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行业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4:17

传媒行业的特点

传媒行业的特点篇1

第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传媒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比而言,传统媒体的传播只能以单向传播的形式进行,而新媒体技术可以让媒体实现双向传播,创新、丰富了媒体传播的方式。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传媒行业的运行成本,例如,各种社交媒体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用户与媒体间的互动成本,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传媒行业的交易成本,其原因在于电子商务使交易过程变得简单安全,交易过程采用互动会谈和第三方支付,缩减了业务洽谈的时间,交易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促进了传媒经济的发展,同时推动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传媒企业的规模扩大,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要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就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强化管理,不断创新,以此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传媒行业的深度变革。

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特有的丰富性和交互性,同时又保留了媒体的专门性和个体化,其传播成本与其他形式相比较低。比如,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媒体的传播结构,在互联网环境下,不仅人人都是传播者,媒体也成为了信息的受众。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信息的传播变得丰富而迅速,信息的传播与接收不再是单一地由媒体向大众传播,媒体与大众的角色变得灵活、可互换。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又或者成为信息的受众,这使得社会话语权结构发生变化,人民群众的话语权变得多元化,从而促进了跨平台媒体的发展。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媒体进行新闻交流,还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和社交软件进行交流。新文化的产生便是大众与媒体互动的结果,比如网络流行语言、网络文化等,比如“菜鸟”“大虾”等词汇,都产生于互联网这个大环境下。同时,公民可以通过网络与政府机构进行交流,由此可见,新媒体使传媒行业变得更具包容性,媒体互动性大大提高。

第三,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传媒行业的发展壮大。

传媒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很大,据统计,传媒行业在去年所创造的经济价值达数千万亿元,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行业之一。新媒体时代,传媒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行业的信息化进程,从而对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贡献了力量。同时,新媒体技术使得传媒行业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多元化、高自由度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的时效性大大提高,因此有利于传媒行业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形成良好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第四,新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处理方式。

互联网的超链接方式使新闻报道更具深度和广度,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更具自主性和可选择性,提高了受众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传媒行业信息传播理念的发展,促使传媒企业接受新的理念,建立新的多位一体的新闻模式。不仅如此,还可以促进新闻采编方式的不断更新,大大提高新闻采编的效率。

总而言之,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日趋成熟,促进了我国传媒经济的发展,其主要体现在于不但改变了信息的传播形式,丰富了信息来源,提高了互动性,增加了广告收入;而且促进了业内竞争,推动了传媒方式变革,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模式。《传媒经济学》一书可以作为我国高等院校传媒、经济、文化、新闻、传播、管理等专业的课堂教材或选修参考书目,也是传媒行业从业者或相关方向的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传媒行业的特点篇2

两个月后,又是在上海,我有幸与会议的三位顾问之一、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创始人罗伯特・G・皮卡特展开了一场对话,再次倾听了西方传媒学者对学术会议、传媒经济研究、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及目前国内传媒热点问题的睿智之语。

关于第七届世

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

记者: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已经召开六届,前五届都是在欧洲召开,第六届移师北美洲。为什么会把2006年的会议主办地选在中国北京?世界传媒学术会议选择主办地的依据和原则是什么?

皮卡特: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选择在何地举办的依据是:举办国的传媒产业是否呈上升趋势,举办国的传媒经济发展有没有参会者感兴趣的问题,举办国是否有一批从事传媒经济研究的学者,举办国的学者都在关注什么研究什么。

申请的程序是由各国提交申请报告,参加会议的专家共同投票,最后由五人组成的世界传媒经济会议行动委员会根据各国的申请报告和专家投票做出最终决定。

当时申办2006年第七届会议的国家有荷兰、希腊等国,仍然是欧洲国家。会议行动委员会对各国提交的申请报告进行了严格的审议,中国对举办第七届会议准备最为充分,有来自4所大学、一家报刊社等多家机构组成的高层次申办团,有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中国学者在4、5年前就开始参加大会,和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中国代表团提交的申请报告内容充实,陈述充分,学者的申请热情非常高。总体说来,是中国传媒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申办团的团结、坚定、执着打动了大家,获得了申办的成功。

记者:现在距离明年5月的北京会议还有一年时间。据了解,大会组委会已经成立并正在推进各项工作。作为这项会议的创始人和北京会议的学术顾问,你对第7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组织工作有何具体建议?

皮卡特: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的传统是让尽可能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加会议,让各种声音汇聚交流,同时参会者是各国、各地区研究传媒经济的精英。2006年的第7届会议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第一次在亚洲召开,第一次在中国召开,因此我们希望中国的主办者能秉承这一传统,坚持参会人员多样化的原则,向世界发出邀请,让北京会议成为世界传媒经济研究的思想库和辩论场。

中国传媒经济的

研究和世界传媒经济的研究

记者:据了解,你这是第三次到中国了,每次来都是参与中国传媒学术界的活动,和中国的研究传媒经济的学者有了广泛的接触,对中国的传媒研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你对当前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现状如何评价?

皮卡特:中国传媒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传媒经济研究很活跃,研究传媒经济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涌现了一批专业的研究人员,研究的总体水平较之三、五年前有了很大提高。当然,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媒经济研究的理论性不够,对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融合不够深入;二是从目前的学术著述看,现状描述性研究较多,问题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哲学思辨不够。这是中国学者在今后研究中要警惕的问题之一。

记者:针对中国传媒经济研究存在的问题,你对中国传媒学者有什么具体建议吗?

皮卡特:中国的传媒有中国的特殊性,因此中国传媒经济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特殊性。从这个角度说,我没有资格告诉中国学者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中国传媒经济研究刚起步,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的问题,还是有赖于中国学者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去解决。作为一个研究传媒经济多年的学者,我的建议是:加强传媒经济基础理论的研究,从现状研究向学理研究发展,建构中国的传媒经济理论框架,并融合到世界传媒经济研究范畴之中。相信不用多长时间,中国学者会有一批国际性的学术成果展现出来。

记者:正如你所说,中国的传媒经济研究才刚起步,一方面要解决自身研究中的问题,一方面还应该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世界各国的传媒经济的研究状况。你能否向中国的学者介绍些世界各国研究传媒经济的现状呢?

皮卡特:世界传媒经济研究在两个层次上展开。一是传媒经济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探索,诸如广播电视波段拍卖对节目价格的影响,由此诞生的交易成本理论对整个经济学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还有传媒市场结构的研究、媒体兼并现象及其可替代性研究,作为许多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政府管理媒体的重要参考,传媒市场为双元市场的概念基本上确立。还有媒体的合并现象及其机制的研究、媒体竞争现象及其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伞状模型等。在这个方面,既有大量的实证经济学研究,也有不少的规范经济学研究,后者更偏向于政治经济学方向。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既有基本规律的探索,也不可缺少基本价值判断性的研究。二是各个传媒领域特殊现象及其规律的探索,诸如报纸的发行量问题、广播电视的收听收视率的问题、网络的点击率问题与它们的经营管理等。

从研究方法上看,国际上流行的或主流的学者多从事实证研究,并多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定量研究,通过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典型个案研究,也是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当然,也有不少学者进行定性研究,诸如法律政策的变迁、国际比较等方面的研究。

关于中国传媒产业

记者:你来中国除了和传媒学术界交流外,一定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也有所了解。你看到的中国传媒产业是个怎么样的发展状况?

皮卡特:我对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有三点印象:一是发展很快,市场空间很大。但由此带来一个关键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如何面对快速发展的传媒环境,如何解决影响传媒业盈利的技术、设备、人员等障碍性因素。因此,要提高本国媒体内容的质量,一些投资应该放在生产媒体产品的设备上,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专业教育,以满足社会大众对大众传媒内容丰富化的要求。

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在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比西部地区快,因此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传媒业也呈现这种态势,而且东西部差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尤其是技术、设备投入不足,影响了西部地区整体水平的提高。这也是中国传媒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是中国媒体的资本运营有待发展。中国传媒业的快速发展正在吸引着世界的资本目光,很多大的国际传媒集团开始关注中国传媒市场,投资传媒领域。但是,制度、政策方面还是一定的障碍,中国自己的传媒集团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有市场需求,需要和国际传媒集团对接,可现在还没有很好的接口。中国传媒资本市场的发展征程漫漫,任重道远。

记者:刚才说到传媒经济研究刚起步,很大一个原因是中国的传媒产业刚起步。或许你能给我们点建设性意见,分析发展中的中国传媒业和发达国家的传媒产业差别在哪儿,这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方位。

皮卡特:中国传媒业和国外传媒业最大的差别在所有权结构。我知道,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传媒业一直是国家所有或政府所有,产权没有进入市场。加入WTO 后,中国的广告市场和出版分销等在一点点地开放,一步步地走向市场,但产权关系还是带有政府色彩。这是中国传媒产业的一个特点,也似乎是现在你们谈论的一个热点。如何看待传媒业的产权问题,我想应该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做具体的分析研究。在中欧,传媒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和中国很相似,也是在一步步放开市场,哪些放开,哪些保留,各国的情况也不一样。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国的报业出版业几乎都为私营,而在欧洲,电视、广播业都是公共产业,为政府资产,欧洲国家的电视广播运作得很成功,这方面中国也许可以借鉴。

几个热点问题

记者:接下来,我想就中国传媒业目前的几个热点问题向你请教。一个热点话题是关于3G牌照的发放问题。我们知道欧洲的3G之路早已启动,能否向我们介绍发展现状?

皮卡特:欧洲的3G市场大约在4年前启动,2年前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3G的出现受到了用户的普遍欢迎,因为给用户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应用。欧洲各国3G牌照的发放方式各异,有的是政府指定,有的是进行拍卖。

虽然3G在欧洲已经正式运营,但无论政府还是运营商都面临很大的压力。在运营商方面,旧的系统已经运营了30多年,更新系统需要3-5年,关键是谁也不知道新投入的系统设备能用多长时间。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设备更新换代频繁,运营商担心巨大的投入能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这也造成了运营商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很积极,投资有限,而且现有的设备已经基本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了,运营商开发运用新技术的动力不足。在政府方面,3G的出现产生了很多问题,如何制定适合3G市场发展的政策是个考验。

记者:第二个热点问题是关于传媒集团的。中国的传媒正在走集团化、规模化和集约化道路。有些学者担心,大型传媒集团、“一城一报”出现会产生新闻垄断,违背新闻自由的精神。我们知道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城一报”很早就有了,他们是如何看待这种问题、处理这种矛盾的?

皮卡特:媒体集团化和新闻自由确实在一定程度有矛盾。媒体集团化是发展的趋势,是增强实力、实现规模效益的必然之路,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违背新闻自由的精神。解决的办法主要在政府的制度、法律规范和行业监督。政府可以制定政策,规定在一定的区域保持两三家媒体集团,形成竞争态势;还可以要求一个地区除了本土化集团外,能够让外国公司进入;通过扶持中小媒体,发展社区媒体,以期增加市场的多样化,比如授权社区、学校建立社会公益性媒体等。当出现垄断化趋势时,要通过法律、制度,比如反垄断法来有效地制止,保证新闻自由。

记者:中国的传媒集团现在处在转轨、转制的关键时刻。按照国家的要求,媒体集团无论是事业转企业,还是企业转股份制,都要做到编辑采访和商业经营两分离。但在现实中,这点做起来很难。这方面国外媒体有什么做法能够向我们介绍吗?

皮卡特:编采与经营分开,是媒体为保证舆论的公正、独立而采取的一种运作方式。但据我了解,并不是所有的媒体都实行编采经营分开,有一些媒体这样做了,还有一些媒体没这样做,但是没有做并不表示放弃了新闻舆论的公正和独立。

我认为,分开与否要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是媒体内容。媒体是分类型的,有纯新闻性的,有偏离新闻较远的,象汽车、娱乐、健康等,这类媒体和广告的关系更密切,因此可以将编采经营放在一起。二是受众因素。了解受众的态度来决定编采与经营是否分开。总之,应根据媒体的内容和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分开和怎样分开。

传媒行业的特点篇3

对传媒产业性质和特点的再认识

目前,文化体制改革遇到的难点,从产业领域看主要集中在传媒领域。在其他方面,如演艺、会展、艺术品经营等领域,由于与意识形态关系不大,国家已经允许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甚至一些领域允许非公有资本对国有文化单位通过参股、控股进行重组,这在2005年国务院10号文件中已明确规定。但是在传媒领域,无论是国务院10号文还是中央14号文都明确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继续保持事业体制。目前已经组建的几十家传媒集团大多还都按照“事业体制、企业化运营”的二元体制结构在运行。对于这种很不规范、同时也缺乏法律依据的集团体制形态如何进行改革,各方面的认识还不一致。分歧的焦点是对传媒的公共性和产业化的认识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在理论上对传媒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现代传媒的频道、频率、刊号和卫星资源,是国家的公共资源和战略性资源。所谓公共资源,按照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是指现代传媒所具有的快速度、远距离、高覆盖的技术手段使传播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被急剧放大,从而可能对某一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产生强烈的正、负外部效应,因而具有“市场失灵”的“公共性”。所谓战略性资源,是指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进程中,传媒不仅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作用,而且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在国际竞争和维护国家文化、文化信息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国际经验看,传媒的上述资源一般都掌握在国家手里,由于国情不同,有的由国家进行垄断性经营,有的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但所有权一般都由国家垄断。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正处于转型期,转型期最大的特点就是随着经济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可能产生强烈的社会震荡。因此,要充分发挥传媒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稳定,以及维护国家文化和文化信息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由国家对传媒的所有权实行垄断,这是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又处于转型期的国情所决定的。

其次,是传媒公共性和产业化的关系问题。传媒作为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是公认的“社会公器”,具有很强的公共性,但同时又具有产业化的特点,能够通过市场化、产业化运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已被国际经验所证明。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英、法、德、日、韩等国,传媒作为重要的产业部门,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事实上,除了极少数具有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性质的媒体不能进行产业化经营外,就绝大多数作为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性质的媒体而言,其公共性和产业化几乎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单纯强调传媒的公共性,强调其意识形态的功能和社会效益,而忽视其产业性质是片面的;把传媒等同于一般商品,强调其产业特征和经济效益,而忽视其公共性和社会责任也是不可取的。问题在于,如何根据传媒的性质和特点来科学、合理地安排其体制模式,使之既充分发挥“社会公器”的重要作用,同时又通过市场化、产业化运作得到足够的发展空间,取得应有的经济收益,是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三是就绝大多数作为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性质的媒体而言,其公共性的强弱也有所不同,在市场准入、体制模式等方面应该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推进改革。比如说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这些媒体承担了较多的公共职能和社会责任,公共性比较强一些。而科技、财经、生活、娱乐、教辅类媒体,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更具个性化和私人性质,公共性相对弱一些。对于这类更具个性化、产业化特点的媒体,是否可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实行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经济结构,是下一步深化传媒体制改革值得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

传媒集团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的创新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传媒产业形成了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和跨媒体运营的发展趋势。众所周知,国际上的大型传媒企业,如时代华纳、新闻集团、贝塔斯曼等都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从单一企业向集团化发展,从某一传媒行业向跨媒体运营发展,从区域性的传媒集团向国际化的跨国公司发展的过程。以跨国大型传媒集团为中心,各类中小传媒企业与之形成了专业化、国际化的配套生产和服务的分工格局。而大型跨国传媒集团都是在登陆资本市场以后,依托国际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平台,通过不断的投资、收购、兼并等市场化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和国际化跨媒体运营的。

目前,我国传媒集团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传统文化体制条块分割的束缚,传媒集团基本上都是在行政方式推动下,按照同行业、同区域范围组建的,不仅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而且始终受到行业范围和区域空间的局限而难以发展壮大;二是由于对传媒的公共性和产业化的认识还存在分歧,因而在体制安排方面,传媒集团仍然沿袭着“事业体制、企业化运营”的体制形态在运作,这种过渡性的、非规范性的体制形态使之在财务管理、对外投融资合作、建立规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难以迈开实质性步伐,制约着其快速发展。为此,在“十一五”期间,借鉴国际大型传媒跨国公司的运营经验,通过发展模式创新开拓新的增长空间,通过体制模式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实现增长方式和体制模式转变,加快构造我国的跨国传媒集团,使之在传媒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文化市场的战略性投资和中国文化产业实施“走出去”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抉择。

创新发展模式,就是要拓宽发展思路,解决传媒集团自身的发展战略定位问题。例如,在产业、产品定位方面,是恪守现存的传媒行业和产品服务领域,还是紧紧地追踪高新技术的发展,向新媒体和其他关联领域拓展,实现跨媒体运营?在产品价值链的构造方面,是以播出或出版平台为主,还是向上下游发展,形成内容提供商、播出和出版平台以及发行商的完整产品链、价值链?在地理空间布局和品牌运营方面,是继续在现有的区域精耕细作,做区域龙头老大,还是依托本地区的既有基础,向全国乃至全球发展,打造国内名牌或全球品牌?总之,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未来,依托发展战略的指引实现快速、持续发展是国内外很多成功企业的普遍经验。当然,各个传媒集团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过程中,既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又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媒介的载体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说磁带,上世纪80年代还比较流行,现在可能在农村还有,但是在城市已经基本被淘汰了,如果继续恪守这一领域,就只能坐以待毙。所以,创新发展模式就是要紧紧跟随新技术革命的潮流,突破条块分割的体制约束和单一在平面媒体、有线媒体或无线媒体的空间里搞发展的既定模式,根据新技术革命所提供的一些新的技术手段,进入新媒体的发展领域。这几年新媒体已经走出了2000~2002年的低谷,进入第二轮高速增长,一些国际风险投资公司如IDG认为未来几年可能是新媒体的高速发展期,国内创业投资会出现一个新的发展高潮。为此,我们要抓住机遇,依托传媒集团多年积累起来的丰富内容资源、人才资源向新媒体和其他相关文化产业领域延伸,在专业化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以核心业务为支撑,多种业务互为依托的新的发展模式和利润来源。

创新体制模式,就是要与时俱进,通过探索创新,寻求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新体制、新机制和新型管理模式。应当肯定,传媒集团现行的“事业体制、企业化运营”的模式,具有兼容旧体制和新体制的特点,因而,在文化体制转型时期,在改革目标尚未清晰,诸多配套政策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作为一种过渡形态是必要的。实践也证明,这种体制模式实施10多年来,对于突破传统文化事业体制的羁绊,加快发展传媒文化产业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到全面展开和规范发展的新阶段,这种体制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传媒文化产业作为公共性较强的文化产业领域,其体制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应当是既有利于产业化运营,又确保党的领导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利于产业化运营,就是要大胆借鉴国际传媒跨国公司的运营经验和管理经验,遵循文化市场的经济规律;确保党的领导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通过一系列规范的特别制度安排来实现这一要求。

总结试点单位和非试点单位的一些成功做法,笔者认为,传媒集团下一步的改革试点可以有三种途径。一是绝大多数兼具公共性和产业性质的传媒集团,可以依据《公司法》,按照整体改制的方式创新体制模式,实现“事业体制、企业化运营”的双轨制向企业体制的并轨。集团公司改制为规范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在资产管理、人事管理、业务管理上与国家有关监管部门对接。集团下面可按照事业和产业两类单位分别进行管理核算,同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运营制度和激励与约束机制。二是少数公共性特别强的传媒集团可以考虑回到事业体制(如中国广电集团),以事业为主体,对下属广告、发行等经营性资产有限分离,分别执行事业和企业的财务制度,按照政策规定对产业单位进行改制试点,支撑主业的发展。三是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择机进行国有传媒控股公司和国有资本控股、混合经济结构的传媒集团试点。

所谓特别的制度安排,一是产权制度安排,传媒集团的母公司要实行国有资本独资经营,在对外合资合作、上市融资过程中,实行国有资本控股,探索设置优先股、黄金股或A、B股等国际通行做法。二是人事制度安排。传媒集团的重要人事任免要掌握在党和政府手中,同时按照《公司法》规定的程序进行。三是市场监管制度安排。对于传媒文化行业所涉及的内容导向、行业标准、服务质量和价格、市场行为等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加强市场综合执法,切实监管到位,促使传媒集团在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

传媒文化产业集团改革创新的途径和发展趋势

文化体制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以文化市场微观主体为中心的社会主体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探索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中国道路的自觉行动。近几年来,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过程中,一些传媒集团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在创新发展模式、体制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传媒集团改革创新的具体途径和发展模式已初显端倪,逐步清晰可见。

上海文广集团通过广泛联合,打造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传媒集团,培育国际品牌的发展模式。上海文广明确提出实现两个转变的战略方针,一是由为播出而制作转变为为市场而制作;二是从地方播出机构转变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华语世界的内容提供商和发行商。为此,上海文广在盘活内容和版权资源存量的同时,和《北京青年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强势媒体广泛联合,投资创办《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报道》、《第一财经网》,进入平面媒体和宽频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数字多媒体电视等新媒体领域,初步形成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传媒文化产业集团的雏形。

牡丹江广电集团以国有资产划拨的方式,吸收合并牡丹江报业集团,组建企业性质的区域性、跨行业的新闻传媒集团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得到业界许多专家的首肯,被誉为“牡丹江模式”。其主要特点:一是通过整体改制为国有独资有限公司,注销事业法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从“事业体制、企业化运营”的双轨制向企业体制的并轨;二是通过国有资本授权经营,派出监事会,市政府与集团公司之间建立起规范的委托关系,实现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成为真正的市场微观主体;三是在建立党委和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决策体制、创新管理经营机制以及推进跨行业经营方面迈出了积极步伐。

此外,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在有效整合区域内报业资源的同时,通过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探索以报业为主业,跨行业、跨区域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中国电影集团通过投资合作,延伸产业、产品链,构造专业化、规模化、上下游一体化的影视集团的发展模式;湖南广电集团依托卫星频道,着力发展娱乐文化产业,探索“娱乐中国”的特色经营模式;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新华报业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等以党报为龙头,整合优化区域内报业资源,形成专业化、系列化的区域性报业集团的发展模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联合有关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探索以国有资本为主体、多元产权结构的出版集团的发展模式等,都富有创意,可圈可点。

综上所述,我国传媒集团在改革试点和创新发展模式中,有一些共性的趋势性的做法:一是在发展战略目标定位方面,力求打破条块分割,探索跨媒体、跨区域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构造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利润来源;二是在管理体制转型方面,大多都将经营性业务与非经营性业务分离,实行“分别核算,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三是在所有制结构方面,一般都以股份制的形式在经营性业务中吸收相关社会资本,探索以国有资本为主体、多元资本结构的产权体制;四是积极探索党委和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领导决策体制,具体做法则有所不同。

传媒行业的特点篇4

摘 要:1990年的11月,作为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在上海成立。1992年12月8日,赛迪传媒挂牌交易,成为了传媒行业第一家上市的公司。传媒企业逐渐打破封闭的运作环境,尤其是近几年在传媒产业政策不断松动的状况下,传统媒体企业纷纷触市。国内学者关于传媒上市公司也做了一些研究,因而对此进行简要介评。

关键词:传媒;上市公司;研究介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047-04

文化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明确指出要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传媒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同样,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传媒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这得益于逐步优化的政策环境,也得益于文化产品内需不断增长等内生性因素。

在20世纪90年代,传媒产业逐渐步入资本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这一融资渠道进行改制上市,从而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资本结构,实现企业资本价值的最大化。然而上市后,在新的传媒生态下,传媒企业的现状如何,如何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又存在哪些问题,这些不仅关系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更是关乎到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受到了政府机构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一、研究概况阐述

2001年,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就明确将“传播与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独立、基本的产业门类就传媒行业而言,这也意味着传媒行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门类介入资本市场。因此,本文亦以2001为起点,对国内传媒上市公司领域的研究进行分析。本文对2001年至今刊载于包括《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出版发行与研究》以及《新闻记者》等核心期刊上的研究论文进行了梳理。

(一)文献发表量的分布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提出和推进,作为新兴行业的传媒产业逐渐迈入高速发展的轨道,传媒行业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势头。越来越多的传媒企业融入资本市场开展资本运作。本文统计了2001年至今传媒上市公司研究的60余篇论文,图1显示了样本在统计时间上的分布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国内对传媒上市公司的关注和研究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06年以后,2011年则达到了10篇,这种情况跟整个行业的宏观环境是分不开的。

图1 2001年至今传媒上市公司样本研究文献时间分布图

(二)作者情况

从该研究样本来看,论文作者主要来自于国内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以新闻传播学、经济管理的教授、研究员和研究生为主,其中一部分作者具有跨学科背景,其研究的视角多为宏观,微观层面以实证为主,研究方法逐渐范式化、程式化。

二、传媒上市公司(2001年至今)研究综述

(一)传媒行业上市公司概览

1.传媒上市企业类型

传媒产业涵盖了信息生产、加工、储存、传播、附加产品等诸多领域,如果以产业门类、行业划分标准以及主营内容三个维度为依据,可以将传媒企业分为: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业、信息传播服务业以及其他传播文化业等板块。据统计,在沪深两市中上市的传媒企业,出版类上市公司9家,广播电影电视业13家,信息传播服务业8家。翟文在《国内主要传媒上市公司简介》[1]一文中,将上市公司分为三个类型:传统型、成长型和涉足型。

2.传媒上市公司整体特征

上市公司中,在时间上表现出两段上市热潮,尤其是从2006~2012年最为突出。一些论文对上市的传媒企业进行分析,从各自的角度总结一些特征。

图2 沪深两市传统传媒企业上市时间分布

《中国上市传媒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分析》[2]中对在内地市场交易的28家上市传媒企业进行了分析,指出以2007年为节点,传媒企业上市的节奏前后呈现出由缓慢到加快的特点,这得益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文化体制的改革与深入促使了传媒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水平的提高,资本市场越来越开放,导致了传媒企业纷纷涉足资本市场。

传媒企业上市的方式一开始主要以借壳上市为主,例如2000年赛迪传媒借壳港澳实业上市,博瑞传媒借壳四川电器上市,后来逐渐转变为以发行新股为主的方式,上市的主体也逐渐从国有传媒企业为主向其他所有制传媒企业转变,其在市场表现中总体上处于合理范围之内,并且在初期,从主营业务辐射到衍生业务,越往边缘扩展,上市公司的数目就越多,这是国内传媒上市公司初期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但是不管怎么样,该篇论文中还指出,传媒企业的上市最终还是直接壮大了企业的实力,从传媒上市企业的经营绩效来看,这是显而易见的。2003年,翟文在上述文中归纳了三种类型上市公司各自的特征,指出:(1)传统型传媒上市公司本身就是依托媒体而创立发展起来的,位于中心城市,得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强有力支持,所依托的媒体的地域覆盖广阔,其主业明确且规模大,业绩显著,业务扩展能力强,如电广传媒(000917),东方明珠(600832)等。(2)成长型的传媒上市公司在行业内具有较大规模的投入,且将传媒也作为今后公司发展的战略重点,如赛迪传媒(000504),博瑞传媒(600880)等。(3)涉足型传媒上市公司大都是小规模地涉足传媒业,基本上属于个案投资,尚未将传媒作为发展的重点。这些特征尽管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是就目前传媒上市公司来看,后继上市企业中也同样具备上述特征。

与其他行业相比,传媒行业具有一些自身的特性,《传媒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3]中对传媒上市公司整体运作特征做了总结,指出我国传媒类公司运作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传媒主业不突出:“在我国,所谓的‘传媒概念股’离传媒主业,即传媒核心业务相距较远。”(2)经营规模小:“与年收入数百亿、数千亿美元的国际传媒集团相比,我国传媒类上市公司尚属于资本市场中的‘小舢板’,经营规模相差悬殊”。(3)资本主题相对单一:“传播与文化类上市公司,特别是广播电视类上市公司,资本主体主要是国家”。(4)垄断竞争优势明显:“在传媒业态细分中,通常是依靠渠道之上,而不是依靠内容为王。发源于广电系统内部的关联企业在行业内相对垄断的资源中独占鳌头,成功上市的公司,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内容提供商,更像是资源的整合平台,依托行业政策保护形成垄断竞争力”,“如‘东方明珠’‘歌华有线’等传媒类上市公司,其控股股东均为广电系统内部的国有企事业实体,拥有天然的行业准入通行证”,“凭借传媒垄断开展经营,享有体制内和体制外企业的双重优势,这是电视传媒上市公司所拥有的核心资源”。(5)过度依赖广告收入,“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传媒的经营性收入主要来自广告,其他经济来源微乎其微,造成公司对广告收入依赖程度高”。

(二)传媒上市公司研究

传媒上市公司研究相关学术文献主要针对于以下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1.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研究

《我国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研究》[4]分析了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现状,得出“我国传媒公司上市融资使用效率总体上不容乐观”的结论,认为“我国传媒公司上市融得资金的使用效率地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融资成本低,较低的融资成本使得传媒上市公司‘重融资,轻使用’;(2)缺乏有效监管,缺乏对融得资金使用情况的有效监管加剧了公司上市的投机行为;(3)制度不完善。”

2.传媒上市公司资本研究

《论我国传媒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5]中论述了传媒上市公司资本机构的优化机理,指出企业融资方式与组合能否使得公司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化是衡量传媒上市企业资本结构优劣的标准,并以东方明珠,歌华有线、中视传媒和电广传媒为例,对传媒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做了分析,指出了这四家传媒上市企业在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由于改制不彻底、市场结构高度同一、融资渠道的狭窄等问题导致了传媒上市企业资本结构难以优化,最后提出传媒上市企业要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遵循市场规律,才能有效地参与资本市场的融资活动,最终实现资本结构的最优化。”《传媒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绩效相关性研究》[6]一文运用实证检验了资本结构和公司绩效两者的关系。该论文从截面单元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两个维度选取研究样本,运用Panel Data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符合MM理论,即“中国传媒上市公司负债能够带来很好的税收屏蔽效益,增加公司负债有利于提高公司绩效,资产负债率有利于提高公司价值。公司绩效与资产负债率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QFII对传媒上市公司的影响》[7]认为“为了壮大我国的传媒产业,经济性管制(市场准入等)应在社会性管制的保证下有所放松,允许更多的本土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发展传媒产业,而不是排斥系统外资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发展”。

此外,《传媒板块上市公司上市情况综述》[8]和《中国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 融资结构及资本结构特征研究》[9]、周笑的《中国传媒上市公司资本优势转化典型个案研究》[10]等文章也对传媒上市企业上述等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和探讨。

3.传媒上市公司的营运管理

传媒上市公司营运管理的研究论文较多,主要是集中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经营绩效进行的分析。李治堂和宋佳在《传媒类上市公司营运能力与经营绩效分析》[11]中,从财务分析的角度对企业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进行了分析。文章以10家传媒上市企业为样本,通过分析发现应收账款周转率和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和资产收益率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应收账款周转率是资产收益率的解释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资产收益率随着应收账款周转率的提高而增长。所以,文章最后提出传媒上市公司应该增强运营能力,尤其是要提高应收账款的周转率。《我国传媒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及实证研究》[12]一文中,束义明对沪深两市13家传媒上市公司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针对我国传媒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提出了相关建议:要科学化、合理化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起有效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创新传媒资本经营机制:加强传媒实业资本、金融资本和产权资本经营,处理好多元化经营与主营业务的关系。王红英等人专门针对出版上市公司进行了分析探讨。《出版传媒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13]一文采用杜邦财务分析方法对出版传媒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发现“出版传媒上市公司负债经营所带来的财务杠杆效应不显著,且呈负相关,也就是负债的增加将使得出版传媒企业盈利能力出现下降”,指出要提高出版传媒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要“保持合适的资本结构,合理负债经营”,“健全企业资产管理机制,提高资产周转率”,“优化产业结构,开辟新利润增长点”。对传媒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进行研究分析的还有闵素芹、李群《中国传媒产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评价》[14]以及戴新民,徐艳斌的《基于DEA的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效率评价》[15]等等。另外,姚德权、李倩对高管薪酬激励与经营绩效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析,在《传媒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与经营绩效实证研究》[16]一文中,他们认为“传媒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高管货币薪酬存在显著的不稳定的正相关关系,而与高管持股比例之间存在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4.关联交易

《传媒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及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17]对关联交易分为两类:母公司对上市公司的剥夺型交易;对上市公司的利润包装型关联交易。认为传媒上市公司发生关联交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提出了“不是要禁止关联交易,而是要规范关联交易、防范不当关联交易”,“要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法规两个方面加强对关联交易的规制”。

5.产权制度

曾凡斌在《传媒上市与现代产权制度》[18]中对传媒企业剥离上市和整体上市分别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只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产权制度,才能够推动企业和整个传媒行业的发展,否则只能流于圈钱,而我国传媒行业普遍存在着产权界定不清晰,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归结于缺乏完善的制度与法规、多头管理、权责不明、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产权制度。

6.对重点新闻网站上市的研究

《重点新闻网站上市前瞻》[19]中对新闻网站上市做出了一些前瞻性分析,认为新闻网站上市利大于弊,但是应该以市场规律为原则,重点解决好理念的定位、盈利的模式以及机制的变革等问题。张鸿飞就人民网上市做了一些探讨:《人民网上市:会否掀起二O一二年官网上市潮》[20]中提到人民网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主营业务缺乏竞争力,盈利能力不强;(2)业务收入来源单一,多元化前景不明;(3)募集资金盈利预期不明朗,最后指出人民网应该跳出官媒市场化的悖论,完善内部结构,真正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从市场竞争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而不是仅仅依托于行政资源,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决策层所期待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型互联网文化企业。

三、阅读后的几点总结

(一)传媒企业的上市选择

《传媒上市的利弊谱系》[21]认为融资上市对于传媒企业来说,尽管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与决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媒企业都适合于这一方式。“传媒在打算上市之前,要充分了解有关资本市场的相关规则以及这些规则对于自身发展可能存在的影响和风险,要正确分析自身上市的理由,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要迷信上市,关键在于要找到自己上市的诉求点,并且有足够的能力防范和的抵御上市可能带来的风险”。张益诚在《对国内传媒类上市公司的思考和建议》[22]中也指出,“媒体上市有四个方面的需求:一是媒介自身创造的现金流不能满足扩张发展的需求;二是媒介以后的发展模式主要通过兼并的手段来进行,如媒介集团或媒介购买公司;三是需要在公众层面为媒体品牌作免费的广告;四是对上市后股价的不断成长有信心,从而可用’股票期权’的手段来留住优秀人才。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传媒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一定要首选股权融资这种方式。”

(二)传媒上市企业存在的问题

1.属性问题:“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

李良荣在《传媒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23]中论述道“我国传媒业的基本性质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既是‘事业性质’,又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这两种性质如何区分?”,李良荣指出“中国传媒业所具有的机关、事业、企业的特征正是中国传媒经济难以做大做强的基本原因”。对于上市传媒公司而言,其意义就在于建立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的法人治理结构。

2.采编和经营分离

我国媒介资本运营的前提是采编和经营分离,这实际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传媒业上市:现状、问题、对策――从上市公司2010年半年报引发的思考》[24]认为“‘采编经营分开’的管理思路导致传媒企业难以整体上市,更导致传媒企业价值链的人为割裂,给上市传媒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并且指出这种模式导致了传媒上市公司的关联加以难以得到有效监管和规范。

3.盈利模式单一,资本结构不合理

相比国外传媒上市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国内传媒集团的盈利模式对广告经营仍有较高的依赖性,并且资本运作能力仍需加强。一些实证研究指出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绩效正相关。所以,传媒上市公司应该合理债务融资比重,优化资本结构。

4.传媒上市公司的激励问题

《对国内传媒类上市公司的思考和建议》指出传媒上市公司高管是“派生型经理人”,采用一般的激励方式很难得到理想的效果,认为“货币激励、声誉激励和控制权激励三者是构成企业良性运行的重要因素,传媒上市公司经营着激励的发展趋势应是将三者融合起来”,“传媒上市公司还应该同时采取如设计外部市场竞争的激励机制、将经营者的收入与风险挂钩、监管与惩罚等措施约束经营者的行为”。《传媒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与经营绩效实证研究》建议要完善薪酬结构,丰富薪酬激励的形式和规范激励制度。

参考文献:

[1] 翟文.国内主要传媒上市公司简介[J].传媒,2003(5).

[2] 李然忠,刘亮.中国上市传媒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分析[J].求索,2010(10).

[3] 王晓艳,赵桂英.穆青.传媒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4] 穆青,万涛.我国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研究[J].现代传播,2012(2).

[5] 王颖.论我国传媒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J].新闻界,2005(6).

[6] 姚德权,陈晓霞.传媒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绩效相关性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8(12).

[7] 金雪涛.QFⅡ对传媒上市公司的影响[J].现代传播,2004(1).

[8] 曹翼飞,刘莎.传媒板块上市公司上市情况综述[J].中国证券期货,2011(4).

[9] 周君.中国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 融资结构及资本结构特征研究[J].湘潮,2008(5).

[10] 周笑.中国传媒上市公司资本优势转化典型案例研究[J].新闻记者,2006(8).

[11] 李治堂,宋佳.传媒类上市公司营运能力及经营绩效分析[J].中国出版,2012(18).

[12] 束义明.我国传媒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及实证研究[J].出版发行与研究,2011(1).

[13] 王红英.出版传媒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出版,2013(6).

[14] 闵素芹,李群.中国传媒产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评价[J].统计教育,2009(12).

[15] 戴新民,徐艳斌.基于DEA的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效率评价[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16] 姚德权,李倩.传媒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与经营绩效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2011(12).

[17] 张金海,张燕.传媒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及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J].新闻界,2008(4).

[18] 曾凡斌.传媒上市与现代产权制度[J].编辑之友,2011(6).

[19] 刘兴祥.重点新闻网站上市前瞻[J].传媒,2010(7).

[20] 张鸿飞.人民网上市:会否掀起二0一二年官网上市潮[J].传媒观察,2012(3).

[21] 喻国明,张苗佳.传媒上市的利弊谱系――传媒上市的利弊分析与风险评估[J].新闻传播,2009(3).

[22] 张益诚.对国内传媒类上市公司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商界,2008(6).

[23] 李良荣,蔡颖.传媒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J].新闻界,2004(1).

[24] 郭全中.传媒业上市:现状・问题・对策――从上市公司2010年半年报引发的思考[J].新闻前哨,2011(12).

[25] 盛虎,王冰.我国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投资战略研究[J].中国出版,2012(4).

[26] 周艳春,田书华.传媒板块上市公司研究[J].中国报业,2002(5).

[27] 余春泉,王跃进,韩复龄.中国传媒上市公司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28] 周笑.中国传媒上市公司2007-2008年度战略拐点:大合还是小合[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

[29] 李贞芳,李燕.媒体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方法、理论性及问题――对1994-2005年《媒体经济学》杂志的实证分析[J].新闻大学,2005(4).

传媒行业的特点篇5

2006年4月13日,部分中小股东正式对格林柯尔创始人、科龙集团原董事长顾雏军提起诉讼,媒体又一次将聚光灯投在了顾雏军身上。

自从顾雏军被捕以后,短短数个月时间中,媒体对于顾雏军及格林柯尔系的追击报道几乎是铺天盖地,从对顾雏军的发家史中“原罪”的挖掘、郎顾之争的回顾、到曝光格林柯尔并购科龙的、亚星客车等企业时,顾雏军所采用的各种“见不得光”的手段,都进行了掘地三尺地起底。

撇开企业运营上存在的问题,顾雏军失策之处就在于成功时表现太过自满高调、受外界质疑抨击时进退失当。无论是政府还是在媒体面前,顾雏军一向表现得太过自信与自满,其在资本市场的高调征伐引来许多媒体的强烈兴趣,从顾的并购手段、资金来源、管理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追踪,在媒体的聚光灯长时间照射之下,企业或领导者的点误失误就容易被无限放大,而领导者的自得与自满更容易引来同行的攻击,“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顾的祸根从其自鸣得意时埋下。

在媒体舆论影响上,顾雏军最失策之处在于高调回应郎咸平的质询,这不仅在公众、媒体中落下“有罪辩解”的印象,更是引来媒体强烈的调查、持续追踪报道兴趣。相反,海尔与TCL在面对郎咸平的抨击时,低调处理,最终使事件转瞬而过。

顾雏军被媒体倒戈而伐,正是在于对媒体特性及舆论立场的认识与把握不足,而这一点也是许多中国企业家的弱肋。回顾数年前,风流人物杨斌及周正毅、唐万里,哪一个不是长袖善舞叱咤风云?哪一个不是媒体眼中的宠儿?但是,与顾雏军一样,当他们失败时,失去的不仅是苦心积累的事业与财富,还逃不了被媒体舆论齐声谴责、名誉扫地的命运。

在中国这个潜规则异常复杂的社会中,企业家要获得真正的成功,除了企业运营的卓越能力之外,还要深刻认识理解媒体舆论的特性,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引导,使媒体舆论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者,而不是相反。

媒体为王时代,如何把握媒体舆论传播特性

在一个资讯发达的现代商业社会中,没有什么东西比坏消息与危机的传播与扩展更加迅速了。在危机信息的传播中,媒体扮演了对舆论的定调、转向、兴起、结束的决定性角色,一个媒体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

2005年称得上企业危机年。广本、亨氏、宝洁、卡夫、日产、强生、联合利华、雀巢、光明相继发生了危机事件——如此多家名声显赫、有着强大品牌影响力的大企业在短时间内陷入一场又一场的危机事件之中,这在中国的市场发展史中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回顾2005年以来诸多企业危机事件的发生,我们可以看到,媒体舆论在危机事件的推波助澜上有着多么惊人的负面作用。光明奶业开始只是一家工厂管理有问题受到报道,随着媒体的不断追击,光明越来越多的问题被曝光出来,光明的股价在短短五天时间内重挫二个亿,并在全国受到撤柜处理,一家有着十几年良好记录的行业领军企业,在短短数个月内竟然变得名誉扫地。媒体的监督机制固然发挥到了极致,但是舆论的负面引导却也对企业造成严重的伤害。

光明受到媒体一致讨伐,固然是由于其管理上的失误,但导致危机事件愈演愈烈、大范围地爆发,却与光明企业本身媒体公关策略失误离不开关系。

媒体舆论的负面传播的特点不仅是传播快、转载率高、受关注度高,而且一次危机报道就会让媒体对企业以前发生的所有危机事件重新感兴趣。光明奶业发生黑心奶事件之后,某著名网站就做了一个光明奶业的危机事件专题,将光明奶业的成立十几年发生过的危机事件及“丑事”进行全面曝光,这等于将新伤旧伤一起拿出来重新过场一次,媒体舆论的惊人负面引导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正确理解媒体的立场及舆论传播的特点,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2005年以来,许多企业深陷危机事件与舆论压力的泥潭之中,这与企业未能把握媒体的传播特性,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有重要的关系。企业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把握媒体舆论传播的特性:

一、媒体舆论对信息透明度的追求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是企业与公众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同时,满足公众的好奇心以及对信息了解的欲望也是媒体报道的重点之一。同时,企业知名度和透明度之间的落差,就是各种传闻、谣言、猜测以及妄加评论滋生的土壤。如果企业不能把握知名度与透明度之间把握好平衡关系,就会造成各种媒体舆论导向的失衡,各种负面的猜测与报道会严重损害企业形象。

04年年底伊利董事长郑俊怀被捕,伊利方面刻意封锁消息,使新闻媒体无法得到事件真实的内幕,导致各种负面小道消息四处传播,伊利企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被媒体大肆挖掘出来,对伊利的企业形象起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于企业而言,最重要是要保证自身信息的真实性不能与媒体所了解的信息有太大的落差,要定期了解媒体传播关注点,有意识去满足媒体的某些传播需求,避免成为媒体错误报道的对象。

二、媒体舆论的传播突破口

对中国媒体舆论传播的特性理解不足是许多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的软肋。跨国企业由于其广泛的影响力,当出现小的危机事件时,媒体并不敢轻易曝光,但如果企业没有及时进行媒体管理及舆论引导,随着事件的推移及演变,小小的危机事件可能很快被放大,“驴拉宝马”、“怒砸大奔”两个典型危机事件的发生就最好的例证——只要一旦找到舆论突破口,原先对事件采取观望态度的媒体,会立即群起而攻之。一家开头,其他紧着相随,星星之火即刻成为燎原之势。

企业要避免媒体负面报道的主角,就必须深刻了解媒体舆论传播的特性,了解媒体舆论的突破口何在,某些事件在企业看来起因虽小,但是从媒体看来如果具有一定的典型示范意义或行业警示意义,那么就相当于找到了媒体舆论的突破口。所以,企业必须从流程上预防危机的发生,从传播中把握媒体舆论的立场,这样才能避免大规模负面报道的发生。

三、媒体的盲从心理与影响力

由于中国特殊的人文环境,媒体扮演着重要的舆论监督的角色,绝大多数的民众也相信媒体报道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媒体在民众心目中有很高的公信力,一旦媒体的舆论导向出现一边倒的情况时,纵使错方并不完全在企业,这时企业也是百辩无言。

中国媒体立场尽管有时存在盲从心理,但公信力很高。对于多数的中国民众来说,媒体的定调是权威的、客观的,媒体的立场是代表着民众利益的,媒体眼中的企业或产品是好是坏,在潜意识上对民众的看法有决定性影响——在04年发生巨能钙危机事件中,巨能钙公司起诉了最早报道此事件的《河南商报》,高调与媒体相对抗,最后虽然证明巨能钙无毒,但是强大的媒体舆论谴责声却将巨能钙的声音掩没。

尽管媒体同样存在判断失误及意识引导错误的时候,但如果受指责的企业强硬地与其针锋相对,其结果往往是凶多吉少,毕竟话语权是掌握在媒体手中,而且民众更多倾向于相信媒体的判断而非企业一方之词。

把握好媒体的传播特性对企业进行舆论引导最重要一步。企业对媒体的态度必须是合作而非对抗,是积极地互动交流而不是抱着“防盗、防火、防记者”的消极心态。

媒体舆论引导三步骤

对媒体舆论的正确引导是企业建立牢固根基的基础。企业要避免成为危机报道的主角,最重要的就必须强化媒体管理,主动积极地引导媒体舆论,扭转舆论导向。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应将媒体的报道焦点引向企业的正面信息,持续地将企业的良性信息传达出去。

企业要进行媒体管理与舆论引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媒体管理,积极主动传递企业信息

在一个媒体为王时代,没有企业的正面新闻,就可以出现企业的负面新闻;没有企业的消息,就可能出现竞争对手的消息。企业进行媒体舆论引导的目的就在于不断地在行业、政府、公众、媒体上强调企业的良好信息,使企业的品牌美誉度深入人心,使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超越所有竞争对手,并以此降低危机报道来袭的风险率。

在国内,联想集团是控制媒体舆论比较成功的企业之一,这离不开联想创始人柳传志高度的媒体公关意识。回顾联想发展历史上的起起落落,再对比当时媒体的报道,我们就会清晰地发现柳传志在报道背后的意志体现。柳传志总能在联想的一些事件发生之前或者之后,在适当的场合做些适当的事情来引导舆论,虽然这些年来联想总处于媒体的风口浪尖之上,但总的报道口径却基本上都在联想可以接受的预期范围之内。

企业要进行媒体管理,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媒体沟通体系,由专人负责与媒体进行定期沟通,并按企业所在行业的特性,将媒体分为不同类别,如专业类媒体、大众类媒体、财经类媒体等,企业内部专员按照不同媒体的不同特性,定期与各媒体记者进行沟通,一方面将企业的各种正面、良性的信息传达出去,满足他们对企业发展了解的需求,同时也随时了解媒体对行业、企业的观点,在积极的互动交流中,将企业的意志与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媒体报道的论调。

同时,企业可以成立媒体俱乐部,定期与媒体主编、记者进行联谊,建立稳固关系,确保企业发生危机事件时,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对媒体舆论传播有决定影响的关键人,以控制住媒体对负面报道的传播速度与范围。

二、通过第三方机构或权威人士之口,传达企业信息或意见

在德隆集团溃败之后,一些媒体开始在报道时盛传复星集团将成为下一个德隆。复星董事长郭广昌深知此时此刻引导媒体舆论导向的重要性,而最重要就是请出第三方权威机构为复星说话,利用第三方机构的客观与权威,使媒体舆论转向注意复星集团的正面,而不是一味盯着负面的消息,

郭广星高调邀请审计机构来审计复星的经营状况,公布由专家执笔的复星发展报告,同时,郭广星请邀请业界权威人士一起,与几家主流财经媒体进行沟通交流,借他们之口来传播复星的良性信息。媒体评论风向开始为之扭转,都盛赞复星集团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复兴瘦身”运动,郭广星的出色媒体舆论引导技巧成功地化解了一场大危机。

第三方机构或人士由于其所处地位,往往在企业立场与媒体舆论之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忽视这种力量。第三方机构可以是上级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商团等,企业必须平时与主管部门、协会、行业的权威人士或舆论领袖建立稳定良好的关系,定期邀请其到企业参观、聘请他们做企业的顾问,或是通过其他方式将企业的信息传递给他们,获取他们的信任与支持。

三、强化危机预警,对媒体报道进行全面监测,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吉林一家媒体曾经报道了900ml金龙鱼大豆色拉油酸价超标,为“问题油”。金龙鱼的公关部第一时间知道此事,将事情迅速上报,并全面监测全国各地报道此次事件的媒体。

金龙鱼在第一时间对金龙鱼产品进行全面复检,找出并对外公开被卫生部抽检判定酸价超标的产品的具体流向和数量,并迅速将尚留存于渠道、卖场等零售点以及消费者购买的此批次产品全部回收。同时金龙鱼还主动在全国范围内向权威机构申请复检,向消费者及时公布复检结果为金龙鱼其产品全部合格,让消费者真正放心。另一方面主动与新闻媒介联系保持良性沟通,积极回应相关媒体提问,将媒体关注的焦点从酸价超价事件引向金龙鱼如何进行积极的事件处理上,虽然仍有零星负面的报道,但总的舆论导向已经朝着金龙鱼设定的方向发展了。

金龙鱼完善的危机预警体系,使金龙鱼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调集最充足资源,合力化解了一场潜在的大危机。

企业进行有效的媒体舆论引导,首先就要了解媒体关注焦点,所以危机预警体系及媒体监测体系的建立是第一要素。企业可以成立由专人负责,每日、每周对全国各地的媒体报道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从中了解近期媒体关注的重点,以及竞争对手的动向,然后根据最新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

媒体舆论传播的一个特点就是速度快,特别是具有轰动性、典型性的信息,绝大多数媒体都不会放过跟风的机会,所以企业要扭转、引导媒体舆论的导向,速度必须是第一位。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媒体舆论的传播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准备,当出现对企业不利的舆论苗头之时,必须立即行动,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在实际行动迅速反应,包括召开新闻发布会、媒体沟通会、邀请政府部门、相关人士、第三方机构举行座谈会,分舆论的源头入手,切断对负面的媒体舆论进行澄清、解析、堵截、转移焦点,争取时间调转媒体的注意力。

传媒行业的特点篇6

关键词:复杂网络环境;舆情;危机;新兴媒体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无线设备的迅猛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上网设备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赋予了媒体更加强大的传播功能,即具备了更广的传播范围,更快速的传播速度。新兴媒体屏蔽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上网更加拓宽了媒体传播的途径。但是,新兴媒体多元化的特征使得网络环境变得异常复杂。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作用的复杂网络环境下,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多媒体信息丰富以及交互性极强的特性。现代企业在面对危机事件时,这种复杂网络极其可能成为危机的放大器。因此,本文研究在新兴媒体构成的复杂网络环境下,提高企业危机管理与舆情应对的方法,并为企业如何在舆论引导下化解危机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对策,能够从具体的方案、理论以及实践方面为企业的危机管理与舆情应对方面进行借鉴与指导。

二、复杂网络环境的企业危机特征及影响

企业危机是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宏观大环境的突然变化(如国家标准、行业问题的暴露)以及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没有按照规范进行生产运营,未达到客户的要求都会引发的一系列危害企业的行为。企业危机发生时,要采取特殊的错失加以应对这种紧急的状态。企业危机的发生一般情况下都具备突发性的特征。企业危机经常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发生的。企业危机的发生究其根源,是由一些细小而不为人察觉的事件逐渐积累,并最终爆发的,是从量变到质变过程。企业危机发生后,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大,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假如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事态将会更加恶化,使得企业遭受更大的损失。在复杂网络环境下针对企业危机具有如下特征:

(一)信息过滤性差,危机发生率高

当前,各种新兴媒体的多元化特征导致了媒体之间激烈的竞争,媒体的一个特征是,热衷于追逐一些具有新颖性、代表性、话题性的公众热点事件。而企业极易成为公众的焦点,成为被媒体挖掘的信息客体。由于无线设备的社交软件的丰富,开启了自媒体时代,使得网络环境更为复杂。企业逐渐遭到个人、社会群体的舆论攻击和指责,使得企业危机爆发的概率更高、传播的速度更快以及范围更大。另外,企业危机可能因为一点失误造成网络上无限的放大,从而对企业造成极大的恶劣影响。

(二)信息的重复性强,危机时间加长

复杂网络环境下,信息的存储能力强、传播性强。网络的信息被重复转载,信息被大众共同保存。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让网络用户有了表达观点以及情绪的场所。由于网络监管的不善,对恶意的观点、谣言的散布控制不严格,网络上针对企业不利的言论容易积累很快。这些不负责任、不顾及他人感受的观点,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因此,信息的重复性会造成公众加深人们对企业负面信息的记忆强度以及理解。另一方面,信息的重复性造成了企业网络舆情危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消退。

三、企业舆情危机应对策略

针对复杂环境下的企业危机特征以及影响,本文针对企业危机的潜伏期、征兆期、发生期建立有效的企业危机的舆情应对策略。

(一)企业危机潜伏期的预警机制

近几年来,我国企业的舆情存在着潜在的危机。通过实践证明,在复杂网络环境下,能够影响企业的形象的经常是通过新兴媒体传播的微小消息,但是通过人为的可以放大、篡改,从局部扩散到整体快速成为危害较大的事件,甚至发展成社会公共热点事件。由新兴媒体构成的复杂网络的信息传播充满了不可预测性,直接导致了企业无法预测网络的舆情情况。为了应对企业舆情危机的传播,企业应该组成由专家组成的预警团队,使用专门的系统手机网络信息以及舆情传播特征,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从而能够分析危机爆发的原因,在危机发生之前及时提出应对策略。

(二)企业危机发生期的应对机制

利用新兴媒体的传播性强,覆盖范围广的特性,能够有效减弱危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达到企业预期的目的。另外,在企业危机发生期,企业可以选择民众参与度较高的新兴媒体平台进行非官方的信息交流,来扩大两双向对话的利益相关者群体,进行网络上不受限制的交流。这种方式的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对搜索引擎进行优化检索。检索危机发生时与企业负面信息相关的文字、网页链接、视频以及新闻进行搜索,并对其进行排序,准备的把握危机的发展态势,用引导的方法分步骤化解危机。其次,要发挥企业网站公关的功能。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企业进行危机公关,如危机发生时,企业要在网站上给出相关声明以及应对危机的方案,同时要更新危机处理信息,给公众透明的信息态度,从而为解决危机打下基础。

(三)企业危机处理期的媒体整合机制

企业危机处理期,应对舆情可以采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时效性以及便捷性,并且发挥传统媒体对公众心中给的信任性。应该注意的是,在新媒体的运用过程中,企业一定重视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因主观的判断因素而导致的信息失实。应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优势,进行高效的资源整合,使其成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整体,从而建立完善机制。

四、总结

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作用的复杂网络环境下企业危机的特征以及对企业的影响。从信息过滤性差、危机发生率高和信息的重复性强、危机时间加长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文章从企业危机潜伏期的预警机制、企业危机发生期的应对机制、企业危机处理期的媒体整合机制三个层次详细探讨了复杂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危机以及舆情应对,为企业如何在舆论引导下化解危机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对策。企业危机以及舆情应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充分借鉴、参考国外的成功大型企业的经验,直到最终能灵活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和日常经营中。除此之外,还要进行企业危机处理方面的人才培养以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提升企业舆情危机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赖明忠.论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危机公关管理[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34-35.

[2] 傅开强,张战胜.全球化时代舆论危机现象探析[J].军事记者,2007(07):125-126.

[3] 张新民.危机管理的信息视角――评罗贤春博士《企业危机管理的信息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0):148-149.

[4] 侯长红.企业危机管理信息沟通策略[J].档案管理,2011(04):334-335.

[5] 赵围,张铁男.面向企业危机管理的情报交流系统的构建[J].情报杂志,2010(05):111-113.

[6] 李素梅.竞争情报在企业危机预警中的助推作用[J].情报杂志,2009(03):771-773.

传媒行业的特点篇7

关键词:传媒公司 财务管理 风险

一、传媒公司财务管理特征

(一)筹资特征

从筹资上看,传媒企业筹资主要包括银行信贷、民间借贷、股权融资等,筹资渠道相对广阔。当前,我国私营传媒企业大多为广告公司、影视传播公司、文化传播企业等,这类公司资金需求量大,若融资渠道不畅,会限制企业规模,因此,当前不少文化企业都在寻求上市融资渠道,其中,演艺类上市公司较少,广告业务上市企业较多,反映了我国文化传媒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

(二)资金管理特征

传媒公司固定资产需求量不大,投入不多,而无形资产方面需求量极高,因此,资金管理上,传媒公司财务管理特征表现为无形资产投入大,如客户关系、公众形象、知识产权等。另外,由于行业特点,在大规模的资金流量下,如何提高资金周转速率、提高资金安全性也成为传媒企业资金管理的一大特征。

(三)资金分配特征

传媒企业与传统制造企业不同,税制存在较大差异,表演、娱乐经营多以增值税为主,还有文化事业建设税等相关税收。对于税后收入的分配,小规模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资金来源构成简单的原因,企业利润分配较为简单,但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收益分配就较为困难,不仅需要兼顾各方利益,还要处理好股东间博弈。同时,由于传媒企业知识性、创新性等特点,传媒企业还必须重视持续发展问题,要留足充足资金用于长远发展。

二、传媒公司财务管理作用

(一)助推公司战略实现

现代企业制度下,传媒公司的财务管理职能发生了一些改变,传统的核算型财务管理正向战略型财务管理转变。其中,战略型财务管理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公司财务管理重点不在于财务记录、报告递送等琐事,而是要竭力为传媒公司战略制定服务,强调如何获取内部信息及市场信息,要通过信息获取及分析实现高度的决策支持,为公司制定灵活全面的财务策略做支撑,从而应对高强度的市场风险。

(二)提升公司经营水准

财务关系反映出传媒公司内外部契约及资源关系,经营活动需通过财务管理处理,最终成果也需要通过财务管理体现出来。传媒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中,如广告、公关、客户关系处理、营销等,都需要财务管理的全程渗透,通过财务预测、控制、分析及考核等手段,实现公司经营水平的评判。

(三)盘活公司资金

资金周转是每一家公司运转的基础条件,传媒公司财务管理,首要目标就是筹集资金,及时组织资金使用办法,提高资金回笼、资金节约效率,提升资金利用效果。针对传媒公司应收账款问题,传媒这需要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将这部分资金更加有效地利用在扩大公司关系、塑造品牌形象及人物形象上,通过扩大品牌效应,提升公司文化产品经营效率提升收益。

(四)提高经济效益

财务管理的一大职能就是要控制公司成本,提高公司盈利水平。成本直接决定了企业利润及竞争力。对传媒企业来说,市场竞争力大,且文化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因此,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为入手点,进而提升企业成本控制能力,是提高传媒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手段。

(五)防控风险

传媒公司具有一般企业集团特征,这就决定了传媒公司财务风险具有一般企业集团的共性。一般的,传媒企业共性风险特征主要包括财务主体多元化、决策层次多元化、投资多元化、母公司职能复杂化等特征,个性上,由于传媒特点,公司风险一般包括政策性因素如广电政策,市场性因素如国内外传媒集团竞争等。强化财务管理,能够提高财务决策水平,防止内部工作失误,因此能帮助公司控制风险。

三、传媒公司财务管理内容

(一)筹资管理

通常,传媒公司筹资方式主要包括股权性融资、债权性融资与内部融资等。其中,股权融资就是上市发行股票获得资金,又分为分拆上市模式、独立上市模式与借壳上市等。债权性融资主要方式包括发行债券、贷款、商业信用等,具有成本低、保障股东权利等优点,操作难度较低,也具有限制严格、筹资数量限制等不利因素。

(二)投资管理

根据公司战略目标,实现投资方案评价是传媒公司投资管理的主要任务,如何实现科学决策,提高投资效益,已经成为当前传媒公司管理者需要着重考虑的重要问题。一般来说,投资效益的衡量方式主要包括投资效益、风险性、时间、预计成本、管理难度等。投资方式主要包括稳健型投资、风险型投资、发展型投资三大方式。如,创办新的附属出版物的投资战略就是以扩大公司规模为重点的发展型战略。

(三)成本费用管理

成本费用管控是传媒公司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历经大制作、大成本的大片时代之后,传媒企业必须转变管控模式,避免陷入投入巨大、回报疲软的怪圈之中。在本身实力不足,不具备生产大片条件的背景下,公司可尝试制作精品影视、文艺类作品等,以小成本获取较高收入。如中影华纳,投资300万元制作《疯狂的石头》,凭借演员演技、情节等广受好评,既为公司赢得荣誉,提升公司品牌形象,也为公司带来了超3000万的收益,此类影视制作还包括《泰濉贰《心花路放》、《后会无期》、《小时代》系列等,通过小、精电影,获取规模效益也是不错的选择。

(四)利润分配管理

确定利润分配策略将直接影响企业长远发展。需要考虑政策因素、市场因素、传媒 因素、股东因素等多方面。应当坚持合法性、利润性等原则,明确分配程序。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传媒公司都在向集团化发展,集团化后,传媒公司当注意合力的形成,避免公司分割状况与偿债风险。此外,传媒企业还可通过高效合法的税收筹划实现更好的利润分配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晓棠.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在传媒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新经济,2014,32:14-15

传媒行业的特点篇8

关键词:文化战略 传媒业 发展战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现阶段,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传媒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当今,对传媒产业的认识逐渐形成共识。2001年4月,中国证监会公布新版《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传播与文化产业被定为上市公司13个基本行业门类之一。其中,传播与文化产业又分为出版、声像、广播电影电视、艺术、信息传播服务业,显示出我国已经有将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合并为一个大类的趋势。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传媒产品消费潜力最大的市场。

传媒产业发展理论分析

(一)传媒产业的内涵

传媒产业是指传播各类信息、知识的传媒实体部分所构成的产业群,它是生产、传播各种以文字、图形、艺术、语言、影像、声音、数码、符号等形式存在的信息产品以及提供各种增值服务的特殊产业。这一概念产生于美国,后逐渐被其他国家广泛接受。但是对于传媒产业的具体含义,中外学者还存在一些分歧。有的学者认为传媒产业是由传播媒介等信息传播行业组成的产业群;有的认为传媒产业包括生产、提供传媒产品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经营性活动;有的认为是媒介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经济体现,媒介市场化之后才能称之为传媒产业。一般而言,广义的传媒产业是指与传播活动相关的所有组织的经济活动的总和;狭义的传媒产业是指除政府传媒管理部门以外的各类媒体以及为媒体生产提品或服务的组织和机构。通常所说的传媒产业一般是狭义的传媒产业。

(二)传媒的产业特征

1.一般产业特征。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也是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集合。传媒产业具有产业的一般性特点:传媒产业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具有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基本环节,符合市场条件下经济运作的全部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面向的是大众消费者,其运作必须满足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传媒产业的消费市场逐渐增大,这要求传媒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才能在市场中生存下来。

2.信息产业特征。信息产业的产业形态最主要的特征是,产业活动的客体即劳动的对象是一种无形的、非物质的信息。并且产业的劳动力结构是以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软件设计人员、信息处理分析人员等脑力劳动者为主体。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传媒产业是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部门,因为传媒业在产业形态和产出形态上具有鲜明的信息产业特征。首先,传媒产业同一般信息产业一样所处理和运用的基本材料是非物质的信息,所采用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都是信息技术产业部门提供的高技术产品;其次,传媒生产以对有用的信息的采集为起点,经过整理、加工、存储、传输过程,或以纸质媒体的形式,或以电子媒体的形式生产出来,然后投放市场。

3.文化创意产业特征。传媒产业是一种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通过对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衍生出无穷尽的新产品、新市场、新机会,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传统行业,如制造业通过出售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新产品给消费者,以实现产品的价值。但是传媒产业并不需要出售有形产品,仅仅凭借新的想法、概念就可以在市场上取得丰厚的收益和回报,因此创新在媒体产业别重要。

(三)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进步,媒体在社会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意识形态影响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的传媒必须具有很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因此,我国媒体传播的内容必须反映社会主义主流的思想观念,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要坚持媒体体制改革,但是这种改革不能削弱党对舆论的掌控,不能削弱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

我国主流媒体肩负着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责任。一方面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起着传递党和人民的心声,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的作用;另一方面,媒体能引导社会公众舆论,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人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着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可以看出,媒体具有十分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主流媒体也肩负着抵制西方腐朽意识形态,反对传媒霸权的重要责任。

我国传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媒业内外部生存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当前传媒生存与发展的大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传媒产业必须经历市场化的考验。随着市场化的改革,传媒产业逐渐改制成为企业制,自负盈亏,这就意味着传媒产业必须调整思路,考虑受众的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传媒产品。否则,传媒企业只能在市场化的改革中被淘汰。传媒市场化要求传媒体系必须进行结构性调整、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另一方面,我国传媒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加入WTO 以后,我国将遵守有关协议将传媒业开放给国外的竞争者,由于我国传媒业目前的实力有限,其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与国外传媒大鳄较量,我国传媒的实力还存在很大差距。如何尽快壮大自身实力,迎接全球化传媒发展的挑战,是目前传媒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我国文化体制束缚着传媒业的发展

上一篇:视觉艺术原理范文 下一篇:绿色建筑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