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10 11:21:31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篇1

关键词:大科学工程;基建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19日

“大科学工程”又称“大科学装置建设工程”,是指经过较大规模的投入和工程建设,从而建成一种能够长期稳定运行并能持续进行科学技术活动的设施,实现重要科学技术目标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科学工程一般由特殊科研装置、配套的附属设施和建筑物三部分组成。基建项目作为其基本保障条件,是一项投资大、专业性强、工期紧、质量要求高、协调工作大的综合性工作。造价管理作为基建项目三大控制目标之一,直接影响到项目整体的投资效果。

现阶段,一般基建项目造价控制手段已经比较成熟,但是针对大科学工程项目,控制措施仍然相对陈旧,主要表现在缺乏全过程造价管理思路及手段,导致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层出不穷。造价管理日益成为大科学工程基建项目管理范畴内的一项重点和难点。

一、大科学工程基建项目的主要特征

大科学工程基建项目与一般的基建项目相比有所不同,主要是由大科学工程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资大、规模大。大科学工程一般指投资大于1亿元人民币的大型科学研究项目,通常涉及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许多昂贵且复杂的实验设备,这就需要建设大规模的基础配套设施。基建项目投资额占项目整体投资额的比重较大,为了完成基础配套设施的建造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此外,大科学工程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必须经过上级部门严格的监督与审计,做好基建项目的造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耦合性强。大科学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许多系统、子系统组成,每个系统都包含不同的功能区域和大型复杂的非标设备。功能区域的划分决定了建筑空间的划分不同于普通的基建项目,而大量的非标设备的安装、运行与维护也对建筑的设计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科学工程基建项目应与其科研装置和配套设施在工艺上具有较强的耦合性。

(三)不确定性大。大科学工程具有工程和科研双重特性。包括预制研究、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一系列科学研究活动。大科学工程具有较强的探索性,没有现成的或者类似的项目、标准可供参考,一般要经过多轮模拟计算或预制研究,甚至要做大量的试验才能最后确定、优化方案。所以大科学工程的设计调整较多且常见,这也决定了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大量调整变更。

(四)质量要求高。大科学工程规模宏大、技术指标先进、制造难度极大,一般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即使建成后,需要较长时间的科学实验才能获得重大成果。因此,大科学工程的建设周期及运行时间非常长,一般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这就需要基建项目质量标准高,可靠性强。此外,有些实验设备运行需要较高精度的环境指标,这也决定了大科学工程基建项目的质量标准不同于一般基建项目。

(五)社会影响大。在某种程度上,大科学工程的建造标志着一个国家科学研究和工艺制造的水平。其研究成果对基础科学研究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并且可能对人类社会带来重大变革。一项好的大科学研究项目可能会在几个国家同时进行,这必然存在国家之间的竞争。因此,大科学工程基建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保障条件,投资的完成效果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二、全过程造价管理思路的提出

传统的造价管理方法相对于大型复杂的大科学工程基建项目来说显得力不从心,并且一般科研单位基建部门缺乏既有科研水平又懂工程技术的人才,给造价管理带来了较大难度。而全过程造价管理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全过程造价管理可以委托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进行,主要体现在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和决算几个环节,为了有效控制工程总造价,必须充分做好建设全过程各不同阶段的造价控制,从而不断提高造价的精确性,使工程总造价最终有效控制在预期以内。

为了实现对不同阶段的造价控制,在项目建设各个阶段实行工程造价限额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工程造价限额由粗到细分阶段设置,由粗略到准确逐步推进,前一阶段设置的限额将对下一阶段造价测算提供依据如图1所示。(图1)

三、大科学工程基建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过程及措施分析

大科学工程基建项目是一个周期长、资源消耗量大的生产消费过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条件的限制,根据其建设的过程划分,各阶段造价管理主要控制措施如下:

(一)决策阶段。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项目建设各个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最大,一般可以达到80%~90%。因此,决策阶段项目决策的内容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在工程项目的决策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是做出正确的决策。真实、科学、客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正确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可行性研究通过对一个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评价,抗风险能力分析,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投资估算是拟建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决策阶段,要重点控制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因素,包括项目的规模、建设标准、工程技术方案以及建设地区和地点等。

(二)设计阶段。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普遍忽视工程建设项目前期阶段的投资控制,谈到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人们便习惯地想到工程预决算。实际上,一个工程的造价多少,主要是在设计阶段确定的。这是因为设计一旦确定,图纸的工程量就已经确定,基本确定了造价的70%~80%。所以,做好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至关重要。在基建项目的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关键是设计方案的选择与优化。主要方法有价值工程和限额设计。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可以更好地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增强造价控制的主动性。在选择与优化设计方案时,不仅要考虑建设成本,还要考虑运营成本,使工程项目能以最低的生命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使用者所需的功能,即项目全生命期内价值最大。

(三)招标阶段。招标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是投资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建设单位风险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在招标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是承发包合同价的确定。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承包商及工程的合同价格。在这一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主要措施有:正确编制招标文件;采用合理的招标方式,选择合适的评标办法;加强工程量清单的审查,编制好招标控制价;选择合理的合同方式,严把合同关。

(四)施工阶段。施工阶段是实现建设工程价值的主要阶段,其工程造价是建设项目全过程各阶段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是工程量的测量、变更与索赔管理。主要方法是通过科学有效的合同管理,实现项目控制的目标。在这一阶段工程造价控制主要内容是工程量、变更与索赔。对单价合同来说,工程量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必须进行准确测量;变更的管理原则是:尽量减少变更的发生,如果必须变更,应及早变更,使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对涉及到费用增减的变更,必须经相关方共同签字才有效;索赔的管理原则是:尽量控制索赔事件的发生,对已发生的索赔事件,要分清承发包双方的责任,并准确合理地计算索赔费用。

建设单位还应加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杜绝投资浪费。如委托或指派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员常驻施工现场,随时掌握、控制工程造价的变化情况。

(五)竣工决算阶段。决算阶段是基建项目造价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确定基建项目实际造价的关键环节。建设单位应对施工单位所完成且合格的工程进行量的计算、复核、套用相应的定额,并对取费基础、费用定额的正确使用、调价方法和手段进行审查。同时,还需对变更签证,索赔以及不可抗力所引起的造价的增减进行审核,做到严格、公平、合理,从而保证工程结算的真实性、可靠性、合理性。

四、小结

综上所述,全过程造价管理通过对基建项目全过程进行更为严密的管理与控制,能够保证工程总投资不超额甚至有所节约。同时,由于更加注重过程中的各类费用造价的审核,各项费用的产生都有一定的依据,手续完备,更易通过国家的审计。此外,全过程造价管理能够比较及时地发现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造价控制隐患。

针对当前的大科学工程建设任务,需合理使用投资,有效控制造价,在基建项目的各个阶段都应突出各阶段的控制重点,结合科研任务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形成基建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控制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素琴,李志红.我国大科学工程预制研究的特点及几点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1.

[2]刘凌.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3]侯国栋.建设工程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J].新疆有色金属,2005.2.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概念 发展历程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理解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最初“人力资源”概念一词于1954年由彼得?德鲁克提出,他认为人力资源拥有当前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素质,即“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力和想象力”。本文从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析与理解相对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怀特・巴克(1958)指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同会计、生产、营销等职能一样重要。比尔等人(1984)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综合了组织行为学、劳工关系以及人事行政管理等学科的特点。学者们基于管理理论能够很好的运用于管理实践与活动中并对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且不断被丰富的假设,彼得森(1979)在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包含这些活动:招聘、甄选、绩效评估、薪酬、员工开发以及劳资谈判。罗宾森提出人事管理就是研究组织的人力资源以及如何使他们能更有效地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之后,斯托瑞(1992)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在特征的分析认为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有多方面的不同点。

董克用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为了获取、开发、保持和有效利用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通过运用更科学、系统的技术和方法所进行的各种相关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活动,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管理过程。闻效仪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指的是对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从开发、利用和管理三个角度分析其具体职能。

二、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历程

(一)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系统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产生于西方,将人力资格管理发展历程划分阶段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弗林什从管理的角度划分为科学管理运动阶段、工业早期工业心理学阶段、人际关系运动阶段、劳工运动阶段、行为科学阶段及组织理论六个阶段。罗兰和费里斯将其分为五个阶段:工业革命时代、科学管理时代、工业心理时代、人际关系时代以及工业生活质量时代。以韦恩・卡肖为代表的学者们划分为档案保管阶段、政府职责阶段、组织职责阶段和战略伙伴阶段四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伴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我们通过对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化过程来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以时间角度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8世纪中叶之前―自身简单管理阶段。这一阶段,手工业作坊、家庭手工业大量存在,属于个体经营模式,管理者也是工人,人事管理或者人力资源的概念尚未形成。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野蛮人力管理阶段。机器与工厂产生的工业革命开始,专横的工厂主对雇佣劳动力实行家长式管理,工头对工人实施暴力的控制和监督,人性与工人的工作条件是被忽视的,工人仅被视为商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工人对劳动的不满,工人与工厂主之间矛盾激化。19世纪后期,数次的经济萧条和金融恐慌使工人的工资再度降低,工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开始罢工和联合抵制,工会崛起,劳资关系更为紧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人事管理阶段。为缓解激烈的劳资冲突,较好的处理工人问题,出现了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对员工的生产进行监督和对与员工有关的事务进行管理。从这一时期开始,人事管理被组织所接受。许多学者把这一时期作为现代人事管理的开端,该阶段的人事管理也奠定了现代人事管理的基本职能。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梅奥等人进行霍桑实验所提出的人际关系的人事管理方法对人事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人际关系的人事管理方法逐渐衰落,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的人事管理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加工工业的员工不断向服务业转移。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组织行为学对人事管理理论的影响达到顶峰,形成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以及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承认人是社会人,开始萌发对人性和人的心理需求的尊重。

20世纪80年代至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比尔等人提出了战略人力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综合了组织行为学、劳工关系以及人事行政管理等学科的特点。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上升为战略层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源自于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应当围绕企业战略的实施展开。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重视发挥员工的作用。

(二)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历程。

我国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在《尚书》、《资治通鉴》等著作都有所体现,其中所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对我国如今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改革开发后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赵曙明提出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经历了理念导入、实践探索、系统深化的过程。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和发展中的地位来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单一的行政人事管理阶段。中国基本处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人没有被看作资源来管理。80年代90年代中后期,属于单纯的人力资源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逐步引入中国,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尚未大规模应用,人力资源未上升到战略角度。90年代中后期开始,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普遍为企业接受并重视,其职能正在由传统的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进入21世纪后,随着外部环境的重大变革,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朝国际化、市场化、职业化、知识化方面发展。

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演变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会在学者们研究过程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得到丰富与发展。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社会知识化,人力资源管理应将着重从战略性角度研究,以应对社会发展的快速性与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Peter F.Drucker.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M].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1954.

[2]迈克尔・比尔.管理人力资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3]赵曙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三十年的转变历程与展望[J].南京社会科学,2009.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篇3

关键词:项目管理;科研项目

我国明确提出了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而高等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制中培养高端人才的主体,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为此国家、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针对大学生设置了各种部级和地方级的科研项目计划,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显示,针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实施对高校教育观念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科研创新项目的增多,一系列管理问题也暴露出来了,如何针对这些项目进行管理,让在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1 大学生科研项目特点及管理现状

1.1 大学生科研项目特点

大学生科研项目作为项目的一种具体形式,项目所具有的众多特点都在它身上都得到了体现。它有具体的经费,有固定的项目组成员、有明确的周期、有具体的目标,但是相比较一般的项目,大学生科研项目又存在一些特殊性。

1)多样性的目标:由于大学中存在不同的学科门类,不同的学科门类的科研形式和成果千差万别。很多理工科学生的科研成果主要表现为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专利产品,而文科学生的科研成果主要体现为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这种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就很难用一致的量化标准去衡量。

2)特殊的项目组成员:大学生科研项目组的主体成员是在校学生,由于爱好兴趣的因素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探索性创新活动。其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与一般企业的项目成员不能相比,所以要创建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能够让学生持续保持动力和激情,在成果量化和考评方面要有一定的弹性。

3)不确定的结果:大学生科研项目计划推出的最初目的就是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动。但是由于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时间较少,同时科研能力相对进行的训练较少,这样的因素也就确定了科研项目的失败风险比较高。

1.2 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大学生科研项目虽然现在在中国各个高校如火如荼的举办,但是由于中国高校引入该活动时间相对较短、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水平有待提升。

1)重视目标忽略过程。现有大学生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方更多重视的是立项的评估和结项的考核,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控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如项目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不能够被发现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只有项目负责人在做,其他成员没有能够有效参与,项目实施中没有任何考评机制,项目能不能顺利结项只有在最后环节才能够被知晓。

2)缺乏统一协调组织机构。现有的高校科研创新项目种类繁多,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有的项目由校团委负责,有的由教务处负责,有的由具体院系负责实施。由于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项目申请的动员和组织、教师的指导参与,项目经费的管理、实验室的设置、配套设施的提供等。由于单一部门无法完成所有涉及资源的配置,所以抑制了大学生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

3)管理相对松散。很多学校还是缺乏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的重视,认为其属于学生兴趣自发活动,在教学培养方案中没有明确的规定,教师对于学生科研项目的指导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或者缺少工作量的核算。很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都是处于自发状态,导致管理相对松散。另外,很多项目的实施过程缺乏管理办法和正式的制度去遵守,那么就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和监督机制。学生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更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导致相当数量的项目结不了项,或者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

2 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大学生科研项目和项目管理之间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在管理中存在很多契合点。如果将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中去,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2.1 大学生科研项目采用项目管理的可行性

大学生科研项目具有临时性和一次性的特征,相关人员由于科研项目而成为一个团体,当项目结束后,项目组成员解散,这与项目管理的临时性特征一致。大学生科研项目自始至终都是以实现目标为原则,而项目管理的原则是项目组成员为了一致的目标,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目标,它们在目标维度上也存在一致性。科研项目是一项高度柔性的活动,这与项目管理的管理客体存在一致性。科研项目存在明显的启动、规划、实施、控制和收尾过程,这也符合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理论。另外项目管理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管理方法和体系,引入项目管理方法,在科研项目活动开展的各个阶段采用适合的项目管理工具对科研项目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可以解决方面的冲突,保证科研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2.2 大学生科研项目采用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将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应用到大学生科研项目中,能够解决当前大学生科研项目中的一些问题。有利于项目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促进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资源的协调,能够使项目效应最大化。在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中践行项目管理理念,能够以全局观念考虑整个科研项目的实施。通过周密的策划,对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的划分,从而科学地协调组织,明确各个成员、各个时间阶段的任务,从而保证项目的实施进度。在大学生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项目管理理论的控制和监督方法,能够规范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同时项目管理也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管理素质,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实施和其它的科研项目的实施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大学生科研项目实施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现代项目管理作为先进的管理模式,要求管理者具有能够与相关利益方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及高效利用资源的能力。将项目管理方法引入到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中,不仅能够让学生的科研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管理知识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3 应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对大学生科研项目进行管理的方法和思路

根据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可以将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划分为策划申报阶段、申请立项阶段、计划编写阶段、实施控制阶段和验收评估阶段。在每个阶段都利用相应的项目管理知识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项目的申报阶段。科研创新项目是否能够吸引优秀的学生和教师的参与,是决定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在项目开展前,要有有效的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活动,如通过网上平台、海报、宣传栏等,使学生了解科研项目存在意义和价值,科研项目活动的具体流程,并且通过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申请立项阶段。申请立项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目标的确定,并且对研究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此阶段主要采用专家评审、学生答辩的形式,通过答辩的项目签订项目合同。专家评审和学生答辩的过程非常重要,决定了项目能否实施、一般具有创新性和实践研究价值的项目才能够通过答辩,没有经过评审同意的项目方案则被淘汰。

计划编写阶段。通过申请立项的项目方案进入项目计划编写阶段。计划的编写包括编写计划进度表、项目资源的分配、人员的分工协作、任务的分解、经费预算等。编写计划是项目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依据并且能够有效提高项目成功的几率。没有计划的项目就好像没有明确的方向,尽管后期会有所变化和调整,项目组成员也应尽可能按照计划来逐步地推进项目。项目计划可以使项目团队成员在明确的项目研究范围内使项目各项活动协调一致,同时还能确定出关键的活动,努力实现并完成目标。

实施控制阶段。项目实施控制阶段包括时间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人员沟通控制及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的实施和控制是对其进行的动态管理和控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监督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找出应对方法,预测未来进度可能出现的偏误进行纠正,对目标和预算进行修正等。现有的大学生科研项目最薄弱的环节就是控制阶段,控制阶段的有效进行对项目的实施有重要价值,特别是中期检查报告在监督和控制阶段起到重要作用,对中期检查材料的审核对于项目最终顺利完成具有重要价值。

验收评估阶段。到了项目后期,要对项目进行验收并评估项目的成果价值。一般对项目的评估采用的是量化考核的方式,因为科研项目一般成果都是知识性的,很难采用具体的指标进行评估。只能把计划的目标与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达到预计目标。验收评估阶段主要是结题报告,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搜集的材料、得出的数据和分析结果,以及调研情况撰写项目工作总结,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保护等,上交给专家进行验收评审,评估项目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

本文通过对项目管理在高校学生科研项目的应用研究进行分析,期望对国内高校现在举办的各种创新项目提供一种有效的管理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许迪,张嘉乐.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大学生团队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报,2012,117(7):138-139.

[2] 吴江,刘莉,等.基于兴趣导向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28-30.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篇4

【关键词】电力工程;风险因素;调查方法;风险管理

一、引言

由于电力工程具有投资数额巨大、技术密集、配套设备结构性能复杂等特点,大量风险客观存在于电力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之中,一旦风险发生,将会给电力工程项目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如何对电力工程项目中的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若要实现有效管理,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电力工程不同阶段中风险的特点及其所呈现出的外在表象。而对风险的充分把握是建立在科学的调查方法之上的。因此,只有充分掌握拟调查对象的内涵、类别以及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科学的风险因素调查方法,为后续电力工程项目中的风险管理以及政策方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工程项目风险因素

工程项目风险因素是指由于工程项目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项目团队不能准确预见或控制的因素。

如从工程项目系统要素角度出发,可分为来自工程项目环境要素、工程项目系统结构、工程项目的行为主体所产生的工程项目风险因素;若从风险对目标的影响可分为工期、生产能力、市场、信誉、人身伤亡、安全、健康以及工程或设备的损坏、法律责任等工程项目风险因素;若按管理的过程和要素可分为高层战略、环境调查和预测、决策、项目策划、技术设计、计划、实施控制、运营管理等工程项目风险因素。

然而对应不同类型的风险,其所具备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因此,若要对电力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的管理,便需要对电力工程风险因素及其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

三、电力工程项目风险因素

(一)电力工程项目风险

由于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且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因而,风险调查也应该在建设工程实施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为深入、全面认识电力工程项目风险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研究,有必要先了解电网工程项目实施的主要过程。

电力工程的整个过程可划分为决策、可行性研究、项目计划与设计、电网工程项目建设准备、列入发展计划、组织施工、竣工验收这七个阶段。

不同的工程潜在的风险存在差异,因此在调查方案的设计中要结合电力工程项目的特点来进行。电力工程项目具有以下特点:投资数额大、工程项目投资差别大、建设周期长;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短不一;投资回收期长;技术密集,配套设备数目较多,结构性能复杂,质量安全要求高,协作单位多,任何配套设备出现质量问题都将直接影响项目的运营特性和运营水平;影响投资因素多;效益与风险的共生性。

此外,电力工程项目还涉及众多主体因素、客观因素之间的关系及管理,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与考虑不周都可以导致项目实施失败。

正因为电力工程项目具有以上特点,因此电力工程项目风险也具有如下相应的特点。

(二)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

电力工程风险具有与电力工程项目特点紧密结合的如下特点:风险的多样性,如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人身意外伤害、无过失责任风险、社会责任风险等;电力工程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均存在风险;风险造成的影响将是全局性的;电力工程实施过程具有相应的规章、程序,因此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也就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风险管理具有目的性,其目的在于促进项目最后的成功。

四、电力工程风险因素调查方法

(一)调查的构成

调查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考察来了解情况的一种感性认识活动,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它不仅是人们了解实际情况、认识现实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正确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客观依据。调查工作由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方法、调查工具、调查参与者等几个方面组成。一般而言,调查过程大体分为准备、调查、统计与分析这三个阶段。

(二)调查方法比较

调查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问题的特殊性。常见调查方法的特点介绍如下:实地调查能获得直接、生动、具体的一手资料,但对调查者能力要求较高,适用于事故、灾情的调查;人员访谈法获取信息及时,可以引导调查方向,可以使用更多的辅助设备,但成本较高,访谈过程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结果容易失真,这种方法适用于事实调查、意见征询等;问卷调查法不受首测人数限制、被调查者可以自由表达意见、资料易良好,但对调查设计水平要求较高、答案质量很难控制,适用于验证特定的假设情况;文献调查法效率高,但所获资料指示书面的、间接的,只能作为参考,适用于了解调查对象的历史和现状;互联网调查法效率高、资料全面,但对调查者资料收集能力要求高,适用于了解调查对象的历史和现状;电话调查法成本较低、随机性较强、回应率较高,但抽样具有局限性、难收集敏感性问题,适用于问题简单、不涉及隐私的问题。

在调查的过程中,应结合被调查对象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有针对性的调查方法。

(三)电力工程风险因素调查方法

电力工程在不同的施工阶段其风险具有不同的特点,结合电力工程不同阶段及其风险的特点并结合上述的方法确定电力工程风险因素调查方法:

1.资料收集

利用网上、书籍和杂志资料的方法收集已有电力工程项目中涉及到的风险因素进行汇总,按项目实施进程进行分类,为展开有针对性的调查工作奠定基础。

2.调查方式

结合电力工程的特点,将按阶段进行调查。在决策阶段,调查工作的主要目标为电网工程项目政治风险。调查工作一方面要从研究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行业发展规划入手调查可能存在的风险,另一方面从研究相关法律条款入手,调查法律方面相关要求,避免施工过程中存在违背法规要求的风险。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首先,通过电话访谈、个人访谈、文献调查的方法向相关政府机关收集城区发展建设规划等的相关宏观发展规划信息。其次,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项目施工地点已有的工程地质、水纹地质、地形、地震气象、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的查阅,收集施工条件概况。再次,可以运用对企业高层的访谈,结合头脑风暴法以及德尔菲法收集专家们关于技术、经济方面可行性的意见,为今后工作中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提供科学的依据。

在项目计划与设计阶段,调查研究工作采取对相应专业的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对技术、经济、招投标、合同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调查。问卷调查的设计一方面列举出第一个调查阶段搜集到的计划、设计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让填写问卷的专家结合计划实施的工程的新特征对可能存在风险进行选择,并设计开放式问题,请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可能存在风险进行补充。

在电网工程项目建设准备工作阶段,首先,设计调查问卷,对全体计划录用人员进行职业能力测试,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心理素质、执行能力、团体合作能力的测试。在此基础上,对采购人员通过邮件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从采购计划、采购具体工作、产品供应的选择、合同谈判、签订管理、合同结算等几个方面入手。

在组织施工阶段,风险发生的随机性比较强,故本阶段,调查采用现场考察的方法。这一阶段涉及的风险主要有安全、范围、工期、费用、质量、组织、沟通几方面。调查工作主要由风险管理负责人进入现场,针对以上几个方面,对相关负责人进行实地调查,并及时汇总上报,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在竣工验收,投运、交付生产以及项目后评价阶段中,可能存在风险大概分为质量、档案、经济、社会、环境和发展这几方面。作为汇总阶段,可以再次使用头脑风暴法,请高层领导,以及各项专家根据工作的完成情况对以上几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给出相应意见。

五、结论

本文结合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及其类别以及目前的调查方法,对如何能够更加科学、正确地获取电力工程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如果能够结合电力工程各个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调查方法,那么便能够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者更加准确地预测、分析并避免风险的发生提供更为有效的管理工具,据此制定的对策也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罗吉弗兰根,乔治诺曼.工程建设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冯瑞,李良.保险基础与实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费尔曼,米德,威廉姆斯.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经验和信息来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4]汤姆·詹姆斯.能源价格风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王卓(1982—),女,辽宁盘锦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项目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

罗士婕(1989—),女,山东枣庄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资产评估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篇5

关键词: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

1 立项审批阶段

此阶段是项目管理的关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组织和评审项目建议书、组织项目可行性论证和签订项目合同或委托书。

一般科研项目立项程序为:先由研究单位组织评审本单位提出的重大科研项目建议,进行仔细筛选;对通过评审和可行性论证的项目进行确定项目立项;最后由项目主持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签订合同。

科研项目评审的主要原则和标准:一般来说,评审选择科研项目时要遵循创新性、可行性、可用性、合理性等原则。在具体的评选中应掌握的主要标准是:科研项目是否得当,所选课题是否有针对性,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等。

我国目前在科研项目的立项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科研项目创新性不足;研究基础薄弱,前期研究积累不足和研究条件欠缺;项目组成员结构不合理,研究量有待加强;现在的科研体制与机制制约科研项目申报质量的提高等。

2 科研项目研发实施阶段的管理

科研项目的研发实施阶段,主要是指科研项目立项后组织实施直至科研成果验收前这一阶段。此阶段是科研项目全过程的重点和核心。这一阶段包括科研项目的开展和控制两个方面。项目中标后,项目负责人就要按照项目任务书确定的时间、步骤、技术路线等内容组织实施。此阶段,科研院所项目管理工作的内容更加繁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提供课题任务书或项目合同书中确定的对项目的各种支持条件,对所依托的项目或子项目进行成本核算,对其一切经费开支进行监督,负责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审批大型仪器设备支出、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用支出、管理费用支出、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等。二是对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进行检查监督和控制,建立起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反馈于监督检查机制,了解执行情况,及时反馈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

科研项目研发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保证科研项目的质量、成本和进度达到最优化,同时尽量减少项目失败的风险而采取各种措施。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控制最主要的要素,同时也是科研项目目标考核的基本要素和过程控制管理的重点。以下分别就这三方面的内容在科研项目中如何管理加以论述。

2.1 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

科研项目是非程序化的创造性劳动,其管理过程是在一般项目管理过程的基础上,结合科研项目的特点,以管理过程为基础进行质量控制。主要目的就是要保证科研项目能够在合理的工期内,用尽可能低的成本达到尽可能高的质量水平。项目质量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项目工作质量的管理,其二是项目产生物的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和工具有“全面质量管理法”,“质量统计技术法”,“质量管理(QC)小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认证法”。无论选择何种管理方法,都应结合科研项目的特征。科研项目的特点决定了科研项目的质量目标很难完全用量化的方法控制,只能是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结合,在科研项目的计划中对项目的质量计划往往也是作部分量化,大多是规范性的要求。

2.2 科研项目的时间管理

科研项目的时间管理,是指在项目范围确定后,为实行项目的目标、形成项目产出物和完成项目范围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工作而开展的一种管理活动。科研项目时间管理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估算整个项目的工期;制定项目工期计划;对项目活动顺序、项目活动工期和项目活动所需资源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制定工期进度计划。

不同的时间管理内容所应用的时间管理方法也有所不同。通常计划安排和描述项目活动顺序的主要方法有:顺序图法(PDM)和箭线图发(ADM)。项目活动工期估算的主要方法有专家评估法、类比法、模拟法等。目前科研项目通常是按合同方式进行管理的,多数是宏观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种种原因造成项目不能按时完成而延期,甚至撤项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科研项目计划的质量和严肃性,因此有必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制定科研项目的计划进度,就可以应用项目实际管理的关键路线(CPM)和计划评审技术(PERT)方法。

2.3 科研项目中的成本管理

项目成本,是指为实现项目目标而开展的各种项目活动中,所消耗资源而形成的各种费用的总体。项目成本管理,是为保障项目实际发生的成本不超过项目预算而开展的项目资源计划、项目成本估算、 项目预算编制和项目预算

控制等方面的管理。现代项目成本管理的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比较科学和客观反映项目成本规律的方法有三种:全过程项目成本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全生命周期项目成本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和全面项目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目前我国政府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投入虽不断加大,但是科研经费紧张、科研经费使用不当等一直都是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将最少的投入得到最有效的产生,也是科研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问题。利用项目成本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对科研项目进行全额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及时检查跟踪与预算有偏差的费用,会缓解政府资源紧张,防止经费滥用,减少不必要开支,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率,增强政府对科研事业的管理能力。

3 总结评价阶段

3.1 评价的内容

对科研项目的总结评价,就是对科研项目的投入与产出进行学术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性的绩效评价。

3.2 评价的方法

对科研项目的评价,现在国际上通行两个基本的评价方法:定量指标评价方法和专家定性判断方法。由于科学研究的“质量”这个概念非常复杂,计量指标只能表达其可见的某些方面。因此,评价时需结合使用两种方法。

目前,用于评价研究的定量和定性方法可细分为:同行专家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模糊聚类分析、层次分析法、文献计量法等。目前,国际上运用最广泛的是同行评议及科学计量方法。

3.3 评价的一般程序

一般情况下,可以把评价的整个流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评价的总体设计和规划阶段;评价实施阶段;评价结果利用。

3.4 评价的原则

为了保证评价目标的实现,科研项目评价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独立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靠性原则,俭省性原则等。

4 结语

科学研究对于社会的发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科研能力是各国非常重视的一个大问题。科学研究是一项高度复杂并具有极大风险性的工作。如何能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也就是科研项目管理者和具体科研人员十分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刘莉,张明娟.西方R&D管理模式的演变及我国企业之借鉴――以深圳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7).

[2]张国良,陈宏民. 国家高技术研发计划评估体系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06,(1).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篇6

关键词: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中国财务管理理论;比较研究

引言

理论是对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系统化和理性化的科学知识,其主要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对实践活动起解释、指导、评价和预测的重要作用。因此,对“财务管理理论”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可以遵循上述哲学认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我国学者王化成(2000)就认为,“财务管理理论是根据财务管理假设所进行的科学推理或对财务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而建立的概念体系,其目的是用以解释、评价、指导、完善和开拓财务管理实践。”[1]既然财务管理理论是对财务管理实践的系统化和理性化的科学总结,而财务管理实践又随着理财环境的演化而不断变化,因而财务管理理论理应也随着理财环境的变化而进行适应性动态调整。①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产生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以及相配套的法制、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必然产物;而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是借鉴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学者费·吉亚琴科所创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财务管理理论,并适应我国当时的计划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而形成的。虽然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在构建与发展过程中也一定程度上引进与借鉴了西方主流的财务管理理论,但引进与借鉴对于理论的构建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财务管理理论这样的社会科学尤其如此,必须考虑我国的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文化等现实环境。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2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民主法治环境不断完善,社会文化环境与时俱进。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化和国际金融危机频发的国际背景下,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应该在借鉴吸收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为适应国内外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与完善。因此,本文就当前国内外理财环境背景下对中西方主流财务管理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期为构建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提供指导。

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2],它是伴随西方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和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而演进的。

(一)传统财务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

该阶段典型的环境特征是20世纪初股份制公司的崛起和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因而该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筹资管理、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兼并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面。这一阶段代表性的成果有:格林的《公司理财》、米德的《公司财务》、戴维的《公司财务政策》、李恩的《公司及其财务问题》、洛夫的《企业财务》、罗斯的《企业内部财务论》、施曼林巴赫的《财务论》、古川容一的《财务管理》等。这一阶段主要是从企业外部而不是从企业内部决策角度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范围较为狭窄,研究方法主要以描述性和定义性方法为主。

(二)投资财务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该阶段典型的环境特征是工业技术革新加剧、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和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因而该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方面,注重对投资决策程序、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这一阶段代表性的成果有:迪安的《资本预算》、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选择》、米勒和莫迪利亚尼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威廉·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等。这一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从企业外部转向企业内部财务决策,投资管理成为研究重点,强调事前控制和资产管理,研究领域不断开阔,研究方法主要以数理模型和定量分析为主,同时,强调财务管理理论与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

(三)现代财务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篇7

摘 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进入分类管理以后,应用型高校尤其重视校企产、学、研合作,尽可能实现高校教学与企业管理的无缝对接。本文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与旅游企业合作双方心理资本的开发对策,以期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有效合作。

关键词 :旅游管理 校企合作 心理资本

课 题:本文系2014年广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广西重点培育学科—旅游管理”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桂教科研〔2014〕14号。

一、心理资本开发与管理的内涵

心理资本主要以积极心理学、积极组织行为学为理论基础,以人力资本、物资资本、社会资本为参照对象,通过优化心理希望、保持乐观情绪、提高自我效能、培育韧性品质等四方面心理资源实现心理资本的开发,最终超越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提高个体、企业或组织的工作效率。

笔者所讲的心理资本,即个体、企业或组织以积极心理为核心的心理资源,具体表现为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它以人力资本为依托,超越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并通过特定的、有计划的、科学的投入和开发,使个体、企业、组织获得社会竞争优势。

二、高校与企业合作心理资本开发的基础

1.高等教育阶段性改革与发展阶段性的心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经历了四个心理阶段。

(1)平等受教育确立阶段(1949—1976)。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平等性,特别是给予无产阶级大众受教育权,高等教育大量吸收工农兵学员。该阶段平等受教育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但无形中降低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2)精英教育阶段(1977—1998),也叫荣耀心理阶段。以1977年全面恢复高考为标志,通过高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培养了大批祖国建设迫切需要的人才,但也造成了少数人才能获得高等教育,大多数学生被迫分流。

(3)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1999—2014),也叫普适心理阶段。1999年,我国高等学校普遍扩招,高等教育招生人数激增,公民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加了,但也造成了高校培养出大量同型同质人才,企业却招不到满意的人才,结果家长和企业都不满意。

(4)分类改革阶段(2015年开始),也叫区别心理阶段。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将我国高等教育分为三大类: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特别提出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应用型大学建设,大批新成立的普通本科院校都要转型为应用型大学。

2.企业改革与科技创新的心理基础

(1)国有经济、非私有经济阶段(1949—1978)。这一阶段体现了全民所有、集体所有经济体制,坚决打击并杜绝私有经济,政府拥有绝对的企业控制权。这为短时间内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资金、时间、人力等方面的绝对保障,但企业的活力逐步下降的弊病也慢慢凸显。

(2)国有经济为主,限制私有经济阶段(1978—1992)。这一阶段经济改革成为国家改革的主流,政府和民间对单一的国有经济的弊病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改革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有、私有经济争论不休,私有经济在争论中萌芽并逐渐发展。

(3)国有经济为主,发展私有经济阶段(1992—2002)。这一阶段全国掀起了企业改革、科技创新的浪潮,在国家层面解决了经济改革的理论问题,提出国有经济为主,允许并大力发展私有经济。

(4)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2002年至今)。2002年以后,国家大力倡导并发展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可以同国有企业平等参与国家项目的竞争,鼓励民企拓展海外业务,并为其提供各种保障。

至此,高校和企业双方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合作需求,这就为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紧密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三、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心理资本开发存在的问题

1.酒店专业学生与高档酒店心理资本开发的落差

(1)学生与高档酒店合作心理期望不一。调查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发现,本科生高度关注管理阶层,专科生则较关注技术与待遇。高星级酒店则期望本科生扎根基层,与本科生首先关注管理层的心理出入较大。

(2)学生乐观程度不一。本科生进入酒店初期满意度较高,时间越长焦虑度越高;同一时期,专科生则表现不明显。本科生进入酒店后,工作乐观程度较专科生差。

(3)学生自我效能感层次不一。当酒店相同岗位同时出现本、专科生时,本科生的自我效能感要低些,专科生相对要高些。

2.导游专业学生与旅行社合作心理资本开发的落差

(1)双方心理期望的落差。本、专科生进入旅行社,希望能在带团和行政管理两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尤其对旅行社的管理抱有很高的心理期待。而旅行社则偏重在带团方面锻炼和提高学生,旅行社的内部管理往往涉及商业机密,因此,学生在旅行社的管理方面只能做一些杂事。

(2)双方心理归属感的落差。学生在与旅行社合作时,心理归属感还是倾向于旅行社,愿意把自己当作旅行社的一部分,并以此为荣。但旅行社却只把学生当做实习生。

3.项目规划与设计专业学生与景点景区心理资本开发的落差

(1)双方心理期待不一。学生对参与景点景区的规划与设计建设方面的兴趣很大,热情很高,有些学生还参加过基础调研。但由于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涉及资金、土地政策、收益分配等诸多难题,因此,景点景区管理部门不太愿意与高校合作。

(2)双方合作心理成本不一。景点景区的规划与设计一般都需要有实践经验的公司参与,高校通过科研立项的方式也可开展此类调研,但高校的科研立项必须通过省、厅级政府批准,才有可能拿到经费,而省级政府很可能有其他侧重的项目,而地方政府往往又经费困难,难以支持高校科研。

四、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心理资本开发的对策

1.努力达成校企双方合作的心理期待

(1)找准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心理期待。高校与企业合作无非有两个心理期待目标:一是要达到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结合,二是引进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促进教学。而企业希望与高校合作达到的目标有:一是引进廉价的劳动力,二是引进高校先进的技术。

(2)找准导游、酒店管理、项目规划与设计等专业与企业合作的心理期待。导游专业通过挂靠企业获得一定的从业经验和技术,同时,了解企业的准入标准,调整培养目标;酒店管理专业则通过与实体酒店合作,了解行业要求,了解服务标准;项目规划与设计专业通过与政府、旅游规划公司、景点景区合作,获取项目调研的经验,了解项目招投标规程和项目论证技术等。

2.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的信心

(1)提高导游与旅行社合作的信心。导游专业的学生经过在校理论学习后,到旅行社开展见习、实习,可以让学生准确认识自己的学业现状,以提高从业信心。

(2)提高酒店管理与酒店企业合作的信心。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后,可先在中低档酒店见习,让学生有较直观地进行艰苦体验;实习则安排在三星级、四星级酒店,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环境;定点教学合作则安排在五星级酒店,逐步提高学生的从业信心。

3.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双方的自我效能感

(1)夯实专业基础技能,提高导游服务的自我效能感。高校只是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技能方面的理论培训,即模拟培训,容易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产生无助感,自我效能不高,而校企合作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最佳途径。

(2)夯实酒店模拟服务技能,提高酒店服务的自我效能感。高校的模拟酒店实训基地,一般只限饭店前厅管理、饭店客房管理、饭店餐饮管理等专业课使用,使用率不高。其实,饭店英语、酒店礼仪等课程也可以利用校内模拟酒店实训基地,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3)夯实景点景区调研力度,提高项目规划与设计的实践感。据笔者调查,高校项目规划与设计专业的实践、实训难度是旅游管理专业中最大的,原因有二:一是高校培养质量不高,二是实训企业难找。因此,只有做好田野调研,夯实电脑图形设计、建筑艺术、地理科学与环境、空间艺术等基础知识和能力,才能提高专业效能感。

4.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双方的韧性

(1)提高旅游管理专业面向基层、立足基层的韧性认知。任何职业都会沿着基层—中层—高层的路径发展,学校和学生都能理解这一点,但真正到了艰苦的基层就发现,大部分学生很难适应基层旅游企业,多数学生干不到6个月就退缩了。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就是高层管理必须要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因此,提高学校和学生对旅游面向基层的韧性认知很有必要。

(2)培育旅游管理专业面向基层、立足基层的韧性品质。旅游管理专业面向基层、立足基层的韧性认知是校企合作的前提,培育面向基层、立足基层的韧性品质才是校企合作的根本。第一,高校和企业可以根据酒店、旅行社、景点景区等行业特点,设计多重职业通道,增加导游、酒店员工、酒店各层次管理人员、旅行社管理人员、旅游局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的认同感,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从业人员对工作意义的认识,进而提高校企双方合作的心理资本水平。第二,介绍旅游企业基层、中层、高层工作范围的纵向发展途径,让企业员工明晰每个岗位的责任和参与企业建设与管理的机会。第三,管控和训练企业员工的工作情绪,增强员工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第四,协同提升员工的个人综合资本与职业价值观。企业员工的综合资本包括事业资本、生活资本、职业资本三方面。以事业资本为重的员工,把工作当成个人的终身事业,心理成熟度较高,工作能量大;以职业资本为重的员工,把工作当成一门职业,具备较高的素养,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愿意投入资本促进个人职业发展;以生活资本为重的员工,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注重当前的经济利益,愿意为当前的利益投入个人所有的资本。

参考文献:

[1]田喜洲,左晓燕.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心理资本对酒店员工的协同作用[J].旅游学刊,2013(13).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篇8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精神,结合甘肃省实际,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精神,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人才,建立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破解招生录取唯分数的弊病,构建更加综合、全面、多样、多元,并使学、考、招有机衔接的招生录取制度;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促进普高与中职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升高中阶段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发展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兴趣爱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二)坚持统筹协调,普职并重。统筹规划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考试招生,按照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合理分流初中毕业学生,为学生提供多样选择机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职协调发展。

(三)坚持公平公正,科学规范。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完善政府监管机制,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规范教育考试次数、难度和深度,降低考试压力,使学、考、招有机衔接。

(四)坚持因地制宜,多元探索。根据国家和甘肃省教育改革总体要求,加强省级统筹管理、市(州)实施为主的工作机制,注重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实践,破解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创造不同特色、不同模式的改革样本。

三、总体目标

按照“省级管理,市州实施,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改革思路,2018年在兰州(含兰州新区)、嘉峪关两市秋季入学七年级启动甘肃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19年张掖、金昌、白银、天水、平凉五市秋季入学七年级进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验。2020年酒泉、武威、定西、庆阳、陇南、甘南、临夏七市(州)秋季入学七年级进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验。全省基本建立起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实现中考合理分流,促进高中阶段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四、主要任务和措施(一)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初中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不再组织其它考试。要把《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甘教基一【2016】7号)中规定的基础性课程全部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要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要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加重学生备考负担。

省教育厅制订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提出统一要求;各市(州)教育局根据当地实际,制订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细则,具体组织实施。

(二)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

省教育厅制订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对综合素质评价提出统一要求,各市(州)教育局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的基本要求,制订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改革招生录取办法

1.改革录取计分科目。要坚持正确方向,突出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特点,着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在全开全学、全科开考、保障基本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夯实基础,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稳妥推进”的要求,确定录取计分科目。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模式。在考试方式上,“6”学科可以采取各科分卷或相近科合卷的方式。

2.综合评价,择优录取。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没有综合素质评价的学生,普通高中学校不予录取。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的基本要求,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尤其是自主招生的普通高中学校,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主要依据。

3.合理分流,促进公平。在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及早开展有效的职业咨询与指导,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积极创造条件,使有意愿的初中毕业生都能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招生名额适当向农村初中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甘肃省发展。落实《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甘教厅【2012】216号),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和鼓励高中阶段学校招收残疾学生,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保障弱势群体平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机会。

省教育厅制订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实施办法,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提出统一要求,各市(州)教育局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有效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实施,积极、稳妥、有序、协调推进招生工作。

4.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要给普通高中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省教育厅制定普通高中自主招生实施办法,严格规范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各自主招生学校要将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四)加强考试招生管理

1.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各市(州)要根据区域内学校布局、适宜的学校规模和班额以及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合理提出本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年度招生计划、规模,报省教育厅审核备案。

2.严格招生管理。加强招生工作的统筹管理,精心组织,规范管理,进一步明确招生范围、招生规模等基本要求,未经省教育厅批准,任何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不得单独组织高中招生考试、不得跨区域、超计划招生,杜绝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未经省教育厅批准,任何中等职业学校不得违规开展联合办学,不得违规宣传招生,切实维护考生利益。进一步加强民办普通高中招生管理工作,不得违规跨地区、超计划招生。

3.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项目。大幅减少、严控考试加分项目,全面取消各级优秀称号、科技创新、电脑制作、各种学科竞赛、体育特长、艺术特长等学生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本地区加分项目和分值进行清理和规范,取消不合理的加分项目,根据国家、省上有关规定确需保留的加分项目,要严格控制加分分值,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

4.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考试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录取结果等信息,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完善违纪举报和申诉受理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5.规范招生录取程序。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在市(州)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领导下,依据“属地管理、分类实施”的原则,根据招生计划,设定普通高中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实现合理分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升学需求;要完善学生志愿填报办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学业水平理性填报志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高中阶段学校。五、组织保障1.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要把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精神的政治任务列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要将其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统筹规划,强力推进,抓好落实。

2.加强试点工作。试点地区要成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地改革试点工作,要明确改革任务,靠实工作责任,确保按期完成试点工作的各项任务。一要科学制订试点工作方案和改革实施办法(细则)及相关配套文件,报省教育厅审核备案;二要对试点工作及时总结,要召开试点中期总结会,梳理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试点经验,修正试点方案和实施办法;三要提交改革试点工作终期总结报告,对改革试点工作做全面总结,为后续进入改革的市州提供借鉴;四要把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作为试点突破口,总结出可供参考的范式。

3.深化教学改革。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的课时。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4.提升保障能力。各市(州)要加强考试机构、考务组织、

招生录取等方面基本能力建设。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和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严格落实对试卷命题、印制、运送等环节的保密要求,确保试题试卷安全。逐步建立区域内统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各市(州)要确保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经费,积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在政策、管理、人员及经费上予以保障,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上一篇:怎样提高思维能力范文 下一篇:逻辑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