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思维开窍训练范文

时间:2023-11-10 11:21:51

初中数学思维开窍训练

初中数学思维开窍训练篇1

关键词:语文 素质教育 优化

近几年,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理论,不断探索素质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关系,并着意用素质教育的要求来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下面谈谈我用素质教育的要求来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把提问的优先权交给学生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而不断发展。改革中学语文教学就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首先要相信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把提问的优先权让给学生。而不是想放又舍不得放,表面形式设计了学生提问的环节,而实际教学还是引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问题圈子里转。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浪费学习时间。要立学生质疑的风气必然要破教师主宰课堂提问的模式。

二、选择切实可行教法,进行语文素质教育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与老师辛勤的教导和采取可行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法是分不开的。

1、不同文体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法

有时同一文体的不同课文也采用不同的教法。例如:《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写景抒情散文。我在讲朱自清《春》时主要是采用“朗读体会法”。如:在讲“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钻”字用得好。我先让学生省略“钻”朗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出来……),后全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比较二者的效果。学生认为有这个“钻”字好,我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朗读思考:“钻”这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让他们明白用了这个词,不仅把小草拟人化了,而且还透露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在教读《济南的冬天》时,我采用了“讨论归纳法”。如:课文最后一段中的“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其中“不忍得”用得好吗?我是先让学生相互讨论,后举手发言,最后由我或学生尽量采用同学们的意见来归纳:这三个字将水人格化。水是那样的多情,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冻上”。事实上,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2、落实语文知识,为提高语文素质打好基础

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其教法也不完全一样。如训练七年级学生阅读文章时,我是先出好题目,然后有针对性地带学生进行分析,而在教八年级学生阅读文章时,我多数情况下是鼓励学生自己出题目,自己品析文章。到了九年级,在分析文章时,我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做,我只是一个适时点拨的“引导者”。

三、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揉合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揉合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随着进程,问题一个一个相应地得到解决。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一不占用单独的大块时间来解难释疑,教学时间比较经济;二是把问题置于各自的语言环境中,使提出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紧密结合,语言文字训练体现于其中,训练比较到位,比较科学。这种”一切都在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促进,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艺术也是一种促进。教师需要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时刻胸中有数,能够及时纳入到教学情境之中。

四、把学生的提问和老师备课时的思考设计紧密地结合起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进行筛选,或通过合并使问题的归纳性较高,削枝强干,突出思考的重、难点。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几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有一些问题显然是脱离了教师的备课思考,这时教师就要具备敏锐的辨别水平与发现能力,处理得当,对教学有促进作用,对学生有激励作用,处理不得当,可能丢掉金子,失却良机。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质量是很高的。

五、阅读方法的指导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创新能力。而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上来说,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就要打下坚实的语文素质基础――学好语文知识。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非常注重落实各项语文知识,以便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打好基础。

指导阅读方法,是教读的重点。教师适当讲授有关阅读方法的知识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密切结合学生的阅读实践,相机指点,令其“开窍”;开窍的次数愈多,学生就愈能悟出规律,教师再导以方法的知识,就能获得预期的效果。例如,背读长段的文字,不妨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开动脑筋“创造”一点帮助记忆的“窍门”。学生在实践中可能会发现:把长段的文字按它的结构分解成几个层次,弄明白层次之间的联系,然后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背,最后连缀起来,背诵就会变得容易得多,又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有的学生也许还会发现:出声读比默诵记忆效果好;不断反复地读不如读读背背记得快;背诵记叙、描写性的文字,如能同时在脑海中呈现出文字所表现的生动形象或图景,就会比单纯记忆文字符号效果好……这些“窍门”积之既多,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会“得法”。背读是这样,其它形式的阅读训练也同此理。

初中数学思维开窍训练篇2

(一)注重引导,抓住学习关键

数学关键就在一个悟字,所谓悟,就是开窍,如何开窍,就要求讲师不要只讲题目的做法,而是包括,是怎么想到要这么做的,以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悟,对于初等数学,本人的看法是随便怎么做,因为初等数学的试题必然有解,必然是可以通过所给条件经过N多步骤推出来,不信可以试试,拿一道,先什么都不要管,只管把已知条件以全排列方式组合,以推出新的条件,再将所得条件组合,再推,直到最后推无可推,你会发现题目所求就在其中,甚至简单的可能是离最终结论还有N步,复杂的估计也就是最终结论了,所以以高考为目的的初等数学题目是不经做的,因为只要你做,就一定能做出来,而之所以很多学生觉得难,没处着笔,不知道改该怎么做,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懒,不愿动笔,而只是呆看,简单的能看出来,复杂的是很难看出来的,如果说那种直接推导的办法太耗时间,那么只能说是因为不熟练,一旦题目做多了,思维形成了,差不多就可以一眼看出来,顶多推两步,就知道后面的怎么推了,从而省略了N多的分支,古往今来的题海战术不是没有依据的,熟能生巧,见得多了,做的多了,自然可以找到某种规律

(二)要正确处理本课程的自身逻辑系统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初数研究课在研究初等数学问题时,大多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如果过分强调自身完整的逻辑系统,容易导致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内客及方法有很多重复和交叉。如数与初等数论中的相关内容,解析式的恒等变形,方程、不等式的解法与证明,几何证题法与证题术排列、组合及数列的一些解题方法等。

如果不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简单地追求各门课程自身体系的完整,既不利于学生整体数学思想的建立,又制约了他们数学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同时占用了很多的课时,所以,对于相关课程中己作详尽讨论过的知识及理论,应作为工具来应用,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

(三)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

1、知识系统的探究

初数研究课涉及大量的理论,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既占用课时多,又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切题的问题作为一堂课的锲子,留待后面逐个解决。这些问题将整个教学内容串起来,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集中学习资源(如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的教村及参考书)有针对性地去探究问题,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当然一个问题的解诀并非探究的终结,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可以提出一些新问题,延续学生探究的热情,在合作交流的民主和谐的氛围里,尽可能地让学生走向自由探究。

2、解题方法的探究

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未说,解题过程是独立的发现、探索与积极思考的过程,这种探索过程中所形成的意识和思维,就是真正的创造与发现。应该说,解题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设置初数研究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结合中学实际对解题作专门的训练。

3、条件与结论的探究

对一个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探究是对问题深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数研究课程中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之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看问题,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的培养,都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初中数学思维开窍训练篇3

舞蹈课是本专业学生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初等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遵循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质,着眼于舞蹈知识技能和师范能力的整合发展,精选教学内容,重视艺术实践,体现舞蹈课与小学音乐教育的衔接关系,以培养高素质的综合艺术人才。现今社会需要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从事舞蹈教学工作,为满足社会需求,在教学中明确教学内容。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学生基础差起点低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作性思维能力,保证舞蹈目的和任务的完成。现今在各院校初等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是专业课之一。按照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对舞蹈课进行安排。如:运动会上的舞蹈表演、校组织的文艺晚会以及技能比赛等,从而加强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还加强学生的授课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舞蹈课的意义

1、改善身体结构、塑造良好的形体

未来社会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个人素质包括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及审美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使各器官、系统良好的生理机能状态,还包括健美的体形和身体姿态。舞蹈是通过身体语言来表现美、创造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爱美天性从自然状态向自觉状态提升,使之能陶冶情操,提高境界,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形体与舞蹈教学中的姿态、礼仪、柔韧、形体操、矫正操等都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全而发展,培养健康的体魄、健美的体型、良好的姿态、高雅的气质和风度,使她们动作优美、体态矫健,使畸形不良和不正确姿态得以矫正,塑造自己理性的健美形体。

2、对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活动是促进学生各种审美要素发展的根本途径。它对于个体审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在于审美经验的积累和提升。要使学生吸引审美文化的营养,从而内化为个体自身的人格素质,必须通过他们身心投入其中的审美经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情感表现成为可能,而且使她们在具体的审美感受中,接受全人类优秀的审美成果。在舞蹈课中,会学习简单的各民族民间舞。学生可以通过舞蹈动作,音乐来认各民族的风格特点以及任务特征。也有根据主题内容,通过认识、理解选择适应时代的特征,进行自己组织编排歌舞表演。充分体现了他们智慧、情感和才能,激发学生审美的创造兴趣和热情。舞蹈课中可以欣赏各个作品。在欣赏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组织用中外著名的音乐、舞蹈、文化历史知识进行赏析活动,帮助他们理解作品内涵,满足学生渴望追求美的欲望,表现内心情感的需要,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文化。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的积极性,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发人进行墨中活动的推动力。舞蹈课中会学习集体舞蹈及创编,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自拍一些舞蹈。可以在自习时间、午休时间和课余时间,根据校园主题节目等进行开展。便于学生工作以后可以适应工作需求,例如:运动会、联欢会、儿童节等,给学校增添文化气息,学习了舞蹈可以使学生在编舞的过程中有“新理念”“新思路”。学生编出了舞蹈,在编排过程中找到窍门,找到乐趣,从中找到一些学习的方法,慢慢会对舞蹈及创编有学习兴趣,也可以增加自信心,有了学习兴趣,找到学习窍门,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找到一些方法,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4、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有舞蹈创

编的能力和教授舞蹈的能力初等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只要将舞蹈表现出来,还要具有舞蹈创编和教授舞蹈的能力。小学的音乐课中,多数以学习儿童歌曲为主,所以儿童舞蹈创编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儿童舞蹈创编就是根据少儿的生理心理等特点,创造出适合少儿的舞蹈。小学音乐没有专门的舞蹈教材,舞蹈内容要靠教师自己去挖掘,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舞蹈因素,经常把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编入舞蹈。比如说你学习歌曲《老动作光荣》,是妙穴学生大扫除的情景,在动作设计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尽量把学生在大扫除中扫地,擦窗户,拖地的动作,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来表项。作为初教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工作以后,有责任充分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在自己的教育领地内,努力的培养和发展好学生的艺术潜能。

5、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初中数学思维开窍训练篇4

下面,我以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教学为例,谈谈怎样还原“简约教学”的本色,让数学课堂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一、让教学内容简约厚实,真正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摇篮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追求教学内容的简约,不能面面俱到、浅尝辄止,而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习惯和心理特征等情况出发,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安排。

如教学“认识整时和半时”一课时,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现小明一天的活动:早上7时上学8时上课9时半做广播操12时吃午饭下午4时踢球晚上8时半睡觉。根据教材,我这样设计教学:(1)创设情境引出钟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钟面;(2)介绍新朋友――小明,课件出示他一天的活动时间,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和半时;(3)进行分类对比活动,理解整时和半时,并让学生观察钟面,总结认识整时和半时的小窍门;(4)进行“拨一拨”活动,即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正确拨出老师给定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适时渗透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如按时起床、早睡早起等。这样设计教学,既关注了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对于他们的重要性,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让教学目标简单明了,真正落实到位

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设置的目标高且多,就会让学生眼花缭乱,顾此失彼,迷失方向;反之,每次的教学目标制定简单明了,就会使学生学必有所得――清楚地明晰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样既能使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心理,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又能从中体现教师教的智慧――制定教学目标做到科学、适当、简明。

如教学“认识整时和半时”一课时,我设计以下的课堂教学目标:(1)由“滴答”声引出钟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钟面;(2)在认识钟面和认读时间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3)通过观察与动手“拨一拨”的活动认读整时和半时,使学生能用整时和半时描述小明一天的活动时间;(4)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珍惜时间的习惯。以上教学目标的设置,以知识与能力训练为基点和原点,循序渐进,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充分地落实在过程与方法之中,真正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让教学设计简单有效,真正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工具

我曾听过很多公开课,这些课的教学设计真可谓花样百出,所谓的环环相扣实则是一个热闹紧跟着一个热闹。实际上,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都应是为了学生更真实、更方便、更有效地进行学习,而复杂、繁琐的教学过程会破坏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使学生不仅不能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而且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等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学生形成厌学的情绪。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大力提倡简化,回归课堂教学的真实、自然、朴实,追求简捷流畅的学习路径和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的流程。

如教学“认识整时和半时”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首先通过“滴答、滴答、滴答”的声音引出钟表,激发学生想要认识钟表的兴趣;然后以小明一天的活动时间为主线,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和半时;紧接着对这些时间进行分类,归纳出整时和半时,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分针和时针的指向,总结出辨认整时和半时的小窍门,深刻认识整时和半时;最后开展“拨一拨”的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整时和半时的认识。这节课看似上得简单,但是却把数学教学精良化了,真正摒弃了那种活而不实的现象。

四、让教学手段的选择简捷实效,去掉修饰和浮夸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普遍进入我们的课堂,具有直观性强、容量大等优点,既能加快课堂教学节奏和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又能促进学生的体验、想象和思考。所以,课件制作要力求图片精彩、画面清晰、布局重点突出,避免无效信息的干扰,并减少文字数量,以保证学生充分感知所学的内容。

如教学“认识整时和半时”一课时,我先借助多媒体展示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12个数字、指针和格子,再通过图像的闪烁及声响效果,让学生了解12个数字在钟面上围成一圈、时针又粗又短、分针较细较长。在认识整时的过程中,同样通过图像(时针指向某个数字,分针指向12)闪烁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认识半时的过程中,也是通过图像闪烁和动态演示的效果,让学生注意到此时的分针指向6,而时针指向两个数之间,使学生在动态演示中明白按顺时针顺序过了几时就是几时半。这样通过多媒体这一简易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时间”这个知识点,特别是“几时半”这一抽象的知识,架起了一座数学学习的桥梁。

五、让教学语言简洁深刻、清晰明了,真正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工具

“话不在多,到位就行!”简练是教学语言的本色。因此,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简练深刻,即问题语言要导向明确、过渡语言要自然流畅、评价语言要扼要坦诚……字字句句都要给学生以明亮清澈的感觉。根据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等特点,教师还要巧妙使用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的特殊功能表情达意,暗示学生规范学习行为,集中注意力听讲。

如教学“认识整时和半时”一课,在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上的12个数字时,我是这样提问的:“钟面上有12个数字,这些数字是怎么排队的?”在认识分针和时针时,我编制了“又粗又短是时针,较细较长是分针,分针快快向前跑,时针慢慢在后跟”的顺口溜,形象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分针和时针的区别与特征,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在学生认识整时和半时后,要转入整时和半时在分针与时针指向上有什么不同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过渡的:“整时和半时在读写上是不一样的,那么在钟面上它们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这样使学生很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钟面上,很快发现了其中的不同之处,总结出了认识整时和半时的小窍门。

除此以外,板书也是一种形象的语言,对准确表达和理解知识、加深记忆、突出教学重点有积极的作用。如教学“认识整时和半时”时,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认识整时和半时

整时 半时

[下午4时半][9时半] [下午4时][12时][8时][7时]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分针指向6,时针在两个数之间,过了几就是几时半。

板书的精心设计,不仅浓缩了教学内容,而且发挥了其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人说:“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丽。”简约的数学课堂,剔除喧嚣与华丽,最终变得简单而美丽。简约的课堂教学虽简单,但脱离肤浅,而成为一种风格、一种气质、一种内涵、一种深刻。请还原“简约教学”的本色吧,让数学课堂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初中数学思维开窍训练篇5

要搞好初中数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认真研究初中教学的各种规律,并加以有机综合,形成适应自身教学的有效方法。如何让数学课上得更理性,更科学有效?我认为要真正做到“功夫花在备课上、精力放在研究上、本领显在课堂上。”我们要在行动的“实”上下功夫,在研究的“深”上想方法,开创行动扎实、研究深入的课程教学改革下局面。

首先,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同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比如,洗衣机按什么程序运行有利节约用水;渔场主怎样经营既能获得最高产量,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件好的产品设计怎样营销方案才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经营市场和解决问题的的能力。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节的新课导入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同学们,在刚才上课之前我遇到了一位以前的朋友,他说他的家乡有A、B两村,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小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村人希望建在离A村较近的C处,B村人希望建在离B村较近的D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村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

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同样,在学习圆中“过三点的圆”一节时,笔者拿着一块残缺不全的圆镜走上讲台时,同学们开始都很纳闷,当听到笔者说:同学们,我把别人的镜子打破了,谁能帮我想办法,怎样“破镜重圆”呢。这时,同学们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但没有人能提出大家都认可的方法,此时,笔者就抓住机会说,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学习过三点的圆这一节,看能不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会大大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还有,现实告诉我们,大胆改进学习方法,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学习方法的改进身处应试教育的怪圈,每个教师和学生都不由自主地陷入“题海”之中,教师担心某种题型没讲,中考时做不出,学生怕少做一道题,万一考了损失太惨重,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往往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培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方法,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正确的方法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听讲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积极的思考和参预,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而之前的备课则不应当受教材思路的影响,重新组织教材,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学习过程学生有知识的掌握,个性的解读、情感的碰撞,且创新火花不断闪现。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整式的加减”一节中讲到“同类项”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参与其中发现问题,在讲课时,笔者拿出一小袋硬币。对同学们说:“谁能帮我数一数这一共有多少钱?”这时,学生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争先恐后回答问题。

学生一: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硬币2个2个地拿出来。(二分钟后)数出一共6.6元。

学生二: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拿出来,边拿边数。5角,1.5元,2元,……(三分钟后)数出一共6.6元。

学生三: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一分二十秒)数出也是6.6元。

这时,我及时的提出问题:如果这是满满的一大盒,你会怎样数,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下面很多声音在说会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笔者又及时提问:“为什么?”又有声音在说是因为分类。这时笔者就比较自然的引出:“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

课后,有同学说: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不错,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我们身边处处都有数学,只有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发现新知,才能使学生获取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另外,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不但要体验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体验到“美”,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数学并非仅仅是一堆知识,它更是一门活生生的学科,应把学数学作为一种过程。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概念与过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

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笔记本上,用在联欢会、文艺晚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又如综合运用长方体表面积展开图的知识,美术、生产常识等知识,引导学生设计制作多种多样、经济美观实用的长方体形状包装纸盒,将所学知识变成“产品”。开展“奇妙的黄金矩形”活动课,学生通过画、剪、折等实际操作,感到数学的美,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用计算机动手编制简单的计算程序或应用软件。

初中数学思维开窍训练篇6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满堂灌的情况逐步消失。但是又出现了满堂问,表面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实际上还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给学生留下必要的思考空间。有一次,我到一个学校去,看到一位老师在备课,他的教案是这样的:师问:……生答:……师再问……生再答……这位老师还向我解释说,这叫详案,还有一种叫简案。我的疑问是:学生的回答是在上课当中产生的,备课是上课之前进行的,那么教师在上课之前怎么就知道学生回答的内容呢?这位老师回答得很有趣,他说学生必须这么回答。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回答呢?我跟着他走进教室去听课,果然情况不假,学生是这样回答。这位老师果然是这么上课的:老师先问一个问题,这就是“师问”,老师提问后,叫一个李姓同学来回答,李姓同学回答的是自己的想法,这种想法用语言组织起来往往和标准答案不一样,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的这位老师是怎样处理的呢?两个字“坐下”,随后,目光一扫,扫到另外一位同学,比如叫张姓同学,张姓同学回答的可能是标准答案,于是老师就会表扬他回答得很好,然后就是“师再问”。我们研究中就对这样一种教学进行了概括,把它叫做“打乒乓球式”的提问。老师提问好比是发过去的球,学生的回答好比是弹回来的球,弹回来的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自己的想法,那就是界外球;还有一种情况是标准答案,是教师自己的想法,那就是界内球。老师接着这个界内球,就会再发一个,即再问。所以表面上是学生做出来的,实际上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空间。

在数学学习中练习是必要的,要形成必要的技能技巧必须练习。如果是不恰当的练习,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对于练习我们经常讲三句话:第一句话叫“熟能生巧”,这个“巧”就是指《大纲》规定的技能技巧。新的课程改革教学要不要形成技能技巧。回答是肯定的,《标准》里也是有规定的。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必要通过练习。第二句话叫“熟能生厌”,就是学生对一个内容太熟悉了,会产生一种负面情感的体验。经过初步调查,这种负面的情感体验主要是厌倦感过度的焦虑感,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希望老师们能和我们一起研究如何把“熟能生厌”转化为“熟能生趣”。第三句话叫“熟能生笨”,有时候我们让学生做题,是引导他们思考,让他们开窍,有时候学生做题却是让他们闭窍。比如把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划分成很细的一个个小的类型,每一个类型讲一个例题,数量关系和方法要让他们记住。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很小,思考习惯得不到培养,学生就觉得做题就是套公式和方法,而不是自己看书、实践。所以,当我把国外的一道开放题翻译过来让三位不同地方的学生做时,他们都是同样的反应,“这个题老师没讲过”。这说明他们拿到这个题时,首先是在记忆的仓库里找有没有这种解题的方法,如果没有,他们不做了,这就叫做“熟能生笨”。在课堂当中,如何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这里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要让学生学得聪明,就要考虑如何把“熟能生笨”转化成“熟能生智”。

最近我做了个小调查:什么叫分数单位?我问我们学校的两位三年级学生,他们都说不知道,继续学习也没有太大必要。我不是说4/5是由4个1/5组成的这个关系,而是说分数单位这个名词本身是要淡化的。概括起来以下这些数学内容是需要淡化的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非技能性的死记硬背,怎样记和背,基本口算练习,学生在记忆操练,这种技能的形成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叫算法的建构,第二个阶段叫算法的提取。算法的提取是从头脑中形成的仓库里面直接提取所需要的内容。怎样的训练形成这个算法仓库?通过口算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形成口算技能,这种记和背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记和背是不合理的?我举个例子:6+7=?这对一年级的学生没有多大问题,但是老师接着会问:为什么6+7=13?有时候大人不知道的学生都知道,6可以分成2和3,3和7凑成13。所以6+7=13,“所以”两个字都不会漏掉。实际上,学生自己的表达还不太规范,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是在建构,在归纳,在独立思考,这个过程是有助于学生发展的。

第二、在以后的发展中自然解决的问题,目的是想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几何思维。它是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可以附加很多东西。比如:上下与左右。这个内容本身不是教材的重点,因为即使人们不读书,也很少有人不知道上下与左右。但是为什么在小学一年级中就有这个内容呢?

在进一步学习中自然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不要把数学内容中需要淡化的知识和成人不知道的知识当成重点来考学生。比如:一些应用题,在学生学了方程以后就很容易解答了。

如何来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看一节课,不是仅仅看学习方式转变了没有,关键是学习方式转变以后是不是给学生带来了好处。面对以上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一起来研究新的课程教学到底在哪里。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在这过程中,老师一是了解学生有什么样的困难,二是了解学生有什么创意,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这种情况,称为互动式的讲授。师生双方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构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在这个共同体中平等的首席。师生互动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学生积极地参与,主要是指学生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识参与;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行为。有教师问:是不是现在的课堂不用教师讲了?不是的,讲授同样是可以互动的。有的学校提出“先做后说”,是先让学生去尝试。共同发展也强调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提高,课堂教学是教师发展的主渠道,任何一个好的教师的发展是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取得的。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小学青年教师.2004

初中数学思维开窍训练篇7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培养

1 创造性思维内涵

创造性思维就是任意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是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因此,创造思维训练的要点,是解决非逻辑通道的问题,创造思维训练包括发散性思维训练、横向思维训练和逆向思维训练,这些思维训练可以帮助人们打开思路。

2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创造性思维首先要“疑”,没有“疑”就根本谈不上“创造”。不走出第一步,哪来第二步?然而,“疑”的天敌是常规、经验、常识、理智、习惯、理论、正确、成功……总之,过去的一切,都可能是“疑”的障碍。因此,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是迈出“质疑”的举步艰难的第一步。第一步该怎么走?“创造”的步子该怎么迈?教师应该运用富有哲理的语言,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提出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和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的,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提出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敢于对答案提出质疑,敢于对同学的观点提出质疑,能够打破常规,并且敢于实践和验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具有创造意识的学生必备到素质。鼓励学生要有好奇心、责任心、进取心、不迷信(书本老师)不从重(对答案)不定势(思维)。敢于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正确的分析对待学生的看似不合常理的奇谈怪论、标新立异,以扶植他们的创新精神

3 培养良好思维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建立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很多著名科学家之所以著名,就是因为他们有很值得学习的习惯,造就了他们的成就。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坚持,从小培养。数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的难题而引发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思维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的“演员”。我在长期的教学中,敢于在讲完新课后,自测出学生掌握的程度,自己解决问题。由于身边发生的贴近生活的事例,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兴趣,进而使他们能主动地思索其解决方法,久而久之,老师若长期不懈地培养,则学生们的数学思维兴趣会逐步建立起来。若建立起了一种良好的思维兴趣后,他们就不再惧怕数学问题,并乐意积极主动地迎刃解决它们。

4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在训练步骤

经过思维自己发现问题,经过思维自己解决问题,这才是高级的、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会不会给自己提出问题,是学习有没有进入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正像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所说:“最重要的是自己会不会提出正确的问题。”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爱因斯坦也有精辟的见解:“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以这么说,学习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学习的停止。

数学中的每一个结论和方法的形成都有一定的过程,而知识方法的发生和发展正是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和认识的过程,它闪现着智慧与创造的火花,这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极好时机。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只讲结论,而不讲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要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数学思维活动的全过程。要重视概念的产生、命题的形成以及思路的获得等思维过程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和发现同步,并从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主动地把开放性问题、实际应用问题引进数学的课堂教学之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以探索者、认识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

5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想别人没想到的,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善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道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例如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很多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在学习中,要善于归纳和总结。通过对一个较简单问题的逐步展开和探究,把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推向更深更广的境界,使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虽然开始的时候有的教学环节好象没有什么教学结果和实效,但学生的创新的意识被调动起来后,下面的学习就富有个性和创新,呈现出传统的教学单一教学路径无法实现的丰富和多彩,学生为自己的创新才能而兴奋,老师为学生的表现而惊叹,师生再共同创新活动的经历中为创造而快乐。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课堂作起,从每一节课作起,从每个学生作起,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成一个真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一起为民族的振兴而创造。

参考文献

[1]文焕. 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青海教育 2002年7期

初中数学思维开窍训练篇8

一、技能训练与生活融合

数学知识能够借助教师的语言、板书、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进行传授,但是数学能力则需要动手实践,并通过持久的锻炼才可以掌握。俗话说“拳不离口,曲不离手”,技能需要不断训练才能不断进步。如果学生停滞一段时间不从事技能的练习,解题技能就会停滞甚至后退。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时候要注重勤奋加巧干,注意寻找规律,协调好身体的多种感官,从而发现学习数学的诀窍。技能训练与生活融合就是在训练的时候充分调用生活中的素材活学活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技能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提高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借助苹果来完成教学过程。首先我宣布游戏规则,一根手指表示一个苹果,通过手指表示得到的苹果数目,在游戏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游戏规则。比如十个苹果,平均分给喜羊羊和暖羊羊,让学生伸出手指表示每个人得到的苹果个数,学生们立即伸出五个手指。于是我又顺势提出,现在只有五个苹果,我要平均分给喜羊羊和暖羊羊,怎么用手指展示他俩得到的苹果数量呢?不少学生交头接耳,感觉无法伸出相应的手指。极个别学生伸出三个手指,两个直着一个弯着,问及原因,他说想要喜羊羊和暖羊羊都没有意见,他们就必须一人分到两个半苹果,弯曲的指头代表半个苹果。教师顺势利导:我们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他们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大增,于是学生渴望获得分数知识就成为课堂的主流。

二、思维训练与生活接轨

心理学认为人的大脑具有无穷的潜力,思维是可以通过训练进行强化的,就像举重运动员的肌肉强度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一样。科技人员通过研究发现,通过传授思维方法和进行思维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大脑智能。数学思维的训练和日常生活接轨就是把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结合,构建出一种可以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进行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其实是具有内在规律的心智技能活动。思维训练活动也要借助肢体动作等外部的动作来进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出发,结合已有的生活体验,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了简便运算的相关知识后,学生遇到这样一道题目150-88=150-100+12,少数学生对减去100加上12理解不过来。教师就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有学生结合平时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的生活场景进行发言:妈妈带了150元去超市,买了一箱88元的牛奶,她递给收银员100元,就是150-100=50元,而收银员应该找给妈妈12元,于是妈妈身上还有50+12=62元。所以减去100之后,还需要加上多减去的12元。数学题目和生活化场景相结合之后,抽象的知识在生活经验的帮助下就变得简单,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也变得容易了。

三、数学运用和生活对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数学知识运用的场景,比如爷爷奶奶卖鸡蛋,妈妈将废品卖给废品收购站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计算能力,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开展班级跳蚤市场,让学生们把书、玩具等带到班上进行交易;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比例知识测量校园里的大树和旗杆的高度;带领学生去踏青,用踱步的方法测量一下田野或者小池塘的长度和宽度,计算一下面积……使得学生们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每时每刻都有可能用到数学。从一年级起,教师就应该做有心人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得数学运用和生活经验无缝对接。比如和小伙伴比一比谁高,比一比谁重。让学生们体检的时候牢记自己的身高体重,然后和小伙伴比一比,在比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知道了数的大小,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算一算,高多少,重多少。进入六年级,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下家里存款存银行利息多少,购买国债或者理财产品,同期利润多少,并给父母提出中肯的理财建议。学生们能够运用所学参与家庭决策,不但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成功欲望,而且能提高他们借助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范文 下一篇:篮球的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