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学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0:34

武术教学的特点

武术教学的特点篇1

摘要 本文通过对武术文化的概念、特点和作用的详细阐述,提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通过武术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作用的论述,挖掘武术文化的功能价值,开拓素质教育的空间,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武术文化 素质教育 作用

一、武术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绚丽瑰宝,传统武术无论从技击性、健身性、哲理性、艺术性、娱乐性、观赏性,还是从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技击性、健身性、防身性的功能特点,这是武术文化的基本功能。武术要发展,必须靠竞技来提高,离开了技击,武术就没有了生命力。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另外武术与中医的结合,创造了独特的中医养生、武术伤科、功夫按摩、运动医药、伤科针灸、救治偏差、练功疗法、特种功夫等成果,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这就是体育武术所追求健身价值。

(二)影视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影视领域中的武术文化我们简称影视武术,它具有的娱乐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功能特点,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出发进行拓展而来。随着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通过练习武术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释放人心中的情感,达到娱乐的效果。武术无论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所喜爱,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对武术的表演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影视、文学、体育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

(三)文化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文化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简称武文化,他具有哲理性的功能特点,它是武术在其历史演变和流传过程中融会了易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兵学、医学、气功等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发展而来的。“武”字拆开就是“止”和“戈”,止戈,就是不要动武,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的精神底蕴,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单纯的胜负,而是中国儒家学说的“致中和”的精神,是道家学说中“无为无不为”的精神。

(四)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教育性的功能,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在习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武德精神,它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正义、公平、公道——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习武者需要有吃苦耐劳、知难而进、忍耐克己的精神,同时也要心胸宽广,对人以诚相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感,保持不为名利、乐于助人的美德。武文化这种哲理性和教育性的功能特点,在武术的熏陶中得以培养、塑造、锻炼、养成,人格素质得到升华。

(五)其他领域中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武术文化的交际功能和带来的经济价值功能,借助武术文化特色向全世界推广汉语语言;凭借对外武术表演交流增进国际交流;借助武术文化桥梁搭建经济舞台;武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深入的研究,提供一种教育的思路等等,无不能体现武术文化神通广大的威力。

中华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武术的种种特性涵盖了武术文化的内涵,它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研究挖掘,充分发挥武术文化的价值。

二、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

当今高校所开展的武术教学,其实和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是广义意义上的武术概念,素质教育也涵盖了普通的武术教学,武术教学是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素质教育包涵了武术教学的全部内容,它是武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它不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他渗透到高校各个领域,他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管理、校园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学风校风建设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构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三、武术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武术文化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具有十分突出的教育功能。武术文化的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而且可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增强生存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武术文化的理论教育具有培养学生文化修养、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意义重大。武术文化素质教育包涵了武术教学的全部内容,它是武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它不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他渗透到高校各个领域,他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管理、校园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学风校风建设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构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武术教学的特点篇2

关键词:武术教材教学内容编写规律教材回顾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01-0059-031 前言

武术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独具特色的运动项目,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在人们当中的角色不断变化着。在武术文化传播过程中,学校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武术教材是进行武术教学的载体,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媒介。一本好的教材,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更直接的帮助与便利,还为学生学习指明了方向。

纵观以往体育教材中的武术部分,与其他项目不同,武术内容博大精深,选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取最适合中小学生进行教学的武术内容,是一项武术进学校的艰难任务。教材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其内容的设置,教材教学内容的安排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与规律,必须具有可行性。在现今武术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把过多的难度套路内容放在中小学课堂上,对于学生难度太大,不宜进行学习,只要是忘记一个动作后面的动作都不能完成,导致学生不再进行练习,对武术产生反感的心理。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武术教材则是制约其教学效果的核心问题。对于今后内容的设置,应回顾以往教材,总结过去编写教材时的经验教训,探索出的编写规律与原则,为今后武术教材的研制提供参考。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文章以武术教材设置的内容为研究对象,尤其是对1990年到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教材中的武术部分进行剖析,判断设置的合理性及可行性,探究武术教材编写的规律与特色。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根据所选的研究方向,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提炼,从中发现这些文献资料背后隐含的规律性的、本质性内涵或形成新的观点与认识,取其精华,有效的充实文章素材。2.2.2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不同时间段武术教材内容的对比,得出各自存在的特色之处,分析比较不同武术教材的优缺点,结合时代的发展,总结教材编写的规律。3 研究结果与分析3.1 1990年版武术教材特点分析及不足3.1.1 1990年版武术教材――特点分析

“民族传统体育”是本大纲新提出的概念和教材内容,是以武术为基础的加强与拓展。改变了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的局限性,体现了体育教材弘扬民族文化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

(1)小学三年级的武术教材中增加了五禽戏。目的是出于增加武术课趣味性的需要。

(2)在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武术教材中义恢复了1961年教材中的压腿、踢腿、腰功的内容,并且增加了难度较大的斜压腿和侧俯腰。

(3)在小学四年级的武术教材中增加了“摆掌撩掌类”和“架掌穿掌类”的组合动作。

(4)在小学五年级的武术教材中,增加了八个动作的“基本功串联”和五个动作的“步型拳”。

(5)在小学六年级武术教材中增加了“腾空飞脚”。并规定在少年拳的两套中任选一套。

(6)在初中一年级的武术教材中恢复了1961年教材中36动的“青年拳单练”。在攻防动作中增加了“实战步”;并且踢、打、摔等攻防动作采用散打的预备姿势和动作。

(7)在初中二年级的武术教材中恢复了1961年教材中24动的“青年拳对练”。(8)在初中三年级的武术教材中增加了“八段锦”。3.1.2 1990年版武术教材――存在不足

(l)增加教材内容随意性太大,没有考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2)五禽戏和八段锦虽然是著名的传统养生方法,但是否适合中小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欠缺实地的考察。(3)攻防动作中的“后摆腿”、“揣”、“掏腿”、“别腿摔”的内容对于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都有较大的难度。不便于教师组织,且极易出现伤害事故。3.2 1993年版武术教材特点分析及不足3.2.1 1993年版武术教材――特点分析

(l)本套教材与以往相比,小学各年级的武术教材没有变化。

(2)初中一年级的武术教材中安排了“青年拳”和增加了13动的“健身拳”,目的是衔接前面的教材,并使武术教材具有了选择性。

(3)初中二年级的武术教材中增加了新编的“对六拳”、“三连腿”、“对练拳”。这些对练内容的难度相比“青年拳对练”,极大的降低了动作难度。新编的“对六拳”和“三连腿”虽然动作简单,但具有对练项目的引导入门的作用。(4)初中三年级的武术教材内容――八段锦,仍作为初中三年级的武术教材内容。3.2.2 1993年版武术教材――存在不足

(l)小学的武术教学内容虽然没有变化。但总体内容偏难,并缺少趣味性。

(2)中学的武术教学内容在初中二年级安排了新编的“对六拳”、“三连腿”、“对练拳”。内容难度相比“青年拳对练”虽然极大的降低了动作难度,但对于中小学体育课堂的武术教学仍有相当难度。

(3)初中一年级武术教材中的13动的“健身拳”,动作缺少观赏性,且动作之间的连接不顺,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4)八段锦教材对于初中三年级学生来讲,缺少趣味性。3.3 1996年版武术教材特点分析及不足3.3.1 1996年版武术教材――特点分析

1996年首次为高中学生量身定做专门的“学生用书”,和以往的武术教材内容相比,其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一年级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特点

“以点带面”引导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

拳术套路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活泼。

(2)高中二年级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特点

高中二年级的民族传统体育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分为基础短器械套路和基础理论知识两大类;

紧密衔接高一教材,体现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系统性;

突出武术健身手段的实用性,培养学以致用的健身意识;

掌握使用武术器械、增强体质的方法。

(3)高中三年级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特点

突出教材内容的针对性;突出自练能力的培养。3.3.2 1996年版武术教材――存在不足

(1)从实际教学效果看,高中一年级的“形神拳”、高中二年级的“刀术”和“剑术”都动作偏多,且动作偏难。

(2)高中三年级的“太极拳十二动”均为身体一侧的动作,且行进路线较长,不便于学生室内练习。(3)辅栏的一部分武术和养生知识专业术语较多,学生理解不便。3.4 2000年版武术教材特点分析及不足3.4.1 2000年版武术教材――特点分析

(1)小学的武术教材基本同于1993年版的小学武术教材,只是在三、四年级的武术教材中,把原来的“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整合成了“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并去掉了“斜压腿”、“侧俯腰”、“翻腰”三个动作。五年级的基本功串联中去掉了“蹬腿冲拳”和“翻腰”。六年级的将原来的“基本功串联”改为“武术基本功串联”,并去掉了“翻腰”和“腾空飞脚”。

(2)与1993年的中学武术教材相比,初中一年级的武术教材为健身拳(新编)、对六拳、青年拳三个内容,并明确标明为“供教师选用”。

(3)减少动作数量,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练;打破拳种的界限,整合不同风格的武术技术,深度加工教材增加了武术动作的趣味性和攻防内涵,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材的可接受性。

(4)初中二年级的教材中新编了一套“剑术”和散打技术规格的“攻防对练”。

(5)剑术套路由12个动作组成,其中包括刺、劈、崩、撩、挂、压等主要剑法。学生熟练动作之后演练时,可以表现出身剑合一、轻快敏捷、潇洒飘逸、富有韵律感的特点。两个攻防对练各9个动作。为了教师容易教学,便于学生掌握,并且容易表现出拳打脚踢、攻防进退的格斗场景,创编时采用了散打的技术动作风格。

(6)初中三年级的教材中新编了一套健身短棍。为便于学生学练,也适合教师教学人数多的班级,选用一米多长的短棍。短棍的套路由12个动作组成,其中包括劈、拨、戳、盖、抡、挑等棍法。学生熟练动作之后演练时,可以表现出棍法密集、快速勇猛、刚劲有力、呼呼生风的运动特点。(7)2000年高中的武术教材内容仍采用1996年的高中武术教材,内容没有变化。3.4.2 2000年版武术教材――存在不足

(1)小学的武术教学内容趣味性较低,压腿和踢腿等内容学生很难达到教材标准。(2)中学武术教学内容中的“青年拳”动作太多,教学难度太大。实际教学中很难取得教学效果。4 结论与建议4.1结论

在不断的改革过程中,教材内容不仅要适应学生自身的需要,更得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界在目标的研究和探讨方面最为活跃。编订新的大纲应当根据什么目标?其中最难解决的是在现今多功能的体育教学目标中选择以哪一目标为主。社会给予体育教学多功能的作用,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具有集体主义思想和机制、果断、勇敢、顽强等优良品质;通过体育课还要振奋学生精神,培养他们有纪律、有礼貌、整洁、健美,让学生充分地表现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适应时展需要。武术教材与其他教材一样,虽然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材必须反映社会的要求,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它也代表着同家对青少年一代的要求。因此,武术教材的改革,主要看教材是否反映了这些要求,所以它是武术教学改革的重要规律。4.2建议

武术教材内容和指导思想的改革,必须结合当今社会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租同培养合格的人才。

在编写教材前,要深入了解武术发展的历程、武术的来龙去脉、武术的不同文化形态以及武术面临的冲击与问题,通过了解后查缺补漏,将需要增加的优秀内容融入到今后编写的教材当中。如将散手、搏击内容编进教材,充分体现时代的特征,现今社会竞争压力大,提高竞争意识也是时代赋予教材的责任。再就是在大学课程中开展的女子防身术,深受学生喜欢,在现行的高中教材中也介绍了女子防身术,学生也很喜欢,如果专门设置此类的教材内容,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再就是面对逐渐降低难度的教学内容,有一部分学生还是难以接受,所以教材应该考虑到这部分群体,可以只学习单个动作,简单易行。在编写教材时,不仅要突出实践的重要性,更要突出武术的文化特性。武术技能实践与文化熏陶并重,这也是武术区别其它项目的显著特点,可在教材中设计凸显文化含量高的元素。如将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底蕴丰厚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学生易学、易懂并感兴趣的内容。 武术教学不仅仅是竞技动作的教学,更应注重文化内涵的传播,让学生们在学习技能的同时,还要学会和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参考文献:[1]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史(1949 - 2000)研究丛书体育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王占春.王占春教育文集――学校体育的实践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体育与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王建华,王晓东,高嵘.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建设与改革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6]毛振明.对现行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目标体系的质疑[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2).[7]汤立许,蔡仲林.武术教材建设回顾与发展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研,2006(4).[8]王占春.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五十年[J].中国学校体育,1999.The Development of Textbooks of Wushu in China ――lllustrated by the example of physical textbooks published by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from 1990 t0 2000

Zhang Jingwen1

武术教学的特点篇3

关键词:初中 体育课 武术教学 现状 对策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形式和健身方法,具有独特的技击性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磨炼意志等特点,对强健身体,防身祛病,发展速度、力量、灵敏、协调、耐力等素质,培养勇猛、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合格人才具有很大作用。中国传统武术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我们很多学校并没有将其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对武术课不重视,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目前,多数学校不开设武术课程,即使开设了武术课,教学的课时安排也较少。学校体育老师反映主要原因是学校缺少武术专长的教师,其他教师不愿意承担武术教学任务,学校也无要求。也有少量教师反映学生不喜欢教材中的武术内容,认为课本中的武术内容单一,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武术的兴趣。

2.武术教学专用场地和器械较少

初中大部分学校有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和数量不等的场地和器材, 很少有武术专用场地,武术器械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没有。武术器械和武术场馆的缺乏,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武术教学的普及与发展。

3.武术师资相对缺乏,体育教师的武术专业教学能力差 据了解,大部分学校的武术教学由一般体育教师任教,极少数学校有武术专业教师。

由于一般体育教师对武术的了解及实践能力不够专业,不能更好的承担武术的教学任务,所以教师不愿安排武术内容教学,即使进度中有安排,也是草草略过。师资力量不足,体育教师的武术专业教学能力差是严重影响中学武术教学普及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4.学生对武术的了解肤浅

体育课程大纲上有武术教学内容,但是实际上安排武术教学的教师非常少,学生几乎不能正确完整的认识武术,对武术的了解也只是通过武打片或武侠小说,认为只有“飞檐走壁”“李小龙”才是武术,有的学生更是把散打、跆拳道认作武术。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是“花拳绣腿”不值得学,有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不是“绝招”,对实践作用不大。学生对武术的功能和价值缺乏认识,也是影响中学的武术教学普及与发展的原因。

武术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加以普及与推广。但在武术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种种问题。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何对策解决这些问题,使武术教学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得到普及与发展呢?

1.加强对武术知识的宣传,提高师生对武术的理解和认识

武术运动集文化、历史、哲学、医学等于一身,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具有独特的技击性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磨炼意志等特点,对强健身体,防身祛病,发展速度、力量、灵敏、协调、耐力等素质,培养勇猛、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老师应该进行理论教学,加强对学生武术知识的引导与渗透,还应借助媒体和其他各种手段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大力宣传武术的文化性和教育功能,使学生正确认识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价值, 彰显武术的文化性。

2.拓展武术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校的武术教学,要发挥武术健身、健心功能,调动学生们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学校要重视武术教学,规定教学时数,拓展武术教学内容,创编武术校本教材。更要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打破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多钟教学方法与模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3.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首先,对在职教师进行武术的专业化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技能,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第二,就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单调、缺乏多样性应该引起重视,端正教学态度,提高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

4.体育场地、器材是保证体育教学正常进行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完备武术教学设备器材,同时提倡学校自制一些武术器材,因地制宜,逐步满足教学要求。

武术教学的特点篇4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武术 舞蹈 武术应用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061-03

高素质人才(High-quality talent)是指具有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强大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强,以及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以武术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培养具有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如何培养高素质武术应用型人才是目前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从2000年开始,按照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要求进行了学科建设工作,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武术文化的传承和社会对武术人才的需求,就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开展了一系列建设和改革工作,在人才培养中,以“武舞结合”为培养高素质武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突破口,重视对校本特色的保持,依托武术专项的优势,对构建武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改变传统培养观念,注重武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武”、“舞”同源,都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身体运动艺术,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欣赏价值,具有很强的娱人和娱己的功能。充分挖掘武术套路本身具有的表演潜质,把具有艺术性的舞蹈元素融合到武术之中,或用舞蹈的表现形式来诠释武术,打造“武舞合一”的武舞艺术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武术和舞蹈两种元素的融合和创新。摒弃传统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注重武术专项水平的提高,而忽略武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认识到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是构成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元素,视专项水平的提高与专项拓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加强基础,拓展专业,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以市场为导向,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专业精、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专业人才,是学校培养武术人才的基本要求。为此,学校以建设高水平、有特色、一流的体育院校为目标,就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研究,结合我校的办学特点和学生就业主要方向,逐步凝练出了科学性、特色性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共识。突出“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为主体、以武术套路为本位、以武舞结合为特色、以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为目标”的培养理念;明确加强基本能力培养,突出学科专业特色,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定位。

2 构建武术人才培养新体系

通过提炼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改革试验成果,借鉴其他体育院校改革经验,根据武术专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结合现代社会对武术大学生知识结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建立了平台式、阶梯式人才培养和教学新体系。新体系贯彻“立足基础、注重层次、加强能力、突出特色”的指导思想,根据武术套路所具有的艺术表演性,充分挖掘武术的表演潜质,立足武术专项,以提升学生的武术表演艺术能力为目标,按不同阶段对学生加以引导,为其提供独立武术套路演艺与创编、各级武术比赛和武舞表演等武术专项实践机会,使学生的专项技能得以明显提高,既夯实了武术专项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又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础。实现“四个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场馆内与场馆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基本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通过武术技术训练、特色实践和武舞结合创新实践平台,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新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3 优化武术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特点,以及武术发展和社会对武术大学生的要求,将过去以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为主的教学内容,按照专业性、层次性、创新性进行优化与整合,按教学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如缩减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突出民族传统体育部级特色课程《武术》的优势,不断挖掘校本特色一郑怀贤武学体系、地域武术一巴蜀武术、峨眉武术等特色课程内涵。同时,注重基本能力、结合专业方向和体现武术大学生的专业背景与年级层次。重视低年级中专业基本技术能力的整体提高,高年级和有专业背景的学生则以其主攻方向和优势项目为出发点,抓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设“武术套路演艺与创编”、“成体精华项目”、“武舞艺术”等课程。引导学生不断拓展知识面,为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紧密结合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和武术发展前沿,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武术运动技术与理论”教学中、第二课堂的实践和能力培养以及校内外竞赛与武舞比赛之中。武术系教师编写了郑氏武学丛书《中国猴拳》、《飞叉》等多本教材已由人民体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正在整理编写成果与特色教材达十余部。申报的课程项目改革和武舞结合的课题得到了学校和四川省教育厅的资助。

4 高素质武术人才培养方法和手段

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改革。几年来,学院十分重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重点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方法进行了改革,逐步形成了科学合理、效果良好的培养运行模式。

4.1教学方法的革新

加强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立足专业”、“分层教学”以学生所学习的武术专项为出发点,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采取“基本动作-组合动作-自编套路-课堂竞赛-期末考评”的方法进行教学,强化基本技术、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的培养。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即:大一学生,以长拳套路或规定拳为主进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专项素质;大二、三阶段,以校本特色和地域武术教学为主,拓展学生知识面,并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发展学生的个性,突出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四阶段,依据学生具有优势和个性特色,培养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针对就业,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就业技巧。综合能力培养中,注重过程教学,以武术基本动作的强化训练为着力点,在掌握了一定的组合动作后,给学生武术素材,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创编套路,掌握创编的规律,从而逐步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分组训练模式和传统师傅带徒弟的“一对一”传授模式相结合,既提高教师的指导效率,又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拓展知识面,并为创新提供了平台。“一对一”的传授方式,使指导效果更明显,有利于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针对性。这些方法为综合能力的培养、武术应用、传承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采取导师制,分别对兴趣和武术背景相同的学生,进行专项技术、毕业论文等的对口指导。

4.2教学手段的丰富

坚持课内与课外,训练馆内与馆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手段:

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注重教学组织环节,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用科学理论指导武术的应用。(2)建立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强调自主学习。制作了国际级精品课程《武术》教学课件以及基本教学动作训练视频、武术套路演练视频、全国武术锦标赛视频等教学资料,作为教学资源放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学习和借鉴。(3)成立学院武术比赛、表演队,定期进行课外指导。通过课外辅导,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发展其优势与特长。同时,队员之间相互借鉴,促进双赢。(4)成立课外“武舞结合”的舞蹈表演队,聘请舞蹈艺术老师进行表演理论与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5)加强课后点评环节。每一节课或训练结束,对学生的训练情况、武术演练和套路创编进行点评,促使学生不断地进步。(6)定期举办“学院武术竞赛”、“暑期三下乡武术表演”和“汇报演出”,参加“学院舞蹈大赛”、“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舞蹈大赛”和“全国大学生艺术节舞蹈大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地区级、部级专业竞赛,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3以考核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评价方法

武术系依据培养方案和专业实际,确定学生成绩评定按专业技术成绩50%+创新能力30%+武术应用与社会实践20%构成。专业技术成绩采用技评和考试两种方式,技术评价主要检查学生的专业技术是否达到武术的规范性要求进行的平时考核,期末考试主要是对学期专业技术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对技术水平的评价;创新能力主要是对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学会一种拳种的基本动作或组合后,进行套路创编的能力的考查;武术应用与社会实践主要是对学生的在校园内的武术竞赛、汇报演出、第二课堂活动等运用武术进行实践和服务社会的效果进行评价,根据类型和级别的不同而累积成绩的方式,每个活动和实践评定指标所占比例也不同。(见表1)

4.4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

结合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实际,建立了结构合理、实施有效的教研室、学管办和艺术老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科研指导教师团队。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注重教学过程和细节控制,制定和落实有效和可行的措施,教与学、训与练两手抓,提高专业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来确保教学质量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武舞艺术创编,舞台设计等,实时监控培养方案的实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生和实效性;形成了长期的人才市场信息反馈体系,通过对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实习生的需求现状分析,以及对校友信息反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满足社会对武术人才的需求。(见图2)高度重视实践运用环节,通过校企合作,与成都演艺集团,青城文化集团合作培养人才,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具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体系,为民族传统体院专业学生培养应用实践能力提供平台。

5 实施效果

通过十余年的“武舞结合”特色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对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断改革与实践,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在武术竞赛、舞台表演、武舞结合竞赛、社会公益演出以及各种大型文艺表演等活动中取得了曙目的成绩。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武术大学的综合素质提高显著。

武术教学的特点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的各个领域中都发生了深化改革,由其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武术教学,也在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武术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传统体育项目,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文化,还饱含了民族的精神。但是在目前的高校中,武术教学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就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进行武术练习,最终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二、做好课前准备

现如今,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武术教学,大多只是一些比较简单的传统套路,且专业性不强。即便是一些非专业的武术教师在课前认真的分析教材,掌握教课重点也都可以顺利的进行教学。另外教师要先明确教学内容,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开展教学活动。在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详解的讲解动作,充分做好课前工作,制定好教学计划,组织好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熟识武术中的专业术语与技术动作,这样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时也就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

三、加强武德教育

在武术教学中,一直流传着一句经典名言,即“学武先学德”。目前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都抱着防身的思想而学习的,这样学生对于学习武术就有着极强的兴趣。所以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与意义,摆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明白学生武术不单单是为了要防身,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学习武术要增强体质,发展健康的身体与心理。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我国的武术文化、名人轶事、学习武术的价值与意义、各种拳法的特点等[1]。这样学生在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后就可以摆正学习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会主动的去克服,跟上教师的传授脚步,从而达到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

四、利用不同教法

在体育教学中会相应的涉及到一些其他方面的内容,但是武术教学并不等同于其他的项目,武术有着独特的特点与魅力。所以在武术教师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材中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合理的选择,并要及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更好的开展武术教学。

(一)分解教学与完整教学的结合

在高校中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在内容上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动作与套路,但是对于一些没有武术基础的学生来说,想要学好武术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一些套路中比较复杂的技术动作对于大学生来说,想要完全掌握还是存在困难的。所以想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求教师要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如可以将比较繁琐的动作进行分解,并将其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动作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明白这一动作的细节部分是如何开展的。在学生学习少林拳法中的蹲桩卧心拳法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动作的特点将其分解,这样在学生练习每一个小动作时,就可以加深印象,从而能够达到将这一完整动作连贯起来[2]。

(二)教师示范教学

由于武术教学有着其他体育项目所不具备的特点,武术教学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分析并进行相应的演示。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武术的过程中,都要先向学生讲述这一套路的特点以及所具备的风格,然后将内容演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后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可以从这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着手,边向学生进行演示边讲解,并引导学生学会整套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注意要重点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精炼自己的语言,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知识。通过对相关动作进行示范,让学生掌握武术的内容。此外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讲述给学生,并通过耐心引导,让学生掌握这一动作要领,并达到最佳的教学质量[3]。

(三)及时纠错

学生在刚刚开始接触到武术时,往往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身体素质与肢体协调的影响,对每一个动作都可能做不到位,经常会发生各种错误等。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早的发现这一问题,并及时的纠正学生的错误。

(四)高低结合以及想象练习

在学生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实现大脑与身体共用的过程,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体力消耗也比较大,很容易就产生疲劳感,而武术也并不是能够让学生一学就会的。所以在进行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采用高低结合以及想象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如对于一些下肢活动比较多的技术动作来说,教师就可以采用高姿势的练习方法,在学生明确这一动作的细节内容后,就可以要求学生降低姿势,直到最终达到标准的要求以后即可。在学生练习一定时间的低姿势以后,教师还可以适当地采用高姿势的训练,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动作,还能够让学生调节体力[4]。在学生发生体力消耗较大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想象练习的方法。适当的让学生休息,并在休息的过程中,在脑海中回想学过的动作,并结合高低练习的方法,乐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五、合理选择教学队形

在开展武术教学中,教师的口令是比较重要的。首先教师的要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并在对学生发出指令的过程中,要清晰洪亮。同时学生也要整齐的完成指令。在口令的制定上,教师应当要注意要根据学生对于动作的掌握程度上进行灵活的运用,在队形上,教师还应当要进行科学的选则,如常规的口令,教师在对学生训练以前学习过的动作的前提下,可以采用1、2、3、4的呼数的方法,教师在按照武术动作发出口令的过程中也要喊出抑扬顿挫,让学生能够根据口令培养自身的节奏感。而对于动作性的口令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动作的形式,进行提示,如预备势-回身后劈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回想起武术动作,还能纠正一些存在的问题。

在训练的队形上,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尽最大限度地安排合理的队形,并便于教师观察到每一个学生的活动,或是将学生尽量分为几个小组,并排成相应的队形,而采用这种队形的好处在于教师能够更好的管理学生,也便于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5]。

六、巩固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武术教学的质量,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适当的进行一些课外的辅导,以便于学生能够进行复习,加深对于学习内容的认识。此外教师在每次课堂教学完成以后,教师都要为学生安排课后作业,并在下一堂课前进行检查,督促学生进行课外练习。在学生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组,把对技术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与对技术动作掌握不好的学生分在一起,让其指导较差的同学,从而实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目的。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小型的竞赛,以此来促进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最终达到提高武术教学效果的目标。

七、结语

武术教学的特点篇6

关键词:武术 高职高专 武术教学

前 言:武术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很高的文化负载量。如何把这一宝贵财富保留下来使之源源流传,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学校进行教学和普及。在当代高职高专教学实践中,它符合青年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具有技术性、健身性、娱乐性的体育文化特点,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本人通过武术在当今的高职高专教学中存的问题的调查分析略抒浅见如下。

1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高职高专武术教学著作和论文,了解高职高专武术教学的发展特点及现状,为高职高专武术教学提出改革意见奠定理论基础。

1.2 统计分析法

通过对高职高专武术教学现状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量的说明高职高专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3 调查问卷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设计高职高专武术赛调查问卷。针对高职高专武术教学的学生及相关专家、学者发放问卷,为论证高职高专武术教学的合理性、科学性提供实证。

2 结果分析

2.1武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特点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瑰宝。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和反映。就其文化内涵而言,武术文化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汇和汲取了诸多社会领域中的营养。因而,可以说武术文化是一个以武术为载体的、其内容具有哲理性和艺术性,其方法具有科学性的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

武术是一项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体现了武术是一种“技”、“艺”、“术”的文化,是围绕”武”而发展的特定技艺和技能。随着武术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它的领域已经涉及到教育、文艺等方面。它要求练习者不仅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巧,而且还要求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在当今信息社会的快节奏形势下,通过武术的练习,可增强人体自身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从而达到高效率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武术在追求形体、姿态、动作的同时,特别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即在套路演练的技术上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做到手到眼到,形断意连,使意识、呼吸、动作协调一致。

武术演练中表现出来的强烈动感、均衡的态势、恰当的节奏及和谐的韵律、深蕴的意境,无一不给人们以强烈的美感。武术演练的风格和技击特性在“神”“气”“韵”的联系巧妙的表现出来于虚实结合,实中求虚的美学特征。武术的技术动作在表现技术攻防含意时是以一种较为含蓄的表达方式,威武而不野蛮,委婉而不失刚健.柔和而不显松懈,给人一种含蓄而又生动的武术技艺之美感,也就是刚柔相济的审美体验。

武术可以强身键体,提高人体肌肉力量和伸展性,提高关节运动的幅度,有效地发展柔韧性。武术除了对人体自身具有健身、自卫、医疗、保健等功效外,还具有娱乐、消遣、表演、社交等社会功效,起到强身健体和陶冶情操的双重作用。

2.2武术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高职高专则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的任务。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已成为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中不同程度的发挥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功能。 在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中, 普遍存在体育场馆、设施、器材严重不足的现象, 而由于项目本身的特点,武术不需要较大的场地就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为此,应充分地利用武术的这一特点在现阶段学校体育教育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武术运动是一项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和广泛社会价值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一种健康文明的锻炼方式,更是一项很好的全民健身活动项目。大学生选择武术作为健身之道,有利于身体得到全面锻炼,有利于拼搏精神的意识培养,有利于爱国精神和素质教育的培养。因此,在高职高专加强培养学生对武术运动的爱好和兴趣,加深对武术运动的健身养身内涵的理解,使武术这一古老民族文化在高职高专这一群体中得以更广泛的发扬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高职高专开展武术教学,提高了人类自身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推进了人类的进步与文明,促进了大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培养了正确体态,塑造了健美体形,焕发了青春活力,增强了体质,提高了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能力。通过表演、比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以及高职高专之间的正常交往和友谊,扩大了大学生的社交范围, 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弘扬了民族的艺术与文化,因而武术已成为高职高专不可缺少的教学课程。

2.3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武术作为一门国粹,在国家开展全民健身计划、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更具有特殊的作用。目前全国大部分各类高职高专在体育教学中将武术列入教学大纲,不仅规定了一定的教学时效,而且制定了具体的考核标准。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和优秀文化遗产,理应在高职高专中受到重视。但由于武术教学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未解,影响学生对武术课学习的兴趣,制约了武术教学的效果。如何改变这一状况,使得武术在学校体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则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笔者就这方面的主要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同仁参考。

2.3.1对武术运动的认识水平低

高职高专学生对体育课中武术项目的认识水平较低,通过对300名选修武术的大学生(男196名、女104名)和400名非选修武术的大学生(男284名、女116名)采取问卷调查。

如(表一)

表一 选修课学生和非选修课学生对武术概念的认识的统计表

武术的概念 选修课学生 非选修课学生

武术就是套路 48.7%(252人) 61.5%(492人)

武术就是技击 17.7%(106人) 14.0%(112人)

武术包括套路和技击 33.6%(201人) 24.5%(196人)

中华武术虽说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但从调查的大学生结果看,他们对武术运动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关心也不够, 尤其是把武术理解为套路的学生占比重最大,只有少数的学生认为武术是套路和技击的结合。这说明传统的武术课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生对武术课认识水平不高,从而学习兴趣下降。由此我们应该加强武术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大学生了解中国武术,知道武术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武术文化,使武术这一古老民族文化在高职高专这一群体中得以更广泛的发扬。

2.3.2武术课内容设置不合理

套路与技击是中华武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先有技击后有套路,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套路是人们为了便于练习、记忆和传授攻防格斗的方法,把许多攻防动作编排成有规律、协调严谨的模仿攻防组合动作,它以踢、打、摔、拿等动作为基本素材,使武术攻防技术动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其中许多动作可在攻防实战中找到原形。而技击是把套路中的攻防动作拆解开来,因时因地灵活运用。从逻辑学角度来看,套路和技击是处于交叉的关系,套路和技击都有武术的属性———动作的攻防特征,但各自也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技击重实用,以克敌至胜为目的;而套路重动作的艺术性,以表现高、难、美、新为最高追求。

我们在当前的高职高专课中,往往把套路和技击二者选其一而丢弃另一方;或者重套路、轻技击;要不就是忽略了武术运动的属性———攻防特征。根据人的本质特征,忽略了攻防特征,学生便丧失了对武术运动的兴趣。

2.3.3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实事求是地说,每年从体育学院培养出来的武术专业人才十分有限,能在教学第一线上工作的更是寥寥无几。随着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迅速普及,和师资极度缺乏形成极大的矛盾,于是大量非专业武术教师补充进来,但是其自身水平并不能满足现行教学的需要。据了解,高等院校90%的体育教师不是科班出身,多数是通过普修课学到的武术技能;多数学校在上课前由一名武术技能相对较好的教师带领全体教师集体备课,能者为师;虽然有少数的武术专业教师,但是兼职情况严重,责任心不强,上课流于形式,敷衍了事。这也是学生对武术越来越缺少兴趣的主要原因。

3 高职高专开展武术课的对策

3.1加大对武术的宣传力度,提高对武术运动的认识水平。

在学生选课前或者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武术运动的认识水平,教师要大力宣传武术运动的基本知识,可通过电视节目、广播、网络等,使每位学生真正了解武术的历史特点和作用,了解习武的意义。教师宣传时要全面、合理,要在全面宣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有不同的重心倾斜,比如: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宣传时要侧重于攻防实用性,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宣传时要侧重武术“强身健体,终身锻炼”的功能。在加强对武术作用舆论宣传的同时,体育老师还应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多侧面不断宣传武术的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的结果就是让学生针对自己的身心需要,立足于现实,放眼未来,不断的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这样武术课的教学就会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教学质量也就会相应的提高。

3.2优化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行组合式教学模式。

武术运动的内容由由套路和技击组成的,在设置武术课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强调技击和套路相结合的教学顺序;由于套路是技击的艺术化,所以武术课堂教学应把技击和套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而且在教学进程中二者所占的比例要有一定的顺序安排,也就是让技击在教学进程中所占百分比由大变小,而套路百分比则由小变大。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逐渐理解武术运动,再过渡到对武术运动健与美的追求。

3.3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体育教师武术业务水平与能力,直接决定武术教学质量。要想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武术教学活动, 前提是要有一个强大的师资力量做后盾,这样才能拓展武术教学的渠道。所以提高高职高专武术教学效果的关键是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对于高职高专来说,第一,加强师资培训工作,通过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教学、训练、裁判和科研培训班,建立师资培训与考核制度,使其成为体育教师上岗的基本条件。第二,配备更多的武术专业教师,发挥他们武术教学的优势,使之成为推动学校武术发展的主力军。第三, 从管理上积极推行岗位津贴制度、教师聘任制等人事改革措施,积极推动高职高专体育。对于教师自身来说,要不断地研究教学方法,手段上要创新,古今结合、中西结合,迎合时代的需求。教师要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充分利用计算机开展辅助教学,如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加强学习,注重交流与沟通,拓宽知识面。此外,学生选项的多样化,要求教师专业面要宽,至少要能带两种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影视媒体等方式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另外由于扩招引起的高水平体育教师不足和青年教师居多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应通过发挥老教师的带头作用,通过指导和培训青年教师的手段,来保证教学质量。

结论: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和反映。为了进一步让武术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高等学府的提炼与发展,为学生所掌握和运用,我们应做到第一,加大对武术的宣传力度,提高对武术运动的认识水平。武术是一项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第二,优化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行组合式教学模式。武术可以强身键体,提高人体肌肉力量和伸展性,提高关节运动的幅度,有效地发展柔韧性。武术除了对人体自身具有健身、自卫、医疗、保健等功效外,还具有娱乐、消遣、表演、社交等社会功效,起到强身健体和陶冶情操的双重作用。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高职高专则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的任务。第三,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展望新世纪,高职高专开展武术教学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未来。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高职高专体育将为继承、发扬、传播武术教学提供良好的场所,并用科学原理与方法指导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和提高。让武术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高等学府的提炼与发展,为学生所掌握和运用,传播到社会中去,练就健壮的体魄,保持充沛的精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晓丽、王新雷.对大学生武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4).

[2]刘 鲲.探讨高校的武术教学[J].池州师专学报.2004.10.

[3]刘 军、常 生.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与对外传播[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武术教学的特点篇7

关键字:武术教学;要素;意识;攻防;保健;

引言 武术教学改革虽然在广大体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问题依然严重.本人于2004年对渭南师院及其附中共计200人进行调查表明,仅有15%的学生把武术作为课余锻炼的项目之一,其中没有一个是中学生,有65%的学生不喜欢上武术课,从中可以看出多数学生不愿意接受这项运动.产生这种结果并非是武术本身的过错,而是我们的教学手段,方法存在着不合理因素,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如何在武术课上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中国武术事业蓬勃发展是我们体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1.武术教学对武术的影响

1.1 武术与武术教学

武术又称"国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为主要锻炼内容,兼有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格斗运动三种运动形式的体育项目.武术教学便是师生共同努力,传承武术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武术技术,掌握武术知识,养成武德精神和行为.武术有着与其它体育项目的共性,都是强身健体.又有着与其它项目相区别的鲜明个性,动作素材具有攻防属性,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和.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我们不能让跆拳道,空手道这些外来货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所取代,我们有义务将她发扬光大.广大体育工作者更当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1.2 武术教学对武术的影响

好的武术教学手段,方法会让学生对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武术的学习过程中会受到中华精神的熏陶,培养自己"自强不息"的精神, 逐步养成不屈服于恶劣的环境和竟者对手,见恶不畏,见强不惧,勇于拼搏,夺取胜利.明白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作为一个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有义务将中国的武术发扬光大,将它推向世界.使的中国武术后继有人,最终走向世界.

2 武术教学提高学生兴趣的三要素

2.1让学生对中国武术有一个正确意识

2.1.1从中国武术的起源和发展上了解

武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与野兽作战,这使的人们自然的掌握了徒手和简单的武器攻防格斗技能.这是武术的萌芽.中国武术自奴隶社会产生后,经过漫长的历程,直到明代才逐步露出近代武术运动的雏形,明以后首先出现了练功,单舞,对博并重的练习.其次出现了武术为主体,十八种兵器为锻炼器械的技术体系,其三总结出较为系统的武术理论,其四出现了广泛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来促进武术的发展,其五武术的健身价值受到重视.进入清朝,民间武术不断发展,完成了武术体育化进程的过度.辛亥革命后,以武术能强身健体,自卫卫国而形成各种武术会.1928年成立了中央国术馆,规定各地成立下属馆社,1923年,在上海举行了首次"中华全国武术运动大会",1949年后,武术沿着体育途径迅速发展.进入八十年代,出现了空前规模的武术大发展.1988年亚奥理事会决定采纳武术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我国武术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而形成现在的规模.现在面临着外来货将取代我国传统文化,使我国武术发展得到抑制.

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应当在教学中给学生讲述我国武术的发展史,使学生了解我国武术的以前和现状.学生对武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懂得作为一名有志青年就应该了解武术,学习武术,让武术在中国得到发展,国粹得以延续.

2.1.2从武术的运动特点上了解

武术运动有着与其他体育项目相同的共性,都是强身健体,也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首先武术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国武术萌生于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着它的成形,养育它成长,促进它的不断发展,完善.例如运动讲究"刚柔相济",搏斗崇尚"攻中寓防,防中寓攻",这些就是我国古代阴阳学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理论在武术技法中的运用.其次,具有攻防再现性和表现性兼蓄的本质特点,武术的动作素材以攻防性能为本质,兼容攻防再现性和表现性.攻防再现指动作具有格杀价值,实战中能发挥攻防效用.表现性指动作体现攻防意向,但不一定具有实战作用,它只表现独特的攻防艺术.其三,多样统一的运动形式特点.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俗称"十八般武艺".其四,整体统一的运动观念特点,在技法上讲究"内外合一",效果上讲究"内壮外强".

武术的运动特点可以让人们懂得学习武术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是爱国的一种体现.经常从事武术锻炼可以锻炼身体,达到"内壮外强",防身自卫.并且可以修身养性,用辨证唯物主义看待事物.学生由于不了解武术才会排斥武术,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讲述武术的运动特点以便提高其积极性.

2.2突出动作攻防含义的运用

2.2..1攻防技击性学生的兴趣所在

武术以攻防动作为主要内容而存在,攻防动作就是它生存发展的土壤.武术教学大部分是以套路为主,武术教学中,学生对于动作难易程度不在乎,更加关心的是武术的攻防作用,它是否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防身自卫.就象为什么朝鲜的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能在我国广泛开展,甚至风靡全球,就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人们对武术感兴趣是因为武术的攻防技击性,所以武术的攻防技击性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我们在武术教学中就应该将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击性讲出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普及推广武术.

2.2..2武术套路中攻防含义的体现

武术套路是中华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技击是其本质.武术套路是人们为了便于练习,记忆和传授攻防格斗的方法,把许多攻防动作按起势,发展,收势编排有规律,协调严谨的模范攻防组合动作.他以踢打摔拿等动作为基本素材,使武术攻防技术动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其中许多动作可以在攻防实战中找到原形.

在武术教学中,不应该只意味强调动作规格,使学生感到武术枯燥乏味.而应该在传授武术技法时,将其攻防含义渗透进去,使学生在熟悉动作攻防含义及方法技巧的前提下学习武术.使学生真正了解中华武术.例如在太极拳中"白猿献果"这一招,动作要求很枯燥,它要求练习者向左拧腰的同时右拳屈肘自右下向左上弧形冲出,并且右腿亦配合上提.学生在练习时会提不起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讲完要求后指出拧腰同时右拳向左上冲出是为了攻击对方下颚,配合的右腿是为了以膝顶撞对方的腰,腹部的.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甚至不用教师要求,自己都会去练习体会动作.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套路的积极性,又为学习攻防实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攻防含义的传授对于武术教学必不可少,也只有这样武术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

2.2..3武术对练攻防含义的完美表现

武术对练指武术运动以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预先编好的固定动作进行攻防格斗的套路练习,它包括以徒手的踢打摔拿等攻防技术组成的拳术对练,器械的击刺劈等攻防技术组成的器械对练.对练能全面体现武术的技术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点.它的运动核心是围绕体现各种实用技击的攻防性,既有实战中的技击美,又有套路运动的形式美,它不仅从形式和内容上保持了武术历史的原貌,突出了武术在攻防上的价值,而且对于武术套路的实用性理解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武术教学中,可以适当加一点武术对练,使学生在武术对练中体会武术的攻防,提高对武术的兴趣,这对于提高武术教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3让学生懂得武术的保健作用

武术训练强调内外俱练.武谚云:"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又云:"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等.认为:"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如此内外具练,以求内壮外强,获的身心的全面发展.中国人民千百年的习武实践和近年进行的科学研究,都说明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对身体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经常练习能收到壮内强外的效果.例如,长拳类套路,包括屈伸,回环,跳跃,平衡,翻腾,跌扑等动作,加上内在神情的贯注和呼吸的配合,人体的各个器官都参与活动,尤其坚持基本功练习能提高人体肌肉力量和伸展性,提高关节运动的幅度,有效的发展柔软性.而散打对抗中的判断,起动,躲闪格挡或快速还击等对人体的反应速度,力量,灵巧,耐力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太极拳和许多武术功法练习注重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长期练习对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和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均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总之武术运动对身体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经常练习武术能收到好的效果.儿童,少年和青年人从事武术锻炼能促进生产发育,健美体格;老人从事武术锻炼能推迟和预防衰老的各种退行性变化,延年益寿.

在武术教学中,给学生灌述武术的保健作用,让学生明白什么样武术的练习对其那些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这样追求爱美和健康的学生一定会对武术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不光会自己练习武术,还会带动周围的朋友一起练习武术.这样一来武术运动便得到了开展.

3.小结与建议

3.1小结

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武术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以及武术运动在下一代的开展和普及.学生兴趣的提高应该从学生对武术的意识,武术的攻防含义以及武术的保健作用这三方面入手,(武术的意识指让学生对武术的发展,特点了解.武术攻防含义指在教学中对动作进行用法分析,可采取对练形式.武术保健指让学生对武术的保健知识了解)只有这样武术运动才能在教学中很好的开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接受武术,喜欢武术,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武术,中华武术才能发扬光大.

3.2建议

针对不同学生人群应考虑不同的侧重点:

(1)中小学的武术教学,应侧重让其对武术有一个正确的意识.

(2)高校的武术教学,应侧重于对武术动作攻防含义的讲解.

(3)社区体育的武术教学,应侧重于对武术的健身功能讲解.

武术教学的特点篇8

武术运动走进体育课堂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我们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去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从而造福社会。

武术运动注重内外兼修,具有壮内强外的效果,一招一式都具有攻防含义,若长期坚持系统训练,还可以直接为国防、公安建设服务。特别是武术教学中可以多方面的骒学生进行德育影响,“习武先习德”,武术练习历来重视武德教育,尚武崇德的精神可以培养青少年尊师重教、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武术的练习,特别是追求技艺提高过程中,需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不仅能培养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这恰恰与素质教育合拍,特别是对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所共有的怕苦怕累、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有较好的校治作用。中学生武术教学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经过中学生武术教学的实践,不断地总结和发现新的规律,改进和充实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除了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要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武术的教学研究,抓住影响武术教学的几个主要环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树立正确的习武动机是提高武术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中学生年龄尚小,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武术。我们要积极引导,从思想上端正习武的动机。很多人认为体育课上的武术线性花拳绣腿,是骗人的花架子,这种认识是极端的、片面的。也是学生对中华武术认识不深的真正所在。因此,教师应认真组织学生不断深入学习理论知识,使学生较全面了解武术的起源,发展和内涵,尤其要让学生深入掌握现代武术特点、作用及古今中华武术的异同。只有不断的丰富学生的武术知识才能正确地认识到现在的武术动作、套路运动是来源于技击意识很强的攻防技击动作,为了便于更好的演练而有机的组合在一起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基本功及套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逐渐有别于对抗性攻防技术,它是在保留技击特点的基础上,增强了锻炼身体的效能,同时也讲究卫生动作的艺术观赏性。

中学生武术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教师或教练员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启发,让他们认识到“双基”训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武术教学中,要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表扬鼓励为主,教练员应善于及时发现中学生优点给予表扬。教学实践表明:中学生喜欢表扬,一经表扬,信心倍增,训练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例如:在教学中,可让表现好的同学在其他同学面前进行演练。

二、课前准备要充分

1、备教材

现行的体育课本上的武术内容所占比例小,不够系统,教师要根据教授对象的情况,筛选难易程度适宜的教学内容,并注意教材的系统性长拳的基本手型、步型、腿法、身法等要作为武术的基本功长抓不懈,五步拳是一套较好的组合套路,编排严谨细致、科学合理、短小精悍、易学易练。教师也可将地方方的传统套路稍加改编引进体育课堂。考虑基本动作与成套动作教学的比例,难度适中,制订好授课计划。

2、钻研教材

教师对新选择的教材要钻研,充分掌握动作的要点、难点,只有这样在示范时才能做到准确优美,气势磅礴,用良好的精神面貌去吸引并感染学生。加之通俗易懂、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更加激发学生纷纷效仿的良好的心理反应。

3、备学生

学生对武术的热爱程度各有差异,水平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曾在武校学习过,有相当的功底,这样的稍加指点便可成为得力助手,成为武术教学中的体育骨干。在教学中抓住这些条件较好的少数学生严格要求,刻意提高,这使大多数学生找到学习的榜样,看到身旁的同学动作做的那么的优美,很多的学生都会不断的努力。对于协调、柔韧等素质差的少数学生采取多鼓励、指导,使他们不断发现自己的进步,从而树立习武的信心。

三、科学的教学组织

1、教法避免单一、固定

要使课堂气氛活跃,就不能仅用少数、重复的几种教法。例如学习手型可以综合步型、步法,配合形象化的语言,效果会大有提高,两臂侧上举的勾手,结合提膝平衡,谓之大鹏展翅,学生兴趣会提高。纠正动作也不一定教师亲自去做,人数那么多,累且不说,耽误时间是真,学生练习密度小,让学生自己去互相纠正,省时高效。

2、打破教学常规,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原来的教学中教师始终占主导地位,而且是以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四阶段教学法”这一传统模式,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当然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它自身的优点,问题是武术课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也许能获得意外的惊喜。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动作后,让几个体育骨干分别带领学生发挥创造力自编小套路来表演。让学生去评判套路编排、基本功是否成功和扎实。这不仅能跃课堂气氛,巩固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而且更易建立浓郁的学习氛围。

3、加强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方案

武术基本动作及套路组合动作是经过多次练习,反复刺激才能掌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把握信息反馈,注意观察学生生理、心理及情绪的变化,才能把课堂教学组织的有条不紊,活而不乱。

4、改革考试办法,注重能力培养

以前武术课测评,学生要按教师的要求把规定套路做一遍,根据学生做的好坏给予评分。这种考试的方法缺点在于考试过后,学生在不上武术课或体育课时,时间一长就将以前学过的动作遗忘,将教师的心血和学生的汗水付之东流。为此。考试方法可作如下改革:第一学年重点以基本手型、步型、基本动作考试为主。第二学年以教授的套路和自编套路为主,分值各占50%。第三学年把传统套路改编后传授给给学生或学生自学套路,仅作为考查课。这样学生不仅要学好规定套路,又要学习武术套路的编排原则和方法,将来升入高一级学校或走向社会,基本能自学武术而进一步提高,从而受益终生。

四、课后及时总结,汲取经验,不断提高。

课后总结是课前准备的延续,是整个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总结前次课的成分与失败之处,下次课才能够有所改进和提高,失败乃成功之母,只有在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用心去研究各个教学环节,使之更趋合理,教学质量才能不断在总结中逐步提高。

上一篇: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体育运动训练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