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活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4 04:25:19

武术活动总结

武术活动总结篇1

关键词:工会;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2

工会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不仅是一次思想、作风和技术的交流,也是一次职工精神风貌、技术水平和意志品质的集中检阅,更是一次进一步引导和深化广大职工岗位练兵、岗位成才、岗位奉献的总动员。工会在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时,首先要确立好比武的原则,活动开展的具体步骤,做好活动结束后的总结,以对未来更好地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提供宝贵的经验。

一、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的原则

工会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要本着“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和“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原则进行。对于企业和个人,都要实现“双赢”。

1.要本着提高职工劳动积极性的原则开展活动

工会开展活动目的就是要提高企业全体职工的工作热情,调动他们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不断提高劳动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工会在开展活动时,一定要制定奖励措施,用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励职工。其次,还应该注重提高职工的团体协作精神,有意识的准备一些需要团体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的工作,提高个人的团体合作意识以及提高他们的团体合作能力。最后,一定要注重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坚持以比武促进练兵,以练兵为主,在全体职工中形成人人学,岗岗练,层层赛的学技术比技能氛围。

2.要本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原则开展活动

企业职工收入的增加来自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则来自每一位职工辛勤的工作,企业这一个大集体跟职工的个人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在具体实践中,要遵循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是集体利益要重视和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要坚持立足企业,服务经济建设全局,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提升产业水平。其次,要坚持企业增效、职工增收。比武活动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与职工技术等级认定、工资奖金分配相结合,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职工的经济收入。

二、确立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的方案

在确定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的原则之后,要制定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的具体方案,以确保活动开展有条有理、秩序井然。

1.要确立好练兵比武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

工会要加强对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的组织领导,要本着多方配合、共同参与的原则开展活动,联合相关部门积极地组织职工进行赛前培训,赛前练兵,训练业务技能以及推进练兵比武活动具体实施措施,扎实做好比武的组织领导,使活动开展进行得有声、有色、有形、有效。

2.要确定好练兵比武活动推进的实施步骤

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的实施步骤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宣传动员、组织准备阶段。要做好这个阶段活动的宣传组织工作,鼓励更多的职工踊跃参与活动。通过公告栏、悬挂条幅、标语等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做好思想发动,统一认识,使广大职工深刻认识到活动的重大意义,大力营造“人人参与练兵比武、个个争当技术尖子”的良好氛围。二是岗位练兵、技能比武阶段。 要确定好岗位练兵时间和基层选拔推荐时间。各车间单位、系统行业开展广泛的基层练兵活动,比产量、比质量、比技术,经过岗位技术练兵进行选拔,组成代表队,参加各项目的复赛和决赛。三是检查考核、总结表彰阶段。工会要加强练兵比武活动的过程管理,制定活动落实考核制度,对练兵比武各环节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以检验开展活动的扎实性。要确立好技术比武活动的总结表彰时间,召开总结表彰大会。

3.确定活动范围和参赛对象

在企业内,已经建成投产和运营的单位均可组队参加比赛,参赛对象必须是企业内办理合同用工手续的职工,参赛对象的技术等级可以不限。

4.确立比武项目和比赛的方法

可根据职工的不同岗位要求,确立好项目的个数。将比赛分为理论和技能两类,重视职工理论和技能两方面的同时提高。要确立好比赛的规程和评分的标准,以及有关试题和评判员。由各岗位根据比赛项目和要求,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组织职工进行比赛。相关行业协会在各基层企业进行选拔赛的基础上,组织代表队参赛。比赛分为预赛和决赛,预赛参照各工种的初级工标准,决赛参照各工种的中级工标准,直接进入决赛,决赛参照高级工标准。理论和实操两科评定成绩按百分制记分。竞赛排名按理论、实操分别占总分的40%和60%的综合总分由高向低排定名次,若总分相同,以实操成绩高者为先,再按预赛成绩前几名进入决赛。

5.要确立好比赛的奖励制度

对于获得比赛各项目和工种比赛前几名的优胜者,要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突出者可授予“岗位能手”、“技术标兵”称号。对属于社会化鉴定工种的比赛项目,达到同等级别职业技术标准,理论和实际操作两项成绩均合格的职工,应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相应工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资格证书》。对于在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集体以及组织工作突出的企业,应该授予团体优胜奖和组织奖。

6.要做好比武活动后的总结工作

只有不断的总结、积累经验,对活动中的优秀人才加以表彰,才能不断调动职工练兵习武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做好比武活动后的总结工作。对于每一次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取得的进步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应该予以纠正和改进。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基础工作,工会组织一定要加强对职工的思想引导,加强全员性的岗位技能练赛模式,从理论性、单一性向针对性、综合性转型,努力培养职工的实战能力。

三、关于未来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的要求

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人来说,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工会要建立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的长效机制,增加企业发展的活力。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进一步认识提高建设高技能职工队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要逐步认识到职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关系到企业今后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职工技术素质不高,创新意识不强,将严重地阻碍企业发展。提高职工的素质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工会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就是要努力培养一支爱岗敬业,技艺精湛,具有知识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队伍。工会组织要从企业发展大局出发,充分认识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性,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形式,积极为广大职工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2.要把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相结合,掀起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热潮

广大职工是企业安全生产和加快发展的根本力量。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张、市场需求量的增长,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管理方法的应用,对职工队伍的素质、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断加强职工素质建设,培训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对于职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是职工提高素质的有效载体和最佳途径。要继续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引导职工通过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练就新本领。动员和教育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刻苦学习业务知识,为企业奉献自己光和热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从而逐步在职工中树立“让学习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风气”和“我们工人有技术,才能更有力量”的理念。工会组织还要认真总结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的经验,进一步拓宽工作新思路,把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向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多个领域延伸,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工作质量、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将“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与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创新相结合,在职工中掀起学技术,比技能的热潮,实现职工从“要我学技术”到“我要学技术”的思想转型,动员并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各项劳动竞赛中去,不断提高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协作能力,把学习成果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能力,促使“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与群众性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取得切实的成效。

3.要不断创新机制,完善制度,推动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深入开展

随着新一轮改革步伐的加快,外部竞争环境的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认识到一支作风过硬、素质过硬、技能过硬,善学习、会创新的专业队伍的重要性。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要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紧迫感,还要具备承担企业快速发展所需人才培养的责任。工会组织一定要切实把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与提升服务经济发展实效相结合,与发挥服务经济发展作用相结合,不断探索创新提高职工素质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方法,确保考核激励制度的有效落实。没有激励,就没有动力。要坚持使用与培养相结合,职工的待遇与工作业绩相联系,对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中涌现出的优秀人才,要加强培养使用,在技能鉴定、评先树优上,按程序优先推荐。要完善以创新创效为主题地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机制,通过公平、公正的比赛,使大家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奋发学习,迎头赶上。要进一步明确和坚持凡在企业以及上级的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得好名次的选手,都要进行表彰,授予“技术标兵”、“岗位能手”和“业务能手”等称号,还要为他们积极争取机会,进行技能等级和技术等级资格申报和鉴定,建立和完善技术人才档案,切实加强管理工作。

四、总结

总而言之,工会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是新时代社会的需要,是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是个人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需要。岗位标兵技术比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工会的精心组织和策划,更离不开各位职工的积极参与。只有认识到技术活动比武的重要意义,才能使技术比武活动顺利地开展,才能使职工不断地提高职业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平,才能推动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家华,李继军.吹响职工技能提升集结号[N].白银日报, 2011(07).

[2]原春生.狠抓职工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职工素质[J].中国职工教育,2007(01).

武术活动总结篇2

关键词:社区体育 武术 健身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049-03

1 前言

在社区体育发展进程中,武术以其独特的文化功能,深受国民的喜欢,成为全民健身和社区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体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大力度研究武术在社区体育发展的作用,不但可以繁荣社区多元文化,增加社区居民的凝聚力,构建和谐、文明社区,而且可以为武术的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武术自身的繁荣和发展,为大力推进武术运动的快速、全面发展、早日形成全民健身的大好局面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根据本研究需要,共选取大同市内6个社区(龙园社区、凯德世家社区、柳港园社区、西花园社区、北辰西苑社区、桐城中央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文献检索了有关社区体育、武术、社区武术相关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建立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思路,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依据调查问卷设计的要求,设计了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社区向居民随机发放110问卷,共计发放660份,回收621份,回收率为94.1%,有效问卷588份,有效率为94.7%。

2.2.3 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大同市部分社区体育开展较好的社区,特别是武术开展比较活跃的凯德世家、龙园等社区,走访社区工作人员和健身参与者,为本研究收集了第一手资料。

2.2.4 资料分析方法

对文献资料、调研数据、访谈的记录等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编号、录入、归纳、整理、总结、分析,运用数理统计软件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同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基本情况

3.1.1 性别特征

分析调查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588人中,能够经常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社区居民有229人,占总人数的38.9%;没有参加过武术健身活动的社区居民有359人,占61.1%。可见没有参加过武术健身活动的人数要明显多于参加过武术健身的人,说明大同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锻炼的总体情况不理想。在参加武术健身的229人中,男性占了37.6%,女性占62.4%,男性参与武术健身的人数要少于女性,在没有参与过武术健身的359人中,男性占54.7%,女性占45.3%。

3.1.2 年龄特征

年龄结构是指群体结构中不同年龄成员的比例、构成状况。任何群体中都是由不同年龄段的人员组成,是一个群体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不同年龄的参与者对社区武术的认识和需求也相应的不同。由表2可以看出,参加武术锻炼的居民以中老年人为主,年龄跨度比较大,在35岁以下年龄段的青少年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相对最少,整体呈显老龄化趋势。

3.1.3 职业特征

大同市城市社区中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居民来至不同的职业。但是大多数参与者都是离退休人员。分析表3,参与者的职业主要有离退休人员、企事业工作人员、公务员、服务人员、学生、其它等6个职业类别。其中离退休人员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人数的43.9%,原因是离退休人员的空闲时间比较多,而且他们的在逐渐增大,对身体的健康程度越来越重视,所以他们在空闲时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企事业工作人员、公务员和服务人员所占比例较低,他们虽然意识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由于面临着繁重的各种工作压力,又没有真正地参加到体育锻炼中。现在学生不喜欢武术的原因是怕苦怕累,多数喜欢娱乐性比较强的现代体育。

3.2 大同市城市社区居民对待武术的态度调查

本研究对大同市社区居民对武术的态度进行了调查,因为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行为习惯,而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分析表4显示,大同市社区居民对于武术运动的态度,回答非常喜欢和喜欢的社区居民占大多数,所占比例为69.4%,而回答一般和不喜欢的居民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由此可见,居民还是非常喜欢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武术,但是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居民只有38.9%,参与率低,这说明还存在很大的客观原因在影响着居民体育选择。武术作为深受社区居民欢迎的全民健身运动项目之一,发展和推广的潜力是很大的,相关部门和领导重视起来,出台有力的政策措施,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来规范和推进武术运动的科学化发展,营造武术锻炼的氛围,使武术文化不断传承发扬,为提高居民健康体质服务。

3.3 大同市社区居民对武术功能的认识

分析表5可得,大同市社区居民既认识到了武术在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独特功能,同时也看到了武术在丰富人们的休闲文化生活、娱乐消遣、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的多种功能。强身健体、娱乐消遣和防身自卫分别排在前三,有多数的居民都认为武术具备以上功能。说明社区武术健身锻炼者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把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参与武术健身运动的主要目的。参与的人群以离退休的老年人为主,他们离开了工作岗位,脱离了原有的社会交际圈,希望通过参与一些诸如武术之类体育活动,增加社会朋友交往、愉悦身心、充实闲暇时间。这说明大同市社区参与武术锻炼的绝大多数居民对武术的认识还是正确的,但要强调的是认识还不完整。

3.4 大同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项目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保护、发展,现在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和种类,本研究根据武术的种类和大同地区开展较为普遍的项目,把武术运动分类如下:第一类:健身气功,包括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五禽戏;第二类:太极拳类,包括太极拳、太极扇、太极剑、太极刀、太极球);第三类:其它传统武术类项目;第四类:竞技类武术项目;第五类:对抗性武术项目,这样分类的目的是尽量避免相近项目相互之间的重合,又不会使各类项目分类过度细化而难以操作。分析表6可知,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锻炼的主要项目是太极拳类,其参与的社区居民较多,占调研总人数的47.9%;选择健身气功作为武术锻炼项目的社区居民占调研总人数的20.4%。从调查结果说明,健身气功和太极拳是社区居民从事武术锻炼的主要项目,而把第三类、第四类、第五类作为锻炼项目的居民很少。一方面原因是由于健身气功和太极拳的动作柔和且缓慢,比较容易学习和掌握,适合老年人群体,另一面说明太极拳和健身气功在城市社区内开展和普及的比较广泛。

3.5 大同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武术活动的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参与武术锻炼主要影响因素是受朋友和邻居影响。通过人际关系这种传播方式尽管比影视、媒体宣传报道传播范围较小、速度慢,但可信程度较高,能够相互吸引参与武术健身锻炼。个人对武术的爱好也是主要因素之一,多数男性从小就有习武情节,养成了习惯(见表7)。

3.6 大同市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场所选择

体育场地是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物质条件,虽然武术对场地设施的要求不高,但是在一个好的体育活动场所和环境里健身,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愉悦心情,同时提高体育健身的质量和效率,更能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因此必须继续强化政府对发展、规划、管理社区体育事业、提高人民体质健康的政府行政职能,使其在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为广大人民群众修建种类齐全的体育健身场所。调查显示,大部分社区居民主要是在就近的广场和公园进行锻炼,占61.1%,一方面是公共广场、公园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好、交通便捷,另一方面是现在大多数的广场、公园都是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共体育场所多数是收费场所,尽管环境、卫生、场地器材等各方面都比较好,但是对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社区居民来说,每日花钱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条件,因此也有相当一部分居民选择在单位和小区的公共场地内参加武术健身锻炼。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大同市城市社区居民在体育锻炼时选择武术项目的比例不是很高,但是居民对武术运动还是比较喜欢的,认为武术具有强身健体、娱乐消遣和防身自卫的主要功能,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居民主要选择健身气功和太极拳类,女性要多于男性,并出现老龄化趋势,职业主要以离退休人员和企事业工作人员为主,选择在公园、广场等免费的公共地方,居民参与武术锻炼主要受朋友和邻居影响。

4.2 建议

4.2.1 学区社区联合,实现双赢互动

要充分利用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武术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以及大同市业余体校教练员等武术骨干,建立学区与社区之间的互动机制,使城市社区成为武术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基地,使其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改善城市社区中武术方面体育指导员的短缺局面,从而推动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

4.2.2 丰富武术活动内容,使武术适合不同群体

针对当前社区武术健身锻炼者人群的老龄化问题,男女参与不平衡现象,使武术项目在社区发展多样化,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锻炼者的健身需求。拓宽武术宣传和普及的渠道,在社区中定期组织武术知识讲座、传统文化交流、节日表演等活动,从而吸引社区中更多的居民参与到武术运动中来,这样既有利于项目的普及,更能够增强居民的身体健康。

4.2.3 加大对社区武术指导员的发掘和培养

一项活动开展的好坏,与组织者有很大关系。当前社区武术指导员短缺,成为武术组织和开展的瓶颈。所以要加大对社区武术骨干和武术爱好者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使其成为社区武术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4.2.4 健全相关制度,加强组织管理

社区体育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有效开展对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虽然社区武术活动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仍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的缺点。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大力加强其导向作用,促进社区体育的科学化管理,从而为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龚海燕.益阳市社区体育中武术健身活动的现状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13.

[2]蔡菁.论社区体育对武术人才资源的需求[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3):112-113.

[4]吴宝忠.武术健身在我国社区体育中的优势地位[J].搏击・武术科学,2005(11):29-30.

[5]李光全.山西省武术健身活动的现状与推广策略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2006(6).

武术活动总结篇3

武术文化也可以按照文化三层次说分析其整体构成。按照康戈武先生的分类,武术结构的表层是武术运动的形式,包括武术功法、套路、格斗三种运动形式;武术结构的中间层是武术动作,即构成运动形式的基本单位――徒手和握持兵械的动作;武术结构的深层是武术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指导动作和运动形式的武术意识的总和。外层和中层可以合并为技术层。体育院校的教材按照文化三层次说,把武术文化形态的结构分为“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心理价值层”三个层面。“物器技术层”包括武术技术、武术器械、武术练功器具、场地、服装等,表现一种人物关系;“制度习俗层”主要包括武术组织方式、武术传承方式、武术教授方式、武术礼仪规范、武德内容、武术比赛方式等,是一种人人关系;“心理价值层”主要包括武术文化体现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等。简洁表示为,技与术是外显层,礼与艺是中间层,道与理是核心层。此种分类加入了竞技体育的成份,如场地、比赛方式等,但内层的阐述较能体现武术的文化价值。周伟良先生把传统武术分为表现为拳种套路、器械功法的外显层,训练传承、礼仪规范的中间层,以及诸如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的内隐层三个方面。这种分类更加简介明了,但关于内层文化的阐述不够全面。

从武术的实际出发,武术文化的整体结构应该包括武术(技术)、武学(技理与传统文化)、武道(哲学与人生)的三个递进层次的内容,师徒传承与武德,以及传承人之间构成的武术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用语。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各种“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传统形式的传播和信息等传统民间文化表现形式,二是文化空间。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共19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便有5种属于“文化空间”现象,如俄罗斯的塞梅斯基文化空间和口头文化。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把“文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类别,并定义为“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从文化空间的定义可以看出,文化空间是指有价值的文化空间或时间,是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活动、民间文化活动得以举行的空间或时间,这些活动是有规律的、约定俗成的文化活动场所。由于文化空间是新的概念与认识,在我国的文化保护中还没有被重视研究。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代表项目之一,有许多有价值的文化空间需要认识和保护。如少林功夫作为武术的代表项目之一。其核心内容绝非几百种拳术套路与功法。其1500年的历史,加之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的佛教文化环境与僧人习武就是一个别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对这一文化空间的整体认识和保护,比仅仅对少林武术技术进行认识和保护更加全面,更加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与实际。“文化空间”概念的提出使我们对武术文化整体结构的认识更进了一步。如武术的“师徒传承”与“口传、身传、心授”也可以作为武术的文化空间进行认识。由此,武术的文化空间应该进入武术文化的整体构成部分。

武术文化的整体结构认识对武术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非常重要。多年来武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竞技武术与民间传统武术的论争,以及目前武术学者对学校武术教育的过度评价等都与对武术文化整体结构认识有重要关系。事实上,中国武术的整体结构不用说国外,即使在国内也从未被真正认识。甚至体院院校的武术专业学生也认为所学的几个武术套路或者竞技武术散打就是武术。武术整体结构的认识对武术的长远发展、武术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部分传承武术的结果是使武术文化逐渐流失而完全归入西方体育的范畴。武术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有一个整体的文化形态与文化空间,这是对武术文化认知的关键。

武术活动总结篇4

我们所熟悉的武术社团,以“传承武术”为宗旨。学校里的武术社团也可以让倍感压力的学生有所发泄,化压力为汗水,更可以强身健体。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大学武术社团年度工作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大学武术社团工作报告1时间过得真快,本学期又接近了尾声,在此做武术社团本学期的工作总结。我校武术社团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社团学期计划内容的指示,顺利的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同学来说是比较新鲜而陌生的一个项目。但在我校也已经开展了一年多,虽说不上红红火火,但也热热闹闹的。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在武仪武德方面,协会有了明显的提高,每个学生都以礼待人,不以大欺小,以强欺弱。本着“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的基本精神,以实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根本目的。

整个社团充满了祥和的气氛,并且口号是“习武重德,全民远动,强身健体”。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是密切相连,分不开的。每次学生都是很勤奋的练习,但每节课都很容易感到疲倦。经过我和学生的沟通了解分析:

一、可能是学生练得太累,反反复复,觉得太单调枯燥乏味。

二、对抗性的动作太少。

三、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学生都不能理解透彻。虽然天气很炎热,但是学生都很用功地练,练出特色,练出气势。

武术作为新时代的体育项目,是激励人们参加体育锻炼,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作为年轻一代的青少年学生应积极响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踊跃加入武术锻炼,把我中华武术发扬光大。在此,武术社团应保持不骄不燥的心态,完善自我,积极进取,合理我们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并结合现实的发展制定我们的目标。一个学期已经过去了,回首这个学期的工作,总觉得还欠缺什么,总觉得还有什么不足。不过,我会争取把下学期武术社团的工作、开展的活动做到更好,更强。

大学武术社团工作报告2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回首间,不觉自己已站在学期之末。自从进入大学这个神奇而美丽的校园后,我学到了太多的东西,特别是有幸加入校学生社团联合会,使我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人和事,令我受益匪浅!不过一学期的学社联生涯马上就要结束了,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真是充满了苦涩和欢欣。从不适应到适应,从陌生到熟悉,从只身一人到团对协作,从胆怯羞涩到稳妥大方,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我收获的东西都太多太多了。

成功、失败,这就好比一对孪生兄妹,与生俱来,浑然天成,他们地位等同。胜不骄,败不馁,也许人在最痛苦的时候,成长的更快,在生活和工作中做个有心人一切都将会好起来的,这是我在学社联得到的成长。

在思想成长方面:我很喜欢每一次的例会,在那里我扬长补短,智慧的的思想不断的撞击,因为每一位优秀的人身上都有很多优点,自然每一个成员都是一本使我受益的大书。特别是那些资历更久的学长、学姐们,在他们身上永远有我学不完的东西。同时我对“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当自己全身心的投入每一次学社联的活动时,就是这一句话使我的责任感更强了,组织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学社联里还有很多的经典语句,例如:做个有心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等等。以及在学社联学习总结大会中黄老师总结时说的时刻保持一颗进取心、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时刻保持一颗忍耐心、时刻保持一颗忠心。每一句话都像是一剂精神良药,督促我在工作中不断的实践,领会,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这些话有了较深的认识,自身素质也提高了很多。每次会议结束后,我都会对其进行反思,觉得感触颇深就会将自己的感想与收获保存到自己电脑中存档。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是一个喜欢忙忙碌碌的人,总喜欢充实的过好每一天,因为工作,学习的时间有时候会很挤,但作为一名学生会干部,就应该品学皆优,而不要为了工作而耽误了学习,图有虚名,因此在学习上我有很大的压力,在班里我是学习委员,自然我要带好同学们搞好学习,自然我要以自身的优秀品质不断的影响我身边的每一人。但在工作和学习的时间上我安排的不够好,因此还需优待进一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丰富。

在这一学期的工作里,我全心付出了,在协助其它部门的工作里,我们每一个成员都代表我们各自的形象,在这方面我做的还是有不足的地方,但既然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都会想办法去改进。记得开学的第一个礼拜二我们开了本学期的第一次会议,驰姐布置了阶段性的工作,提出了工作要求,我也详细的听了这次会议,这一阶段的活动不多,但是相当重大,一个就是寝室文化艺术节,首先我觉得这个活动相当好,不仅能够相互交流大家好的方面,同时也是取长补短,吸取精华,相互学习的方面,大家都可以个展所长,充分表现自我才华,当然这同时也是我们锻炼的好机会;另一个就是社团招新活动,在其中虽然刚开始可能是由于大家都还只是刚接触这份工作,有些被动,做得不好,但到后面大家都牟起力量去干,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活动结束后,由于学社联男生有限,只有几个男生在那边帮忙搬木板、桌椅,我们部门的男生还主动去帮忙,直到将近20:00才回宿舍的。说实话,那段时间确实是挺累的,但我们都克服了,因为我们把它当作一次挑战、锻炼自我的意识。后面的工作大家都渐渐上了手,比如社联成立大会中的引领嘉宾,后来的写策划、拉赞助、请老师,社团文化艺术节的协助帮忙,我们都从中得到了锻炼,学会了成长。

总之,因为有这样一个团队,让我大学生活的开始就有了不一样的色彩,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团结、和谐、默契、相亲相爱,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继续这种愉快的合作。一句话:真诚、用心、努力,我们就是的,要做就得做的!

大学武术社团工作报告3武术社团开展至今已逐步走向成熟化,正规化,从锻炼同学的自身素质出发,为广大爱好武术的同学们的身体体能着想,主要以加强社员的体能训练,技能训练,进行素质培养,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一、体能训练:体能训练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通过这学期的体能训练,目前社内身体素质不好社员,已经提高了不少。活动时进行自愿的体能训练,社员们能够积极参加,并且对训练的内容能够积极的完成,达到很好的效果。

二、技能训练:在散打训练方面,从拳法、腿法、收身、摔法对会员进行了相应的训练,在训练中不能够达到要求的同学进行了特别的训练,并且对其减慢了学习进度。跆拳道训练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很多新入会的会员喜欢上跆拳道并投入到训练当中去.本学期开设了双节棍科目,很多会员反映积极,刻苦训练.并有部分会员参加了多次双节棍演出.本协会双节棍分社和辽阳市双节棍协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协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三、主要活动:五月是活力四射的季节,是产生希望的季节,也是我们向众人展示我们社团的季节.为了个社团文化艺术节献上一份厚礼,为了社团活动开展的更加丰富多彩,我协会于五月二十九日举办”迎奥运—中华武魂.情系灾区”武术表演晚会.此次活动是本社团内老会员的最后一次在社团文化艺术节期间的大型演出,也是新会员入会以来的第一次登台演出、展示训练效果的机会.所以说,这次活动是协会中的一次空前的盛会.此次晚会也得到了软件工程系和社团联合会给予我们这次活动的大力支持.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开办活动,从策划、筹办、节目编排到晚会的举办,充分运用了学生的力量,调动了众多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得到了学院团委、软件工程系党总支、软件工程系团总支、软件工程系学生会、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等部门的充分配合及大力支持.但是,晚会的个别节目准备的不够充分,这也体现出了学生思想的局限性.希望今后我们能够扬长避短,再创辉煌.并希望我们祖国更加坚强、更加富强!祝福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共创美好的明天!

另外,平时社团的训练还要正常的开展,每周两个下午第四节仍然是会员的训练时间.本学期训练强度将会加大.希望会员能够在平时的训练当中培养一种不怕吃苦的精神,能够达到“提高素质,健体防身;锻炼意志,培养品德;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的意义.本学期我们要因材施教,注意对不同层次人的训练.争取把协会做的更加有生机、更加有活力.我们会弥补以往的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大学武术社团工作报告4我校“精武社”开展至今已逐步走向成熟化,正规化,从锻炼同学的自身素质出发,从关爱武术爱好者的身体着想,主要以加强社员的体能训练,技能训练,进行素质培养,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对新老社员进行分层教学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通过这学期的武术基本功和体能训练,社员们能够积极参加,并且对训练的内容能够积极的完成,达到很好的效果。

二、技能训练:

在训练中武术指导老师根据各组社员的实际情况,采用分组教学、区别对待的方法,在训练中对达不到要求的同学进行了特别的训练,并且对其减慢了学习进度。对于掌握较好的社员重点培养,为校武术队发现并积累人才。

三、主要活动及成绩:

1、“精武社”社员组织编排了我校“春风桃李又一年”教育教学汇报演出活动。

获得校内外领导的肯定。

2、以“精武社”骨干组成的校武术队在江苏省第二届武术比赛中获得了佳绩。

本设响应校长室、政教处、学生会的号召,按照章程制度办事。集聚了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强身健体,弘扬武术精神,展示学子风貌。愿我社成员能共同努力,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一同创造一个属于我们中学生自己的明天。

大学武术社团工作报告5时间过得真快,本学期又接近了尾声,在此做武术社团本学期的工作总结。我校武术社团根据德育处、校团委等工作计划和社团学期计划内容的指示,顺利的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同学来说是比较新鲜而陌生的一个项目。但在我校也已经开展了一年多,虽说不上红红火火,但也热热闹闹的。学期刚开始,每个学生都抱着期待的眼神,想知道这个学期武术社团是不是有了更新一步的提升。所以会员对每次上课都是翘首以待,抱着饱满的热情,认真的学习一招一式。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在武仪武德方面,协会有了明显的提高,每个学生都以礼待人,不以大欺小,以强欺弱。本着“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的基本精神,以实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根本目的。

整个社团充满了祥和的气氛,并且口号是“习武重德,全民远动,强身健体”。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是密切相连,分不开的。每次学生都是很勤奋的练习,但每节课都很容易感到疲倦。经过我和学生的沟通了解分析:

一、可能是学生练得太累,反反复复,觉得太单调枯燥乏味。

二、对抗性的动作太少。

三、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学生都不能理解透彻。

虽然天气很炎热,但是学生都很用功地练,练出特色,练出气势。

武术作为新时代的体育项目,是激励人们参加体育锻炼,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作为年轻一代的青少年学生应积极响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踊跃加入武术锻炼,把我中华武术发扬光大。在此,武术社团应保持不骄不燥的心态,完善自我,积极进取,合理我们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并结合现实的发展制定我们的目标。

一个学期已经过去了,回首这个学期的工作,总觉得还欠缺什么,总觉得还有什么不足。不过,在暑期内我会拟出一份详尽的计划书,争取把下学期武术社团的工作、开展的活动做到更好,更强。我们会以上学期武术社团奔赴青年宫进行文艺汇报为榜样,继续发扬、开拓创新!

加强对外发展。与校外相关部门加大合作力度,增强对别人优点的学习,不断使社团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主动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例如:到社区表演)给自身创造一个锻炼的机会,也为学校取得好的名声。组织武术社团与其他协会共同举办一些趣味、公益活动,加深各协会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武术活动总结篇5

武术在企业文体活动中的应用现状

1职工文体活动组织形式的滞后导致武术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我国现有职工文体活动的组织形式并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体育的组织形式。当下国企职工文体活动形式主要有三种:行政组织形式、自由结合形式、家庭组织形式。当前我国武术管理机制尚不完善,武术缺乏一种由总到分、由低级到高级、适合于各种人群的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企业中从事武术的人群自主性很强,他们大部分是自发地去练习,练习者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在这种相互学习和交流中对武术文化进行着“继承”和“发扬”。虽然,其中也有一些武术组织,譬如:某某企业太极拳队等,但是,这些组织一般是为了练习者们平时活动方便,便于企业管理而组成的小集体,他们不从属于其它的任何组织。企业中练习武术的人群虽然不少,但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不利于武术的推广和普及,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2职工文体活动经费来源多元化

,人均水平低导致武术推广不力经费是保障职工文体活动持续发展的前提,随着体育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其经费来源也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目前,企业文体活动经费来源有企业行政拨款和工会经费、职工自筹三种形式。企业行政拨款与工会经费占95%以上。2005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组调查表明企业经费投入总体呈现:总额可观,人均占有量小的特点,但大部分文体经费人均占有量难以达到每年5元/人。如此低的经费投入必然会阻碍武术的推广和普及,在推广不利的情况下,因经费紧张导致无法聘请专业的武术指导,原有的企业武术爱好者得不到预期的锻炼效果、感受不到武术文化的魅力,必然会损害他们参与的热情,使武术活动在问题活动中的推广更加举步维艰。

3宣传力度不够

,导致人们对武术的价值认知程度不高研究结果显示,传统的人际传播仍是企业员工接触武术活动的主要因素。这种传播手段传播速度慢、传播范围小、受众范围少,而现代化多种传播手段没有在武术工作的普及中得到充分地发挥。这样势必会使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受到局限。另外,从已有的武术练习对象来看,中老年是主要群体,中青年和青少年较少。据河南省社区武术活动现状调查,55岁以上者占45.80%,以离退休与退养人员居多。

4职工文体活动场地设施的不均衡与浪费没有给武术提供合适的活动场所

场地设施是职工文体活动的基本硬件保证。目前,职工文体活动的场地设施大部分都是转制前建设的,远远不能满足职工文体活动的需要。国企场地设施情况最好但也发现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体育设施浪费的现象。体育设施浪费主要表现在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不高、大部分体育设施被占用或闲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企业要面对生存与发展的压力。第二,企业领导人主观因素。第三,原有体育设施的吸引力降低。企业场地器材的问题只好让武术练习者选择因陋就简,在狭小的活动室或空旷的厂房甚至是企业露天空地进行。

武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武德促进企业精神文化层次发展

武德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虽然其结构发生变化,但都是以追求和谐为最高境界,注重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武德内容已经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武德在现代所表现的价值就是为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而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因此武术才可以在当今企业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发展。推广武术,不但学习武德,更要认识到武德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促进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配合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为促进企业发展服务。

2武术自我约束力能够促进企业的约束与导向功能

企业文化对员工的约束功能与武术的自我约束力不谋而合,传统武术注重自我约束,未曾习武先习德,并且这种自我约束会伴随习武之人一生并同时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企业能够巧妙地将武术对个体的自我约束力和企业文化对员工的约束功能结合起来,对员工思想及行动会产生一种无形的、韧性的、理性的、长久的约束,就能够更好地保持和延续企业文化,在这个基础上就能够促进企业员工具有相同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判断,使同一个群体对很多问题的认同趋向一致,这就利于企业文化发挥导向功能,对企业行为方向起到指引、诱导和坚定作用。它能引导企业主动去适应健康的、先进的、有发展前途的社会需求或者是变革着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现实宏微观经济环境。

3武术协同性能够增强企业凝聚力

管理科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企业经营效益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群体动力的大小,而群体动力的大小又源于群体成员的个体动力大小极其协作程度,企业文化建设将改善这些状况。以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员工在共同的价值观的支配下,共同使命的灌输下,容易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归属感与荣誉感,进而对企业产生向心力。从而使企业的办事效率提高,经营价值提高。实现企业从普通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搞好职工文体活动是提高企业凝聚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武术是一种便于开展,具有健身、娱乐、艺术欣赏等功能强大的文体活动之一,而且是一项在锻炼、表演、技击时协同性要求较高的项目,能够营造和谐氛围、密切职工关系、增强团队意识、发扬团队精神,能够光大企业文化,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激发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全面发展。

4武术技击功能能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

企业竞争力实际上是由政治力、经济力、文化力等方面组成的,而文化竞争力日益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制胜甚至成了企业制胜的关键原因。而当企业文化为公司带来强盛的竞争优势时,必将使公司获得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武术的最原始的技击功能是武术竞技能力的体现,要求习武之人具有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到企业文化中,将会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结论

武术活动总结篇6

关键词: 甘肃省农村 武术态度 初级中学学生

前言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在不断扩大实验和推广的基础上,将于2005年在全国实行。各地要在新课程标准实验的推广中,高度重视体育课课时的落实。到2007年农村中小学必须按照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偏远地区的学校体育,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特点,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短时期内很难取得大的突破。但正因为地域特点和历史原因,民间传统武术成为了农村学校体育开发的主要体育项目资源。因此在实施新课程前,了解学生的武术态度对武术在农村学校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武术态度包含学生对武术文化内涵和实践意义的认识,也包含参与武术事件过程的情感体验和对武术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的行为倾向。武术态度一旦形成,便具有指向性、内在性和持久性三个特征,并将对他们参加武术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不仅形成了多样的运动形式,而且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校武术作为学校体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对普及与发展武术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社会需要的变化,学校武术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与困境。本文通过对偏远地区的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对武术运动的态度的研究,为更好地在农村学校体育中推广传统武术作理论上的探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甘肃省农村初级中学的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1.2.2问卷调查法

问卷(1)是采用Corbin和Lindsey制定的体育心理学检测量表,结合对象的特点进行了修改。该问卷的内容主要反映学生对参与武术活动的感受和看法,从七个方面考察学生参加武术活动的态度,即:成就动机、审美、身心健康、宣泄、社会交往、追求刺激及娱乐。问卷(2)是研究学生武术活动态度的社会因素。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均符合要求。本文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49份,有效率91.5%。

1.2.3访谈法

1.2.4数理统计法

2.结果与分析

2.1甘肃农村初中生对武术活动态度和武术活动结构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2.1.1甘肃农村初中生的武术态度水平

根据Corbin&Lindsey态度总分水平级别可知:甘肃农村初中男女生的态度水平都在50分以上,都达到态度总分水平级别的良级,从表1可知:男生比女生的分数高,这表明男生武术活动的态度比女生积极。

2.1.2甘肃农村初中生的武术态度结构

表2可知:平均数显示出男生态度七个纬度的排列如下:(1)娱乐,(2)宣泄,(3)追求刺激,(4)成就动机,(5)社会交往,(6)身心健康,(7)审美。女生态度七个纬度的排列:(1)娱乐,(2)宣泄,(3)成就动机,(4)追求刺激,(5)身心健康,(6)社会交往,(7)审美。男女生武术态度七个纬度的平均数都在中间分以上,说明男女生对七个纬度都持肯定态度。娱乐和宣泄共同成为男女生武术态度的前两位。而得分最低的同是审美。这说明初中男女生武术态度几乎一致,他们视武术活动为一种日常娱乐,通过武术活动帮助他们舒缓日常生活情绪。把审美健康因素排在后面,这也反映出初级中学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在武术教育上缺乏审美教育。在男女生七个纬度的比较中,男生有五个纬度的平均分高于女生,这也反映出男生对武术持有更肯定的态度。而他们在追求刺激上显示出差异,这说明男生在武术活动中对追求刺激的需求比女生高。而女生在成就动机及身心健康中比男生持更肯定的态度。

2.2影响甘肃初中生武术态度因素分析

表3显示:影响甘肃初中学生五种武术态度的因素按百分数大小排列如下:男生: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播、家庭、社区;女生:同伴群体、学校、大众传播、家庭、社区。从影响因素看:影响男生的主要因素是学校,而影响女生的主要因素是同伴群体。总体而言,影响甘肃初中学生武术态度的主要因素是学校和同伴群体。通过两个因素的子项统计分析:学校因素中,体育达标、场地器材、体育教师的行为依次影响着学生的武术态度;同伴群体中,朋友、同学、体育伙伴依次影响着学生的武术态度。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甘肃农村初中学生武术活动的态度属于良好,大部分学生对武术持有积极的态度。男女生对武术的态度没有大的区别。

3.1.2甘肃农村初中生对武术的需求看,男生参加武术活动的主要需求是:(1)娱乐,(2)宣泄,(3)追求刺激,(4)成就动机,(5)社会交往,(6)身心健康,(7)审美。女生参加武术活动的主要需求是:(1)娱乐,(2)宣泄,(3)成就动机,(4)追求刺激,(5)身心健康,(6)社会交往,(7)审美。

3.1.3影响甘肃初中学生武术态度的主要因素是学校和同伴群体。

3.1.4从学生武术态度的七个纬度可以看出:学生把身心健康审美放在最后,从这一现象反应出农村学校体育中对学生身心健康审美的教育不够重视。也就是说,农村中学缺乏武术文化的建设。

3.2建议

3.2.1要贯彻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就必须加大农村初级中学的投入,改善学校体育的物质设备条件,建立一支高素质、能力强、结构合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学队伍,提高学校领导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加强学校同家庭、社会的联系。

3.2.2总体来说,甘肃农村初中生的武术活动态度良好,但是从调查中显示,学生对身心健康、审美的要求不高。新课标正好把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主要目标,因此,重视学生围绕身心健康、审美,促进武术态度的转变将是我们武术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培养武术审美能力,从武术教学发展看,是完善武术教学内容体系的需要;从学生个体发展看,是学生个性得到和谐发展的需要;从武术教学实践看,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从社会需要看,是客观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必要条件。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武术审美的教育在中小学还处在幼稚状态,在农村的武术教学中更谈不上审美教育,因此,重视武术的审美教育对新课标在农村的推广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3.2.3高师体育专业应加强教学改革与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大胆探索新的办学思路,加强中学与高校的联合办学,培养适合中学武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实施武术师资继续教育工程。

3.2.4注重地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内容;依据课程新标准建立适合本地区的考核评价制度,创新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

3.2.5挖掘中华武术精神内涵,增强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武术不讲文化只讲肢体操作,就似一个人没有灵魂一样,只会越走越窄。因此,青少年武术教育要从形式与文化同时入手,否则武术这一民族文化将在青少年一代中逐渐淡化。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民族个性要靠民族精神来体现。正如冯骥才先生所指出的:“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核心。”因此,在体育课中增加武术内容,不但要将武术作为锻炼身体的方法,而且要将其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

3.2.6中国的武术在民间,民间的武术又多在农村。相比城市而言,农村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较小,武术文化的生存环境好于城市。或者说,武术的文化空间主要存在于农村。武术内容丰富、风格各异,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经典。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应该大力开发传统武术资源,进行积极的引进和整合,使武术真正成为发展全民素质、焕发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强国强民的重要教育手段。

参考文献:

[1]郭玉成.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J].搏击武术科学,2007.2.

[2]陈根福等.学校武术现状与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6.

[3]马培芳等.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

[4]李建军.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5]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

武术活动总结篇7

在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教育普及化、及科技高度发展的特征下,我国目前人均休闲时间占总时间量的30%。与人均休闲时间增加相对应的是现代社会节奏,高效率的生产方式给劳动者带来身心上的高度紧张与疲劳。所以,人们更需要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来来排解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而休闲体育作为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大众不拘泥于形式的通过各种参加各种身体活动,在充满欢悦和谐的气氛中,达到增强体质、激发生活热情、培养高贵品格、满足精神需求及享受人生乐趣。当然,从形式上看,休闲体育和大众体育的确有相近的地方,因为体育休闲活动本身就是大众度过休闲时间的方式。但是严格的按照分类学角度来看,大众体育的分类标准主要根据从事体育活动人群的特征来定义的,其对应的概念是竞技体育。而休闲体育则是依据参与体育活动的自由状态而定,其对应的概念与“强制”和“不得不”的状态有关,一般人们对休闲体育的理解就是人在自由条件下进行的体育活动。然而武术中的很多门派、形式又何尝不是从民间大众休闲当中来的。

二、武术文化传播与全民健身

高雪梅通过自己的研究就探讨了武术文化在人际传播、媒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化传播等方面阐述其传播的的方式和路径。周玉芳等人曾在《武术大众化与全民健身的推进》中提出将武术作为全民健身首推的健身项目。周玉芳等人曾在《武术大众化与全民健身的推进》中提出将武术作为全民健身首推的健身项目;关于武术美学方面,专家邱丕相指出武术套路的美是表现战斗的“生活,是一种距离美,是经过创造所表现出的一种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美。熟话说艺术是创造美的技巧和方法,通过武术套路的艺术美的表现来挖掘武术时尚美将会是将武术与时尚相集合,来发展武术的好的手段。郭志禹在文章中也对武术的形与神的高度统一和谐做出了详细的介绍;关于武术养生方面者邱丕相从体育人类学的视角进行探探索并得出太极拳对人的修心养性方面的价值与意义。俞金英对道家养生文化出发寻求现代人追寻的健康理念。阳媛媛在文章中谈到,即便是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以民间武术技击性能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文化生态”已经逐渐淡出,但其积淀下来的健身、修心、养性等文化属性与现代社会提倡的休闲文化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也越来越得到许多西方国家的认可。刘硕,韦蕾总结出,武术从生理角度出发能够全面锻炼人的生理机能、武术健身理念的形式多种对样、武术动静结合,延年益寿。

三、结论

武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改革、完善,创造着自己的辉煌的历史。然而现代社会,他却受到外来文化的排挤,似乎渐渐脱离人们的视线。在现阶段文化大发展的今天深刻分析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找到武术文化走出发展困境意义重大。让我们摒弃各种门户之见探寻武术发展道路,做到“让武术从群众中来服务到群众中去”,挖掘更多武术形式服务群众。

武术活动总结篇8

1.1拳种流派———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象征

“核心象征是指一个社会因其文化独特性表现于某种象征物或意象———通过它可以把握一种文化的基本内容。有核心象征的文化空间应区别于一般的文化空间,它具有集中体现价值的符号,并被成员所认知,是共同体的集体意识的基础。”拳种流派无疑是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核心象征。通过它不仅能够清晰的窥探武术文化传承的历史脉络,而且可以系统地把握传统武术文化的基本内容,历史地唤醒传统武术文化的集体意识,方便地凸显传统武术文化的特有属性。传统武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融合了地域文化色彩,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武术流派,并以不同流派的特定拳种作为传播载体,流传社会,深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民族化的生活方式”。传统武术拳种流派的分枝发叉,不仅构成了系统认识传统武术的文化脉络,同时也延续了传统武术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传统武术拳种流派的生成,体现的不仅仅是外在技术风格的不同,更为重要的是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文化演绎和精神充盈。就具体的传统武术的流派而言,无论是体现不同地域特征的“南拳北腿,东枪西棍”,还是体现技术特色的形意拳、八卦掌、螳螂拳、梅花拳,抑或是有着文化差异的以佛教为文化支撑的少林派、以道家为文化支撑的武当派、以道佛兼容为文化支撑的峨眉派等,都以拳种流派的方式传承发展。尽管这些武术拳种流派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无论是哪一个拳种流派,都不能遮蔽共有的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文化哲理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文化精神。就具体的武术门派的拳种而言,如行云流水的太极拳、迅猛简捷的少林拳、舒展大方的长拳等,可能因创拳者个人的修养使然而具有鲜明的套路风格,但都不能脱离共有的修心养性、延年益寿的文化追求和以拳会友、以和为贵的文化心态。可以说,传统武术的拳种流派在体现武术技术多样性的同时,也承载着传统武术的历史、文化、精神,并在其传承的过程中,因历史记忆而形成自己的传说故事;因集体记忆而形成自己的文化个性;因共同践行而形成自己的行为范式,成为传统武术文化延续、传承与发展的核心要素。

1.2武术精神———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

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一个民族不屈不挠内在精神的写照和中华文明创造的积淀。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因博大精深而闻名于世,更因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而惊艳于世。中华传统文化在其经历的漫长历史岁月中,核心价值如同一根永不间断的红线,一直维系着文化体系的稳定性和内在精神的一贯性,不仅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同于他国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下中国人观察现实、指导未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传统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特殊与一般的从属关系。传统武术的生存与发展,不仅以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为内核,使之具有传统文化的一般性,同时也凝练出武术精神为其核心价值,使之具有传统文化的特殊性,从而构成不同传统文化门类识别的文化标识。尽管传统武术的拳种林林总总、风格各异,但内敛的武术精神是一致的;尽管传统武术的门派纷争不断、各执一端,但弘扬武术精神的目标追求是相同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传统武术从天人相应、道法自然的生态观中汲取的武术和谐精神,完全不同于西方体育所追求的“焚林而田,竭泽而渔”式的对身体的无度开发,这对于竞技体育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发展理念,无疑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传统武术自觉担当起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倡导侠义、爱国的民族精神。习武之人反对追名逐利、见利忘义的工具理性,处处体现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这对于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积极意义。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武术精神践行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自律和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反对争强斗狠、倚强凌弱的竞争意识,倡导对人格的磨练和自我道德的提升。正是由于传统武术远离你来我往、争强好胜的打斗,超越了好勇斗狠、搏杀格斗的实用,才由功利性的技击术提升到传统文化的层次。因而有人由此认为传统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体育。在个人的发展中,武术精神把刚健有为融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追求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追求,反对碌碌无为、虚度年华的生命消耗。总之,武术精神作为核心价值,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的民族精神,从而使传统武术具有生生不息、历经磨难而不毁的生命力,同时也使传统武术具有代代相传、饱经沧桑而不绝的传承力。

1.3习武之人———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主体

人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传承者。从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的认识与被认识、实践与被实践的关系,不难判断人是一切文化的主体。因此,在大文化环境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文化空间,其主体必然是由人来承担,并通过人自觉、积极的行为,体现各自文化空间特有的核心象征,表达各自文化空间特有的核心价值。文化空间的主体,可分为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传承主体主要指文化的传承者,保护主体指肩负并且从事保护工作的部门和个人”。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共同主导着文化空间的成长过程。传统武术作为相对独立的文化空间,其核心主体是生命不息、习武不止的习武之人。从传统武术文化的贮存和掌握上讲,它的存在不仅有赖于习武之人的历史记忆和集体记忆,也有赖于习武之人掌握的叙事行为和符号解码。传统武术文化属性属于无形的、动态的文化范畴。正是习武之人不离不弃、持之以恒的坚守,保证了传统武术文化的生命力;也正是习武之人闻鸡起舞、躬亲实践的坚持,保持了传统武术文化的鲜活力。从传统武术文化的承载和表现来讲,它的存在有赖于习武之人的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传统武术文化符号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具象的身体符号,而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因此,从符号学的视角,传统武术文化是以习武之人为载体的活体文化,是通过习武之人的演练来展现的动态文化。从传统武术文化的传递和继承来讲,它的存在有赖习武之人师徒相继的传承机制和口手相授的传承方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传统武术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并不断发展,不仅在于习武之人具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还在于习武之人具有一种文化自觉的守望和文化创新的冲动。传统武术文化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结束了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不仅受到法律的强制性保护,也获得国家的政策性支持。相对文化空间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习武之人主要承担文化的传承,属于传承主体;政府更多承担文化的保护,属于保护主体。但我们不能过多地强调和依赖政府的保护作用,而忽略或轻视了习武之人作为传承主体的核心地位。因为习武之人是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既是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活的宝库,又是传统武术文化薪火相传的“执炬人”。可以说,没有习武之人的自觉传承,传统武术文化就失去了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自身活力,甚至失去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依据,最终会因文化水土的流失和文化环境的破坏,而导致文化空间的解体或破碎。所以,传统武术文化唯有在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共同呵护下,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提升维持文化空间的张力,充实支撑文化空间的活力,尽快走出被竞技武术边缘化的困境,积极融入当下的体育文化建设。

2当代文化空间中传统武术存在方式的意义解读

2.1传统武术扎根民众,是一种生活化的艺术,具有吐故纳新的文化生命力

传统武术源于生活,扎根民众,是一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又高于日常生活的生活化艺术。“生活艺术化的深层内涵,不在于悦人耳目的声色之美,而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因此,传统武术不仅超越了看家护院的实用性,也跨越了攻防格斗的技击性,在注重身体行为美的追求中,更加关注人们意志品质的提升和道德情操的陶冶。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始终坚持以“德”为先,以“忠”为首的主线,注重品格,强调修养,把伦理道德作为自身文化空间的内在规定性,使传统武术不仅是一种唯美的、形式化的身体艺术,更是一种有传统文化积淀的、有助于为人处世的生活艺术。迈克尔•欧文•琼斯认为,“大部分民间艺术属于普通的日常生活体验,只要有日常生活,就有民间艺术”。传统武术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获得“营养”,也伴随着日常生活的绵延推进具有了吐故纳新的生命力。因此,传统武术并非“古董”仅仅存在于过去特定的历史阶段,而是作为鲜活的生活艺术存在于现代的社会生活中。在当代的文化空间中,我们必须根据当下的生活环境、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对传统武术进行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使传统武术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从而更好地保持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日常性和民间性。在当代文化空间中解读传统武术,必须结合日常生活对传统有新的文化认识。日常生活虽然相对平稳、波澜不惊,但平稳的表象下具有不可遏制的涌动。这决定了传统武术的传统,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并非具有一成不变的固化性。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生活在丰富,传统武术也在吐故纳新中承前启后、延续发展。从历史的角度,传统武术的传统可归结为一个既定的静态体系,是历史发展积累下来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对过去一切文化记忆与文化经验的累积、总结与表达。从发展的辩证角度,把传统武术的传统可视为一个待建的动态体系,它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与超越,更是一个族群核心精神价值的凝聚与具体体现,形成于过去、存在于现在、传递到将来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具有与当下社会环境相适应、与当下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求存变化和求新发展。传统武术不仅源自百姓生活,流传于民间市井,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中,逐渐凝练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积累与表达,并相对现代体育文化而言,因独特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内容,逐渐构成了自成体系的文化空间。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的最典型的案例是太极拳的演变。太极拳产生于“忙时耕田,闲时造拳”的田园生活。它不仅体现了普通百姓强身健体、怡然自得的生存需要,更反映了普通百姓修心养性、享受生活的文化需要。太极拳一经产生,便迅速在有共同生活经历的民众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因生活境遇的差异和人生经历的不同,产生了太极拳的多种表现形式,即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孙氏等,从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演绎为直抒胸臆、表达情感的生活艺术。因此,传统武术因为文化共享的大众性和文化认同的平民性,使其不能远离生活和脱离社会,在一个完全封闭、自律的文化空间中传承与发展。在当代文化空间中,一定要把握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大趋势,抓住文化大繁荣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大机遇,使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积极地回归社会以获得存在的基础;积极地回归大众以获得传承主体;积极地回归生活以获得艺术活力。

2.2传统武术存在的群落化特征,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认同

文化空间不是与外在隔绝的、封闭的空间,而是在文化生态的大环境中,对具有相对独立存在价值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通过提供特定的背景衬托、必要的条件支撑、必须的场域作用而凸显的空间范式。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人类是一定环境中总生命网的一部分,并与物种群的生成体构成一个生物层的亚社会层,它通常被称作群落。在这个总生命网中引进文化的因素,在生物层上建立起一个文化层。两个层次之间交互作用、交互影响,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影响人类一般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影响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并发展为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因此,对于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认识,按文化生态学的观点,要重视以群落为基点的发展特征。如对传统文化中的陶瓷文化、戏曲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鲜明的群落化特征。同样,在当代文化空间中对传统武术的认识,也应从社会层与文化层的交互作用与共生关系中,把握其存在的群落化特征,从而为文化记忆提供参照,为文化归属提供依据,为文化寻根提供方向。不可否认,在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其传统文化生存空间遭受到严重的挤压。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通俗、流行文化,在时尚、娱乐、消费观念的引领下,迅速成为受人青睐、甘愿追随的大众文化。这对于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它不仅使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退缩,更为严重的是,它会造成人们已经习惯于以“他者”的眼光,审视传统并归结为“旧的、过时的老东西”,认为传统文化不够潮流、不合时宜、不上档次。长此以往,很容易产生在当代的文化空间中,对流行的现代大众文化的认同和亲近,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陌生和疏离。对于传统武术而言,这一现象更为典型和突出。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尤其是跆拳道、柔道、瑜伽、搏击项目的引进和扩张,使传统武术的核心象征明显退化,核心价值逐渐失落,核心主体严重萎缩,出现了岌岌可危的生存危机和文化空间破碎的环境危机。但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毕竟是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吉尔•利波维茨基层说:“我们曾拥有的是尚未完成的现代性,现在到来的是已臻极致的现代性”。在“尚未完成的现代性”时期,我们常常表现为有失偏颇,要么舍己从人、“全盘西化”,要么食古不化、固守传统,使传统与现代处于割裂甚至对立的状态;而进入“已臻极致的现代性”时期,我们摆脱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更加理性地对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不仅走出了追求文化认同整体性的误区和文化发展同质性的偏执,更在文化生态的理念下,倡导文化存在的多元性、多样性,追求文化发展的个体性、异质性。尤其自21世纪以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了对文化空间本土性、草根性的溯源,使人们对文化原生态的群落特征予以了高度的关注。传统文化的群落化趋势,有助于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强化人们的文化认同。对传统武术而言,文化认同的群落化与多元化让我们看到了多种文化形态繁荣共生的前景,也由此看到了传统武术在现代文化空间中发展的可能性。在民间的文化空间中,以地域文化特色为主的武术群落逐渐复苏,如河南的登封和温县、河北的沧州、山东的菏泽、广东的佛山、湖北的黄梅、广西的桂平等武术之乡不断崛起,彰显着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命力。各个地域武术群落化发展特征,一方面赋予了在当代文化空间中传统武术存在的特殊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也找回了特定文化群体对传统武术的集体记忆和乡土情结,有利于提升人们对传统武术认同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都市的文化空间中,传统武术传播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现象,既有坚持内容与形式都“原汁原味”的“坚守者”,如以拳种命名的武术俱乐部;也有坚持传统的表现形式并结合当下需求改变教学内容的“改良者”,如高档会所的太极拳研习班;还有为适应都市化传播需求对形式与内容都进行大胆革新的“创新者”,如大型晚会中的武术功法表演以及高校开设的传统武术课程等。他们都以群落化的方式,存在于当下的都市文化空间中,并通过文化认同将文化空间中的个体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想像的共同体”。这不仅为传统武术的当代在场提供了“证据”,也为传统武术的都市化传承提供了契机。

2.3“非遗”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是当下的文化自觉,保证了传统武术的活态传承

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尊重文化差异、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成为世界文化繁荣的重要内容。积极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成为各个民族抵御文化整体性、彰显文化个性的重要方式。文化空间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基础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极力保护,不仅确立了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下存在的文化空间,也保证了该文化空间的得以传承、延续的活体性。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相对封闭的农耕文明境遇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结合,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并以群落为单元,持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自成一派的技术风格。然而在现代文化空间中,由于西方体育文化的挤压,竞技武术的强势,传统武术生存的文化空间被不断挤压,致使一些门派拳种成为亟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务院2006年、2008年、2010年公布的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第一批没有“传统体育”的目录,但在“杂技与竞技”门类下列有6个传统武术拳种;第二批有了专门的“传统体育”分类,并在“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门类下列有14个传统武术拳种;第三批在“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门类下列有7个传统武术拳种。对传统武术门派拳种的“非遗”保护,不仅反映出国家对传统武术这一文化空间的高度重视,也体现着人们对传统体育生态维系的热切期待。把传统武术列入传统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必须立足于文化空间对其展开“原生态”的全方位保护。因为,引入文化空间的概念,就是要强调“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发展中保护和居民自己保护”。基于这种保护理念,一方面,要重视保护传统武术在传统体育乃至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生态关系,另一方面,要重视保护传统武术在文化空间中的核心象征、核心价值、核心主体,从而使传统武术在当代文化空间中的传承和延续,能按其固有的生存环境、传承方式、文化理念进行,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结构与文化逻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从国家层面展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避免了因外来文化的强势所造成的文化替代,也避免了因社会的突然变迁而引发的文化断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传统武术,由于明确了传承者和被传承者,使传统武术的保护主体和传承主体,能够按照原生态的模式不断延续,保证了传统武术的活态传承。

3结语

21世纪人类开启的文化之旅,不是消极的文化寻根与文化救赎,而是在对自己的文化重新认知的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自觉,确立了文化自信,并在文化生态的理念下,展开了对传统文化积极、全面的保护。尽管在实践进程中对传统武术的保护可能不尽如人意,质疑的声音会不绝于耳,但预设传统武术的文化空间、着手文化要素的保护举措,在总体思路上是毋容置疑的。我们有理由相信目前所出现的问题以及还将会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都会随着保护手段的完善以及保护力度的加大而得以化解。总之,对传统武术进行“非遗”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尤其是以拳种、地域为单位建构传统武术文化生态保护区,有益于传统武术的活态传承。在对“非遗”保护理念的大力宣传中,要对传统武术进行正确的理解、正面的解读,逐渐转变人们对传统武术“土气”的认识和“过时”的印象,重塑传统武术“高雅”“和谐”“文明”“有度”的中国文化形象。因为传统武术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有影响的组成部分,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烙印和历史记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

上一篇:班级团活动总结范文 下一篇:区角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