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单元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1:07

武术单元教学设计

武术单元教学设计篇1

成果名称: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实践

成果完成人:

李庆宁,陈长江,陈彬,熊绪,朱春华

成果完成单位: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等级建议:

二 等 奖

推荐单位名称(盖章):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时间: 二0一一年三月三日

成果科类: 工 学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2011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成果类别:教学改革

申报等次:二等奖

成果名称: 校企业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实践

完成单位:(1)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2)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成果主要完成人:李庆宁,陈长江,陈彬,熊绪,朱春华

申 请 人 及 简 况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李庆宁

高级工程师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610学时

主持项目设计引进实施

陈长江

教 授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150学时

参与项目设计实施

陈彬

高级工程师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600学时

参与项目实施

熊绪

副 教 授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80学时

参与项目引进

朱春华

高级工程师

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80学时

参与项目设计实施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

1,争取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得专业教学软硬件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2,探索出了实行产权联结,按现代企业的制度运作,建立双向嵌入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共同进行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共同制定专业核心课程生产性实训教学大纲,构建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3,在船舶类高职院校率先与船舶专业设计公司合建生产设计工作站,并开展实船生产设计,进行生产性实训教学,使学生有了直接参与船舶生产设计的真实的教学平台,能真正做到从学校到岗位的零距离.学生生产性实训的成果用于企业生产,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设计收入设立"上海佳豪武汉船院学生奖励基金",还可以作为工作站的发展基金,进一步推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发展.

4,专业教师以工程师身份积极参与工作站的船体生产设计,与企业的工程师进行了联合设计和技术交流,企业的工程师定期对教师进行了 "tribon"软件和造船新工艺,新技术的培训,为校内实训基地训练了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

1,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上海佳豪武汉船院船舶生产设计工作站,工作站既作为佳豪公司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也作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基地.学院提供近600㎡的场地,XX年9月佳豪公司投入50余万元,购置电脑,安装船舶设计软件.2011年6月再投资200余万元安装"tribon" "sb3ds"软件.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结合所学专业,提高职业能力,养成职业习惯,提升职业素养,"工学结合"培养应用性人才.

2,学校和企业"双向兼职,双岗双职"建立良性运作机制,构建了共同参与的校内生产性教学基地的管理体系,工作站工作团队由本院师生和上海佳豪公司派驻人员组成,工作站站长由学校专业老师担任,企业管理按公司的管理制度进行.工作站承接船舶产品生产设计任务,将实船产品引入生产性实训教学,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以工程师身份参与船舶生产设计,与佳豪公司的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掌握本专业的最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了自身实践教学水平,培养与锻炼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3,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船舶产品生产设计,学生在真实的生产产品,真实的生产过程,真实的职场氛围,真实的企业文化中教学做合一,实现了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

4,实现教学与生产双丰收,学校与企业共受益.XX年佳豪公司从工作站直接招聘技术熟练的学生40名进入佳豪公司工作,现在大部分学生已成为项目主管,为佳豪公司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上海佳豪武汉船院船舶生产设计工作站先后完成了中国远洋总公司南通中远船务分公司350人生活驳船,振华港口机械公司1200吨,3000吨浅水铺管船,南京武家嘴船厂1080teu标准集装箱船,长航宜昌船厂8000吨多用途船舶等共230个分段,近8000张图纸的生产设计,设计产值150万元.图纸已全部用于企业生产,得到了厂家的高度赞扬.

2,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带动船舶动力装置,船舶内燃机,船舶电气自动化等专业.2011年,工作站又引进了佳豪公司在船舶动力装置,船舶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专家,计划对学校船舶动力装置,船舶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开展实船生产性实训,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带动船舶动力装置,船舶内燃机等专业,形成以点带面的专业化,系统化.

通过改革与实践,专业建立了新的人才培养机制,《船体识图与制图》课程被评为11年省级精品课程,编辑出版了《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实训指导》,《船体放样实训指导》教材,发表了人才培养和实训教学论文三篇,对船舶类国家示范性建设的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1,与船舶专业设计公司合建生产设计工作站,并开展实船生产设计,进行生产性实训教学,在该模式的影响下,全院各部门都积极开展产学合作办学,全院船舶类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9%以上,毕业生获得企业的高度赞扬.实现了与船舶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生产性实训教学体系.

2,工作站的实船生产实训为学生提供了船舶生产设计的真实教学平台,图纸用于企业生产也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收入的一部分设立上海佳豪武汉船院学生奖励基金.

3,显著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湖北省高教处处长张建军等领导和许多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先后到工作站进行考察,给予很高的评价.《中国船舶报》2011年4月2日发表"设计公司开进校园 ——武汉船院与佳豪公司联手打造生产设计工作站"的文章,并发表评论:"让设计公司开进校园,这无疑给正在苦苦求索解决之道的大专院校提供了一条途径.设计工作站是学生们对其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进行预演的一个绝佳场所……".《中国水运报》2011年3月26日也发表文章:"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武汉船院与上海佳豪公司搭建教学新平台."

武术单元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规范化实施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有助于强化学生体育精神、顽强意志、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爱国精神素养等的培养效果,进而完善体育教学的课程体系,更好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价值,对于高职体育课程发展与人才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总体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规范化实施,需要遵循科学的思路。首先,要明确融入目标,以科学明确的目标为导向,确定着力点。第二,要深度多元地挖掘体育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建立规范化的专项素材数据库,强化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规范化实施的资源支持和保障力度。第三,要把握思政教育融入高职体育课程的规范化实践环节,加强学情分析,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将课程思政元素通过规范、有趣、有效的教学实践渗透给学生[1]。

2实践方案

2.1礼仪道德融入高职院校体育武术教学的规范化实施方案

2.1.1教学目标通过武术礼仪、道德的引入,明确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突出礼仪德行的重要性,体现武术的思想内涵。在对武术礼仪、道德的实践演练中,加深学生认识,使之内化到学生思想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有礼青年。2.1.2教学方案(1)兴趣导入。在武术课程教学开始前,播放相关武术表演及比赛的视频,重点展示武术运动的精彩片段,以及赛前、赛中、赛后的各种礼仪动作,如我国传统武术表演及比赛中常见的抱拳礼、鞠躬礼、持械礼。以精彩片段吸引学生注意,同时抛出问题——武术运动员在比赛前为什么要先行礼而不是直接开始,你知道他们行礼动作有什么含义吗?籍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入相关的武术礼仪知识,导入课堂教学。(2)课程教学。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先整体对几种武术礼仪背后的传统文化、美德内涵进行讲解。如抱拳礼以左掌四指盖住右拳,简单一个动作有着丰富的内涵: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屈拇指表示不自大,右拳表示勇武顽强,左掌掩右拳,表示“勇不滋事”“武不犯禁”;左掌右拳拢屈,两臂环抱成圆,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表示文武兼备。边讲解边演示,让学生感受武术礼仪背后的文化魅力。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演礼,加深认识。之后开始武术动作、技巧的教学。(3)实践渗透。通过长期实践,使武术礼仪道德由外而内渗透。教学实践中,应始终对礼仪道德进行要求,体育课开始前要进行演礼,武术展示时,要注意礼仪动作,学生自由练习时,也要强调礼仪,在教师以身垂范,持续要求,以及学生的长期坚持下,让学生养成注重武术礼仪的良好习惯。(4)考核评价。在体育考核评价中,要加强对武术礼仪、道德等要素的考察,避免仅关注武术动作、技巧,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日常学生在武术礼仪、道德行为方面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中,与考试中学生在礼仪动作、规则意识、武术道德上的表现,共同进行量化打分,作为学生思政评价的依据。(5)反思优化。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客观分析教学方案设计的科学性,通过自我反思、教师研讨,明确教学方案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针对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以促进未来教学效果的改善[2]。

2.2高职体育第二课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实施方案

2.2.1总体目标通过打造高职体育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以多种形式引导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在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在无形中渗透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第二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体能素质、运动兴趣、良好习惯、积极思想精神品质、健全人格的发展。2.2.2第二课堂设计(1)测试评估,精准设计。在每学期开学对学生进行综合体能素质测试评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体能素质基础情况,为学生建立体测档案,找出学生体能素质薄弱点,了解学生整体的体能水平,及需要重点提升的方向,精准设计第二课堂活动。(2)多彩活动,多元渗透。第二课堂中的思政教育渗透,应通过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来实现。校园健康跑活动。可利用学生使用的校园手机小程序,设置校园健康跑打卡活动,学生利用小程序或APP功能每天打卡,记录运动时长和跑步步数,获得相应的积分,连续打卡到达一定天数后,可获得相应虚拟荣誉徽章,并在小程序、APP上动态健康跑运动打卡排行榜,还可在讨论版块交流运动心得。打卡活动界面每日以小贴士形式推送优秀运动员拼搏故事、励志名言、训练照片、所获荣誉,及体现体育精神的经典句子,潜移默化地将积极的思想意识渗透给学生[3]。(3)与学分挂钩,强化重视。为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对体育第二课堂的重视,发挥好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作用,可以将第二课堂的学生表现与学分挂钩,如健康跑打卡积分、勋章可以积累兑换学分,体育节参与能够获得相应学分加分,在校期间累计的第二课堂学分是否达标与能否毕业直接关联,调动学生自觉性,也让思政教育更好发挥价值。

3结语

体育不仅育人之体,更要育人之德,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是必然的,更是必要的。不仅是体育学科,在其他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也能够增强德育的效果,并发挥出丰富学科教育资源,深化思想内涵,改善学生态度的积极作用。促进课程思政发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专业教学中的融入,将为我国新一代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注入强大的动力。

武术单元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高中武术;探究性学习;步骤;策略;常见问题

教学实践表明,在高中武术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探究式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武术运动技能与柔韧、灵敏、力量等身体素质,而且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但是,在高中武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探究式学习呢?

一、一个成功的高中武术探究性学习案例

1.背景

在自编武术校本教材擒敌拳单元第十二组动作“摆直侧踹:右摆拳+左直拳+垫步侧踹+右勾拳”教学时,学生虽然对侧踹腿动作的实战运用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由于侧踹动作方法与要领掌握比较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转移到其他组合学习上,对侧踹的练习产生惰性,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探究性学习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主题

“侧踹腿”动作的探究性学习。

3.流程

老师首先讲解示范侧踹腿动作方法、阐述相关练习要求,然后组织学生按如下步骤进行探究学习。

(1)提出问题

侧踹腿正确动作方法是什么?如何运用侧踹腿有效击打脚靶?如何防守侧踹腿?防守后如何反击?

(2)收集材料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侧踹、学生自我练习、参考教学图片与文字提示比较自我动作技术、同学相互交流与评价动作技术、相互攻防练习等等。

(3)形成假设

同学们带着问题参照收集的上述信息材料不断练习动作方法,形成问题的假设。

(4)检验假设

同学们参照教师动作示范与图片自我比较、相互纠正并对照动作要领检验侧踹腿动作的合理性,教师在学生相互检验、相互练习的过程中适时点评与纠错,参与学生动作学习的检验过程。

(5)结论

①通过练习学生能做出侧踹腿动作;②学生能两两配合用侧踹腿击打脚靶;③防守方主要是采用后退与侧闪;④反击方后退后以垫步侧踹、上步蹬腿为主,侧闪后以横踢与拳击为主。

4.结果

在上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始终高昂,能积极主动地反复练习与思考,相互之间互帮互助,侧踹腿动作方法掌握较快,通过练习,学生在解决侧踹探究主题的同时,不断形成新的动作方法并发现新的问题,对探究学习侧踹动作的进一步练习进行了有效延伸。拓展的练习项目通过教师适当引导不仅能有效复习已学武术内容,还能有效过渡到下一个武术内容的练习。

5.评价与反思

(1)进行探究学习时采用合理的步骤即“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形成假设―检验假设―结论”,能保证探究学习的有序性、拓展性和实效性。

(2)合理的探究步骤通过什么样的学习策略才能有效地探究学习呢?结合上述探究案例,通过探究性学习在擒敌拳单元教学时的综合运用情况以及武术其他单元探究式学习的课例研究分析,我尝试对高中武术有效探究学习的策略进行如下归纳。

二、高中武术有效探究学习的策略

1.有效地选择教材

在高中阶段,学生有一定感知能力与认知能力,对感兴趣的或者认为对自身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想学、要学,反之,则表现为较强的排斥性。这就要求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遵循运动规律,而且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要学。在我校,本人通过多年实践与摸索,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武术教学模块。选编与创编了“擒敌拳、擒敌棍、擒敌刀、擒敌剑”等单元、“传统刀、剑、棍,九节鞭”等单元、“长拳、南拳、太极与太极推手”等单元、自选类单元、龙狮单元、基本功单元。在教学伊始,学生就对教材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欲望与探究意识,而随着武术知识与武术技能的不断积累,学生探究动作方法、动作原理及其运用方法的动机愈发强烈,探究的内容也随着武术技能的不断提高而交替延伸。

2.有效地探究内容

就教学内容而言,并非所有知识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根据教材知识点选定,并结合学情、场地、天气等情况予以精心编排。比如,在上述成功案例中,采用侧踹腿为探究内容;在擒敌拳单元教学中选择探究学习内容时,多选择分化阶段与巩固自动化阶段的学习内容作为探究活动的内容。在武术其他基本动作与套路练习的初始阶段则运用接受式学习方式,节省学生查阅资料时间,避免学生盲目练习;在深入练习阶段,适合将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在巩固、复习以及拓展练习阶段,适合以探究学习为主,接受学习为辅。

3.有效的探究时机

(1)时机的创设

武术中单一动作的重复练习往往使学生觉得枯燥,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探究时机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动机。比如,在基本功单元“弓步、马步、仆步”练习过程中,在学生学练一段时间后,练习改编的顶脚拉手游戏,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练习动机,另一方面学生在游戏中也巩固了动作方法。

(2)时机的捕捉

单个动作、组合动作以及套路方法是需要强化记忆的,在反复的单一动作练习中,学生往往会感到怠倦、消极,甚至有学生会说:练了没用,不如不练。比如,在擒敌拳单元教学中,有时会适时停下,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单一动作的对练、攻防。技术熟练后还可以进行组合动作的互练与攻防。积极捕捉探究时机,保持学生练习热情,让学生多练习、多研究、多运用。

(3)时机的利用

通过上述探究,学生感觉到每一个动作都有其特色,为什么力量发不出?为什么动作不流畅?为什么做不出老师示范的效果等等疑问往往在探究中通过不停地练习与思考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加强的同时,动作技术要领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4.有效的设计活动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探究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不能无限次地去尝试错误,而且高中武术的探究学习注重身体练习,探究学习的开放性比较明显,这就意味着教师组织探究活动时任务要基本明确,活动程序要基本清楚,探究活动框架结构要基本清晰,这才能够有效探究。比如,上述“侧踹腿”探究学习案例中,探究学习时间有限,而且学生也不能随意进行动作的对练。探究学习时,教师精心设计合理的活动流程,保证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充分有效的探究。

5.有效的评价

在武术探究学习中,我们不仅要评价学生探究的结果,还要评价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有效的评价在评价的主体上不能只由教师一方评价,要注重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有效结合。

三、高中武术有效探究学习的常见问题与思考

1.只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教师的作用

在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充分时间练习与探

究,同时要做好动作练习的启发和引导,及时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练习。

2.将探究学习作为唯一的学习方式

武术的大多数内容是不可能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对于既定的动作组合或者套路的练习,探究学习也没有必要开展。多数情况下,要将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相结合,合理运用探究学习方式,从而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与正常性。

3.面向学生全体,忽略个别差异

在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要通过引导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防止一部分优秀的探究者控制和把持局面。对于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要考虑利用其他时机给予他们一些专门适合他们水平和需要的探究任务。

参考文献:

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武术单元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武术馆校,现状,影响因素

 

1.前言

自九十年代以来武术学校已经摒弃了旧时代“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保守思想,抛开了门派之别,广纳各门各派之长,立足于素质教育的要求,着眼于提高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服务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出了一条文化教育与武术教育密切结合、共同发展的办学路子(公办、民办、私立等形式),使武术走上产业化,这是对原有教育体制做出的有益的补充,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武术学校的出现顺应了社会对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同时,武术馆校作为改革开放后的新生事物,如何引导和规范武术馆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此,我们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辨证的认识了我省武术馆校的现状,并科学的分析和探讨了今后武术馆校的发展方向。为武术馆校的良性发展,提升教育品质和办学水平,繁荣武术事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是本文的意义之所在。

2 山东省武术馆校发展现状分析

2.1硬件设施分析

通过调查和采访查阅有关资料得知,几乎所有的武校创业都很艰苦,在建校初期启动资金少,多数采取只招生不建校舍的办法,临时租借其它单位的场地,教舍破烂不堪,学校的地址经常变动,学生住宿拥挤,训练场地简陋,训练器材严重不足,没有图书馆,阅览室和微机房。尽管经过艰苦奋斗,武校的条件有所改观,但武校教学设施还是薄弱环节。

通过对68所武术馆校硬件设施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如表2、3),

表2武术馆校占地面积情况表(单位:平方米)

 

武术单元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武术文化产业 创意人才 培养方式

文化从古到今一直都存在于社会上,但是作为文化产业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形成却是开始于改革开放,文化部门逐步由国家专门经营走向市场化除少数门类外由全民自由经营大陆的文化市场开始形成,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创意行业,文化产业得到空前发展,武术文化创意产业伴随着文化产业崛起。

一、从文化产业视角看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创意人才需求

我们从文化创意创意人才的作用对武术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分析。从中国学者的观点来开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文化产业主要指文化内容要素起核心或主导作用的产业,就现在的武术行业中的武术学习、武术培训等;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指创意要素起核心或主导作用的产业,武术产业中存在的如武打演员、武术动漫的编剧、导演;武术表演节目的主创、导演等需要对武术文化进行创作的产业。因此作为武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一些可以划分到文化产业一些可以划分到文化创意产业,但是武术产业要发展壮大一定是全部走向创意化,只有不断的创新才是武术文化产业保持活力最强劲的动力。武术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一部分,知识经济强调知识与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突出地位,创意人才扮演着智力资本的角色,是文化人才中的核心部分,武术文化产业的创新就是需要具有创造、创新能力的武术文化创意人才。

创意人才具有创意精神拥有创造力、差异性、个性和实力的人才。一些学者把它分成四大类:文化创意生产者、创意设计策划人才、创意技术人才、文化创意经营管理人才。文化创意生产者是创意内容的创造者和生产者,武术文化与影视、文学、绘画、动画、设计等结合后那些武术文化内容的创作者。创意设计策划人才是指把创意以完美、恰当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的专门人才,武术产业中指武术文化项目的策划人员、设计者。创意技术人才是能够运用科技手段完成创意或为创意服务的技术人才,武术文化中有武术动漫的制作者,武术文化衍生品的制造者等等。文化创意经营管理人才是对创意产品的设计、 策划、 生产、 销售全过程进行经营管理,武术文化产业中有武术文化艺术公司经理、 武术文化创意项目经理等等。

“策划、研发人才与仓意执行人员相比更为稀缺,对产业有通透了解,对社会文化有较深理解,能够结合中国实际不断创新的高级创意人才与普通技能型人才相比更为稀缺,具有国际水准的更是风毛麟角。”有学者调查表明创意产业人才链上现状是第三类创意人才明显多其他高端原创人才和经营人才呈现明显不足的现状,武术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份子表现出同样的症状,显然武术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已成为该产业健康发展 的关键 。

二、从文化产业创意人才视角看武术文化创意人才的特征

1767 年西方学者 Duff 在的著作中分析了创意的构成:一是想象力,二是判断力,三是品位。这三个方面可以看作是创意人才所应具有的素质和特征。具体的说创意人才具备的素质特征有学者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 1.创新想象能力2. 综合人文素质综合人文素质,指创意人才具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论水平、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具有知识创新的能力;具有开阔的视野,还要有一定的市场意识、经营理念、熟悉消费者的心理等。3. 经济技术素质掌握必备的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营销策略,具涔硬的科学技术能力。相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人才特征的描述和要求,武术文化创意人才应该具备那些方面的特征呢?

(一)具备与武术相关的文化背景。

武术首先是一门技击的术科,但是中国武术由不只是一门单纯的术科,它根植在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土壤里,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军事理论、中医理论、伦理观念等等深深影响和改变了武术的表现形式和修炼方式,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所理解和表达仅仅是武术外在的直观的视觉表达方式。以武术为载体开发文化创意产业,这些人才具有深厚的武术文化知识及相关的历史、哲学等知识背景。武术馆校虽然培养了大批拥有较高水平的武术运动人才但是大多数运动员对武术文化的理解还较为粗浅;文学艺术科技等行业的人员虽有创意的技能但缺乏对武术技能的深刻体验表达武术文化略显肤浅,而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武术人才的重要场所,它具备了二者结合的可能。

(二)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除了与武术相关的专业知识外,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也是养成武术文化创意人才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强调要培养具备全面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这个概念往往被曲解。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绝不是低水平、平庸的复合,而应该是具有精专技术基础上的全面高层次复合。”[3]因此武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既有武术技术及文化理论的基础知识,也要涉猎范围广泛具备跨界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具备的对于多元文化的认知和整合能力,对交叉学科和多元文化认知的广与博也是必备要素;最后还应具备相应的产业开发与市场推广技能,要充分了解以移动、互联、数字化为特征的现代传媒手段,熟练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的产业化专业知识。

(三)不断探索和尝试的好奇心与创新精神

武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般来说,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员都应该具备持续不断的组织学习能力、高超的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等等。创新所指向的对象必须是原创的,独特的,未被前人发现或提出的,要想创新就要不拘一格,不被现有的专业和门类所束缚,能够利用一切相关的现有知识去挖掘探索。旺盛的求知欲正是创新的直接动力。

(四)了解文化市场有较强的市场洞察力

武术文化元素是创意的基础,通过武术文化创意元素生产出能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武术文化产品是关键,运用销售和流通等多种方式方法是手段,使武术文化产品即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又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是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武术文化创意产业。在武术文化元素和产业之间进行糅合创意,才能形成武术文化创意产业。把武术文化定位于创意产业,其目的是通过一种市场化的运作实现武术及其文化元素的经济价值。仅凭专业的、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把这些元素纳入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遵循价值规律,使武术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当今社会消费需求紧密结合,才能使武术文化体现出其市场价值。

文化产业说到底是以人力资源创造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是先进生产力的表征,是人脑与电脑的融合,无形的资产高于有形的资产。在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中,人才、创意以及技术支撑下的文化创新至关重要。

三、武术文化创意人才高校培养的现状

(一)武术院系重视技术培养忽视了武术创意人才的培养

2008年统计全国开设与文化创意产业有关的专业或相关研究机构的院校约80余所其中 37 .5 %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1]。武术由于技术性较强需要从小训练到大学时候技术已经处于高水平阶段了加上武术套路运动员本身就具有表现性,因此从武术运动员中走上演艺道路的还是比较多的著名的如吴京、赵文卓等都是体育学院大学生,其次武术院系的学生走上社会后从事武术培训工作的居多,各个大中城市武术培训班、跆拳道培训班多是这些学生所为。近几年上海体院等院校开设了武术表演专业,这使原本在武术学校开展的武术表演班走上了高校的培养道路。许多体育需要开设体育经纪人的培养专业但是武术院系没有开设相关的专业,相对于市场的反映武术院系走的要慢一些。

(二)缺乏把武术作为知识经济看待的文化理念

武术院系缺乏能够紧跟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还缺乏明确的市场意识,在武术课程设置上明显反映出对创意人才培养也局限于技能型的培训,不重视学生人文素等复合型素养的提高。据统计,韩国共有288 所高等院校设有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其中政府指定资助游戏专业的大学与研究院就有106个。韩国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品影响到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韩国高校的创意人才培养不无关系。相比而言,武术文化产业在社会上不断的发展壮大,我们的武术院系还缺乏培养武术创意人才的理念。

四、从文化产业的视角看高校武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式

武术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需要武术文化与其它行业、高科技融合才能推动武术文化成为文化产业,与此相适应各个武术院系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推进文化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一)以武术为主的多学科的结合

武术文化产业学科具有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的特点,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应当在依托于传统的广播、影视、出版、艺术等专业培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意理念的培养。文化产业领域的学科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多个学科的简单融合,而是多学科的融合和交叉,结合新技术、新理念的同时交叉融合出新的专业、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培养出的武术文化创意人才是复合的、全面的、兼容并蓄的,能够适应更多的业态发展和更快的产业发展。

(二)注重专业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教学的结合。

武术院系的学生们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参与市场、了解市场、适应市场。过度的重视理论教育致使专业与实践相脱离,导致学生们缺乏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造力,最终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快地与社会和市场相适应。

(三)创造培育创意人才的平台

搭建并共享文化创意交流平台、举办开放性名牌高校精品讲座,使学生能够自主的通过广泛的平台活动多方面的文化创意及知识,刺激创新精神的养成。武术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不一定是教育者刻意追求、周密计划、苦心经营就能够如期而至的,教育者煞费苦心地去编织“偶然性”之网,不如主动给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多样性发展留出广阔的空间。“适宜的气氛有利于学生产生新的想象和思想就地带来创造成就”。

参考文献:

[1]王龙飞.产业价值链视角下我国武术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J].研究山东体育科技2014(04):1-5

[2]姜文学.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76-79

[3]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何去何从[N]. 中国文化报.2012-11-22

[4]毕日生文化创意人才:未来世界经济的最主要推动力[J].文化艺术研究2014(10):39-44

[5]殷宝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9(10):126-128

[6]龚怡祖.从“李白现象”看教育创新之路[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4):103-107

[7]王习胜.创造力开发模式及其效用审视[J].中国科技论坛2003(09):111-113

[8]高校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摇篮[N].光明日报.2009-09-02第005版

[9]叶心明等.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武术发展的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12(05):15-17

[10]张瑞英.文化产业发展视野下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策略[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0):74-76

[11]牛爱军.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武术产业发展[J].体育科研2008(01):70-72

[12]王雪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代传播[J].中国科技论坛.2014(02):106-110

[13]张建平.阻碍学生创造力发挥的教育因素分析[J].教育探索2001(10):5-7.

武术单元教学设计篇6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武术作为表演项目也开始走向了世界的舞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掀起了全国人民热爱武术的热潮。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高等专科学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逐渐提高。因此,高等专科学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把握高等专科学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现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准确把握高等专科学校武术课程教学现状提供了依据,对完善高等专科学校武术课程理论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最终为高等专科学校武术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高等专科学校武术课程为本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有关“武术教学”“武术课程改革”的相关的期刊文献和专著,本研究提供详实的资料和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对济宁地区5所高等专科学校武术教师8人,学生60人发放了问卷。教师问卷有效率和回收率均为100%,学生问卷60份,回收问卷58份,回收率96.7%,有效问卷54份,有效率93.1%。

2.2.3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运用EXCEL2003进行了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高等专科学校武术课程现状

3.1.1课程时数。笔者在对调查的5所高等专科学校实地走访中了解到,高等专科学校武术理论课程时数为0学时,实践课程时数为32±2。理论课程时数缺失的同时实践课程时数也有所减少。从武术课程所占的比重情况来看,尽管武术课程作为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主干课程,但是,相对于篮球、排球、足球来说却表现为明显的不足。

3.1.2课程内容。5所高等专科学校所涉及的课程内容仅局限于二十四式太极拳、初级拳,而缺乏剑术、搏击、散打等内容,教学的内容较为单一。

3.1.3指导思想。我国高等专科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经过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也是国内众多体育学者研究的重点话题,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推进我国高等专科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指出:“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这对推进高等专科学校武术课程改革以及终身体育意识人才培养无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等专科学校武术课程改革需要以“终身体育”为核心,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以学科为本位、社会为本位、学生为本位三种类别。统计结果显示:教师主要采用以学科为本位传统教学理念,而对于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的运用较为缺失,以社会为本位的人才培养填写的人数为0。这也说明了高等专科学校武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但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社会需求。

3.1.4教学目标。高等专科学校武术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主要表现在:掌握武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武术兴趣,掌握武术理论知识,了解我国传统和现代武术文化,身心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的提升,以适应社会需求几个方面。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传播武术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武术基本技术和技能,培养武术兴趣,而缺乏,传承武术文化,身心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的提升以适应社会需求。这也说明了高等专科学校武术教师对课程目标的设置依然强调传统的“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和行为表现,这也暴露出高等专科学校武术课程目标设置的缺失。

3.1.5学生的主动参与情况。影响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武术课程参与度的调查涉及的因素主要有课程较为枯燥、技术动作的难度太大、运动量太大、没实际应用价值、怕考试几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参与武术课程的主要因素表现在田径课程较为枯燥和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选择频数所占的比重分别为70.4%和57.8%,认为运动量太大的百分比为38.0%。由此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高等专科学校武术课程的内容设置较为枯燥,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武术课程的功能属性的理解尚存在明显的不足。

3.1.6教师情况。教师的执教年限反映了一个学科师资队伍配备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的参照指标,年轻教师工作年限一般指教龄在5年以下,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般在6至15年教龄,专家型教师的工作年限一般在16年以上。通过对高等专科学校武术教师执教年限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多数教师集中在6至15年,属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而专家型和年轻教师的配备较少。这样,整个教学科研队伍就显得不够合理,专家型教师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验丰富和年轻教师的进一步提升。高等专科学校武术课程年轻教师数量不足,造成武术课程教学、科研的后备力量缺乏,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等专科学校武术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开展。

3.2对策与建议

3.2.1确立“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指导思想。从武术项目的价值来看,对于发展学生体制和道德修养的提升有着特有的优势,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缺乏趣味性和娱乐性,这也是制约学生兴趣的主要因素。因此,要确立“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始终把“健康”作为田径课程改革的主题,在强调武术技能发展的同时,不断挖掘武术运动项目本身的健身性、娱乐性和趣味性,转变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武术健身方法和手段,这也是新课标理念下高等专科学校武术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

3.2.2构建多元化的武术课程目标体系。构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多元化的田径课程目标的实现途径笔者建议如下:(1)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是实现武术课程目标多元化的必备途径,以此来提升学生科学从事武术锻炼的能力,养成良好健身习惯的自觉性和参与田径运动健身的积极性;(2)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高水平的武术教育目标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技能,还要有优良的心理品质,并把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到武术教学实践当中;(3)实现教学内容资源的优化整合,创新教学方法是实现田径课程目标多元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束语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我国体育改革的多为渗透,也成为了高等专科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等专科学校人才的培养模式也走向了综合性和开放性。武术作为高等专科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结构在新形势下也将受到严峻的挑战,通过课程改革以当前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依然有待进一步展开探索。

参考文献:

\[1\]王贺文.高校太极拳教学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4,(4).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武术单元教学设计篇7

经过实践,**矿在实施“人才兴矿战略”中,逐步形成了以“学练比”活动为龙头,以职工培训为主要方式,采取自学、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提高职工素质。以技能教育、学历教育、思想教育为主要内容,突出实效性,构建教育培训体系;以业绩考核、技能比武为主要内容,突出公正性,构建技能考核体系;以对技能大赛选手奖励、培训费用报销为手段,突出实效性,构建多样式的激励培训体系;突出三大特性建立的三大体系工程使**矿职工素质得到速迅提高。在**集团公司举办的第一届职工技能比武中**矿共取得了5个第一、2个第二、3个第三,全矿47名选手参赛,22个选手获奖,得奖率为46.8%的优异成绩。在焦煤集团第二届职工技能比武中**矿又取得了8个第一,7个第二,10个第三,**矿选派的48名选手中35名选手进入前六名,得奖率为72.9%的优异成绩。这些充分展示了大矿的风采,反映了**矿素质工程建设的丰硕成果,**矿在“素质工程”建设的具体做法是:

一、突出实效性,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培训体系突出实效性就是按照“一切为了生产,一切服务生产,一切保证生产”原则,把学历教育、思想教育、技能培训教育与矿井的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使企业成为一所学校,让职工在工作、生活的同时接受由表及里的教育与培训。1、安全管理历来是煤矿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而提高职工技能培训是确保职工教育的关键。**矿在职工教育中,管理制度上突出一个“严”字,一方面改善硬件条件,一方面抓软件建设,按照生产矿井综合治理标准和质量环境认证要求,规范了职教人员和培训班的管理制度。根据企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制定出《**矿职工教育五年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培训目标。在培训过程中,坚持每期培训都必须做到“六齐全”(教学大纲、学员花名册、教员考勤表、学员考勤表、培训情况通知单及试卷)。在职工培训上突出一个“细”字。根据受训人员文化层次接受能力差别较大的特点,对于不同学员,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参观式、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加强安全技术技能培训,努力配合全矿开展的各项安全生产活动,在安全培训上下功夫。对“三违”人员培训实行专人负责培训,由专人管理档案,为该矿安全生产长周期奠定了基础。对于特殊工种的培训,仅2003年**矿就举办了33期培训班,培训了小绞车、信号工等15个特殊工种,发放各类上岗证539人。坚持做到所有的特种作业人员达到100%培训,100%合格,100%持证上岗。建立了业余培训体系,加强了对基层单位培训工作的管理,通过鼓励青工报考专业对口的成人高校,送出进修委培等,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青年技术工人学技术、钻业务、争当技术能手的热情。

2、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矿在加大职工培训的同时,更加注重对职工学习意识的培养。矿统一给各区、科、队、组订阅了报纸、杂志。矿宣传部每个月月初都作出全矿党员、干部、职工学习安排。矿在工会、通风区、单身楼、退休办建立了四处图书阅览室。矿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在搞好日常培训的同时,还与大中院校联合,办起了采煤、机电、计算机等矿上急需人才的大中专班。矿党委中心组坚持每周五学习,学习政治、法律、企业管理、安全科学技术等知识。为全矿学习带了个好头。各科室、各党支部每周组织职工学习。各班组利用每天班前会进行10分钟的班前培训教育。矿积极支持鼓励职工自学,参加各种学历、资格考试的人越来越多。矿每年还聘请有关专家、教授来矿讲课,经常举办安全、经营、改革、创新、企业文化等研讨活动。为了把学习落到实处,矿各级组织、干部学习作为综合业绩考核排名内容之一每月进行考核。通过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干部、学习型区科、学习型班组、学习型职工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矿企业文化建设。以“**********”为核心的企业精神,以“崇尚学习,提高素质,方方面面争一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内容的工作理念正在**矿日益形成。

二、突出公正性构建立体式的技能考核体系。建立技能考核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为保证这项活动扎实有效地进行,我们建立建全了一套以“领导、纳入”为主内容的运行机制。总结**矿的做法和经验,可概括为“两抓两促一保证”。1、抓关键,促领导。**矿根据工作实际需要,一方面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下设资料、培训、考核、总评等工作小组,一方面本着“目标专一、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原则,制定了工作标准,制定下发了《关于举办**矿首届职工技能运动会的通知》,对运动会做出具体安排。同时召集矿领导、副总及各工种负责人,各基层单位负责人召开会议。2、抓基础,促运转。技能考核体系能否建立运转,基础工作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发挥着更为真接、更为具体的组织协调和引导促进功能。为保证此项工作正常运转,**矿重点建立和建全了技术培训制度、比武评比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各项制度的建立使技能考核体系更加完善。3、一保证是指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做好理论转化工作、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坚持以队组为单位,结合生产,采取人与人、组与组相互间进行对抗赛的形式,开展了岗位练兵活动;另一方面坚持以矿为单位,根据年度总体安排,由矿工会生产部牵头,采取分工种、跨采区的组织形式,开展了一年一次的多工种、大规模、全矿性的技术比武活动。在练兵比武过程中,力争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两年来**矿技能比武人数2700余人次,占到全矿总人数的60%以上。

三、突出多样式构建多角度的激励员工体系在加大对人才培养的同时,**矿注重采用对技术工人、懂经营善管理人员地位上提高、经济上重奖、工作上重用、生活上关心等方法让他们真正感到学习技术的重要性。

2003年,**矿为表彰在第二届职工技能大赛上获得比武状元及技术改革、创新能手而召开表彰大会。全矿共有100余人参加了表彰会,8名焦煤公司级技术状元身披绶带、胸带红花在鲜花与掌声中走上主席台并与矿领导坐在一起。矿工们都说,这是参加工作以来所见到的对人才最高待遇。

该矿在给予人才以精神鼓励的同时,也从物质上进行奖励。拿出35万元专门用于奖励此次获奖的选手以及技术改革、创新能手,同时该矿还规定将技术状元的工资在一年内上浮三级,对技术比武中获得第二名、第三名的选手分别给予在一年内浮动工资二至一级的奖励。

重视人才的培养,更重视人才的合理利用。在北1#暗斜进行水情观测出现涌水明显变大,PH值升高等情况下,矿领导非常重视,特地选派了业务能力强的技术状元杨高峰处理问题,多角度检查,终于查出了问题所在,为矿减少了不必要的支出和浪费。

2003年共表彰了47名技术状元、46名技术标兵、38名技术能手以及35名技术创新的先进个人。为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争取农合工转正的名额,对其中的22名农合工(17人是技能比武选手、5人是工人技师)转为长期合同工。

通过制定对技术状元一系列的政策,**集团公司**矿为广大职工展示自己的技能风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一系列的政策也大大激发了广大职工学技术、学业务的热情。

四、三大培训体系的建立,有力的推动了**矿素质工程建设。**矿多方面、多渠道下大功夫,花大力气,认真抓职工素质工程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同时,由于注重结合企来改革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技术尖子、骨干的智慧,使企业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素质工程建设带来矿井职工出现“两多”,即学习技术的人员在增多;学习技术的人员身份多样化在增加。其主要效果是:

1、造就了一批技术人才。通过实施素质工程,使广大职工技术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技术人才。技术人才的文化结构、技术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2、为高科技设备的尽快投入使用奠定了基础。今年以来,**矿引进了一大批科技含量很高的设备,全省第一台全自动化刨煤机,在高瓦斯回采工作面设置专用尾巷,装备了局部瓦斯抽放系统;在高瓦斯区域建立地面集中瓦斯抽放系统;在开掘工作面推广使用高效对旋式局部通风机、双风机双电源和风电闭锁。完善了井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投资建立了矿压监控系统,对采煤和掘进工作面顶板进行24小时动态监测,掌握顶板来压规律和支护质量,为控制顶板事故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高科技设备的使用需要大量技术性工人和管理者,正是由于**矿素质工程建设,使这些设备很快就发挥了作用。

武术单元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电视武术 武林大会 体育传播 诗意表演 功夫误区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8-0001-05

2007年3月6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视体育推广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大型武术赛事《武林大会》在央视五套倾力推出,《武林大会》旨在弘扬国粹,壮大武学,继续制造中国功夫的全方位传播效应。《武林大会》联播余年,赢得了相当大范围内观众的认同,获取了一定的传播效果,也得到了部分武术学者的认可,但是,中华武术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类电视节目仅对武术作出了体育学和传播学意义上的诠释,而武术的根本仍滞留于非体育的文化层面,因此,任何一种以提炼、升华、再现等名义解析武术与国学的生命连接方式的传播诠释都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由于武术本身所包含的自然生命学的强固作用,武术朝现代体育转型的道路仍很艰难,包括央视《武林大会》在内的电视体育类节目对武术的商业性诠释仅仅催生出一种新型的电视武术,其本体已然游离了古典武术的进化脉径。

1 《武林大会》的审美预设难以冲决完全市场法则

客观评判,《武林大会》可谓中国武术传播的一个里程碑,其积极的价值无可否认。

首先,它通过央视强大的传播效应再度扩大了武术的影响力,如2008年2月20日,《武林大会》同韩国主流媒体YTN电视台签约,2008年4月份已同韩国观众见面,欧美的电视台也曾与央视洽谈过《武林大会》的版权问题,这表明《武林大会》向国际化运作方向已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其次,《武林大会》又一次引发大众和专家对武术本质的思考,如包括众多体育院校的武术学专家在内的多方人士都参与了对《武林大会》的探讨,其中涉及到武术生发学和传播学意义的诸多问题,央视推出的《武林大会》深化了武术界对武术本体的理解。

再次,《武林大会》放弃了由国家体委组织编写的所谓的改良版的武术学教材的基本体例,而彰显出武术的民间本位思想,努力体现“还原真实武林,传承功夫精髓”的宗旨,开掘出原汁原味的传统武术精神,这种尝试至少在回归武术的本体性发展轨道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第四,《武林大会》不仅将中国武术早已蜚声于世的太极、形意、八卦、螳螂、少林等五大流派的格斗风格逐一展示给观众,还先后展演出一批较小的拳种,如杨氏教门拳、心意六合拳、开门八极拳、蔡李佛拳、通臂拳、红拳、梅花桩拳、太乙五行拳等拳种,同时,《武林大会》对大拳种也作出了细划分,如少林体系中推出了南少林五祖拳、太极体系推出陈氏太极拳,这种处理在突出少林拳和太极拳共性的同时,展示了大拳种体系下派生拳种的深入性、精微性和独特性。而针对小拳种以及大拳种派生出的子拳种的电视直播是电视直播史上的首创。

第五,《武林大会》突破了河南卫视在2004年推出的《武林风》以及广东卫视2007年推出的《中国功夫电视擂台赛》的武打格斗规制,不再模仿西方国家格斗节目的传播模式,对竞赛规则做出了大幅度的调整,实行“无拳套、无级别、无演绎”的赛事规则,突出中国古典竞斗的独特魅力,因此,总体而论,《武林大会》是建国之后的第一次摘除拳套并突出真打实摔宗旨的武术赛事,而且其格斗规则的独特性更为突出,也更具有民族特色,《武林大会》较为接近中国武术的原始风貌。为此,武术学者甚至使用了“奇峰突起”和“横空出世”等认可性语汇。

央视隆重推出《武林大会》这个武术竞技的品牌,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精心的策划,权衡了武术界、传媒界、商业界和国学界等多方的利益,融合了各方的学理规限和价值观,克服了诸多意想不到的难题,形成了一定的电视品牌效应:

首先,《武林大会》尊重传统,在其开设初期,规定不同拳种之间不展开竞技,这就避免了中国武术中业已存在的根深蒂固的门户之见的矛盾。

其次,运动员登场前后,皆有按照导演要求摆出的各种门派的标志性动作,俗称报家门、亮门户,这种招式的呈现增强了武术的标志性、招牌性和观赏性,并有效地挖掘出武术的仪式学内涵。

其三,运动员穿着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给人以英雄登台、武士亮相的视觉感受,具有古典风范;

其四,设立擂台赛,按照规则,选手下擂则倒扣三分,旨在模仿古代擂台赛的格局;

其五,增加了见招拆招的解密类节目,吸引了一部分初学者的眼球。

中国武术曾经存活于一个庞大的文化生态体内,其本体和中国传统的儒、释、道诸家学说以及民间的信仰体系密不可分,有的门派还和江湖秘密宗教有关系。

近代以来,西方体育学强势进入中国后,体育学大肆普及并进而成为主导性学科,中国人开始按照西方人的标准重新规划自己的体育学。由于武术的动作感、肉身性和人体动态特性,新建立的体育学科便将武术划归其内。但是,百余年来武术发展的历史证明,武术在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根脉而归于体育学科后出现了许多至今无法解决的难题,如武术已然失去了原有文化生态的兼容性,武术原有的象形学、仿生学、宗教学、仪式学内涵以及师承制度等优良而完整的文化传统几乎完全中断,中国武术的仪式性、神秘性和功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以至于武术无法真正摆脱西方体育学的羁绊而获得独立发展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体委本着对民间体育的整理、发掘和保护的愿望开始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编撰武术教材、整理武术套路和武术理论,取得了不小的业绩,但是,以套路整理和编写为主体的武术教科书系列在确定武术本位的时候,迎合西方体育的原则,使得武术丧失了其本体的独创性、生命力和学理价值。

从现阶段武术发展的情况来看,国家体委当时的做法已经显示出时代的局限性,这种照搬西方体育学理论而整理、吸纳、探究和改造传统武术的做法,已经体现出对武术简单化、概念化、非民族化以及非个性化的任意割裂倾向。如长拳,几乎是依照单个动作的出现概率,将以北派拳术为主体的拳术类的动作体系做出了大幅度、大范围、隔离式和随机性的挑选,并根据所谓的简单易学、美观大方、惊险好看等诸多原则重新设计编排,而忽略掉了拳术原创者的个性、身形、习惯动作以及原创武术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等因素。再如太极拳,国家体委以杨式太极拳为主,并辅以武当、陈氏、吴式、孙式、和式等其他各流派的太极拳的动作,整理创编成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势、四十八势、八十八势等套路,并向全社会推广。但是,国家体委的简化太极拳系列显然已经难以保留武当、陈氏、吴式、孙式、和式等其他各流派太极拳的独特个性,其所体现的只能是一种简单的动作序列,而丧失了太极名家所创拳术中的生命活性,也同时失去了原始太极拳中寄寓深远、内涵深刻、编创精妙等特质,太极拳几乎变成了妇孺皆宜的慢性体操,原始太极拳深邃的精神寄托、精美的武打设计、充满个性魅力的精彩招式均受到大幅度的削减。

应当说,国家体委在编写的系列教科书中对武术的误导、误解和误改现象,逐渐将武术朝体操的方向上引导,催生出一种所谓的中国式自由体操式的武术新品种,这种做法已经伤害到了武术的本体,有武术学家认为:“在武术进人现代体育运动场后,尤其是在提出竞技武术力争进入奥运会的口号后,人们对弘扬传统武术和保持新编武术的传统特色,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一些人担心,很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武术拳种和武功,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还担心新编武术项目失去传统特色后将会沦为武舞,或者演变成中国式的自由体操,或者异化为自由搏击。”这里涉及到教科书的本质问题,教科书的本质具有两重性,其一,教科书是常识的载体,编撰教科书的宗旨在于收集、规整并传播常识,教科书所产生的价值是传输一种基础的知识。其二,教科书较高级的价值还在于教化和规训,中国历史上的教科书都体现出国家意志和权威立场,国家借教科书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

中国传统武术是一门独具信仰理念和创编理论的体大精深的文化形态,其中每个流派都是个人化的身体和灵魂体验的文化结晶体,具有很高的原创性、独立性、再生性和复合性文化元素,但是,由于国家体委以西方体育理念为参照系所编撰的武术排除掉了大量的原始信息,武术便在和源于西方现代体育学的联姻过程中丢失了其赖以存在的诸多机能活性和再生机制,武术由此而丧失了其勃郁的生命力,建国以后,除却香港为数寥寥的几位武术学大师如李小龙、袁和平、成龙、洪金宝、元彪外,中国大陆的武术家更多地呈现出一种雷同化、非个性化以及因袭西方体育理念的全盘西化的格局,具有原创性的武术大师已然绝迹,这种教训应当总结,而此类事件也更应尽早终结。

2 《武林大会》模糊掉了武术与非武术的内涵

恰是出于对国家体委(体总)肆意改窜原始武术本体的校正性目的,央视《武林大会》企图拯救这种文化品类,并以商业再造的方式,恢复传统武术的固有性质。但是,就开播以来的实际情况看,《武林大会》并未达到其原初的预设目标:

首先,即便如《武林大会》提倡的真打实摔的宗旨就未能得到一以贯之的体现。《武林大会》开办初期,确实贯彻过真打实摔的理想,但是,真打实摔同样有副作用,如真实的打斗带来了运动员动作僵硬、有失美观等问题,参赛者的跌摔翻滚动作远不及影视作品中的武打效果明显。由于竞技场地狭小,部分场次中参赛运动员的技击动作有现场性中断现象。一位观众认为:“看了几场《武林大会》的比赛以后,我的观感主要可以概括成一句话:看到时‘眼前一亮’,看一会以后‘心里一沉’。眼前一亮是因为,传统武术对抗比赛,是我梦想了多年而又从未得见的盛事。心里一沉的原因是,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比赛,并想欣赏到传统武术的精彩表现时,比赛的情况却让我感到失望:两位选手身着传统武术服装,在台上你推我攘,并伴以混乱无力的腿法和拳法。看了多场比赛,感觉基本如此。”

其次,真打实摔的副作用还在于它经常给参赛者带来意想不到的伤病,由于《武林大会》参赛者均非职业运动员,加之比赛取消了体重级别,选手对自我的身体保护意识不足,因此,出于保护选手身体健康的观念,《武林大会》最终做出了限制真打实摔的规定。

再次,既然真打实摔极易滑入动作变形、流于笨拙的境况,于是,主办方在追逐高收视率和保证参赛者安全的前提下,微调了竞技规则,努力地化丑陋打架为美丽格斗,将笨拙打斗匡限于在灵敏打斗的范畴。赛事主办方主动要求选手在实战为先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加入假打元素,但要做到假戏真唱,虽虚设动作,但要形似真打。其具体做法则是要求参赛双方追求类似武侠类影视节目中的打斗效果,当一方进攻得手后,要求对手予以配合,以飞摔、静跌、倒僵尸等略显夸张的佯败动作赢得观众喝彩,而得手者则吸纳了京剧武生的舞台亮相动作,在擂台上亮相,静候电视特写镜头的到来,借以美化电视画面,维持收视率。于是,《武林大会》从真打实摔的承诺中悄悄退隐,重新拾起假打假摔的套路表演法。当然,就传播学和表演学而言,虚构和真实在现代媒体乃至社会生活中早已含混不清,难以分辨。“打破真实和虚构的界限在西方影视中早已屡见不鲜,”令人遗憾的是,《武林大会》的假打假摔远不及京剧武打和武打影视剧中的打斗效果,当假打假摔现象被观众看穿后,《武林大会》也开始还失去了部分观众的信任。同时,武术专家也对《武林大会》的真打实摔的宗旨提出了质疑。曾于久则认为,《武林大会》节目形式很好,对推广中华武术非常有利。但若说“还原真实武林”,却有偷换概念之嫌,所谓的“真打实摔”是经不起实战检验的。

仅从格斗的真实性而言,国内的另外三家电视台推出的武术类节目皆优于央视的《武林大会》。如2004年1月3日在河南电视台卫星开播的《武林风》,就是一种按照国际格斗模式而开展的类似西方自由搏击的散手比赛。《武林风》以“传播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武术”为宗旨,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新”的理念而经营,充分利用位于本省的少林寺的武术品牌影响力,开掘地域性资源优势,栏目板块内容以搏击竞技为主线,融入一定的时尚与娱乐因素,其收视率已跃居河南卫视第一位,并成为我国武术类电视节目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大众文化元素结合得较好的范例。《武林风》的亮点在于旗帜鲜明地弘扬爱国主义的主题,栏目先后组织了中泰、中美、中欧、中日等对抗赛,使得武术在润物细无声的展示过程中获得了具有现代性理念的传播效力。广东卫视也在2007年4月3日开设了《中国功夫电视擂台赛》,节目集竞赛性和娱乐性特点于一体。根据竞赛规则,凡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均可报名参赛,但对职业拳手有限制,参赛运动员主要以民间高手为主。比赛主要以散打为主,武术套路、器械表演、绝技绝活、个人风采展示均作为表演部分进行展示。《中国功夫电视擂台赛》首次开打在东莞体育馆,而参赛者有少林寺、太极拳、截拳道、八卦拳、咏春拳等18个武林门派的掌门人和优秀弟子展示了各自的独门招式,《中国功夫电视擂台赛》由此在广东引发功夫热。2010年7月16日,山西卫视全新改版,以常态周播节目的形式推出了《一代天跤・挠羊英雄会》,山西的挠羊赛富有地域特色,同时也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挠羊赛在电视时代得以和广大电视观众见面,显示出山西卫视积极开拓竞技类节目的敏锐判断力。本世纪初,山东卫视也曾经推出一档掰手腕的比赛。由此可知,中国武术的三大重镇河南、山西、山东不仅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武术类电视品牌节目,也代表了北派武功的集体风貌。考虑到北京的周边与河北完全接壤,又毗邻天津,央视的《武林大会》同样可以体现冀、津两地对电视武术节目的表述欲求,从而构成了北方四省两市的武术强势地域武术类电视节目的集团性实力,且和广东卫视开播的足以代表南派武功的《中国功夫电视擂台赛》形成呼应,至此,中国武术类电视节目群已然成型。

在电视节目的竞争过程中,央视以其特殊的地位而具有很高的统治力和竞争性,但是,中国是个大国,国家大台更为重视意识形态的实体性宣传,依照目前的惯例,武术属于体育学科,尚属非思想类文化品类,尽管传统武术是中国宗教思想的直接催化物,具备一定的思想性,但是其在非体育的体系内也仅可纳入国学范畴,而以其具有动作和竞技功能而成为国学的形而下的元素。武术即便属于国学,在现阶段的中国仍属于非主流意识形态中的良性意识形态,尚非国家主流思想的标志性符号,国家权威部门显然更倾向于将其置于民间文化的地位。一般而论,在竞争电视传播资源方面,地方卫视和央视不具有公平性,但是,正是由于武术的非主流地位,地方卫视和央视平等竞夺武术资源的局面则呈现出平等的一面。甚至可以说,央视《武林大会》是在地方台同类型节目的围追堵截当中求取生存空间的。央视凭借其固有的强大传播力量,使得《武林大会》在开播初期,逐渐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它使得传统武术呈现出新颖的风貌,再度引起了全国观众、甚至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关注和兴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观众的审美疲劳期终于到来,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感到《武林大会》的观赏性较弱,甚至有人在各家网站上提出了武术为何如此平庸、平淡甚至丑陋的疑问。部分观众认为《武林大会》“不好看”、“乱打”、“形式是武术,一交手就是街头斗殴”。《武林大会》开播以来,并未进入平稳运行的状态,反倒置身于一种受人责难和怀疑的地步。

3 《武林大会》浮游于中华武术原始生命态的表层

《武林大会》未曾达到理想化的美轮美奂的高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不妨归纳几点。首先,中国武术具有生态性,它是和大自然相互依赖最为紧密的动作美学体系。武术和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早已渗透到武术的基本生长点及其细节当中。受到道教思想、汉武帝以后天人合一的儒教理念以及佛教众生平等思想的规限性影响,武术很难做到彻底的人本位,它一直是在山川、大泽、阳光、水系、森林、湖泊等外在因素的伴生下成长发育的,因此,一旦失去了自然环境、自然意志以及自然气脉等元素的浸润,武术必将枯萎。武术和自然的关系有点类似中医对石药、草药、兽药的依赖关系,也类似戏曲对自然崇拜、多神信仰以及氏族祖先崇拜的关系一样,武术因此也很难并入近代以来体育学的范畴。但是,《武林大会》并未突出武术的原始特质,如《武林大会》选择的竞技场所是灯光四溢的室内场所,这就大大减弱了武术出于自然、归于自然的天然特性。而理想的武术擂台赛应当设立于湖海山林或乡间集会当中,四周有依依的杨柳、叮咚的泉声、袭人的松涛,远处则有苍劲的飞云、深幽的丘壑、连绵的峰岭,如此设境,方为其本真场域,而绝非在幽暗封闭的室内。国内多数电视武术竞技类节目的选场都在模仿西方式自由搏击的场景,这是一种很深的误区,电视武术节目的设计者应当在还原本真武术的理念指导下,认清武术与自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武术的竞赛环境。《武林大会》应当全方位地还原武术以自然为本、以自然为归、与自然想通的本来面貌。

其次,观众注意到了《武林大会》中的武打动作不够美观,这种局面也令大多数现场评判员感到焦虑,评判员使用最多的评判语汇便是“动作单一”、“拼死力气”、“技巧性不足”、“门派特色不鲜明”等。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为复杂。首先要说的是观众对于武术竞技的欣赏习惯问题。众多中国观众是看着武打影视剧长大的。武术竞技是真的武术竞技,而影视剧的武打是假设或虚拟的武打,前者重真功,后者重表演。而观众观看武术竞技早已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模式,因此,一旦《武林大会》的武打动作未曾达到武打影视剧中的境界和效果,观众就会感到极不适应,进而质疑这种武术的价值,并认为有失武术原始风貌的独特魅力。一位观众曾虔诚地谈出来这种观感:“这种比赛形式的产生,也可以击碎一些人心中虚幻的梦想,让他们明白,即使没有了现代武术的各种规则束缚,传统武术也并不是像他们说的那样‘神乎其技’。因为,在那么多场的比赛中,我们毕竟没有看到过任何一次‘步到人飞’的精彩场面,也没有能够欣赏到‘放人丈外’的绝技。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人摆了一个很酷的架式,然后胡乱把对手推下擂台或者被对手胡乱推下擂台。”退一步讲,假如真实的武功竞技就应当这样笨拙、单调、僵硬的话,观众宁可在虚假的武术影像中寻求预期的观赏效应,获得理想的观赏性满足。

再次,《武林大会》还遇到了日常性和观剧性首因效应的制约。《武林大会》未曾赢得观众的全方位认同,是因为观众在观看到诸如《武林大会》之类的电视武术直播竞技节目之前,已在事先吸收到了大量关于武术的其他信息。尤其是在观看过大量港产武打影视剧中的打斗镜像的前提下,观众受到了先入信息的支配,对《武林大会》中的武打境遇作出了抵触性和否定性的评判,这里涉及到观剧心理的规律性问题。先入为主现象是观剧学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感应现象,其具体所指则为心理学领域的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第一印象效应。当不同的信息一同到来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来的信息,也会认为后来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接受前面的信息,并根据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如果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认为前面的信息是正确的,后面的信息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因此,具体到《武林大会》而言,观众首先就遇到了其原先对小说、戏曲和影视剧武打情节先入为主的先位信息的强度刺激,从而对类似《武林大会》这样的后续信息有所排斥和抵触。因此,当今电视媒介在设计电视武术类竞技节目时,应当考虑到如何打破人们对影视剧等武打镜像的依赖心理,进而提高观众的注意力强度,取得理想的传播效应。

客观而论,真正的武术竞技毕竟是人体行为,常态打斗境遇下的武术竞技肯定比影视作品的武打设计略显简单、直白、缺乏想象力,甚至更为平淡、单调、缺乏高度理想化了动作观赏价值。中国武术是一种文化的复合体,它具有多元的内涵,并在维持武术的生命主体脉络连贯一致的前提下,并不压制其分支脉络朝不同的方向发育、延展的可能,其中,崇尚实战仅仅是武术的一种功能,而且向来不是主体功能,即便风靡世界的《孙子兵法》也极为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兵家最高准则。中国的传统武术也是如此,最高的境界始终是不战而胜。中国传统武术相对鄙视实战,而推崇带有炫耀性、表演性和威吓性的动作形态,就和《孙子兵法》中的相关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即便以实战武术为例,武术的实战性所要求的境界则是追求一击胜敌的效果,或则数秒钟之内,制服对手,而武林高手之间的这种打斗场面在小说、戏剧、影视剧以及《武林大会》中都很难出现,这种短兵相接、一击制胜的场景更多的还是留滞于类似战争级别的实战当中。其实,只要了解中国武术本体的人士都会知晓,真正的武术竞技远比电影、电视作品中的武打设计更有原生性特点,那么,阻碍了《武林大会》精彩程度的因素则值得追究,应当说,恰是强加在自然竞斗、现代竞斗以及影视类武打设计竞斗之外的复合型武打规则体系主导了《武林大会》的演进方向,并使武术原有的健康的进化道路受阻,导致了武术竞技的变异,也直接限制了《武林大会》的观赏性。

回顾武术的演进历史即可知道,武术走向竞技表演性传播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中国武术发展至今,已经出现了三个领域,一是传统武术,二是国家武术,或称官方武术,三是散手竞技。如今,散手竞技自成体系,已培养出了刘海龙、宝力高等名家,官方武术也培养出李连杰、赵长军、原文庆等一系列的高手。反倒是传统武术这一版块,失去了国学信仰体系的保护,缺失了强力的民间传播力量的支撑,至今未见名家呈现。而更为严重的是,传统武术的基本精神和生命衍生方式都遭到了大幅度的毁坏,几无再生之希望。《武林大会》的宗旨似乎在填补这种空白,但是,自然界中有环境导致生物变异的现象,而武术界则一直有规则导致武术本体变异的现象,《武林大会》的规则体系同样限制了武术的内在生命力,迫使武术在原有的劣性变异与反进化的路径中出现了新的变异和退化性因素。

从《武林大会》的武打现场来看,运动员身穿厚重的护具,这件事本身就意味着运动员竞技理念的变异。于是,轻灵美妙的躲避技术立即在擂台上消失,甚至经常出现运动员敞开胸怀硬冲直打、近身贴靠、强抱强摔的境况。厚重的护具严重地妨害了运动员原始的感知力以及身体感觉的灵敏度。在这样的规则体系下,观众和裁判难免会看到参赛双方连续不断的不协调动作。可以说,《武林大会》的比赛规则,应当是其失败的一大根源。护具固然能减少竞技的风险,但是,护具同样是把双刃剑,有了护具,不仅抑止了运动员的机敏本能,还基本上消除掉了技击过程最为重要的躲避动作,于是,护具完成了运动员身体的变异,就好像人自然地生出了盔甲一样,柔软的人类的肢体顿时朝着龟甲类动物的进化方向急速演进而成型,但是,观众并未完成这种进化导向的转型,换言之,此时的运动员和观众处于两个世界,运动员是龟甲类生命体,而观众则是柔软性生命的复合体,普通观众仅以肌肤柔软的常态的人的立场来观测和感知运动员的行为,而运动员却在护具的保护下,变成了新培训出来的盔甲人,这便是《武林大会》中的武术竞技经常出现拙笨动作的原因。《武林大会》是以推广传统武术为宗旨的,但是,《武林大会》推出的武术是否称得上是地道的中国传统武术,回答同样是否定的。简言之,《武林大会》所展示出的武术,仍然是武术的表象,而非武术的全部或深度内涵。

4 结语

上一篇:红酒的历史文化起源范文 下一篇:锻炼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