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育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17 17:11:28

武术教育教学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武术的核心价值;教育教学;现状

1前言

武术的内涵是什么?文化的内涵又是什么?若是每一个国人都静下来沉思这两个问题,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那么,我们的传统武术就更加绚烂了。没有文化精神充饥的社会是空感的,那么丧失武术核心价值的武术,跟没有灵魂的身躯一样,干涸而又空洞。武术的核心价值体现的是攻防技击,目前竞技武术动作花哨,攻防技击不明显,实用性低,武德要求不严肃。大部分人群都是追求竞技武术,为打比赛,教学中的武术套路很少提到技击。技击方面也要体现个人的身体素质,包括技术,包括基本功。如果基本功达不到,就算练也难以达到。对于武术套路想向世界推广,光靠竞技武术是有局限性的。因为竞技武术里面的起跳旋转难度动作,随着科技的发达和更为科学的训练计划,运动员只要具备了完成动作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条件,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和训练,很快便能够掌握。对于这一点,竞技武术利于推广,因为容易被模仿。但针对武术推向世界来说的话,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功底和内涵也难以说服世人。传统武术的动作是跟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不仅有动作要求,更注重武德;而竞技武术并没有要求这些,只要求训练按时到位,好好训练,肢体运动达到一定的要求、有进步,取得名次。

2传统武术精神的遗忘

2.1竞赛中传统拳的退化

传统武术很朴实,每一招都有技击含义和意识。动作并不好看,所以不被大众所采纳。李小龙创造了截拳道,而截拳道结合了咏春拳。咏春拳的攻防技击意识非常强,对抗意识也很强。可现在全国武术比赛中却很少人练咏春拳,现在的传统拳也讲究动作演练,动作也逐渐向往花哨空架。动作演练是靠照镜子寻找美感,技击意义淡化,讲究速成,退化的是武术的核心关键内容,即技击性。

2.2教学中传统思想忽视

思想是指引行为的引导者,行为的正确与否需要思想的指引,而中国的哲学精神便是我们传承传统武术的靶心和指导者,把中国的哲学思想精神真正融会贯通到中国传统体育的肢体形态中去,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功能和教育功能。而目前的武术教育中,武术的精神、武术的内在特点经常被忽视,武德也只是嘴上说说,实际性的表现并没有重视。比如训练场上,有的打赤膊训练,上训练场训练不穿训练鞋,器械摆放乱,拿着器械随意玩弄。场上运动员松散,场下混乱。进入训练房训练手机不调静音,训练场地脏。而传统武术对武德的要求很严格,提倡崇德,崇德指推崇道德修养,诚信正直,谦和忍让,见义勇为,遵守社会公德。有了功夫并不是要意味着要去打架。注重实现自我,自我约束的修行。所谓“健身修心”恰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德艺双馨这些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完美解释。

3传统武术文化的西化

文化观是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中国文化是独自创发的,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东方文化精神;西方文化强调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两种不同的文化特点也衍生了不同的世界观,中国自古以来不向外扩张,理想的民族关系模式是通过道德的教化去“协和万邦”;西方在民族方面讲究竞争,讲究斗争。[1]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儒道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渗透是有很大影响的。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基本精神,倡导一切都要因遁自然而不违背自然,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而行事,这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一致。“太和”出自《周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包含着“普遍和谐”的意义,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更是追捧于“德艺双馨”,尤其是重视一个人的德行,因为他所表现的技术是人之外的内容,重人轻物极大的尊重了人格,人性人品。儒家的仁义中庸,道家的修道积德,都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而西方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所以西方竞技体育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的价值观。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武术套路运动变得西方化和程式化,规则呈现不合理条款,运动员出现低龄现象。一味从形式上进行向西方竞技体育学习和模仿,结果走上了武术竞技化和套路表演的非教育之路。本土文化受到冲击和碰撞,从发展传统武术的角度来看,传播者重视技艺而忽略了精神伦理。然而技艺却也没有得到更精髓的提高,也在慢慢流逝了技击。

4传统武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思考

4.1明确发展目标

传统武术目标的确立有助于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把中国传统武术推向更高的平台上,让更多的人认识并喜忠于他。然而传统武术要想发展,就不能保持原有的状态,他需要新的结构,新的能源物;而这个需求也必然会带来传统武术的新变化。任何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更容易,也更愿意去接受简单的事物,所以传统武术未来发展趋势必须走简化道路。但所谓的简化不是创造些简单的动作,然后就算是完工,而应是在编创套路的情况下把武术的技击要领也要加上。每一招式都有具体用意和含义,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基础,让更多了解武术,接受武术者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练武术,使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更具有文化时代性。[4]发展方向应落于大众武术,以科学化的方法来提高大众武术练习的效果。我国大众武术科学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大众练习者一直在运用错误的练习方法,这使得练习者在长期练习中不仅得不到提高,反而出现受伤,从而极大地降低了练习者练习武术的兴趣,有的甚至就此放弃武术转而习练其他项目。因此,我们应加大科学宣传,树立科学的武术健身理念。[5]

4.2创编教授内容

首先,在编排新套路时要考虑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武术的核心价值即:攻防技击和防身自卫。在技艺方面主要突出技击实用、动作简单的武术套路,每一个动作都能够说得出和演示出目的和意义,从而更容易推广。比如说弓步冲拳的中国文化内涵,真正的弓步冲拳没有像竞技武术蹲的那么低,动作美感没要求那么严格,更需要的的是交手和对抗。根据左弓步冲右拳来讲,右脚和右拳真正的根部在脚上,左脚上前,右脚蹬腿,带动右手冲拳。力从根起,传导于腰,力使于拳面,力量的导引过程,力感的传动。教授基本礼仪和中国国学或经典哲学,这是学习武术技术之前必须学习的内容,以此激发和熏染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武术礼仪一定要受到传承者和学习者的重视,因为这是根,这是文化的根本。习武先习德,习好德再练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制定严肃的武德礼仪并执行是很有必要的。考虑到小学生没有抗击打能力,针对小学生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主要教授中国传统文化和武德培养,初步可以教授些武术的简单的基本功,以趣味教育为主。初中生依然继续学习武德方面,习练武术基本功,初步可接触武术的攻防技击动作,可逐渐做动作习练。高中生和大学生在这个时候有一定的抗击打能力和基本功,在这个时候还要进行武德行为考核,因为这样具有实践意义,再进行教授武术攻防技击套路。其次,练习传统武术能够改善人的心态,我们现在生活的法制社会完全用不着讲究谁最能打,而是个人修养素质显然在生活中更应得到重视,但社会人文气息确实有些难以齿口。老人摔倒,没人扶,没人敢扶。武术不仅仅只是肢体上的技艺,还包括武德。而武德是上文提到的:道德修养、诚信正直、谦和忍让、见义勇为、遵守社会公德。这需要武术传播者细心和负责的态度。对于武术学习者,武术传播者起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文化的发展,武术的传播都与他们有很直接的关系。

4.3提升道路自信

实现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和教育功能,我们缺少的是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我们的祖先,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强的把握,绝不轻易地动摇他们的自信,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恢廓的胸襟与极强精严的抉择。绝不轻易地崇拜或者轻易的唾弃。[2]不要让中国武术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如果脱离了必将成为空洞的乏味的肢体表演。[3]用我们自身的民族文化,用我们自身的体育魅力站住脚,推广和发展我们自身的文化,为实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再次璀璨而努力,为使现代传统武术体育不再蹩脚,为振奋自信民族精神而求真务实。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6]

5结语

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的大地上探寻自己的道路和办法。[7]同理,是武术发展出现了问题,那么就在自身上找原因,就应在哪里对症下策略。一个国家不能丢失武道精神,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方文明将在高校产生更多更深的碰撞,大学生多元化的体育方式是必然的趋势,但并不代表西方体育的强势发展必然会取代东方武术。更不能悲观的认为武术已到了非抢救不可的地步了。恰恰相反,目前的发展状况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改革高校武术发展方式的必要性,不是大家对武术不感兴趣,而是长期以来武术呈现给大家的方式过于呆板,单一。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希望从不同的视角或途径认识和接触到真实的武术。[8]不仅要注重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应注重其形式内容。将中国的武术的“精,气,神”展现出来。[9]“石在,火是不会绝的”。[10]在武术管理者和武术爱好者的坚持努力不懈下,我们应保持我们对武术产业的热爱之情继续并奋力传承下去。传统武术一定会更上一层楼。我们认为,即使法制社会不再那么迫切需要技击要领,但技击却能够给一个人带去自信,能够给一个民族带来勇猛,能够给一个国家带去权威。同时,武德却能够警惕人的处事方式,所以,武德教育为学校教育之需,学校教学为武德传承之力,为时展使命。

作者:金梅 单位:武汉体育学院武当山国际武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石爱桥.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

[2]鲁迅语录.

[3]王岗,李岩.中国武术:从荣耀之身到尴尬之境[J].武汉体院学院学报,2015(4).

[4]王宏军.从系统的观点看传统武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

[5]赵振洲.武术竞技趋势下大众武术发展研究——武术之乡菏泽县调查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4.

[6]2014年在访问欧洲期间的对话.

[7]2014年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我国历史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对话.

[8]赖锦松.大武术观视域下高校武术大众化发展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7).

[9]王岗,李岩.中国武术:从荣耀之身到尴尬之境[J].武汉体院学院学报,2015(4).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8-000-02

摘要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武术教育教学中“竞技表演”、“健身娱乐”的价值取向占据了主导地位,而“竞技表演”“健身娱乐”的价值取向在教学内容上基本把武术作为一种纯技术性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与推广,而非真正把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的技术性武术教学价值取向早已无法满足学习者对武术教学的需求,从而导致武术教学的诸多问题。为此,众多专家学者也不断研究尝试改变目前武术教育教学中的“单纯技术性”的现状。但当前我国高校武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实施现状到底如何,各高校是否有计划根据时代需要进行相关教学改革。为此,笔者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国当前高校武术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情况进行研究,以准确把握当前我国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为相关研究与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高校 武术人文教育 价值取向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高校武术教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与价值取向。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论文的选题与实施中通过互联网和检索期刊索引的方式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专著、期刊以及其他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全面了解当前武术教育教学人文价值取向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向全国26所普通高校发放调查问卷,以调查当前我国高校武术教育教学中人文教育开展情况及价值取向。所调查的高校分布面广,具有代表性。调查选取了辽宁省高校3所、黑龙江省3所、吉林省3所、云南省1所、广东省3所,河北省2所、湖南省1所、河南2所、四川省1所、湖北省1所、浙江省2所、江西省2所。

3.数理统计法

将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并进行常规统计学处理。

4.逻辑分析法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逻辑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武术教育教学中人文教育开展情况与分析

通过对我国26所普通高校的调查问卷可知(表1),在所调查的26所高校中仅有7所高校在武术教学中开展了人文教育,占全部高校的73.1%。而未在武术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高校则有19所,占全部高校的73.1%。由此可见,虽然武术教育教学中应该进行人文价值的教育已经成为为众多学者的共识,但当前我国高校武术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大部分高校的武术教师仍然将武术作为一种技术性项目进行教学。从而降低了武术教学的层次,也导致武术项目教学的可替代性,即武术会被认为是简单缺乏时代气息的花架表演,抑或是过时的古代格斗术。武术失去了文化的高度,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认为可以选取跆拳道、防身术等时髦的课程来满足表演与防身自卫的需要。武术则成为可有可无的可替代项目。因此,高校武术教学要想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项目,武术的人文教育的内涵则是不可或缺的。

表1高校武术教育教学中人文教育开展情况

开展人文教育院校 未开展人文教育院校 合计

数量 7 19 26

% 26.9 73.1 100

另外,调查显示,武术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7所高校中,有6所高校的教师认为武术课中开展人文教育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二)高校武术教育教学中开展的人文教育价值取向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在武术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高校中共有5个方向的人文价值取向,7所高校在武术教学中均选取其中部分方向进行教学(见表2)。其中,有6所高校选取了武术与中国古典哲学方向作为人文教育的内容;有4所高校选取了武术与兵法谋略作为人文教育的内容;有3所高校选取了武术与美学作为人文教育的内容;有2所高校选取了武术与宗教作为人文教育的内容;有4所高校选取了武术与人体科学作为人文教育的内容。

表2高校武术教育教学中开展的人文教育价值取向

选取的人文教育价值取向 选取院校数量

(1)武术与中国古典哲学

(2)武术与兵法谋略学

(3)武术与美学

(4)武术与宗教

(5)武术与人体科学 6

4

3

2

4

在五个人文教育价值取向中,武术与中国古代哲学价值取向被最广泛地作为开展人文教育的素材,这与武术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哲学有密切关系,学生在学习太极拳,欣赏到八卦掌、形意拳等武术拳种时自然会怀有好奇心,会向老师询问上述拳种的名称起源。由此展开的对武术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的讲解就自然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第一课。排在第二位的被选择的人文价值取向是武术与兵法谋略以及武术与人体科学,武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技击内涵,当教师将武术的攻防涵义讲解给学生时,学生必然会问,“一个技术组合中这么多的防守方法,最后才有一个进攻技术,难道武术要靠防守取胜吗?”这时,我们就可以讲解武术与兵法谋略的联系了,这可称为“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谋略原则。武术与人体科学的关系密切,如中医的经络理论在太极拳中广泛使用;而武术太极拳练习的运动量如何满足健身需要等问题都与人体科学密切相关。另外,武术演练体现了独特的中国美学特色,注意“气、韵、形神”的把握,从而创造出独特的姿势美、劲力美、节奏美与结构美。武术与宗教关系密切,如太极、五行、八卦等武术中应用的中国传统哲学理论是来自道教。武术本是搏杀技能,而练武中又讲究以武养生保健,其也是受道家爱身贵生的思想所影响。由此可见,在武术教学中通过对武术与宗教的关系的讲解可以使学生较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拓展了学生的眼界,达到了通过武术教学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高校未来武术教育教学中人文教育取向的目标与设置计划分析

调查表明,当前开展武术人文教育的高校中主要为结合技术教学内容适时讲解,并未严格的写入教学计划当中,教师在教学中的讲解也带有随意性。各高校也并未将人文素质的培养列入教学目标。而各高校对未来武术教学中是否有计划将武术课中的人文教育取向写入计划目前还未得到肯定的回答。笔者通过访谈方式了解到,目前还并未有与武术实践教学配套的武术人文教育教材,而只能由教师通过自己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摸索来确定讲课内容。其对教师的个人理论及实践素养要求较高,因而要在武术教学中全面实施人文教育,教师本身的素养提高则成为关键。

三、小结

武术教学中实施不同价值取向的人文教育能够较好地改变目前武术教育教学中的“单纯技术性”的教学现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提高武术教学效果。同时,包涵技术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武术教学也提升了武术课的层次。但当前我国仅有26.9%高校在武术教学中实施不同价值取向的人文素质教育,而开展的武术人文教育并未严格的写入教学计划当中,教师在教学中的讲解带有随意性。而对于未来武术教学中能否设置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计划,各高校也未能给予肯定的回答。

参考文献:

[1] 徐香梅.传统武术价值取向的现代化走向[J].武术科学.2005.7.

[2] 单静怡,梅杭强,单锡文.透过传统武术的现代价值功能谈传统武术的发展[J].武术科学.2006.1.

[3] 王岗,郭海洲.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5.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第3篇

摘要 武术教师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武术运动在学校的发展,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武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研究武术教师的职业素养,旨在为武术教师自我提高和武术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武术 教师 职业素养

一、前言

武术运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与我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武术教学是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武术运动推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高尚的道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早在1915年,武术运动已被有识之士推荐并且引入学校教育的内容,逐渐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

目前,我国武术师资力量薄弱,具有专业水平的武术教师不足,许多学校的武术课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新课标的实施,对武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武术教师的职业素养以及师资力量直接影响着武术在学校的开展[2]。

二、武术教师职业素养的含义

教师职业素养是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它是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3]。武术教师职业素养的结构主要是由思想品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等素质修养构成的。

(一)思想品德修养

德为师之本,高尚思想品德修养是教师敬业乐业的动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武术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用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真诚地致力于教育事业。

1.热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是造就人、培养人的事业,是一个崇高的事业,对教育事业要有较高的责任感,提倡终身从教的乐业精神,严谨执教的敬业精神,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要正确认识教育事业对祖国人类未来的巨大作用。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热爱学生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武术教师要以高尚的教育道德,宽阔的胸怀去关爱学生,去塑造学生的人生。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出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教师的言论行为和处事的态度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高尚的品格情操会给人以很大的影响,教师必须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举止文明,为人师表。

(二)知识修养

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和信息激增的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知识不断涌现,教育改革日益深入,课程、教材不断地更新,在这种背景下武术教师要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巩固专业知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做到精益求精。

1.马克思主义知识素养。“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是社会道德和价值的传道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们要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教师首先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2.扎实的专业知识。武术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通所教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和相关学科的关系。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发展动向,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成为历史文化的传播者。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建立在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修养的基础上。“唯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渊博的学识,在教学工作中才能游刃有余。此外,武术教师要掌握教育科学知识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的艺术并掌握教育管理相关知识。

(三)能力素养

一个教师的道德素养和知识素养都要通过能力素养来发展和实现,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教师的道德素养和知识素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能力素养是衡量教师素质的关键。

1.教育教学能力。武术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掌握教学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武术教师要善于协调各种教育因素,适应武术教学工作。武术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就要积极进取,加强教学基本功,树立终身教育观念,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活动,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成为所教学科的教学专家。

2.表达能力。武术教师的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肢体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师的能力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的重要工具。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语音准确、语汇丰富、表达连贯、语音机敏等一般特点之外,还必须体现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要求。

3.管理能力。武术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包括,课堂管理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其工作职责包含了建立正常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良好的班风等。严格有序的班级管理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4.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主要指教师能够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探索教育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教育科研的意识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在完成教育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使自己成为教育研究者。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一名合格的武术教师必须具备的修养包括思想品德修养、知识修养和能力修养,只有具备这些素质和修养,才能提高武术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工作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家旭.我国中小学武术师资问题的探讨与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9(1).

[2] 洪浩.关注武术教育[J].搏击.2008(3).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武术教学 职业教育改革 价值观

2015年7月27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中职武术教学积极响应《意见》提出的改革目标,从武术教学模式上开始,构建合理的武术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的体育人文素质和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推动中职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一、中职武术教学对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作用

(一)内外兼修,激发兴趣

武术与其它其余运动有较大差别,武术既有其它体育运用的技巧和力量,还有从内而外的气息运行,讲究心神合一。体育其它运动强调的是锻炼,武术讲究的是修炼。因此,中职武术教学可以使学生内外兼修,让学生能够全神贯注、集中精神。通过武术的学习,中职学生能够在武术中体会到天人合一的博大精深,调动身体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学生反映速度、耐力、力量等,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二)锻炼意志,提升品质

武术讲究“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意思是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不断修炼。长期的武术修炼,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提升一个人的人格品质,比如吃苦耐劳、进取努力、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武术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体育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愿意通过武术学习来培养自身的优良品质。

(三)强身健体,维护状态

武术首要作用是强身健体。一个人有好的身体才能够在任何事情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状态。武术学习是持之以恒的事情。中职学生可以通过武术学习持之以恒做一件事,并且一直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才能够更好地参与学习和工作。

二、中职武术教学对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途径

体育的重要作用是强身健体,使人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通过体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中职学生可以通过长期的武术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让学生有着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保持身心健康。

(一)增强学生武术技能

武术教学不是教给学生花拳绣腿。武术目前取得国际认可,国际上也广泛的举行武术比赛。国际上的各种武术比赛都具有艺术性和欣赏性。中职武术教学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要从教给学生简单的武术动作中走出来,教师用积极地引导学生欣赏武术,将武术当做一门艺术来学习,让学生能够在武术中体会到人体的艺术性、协调美、肢体美等。只有学生从意识中改变,才会欣然接受武术学习,愿意参与到武术学习,才能学到武术的真谛。武术技能是让学生感受到人体的艺术性、协调美、肢体美的重要体现,因此,中职武术教师要增强学生的武术技能,从基础做起,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的学习武术。

(二)增强学生武术意识

体育意识说到底是让学生认识体育、参与体育、尊重体育的思维方式。长期以来,中职体育教学中忽略了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很多学生并不喜欢体育。中职武术教学要让学生从武术意识中上升到体育意识,从而培养体育意识。武术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认识武术,武术不是格斗术,而是强身健体,提升自我优良品质、长期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武术教学要通过不同的武术技巧和武术形式,让学生认识到武术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其中的道理也是相通相融的。学生具有武术意识,才会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体育推广,更好的掌握体育技能,培养体育意识。

(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武术属于体育但又区别于体育。中职武术教学首先要始终贯穿于武术教学,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武术技能,培养武术修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武术学习和武术修炼中。同时,武术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多参与其它体育运动的学习和锻炼,让学生学习更多的体育技能,感受体育的巨大魅力和乐趣,从而更愿意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意识。

(四)优化武术教学环境和体育环境

武术教学是在教室课堂上就能完成,需要较大环境较好的练习场所和环境。目前我国很多中职学校缺乏完善的武术练习室内环境和设备。中职学校要积极地建设武术练习场馆,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当然,学校也需要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让学生能够更方便的参与体育活动。

三、结束语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入,职业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是中职学校的重中之重。中职武术教学契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从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开始,既要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始终保持身心健康,更加投入的参与职业技能学习。

参考文献:

[1]段成青, 健.中职教育武术教学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研究[J]. 鸭绿江月刊, 2016,(6).

[2]周员汉.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培养[J]. 同行, 2016,(9).

[3]洪晓君.浅谈如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 中外企业家, 2016,(26).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 武术教学改革 思考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在我国的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武术教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武术作为民族国粹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传承我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并彰显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其博大精深的特点也是我国众多体育项目中非常突出的一项,但在当前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改革创新发展的一些挑战。

一、对教学要求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

在武术的教学过程中,其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动作示范以及带头引导做动作为主,然后学生跟随老师进行模仿、跟练学习,这种教学的展开主要是通过集体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在教学中,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对相关武术动作有一个较为具体详细的掌握,但更加侧重于动作的准确度,并对学生的在练习中的错误动作予以纠正。但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和革新,青年的武术教学的目标更加注重实用性,所以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要求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学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学者在最初让学生认识和学习武术套路之后,可采取两人一组的学习模式作为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在老师进行讲解时,要注重对动作攻防的重点教学,一攻一防,反复对练;而在教学要求上,单练套路的过程中,要侧重于对学生“演练水平”的重视;在进行对练时,要对学生在攻防时的灵活度予以重视。另外,为了更好的适应教育革新的发展,要改变过去的课堂设计,合理安排好教学内容,并权衡讲解与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例如,在一节六十分钟的武术课堂中,基本功发的学习可控制在十五分钟以内,而擒拿术可安排二十分钟;青年长拳可安排二十分钟,最后五分钟则给予学生自己来进行情绪和身体的放松。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有针对性和合理性,并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吸收。

二、加强对武术师资力量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优化

武术教师是高校武术教育工作开展的最直接执行者和组织者,所以武术教师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武术认识和学习能力高低的教学引导者,作为高校必须重视对武术教师在专业技能水平以及教学方法和模式上的革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校的武术教学改革的教学质量和成效。因此建立一支强大而完善的武术教学的师资队伍,是当前普通高校重视并改革发展武术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也是当前高校武术教学工作进行改革与创新发展的需求。为此作为高校,首先要完善和扩建高校中存在的师资数量缺乏的问题,并积极做好对武术专业性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工作,并在引进和录用时要对师资质量进行把关;同时,对当前在校教学的武术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更新培训学习,并同时做好作为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师职业道路和教学业务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和更新规范作为专业武术教师的教学水准和综合素质水平,加强对武术教师的教学工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当前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

三、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武术教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对武术这门体育项目的相关武术基础理论和武术方法进行有效学习和掌握,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灵活运用的技能。过去在高校的武术课程中更加侧重于对学生的武术学习进行终结性评价,也即是只是对学生的武术套路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体的评价和不同学生在学习中所具有的学习差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武术教学必须对这种武术教学考核评价的方式予以改变,在做好学生武术学习的技术要领掌握的同时,更好加强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而实际的应用能力的掌握。在新课程改革发展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要求学校的体育教学要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和综合性,这就要求武术教学的评价必须进行相对应的评价改革,逐步把评价的方式从单一化角度过渡发展为多元化的综合性标准。建立一整套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多元化科学评价体系,来加强和完善我国高校武术教学工作的教育改革力度,促进高校武术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武术教育教学工作时对武术进行普及、传统和传承的主要基地,并培养青年一代认识武术、热爱武术并学习武术的体育精神。因此要积极改变高校武术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现状,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主观能动性,让中国武术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光全,张元河.方法、现状与中国意识: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新探――基于武术原初素质和精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1):81-85.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武术 非武术专业 武术教学

1.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初中阶段,都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进行学习[1]。2014年3月10日,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进一步明确了武术将作为中小学必修课程[2]。但从目前的状况看,有着武术专项师资缺乏,教师武术基本功欠缺,教学方法陈旧等因素影响,所以中学绝大部分武术教学任务由非武术专业出身的体育教师承担。因此,推进和深化武术教育教学,一是加强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二是非武术专业的体育教师促进自身的专业提升。从实际操作看,前者周期较长,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后者开展实施方便、快捷,既能在短期内收获良好的效果,又是从根本上推进和深化武术教育教学有效的方法之一。笔者作为初中体育教育教学一线的非武术专业教师,有多年带毕业班的经验,结合常州市近几年的体育中考情况,自己对武术教学有一定的教学感悟,希望借此为非武术专业体育教师在今后的武术教学中提供一定的参考。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非武术专项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检索,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武术教学的现状,为本文研究奠定基础。

2.2.2访谈法

走访常州市区17所中学,了解各校武术专项师资,非武术专项教师武术教学的相关问题。

2.2.3案例研究法

通过部分初中体育课例观摩、研讨,研究出非武术专项体育教师进行武术教学的方法建议。

3.结果与分析

3.1武术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1.1武术专项师资不足,缺乏系统化专业化教学。

对常州市市区17所中学部分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得知:目前常州市市区中学武术专项教师比例较少,17所学校中只有4所学校有武术专项教师,占比为23.53%,且每校仅有1名武术教师,平均每校0.24人,可见武术专项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大部分学校学生的武术教学仅仅停留于最基本的套路学习阶段,加上常州市体育中考的大环境下,学生没有也不可能得到系统的训练,更谈不上专业化。

3.1.2基本功不扎实,教学过程不流畅。

非武术专项体育教师大多来自师范院校,对武术的学习仅限于在校学习期间,武术学习不够系统全面,对武术动作的掌握高低不一,参加工作后接触武术训练的机会更少,即使偶尔参加武术类的培训活动,也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武术的基本功得不到有效提升。教师在进行武术教学时,由于自身的基本功不够扎实,武术技能储备不足,从而造成自信心不足,也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不流畅,教学效果较弱。

3.1.3教学手段单一,方法陈旧,缺乏吸引力。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导致初中学生激趣易、保趣难。电影、图书等网络多媒体资源对武术项目的夸大和神话,极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国粹、传承民族文化的地位,学生愿意进行武术学习。但是武术的教学、训练过于死板;痛苦的基本功的学练、枯燥的套路学习、遥不可及的对练格斗;武术项目评价的单调和缺乏创新性,让中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低,造成初中学生较难保持兴趣的状况。

3.2改进措施

3.2.1学案导学法。

套路教学模式主要分为这样几个过程:分解动作学习、完整动作学习、分组学练、多种形式展示等。形式虽老套,但稍加修改,效果会更明显。如五步拳教学时,可以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练(见下表)。

利用学案导学,一来解决对动作术语不清或遗忘,增强学生对动作的记忆;二来省略大量的讲解时间,增加学生的练习次数,有效地提高课堂练习的密度和强度。

3.2.2自主学练法。

新课程理念更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内涵包括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在武术项目的教学中,有效利用好自主学习对武术项目的学习也大有裨益。这里以五步拳为例(见下表)[3]。

这种武术套路(动作)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成为教学的主体,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武术学习的兴趣,而且由于“教”的任务,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更专注,学习效果自然更高效。

3.2.3“e”学习法。

时代在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工具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如今ipad等新型信息技术工具迅速在社会上普及。对于城市学校来说,有的学校配备了机房的同时专门装备了ipad机房。目前“e”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和文化课学习中比较常见,将“e”学习模式引入武术教学,将是对传统体育教学形式改革的新尝试。学生对网络信息技术工具的掌握程度较高,学生中的网络高手比比皆是,体育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做文章。

4.结语

4.1当前基层学校的武术专项教师比例失调,学生接受系统化、专业化武术教学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校在推进深化武术教育教学的进程上,方便、快捷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促进更多的非武术专项体育教师自身武术技能的提升。

4.2非武术专项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首要提升武术基本功,进而掌握简单的套路、器械,其最终目标是自身具备一定的武术动作创编能力。

4.3非武术专项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需要创新教法,如学案导学法、自主学练法、“e”学习法等,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出更多有效的教法来推进深化学校武术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2]关于印发《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苏教体艺〔2014〕3号)[Z].江苏省教育厅,2014-2-27.

[3]姜庆军.初中学生武术项目推进现状及策略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4.6.

[4]张晓光.上好中学生武术课的几点经验[J].中国校外体育,2013.9.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第7篇

摘 要 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这种将武术段位制与高校武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不但是我国武术教育良性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突破。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价值和策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武术段位制的概念与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从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有助于武德教育的渗透、有助于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等方面入手分析了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价值,提出了注意明确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教学目标、注意提升任课教师的段位制教学能力、注意成立武术段位制教学管理机构等三点教学策略,希望对高校武术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 武术段位制 武术教学 高校 价值分析 实施策略

随着近些年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和我国武术段位制的推广,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这种将武术段位制与高校武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开始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武术段位走进高校,不但是我国武术教育良性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突破。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价值和策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武术段位制的概念与内涵

段位是一种衡量技术水平的等级标记,目前,世界上有多项体育运动项目都是采用段位制来衡量参与者的技术水平的。例如:围棋、空手道以及跆拳道等等,均是通过不同的段位来表示不同的等级和实力的。与此相对应的,武术段位制指的就是采用用于衡量武术工作者和武术锻炼人员技术水平和实力的统一标准。我国武术段位制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1997年制定的,并于次年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国武术段位制》,具体来说,就是针对长期从事武术工作和参加武术锻炼的人员在专业技术职称和运动员等级以外的,全面衡量其在武德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统一标准。 二、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价值 (一)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有助于武德教育的渗透

《中国武术段位制》中规定,申请入段者必须要接受武德教育,要能够了解武德修养的基本能容,掌握武礼规范。不仅如此,在武术段位制各段的考试中,考试的第一项内容就是武德鉴定,由此可见武德修养的重要性。与此相对应的,武术段位制与高校武术教育的融合,也将武德教育提高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打破了传统武术中以武术技术动作为主的教学模式,有效的促进了武德教育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贯彻落实。 (二)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有助于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通过从丰富的武术素材中精选提炼基本的技术元素,并以此为依据由易到难的组织和选择各段技术内容的方式,不但使得教学内容具有了清晰的层次性,而且还很好的展现出了武术教学的技术知识体系,从而有效的促进了高校武术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武术段位制实际上就是对武术工作者和锻炼人员武术技术、武术理念以及专业素养水平的准确定位。将武术段位制与高校武术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去考取相应的武术段位,不但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武术段位制的递进式的段位设置方式很好的实现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融合,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长期锻炼的信心和恒心,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策略

根据武术段位制的特点和高校武术教学的实际,特提出了如下几点关于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策略:

首先,要注意明确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教学目标,界定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课程性质。要确保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顺利有效开展,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明确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教学目标,界定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课程性质。只有明确了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教学目标,科学界定了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课程性质,才能够据此来开展课程设置工作,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注意提升任课教师的段位制教学能力。师资力量是确保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这一点在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中亦是如此。但是,通过一系列的文献分析和走访调查却发现,现阶段我国高校武术段位教学师资非常匮乏,远远无法满足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需求。因此,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就应注意通过定期培训、外出学习、组织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以及制定激励措施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来提升高校武术任课教师的段位制教学能力。

最后,应注意成立武术段位制教学管理机构,以确保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开展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武术段位制教学需求成立学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管理机构,并设置专人来负责学校武术段位制的评审工作、晋段工作以及授段工作,不但能够为学生提供便利,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还能够充分调动武术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因此,在开展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时,应注意成立专门的武术段位制教学管理机构。

参考文献:

[1] 康戈武,洪浩,马剑,朱东,刘宇峰.《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学校教学指导方案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10.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第8篇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学生自身的差异,分析学生的特点,科学地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群体,对学生们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要求,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手段,这也是分层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分层教学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结合班级组织与教学形式的变化,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体现层次性,把处于同一认知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统一的教学,对不同层级的学生群体制定适合其个体差异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强调和关照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二)武术体育课分层教学的积极意义。1.分层教学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师都遵循学大纲,采取统一的模式教学,而忽略了学生之间身体素质、武术基础、身体协调性等的差异。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提高了高校公共武术体育的课堂效率。2.分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校公共武术课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武术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逐渐形成主动锻炼的习惯,最终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3.有助于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训练模式,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使教学训练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突出训练结果和个人成绩的表现。

二、分层教学在公共武术课中的运用

分层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对技术特点、身体条件、心理负荷能力等综合测评,可以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有武术功底的,武术意识强,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学生分为一层,对于这个层次的学生的练习应进一步拓展、深化,增加动作难度、节奏、身法、攻防含义等内容或使其通过观看电视、录像提高技术水平。身体素质较好,有练习经历,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分为一层,对于该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相应增加难度。之前没有学习过武术且身体条件相对弱的学生分为一层,对于这一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多加练习基本功,同时加强力量、速度、柔韧和协调性练习,培养武术意识。高校公共武术课总体教学目标只是对各层次学生的宏观要求,具体情况还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因此分层教学模式在高校武公共武术课中的应用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把握分层,并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把握好层次之间的教学时间分配,从而让处于各层次中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成,实现班级教学的因材施教,实现整体的共同提高。

三、结语

我国的高校教学一直以来都采用国家统一课程设置、学大纲、材,这使得教学比较单调乏味。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更是如此,基本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授课单一刻板,学生积极性较低,因此,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在分层教学管理中教师更加注重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与此同时,实行武术课分层教学势必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教师备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分层教学的效果,这对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成为分层教学必然要求。

作者:李岳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军事体育教研部

参考文献:

[1]张明莲.分层次教学模式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2]曾明,李胜达等.高校武术选修课分层教学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2(7).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校 公共体育 武术课 分层教学

伴随着教学改革,我国的教育开始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诞生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即分层教学模式。武术是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武术套路极其多样化,拳种和器械都具有地域性和各自的特点。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水平,加深对武术的理解。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学生自身的差异,分析学生的特点,科学地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群体,对学生们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要求,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手段,这也是是分层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1]。

分层教学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结合班级组织与教学形式的变化,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体现层次性,把处于同一认知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统一的教学,对不同层级的学生群体制定适合其个体差异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强调和关照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

(二)武术体育课分层教学的积极意义

1.分层教学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师都遵循学大纲,采取统一的模式教学,而忽略了学生之间身体素质、武术基础、身体协调性等的差异。相同的教学和进度,让具有武术基础的学生,感觉学习的内容太过简单,所以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对于没有武术根基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感觉武术的动作难度大,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提高了高校公共武术体育的课堂效率。

2.分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校公共武术课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武术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逐渐形成主动锻炼的习惯,最终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3.有助于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多是灌输式教学,学生往往被动学习,因此学习效果比较差。武术课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运动技术,同时也需要开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分层教学模式则正好满足了这种需要,它根据学生之间身体素质、武术基础、身体协调性等的差异而进行分层教学目标、方法、手段、评价的设计,促进不同层次学生武术素养的综合发展。它改变了传统训练模式,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使教学训练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突出训练结果和个人成绩的表现[2]。

二、分层教学在公共武术课中的运用

分层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综合测评(包括技术特点、身体条件、心理负荷能力等),可以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有武术功底的,武术意识强,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学生分为一层,对于这个层次的学生的练习应进一步拓展、深化,增加动作难度、节奏、身法、攻防含义等内容或使其通过观看电视、录像提高技术水平。身体素质较好,有练习经历,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分为一层,对于该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相应增加难度,以培养其创新意识。之前没有学习过武术且身体条件相对弱的学生分为一层,对于这一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多加练习基本功,同时加强力量、速度、柔韧和协调性练习,培养武术意识。高校公共武术课总体教学目标只是对各层次学生的宏观要求,具体情况还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三、结语

我国的高校教学一直以来都采用国家统一课程设置、学大纲、材,这使得教学比较单调乏味。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更是如此,基本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授课单一刻板,学生积极性较低,因此,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在分层教学管理中教师更加注重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与此同时,实行武术课分层教学势必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教师备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分层教学的效果,这对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成为分层教学必然要求[3]。

参考文献:

[1] 张明莲.分层次教学模式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

[2] 曾明,李胜达等,高校武术选修课分层教学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9(7).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学校武术 教育 问题

中国武术是饱含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国武术进入学校教育,从某方面说,无论对于武术还是对于学校教育,都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武术正式进入学校教育的这近百年时间里,两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而时间越到现在,人们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关注也越来越大。随着现在这个各国家民族文化互相冲击交融时代的到来,人们才更进一步认识到,以往的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着重大的问题[1]。

1、当下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学校武术教育的学科定位错误

武术作为身体教育的重要内容,历来被纳入到学校教育的体系当中,但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武术理论研究的忽视,始终没能给中国武术一个准确的学科定位,而是机械地套用西方体育的评价体系作为评价中国武术的唯一标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武术教育的发展始终捆绑在西方体育教育的模式下,导致其越走越远,缩减了武术原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2]。

今天的学校身体文化教育几乎全面被西方身体文化所垄断。不论是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还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的民族文化在其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越来越弱化。作为中华民族身体文化的代表———武术,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高中的教材体系中,仅仅只是众多“身体运动”项目中的一个项目,学生接受武术教育的时间往往只有几个小时甚至更少;当下的体育教师,所拥有的一切身体文化的知识、技能储备已经是完全西方体育化的程式。因为,他们在接受师范教育过程中,只有短短的54、72个学时,用来学习、体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学校武术“学生喜欢但无人愿意学”,“教师愿意教但无人可以教、教不好”的现状仍在持续。

1.2学校武术教育内容狭隘

长期以来,中国武术教育过多地关注新武术,将不断翻新的新武术作为教育推广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育内容,而极大地冷落了传统武术的发展。由于追求体育教学目标的实效性和传播推广的简单性,武术教学内容逐渐被缩减,统编为更简单的基本动作和组合,青年拳、24式太极拳、三路长拳和初级的器械套路等。传统拳种被淡化,学校武术教育形成了单一化、标准化、统一化的局面[3]。近20多年来,我国武术的振兴是以竞技武术的发展为先导的,竞技武术的目标是走向“国际赛场”。学校武术在竞技体育的主导之下成为培育后备人才的基地。规定套路成了武术教育的全部,进入学校走向大众的武术变成了简单化的竞技武术。由于“多年来我们理论上未能有效地区分开竞技武术与学校武术的差异,实践上也多以武术训练法代替武术教学,而形成了‘基本功规范化套路’的教学模式”。至此,学校武术的内容被削减,传统武术退位于幕后,成为陪衬。

1.3学校武术教育中专业武术教师缺乏

武术教师对于武术在学校的普及、推广和发展至关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中却忽略了对武术教师能力的培养,不具备过硬武术教学实力的武术教师充斥了课堂,一些专业的武术教师由于各方面因素被拒之门外。“简单说,客观上条件有学生、有武术教材、有教学条件等相关因素,而主观上体育教师不具备武术特长或武术教学能力,使得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几乎处于名存实亡的现状,这是不争的事实”。

2、改善学校武术教育的对策

2.1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并非应试教育的专利,也是素质教育的必需。建议改革体育考试内容,设立武术项目,体现民族特色,有力地调动广大学生的习武积极性。武术课的考试也应改革只注重套路技术的考查,而忽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能力的获得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确定多维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加强宣传

“武术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许多国家的人民都已认识到武术在健身、养生以及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太极拳风靡世界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在国内,特别是在普通中小学,武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了解武术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中的作用,以学校为重点,使广大学生在受教育阶段,就能较全面地了解武术这一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强化他们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意识,这对于新世纪武术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3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发展学校武术归根到底要靠广大教师,提高师资水平是解决问题的基本保证。应经常组织中小学的体育骨干教师参加“武术培训班”,提高他们的武术理论水平,并将一些简单、易学、便于推广的内容,通过他们普及到各级中小学。体育院校的武术教学也应及时进行改革,不能仅囿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技能,而应注重培养他们的武术教学能力与自学能力。加快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包括本科、大专、中专在内的多种武术师资培养方式,适应社会需求,尽快解决中小学武术师资严重匮乏的局面。同时做好武术专业毕业生的分配工作,鼓励他们下到基层,为学校武术事业的发展多做贡献。

2.4改革教学模式,丰富课余活动

要改变传统武术教学只注重套路动作技术的传授和整堂灌输的组织形式,应采用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思维。组建武术兴趣小组、武术健身俱乐部、武术表演队、武术训练队等多种课余武术活动形式,积极参加和组织武术比赛,推广武术段位制,调动广大学生的习武积极性。

3、结语

总之,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学校武术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面对学校武术教育整体发展不尽人意的事实,面对中国武术教育内容的异化,振兴中国武术教育必须坚持文化第一的理念,只有对中国武术在更广泛的领域形成文化自觉, 并树立文化自信的理念,才可为中国武术教育的复兴、 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岗,邱丕相,李建威.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文化意识”[J].体育学刊,2009,16(12):83-86.

[2]王柏利.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与重塑[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60):117-120.

上一篇:文物保护概论范文 下一篇:教师职业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