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校园文化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4 17:40:17

艺术校园文化设计

艺术校园文化设计篇1

关键词:公共艺术;校园文化;生态观;公共性

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是为学校师生服务的艺术设计形式,是设置在大学校园内部公共空间的艺术表达形式。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风格,也不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方式,体现了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精神和态度[1]”。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建设,集中体现出大学文化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大学形象的综合性展示,是大学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实体形象,更是一种校园文化、一种大学的精神和审美的思维观念。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标志,公共艺术建设的形式设置不是它表达的重点,它的价值在于所承载的学校文化、精神、底蕴及内涵。

一、公共艺术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表现平台

校园是青春成长的美好记忆、是大学生创造与智慧开启的学习阵地,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感受生活、艺术审美的重要平台。学校是学生时代密不可分的活动环境,对校园的人文景观所进行的设计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学校的文化历史以及学生氛围,在学生校园活动中产生的公共艺术,是特殊的校园活动的物质文化形态,在教书育人的特定场所中具备深厚的学习意义和教育价值,借助公共艺术平台传递出学校特定的文化、历史及社会教育意义。如北京大学正门和北京大学校园华表(图1、图2),通过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建筑和雕塑,传达出北京大学特定的精神、文化和内涵。学校的公共艺术建设是一种承载学校精神以及文化特色的形态载体,是一种学生和学校联系的家园纽带,这个载体既是一种物质性的,也是精神性的。作为一种人文形态,它的价值意义在于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校园生态文化,以充分的包容和关照的存在状态,使学生生活和公共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建设更注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接收既是主动者,同时也是受动者,体现出学生和校园的协调一致性。大学校园应围绕居者和家园的概念进行探索和研究,以建筑、山水、绿化和空间表现的在场性展示出青春活动的主题,在学生与校园、人与环境的平衡和谐中致力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就是一个课堂,公共艺术建设就是特定的课程内容,讲述自然与生态的关系,营造与构筑全新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在极富生机与活力中倾听年轻生命搏动。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是一种对人类自身生存价值、生命意义、进取精神加以肯定的艺术[2]”。

二、大学校园公共艺术建设要艺术与功能并重

学校的功能不仅仅是单纯的实用功能,学校的公共艺术建设就是要通过文化与艺术的整合与规划,使学校的整体环境在艺术审美和文化氛围上,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文化内涵和艺术感知环境,在满足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中更好地为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服务,以轻松、温馨和舒服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艺术审美和精神意识,使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和净化,并实现育人的目的。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不但要体现出它的艺术性,也要体现出它的功能性,通过学生与公共艺术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学生更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并达到校园文化美育的公共艺术建设目的。如东华大学校园导视牌设计(图3),造型简洁,设计现代,小雕塑一般矗立在校园中,文字导向和地图导向合二为一,体现出先进的导向功能。校园的公共艺术是学生可以自由出入、自由交流和活动场所的艺术表达形态,公共场所包括教室、广场、体育场、道路等学生能够共享的空间,在这些地方展示出的人文景观与自然形态美,蕴含着艺术家与设计师对校园公共艺术建设的体会与认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具有丰富美感的公共艺术是一种对校园文化的精神认同。学校的公共艺术建设可以是一幅笔画,可以是一个雕塑,可以是一个公告栏,也可以是路边的一把休闲的椅子,但是这些艺术形式必须受制于学校的人文特征和空间特质,才能展现出它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魅力和协助确立学校人文氛围框架的精神功能。学校的公共艺术的艺术美事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可以给身在其中的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视觉美感、形式美感的视觉体验,不同材料、不同质地的触觉感受,在美化学校环境的同时,为学生的艺术审美体验产生共鸣和联想,促使校园公共艺术建设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功能,激发大学环境的生机与活力,达到审美熏陶、审美教育的目的。大学校园建设在美化校园的过程中也传递出诸多学校文化的信息,成为学校传统文化物化的载体,不但可以凝聚学生团结在一起的力量,也可以激发学生进取的精神和校荣我荣的自豪感。学校的公共艺术要具有教育的功能,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的心灵,修正学生前进的方向。

三、生态环保观念的大学校园公共艺术建设

校园的公共艺术建设过程中,要将学生、校园和环境结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求校园建设不但要满足学生的使用功能、符合时代审美情趣,还要受到自然环境的约束和制衡,达到学生、学校和环境的共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生态观视野下的校园公共艺术建设,是保证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生态化的校园建设要处理好学生与环境的关系,要对学生在学校的地位作出深刻的反思。要创作出符合生态原则的公共艺术形态,就必须要用符合生态原则的观念来指导设计进程,使保护校园环境、自然环境成为大学校园内的一种自发的自律行为,在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基础上,建设有机的、可持续的、自然融合的校园景观,使人文社会观念、艺术精神属性和科学指导性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与休息的创所,在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教育的功能。景观生态型校园规划,要从规划设计开始就力求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结合,成为独具风格、高水平的开放性的校园和环境[3]。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图4),校园景观别称“校园谷”,基地位于山谷,建筑依山就势,使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浑然一体、互相融合。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建设要融于校园的自然环境,要使人、环境、公共艺术的隔阂完全消失,营造出天人合一的至高生态境界;要贴近生活,使心理上更加接近单纯、安详、宁静、永恒的协调境界。生态观要求大学校园的环境氛围体现出亲切的力量,在自然舒适地完成信息的交流、沟通的传输。要充分体现出生态观念,返璞归真,建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态校园;生态校园公共艺术建设要切合校园师生的生理、心理需求,缓解不良环境造成的生态失衡,要遵循人体工学原理,充分体现出人性化的特征。生态校园公共艺术建设要与学校的整个环境、历史、文化协调,给学校师生营造一个维系情感、彰显意志的多元化空间。生态校园公共艺术建设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命题,赋予校园环境空间以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提高了校园文化品位和质量,成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四、大学校园公共艺术建设的公共性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是校园文化的产物,不是自然产物,它总是体现为某些特定的社会功能,所有的公共艺术都要服务于学校的文化发展需要。校园的公共艺术要向学校的师生开放,它要成为学校师生聚会和活动的特定场所,因此校园的公共艺术建设要尊重师生的公众意见,反映出大众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要能够反映出学校师生的利益和意见。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建设是时展与文化浓缩的剪影,它不仅要具备艺术自身的感染力,也是大学生对空间权利争取的象征,它代表着一种意识形态的生存关系,体现出一种人文、自然、环保、公平、民主、开放的社会态度。大学校园公共艺术建设形式多样,包括建筑、雕塑、道路、公共环境、园林景观、图书馆、食堂等,但它的价值不是体现在形式自身上,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要具有情感的感染力,要具有诱导公众关心环境和生态的特质,要具有内在的教化力量,使人们有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如复旦大学“驴背诗思”雕塑设计(图5),驴子的笃诚、诗人的忧郁一起构成了“驴背诗思”的深邃意境。基于大学校园环境派生出来公共艺术建设要文化和艺术并重,要展现出校园的青春生活、要建构出各种新的实用性空间、要传达出成熟思考者的内涵、要展示出现代环保和人文与自然共生的观念。在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上,也要体现出本土文化的内涵,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特征要在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中得以体现,注重把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艺术中的精华部分传承和发扬,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相结合,规划设计出具有民族个性特征的、内涵独特的公共艺术作品。公共艺术的灵魂是美的,内涵文化是有倾向性的,表现手法是具有国际性的,视觉感受是社会共享性的。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观念产物,是随着现代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所形成的公共空间的出现而出现的,它的任务就是在学校的公共空间中通过对现代学校环境的艺术再创造而形成集体的审美对象[4]。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相对于社会是一种半开放状态,是一个相对的独立空间,是当代人对学校空间人文的最高形式的追求和期待。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必须是对人的意义的持久性和永恒性意义的思考和展示,是对空间形体,对人的生存价值意义的历史延续性的把握和创造。

大学校园公共艺术建设“力求达到可操作性、协调性、经济性、艺术性和创新性[5]”。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建设注重的是文化观念的传递,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强调文化观念在公共空间的传播和大众接受,尽量在校园文化和设计观念中寻求平衡,在实用性和人文上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使校园成为师生激励成长、陶冶情操、追求美好、探索真理的精神家园。体现校园文化的公共艺术建设日趋多元化,走向了综合性发展的道路。但是不管怎么发展,校园的公共艺术建设必须综合人文与科学的因素,营造出青春成长的见证地、人文智慧传播的场所,所以它的公共艺术建设要成为人才成长与思维创新的交集,要能触发青春、抚慰心灵、延续生命和守望未来,最终展示出一种生命和谐与青春相约的社会价值。

作者:刘艳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刚.公共艺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艺术[J].雕塑,2005(4):48.

[2]杨文会.论校园雕塑的审美教育功能[J].装饰,2005(5):26-27.

[3]夏伟荣.校园规划之景观生态观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11):141-143.

[4]孙明胜.公共艺术的观念[J].美术大观,2007(2):109-111.

艺术校园文化设计篇2

关键词:高校校园;公共艺术设计;行为心理

一、高校内公共环境艺术的发展背景

在许多高校校园内,有着越来越多的环境艺术的小品。他们承载了校园的文化底蕴。随处可见的小雕塑、座椅、花园和水景等等,都是调节整个校园气氛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于我国现状来说,讲校园公共环境艺术可能还算是植入的一个新观念。除了师生们在校园内能够直观看到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之外,校园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还在往各个侧重点不断发展。在这其中,在高校校园内环境艺术设计繁衍了越来越多的形式与功能,使其更加的具体化,在造型上和视觉方面进行了更多的设计。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加的注重实用性和造型设计。这些越来越多的校园公共环境艺术的小品。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还更加能使师生们融入校园集体。更加提升了校园的特色教育和文化艺术底蕴,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二、公共环境艺术的特征与存在的意义

现在校园内公共环境艺术小品一般体积较小、颜色单一,虽然可以对校园环境起点缀作用,但终究是缺少灵活。校园环境艺术小品应该不仅具有美观性、实用性、灵活性、还有精神性。包括休闲设计小品、水景设施小品、功能设施小品等。在这些校园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想要提高整个校园空间的文化艺术底蕴,改善校园内景观形象,给师生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灵活性的艺术元素是不能缺少的,这些小品设施,是让校园公共环境空间能够更加灵活生动起来的关键所在。

校园内景观小品主要分为艺术雕塑、休闲设施、水景设施以及其他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小品等四个方面,艺术设计虽然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一旦我们将艺术元素与校园环境整体性、校园文化建设联系在一起,并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和人的行为心理学之间建立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这时校园内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小品就会被赋予一个新的含义,并对整个校园学术建设研究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存在于校园景观中的公共艺小品相对于其他的艺术形式更加注重自身趣味感,加强与人的沟通、互动。通过艺术雕塑、休闲设施等艺术形式达到丰富师生课余生活、文化休闲和精神需求的效果等。

三、环境设计与行为心理的联系

行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精神心理,个人潜意识,行为意识等内容,涉及到了众多学科,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的一门学科。所谓行为就是当有机体为了适应经常多变的环境而产生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经典的条件作用又叫应答条件作用或巴甫洛夫条件作用。而我们则是针对校园内的雕塑小品、休闲设施等,通过实际的需要、艺术的加工,使其既能M足丰富师生课外的生活,又能在其行为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人类都是感官动物,当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个崭新的环境艺术设计小品时园中,对有机体产生的第一个就是视觉上的冲击,而面对一个新的校园在最初的几秒能够得到的就是造型和颜色上的感觉,因此在设计校园内环境艺术小品时,首要要具备的条件就是造型和颜色上要让人产生独特的感觉,人的视觉神经才会刺激大脑,产生一种想要驻足的感觉。不同的颜色造型会给人不一样的感觉,所以在设计中应该学会用颜色造型来营造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不一样的环境空间和视觉效果。

其次,触觉也是有机物对环境能够直观产生行为心理的因素。不同的材料就会有不同的触感,因此给人的行为心理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觉。比如动感的材质就会活跃周围的校园气氛。而在校园中的公共木椅就是木质材质,当人坐在长椅上会习惯性地放松靠在椅背上,因此,木质的粗糙触感就会给人以一种舒适踏实、安全放松的感觉。

最后,利用率的高低也是能够决定校园公共环境艺术小品对人产生的行为心理的一方面。换言之,一个利用率高的环境艺术小品肯定是与人“互动”最多的,即产生的行为心理反射变化就越多。

总结

随着社会的飞快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各个高校越来越注重其校园内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小品,更多有趣的环境公共设计作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但是由于国情历史和客观的许多原因,导致了校园内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小品与人的心理行为的沟通利用率并不高。这就要求我们设计必须以人为主,加强其趣味性和功能性为辅,从而带动整个校园内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使师生不仅能满足视觉上、休闲上的需求,还能从多方位的角度参与校园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体验。不同的参与者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心理,这就需要设计者从体验着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多方位的设计思路会让校园内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更加全面与丰富。

参考文献:

[1]王荣华 当前环境艺术设计心理学与室内空间设计分析[J],国家新闻出版,2015(10).

艺术校园文化设计篇3

校园公共艺术建设的原则

1.场所性原则

公共艺术的建设离不开特定的地域场所和环境氛围,这是公共艺术存在的前提。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艺术观念,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承着地域文化与场所精神。故而,一所学校的公共艺术应该代表着该校的历史、文化、性格和学科特色。在校园公共艺术的建设中首先要立足于学校这一特殊场所,大力发掘学校的历史、人文以及学科特征,不要盲从。这是校园公共艺术在其他国家发展经验的总结。如果校园公共艺术未能完整地反映并传达它所根植的场所精神和文脉特性,公共艺术就无法与校园形成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从而沦落为一堆虚无缥缈的“符号”,也就不可能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更不可能获得师生的认同。

2.文化性原则

在大规模的校园建设过程中,许多学校的人文特色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学校建设者为尽快改善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质而对公共艺术寄予了厚望。希望通过突击增加公共艺术的方式,以求在短期内取得成效。但事与愿违,由于过度重视公共艺术的数量,而忽视质量,直接导致了校园公共艺术缺乏文化内涵。事实上,增设校园公共艺术并不是为校园添加几件“美丽的衣裳”,而是将一座学校的历史文脉、人文内涵以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薪火相传中让学生感知它的辉煌与成就。所以,校园公共艺术的建设要以学校的历史为基础、文化为导向、学科为主脉展开设计,切不可把规模等同于荣耀。

3.艺术性原则

艺术性原则是校园公共艺术的核心原则。缺少艺术性和美感的公共艺术只能是一种视觉污染。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真、善、美是拉动世界前进和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支撑人类文明大厦的三大支柱。校园公共艺术要想提升校园美誉度以及学生的审美意识,就必须强调公共艺术的艺术性和美感度,使生活在校园里的师生在与公共艺术不经意的偶遇中享受艺术带来的愉悦和快乐。

4.人性化原则

校园公共艺术首先是为生活在其中的师生服务的,无论是它的美化功能还是美育功能都必须要考虑受众群体和受众对象,这就牵涉到一个人性关怀的问题。公共艺术的人性关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主题,校园公共艺术的主题“最忌讳政治说教和概念堆砌,过于严肃的主题往往与校园氛围不符,也容易僵化学生的思想”②。其二是尺度,校园公共艺术的尺度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而言,校园公共空间较为狭小,如果公共艺术的体量巨大,对学生的心里就会形成一种压抑感。体量太小又影响观赏度。因此,校园公共艺术的尺度要宜人。其三是色彩,校园公共艺术色彩的选择要考虑受众群体的年龄和学校所处地区。低年龄段的受众群体对颜色较为敏感,所以中小学校园中的公共艺术色彩要丰富。在北方地区,到了冬季之后校园环境变得单调,容易导致学生心情抑郁,可以借助公共艺术来改善这种现象,因此,北方地区的校园公共艺术色彩要亮丽、鲜艳。通过对上述诸因素的考虑,来最大程度地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关怀。

5.整体性原则

校园公共艺术是一种强调整体环境的艺术形式。各种公共艺术类型都要尽可能地与周围环境和学校特色相互协调。如果没有对整体性效果的控制与把握,公共艺术与校园环境格格不入,再美的艺术品也只能是一些支离破碎或自相矛盾的景观碎片,不可能对校园环境和文化品质起到提升作用。

6.主题的多元化原则

多元化设计是指在设计类型上将结合了学校的历史、人文、校训和学科特点的公共艺术以雕塑、壁画和构筑物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表现主题上让历史型、励志型、设施型相互交织。在风格上形成一种既有抽象又有具象,既有传统又有现代,既有本土又有异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风格。通过典雅与古朴、简约与细致、理性与感性多元共存的艺术形态的相得益彰,这为丰富校园环境、擢升人文特色必将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建立规范合理的公共艺术导入机制

校园公共艺术在其它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要真正形成规范、合理的融入机制就必须对公共艺术从规划、设计到实施、管理等过程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才能保证校园公共艺术健康、持续的发展。在具体操作模式上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式:

1.制定校园公共艺术“百分比法案”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纽约、费城等城市为规范公共艺术的融入机制而相继颁布了“艺术百分比法案”。法案规定提取建筑设计预算总经费的百分之一用于公共艺术建设。90年代纽约仿照建筑“百分比法案”在教育领域率先推行了校园“艺术百分比法案”。这项法案的实施为公共艺术介入校园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我国的校园公共艺术建设也可以借鉴美国的“艺术百分比法案”依据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校园百分比法案”,将校园公共艺术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保障校园公共艺术正常、有序地发展。

2.建立横向合作机制

当前,校园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基本一致,在导入程序上采取的是一种“先规划、再建设,最后给公共艺术留块地③”的方式。公共艺术介入校园犹如“填空”一样,只是作为校园剩余空间的“填充物”和“点缀品”。这种“纵向”的建设机制造成了很多艺术品与校园环境不和谐。现在,我们应当以此为鉴,摒弃公共艺术“纵向”介入的方式,采用“横向”合作机制,即在校园建设初期就邀请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艺术家与学校的师生共同参与、协同工作。这样既可以避免公共艺术与整体校园环境的格格不入,同时又可以体现公共艺术公众参与的理念。

3.设置公共艺术发展基金

校园公共艺术的建设是一个包括选址、规划、设计、放置以及后续管理在内的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其中,日常的维护和管理是保证公共艺术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公共艺术在建成初期尚能保持光鲜亮丽。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由于缺乏养护,便失头堕趾、残缺不全。要保障公共艺术健康、持续发展就需要有充裕的资金保障。在这一方面可以邀请校友、企业家、知名人士或学生进行公益捐助,并将其设立成公共艺术发展基金,用于校园公共艺术的规划、建设和后期养护。

结语

伴随公共艺术深度介入校园建设,校园公共艺术已经演化成为校园形象的“使者”和“代言”。在这场公共艺术建设的热潮中,作为学校的建设者,在积极引入公共艺术时尤其要冷静思考、审慎对待,切忌盲目的照搬。而是在理解公共艺术的概念、类型、设计原则以及明确校园公共艺术建设的方向与使命的基础上,立足于学校特色,采取长期规划、系统设计、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机制④,才能让公共艺术真正地融入校园、实现校园与公共艺术的和谐发展。

艺术校园文化设计篇4

关键词:校园雕塑;现状;雕塑设计

校园雕塑是校园物质景观的一种,具有纪念性、象征性、激励性、装饰性等特点,是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等精神文化积淀而成的物质产品,其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物质载体,在继承传统、沉淀历史、宣扬文化和社会价值等方面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校园雕塑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通过视觉形体的传达在感情思维方面与师生进行交流沟通,让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具有较强的感化作用,潜移默化地润泽学生的美学修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1 校园雕塑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雕塑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艺术品之一,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立体艺术形式。校园中的雕塑,是校园公共艺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是最富有生气和最具吸引力的景点,重要的、独特的雕塑可以成为校园的标志,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1.1 校园雕塑丰富学校的历史文脉

雕塑作为反映或记载人类历史文化表现的一种形式和校园环境中重要的景观语汇,往往体现了该校的历史、文化和风格,是学校精神的标志,也是时代进程的缩影,述说着一个学校的过去、现在、未来。以纪念学校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事件为主题的人物塑像或纪念碑为例,中山大学的孙中山塑像,北京大学的“一二九纪念碑”充分反映出了该校蕴含的历史人文情怀。

1.2 校园雕塑丰富学校的环境空间

不同的校园文化赋予校园空间的雕塑不同的信息意义,使空间具有可识别性和象征意义。雕塑作为校园特定空间标志性景观因素的同时也是校园环境空间的重要节点,不仅增加了校园空间的凝聚力,而且使校园具有清晰的空间结构,给身处校园的人们带来一种归属感。这种传递和体验不是借用外力的强迫赋予,而是以一种自然、巧妙、和谐且潜移默化的方式予以述说。

1.3 校园雕塑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校园雕塑以其突出的视觉艺术效应和文化内涵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或历史背景,赋予了校园独特的艺术美,更丰富了校园的人文气息,提高了校园的文化品位,彰显着学校独特的灵魂和理念,润泽着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美学修养。

2 西京学院校园雕塑现状

2.1 校园雕塑种类单一

西京学院校园雕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历史名人类,如博能广场的八个名人塑像,以石雕形式雕刻了达尔文、高尔基、门捷列夫、瓦特、鲁迅、鲁班、祖冲之、文天祥等人物的雕像。通过这种纪念性雕塑塑造的杰出的历史人物雕像,来彰显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崇高理念。同学们从这种纪念性雕塑的艺术形象中了解过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从做出伟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形象中受到启迪和鼓舞,振奋精神。二是原石题词类雕塑,如浑金山山石上的题词“璞玉浑金”,源于南朝宋・刘义庆《赏誉上》,其“未经琢磨的玉石,未经冶炼的金子”,说明了西京学院辛勤育人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创新,强调教师教书育人,学生刻苦学习,共同构建师生互动、师生情深的西京大家庭。但是,校园内主要为这两种形式的雕塑,种类较为贫乏单一。

2.2 校园雕塑数量较少

作为一所有“绿色校园”之称的西京学院,三季花香,四季常青,学校围绕“三山四湖十二景”重点区域,着力做好“山好、水清、树绿”三篇文章,新种植各种树木25600余株,栽植地被类绿植麦冬、小冠花等380余亩,全校绿化覆盖面积达64%,建成了“紫薇田园林”“四面山”“白皮松林”“京映湖”等景观点。为全院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休闲增添了更广阔的活动场所和更优美的环境氛围。

但是如此美丽的校园中,本应占据重要地位的校园雕塑却是寥寥可数,学校除了两三处场所有校园雕塑的存在外,大部分的学校区域都没有放置校园雕塑。

2.3 创意性不足

有创意的雕塑作品在校园环境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校园更加美好,提高品位,还能协调好校园雕塑与校园环境中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西京学院的校园雕塑雷同性较高,缺少具有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雕塑作品,已有雕塑未能体现出西京学院自身特有的文化精神,也没能反映出西京学院二十余年的奋斗历程。所以这些雕塑作品难以引起师生的共鸣,其所具备的感染力和辐射力也因与学校切合度低而大大削弱。

3 西京学院校园雕塑设计建议

3.1 学校重视、统一规划

学校应予以应有重视,在校园发展规划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合作研讨,进行前瞻性规划,将规划、景观、雕塑当作整体来考虑,营造高品质校园文化环境。也可以大力征集方案或与项目化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充分的融入其中,将所学知识和自己的设计实施在实践当中。

3.2 突出校园雕塑主题

校园雕塑必须与校园的主体性结合起来,并说明主题,甚至升华主题,使同学们明显感到该校园景观的环境特性。西京学院的校园雕塑设计可适当增加校园雕塑的选题范畴,增加反映西京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艺术人文、大学生精神面貌等题材,充分发挥校园雕塑在校园中的审美教育功能。

3.3 考虑学校不同区域的功能划分

根据校园现有的山地,湖泊,道路和绿化格局,选择适合放置雕塑的位置,结合校园的功能分区,确定合适的雕塑题材和雕塑意向。例如,一、二教学区适合文化教育、人物纪念为题材,体育馆场适合运动、人文精神题材,三号教学楼及图书馆适合文化艺术、惜时题材,艺术学院表现对艺术、理想、开放、创造的向往等。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研究提出设置雕塑的主题和地点。

3.4 突出校园雕塑的公共性和互动性

校园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部分,是一种艺术作品,本身即具有艺术性,要使师生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给人以精神和审美上的满足,使“人―雕塑―环境”建立一种内在的互动关系,使校园雕塑融于广大师生的生活,使作品更具有生活趣味及活力。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校园雕塑设计大赛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校园雕塑设计,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来。

4 结语

作为大学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校园环境雕塑的美化和建设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因此,校园雕塑的创作者需要认真考虑其艺术效果、艺术表现、传播效果、观众心理、艺术美学和校园特色等各个方面,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汪耀斌.关于高校校园雕塑建设问题的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

[2] 范伟民.2005中国雕塑年鉴:校园雕塑谈[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05.

[3] 郭兴华.校园环境美化和建设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4] 李秀勤.2005中国雕塑年鉴:相遇美国校园雕塑[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05.

艺术校园文化设计篇5

关键词:环境景观;概念设计;环境品质

校园景观是学校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内容,优美宜人的校园景观也成为世界许多院校的旅游财富。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涌现很多优秀的校园景观设计,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与此同时,伴随人们精神需求的增加,各类使用人群对于校园景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校园环境景观现状

1998年开始实施高校扩招的战略,在缓解了之前接受高等教育难的同时,师生规模的骤增也给学校的基础设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各个校园通过改建、扩建及新建的方式来应对难题,但是由于规模浩大、周期缩短,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新建校区规模大利用率小,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同时舒适性降低;老校区建筑密度的增加,导致校园建设绿地的减少,从而导致校园空气质量的下降,不利于身心健康;校区改建未能注重风格的统一与文化的传承等等。

所以,发现校园景观营造中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及时归纳总结,提出改善景观设计的对策,这无疑对于社会资源的节约,对于校园景观建设的合理性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校园环境景观的概念设计

校园环境景观是具有独特的美学个性和艺术规律的外部空间规划设计,不是单纯的指具有一定绿化面积的场地,而是指由校园必要设施围合而成的开放空间,其中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工环境为使用人群提供必要的交流空间。所以说校园景观既包括静态景观又容纳动态的生活景象,是包含教育文化与景观环境的重要场所。

校园环境景观的概念设计分为景观空间构想、景观技术构想、环境装置的构想、材料的构想、景观空间成长的构想和景观的感观环境构想。校园景观空间构想是对校园景观环境内外部的一个研究过程,将景观空间分隔,进行平面、立面、剖面构想,强调景观空间的艺术气息、功能使用和生态效应等;校园景观技术构想是以校园景观空间构想为基础,研究构想空间中的结构构造、装饰材料、设备材料、植物群落的选择等技术及硬件装备的过程;校园景观空间一经构想完成,各种景观元素就构成一个立体形态的景观空间环境,保证景观在经济可行的前提下的良好的环境特性是环境装置构想的目的;校园景观设计的材料构想是通过材料的选定实现景观空间环境的基本和特殊要求及环境气氛的创造;校园景观空间中活动方式的改变伴随着景观空间中植物群落的改变,也影响景观空间中构成材料的耐久性和寿命的改变;校园空间的感观环境是指空间环境中对人的感观构成影响的物理量,例如光、热、声音、空气等,使空间中人类的感观具有一些特定的心理指向性。

三 校园环境景观概念设计的意义

3.1 建立良好的生态化环境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伴随着城市环境的污染,校园环境也受到了影响,寻求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综合和谐的发展模式显的日益重要。运用生态化理念、生态化手法进行生态化环境设计,让我们的校园重回生态,回归自然。对校园里原场地保留的元素和材料进行再利用,让场地诉说历史的同时,对自然资源最大限度的保护,这样也节省了原材料,减少了因生产加工而消耗的资源。校园景观设计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要尽可能的使用再生原料,发挥这些资源的潜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就是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形成净化水系统,一方面帮助景观植被的自然生长,使校园有更优越的自然人居环境,同时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又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3.2 彰显大学独特的文化底蕴

校园环境是培养新型人才的摇篮,是激发创新能力的催化剂。校园环境的组成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审美功能,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沉淀着人的审美感受,物化着人的精神体验。所以说,校园环境是集技术、功能和艺术的综合体。

不同的建设形式,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承载着不同的主题精神。校园环境在应注重其艺术语言,结合校园自然和人文背景,充分发挥景观的抽象性、艺术性、象征性的特点,体现“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时代精神,使校园文化精神得以流露和升华,这才是校园环境美化和建设的重要方向。

根据建筑及室外空间的使用性质、所处位置和相应标准,运用技术手段和美学原理,创造舒适优美、功能合理、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环境,景观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校园景观的设计应具有使用价值,同时也反应校园建筑风格、历史文脉、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

3.3 大学校园景观推动文化素质教育

校园是文化知识和精神传承的神圣之地,推动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全面认识和把握教育的关键,科学地分析和确定它的固有价值和地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以校园环境景观中的雕塑为例,它不仅是一种景观,也是文化事件的象征,它和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是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点睛之作、神来之笔。此外,它也是一种标志,是时代精神的缩影,激励我们前行。目前的艺术教育还未能达到我们所想,但雕塑等校园景观作为大学精神的承载体,将会弥补我们在这方面的一些不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和生活方式,对周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面对雕塑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雕塑将这些复杂的感触通过具象表达出来,让人理解,与人交流,以柔化的造型,创造校园最美、最生动的景观亮点。

主体雕塑建设具有较高艺术品位和深厚文化底蕴,是最具公益性的艺术品。校园雕塑应结合校园的总体规划来合理布局,做到有序发展。结合环境特色赋予雕塑一定的精神内涵,注入校园主体和文脉,在达到教育的同事提高校园文化艺术品位。在很多公共空间如广场、花坛、绿地、道路等地方都可以建设,在充分尊重校园现有基地的基础上,以关键节点为重点建设对象。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内涵,搜集有关校史、科技等题材,创建校园特色,提高校园品位,提升学生的美学思想和科学素质。同时,校园雕塑也可以以鼓励优秀教师员工等形式建立,表彰积极展示以人为本的治学精神。总之,在校园环境景观建设上,以雕塑为主要载体,积极宣传校园主要思想,展现当代学生努力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 小结

伴随着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加,原本的校园需要进一步的扩建,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重新规划校园,用新的理念来设计校园景观,延续校园文化脉络,建立和谐生态特色校园。

参考文献

[1]陈永生.高校新区景观环境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

艺术校园文化设计篇6

[关键词]校园园林景观设计;水景营造方法;艺术美感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127-01

1水景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性――立体效果的应用

水元素是现在的景观园林里最重要的元素。根据现代园林建设的具体要求,以及水景在营造设计的应用上,具有变幻无穷的立体动态效应。水的流动性和艺术性可以让人们更亲近自然和保持精神上愉快的享受。它可以带给人类源远流长的创作灵感,让人们创造了更巨大的文化财富。艺术品的宁静致远,无异于就是实现了水景立体化的美感。比如:在校园里大面积的湿地公园形式景观,即创造了人文和自然风光的元素结合,又构建出一幅幅山明水秀的美丽人间画面。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斗转星移,在学校的生活区和学习区里,或者校园长廊都可以享受到鱼翔浅底、 细水长流、鸟语花香的美好自然风光。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充满诗情画意和闲情雅致。利用水的流动跳跃性刻画了优美清新的花草树木等元素,让这些自然元素与水元素相互衬托,相互交融。在我们分院的种植基地,自然的水和植物的形、色很和谐地融合起来。设计师运用高端的现代技术和丰富的灵感,将视觉、嗅觉、听觉充分地利用水元素的变化多端的全新效果,应用到校园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让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与负氧离子亲密接触,感受这全新的效果。

2水景在园林景观中的必要性

21柔化自然空间,增加艺术气息

水景的营造艺术具有流动性、柔和性、真实性的整体艺术效应,增加了自然空间的紧密性、欢乐性、活跃性。利用水变化多端的倒影,让人们身临其境却又拥有无边无际的想象空间。水全新的艺术效果具有鲜明的主题,柔化了自然的空间,增加艺术作品的闪亮点,营造了清新欢快的自然环境。利用水的动静和声色结合,让人流连忘返。在公园中,水景的营造的表达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山山水水、溪流泉眼、奇形怪石都让人们悠然自得。我们校园东南角放眼望去,全然的绿色植物,湖面波光粼粼,自然的味道,一丝丝地随着汩汩流水一同流淌进人们的心田。

22保护生态多样性,还原自然风光

水景的形成维持了生态资源的多样性和完整性。景观结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并且绿化了当地的环境利于人们统筹兼顾、合理科学地开发自然资源。水景艺术的元素离不开溪流、瀑布、湖水、鱼池等,这就是生态的多样性,满足了现代化文明构建的需求。体现出自然界生态的多元化,创造出无限的自然风光宝藏。

2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人体无非是一种碳水化合物的综合体,水养育了人类,蕴含的文化底蕴即是对中华美德的传承和发扬。水的文化构建形式具有哲理性、文化性、艺术性。它的文化性体现在“有德、有勇、为善、循理、智慧”的文化特色;一句自古以来的“上善若水”充分地体现出了大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哲理性;“海上明月共潮生”水与月地交融都是水的赞歌。

3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的营造方法

31动静结合的艺术营造

水景的营造主要有动态和静态的结合。它的主要表达方式有:流水、喷泉、湖水和压力水等。宁静明朗的水净化了自然空间和增加了美妙的气息。喷、涌、溢泉、间歇泉等压力水都是具有生命力的动态美。水的时而宁静,时而欢乐的声势和千姿百态地变化都富有动静结合的美感。结合音乐、光线、水射的提点,在一些博物馆、展览馆以及风景区设定了一些音乐喷泉,演绎了水火相容的艺术效果。无限的音乐带来无尽的激情燃烧,给人们营造了清醒超然物外的最高境界。在溪水、泉水、池水等静态的水流中让人心旷神怡,欣赏静止的绿色植被,慢慢地品味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32绿意盎然的艺术氛围

经过仰视、俯视、远观近看的欣赏角度,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艺术氛围。将各种不同类型的植被种植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比如:我们分院基地在湖面上荡漾的荷花,映衬着的水里环游的鱼类,形成了和谐美好的局面。清澈透明的水在阳光照耀下折射的效果,更是大自然赋予的美感。湖上垂直的杨柳、还有水杉、月榕树等和假山完美的融合,形成了鲜明的错落感,造成了完美的审美情趣。例如:杭州九溪玫瑰园,自然山水与居住环境得到了和谐的共存。完整的小瀑布、绿色的屏障、石头上攀缘而出的羽毛枫,形成了美好温馨的画面。

33水中享乐的艺术活力

水是万物之源。为了适应城市的生活、工作、娱乐的需求,可以开展更多的活动乐园,展示水景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湖水的两边可以通过榭、舫、廊、榭等建筑的创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让人可以倚栏赏景、拍照留念。全面地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丰富变化的水元素,将生活空间与艺术空间融合起来。分院基地入口的长廊就是很好的见证。

34半城山水、半城繁华的艺术价值

在城市园林的营造中,山山水水的结合是这座城市最完美的结合,也是园林景观设计中最有鲜明效果的表达方式,它突出了水的惟妙惟肖和城市生命力的浑然天成的艺术价值。在一些风景区里,将一些具有审美意义的石头与伟岸、水流相互重叠和相互映衬。寄意于形,在水的旁边可以安置一些类似动物的雕像或者是相关的历史人物造型,让人不仅欣赏到环境的优雅,还可以增长见识。在校园各处,通过对奇山怪石和雕塑的应用,更加赋予了我们校园多层次的艺术魅力。

4结论

结合现代园林设计的具体需求,水景工程成了点缀现代园林画龙点睛的重要突出部分。在校园设计中也是如此,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景特色的现代营造,不但可以柔化自然空间,增加艺术气息、保护生态多样,还原自然风光,还符合了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文化底蕴。让水景通过与其他自然元素设计的相互交融,让人们享受精神上的追求和视觉上的享受。通过探讨水景营造的各种各样的方法,不仅是让环境更加环保和创造更多的艺术财富,而且持续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如今丰富的现代设计的审美观念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和拉动社会主义事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吉试谈水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意义[J].科技经济市场,2009(7).

[2]胡清坡,杨永涛,方伟迅等现代园林规划中水景设计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

[3]韩煜,张志伟蓝湖景苑西湖海岸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传统理念及应用[J].绿色科技,2011(3).

[4]赵阳,伊家美,陈美君论墙体绿化在现代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上海世博会法国馆之“凡尔赛花园”[J].中国市场,2011(2).

艺术校园文化设计篇7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科学健康、生动活泼的体育和艺术活动,提高运动能力和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教体艺[2011]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教体艺厅[2011]4号)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校体育、艺术教育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实施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进一步促进我校学校课外体育、文艺活动的蓬勃开展,保证每一位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并通过学校的课内体育与艺术教育,掌握“体育艺术2+1项目”(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提高学生的体艺素质、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二、

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全校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体育艺术2+1项目的领导,保证这一活动项目的顺利进行,成立**镇中心小学体育、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黄海彬

副组长:陈春如

何飞拉

成员:各处室领导

体育组和艺术组教师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曾淑娃兼任办公室主任。

三、实施目标

1、以实施教育部的“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体育、艺术2+1项目”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主要内容,确保每位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具有一项艺术特长。

2、开齐开足体育和艺术课程以及具有各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外体育和艺术活动,满足全体学生个性发展和多样化的活动需求,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4、创建和发展学校文体活动特色,形成2—3项体艺特色,学生人人学会一种特长,形成学校特色品牌。

5、重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学校文体活动制度、评比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使学校课内外文体活动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系统。

6、加强课内外文体活动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提高活动组织和指导水平;加大投入,改善体育、艺术活动的场地设施和设备。

三、工作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

各年级要加强相应的体育、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并制定工作计划。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计划,加强对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体育、艺术2+1项目”的顺利进行。

2、合理选择项目

学校根据教育部的“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从学校现有师资条件以及体育、音乐、美术教育教学设施、器材、场地等实际出发,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合理选择确定每个年级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项目、“体育、艺术2+1”,如体育项目:跑步、跳高、跳远、铅球、乒乓球、跳绳、体操、篮球、足球等,艺术项目:器乐(笛子、口琴、风琴、吉他、古筝等)、鼓号队、合唱、舞蹈、绘画、书法、手工制作等。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体育、艺术活动内容体系,形成学校的体育、艺术项目多元化.

3、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艺术课程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教育计划,开齐开足体育、艺术课程和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确保每天下午一节课外体艺活动课。科学制定每学期体育、艺术学科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体艺教研组有计划、有总结,能定期开展活动并有活动记录;体艺教师重视理论学习和研究,有个人业务学习笔记,结合实际修订校本教材

;体艺教师按照新程标准课;学校开展与实施体艺校本课程,按照体育、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组织文体活动。

4、切实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各班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列入学校课表,认真组织实施。各班要充分利用大课间和课外活动时间,通过兴趣小组、学生社团、运动队、艺术队等形式,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和艺术活动,每周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明确以及班主任、指导老师落实到位。围绕“体育、艺术2+1项目”学校组织开展对抗赛、挑战赛、才艺展演、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校园体艺活动。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全校性体育运动会和一次全校性文化艺术汇演,为全校师生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展示自己,满足全体师生个性发展和成就感需求。同时选拨优秀学生、挑选优秀作品参加县里的运动会、文艺汇演、艺术表演以及各类文体竞赛等活动。

5、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各校要建立和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公示及上报制度,每学年必须按要求对学生进行一次〈标准测试,列入学生档案。各年级要依据《教育部“体育、艺术2+1项目”技能标准(试行)》中的技能评定标准,每学期对学生“体育、艺术2+1”的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核登记,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定办法力求简明易行,体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全员参与“体育、艺术2+1项目”,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艺术活动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艺术技能水平。

6、加强体育、艺术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国家教学计划要求逐步配齐体育、艺术专业教师,加大专业培训工作力度,提高体育、艺术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要以专职体育、艺术教师为核心,辅导带动一批有业余爱好的专长教师,使他们成为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体育艺术2+1项目”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将教师参加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体育艺术2+1项目”的训练、辅导进行合理核定计入教师工作量。要充分发挥本校资源优势,邀请有体艺专长的社会人士指导“体育、艺术2+1项目”辅导。

四、

建立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督导评价制度

学行将建立全校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体育、艺术2+1项目”评估机制。学校按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体育、艺术课程及执行音体美课程式情况,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及“体育艺术2+1项目”开展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评估。对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好的班级教师进行表彰,对工作开展不好的班级教师给予通报批评。并适时召开总结会,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完善措施,改进工作,推广大典型经验,带动全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全校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体育、艺术2+1项目”工作逐步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县**镇中心小学

艺术校园文化设计篇8

关键词: 公共艺术设计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这些环境多为公园、广场、车站、校园、公共大厅等公众活动场所。公共艺术设计的三个要素是指公共的环境、公共人群和公共社会,是空间、人本和思想力三者艺术火花的紧密结合。公共艺术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仅在于什么形式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在公共空间展示公众对于生活状态、社会环境,甚至精神信仰的理解、交流与共享。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复兴,全球化概念的提升,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人们从审美取向和价值观方面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打破精英文化,更多地关注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媒介,使艺术品不再是“高处不胜寒”的“奢侈品”,而是具有人情味和人性化特色的文化商品,甚至是普罗大众的文化福利。

公共艺术教育的重点在于对公共艺术价值核心的界定。前面提到公共艺术的本质是为公众而服务的,所以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的主旨也因定位为――培育“为公众而设计”的设计师,研究公共空间的环境特点,掌握公众生活的发展规律,分析公众的审美和需求。根据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特点,现将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以公众为本”的设计理念

设计学科的教育一直离不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作为和公众联系极其紧密的公共艺术专业,这个原则体现得尤为重要。作为公共空间中最主要的活动本体,公众是品鉴和检验公共艺术成败最主要的对象,因此只有关心公众的态度,了解公众的生活背景与喜好,分析公众的接受度和认知度,才能够真正体现公共艺术的特色。要培养学生们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的能力,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美和有趣点,以便设计出使大多数人看得懂并能会心一笑的作品。

二、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教学方针

“宽口径”是指作为交叉综合性学科的公共艺术课程,涉及的艺术种类丰富,涵盖面广泛,表现手法可包括雕塑、壁画、装置、多媒体影像等。它可作为环境艺术、景观艺术、空间展示等多个专业的必修课开设,也可在视觉传达、多媒体艺术设计等专业开设选修课程。既作为空间设计类专业深入研究公共空间的绝好机会,又可作为视觉传达等专业认识空间,学习利用公共空间的最佳方式。

“厚基础”既是凸显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的跨界性,同时又给各个设计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一个交叉学习的最优平台。这样做强调了设计手法的多样性、材料媒介应用的广泛性和大众化特征的传播性,使各个专业方向的学生都能了解艺术设计领域以外的更多艺术表现形式。比如绘画、雕塑、传统手工艺、戏曲等。这些与公众生活紧密相关的艺术形式,不仅限于专业艺术家们的“架上创作”,而且通过设计手法的转换,使它们的传播模式更加贴近大众,取得更快更好的社会影响力。

“重能力”主要强调的是加强手动能力的培养。公共艺术设计不仅注重设计理念的表达,更注重设计理念的实现。这就决定了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引导,如利用工作室或实验室,教导学生学习泥塑、陶艺、金属、木工、漆艺和多媒体等各个材料媒介的特性与加工方法,使学生的设计理念得到综合的实现。

“求个性”是指在“厚基础”的前提之下,根据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辅导。帮助他们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很好地理解公共艺术设计所要表达范畴的前提之下,挖掘原本具备的设计能力,补充艺术素养方面的漏洞,应用熟悉且擅长的设计材料、设计方法、设计流程做出符合公众审美,得到社会认可的艺术设计作品。

三、使学生在校园公共艺术设计实践中体味设计的真谛

着重于高校校园公共空间内的艺术品和艺术行为,皆可称之为校园公共艺术。高校公共艺术是校园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雕塑、壁画、景观绿化、空间指示系统、公共设施、校园公共艺术文化活动等多个部分。校园公共艺术的特点是:设计风格和校园环境有机统一;公共艺术品是对于高校人文精神的物质体现;公共艺术活动和大学生精神风貌得到完美融合;具有优异的尺度感和人性化的设计效果。由此可见,好的校园公共艺术设计应该是既可以美化校园环境,又可以给学校师生带来美的体会、善的熏陶,使他们在美丽的学校环境中工作与学习,同时又伴随有艺术的气息和设计创意的灵光。

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时候,特别着重以校园环境作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载体。校园环境是同学们熟悉的公共空间,而活跃于其间的师生们又是同学们无比熟悉的人群。在学生深刻体悟公共艺术设计概念和方向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校园环境访问和分析。并且将这样的分析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在全体同学面前进行汇报和讨论。报告主要包括:目标空间的空间形态特点、目标空间中人群的活动性质、目标空间中人群的活动特点(包括心理、行为、运动轨迹、行为规律等)。在此基础上,分析目标公共空间中公众的生活习惯、行动与喜好。只有在抓住空间与人的特点的情况下才能很好地设计公共艺术作品。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结果,提出新颖并极具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结合前期所学习的材料工艺知识,尽最大可能将设计方案实践,并最终放置在校园公共环境中。鉴于实验室的条件局限性,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经济适用型的方法达到设计目的。

图 1

图1是2007级同学在大一时制作的公共艺术品,地点为某教学楼一楼。该空间的特点是空间宽阔,四周墙壁有大面积的玻璃窗,进出口在当时基本处于锁闭状态,因此缺少学生们的光顾。为了这个校园空间能够吸引更多同学,得到有效利用,课程班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了50个石膏梯形体,并将它们有次序排放,形成一个巨大的白色拉链状。拉链开口处对准长期锁闭的空间出口,别有寓意。这个公共艺术品的出现,有效地吸引同学们来此参观,给空间以活力;巨大的玻璃落地窗也向外展示了“白色拉链”的形式感;更重要的是,因为石膏单体是放置的形式,其他同学可以随意搬动摆放成新的形式,而这个临时的公共艺术品在学校需要该空间作为公用的情况下,可以快速回收,对空间环境没有任何不良影响。

如在某教学楼后的广场上,有一大片硬质铺装,没有绿化也没有供人休闲的公共设施。由于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同学们更加关心并关注身边的校园环境,提出对此进行力所能及的设计与改造。在空地上,他们用防水的绝缘胶条,贴出围棋棋盘格的形式,再用木板制作了围棋棋子,并用黑白两色的防水漆涂装表面(如图2)。这个设计吸引了广大师生驻足观看,很多人都跃跃欲试,加入了“下棋”的行列。原本寂静无人的广场,一下子成为了休闲和交流的好去处。围棋是我们国家的国粹,师生们对此熟悉并且喜爱,这样的设计不但使教学楼外的闲置空间有了价值,更重要的是使广大师生都能参与到设计中去,真正达到了“为公众而设计”的最终目的。并且,防水防锈处理也使得该设计以较小的经济成本,赢得了较高的舆论评价。“棋盘”、“棋子”维护、清理都很方便,对于原环境损耗极小。

图 2

四、结语

公共环境是人类的广阔活动舞台,体现着人与空间、文脉、生态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艺术的角度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优化生存环境,优化自身状态的一个良好方式。通过艺术感召力和表现力赋予公众权利、传达公众精神是公共艺术设计的历史使命。在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既根植于艺术的土壤又体现人本设计思想,是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良好的培养方向和教学方法的确立,必将为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更为优秀的设计人才,也会对社会公共环境的艺术化演绎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王中.公共艺术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次版第1次印刷.

上一篇:环境设计专业特点范文 下一篇:膝关节生物力学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