逐渐引导学生对于事物的判断和是非观,逐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

(三)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理念

网络的另一个特性是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可以实现远程的沟通,运用网络不但可以实现学生校内的教育,也可以实现校校之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交流。

三、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

(一)关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念的界定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为技术平台,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在网络上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关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研究

一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二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三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

四、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

首先,不断探索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枯燥,甚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只有深入系统地研究网络的特点和大学生上网的特点,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其次,掌控网络文化的引领权和话语主导权。

最后,利用网络的特点和优势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卢岚,徐志远,曾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J].学术论坛,2006(10):178-181.

[2]李琳.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04):69-70.

[3]宋元林.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现状及其有效运用[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07):49-53+85.

[4]温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7.

[5]姜晓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06):57-60.

[6]杨立英.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特性与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1):62-67.

[7]韦吉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辨析[J].理论月刊,2005(01):133-136.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篇7

近年来网络化发展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为重要的表征,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网络化时代,有着许多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这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的丰富资源、快捷的传递速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的达成提供了诸多的可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也就成了传统课堂、报纸、电视和广播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甚至成了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思想的意识形态教育,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就一种针对网络本身和网络空间所流传的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思想的疏解、批判和引导,与整体的社会控制是密不可分的,是属于社会控制的最主要的方面之一。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控制

在2月27日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今后一段时间,党和国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将中国从网络大国的处境建设成为网络强国地位。我们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强国,不仅包括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强有力的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网络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就是属于网络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何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我们认为就其内涵和外延来说,三个层面的界定皆可统合在一起:“第一,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是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三,是网络自身的思想批判与引导。”“网络环境”的限定词,旨在说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在网络空间中所进行的教育形式;“基于网络”这个限定词,则旨在说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块,是一个特殊的新问题、新工具、新方法和新内容、新理念的相对独立的教育对象;“网络自身”意欲指出网络本身也蕴含这意识形态特性,网络技术这个事件本身是又自身的政治属性、观念形态和思想性,也就是说,网络技术本身并不具备独立于思想形态的“中立性”,因此,对网络技术自身的特性所带来冲击应展的思想政治批判。我们认为,以上三种理解方式可以统合起来,综合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社会控制就是通过某些特定的力量对社会成员和社会结构进行约束和调节的行为,依据美国学者罗斯的分法,运用于社会控制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运用社会舆论、个人理想和道德、宗教、艺术等社会评价手段进行的内在的伦理道德控制;第二种是信仰、法律、利益和教育等方式,以外在的力量进行的社会控制。这种分类的方法对社会控制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简单社会分工的农业社会进入复杂社会分工的现代社会,从单纯的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进入到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社会控制都是广泛存在社会现象,作为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管理手段,它是维系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机制。但是,网络化时代,社会控制却面临着种种的挑战:首先,传统的强制性挑战面临着社会活力的风险。网络是光速化时空的信息传播方式,过去以政权组织的方式进行的运用国家暴力机构进行强制性的社会控制,不适用于网络时代的特征,强制性的社会控制不利于社会活力的建设,比如今天的朝鲜采用的强制性的信息控制。其次,政府施行社会控制也面临着时空变换的限制。网络化时代,国家、民族的各种界限都被突破,信息化时代就是全球化时代,政府的社会控制很难全方位的进行。最后,传统的社会组织面对网络化时代,处在外于网络空间的境地,而且传统的社会控制具有自上而下或至外而内的方式,网络空间则完全不具有这样的特征,任何一个点都有可能成为中心,信息控制变得异常困难。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控制的路径

网络社会的健康、有序是网络信息技术与运用处于成熟阶段的标志。美国学者罗斯社会控制得以实现主要是依靠两个方面:伦理的和政治的,伦理是基于情感维系,而政治则是基于特定目的实现社会维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运用罗斯所说的既是内在的,又是外在的两种核心的社会控制手段。我们认为,要实现这两种社会控制手段来达到对社会秩序的良好管理,需要细化为以下五个控制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网络教育理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网络控制的方式之一,它首先是一种教育方式,因此,要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我们认为,要适应网络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学会主动出击,以我为主。互联网是一个各种思想观念、政治主张的集散地,主流的价值观念、政治主张不去占领这个集散地,非主流的、甚至错误的、敌对的思想观念就会去占领。在开放的、多元的网络空间,我们不主动地去批判错误的、敌对的思想,我们的网络空间就无法真正地“清朗起来”。黄赌毒不去禁止它、假大空不去戳破它,颜色革命不去批判它,我们的网络社会就将成为社会动荡的根源和扩散地。我们只有一面批判错误的思潮和行为、另一面宣扬社会的正能量,阐述社会的主流价值,才能真正地站稳网络社会,引导网络社会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本身具有“去中心化”[1]的思想属性,而且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也同样具有开放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面对的是固化在某个特定文本中的知识系统,具有封闭静态的特点,网络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教育的内容会随时更新、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日益多样化和民主化,进而促进了教育主体思维日益地走向平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中固有的“灌输”方式,在网络空间中就需要更多朝向平等讨论,以理服人的方向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获得各类网民的认同和接受,无疑需要在平等的地位和处境中展开,让网民觉得教育的亲切、体贴和充满人道的情怀,以情感的丰富感染人,以道德的通透引导人,如此才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具有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建立网络教育的工作制度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今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缺乏较好的效果、还不能深入人心地开展工作,与工作制度缺乏规范性、统一性和持续性密切相关。要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引领性,就需要有完善、可行的工作制度。

统筹领导责任制度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担任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是中央一级领导的责任制度和领导制度的确立。各级各类机关,尤其是宣传部门、公安系统和高校系统,建立完善的领导统筹责任制度是当务之急。同时,建立科学的、完善的、可行的工作制度,使之权责明确,进而能够党政领导、齐抓共管地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和检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事项的落实是工作制度的核心。比如,就高校而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文件就指出,要主动地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加强网络建设。首先要使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途径,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其次,要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入服务学生学习和生活之中,以生动活泼的网络建设吸引学生;再次,要关注网络动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网络互动,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问题;最后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一面要对网络有害信息进行管理,另一面也能积极主动的宣扬正确有益的网络信息。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才能有保障地应对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三)加强网络伦理道德的教育

伦理道德是社会控制的内在手段,孔子曾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伦理道德的方式对人进行思想的引导,是能够达到社会控制的最高形式之一。网络伦理道德作为一种实践性的精神形式,是人们对待互联网的态度、意识和网络行为规范和评价的价值系统,是人们恰当地处理和调整互联网社会关系、秩序的原则和准绳。伦理道德是依据善之法则与精神创设出的对待社会关系和人自身的一套良好的思想行为方式。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法则使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变化,也对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已有的伦理道德不能完全适应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发展。比如,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对真实性、真诚性的伦理道德要求形成了挑战,网络技术的普遍运用,对泄漏个人隐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些名人的隐私被曝光,大量网民聚集观看,而网络监管力量又相对滞后,无法及时、彻底和全面地消除不良信息的传播,在这种情况之下,网络伦理道德的内在力量就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控制作用,就需要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对公民提出的具体的、明确的道德要求落实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之中,使网民能够渐次地树立起恰当的、正确的和高尚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能够辨别网络行为中的“荣”与“辱”。我们要通过有力的领导、有序的工作,积极倡导文明上网,大力建设有益的网站和严格监管不良网站,引导网名自觉地抵制错误的、不健康的网络垃圾,自觉维护网络秩序。我们还应该树立网络行为的“道德模范”,积极宣传正能量,给网络社会注入正确、高尚价值观,为网民树立榜样。

(四)提高网络监管的工作力度

互联网是一个自由、开放和快速传递信息的通道,也正是由于这样突出的特点,也导致自由度的泛散、控制力的式微,进而有可能走向自由的反面。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态势,我国的网络管理部门自2000年以来开始了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极大地控制了网络空间失控的风险,但是,从当前的形态看,法律法规的出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新兴出现的网络不能都是诉诸法律的途径,因此,行政方式的网络监管还不失为一种当前补充的形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篇8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在实践领域的应用和拓展,是关于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体系。本文主要探讨了面对当今社会科技化、信息化、创新化的发展趋势,如何遵循科学化的研究思路,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学科化建设,构建完整的方法论学科体系,以适应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

关键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科学化;研究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在实践领域的应用和拓展,是关于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体系。面对当今社会科技化、信息化、创新化的发展趋势,如何在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我们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学科建设三条科学化研究思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科学化和学科化。

一、转变传统的研究思维方式

任何思维方式都有传统与现代之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也一样。传统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在于它的静止性、片面性和封闭性;而现代思维方式更趋向于动态性、系统性和开放性。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对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根深蒂固,集权政治和注重道德教化的传统教育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演进影响重大,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中“重教化、轻科学”的现象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统治阶级巩固政权、教化民心的工具职能被不断强化,而针对这一学科本身的科学性研究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化的功绩我们不能全盘抹杀,崇尚道德在当今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依然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对于传统思维方式中的弊病,我们要有着清醒的认识,运用现代的思维方式,从传统思维的束缚中走出来,以更加系统、开放、科学的思维推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从根本上开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正确认识和把握其内在特征,提高其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纵深研究

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一是应重点加强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研究;二是应提高学科建设的科学性研究;三是应当加强基础理论的确定性研究。

1.加强体系建构的合理性研究。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在理论建设上还不够成熟,并且在名称概念的使用上比较混乱。表现在:第一,方法理论的分类设置不够科学,设定分类标准时往往根据主观判断随意划分。第二,对方法本质、功能的研究不够透彻,论据不足,论述单薄。第三,对方法的概括和总结还缺乏宏观的把握,没有全面的整合并进行抽象的科学化提升。第四,方法名称概念表述没有达成一致,使用现象混乱。这些都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科学建构的障碍。因此,加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建构的合理性研究,就需要科学有效的建立方法分类理论,规范方法名称概念的使用,在方法论用语上尽快稳定一批具有权威性的最小量用语,同时对方法论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在方法论的论证和阐述上寻求更有力的支撑,使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尽早实现理论的推广与实践。

2.提高学科建设的科学性研究。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理论研究的科学性研究,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上升到学科的高度。“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或者说,科学是以范畴、订立、定律形式反映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4]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上,在不少方面缺少理论性、系统性和说服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科学性与学科性。加深理论挖掘,使之更为科学,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重点之一。

3.对基本理论的确定性研究。

科学研究最忌讳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硬伤就在于对基本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和准确,在进行基本理论研究时所遵循的原则也不够明确,同时在研究方向上也没有科学的把握。例如,在当前的研究中有原则使用泛化的倾向,原则方法的含义最终指的还是方法的原则或方法原则。将方法所遵循的原则当作方法来定义是否合理,需进一步研究确定。此外还有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需要深入研究,以使理论更加明确,为整个学科体系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三、 提高对现代方法研究的驾驭能力

加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应对新出现的最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网络方法、心理咨询方法和非预测性方法。

1.网络方法。

互联网的普及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极其重大,应运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方法是当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方法,是指“建立在网络平台基础上,为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完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而采用的各种途径、手段和方法的总和”[6]。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对网络方法的研究相当重视,并且已经开始对这一方法进行探讨研究,得出一些科学结论。但是网络作为新兴事物,并且发展迅速,自主性和开放性较以往的传播方式都更为加深,对教育主体的影响更为直观、迅速且深入,带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也更为巨大。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方法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更有效的把握当前网络发展态势,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必然趋势。

2.心理咨询方法。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状况比以往更为复杂,各种心理压力与问题是摆在整个社会面前的重大难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侧重影响人们思想意识的学科,在如何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以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方面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因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方法研究,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方向。当前在心理咨询方法的研究方面还比较稚嫩,或者是局限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方法的浅层介绍、或是带有浓重的学科借鉴色彩,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论证,没能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同时,在心理咨询方法的实践应用方面更是缺乏专业的指导和规划。

3.不可预测性方法。

不可预测性方法是相对可预测性方法而言的。可预测方法可以通过正确预测人们思想发展变化,根据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各种变化,可进行有效的预防教育,防患于未然。而不可预测性是指没能遵循规律,事情结果具有不可预知性。这种结果的发生不是由于事情发生、发展没有原因及规律,而是由于事情发生的时空范围过大、促成因素过多等原因所造成。近年来,时常被提及的、突发性事件、社会危机事件等,就属于不可预测事件。鉴于这类事件的突发性和危害性带给社会的极大不良影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对这类事件的复杂性进行深入分析,科学预防和解决这类事件,并引导对教育主体正确看待这类事件,将其社会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以达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韩玉芳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

[2]唐志龙.现代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方式导论[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

[3]张维真.现代思维方法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

[4]杨建军.科学研究方法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5]王同亿.语言大典(下)[M].海口:三环出版社, 1990.

[6]刘长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作者简介:高宇.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在实践领域的应用和拓展,是关于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体系。本文主要探讨了面对当今社会科技化、信息化、创新化的发展趋势,如何遵循科学化的研究思路,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学科化建设,构建完整的方法论学科体系,以适应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

关键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科学化;研究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在实践领域的应用和拓展,是关于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体系。面对当今社会科技化、信息化、创新化的发展趋势,如何在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我们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学科建设三条科学化研究思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科学化和学科化。

一、转变传统的研究思维方式

任何思维方式都有传统与现代之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也一样。传统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在于它的静止性、片面性和封闭性;而现代思维方式更趋向于动态性、系统性和开放性。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对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根深蒂固,集权政治和注重道德教化的传统教育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演进影响重大,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中“重教化、轻科学”的现象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统治阶级巩固政权、教化民心的工具职能被不断强化,而针对这一学科本身的科学性研究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化的功绩我们不能全盘抹杀,崇尚道德在当今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依然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对于传统思维方式中的弊病,我们要有着清醒的认识,运用现代的思维方式,从传统思维的束缚中走出来,以更加系统、开放、科学的思维推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从根本上开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正确认识和把握其内在特征,提高其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纵深研究

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一是应重点加强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研究;二是应提高学科建设的科学性研究;三是应当加强基础理论的确定性研究。

1.加强体系建构的合理性研究。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在理论建设上还不够成熟,并且在名称概念的使用上比较混乱。表现在:第一,方法理论的分类设置不够科学,设定分类标准时往往根据主观判断随意划分。第二,对方法本质、功能的研究不够透彻,论据不足,论述单薄。第三,对方法的概括和总结还缺乏宏观的把握,没有全面的整合并进行抽象的科学化提升。第四,方法名称概念表述没有达成一致,使用现象混乱。这些都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科学建构的障碍。因此,加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建构的合理性研究,就需要科学有效的建立方法分类理论,规范方法名称概念的使用,在方法论用语上尽快稳定一批具有权威性的最小量用语,同时对方法论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在方法论的论证和阐述上寻求更有力的支撑,使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尽早实现理论的推广与实践。

2.提高学科建设的科学性研究。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理论研究的科学性研究,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上升到学科的高度。“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或者说,科学是以范畴、订立、定律形式反映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4]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上,在不少方面缺少理论性、系统性和说服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科学性与学科性。加深理论挖掘,使之更为科学,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重点之一。

3.对基本理论的确定性研究。

科学研究最忌讳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硬伤就在于对基本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和准确,在进行基本理论研究时所遵循的原则也不够明确,同时在研究方向上也没有科学的把握。例如,在当前的研究中有原则使用泛化的倾向,原则方法的含义最终指的还是方法的原则或方法原则。将方法所遵循的原则当作方法来定义是否合理,需进一步研究确定。此外还有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需要深入研究,以使理论更加明确,为整个学科体系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三、 提高对现代方法研究的驾驭能力

加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应对新出现的最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网络方法、心理咨询方法和非预测性方法。

1.网络方法。

互联网的普及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极其重大,应运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方法是当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方法,是指“建立在网络平台基础上,为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完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而采用的各种途径、手段和方法的总和”[6]。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对网络方法的研究相当重视,并且已经开始对这一方法进行探讨研究,得出一些科学结论。但是网络作为新兴事物,并且发展迅速,自主性和开放性较以往的传播方式都更为加深,对教育主体的影响更为直观、迅速且深入,带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也更为巨大。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方法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更有效的把握当前网络发展态势,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必然趋势。

2.心理咨询方法。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状况比以往更为复杂,各种心理压力与问题是摆在整个社会面前的重大难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侧重影响人们思想意识的学科,在如何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以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方面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因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方法研究,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方向。当前在心理咨询方法的研究方面还比较稚嫩,或者是局限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方法的浅层介绍、或是带有浓重的学科借鉴色彩,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论证,没能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同时,在心理咨询方法的实践应用方面更是缺乏专业的指导和规划。

3.不可预测性方法。

不可预测性方法是相对可预测性方法而言的。可预测方法可以通过正确预测人们思想发展变化,根据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各种变化,可进行有效的预防教育,防患于未然。而不可预测性是指没能遵循规律,事情结果具有不可预知性。这种结果的发生不是由于事情发生、发展没有原因及规律,而是由于事情发生的时空范围过大、促成因素过多等原因所造成。近年来,时常被提及的、突发性事件、社会危机事件等,就属于不可预测事件。鉴于这类事件的突发性和危害性带给社会的极大不良影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对这类事件的复杂性进行深入分析,科学预防和解决这类事件,并引导对教育主体正确看待这类事件,将其社会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以达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韩玉芳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

[2]唐志龙.现代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方式导论[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

[3]张维真.现代思维方法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

[4]杨建军.科学研究方法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5]王同亿.语言大典(下)[M].海口:三环出版社, 1990.

[6]刘长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作者简介:高宇.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金融产品投资方案范文 下一篇:理财规划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