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范文

时间:2023-11-16 18:07:41

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篇1

第一节  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 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现状。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和核心任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第二节  教学观与学生观 一、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而传统思想认为教学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传统思想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3、教学应该注重教学过程,而传统思想则认为教学应该重视教学结论; 4、教学应该关注人即学生,而传统思想则认为教学应该关注学科。 二、学生观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不依靠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 三、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因此, 1、要树立教育民主的思想; 2、要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3、要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新课程追求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为此, 1、教师有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2、教师要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与学生共同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3、教师要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未完待续)      

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篇2

一、划分小组是前提

班内的小组划分标准有多种,既有值日生小组,也有兴趣小组。由于目的不同,小组成员也就不同。而“自主互助理论”主张班内小组在构成上是一个班级的缩影和截面,小组的主要功能就是使所有成员为取得好的成绩,时时事事取得进步和提高做好准备。就是将当前班内学生按性别、学业成绩、兴趣等,将学生平衡划分成三到六人小组,并对小组成员综合素质按的高到低给与编号。组建后的异质小组采用轮流组长制,并设一名联络员,在每一学期可主要依据学业成绩变化进行一至二次动态平衡调整。从而创造小组间均等的竞争环境,保持小组内旺盛的合作和竞争活力。

二、学案导学是主线

学案即导学方案是根据不同的课型和教学目的,由集体讨论、研究,统一体例,编写出一个较高水平的导学方案,编写历史学案一定要牢牢把握几点:1.学习目标明确,突出重难点。2.挖掘教材,注重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3.注重联系现实生活。4.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学生根据该方案的要求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在课堂上相互讨论,遇到难题时教师加以点拨,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学案的编写一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重新实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二要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人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三、自主合作是重点

划分好了小组,编写好了学案,这是上好自主互助课堂的两个要素和前提。

在历史课堂上又应该怎样做呢?

1.锁定目标,情景导入

学习目标一般在编写学案时确定,由于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比较简略,仅仅是个条条框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这节课具体学习哪些知识、这些知识要达到何种程度、哪一部分知识是今天的必须掌握的内容。老师讲课前必须要告诉学生,即锁定目标。学习目标具体化后,接着是导入新课,课堂教学导入,要根据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不同的课时、课型导语都各不相同。但导语起的作用相同,那就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调整思维位、激发兴趣,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转贴于

2.夯实基础,自主学习

这是学生根据学案,自己学习阶段。一般采用:把知识点分给各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都有自己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主预习课本,在这过程中可以互相讨论,查阅资料,但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完成任务后,各小组要展示答案,可以找一名小组成员完成。每个小组展示完结果,就意味着这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都有了明确答案。这时,我们还要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掌握这些知识。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用最短的时间学到了最大容量的知识。由于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我们要抓住新知识的关键环节,进行突破性讲解。讲解过程要引导学生思考,启发思维,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设计一个个疑问,引导学生进行台阶式思考,解疑而进,开发智力。

3.能力提升,合作学习

学生掌握了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在头脑中也就形成了一些历史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历史辩证思维。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多参与活动,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合作。这也是将知识、技能转化为智能的关键环节,要运用系列化训练题组,加强能力的训练。在训练中多采用变式的问题,抓住知识的本质和规律,使学生广泛运用分析、综合、判断、抽象等思维过程,将知识深化,使技能熟练化。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达到最高峰,教学活动的方式也灵活多样,要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起来,将个人学习和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小组合作学习宜在充分进行变式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因为这时学生有了一种能力感,也为合作学习打好了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容易成功,老师要抓住时机,导学案的内容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巡回视导,启发点拨,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活跃起来。

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篇3

下面先分析我院《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现状,然后适当介绍我国其它院校的情况。我院《数学分析》课程总学时320,总学分20,分三个学期讲授,分别称为《数学分析》1、2、3。

1.1从课程教学质量评估调查结果分析教学现状2003年11月2日,理学院向2003级学生发放了三峡大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估调查表(学生用),调查《数学分析》教学情况,回收有效问卷93份,其中部分项目调查结果见下表:

调查表如实反映了《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基本现状。我院选派的主讲教师都是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具有高级职称的骨干教师。学生总体上对本课程以及对本课程的任课教师表示满意或较满意的占90%以上。但是另一方面,多数学生认为本课程难度大,容易的仅占3%,认为没有掌握的占近四分之一。这说明《数学分析》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要想真正学好《数学分析》是不容易的。其次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连年扩大招生,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新生的整体基础并未提高,面向21世纪的教材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増加,因而学生认为难度大就在情理之中了。

1.2计算机和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冲击了专业课程的平时学习和期末考试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和大学英语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日渐重要,随着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以及不少学校把英语四级考试与学士学位挂钩,进一步促使大学生越来越看重计算机和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调查表明,数学系的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对数学分析学习投入的精力虽然很大,但是远远赶不上对英语课程的投入。不少学生表示,在校学习期间,几乎有一半时间和精力花在英语这一门课程的学习上。这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不少学生为了通过等级考试,冲击了包括数学分析在内的专业课程的平时学习,寄希望于期末考试时突击复习。由于数学分析课程本身的难度,以及英语等级考试的时间和期末考试的时间非常接近,加重了考试负担和心理压力,进一步影响了数学分析课程的平时学习和期末考试。

《数学分析》课程的这种教学现状,在我国许多高校普遍存在,例如文献认为:“冷静思考,我们应当认识到,长期以来,数学分析课是教师教得最累,学生学得最苦,效果却不太如意的课程。”文献介绍,由华东师范大学联合杭州师范学院、南通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学院,于2002年6月在2001级数学专业学生中关于学生数学分析理解思考能力,进行了一次测试,这次测试是教育部高教司“21世纪初高等理工科教学改革”项目的一个阶段性研究结果。从测试结果看,各校的总平均得分率最高还不到60%,最低才38.56%,在一些需要进行深入思考,运用综合分析能力的题目上面,普遍得分较低。特别是涉及极限理论的题目,成绩都不大好。这说明,在《数学分析》课程的理论要求上,还不能令人满意。即使是华东师范大学这样的重点大学,成绩也不理想。文献介绍,作为“陕西省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对数学分析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其中调查题:“你认为以前《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最大带普遍性的问题:A教学内容陈旧;B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C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反差大;D教师素质差。教师卷选C的占100%,毕业生卷选C的占60.3%,选D的占0%。另有一题的统计结果表明,在校学习期间有93.5%的人对数学分析学习投人的精力最大。

2《数学分析》课程考试及考试成绩分析

1.1学时长、内容难、而考试次数少,学生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重

《数学分析》课程是大学所有课程中,学时最长的一门课程,也是高中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第一次接触到与高中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思维形式上都有明显差别的一门课程。学期结束时,《数学分析》与其它考试课程要在一周内一边复习一边考试,再加上英语等级考试的冲击,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想考好都是十分困难的。期末考试结束后,学生放假,忙于回家,对于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几乎完全不知道,更谈不上及时解决。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根据教学管理的规定,必须跟随下个年级重修,出于自尊心,重修的学生又产生新的心理压力。有时重修的课程上课时间难免与本学期课程的上课时间发生冲突,因此重修在很大程度流于形式,重修考试真正及格的学生很少。这种考试的结果,不仅难以发挥考试应有的检验、激励和导向功能,而且成为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的根源之一,使得不少学生都害怕《数学分析〉〉考试。

2.2考试成绩分析数偏多,一年级上学期两极分化情况己经明显出现,反映出高校连年扩大招生,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70分以下占34.02%,这部分学生对《数学分析》课程产生明显的畏难情绪,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成绩在《数学分析2、3〉进一步下降。《数学分析2〉〉,学生成绩分布呈偏态曲线,51.04%的学生成绩集中在60-69分,70分以下占68.74%。平均成绩明显下降。《数学分析3〉〉,学生成绩分布呈“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反映了学生两极分化状况的进一步加深,大学生中形成两个不同的学习群体:准备考研究生、积极学习的群体和害怕考试、消极应付的群体。三个学期中,以《数学分析2》试卷较难,《数学分析3》试卷较易,这是《数学分析2》平均成绩明显下降、《数学分析3》成绩分布明显呈“两头大,中间小”的一个客观原因。《数学分析1、2、3》平均不及格的占20.05%,表1中多数学生认为本课程难度大,认为没有掌握的占近四分之一,因此这两个表的统计结果基本一致。

2.2考试形式单调

目前《数学分析》考试采用的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方式,考试形式单调。这种考试适合考察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有好操作、考核标准化程度高等优点。但也有明显的缺点,例如灵活性差,容易促使学生形成死记硬背等不良学习习惯,不利于创造性思维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些新兴学科、实践性环节强的课程,尤为突出。

3《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2.1认真研究《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动态

进入21世纪以后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要对《数学分析》进行改革是毫无疑义的,然而如何改,朝什么方向改,改到何种程度,尽管在某些方面己经取得了一些共识,但在好多方面依然众说纷纭。《数学分析》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编写、教学检测与评价。任何一门课程的改革,内容的取舍几乎总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它既直接制约着教材的编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法的选择、教学的检测和评价。然而如何改造现行《数学分析》的内容体系和框架结构,教育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我们认真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数学分析》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上的不同意见和观点,这些不同意见和观点主要有:关于如何改革《数学分析》现有的内容体系和框架结构,是否应该用勒贝格积分理论改革目前《数学分析》的内容和体系,怎样处理好“初、高等微积分’与“大头分析’两种不同 的关系;关于极限理论的-语言和D-语言;如何解决好初学者学习极限理论语言等。其研究成果发表在《数学教育学报见参考文献),由于本文研究的是《数学分析》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上的不同意见和观点,文章发表在国内数学教育领域最高层次的学术性期刊,因此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大的社会影响。

3.2精选最新教材、改革《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最近,面向21世纪的新教材己经出版了几套,但是观点各异,正处于探索之中。我们同意文献[5,6,7,8]的观点,作为基础课程《数学分析》教材的改革不宜对其核心基础理论、基本的逻辑体系和己有的框架结构作太大的变动。根据上述基本原则,精选其中的一套: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第三版),作为教材。参考其它各套教材,吸收当前关于本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并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再作必要的调整和处理。我们编写了适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学大纲、课程说明、教材选用说明、教学基本要求及考试大纲、教学重难点及教材处理意见等一系列教学规范材料。

在教学中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加强《数学分析》同现代应用数学的其它分支学科的联系,从其它课程选取合适材料充实和加强本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现代数学展知识提供一些/接口”。但是引入新思想新观点并不意味在理论上拔高,应该注意教材的可接受性,避免内容过深而脱离一般学生的实际。所引进的内容必须有助于理解《数学分析》本身的内容、理论和应用问题,仅限于应用〈傲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来处理。我们把这种思想应用到毕业论文工作中,指导2000级本科学生完成了/数学分析与微分方程课程相互渗透的研究”、“数学分析与高等代数问题相互渗透的研究’等毕业论文。

《数学分析》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微积分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着眼于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思想的产生、数学方法的应用,着眼于问题的提出、探索和解决。我们把这种思想和方法应用于极限理论等内容的教学上,关于极限理论的教学改革情况见文献。

3.3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力和自学创新能力。教学方法改革的中心是要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式”教学是与创新性教育相适应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从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型教学转变到关注创新性教育的研究型教学;从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施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把学生尽可能早地引入科学研究和实践训练之中。

笔者在定积分的几何应用教学过程中,发现关于平面区域的面积与旋转体的体积问题,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容易出现错误,甚至某些教材和教参也出现错误。笔者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的研究,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见文献。又如笔者在我校实验班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时,从一道比较两个二重积分大小的普通习题入手,安排了一堂研究式教学实践课,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见文献。

3.4《数学分析》课程分段教学与考试的改革

深化学分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享有/四大”自主权,即:相对自主地选择学习课程,选择任课教师、选择学习时间、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执行弹性学制。在深化学分制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四大选择”的自由度和自主性的大小取决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程度,取决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合优化与分化的程度,取决于教学基本条件的供给程度。因此,深化学分制改革首先要做到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要求课程开设应做到小型化、综合化、多样化,这是我们深化学分制改革,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努力方向。如前所述,《数学分析》课程学时长、内容难,而考试次数少,学生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重。如果一门课程以3至4个学分计算,则《数学分析》课程相当于5至7门课程,因此《数学分析》课程分段教学与考试的改革不仅是深化学分制改革的需要,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

我们根据《数学分析》课程内容的自身特点,参考教材,将原数学分析1、2、3三门课程分为上、下六个阶段课程进行教学和考试。相对原来一个学期的考试而言,阶段课程的考试内容少而单一,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可以减轻学生考试的心理压力和过重的负担。増加阶段课程考试,可以促使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基础较差,阶段课程总评成绩不及格,需要重修的学生,由于阶段课程只

和负担。这种改革,可以激励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给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进程上较大的自主权,贯彻以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以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结合《数学分析》课程的分段教学,《数学分析》课程的考试也应做出相应改革,我们根据《数学分析教学大纲》,制定《数学分析》课程教学要求与考试大纲。由于《数学分析》课程的特殊性质,决定了传统的笔试考试,仍然是〈傲学分析》考试的主要方式。为了克服这种考试的弊端,也应当适当改变考试形式。例如让学生自己独立写出本单元、本学期所学课程的内容小结;指导学生写小论文、学年论文,交流学习心得,把学生尽可能早地引入科学研究和实践训练之中;在条件成熟时,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考试方法等等。分段教学与考试改革方案在2004级开始实施,并且己经取得初步成效。在教师的指导下,2004级学生在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就有学生完成了某个课题的文献综述,有学生在理学院《理学星光》发表小论文,2004级比2002级成绩有明显提高。

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篇4

关键词: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实践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200

化学反应工程是化工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以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等化工专业基础课为先修课程,其主要研究物料从进入反应器到离开为止的全过程,主要解决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和反应器分析与设计两个基本问题。化学反应工程内容涉及多学科,理论较抽象,数学模型多,计算复杂繁琐,有些方程只能通过数值计算求解。因此有不少学生把化学反应工程认为是大学中最难学的课程之一[1-3]。

重庆三峡学院是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在化学反应工程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能系统掌握本课程的内容,使教学内容达到较为合理的程度,力求把化学反应工程基本观点与相关基础知识紧密联系起来,着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应用型化工高级人才。为此,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把课程的理论研究与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研究相结合,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4-6]。

1 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精选

优秀的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基本保证。有关化学反应工程的教材版本很多,体系编排差别较大,所涉及到的内容大都符合教学大纲的规定,因此合理选择教材对于教学和学习非常重要。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在研究多个版本教材的基础上,认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陈甘棠教授主编的《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版)符合教学内容及授课体系,该书定为我校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材。该书内容经典系统,覆盖面大,循序渐进,篇幅较短,易于学生掌握。其它版本的教材当中,朱炳辰教授主编的《化学反应工程》更注重反应工程研究方法介绍,并在相应章节中论述了反应工程学科的新进展,便于读者深入钻研。两本教材各有特色,可互为补充。另外选取优秀的外文版教材译本作为学生的参考书,让学生涉猎到化学反应工程学科的前沿知识,开拓视野。

课程教学内容要力求体现本学科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教师只有掌握了该课程的知识结构特点,才能够抓住教学重、难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反应动力学和反应器设计与分析两个方面,依据化工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与反应过程中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关系来讲解,并对反应器进行设计与分析,阐明反应动力学基本原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清楚课程各部分知识的结构层次与相互关系,紧紧围绕反应工程学科的两个基本问题,把基本观点与基础知识联系起来,从工程分析的角度讨论化学反应工程中的重要概念。因此任课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及前沿,精心组织讲课内容,合理安排,突出重难点,内容详实。重点讲授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与宏观动力学、理想流动反应器、反应器中的混合及对反应的影响等章节,突出工程意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气-液反应及反应器、气-液-固三相反应工程和多流体相的反应过程等内容,进行适当讲解。同时努力拓宽教学内容信息,把学科研究的最新工业化成果向学生介绍,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对于本课程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形成的一些新的分支,如聚合反应过程、生物反应工程、电化学等,以学生自学为主,达到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2 采用灵活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化学反应工程理论教学的主要环节。本课程涉及较多工程数学知识,且要求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专业基础知识面也不宽,课堂讲授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当,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多样的n堂教学方法,改变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为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介绍主要采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2.1 讲授式教学

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教师在讲授每一章时都可先用几分钟的时间,采用图示的方法,概括本章主要内容和基本理论结构框架,让学生领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和重、难点以及具体应用实例,特别要联系实际和知道如何应用到相应的具体计算当中。在每一堂课开始时,都应该有承上启下的对上一节课的内容相应的总结,使学生能够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详细讲解典型内容,并要突出重、难点。如气-固催化反应和气-液反应过程,可以根据反应物分子必须接触碰撞才能进行反应的共同特点入手,讲解其最基本的反应步骤。让学生了解其共性后,能够举一反三,推导出相应的液-液、液-固反应过程,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理论。

2.2 互动式教学

即授课过程中教学双方经常进行交流互动。教师可以选出教材中较为典型的章节或例题,首先提出问题,由学生自行阅读课本,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以学习课程知识为重点,让学生自行讨论阅读的内容后,全班讨论或小组讨论,最后教师强调并总结该部分内容中的关键概念和原理等。每次课程结束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总结本次课程内容的任务,下次课上随机抽出几位学生对前一次课的内容进行提纲挈领式的回顾,由此达到督促学生课后自主复习,及时消化,保证知识的连贯性,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新问题的提出,又能刺激学生主动想法获取问题答案,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很快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归纳对比法教学

化学反应工程教材中的概念抽象,公式繁多,教学推导过程复杂。归纳对比法在化学反应工程的教学过程和指导学生复习巩固知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把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基本概念知识系统化、理论化。例如,将理想反应器和非理想反应器,连续反应器和间歇反应器,平推流反应器和全混流反应器,等温恒容反应与等温变容反应,流化床反应器和固定床反应器等基本概念进行对比。通过比较,找出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相近的概念区别开来,从而达到简化、概括和记忆的目的。除了本学科之内的概念比较外,也可以不同学科进行比较。如把反应器中三传问题与化工原理中的单元操作相比较,把宏观动力学与物理化学课程的本征动力学相比较,有意将化学反应工程和已经学过的课程进行联系,以加深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将复杂的概念用列表、提纲等简单明了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识同辨异”中增进学习兴趣,在“归纳”中渗透,在“对比”中巩固,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2.4 案例教学法[7]

化学反应工程教材中的很多化工案例,内容过于简略,学生很难从中真正领会到案例的作用。对于教学过程中选用的一些能够反映技术发展前沿和创新科研的工业实例,可采用案例教学法。从化工实践中选取合适的案例,进行专题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通过积极的思维后主动获取知识。在案例教学的讨论中要注意教材中前后章节内容的连贯性,不孤立分割每一章节内容,要让同学意识到,所学的知识不是独力的而是共同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例如在讲授固定床气-固相催化反应时,选择学校实习基地宜化化工集团公司合成氨多段绝热固定床反应器的案例,结合生产实习认识,对固体催化剂的装载具体要求,反应器的具体实际类型和操作条件、操作方式等进行详细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深刻体会气-固相反应的过程、固定床催化器的特点、使用情况和选型原则等,初步掌握化工生产过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案例教学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欲,使他们成为推动学科发展与技术进步的新生力量。

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组教师充分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化工专业实验和化工设计的统一性,理论知识能指导实践,科学实践又能帮助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后,再应用到实践中去。抓住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机会,将本课程中的理论融入实践教学之中。

由于校院两级投入的加大,实验条件和实践教学条件有了较大的发展。针对本课程所设置的教学实验有多釜串联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测定实验、管式反应器烃类裂解反应实验、苯酐合成实验、固定床与流化床的流动特性测定实验和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实验。现在开设的化工专业实验中,有很多实验是和理论课程紧密相连的,只要科学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就能使二者有机结合,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支撑。进行相关实验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识真正的反应器,并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反应器的操控和数据的处理。改变那种老师“抱着走”的单一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课程设计是完成课程教学后对该课程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应用的一个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化工反应器的认识,建成了仿真计算实验室,仿真实验室安装有化工设计模拟软件,为学生化工设计实践提供了良好条件。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主讲教师也是化工设计指导老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教师提出设计课题,学生查阅工程手册等资料,采用CAD 绘制设计图纸,并通过答辩完成课题设计。通过反应工程的课程设计,初步培养学生的工程理念。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都必须要经历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组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把课程理论知识与现场生产实践相结合。例如在实习中,给学生下达任务,了解相关工业反应器的形式和特点,其中所发生反应的类型和特点,记录反应器进出物料组成和流量等数据,利用该数据进行物料衡算,计算主产物的收率、选择性等,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体会到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紧密结合。

4 改革考核方式

考试具有测评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功能,还有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无形指挥棒”作用。考试制度的改革可以同时有效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考试通常有开卷和闭卷两种,各有特点。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占20 %)和期末考试成绩(占80 %)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化学反应工程课程试题多年来一直坚持教考分离,每次考试试卷由其他教师按基本要求从试题库出70%的考题,主讲教师根据各自的讲课特点出30%的考题组合而成。这种命题方式既考虑了课程的基本要求,实施教考分离,又能充分发挥各主讲教师自己的讲课特色,要求学生体会课堂教学的内容。

平时成绩按照学生平时出勤、作业、课堂回答问题及课堂练习考核、写小论文、写专题报告等情况综合评定给出。平时学生可以上学校化学反应工程精品课程网站,自主学习,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期末笔试考核学生必须掌握和熟记的基本理论、数学模型与计算方法等,按照期末笔试答题情况给出期末成绩。这种综合评定成绩方式督促学生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学生良好的学风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任课教师在每次考试后,要求必须对试卷进行详细分析和课程总结,找出试卷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薄弱环节,为下一轮教学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实现教与学两方面共同提高。

5 结束语

在当今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社会大背景下,化学反应工程作为一门工程学科,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反应工程课程的内容,能够把反应工程基本观点与工程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从工程应用分析的角度来讨论重要的工程概念。通过课堂教学与专业实验、生产实习相结合以及创建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平台和考试形式等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并比较了改进前后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发现不同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学生更便于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化学反应工程的教学改革还只做了初步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每个学校具体情况都不一样,应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办学特色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范明霞,袁颂东.化学反应工程重点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09,36(2):111-112,115.

[2]丁刚,吴元欣,程健等.化学反应工程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8,103(5):49-52,79.

[3]傅杨武,祁俊生,梁克中.论《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从“3T”人才培养模式视角[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7(3):131-134.

[4]李望,朱晓波.《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43(10):156-157.

[5]王琳琳,陈小鹏,梁杰珍等.改革地方院校课程教学模式和内容,培养学生工程与创新能力-以广西大学化学反应工程教学为例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8):10-14.

[6]刘会娥,丁传芹,刘欣梅.结合卓越工程培养,提高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教学实效[J]. 化工高等教育,2012,123(1):80-83.

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篇5

关键词: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课程改革

0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的倡导,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探索研究课程的改革问题,使得课程建设更趋合理化、科学化、系统化、实用化,并且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是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学校所提供的课程,要能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拓宽知识层面并向多元化发展,从而满足社会需求,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课程建设的内涵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使学生获得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课程不只是现成的教科书,而且是教育者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是课程的开发,而教师应是课程开发、研究、设计、实施的主体,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和需要设计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同时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提供者,而不仅仅是课程知识的接受者。课程应提倡开发“校本”的理念,即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这一理念从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就已经开始实施了。其特征为:1)以学校为基地。课程开发的全部活动要素,从计划的制订、内容的设计到相应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是在实际的教育现场—学校中发生并一步步展开的。2)以学校为基础。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幅度和范围,开发的方式和策略等都以学校自身的性质、条件和特点以及可利用的资源为依据。3)以学校为主体。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主动的开发行为,是学校根据自身学科的优势、条件和特点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学校是真正的课程开发主体,学校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人。4)以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宗旨。校本课程开发遵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发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提供尽可能丰富多彩的课程对策。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调动了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积极性,使教与学达到了整合,有利于教育形成合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

民航学院的课程开发可借鉴“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充分发挥我校民航特色的优势,组织教师,结合学校特点开发适合学校发展,能够突出民航特色的课程。同时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构建合理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另外,要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之间的壁垒,如增加选修课的比重,让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自我组建知识的机会;让学生的自学时间,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和能力的时间121。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运用在学校学习的课程,为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课堂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的另一重要内容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课堂教学改革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课堂教学应该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代替以往“我教你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发挥、讨论的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营造出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

要想营造这样一个学习氛围,实施恰当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把多媒体技术引人课堂教学,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对课堂教学形成有效的补充。利用该教学平台,可实现师生互动,课上课下互补,课内课外教学相长,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相融。另外,该平台的使用也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革过去“单边教学”的陈旧模式,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效果。如外语教学,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按部就班、由浅入深,逐步对外语课进行有效的学习。还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适合外语教学的网络教材,电子课件,使课程教材多元化、交互化、网络化为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教学环境和工作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使学生直观地接触教材。

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惟妙惟肖的声音把死板的语言教学变成活灵活现的立体式教学,使学生像欣赏电视剧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全方位地调动眼、耳、口、手等器官,完成语言的学习。同时通过设计和配备大量的练习题和自测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变过去枯燥的课堂教学为生动的立体式教学,更为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这在以往的教学中很难同时兼顾得到。通过多媒体学习软件还可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发现不足,及时改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利用电子载体的可读写性、可存储性,教师和学生将成为教学活动真正的主人。从以往的“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只有这样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学生为本,才能使学生愿意去学,主动去学,积极去学。

3结语

课堂是展示教师和学生风采的舞台,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课程建设的发展。因此,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搞好课堂教学,深化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推进课程建设的关键。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给他们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极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者,还要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开拓者和研究者。另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篇6

【关键词】工业工程 教学改革 问题教学法 教学评价

项目资助: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课程建设项目,编号:K09010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编号:2009QZ0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03-01

工业工程是研究如何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一门学科,对于各个组织尤其是制造业,工业工程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1]。工业工程在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但我国的工业工程起步较晚,在八十年代被引入中国。但是,当前我国的工业工程高等教育发展很快,目前已有一百七十余所高校开设工业工程专业。“工业工程原理”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与课程改革的经验,探讨如何对“工业工程原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培养出的工业工程人才在社会上更具有竞争力。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成功运用“问题教学法”

立足于研究型本科培养定位,在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就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在实施中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用PPT幻灯片以图片、视频等方式提出事先拟定的若干问题。举例说明,可以给出某一工厂当前的车间布置图。第二步,要求学生按就座区域,分成5~6人临时讨论小组,讨论当前车间布置方案存在哪些问题,并改进方案。该环节时间一般在10分钟以内,通常这时学生带有强烈解决问题的欲望,其积极性都能统一调动起来。第三步,由教师对本节相关内容做个重点扼要的讲解,然后小组讨论准备3分钟左右,各组选出代表发言,小组其他成员补充意见。发言者同时接受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第四步,每组回答问题后,最后由老师作简明扼要的评述性总结,引出本节需要学生掌握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重要知识点,而且通过真实案例分析,以后会很容易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本门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实施问题教学法时基本按以上步骤进行,其最大的效果是上课的互动性大幅提高,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身心愉悦地学到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点[2]。

除问题教学法以外,在教学中还配合运用启发式、探索式、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上教学方法在实施中一直对学生进行调查跟踪反馈,学生对以上教学方法比较满意,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较高,在教学检查评分中得分名列前茅,同行及专家均对本课程进行了观摩、交流,反馈意见较好。

二、教学内容改革——案例教学、自学阅读材料、前沿知识讲座相结合

教学内容改革是课程建设的重点,我国近些年工业工程发展很快,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应该顺应社会上工业工程的发展和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条件,做出适当调整。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工程基本技术,增加了案例教学内容。

基础工业工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为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两大技术,这部分教学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枯燥,但却是企业进行改进和提高生产效率所必须的工具。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技术,可以结合实习企业的实际,开展案例教学,这些案例来源于企业实际生产,学生对案例中对象的功能、生产加工过程比较熟悉,这样学生就具备了发现问题找出改进点的能力,能够从案例的介绍中发现问题,进而通过工作研究进行作业改进,深入理解了课程核心知识,提升了学习积极性。

“工业工程原理”课程统领整个工业工程的专业课,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也适应研究型本科培养目标,做出了相应调整,增加了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这些前沿知识以两种形式向学生展示:前沿知识讲座和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一些工业工程中涉及的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如“准时生产”、“丰田生产方式”以及一些大企业出现的社会热点问题如富士康跳楼事件,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对此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些内容可以采用让学生课下自学、课堂讲解讨论的方式,老师给学生必要的资料帮助,指导有兴趣的学生查阅学术期刊,要求学生事前做好PPT文件,学生充分准备后上台讲解,其他同学可以与之讨论、提出质疑,老师做最后总结,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中,可以穿插一些讲座形式的授课方式,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知识。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体系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工业工程将要从事的工作有更为理性和深刻的认识。课程实验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认识实习让学生对制造企业、系统优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学习本课程及其他专业课打好基础;生产实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制造企业的生产与改造中,能够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提出自己的设想;毕业实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生产中,对现场生产实际进行详细观察,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并在毕业论文中,依托实习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系统设计某一制造系统。

四、评价方式改革——将过程性评估纳入教学评价体系

过去我们只注重考试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本课程中改变了对学生的管理和评估方式。首先,采取“小组+任务+表现分”的管理模式。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任课教师设计的任务,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小组为单位评分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设立出缺席情况、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情况、考试等考核项目,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价,考试只是评价手段之一。此外,把学生出缺席情况、小组活动、课堂表现也作为评估内容,这样,从多层次、多角度考查和观察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激励,建立自信心和获得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汪应洛,袁治平. 工业工程导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篇7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精品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197-01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本科院校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校应用型本科教育核心,也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科学定位和宗旨。《墩台与基础工程》是一门必修专业课程,其理论与实践并重。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跟不上交通土建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急切需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二、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安排不当

《墩台与基础工程》主要研究桥梁工程下部结构的设计理论、计算方法和施工要点。其特点是综合性强、设计面广,所有对桥梁结构设计计算有关的课程内容,在该课程中都会有所体现和应用。因此,应在学生学习过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在行开设。我校之前是大三下学期和桥梁工程同时开设,这就存在学生理解困难,欠缺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2007年规范更新,教材内容更新的脚步却没有跟上来。大多数教材是将原来的内容进行翻新,注入新规范,形成与规范配套的新教材,但随着交通土建的迅猛发展,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急需引入到教材内容中去。

(三)教学手段难以满足实践和创新的要求

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是工程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性要求很强。虽然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结合教学手段,但仍显单一,学生对抽象的设计理论和复杂的施工技术,施工图纸的阅读有着很大难度。如何使学生能读懂图纸,按图施工,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课程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精品课程建设需要不断充实、改进、提高

目前精品课程中网络课程的认识、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何使学生在网络上下载和使用资源,接受老师对其疑问的解答,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

三、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教学安排、教学内容科学化

要在全面学习与之相关的课程之后,合理安排课程的讲授时间,我校将其调整到大四上学期讲授,此时学生既容易理解,又扩展知识面,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是教材建设。教材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它助力学生成长,是学生的“翅膀”。随着新规范的出炉,选好、编好、用好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重要保证。新编教材选题上既要考虑当前学科的优势和专业特色,又要考虑专业长远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做到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保证质量。新编教材必须遵循专业培养目标,围绕新规范,在内容上做到以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能力培养,兼顾知识性,努力提高教材的适用性和使用范围。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课堂上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授课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主,合理的利用其他辅助教材和网络知识,并加以讨论课、习题课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广泛发挥多种教学手段的优势。例如:在讲解桥梁墩台、基础类型及构造时,将模型板上讲台;使学生听着理论,看着实物,更容易掌握知识。在讲解桩基础配筋要求时,给同学打印标准图纸,使同学们具备较强的读图能力,为在工作岗位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实践性教学。目前,《墩台与基础工程》的实践性教学相对比较落后,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存在着相互脱节,融合性欠佳等问题。我校开设了基础方面的课程设计,并聘请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兼职教学或者专题报告的形式,为学生介绍课程相关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学好理论后及时的到生产第一线,亲自参与工程建设,培养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团队精神。

(三)继续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首先,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高职称、高学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走上教学第一线,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梯队。其次,丰富教学资源,建成有文字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教学视频、试题库和其他辅助教材等构成的立体化教材。开辟网上答疑系统和讨论区,可以解答疑问,资源共享,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交流讨论的网络平台。三是注重培育课程特色。精品课程要在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考试模式等方面形成风格和特色。

四、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墩台与基础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极大的提高了我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也促使我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杨晓华.土木工程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4):28-30

[2]盛鸿飞.墩台与基础工程[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篇8

关键词:电工学;非电类专业;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111-02

电工学系列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应用性强、内容更新快且学时少的特点。教学改革要协调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两方面的需求。受传统教学模式和体制的影响,非电类专业电工学系列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多年来,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同仁不断努力进行电工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构建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课程教学体系为目标。

一、目前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落后,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

非电类专业电工学系列课程主要包含电路理论、电工电子、电机电器及继电接触器控制这几方面的内容。对于电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这几方面的内容分别单独开课且有后续课程,学时充足,因此可以将基础课的理论联系专业课的实际应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很强,重点突出,后续课程也帮助学生了解前修课程所学知识该如何运用并做到学以致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非电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电工理论在工程技术中应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分析和解决电工技术方面的问题,并能设计简单的电路,而非研究或者专业型的电类人才,没有相应的电类后续课程,但本专业的专业课的部分内容又与电工学系列课程内容密切联系,学生很难衔接。造成这种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前的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先修课程没有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教学内容的落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刻板,课程评价体系单一

教育发展几千年,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提高,同时也“统一化”了。无论老师的知识背景结构、学生的专业或者基础,统一入学、统一内容、统一方法(如多媒体教学)、统一考试、统一毕业。教学中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知识传递为主,满满的内容几乎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互动较少且达不到好的效果,比如讨论课很容易就变成习题讲解课。成绩评定大多是以课程考试及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考试沿袭传统的闭卷考试,学生不得不花一定的时间以做题来代替学习,平时成绩基于考勤和实验等,这种模式驱使学生以考学分为目的来完成课程学习,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3.实验内容单调,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

单从实验课程方面来看,验证性实验基本是当前实验教学内容的主体,综合型和设计创新型实验相对较少。实验教学内容简单,没有及时调整,指导教材内容简单、步骤详细,实验方法的说明过于刻板。实验通常是在指导老师的示范带领下完成,局限了学生的自主性。

实验室功能单一、缺乏整体规划,实现封闭管理,非课程时间基本不对外开放。因此,课余学生无法合理或者仅有极少的学生可以进入实验室,也无法将相关实验室联合起来实现一些特定的教研需要。

4.教学改革受管理条框的约束

目前,高教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师评估评价体系,各种宏观的理念和目标形成了具体数量标准。比如教师评职称看科研论文和教学质量两方面,前者可以具体化到数字,后者则比较模糊。如在教学质量评价中,教学方法的评估标准则直接转化为对显性现象的描述,如内容是否遵从大纲、层次是否清晰等,甚至于与学生的考勤率挂钩。教学评价体系的标准化、制度化一方面使得许多具体工作有章可循,另一方面也束缚了教师们的创造力,在教学中严格遵循大纲,教学过程中更倾向于以学生能听懂、吸收知识作为目标,并不敢对学生提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许多教改的方法很难实施。

二、电工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课题组老师经调研、讨论后,确定电工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案为:(1)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将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课程;(2)将课程相关实验室打造成为先进高效、综合性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基地;(3)结合新的参考书和教材,编写出新的教学实验指导书,并力争出版。

1.树立新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

电工学系列课程作为非电专业的基础课,其内涵和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教改的进行是不断扩展和完善的。知识总量不断增加,终身学习观念日益强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和多变的,本科教学朝向基础化方面发展,因此,观念上要树立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是培养学生根本途径的观念。高教改革的大趋势是推行适宜于培养创新人才的通识教育,传统的重基础、重细节的教学内容亟需改革。同时,新知识、新技术、新应用的不断涌现,致使电工学系列课程内涵内容越来越多,如果仅仅是在旧的内容基础上进行添加,势必使“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日益突出。针对我院各相近专业的教学实际情况,经过大家深入研究讨论,按照不同专业进行模块化分类教学,课程内容模块化划分见图1。

模块化划分之后,教学内容在必修基础性和选修应用性两部分内容的选取上注重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针对不同专业可以进行适度适量的增删和择选,理论部分学时数在64~96之间,实践部分学时数在16~32之间。鉴于学时有限,理论教学内容有些细节可以大幅删减,比如电机电器内部分析计算,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分析,分立元件电路的定量分析计算等。有些贴近应用或者前沿性的内容则需增补,比如电机电器外部特性,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EDA技术,通讯技术,智能化技术等。

2.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手段

从高等教育对象的特点来看,绝大部分同学所选专业即为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学习的终极目标或需要是将个人专业与职业岗位要求结合起来,以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完成自我实现,他们的学习活动主要由需求目标和兴趣维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电工学系列课程最吸引学生的就是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制定教学方案时应该包含课本和课外两方面的内容,课堂讲授方面除了抓住重难点而外,要尽可能增加与内容相关的应用,丰富课堂信息量,开阔学生思路。还要善于提出问题,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他们自由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此外,还应留有适量的问题给学生自行解决,引导他们进入更新、更深层面学习。

教学方法更为灵活开放之后,再采取以往的课程考核方法很容易将学生最终还是引入老路――在狭窄范围内死记硬背。课程考核应该采取开闭卷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报告与实物制造相结合等多种考试方法。考试内容要体现平时上课的重点,避开繁复的计算,注重基础,适当降低难度,扩大知识点覆盖面。

3.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实验室建设

实践教学是电工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中使学生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会并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及基本电量的一些测量方法,实践活动也是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组拟采取一些措施,对实践教学和实验室管理进行改革。

一是改进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分层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内容既要保证基础,又要不断地调整和更新实验,以适应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突出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此外,对指定性实验项目尽可能设置可扩展的内容,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发挥潜能;设计一些面向实际应用的、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选做实验,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对于基础较好、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来讲,自选实验是提高个人技能水平和综合应用的平台;在实验学时之外,有兴趣的同学想进行实验制作、调试或产品设计,可由老师进行课外单独辅导,学生实践完成。实践教学中还应该引入EDA技术。

二是促进实验室规范化管理,促进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建设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质量,从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工程训练的目的出发,课内实验是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实践的机会,全面推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将电工学课程相关实验室有效整合,构建综合设计和创新实验室,可以丰富实验内容,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电工学实验室所用的实验设备种类较多,维护工作量极大,需要建立严格的使用登记、报停、维修等管理制度。

4.淡化指标考核,回归教学改革本身

数字化的指标往往只是一个参考数据,实际在不同班级不同专业遇到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数字化”处理。回归教学本身,首先可以考虑在课程组内开展教学交流活动,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鼓励大家相互听课,切磋授课经验,以取长补短,争取共同进步。其次,全日制教学与社会自学考试的最大区别在于强调教学过程,这体现在多方面,包括考勤、实验、作业、讨论和考试等。考试方法灵活,意味着考试容易通过,这不意味着是在“宽松放行”,应在不影响课程进度的前提下,采取严格考勤可保证有效实施教学过程。

三、结束语

实施电工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课程组对电工学系列课程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教学内容方面采取了新的模块化的教学改革方案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同时教学方法上更为灵活、开放,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方面增强了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的比重,引入先进的EDA技术;实验室建设方面进一步提高了设备的有效利用率和促进了实验室开放。

根据教学实际需求,理论课老师和实验教学人员参与修改了分别满足各专业使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课件,正在考虑申报教材和实验、实习指导书籍的撰写。目前,课程组获得省、校各级的相关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部分已经立项结题,还有部分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已完成的改革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整个改革研究与实践值得继续进行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任旭虎,李芳,游泳智,等.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课程模块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67-69.

[2]张玉姣,毛哲.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3):89-90.

[3]秦剑,胡晓.电工电子创新实验体系的系统化构建与探索性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0,(6):111-115.

[4]白明友,张凯利,崔阳,等.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144-145.

上一篇: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下一篇:体育课程教学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