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克服社交恐惧症范文

时间:2023-10-07 23:33:38

怎样克服社交恐惧症

怎样克服社交恐惧症篇1

在别人面前就会感到不安,有此种症状的人已经占到了韩国人口的5%,一种新型心理疾病正亟待人们关注与解决。

31岁的金尚勋最近辞掉了工作。他辞职理由听起来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金尚勋的工作性质要求他在同事面前演讲的情况很多,而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会心狂跳不止,面红耳赤,手心出汗,声音发颤。他感到很不安,不知道同事会怎么看待自己这副可怜亦可笑的模样。最后,他因为实在太过惧怕跟人打交道,索性辞了职。

金尚勋患的便是典型的社交恐惧症。出现社交心理障碍(即对社会交往活动产生恐惧)的原因有很多。名人酒后驾驶被媒体揭发或是普通人遭遇公然出丑、失业等情况,都有可能造成社交心理障碍。不过一旦那些特定条件被消除,比如重新找到工作,大部分人的心理病症都会自然消失。然而,有些人的症状却不那么简单。他们对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评价自己过分在意。只要在多人面前说话、唱歌或演讲,受别人注目,就会心跳加快,冒冷汗,说话变得结巴。他们对于出现在公众场合很不安,因此渐渐地,想避开人群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严重时甚至会对学习、工作等社会生活造成影响。

社交恐惧症始于15岁左右,是一种已经占到韩国总人口5%的心理疾病。但由于很多人并没意识到自己患有社交恐惧症,或是知道也不愿承认,所以专家认为,实际患有该病的人数比例可能还更高。

如果觉得自己好像患有类似症状的话,正确的做法是接受精神科的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通过与患者的对话来排除性格障碍或抑郁症的可能性。存在性格障碍(害羞等)的人也会表现出社交恐惧症症状,但他们的特征是讨厌或是厌烦与人接触这件事情本身。而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是想跟人接触,只是由于不安而无法欣然站出来。抑郁症患者也跟社交恐惧症患者一样会感到不安,但是先产生不安感然后出现抑郁症状的,属于社会恐惧症;反之则为抑郁症。

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方法与一般疾病的治疗方法完全不一样。一般疾病采取消除或避开发病原因的“回避疗法”。比如说肺癌的病因是吸烟的话,就应该戒烟。然而社交恐惧症的基本疗法却是积极面对原因并克服该原因的“适应疗法”。Asan首尔医院神经科教授郑锡勋表示:“正如想治愈惧高症就要到高的地方去一样,社交恐惧症患者若不到人群中去,治疗将很困难。”

患者要马上实现这一治疗并不是件易事。所以与其突然来到很多人面前暴露自己,不如选择随时间流逝慢慢适应的方法。其中有在想象中暴露自己、视情况暴露自己、实际暴露自己等强度逐渐增高的方法。与这种“暴露疗法”一起,同时进行故意揭露社会恐惧症症状的方法。比如说,存在脸红或发抖等症状的人在多人面前说话之前,事先说“我演讲经验很少,所以会发抖”这样的话,对于犯错误的不安感就会减少。除此以外,为了减少不安和紧张,接受松弛治疗、混合呼吸、平静心情、提高发表能力等训练,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发现自己有类似症状就应当及时就医。”三星首尔医院精神科教授全兴镇警告说,“因为任由其发展有可能最终陷入抑郁或酗酒中,而且还有可能不断否定自我,对生活毫无欲望,最终采取自杀的极端方法。”

怎样克服社交恐惧症篇2

小菡今年读初二,成绩中不溜,她为人比较内向,跟同学老师交往都很少,所以她从来都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为此,她常常会因为被忽视而感到有些愤怒。当然,她更加不会主动和陌生人讲什么话。即使离陌生人都远远的,她内心也常常涌动不安的情绪。

小菡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了冰冷绝望,但是她就是不会跟人家谈心讲话,一跟人面对面讲话她就害怕,然后声音就会太小,人家没听清楚要求她再说一遍,她就完全说不下去了,还会显出手足无措的蠢样子,为此小菡很不安。

但是小菡跟特别熟悉的人就不会这样,比如跟宿舍的同学、父母呀,还是能正常交流。但是跟一般熟的人尤其面对陌生人,就算不跟他们讲话,她都会觉得非常局促不安,越不安就越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

小菡常常想,可能是自己从小到大养成了这种性格,因为父母工作忙,从小就经常会留她一个人在家。他们很担心小菡一个人在家会出什么意外,所以经常警告她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说话,也不要轻易跟小朋友玩,所以她就一直不太习惯跟人交往相处。

小菡也知道自己这个样子不好,但她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改善呢?

心理分析:

可初步判断小菡患有社交焦虑障碍。小菡这种与别人保持距离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正是由于这种教育,她变得既羡慕别的孩子又顾影自怜,长期以来发展出社交和情绪方面的障碍,也就是社交恐惧症。这种病症是神经症的一种,表现为社交中的紧张局促,常伴有回避行为。但小菡又不是单纯的社交恐惧症,而且还具有一些人格和性格的问题。

社交焦虑症多见于青少年时期,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

社交焦虑障碍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其共同特点是,人们知道不应该、不必要、没道理,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轻微的只是在与人交往时表现腼腆、害羞、不自然和紧张;在人多的场合便焦虑不安,尽量躲在不显眼的地方,开会人多时专坐在角落里,甚至回避这类场合。有些人害怕被人注视,有人注视则焦虑不安,甚至脸红、出汗等,出门总是低头走路不敢看人。有些人与亲人、好朋友相处时正常,一旦与陌生人接触交往便紧张、焦虑不安;而另有些人则恰恰相反,在完全陌生人中间不紧张,但与半生半熟的人打交道时则特别焦虑不安,尤其害怕与权威人士交谈,不得已谈一次话后内衣完全湿透,当时焦虑难忍,表现极不自然,甚至张口结舌、手发颤、心悸等。有的病人形容当时的情景真是恨上天无门入地无孔。有些人害怕与人目光对视,不由自主地斜眼看人,这叫做“余光斜视”。有的人更离奇,他(或她)感到别人的目光“特别凶恶”、“寒气逼人”,使他(或她)特别恐惧;另有一些人则认为自己的目光会伤害别人,因而不敢看人。

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是社交焦虑症的恶性循环,有人可能会说:“既然知道患有社交焦虑症,避免参加社交活动就万事大吉了。”其实,没那么简单。单纯的回避可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害怕被人评价,社交技能缺乏,而这种缺乏会导致回避行为的增加,进一步加重社交焦虑症的症状。所以,单纯地通过回避减轻病情无异于“饮鸩止渴”,只会导致病情恶化。只有积极地治疗才是对付社交焦虑症的最佳办法。

小菡的社交恐惧还伴有人格上的偏离,她的案例也提醒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内化“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的观念,而是更需要鼓励孩子和社会进行正常的接触,用社会的资源去弥补孩子自身的不足。

心理处方:

只有当小菡能够平等地看待自己和他人,能够放弃对别人的敌意时,她的社交焦虑症状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对小菡而言一方面是加强社交技能的学习和强化,另一方面是通过药物治疗克服社交时的紧张、恐惧及躯体不适,轻松地面对各种社交场合,克服回避行为。这样她就会进一步增加自己学习社交的机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下面的一些自我疗法对社交焦虑障碍者会有帮助,小菡不妨一试:

1、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以自我评价为主,正确对待他人评说。不否定自己,不断地告诫自己“我是最好的”。

2、不苛求自己,能做到什么地步就做到什么地步,只要尽力了,不成功也没关系。

3、不回忆不愉快的过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没有什么比现在更重要的了。

4、友善地对待别人,助人为快乐之本,在帮助他人时能忘却自己的烦恼,同时也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存在。

5、找个倾诉对象,有烦恼是一定要说出来的,找个可信赖的人说出自己的烦恼。可能他人无法帮你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让你发泄一下。

6、到人多的地方去,让不断过往的人流在眼前经过,试图给人们以微笑。

7、锻炼人际交往中的亲和力,在社会交往中,让自己坦然、真诚、自信,充满生命的活力,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怎样克服社交恐惧症篇3

晓可已经大学毕业工作快四年了,不过还没交过女朋友。一方面他是个比较内向的人,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从大学时就很害怕漂亮女孩,从来不敢正视异性。直到现在,他只要一看到漂亮女生,就会浑身冒汗,甚至还会有点头疼。

晓可一门心思放在读书上,他希望在努力学习中,慢慢克服害怕看异性的恐惧心理。可是过了很久,他还是不敢抬起眼睛看女生,特别是漂亮女生。在大三的时候,教授专业课的是一位留学美国回来的美丽女博士,听她的课时,晓可根本不敢抬头。当老师提问的时候,晓可更是羞涩满面,难受得不得了。

见到女性就脸红,与女性对视居然还会浑身发抖,晓可的这种怪异,还曾引起了中文系一个女孩的误会,她可能认为他暗恋着她,在晓可面前总露出一副很得意的表情。这件事让晓可很受伤,所以每一次想到这件事,他就会头痛不已。后来,晓可对所有女性都保持着疏远心态。面对很多女同事的时候,晓可会心烦意乱,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他在单位很勤奋,但是跟同事,尤其是异性同事很难相处,这也给他事业的发展带来很大阻碍。

【分析】

从晓可的行为表现可判断他患有异性恐惧症。

异性恐惧症实质上是一种社交恐惧症,具有异性恐惧者大都性格脆弱、孤僻、腼腆、爱面子和好虚荣,传统道德观念很强,十分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议论和评价,然而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异性恐惧症来自无意识的性妄想。性妄想是性的本能活动,而过激的性妄想、性恐惧造成对异性接触的特别敏感,就是所谓的“异性恐惧症”。

事实上,异性恐惧症恐惧的正是自己的性妄想。我们看到,性妄想作为“想象的事实”使晓可总是病态地胆怯,害怕与漂亮女孩接近,害怕与异性对视。

异性恐惧还是一种心理倒错,晓可本人恐惧的不是外在的漂亮女孩,而是自己内心的性妄想。这种倒错首先从视线中表露出来。

让晓可很受伤的一件事是“中文系一个女孩可能认为他暗恋着她,在晓可面前总露出一副很得意的表情”。只要我们客观冷静地分析,就能看出这些都是莫须有的事,是晓可的妄想造成的误解,虚构的成分占多数。

晓可的感觉、眼神、焦虑,与其说是女人对他的误解,不如说是他自己对女性的误解,是“想象的事实”而不是“真实的事实”。

【心灵处方】

(1)晓可要明了自己有恐惧异性的心理,但不必慌张和恐惧,关键要正视自己这种心理。重要的是改变那些心里觉得别扭的想法,顺其自然,才能恢复健康。

(2)晓可的这一症候首先表现为妄想,精神压力大,所以要从减轻烦恼,放松精神开始。而改变固有的想法,是从根本上改善症候的途径。因此,晓可可利用一些机会来改变自己原来的社会形象,如在公共场合,可试着与异性侃侃而谈;在陌生人面前同小朋友嬉闹玩耍,它能使你产生从未有过的行为胆量和无忧无虑的心境。

(3)重建信念网络。异性恐惧的发生,在时间阶段上,最敏感的是开头一刹那的情绪状态。常见的心理状态是“又碰见她了,肯定像上次一样糟糕”,随后心里发怵,恐惧症状按原来程序依次出现。这说明瞬间的情绪状态,决定了交往全过程的行为方式,因此晓可在接近异性之前,应做到全身放松,深呼吸3~4次,可以自我暗示,“我今天特别从容平静,情绪好极了!”还可以回想生活中得意的一件事,并从脸部肌肉中表现出来(微笑),并想好要讲的第一句话,在见面时慢条斯理地讲出这句话。

(4)如果经过以上努力晓可还无法调整过来,则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怎样克服社交恐惧症篇4

关键词:家庭cbp疗法;恐惧症;干预

在儿童期,孩子经常会经历与某些特定刺激相联系的不愉快事件后,并且学会害怕某些物体或情境。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于恐惧表现出的反应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弱,这均属于儿童正常害怕的发育过程。然而,相关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恐惧与其成人后焦虑性疾患有明显的持续性。这是由于很多儿童期的恐惧在无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发生,并在预期的年龄范围之外继续保持下去。加之儿童的父母及照顾者忽视了恐惧给孩子带来的强烈痛苦,没有在适当的时间进行合理干预,使其恐惧症状在强度上不断加强,并泛化到其他的情境中去。例如一岁儿童见到陌生人会害怕,出现分离性焦虑,这意味儿童懂得和维持人际关系,表现出对父母的依恋和与他人交往的范围。对父母来说,理解儿童的恐惧是否符合发展阶段的特点使非常重要的,如果缺乏这种发展性的观点,就不能正确地对待儿童的恐惧。然而,即使是常见的,与儿童年龄相符合的恐惧,也需要进行干预。认知行为疗法就是向儿童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以及克服恐惧所必需的特定技能.

一、cbpt疗法的理论基础

认知行为游戏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play therapy)是建立在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基础上的一种适用于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治疗方法.该疗法依据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强调儿童积极地参与变化过程.接触到有关控制,掌握与责任的问题,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与认知。

cbpt疗法的理论基础是认知理论和学习理论。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心理行为的决定因素。人的情感、行为及其反应均与认知有关。通过改变人的认知和由认知形成的观念,达到纠正患者的心理障碍和消极情绪的效果。学习理论则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包括适应性行为和习惯,都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消极反应及不良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矫正。因此,以学习心理学为依据,通过对学习的适当奖惩、调控患者行为,达到消除不良行为,建立良好行为的目的。

二、cbpt的治疗方法

cbpt中的行为方法通常涉及到行为的改变,而认知方法则更多涉及到思维的变化。由于非适应性的认知被认为是导致恐惧行为的潜在因素,治疗师应帮助儿童识别,矫正非适应性的思维。

1、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是通过以适应性的反应代替原来的非适应性反应从而减少焦虑或恐惧的一个治疗过程。通过切断一个特定的刺激与它通常所诱发的焦虑或恐惧反应之间的联系,达到降低情绪反应目的。系统脱敏是治疗儿童恐惧的有效方法,尤其当儿童表现出高度的生理反应水平时。家长可以在实际情境中逐渐呈现该序列的刺激,同时一边指导儿童玩耍,一边进行简单,积极的自我暗示,肯定儿童自己具有完成任务的能力,当患有成功地通过等级序列项目以后,克服了恐惧。

2、模仿学习

在模仿学习的过程,儿童可以在诱发焦虑的情境中看到非恐惧行为。模仿学习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机会,观看其他人怎样学习新的技能以应付恐惧刺激,(旨在治疗程度较轻的恐惧).这一方法对于那些不具备应付恐惧所必需的适当技能的儿童更为有效。

3、读书治疗

由于儿童的认知水平比较简单,认知改变的策略经适当的调整后才能适用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年幼儿童。读书治疗作为认知干预的补充,通过讲故事描述儿童应该怎样应对相似的情境。这样的故事可以使儿童通过模仿而表现出对某个特定情境的积极反应,从故事中学习到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自我评述与自我控制

任何年龄的个体都可以通过接受帮助而形成积极的,与儿童年龄相适应的自我评述。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对儿童有重要作用的成人所给予的特殊评级以及积极反馈,儿童学会了解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自我控制以指导个体采用新的行为与思维方式,通过认知的自我控制程序,儿童会监控,评价并强化自己的适应性应对技能。

四、cbpt治疗的阶段

认知行为游戏治疗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在阶段前期,父母应及时关注儿童恐惧症状的情况,重视与孩子的相互作用;在中期阶段,父母要制定一个计划,重点在于增强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与自我成就感,并学习在面对特定情境时以更具适应性的方式进行反应。在后期阶段,防止恐惧症状的复发与泛化。使儿童能够学习在更为广泛的情境范围里应用新的技能,父母的行为以及对而通过的反应经常充当了鼓励,强化,维持或加重儿童恐惧症状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要假设孩子会表现恐惧的反应,不要在恐惧反应确实出现之前就先强化这种行为。当一个孩子表现出害怕或是恐惧比其他适应行为得到更多的注意时,他或她极有可能因为得到了强化而继续维持其恐惧行为。

参考文献

[1] heidi gerard kaduson, charles e.schaefer. 儿童短程游戏心理治疗【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2] 单丽艳. 认知行为疗法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 10.

怎样克服社交恐惧症篇5

胆小不是错,大多数女人和你一样,害怕蟑螂、蜘蛛,害怕一个人睡,害怕午夜的小路,这又怎样?没人有资格要求你必须勇敢如希曼,除了你自己。因为你知道,只有正确对待我们身边发生过的或者可能发生的恐惧,才能让内心更加强韧。而逃避,绝对不是最好的一个选择。

何为恐惧?

Fear Itself

害怕、恐惧,这不仅是每个人曾体验过的情绪,更存在于整个人类的心灵之中。它是人体对特殊刺激的逃避行为应答,表现在语言、面部表情和心电图的变化上。在你还未有明确的意识、记忆之前,害怕这种应答系统已经启动。刚出生几天的婴儿,听到响亮的声音,会突然双臂张开后又急速收回。这样的拥抱反射行为其实就是它害怕的最直接反应。一岁左右的幼儿会在与亲人分离时表现得很焦虑,拒绝陌生人的靠近和拥抱。当我们渐渐长大成人,与社会的融入度随之加大,害怕的事物和场所也慢慢增多。经验和本能总是教会我们新的恐惧。

有些害怕是健康的。比如害怕过独木桥,害怕在结冰的湖面上走,害怕身后没有遮挡物……这些害怕能够帮助我们远离潜在的危险,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然而有些害怕却将我们同社会、朋友、家人隔离起来,妨碍同他们之间的交流,对自己的心理造成持久的伤害,比如害怕人群,害怕植物,害怕电梯等等。更严重的后果是发展为恐惧症,引发不同程度的多种心理疾病。

女性丰富、细腻的感受机制,使得她们更容易“害怕”。有些来源于童年或少年时的成长环境,也有些来源于一些身边的事件。老师的某句评语、小区内设的灵堂、入室抢劫、电梯杀人事件……都是造成女性恐惧的来源。

远古的人们同野兽一样害怕火,却在掌握用火之后摆脱了这种恐惧。你也要学会治疗恐惧,让保护性的害怕为安全护航,让带有伤害性质的害怕远离心灵家园,健康而积极地生活。

如何处理恐惧情绪?

How to Deal with Fear?

当你知道自己害怕特定的场所或者物体之后,如何处理?

a.忽略或刻意避开特定的场所或物体;b.自我治疗、调整;c.寻求专业心理治疗。

显而易见,c选项是克服恐惧最快速、根本之法。然而,对心理咨询行业的不信任甚至误解可能让很多人想而不愿,另外,主观性越强的人在心理治疗方面越容易产生抵触。

选择a的人,往往认为造成恐惧的事件不过是小概率事件,偶尔为之,也有人崇尚无为之道,以为长时间搁置,对某种事物的恐惧终将消失不见。自视过高或自我否定的人则容易选择刻意逃避的办法。在前者的观念中,害怕是失败的代名词,因此他们拒绝承认自己的恐惧;后者则对自己具有对抗恐惧的能力全然否定,选择逃避是无奈也是无知,因为隐藏负面情绪的恶果如同一座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一旦爆发,极有可能摧毁不够强韧的神经,从而引发抑郁症、神经衰弱甚至强迫症等并发的心理疾病。最关键的是,恐惧本身并未得以消除。

自我治疗?不错的选择,但得小心。大多数具有良好教育背景人士的心理自愈能力高于其他人群,因此他们深信,借助阅读和资讯的帮助,通过宣泄、倾诉、心理暗示或其他工具,恐惧最终得以消失。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自己找到了好的适合自己的方法固然可喜,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发现仍然无法平息恐惧,高知人士更容易讳疾忌医,而这恰恰会引发更重的恐惧。

恐惧个案

Fear Files

“害怕进入电梯”

Fear of Being in a Lift

Yvonne的办公室在18楼,但每日上下班却必走楼梯,不知情的同事盛赞她锻炼身体的持之以恒,钦佩不已,只有Yvonne自己知道,那是因为她对电梯有一种莫名的巨大恐惧。

若万不得已走进那个“密闭的小盒子”,Yvonne就会感觉全身的血往头上涌,四肢冰冷。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贴着电梯壁,眼睛盯着显示屏。随着数字的变化,她的心跳也狂跳不止,时刻担心着会跟着电梯一起自由落体。电梯一停,她会以最快的速度像逃难一样冲出去。对于自己的症状,Yvonne也感到非常痛苦。

分析 WHY?

Yvonne的电梯恐惧在城市人群中较为常见。它可能来源于恐慌心态或者童年某个事件(比如小时候曾经历过电梯故障,被关在近乎黑暗的电梯中),可以算作幽闭恐惧症的一种。治疗电梯恐惧的办法不少,但在治疗之前,最好回忆一下自己是否有过与电梯相关的不好的经历,当时是否存在特殊的环境或事件。若有,将会更好地帮助你找寻到治疗电梯恐惧的方法。

专家支招 The Means to Releasing Fear

(1)精神分析治疗:通过回忆、“自由联想”、或让自己进入封闭空间,体验身处电梯中的情境,先适应封闭空间。然后尽量试着和信任的朋友一起坐电梯,握住她的手,心理暗示“有朋友在不用担心”、“那么多人乘电梯都没事”,一步步修正担心,等基本克服对电梯产生的恐惧之后再尝试一个人坐电梯。

(2)行为疗法、冲击疗法: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松弛训练,在能保持自己放松的情况下,逐步或急速暴露在电梯里,使自己缓慢适应,或者快速适应。

“害怕待在高楼层”

Fear of Being High

Ann供职的公司设置在市中心的商务区,她对于在高层办公有种偏好,休息时从27楼俯瞰城市的感觉往往能冲淡所有的劳累和苦涩。然而,一次地震彻底地改变了Ann对于高层建筑的感官。摇晃的天花板、地板,桌上不停落下的物品,玻璃窗被挤压变形发出的尖利声响,强烈地留在了她的记忆中。

大震结束后一周,重新开始办公的Ann,坐在办公室便心跳加速,全身虚汗,对于任何风吹草动都特别敏感,而且总觉得随时会再晃起来。一靠近窗户,Ann的胃就开始强烈抗议,让她频频呕吐。走进相对空旷的会议室,她抛开公司不成文的规则,抢先坐在最靠近门的位置。

Ann不得不考虑换掉发展良好的工作,然而,适合她发展的公司地址几乎全在高层。个人事业与心灵恐惧的拉锯战,使她憔悴不堪。

分析 WHY?

经历自然灾害后,大多数人会留下强裂的恐惧后遗症,伴随剧烈的生理反应。比起其他恐惧事件的可以预防,突如其来的灾害造成的恐慌、害怕和无力,会不断在记忆中重播。自然灾害带来的恐惧,是整个人类的课题,也具有历史性和遗传性。

专家支招 The Means to Releasing Fear

(1)对自然灾害的恐惧主要来自未知,平时可以多收集各种自然灾害的资料,发生的概率和地点,最需要注意的应急措施等,像多震国家的市民准备应急包一样,通过科学的认知,确保自己的安全感。

(2)系统脱敏疗法:远离让你恐慌的环境、信息和人,远离紧张气氛,将自己放在轻松、有安全感的环境里,多和比自己勇敢、胆大、心细并且可靠的人相处,放松自己的恐惧神经。

(3)运动和工作是分散恐惧的最好方式,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选择远途旅行暂时告别让自己恐惧的城市,给神经一个喘息空间。不要逼迫自己硬性去适应恐惧,那样会更糟。

“害怕夜归返家路”

Fear of Walking Alone At Night

Joey很害怕一个人晚上独自回家。她会不停地观察四周的情况,以免有人跟踪或突然冲出来伤害她。同时,她还随身携带防身工具。但无论怎么做,依然无法抑制夜间行走时恶心、喉咙发干的惊恐感觉,而且每走过一个十字路口,她就得冲着空荡荡的大街大吼大叫,否则无法前行。

为了逃避这种害怕的情绪,Joey几乎没有夜晚出来游玩的安排。平时同事下班后的聚餐,她要么找借口不参加,要么提早离场。渐渐地,她发现,自己越来越封闭,朋友越来越少,同事也有些孤立她的趋势。

分析 WHY?

治安事件是造成这种恐惧的最大可能性,加上对自身力量弱小的认知也会加深恐惧,还有可能曾经有过夜路被抢劫的体验。无论何种原因造成,害怕夜路与性格懦弱很可能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专家支招 The Means to Releasing Fear

(1)森田疗法:学会放松,学会随和,相对忽视、淡化自己对夜路的恐惧,对自己的状态不要过分注意,对可能出现的紧张恐惧感不要惧怕,下决心去忍受,而不是逃避。不断暗示自己不会出现事故,或者接受别人的暗示。

(3)不用隐藏自己的恐惧,不敢一个人走夜路并不是什么值得羞耻的事情。循序渐进地让可靠的朋友送自己回家,从整段路到只陪同一半,用对朋友的信任感来冲抵内心的恐惧。

“害怕空荡荡的房子”

Fear of Being in Empty Space

小森她害怕空房间。最近她准备跟男朋友买套房子结婚,然而每到一个楼盘,样板间还是好好的,一到工地,总会因为小森突然出现的心慌气短而草草收尾。男朋友以为她最近劳累过度,提议暂时休整,小森却有苦说不出,因为她很清楚:休息无法帮助她摆脱空房恐惧。

每当她走进空旷的房间,感觉自己变成了一颗小果仁,天花板、地板和四周的墙壁则在急遽收缩,最后将自己……这种想象不可抑制也无法摆脱,让小森感到一阵窒息,心跳加速,手脚发软,几乎不能自控。此时的她完全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走出令她恐惧不已的空间。

分析 WHY?

这种恐惧较为特殊,很可能与过去的记忆或者与之相关的事件刺激而造成。也曾有过类似的个案:某女孩强烈要求家长搬家,理由是隔壁是间空屋子。而前不久,曾有个流窜杀人犯躲在其中,直到最后被警察发现。这个事件对女孩产生了极大的刺激,让她极度恐慌,总是害怕隔壁的空房会再度发生同样的事件,危及自身安全。

专家支招 The Means to Releasing Fear

(1)行为疗法、冲击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松弛训练,在能保持自己放松的情况下,逐步或急速走入空房间,使自己缓慢适应,或者快速适应。

(2)亲身感受法:在信任的家人或朋友的陪伴下,一边聊天一边走进空房。要充分信任陪伴你的人会保护你的安全,而他们会一直设法用别的事情来转移你对恐惧感的注意。时间可以逐步增长,陪伴的人数也可相应减少,也可以自己独自待在空房中,而朋友就在门外,假如感到害怕,要说服自己相信等候在外面的朋友能够随时帮助你走出困境。

温暖疗法,拥抱自己

Warm Heart to Be Yourself

和心理医生或者和值得依赖的朋友交流,是治疗恐惧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生活中,也可以尝试一些简单易行的小方法,内外双修,相信你的恐惧最终会渐行渐远。

1. 在布置蜗居时,多选择暖色调,慎用可能引发恐惧联想的黑、白、红。试想在雷雨闪电交加夜,白纱窗帘和柠檬黄小熊维尼窗帘,哪一款给你的视觉冲击力更缓和?

2. 家居摆设尽量选择温馨可爱型,即便你很欣赏哥特式的黑暗华丽,但如果会让你在夜晚想到吸血鬼,建议还是放弃。

3. 独处时,不妨放一曲轻缓温柔的音乐,松弛自己的心情。

4. 多在令你恐惧的地方放置亲人、爱人的照片,他们的微笑会给你力量。回想幸福快乐的记忆,不断提醒自己,我生活在阳光里。

怎样克服社交恐惧症篇6

【关键词】 心理干预; 计划生育手术; 焦虑对象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039

计划生育手术虽然是小手术,但受术者是健康人群,为了采取避孕节育或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而要求手术,与医院的患者为了治疗疾病而采取手术治疗性质完全不同,受术者心理也有很大差别。最突出的表现是术前因担心手术会影响身体健康而出现焦虑症状,所以,心理干预在计划生育手术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有焦虑情绪的服务对象进行心理干预也是体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对160例来站要求行人工流产术,术前有焦虑症状的对象实施心理干预后进行对比观察,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1日-2012年3月1日来本站要求行人工流产术,且术前有焦虑症状的服务对象16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心理干预组)80例和对照组(非心理干预组)80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术前常规询问病史,按操作规范施术,术后送到休息室休息,不对服务对象进行特殊的心理干预。

1.2.2 观察组 术前耐心地与服务对象交谈,听取她们的意见和要求,并对手术的安全性做出恰当的解释,用恰当的语言,使对象在轻松自如的气氛中了解手术过程中真实的痛苦体验及对她们的具体要求,纠正其各种误解和疑虑。手术室尽可能将所有医疗设备和器械盘遮挡,使对象走进来时不会感到害怕。术中术者尽量不要让器械碰撞发出声音。同时对服务对象采取分散注意法,派专人与服务对象主动交谈,交谈时语气要柔和,要面带微笑,尽量谈一些她们关心的和一些让她们高兴的话题,让服务对象沉浸在美好的回忆当中,转移她们的注意力,如果中途服务对象仍有不适感觉,应对她们说一些鼓励的话语,让她们进行自我控制并教会她们控制呼吸,用鼻吸气,用口呼气,直到手术结束。术后陪其到休息室,感谢她们在手术过程中的配合,交待一些术后注意事项,并让她们好好休息。

1.3 判断标准 配合组:将术中注意力转移,术中无,无痛苦表情,能较好配合手术;不配合组:术中焦虑、恐惧、、有痛苦表情,肢体扭动不配合手术。恐惧感组:术后恐惧、害怕、乏力疲倦,述说以后再也不做流产手术的对象;无恐惧感组:术后情绪正常,自述其实流产手术没有想象中可怕的对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服务对象在进入手术室后配合情况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焦虑是个体或集体在对一个模糊的非特异的威胁作出反应时所受到的不适感和自主神经系统激活状态,它可由各种原因引起,并逐渐加重。国内外的研究者早就认识到:手术作为一种极具威胁性的应激源,常导致服务对象在手术前后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应激反应,当反应过于剧烈时,会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机体的康复[1]。心理干预能降低服务对象对手术的恐惧感,利于术中配合和术后恢复,人工流产手术作为一种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一方面能减少人口出生,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另一方面,手术对服务对象来说是一种应激刺激,不仅有身体上的创伤性刺激,而且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严重的消极心理反应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引起并发证的发生。因此,积极主动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干预,可缩短彼此的距离,消除顾虑,减少陌生感,增加信任,便于相互沟通,更利于减轻服务对象对手术的恐惧感。另外,Stinshoff等观察了男性和女性在接受侵入性医学操作时,男性更多地从药物减痛中获益,而女性更多地从减痛解忧中获益[2]。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计划生育手术过程中通过心理支持等手段,帮助服务对象克服焦虑和不适,减轻疼痛感既简单、快速、有效,并且不会产生药物镇痛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3.2 实施心理干预最重要的因素是整个服务中心要有团队意识。为了达到心理干预的最佳效果,要求整个服务中心必须建立一种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环境,以及设计一个过程,使服务对象从走进服务中心的最初阶段直到她离开,都能减少焦虑和紧张[3]。在整个过程中,服务对象所接触的工作人员(包括收款员、化验室人员、B超室医生、手术医生和护士等),都必须有很强的责任心,能够细心、耐心的解答服务对象咨询的问题,热心的帮助她们克服遇到的困难,使服务对象从进入服务中心开始就产生一种信任感、安全感,这样更有利于手术前后的心理干预措施发挥最佳效果。

3.3 心理干预成功的另一关键要素是接诊医生除了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医学心理学知识。平时应特别注意积累一些应对特殊服务对象异常心理特点的技巧,医生之间应经常互相交流心得。比如遇到如下服务对象:⑴爱挑剔,蛮横不讲理者;⑵曾经受过精神刺激、对疼痛特别敏感者;⑶喜欢道听途说,容易接受反面经验,别人说人工流产很痛苦,她就记在心里,导致意外怀孕时格外焦虑、担心者;⑷似懂非懂,一知半解者;⑸神经质,容易对什么事都一惊一乍者;⑹对计划生育工作有误解者。遇到以上几种服务对象,接诊医生除了应该更加细心、耐心以外,还要根据她们的心理特点,制定特殊的应对策略。比如:对于爱挑剔、蛮横不讲理者医生一定要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涵养,尽量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耐心的等待她发完牢骚或挑剔完以后,再告诉她怎样才是对的,往往这样的服务对象最后都会感觉不好意思。对于曾经受过精神刺激、对疼痛特别敏感者,应该给予特别的关心,让其感受到温暖,并积极的鼓励她配合手术[4]。

综上所述,在计划生育门诊焦虑的服务对象手术前后,进行合理的心理干预对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及促进术后机体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计划生育服务的满意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瑛,黄海明,刘卫珍,等.无痛技术应用于输卵管结扎术前后的焦虑情绪调查及干预[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2,4(3):55-58.

[2] Stinshoff V J,Lang E V,Berbaum K S,et al.Effect of sex and gender on drug seeking behaviour during invasive medical procedures[J].Acad Radiol,2004,11(4):390-397.

[3] 戚其伟,于建政,张妮.青岛市计划生育服务人员心语疏通培训的体会[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6,14(3):183-185.

[4]高燕敏,刘微微,汤敏,等.护理干预对习惯性流产者社会支持状况与焦虑情绪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4):52,118.

怎样克服社交恐惧症篇7

一、收集临床资料

开学第一天,杨某(女),因恐惧上学,在母亲(后母)的陪同下来到我校心理辅导室求助。

初次见面,给人的印象深刻。她的神态显得很疲倦,眼圈略有些发黑,表明她连日睡眠不足。说话声音低沉而无力。她斜靠在椅子上,低着头,头发蓬乱。垂下的头发挡住大半边脸。脸上似有不洁的泪痕。衣着宽松而较整洁。十指涂有粉红色的指甲油。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左手食指指甲有相反的两个箭头,一支为大红色,另一支为黄绿色。有较好的合作态度,有求助愿望,自知力良好。

来访者陈述:我是高中二年级学生。我们班在高一下学期开学之际,换了一个年轻男性班主任。有一次,我和他的目光对视时感到莫名其妙的恐惧。渐渐地,我特别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我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学习成绩下降。后来,身体感觉越来越不舒服,害怕上学,呆在家中一年。后来,父亲把我转到原来读初中的那所学校继续上学。可是,时过境迁,班主任换了,原来要好的同学走了,心情并未好转。勉强上了两周课,身体越来越不舒服。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父亲开车把我接回家。在家里喜欢照镜子,抹化妆品,喜欢睡在床上吃零食、听歌。也想过要上学,但又害怕上学。

会谈中,我了解到来访者的成长史。她,1990年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是高校教师,出生及发育正常。八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忙于攻读博士,无暇顾及小孩,把她送到四川老家,由爷爷奶奶护养。四岁那年父母离婚。离婚后父亲和现在的后妈结婚。后妈把她接到广州上幼儿园,并建立起良好的母女关系。七岁那年,她有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后来父亲下海经商,家庭教育主要由后妈承担。父母对她的期望很高。求助者幼年胆小,性格内向,敏感多疑,从不与同伴争吵。初三时学习状态最佳,成绩良好。高一下学期开始,身感不适,恐惧上学。

几句客套话之后,咨询师与来访者有以下对话。

咨询师:你能和我说说你害怕上学的事吗?

来访者:每次父母定下时间对我说某月某日要上学啦,我心里就害怕。为了使父母高兴,我就暂时答应他们去上学的要求。但是,真正到了要上学的前几天,我就开始紧张,晚上睡不好觉。到了上学那一天,我就特别害怕不愿去上学了。父母亲很不理解,反复质问:“答应得好好的要去上学,为什么到了学校门口又不肯进去了?” 今天就是这样,特紧张,昨晚又没睡好。

咨询师:到学校你怕什么?

来访者:我很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我总在琢磨着同学怎么看我,老师怎么看我。有一次,有一个男生用不友好的目光盯着我,我又害怕又生气。最后,我也用愤怒的目光瞪回他。

咨询师:如果你现在坐在教室里,想像一下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来访者:会有很多眼睛看着我,我会一分钟也坐不稳,我会不停地看着手表,数着时间,着急地等待着下课的铃声。铃声一响,我就会飞出教室,冲出校园,躲进家里。

咨询师:能不能给我讲讲你对上学是怎样看的?

来访者:去学校会被老师和同学看不起,过不了几天我又会停学在家,那不是更没有面子、更会被别人嘲笑吗?不如在别人还没有认识我之前就不去上学为好。

咨询师:近来你上过街或去过超市吗?害怕超市里的人吗?

来访者:不害怕,他们又不认识我,我不怕。

她还告诉我,她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对未来茫然不知所措。说到伤心激动时,大串大串的眼泪往下掉。

我本想给她作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但来访者和其母亲认为已在医院测量过,而且症状明显,表示没必要再测。从尊重她们权利的角度出发,未进行心理测量。

二、心理评估与诊断

根据不同途径收集到的临床资料,对来访者作出心理评估-诊断:

(1)直接诱因是缺少关爱。来访者幼年缺少父母,在父亲重组家庭之后得到了温暖,但好景不长,又受到诸多生活事件的影响,如弟弟的出生使自己失宠、学校环境的改变、与男友分离、高中学习压力大、家庭出现不和,特别是父亲下海经商常常不在家,使家庭发生争吵等。

(2)不合理的信念和最初偶然生病在家,即刻得到了父母的关爱,在潜意识里找回了温暖,以此逃避学习压力,随后行为发生次数增多,最后以恐惧上学为主要表现症状固定下来。来访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去学校上学或在学校环境出现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而在非学校环境或不去上学可表现正常”。

(3)诊断及依据。来访者符合主客观统一性原则,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符合精神活动一致性原则,知情意协调一致;符合个性相对稳定性原则,个性稳定,可排除精神病。

根据许又新教授提出的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1)病程:三个月到一年为中程,评分2;(2)精神痛苦程度:病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评分3;(3)社会功能:社会功能受损,不得不休病假退学在家,对学校完全回避,评分3。来访者总评分8,大于6分,诊断为神经症成立。

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的亚型编码分类43.1恐惧症。诊断为学校恐惧症。

同时与逃学进行鉴别。“逃学通常无明显的类似于学校恐惧症那样的情绪表露,学习上往往有长期困难,且也有其他违纪行为。父母常常不知道儿童不去上学或从学校逃出在外游戏或游荡”,学校恐惧症则不然。

三、心理咨询和治疗

首先确定主要问题。本案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协助来访者克服上学恐惧,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帮助来访者领悟不合理的信念是引起了情绪及行为的后果。(2)帮助来访者领悟功能行为失调带来的附带获益。(3)调整家庭教养方式,帮助父母分析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个性特征对来访者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来访者对父母的过分依赖及父母对其过高的学业期望值。

确定近期目标:(1)给予心理支持,耐心倾听来访者的痛苦和困惑,与其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2)向来访者介绍有关理论和治疗技术,帮助来访者领悟不合理的信念是引起情绪及行为的后果,以调整其不适应行为。(3)帮助来访者领悟并放弃功能行为失调带来的附带获益,要敢于面对现实,才会对改变其不良行为和情绪有帮助。(4)帮助其父母调整家庭教养方式,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5)具体目标是逐步脱敏把最高焦虑等级降低到20以下(最高等级100,见下文)。

确定长远目标:教会来访者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与他人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以适应学校和融入社会生活。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对来访者采取了两种主要的治疗方法。

第一种方法:采用认知行为治疗。

第一步:向来访者介绍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它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代表是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其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

合理情绪治疗(简称RET)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艾利斯(A.ElliS)在美国创立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就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韦斯勒总结了不合理的信念有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它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的。怀有这样的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

信念系统可以分为信念、价值和规条。信念是“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是我们所认为世界维持下去的法则,解释这个世界种种关系的逻辑是支持行动变化或没有行动变化的理由。价值是事情的意义和给一个人的好处:其中什么重要?可以给我些什么?可以为我做些什么?凭这个我可以得到什么?所以,价值是做与不做任何事的理由。规条是事情的安排方式,也就是做法。规条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取得事情中的价值和实现有关的一些信念。

第二步:向来访者说明,受焦虑烦躁的情绪困扰是由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所导致的,对于这一点,自己应当负责任。

第三步:主要技术是通过与来访者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帮助其认清不合理的信念,进而使其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

第四步:帮助来访者重建合理的思维,以代替不合理的思维图式,从而较少受到不合理信念的困扰,并尝试行动摆脱恐惧。

例如,来访者认为“在校有很多眼睛看着我”、“他们都看不起我”、 “我明白所有的道理,但是我就是做不到――即使我付出很大的努力,最终也是白费力气令我痛苦,改变不了我的现状”。

信念:“他们都看不起我”、“我明白所有的道理”、“我就是做不到”。信念中含有“都”、“所有”、“就是”等“绝对化”、“过分概括”的词语。

价值:“我是个没有用的人”、“你说的话对我来说没用”、“最终也是白费力气令我痛苦”。词语中亦有“过分概括”和“糟糕至极”之意。

规条(做法): “我很在乎别人怎么看我” 、“我害怕上学”、“放弃上学”等。

咨询师针对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有以下对话。

咨询师:上课的时候有很多眼睛看着你吗?

来访者:是的,有很多眼睛看着我。

咨询师:能具体和我说一说吗?

来访者:上课时老师看着我,同学也都看着我。

咨询师:你的座位在第几排?

来访者:我的座位在最后倒数第三排。

咨询师:那我就不明白了。你怎么知道坐在你后面的同学在看你而不在听课呢?坐在你前面的同学,上课时都回头看你而不看黑板呢?

来访者:那倒没有,好像有男生斜视我。

咨询师:有多少眼睛斜视你呢?能说一说他们的姓名吗?

来访者:(沉默)大概有两三双眼睛吧。

咨询师:有两三双眼睛都看不起你是吗?

来访者:(沉默)那倒不一定。

......

通过辩论,帮助来访者认清诱发性事件A――如“上学时有人看我”;信念B――如“别人都看不起我”;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焦虑、不肯上学。

除上述信念外,来访者还有“我一定要使父母亲高兴”、“我恢复不到初三时的学习状态”等不合理的信念。

在辩论中向来访者解释,正是因为坚持上述不合理的信念,才使自己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最终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产生。

经过辩论使来访者领悟和放弃了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并表示愿意尝试行动去克服恐惧心理。

第二种方法:采用系统脱敏和意象对话技术。

第一步:教导来访者学习放松技术。让来访者靠在沙发上,全身各部位处于放松舒适的状态,双臂自然下垂或搁置在沙发扶手上,让求助者想像自己处于令人轻松的状态。然后,咨询师用轻、柔、愉快的声调引导求助者依次练习放松前臂、头面部、颈、肩、背、胸、腹及下肢,重点强调面部肌肉放松。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钟。要求来访者在家中反复练习,直至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

第二步:建构焦虑等级。我使用了意象对话技术,让她放松闭上眼睛想像恐怖的情景并划分等级层次。结果是:没有想到上学心理平静记0;父母定下时间上学是轻度恐惧25;当天要上学但没走出家门45;到学校大门口是中度恐惧50;到教室门口是高度恐惧75;坐到教室上课90;极度恐惧是农村黑夜的田野和不可预见的未知的东西100。

意象对话很能说明问题,极度恐惧的对象不是来自学校,而是来自农村黑夜的田野和不可预见的未知的东西。图像表示来访者内心孤独恐惧,缺少安全感。

第三步:在来访者基本掌握放松技术后,开始按照上述划分等级层次,由小到大依次逐级脱敏。首先让她想像最低等级的刺激,即父母定下时间上学。想像要逼真:要求有父母亲清晰的图像(内视觉),父母说此话的声音(内听觉),进入现场环境自己内在的感受(内感觉)。当她感到焦虑紧张时,令其停止想像,并全身放松。待平静后重复上述过程。反复多次。如此逐级而上,直到极度恐惧的刺激脱敏。

在治疗中通过调整其想像(意象),消除其恐惧感,加强其安全感。先从想像中走进校园,再到现实中逐步走进校园。鼓励来访者尝试行动。

为了进一步巩固上述取得的成果,鼓励来访者把辩论中感悟领会到的体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着重记录那些情感体验和自动信念,然后找出不合理的信念,自己进行辩论,在下一次咨询中与咨询师进行交流。同时要求来访者在家中反复做想像―放松训练,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钟。开始布置写日记时,她很积极很认真,可是写了几天之后就不能坚持了,经过开导,慢慢才达到要求。后来,她每次咨询都能带日记本来,并记录每天的感受。

该阶段咨询师还对家长进行亲子教育,使其懂得:(1)孩子有问题家长也可能有问题。(2)家长教子六大任务即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主动进取精神、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习惯。(3)明白家庭教育的误区。(4)家庭教育的三大“高压线”即“忽视孩子的存在”、“破坏性的批评”和“强迫”。(5)促使孩子发奋学习是情感的力量,而不是道理等。

经过咨询和治疗(前后共15次),来访者接受了ABC理论。在日记中能和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通过意象对话技术调节和改变其意象,使其最高焦虑等级下降到15,焦虑恐惧等情绪得到了缓解,不再恐惧上学。目前与女生相处良好,与部分男生相处虽然有些不自然但已基本适应。来访者轻松自如地上学一个学期,没有出现反复。

怎样克服社交恐惧症篇8

强迫行为有时明知故犯

在上海一家贸易公司担任网站管理的王小姐说“每次下班打卡前,我脑子里老想着,今天领导签字的版面上错别字究竟改过了没?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总是想着这件事,做梦有时会梦到考评部的老师在明天的评报上指出了我版面上的错误,我因此被扣罚了当月绩效工资,还被办公室公布出来丢了人。”很多人像王小姐一样,曾有过类似的感受和经历:刚刚整理好的手提包又觉得东西没带齐、走到家门口楼下突然不能确认自家防盗门是否锁好,于是返回检查一番

据专家介绍,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功能性疾病,虽然大家明知一些举止及做法不对,却无法控制。

引发原因主要是――信息时代,通讯工具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但也有不少人在海量信息前迷失了自己,而出现了信息强迫的症状;职场竞争激烈,由于过度做人情,整天想着发展关系,有些人身心疲惫不堪,有了社交强迫症的表现。

强迫症帽子别乱戴

现代职场,工作压力过大、追求完美,会使得都市人有一些强迫症状。但要注意的是,出现强迫症状大多并不是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精神科疾病,多起病于中青年,带有强迫症状的常人与强迫症患者的差别就在于,强迫症状的严重度,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冲突的程度。而有强迫行为的人,过于专注于细节、规则、计划,属于完美主义者。有时,可能会出现僵化和固执,总是期望别人十分严格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专家介绍说,由于总是苛求完美,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使得这样人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以下的职业的从业者较容易出现强迫行为:企业高管、银行职员、业务员、网站编辑、软件研发人员、医生。由于这些从业者所处的工作环境压力大,并且竞争激烈,淘汰率也较高。在这种状态下,急躁、自制能力差、内心脆弱且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非常容易产生强迫的心理。

虽然每个人可能会有或多或少的强迫症的表现,但不要随便给自己下定义,眼下许多到心理诊所就诊的人都怀疑自己得了强迫症,而事实上强迫症不是那么容易得上的。但是,强迫倾向长期不疏导,焦虑与恐惧的心理越来越严重,那么,就可能发展为强迫症。

发泄需要一个突破口

专家指出,如果情绪一直烦躁、焦虑,并且持续时间久、内容多,建议先到医院门诊进行诊断。而且,强迫行为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勇敢理智地面对它、战胜它。首先,任何事情听其自然,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做完之后我们就不再想它了,也不要再去评价它了。比如,好像家门没有锁好就没有锁好了,好像有东西忘了带着那么就别带它好了,房间好像没有收拾整齐那么就让它就乱着去。只要我们经历过这一段时间的克服,那么由此带来的紧张焦虑情节是会渐渐减轻的。

上一篇:把我送给你范文 下一篇:黄花菜的营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