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太极拳教程范文

时间:2023-11-09 17:39:14

武术太极拳教程

武术太极拳教程篇1

关键词: 留学生 太极拳 武术国际传播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东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逐渐增多,为弘扬民族文化和展现中华民族的个性和风貌打开了一扇窗。同时随着在我国留学人数的增多,有许多高校在体育课上教授留学生太极拳,受到不少留学生欢迎,不但在课上练习,而且在课下刻苦习练。笔者认为,太极拳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最佳切入点。

1.武术国际传播的内涵

武术国际传播是指武术传播者借助一定媒介,向中国以外传递武术信息,以实现共享互动的过程。武术国际传播具有跨文化、跨地域和跨语言的特性。

2.武术国际传播的意义

2.1弘扬中国武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了“文化软实力”,是这样论述的:“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武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内容。把武术推向世界,可以与西方体育文化进行“对话”,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民族精神风貌,提高在世界体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提升国家竞争的文化软实力。

2.2为人类提供健康的休闲健身方式。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以信息化为标志,世界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进入一个以休闲为特征的世纪。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始终坚持以健康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发展观,太极拳心身双修,在练习过程中不但可以获得健康的体魄,而且可以养成健全的心理,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不一般的价值,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健康的休闲活动手段。这种实用理性的价值观为武术国际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3有利于构建人类和谐社会。

一方面,武术讲究“内外合一”、“阴阳合一”、“天人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通过武术形于外的动作操练,可以使身心与自然相融合,使练习者在习练武术中感受到和谐,同时借助武术“武道”(即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的传播,来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传播可以使武术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碰撞,实现智慧与信息的交流共享,有助于培养价值认同,增加理解,达成共识,促进民族间的和谐。

3.太极拳国际化传播概况

中国武术走出国门,首推太极拳项目。“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的太极拳现已走向世界,今天在别的国家里也有许多参与者。”这是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对太极拳的评价。进入21世纪,太极拳已被人们誉为“世界第一运动”。目前,在我国乃至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有几千万人练习太极拳,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太极拳是世界第一健身品牌”。

4.提高留学生太极拳水平,促进武术国际化传播

4.1高校太极拳的推广普及为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校园武术健身氛围。

我国非常重视太极拳在高校的开展,国家很早就确定了以高校和中医院校作为太极拳运动推广和教学科研的重点,大力提升太极拳的教学科研力度。半个多世纪以来,太极拳在高校的传播初具规模,高校在搞好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成立校武术协会、校内外竞赛等方式,做到课内外、校内外结合,多渠道开展武术活动,使得中国传统民族体育走进校园,走入课堂,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之中,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校园武术健身环境。

4.2教授留学生武术文化,正好迎合了留学生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

“太极拳是西方人了解中国的一个媒介”,这就是从文化的高度去看待太极拳。许多国内外有识之士着迷于太极拳,已不单单限于学拳健身,而是从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然而,文化上的错位,给留学生学习太极拳带来了徨惑。在教学中,我们应以弘扬中国文化为主流,走“求导、融合、趋同、发展”之路,不仅仅在于传授一招一式的拳架上,更重要的是在于促进世界体育文化及运动的发展。有了这种理想境界,将加快太极拳运动走向世界的步伐。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是它传播的催化剂。

4.3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留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与效果。

4.3.1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图像、文字、音乐、动画等信息生动、形象、具体、直观地展现在留学生面前,使留学生直观感受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理解太极拳运动的丰富内涵,给沉闷的学习氛围注入新的生机。

4.3.2音乐教学

太极拳配乐教学会唤醒留学生的兴奋点,挖掘太极拳的节奏美和内在美,展现太极魅力。太极拳演练要求音乐节奏缓慢、优美、流畅,选择与太极拳技术风格相融合的古典、优雅的音乐,有利于留学生在练习中心神安静,排除杂念,精神集中。

4.3.3双语教学

2008年奥运将至,武术的国际化推广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们应该利用高校优秀的教学与人才资源,积极开展太极拳的双语教学。如此既可以提高中国教师和中国大学生志愿者的英语使用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与外国留学生沟通交际能力,有利于太极拳教学,更有利于开展良好的武术国际化推广工作。推行太极拳(武术)的双语教学,是武术发展的必经之路。

4.4在课余时间,通过“懂”太极的中国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重点提高留学生爱好者的太极拳水平。

依托国内体育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太极拳院队及太极高手和武术协会,培养一批优秀的“懂”太极文化的青年志愿者,帮助留学生了解、认识、习练太极拳。在课余时间,向留学生爱好者推广太极推手,借助青年志愿者更进一步地传播太极文化,加深留学生对武术内涵的理解与认识。这种以点带面、积极、有相当影响力的宣传是弘扬太极拳文化的极好方式。

武术国际化传播的途径还有很多,笔者只是针对高校的留学生群体做了初步研究,抛砖引玉,期待同行做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志勇.太极拳应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长线项目列入教学大纲[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4,(2):68-69.

[2]王慧琳.体育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黄强.武术在国际传播中的原理与途径[J].体育学刊,2004.11,(6):59-61 .

武术太极拳教程篇2

【关键词】太极拳文本;汉英翻译;翻译方法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exts of Tai Chi Chuan

WANG Qing-yu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Henan)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existing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ai Chi Chuan texts, and explores th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such texts and the important aspects in translation so as to guide translating practice.

【Keywords】 Tai Chi Chua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ranslating method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重要的拳种之一,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一直以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社会功效使太极拳备受关注,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太极拳已走出国门传播到全世界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太极拳作为表演项目,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其无穷的魅力。目前中国正通过各种国际比赛向世界推广太极拳。英语作为一种世界广泛使用的语言,显示着其强大的交际功能,因此汉英翻译成为太极拳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传统文化,让太极拳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本文拟从太极拳文本的翻译研究入手,探讨太极拳文本的汉英翻译问题。

1 太极拳及相关书籍介绍

太极拳,因其拳理以古太极图所含哲理为基础而得名。太极拳名称最早的记载见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关于太极拳的起源问题争论不断,现在广泛认可的是武术史学家唐豪的观点,最早的太极拳传习之地在河南温县的陈家沟,创编人是陈王廷。在三百多年的流传和发展过程中太极拳出现了不同的流派,主要包括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和孙氏太极拳等,每一派都有推手、套路和套路器械等。尽管各门派的姿势及动作有所差别,但其依据的基本原理却是相同的,各套路的构成、动作顺序和练习要点也都有诸多相通之处。

目前,体育类书籍中,有关太极拳和武术的书占据相当大一部分,其中有些书是太极拳学者独立编写而成,而另一些则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领域内人员集体编写。从内容上看,太极拳类书籍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以阐释太极拳概念和哲理为主,书中含有大量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对大多数中国文化知识欠缺的外国人来说异常陌生。第二类主要以具体套路为例介绍太极拳的训练方法及动作要领,这类书籍文字比较简单简洁,配有插图来展示每一个具体的动作。第三类既有理论的讲解又有训练方法的介绍,旨在为新手和高级研习者提供训练的全面指导和建议。

2 太极拳英译文本的现状

如前所述,太极拳是武术中的一个重要的拳种,而在武术书籍的英译文本中,都包含有太极拳方面的内容,因此本部分涉及的对象既包含武术书籍的英译本又包括太极拳书籍的英译本。武术的英译开始于20世纪中后期,译者主要是旅居海外的华人练习者和教练。1963年李小龙《功夫》英译版本问世,开创了武术类书籍在海外发行的先河。书中介绍了不同的武术流派,阴阳哲理以及基本动作的训练方法等。1973年,黄文山的《太极拳基础》出版,针对性地介绍了蕴含着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太极拳,同时国外定期发行英文杂志向世界介绍武术和太极拳,如《太极》《八卦》《走进功夫》等。

为了中国人向世界传播太极拳,同时帮助来到中国的外国学习者深入了解太极拳,中国大陆也有武术和太极拳方面的英文译本或英汉对照文本。1986年,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编写了国内第一本英文版武术教材。1987年中国武术协会编写了第一本国际武术裁判员培训课程教材。1988年第一部常用武术词汇英汉对照词典问世。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成立和世界武术锦标赛的成功举办,大量武术和太极拳文本的英文版开始发行。国际武术联合会推动了英文版《国际武术联合会章程》和《国际武术竞赛规则》的出版发行。香港地区也出现了中国功夫系列的英汉对照本等。进入21世纪,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扩大,有关太极拳的英文文本大量出现,既有太极拳训练方法指导的阅读类书籍,如《外国人学打太极拳:英汉对照》(2001年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学打太极拳:英汉对照》(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又有适应高校双语教学需要的教材,如《太极拳教学与训练英汉双语教程》(2009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外,2004年为全面介绍中国的武术文化,外文出版社和英国图书出版社公司联合出版了武术系列丛书的英文版本共20部,包括李德印著《太极拳》的英文版。还有一些在国外出版发行的英文文本,如Taijiquan-Chen taiji 38 Form and Applications(2003年Tuttle Publishing出版)。

从客观上讲,太极拳文本英文版的发行,对武术和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现有的多个英文版本暴露出了太极拳文本翻译中诸多问题,部分问题还具有普遍性,这使太极拳翻译陷入一种相对混乱的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交流的障碍。于是,如何提供太极拳文本高质量的英译本或英文版本成了翻译研究者和武术专家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

3 太极拳文本汉英翻译的难点及存在的问题

太极拳是一种有效的健身方式,拳理与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和艺术紧密相连,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形式。许多太极拳术语对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来说很容易理解,而其在英语中的对应表达却很难找到或是只是字面上的对应,英文读者却很难理解。由于翻译中存在这些困难以及译者本身素质的差异,太极拳文本的英汉翻译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对同一术语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或对同一种类文本使用不同的翻译原则,结果出现了英文版本的多样化,引起了读者理解上的困难。英译本中常见的问题有一词多译、死译、硬译、望文生义等〔1〕。除此之外,还有错译和中式思维翻译〔2〕。总体上太极拳翻译存在的问题是工具少,缺少翻译标准,专业术语难以规范等〔3〕。

4 太极拳文本翻译原则和方法

太极拳文本翻译的困难得到了译者和研究者的广泛认可,如太极拳理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动作名称的多样化特点以及汉英语言差异等,都给其翻译带来较大的难度。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出版高质量的译本,成了多数研究的侧重点。一些研究者认为,选择恰当的指导原则是太极拳文本汉英翻译的首要任务,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具体的原则。肖亚康和陈海英在其研究中提出了武术翻译的四个原则:传意性、可接受性、相似性和保持武术术语的民族性〔4〕。肖亚康在后来的研究中又增加了专业化原则,认为武术属专业技术,其动作技术是精髓,这些动作技术专业性强,译者的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译文质量〔5〕。除了民族化原则和专业化原则外,徐海亮又提出了两项翻译原则,即共存,发展,择优原则和追求标准化原则〔6〕。这些原则为译者提供了指导方向,明确了武术和太极拳汉英翻译中要尽可能地保持其民族特色,并且译前要透彻理解相关专业术语。

翻译原则有助于指导翻译总体过程,但却无法有针对性地解决翻译中的具体问题。于是当前研究的另一个焦点是太极拳和武术文本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文化因素是太极拳文本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舒伟在《杨氏太极拳翻译研究》一文中把文化因素作为太极拳文本翻译研究的重点〔7〕。另一位研究学者周庆杰在研究中也强调了太极拳文本翻译过程中文化翻译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太极拳练习者不能透彻理解太极拳文化,那么练习就会得不到要领,无法真正掌握其动作技术。文中推荐的翻译方法有提供了有文化缺省的拳理部分翻译方法,包括拼音音译加文化注释、等值性转换和基本手型、步型阐释性翻译等,动作名称部分的翻译则举例说明〔8〕。针对太极拳术语中难翻译的字词,有研究者进行了专门探讨并给出参照译文,如:气,劲的翻译〔9〕。从以上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单一的翻译方法无法满足太极拳文本翻译实践的需要,对太极拳文本内容进行分类,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成为译者翻译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关于太极拳文本翻译方法的其它研究都包含在武术翻译研究之中。基于对武术术语的特点分析,研究者给出了武术翻译方法的建议,比如专用名词采用音译,大部分的动作名词采用直译,对于需要揭示内涵意义的术语采用意译,对于可能引起理解偏差的形象采用替换法等〔10〕。与替换方法不同,肖亚康提出了造词的方法,但他强调造词必须符合英语构词规则。马妮、马俊成又增加了直译加注释法〔11〕。2007年,罗永洲把以往研究中提到的翻译方法归为两类。一类是民族文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包括音译,直译,加释等,旨在保留原文意象和语言风格;另一类是国际化的策略和方法,包括替代,释义等,旨在让读者易于理解。其研究指出,武术翻译应该是在国际化进程中彰显民族特色,因此可行的模式是平衡翻译,即在翻译实践中,译者要尽量平衡传输页载,在利用读者信道容量的同时,考虑容量的承载量〔12〕。2008年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谢应喜把武术文本分为三个层次:拳名、拳势和拳理,并提出不同层次翻译建议,用音译或加注来译拳名,依照功能对等理论用直译加描述来译拳势,依照平衡翻译理论用直译、释义和注释等方法来译拳理〔13〕。

总之,以往太极拳和武术翻译方面的研究,或基于研究者的翻译实践,或基于逻辑分析,揭示了术语的特点,探讨了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技巧,还有少量研究甚至尝试运用一定的翻译理论来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为译者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建议,对提高太极拳和武术文本的翻译质量有重要意义。

5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建议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往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多数研究以武术文本翻译为研究对象,范围太大,研究针对性不强,并且研究者对武术重要拳种之一的太极拳关注度较低。其次,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赞同在翻译中保持民族特色,而很少谈及东西文化的异同,并据此来讨论译文的可接受性。此外,研究中推荐的翻译方法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的翻译方法,而大多数方法只提供一到两个例子,无法全面展示某方法的选项强势,也很少讨论为什么要运用此种方法而不选其他方法。另外,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没有明确所研究翻译文本的目的,并把目的和推荐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在翻译批评逐渐兴起的背景下,此领域研究显示的另一个局限性在于研究的举例。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少的太极拳书籍英文版本,但针对某一版本进行系统的举例研究还没有出现。而此类翻译批评有助于研究者找到翻译实践中存在各种具体问题,使研究具有系统性,同时可以全面总结某译作运用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使研究有更高的参考价值。

太极拳文本的汉英翻译对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有重要意义,因此建议未来的太极拳文本汉英翻译研究者能够突破以上局限性,在此领域做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12〕罗永洲.中国武术英译现状与对策〔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4):58-63.

〔2〕杨梅.中国传统体育对外宣传翻译的原则〔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5):20-23.

〔3〕〔4〕肖亚康,陈海英.武术翻译中的问题:难点与原则〔J〕.武术科学,2004,1(6):30-31.

〔5〕肖亚康.武术术语翻译技巧与原则探讨〔J〕.搏击・武术科学,2006,3(2):62-64.

〔6〕徐海亮.武术翻译四原则〔J〕.中华武术,2005(l):24-25.

〔7〕舒伟.杨式太极拳翻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

2001,14(4):20-25.

〔8〕周庆杰.杨式太极拳翻译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5):72-78.

〔9〕孙婉婷,刘洪泉.陈式太极拳翻译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5):259-260.

〔10〕万军林,汤昱.武术术语特点及翻译〔J〕.体育成人教学学刊,2004(6):50-51.

〔11〕马妮,马俊成.武术中英翻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4(l):27-28.

武术太极拳教程篇3

摘要: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一种集休身、养性于一体的行之有效的健身手段。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提高太极拳教学质量和水平,并使太极文化得以传承。

关键词:太极拳;兴趣;教学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是国家体委(现为国家体育总局)于1956年组织太极拳专家汲取杨式太极拳之精华创编串而成。尽管它只有24个动作,但相比传统的太极拳套路来讲,其内容更显精练,动作更显规范,并且也能充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广大太极拳爱好者选择练习的入门套路,也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

1、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现状

从目前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的现状来看,太极拳基本上是作为武术选修课中的教学内容之一存在,绝大多数师生也仅将其作为一个练习内容或考试内容对待。在教学中往往以动作套路的传习为主,以熟练完成套路动作为教学终极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缺少动作攻防作用的介绍和相关技法的讲解,忽略了相比其技术内容来说更富有底蕴和生命力的太极拳的文化思想和内涵传播。结果导致教学内容单调,枯燥乏味,学生对太极拳技术动作的学习只注重于动作本身,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应付完考试后就抛诸脑后,不复记忆。与最初开设太极拳课程的初衷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

2、改进太极拳教学的建议

2.1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太极拳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人文内涵,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对太极拳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①从太极拳名称的由来剖析太极拳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太极拳以太极为名,而太极是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生化的过程。太极拳拳理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均依据太极文化的阴阳哲理为根本,并且在具体动作上也是以太极图中的圆、圆弧、曲线、缠丝线、阴阳鱼为基础,环环相扣,弧弧相连,丝丝相绕,动动相生,阴阳互变,变化万千,就像一幅不停运转着的立体的太极画卷,所以由此得名太极拳。目前武术界公认的起源为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庭初创陈式老架太极拳,世代相传。后人在此基础上加以传承发扬,又形成了杨式、孙式、吴式、武式等四种流派。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前对太极拳的印象几乎都来自于影视作品或武侠小说,而这也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联系一些有代表意义的影视作品向学生介绍太极拳的宗师、流派及各流派间的传承关系,使学生加深对自己目前所

②从动作名称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太极拳运动强调“形神兼俱,内外合一”,强调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太极运动教学中,要强调躯干与手脚、动作与眼神的紧密配合,使动作成为一个整体。从太极拳动作名称采用形象取意的方法,不但使太极拳吸取了自然界动物形态的精华,而且使得人们更贴近和回归大自然。因而,在太极教学中向学生解释其动作与自然界的物和动物形似的含义,可以让学生将复杂的动作与生动的物的形象相联系,既能较快地记住动作,更能深入地了解太极拳所包涵的自然人文思想。

③拆解套路中的攻防含义,加深学生对太极拳动作的理解

高职院校的学生选择武术选修课的初衷通常是为了强身健体、防身自卫,而一旦开始了太极拳学习,往往会因为太极拳的“慢”、“软”而感到不耐烦,认为只是老年人在公园做的健身操,从而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而实际上,太极拳是武术的一个重要拳种,套路中的每个动作也都隐藏着深刻的攻防含义。教师在套路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每个招式的攻防含义解释清楚,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使学生不仅会做动作而且还能运用所学招式进行攻和防.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也能从根本上去除他们思想中太极拳柔软无力的错误认识.在教授学生攻防技击运用中还应当适时宣扬中华武术中的武德,要强调习武之人总是“习武先习德”,在此过程来达到不断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目的.

2.2改进教学,提高效率

①丰富教学内容

太极拳的理论基础不仅限于道家思想,而几乎吸收了全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有着醇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在太极拳教学中充实和融入太极拳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使太极拳教学由简单层面的招式、套路教学转变为立体的有文化内涵、哲学思想、攻防意义的太极拳文化传承。让高职院校的太极拳课程成为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平台。将太极拳运动的教育功能和人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有机地融会到教学实践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②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为使学生在初接触太极拳时建立正确的印象,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做到示范准确,讲解详尽,而且必须对太极拳所蕴含的人文哲学思想、健身意义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将之向学生进行灌输。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加强自身文化素质修养和专业技能素养,力争在教学中塑造一个知识渊博、豁达健康的良好形象,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最终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③改善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带,学生跟;教师说,学生练的教学模式。在太极拳教学中推行预习、自学、展示、阐述等方法,使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如课前安排预习作业:学生通过网络或查阅书籍,了解下次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请学生展示自学的动作或阐述与动作相关的人文知识、攻防含义等;在教学中进行教学分组,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自主管理意识,并将个人成绩考核与小组表现挂钩,促进学生之间互助风气的形成。教师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辅导上,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把握太极拳的整体风格及韵味,引导学生理解太极拳蕴含的思想内涵,促进学生形成平衡、稳定和谐的心态,养成终身体育的健康观念。

④科学制订考核标准

传统教学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太极拳的教学目标绝不仅仅是要学生学会一套拳法而已,而是希望通过拳法的学习养成良好 的健康意识,并进而实现文化传承的目的。那么在对学生的太极拳学习进行考核时就应当相应地做出更客观和全面的整体评价。评价内容不仅要考察动作技能的熟悉程度,更应看重学生在人文思想认识水平上的提升。除了考虑考试当场的发挥情况,更应看重平时的课堂表现及课下的练习情况以及从学习初始到此时取得的进步;从而达到督促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太极拳技能、了解太极拳丰富的思想内涵、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作者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艺体部)

参考文献:

[1]李魏平.太极拳运动哲理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

[2]彭洪涛.关于高校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规律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

[3]瞿正伟,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探索[J].考试周刊,2012

武术太极拳教程篇4

在全佑直传体系中,有一支比较特殊,即京师六合门也一直传授吴式太极拳,至今都把它作为门内重要内容传授,习者众多。这是怎么回事呢?

追寻这段历史,无疑对研究吴式太极拳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在全佑的弟子中,武术界一般只提到王茂斋、吴鉴泉、郭松亭、夏公甫、常远亭、齐阁臣等。而在全佑传人中,却忽略了一位太极名师刘彩臣。

刘彩臣是民国时期武术教育家、六合门武功在北京的第一代传人。刘彩臣(1853―1939),名凤山,河北富津县人。他自幼习武,从耿继善学形意拳,后拜近代武术宗师刘德宽为师,精研六合拳系列武功,功夫精湛,传承广泛。所以在武术界提到刘彩臣,只讲他传授六合拳(含岳氏连拳)、形意拳、八卦掌等,而很少提及他传授太极拳,与吴式太极拳的关系,更是鲜为人知。其实,他在师从耿继善、刘德宽之后,也从一代武术名家、吴氏太极拳创始人全佑学习太极拳。有史料记载:刘彩臣“拜刘老师敬远门下学艺”、“嗣与吴鉴泉结盟,随通太极拳术,复得宋氏硕亭三世七派太极拳术之传”。京师六合门人代代相传的是:在全佑徒弟中,刘彩臣与王茂斋、吴鉴泉、郭松亭是师兄弟,也是把兄弟。季培刚先生著《太极拳往事》对此有详细记载,书中写道“全佑的主要弟子有王茂斋、郭松亭、夏公甫、齐格忱、刘恩绶、刘彩臣、常远亭、英杰臣等八人。其子吴鉴泉在师兄弟中排行第九”。

刘彩臣大师艺出多门,功夫精深,他对吴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许多武术名家曾随他习练太极拳。有关刘彩臣大师的太极拳授徒情况及有关弟子的成就,也有史料作为佐证。

(一)李先五。民国时期“五虎下江南”之一的李先五,就是刘彩臣的徒弟。李先五(1906-?),南海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北平体育研究社指导员和体育学校国技教员。1928年在南京参加第一届武术国考,获优等奖。次年与万籁声、傅振嵩、顾汝章、王少周参与组织成立两广国术馆,任教务长。该馆解散后,被广东精武会聘为教务主任,兼任广东体育学校教员。后去香港授徒。他擅长太极、八卦、武当、形意等拳。

李先五著有《太极拳》一书,在讲到太极拳源流时,其中有这样的记载:“吴全佑传其子鉴泉暨王茂斋,刘凤山(即刘彩臣),郭松亭,齐格臣等。刘凤山字彩臣,传其子文海暨白永福、黎元弼、尹如川、梁汉勋、杜沂滨、王绍曾及著者等”。

(二)马礼堂。据《正宗马礼堂养气功》一书记载,1931年,著名武术家马礼堂拜郭云深弟子、河北省武术馆馆长刘纬祥为师学习形意拳。“此外,他还向太极名家刘彩臣学习太极拳”。他在北京组织的华北武术研究会,聘请孙禄堂、尚云祥、刘彩臣、恒寿山、许禹生、张策、郭树棠等名家担任导师,研究和倡导武术。

(三)陈芑洲。

据《福州鼓楼区武术志》记载:太极拳名家陈芑洲,先后师从杨春圃、刘彩臣、孙禄堂、吴鉴泉、杨少侯等太极名师,精研太极数十年。据《福州市志・武术篇》中记载,陈芑洲,擅长太极拳,融会不同式法,尤以八盘掌与形意拳参上唐拳自成家数,讲究北长南短之拳理,注重提放技击术,著有《太极正宗》一书。福建的英华中学毕业生林冷在“老师永在我心中”一文中写到“语文老师陈芑洲,是个文武全才,写得一手柳体好字,对太极拳有深湛的造诣。”

(四)韩超群。1936年任保定国术馆馆长,是形意名家刘纬祥之高徒。著有《国术讲义》、《太极大纲》等。据其门人金武元、李荣亚、李正德、王如梅为其立志记载,“吾师(指韩超群)于北京大学时,喜得太极名家刘彩臣先生精心授教,太极拳理论术研习颇深”。

以上所述,证明吴式太极拳在京师六合门中的传承历史悠久。刘彩臣大师在本门中除传授六合拳武功外,把传承吴式太极拳作为重要内容对待,他传给高徒马玉清,马玉清传给门内弟子,而且传授此拳极为慎重。我师父曹凤岐先生,14岁拜马玉清为师,精通六合拳武功,马师爷到晚年时才传授他108式吴式太极拳。目前,曹凤岐师父精心传授弟子习练吴式太极拳及推手。除保持吴式太极拳传统练法外,特别是将本门特有的六合拳传统理论运用于太极拳的行拳走架和推手技击中。曹师常讲:刘彩臣一脉太极拳,是以不变应万变,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以松、溶、送、合,产生最短的时间、距离、功效于六合之中。在推手技击中不强调阴阳转换、引进落空、舍已从人、柔化击打,而是将心、意、气、体合一,讲究“松溶送合”,一个“松”字解决全部问题,要求人心要灵,手心要空,足心要去,脚下没有支撑感,搭手没有接触点,不产生任何对抗,终点起点合一,从而无往而不利。

武术太极拳教程篇5

世界武林高手聚首福建永春论鹤道

武术散推手中摔法类常用技法浅探

重量级拳史上最具威力的十大“杀手锏”

大型微电影系列《新武侠英雄传》项目启动

道家辟谷养生能排除五脏之毒

青城派刘绥滨在港亲授三百余人功夫

谈谈三个关键字——松、掤、缠

论儒家文化对武术的沁染

太极拳技击的制胜招术

太极拳“打手”与“推手”

周口心意六合拳的“一把一肩”

在练习太极拳中如何正确放松

放松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

女孩子也适合学习跆拳道

学习套路不用愁多种记法可解忧

五台山长寿僧的防病提肛术

太极拳放松的本质和特点

形意崩拳的技击用法及健身养生

关于“人身太极解”辨识的辨识

我把武术当成一种学问来研究

心意六合拳“四把”入门之动作规程

八卦掌进退步法在技击中的妙用

王锦泉先生与弟子及学生合影

站桩功的意义——“桩功”系列谈之二

为形意拳技艺开创新局面鼓与呼

意拳平步撑抱桩四个面的练习

积柔成刚——中国武术独特的训练体系

新时期传统武术该何去何从

心意六合拳进校园的策略探析

钻拳的技击用法及健身养生作用

辨形意钻拳之练用法释秘

武当松溪内家拳略说

谈肩的松沉枢纽作用及训练

形意拳在攻防技击上的特点及其发劲原理

首次北京高校太极推手比赛简析

孙式太极拳“搂膝拗步”的练与用

程氏八卦掌八形二十四小式——凤形

深化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推动传统武术发展

少林粘衣闪翻门拳法精粹——蛇形刁手

女子防身术之妙用抱腰解脱

泰坦归来——俄罗斯巨兽瓦罗夫重出江湖

同步教学能加速太极拳求功进程

散手道紫带技术及实战应用

内家功真相——来自一个武术教练的分析

查德·道森——侵蚀轻重量级的“有害物质”

搏击精要——一个街斗功夫教练的言传身教

简化太极拳势技击含义与攻防变化拆解

散打技术功中有防和防守反击组合解析

武术太极拳教程篇6

1983年开始教学,1984年经镇江市武术协会考核取得武术辅导员证,1990年镇江市京口区武术协会成立任常务委员,1992年任副主席兼秘书长,1996年任主席。2001年镇江华东武术馆成立,任馆长。2005年成立镇江市润州区武术协会任主席,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授予部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06年经省武术协会考核取得江苏省太极拳教练证书,2007年被中国国际武术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华夏太极拳师协会授予太极拳特级教练证书,2009年经江苏省武术协会培训取得武术段位制考评员资格证书。

在20余年的教学工作中,长期在小学传授少年儿童传统武术和国家规定拳器械;在老年大学、文化馆太极拳培训班传授国家规定的太极拳以及太极器械,授徒近万人次,整理了部分武术资料手稿,创编了适合中小学生练习的雏鹰拳、虎跃刀、龙腾剑等,成为学校武术教学课程,是镇江将武术融入学校课堂的第一人。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1992年起负责组织举办了十九次省市区武术交流比赛、邀请赛,2005年“润州杯”华东武术精英争霸交流赛,2006年“鸿庚杯”国际内家拳武术邀请赛,均任大会执行主任、仲裁委员会主任、组委会主任等职,2007年任中国星艺术节江苏赛区组委会副主任,影视武术大赛组委会主任、导演,2008年CCTV拥抱明天第三届全国电视武术艺术人才江苏赛区选拔暨迎奥运华东武术邀请赛大会执行主席20009年CCTV拥抱明天第四届全国电视武术艺术人才江苏赛区选拔暨武术名家交流新星公开邀请赛大会执行主席。2010年第四届世界华人艺术节武术选拔暨法尔胜“泓凯杯”武术交流邀请赛大会执行主席。

1984年在江苏省武术遗产挖掘整理工作中,被授予江苏省武术遗产挖掘金质奖章。在长期的武术教学工作中,10余次被评为体育先进工作者和市体育局体育工作先进个人,2001年被授予省百名优秀社会指导员称号,先后入编《中华武术大典太极人物志》、《中华百业杰出人才大典》、《中华功勋人物大典》、《当代武坛精英名录》、《世界名人录・杰出华人卷》、《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中华武术名家・名校通鉴》、《当代中国传统武术名人名家辞典》,2004年五月荣获武当山中华武术馆校长研讨会先进个人,2006年获武术事业发展特别贡献奖,同年被中国国际武术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授予当代武坛精英奖。2007年2月带队参加广东(广州)全国青少年春节联欢晚会荣获优秀指导员奖,8月被中国星艺术节组委会(北京)聘为影视武术大赛评委并荣获优秀评委奖,所带学生多次荣获国际、全国、省及市武术比赛的金、银、铜大奖。

在参加2000年第二届中国武当拳国际联谊大会比赛中荣获太极拳、剑一等奖,2001、2002年江苏省太极拳锦标赛、江苏省太极拳比赛荣获三项金牌第一名和两项一等奖,2004年参加在湖南娄底举办的首届华夏武状元争霸赛套路比赛获两项金牌,2008年参加在南京举办的“抗衰老杯”国际武术比赛太极拳、形意剑两项金牌,并获论文二等奖。2010年武术健身论坛大会获论文一等奖;2011年3月参加香港“武德杯”国际武术比赛获太极拳金牌、双器械金牌。

武术太极拳教程篇7

一、发展战略类文章

1弘扬武当武术服务民族复兴――关于加快发展武当武术步伐的思考 (罗明福)

2十堰市发展武当武术之战略 (高 勤)

3武当山特区管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快武当武术发展的意见 (武当山特区)

4武当武术现状考察与继承发展对策之研究 (江百龙)

5武术在体育课中应得到发展 (张 文)

6武当武术发展的出路 (王世虎 田林 刘欣如)

7武当武术源流回顾和发展战略目标与精英人才培养 (李滨)

8谈传统武当武术的博弈与推广 (苏品俊)

9武当武术文化产业可行性讨论 (王振山)

10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张建斌)

11武当武术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规划 (方少茹)

12群策群力正本清源二卜年――太极拳源流的“融冰”历程纪实 (李师融)

13解放后五十年中国武术发展决策失误――中国武术没能进奥运无人负责 (于志钧)

14试论目前制约武派太极拳发展的主要障碍及解决办法 (张九华)

15浅谈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 (张九华)

16传统武术竞技技术的几点建议 (尉克立)

17弘扬传统武术应重视基本功与实战技能 (吴风平)

18关于传统武术发展战略的初步思考 (杜子宇)

19浅谈传统武术普及推广 (贾维勇)

20传统武术之现状 (王振山)

二、功理功法类文章

1练武当太极三丰掌的好处 (郝建明)

2史式八卦掌习拳心得体悟 (陈中燕)

3从太极拳的修炼谈起 (王祥新)

4武当太极三丰掌的发展――郭氏全真掌法 (郭兆风)

5论武当内家拳 (于志钧)

6太极圆转长寿功 (李芝田)

7武当中和太极拳 (李芝田)

8太极拳功理及身法要求的医疗健身作用 (舒佑辉)

习太极拳之散谈 (郭树璞)

10开合散论之一――谈中国山水画与赵堡太极拳郑悟清拳法 (王金钟)

11气功太极与现代文明亚健康之关系 (张绍义)

12中国内家拳代表人物 (张绍义)

13继承武当传统功法营造和谐快乐人生――传练程氏八卦掌的粗浅体会 (向运彩)

14论太极拳的“劲” (尹逊桥)

15是操是拳是顶牛是推手 (徐培良)

16浅谈“太极圈” (卢爱民)

17试论传统杨氏太极拳的步法 (松绪金)

18浅论无极桩 (松绪金)

19太极拳好 (松绪金)

20武当武功的历史源流及其内容概述 (李春生)

21内丹――人体牛命之宝 (殷廷山)

22太极拳之松柔 (张建斌)

23太极拳对膝关节影响的研究 (张建斌)

24太极拳劲力的探讨 (张建斌)

25武医结合彰显华夏文明 (杨庆荣)

26武内功养生与技击说 (王敬爱)

27浅谈武医结合,中西医结合 (彭程)

28缠闭门传人轶事 (彭程 李师融)

29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 (刘 瑞)

30洛阳市武当派太乙门――太乙经简介 (薛禹仁)

31中国近代史上知识产权侵权巨案――太极拳的发明创造权问题 (于志钧)

32太极拳历代名家之造诣 (吴图南)

33太极拳之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 (林山中)

34练功随笔 (林山中)

35华山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及技击特点 (关宁 孟川州)

36谈武式太极拳母架“懒扎衣” (翟维传)

37我对武当功家南派太和宫桶子功的点滴了解和体会 (夏俊朝)

38陈式太极拳与养生按摩的关系 (左琦)

39杨式太极拳在武汉 (吴家新)

40室内太极拳使用方法(赵毓庭师父创编) (吴家新)

41谈太极拳之十成功夫 (刘登信)

42浅析太极十三式 (张九华)

43谈谈武德 (张九华)

44太极拳与养生谈 (张九华)

45试述武禹襄祖师的贡献及历史地位 (张九华)

46 试论武派太极拳和传统文化的关系 (张九华)

47 述而不作以惠后人 (张九华)

48练拳 (李随成)

49太极拳精要论述 (李随成)

50推手竞技比赛规则研讨方案 (李随成)

51龙虎合仪 (王 玮)

52武术器械之旁议 (宁开阳)

53试论太极阴阳――心与肾 (宁开阳>

54学拳即学理练拳即练意 (蒋广君)

55浅谈医武结合、中西医结合 (彭程)

56缠闭门传人轶事 (彭程)

57练真武 学真功 作真人 (彭程)

58缠闭门武功源流及简介 (彭 程)

59论太极文化 (李建真 张兴洲)

60太极拳与时俱进 (卢信有)

61万胜拳简介 (陈智君)

62李派太极十三势 (杜子宇)

63八卦掌搏击之研究 (李让仁)

64张三丰是太极拳的缔造者 (戚建海)

65论太极拳运动中的呼吸 (郭永奎)

66太极拳――一种典型的水文化 (王岗 郭华帅)

武术太极拳教程篇8

自09年接手拳馆(总馆)以来,我在全力经营拳馆、圆满完成公司交付的经营和教学任务的同时,还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种活动。现总结如下:

3月份,接康戈武老师的通知到广东顺德参加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陈式太极拳的拍摄工作。这是陈氏太极拳发展的重要事件,所以我既感到兴奋又感到责任的重大。后又到北京进行教程的修改和演练,务必使新段位技术能够科学、完善。

4月,在共青团焦作市委举办的“我与焦作共奋进——寻找青春的榜样纪念五四系列活动”中被评为“青春榜样”英模称号。

5月初,到云南昆明参加首届西南地区陈氏太极拳高级培训班任推手班教练。公司以广阔的指导思路,在昆明举办培训班以弘扬太极拳,我作为主教练之一,积极准备,在教学中认真授课,圆满完成授课任务,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和赞扬。

5月23日,到香港参加香港陈式太极拳总会成立四周年暨第二届执委就职典礼并连任香港陈式太极拳总会副主席。香港陈式太极拳总会的影响力颇大,在弘扬和普及太极拳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本次连任,使自己能够在今后的工作更好的传播陈氏太极拳,实现“弘扬太极、造福人类”的宏大目标。

6月13日,为了促进陈氏太极拳在当地更好的发展,扩大拳馆的影响力。倪世清举行开馆三周年的活动,应邀到合肥参加合肥陈氏太极拳馆开馆三周年活动,支持了师兄弟的发展并积极宣传我们的八月份培训班,后倪世清共8人参加了郑州八月培训班。

6月底,和泰州武协主席夏平一起到新加坡参加活动并讲学。为了陈老师拳架为标准的陈氏太极拳,在新加坡的推广、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8月6日—10日,在河南大学参加首期全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培训班并任陈式太极拳班教练。此次的培训聚集了学院派的精英,通过培训使我积累了经验,为下一步对陈式太极拳段位技术的推广普及打下了基础。

8月下旬,参加第十一届国际陈氏太极拳高级培训班任弟子班教练。本届培训班因为陈老师不在国内,不能亲临培训班,所以以陈斌总经理为核心的教练员队伍更应该拿出十倍的努力和汗水把此次培训班办的更好。从结果看本次培训班的举办是成功的。

8月30日,参加2010年中国河南太极拳文化研讨会被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国际太极拳文化传播大使”。

9月4日,在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协会主席办公会上被增补为协会副秘书长。能得到组织和领导的信任,顿感肩负的责任更大,推广和普及陈氏太极拳的任务更重,今后将加倍努力做好协会的培训工作,为协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9月9日,作为特邀嘉宾应邀参加由国家武术管理中心主办的中国贵州清镇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并参加名家表演。陈氏太极拳在贵州的发展是相对薄弱的省市,此次大赛在很大程度上是太极拳在当地发展的良好开端,也为陈氏太极拳在西南地区的推广普及奠定了基础。

10月29日—11月16日,应法国太极学院的邀请到法国中部、南部等地讲学,收到良好效果。此次法国讲学更多地是针对初学者,让更多的人领略、认识陈氏太极拳。让他们受益于陈氏太极拳,通过个人的努力使陈氏太极拳在法国有了更为广泛的习练基础,为更进一步的推广开了个好头。

12月20日—25日,出任由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协会联合举办的河南省首期陈氏太极拳段位技术培训班主教练。本次培训班是在国家武术研究院制定出完善的理论和教学程序后,为尽早的推广和普及陈式太极拳段位的教程,协会做出了举办有针对性的此次培训班。从实际效果看来,本次培训班的举办是成功的。为今后协会举办类似的培训班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12月31日,赴广州参加第三届华南地区陈氏太极拳高级研修班并担任推手班主教练。

上一篇:公司文化建设总结范文 下一篇:审计报告的目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