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思维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10 11:21:31

怎样提高思维能力

怎样提高思维能力篇1

1、阅读,写作,然后再去思考,树形逻辑思维的方法就是结构化思维。

2、知识就是树枝的连接点,一种逻辑形式则是树枝,树枝加上连接点,就形成一个树形的逻辑思维结构。

3、每天用一张纸写一个问题,再用树形结构逻辑思维来分析这个问题,寻找新的想法,想到什么就直接写什么,别犹豫不决。

(来源:文章屋网 )

怎样提高思维能力篇2

一、我国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

从我国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来看,其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其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高职院校英语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英语学习的基础较差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来源多是高考分数未能达到本科录取分数线的学生,这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表现出较差的学习基础。很多学生的英语知识结构不是非常系统,很多较为简单的基础性英语常识还存在不少不够清楚明白的地方,具体表现为自身单词量较低、英语语法知识不甚熟悉、遣词造句较为混乱、写作交流中常常出现很多语法上的错误等,这些都是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具体表现。

(二)英语应用水平较差

不少高职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水平不够高,很多时候只能听懂某些较为简单的句子,稍微复杂一些就难以理解清楚。英语表达上的缺点还非常明显,很难用正确的英语语言表达自身的看法,在翻译与写作上的劣势也较为明显。

二、提升我国高职教育英语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面对我国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高职教育中的英语思维能力,才能促进高职学生英语学习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重视英语教学的听说练习

高职院校的学生同样也是经过正规的中学英语知识的学习,在英语知识的理解掌握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认识。但受制于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及其它一些因素,不少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是较差的,对其重视程度也不足。为此,英语老师应将锻炼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作为突破口,从认识层面向学生灌输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性和对提高自身英语思维能力的意义。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英语听说材料素材,特别是选择一些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内容,如体育、娱乐、时政等方面的材料,这样能够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还应重视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交际中的英语听说本领。例如,课程开始前,可安排学生对自己的情况、爱好、特长、优点等进行自我介绍;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朋友、同事、上下级等进行交流的模拟练习。方式组织上,可以采取个人体会、分组练习等方式,都是很好的英语听说练习方式。这些学习内容方式,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较为紧密,能够迅速吸引学生们参与其中,在寓教于乐的学习过程中,英语思维能力自然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重视英语教学的阅读训练

阅读训练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是提高学生基本英语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应紧贴英语教材各单元的内容,特别是教材的不同单元都设置了不同的话题,这些话题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老师在教学前,应要求学生先要就学习的内容进行事前预习,找出其中难度较高、不容易理解的地方,以便提高阅读练习中的针对性。教师应重点较强学生在英语句型、语法、词汇等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英语文章段落的布局结构,认清其同汉语布局谋篇的差异,如匹配―比较、一般―特殊、问题―解决等类型,使学生能够对不同类型的英语文章结构熟练掌握。此外,老师还应抓好学生课余英语文章的阅读工作,如开展英语文章朗诵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向学生提供各种健康的英语读物、网站、电影等。通过这些措施,能够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英语知识灌输,其英语思维能力自然获得了提升。

(三)重视英语教学的写作练习

大量有效的英语写作联系,对于提升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提高其英语知识输出本领,具有很大的作用。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在英语学习使用上的各种问题,老师也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英语写作能力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本着循序渐进的方法,安排学生对英语写作进行练习。可先安排学生就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话题、动植物、生活知识等简单的内容进行写作练习,不必苛责使用华丽的词语,只需表达清楚自身的观点、看法即可。如果写作过程中用到一些不会的词语,应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请教等方式予以解决。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检查指导,纠正其中出现的各种语法上的问题和遣词造句上的缺点,并提出针对性的修改建议。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会获得不断提高。应注重为学生的写作创造合适的教学情景,使英语写作更加言之有物,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这样取得的联系效果会更好。

三、结语

怎样提高思维能力篇3

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因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那么,什么是思维?什么是思维力?怎样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每位家长都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在教育培养孩子过程中自觉地采取措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年龄小的孩子遇到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有些家长就真的把答案告诉孩子,当时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因为家长经常这样做,孩子必然依赖家长的答案,而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不可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寻找答案的方法。也就是启发孩子,一个问题应该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成就感,思维能力提高而且产生新的动力。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活动积极。当孩子爱提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家长要跟孩子一起讨论、解释这些问题,家长的积极主动对孩子影响很大。特别是家长也弄不懂的问题,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获得圆满答案,这个过程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孩子一两岁以后,有的不爱向家长提问题了,家长应该主动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包括家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有时,家长应放下架子,向孩子请教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些做法,对发展孩子思维有好处。跟孩子一起收集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很多,有的是真人真事,有的是寓言故事,有的是科普性读物。家长、孩子共同收集,整理好放在书柜的一角。空闲时间,大家可以翻阅这些资料,互相讨论感兴趣的问题。搞家庭智力竞赛。利用节假日进行,家长和孩子轮做主持人,谁主持谁准备竞赛题目,设立小奖品或其他奖励措施。为了增强气氛,可以请亲友或其他小伙伴参加。准备过程和竞赛过程都是训练脑力的过程。讨论、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孩子的生活中、学习中,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家长应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共同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归纳,需要推理,需要设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总之,为了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家长经常想到创造动脑筋的氛围,鼓励孩子多想、多问、多实践。脑子是越用越灵。为了孩子提高思维能力,既要重视学习过程,也要在功课以外想些办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城南实验

小学

怎样提高思维能力篇4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打破思维定式,激励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我们老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是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的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放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2.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委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针对某一作文题目,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辩论、智力竞赛、即席演讲、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编辑班报等活动来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例如在《俭以养德》一文的教学中,我们掌握了有关驳论的知识后,老师在课堂上出师一幅漫画,题目是“孔融让梨”,让学生联系当今社会现实,谈谈当今社会需不需要谦让精神,大家分组讨论。讨论题目:A需要怎么样?B不需要怎么样?要求找出材料中的突破口,进行反驳。短短几分钟,学生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精彩的发言洋溢着创造的灵光,有这样好的起点,我们何愁学生创造能力不会提高呢?

二、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

青少年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不仅跟一个人的知识、智力有关,而且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勇敢、勤奋、谦虚、韧性等均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值得我们去培养。例如韧性,这是创造能力获得成功的重要抱枕,是任何进取创造的必备素质。伟大的创造都是在崎岖的道路上无数次攀登的结果,没有足够的韧性,必将一事无成,何谈创造?语文教学有着韧性培养的最佳素材,为了报国文天祥九死一生,矢志不渝;为了求真,布鲁诺锲而不舍;为了求学,宋濂迎难而上,苦学终成,我们解析这些范例,训练学生阅读的同时,应不断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坚韧精神移植到自己身上,克服脆弱,勇敢的迎战挫折,拼搏进取,只有具有良好的创造个性,我们创造能力的提高才有了可能。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会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社会需要会独立学习,有创造才能的人才,一个学生如果自己学习也不会,就更不可能单独去创造,因此加强对学生方法的指导,便成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的迫切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①对语言好的文章要熟读成诵,形成规范的语感。②善于摘取书中精彩之笔,为己所用③经常看书读报,重要的材料要自己概括中心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④要勤于观察,善于动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例如指导学生自学《分马》,可以先设计自读提纲。①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他有哪些主要活动。②和主人公有关的还有哪些人物?③主人公在分马的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④主人公与其他任务的性格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⑤任务、情节、环境是为主题服务的,本文的人物、情节、环境提示了怎样的主题?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归纳出如下两种分析主题的方法:①任务、情节、环境是分析小说主题的前提。②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与人物情节环境结合起来是准确把握主题的必要条件。掌握这些方法以后,再要求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就能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世纪英才。

怎样提高思维能力篇5

关键词:语言教学;有效提问;幼儿语言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语言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在语言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一、当前语言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分析

1.提问过于简单,缺少启发性,问题缺乏思考价值

如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中问:“母鸡萝丝是不是去散步?”“母鸡萝丝聪明吗?”虽然幼儿能很快做出正确回答,但不用思考,更不需要做出思考和探索。这种缺乏启发性的问题,无助于幼儿思维发展。另外,这种封闭性问题也是教师习惯的提问方式,“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尤为普遍,无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

2.提问缺乏目的性,直接表现为不会提问

有的教师只是把提问当作课堂教学的必需部分,而对为什么要提问并不是很明确。其实,好的提问,可以考查幼儿是否理解了新的内容,把握教学的进程;可以引发幼儿思考,更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保持对教学活动的高度投入。因此,在提问之前,老师首先要明白提问的目的是什么,即是为了引发兴趣还是为了引发思考,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3.提问过于笼统,幼儿不知如何应答

提问的内容概括而不分明,难以表达确切的意思。如在生活经验提升的环节问及孩子的感受,老师往往很难把握,如问到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这一提问的内容包括范围比较广,幼儿感到无边无际,结果重复提问几次,幼儿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或者答非所问。

4.提问缺乏层次性,幼儿难以形成系统思考

有的教师在提较难问题之前缺乏简单问题的铺垫,没有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例如在多数语言活动中,老师讲完故事后,会就故事的内容进行提问,如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里有谁,结果怎么样,他们都做了什么等等。让孩子思维跳跃,一会思考开头一会思考结尾。教师缺乏对故事进行系统的梳理,没有形成问题层层递进的意识,也无法养成幼儿由分到总的思考习惯。

5.提问的形式单一,问题高度重复

每次教学活动提问都是一个模式,没有变化。有些教师凡是故事教学都是“三部曲”,即讲完故事后便问:故事的名称叫什么?故事中有谁?它们在干什么?每次的形式、程序、内容几乎都一样,这清一色的提问很难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二、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提问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开启幼儿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沟通教师和幼儿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只有对提问进行巧妙的设计,并加以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提问的应有之效果。有效性提问应遵循以下5条原则。

原则1:问题要具有开放性,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开放式问题的特点,是答案不固定、不确定,能给幼儿更多思考的空间,更多推理、判断、假设、分析的机会。开放式提问比封闭式提问具有更强的导思功能。在幼儿园教学中,我们应鼓励教师尽可能地多提“为什么、怎么样”等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动脑思考,培养幼儿思维品质。

原则2:提问要有层次性,针对不同能力的孩子进行提问。提问的层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同一年龄段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提问。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得出答案,这类问题适合能力较强的幼儿;基础及综合性的问题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让每个幼儿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兼顾全体幼儿的成长需要。二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提问,要有难度上的层次。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语言能力进行提问:如小班的幼儿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比较弱,可以分几个步骤提问:故事里有谁?在干什么?中班的孩子则可以慢慢开始从简单的提问引导到概括性的提问: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大班的孩子经验丰富,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可以直接问: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

原则3:提问要有递进性,引发幼儿层层思考。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如在《聪明的小鸡》的教学中,教师提问“小鸡出门遇到了谁?”“小鸡遇到狐狸之后,它是怎么做的?”“它们都进行了哪些比赛?小鸡为什么要和狐狸进行那些比赛呢?”“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鸡?”这样逐层递进、由浅入深地提问,最终让幼儿明白故事的发展过程,从而总结出小鸡的性格特点。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深入的问和答,使幼儿进入顺畅的思维轨道,从而形成系统思考能力。

原则4:提问应具启发性,激励幼儿的思维。如果将一些故事中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为“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身边有这样的事吗?结果如何”,孩子们的答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故事原文,他们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大胆想象,认真思考,拓展思维。如《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故事中,将“故事中都有谁?他们都经历了哪些事?最后母鸡萝丝成功摆脱狐狸了吗”改为“母鸡螺丝是怎样摆脱掉狐狸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如果你是母鸡萝丝,你会怎么做”,引导幼儿经过分析、推理,将故事中的角色经历和生活中的自我经历联系起来。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引导孩子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

原则5:提问要有多样性,从内容到形式要有新意。单一性的提问,孩子不需要做过多的思考,容易造成孩子思维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多样性的提问即为突破常规的问题、预想后果的问题、替换取代的问题等,则能使幼儿学会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动的情趣,激活孩子的情感与思维。提问还可以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复习性的内容可以用抢答式进行提问,如“为什么叫淘气的小狗?”探索性的提问可用争辩式,如“哪种垃圾是可回收的,哪种是不可回收的?”鼓励孩子通过辩论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轮答式、齐答式、追问式及补充式等形式。

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提问的方式、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需要我们教师在不断实践、反思中调整与改进提问策略,让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让师幼关系和谐,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季湄,肖湘宁.幼儿园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周 兢.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怎样提高思维能力篇6

关键词:文学作品;思维能力;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思维能力

在以往的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讲完故事后,总会问幼儿这样一些问题: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诗歌都讲述了哪些内容,描写了哪些方面?这样的提问固然对幼儿记忆故事有一定的作用,但太表面化、模式化,所提的问题是单一的、回忆式的、封闭式的,没有给幼儿更多思考、想象和选择的余地。那么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是直接影响孩子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1.变单一性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

多样性的问题可以是同一答案的问题,教师有多种思维定式,如对“诗歌中讲述了什么”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但问法不同,能使幼儿学会多种疑问句式,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还要允许对幼儿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这样老师的问话就需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虽只是用词不同,但幼儿的答案没有统一规定。不局限于诗歌原文,幼儿凭借日常生活积累的表象,大胆想象和创造思维,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2.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问题

启发式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幼儿思维步步深入。教师可以将所提问题置于一种情景和氛围中,如在儿歌《小猪哭了》的学习中,“谁能告诉他应该怎样做”就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接受故事的状态,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幼儿提一些“大”而“深”的问题。“大”是指范围广,“深”是指有一定难度,逐步引导幼儿的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教师的“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等问题都是启发式问题的具体落实。

二、提供问题实践,强化思维能力

1.把握探究点,巧设问

这种方法在提问时,教师可鼓励幼儿根据文学作品的重点、难点进行探究。幼儿喜欢为诗歌中的主人公创造出生活情景,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故事中的问题。抓住幼儿这一特点,教师鼓励并指导幼儿在背诵诗歌时加入自己改编的续编后的内容。对语言发展较差的幼儿,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讨论,选出一种最好的方法将诗歌情节发展下去。对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直接提出改编或续编的要求,如“儿歌中的小动物不这样做,结果会是怎样呢?”“小动物认错了,再发生这样的事会怎样呢?”如此引导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为诗歌编出多种结局,这既包含了幼儿对诗歌情节的大胆想象和合理推测,同时也反映出幼儿对待生活的态度,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思维的过程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向幼儿交代诗歌名称后,让幼儿对名称提出自己的想法,事实上幼儿所提问题可能就是诗歌教学的线索,讲述后再将问题回到幼儿中解决,效果会更好。教师还可以讲述后让幼儿提出诗歌中的疑点,如,在学习《三只蝴蝶》时:“三只蝴蝶为什么不分开去避雨?”“三朵花也不是不让三只蝴蝶避雨,是它的叶子太小吧”等等,幼儿的疑点正是教师教学中要解决的重难点,如此幼儿的思维积极又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2.寻找疑惑处,挑战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永远是“半成品”,教师的讲解也是“半成品”。我们要鼓励孩子敢于挑战,提出异议,展开思想的翅膀,在学习中时刻闪现智慧的火花。如,在学习文学作品《五彩虾》时,孩子敢想敢问:“五彩虾为什么不把青鱼公公背上岸啊?”“为什么不把彩虹拍成照片呢?”“青鱼公公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家装扮成彩虹样子呢?”如,《妹妹的红雨鞋》的童话剧中,许多孩子通过表演后提问:“红雨鞋还可以变成五彩雨鞋吗?”“我们可以把雨鞋设计成每天都能穿的皮鞋样子吗?”这些充满创造精神的文学作品贯穿从直觉到幻想,再从幻想到直觉的思维过程,它是培育灵性、情感、智慧的沃土温床,也是培养孩子问题意识的精神糖果,是鼓励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开拓创新的机智品格、发挥幼儿创造思维的潜能的金钥匙。

三、沟通问题联系,深化思维能力

怎样提高思维能力篇7

关键词:学习方法 创造性思维 图象图景教学

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已经习惯了程序化的模式,习惯于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及物理模型,习惯于抽象的逻辑推理及数学运算,而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应该对学生在学习心理上加强疏导,在学习方法上加强指导,在教学方法上加强研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想象得出情境,找得到突破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阅读物理课本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像、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2.指导学生听课。

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边听边想、边听边忆。要注意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还要动手做好笔记。

3.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总结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物理教学中要注重概念、推理、判断等一系列逻辑思维过程的分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尽管物理学中的概念通常很抽象,但是通过巧妙地构思可以化抽象为形象。

例如:烧杯中盛的是水,水中漂浮着一个小盒,盒中有铜、木二个小球,把铜球放入水中,水面怎样变化?如把木球放入水中,水面又怎样变化?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进一步提出几个问题:如果烧杯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块冰,当冰完全融化后,水面怎样变化?如果冰中有气泡,冰融化后,水面怎样变化?如冰中有一石块,冰融化后,水面怎样变化?如果冰漂浮在盐水面上,冰融化后,水面又怎样变化?通过上面习题训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重视图像图景教学的策略

在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图像图景的教学,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抽象的物理规律与形象的实际情境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的效率,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1.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物理模型。

要充分利用实验、图形图片、电视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提供信息,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并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物理思想寓于情境的建立和分析过程中,促进学生开展分析问题的思维活动,自然地“悟”出其中的道理和规律,从而潜移默化,使学生掌握分析物理过程、建立正确物理情境和模型的方法,建立准确的物理模型。

2.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程序训练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程序大体可分六步,即“审题文字信息(排除干扰因素)抽象出物理对象和物理情境寻找问题所满足的定量和定性的规律建立模型求解”。

第一步,从实际问题中提取与问题有关的文字信息,并用相应的图形或符号表示,使复杂的变化过程代码化。

第二步,确定物理对象,建立物理情境,运用示意图帮助理解题意,寻找变化规律,建立各物理量的联系。边审题、边画图,并一一把条件和问题用字母符号注在图上,使问题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表象,不至于因忘记条件或问题而中断解题过程的思维去重新审题;同时,示意图能使解答问题所必需的条件同时呈现在视野内,图像成为思维的载体,视图凝思实际上是视觉思维参与了解解题的过程。

再后建立模型关系,立式求解。

实际上,由文字到示意图的思维跨度非常大,因此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应加强图像图景的教学。一方面,在平时教学中,要重视教学中示意图画法的训练,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审题画示意图,从易到难,逐步消除思维障碍。这一过程教师不得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在学生的学习练习过程中,要重视画图习惯的培养,画图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从严要求,形成习惯。同时要重视课本插图的观察和思考。新教材的图片更为丰富,要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画图、看图,建立文字和图像的联系,养成读图释义、审题画图的习惯,不断训练学生的物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建立正确物理模型,这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怎样提高思维能力篇8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笔者总结了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感受,下面就二个方面来探究。

1探寻课堂提问有效性误区

1.1提问的目标性偏大: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提问往往存在随意性、盲目性,提问的目标性偏大,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导致学生的思维混乱。

有位教师在与学生交流“弹性、弹力”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什么是弹性,哪些物体有弹性?”很明显,这个问题目标性过大,学生无从回答。如这样改问“圆珠笔芯为什么能伸缩?”、“把圆珠笔里的弹簧取出,它还能收缩吗?”“弹簧为什么能使圆珠笔芯伸缩呢?”这三个问题目标性小、层层相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进步拓展,而且学生兴趣很浓。

1.2提问启发性不强:课堂提问要富有较强的启发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推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设计的问题缺少思考的价值,问题意旨不明、不能激发学生有序的思维、启发性不强。

有位教师在教学“摩擦力”时,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分别用手指在橡胶板和玻璃板上滑动,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手指在哪上面滑动摩擦力大?”学生不知道怎样回答,如教师这样问“对比一下、感受一样吗?”“为什么?”岂不更妙。

1.3提问时机不当:把握提问的时机,能有效推进课堂教学组织实施,把持学生灵感的激发,打通学生智慧的通道,有利于学生思维循序发展。往往教师把握提问时机不当,打乱学生的思维,思路无头绪,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有位教师在教学“杠杆平衡”时,出示“杠杆尺”,提了一个问题:“怎么能使杠杆尺平衡呢?有哪些方法?”学生哑口无言,他如果这样问:“在杠杆尺两边怎样挂钩码,能使杠杆尺平衡?”“你会几种挂法?”那学生就会乘胜相答。

1.4提问方式不适:课堂提问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要前后联系。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提问是要更好地让学生主动提问。往往学生的问题被扼杀在腹中,教师提问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还有用吗?

一位教师在教学“打气球”时,40分钟下来,教师提了十二个问题:“你怎么玩气球”?“吹进气球的气从哪来的?”“空气具有什么性质?”而学生就题一个问题:“我想知道乒乓球气怎么进去的?”这节课能达到预期效果吗?

2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有效性提问

2.1提问设计要“少而精、精而准”:在设计课时,我们要抓住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课堂可能出现各种问题,精心设计,探究主题活动的关键问题,力求“力而精、精而准”,要上好一节科学课,什么时候提问、怎么问、往往决定了课的成败。认识弹性,是先问问题,还是先让学生玩:拆有弹簧的圆珠笔、学习热胀冷缩,先让学生玩“气球”、学习雨的形成,先看视频片、了解电路、从电池开始。这些活动,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智慧。

科学课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多活动,教师不能大面积讲解,但遇到凝难问题,学生实在绕不过去,教师这时提问就要“少而精、精而准”。比如,学习“滑轮组”时,学生很难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怎样绕线”成了结点。再如学习电路时,“能用导绕直接把电池两极连接吗?”这一问激发了学生兴趣和“灵感”,发展了学生思维。

2.2提问设计要新颖,独特,富有创意。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在把握教材时,设计提问要把握提问时机,紧扣学生思维和反应,把握学生的动态,教师要及时设计问题,力求新颖独特、富有创意,让问题引领学生前行、拓展学生思维。课堂中常常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教学“小孔成像”时,“这是怎么形成的?”、在指导学生做“孔明灯”时,“你会做吗?”、在“解剖鲫鱼时”,“鲫鱼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这样的问题真的能促进学生思考吗?

有位教师在教学弹性实验,用手分别压钢尺和铁条产生不同的现象时,有位同学说:“铁条弹性比钢尺差些”,“压力大了,手压力小点,他们弹性就差不多”,有不少同学赞成,教师笑而不答,这时有位同学说:铁条没有恢复原状。老师马上抓住这句话说“没有恢复原状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吗?”这一点同学们都明白了。

2.3提问要讲求技巧:课堂提问要问得巧、问得适时、问得趣、问得有价值、讲究技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指示作用。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要想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抓住契机,当学生有矛盾冲突时,意味着对新知识的探索也水到渠成,教师的提问就要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当然,课堂提问应是师生的对话,要给学生一种亲切感,要注意措词和语气,要有亲合力、拉近学生心灵距离,让学生放飞智慧的火花。

有位教师在教学动滑轮时,学生疑问:动滑轮怎么就能省力?教师笑着说:我也很想知道是怎么回事。接着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装置结构有什么不一样,会找吗?”学生兴趣很浓,很快找到了“绳子”(距离),问题迎刃而解。再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浮力”时,学生做了铁块和木块在水中的实验,学生在争论木块受到了水的浮力而铁块则没有。教师笑着说:“给你一个弹簧称、看看在水中称铁块,重量是多少?会做吗?”,同学们几分钟后就知道了答案……这些“点石成金”问题真是问得恰到好处。

上一篇:新产品开发策划方案范文 下一篇: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