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学的要求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7:50

武术教学的要求

武术教学的要求篇1

关键词:中学;武术教学;武德教育

前言

武术,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学习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还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武德,作为武术教学的灵魂,是武术教学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是中华几千年历史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对中学生进行武德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坚强意志培养;另一方面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武德品格、高尚情操,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中学武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十分重要。

1、 对中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渗透的重要意义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生理心理都变化明显,比较叛逆,有的学生甚至分不清是非黑白,出现哥们江湖义气等错误情感。此时在武术教学中对他们进行武德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重要指导意义,且抓好武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素质培养,而且对武术教学,武术运动的发展都将产生推动作用。武德约束习武者的行为规范, 它一方面要求习武者热爱祖国,热爱武术事业,守规矩,另一方面要求习武者见义勇为,敢于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因此,在青春期这个叛逆阶段对中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处于最佳时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规范,把武德真正渗透到教学去,使每个学生受益。

2、 中学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武德即武术道德,是指长期以来在习武群体中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它协调着习武者之间的相互人际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不同时期所赋予的武德内容是不同的。早期的传统武德主要表现为“仁、义、礼、智、勇”五个方面,新时期的武德内容则把习武同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特色,维护国家的尊严,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联系起来,形成了以民族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体育教学是一个简单复杂的双边教学过程,不仅与身体活动有关,还与学生的精神状态、意志品质密切相关联,因此在中学武术教学中应加强武德教育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良好品格形成。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教授武术知识和技术,还要让学生明确到习武的意义。其次,在教授技术时,注意动作的讲解和示范一致性,一招一式的攻防含义,从攻防含义入手让学生理解真正意义上的武术。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英雄豪杰保家卫国故事,让学生知道学习武术不是打架斗殴,争强好胜,而是提升自身素质,增强民族使命感。最后,教师教学手段要多样,不能只使用一种“教”与“学”的教学模式,要根据中学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渗透武德教育。

3、 渗透武德教育的方法

3.1 正确认识内涵,重视武德意识渗透

古训讲“习武先习德”“学艺先学礼”,可见武德在武术练习当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应逐渐渗透武德思想,武德最终植入学生心里并付诸实践。首先让每位学生自觉重视武德,然后再把武德思想践行到生活各个方面。正确认识武德的内涵,让学生知道武术不是小说或武侠片里的江湖侠义精神、哥们义气。武德在不同时期历史其包含的内容也不同,但是任何时期都被习武人放在习武首位。当今时代的武德对于自身而言要讲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及努力拼搏等等;对社会要团结友爱、奉献、要感恩;对国家要忠诚,要热爱,要有民族自尊心和大无畏的拼搏精神。我们应重视武德这些内容的渗透,把这些思想意识灌输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提高学生武德修养。

3.2武术教学过程中武德的灌输

武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使学生养成的,我们要不间断的进行武德灌输。每次武术课不管是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树立良好武德品行。“抱拳礼”是武术界的基本礼节,每节课前师生问好都必须行抱拳礼,让学生懂得尊师重道。在教学过程中,对所讲的武术内容进行扩充赋予武德意义,教师在教授武术知识和技术同时,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了解武术的真正意义。例如:太极拳动作要求上身中正,重心平稳,心静体松,可借此教育学生为人要正直、做事沉稳。习练长拳则要求舒展大方,气势宏伟,眼神到位,可借此教育学生做人堂堂正正,做事专注一方。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灌输武德知识,利于学生武德意识构建。课后,利用其他形式进行武德教育渗透,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3.3教师言传身教,树立良好氛围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艰巨任务,这一特殊责任就决定教师必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的思想品德,世界观和人生观,甚至对具体某一事物的认识、处理事务的方式方法对学生都将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言行举止得当,品行端正。教师应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动作讲解示范清楚准确,指导学生认真耐心,以自己的行为去熏陶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武术教学不能离开武德教育,武术教师的言行、品性、气质等,都将成为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因此,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武德教育,做到言传身教。

3.4根据中学生心理特点,多种教学手段渗透武德教育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变化大,相对较叛逆,教师的任何行为举止都将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必须对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全面了解和正确把握,在武术教学中要根据其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在教学中激励每一个学生,追求积极向上的目标,勇于挑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好奇心是影响人学习事物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学生由于对知识的渴求,加上自身局限性对整个世界的认识甚少,对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的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把教学内容多样化多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学习积极性,这样进行武德教育的渗透。

4、结束语

武术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已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思想价值体系,包括文化修养、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为人处世、武学武德等内容,武德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教师在武术教学中,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渗透武德教育,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加以传承,这样才能使武德教育更加深入、透彻。

参考文献:

[1]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24.

[2]赵立威,刘涛.体育教学中武德教育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1(89):120-121.

武术教学的要求篇2

【关键词】武术教育;现代化;理念;体系;建构

提到武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一门艺术。但是回望武术发展的历史,可知,我国的武术教育方式已经从师承教育转变为了学校教育。现如今,人们总是把武术和体育混为一谈,认为武术是一种体育项目,其实不然。接下来,笔者就分析武术教育中需要进行充分运用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武术教育体系的建构。

1 从师徒传承到学校教育的转型

武术不仅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而且是一项能够强身健体的活动。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武术就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在我国近代,习武是为了对付强大的敌人,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个人的安全。为了将武术得到更好地传承,武术大师们都进行收纳门徒,教授其武术的精髓和技巧,使得武术得以有效地传承。渐渐地,随着人们对无数的逐渐重视,在学校教育中渗透了武术的教育。比如一些武术学校的开放等。在此过程中,武术教育朝着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2 以往武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受到体育的严重冲击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会精神对东方的渗透,人们的体育意识在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这就对传统的武术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同时,传统的武术文化无力和西方的体育文化相抗衡,处于消亡的状态。对此,相关的研究人员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在接收西方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对本土的武术文化进行有力的保护和传承。其实,二者有着相同的目的和作用,人们要做的就是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2.2 武术教育的弱化

由于武术教育中包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因素在其中,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对武术产生的兴趣。随我我国武术竞技模式的发展,更多的人学习武术就是为了获得一技之长,享受在武术竞技中的乐趣。渐渐地,他们对武术课程失去了兴趣,这就严重的影响了武术教育在课堂上的开展。

2.3 中小学武术教育与民办武术教育发展错位

众所周知,在现如今的中小学中,很少有武术教育这一科目。事实上,学校对学生进行武术教育是有其必要性的。因为在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武术教育不仅使得接收范围广,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传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学校教育对武术极其不重视,导致大量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民办的武术学校。民办的武术学校是以教授学生武术知识为主,辅助文化课的教育。这样就使得中小学武术教育和民办武术教育的发展发生了严重的错位。

3 武术教育新理念

3.1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武术教育中,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武术教育中也同样做到因材施教。使得学生们能够在武术教学中找到乐趣,进而提高学习武术的意识。但是在此过程中也要严格遵守武术本身的规则,将学生们的需要与武术的特点相结合,这样才能是学校的武术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2 实现古为今用的目标

武术教育回归传统的核心是指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建立在传统武术文化的基础之上,把现今各种有利于武术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体系纳入到武术教育的发展中来,真正实现“古为今用”的目标,从而推动学校武术教育的全面开展。

3.3 打造武术教育多元化

学校武术教育体系是一个庞杂的系统,由许多要素构建而成。所以,我们要使各种有利于武术发展的因素都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它们共同发挥作用,共同完成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大中小学生中的使命,这就需要影响学校武术发展的各个因素实现多元和谐。

4 建构武术教育新体系

4.1 武术教学评价变革

在学校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们的武术动作的标准程度要求非常严格。当然这也是教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一项。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很少对学生们的武德有一定的要求。从古至今,武术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自卫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但是,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使得武术教学的最基本内容被广大教师和学生们忽视。

首先是评价理念的变革。在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要将重心转向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和落脚点。

其次是改终结评价为过程评价。这是针对武术教育中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这一教育功能而提出的。

再者是改“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单一评价”模式则无法胜任,武术段位制“练打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无疑为此提供了范式。

4.2 武术教学内容改革

武术教学内容是武术教育得以具体实施的根本。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织全国一百多位民间武术传人和武术专家学者创编了以青少年为主要使用对象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教程》包括培养武术兴趣的《趣味武术》,还有学习技术和文化的技术教程和理论教程。《趣味武术》分为段前一至三级,其主要内容是武术基本动作和武术游戏,分别适合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学习。

4.3 武术教学方法探索

寻求新的武术教学方法,是建构武术新体系的重要途径。要充分考虑到体育项目的一般方法,结合学生的不同需要,使用具有特色的武术教学方法。但是这一作法并不是对已有教学方法的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要将对传统文化融入到新的教学方法中,使得学生们在学习武术的同时不失武德。

4.4 武术师资培养模式创新

武术教师是武术教育内容得以传播的主导者,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武术教学质量。因此,构建新的武术教育体系必须重视武术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成为武术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要重视在岗体育教师的武术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创新武术师资培养模式,从根源上解决武术师资质量和数量的问题。

5 结语

综上所述,武术教育要想实现现代化进程,必须形成武术教育的新理念,从而进行教育体系的重构。文中对武术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育的新理念以及如何建构武术教育新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武术教育的重视,从而打造武术教育的良好环境,增强学生们的武术意识,使得我国的武术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李甫涛.重新构建中学武术教育理念的理论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3).

[2]吴夕东.新课标下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第一健身俱乐部,2010(16).

武术教学的要求篇3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 武术教学 普修课 改革

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方针,也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格外关注与重视,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的需要和应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响应这一号召,作为承载知识载体的课程改革也就在此背景下启动与展开,一批面向时代的教育改革成果得到实施,《体育与健康》教材取代《体育》而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也使传统的武术教学观念、教法及评价手段发生了革新。面对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作为培养师资摇篮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教学已显得较为滞后,课程设计规划受到了质疑与挑战,加快改革步伐、跟上时展潮流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改革的策略,以期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参考。

一、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与统计分析,目前武术普修课程现状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与过程过于强调武术技术的掌握,忽视学生兴趣与身心发展,几十年来仍按照武术基本功、初级套路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而推手、短兵、散打等对抗实用技术被抛弃;武术知识传授主要以简单的武术基础理论为主,忽视了武德与传统文化教育,忽视了武术自学和创编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学习的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武术的兴趣下降,学习效果差;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主要以武术技术的演练考评和理论测试结果为最终评价依据。

由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存在以上弊端,加上教学内容没有与新修订的中学武术内容相衔接,致使学生缺乏自学和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武术教学的需要,也直接制约中学武术教学的开展和提高。

二、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改革的策略

鉴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存在以上诸多问题,因而,武术普修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我们依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研究的新成果,结合课程实际,提出以下武术教学改革策略:

1.更新武术教学理念。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策划者,武术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理念。蔡中林、瞿少红指出:“要增强忧患意识,更新观念,明确武术类课程设置应为培养目标服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类课程教学要想培养和提高体育师资的武术素质,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专业学生的武术素养,改革教学内容,即淡化套路、突出武术锻炼方法、强调武术实际应用的特性。”因此,教师应首先更新自己的理念,跟上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主动迎合中学体育与健康的改革,按照课程标准中领域目标划分、学习目标要求设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在武术教学指导思想方面应对学生加强武术文化与技术理论教育,切实重视武德教育,培养尚武崇德的精神,采取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模拟教育实习的模式组织教学;教学中要突出武术攻防应用的基本特性,让学生清楚武术动作的技击含义;教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导,采用设课、说课、做课和评课的形式进行。

2.突出武术素质教育。卢元镇教授在2005年大学体育论坛中讲道:“人的素质是一种可以长期发挥作用的个人品质。人们习得的知识、技术常常可以因长期不使用而逐渐消退,而且随着知识信息的爆炸性发展,人们的知识技术是永远也不能满足的。而素质给人形成的求知欲望和掌握知识技术的本领却可以长期发展作用。”这段精辟的论述表明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另者,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终身受益,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为此,只有学生武术素质提高了,才能让以上目标得以实现。结合素质教育要求、专业培养的目标,以及学校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武术内容的设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素质教育应体现“练、用、讲、编、行”五字内容。“练”就是武术动作的练习,是武术外在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武术传承的主要先决条件,也是武术教育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用”即为武术在实际中的具体操作,如武术欣赏与评判,技术动作在特殊条件下的使用,结合自身条件如何进行武术锻炼等。“讲”是对武术知识的概括和见解,对武术特色文化的解读,以及在武术实践中的具体指导与帮助。“编”表现为对武术学习的创新,是根据对象特点和需求对武术技术的创造应用。如动作练习数量的多少、动作难度的高低、动作速度的快慢、动作力度的大小、动作节奏的缓急等,都属于武术创编的范畴。“行”则指武术实践的行为习惯,主要指结合武术内容要求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表现为武术练习的次数、时间、爱好,能自觉根据环境与需要宣传武术与应用武术,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欣赏武术、观摩武术、交流武术等。

3.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教学目标完成的重要手段。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关系教与学两个主体因素,因而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要突出主体与任务。为此,在武术教学中要以“练、用、讲、编、行”五字为主线,选择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要对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材内容进行增减:增加攻防格斗和健身方面的内容,还原和丰富武术技术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突出实用技术教学,特别是散打技术教学,突出套路技术动作攻防含义的讲解,使学生学习和熟练掌握动作的攻防方法与应用时机,一改以往套路练习为主的形式。相应增加一些养生武术练习手段,如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内容,进而构建新的武术课程技术内容教育体系。理论方面要增加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增加武术健身养生等理论的教育内容,融入武术与社会、武术与经济、武术与现代体育的关系等理论。

教学方法方面: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开展武术教育活动,扩大教育时间的延伸;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查找资料,撰写武术论文,丰富学生的武术知识;倡导自学、自练、互助的学习形式,以此提高学生的能力与习惯,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班级武术竞赛,提高组织与评判能力,旨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等。

总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以需要性和可行性为原则,适宜选择教育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体现地域特色。

4.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具有诊断、反馈、定向、证明和教学功能,教学评价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情感与习惯培养。因而,在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遵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实施综合评价,即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确保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领域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实施与实现;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相互帮助、实际操作等方面的评价,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终身武术锻炼的习惯。

三、结论

武术教学的要求篇4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改革策略

OntheStatusquoandReformMeasuresofWushuTeachingforCollegeandUniversityPhysicalEducationMajors

LIUXu-dong

(DepartmentofPE,XuchangUniversity,XuchangHenan461000)

【Abstract】Bymeansofquestionnairesurvey,interviews,aswellasliteraturereview,theauthorinvestigatesandanalyzesthestatusquoofWushuteachingforphysicaleducationmajor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HenanProvince.Theresultsshowthat,however,inthewholeprocessofteaching,someaspectsofthespiritualessencedemonstratedbyWushucourseshavenotbeenproperlyconveyed.Therefore,thisarticleinitiatessomemeasuresliketryingnewwushuteachingpatterns,adjustingandenrichingteachingmaterials,enrichingteachingmethodsandtechniques,emphasizingtheoreticalstudyofwushu,cultivatingtheteachingabilitiesofstudents,andintroducinggradingsystemintowushu,etc..

【Keywords】PEmajor;Wushucourse;Tactics

2003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1〕”因此,其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亦应该按此目标进行,并体现出它培养的“宽基础、厚知识、高素质、强能力”的教育性质。作为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的武术,如何在新形势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改革和优化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教学内容,促进武术教学观念、方法、手段的改革和创新,进而不断提高武术教学质量,是今后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现状的调研,在对事实材料进行归纳、推断和总结,对其发展做出理性思考和探索,并由此选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总结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改革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河南省8所高校体育院系所属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参阅了大量有关高校武术教学、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方面的论著和文献,同时收集调阅了院校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

(2)问卷调查法:在河南省8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采用随机整班抽样法,发出学生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721份,回收率为96%。

(3)访谈法:在实地走访调研中,同武术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充分了解了当前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和信息资料进行整理、统计,运用EXCEL软件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和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习武基础的调查

目前我国的武术练习人数已达6000万之多,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显示出这项运动巨大的生命力,但是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练习或接触过武术运动的有多少呢?在对河南省8所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721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62.8%的学生在入校前没有练习过武术,只有9.4%的学生接受过简单的训练,1.8%的学生才进行过专业的、正规的武术训练。

(二)对学生武术教学内容的调查

那么他们对武术的哪些项目感兴趣呢?在排序前三位的依次是攻防技击、太极拳和传统功法(见表1)。87.5%的学生选择了攻防技击,一方面说明了学生的选择首先是比较实用性,同时也显示出“攻防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特征。而太极拳和传统功法的选择,表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养生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并对武术的健身功能也越来越重视。相反,作为各院系主要教学内容的武术基本功和初级套路,选择的学生人数明显下降。

(三)影响学生习武因素的调查

经过了72学时的学习,学生到底掌握到哪种程度,在技术动作的学习后,学生的演练情况如何?结果表明,只有17.3%的学生完全记得动作,并能够完整演练,绝大多数都已经个别动作忘记或完全没有印象了。同时,武术教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攻防技击”没有很好地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调查结果表明有68.7%的学生不能对所学技术动作的发力环节、力量运用和攻防转换等基本知识进行正确理解和运用。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究其何在?在对学生进行“影响你学习武术的因素有哪些”的问卷调查中,所选比例较大的为“对教学内容不喜欢”“套路过于繁杂记不住”和“教学方法手段单调枯燥”(见表2)。由此表明,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套路动作太复杂。这与现代体育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要求不符,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四)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武术课程改革措施

通过对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的走访调查,反映出当前各高校体育院系都能保证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正常开设,在师资力量、器材的配备也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本专业绝大部分学生对武术课程有着较为正确的认识,但在教学内容上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排斥,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武术课程所体现出来的一些精神实质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出现了“四多四少”的现状(见表3)。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尝试新型武术教学模式

传统武术的学习是一个枯燥、艰苦、长期并有着一个相当程式化的过程,形成了“基本功套路招法(技击)”较为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然而,当武术进入学校,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则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教学需求和迎合学生的求知需要。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应加以改良,适当改变过去“基本功基本动作套路器械”的教学,而“招法套路”教学模式的提出为我们探索现代高校武术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2〕。

“招法套路”教学模式,虽然在时间的安排上违反了常规、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但我们需要看到,它们各自传授的教学对象不同。针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武术基本功、套路、攻防技击上的教学,可以采取“放宽要求、突出重点、熟练运用”教学目标来进行技术教学。但放宽不是放松,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等规格要求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而在实际练习阶段上可相应做出调整。攻防技击的教学,不仅加快了动作技术的快速形成,而且强化了动作术语的理解,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将它熟练运用到整体套路中,要使学生对于武术套路的记忆不在局限于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而使他们在最大限度上通过攻防技术的转换来领会和记忆。通过实用性攻防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技击方法的千变万化,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使武术防身自卫的功能很好地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2.调整充实教学内容,多维开发教学资源

长期以来,在武术课教与学的角色安排上,“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一直未能成为武术理论和实践关注的主体,他们对武术的要求、渴望、期待和体验游离于武术教学的边缘,也未能成为武术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3〕。

“非新无以进,非旧无以守”,如何在教学内容上适应学生需求,既保持武术特有本色,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学习,达到教学目的,《新指导纲要》提出的“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4〕”指导思想的提出,给我们了一些启示。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条件,在充分认清武术学科意义和学科目标的基础上,用“国家要求什么、学生能接受什么、教材的可能性”三者进行交叉,找出其交汇点,这就是“教什么”的内容。

其一,淡化套路。不是否定套路,更不是把套路形式在武术教学中全盘否定,弃之不理。而是将从学生现在进行套路灌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要以学生为主,结合自身实际特点,结合武术的技击本质,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招法套路招法”的武术教学模式。适当简化“繁杂、枯燥、难学”的套路练习,创建出短小精悍、动作简单、易于记忆、打练结合、适用性强的动作组合和小套路。因此,“淡化套路”的实质是更有效地理解和记忆套路。

其二,突出方法。一方面是要突出攻防技击的方法,要体现出武术的本质特征,攻防技击就一定要加强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强化武术的攻防意识,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是对“舞术”和“花拳绣腿”等歪曲及误解武术运动的言辞进行有力地回击。

其三,强调应用。通过武术教学,使学生明白武术的健身价值,能够自觉地把武术作为终身体育锻炼的一种方法。调查也表明,学生对于太极拳和传统功法越来越重视,那么武术的健身价值就应该在教学中体现出来。武术中有许多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功法运动,如桩功、八段锦、各种导引术等,这些功法动作简单、易学易练、不受场地器材等限制,特别是在课后的放松整理部分,可以起到缓解紧张、放松心情、调节情绪等功效。而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觉练习这些功法,也可以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逐渐加深和理解传统武术功法运动的益处,并能够伴随终身练习。

3.丰富和拓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武术技能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打破单一的教学形式,用新思路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材内容,有选择地进行教学方法上的创造与开拓。如对于难度较大、攻防内容多的动作,可以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方法,让学生形成攻守双方,直接从攻防技击入手,讲解技击含义,体会动作要求;相对较容易的技术动作,可采用提示法、预习法等,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达到促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地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和感染学生,虽然武术在套路中对发声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在课堂上,可以适当放开,在发力、震脚等动作中以气催力、以声助威来活跃课堂氛围。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充分结合现代技术,采用录像教学、课件教学、观看高水平武术比赛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这对于喜欢追赶新潮、讨厌单调的青年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其次,在进行了初步动作技术的学习上,再观看录像教学片,经专业运动员优美准确的技术动作加上精练的讲解,不仅形象生动、直观、印象深刻,而且还可以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使动作的起止点、路线方位清楚,攻防要领和“动迅静定”的特点突出,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奋性,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而通过采取重播、快放、定格等技术方法,则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掌握好技术关键,从整体上使学生视觉、听觉、动作、思维相结合,建立正确技术动作定型。

4.加大武术理论学习,进行武术道德和武术文化鉴赏的教育

当代的武术教育如果离开了武术文化或文化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5〕。“武术不讲文化只讲肢体操作,路只会越走越窄〔6〕”。调查表明,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武术理论课时安排较少及上课时间不合理导致学生不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武术类理论知识。因此,应该提高对武术类理论知识部分的重视,增加授课时数。在课时安排上,要做出适当调整,使整个理论课贯穿于教学始终,应在每学期的开学、期中、期末,即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学生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进行武术理论课教学,促进和提高学生技术水平,增加其理论素养;在内容安排上,不仅要涉及武术运动概论、运动价值、作用特点,还要涉及武术运动的科学锻炼原理、方法和教育教学等内容。同时应突出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既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历史渊源,同时又要让他们知道当今其他各国的搏击运动,开阔和拓展知识视野。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对武术类知识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过去、现代和将来的武术运动。

5.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适应基础教育改革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要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教学能力是他们应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武术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技术动作的讲解示范、口令指挥、带课、编写教案、攻防技击转换运用等。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增加对学生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讲述动作攻防含义和准确完成动作示范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进行对所教授动作组合进行自我学习,还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创编一些组合动作,力求合理、顺畅、突出攻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安排,创造尽可能多的教学机会,使学生由幕后走向前台,对自己所编技术动作进行现场教学,互教互练,相互交流,而其他学生可对口令、手势、讲解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6.在高校中引入“武术段位制”

通过河南省8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表明,有75%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段位制的评定,说明段位制定有很大的市场。段位制具有“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激励作用,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自我鉴定、自我认可的心理需求。假如能够推行开展,对推动学校武术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武术技术与理论基础知识水平,增强学生体质和建立规范的武术锻炼体系,正确引导武术运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将“段位制”引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中,有着其可行性。

三、结论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内容要想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就必须改革现有的内容单一竞技化、手段方法训练化,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做到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统一、技术性与文化性相统一,以改革武术技术教学内容为突破口,使传统的武术学习模式逐渐向现代教学理念和模式过渡,同时加强教学、创新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武术运动的竞技性、技击性、健身性、教育性融为一体,结合实际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圆满实现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Z〕.〔2003〕7体司7号.

〔2〕邱丕相.“温总理,你会武术吗”引发的思考〔J〕.武术科学,2004,1,(2):1?鄄2.

〔3〕蔡仲林.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教学现状对策研究〔J〕.武术科学,2004(1):1?鄄3.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Z〕〔2004〕9号.

〔5〕邱丕相,王国志.当前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13,(2):76?鄄78.

武术教学的要求篇5

关键词:普通高 校武术课程设计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3-173-03

至2003年国家教育部开始颁布并实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到今天,已有7年了,几年来,根据《新纲要》的要求和精神,全国各高校大学体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重新构建了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大学体育课程以学生为本,实施“复合型”教学模式,开创了体育课程的新局面。作为大学体育课程中主干课程之一的武术课程也在这一大环境影响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势头,即以套路运动发展为主线,逐步开拓自由搏击、散打、女子防身术及擒拿格斗术等多种运动形式,但是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及武术运动本身发展的原因,武术课程模式运行的现状并不乐观,呈现出“学生喜欢武术运动而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较为普遍,武术课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并不高,严重影响了武术课程的发展。本研究从湖北省高校武术课程设计现状着手,以大学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及武术的价值取向为依据,来探讨武术课程设计的模式,以期为湖北省高校武术课程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湖北省高校武术课程设计为载体,以普通高校武术课程的运行模式、课程目标、知识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为调查对象进行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本研究参阅了有关课程论、课程设计及武术课程在普通高校的运行模式等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普通高校武术课程设计模式的整体趋势,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2.2 访谈法

通过对部分高校武术教师的访谈调查,了解了部分高校的武术教学大纲;通过对湖北省部分高校的武术名家进行访谈,了解目前湖北省高校武术课程的开展情况,为本课题设计论证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1.2.3 问卷调查法

对湖北省部分高校的15名教师发放调查问卷,采用即发即收的方式,有效率100%,真实性较强。

2、普通高校武术课程设计模式的概述

2.1 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概述

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地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交结点,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于传授技艺与增进体能,更重要的是它是科学与文化传播的载体。所以大学体育课程更要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当前,以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理论依据,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原理,充分体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大学体育课程主要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理念,实施“复合型”教学模式。调查显示:湖北省各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主要是:在第一学年开设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必修课程,在第二学年开设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选项课程,在第三、四学年开设以俱乐部形式的自主性体育。这样的体育课程模式充分体现了课内外一体化的实施模式,但由于对学校场地器材与师资队伍等软硬件条件要求较高,也就是说要实施复合性教学模式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有些学校在这些软硬件条件很难达到情况下就存在着在实际教学中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2.2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设计模式的现状研究

2.2.1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模式运行的现状分析

依据《纲要》的要求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为目标。在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主要以常规必修课、自主选项课、开放性俱乐部或课外训练课三种模式运行,在这个大的改革环境的影响下,武术课程模式也呈现出这三种模式,据调查问卷统计得知:90%的学校武术课程模式主要以选项课的模式出现,有40%的学校开设了武术必修课,25%的学校开设了武术俱乐部课,还有极少数学校开设武术训练课,这类学校大多是招收武术高水平运动员的学校。这些模式虽然也符合《新纲要》的要求,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据调查分析主要有:一是武术课的教学效果不佳,选武术项目的学生逐年减少:二是在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学生的体质逐年下降:三是学校软硬件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不能满足武术课程的开展。

2.2.2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目标的现状分析

根据《纲要》的第三条与第四条将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分为了“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确定的,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方向。目标以五个方面为主,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从问卷调查看,各高校武术课程目标主要是以学习和掌握武术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为主目标下,辅以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和参加武术运动的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武德,以期达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目标。与《纲要》中的五个目标对照来看,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心理健康目标与社会适应目标难以体现,无法完成。而其它三个目标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基本能够完成,但效果并不是太好,主要是由于武术动作繁多,内涵丰富,而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又没有武术基础,所以许多教师从问卷中反映要实现这三个目标还需要努力。

2.2.3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内容体系的现状分析

通过查阅资料:到目前为此,有许多武术同仁对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综合起来主要是对学生习武的目的、学生喜欢武术的内容情况、学生对武术课的认识情况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分析,并提出了许多有实际价值的建议,但是对武术课程体系的改革不系统、不实用。本研究也对湖北省15所高校武术教师就以上问题进行了访谈,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武术内容较多,体系复杂,学生在选武术课时主要体现在对武术三个价值的取向的需求,即:技击性、健身

性和艺术表演性,而各学校都存在着对武术课程体系设置不明确,变化较少,多年来主要是以国家规定的三级武术套路为主,有少数学校开设了散打、搏击等技击项目,这就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对武术的价值取向的需求,以致于有好多学生选好武术课后却不原意上武术课。同时也是因为武术运动本身内容和内涵丰富多彩,不好取舍,而学生对武术运动的需求方向较多,不易统一造成的。

2.2.4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模式及教学资源的现状分析

通过资料得知:各高校武术教师通过实践,都采用了许多的武术教学模式,归结有以下几种:自主性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传统的口传身教的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模式等。还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武术本身的价值取向,吉林大学的刁振东提出了“三双”教学模式,即双主体:男女合班,双客体:我们不同方向的武术教师授课,双内容:武术套蹄与散打相结合。根据对几所高校的调查得知: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运用的是传统的口传身教的教学模式,而其它的几种模式也有运用,但是实际运用得并不多,整体教学模式比较简单,出现了学生学习时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够的现象。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教学资源的贫乏,特别是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部分教师是根据存旧的体育教育教学大纲培养出来的武术教师,要么只会套路,要么只会散打,而套路都学的是国家规定的套路,而学校在开展散打项目时又显得硬件条件较差,怕出伤害事故,故大多学校都不开设此项目。

3、普通高校武术课程设计模式的论证

3.1 武术课程运行模式的设计及论证

进行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不仅需在考虑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特征,同时还要重视对大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积极关注。为此,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应是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力为,这就要求体育学习中必然蕴涵着科学文化要素和人文文化要素,必然凝结着个体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特征和个体对体育学习过程本身的需求特征。当前武术课程主要以必修课、选项课、俱乐部及课外训练课三种结构模式在运行,大多数学校以开设武术选项课为主,其他两种形式运行较少,学生只有在选项课时才能接触到武术,对武术了解较少,加上本身身体个性的差异,又没有课外的辅导模式帮助他们消化课堂内容,所以给主项课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试想学生上课时掌握几个动作都难还如何谈提升体育学习力呢?又如何能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呢?所以建议高校在课程运行模式上要改变目前单一的运行模式,力争实行多种模式并存的运行方向,使学生通过课内外各种形式的课程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科学与人文文化素养。

3.2 武术课程目标的设计及论证

根据《纲要》的要求,体育课程目标是梭层次分成基础目标与发展目标,普通高校在这一要求下完成了武术课程目标的设计,但是在实施中出现了难以完成的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心理目标与社会适应目标,在没有具体评价指标时,无法进行实际的操作,所以建议在设计目标体系时要考虑目标的可操作性及目标本身的实现的可能性。

3.3 武术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及论证

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是指“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制约课程设计活动的价值准则。它是课程设计的核心,是理论层面的方法论,也规范着课程目标的性质以及内容选择的范围和领域”。武术项目本身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技击价值、健身价值、文化艺术欣赏价值,课程设计者如何在课程设计时取舍这三方面的价值是决定课程具体目标、任务、内容及结构的重要依据。而对武术价值取向的取舍也就是学生对武术项目本身价值需求的取舍,同时也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也就是要充分考虑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在设计武术课程体系时可根据学生对武术的需求,设定多个体系内容,然后由学生去选择体系的内容,从而在学生兴趣满足的情况下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

3.4 武术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及论证

武术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也就是武术课程设计的生活方式,就是使学生在课程结构要素的不同组织形式中,运用最有效的方式去感知学习内容、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学习内容和享受学习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通过所学习的内容把握蕴涵于其中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而教学方法的运用就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及各软件条件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授课,以达到这个结果为目的。以引导大学生对未来体育生活的价值探寻,促进主动与自主学习是高校体育课程中学习方式的努力方向。因此,各种课程模式的开设应当提供合作学习、团队学习的情境。以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

4、结束语

当今高校武术课程设计应开放多种课程运行模式,目标定性定量清晰明确,使广大的教师在教学有可努力的方向,使学生在努力发展目标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在课程内容体系的选择中要充分地把武术运动本身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使学生在愉快中掌握自己想学习的内容;同时根据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身体状况,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来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并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其体育学习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蔡仲林,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

[2]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

[3]钮力书.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新探[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9.

[4]李金龙,王晓刚.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5]刁振东,杨道宁等.“三双”武术教学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

[6]胡建国.武术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验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1.

[7]王林.当今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方法论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

武术教学的要求篇6

关键词:武术;高职;发展

华夏五千年文化,武术也是历史悠久呀,中国功夫更是名扬海外,是我国的一大标签。武术的功能不仅有比赛性质,还可以供娱乐消遣,甚至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在我国大部分人都热爱练武术,尤其是大学生更应该将我国的文化传承下来,并且发扬这种习武精神。顺应时展,我国越来越多的高职学校加设武术选修或者必修课程,这说明国家和学校都很注重学生对于武术文化的传承。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耐心,调动他们对于武术项目的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武术的重要性。既然武术也是高职院校的一门体育课程了,那么完成上述想法的最直接途径就是开展教学活动。我们主要是根据高职院校近年来在武术教学方面反映出来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总结,以求得到改善。

1 高职院校武术教学发展中出现的弊病

尽管高职院校将武术加入教学行列,还是不能各种问题的出现。这样会影响学生对于武术真正精神的接受,也会使得教学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一)学生对武术的了解甚少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所包含的东西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就目前来看,最主要的是套路和竞技两种类型。当今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每天沉迷于网络,对于武术的关注和了解都甚少,就算有也都是一知半解,构不成一个体系。正因为没有了解中华武术的精髓,所以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武术以及学习武术的意义在哪里,渐渐地也就失去了兴趣,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拖慢教学进度。

(二)高职院校课程开展的不合理

每种武术的套路和技巧都不尽相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随机应变,根据武术动作做出相应改变。对于套路,看重的是学生对于动作的记忆和练习,对于技巧的要求倒不是那么强硬。需要严格依照武术套路将动作连贯下来,最起码不能断断续续,另外还要考量肢体的协调。但是技击就不同了,重点要求学生对于踢、打、摔、拿等要领的联合使用能力,要求严谨性和灵活性同时兼备。在排布教学内容时,要严格划分这两种类型的武术课程。实际上,在绝大多数高职学校由于学校规模以及教师能力等问题,致使学校在开展武术方面的教学活动时都只选其中一个方面着重进行,要么是武术套使得路的学习,或者是技击的学习,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于武术的学习和了解出现片面的现象。

(三)高职院校师资水平普遍落后

因为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不是专业的武术老师,并没有学习过系统的武术知识,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学培训。可想而知,教师的教学水平肯定达不到要求,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学校没有足够的实力引进新的师资力量。教师的总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和课时费两部分,但有些高职院校存在体育教师课时费低于专业课教师的现象。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会打击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间接降低了武术等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肯定是不利的。

2 高职院校武术教学工作的改善

(一)加强对武术知识的宣传

武术对于中国来说意义非凡,被誉为中华魂,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但面对如此重要的瑰宝,作为中国未来的当代大学生却了解甚少,甚至可以说完全不了解。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就有责任为大学生讲解和普及武术知识。各大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武术课程的开展力度。只有让大学生真正意识到武术的重要性,发现其中的乐趣,才有可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武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宣传武术时也要讲究方法,要学会投其所好,善于利用学生的热情。向学生宣传武术的实用性,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自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武术课程教学内容要实时更新

在高职院校一般都把武术作为体育的选修项目之一,但是要向学生表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要因为是选修就不重视。要让学生真正爱上武术,自愿去学习,乐在其中。现代社会大部分家庭子女都比较少,每个都是娇生惯养,没吃过什么苦,所以意志力不是特别坚定。

恰恰武术对于学生耐力等品质要求高,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要综合考虑,尽量满足全部学生的情况。既要简单易学,还要实用性强。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认真指导学生,避免发生意外。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话,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保证教学质量。

(三)提高武术教师的教学能力

高职学校学生对于武术的学习成效受到学校有关教师教学能力的直接影响,因此学校应当加大对学校师资力量的投入力度。不仅要提高目前在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他们进行培训和辅导。还要适当引进一些新的教学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校各项课程的教学效果,包括武术。

3 小结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也做出改革,加入了武术等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来相应社会需求。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武术课程年限不长,所以出现了学生对武术了解不深入,教学内容不合理,以及武术方面专业教师缺乏等问题。为此学校应当加强对于武术知识的宣传,要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并进行合理筛选,最重要的是提高武术教师的教学能力。总而言之,要注重对高职院校学生武术的宣传,教授以及传承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伟峰:武术单式动作的选择与创编原则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0年02期

[2] 姜涛,黄乐:以武术的本质特征“技击”为基本内容的教学模式研究[J];才智;2010年35期

[3] 陆静:高校武术专项课现状和对策研究[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武术教学的要求篇7

1明确武德在武术中的重要地位

“习武先习礼,习武先修德”,在学习武术之前对学生进行一些武术品德规范及武术礼仪的介绍是很有必要的。大家都知道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武术的真正魅力不是它精湛的技艺,而是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功能。在学习武术之前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武德的重要性,真正了解武德的内涵和规范,才能使学生对武术学习有个正确的定位,并对武术产生兴趣,意识到学习武术的目的并非只是会三拳两脚而已,而是在学习武术套路,掌握武术技能的同时,不断地朔造崇高的人格,锻炼自己的意志,肩负起把中华武术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例如在学习武术之前开设一堂有关武德方面的讲座,给学生介绍武术的基本知识和武术发展史上感人事迹:宋襄公死守“持德者昌,持力者亡”的教条;黄飞鸿伸张正义;岳飞精忠报国。让学生带着思想去学习武术,用心去感受武德,效果要比盲目地学套路好得多。

2在教育内容上渗透武德教育

渗透教育就是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把武德本身的目标与武术教材所容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武德内容在潜移默化的武术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武术博大精深,武术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又为实施德育提供了丰富材料,要不失时机地把武德渗透在武术教学中。例如:在练习长拳时要求舒展大方,挺胸塌腰,眼神到位,可借机教育学生要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全神贯注地做事。在学习太极拳时要求上身中正,重心平稳,可借机教育学生为人要正直,脚踏实地。注意教学过程中的点滴,尤其是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挖掘学生难能可贵的思想品质。例如:仔细观察学生在练习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团结友爱、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等品质,并进行鼓励和表扬。同时,对教学过程中有背武德规范的行为要及时指出,抓住机会进行教育。

3充分了解学生,针对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武德教育

武德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很广,要在体育课堂中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由于中学生的知识面不是很广,对武德的一些方面的领悟能力不强,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时,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共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武德教育。例如:在学习太极拳之前,有部分学生认为太极拳是爷爷奶奶的专利,老土得要命。体育课在学生心中是为了娱乐,为了达标而设立的,而太极拳与看似与这两者毫无关系,是很费时间和精力的玩艺,针对学生追求流行、漠视传统的心理。我特地在学习太极拳之前,利用半节课时间给学生读一些同龄人学习太极拳的体会,讲述武术大师脍炙人口的太极人生。旨在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揭开太极拳神秘的面纱,教育学生不能盲从流行,学会思考判断,消除对传统的偏见。中学生自信好强,做事有一定的主见,追求个性,但同时也缺乏团结协作、大公无私、谦虚谨慎、不屈不挠的精神。针对学生的性格特征,可以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多增加合作练习,多设立一些带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教学。例如:太极拳学习时,让学生进行双人推手练习,让他们体会太极的松柔,同时也体会合作练习的快乐。在基本功练习单调吃力,学生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这时可以进行情景暗示,用“拳打卧牛之地”和“三步锥拳”等武林佳话来激励学生。使学生在无形中得到熏陶。

4利用现代媒体和学生偶像的影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已经成了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接触武术大多是通过电视和武侠小说等渠道。《卧虎藏龙》、《太极宗师》、《天龙八部》等影片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正了解武术的人都知道:武术并不象武侠片中所描述的那样神通广大,但是,武者的高尚武德是大致相同的。不少同学很崇拜李连杰、李小龙、成龙等武术明星,被他们出神入化的功夫和他们塑造的英雄形象所折服。根据学生崇拜偶像的心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和偶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如: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从中可以发现:英雄让人佩服的不是他的盖世神功,而是他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武德和顾全大局、视死如归的武者气概。从而教育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且要通过练习武术锻炼意志,培养良好的道德风范。有内涵有修养的习武人才能学无止境。通过媒体可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武术知识和信息,引导学生关注武林赛事。一步一步地了解武术,并逐渐地产生兴趣。

5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学生,让学生感受的习武者的人格魅力

传统武德是实践型的,这种实践主要通过习武生涯而展现出来,武德演化到我们今天的武术教学中来,仍然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今天的武术教学对择徒拜师的标准有所放宽,但是教师仍然要求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在习武过程中,对学生的品质教育仍然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无形中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做一个武德典范。决不能言而无信、举止不雅、傲慢不拘。例如:教师在教棍术时,让学生使用光滑的木棍,自己却用粗糙难看木棍。无形中就教育学生要先人后己、相互谦让。久而久之,学生便学会了为老师和同学行方便,不会计较个人得失。

武术教学的要求篇8

摘要:武术教学改革已多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改革成效并不够理想。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高中武术教学中存在的若干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武术教学;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在高中开展武术教学对于发展武术运动,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高中武术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师不愿意教、学生学不会,学生认为武术是花架子,动作记不住、没有意思,专业武术教师在学校体育教师中所占比例很小,武术场地器材缺乏等等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高中武术教学。本文将对目前高中武术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当前高中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过于简单、陈旧、没有新意

目前通用的武本教材,大体是从1985年的体育通用武术教材修改易稿而来,经过了1988年和1995年两次大的修改,但变化不大。虽然保留了许多优秀套路、内容,但过于简单。如有的版本将历来较受青睐的初级长拳第三路删掉而选编了初级拳川。不可否认,初级拳也是一套较好的套路,但在体现长拳的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等方面则较之第三路长拳有所不如,显得过于简单,可观赏性就打了折扣 。有新意的教材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使学生能够对学习武术有更大的兴趣。

(二)武术教学方法单一,组织形式呆板

好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已经满足不了现在高中学生学习武术技能和知识的需求。由于武术专项教师占体育教师比例很小,因此在教学中习惯于传统的、程式化的模式,一般程序是:准备活动――讲解示范――学生分组练习――纠正错误动作――技评考核。在这种传统的教学组织过程中,使得教学非常机械、呆板,而且压抑学生的个性。这种现状不能满足学生想通过武术训练来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要求。传统武术教学中没有采用对抗性的教学手段和有效辅助器材。所以学生学习武术课的积极性不高,只是应付考试而已。

(三)任课教师对武术专业理论知识偏低

武术不仅有独特的表演形式,而且富有深远的文化内涵。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武术具有健身、防身、修身养性等多方的锻炼价值。武术一向重礼仪、讲道德。“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培养武德是武术的传统。通过练习武术可以培养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这些武术文化的内涵是现在任课教师所缺乏的武术专业理论知识。现在高中教师只是把教学内容机械式传授给学生,没有把武术深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武术教师除了要掌握专业方面知识,还必须掌握与武术教学有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任课教师要提高武术专业理论知识,是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必备的素质要求。

(四)双方的关系得不到理想的协调, 有时还出现对立。

对于教师来说, 认真对待教学, 严格执行既定的大纲和教学计划, 是教师所应遵守的教学管理规范和职业道德。然而对于当前的学生来说,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很强, 对事物的看法非常有个性,也很务实,对旧形式和旧内容表现得十分反感,对新异刺激的追求表现得极为强烈。同样,他们对传统的套路教学非常厌倦, 相比之下,他们更热衷于风格泼辣、 刚猛、 动作简单的精短套路和攻防特点明显的散打、击等内容。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缺乏沟通,教师常常与学生产生思路偏差, 诸多原因造成了教与学未能得以良好地默契配合。

二、中职院校武术教学改革措施

(一)集思广益,精编教材

在严格执行国家教育部有关教材编写规定的同时,不仅要请专家编写,还要广邀武术教学一线的有经验的教师参加。教材也不能定死,允许试用,结合各地的实际,有不同版本的教材。还要加强武术教学法的研究与编写,使之成为科学实用、更具时代特色的版本。

(二)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

传统武术教学内容是高中武术教学出现课堂教学温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从武术教学的实际出发,创新武术教学模式,改革武术教学内容,研究武术教学法是当前武术教学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大胆地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敢于打破一些传统教学的框框,多开发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武术教学内容,采用一些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手段,结合当前普遍开设武术课的课时情况,创编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武术教材,在创编套路时可借鉴大家都熟悉的初级甲组、乙组规定套路,在套路创编难度也可如初级套路接近,但主要是缩短套路长度,一个套路宜由两段组成。减少缺乏联系的个别动作,增加简单的组合动作,以及漂亮的动作起式、动作定势、动作收势。只有这样才能使武术教学内容不仅能成为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锻炼手段,而且还能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打下基础,从而推动武术运动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

加强武术课教师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专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武术专业水平应包括武德修养、技术、技能和理论学识。武德修养主要体现在武术教学的理念中,先进的教学理念会带来先进的教学效果。要使每一个从事武术教学的教师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继承民族传统、培养民族精神的高度认识武术。

(四)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热情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手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能引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任何体育项目的教学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武术教学内容改革以后,教师不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拼命地向学生灌输教学内容,而是有更多的时间来组织教学。因此武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花少量的时间教授新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组织学生教学与训练,这样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既能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也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学谦.从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和现代社会的健身需求看武术的未来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3).

[2]宋继新等.套路教学的阶段划分几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中国学校体育,1993(1)

[3]迟泰棱.对我国体育俱乐部现状、发展对策及模式研究[M].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政策法规司编.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1995-1996).1998,第147页.

[4]关铁云佟庆辉.武术学校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8(2):74-77.

上一篇:财务杠杆和财务风险的关系范文 下一篇:心理素质陈述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