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

时间:2022-10-23 05:44:59

浅谈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

摘 要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发和逻辑分析法,针对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相抗衡的现象,得出只有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相辅相成,才能促进武术的大发展。

关键词 传统武术 竞技武术 发展

0前言

作为创生于农耕文明的中国武术,在其生存语境发生转变之际,必然需要转型才得以生存,于是,在西学东渐的语境之下,武术开始走上了“西化”之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新的武术形态的形成对固有的传统武术造成了冲击,并形成了文化传播的断裂现象。武术科学化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对于传统武术的练功方法及拳理大多采取了审慎、怀疑甚至批判的态度。在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冲击下,传统武术中蕴含的一些精髓,特别是文化内核逐渐流失。”与此同时,“竞技武术借助体制上优势一直居于官方统治地位,完全以一种中国武术‘代言人’的身份自居”使得竞技武术,一路扶摇直上,愈演愈烈,而传统武术则慢慢被蚕食,走向末路,以中国武术一枝‘花’的形式“苟活”。

1传统武术及其技术特征

所谓传统武g,是相对现代武术而言的,是指外在表现风格各异,动作简朴,注重个性表达,讲究技击方法的“形似”,且蕴藏地域特色面貌的武术拳种。地域特色面貌即强调其具有“民间”的地域属性,“流传于民间的,就是‘传统武术’”。李富刚,贾亮:关于传统武术的定义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哲学为导引,攻防技击为主要内容,并伴随着历史的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修身养性、自卫御敌、娱乐观赏等价值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者李龙的传统武术观则是创生于乡土社会,传承于民间群落,且是武术各派别的总称。

关于传统武术之界说,在武术界有众说纷纭之态,但是无论如何界定,关于传统武术之特征不能抛弃“地域性”、“传统性”和“技击性”。

2竞技武术及其技术特征

中国武术是发展到现代才出现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之称谓。每一时代的武术人都在挖掘传统武术的的当代意蕴和价值功能,从而使其不断地“活”在当下。“基于生存语境的转变,武术的存在性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也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功能。”

中国武术的核心功能是技击,只有突出技击才能使武术更具文化特征。竞技武术是游离于武术本体之外的异化出的新运动,它与武术有关联,但决非武术本体。正如温力教授所说:仅从技击角度而言,世界各国的武技“大同小异”,它们是“同质异趣”的东西。所以武术的发展必须秀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方能立足于世界运动之林。竞技武术以技术传授为主,对传统武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涉及甚少,殊不知文化底蕴和人文特征才是武术的核心价值所在。然而国际上广泛开展的竞技武术,已经渗入了过多商业因素,使得竞技武术异化成为一种“类体操”项目。

3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之关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的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视觉文化,眼球效应充斥于生活日常,“读图、视像”逐渐代替了“看字、赏画”,视听感官刺激掩盖了“化人、养心”的内在心志。用李泽厚先生的三层审美观点来解释,单纯视听感官刺激的满足只达到“悦耳悦目”,不能够给人以真正的审美,且颜值易逝;“形神兼备”、“势韵其中”所反映的是武术的“言值”承载,彰显出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以及表现出民族的精神、风格、气韵。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更是武术的“颜值”和“言值”。正如邓梅花在《中国武术电影的文化折射》中所提到的,武术是一种艺术,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这里的观赏性就体现出竞技武术;武术是一种体育,可以锻炼人的身体,武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激发着人的内心灵魂。这里的精神,就是指传统武术。视觉为王的当前社会,加之媒体的肆意炒作,使得人们臣服于视像化表征所带来的视觉感知和视觉冲击,使越来越多的大众热衷于追求“难、美、新、高”的竞技武术,聚焦于视觉享受的刺激,追求感官,忽视文化内涵,以“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这就要求“竞技”武术的“体育化”的“度”的把握,在追求“高、新、难、美”的同时,也应注重其理论建设。

竞技武术侧重感官娱乐,传统武术侧重精神娱乐,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共同实现着武术的娱乐功能。“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文化渊源,但又展现出各自的时代特征”。目前武术界中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是矛盾主体,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矛盾双方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总有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或主要矛盾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当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时,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会出现相互转化。诚如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揉搓“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似与不似之间,是之”传统与竞技之间,才是中国武术的完美阐释。

4结语

当下生活过于关注“颜值”,注重对感官体验的追求,对视觉享乐的贪慕,对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认可。审美观抛开了语言文化曾经主导的理性思维,而臣服于视觉文化衍生下的视觉导诱。这种视觉至上的审美观让大众忽视了内在修为和德行优良的重要性,其后果是在西学东渐的社会里,作为东道主的主流文化――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渐渐被淡忘。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承载着优秀的文化内涵,我们的社会亟待武术的“言值”担当――传统武术的“雄起”,以厚重的中华文化滋养精神、延展思绪。对深陷“视觉享乐”的人群进行精神重构和价值重塑。使社会的价值追寻和精神探路契合社会主流文化前行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于均刚.传统武术在科学化过程中对立问题的思辨[J].体育文化导刊,2005(7):40-41.

[2] 温力.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武术运动的综合创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4):39-45.

[3] 李富刚,贾亮.传统武术未来发展的趋势[M].搏击・武术科学,2005.5(5):16-17.

[4] 李龙.当代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关系之解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0):137-140.

[5] 杨建营.武术的本质特征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4):420-422.

[6] 敖成兵.“眼球效应”视角下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1):83-86.

上一篇:攀岩中“侧拉”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 下一篇:丹江口水利枢纽供水调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