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套路教学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8 17:36:15

武术套路教学的方法

武术套路教学的方法篇1

2001年中国武术协会初步提出在竞技武术套路中增加难度动作的设想,并于2002年3月在试行的新规则中开始启用,2007年国际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中增加了难度评分,使国内国际竞赛规则得到了统一。规则中将竞技武术套路的评分分为动作质量分(5分)、演练水平分(3分)和难度动作分(2分)三大块进行评分的,一方面由于运动员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后,动作质量和演练水平的评分已不能很好的区分运动员的武术套路竞技水平;另一方面受规则的影响,难度动作技术水平已经成为体现竞技武术套路水平的关键。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分析,近年来,学术界围绕高校武术套路运动员难度竞技水平所做的相关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对高校武术套路运动的研究

目前针对高校武术套路运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武术套路运动教学、开展现状以及发展对策等方面。

如金红梅2007对浙江省部分高校的武术教师或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该省武术套路的开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 [1];曹佩芳2008年从安徽省高校武术教学套路现状入手,对武术教学套路进行现状调查,发现武术套路教学的安排有很大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武术教学的发展对策[2];张修昌、周圣文在2008年的研究表明湖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水平普遍差,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高 [3];张一龙、张继生通过对湖南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的现场技术和名次的统计,并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湖南省高校武术教练员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对湖南省高校竞技武术水平的提高提出了相应对策[4];贺天津运用学校体育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较系统的、从客观的角度探究江西省高校武术套路高水平运动队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5]。周新新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提出了发展浙江省高校竞技武术套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6]。徐培文2006年在《普通高校武术套路教学规范之探析》中指出目前多种因素使得普通高校武术套路教学不够科学规范,而武术套路教学的科学规范是武术教学之根本,并通过对普通高校套路教学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的阐释,分析了普通高校武术套路教学规范化难以实施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7]。李通国2007年的研究认为:武术套路教学文化诉求可以改变武术套路教学单纯的教习技术的现象,转而诉求于武术的文化和精神元素,使枯燥的技术学习转变为丰富的内在的精神追求,利用高校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理解问题的能力[8]。

以上研究虽然针对的是不同高校的武术套路运动研究,但都提出了高校武术套路运动的发展不容乐观,武术套路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当使学生失去了上武术课的兴趣,造成了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的尴尬局面,针对出现的问题所提出的建议不乏新意。但对高校武术套路教学内容的设置创新、师资队伍体系建设以及武术套路专业运动员培养的研究较少。

2 有关武术套路运动员难度动作的研究

有关武术套路运动员难度方面的研究主要表现在难度动作的编排和完成两个方面:

如李本一等通过对《第十一届全运会武术套路女子刀术难度动作编排选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运动员的难度动作分值全部超出规则规定的2分,运动员选择的动作难度全部属于跳跃类,B级动作难度是动作难度的选择重点[11]。赵秋菊、李立杰目前我国高水平女子长拳自选套路运动员难度动作编排及完成情况特点进行了较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表明:运动员参赛套路中编排的动作难度均为跳跃类,以B级难度为主,连接难度动作中D级连接相对较少;动静连接难度组合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相同难度动作组合的顺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12]。胡玲、徐彩桐2006年通研究表明:辽宁省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在难度选择方面,男运动员倾向于A、B级动作难度、B级连接难度,女运动员倾向于A级动作难度,A、B级连接难度;在难度完成方面,男运动员的A、B级动作难度、A级连接难度完成较好,女运动员的A级动作难度、A级连接难度完成较好[13]。李本一、姚丹、翟晓丹等认为:难度动作分值普遍高于所规定的满分;难度动作堆积,出现头重尾轻的不平衡感;套路编排雷同,高难动作和创新动作偏少;男、女运动员在自选太极拳、太极剑中的难度动作选项的空间不够,没有自由度,难度动作有呈“规定划”方向发展的趋势[14];刘成兵,付兵研究认为:浙江省优秀男子武术套路运动员2006年后出现跳跃类难度动作的成功率明显下降。优秀女子武术套路运动员跳跃类难度动作的成功率也呈现出不容乐观的状态,跳跃类难度动作质量不符合标准[15]。张秋2004的研究表明:运动员心理、生理、专项素质、专项技能对女子长拳难度动作成功率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空中转体速度、落地时的身体姿势是决定难度动作成功率的关健[16]。温佐惠在研究中指出2003年套路竞赛规则基本上在评分标准上达到了国际要求,但是评分标准中难度分值的增加,使大部分运动员在编排时只注重难度的编排[17]。

以上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较高水平比赛的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难度的编排与完成上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对难度动作编排与完成的分数、类别和级别的研究上,缺乏对三者之间相关性的研究。(2)在研究对象上,主要针对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对于中低水平运动员难度的编排与完成研究较少。(3)在研究地域上,偏向对武术套路竞技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对于很少在全国或世界武术套路比赛中拿牌的地域很少涉及。

3 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训练的研究

李江、王征宇2009年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专家访谈法等,对吉林省武术队的运动员进行调查研究,他指出难度动作是所有教练与运动员的重要训练内容,它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成绩,而科学的训练能够使运动员直接获益,提高难度训练的质量对运动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18]。林北生2008年对影响旋风脚720度成功完成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分阶段训练对旋风脚720度技术的掌握非常重要[19];代林彬、陈峰2008经研究认为难度动作的专门化训练是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课的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难度动作的技术要求及评分要点,充分利用各种科技手段来辅助训练,注重创新技术诊断模式和针对性训练手段,为难度动作训练创造良好的训练条件[20]。

4 结语

武术套路教学的方法篇2

论文摘要:文章采用文献综述、逻辑分析的方法将音乐和武术的内在联系起来,进行关于如何借用音乐来提高武术套路教学质量的相关理论研究。包括可行性分析、音乐和武术的内在结合阐述、结合时应该遵循的原则以及实际运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得出理论方法来指导武术套路教学实践。

论文关键词:音乐;武术;教学质量

武术套路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传授技术为主,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常会出现厌烦情绪。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很大程度地影响着武术的教学效果。作者认为:音乐的曲调变化与武术运动中的节奏变化有着奇妙的内在联系。将音乐用于武术套路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为了使中华武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目前国家对武术教学的模式改革日渐重视。因此有更多的习武者或学者开始着手于新模式的研究,但大部分的研究还只是在武术基本理论方面。本研究以创新的思想将音乐和武术套路教学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1.研究目标

1.1通过查阅文献,应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音乐与武术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分析,从而得出两者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探讨音乐和武术套路教学该怎么结合。

1.2在理清了音乐和武术关系的基础上.研究音乐和武术套路结合的作用,以及音乐与武术结合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形成音乐和武术结合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1.3对音乐和武术的内在功能进行联系,得出音乐如何与武术结合,从而使音乐和武术套路教学结合的理论得到完整化和系统化,来指导以后的武术套路教学。

2.结果与分析

2.1将音乐与武术套路结合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可行性阐述

武术套路是一种注重动静疾徐、刚柔相济、节奏分明的武术形式。音乐是以节奏、旋律等构成的听觉艺术。音乐具有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特点。希腊人认为.音乐对运动员的心理、身体能力等能够产生惊人的刺激作用。在我国.音乐运用于武术,史料也早有记载。早在公元前l1世纪。西周就有以“击刺之法”配以音乐的武舞,称为“舞象”也可称为“象舞”,以周人灭殷为题材的《诗经·维清》中,郑注日:“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武王制焉。”疏日:“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作乐,象而为武,号其乐为象舞。”此典故中的“象舞”及“武舞”都与武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是此处的“武术”是广义的概念,既可以指技击武术也可以指武术套路。而唐代家喻户晓的“剑舞”已接近现代的配乐武术表演。

武术套路的练习伴随着优美的旋律,会激发学生练习的激情,更能收放自如地展现动作,使武术动作、音乐和情感达到高度的融合。传统的武术套路教学方法古板、情境沉闷、练习过程乏味枯燥,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效果就更不用说了,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使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一点一滴地丧失。鉴于这种现状。我们理应对武术教学环节进行思考,将音乐和武术套路教学相结合。合适的音乐和武术套路的结合有利于武术套路的习得和掌握。

今天,在各种武术表演赛上,通过借用音乐的独特性与武术的攻防技击相结合达到与人共鸣的效果已经不可或缺,这其中在太极拳的学习上最为普及,主要是因为太极拳的动作节奏缓慢流畅,容易与音乐的节奏相结合。当然,要将音乐加人到速度更快、难度更高、衔接更多的武术套路上来还有待进步的研究和发展。

2.2音乐与武术套路的联系

2.2.1音乐具有的独特本质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它由曲调、节奏、旋律三大要素构成,音乐把空间变成旋律,把时空变成节奏。形成有序的节拍。同时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源于生活,具有节奏鲜明、旋律优美、风格各异的特点。它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让人达到共鸣的效果,直接撞击人的思想。

2.2.2武术套路具有的独特本质

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础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式的传统体育。它有提高身体素质、健身防身、锻炼意志、培养品德等作用。武术套路是由连串的技术动作按实战中的攻防作用组成的一整套动作.每个动作中都包含着方向路线、劲力方法、停歇顿挫等要素。

2.2-3音乐和武术的内在结合

在进行武术套路练习时,用力的大小、动作的转换构成了武术动作的节奏变化。音乐以它独特的旋律、节奏、节拍与运动产生联系并产生作用。在音乐中进行武术套路教学.就是把音乐旋律和节奏与武术套路的动作、方位、劲力等巧妙地结合起来。

2.3将音乐与武术结合对武术套路教学的作用

2.3.1配乐可使学生学习武术套路时注意力集中

在武术套路中采用配乐式教学,由于音乐的频率、强度和节奏传人人体的听觉中枢神经后会引起各种不同的共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强学习效果。另外,优美的音乐能提高神经系统的传导速度,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使人的精神中枢兴奋。精神振奋。学生在欢快优美的音乐伴奏下练习武术套路,注意力容易集中。

2.3.2配乐能促进武术技术动作的习得

在练习武术套路时,音乐的节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时间感和节奏感,使其前庭器肌肉、肌腱、关节囊等本体感受的反馈信息建立新的联系,形成所需要的正确条件反射或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有利于武术动作技术的形成。

2.3.3配乐有利于正确动作的强化

在音乐的伴奏下,运用表象训练对刚刚建立的武术动作技术图像在大脑中反复描述。使正确的动作技术得到强化,加深武术动作技术在大脑中的记忆,有利于武术动作技术的形成和强化。

2.4音乐与武术套路教学相结合实际运用时注意的问题

2.4.1根据武术套路的整体风格来选择音乐

音乐的风格要与武术套路的风格保持一致性,才能突出整体的效果。优美稳健、轻巧柔和、舒松开展的武术套路可以选用一些中等速度、流畅轻盈的乐曲。像轻音乐、影视歌曲和民间曲调等,这样轻松愉快的音乐,能使练习者更容易融人情境。对于快速的、粗犷的、气势恢弘的武术套路,应该选用一些节奏感强、比较狂放、雄浑有力、具有强烈震撼感的音乐,像富有民族风格的鼓乐和地方特色的笛乐。这样的音乐配合运用才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能起到调动教学时的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共鸣的效果。

2.4.2根据套路的不同类型来选用音乐

总的来说.从练习的外在形式和发力的方法上可以分为内家和外家。比如说:太极拳的轻柔舒缓,南拳的威猛刚勇,分别代表着它们的不同特点,那么就要根据它们的特点来选配音乐。在太极拳教学中配以节奏缓慢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典音乐.使学习者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进行练习,随着舒缓柔慢的音乐节奏,将轻逸沉稳、连贯圆活的太极拳动作与音乐结合。使音乐与武术的动作和风格融为一体。

2.4.3根据武术动作的技击方法来选配音乐

武术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攻防技击性。武术动作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节奏是武术的风格特征,在武术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体会武术动作的技击方法,选用的音乐应该配合动作的发力方式,使之巧妙地结合,也可以选用一些常见影视音乐来诱导学生练习。

2.5音乐和武术套路结合应该遵守的原则

2.5.1一致性原则

将音乐和武术套路教学相结合是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学会技术动作,因此,在配有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保持音乐快缓、停起等和武术动作的疾徐、动静等衔接的一致性。

2.5.2共鸣性原则

音乐的配合要突出武术的气势,每一个发力动作的击出应该配合有力的节拍,当然,当动作缓和时音乐也应缓和下来,达到共鸣的效果。

2.5.3衔接性原则

每套武术动作都由一连串的动作组成,因此每两个动作之间都会有相应的停顿和衔接。在两个动作进行转换的过程中,音乐应该尽可能跟随套路静则静、动则动的效果进行选择或编排。

2.5.4整体性原则

一个武术套路的整体性影响它的效果和响应。音乐的选择应该与武术套路整体特点相结合,根据套路的难易、快慢等因素来编排合适的音乐,使武术套路的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3.结束语

武术套路教学的方法篇3

一、体育运动学校武术教学目标的特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的特点以及国内外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育实数框架的新标准。它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拓宽了课程学习的范围,将体育课程学习的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这五个学习领域的划分真正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发挥体育课程健康育人的功能。由于中小学的体育课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就是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按照这个课程目标,学习内容被划分为五个领域,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这5个学习领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而且各个学习领域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身体练习来完成的,不可能把这五个学习领域隔离开来进行教学,更不可能理解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通过理论课、知识课来教育完成,它都是在身体活动课程当中来完成的。所以,了解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思路和想法是很有好处的,在培养武术教师上武术课时,教什么内容,如何去教,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等工作,是值得深思的,很多地方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注重武术基本功的教学

武术基本功是学好武术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接受武术套路的学习。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练习,内容非常丰富,按身体部位和练习形式可分为类:肩臂练习、腿部练习、腰部练习、手型手法练习、步型步法练习、跳跃练习、平衡练习和扑滚练习。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结束大学体育必修课以后,许多套路已不能再完整地练习,但所学基本功动作,如腿法练习种的正踢腿、侧踢腿、里合腿,外摆腿等直摆性腿法,前蹬腿、弹腿、侧踹腿等屈伸性腿法,各种掌法、拳法、腾空动作以及发展柔韧相练习的各种压腿压肩和下腰等动作,学生多能很好的完成,也能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三、抓好动作组合练习的教学

武术动作组合练习是指把几个基本动作有序地编排起来,遵循武术的基本要求,结合身、眼,手法、步法及精神进行练习。组合练习是套路练习的必要准备和过渡。武术套路是由多个组合按照套路的风格,特点有机编排而成的,组合练习掌握好了,进行套路练习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也就提高了学习兴趣。

在进行组合练习时,重点应放在动作规格、劲力协调、精神上,体现出武术的形神结合、内外合一、攻防兼备的技击特点。反复的组合练习,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既为套路练习打下很好的基础,又为学生日后的锻炼提供更多、更便利、更有效的锻炼方法。

四、完善武术套路教学

武术教学在运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每学期一般开设2~3个套路,学生在1~2年的必修课中应该学到8~12个套路,学生除了完成必须的学分之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性格特点和爱好,有目的地选择3~5个套路作为终身锻炼的手段。

武术套路按其功法可分为内家拳法和外家拳法,同时也有徒手、有器械,有长兵、有短兵,有单练、有对练,等等。课程设置上应全面一些,而从难易程度上来讲,徒手的拳术套路比器械套路容易掌握,所以应先教徒手套路,以此来牢固地掌握武术运动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体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演练特点,才能教授有器械方法的器械套路。徒手套路练习是器械套路练习的基础。在进行徒手套路教学时,应注意:弄清套路中动作的方向、路线,使学生通过老师完整的套路示范、简明易懂的讲解,首先弄清方向和路线的曲折迂回,来龙去脉。掌握动作规格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动作连贯一致,用力顺达。准确掌握动作的劲力、节奏、精神、协调,达到内外合一。了解动作的技击作用,理解武术仰视无高的含义。反复练习,日臻完善,理解“拳打千遍,身法自然”的道理。

五、注意将武术理论教学贯穿于技术教学之中

武术套路教学的方法篇4

一、学生学习武术套路的现状

1、学习兴趣和信心不足。由于体育教师大都不是武术专业出身,本身对武术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只是按照体育课本上的要求向学生传授武术套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武术基本知识的传授。学生仅仅是从电影、电视或武打小说中对中华武术有所了解。而电影、电视或武打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被“神化”了的功夫对学生来说可望而不可及,反而对学生正面了解中华武术产生误导,从而使学生望而却步,再加上学生对学习武术的作用和意义不甚了解,所以学习武术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大下降。

2、有“怕学”情绪。武术基本功是练好武术的基础,而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就直接进行武术套路教学,没有强化武术基本功的训练。所以学生在进行一些复杂的组合动作和套路中的难度动作练习时,因缺乏较好的基本功而做不连贯,甚至做不起来。再加上武术套路表演讲究的是体现武术的“精、气、神”,讲究的是节奏感和手、眼、身法、步的密切配合,而在短时间之内,学生因为各种素质的欠缺而体现不了,所以产生“怕学”情绪。

3、有“厌学”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按照《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先教下肢动作,再教上肢动作,然后上、下肢动作配合教学。教学中自始至终都采用学习、复习、再学习的单一方法循环重复。学生往往是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的整齐划一的被动练习,学生几乎成了跟着练的练习机器和被动演员。课堂教学形式单调,教学气氛沉闷,再加上教师缺乏对武术动作功防含义的讲解,使学生容易产生武术套路就是“花拳绣腿”的想法,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二、武术套路教学的对策

1、注重武术基本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室内课和课余时间向学生讲解武术的基本知识,并有计划地把我国历代武术家“抗击外侮,保家为国,行侠仗义,锄暴安良,劫富济贫”等传奇故事讲给学生听,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武术的神奇魅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武术产生一定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之上组织学生观看我国优秀武术运动员表演的徒手、器械和对练套路,以及武术散打比赛,让学生了解武术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而且有着广泛的实战意义和锻炼价值。更何况武术又不受场地、器材、年龄、性别等条件的限制,每个人都能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武术项目进行锻炼,并向终身体育方向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2、加强武术基本功的训练,为学好徒手和器械套路打下基础。“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武术同其他竞技体育项目一样尤其要注重基本功训练。在体育课上,教师应加强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训练,有侧重点地选择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基本手型、手法、腿法和简单组合动作,并结合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加强训练。我把长拳中的五种步法结合手型、手法编成一套武术操,并配上“中国功夫”磁带,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既陶冶了身心,又练好了武术基本功,为今后的套路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演”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武术的基本动作后,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教会学生如何识图,如何把图和文字说明结合起来,从而为学生自学武术套路打下基础。再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学生带着课本走上操场,自己按照图示和文字说明进行练习,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在“自练”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要及时组织学生与他人一起共同练习。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共同解决套路中的疑难问题。学生无法解决时,教师适当地进行语言提示和难度动作的示范,并与学生一起积极探讨套路动作的攻防含义。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积极探讨、交流,既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武术套路教学的方法篇5

武术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技击术。它按照踢、打、擒、拿、击、刺等技击运动的规律组成套路,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来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旨在通过学习或演练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的一项体育运动。

一、武术运动的源起极其发展

关于武术的起源,尽管各方学者说法不一,但都有一个共识:即武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项民族体育运动,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比较传统的说法是我国的武术源于原始社会,当时人们为了抵抗毒蛇猛兽,就用最原始的、最简陋的工具如棍棒等作为工具去捕杀猛兽或模仿猛兽的动作与野兽搏斗,在此过程中逐渐累积起来的格斗和扑杀技能可以说是武术格斗技术的萌芽。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类战争的出现,这种原始的狩猎格斗和扑杀技能逐渐演变为战场上士兵的搏斗技巧,武术也因此逐渐演变为以军事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专门的格斗技击教育。

在长期的武术演练过程中,人们发现演练武术不仅能够提高格斗的攻防技巧、搏斗能力,练习时的气息调整还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于是,人们就将武术训练用作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体质教育的手段之一。运动形式也由以技击为主的技能训练演变发展为形体兼备的武术体系,最终成为了具有丰富内容的体育运动项目。

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运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锻炼身体的运动项目之一。1958年,武术被列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在高等学校中开设了专门的武术专业,由专业人员在传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广采众家之长并将之传授给下一代,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武术运动在全国青少年中的普及和提高。

伴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武术也不断走出国门,广泛流传到世界各国。2000年,国际奥委会将中国武术正式列为悉尼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标志着中国武术登上了更为广阔的世界体育舞台。

二、武术运动的特点

(一)内容具有广泛性和适应性

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由拳术和器械套路构成。其运动的内容、运动形式丰富多样,能够适合不同的运动人群需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如有适合竞技运动的对抗性散手、推手、短兵,也有适合不同年龄、性别、体质条件的各种拳术、器械套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对运动量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动作套路进行演练。同时,练习武术所需的场地、器材可以因陋就简,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器械的有无随时随地的调整练习内容和方式,不受时间、地点、器材等外界条件的约束。

(二)运动形式以套路动作为主

套路运动是武术运动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踢、打、摔、拿、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结合搏击动作及身体各部位锻炼的需要,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编成一个相对固定的成套动作。每一个套路都有相对固定的动作要求,有的套路有由包括“起势”和“收势”在内的几十甚至上百个动作组成,少的套路也有十几个动作组成。各个套路的长短刚柔不一,风格各异、各有特色。

(三)动作具有技击性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的内容,主要用于战场上的搏击,与古代的军事斗争是紧密相连的,其目的在于制服或杀伤对方。在实用中,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受套路动作及竞赛规则的制约,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其运动的一招一式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

三、武术的教学基本原则与方法

(一)武术的教学基本原则

1.寓教于乐、激发兴趣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内在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用新颖、形象、生动、简练的教学语言讲述套路的动作路线,用正确的、轻松优美的动作演示套路动作,以此激起学生学习武术的愉悦之情、喜爱之心,从而主动参与武术学习。

2.逐层推进、循序渐进原则

人们从感知事物到认知事物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到抽象的渐进式过程。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复杂的武术套路动作,必须遵循人们的认知规律,从最基本的套路路线、动作步型等最简单易学的基础开始教学,再逐步过渡到技击方法及形神兼备的训练,如此逐层渐进的开展教学,才能改变武术“学得慢,忘得快”的现象。

3.个性化指导、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身体状况还是心理状况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个体在特殊能力(如体育、音乐、绘画等)方面所显现出来的天赋差异性更为明显。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而由于个体的差异,不同学生的运动能力、学习反馈能力、运动协调平衡能力以及他们的动作的节奏韵律感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一样的学习效果的。因此,在武术教学时,在兼顾全体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照顾学生个体的差异,确实如“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如此才能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4.直观性与整体性原则

无论是对抗性的武术比赛还是表演套路,武术的表演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汉代的打擂台有“三百里皆来观”的盛况,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的描述。因此,武术教学应先通过教师准确、优美的套路演示或通过图片、真人示范教学录像、有关武术的经典电影等方式让学生在观摩中激起对学习武术的强烈愿望,并对武术套路的动作路线、动作姿势、技击方法等有个整体、完整的动作概貌印象,这样即符合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保证了武术套路教学的完整性与艺术性。

(二)武术的教学组织方法

1.讲解与示范法

讲解与示范是使学生形成正确动作概念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套路动作的名称、方法、要领、作用和要求,并辅以动作演示,让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观摩感知动作,从而建立起动作的概念,获得基本的知识。授课时,教师结合动作名称和术语讲解示范。如教“搂手弓步冲拳”这个动作时,教师先向学生解释该动作不仅说明了下肢的步型,同时也指出了上肢的手法及运动形式,同时强调练习该动作的要领、要求等;然后一边进行讲解一边慢动作示范演练。这样,学生在明了动作要领的同时,形象、直观的理解了动作的结构和神态。

2.整体与分解法

每个武术套路都是由多个不同类别的单个动作组成。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先做完整的套路动作讲解、示范,让学生先有一个整体的套路动作概念,然后将套路分解成不同的小节进行示范、讲解、领做。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分解的动作后,再将动作组合起来练习。如:三路长拳中的“大跃步前穿-接弓步击掌”这个动作,可以分解成:下肢练习(蹬跃-仆步-弓步)――上肢练习(手臂的挂摆一搂-推)――上下肢的配合(蹬跃-挂摆-仆步、抱拳、立掌-弓步、搂、推)――配合眼法、身法整体教学等四个步骤进行讲解示范。这种整体性与分解性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将复杂难学的套路分解为简单易学的动作,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3.练习与巩固法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表明了反复练习在武术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初步掌握套路动作后,要想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加以巩固,才能达到熟练运用、强身健体的作用。练习巩固以集体练习和分组练习、个人练习为主要形式。

集体练习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动作示范及口令指挥下集体复习,一方面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动作,培养集体主义感,另一方面通过集体练习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动作上存在的共性问题,便以统一纠错。

分组练习是教师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并指派班级中动作掌握较好的同学负责,每个小组在教师的统一领导下,采用口令或领做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这种练习法,能够让每个学生更加准确、快速地掌握动作,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在集体训练及分组练习后,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安排学生个人练习,让学生能够边想边练、增强记忆,巩固动作,尽快地独立完成动作,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教师应该根据武术运动本身的特点,结合教学反馈情况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如根据武术动作具有技击性的特点,可开展攻防、双人或多人配合练习,或通过教学比赛等方式,提高武术学习的趣味性、实用性,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要提高武术运动的教学质量,必须从武术运动自身的特点出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武术教学既生动活泼,富有民族特色,又有教学相长,互为作用,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颐.体育教学原理、原则、范畴\[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2\]武术编写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参考书《武术》\[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姜景平.武术运动\[M\].湖南科学出版社,2005.

武术套路教学的方法篇6

体育教育专业 武术课程 教学内容 改革

1 前言

武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负载着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具有展现民族精神、弘扬历史文化、倡导新的道德观念、推动华夏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崭新的社会职责,其特殊的教育功能,是其他体育项目无法取代的。体育教育专业肩负着为全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师资队伍的重担,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如何能够在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下,掌握一定的强身、防身的方法与手段,对中华武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将其弘扬传播下去,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武术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2 目前武术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2.1忽视拳种

武术课的内容泛化和竞技武术翻版化。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武术课程中所教内容称作初级拳术、器械,没有名正言顺的重视所教内容的拳种属性,其结果一是没有了拳种的概念,拳种本身的文化性大打折扣,仅从拳种名称就可见一般,如长拳,寓意了一种中国人比类取象的思维,取“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之意韵,称长拳,如果仅以“初级拳”名之可想而之。其二,武术课程内容泛化,如有的学校武术课内容设置增加了其他项目,或者是几个拳种杂合,教学主题不清楚,严重影响了武术内容逻辑结构,自然会影响健身效果以及学生对武术的喜爱。其三,所教技术风格都是竞技武术的翻版,就连贯以拳种名称的一些课程,由于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拳种的特点也被异化(如体育院校的传统武术课),造成同学厌学,遗忘严重,有的同学反映“没有感到传统拳的特色”,阻碍了学校武术的发展。

2.2偏视套路

先是长期套路,后是淡化以至淡出套路。自从武术进学校以来,普通大中小学的武术课程内容主要是套路,直到现在多数学校的武术课程依然是以套路为主,长期武术课内容只以套路单一形式出现,而且,内容重复陈旧,确实没有得到师生的真正喜爱,甚至有人认为武术项目,“虽然己有30多年的学校体育开课史,但并没有解决武术进入体育课的实效问题,没有实效的教材,不应当再做安排了。

2.3弱视应用

中国武术式的技击攻防性长期被视而不见。武术本身具有明显的技击性,而且,颇具中国特色,可是由于各种“唯技击”等思潮影响,武术的这个特性长期被埋没,所以早期在学校武术中几乎看不到攻防练习,随着人们认识和思想的进步,终于意识到了武术的技击功能,如《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了“强调应用”,结果由于继承武术固有技击内容的匾乏和认识的表面化,一些人在武术课中增加“散打”就认为是武术的“应用”称其为“三双教学法”,意为“武术教学模式的改革,发挥了套路和散打项目的优势,弥补了二者之间的不足”把没有内在联系的套路和散打杂合在一起,其实是对完整意义上武术拳种技击性的抹杀。

2.4轻视文化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反映。我们常常谈“武术是民族宝贵文化遗产”,事实上武术确实如此,可是我们做的远远不够,以简单的礼仪文化为例;由于缺少了应该的操作规范,使得象贻拳道那样的鞠躬礼仪被众多学生家长接受,显得贻拳道有文化品位,时尚,吸引了大批练习者,甚至对学校武术构成巨大冲击!

总之,由于没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武术本质,造成武术的肢解与拼凑,学校武术长期名存实亡。学校武术的开展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从武术自身看,没有充分认识武术整体特点,肢解或拼凑武术是根本原因,肢解武术时,当套路沦落为与体操无异时,人们至少可以反问我为什么练武术(套路),当散打变的雷同自由搏击时,学习其他技击项目不也是可以的吗?拼凑武术时,试问这是武术的吗?怎么和别人一样呀?今天我们看到的学生喜欢学习跄拳道,喜欢健美操,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正视我们的武术吗!

3 武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原则

突出拳种。这是武术自身特点决定的,也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众多拳种是中国武术重要的形态特征,拳种的内在含义是“技术和理论体系完备”,这里技术完备的含义是指武术所具有的功法、套路、应用三位一体的技术教学训练整体内容结构,这一内容体系可以产生出健身、娱身、防身的功效,而且这样的功效本身也是整体效应,即寓健身性于技击性之中,技击性与健身性又产生愉悦身心的作用,三者之间互相作用,互为因果,这样可以满足健身、防身、娱身等不同学生的需求,理论体系完备的真正内涵,除了丰富和深厚的技击理论外,透过技术操作的理论层,更深层的是其中寓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如中国哲学、医学等内涵,由此可见拳种的多重价值功能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全面健康的需要,所以必须正视和发展拳种,使拳种成为学校武术课程的主要内容。

优化套路。这不仅是长期学校武术教学的延续,更是深化和发展,因为套路是武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富有民族独特性的运动形式,更是承载武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优秀的武术套路极具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也是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内容,只是不要一味地重复没有内涵,缺少功效的如同嚼蜡般的劣质套路,因此,不是“淡化”以至“淡出”套路,而是,应该继承和整合乃至发展创编出优秀的套路,赋予套路特有的教育功能,所以,我们提出了优化套路,强调应用。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武术的必然与回归,同时也是广大青年学生所喜爱武术的真正初衷,强调拳种化的应用是武术的必须和本质特点的表现,因此,无论从学生的需要还是武术的自身性质要求,都必须强化突出,纠正以往的唯套路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弘扬文化。前人发出了“技击乃末技”的感叹,并不是说技击不重要排列在众多技艺之尾,其实是说当你达到技艺之巅时,技击己经成为过去,获得的是“道”,这里的“道”是文化精神层面上思维、德行、境界的提升,传统武术之所以有“武艺”、“道艺”之分,一代武学大师孙禄堂先生之所以创立“拳与道合”思想,都充分体现了武术所追求和反映的文化精髓,而这种道的具体体现正是民族文化的弘杨和精神的培养,这不仅是社会对武术的要求,也是武术教育的必然,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必须!

4 武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确立

4.1“一体两翼”体系及其含义

一体是指功套用有机统一体,这是武术自身性质所决定的,舍此将难以称其为中国武术课程套用的具体内容是构成武术课程教学内容的主体,这一主体结构贯穿武术课程的始终,可以具体情况在局部有所侧重和增减,但是,这一结构不能也不应该破毁,而且,就武术某一拳种的课程而言,其自身也要保持该系统的功套用特殊性。

弘扬民族文化是一翼。这是宏观上社会对武术的要求之一。武术不单纯是一种体育运动,肢体活动,他本身在传统文化中孕育产生,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思想,武术教学训练本身就是弘杨民族文化,这也是当今社会对武术的要求,因此,这将是武术课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这一内容一方面寄托在一体上,一方面通过理论教授等途径实现,但是,要有具体的操作内容,如对武术动作名称的记忆,了解动作含义等手段落实到实际课程中。

塑造个性品质是另一翼。这是学生和社会双重作用的要求。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武术特有的民族精神对塑造学生个性、品质以及民族精神都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同样是武术课程的主要内容,不能缺失。

这一内容体系同样要有可操作的内容,如武术礼仪规范,行为要求,包括着装、仪表的要求,通过具体行为塑造个性品质,提高精神气质。

整个“一体两翼”内容结构反映了大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所要求的“健身性与文化性结合、科学性与可行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结合”。

4.2建构功套用本体内容

依据课程目标、选编原则,我们选取有一定群众基础,且对青年身心影响作用突出的长拳类作为教学内容。

按照桩功――套路――用法结构编排。

具体程序为:按照基本功――单势动作――攻防练习――个人套路――对练套路――对打应用。

功法选择桩功,马步、弓步等练习。

优化套路。精选技法,精编套路。由于课时等条件限制,我们只选取主要的步型桩功动作,单势基本动作包括长拳中常用和基本的拳、掌、勾三种手型,弓、马、仆、虚四种步型,冲、贯、勾、推掌四种手法,蹬、弹、瑞、鞭、勾踢五种腿法和摔、拿等动作,体现出踢、打、摔、拿四类主要技法,但是,我们只选取最为基本的1~2种技法。

强调应用。单势练习紧密结合单势的攻防练习,又将单势动作以套路形式串联起来,再把攻防练习同样用套路的形式连接起来,最后,适当做无条件的应用练习,整个体系较完整地反映了长拳类的技术体系。

4.3提出弘扬文化利精神的措施

技术传承本身就是弘扬文化和培育品质,但是,我们还要用具体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和养成优秀品质,反映出文化精神!

突出武礼规范。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技术内容,还包括了武术特有礼节和行为规范,如上课前先行抱拳礼,对练开始与结束行抱拳礼。

培育个性品质。练习中,特别是在对打中,在正确的技术情况下,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怕苦的拼搏精神,如果对练中出现失误不得有相互抱怨责备言语,通过练习培养互帮互助的和谐人际关系,老师讲解动作后学生要点头致谢,培养谦虚有礼貌的品行。

5 结论与建议

5.1.1目前学校武术教学内容问题:由于对武术本质认识的偏差,造成武术的肢解与拼凑,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忽视拳种、偏视套路、弱视应用、轻视文化等弊端。

5.1.2构建武术课程内容体系原则为:突出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杨文化。

5.1.3学校武术课程的具体内容体系结构为:一体两翼,功套用统一为本体,弘扬民族文化,塑造个性品质为两翼。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70-171.

[2]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体育文化导刊,2003,(4):17-21.

[3]蔡仲林.试论学校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2):9-10.

[4]王智慧,等.对我国近现于均学校武术内容及活动变迁过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

武术套路教学的方法篇7

关键词: 现代竞技武术竞赛规则 武术专业教学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华民族瑰宝――武术也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局面。作为武术推广中占主体地位的武术教学随之也应产生新的变化。因此,深入研究竞技武术套路规则,并将其贯穿于武术教学过程当中,根据武术套路运动特点和发展方向,采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并结合专项技术的要求,加大对武术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是广大武术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同时武术教师要为促进武术全面发展、与世界接轨作出贡献。

1.现代竞技武术套路规则特点

现代竞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内容更加细化,评价更加科学化,竞赛规则的可操纵性提高,降低了评判的难度。竞赛规则的改变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内容结构编排较为简练,注重突出难度,动作其次。竞技武术套路演练追求动作演练的艺术美感,给观众、评委视觉上美的享受。优雅的音乐、华丽的服饰与武术套路动作演练的无限美感,增强了武术套路表演的效果。

1.1现代竞技武术竞赛规则评判内容细化

现代竞赛规则将套路评判分为动作演练的质量、动作演练的水平、动作难度评判三个组成部分。裁判员的工作也相应地分成了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评判工作。裁判组设有两名副裁判长,裁判长参与B组裁判员的评分,第一副裁判长参与A组评分,第二裁判长参与C组评判评判工作。A组裁判一般由3名裁判组成,主要负责动作演练的质量和错误动作规格扣分。B组裁判一般由3-5名裁判组成,主要负责整套动作演练水平的评分。C组裁判由3名裁判组成,主要负责难度动作的加分[1]。裁判分工的细化使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评判更加科学化。

1.2现代竞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突出难度动作的重要性

在现代竞赛规则内容中提高了难度动作在评分中的比重,因此,难度动作的演练水平和完成的质量成为决定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所以难度动作在竞技武术套路内容结构比例中占的比重加大。新的竞赛规则将难度动作分为A、B、C三个等级,又将连接难度分为4个分数段[2],设置了难度动作加分(包括动作难度和连接难度以及器械抛接难度),并对难度动作进行了量化,确定了难度等级和分值,制定了相应的难度动作难度等级记分值确定表。

1.3现代竞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可操纵性提高降低了评判的难度

现代竞赛规则对竞技武术套路评判标准进行了细化。竞赛的评判标准的可执行性增强了。这样使评判的内容更加清晰,降低了评判的难度。其次由于难度动作的分数提高了,武术比赛更有层次感,区分度更高。比赛过程中难度动作完成的质量往往成为决定比赛成绩的关键。难度动作分数量化使武术竞赛评判更加科学化。总的来说新的武术竞赛规则降低了评判的难度,使竞赛评判的可操纵性增强了。

2现代竞技武术套路规则对武术专业教学影响

竞技武术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竞技项目,就套路而言,其内容丰富,动作结构复杂,形式上有单练、对练、徒手、器械等,都表现出较强的个体性。但对于武术教学而言,教师面对的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与专业武术运动员有较大差距。因此,教师应在充分了解现代竞技武术套路规则及武术套路运动特点和技术发展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素质训练手段和方法,坚持专业化、强度化和科学化的原则,全面提高和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使学生身体素质直接促进技术的掌握和发挥,从而提高学生武术套路技术水平。

2.1竞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引导武术教学更加侧重身体素质训练

由于竞赛规则中提高了难度动作的评判分值,所以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内容编排上注重突出难度动作,一般1、2两段会堆积大量的难度动作。由于难度动作数量的增加,武术套路内容结构编排上趋向于简练,但对演练者身体素质要求也会随之提高,无论是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等方面都要求演练这有一个更高的层次。因此,新规则实施后,教师指导学生在注重难度动作训练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套路各项身体素质的训练,使学生的速度、力量、柔韧、灵敏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2竞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引导武术教学突出动作的实用性

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整套练习,整个武术套路中除了几个过渡动作外,其余的动作都有攻防含义,这是武术区别于体操、舞蹈的根本所在。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性,武术失去了技击属性也就不再是武术,这种只注重套路“形”的教学现状在竞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引导下将会发生改变。

2.3竞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引导武术教学强化动作的艺术性

所谓“美”是指武术套路中的武美表现力特征[3]。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动作演练趋于艺术化,艺术美是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武术套路动作演练具有两种艺术美:一种是外在形式美,外在美主要是通过华丽的服饰,夸张的难度动作表演,以及优美的音乐和舞台灯光协调配合体现出来的。另一种是表现内在的意韵美,例如:长拳套路中的难度动作演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轻灵潇洒飘逸之美,太极拳演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柔和缓慢之美,刀术套路动作演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勇猛彪悍之美。因此,教师在注重动作质量的同时,更应强调学生表现出一种意境美。

3.结论

现代竞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内容更加细化,评价更加科学化,竞赛规则的可操纵性提高,降低了评判的难度评判的难度。竞赛规则的改变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内容结构编排较为简练,注重突出难度,动作其次。因此,教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应强调身体素质训练,突出动作的实用性,同时强化动作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2]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武术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武术套路教学的方法篇8

摘 要 补偿性体能素质理论是南通市地区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教学研究的成果,本文针对高中武术套路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运用补偿性体能素质理论作用于高中武术套路教学实践,试图矫正武术套路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提炼有效教学的路径,探究高中武术套路教学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 补偿性体能素质 高中 武术套路 有效教学

一、补偿性体能素质的理论阐述

“补偿性体能素质”是南通市教研室主持的江苏省第八期教学研究课题“中小学生补偿性体能素质有效教学设计的案例研究”研究成果,它是“与体育课堂学练内容有内在联系并与之互为匹配的、与健康相关和与动作技术相关的各种素质练习或活动”。该理论主要体现体育课堂的素质练习要与技能学习在学练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在技能的发展上要具有针对性,在内容择选上应该是服务于技术技能的学习进程,有利于技能的形成和掌握;反之,技术技能的形成的同时,促进体能素质的发展。

二、高中武术教学现状分析

武术拳术套路是高中武术教学模块必修选学内容之一。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提高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中某一或某些项目(如有一定难度的武术套路或对练等)的运动技能水平”。但是,纵观目前高中武术教学,不难发现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学段间的武术技能学习的不连续

这里指的武术技能学习的不连续,并不是指教材内容安排的断层或不连贯,而是指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前,武术套路的学习没有形成系统,导致后继的学力脱节,造成武术技能基础薄弱的现状。具体表现为,小学武术基本动作和基本功教学的缺失、初中组合动作或组合套路的学习的不到位。

(二)学习内容的线性排列,影响学生对套路学习的整体感知和掌握

在现状高中武术拳术套路教学中,往往遵循着这样的古训:“入门先学基本功,打好基础练拳术,学好拳术学器械,最后才能学对攻”来组织高中武术的教学,以“基本动作、基本功―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对攻”的线性排列模块学习内容。这种排列本身并没有错,但它忽视的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影响了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对后继套路学习的整体感知和把握。

(三)学时素质手段与套路技能学习内容设计分离,未能形成体能与技能的同步发展

武术套路的教学一般以技术教学为主,具有密度大强度小的课堂教学特点。因此,教师本着促进学生体能全面发展的原则,在武术套路学习之余,选择形式多样的素质练习,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发展。但是,这些素质练习安排与教材学习之间的互不包容,互不促进,甚至根本就没有关系的课堂设计与教学,往往造成课堂教学的耗时低效。

(四)学生认知上的误区,影响学习的进程

高中学生对武术功能和价值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他们往往受到传媒或文本教材的影响,给武术运动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在选项学习的初期,由于没有真正认识到教材本身蕴含的民族文化和健身价值,学习中往往存在急功近利,重套路表现轻基本功练习、重攻守技法轻武德修为、重外在动作规格展示轻内在意识精神和呼吸的配合等现象。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往往牵制着学生学习进程。

三、高中武术与补偿性体能素质理论有机结合,构建高中武术有效教学课堂

(一)重构高中武术拳术套路教学内容体系,组织有效教学

1.高中武术套路技能在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学习同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把套路技能的整体感知和把握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将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基本动作和基本功贯穿于模块学习内容之中,在教会与掌握套路技能相关的基本功和动作后,开展组合动作或套路的学习,以套路的技法和特点为学习主线,在实际的练习中强调形正(基本动作、基本功和套路中单个动作)神似(意、气、神、力的合一)的教学效果,进而把握“内外合一,神形兼备”的武术精髓。

2.基于学生基础薄弱的现状,模块整体设计时,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和现有学力,进行科学、合理地重组教学内容。以组合动作(是武术套路的主干)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技能和技法的学习为教学重点,以基本动作和基本功为补偿性体能素质内容。在学练中,通过学习和掌握套路技能为学习主线,同时加强相关基本功和动作练习,确保学生体能与技能同步发展和提高。

3.对于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补偿性体能素质内容的处理和安排,应力求体现教材处理的生活化、练习形式的游戏化、练习手段的多样化;素质练习手段与技能学习手段在学练结构和发力顺序上遵循相近性;补偿素质内容穿插于整个模块技能学习过程中要体现全面性(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和灵敏等)和系统性。

(二)抓住学习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有效教学

1.补偿性体能素质理论中补偿性体能素质的安排,是为技术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而服务,是针对学生掌握学习重点和技能学习过程中某一技术环节完成时体能缺陷或不足所安排的身体练习手段。对在技术技能的学习时,该素质练习在运动形式、运动线路、发力特征上对于主教材的学习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它的课堂设计价值是为了学生掌握技术形成技能。例如,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眼法教学时,教师除了强调“目随手走、目随势注”和“以眼传神”的要求外,还可以设计新颖、独特的眼球操,配合“左顾右盼、上瞻下视、左右环视”的口令来训练学生眼球的灵活性。再如在准备活动中采用直臂绕环练习时,要求学生松肩活腕,一则是提高学生肩关节的灵活和运动幅度,同时又为套路学习中抡臂型动作做好铺垫和补偿。

2.教学本质是教会学生学习,学习过程是由认知上的冲突通过启发诱导到达成共识的过程,是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掌握技术技能重点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材、教法和学法时,用补偿性体能素质的认识论,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抽丝剥茧,抓准技能学习的重点;根据学生现有学力和体能,定准学程中的难点;依据技能形成的最近发展区,选准补偿性体能素质练习手段,科学、经济、高效的达成教学目标。高中武术教学应抓住套路动作的形成和演练中技法表现为学习重点,实践中把握分动施教,串联组合,整体形成的教学思路,将套路演练的技法和特点贯穿于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辅助于补偿体能素质发展,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学力基础后,结合教师指导解决学练中的认知冲突,探究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三)突破陈旧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主体能动,形成有效教学

高中课程标准倡导的是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教学的最高目标是教会学生会学习,武术套路的学习也不例外。“授以鱼,不如授以渔”,因此强调在高中武术教学中,应让学生整体把握武术教材的价值、武术套路运动的表现形式及其技法要求,基于该要求设计有利于技能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组合动作(是套路形成的主干)或套路学习模型,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或基于这种模型的学习中去掌握套路学习的方法(识图、线路、精气神表现),再运用学得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套路学习,甚至达到自编拳术套路创新水平,这种学习方法到运用方法的过程,反应出的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是一种真正体现学习质变的过程。这种由学会到会学的过程才是有效教学形成的本质呈现。

四、结束语

上一篇:关于口腔健康的内容范文 下一篇:网络安全紧急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