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范文

时间:2023-11-10 11:21:50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篇1

【关键词】农村文化;现状;农民;文化生活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当前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笔者供职于乡镇文化部门,长期从事乡镇文化工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农民文化需求有较多的了解,对如何落实好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当前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文化工作者,深感任重而道远。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近几年,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为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加强农民的“文化家园”建设,镇村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生活日趋活跃、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焕发出勃勃生机。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在内容、形式及阵地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农村文化现状分析

(一)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差异性明显。

对丰富和改善精神文化生活,绝大多数的农民表示非常渴望。但我们在走访中发现,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年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从需求的强烈程度来看,20―40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农民对文化需求比较强烈,50岁以上的农民文化需求相对较弱;小学及小学以下水平的农民文化需求相对单一,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对文化需求比较旺盛;收入水平越高,对文化需求也越强。

(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性突出。

近几年来,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虽然在不断加大,但从总体看,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形式上仍然比较单调,内容上相对贫乏。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生活主要是“看电视”。农民在劳动之余从事较多的文娱活动形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看电视、闲聊、打牌玩麻将。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时间上,“电视文化”成了农民文化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份。与看电视相比,农民看露天电影、看地方戏剧、看文娱节目实况表演等文化活动形式都明显匮乏,农民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形式也比较少,群众参与面还不够广泛。

(三)不良文化冲击较大

当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流是好的,农民的人生价值取向、崇尚的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态度等是健康和积极向上的。但一些不良文化现象也充斥农民精神生活。一是部分农民信仰缺失。二是陋习旧俗依然存在。不少农民认为当前农村的、迷信等现象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在休闲时间参与打扑克、搓麻将赢钱等活动,还有的热衷于求神拜佛、算卦占卜等封建迷信活动。三是不良文化侵蚀日趋严重。凶杀、暴力、色情等文化垃圾通过各种传媒入侵农村文化阵地,腐蚀着农民群众的灵魂。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

当前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农村文化建设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和引领,农村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线,体现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二)要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大力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如“文化共享工程”、“村村通”、 “农民文化家”等项目,增加为农村服务的文化资源总量,逐步改变城乡文化资源严重失衡的状况。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进度,尽快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努力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篇2

文化战略观

农村基层干部树立文化战略观,就是要站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与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指示精神,始终把推进文化惠农工程建设当做一项事关农村发展方向的民生工程。这一工程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战略目标: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就必须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3]调整文化城乡二元化格局,均衡文化资源分布,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扩大农民群众文化消费,提高其文化消费水平,培育农村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成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的必然要求。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深深根植于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的实际。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精神文化生活相对于城市仍然较为贫乏,适合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机制仍需完善。因此,农村基层干部必须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缩小我国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而不懈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4]其中,乡风文明是与新农村相适应的新道德和新风尚,体现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反映了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科技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基层干部应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使广大农村形成崇尚科学、勤劳致富、互助合作、民风淳朴、爱护环境、家庭和睦、和谐稳定的文明道德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历史任务。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的原则,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5]当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铲除农村腐朽落后文化,净化农村文化市场,促进农村社会风气不断改善,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与集体观念,用农民群众喜爱的具有浓郁地方与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共识。在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勤劳致富、科学致富以及致富不忘国家的思想观念,增强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觉悟程度。推动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要求党员干部着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也要“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6]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动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将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这对于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共产党员的示范作用,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理论水平、党性修养与工作本领,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至关重要。努力做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向农民群众传播先进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带领农民群众科学致富的能力,不断增强深入分析与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现象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

文化使命观

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使命观,即其对履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职责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农村基层干部树立文化使命观就是要始终牢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基础与精神支撑作为其责无旁贷的文化使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农村基层干部肩负着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重任,而履行文化使命需要养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自觉是其对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意义及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积极回应、觉醒与勇于担当。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自觉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前提,既体现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切和贡献中,又体现在对自身文化品位、文化价值追求的实践中。农村基层干部应树立高远的社会担当精神,回应农民群众迫切需求,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树立先进文化意识,自觉担当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重任农村基层干部树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意识,就是要始终铭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一种健康、科学、文明、向上的精神生活方式。”[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取向,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农村基层干部自觉担当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重任,就是要增强在农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建活动卓有成效。农村基层干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当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应当以自身良好的理论素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崭新的精神面貌,发挥示范与导向作用。树立文化引领意识,自觉担当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农村基层干部树立文化引领意识,就是要始终牢记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农村社会风尚、教育农民群众、推动农村发展、维护农村安全的功能,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领路人和指导者,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农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成为农民群众及农村基层干部自身日常现实生活的基本遵循,成为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动力。当前,我国农民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与文明素质较低,部分农民群众的集体观念与履行义务意识较为淡薄,部分农民群众将腐朽落后文化作为个人的精神寄托,部分农民群众的道德标准模糊、道德意识弱化。这些主观不利因素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农村基层干部应时刻密切关注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状况、愿望和利益诉求,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农民群众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农民群众和谐文化理念。与此同时,农村基层干部应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导作用,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个人品格。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干部应模范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保持高尚的品格与精神追求,成为引领农村社会风尚与农民群众道德修养方面的表率。为此,一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自身思想阵地,时刻筑牢信念、道德与法纪防线。二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荡涤自身思想上的尘埃,时刻警惕中外消极腐朽文化的侵蚀,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增强抵御各种诱惑陷阱的自觉性与免疫力,时时处处保持党员干部的纯洁性与先进性。农村基层干部自觉担当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就是要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确保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一代农民群众手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农村基层干部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要自觉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间艺人与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二要围绕农村文化建设主题,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与革命传统资源,加强对古镇古村落及红色旅游景点的保护工作,加强对乡间尤其是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保存工作,确保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抢救与传承。三要用简洁、通俗、朴实、生动、活泼的语言与鲜活的事例在农民群众中间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使农民群众养成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勤俭持家、自立自强、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家庭和睦、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淳厚民风。树立精神家园意识,自觉担当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农村基层干部树立精神家园意识,就是要始终牢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的科学论断,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传承民族的血脉为己任,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给农民群众以精神启迪。农村基层干部要充分发挥文化愉悦身心、滋润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与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创造力的本质功能,增强服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农民群众真正找到自己的心灵寄托和精神支柱。引导农民群众建设精神家园,就是要在广大农村“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发扬优良传统,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8]农村基层干部自觉担当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就是要始终牢记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传播先进思想文化,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求知、求富、求乐”的文化需求,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培育农民文化精神。为此,一要大力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乡村休闲文化广场、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的现状。二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发展基本要求,完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聚合农村各类文化生产要素,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多为农民群众提供优秀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与地域文化艺术产品,满足其文化消费心理需求,多为农村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产品,促进其学习进步与健康成长。三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引导扶持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加强对乡镇电影院、录像厅、游戏厅、网吧、个体报摊书屋等文化经营场所的管理与监督,坚决依法打击制作贩卖含有色情、暴力、迷信、、等不良文化内容的书刊光碟、播放影视及艳舞表演的违法犯罪活动,彻底清除腐朽落后文化产品,用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塑造人、熏陶人,使农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精神品质等得以鼓舞与引导。四要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组织农民群众成立农民文化协会,鼓励农民群众自娱自乐。农民文化协会可由读书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禁赌、禁协会、文艺演出队、铜管乐队、腰鼓队、舞龙舞狮队等群众组织组成。引导农民文化协会以传统民俗节日、红白喜事为载体,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活跃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有助于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改变生活方式、培育新的精神风貌、形成新的风尚习惯、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五要组织开办乡村社区基层大讲堂等文化公益活动,邀请宣讲志愿者主讲“形势政策、道德文明、法律法规、科学技能、传统文化、社会保障、投资理财、养生保健、婚姻家庭等多方面的内容”,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9]

文化管理观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篇3

关键词:群众文化;新农村;建设;策略

群众文化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满足广大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对精神文明有所要求。群众文化的建设需要以乡镇文化为依托,发挥乡镇文化的辐射、示范作用,采用多种群众文化活动方式,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辅相承,人们在物质文明满足的情况下,才会对精神文明有所要求。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按照惯例政府会在村里安排几场戏,节后便再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冷冷清清,无法满足农民渴望文化的需求。近年来,随着新农村的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了重视,建立文化激励机制,促使文化站由过去的被动送文化,转变为今天的主动送文化,并且培育与本地文化特色相结合的群众文化。文化站的干部每年都要下村巡演,除此之外,还举办培训班,科学指导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文化活动充斥整个农闲时节。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民间舞蹈的挖掘与编印不仅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充分体现公益性的主导地位。乡镇文化站举行的各种公益活动具有特殊作用,其不仅可以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同时也有利于人的思想、素质以及意识等各个方面的进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中国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提高了,社会也就进步了,那么文化站的公益性主导地位自然也就显示出来了。

二、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众文化的多样性可以满足不同农民对于群众文化的需求,这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一定可以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可以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同时践行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一举两得。以山西祁县为例,当地农民在乡镇文化站的引导下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成为广大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学习的楷模。其收藏了大量的图书、画册、电影等,将群众的文化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每天来借书的农民络绎不绝,以前特别爱玩牌、打麻将的农民也经常来这里参加活动,改变了农村文化气象,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民间剧团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其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大约有7000多民间剧团长期活跃在乡村,其对丰富农村生活,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业余的文艺团体这种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虽然很好,但是与我国农村整体文化水平不相符,只是满足于一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来“种植”文化,例如:赠送图书、输送文艺干部、组建文艺队伍等。以四川省德阳市的杂技团为例,其巡回表演多达2万场,获得的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有的甚至出国进行表演,这不但拉动了农村的经济,同时让外国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强大的凝聚力。以前农村地区基本上以村为单位进行交流,有的地方甚至以大队为单位,大家除了本村的事情外,对其他事情好像都漠不关心。但有一件事情是例外的,那就是唱戏,农民三五一伙儿,成群结队纷纷赶来,积极参与其中。除此之外,每次开会之后,村长都会组织村民表演节目,村民踊跃参与表演,这样不仅可以活跃会议气氛,保证村务工作的开展,同时又可以联络村民之间的感情,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发掘人才、打造人才

每个地区的农村文化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很多农民都并非等闲之辈,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当地的特色文化都着独到的见解。农村的“艺术家”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其对我们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当大力挖掘、培养这些优秀的人才,使其活跃于我们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推动新农村的建设。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我们的群众文化活动应当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整合当地文化,做好“特色文化户”的工作。这种方式激励农民积极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投身农村文化事业,为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贡献一份力量,实现农村文化整体水平的提高,缩小城乡差距,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我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需求群众文化的支持,我们希望在满足人民精神文明需求的同时,发展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农村的经济,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早日实现整体小康。

作者:马晓娟 单位:方正县会发镇人民政府文化站

参考文献:

[1]张文佳.浅谈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文化空间,2014,(05):195.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篇4

农村传统文化历经沧桑巨变、社会变革的历史浮沉,因而是难以泯灭的、稳定的、深层的东西,它自发的左右着人们的各种行为,制约着农民与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是农民世代相传的思想、道德、习俗等文化内容与形式的表现。如何评判农村传统文化,首先得看其折射出来的哲学精神是怎样的。基与此,农村传统文化折射出来的基本哲学精神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农村传统文化应当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品格,充溢着现代创新精神。农村传统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产物,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演变而演变,并在创新中不断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因为创新首先是一种生活,对农民而言,是他们对待生活的一种心态、观察生活的一种视角、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体现着农民始终执著的生活热情、辛勤劳作的品质、热爱家乡的传统美德、对于理想生活的渴望,所以,农村传统文化创新是永无止境、没有穷尽的。农村传统文化创新就是对自身的自我“扬弃”,是在文化的“人本性”无形引导下进行的自我批判和否定,并在批判和否定求得对农村传统文化的新的认识和新的升华。

二、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又叫做原理精神,就是干什么事情都要追求根本,求得最根本的原理,是人类在探求真理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高尚品质,反映了人类崇高的精神追求,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在农村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是以不自觉的形式存在着,且十分匮乏。原因是两千多年来封建统治形成的以宗法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影响下,农民多重人伦,轻功用的文化观念,宣扬保守,以遵循守旧为荣,阻碍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只有通过从外部输入先进文化,才能激发其成为以自觉方式存在的精神。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诸如文化“三下乡”活动等,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引导农民积极投身于探索世界奥秘和追求真理的科学实践及认识的活动。通过这些积极的方式向农民灌输先进文化的活动,逐步培养农民崇尚科学的习惯和思维。总之,融科学精神于农村传统文化中,使之成为农村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这不仅是惠及农民的重要举措,而且是我们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的工程。

三、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传统的精髓,其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是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人文精神展现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传统文化就要着眼于现有文化环境和农民的审美情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优者而用之,对一切的新思想、新文化兼容并收,融会贯通,赋予农村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特别凸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注重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潜移默化的教化、熏陶、陶冶出农民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优良素质,使之转化成当今农民积极向上的意识,不断强化农村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品质。

四、和谐精神

和谐精神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和实践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就是和谐发展观。“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农村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精神既扎根于源远流长的农村传统文化,又融进了新时代的文化内涵。和谐精神的产生有赖于良好的农村文化环境。就农村传统文化而言,有精华也有糟粕,恰恰是农村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才导致了农村中不和谐因素。只有传承并弘扬农村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改造、引导以至消灭落后文化,才能使得和谐精神展现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造就新农村、新观念、新精神、新风貌。

农村传统文化必须立足于坚实的哲学基础上。农民传统文化是农民长期实践的产物,是在征服自然、改造世界过程中的积累、凝练升华的结果,它引导着农民的一般实践,使得农民的认识具有了目的性和方向,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可代替的强大推动力。正是农村传统文化使农民具有了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从而选择好的、有利的,摒弃坏的、有害的、落后的。这一选择的过程及其世代沉淀下来的就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从而构成了农村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促使农村传统文化凝铸起越来越雄厚的文化力量,不断推进农村传统文化由低级形态转变成高级形态。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篇5

一、开展农村群众文化的概述

1.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意义

首先,它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影视、美术、杂技、曲艺等各方面的优秀作品和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喜欢读书的有书可读,喜欢看戏的有戏可看,喜欢听音乐的有优美乐曲欣赏,喜欢看电影、电视剧的有大量影视佳作可看,喜欢扭秧歌的群众也有自娱自乐的场所,等等。总之,有自己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有各种乐于参与的文化娱乐生活,各个艺术门类都有受众群体喜爱。满足农村群体的多元需求的同时,激发起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和自觉。

其次,有助于提升农民群众道水准。开展积极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不但能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素养,还能让群众有更深入的理念、文化与思想触碰。通过农村群众活动,有力地宣传科学理论,传播了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有效地感化、教育了群众,增强了基层百姓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不断从整体上提升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准。

最后,促进社会和谐。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在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中,通过宣传政治主张与思想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农村群众文化的提高有利于社会和谐进程的推进。反之,缺乏文化涵养和素质如同没有了精神食粮,缺乏追求与信仰。

2.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原则

作为当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关键部分,农村群众文化对新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参与的角度来看,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朋友,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所以,在现实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首先,是群众原则。基层原则要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群众是艺术的缔造者。农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文化诉求和农民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新的人物、新的情感和新的精神。基层原则优秀作品要贴近农民需求,是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家常味多,泥土气多。

其次,有效性。有效性是指在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时要结合农民群众的爱好、性别、年龄、性格与文化层次等特征,搭建满足农村群众多元文化诉求,放飞农民文化梦想的舞台。同时,在进行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时,要照顾大多数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尽量让大多数农民朋友满意。

最后,公益性。公益性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时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始终坚持为普通人民群众服务的公益性原则,突出公共文化服务导向。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工作原则,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文化权益。

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1.文化设施短缺

当前,国内群众文化发展与建设领地主要来自于乡镇文化站与村级文化大院,而文化站与文化大院设施落后、设备陈旧老化,经费短缺,不仅影响了文体活动的正常开展,也制约了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向好发展。

2.农村群众文化供需脱节

农村群众文化供给与需求脱节现象严重,即群众文化活动的数量、质量滞后于人民群众对群众文化的诉求;群众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农村文化生活大都单调贫乏,以致打麻将之风盛行。

3.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

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作为建设主体,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性不高,以致从整体上准确把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甚至不知道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什么,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愿抓。思想认识上存有偏差,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同时也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不讨好,而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4.缺乏群众文化专业人才

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人才匮乏。缺乏专业人才,直接影响着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也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缓慢的重要原因。还有就是人才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三、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1.重视和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重视和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群众文化组织,通过文化组织建设把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2.培育稳定文化队伍

政府要统筹兼顾,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理顺体制,落实编制,稳定文化队伍,为乡镇文化干部创造一个必要的工作环境,以充分调动他们服务农村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为群众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高度重视群众文化艺术创作

文化艺术全面发展和提高的基础是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繁荣文艺创作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改善文化民生的根本任务。在开展文化艺术活动中,要紧贴本地区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多创作具有优秀品质、高尚情操、开拓进取的群众文化精神作品,以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创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用。文艺创作还要突出地域特色,否则就丧失了独立性。

四、结语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篇6

关键词: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3.2;F279.14 文献标识码:B

一、文化消费的内涵和特征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人均收入也随着经济的繁荣在逐渐增加,在物质消费越来越富足的时代,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精神领域的消费研究。其中,文化消费则构成了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

以往关于文化消费的研究认为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 (曹俊文,2002 ;晏才群,2000;宋则、李伟,2000 等)。文化消费涉及居民在健身娱乐、教育、图书、电影、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消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消费就是指对以文学艺术为主体,包括音像、出版以及相应的文化艺术服务这类文化产品或者服务的消费[1]。广义的文化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或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2]。按照不同的消费目的和性质,把文化消费分为趋于“休闲”倾向的文化娱乐消费和趋于“学习”倾向的教育消费(王永贵,2008)。另有学者认为,精神文化消费是相对物质消费而言的,它包括个人文化消费和社会公共文化消费。广义的社会公共文化消费是指教育、文化、科学、医疗保健、体育以及相应的设施学校、体育场、图书馆、展览馆、文化宫、舞厅等。个人文化消费包括个人教育、广播、电视、电影、旅游、报刊、图书、体育活动等(彭真善、王海英,1999)。而在本文中农村文化消费指的是农村居民为满足自身精神娱乐的需求而进行的消费行为。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需求由低到高可以分为生理需求(衣食住行等方面)、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人们物质生活富足的条件下,就会更加重视精神领域内的需求,因此可以说文化消费是在物质经济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产生的。相比较于物质消费,文化消费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文化消费具有双重属性,无论是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还是文化服务的消费,都需要一些客观存在的物质作为消费的载体或对象,而在进行文化消费时消费者获得的是精神上的愉悦或思想的升华,因此,文化消费兼具有精神性和物质性这两个方面。第二,文化消费有较强的引导性,文化消费涉及的是消费者精神层面的消费,因此对于消费者的影响比较深远。第三,文化消费有较强的弹性。无论消费处在马斯洛所说的哪一个需求层次,对于精神愉悦或者思想境界的提高都是他们潜在的需求。当文化消费产品或者是服务达到他们预期水平时就会带来很大的文化消费需求量。第四,由于文化消费与人们的价值观、兴趣爱好等联系紧密,而消费者内在的素质存在差异性,这也就导致了对文化需求具有多方位,多类型。

总之,在物质富足的经济背景下,对于消费者而言,物质消费带来的内心满足感远不如文化消费带来的满足感,并且文化消费能够促进人力资本的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国民的幸福感[3]。在一些研究中,已经将文化消费量作为衡量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在提升居民综合生活品质方面起很重要的作用。随着文化消费领域扩展的深入,对于经济发展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为文化消费对于资源的消耗远低于物质消费,并且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发展[4]。所以,文化消费不仅能够推进区域文化建设,增强区域文化竞争力,同时提升文化消费水平将会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文化消费需求量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但是文化消费内部区存在不平衡,城乡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相比较于城镇文化消费市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农村文化市场上购买力比较低。在我国农村地区,随着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措施的逐步落实,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但是与城镇相比农村家庭人均收入依然很低。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08年到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5 780.8元、17 174.7元、19 109.4元、21 810元,而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4 760.6元、5 153.2元、5 919.0元、6 977元。对比这些数据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人均收入在逐步增长的趋势下依然与城镇人均收入有很大的差距,而受人均收入影响最直接的是人们的购买力,所以,我国农村地区的购买力不及城镇地区,农村人均收入也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2.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上产品种类单一化。文化消费包括个人的教育、娱乐、体育等方面。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受文化消费硬件设施和季节性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文化消费需求量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到了农村地区的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导致农村文化消费产品呈现单一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传播媒介的增多,使得农村地区也能接受到更多的文化产品,但是这些文化产品缺少反映农村建设的本色,不能达到与农民进行互动的效果。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篇7

【关键词】农村民生文化 需求表现 路径选择

“民生文化”是指满足人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文化建设,这个问题近来引起学界和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繁荣农村文化,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当前农村民生文化需求表现和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来说,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及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农村精神文化缺位,休闲娱乐文化形式单一化。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农民的增收有了明显的效果,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目前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极为贫乏,形式十分单调。农忙时节,村民结束一天的劳作后,其主要的文化休闲娱乐形式是串门聊天和看电视;农闲的时候,一些村民忙于打工赚钱,而另一些人找不到致富门路,无事可做,便以打麻将、玩扑克来消磨时光,且多数带有的性质。目前农村的其他文化生活形式,如扭秧歌、赶庙会、赶集、“文化下乡”,其活动的次数和范围都十分有限,一些偏远村落甚至没有。因此,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目前我国农村文化生活都很贫乏和单调,这种状况根本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薄弱,基础文化设施较匮乏。多年来,由于只重视经济建设,不重视文化发展,特别是农村文化的发展,导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经费不足,经营困难。到目前为止,全国农村文化站几乎是普及了,但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广场的需求十分强烈,绝大多数省份农村尚未拥有村级文化广场,其他文化娱乐设施更是凤毛麟角,有的又形同虚设。很多农民群众不得不自发组织文娱活动,如晚上自发组织扭秧歌、唱歌、跳舞等,但即使是这种自发的农民娱乐活动,也经常因为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以及使用村委会电费等问题,不得不经常中断。很多村子即使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但因为缺少专人负责组织开展农民文化生活,不能按时按需投放使用,许多文化设施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严重制约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

技能文化教育缺位,无法满足农民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下。根据2010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总计乡村从业人员46875万人,高中(中专)及以上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只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70%。而目前,现代农业已经替代传统农业,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转化与推广速度很快,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农民原有的文化知识和能力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许多农民明显感觉现有的知识不够用,迫切希望能有机会继续学习,掌握实用的农业技术。很多农民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希望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国家大事、国家惠农政策,学习法律知识、农业科学技术,甚至身体健康保健知识等。可是当前我国农村针对农民的专业文化需要的培训学习活动很少,技能文化教育处于缺位状态,目前农民的这种需要普遍得不到满足。

基层政府对农民民生文化管理不到位,资金投入有限。这主要表现在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队伍比较薄弱。目前很多地区文化系统机构建设滞后,县城两馆建设基础薄弱,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薄弱,文化专业人才缺乏,文化干部管理缺乏有效机制,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调查结果表明,一些乡镇、村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很多地区不乏优秀的农民艺术家,但由于得不到村领导的重视,开展文化活动、组织文化团体等均受到诸多限制。此外,文化站干部业务不专、人员老化、青黄不接现象十分严重,而且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干部都是半路出家,未受过专门学校的培训。同时,由于基层文化部门条件差、待遇低,以及编制的制约,长期以来也无法吸收年富力强的人员充实到文化站当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不少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因事业经费紧、经济待遇相对较差,总是不安心本职工作,“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普遍存在,势必影响到整个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推进农村民生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上述多方面农村民生文化需求与当前农村文化贫瘠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全方位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努力改变农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已成为当务之急。

发挥政府在农村文化生活建设中的领导作用,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农村的文化建设问题,因素有很多,但是根子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乡镇以上的各级政府及其财政事实上是围绕城市来运转的,谈发展、讲改革、定政策有意无意地几乎都是以城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改善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的工作中,政府应担当起在农村现代文化建设中的责任,积极帮助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生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各级政府尤其是村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要不理不睬,或仅流于口头和表面,应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财力上支持。政府出面组织会极大地鼓舞农民参与精神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这也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增强村民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加大对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促进农村精神文化事业的良性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作支撑。政府应该有专项投入,帮助各个村建立文化广场和配备文化设施,同时,要通过转移支付给各个村子提供专项经费开展文化活动。政府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的同时,可以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具有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融资体制,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要充分利用国家重视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好机遇,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体制,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市场,吸纳非文化企业向文化产业投资,建立一个包括政府拨款、融资、集资、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完善的可靠的资金保障体系,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各种捐资,有组织地引导农村文艺团体和文艺人才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实现农村文化事业的良性循环。

加强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精神文化活动条件。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农村文化生活投入的资金保障制度。乡镇、村一级的基层领导,强调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提高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按比例逐年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立健全集图书阅览、科技培训、宣传教育、影视播放、文艺演出、文体活动于一体的农村文化活动中心,让农民闲暇时间有所去。同时多组织农业技术、文化生活培训,购置文体器材,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农村文化教育经费有专人负责管理,专款专用,每年有计划地办一些农民真正得实惠的文化项目。

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开创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重视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培养,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艺骨干的积极作用,提高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积极挖掘本地文化艺术资源,扶持民间文艺团体,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培育优秀民间文艺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抓农民素质提升,开创农村包括社会伦理思想、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各方面的“大文化”建设的新格局,注意面向全体农民,实行全面发展,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

发扬传统文化优势,加强特色文化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发扬存在一个矛盾问题,很多地区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没有同传统文化保护结合起来,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树立辩证、科学而又务实的态度,将农村文化建设与保护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积极开发民间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形式和载体的创新,赋予其新的动力。为此,国家和各省市应该通过文化产业政策引导各地区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各地区镇村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因势利导,推陈出新,充分利用节假日、农闲等时间和庙会、集市等场所,举办歌咏会、文艺演出、戏曲表演等活动,将群众喜爱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融入到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之中。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篇8

论文摘要:当前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农村题材文学作品作为先进文化的载体,要把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时代脉搏,体现新农村文化建设应有的节律,提炼和升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精神、文化享有和文化关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文化条件。

当前,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从利益调节、社会管理的角度思考实现路径,而较少从文学、美学等精神文化的层面去讨论问题。实际上,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种手段同时运用。在这中间,文学的作用十分重要,不可或缺。农村题材文学创作作为先进文化的一个载体,应站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潮头,把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时代脉搏,体现新农村建设应有的节律,提炼和升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精神、文化享有和文化关怀,从而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真正表现出新时期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本质和分量。

一、当前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结新时期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情况,我们欣喜地看到,农村题材创作队伍不断壮大,老中青三代作家各领风骚;创作体裁多样,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戏剧和文学评论等齐头并进,佳作纷呈,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正面表现农村改革现实的长篇小说有吕雷的《大江沉重》、孙惠芳的《歇马山庄》、关仁山的《天高地厚》、何申的《多彩的乡村》、向本贵的《盘龙埠》等。与长篇小说创作更多地表现历史不同,中、短篇小说创作更多地关注现实。从近几年“鲁迅奖”获奖中、短篇小说看,农村题材的作品都超过了半数。刘醒龙的《挑担茶叶上北京》、何申的《年前年后》、刘恒的《天知地知》、阎连科的《黄金洞》、迟子建的《雾月牛栏》、陈世旭的《镇长之死》等获奖中、短篇小说都是农村题材,在社会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与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相比,报告文学创作更加关注农村现实。如《执政基石》推出的是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李家庚形象,重塑了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大山的呼唤》则在呼吁帮助解决山区孩童求学难的问题。可以说报告文学在关注民生方面比虚构文学更加深刻。

虽然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相比,无论是数量、品种、门类,还是质量、水平,都还有明显的差距。

首先是当前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缺少与时俱进的动能和张力,没有很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去反映农村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缺少肯定和弘扬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力,对农村基层群众的呼声还缺乏热切的关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层意蕴开掘不够,满足于捡拾农村生活碎片。因此,所塑造出来的文学形象也就缺乏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气息,特别是农村干部的形象最单薄、最概念化。不少作品迎合某些流行的趣味与西方对中国农村的想象,渲染贫困、苦难、保守、短视等J。有些作者沉湎于纯粹“小我”,从个性化走向“个人化”,从“个人化”走到“私人化”,玩文字,玩形式,玩技巧,甚至玩“不知所云”,其必然的后果就是作品灵魂的枯萎。有些作者甚至宣传一些与新农村建设相悖的思想观念,严重违背了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美学原则,对人们的身心产生了毒化作用。

其次是通俗化有余,而审美内涵不足。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作为农民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载体,应立足于农民大众,为农民大众所喜闻乐见。那么,这就需要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尽量通俗化,突出趣味性和娱乐性。但是,文学还具有提升大众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的功能。因此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光有趣味性和娱乐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有社会价值、思想价值和审美内涵。可是当前的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忽视了这一点,特别是一些通俗文学作品,用“消遣”的绳子把文学从尘世问吊到了半空,仅止于对“趣味性”的追求,不注意文学的社会功用,把审美和思想价值丢在一边,甚至表现一些低俗下流的东西。这种作品违背了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典型性和趣味性的美学原则,既不能体现“醒心”宗旨,又失去了“娱目”的功能。

第三是生搬硬套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忽视了农民的审美情趣和文艺欣赏习惯,远离了中国普通农民的艺术消费水平。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学已成为世界各民族共同享有的文化财富,不同民族的文学彼此借鉴,有机结合,和谐共存。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主流文化与多样文化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要代表农村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这是前提。然而从我国当今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发展来看,虽然也表现出开放和借鉴精神,显示了当代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繁荣景象,但许多作品没有立足民族性,而是生搬硬套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民族传统的文学形式采取了否定的态度,不易被农民群众所接受。

二、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应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文化条件

广袤的农村是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不竭源泉,为这块热土与家园歌唱,是中国几代作家的共同追求。那么,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文学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使命,文学工作者负有怎样的责任,无疑需要我们给予明确的回答。

(一)加强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理念的宣传,引领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潮流

农村题材文学创作首先要反映新农村建设的时代精神,展现人民群众构建新农村的历史进程。其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化解农村矛盾,反映民意。另外要旗帜鲜明地批判和揭露农村社会的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

(二)重视农村题材文学内容的转换,提供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作品

从主题表达上来说,应大力反映当代农村开拓进取、加快发展的状况。从题材选择上来说,要多创作表现新农村真善美的作品,特别是表现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的作品。要切实推进“三农”题材的文学创作,推动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和文明进步。要积极倡导与推进农村环境文学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

(三)坚持民族风格和提倡多样化相统一,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的美学纪念碑。它是特定民族和时代的形象表达,既是个人的,又是民族的、时代的。文学艺术的丰富实践及理性思考逐渐生成具有覆盖性的潮流,并因其普遍性与概括性而形成社会文化影响力。民族文化应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开创多元共存的局面。但必须强调的是,健康向上的主体精神是不可削弱的,因为它是我们构建新农村的价值导向和精神武装。

(四)展现新型农民的精神风貌,写出转型时代农氏之魂

我们要反映新型农民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风貌,塑造出更多积极进行科技创业的农民形象,塑造出更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乡村干部的形象,在学科学用科学、移风易俗等方面树立新的观念,展现新的壮举,从而鼓舞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奋发进取,同时给乡土文学赋予新的生命、新的灵魂。

三、结语

上一篇:园林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范文 下一篇:初中数学思维开窍训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