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好语文范文

时间:2023-10-05 06:32:56

怎样学好语文

怎样学好语文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 责任 学生

学语文,用语文,是每一个中国人降临人世后必须完成的大a情,无论其尊卑贫富或是愚智。而语文素养的高低又显示着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所以,让每个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就是在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责无旁贷。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语文呢? 下面就结合我几年语文教学的实践,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很有道理。它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挑动学生心中那颗想学的心,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那么,学习语文也一样。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枯燥,很无聊,要背要记的东西太多,所以一到语文课上,他们心不在焉,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原地踏步或每况愈下.所以,要求学生培养出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二,“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水平得以提高的原动力

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不可急功近利。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而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但是多读书需要精读。并且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内涵。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阅读时将精彩之处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思考。平常我们应随时准备好一个笔记本,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句子摘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在通过理解和消化的基础上使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得记下来,与他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 还要好问,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使自己的心中留下疑惑,因为日月积累,心中的疑惑如同滚雪球将会越来越大。

俗话说“学以致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积累的多少和运用的好坏,都在作文中体现出来。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现在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是学归学,写归写,把学与写绝然分开,不会模仿名篇的构思布局,学了那么多优美的词语不会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去,文章内容空洞枯燥乏味。学与用是相辅相存的,常用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而学又为写提供了源头活水。要知道 ,写作原本就需要丰富的素材,而它来源于生活,惟有真实,写作才会有生命。所以,只有多看书,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将书中的所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写作时才会思如泉涌,写出的文章也才是好文章。

三,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更证明了让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这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他们经历了语文学习的全过程――由“例子”到“习题”,由精读到博览,由吸收到倾吐,一句话,是由课内到课外,由学校到社会,将语文融入到了其他课程之中。学生只有利用学得的知识、方法去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将学得的范文语言运用于日常的语文实践活动之中,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其语文实践能力。这就正如有句名言所说的那样: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们懂得了这些,再来学习语文时,煎熬便成了享受,就让学生去享受语文吧。

怎样学好语文篇2

一、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教学实际工作中,存在以下几种教不得法的问题:一是教学不到位,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对文章中字词的解释而不重视对文章整体理解和语言运用巧妙的讲述。二是教学方法呆板、僵化。一些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并以这样一种方式去应对各种文章,不能灵活变动,模式过于僵化、呆板。三是以讲为主。在分析课文时,总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深入理解这个层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总想分析出其微言大义来。仿佛不这样教就显得教学没有深度,不这样教就不算完成教学任务。有时为了追求课堂上的表面活跃,大量的提问充斥课堂,满堂讲、满堂问、串讲串问,把语文课上成问答课。四是题海战术。现在的学生,除了极少的上课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被“考试”“训练”给占满了。学生整日里泡在“题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试时最感头疼的还是不会阅读分析。这除了试题本身的因素外,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题海战术的不灵验。

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这些问题,说到底,还是教师对语文教学上的认识有偏差。

现在的教师,文凭上都是高学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就显得有些“低能”。他们也知道自己努力地去教学生,却收不到成效,也很苦恼,在努力去改变种种问题,但是总也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有的教师说:“我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去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学形式比以前增多了,有提问、质疑、合作学习等,能用的都用上了”。我感觉,教师在改变的同时,要思考是“量变”还是“质变”,要从思想观念上提起重视。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为做法上的走样,所以,要解决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正确解读新课改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师要有自我提升的意识

密切关注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新成果,使认识和实践及时跟进。新的课改成果凝结着众多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潜心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我们要及时了解、及时吸收,使我们在探索过程中少走弯路,而且如果能将我们自身的探索与他人的成果有机结合,还可望生成属于我们自己的更为适用的教学策略、教学路径等。我们关注的渠道主要有相关的专业期刊、专业网站、专家博客、有关专著、各层级的研讨会、培训班等。不仅要看、要听、要学,还要深入思考,及时归纳梳理,弄清楚各路成果的来龙去脉,内化成自我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很快也能成为专家学者,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树立团队意识、攻坚意识,整体提高语文教育水平。试想如果没有全国范围的自上而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整体氛围,靠一个个教师的个人努力在数年内要把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到现在的程度是多么困难。在一个相对关联密切的单位区域内,比如一所学校或校内的一个年级组,能真诚地联合起来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肯定比个人单枪匹马奋斗其成效要显著得多。在一个真诚合作的团队中,不仅能使个人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迅速提高,还能使个人的潜在能量得到充分的发挥,成员间优势互补的效应得以充分的显现。

三、重视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学习的有效手段,与作品对话、与作者交流、与自然交友、与别人沟通的活动,可以采用朗读、泛读、默读、研读、背诵等方式,不同方式的读,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比如,课文朗读,通过反复的有感情地朗读学习,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陶冶情操;课文研读,是对内容深层次的把握,逐字逐句的阅读,弄懂字、词、句的意思,把握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略读,对课文内容不求甚解,做大致的了解,阅读速度较快;赏读,突出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保证学生宽松、自由、开放的阅读时空,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心境读,追求一种读书的无扰与无我,一种从容与自在,读出感觉来,融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人生的未来发展构筑起一座精神的家园。

阅读是广义的,不只是书本的文章,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思维,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来自大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如果课内阅读是点的话,课外阅读就是面,点面结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互相促进和提升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自由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小说、散文、神话等。另外,学生可以订阅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报纸杂志,如《语文报》《读者》《微型小说选刊》《中学生阅读》等。教师应把教学大纲中指定的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的篇目推荐给学生,鼓励学生用节约的零花钱买书,以备自由阅读时人人都有书可读。这种阅读方式给学生开放了一个自由的阅读空间,深受学生的欢迎。

教师要营造一种大的语文学习氛围,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外阅读指导很重要。首先强调读,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而让学生在众多的复习资料中能进行思考:我究竟需要什么?什么东西对我最有用?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不是教师把书本知识讲给学生那么简单的,我们要按照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进行实践,按照教学的规律来教育学生,这样的教学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教学顺利开展,达到教育目标。

怎样学好语文篇3

一、 运用想象学语文

学习语文,如果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文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选择一些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具体情景出发展开丰富的思维活动,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的意蕴和情趣。

例如教《蚊子和狮子》一课,可以就“蚊子撞到蜘蛛网上之后”让学生想象一段话。有的同学想象蚊子撞到蜘蛛网上,一动也不能动。它有战胜狮子的经历,而今要死在蜘蛛手里,真是难过极了,懊悔极了,它懊悔自己战胜狮子以后太得意忘形了。也有的同学想象就在蚊子闭上眼睛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刻,从松树上滴下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身上,顷刻,蜘蛛就被松脂包住了,再也动弹不得。由于松脂的重量,蜘蛛网被拉破了,蚊子也因此得救了。这些想象虽不免幼稚,却富有情趣,且有易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

二 、充满诗意学语文

教学的诗意在“情”。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皆是有情人,文章情――学生情――教师情,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储满情感的海洋。教师把教材情变为教师情,激发学生情,培育学生情,使学生受到感动,感染和感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以及内在的精神品质,用我们民族和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学生,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悟到祖国文化的人文关怀。于是,语文课自然就超出了科学的范畴,产生出巨大的不可估量的育人价值。教学的诗意在情,又怎一个情字了得!

教学的诗意在“境”。这境是学生的课堂生活情境。新的课堂生活的显著特征是教学情境化,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成长、有利于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期间,增强教学的实感性,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有人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见?不如改作“十里”,那么水村、山郭、酒旗、寺庙尽在眼中了。有人反驳,“十里也未必看得见听得见。”一石激起千层浪,我顺势引导:“写诗要得是艺术的真实,而不是生活的刻板再现,诗句表面看起来不合情理,不合逻辑,实际上却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后人把这类咏史怀古的诗歌写法,概括为“无理而妙”。学生顿悟各展其才:“我想起了孟郊《登科后》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长安很大,花又很多,“一日看尽是不可能的”,但“无理而妙”,表达了他登科后的狂喜心态。教学的诗意在境,教师要相机诱发,因势利导,不断创造教学情境,开辟教学资源,开发学生潜能。

教学的诗意在“美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学生当然爱美,如果能把课上得美一些,用教学美吸引学生,诸如教态美、开讲美,提问美、语言美、板书美,结构美等,给学生愉悦和舒畅的美感,学生的主体性将得到极大的发挥。学生的智慧之花会灿烂开放。

三、 创设氛围学语文

众所周知,愉悦融洽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怎样创设融洽愉悦的课堂氛围呢?

1.培养情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般说来,学生喜欢某位老师,也会喜欢这位老师的课。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有民主意识,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尊重、热爱、信任学生,不偏爱成绩优异的学生,不嘲笑成绩较差的学生。对于那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真诚的爱去温暖、感化他们。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亲近了,上课发言时,自然就会无拘无束,思维也会更敏锐开阔。这样,课堂气氛自然就愉悦了,学生也会专注投入。

2.师生互动,搭建互动平台。

传统教学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地听,这样自然会束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搭建师生互动平台,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

3.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古人云,“学贵有疑”。我根据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在语文教学中,抓住关键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质疑,从而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不仅要有价值,而且要有创造性,要能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

4.生生互动,培养合作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就是一个“小社会“,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课堂上,我经常将学生分成小组研究问题,并引导学生和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各抒己见,敢于标新立异。如学习《成功》一课时,我让学生辩论“天赋”“机遇”哪一个条件更重要?学生各抒己见,争论热烈。最后,我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上台发言的学生见解独特,妙语连珠,博得台下阵阵掌声。

怎样学好语文篇4

关键词:语文学习;学习习惯;培养方法

习惯,是指人们长期重复并逐步养成的不自觉的行为。人的习惯行为是一点一滴、长期养成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一种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个学习发展的历程,而且将会影响其一生的成长历程。从学生时代着手,有目的、有意识、全方位、多视角地在学习习惯养成方面进行渗透、熏陶、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及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可使他们终身受益。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呢?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是实现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许多教育调查研究表明,尽管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且许多中学老师都在努力探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综合能力的训练上做了许多努力,但由于受到中考指挥棒的限制,教师影响的空间很小,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话。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高阅读写作和口头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新课标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2.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是中学生成长的基石和桥梁。

良好学习习惯既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又是形成能力的标志,更是把学生引向自立,自强、自我完善的人生之路的桥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全国著名语文改革家的魏书生认为,培养自学习惯,最终形成自学能力是语文教改的核心。

二、培养初中生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培养学生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的讲授“冲”掉了学生做各项语文训练的时间,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的主动权,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就少了自己的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要么放任自流,初中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只有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扎扎实实地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的习惯,这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都能做到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所忽视。胎教的流行,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从婴儿呱呱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随着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进入青春期,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些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不作深入思索。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就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如当一名初中生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发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把姓氏中的“任”读成“rèn”,如果这名学生能深入思考,联系到课堂上老师读“rén”,不知道是主持人读对或老师读对,翻开字典,发现主持人念错了,这位中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3.培养初中生练口的习惯。

练口,主要指练口才、练说话。由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练口历来不大受重视。这种现象若不迅速扭转,语文教学就将会落后于时代,愧对未来。因为我们面对的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科学探讨、经济活动、人际交往等中,需要谈论、争辩,需要彼此间理解、认可、支持,需要用最简练、最精确的语言表情达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口才,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练口,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本领。

4.在日常课堂阅读中,培养学生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

字典、词典,是不说话的老师,我们在阅读时遇到词语方面的疑难问题,随时求教,将会受益匪浅。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有任务地布置学生查生词,理解词义,并将之总结到本子上;日常预习和阅读练习中,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时,遇到生字难词、成语典故,不轻易放过,一定要养成查阅字典、词典的良好习惯,“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不仅能丰富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5.在阅读课中培养学生“善读”的习惯。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培养阅读方法。阅读分为精读和泛读。初中生的课文一般要求精读,老师可利用提问题了解学生理解文章的程度,通过设计情景、引导想象等练习,促进学生养成“细嚼慢咽”的精读习惯。泛读为略读,要求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获取主要信息上,学会抓住关键词汇,通过计时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也可通过练习检查阅读的效果。

(2)收集和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择优而读的能力习惯。知识时代,学生必须学会择优而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和时代的良心,学生多阅读这些作品,不仅能让学生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开发学生的大脑,而且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教育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有“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一条,并就指导学生读、写、听、说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细心聆听的习惯、有礼貌说话的习惯等。这不仅是以法的形式突出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向广大师生提出了明确的教与学的要求,而且明确了丰富语文教学,提高语文能力的努力方向,也就是说,要想真正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7.

[2]叶圣陶编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8.

怎样学好语文篇5

——神秘色彩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朵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有正义感的人很多,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硝烟”的林则徐等。

“以人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举案齐眉”“让枣推梨”“宾至如归”都说明了礼貌原则。

春风化雨雨润桃李

记得那是一个下大雨的日子,巴士车站台上人多得不得了,不管男女老少,强弱病残都挤得看不见一条缝,你挤我,我挤你,都想要抢着先上车,可是等来的却是一辆满座人的巴士车,这使大家都万分失望,我无奈的等着别人先上后我再上,一个一个陆续的上去,突然我注意到一个老爷爷,他不但站在被雨淋到的地方(人太多,占不到位置)而且还被挤到了最后,他边上是个5岁左右的小男孩一直在小声嘀咕着“爷爷,我冷,雨淋到我了”,“乖,爷爷帮你挡着”。说着边撩起衣服挡着小男孩。最后,他们上了车,我也上了车,但我被挤大了最门口的地方。巴士每刹一次车,我都会被撞在门边的铁杆上,好痛好痛。

忽然车子来了个急刹车,大家都往前倒了一下,这是后,我刚想埋怨后面的人撞到了我,但一看是那个年老的老爷爷,我边收回了刚要脱口而出的话,他刚站稳了身体,就抬起头向我说对不起,我不知怎么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是被感动了吗?不知道。是感到奇怪吗?不晓得。是认为不应该吗?不清楚。怎么回事,人家向你道歉,你怎么不说了呢,你还有没有礼貌?他见我没有回答,边吗上问那个小男孩:“有没有伤到?手痛不痛?告诉爷爷,爷爷帮你揉揉``````

“我读了7年的书,现在连最基本的礼貌用语都不会说了,我当时真的真的很后悔。

“你这个老不死的香吧老,你撞到我了,你怎么就不和我道歉啊,你有没有道德啊,我的衣服被你弄脏了,你赔,这可是名牌‘雪凡尼’的,你赔的起吗``````“这是一个打扮的妖艳的女人张嘴就骂,显得很高贵,还不时的向那个老爷爷白眼,最里还不停的说着”哼“。我真为那个老爷爷大报不平,心里想”真是狗眼看人低,根本不是名牌,我看就是地摊货“。不过我没有说,毕竟我还小,是吵不过大人的。

随着是间的转变,车上的人越来越少了,可是没次走掉一个人,那个老爷爷想坐的时候,总会被新上来的人给抢走位子,所以一直都没有坐到,这时那个小男孩开口了:“爷爷我累了,我累了”。于是那个老爷爷便一手抱起了小孩一手扶着铁杆。坐在位子上的人说:“看那个死老头,那个样子好好笑,象只狒狒,哈哈哈哈``````”我实在看不下去了,起身说:“爷爷您坐”。说着便把他按倒在位子上,他含着泪感激的说:“谢谢,谢谢,谢谢~`````”我吗上回答说:“不用不用,这是我应该做的,让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时,全场的人好象都明白了什么,脸红了,低下了头``````“下了车,我感到很开心,心里无比的舒服。

明礼——做人的起点

咖啡的苦,加上盐的涩,就象人生的历程,而在人生的历程中,文明礼貌也是必不可少的,每个人来到世上,学习做人就是从讲文明礼貌开始的。到社会上,时时处处都要求人们讲文明礼貌。文明礼貌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在我们国家阔步走向世界的时候,文明礼貌已经成为投资环境、国家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

明礼——做人的起点

怎样学好语文篇6

一、紧扣课题,带动全篇

课文题目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文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课题是文章内容和主旨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是课文的“眼睛”,也是指引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和探究的切入口。课题是一个潜在的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如果巧加处理,就能“巧”出一片新天地。

1、巧用课题

如:在教《飞机遇险的时候》,教师巧妙地利用课题,通过划横线填充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题后,课题前做扩展补充,既能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巧妙地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顺序来述说。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真切地感受言语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中体悟到语言运用之妙,语言运用之趣。

2、巧写课题

如:教师板书《狼牙山五壮士》课题时,故意写成“狼牙山五战士”。“壮”字集中体现了《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内容和中心,是引发学生探究的关键字眼。可是,小学生阅读时,并不会对这个“文眼”产生特别的关注。为此教师在板书课题这一环节时故意把“五壮士”写成“五战士”,果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在纠正教师“错误”的过程中,不仅辨析了“壮士”与“战士”的异同,而且很自然提出了作者为什么称他们是五壮士,五位战士到底“壮”在哪里?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些反映学生学习需求的问题,自然就成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感悟人物形象的突破口。

3.巧读课题

如:教《长城》时,板书课题后,老师问学生怎样读?学生把对课题产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外显出来,为整个课文教学作了情感铺垫。以此切入,学生更能进八课文所描绘的雄伟壮观的场景中去,更能感受到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二、重视教材插图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色彩鲜明,线条简洁,寓意明确,内容浅显易懂,且符合少儿认知的特点。在教材中,插图起着突出语文重点或疏通文意、化难为易的目的。因而插图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1.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中的插图画得很有趣味。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有目的地让学生认真读图,告诉学生看图的顺序,并且要求观察细致,能指出“戴围巾”的大燕子是“妈妈”,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这篇课文两幅插图,可让学生按照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一步步地结合内容认真读画。

2.利用插图,突破课文难点

比如:《黄山奇石》一文,有几个小学生到过黄山?如果先从文字上寻找理解课文的途径,是比较困难的,有了插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小学生的见识毕竟有限,利用插图既可以扩展学生视野,也可以利用其形象的特点,让学生图文结合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利用插图,体会文章中心

小学语文课文文质兼美,大都是名家典范之作,字里行间给人以美的享受,洋溢着催人向上的动力。而文中插图更强化了这些思想。《长城》《颐和园》《赵州桥》的插图使学生体会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三、用简笔画辅助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恰当灵活的使用简笔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直观地展示课文内容,而且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1.释疑解难,活跃思维。利用简笔画及时地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表象支撑,解除学生介于文字与实际的情境间的思维障碍。

如:《小池》一诗,“小荷才露尖尖角”,学生对“荷叶的尖端”理解不清,脑海中形不成鲜明的印象。这时教师随手勾勒出一幅“尖尖角”的简笔画,学生一目了然,不仅理解了诗意,而且加深了记忆。

2.突出重点,体现中心。凭借简笔画,可以帮助学生理出文章的主题,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如:《我的战友》一课的简笔画,充分体现了在烈火烧身时,如千斤巨石纹丝不动,严守纪律的高尚品质和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从而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四、充分发挥单元导语和课前导语的功能

1.发挥导语的“导学”功能

如:在教学新一组课文或新课前让学生读导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导语语言优美,四年级下册第一组导语“祖国的山山水水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真是江山如画!”学生一读这样的美文,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功效。

2.发挥导语的“导教”功能

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大自然的启示”来组织教学内容,单元导语中有这样的描述:“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它告诉人们……让我们来阅读本组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并围绕‘大自然的启示’,开展一次综合性学玑做到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在语文学习上有新的收获。”我们稍加留心,就知道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学习重点。

(作者单位:新疆农十师一八八团中学)

怎样学好语文篇7

一、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失去了许多学语文的兴趣和机会

第一、地理条件限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学设备差,使学生想看的看不到,想听的听不到,见少识少,没有条件和机会积累丰富的知识。 第二、经济意识的增强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少数学生及家长 “知识无用”的想法仍然存在。他们认为读书只是混张文凭,不如早出校门早挣钱。而且农村学生家庭、家长对课外阅读普遍不够重视。大多数家庭不能提供课外书。即便重视孩子学习的部分家长也由于错误的认识干扰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是需要阅读的。学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增加知识,开拓视野,锻炼思维,提高能力。阅读包括课内资料的阅读和课外资料的阅读。比较而言,学生更喜欢课外资料阅读。但许多家长认为只有课内资料的阅读才是正事,课外资料的阅读是不务正业。因此限制了学生的语文阅读,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 第四、我们个别不负责的教师教学马虎了事,得过且过,让学生失去了学语文的机会和兴趣。笔者考察过许多学校,个别语文教师不正常开设语文阅读课甚至从未开设阅读课,即便开设阅读课的也多是“放羊式”阅读,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可以想象这种语文阅读环境下的学生有多少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自身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

首先,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是导致语文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我们每个学生开学之初都充满了希望,都渴望自己成绩好,可大多数学生未形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愿多动脑、动手、动口,没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因此,即使老师不断鼓励甚至督促,也常常出现 “一曝十寒”或者“偷工减料”“自欺欺人”的情况。 其次,学生学习方法不当是语文水平低的又一重要原因。迄今为止,仍有部分学生学语文只盲目地学“课本,”课外阅读极少甚至没有。积累太少,不能 见多识广,使课内外知识不能很好结合,语文科与其它学科不能有机融会贯通,语文与生活脱节。这种方法学语文,面对时代的进步,学生早已到了“捉襟见肘”的程度。 再次,少数学生性格胆小、内向,整天闷坐着,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有的甚至可以整天坐着不说不动,更不必说上课答问,沟通很是艰难,这样的学生语文能力自然就极不如人意。 尽管如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学生学语文的机会,没有任何理由不鼓励学生学好自己的母语。只要找准病源,对症下药,相信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定会提高,“有志者,事竟成”。 那么,怎样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呢?总结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肤浅的认识是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多想办法,解决课外书的来源问题

发动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一个班级几十名同学,可能有的同学有这样的课外书,那个同学又有那样的课外书,如果放在家里,自己永远也只能读那一本书。如果让学生把自己的书放在教室,设立一个图书角,同学们互相交换阅读,那样课外书的数量就会增加很多。我布置学生每学期拿新书换回上学期的旧书,借此不断更新图书内容。班级图书角由学期读书优秀者负责管理。如此,既能调动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课外书的来源问题。这个办法我实践了很多年效果非常好。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图书室。虽然说大多数农村学校经过“普实”达标,图书数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图书质量却值得商榷。然而作为语文老师却不应该忽视这个相对丰富的语文资源宝库。

(二)、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魏书生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提高语文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通过多种渠道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一旦产生了兴趣,就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上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

三、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怎样学好语文篇8

一、抓住重点词语,培养想象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汉语不同于其他的语言,它的每一个标点、每一个词都有其独特的含义。想象的文字,让人充满想象――这就是想象的魅力!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创造,都离不开想象。在文学艺术领域,创作更是离不开想象。记得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更有这么一句话:“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创造力的翅膀,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孩子的想象力是要靠教师在课堂上持之以恒来培养的。比如在《鸟的天堂》一课中有“颤动”和“卧”两个词,如果老师能恰当引导,将很好地引导学生想象力。“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对于一棵树来说,生命在哪儿,又是怎样颤动的呢?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找“从这棵树的哪些地方你能感受到动?”学生可以找到:风吹树叶在动,小鸟在枝头唱歌在动,阳光照在树叶上映着清晨的露珠在闪动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然景物与作者的内心是怎样自然交融的,从而体会到作者把静景与动景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树赋予了人的生命与思想。处理“仿佛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句同样让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到大榕树之安静、古老、慈祥,像一位老人养育着那里的一草一木。像这样通过教师巧妙的引导,让学生通过想象去触摸词语的温度、点染词语的亮度、开掘词语的深度、提升词语的效度。

二、抓住重点句子,培养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想象占据着突出的地位,而学生的想象力恰恰是由文字想象到画面再重新回到文字的想象中去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学会通过课文语句与画面的互补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鸟的天堂》中写榕树大、榕树绿、鸟儿多的句子,就可以让学生先读文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可以根据作者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然后让学生看书上和课件播放的画面,自己进行文字的重新再建与组合,从而再现新的形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力与想象力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借助画面的直观形象,让学生想象出了比文章本身更为丰富的内容,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同时在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又给学生以探究的广袤天空。

三、抓住文章内容,培养想象力

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要求精炼含蓄,这就决定了作者往往不能事无巨细地描述意境和情节,总要给读者留下一些可借想象去填充的天地。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些“空白”引导学生用想象去填补,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譬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对被捕前与被捕后的中间空白想象。从被捕以后到出庭受审,中间有一部分空白,也就是想象在狱中受到了怎样的严刑拷打。学生可以通过文章前后提供的语句“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有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想象敌人的残酷和革命意志的坚定。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的结尾处,虽言尽而意未尽,留有令人回味的余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作者未尽的内容合理想象出来,参与教材的再创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匆匆》、《千年圆梦在今朝》等文章的结尾都为学生留下很好的想象与补白练笔空间。

上一篇:七年级下册语文范文 下一篇:小学二年级语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