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优点与缺点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1:00

心理素质优点与缺点

心理素质优点与缺点篇1

而不容忽视的是:优生毕竞是少数,中差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占压倒多数的芸芸众生。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少年儿童进行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应属于为少年儿童身心两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为他们学会怎样做人和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全面地打基础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的标志是: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 由此看来,教育者如何对待中差生问题,中差生的境遇和状况如何,关系着我们教育者是否在全面育人,是否在实质性地进行素质教育。

应该说不存在面向优生的问题,故而面向全体的关键就在于能否面向中差生。大量事实说明:今天的"尖子"明天不一定就是"尖子",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更何况所谓"优生"与"差生"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比如许多在校的优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一定工作就很出色,而有一些所谓在校时的差生,倒还表现出了创造性。这说明:唯有坚持"面向全体",特别是面向中差生才是切切实实的素质教育。

不是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哪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 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

寻找一下中差生的原因(排除弱智儿童),是多方面的,普遍的认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要求自己不严格。为什么会这样呢?客观的原因是小学生本身就有的个别差异所至。有些人为的因素是:由于犯有某个缺点而遭老师严厉责问而自我调节力差产生厌烦情绪;或由于老师的误会蒙受过"不白之冤"产生心理失衡而自暴自弃和逆反;或由于家庭的负作或面对社会阴暗面时缺少应有的正确引导而形成不良习性。等等。

我认为,厚爱中差生,首先应有辨证的观点:

一、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中差生。

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即积极因素)和缺点(消极因素)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

应当纵向地看到:差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

三、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其次应有平常的心态:差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作为一个教育者在对待中差生时应该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

厚爱差生,就是真正做到以情动人: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因为他们更缺少辨别能力。他们会说:"老师是说给我们听的,才不是那么回事。"结果是真的也变成假的了。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差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如果在中差生身上做到"真诚"对他们,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一定会促进中差生的进步和发展。

心理素质优点与缺点篇2

重视青少年人格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是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前进的。要改革就离不开创造与竞争,创造性与竞争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显着特征。这一社会特性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有知识,有能力,而且更应具备较高的人格素养。只有培养和造就大批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能够经受困难与挫折考验、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未来社会的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重视学生人格建塑,正是现代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重视人格教育,也是青少年健全发展的客观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其思想意识、人格素养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他们思想单纯,思维敏捷,好奇好胜好探索,这些特点为他们人格的建塑提供了良好条件。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身上也存在着情绪易于波动,意志较为脆弱,认知易于“扭曲”,内心常存冲突,思想易于消沉等人格弱点。如果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人格教育,这些人格弱点就会逐步“放大”,甚至导致错误的人生定向。

人格失落是当前我国学生中一个应当重视的现象。改革开放将我国的社会生活推向了崭新的时代,但急剧变革的时代步伐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新旧观念的交锋,许多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也伴随着科技文化的引进进入我国校园,使得我国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陷入了冲突、困扰,甚至一度出现混乱状态,心理状态的倾斜与失衡普遍,人格“低落”、“缺失”、“扭曲”、“变态”等现象呈现出增长势头。这是很令人忧虑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重视青少年人格教育,实质上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的“希望工程”。

从更广的视野来思考人格教育的价值,它还具有推动、升华社会文明的巨大作用,是构建当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许多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格特质,如热爱真、善、美,讲求礼、智、信,勤劳节俭,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等,这些传统的优秀人格品质,需要通过普遍化的人格教育去挖掘和发现,使之在现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这不仅有助于弘扬我国民族精神,而且有助于克服和消除我国传统人格中许多落后于时代的东西。学校人格教育,正是着眼于对青少年一代优秀人格的塑造和建构中华民族的新文明。因而意义是重大和深远的。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有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对人格的忽视。重智能、轻人格,是各类学校由于“应试教育”影响而产生的“通脖。这一片面的教育取向已经产生了许多不良效应。

重视学生智能培养,这是无可非议的。这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是为未来社会培养“英才”、“通才”、高智能人才的必要措施。但单方面地强调智能培养,忽视人格塑造和全面素质训练,这就必然导致青少年畸形发展,最终使培养的人才“高智能、低素养”,与社会所需人才完全“错位”。

现实教育实践中,有一种普遍的错误倾向,就是把学校教育“窄化”为智育,又把智育“残缩”为分数,许多工作方式明显地表现出重智能、轻人格;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轻特长、志趣发展;重接受和记诵学习,轻人际交往与信息交流方面的学习;重埋头苦读,轻愉快巧学等。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常把高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良的唯一标准,忽视对其人格作出评价。往往一些高智能、高分数的学生在人格上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由于智能的光环作用而不易被发现,以致未能得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笔者曾对荆沙市15所学校的21个高智能学生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学生普遍存在自私、虚荣、狂妄、冷漠、自我中心、内心孤僻、嫉妒心强、心理承受力差等人格缺陷。他们一遭遇挫折或失败,就在日常行为中伴随有或多或少的变态、失常表现。

据北京市中学生体质调研组对数十所中学的学生所作的心理卫生调查,当前中学生中生活上常感孤独的占11.3%,有时感到孤独的为65.7%;想远离亲友而独自生活的占37%;对自己的未来很缺乏信心的为13%,信心不足的为25%;不知道自己的学习是为了什么的占7%。[1]另有心理学家曾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发现42.73%的学生感到经常“做事容易恐慌和紧张”;55.92%的学生感到经常“对面临的事情过分苦恼和烦闷”;47.41%的学生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漠”,感到无法与人相处和交往;62.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常感孤立无援”;46.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经常心烦意乱,感到无法忍受”。[2]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现有的重智能、轻人格的学校教育模式,已经造成了种种误区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一客观背景呼唤学校要大力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人格教育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进入学校教育“舞台”的。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领域中最热门的话题。那么,本文所倡导的人格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何关系呢?在理性思考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它们有哪些一致的地方,又有哪些差异呢?这是实施人格教育必须首先弄清的问题。

素质一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3]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以及人们对素质问题的深入思考,素质的概念从外延到内涵都有了扩大,当代人们对人的素质的理解是一个相当广阔的概念,即指人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发展、形成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的相对稳定的素养或特性。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必要的教育手段和措施,使人的各方面的素养得到完善和提高。它所强调的是如何因势利导地完善人的个性,开发人的潜能,优化、完善人的素质,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人格一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多方面的涵义,一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二是人的道德品质;三是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4]照此解释,事实上,人格就是由诸多活跃的心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体现个人品格的独特的反应系统。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人格与素质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就联系来讲,人格是素质的重要内容,人格在心理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一个人的素质好不好,与其人格因素息息相关;一个人的人格素养不健全,其文化、智能、品德、劳动、生理等方面的素质便难以发挥到高水平。就其差异来讲,素质强调的是人的稳定的素养或特性;而人格则强调在素质基础上,深入到人的品质的底蕴,提高到社会品格的层面上来考虑人的素养。人格更看重人的心理素质的“质”的要素,更看重个体后天习得的社会性成分。因此,人格实质上是受教育者主动地将人类文化、科技、审美、劳动等文明成果内化为自身独特素养的整合系统。近代学者王国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5]的话,可以形象地说明素质与人格的关系,“高品格”的素质,即可称之为人格。

人格教育是对学生素质提出“高品格”要求的教育,是现代学校优化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要措施。如果说素质教育是着重从教育方向上对教育进行面上的规范的话,那么人格教育则着重向纵深开掘,立足于深层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它不仅强调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更强调人的素质的“质”的提高,更强调在人的个性差异上的充分发展,使人的素质得到更有效度的培育和提高。

人格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健全、优良的人格,因而人格教育的内容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来确定。

根据我国青少年的现状与实际,笔者认为我国青少年优良的人格系统应主要包括下列要素:(1)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2)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3)忠诚踏实的生活与工作作风;(4)勇于挑战的创新意识;(5)富有弹性的适应能力;(6)百折不挠的抗挫精神;(7)强弱适度的情绪反应;(8)善于与人相处的社交能力;(9)自我调控的理智行为;(10)热烈饱满而又稳重坚定的行为品格等。

围绕上述目标思考,我国学校人格教育的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方面:

1.智慧健全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课程学习、作业练习以及保健讲座等方式,对青少年的大脑及神经系统进行科学的刺激、训练和保健,促其功能得到科学、全面而有序的开发和发展,采取常规的或特殊的教育、训练方式,使学生的智能得到正常发展,潜能得到挖掘,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展现。避免感知缺损、记忆受阻、思维障碍等各种不良现象的出现。

2.情感培育教育。主要是通过教育、疏导、实践体验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情绪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以及自身情绪变化的一般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有效调控情绪的一般手段和技巧,形成适度的情绪反应能力;通过针对性的教育措施,防止焦虑、躁狂、抑郁等病态人格的产生和蔓延。

3.意志训练教育。主要通过各种说理和实际锻炼活动,使学生了解意志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掌握自身意志品格中的优点与弱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能力和果断、持久的行为品格,注重引导学生克服优柔寡断、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等不良意志品质,增强抗挫能力,养成藐视困难、勇于拼搏的品质和精神。

4.环境适应教育。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参与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未来社会的变化趋势和特点,了解和掌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使他们敢于正视现实,面对未来,学会处理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当前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学会以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去迎接新生活,适应新环境。

5.社交和谐教育。主要通过组织校内、校外各种类型的社交、通讯、联谊等活动,使学生逐步认清人的本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懂得社交是现代社会必备的生活方式,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社交技术及方法;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与训练,帮助学生克服自我封闭、人际隔阂、社交恐惧等不良人格表现。

6.自我保健教育。主要通过心理辅导、咨询解答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人格健康的一般标准及自身

转贴于 人格的一般状况,指导学生掌握一些人生必备的保健策略和战胜某些人格偏差的技术及方法,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身心状态,自我消化内在冲突。

人格是一个极为广阔、复杂的心理现象,个体的人格表现也十分复杂和广泛。为了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格教育,有必要对青少年人格进行类型划分。下面本着力求反映我国青少年人格真相的原则,运用系统归纳和分析组合的方法,对我国青少年学生日常生活心理、行为诸方面的种种人格表现进行归类划分:

1.健全人格型。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人格类型。其表现为个体人格结构中知、情、意、行诸方面都达到了均衡的高水平建构。人格表现往往处于优化状态。在认知系统方面,能主动观察和思考,大胆想象,努力探索,积极行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在情感系统方面,具有较强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其它高尚情操,情感冲突较少;在意志和行为方面,能自觉按高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调控行为,目标明确,行为坚定,具有较强的抗挫能力。青少年学生阶段,完全符合这种类型的人并不多,但接近或趋向这种类型的人却也不少。

2.认知倾斜型。其特点是人格结构中认知系统显着发展而情、意系统明显较差。一般智商较高,头脑灵活,能产生许多独特见解和大胆设想,视野较广,感知敏锐。但由于情、意系统的发展落后于认知系统,故内心冲突大,思想矛盾多,经常表现出冷漠、懒散、缺乏恒心、情绪波动等。由于人格结构中几个主要要素不协调,增加了“内耗”,常妨碍其聪明才智的发挥。其形成主要是由于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片面强调智能而忽视情感培养、意志训练所致。

3.情绪偏颇型。其特点是人格结构中情感系统特别发达而知、意系统却显着落后。一般活泼、开朗,充满激情,善交往,兴趣广泛,直率豪放。但由于知、意水平不高,常在日常生活中不善决断,缺乏独立见解,处理问题比较草率,意志薄弱,挫折耐力差。其形成主要是由于缺乏严格的认知教育和艰苦环境磨练所致。

4.意志偏重型。其特点是人格结构中意志系统显着发展而认知系统一般,情感系统滞后。这种类型的学生目标坚定,行动自主,勇于进取,耐挫能力强,在克己、忍耐、自信、顽强等方面表现突出。但由于情感系统滞后,常表现出冷淡、缺乏生气、不善协作、独断专横、固执刻板等。其形成大多与个体经历了过多的生活挫折或艰苦生活锻炼有关,也有的是由个体早期缺乏关怀和情感熏陶所致。

5.平庸型。其特点是人格结构中知、情、意三大系统都处于一般或不很高水平,其整体结构处于一种平缓、松懈状态。这种类型一般内心冲突不大,思想负担不多,处事谦让,与人无争,性情温和,厚道老实。但这类学生明显地缺乏主动性、进取心和成就感,缺乏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其形成主要是由于以往缺乏能促进发展的严格训练和激励性教育所致,有的也与学生缺乏自我完善意识和自我发展的紧迫感有关。一般来讲,这类学生发展潜力大,如能从严训练,善于开窍,他们往往能很快跨入先进行列。

6.变异型。其特点是人格结构中知、情、意三大系统极不平衡、极不稳定,经常呈现出激烈动荡、摇摆不定以至混乱的状态。有时一个系统会突发性地发展,而另一些系统则完全陷入呆板、迟钝状态,这就使得某些个体的人格表现呈现偏见、固执、严重扭曲,甚至越轨、变态等行为反应。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盲目自卑、狂妄自大、病态恐惧、极度倔强、刻板固执、孤独症、躁狂症、抑郁症等,实际上都是人格变异的表现。变异型人格的形成,有的与生理原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环境不良和教育不当有关。变异型人格中潜伏着巨大的心理危机,常使青少年心灵深处伴随痛苦、矛盾、冲突等心理困扰,而且极难自我解脱,如缺乏及时的“救助”和指导,极容易导致精神状态的瓦解和崩溃。此类学生,尤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和重视。

健全型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是青少年优良人格所追求的标准。大面积培养学生健全型人格,使其原来的人格类型逐步向健全型转化,使变异型人格逐步向正常人格“靠近”,进而使学生素质逐步得到完善和优化,这是现代学校人格教育的根本目标。

人格教育的实施过程,实质上是对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就是通过有针对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心理结构中知、情、意、行诸要素协调起来,使不平衡的部分平衡,使滞后的部分通过重点培养和特别训练达到与其它要素平衡一致,从而使心理结构的整体功能达到和谐、均衡,形成一个高层次的心理活动的完善系统。

人格教育是一项综合施教的系统工程,是将特定的目标、内容、形式渗透到德、智、体、美、劳诸教育活动中的一种融合性教育。实际上,学校各门学科、各项活动的教育都包含有人格教育的成分。只要教育者设计教育时注重强化人格培养要素,就可以增强教育活动的人格塑造力。

那么,具体来讲,怎样实施人格教育,才能有效促进青少年优良人格的形成呢?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认知教育,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行为的最高层次的参照系。人格,实质上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上的“外演”与展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推动优良人格形成的精神动力,也是构成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教育中如能很好地解决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其人格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为此,应高度加强理性教育和认知训练,可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讲座、专题报告、社会调查与研究等形式,使他们学会正确地观察、分析和理解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学会以冷静、稳妥、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

2.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促进学生自我肯定。人格特征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自尊、自重、自强”。这是对高尚人格渴望与追求的最重要的内部动力。现代青少年人格结构中普遍性地少了锐气,多了惰性,其原因就在于缺少“三自”精神。为此,应采取多种途径组织有针对性的创造活动、志趣活动以及有助于个人特长发挥的活动,激励、扶植和推动学生去获取成功,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欲。有了“三自”精神作基础,他们人格结构中自卑、懦弱、甘居落后、不敢进取等许多消极特征就能逐步得到克服和消除,长此以往,人格结构中的积极成分就会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3.积极组织交往活动,拓宽学生心理空间。人格教育,需要在更广阔范围内组织学生进行交往学习。丰富多彩的交往不仅可以扩充认知领域,优化认知结构,增进相互理解,而且可以开阔胸怀,淡化冲突,净化不良情绪。健康的人格总是离不开交往的,离群独居,必然心胸狭窄;互不沟通,往往滋生疑虑心理和对立情绪。为此,一定要注重学生社交意识和交往能力的培养,可有计划地组织文娱联欢、体育竞赛、通讯联络、旅游参观、社会调查等活动,从中增强他们主动社交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交习惯,锻炼其社交能力,为形成良好人格奠定基矗.

4.合理组织竞争活动,培养勇为人先精神。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有了大胆开拓,勇为人先的竞争思想,各种可能发生的人格障碍就会缓冲化解,甚至烟消云散。为此,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向学生传播竞争思想,合理组织富有竞争性的活动,如学科竞赛、学风竞赛、评等评优、升学教育等,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自我求成”、力争上游的能动机制发展得更为强烈,而且能催化潜能,调动学生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各种潜在上进要求,使之活跃、强烈起来。长此教育和训练,就能逐步形成敢于拼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等人格品质,这就有助于改造学生身上存有的甘居下游、萎糜不振等不良人格表现,推动学生的人格“加速度”向完善状态发展。

5.增强学生人格建构意识,引导学生自我完善。人格教育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需要学生具备强烈的自我建构意识。人格的塑造过程,说到底,实质是个体心理结构的“自组织”过程。青少年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人格的明确要求和强烈愿望,并主动寻找自身人格中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教师的指导与教育才能卓有成效。为此,应努力设法增强学生人格建构意识,使他们懂得优良人格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自我建构的有效方法和技巧,如“吾日三省吾身”,严格解剖自我,然后选择有效途径去克服弱点;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座右铭来激励和督促自己改造自身人格;指导学生以写日记、周记的方式自我解剖人格弱点,提出自我改造的设想和措施;指导学生针对自身弱点有选择地投身实践活动,从知行统一的角度来完善人格。这些方式,如能因人而异,指导得法,恰到好处,必能有助于学生优良人格的形成。

心理素质优点与缺点篇3

    而不容忽视的是:优生毕竟是少数,中差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占压倒多数的芸芸众生。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少年儿童进行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应属于为少年儿童身心两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为他们学会怎样做人和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全面地打基础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的标志是: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 由此看来,教育者如何对待中差生问题,中差生的境遇和状况如何,关系着我们教育者是否在全面育人,是否在实质性地进行素质教育。 

    应该说不存在面向优生的问题,故而面向全体的关键就在于能否面向中差生。大量事实说明:今天的"尖子"明天不一定就是"尖子",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更何况所谓"优生"与"差生"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比如许多在校的优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一定工作就很出色,而有一些所谓在校时的差生,倒还表现出了创造性。这说明:唯有坚持"面向全体",特别是面向中差生才是切切实实的素质教育。

    不是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那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 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

    寻找一下中差生的原因(排除弱智儿童),是多方面的,普遍的认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要求自己不严格。为什么会这样呢?客观的原因是小学生本身就有的个别差异所至。有些人为的因素是:由于犯有某个错误而遭到老师严厉责问,自我调节能力差而产生厌烦情绪;或由于老师的误会蒙受过"不白之冤"产生心理失衡而自暴自弃和逆反;或由于家庭的影响和对社会阴暗面缺少应有的正确认识而形成不良习性等等。

    我认为,厚爱中差生,首先应有辨证的观点:

    一、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中差生。

    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即积极因素)和缺点(消极因素)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所以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应当纵向地看到:差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刘东杰是我们班的一个男孩子,他平时不打不闹,是个乖男孩,但是学习非常差,如果背书,他十分钟也记不住一句话。但是他的体育特好,今年的冬运会上,他掷沙包是全校第一,获得了一等奖,为此,我表扬他了,他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二、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其次应有平常的心态:差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作为一个教育者在对待中差生时应该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

    厚爱差生,就是真正做到以情动人:首先做到"真诚"二字,教师不应该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因为他们缺少辨别能力,他们会说:"老师是说给我们听的,才不是那么回事。"结果是真的也变成假的了。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差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如果在中差生身上做到"真诚"对他们,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一定会促进中差生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班有个学生叫刘志才,他外貌有点缺陷——斜眼。学习也特别差,不懂拼音,不会写字,考试最多能考10分,同学们都说他写的字是“甲骨文”。就是这样的一个学生,他的自尊心还特别强,谁说他,他跟谁急,但是他有个优点——能说。于是,我抓住这个优点表扬他,没想到从此以后,一到我的语文课,他就积极举手发言,少先队活动时候,他也起来表演节目,慢慢地,他的学习居然有了进步,模拟考试时,他考了32分,我非常高兴,奖了一本笔记本给他,这是他第一次得到的学习成绩奖,他哭了,同学们都哭了,大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坚信久的将来,他一定会更好的。

    正所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者对中差生的厚爱定会使他们实现向"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转变。

    特别说明:,仅供大家参考。

心理素质优点与缺点篇4

关键词:学生管理 辅导员 心理医生 大学生

近几年来,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大学生中常常出现的典型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抑郁、焦虑、孤僻、冷漠等,因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难以解决,又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普通高校大学生中出现极端事件的情况不断增加。作为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与学生直接面对面接触的时间较多,在现代教育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如果能当好大学生的“心理医生”,将大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的时候,就能减少许多悲剧的发生。

一、辅导员要用爱心投入日常的观察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因此,辅导员要勇于承担起学生管理工作赋予自已的重任,加强自身心理素养,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医生”。辅导员应当在大学生入校就要广泛开展微笑谈心活动,通过谈心活动来打开大学生心灵的窗户,认真倾听大学生的真情诉说,从而了解大学生埋藏在心里的真实想法,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尤其是对于在日常工作中观察到的发现有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或者称为“心理边缘生”更要倍加关注,要为每个大学生建立一个心理档案。内容至少应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身体状况、家庭状况、个性特征、学习心理特征、朋友等),每次的谈话记录(包括时间和考试焦虑、同学交际障碍、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及时记录学生异样的情绪和行为举止,洞察学生行为动机,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评估其发展趋势,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打消该学生的消极情绪。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注重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初始发生阶段,做到防微杜渐。

二、辅导员要坚持有的放矢的原则

每个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能力、知识面、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每个大学生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的看法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因素的影响也有不同,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老师能深入到大学生中间去,与他们交朋友,通过有效的交往与交流熟悉每一个大学生的情况,从而及时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的问题,做到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去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心理疏导,做到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高校辅导员抓德育教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工作做好、做活、做细,尤其对于班里的一些调皮捣蛋学生,及时肯定他身上的某个闪光点,鼓舞其上进心,促使其不致破罐子破摔而有所积极表现,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的价值取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辅导员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差生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每一个大学生,应该说任何大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的,不会只有优点没有缺点,也不会只有缺点没任何优点。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对中等生这既不冒尖又不露尾的群体会觉得一切平平常常,容易忽视其优缺点,这种不正常的看法有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优缺点评价,有碍在所有大学生中全面实行素质教育。优生毕竟是少数,而中差生则是大学生群体中占绝大多数的芸芸众生。因而,高校辅导员要花大力气来做好培养中差生的工作。特别是在帮助差生时不能急于求成,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应当苦口婆心地劝导,认认真真讲道理,循循善诱地将其带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教育大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大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对广大的中差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肯定他们的闪光点,教导他们要扬长避短,鼓舞其斗志,鼓励其进步,特别是要遵循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心理辅导与疏导,通过说服教育来引导、启发学生,使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从根本上得到彻底解决。

四、辅导员要坚持走“学生路线”来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作为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好大学生的“心理医生”,必须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了解大学生的喜怒哀乐,尽力去为大学生排忧解难,为其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一些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经常出现紧张、焦虑乃至恐惧,表现在人际关系上通常表现为怀疑、孤僻、嫉妒,表现在社会关系上常常有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对生活失去乐趣,在学习、生活上遇到挫折时,常常会出现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厌世等。高校辅导员应针对这些现象,开展一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活动,譬如“学雷锋、献爱心”活动,到社会上做社会调查或勤工俭学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们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舒展身心、展现自我,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大学生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健康、宽广的心境,促进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五、辅导员要与多方加强沟通

高校辅导员除了与大学生本人加强交流与了解以外,还要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互相沟通,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从而比较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减少心理辅导的盲目性,有利于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有些大学生对考试有恐惧感的,可在考前一段时间就开始开导他(她),平和其心态,在考试后学生成绩有进步了,一定要及时亲自给学生家长报喜,通过父母给学生以支持和鼓励,这叫“家庭激励”法。作为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应当在学生管理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把握好自身既是学生管理工作者又是“心理医生”的角色,主动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任务,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开拓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2] 黄??建.高校辅导员的历史转型及其新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2006.

心理素质优点与缺点篇5

要实现“人尽其才,材尽其用”,企业领导层和人才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努力成为善于开发人才资源的工程师。真正做到“慧眼识真才,无私用贤才”,惟才是举,任人惟贤,如此才能促进企业发展。

一、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人无完人,瑕瑜互见,世界上根本没有样样精通的全才,任何一个身心正常的人都有所能也有所不能。这就要求企业用人时要辩证地看待人才的优缺点,坚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的原则,量才而用,鼓励员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同时,要允许其犯“合理的错误”,切忌求全责备。尊重、理解和信任是实现高效率的有效保证。

二、员工队伍的规划

业务战略决定了组织所需的人力资源,配合企业的业务规划和经营策略,分析、明确哪些是实现战略目标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核心人员,是进行规划的第一步;接下来要对员工队伍的现实任职素质进行大“盘点”,比如企业现有人员是否已满足业务战略对关键员工的需求,缺口有哪些、有多大等;同时要分析外部人力市场的变化趋势及内部员工流失率情况,预测关键员工队伍未来的发展变化与业务发展的匹配情况。综合上述所有因素,则可以对关键员工进行整体、系统的战略性规划,从而为关键员工的有效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三、留人主要是留“心”

创造良好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追求组织与个人的双赢,是留“心”的根本。而如何把个人优势转化为企业优势则是保留关键员工的重点工作,比如骨干人员所拥有的核心技术、经验、个人声誉、客户关系等,这些资源常因人才流失带给组织很大的损失。加强团队建设是转化个人优势的有效方法之一,团队使个人的作用有限,团队内资源共享,从而分散和降低了组织对个人的依赖性。另外一个有效方法是加强制度化的规范管理,比如技术知识的管理制度、客户关系的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把个人所拥有的资源记录、整理、分享和保存,从而变成企业的资源和优势。

四、员工队伍的开发

其重点在于素质开发,高素质是高绩效的基本前提。企业能否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关键要看骨干人员的素质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围绕素质管理制定关键员工的培训计划和发展计划,一方面配合企业的战略规划,同时结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形成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这是关键员工管理的最佳境界。关键员工的个性化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五、重视关键员工的文化管理

心理素质优点与缺点篇6

而不容忽视的是:优生毕竟是少数,中差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占压倒多数的芸芸众生。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少年儿童进行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应属于为少年儿童身心两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为他们学会怎样做人和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全面地打基础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的标志是: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 由此看来,教育者如何对待中差生问题,中差生的境遇和状况如何,关系着我们教育者是否在全面育人,是否在实质性地进行素质教育。

应该说不存在面向优生的问题,故而面向全体的关键就在于能否面向中差生。大量事实说明:今天的&q ot;尖子&q ot;明天不一定就是&q ot;尖子&q ot;,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更何况所谓&q ot;优生&q ot;与&q ot;差生&q ot;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比如许多在校的优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一定工作就很出色,而有一些所谓在校时的差生,倒还表现出了创造性。这说明:唯有坚持&q ot;面向全体&q ot;,特别是面向中差生才是切切实实的素质教育。

不是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那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 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

寻找一下中差生的原因(排除弱智儿童),是多方面的,普遍的认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要求自己不严格。为什么会这样呢?客观的原因是小学生本身就有的个别差异所至。有些人为的因素是:由于犯有某个错误而遭到老师严厉责问,自我调节能力差而产生厌烦情绪;或由于老师的误会蒙受过&q ot;不白之冤&q ot;产生心理失衡而自暴自弃和逆反;或由于家庭的影响和对社会阴暗面缺少应有的正确认识而形成不良习性等等。

我认为,厚爱中差生,首先应有辨证的观点:

一、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中差生。

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即积极因素)和缺点(消极因素)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所以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应当纵向地看到:差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刘东杰是我们班的一个男孩子,他平时不打不闹,是个乖男孩,但是学习非常差,如果背书,他十分钟也记不住一句话。但是他的体育特好,今年的冬运会上,他掷沙包是全校第一,获得了一等奖,为此,我表扬他了,他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二、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其次应有平常的心态:差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作为一个教育者在对待中差生时应该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

厚爱差生,就是真正做到以情动人:首先做到&q ot;真诚&q ot;二字,教师不应该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q ot;有假&q ot;,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q ot;演戏&q ot;,因为他们缺少辨别能力,他们会说:&q ot;老师是说给我们听的,才不是那么回事。&q ot;结果是真的也变成假的了。其次做到&q ot;接受&q ot;,即能感受差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q ot;理解&q ot;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如果在中差生身上做到&q ot;真诚&q ot;对他们,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一定会促进中差生的进步和发展。

正所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者对中差生的厚爱定会使他们实现向&q ot;自我学习、自我管理&q ot;的转变。

心理素质优点与缺点篇7

关键词:小学;教育;心理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01-01

1.引言

当前,由于小学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研究起步较晚,大部分内容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际应用过程与小学教育体系、教育心态、素质教育、6-12岁小学生个体思维存在一定差异,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当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对于提高教育心理学实际教学质量、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改善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小学教育心理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育心理学整体内容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目前,小学教育心理学存在的首要问题在于,整体内容过于庞杂、体系繁复、个别课题专业性不强,缺乏实践性、无法解决实际教学中,小学生心理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小学教育心理学发展起步较晚,忽视了小学生心理存在的逆反性,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盲目性。后期教育心理学发展主要方向在于学科教育、品德心理学、教学心理等,同时糅杂大量遗传、生理构造、发育、心理卫生等其他学科内容。由此可知,小学教育心理学涵盖了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发展心理等多个方面,整体的教育心理学过于复杂、教学情景过于多元化,忽略了个体实际发展需求,缺少小学生个性调查环节等。无法针对小学生年龄、行为、情绪以及实际心理活动进行分析,数据支撑不足,理论与实际教学相脱节。

2.2 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关系模糊不明确。由于小学教育心理学内容过于庞杂、整体结构凌乱,因此导致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关系模糊、划分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法等内容,没有明确的划分,部分学者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附属产物。然而,实际教学表明,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它具有特殊的内容、特殊的现象、特殊的教育作用等;第二、学科方法应用方面,多借鉴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缺乏对6--12岁小学生性格、年龄、行为的深入研究,应用的方法脱离小学教育实质。

2.3 教育心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程度偏低。教育心理学在日常教学活动重视理论教育,缺乏教学实践。实际研究与应用过程,缺乏对小学生年龄、心理活动、教育背景、家庭环境、个性等相关内容资料的搜集与研究。实际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与心理教育,方面严重欠缺,积累经验不足,理论应用存在不科学性,缺乏相应的实践依据。同时,受到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影响,小学教育学理论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导致缺乏对先进科学技术与手段的应用,大部分教育学理论局限在学科教学、校园服务。小学教育心理学应用层次不高,缺乏多元化发展,忽视家庭教育,应试教育心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程度偏低,不利于其平衡发展。

3.小学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优化教育心理学理论、合理整合体系结构。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拥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基本原则等。小学教育学理论实际应用发展过程中,必须优化理论内容,整合体系结构,保证其具有核心教学内容。具体改进措施如下:第一,明确教育心理学实际研究目的、合理制定理论框架、满足实际教育教学目标;第二、根据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实际教育需求,安排相应的学科内容,各学科应保证具有互联性、交叉性、共性等,具有深层次、多元化的特点,满足个体差异性要求,同时弥补单一学科的短板,优势互补;课程设计、内容覆盖应保证均很发展、体系建设应满足当前信息化时代要求,教育心里学理论与时俱进,与当前社会发展心态、小学教育相吻合。满足以三点后,仍需注意,教育心理学发展是一个是持续、漫长的过程,应不断更新理论,保证其平衡、向上、可持续研究。

3.2 严格与邻近学科界定、科学运用研究方法。小学教育心里学理论实际应用研究,应秉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科学与邻近学科进行界定、合理运用研究方法,具体实施措施如下:第一、严格界定区分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法,使学科教学明确化;第二、科学运用教育学方法,如"多方法三角测量"、"多特质多方法模型"等。运用定量研究与实验研究等方法,从不同角度,更为客观、真实,分析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现象、整体特征,并不断完善,优化;第三、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先进的小学教学思想,开放式思想理论,改善传统小学思想,合理把握小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特点、分析心理发展的异同点等,切实提高小学教育心理学应用实际效率。

3.3 基于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教育心理学教育。随着小学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先进科学技术运用到心理教育学中,可以有效加强理论深度,提高心理教育学研究与应用的实际质量,应始终依据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心理学的指南。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明确以"小学生"为本,重视小学生个性化发展,利用多元化的教学实验,收集各年龄段小学生或研究对象的心理特征,活动规律、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等内容,从以上几方面出发,抽样调查取证,根据相应的特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第二、教育学理论应贯穿在素质教育中去,在日常学习中,认真观察心理活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建设既满足校园环境,又满足家庭环境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打破传统教育心理学的枷锁,以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为基本原则,推动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结语

通过对小学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展开深入探究,仔细分析了小学教育学理论发展现状、特点,重点对小学现存的教育讯整体内容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与邻近学科关系模糊不明确、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程度偏低等问题进行细致讨论。明确,小学教育心理学应用发展,应秉持科学发展观,以人文本的发展理念,借鉴外国先进的教学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切实推动小学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小学教育心理学应用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胡东武,陈爽.当代教育心理学最新进展综述[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1).

心理素质优点与缺点篇8

【摘要】 针对党十七大人口计生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的新要求,在推进人口素质工作建设中,开展群众生殖健康知识教育成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优生优育和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生殖健康知识;普及教育;优生优育;人口素质

引言

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衰和家庭的幸福,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都取决于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指人口的健康素质和智能素质,其中出生人口素质是人口素质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因此,就要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做起。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稳定低生育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以人为本,大力普及生殖健康、优生优育知识,积极开展优质服务,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营造关注生殖健康、关心下一代成长的良好环境对于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作为平顶山市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一名工作人员,总结多年人口计生工作经验,针对当前人口素质现状,探讨了普及群众生殖健康知识教育对于开展计生工作、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

1 人口素质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增长速度很快,每年新增人口约1500万,相当于中等国家水平,而我国人口素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却很大。我国成年人文化素质在世界上处于极低的水平,200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38年,相当于9年级水平,而同年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美国为13.63年、日本为12.9年,均远高于我国同期相应水平。尽管我国现阶段人均受教育年限增长速度超过许多发达国家,然而其受教育程度仍相当有限,甚至远低于美国60年代的水平。2010年,平顶山市常住人口为4,904,367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为300,454人、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05,619人、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208,626人、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66,631人,与2000年相比,文盲率由7.18%下降至3.95%。在我国各地区都明显表现出,较发达地区整体文化素质高、遗传因素好,但育龄夫妇却不愿生育,而落后偏远地带文盲普遍,妇女生育总和超过二胎。因此,要提高整体人口素质,更要加大落后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加强思想进步教育和做好生殖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是首要任务。

2 普及生殖健康知识是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职责

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仍然是人口计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并解决优生服务滞后问题,少生、优生统一一起抓,达到做好人口计生工作、提高人口素质的必然要求。鉴于大多数群众缺乏健康知识,患病率高,通过健康教育解决了这些问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增强,节育率也会随之提高,家庭会因此更幸福,社会更和谐,社会生产力会大大提高。计划生育工作以实施健康教育项目给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必然拉近计划生育工作与群众的距离,减小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并为提高妇女健康水平,提高优生优育奠定基础。针对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加强优生宣传、健康指导等,尽最大可能预防和减少残疾新生儿,是人口计生工作的创新形式和新形象,也是计生工作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的职责所在。

3 普及生殖健康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

3.1 普及生殖健康知识可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之一,在每年2000万出生新生儿中,有4%~6%的孩子就存在出生缺陷,最常见的5种畸形为:先天性心脏病、唇裂、多指(趾)、神经管缺陷和脑积水,新生儿死亡中30~50%源于出生缺陷,40%的出生缺陷儿可形成残疾。可见,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先决条件。

进行出生缺陷干预的其中之一就是普及生殖健康知识教育。围绕弱势群体,开展“关爱女性、关注健康”活动,组织育龄群众开展各种知识讲座,以环情、孕情和生殖道疾病为重点,做好育龄群众生殖健康知识普及、生殖健康保健服务和计划生育家庭健康援助等,针对健康检查中发现的患不同程度妇科疾病的女性,提供合理的治疗意见和指导住院治疗;这种形式丰富、内容健康的宣传普及活动,是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地重要措施,有利于稳定稳定低生育水平,落实优生优育,从而提高人口素质。

3.2 普及生殖健康教育是提高优生优育的重要条件:优生是在人类健康的基础上增加体力和智力优秀个体的繁衍,而优育是优生的进一步加强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展优生优育与生殖健康知识普及相结合的计生工作,利用覆盖网络,为群众提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广泛普及群众生殖健康倡导和知识传播活动,全面启动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重点做好育龄健康检查、优生咨询、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高危人群指导等工作,提高优生优育。所以,加强健康教育,普及生殖健康知识,提高群众的认知水平,倡导健康的生殖行为,是提高优生优育和整体人口素质的重要前提。

3.3 普及生殖健康知识教育是人类全面发展的需要:作为计生部门,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构建生殖健康知识普及体系。针对学校大力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青春期心理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性道德观;在社区、乡、村(居)定期举办生殖健康讲座,针对成年人宣传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合理措施和中老年生殖保健等科学知识;由计划生育服务站和医疗保健机构设立经常性的咨询服务平台,指导育龄夫妇合理避孕;通过大众传媒开设生殖健康专栏,积极传播科学生育知识,并利用世界人口日、男性健康日和世界艾滋病日等重要节日开展全民性生殖健康讲解和预防性病、艾滋病等宣传活动,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情况和特点,推动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殖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增强群众身体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平顶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河南统计,2011,05,20

上一篇: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下一篇:论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