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07 17:14:00

传媒公司的盈利模式

传媒公司的盈利模式篇1

关键词: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资本盈利能力;收益质量;实证研究

一、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浦东注册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1997年挂牌上市(证券代码600088),分支机构所在地包括北京、江苏无锡、广东南海、浙江杭州四地。中视传媒是中央电视台控股的传媒类 A 股上市公司,主要经营业务包括营影视拍摄、电视节目制作与销售、媒体广告等业务。根据中视传媒 2014年度财务显示,该公司总股本33142.20万股,每股净资产3.03元,每股收益0.127元,销售毛利率11.52%,股东权益47.31%,流动比率1.52倍,速动比率1.23倍,全行业综合排名第三,仅次于电广传媒和光线传媒。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的评价与经营结果的分析过程当中,企业的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以及发展能力指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的盈利能力体现企业的收益数额大小与收益水平的高低。

二、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法及指标选择

(1)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简称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数学家T.L.Satty提出的。AHP提倡将评价对象系统化,分析该对象的性质、包含要素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将要素组合分成不同的层次,最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系统。按照一定的原则在每一层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标度定量化,最终形成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以及相对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计算要素的权重,确定每一层次中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总目标层次的总排序。

(2)指标选择。在指标选择方面,盈利能力分析体系包括经营盈利能力分析、资产盈利能力分析、资本盈利能力分析和收益质量分析,具体的指标如表1所示:分为总目标层(A)、子目标层(B)、具体指标层(C)。

表1盈利能力分析体系

总总目标 A 子目标 B 具体指标 C 指标含义

企企业盈利能力评价体系A

经营盈利能力B1 营业毛利率 C1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营业收入 *100%

营业净利率 C2 净利润 / 营业收入 *100%

成本费用利润率 C3 利润总额 / 成本费用总额 *100%

资本盈利能力B2 净资产收益率 C4 净利润 / 平均净资产 *100%

资本收益率 C5 净利润 / 平均资本 *100%

每股收益 C6 净利润 / 普通股平均股数

市盈率 C7 普通股每股市价 / 普通股每股收益

资产盈利能力B3

总资产利润率 C8 利润总额 / 平均资产总额 *100%

总资产报酬率C9 息税前利润总额 / 平均资产总额 *100%

总资产净利率 C10 净利润 / 平均资产总额 *100%

收益质量B4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C11 经营现金净流量 / 净利润

三、模型构建

综合以上结果,得出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模型:Y=0.1254C1+0.3543C2+0.0654C3+0.1351C4+0.0303C5+0.0536C6+0.014C7+0.0152C8+0.08C9+0.0427C10+0.084C11

通过以上模型的计算以及结论可以看出,企业营业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营业毛利率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影响最为明显。

四、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实证分析及结论

(1)实证分析。结合以上的模型结论,结合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营业指标,得出下表2。

表2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分析

指标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营业毛利率 C1 0.1470 0.1354 0.1196 0.0886 0.1319

营业净利率 C2 0.0846 0.0680 0.0568 0.0368 0.0546

成本费用利润率 C3 0.1351 0.1038 0.0861 0.0565 0.0874

净资产收益率 C4 0.1225 0.0804 0.0707 0.0430 0.0612

资本收益率 C5 0.5316 0.2534 0.2287 0.1467 0.2200

每股收益 C6 0.4840 0.2410 0.2210 o.1360 0.2640

市盈率 C7 32.5826 66.1411 63.3484 68.8235 76.0784

总资产利润率 C8 0.1097 0.0628 0.0431 0.0346 0.0633

总资产报酬率 C9 0.1264 0.0691 0.0515 0.05 0.0752

总资产净利率 C10 0.0875 0.0488 0.0326 0.0261 0.0473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C11 -0.758 3.9456 7.7015 -11.9313 -1.9909

层次分析总排序(Y) 0.5238 1.3453 1.6091 0.0123 0.9775

(2)结论。本文对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以中视传媒2009~2013 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包括营业毛利率等11个因素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结合对折线图的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11个因素指标进行研究,最后得出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基本模型,将数据代入模型,得中视传媒这五年的层次分析总排序Y呈上升趋势,说明中视传媒盈利能力呈上升趋势。第二,从中视传媒五年数据发现营业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毛利率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影响最大,将中视传媒2009~2013年的数据代入模型,发现中视传媒在2009 年的盈利能力最强,2012年的盈利能力最弱。第三,从2009~2013年,中视传媒的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先下降,这说明中视传媒在收益质量管理方面曾出现过问题,后又及时调整。中视传媒要想提升盈利能力,就要加强收益质量管理。第四,从2009~2013年,中视传媒的经营盈利能力的各项指标包括营业毛利率、营业净利率和成本费用率等数据稍有波动,2012年最低,不过之后逐渐上升,可见中视传媒的盈利能力自2012年后开始呈上升趋势。第五,从2009~2012年,中视传媒资本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这两个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3年稍有回升,说明中视传媒的资本盈利能力在低谷后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 蒋麟凤,王红英,黄小梅.层次分析法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97-103.

[2] 庞海峰.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价值分析[J].北方经贸,

传媒公司的盈利模式篇2

我们经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谚语意指人生目标的实现,不只有一条路可走。

那么,新媒体通向罗马的大路又在什么地方呢?条条大路都通吗?

我们先来看看新媒体传统的运作模式:

模式一:大而全模式。拿号称“国内传统媒体行业当之无愧的新媒体先锋”上海文广来说,文广旗下共有四大块新媒体业务:经营网上视听业务的东方宽频、经营数字电视与高清电视的文广互动、经营IPTV的百视通及经营手机电视的东方龙。并在每个市场上都以“先驱者”的身份高调出击:数字电视已实现盈利,自称已经是市场第一;手机电视和IPTV都是全球第一张牌照的拥有者宽频借助世界杯网络版权赚了些名声。

模式二:单一模式。单一模式有手机媒体、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博客、播客等等。其中,每一种模式都号称有自己特定的盈利模式。

模式三:ICP+SP+CP。这种模式主要通过SP敛财。

模式四:传统媒体增加互动内容后的“伪新媒体”模式。

目前来说,新媒体主要就是这些模式,那么,新媒体通向罗马的大路又在什么地方呢?

大路一:不要想大而全。要寻找自己的主攻点。以“超女”的运作模式为高潮点,众多新媒体公司迷信借助电视、互联网和手机三网合一的互动作用,从而让更多的人开始觊觎大小通吃、垄断所有的盈利模式。虽然新媒体带来了盈利模式的根本性改变,不过,面对三网合一的趋势,对于新媒体来说,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品牌还没有完全形成、产品同质化严重,再就是媒体边缘化问题,人们对新媒体的内容缺乏诚信度,不认为其是强势媒体。所以,要打造真正三网合一的模式,要实现品牌+内容+渠道的整合,不是那么容易。每家公司要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寻找自己的主攻点。只有攻下主要山头,才可能形成包抄之势。

大路--:不要把自己树为旧媒体的对立面。要互为补充。不要直接将新媒体与旧媒体作比较,而是站在补充的角度切入,其次是要侧重反映媒体的效果。

大路三:扎实做自己的内容。不要急功近利。新媒体的投资比平面媒体要大很多,一个新浪网起码要几个亿才能做到这样,后来很多人模仿新浪、模仿搜狐,大部分都退出了,因为它亏本了,它赚不到钱了。为了尽快解决吃饭问题,很多公司走上了急功近利的道路,比如做的部分,比如做欺诈性的短信等等。

传媒公司的盈利模式篇3

关键词:出版传媒;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实证研究

成长性作为企业竞争能力的表现,一直为企业所努力追求,并得到理论界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进程来看,成长性企业对宏观经济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各国的资本市场和投资者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作为我国文化传媒板块的新生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上市伊始便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并借助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规范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也应看到,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在业绩增长、资金投放和市场表现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如何辩证地看待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的成长表现,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中整体客观地评价。本文试图选取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指标,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评价我国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的成长性。

一、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企业成长性的概念对不同的企业家有着不同的理解。企业成长性可以被定义为收入的增长,价值的增加和企业实体的扩张,也可以用定性指标如市场地位、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福利等测度。通过对企业成长性评价文献进行梳理,可以把成长性看成一种多维现象,这种现象可以通过特定理论采用不同的变量来测度。多个指标的应用或最佳指标的选择一直是诸多文献讨论的主题之一。

一般来说,国内外学者多用销售收入、雇员数量、盈利能力、市场份额等指标来对企业成长f生进行评价。夏清华所做的有关统计结果显示,超过90%的企业成长实证文献用到了财务数据作为评价指标,62%和56%的文献用到了雇员人数和市场份额作为评价指标。

考虑到数据的易得性和研究的需要,本文拟采用财务数据作为评价指标。选取的指标分别是销售毛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的倒数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五个指标来分别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其中,销售毛利率反映了企业产品附加值的高低,一般来说,产品附加值越高,意味着企业盈利能力越强,成长性越好。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了企业成本控制的水平,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成本控制水平和经济效益越好,成长性也越好。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资产总额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说明企业的销售能力越强,企业资产管理的效率越高,成长性越好。资产负债率反映了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该指标越高,意味着企业财务风险加大,企业未来成长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其倒数值越大,说明其成长安全性越好。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反映了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市场占有率越大,成长性越好。

在建立以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选取截至2012年上市的12家沪深A股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剔除ST传媒)为研究样本,以2012年和2013年两个会计年度为观测区间,采用因子分析法,根据来自Wind资讯和各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建立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模型,计算得出的成长性得分,进行分值排序。结论如下:

表1中,F1表示盈利因子,与销售毛利率和期间费用利润率的相关性相对较高;F2表示运营成长因子,与总资产周转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相关性相对较高;F3表示偿债因子,与资产负债率的倒数的相关性相对较高。综合成长指标则为三类因子的加权平均数,各因子数值越大,说明其成长性越好。从表1可以看出,在F1(盈利因子)方面,博瑞传播和浙报传媒指标数值较高,中文传媒和出版传媒指标数值较差,这与其综合成长排名相似,说明盈利能力对出版传媒类企业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在F2(运营成长因子)方面,中文传媒和大地传媒指标数值较高,新华传媒和出版传媒指标数值较差,但其综合成长排名差距不大,总体处于末尾。在F3(偿债因子)方面,天舟文化指标数值最高,比排名第二的博瑞传播高出近两倍,但其综合成长排名处于中间,新华传媒指标数值较差。

二、主要结论及建议

本文认为,上述排名与这些企业的发展实际是基本相一致的。由此得出本文的主要结论及建议如下:

1.传统出版发行业务盈利能力不强,亟待业态转型升级。

从盈利能力指标及综合成长排名来看,前两位的上市公司均为现代传媒企业,主要从事报刊的广告发行及新媒体业务,其2012年和2013年(以下简称近两年)的销售毛利率均超过T45%,期间费用利润率也超过了24%。剩下的10家上市公司均主要从事传统出版发行业务,其近两年的销售毛利率均值分别为29%和12%,远远低于前两家公司。究其原因,是传统出版发行业务的衰退加速。

我国传统出版发行业务尤其是教材教辅业务增长稳定,但新媒体技术尤其是数字出版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阅读习惯的逐渐转变对该行业的经营模式和产业形态产生较大冲击。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已是势在必行。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除应继续加强建设内容品牌等核心价值外,还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业务流程再造,重构出版产业价值链,实现媒介和产业的相互融合,朝跨媒介、综合性文化产业等方向转变。

2.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质量不高,规模效益不够显著。

从运营成长指标来看,排名前两位的上市公司分别为中文传媒和大地传媒。其中,两家公司近两年的资产周转率均超过0.9,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均超过了25%,但其综合成长排名靠后,究其原因是盈利能力较差,所增收入并未能转化为实际利润。另外,从主营业务收入等规模指标来看,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总体明显低于A股平均水平。据wind资讯统计,近两年A股上市公司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99.35亿元和108.41亿元,而样本公司仅为35.77亿元和41.39亿元。其中,仅中文传媒一家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了100亿元。究其原因,是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跨区域和跨行业成长不够显著。

随着出版业的行业性、地域性垄断被逐渐打破,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应借助资本力量加快对业务相近、资源相同的出版传媒类企业的兼并重组,实现跨地区发展;通过资本运作,加深与电信、广播、影视、教育等行业之间的融合,灵活运用各种合作方式实现跨行业发展。

3.负债融资比例不高,资金使用效率较低。

从偿债能力指标来看,排在首位的上市公司为天舟文化,但其综合成长排名并不高;相反,浙报传媒尽管偿债能力较差,但其综合成长排名靠前。进一步与A股其他上市公司比较可以发现,样本公司近两年平均资产负债率在32%左右,远低于A股45%的平均水平。而负债融资具有税遁效应,公司可通过高负债的投机性资本结构来实现高速成长。Larry Lang等(1994)在对财务杠杆、投资与公司成长的研究中发现,对于那些具有良好投资机会的公司而言,财务杠杆不会减缓公司的成长。而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的市盈率远高于A股平均水平,说明市场看好其发展前景。因此,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应充分利用政策利好和市场机遇,通过信贷支持、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等方式适度举债,发挥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

同时,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应逐步有序引入非公有制资本和国外资本,形成多元股权结构和混合所有制形式,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扩大上市公司资本规模,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另外,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还应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投融资决策程序,降低现金持有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下降,企业成长活力不足。

从综合性成长排名可以发现,排名末两位的新华传媒和出版传媒上市时间分别为2006年和2007年,要早于大多数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有关上市年龄和企业成长关系的研究文献表明,公司上市年龄的大小会对企业成长产生影响。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公司的灵活性和可控性会产生变化,如果组织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力下降,企业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也会相应下降,最终不利于企业的成长。因此,对于大多数处于上市伊始的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而言,如何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是保持成长活力的关键。

传媒公司的盈利模式篇4

【关键词】媒体关注 盈余管理 公司治理

一、引言

在资本市场和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舆论、媒体关注往往被认为是资本市场上影响企业行为的有力一面,而其在资本市场上对企业行为影响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安然事件后,由于媒体在其中直接或间接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术界对媒体在公司外部治理中的突出影响也受到了广泛认可。(李培功、沈艺峰,2010)。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委托情况的存在,盈余管理成为了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财务现象。在之前的研究,学者往往将目光集中在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方面。SOX法案颁布后,美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向更加隐蔽、难以监管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转变(Cohen et al,2008)。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也发现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证据(张俊瑞等,2008)。

本文尝试在已有针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媒体关注度,特别是四大证券报刊对企业的关注程度如何影响企业在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之间的选择。

二、文献综述

(一)盈余管理

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导致了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企业内盈余管理行为便应蕴出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从所有者那里获得私人收益的行为。盈余管理的实质背离了信息披露的中立性原则,由此造成对外财务报告有所偏重、有所倚靠,这无疑损害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目前,盈余管理的方式有两种: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其目标都是通过对企业调节企业利润人为调整,从而达到自身利益的实现,但是在调节手段上有所差异。应计盈余管理行为是在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的制度运用层面的盈余操纵;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则是通过操纵销售、产量或费用控制等真实经营活动M行盈余管理。

已经有大量文献证明,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存在替代效应,即在主要选择一种盈余管理方式的同时,减少另外一种盈余管理方式的使用,而在选择真实盈余管理还是应计盈余管理时,管理者的选择受到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和时间的影响(Zang,2012)。而相对于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更容易被所察觉(Yu,2008)。基于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直接融入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通过打折促销、过度生产、削减研发支出等真实业务手段进行,直接改变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因此,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更为隐蔽,时间和方式更加灵活,因此不容易被发现(李春涛等,2014)。

(二)媒体影响

在研究媒体对于企业的监督治理作用中,国外的部分学者认为媒体作为一个重要的外部机制,能够对公司管理层有一定的外部监督作用,对公司盈余管理起到影响。Dyck,Morse和Zingales(2010)以公司诈骗行为的“吹哨者”――媒体为研究对象,发现监督和识别公司诈骗行为的机构不仅是与投资者、证监会和审计师,媒体和行业监管者也会参与举报公司诈骗行为。同时,媒体关注作为公司外部治理的重要手段,能够显著降低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程度(Bushee,2008),从而实现中小股东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监督。Miller(2006)研究表明,媒体在揭露会计丑闻的过程中扮演了积极地角色。因为,较高的媒体关注会影响管理层盈余管理的收益和成本。因此,当企业处在较高媒体关注中,管理层经过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权衡之后,有动机转而向更隐蔽的盈余操纵行为。

在我国的媒体对公司治理作用研究中,学者同样认为媒体关注可以作为一种外部的治理机制,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李培功、沈艺峰(2010)以报纸对50家“最差董事会”在2003~2008年间的负面报道为样本,以曝光后上述上市公司的实际行动度量媒体关注效果,证实媒体在完善公司治理水平、保护投资者权益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权小锋和吴世农(2012)认为媒体关注在会计信息的披露方面具有显著的治理效应:随着媒体关注的增加,上市公司的信息环境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公司的ROE等会计指标因此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从而提高了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在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从前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中外研究已经对媒体关注所产生公司治理效应表示肯定,也对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在媒体关注是如何影响企业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这一领域还没有相关研究。因此,本文的侧重点在于媒体关注如何影响了企业的盈余管理方式,即企业在面对媒体曝光时,更倾向于哪种盈余管理方式。

三、研究假说

结合现有的研究表明,媒体通过曝光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消除不对称的信息壁垒,引起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注资警觉,从而缩小企业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可操作空间;同时,媒体关注会让行政监督机构集中关注那些受到负面报道的公司,并增加监督部门介入的可能。而增长的监督压力会迫使高管在满足自己盈余阈值需求的同时,更加深入隐藏自身不当行为。

因此,虽然企业有条件进行盈余管理,但通过将企业置于“聚光灯”下来向企业管理层施加压力,迫使管理层考虑到盈余管理被识破的风险,转而采用更加隐蔽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

据此,提出本文研究假说1:

H1:企业的媒体关注程度与企业隐蔽性较强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呈正相关,即企业被媒体关注的次数越多,企业越倾向于采用隐蔽性程度更高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

根据注意力理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负面的媒体关注更具有导向性,更容易引起公众的注意力。因此,媒体更多地披露上市公司的“利坏”消息,审计师就越有可能对上市公司出具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也越会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负面的媒体关注提高了这些行为被识破的风险,增加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违规成本。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认为:由于一旦盈余管理行为被发现,会导致上市公司声誉、经济利益的损失,所以面对负面的媒体关注,上市公司会更加谨慎,负面媒体关注的出现会使企业选择隐形化的程度更高的盈余管理行为。

据此,我们提出研究假说2:

H2:当对企业的报道中出现负面报道时,随着企业媒体关注增多,企业会更倾向于隐性化程度高的真实盈余管理。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2013~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来自于WIND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媒体关注度的数据利用CNKI的“中国重要报刊搜索引擎”手工搜集而来。本文实证部分的数据处理部分使用统计软件sas9.4完成。样本选择过程如下:

1.由于金融行业公司会计制度比较特殊,故剔除所有金融上市公司;

2.由于ST公司以及创业板公司财务数据波动较大,故剔除ST及创业板上市公司;

3.剔除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

4.为排除变量极端值的影响,对所有连续变量采用Winsorize命令进行了1%缩尾处理。

(二)变量设计

被解释变量

1.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RM)的衡量。本文借鉴Roychowdhury (2006)提出的三个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衡量模型,通过下式分别计算操纵性经营现金流量(ACFO)、操纵性生产成本(APRO)、操纵性酌量费用(EXP)。

本文借鉴Cohen等(2008)与李增福和郑友环(2010)的方法,结合上述三类真实盈余管理的度量方法,采用综合指标衡量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和方向,取这个综合指标的绝对值。

2.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程度(AM)的衡量。本文利用扩展琼斯模型,参考陆建桥(1999)对琼斯模型的修改,用剔除应收项目增加~的销售收入增加额、固定资产共同衡量总应计利润中不可操纵部分。

3.盈余管理行为的隐性化(RMS)。本文采取蔡春等(2012)的方法来衡量盈余管理行为隐性化的程度,即RMSt=RMt/(RMt+AMt)。需要说明的是,

为了保证相关指标的可比性,此处的RM和AM指标都经过了标准化的处理,然后据以计算RMS的数值。

(1)解释变量。

《中国证券报》、《证券日报》、《证券时报》和《上海证券报》被称为四大证券报,是证监会指定的上市公

司信息披露的专门报纸,其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广泛、准确,并拥有着超过一亿人的忠实阅读者,具有较大的公信力和覆盖率,因此在证券界有着不俗的影响力,对于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因此,媒体关注度(Media_Data)取某一年度针对某一家公司四大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日报》、《证券时报》和《上海证券报》)的所有关于该企业的消息与四大证券报该年媒体报导数之和的比值取对数,以衡量该企业某年的媒体关注度。具体的做法就是将上市公司的名称输入到CKNI的“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进行高级搜索,逐一统计每一家上市公司每一年份的新闻条数。

关于负面媒体关注的定义,借鉴于忠泊等人(2011)的方法,在检索企业媒体报道的同时将媒体报道主题中含有“违法违规、利益操纵、虚假、贿赂、贪污、腐败、逮捕、隐瞒重大事项、推迟披露、涉嫌、内幕交易、、、董事辞职、利润下滑、遭证监会调查、不乐观”等贬义字眼的新闻划分为负面媒体关注。

(2)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了审计质量、会计灵活性程度、总资产收益率、公司规模、成长能力等控制变量来控制其他因素可能对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影响。

对各变量的具体定:

模型的主要解释变量媒体关注度(Media_Data)的回归系数是0.655,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与本文预期一致,说明企业被媒体关注的次数越多,企业越倾向于采用隐性化程度高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验证了假设1。对企业所受报道的类型进行负面报道和非负面报道分类后进行回归后:当存在负面报道时,媒体关注度(Media_Data)的回归系数为0.713,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即企业盈余管理隐形化程度与媒体关注度呈正相关;而当企业未出现负面报道时,企业盈余管理化程度没有显著相关性,从而验证了假设2:当媒体的负面媒体报道时,随着媒体关注度的越多,企业会更倾向于隐性化程度高的真实盈余管理;当不存在负面报道时,企业不会由于媒体报道的增加而改变盈余管理方式。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表4中看出,公司规模(SIZE)和资产负债率(LEV),二者均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公司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更大,因此更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另一方面,资产负债率越高的公司往往面临更大的债务契约压力,如债务期限变短、债务融资成本上升和后续贷款供应中断等问题这些上市公司希望通过更为明显的盈利效果和更为激进的盈余管理手段向债权人传达有关公司日常经营的有利信息,以增强债权人信心、缓解自身的债务契约压力(Richardson et al,2002;林永坚,2013)

同时结果显示,模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R2均大于0.13,可见模型的解释能力较好,并且三个回归的F值均在1%的水平显著,说明方程总体线性显著,模型的多元回归分析是有效的。

(四)稳健性检验

本文进一步对数据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利用媒体关注的替代变量,将四大门户网站(新浪、W易、搜狐、腾讯)财经版的该企业当年数据来替代四大证券报刊的数据对本文的两个假说进行稳健性检验,得到的回归结果仍然支持假说1和假说2。

六、结论

本文以2013~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媒体关注度对上市公司在选择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媒体关注度和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存在显著相关性,媒体关注程度越高,企业盈余管理的方式会采取更加隐形化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而且媒体关注度与企业盈余管理方式的隐形化程度之间当存在负面媒体报道时更为明显。在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之后,本文的主要结论依旧获得支持。

因此,从回归结果来看,媒体的关注确实会通过资本市场给企业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管理者会基于声誉或者自身利益的考虑,更加关注企业盈余信息对于市场造成的影响。同时,受制于媒体的曝光,企业管理者则转而采取更加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

本文的理论启示:通过媒体关注这一新角度,研究其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关系,从而丰富了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理论研究成果;现实启示:为实务操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建议:当审计师和监管者所关注的企业遭遇媒体报道度越高时,特别是出现负面媒体报道时,他们应该更多地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面去审查企业披露盈余信息中所存在的偏差。

参考文献

[1]Barton J and P J Simko. The balance sheet as an earnings management constraint[J].The Journal Accounting Review,2005,80(2):423-440.

[2]Burgstahler D and M Eames. Earnings management to avoid losses and earnings decrease:Are analysts fooled[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3,20(2):253-294.

[3]于忠泊,田高良,齐保垒,张皓.媒体关注的公司治理机制――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考察[J].管理世界,2011,09:127-140.

[4]于忠泊,田高良,张咏梅.媒体关注、制度环境与盈余信息市场反应――对市场压力假设的再检验[J].会计研究,2012(9):40-51.

传媒公司的盈利模式篇5

三轮融资后,分众把竞争对手聚众传媒远远甩在后面。最终2005年7月13日,分众传媒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上市首日开盘价为18.75美元,整个交易期间股价一路攀升。

上市后进行了多起收购,消灭竞争对手,整合行业,利用创新的支付方式进行媒体帝国的打造,不到三年时间里对60家公司进行了价值6亿美元的收购,市值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增长了7倍。

奠基之战

上市后的分众不得不解决一个老问题:如何面对老对手聚众传媒?

分众和聚众从成立伊始就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而在分众和聚众竞争的日子里,谭智已经悄悄地对电梯里的框架广告这个细分市场进行了以换股为支付手段的整合,全国最大的13家框架传媒企业中的9家,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90%。因此,分众和聚众要想在竞争中领先,必然要把框架传媒收到囊中。而作为行业排名第三的框架传媒的选择(分众还是聚众)则决定整个媒体广告行业的结构。聚众不是上市公司,在并购时只能进行现金支付,这使得聚众在整合行业时力不从心。而分众彼时已经上市,可以动用股票+现金的支付方式,在财务动员能力上大大优于聚众。因此,当江南春在2005年底给谭智开出3960万美元,外加大约总价值为1亿美元左右的股票收购了框架传媒的100%股权作为收购对价时,谭智最终选择了分众,因为分众的股票正处在上升通道,股票比现金更有增值空间。分众和聚众之间的竞争的平衡和僵局一下子随着2005年底~2006年初的这笔收购而被打破。收购框架传媒一方面粉碎了聚众企图联手框架与之竞争的可能,还在原有业务基础上增加了高档公寓媒体资源。

2006年1月,在竞争中已经无望胜出的聚众与分众进行了合并,作价3.25亿美元,从而使分众一举以75个城市的覆盖度、约98%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巩固了分众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自合并之日至2006年3月底,公司在分众、聚众两个品牌原有的楼宇联播平台基础上将该网络划分为更加精细分众化的几个频道,包括中国商务楼宇联播网、中国领袖人士联播网、中国商旅人士联播网、中国时尚人士联播网等。收购聚众后,除了消灭最强竞争外,还使得分众的产品线覆盖了楼宇电视、社区电视和户外大屏幕等领域。分众收购聚众,股价一日内飙升14.6%。而当日纳斯达克100的股指上升了0.56%。

成功的收购框架和聚众,奠定了分众在媒体广告领域的霸主地位。分众初步形成了自己在楼宇、电梯广告的垄断地位,提高了定价权,因此也提升了利润率。分众收购框架,使自己在公寓电梯业务的毛利率从50%提高到70%,收购聚众使商务楼宇业务的市场份额超过95%,毛利率从60%提升到70%,并且结束了以前为了竞争而对客户开出“4折”的惨烈竞争历史。

但是,当占据了楼宇广告市场份额的98%,电梯框架广告市场的95%后,新的增长点在哪里?资本市场总是喜欢追捧增长的故事题材!江南春需要为维持高股价而寻找理由。

收购理念

有了钱并解决了基本竞争问题之后的分众开始在每一个有人出没的空间进行广告媒体的布局,进行所谓的“从楼宇电视到户外电视,到生活圈媒体,再到打造围绕消费者生活形态开展的数字化媒体平台”的打造。

分众认为潜在的广告消费人群(月收入3000元以上),以下路线是黄金广告路线:

公共交通媒体(机场和民航客舱液晶电视广告的航美传媒,以及公共交通液晶广告的华数传媒,二者均在2007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办公室(互联网、写字楼)――卖场、消费、娱乐――回家(楼宇、电梯)――人际沟通(手机短信)。江南春认为,只有电视、报纸、互联网和手机才是人们(消费者)经常或每天接触的主流媒体,而那些并非经常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媒体只能被称为辅助媒体。江南春并不过分在意那些自己定义为辅助媒体的公司,而把注意力放在主流媒体版图的规划和扩张上。对于江南春而言,炙手可热的楼宇液晶广告、茁壮成长的互联网广告,再加上前景广阔的手机广告,才是自己想要的传媒帝国的业务。因此,分众忽略掉公共交通媒体,而全力在后三者上发力。其中,写字楼、公寓楼宇、电梯是分众的传统业务;卖场中依然还存在有威胁的竞争对手;而互联网广告和手机广告业务则是未来的新的增长点。

迎合市场预期

为了把这些所谓的主流媒体纳入囊中,消灭潜在竞争于萌芽状态,分众不惜代价进行了几场后来令江南春后悔的收购。

收购卖场媒体

分众在2004年就建立卖场媒体,但卖场广告长期增长停滞,毛利率低于业务的整体平均水平且在下滑。如2007年年报显示,卖场的传媒业务的毛利率为17.7%,而上一年为36.4%,该年分众整体业务平均毛利率为50.9%。分众在卖场中不占据优势的主要原因在于竞争对手玺诚传媒的存在――2007年玺诚传媒成为分众在大卖场中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竞争对手。2007年12月10日,是玺诚在进行纳斯达克路演的最后一天,分众最终以17.5倍市盈率,首付1.684亿现金,外加总价值为1.816亿现金和业绩股票的期权对其进行了全部股权的收购,条件是玺诚在未来24个月内达到约定的盈利目标。这是典型的不确定业绩支付方法,带有对赌成分。通过并购解决掉竞争对手,增加市场份额,分众希望进入卖场的成本能够降低,广告销售价格能够提高。

进入手机短信业务

分众对无线短信业务的收购始于2006年6月,分众传媒以总价值3000万美元收购WAP Push公司凯威点告,并对其进行了整合,更名为分众无线。分众无线的主要业务分为两类:“点告”和“直告”,分别指无线广告业务和短信广告业务。分众无线“点告”业务主要来自于和空中网、3G门户、MSN等的广告业务合作。分众无线2006年的收入为1010万美元。

为了满足华尔街对增长的预期,分众在2007年重组了无线互联网广告即“点告”业务部门,裁减了相关的50多名员工,改向盈利能力更强的 “直告”即短信业务,并且收购了十家以上的短信群发公司。业务重心转向短信业务后,无线业务一跃成为分众传媒几大板块增长率之首,2007年创造了4亿元的收益,几乎占分众当年盈利的半壁江山。分众当即对外披露,2008年将让分众无线从集团中拆分出来独立上市,以便从资本市场快速获取更高的利润。

为了使收购来的短信群发公司的收入能合并到分众的报表中,分众和这些被收购方签署了一份“格式化合同”。其中这份合同第18页的第5条第4款“短信和数据通道”一栏显示:“买方和卖方股东承诺,自本协议签署之日起,被收购方公司100%的手机短信(包括短信、彩信及Wap push)通道流量(根据条数计算)应通过分众无线或者分众无线指定的通道发送。”这样,这些公司未来的盈利,都被计入了分众无线的财务报表之内。

合同规定的支付方式是:分众传媒先支付首期款,然后根据被收购公司的实际营收情况分阶段支付,支付的对价款=利润×固定的PE值(双方事先协商好的定额)。这种支付方式依然延续了以前分众收购框架和聚众时沿用的方法(Earnout payment)。

收购好耶网

为了能进入到互联网广告这个分众认为在未来可以帮助自己成长的领域,分众再次选择通过收购该行业的第一名好耶广告网络的方式进入。好耶广告网络成立于1998年10月,是一家集网络广告技术服务、线上营销服务和效果营销服务为一体的专业网络互动营销服务公司。 于2000年初获得国际著名风险投资商IDGVC的投资,在过去的五年里,好耶曾保持了每年超过100%的高速增长。2005年9月,IDGVC与OAK投资合伙基金对好耶投资3千万美金,加快了公司快速扩张其经营规模的步伐。在2007年3月1日好耶网上市前,江南春以高达25倍市盈率,0.7亿现金+1.55亿股票+0.75亿业绩股票方式对其进行收购。随后,以好耶网为平台进行了一系列的网络收购。

根据江南春公开的说法,分众在对手机广告公司的一系列收购中总共支付了将近1亿美元,收购了9家公司;对互联网广告公司的系列收购的成本更为高昂,将近5亿美元,所涉公司也达到7家。

江南春在阐释自己未来战略时曾表示,分众未来打造的是一个生活圈媒体平台,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消费者都能看到分众平台上的内容。―基于这一理念,分众先后收购了分众无线、炎黄在线、好耶、电众传媒、框架传媒、分众网景、科思世通、创世奇迹等10多家公司。美国的资本市场对于这两笔收购都给予了积极反应。股价高涨,从上市之初的17美元,到2006年底时一路高涨超过60美元。分众进行了1:1的股票拆细(或股票分割)。其后为了收购,先后进行了三轮的增发配股。第一轮的增发江南春还进行了认真的路演工作。在随后的二轮增发中,美国资本市场已经开始疯狂,分众的股票成为抢手货,经常出现十几倍到几十倍的超额认购。江南春的商务模式已经完全征服了美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

资本市场于是获得了一个完美故事,这是一个发展空间广阔的分众,股价继续攀升。2005年7月,分众传媒初登纳斯达克时市值仅为7亿美元;两年半后迅速膨胀了七倍,超过56亿美元。短短两年半里,分众收购了60多家公司,股价蹿升到42美元,如江南春所愿,它看起来像是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数字媒体集团”。

收购特点

通过收购消灭/削减竞争

通过收购提高市场份额,从而提高垄断力,提高定价权,削减运营成本

支付方式创新:Earnout payment:分众传媒先支付首期款,然后根据被收购公司的实际营收情况分阶段支付,支付的对价款=利润×固定的PE值(双方事先协商好的定额)。既降低了前期支付压力,又通过后期支付约定把被收购公司管理层整合到利润创造平台上来,降低一次性支付风险。

融资―收购―股价上涨―再融资―再收购―股价上涨-再融资,这是分众后期做加法的主要模式。

满足华尔街预期的收购:EPS自展效应

所谓EPS自展效应,是指仅仅通过收购市盈率P/E值较低的企业,而不需要从事实质性的生产和营销,就可以使公司的EPS魔术般地增长的现象。

[例子]假设A公司为主并企业,B为目标企业,A公司发行2 000万股普通股按1:2的比例交换B公司的全部股票;A、B有相似风险水平;二者所经营业务毫无关联,合并不会产生协同效益。

合并后A公司的EPS=7000/12000=0.583(元)。按照16倍的市盈率(假设收购后A的市盈率不变),股价应为9.328元,比每股8月上涨1.328元,该笔收购给该公司带来的股价增长率为16.6%。

这种会计数字的游戏在美国企业成形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第三次浪潮中,并大肆流行。其目的在于为了能够运用高估的股票作为兑价支付手段,减少现金支付,其核心就是以高市盈率企业收购低市盈率企业,以获得由于财务上的溢价而带来的股价上涨,和因此形成的股价套利。会计数字的自展效应几乎不需要任何实质性的经营管理,只是依靠高市盈率企业公司(被高估的公司)收购低市盈率公司(被低估的公司),只要合并后公司的市盈率没有跌到收购前的市盈率之下,该笔收购就能推动合并后公司股价的上扬,从而创造套利的可能。这种由于收购导致股价的评价发生变化,形成资本市场的股价预期效应,推动了收购方努力寻找被资本市场低估的资产,即买便宜货,以获得套利空间。

当然,这个会计数字游戏的故事在美国20世纪50~60年代存在,是因为那个时期美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并不完善,内部信息交易频繁出现。为了提高企业的市盈率,形成资产价值的高估,各种虚假信息和盈余操纵盛行。美国后来进行了严格的立法限制,1969年税制改革法案结束了某些会计操纵手段支持股价的滥用,导致1969年后市盈率游戏不再适用。同时终结了美国的第三次并购浪潮。

传媒公司的盈利模式篇6

内容制造者

与大多数电子杂志厂商做渠道分发平台不同,程虹选择了做内容提供商。

Gogosun目前主要提供两种类型的产品,一种是与企业合作,为这些企业制作多媒体杂志来盈利;后者主要面向最终消费者提供介绍电视节目的多媒体杂志。

程虹对Gogosun的定位是提供宽带多媒体信息导航产品服务。但其自有内容只有一种,即《阳光卫视导航》杂志,该杂志也是Gogosun盈利的“主要来源”。这本杂志每周出一期,每期大约120页左右,面向普通消费者家庭,提供多媒体电视内容节目指南和资讯。

Gogosun公司副总经理李琼告诉记者,为提供准确内容,该公司签约了国内500家电视台和频道,每周从这些频道中选取重点内容制作成电子杂志派发给自己的用户。

在这些杂志的受众人群中,25岁左右的年轻女性占了多数,“用户中第一次阅读该杂志时间大约为30到40分钟,之后主要以简短翻阅为主。”李琼介绍。

成立Gogosun之前,程虹和李琼都曾是证券之星网站的管理者,上百万的免费用户并没有让他们感到兴奋,因为那些用户并不能产生实际的现金收益,相反,拥有几十万收费用户的金融界网站却率先成为纳斯达克的上市企业。

记忆犹新。在选择进入新的领域之前,程虹率领创业团队考察了电子杂志市场,他发现很多电子杂志依然通过证券之星的传统免费模式发展用户,并把平台渠道建设作为潜在盈利方式,收费性杂志在这个新行业并不多见,长达一年的慎重考虑后,程虹决定走一次金融界的“老路”:从第一个用户开始,就要收费。

“这本杂志并没有采用通常的免费发行方式,而是采取了订阅发行,普通版每年的定价为98元,VIP版为每年228元”。

2005年8月,Gogosun成立,3个月后即实现了盈利。员工人数也从7个扩张到几十个,但盈利的收益却并不是来自订阅用户,而是基于收费杂志发现的一种新型盈利模式。

像卖快速消费品一样卖杂志

因为认为Gogosun的产品更像是快速消费品,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媒体杂志。

程虹为这种新媒体引入了快速消费品的营销模式,并抛弃了以往多媒体杂志免费提供下载,依靠广告和增值服务来盈利的传统模式,在全国多个省市设立经销商,吸引一些大型企业发展团购。

很快,来自北方的一家啤酒企业对于Gogosun的产品表示了兴趣,并决定团购1亿元该杂志产品,这一点也让程虹措手不及。

据Gogosun一位高层介绍,与啤酒企业的合作模式具体为:Gogosun为该啤酒企业的提供2000万张点卡,啤酒企业为其VIP用户免费提供该点卡,VIP用户可以凭点卡下载为期两月的《阳光卫视导航》。

“2000万张点卡由该啤酒企业埋单,啤酒厂商因为使他的VIP用户体验了一次与众不同的杂志内容而区别于它的竞争对手。”

随之而来的合作企业还包括食品、保险、地产等领域巨头。

面对越来越多找上门的企业,程虹事后总结的原因是,公司的产品为对方的用户带来了更多增值体验,使其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而这种所谓的增值体验即来自公司特有的内容。

与其他公司只有五六人的制作队伍相比,Gogosun在制作上的投入有些骇人听闻:光是文字编辑就有十几人,同时有数十人的影音制作队伍、图片编辑队伍,还有若干专业的作曲家、音乐制作人、配音演员等,内容方面的人员数目超过200人。

Gogosun的产品制作过程更像是一条流水线。

虽然Gogosun的员工人数已经从最早的7人扩充到现在的近300人。但程虹却一再感到公司人手的短缺。为进一步扩大内容制作上的实力,程虹计划在国内五个城市中选择一处建设全球最大的多媒体制作中心,并再招收400人的专业内容制作队伍。

像所有的电子杂志厂商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一样,Gogosun获得了软银(中国)总计2000美元的风险投资。

传媒公司的盈利模式篇7

[关键词] 在线音乐 数字出版 盈利模式 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6-0078-05

Research on the Profit Models of Online Music Publishing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Xiao Yang Xie Hongyan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School of Media and Desig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Abstract] American online music publishing profit models show a situation of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which contains the paying for download model, the subscription model and the streaming media service model. Chinese online music publishing has basically formed a profit system of paying for download, advertising revenue, music value-added service, online performance and cross industry derivatives models.But the leapfrog growth of user scale have not been effectively transformed into industry profit yet. So the key of Chinese online music publishing profit model is that we should strengthen music copyright protection, adjust the industry policy support, establish the cascade payment system,guide the concept of paying,extend the industry chain and achieve a win-win cooperation across industry.

[Key words] Online music Digital publishing Profit model Industry chain

在线音乐作为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分支,与无线音乐并肩引领着音乐的数字革命和数字娱乐的未来。文化部《2013中国网络音乐市场年度报告》(以下简称《2013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网络音乐用户4.5亿,收入74.1亿元,其中在线音乐收入43.6亿元,无线音乐市场规模达30.5亿元[1]。而2006年在线音乐产业收入仅为1.2亿元。在线音乐产业整体趋好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其仍处于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主导产业的末端地位[2]。庞大的用户市场与非对称的收入落差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即在线音乐产业盈利模式不成熟。本文在观照美国在线音乐出版盈利模式的基础上,梳理中国在线音乐出版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剖析构建在线音乐出版盈利模式的关键点,为在线音乐出版未来的稳健发展提供借鉴。

1 美国在线音乐出版盈利模式三足鼎立

美国处于全球在线音乐出版市场的领导地位,2013年在线音乐以占全美音乐行业收入超过六成的比重跻身音乐支柱产业。美国在线音乐产业收入以下载付费型音乐(包括单曲、专辑)为最高(如表1),其次是付费订阅音乐和流媒体音乐服务,它们构成美国在线音乐出版的三种代表性盈利模式。

表1 2013年美国在线音乐产业收入统计表(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RIAA. 2013 Year-End Industry Shipment and Revenue Statistics[R]

注:SoundExchange是美国一非盈利性版权管理组织。

1.1 下载付费模式:以版权制度健全和正版消费习惯为基础

下载付费模式是音乐用户通过专属在线平台下载数字音乐以获取永久使用权并支付给服务提供商一定费用的交易模式。美国音乐版权保护制度的健全与音乐用户的正版消费习惯奠定了iTunes、Amazon MP3的成功。

苹果iTunes在线音乐商店起初以单曲0.99美元的价格出售正版数字音乐,相比CD、磁带等传统音乐出版物费用低廉,易受音乐爱好者青睐,且下载后可以离线使用,不受网络流量限制。iTunes模式的核心在于良好的产品推广和独特的数字权利管理系统,可以遏制P2P技术下大肆的复制和传播行为对版权人利益的影响。2009年初,苹果公司调整iTunes音乐的统一定价,赋予唱片公司对音乐的灵活定价权,形成新歌上调至1.29美元、普通歌曲仍然保持0.99美元、部分老歌下调至0.69美元的梯级定价模式。苹果公司还获得了唱片公司同意其销售不使用数字权利管理技术的音乐产品的优待。

亚马逊的Amazon MP3音乐商店2007年上线,与iTunes的歌曲绑定硬件模式构成鲜明的竞争关系。它的单曲售价为0.89美元至0.99美元不等,以没有数字权利保护的MP3音乐格式提供给用户付费下载,用户可自由选择设备播放这种开放格式的音乐。2013年1月亚马逊推出专门针对苹果公司iPhone和iPad touch的HTML5 MP3网络商店,以云服务Cloud Player应用突破硬件限制的瓶颈,刺激苹果用户从亚马逊音乐商店消费更多产品。

1.2 付费订阅模式:自定义服务和扩大试听权

付费订阅模式是音乐用户每月缴纳一定额度的费用,即可在线收听海量的高品质音乐,并可以享受根据自己喜好订阅类型音乐、建立专属音乐播放列表的自定义服务。付费订阅不拘泥于让用户拥有音乐产品实体,表面上其音乐的收听选择权扩大了,性价比提高了,但该模式不能下载音乐,用户仅具有试听权,没有获得音乐的使用权。付费订阅模式依托流媒体技术灵活地舒缓了音乐版权的束缚,从音乐享受的本质上创新了音乐用户需求,以在线订阅试听的形式改写了音乐下载的传统模式。

成立于2001年的狂想曲公司(Rhapsody)是美国第一批提供包月制在线音乐服务的厂商。2011年它收购百思买旗下的纳普斯特(Napster),当年包月用户即突破百万。狂想曲公司提供30天免费试用期,之后每月支付9.99美元即可享受无广告的音乐订阅服务。瑞典音乐服务提供商斯波提法艺公司(Spotify)于2011年登陆美国市场,以付费用户的订阅收入和免费服务的广告收入作为主要营收。2013年5月、2014年3月公司先后收购途尼勾(Tunigo)和艾蔻奈斯特(The Echo Nest),满足了用户根据音乐类型、自身心情建立播放列表并与他人分享的社交需求,月活跃用户数达2400多万。斯波提法艺公司的用户可通过脸书(Facebook)获取好友音乐列表,也可使用其“分享我的播放列表”功能(ShareMyPlaylists)订阅陌生人或名人的音乐列表。法国在线音乐分享网站狄泽(Deezer)在美国采取与脸书等运营商合作交叉销售服务的途径建立稳定的销售收入和获得额外付费订阅收入。

阿迪欧(Rdio)也是付费订阅模式的追随者,被称为个人的点唱机,用户每月花费4.99美元即可在网站上收听音乐;如要下载音乐,用户需选择每月9.9美元的套餐。流媒体音乐订阅服务提供商节拍音乐公司(Beats Music)专注于精准定制和音乐发现功能,不提供免费产品和服务,摆脱了广告盈利模式的束缚。2014年1月,仅四个月即被苹果公司收购,年订阅费随即下调至99.99美元。尽管付费用户规模仅11万人,节拍音乐公司耳机的品牌和时尚体验带来的软硬件层面相辅相成的潜力和空间,是苹果选择它的一个重要因素。

1.3 流媒体服务模式:免费流式音乐服务,以广告支撑业务

流媒体服务模式与付费订阅模式密切交叉:付费订阅模式是广义流媒体服务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狭义的流媒体服务模式指流媒体电台服务,以及非订阅型按需流媒体服务中依托广告支撑业务的免费流式音乐服务。潘多拉(Pandora)、天狼星卫星广播公司(SiriusXM)、优兔(YouTube)、维沃(Vevo)和斯波提法艺公司广告业务等是美国流媒体服务模式的代表。

潘多拉是一家拥有超过7500万用户的独立网络电台[3],2014年第一季度,根据美国会计准则(GAAP)其总收入1.943亿美元,其中广告收入1.406亿美元,占据收入构成的主导地位。潘多拉网络电台提供展示广告、音视频广告等多平台广告产品,并实施精准用户推送的广告策略,巩固其在美国流媒体音乐服务市场遥遥领先的地位。天狼星卫星广播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纯音频娱乐公司之一,也是美国最大的订阅型媒体公司之一,用户规模2580万,提供72个商业免费音乐频道。iHeartRadio以免费的数字广播为用户提供音乐一站式服务,听众可从拥有超过1800万首歌曲和45万名艺术家作品的目录中挑选创建个性化的音乐站,通过电子邮件或脸书登录属于自己的音乐电台。苹果公司2013年推出iTunes Radio服务,用户数迅速攀升至2000万以上。用户需以收听广告为代价来体验其所提供的基于互联网的免费流媒体广播服务,否则需订阅iTunes Match服务来享受无广告的iTunes Radio服务。此外阿迪欧、狂想曲公司和斯波提法艺公司等付费订阅服务商也纷纷提供免费加广告式的电台类服务吸引新的音乐用户。

谷歌旗下的YouTube免费开放流媒体服务依靠海量用户规模在音乐MV中插入广告来实现创收。谷歌和环球音乐、索尼音乐合资建立的音乐视频网站维沃也是依托广告营收,其独立用户访问量超过3575万[4]。借助创建脸书的个性化播放列表和清新的用户体验,维沃网站月均音乐视频浏览次数接近35亿次,主要流量来自YouTube的整合,广告收入需与谷歌分享。

美国在线音乐出版市场伴随着愈来愈多的重量级竞争者参与其中,凸显出山雨欲来的不确定感。产业领跑者们在适时调整盈利策略,因此往往一家公司多种模式并存,免费与付费并存;另一方面,则不得不思考音乐服务的同质化问题,在单纯的流媒体音乐服务基础上扩展应用,发挥开发者社区的潜能。

2 我国在线音乐出版盈利模式的多元化体系

我国在线音乐出版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MP3品茗街、九天音乐网、中文音乐星空等一批早期的音乐站点提供内容丰富的MP3格式音乐下载服务[5]。2000年前后,网易MP3搜索、KURO、网蛙音乐等相继上线,终因版权纠纷、付费模式受阻等原因黯然退出市场。时过境迁,在线音乐发展了二十多年,市场涌现出一听音乐、百度、豆瓣、多米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网易、MixRadio、腾讯、虾米等一大批拥有合法资质的在线音乐服务商,但版权纠纷、规避版权风险、无线音乐商机一直萦绕着在线音乐市场,盈利模式问题始终没有完全解决。

与美国相比,我国在线音乐出版存在行业规范缺失、盗版猖獗、免费音乐背后的收费机制先天不足等诸多根深蒂固的问题,但也基本形成了下载付费模式、广告创收模式、音乐增值服务模式、在线演出模式和跨行业衍生模式的盈利体系。

2.1 下载付费模式

下载付费模式原本是顺应市场的最基础的销售方式,但在我国从免费到付费下载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早年的在线音乐市场尝试过付费模式,但盗版网站音乐上线快,时间差让盗版网站反而生存下来。如今在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免费下载音乐网站的环境下,付费会“逼走”用户成为在线音乐出版商顾虑的首要问题。

虾米音乐、百度音乐、QQ音乐、酷狗音乐等知名音乐网站是国内试行在线音乐全面下载收费的破冰者[6]。虾米VIP会员15元包月可下载100首MP3并可在线享受320Kbps高音质音乐试听服务,包年120元可享受1500首MP3下载和高品质试听服务,自2014年1月2日起,对于音乐人自主定价且设置“仅虾币”下载的歌曲用户需通过虾币购买下载,其收益全部归于音乐人,以此保障虾米音乐人的利益。百度音乐普通VIP包月费用5元,可享受320Kbps的高品质MP3试听、下载和精彩线下特权;白金VIP会员费每月10元,可独享FLAC无损音乐下载、音乐盒去广告等更多服务。QQ音乐绿钻用户包月费10元,拥有音乐特权、演唱会特权、游戏特权和身份特权四类音乐尊享服务,可批量下载FLAC和APE无损格式的超品质音乐。付费下载模式通常会提供会员用户与免费用户差异化的音乐服务和内容,且包月付费相比单曲或专辑下载付费经济实惠,易被音乐网站和用户所接受。

2.2 广告创收模式

广告创收模式是目前国内多数在线音乐服务商的主营业务模式,以免费提供在线音乐试听和下载,增加网站点击流量,吸引广告商合作分成实现盈利。部分网站的广告创收占据网站总收入九成以上份额。广告创收模式是付费下载的伙伴也是对手,在线音乐服务商面临着是先要钱还是先要用户的抉择和博弈,但多数情况下两者并存。

一听音乐的定位是免费在线音乐第一站,依靠网站用户点击量和注册会员数量吸引企业广告投放,以音乐载入前后插播在线广告的形式获取广告费以维持运营和盈利。百度尽管提供免费的音乐流媒体服务、扩展的云存储空间和高品质音乐的付费服务,但大多数百度音乐用户选择免费,接受网络广告支持模式。

2.3 音乐增值服务模式

音乐增值服务常与下载付费模式捆绑在一起,在线音乐服务商除了提供付费会员下载服务外,还有若干差异化的增值服务[7]。如酷狗音乐VIP用户除了享受超大云歌单和VIP加速下载特权外,还可拥有VIP专用客服、演唱会优先抢票和酷狗VIP专享繁星网专属座驾等一系列特权服务。

2.4 在线演出模式

在线音乐演出板块是我国在线音乐市场收入的强劲增长点,已成为我国在线音乐市场的主要盈利模式。《年度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在线演艺市场收入达36.7亿元,占在线音乐市场规模的84%。在线演出模式表现为卡拉OK、唱歌比赛和线上音乐会等形式,是音乐周边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欢聚时代(NASDAQ:YY)是国内最早的在线演艺企业之一,其核心业务YY语音注册用户数超过3亿,VIP会员拥有排队优先的等级特权、尊贵图标的炫耀特权、等级加速的基础特权和会员表情的实用特权等多项特权。YY音乐致力于打造国内最大的在线表演平台,为有才艺的表演者们创造“追逐艺术梦想”的机会,频道所有者可签约主播,主播在频道内上麦演唱,偶像业绩达标还可将账户中的蓝钻提现并申请官方超级偶像资质。六间房()是国内最大的视频互联网社区,日均用户覆盖数1000万,热门活动包括嗨唱家族房、天音唱团、幸运新主播、放声SHOW唱等,为爱唱歌的人提供展示和证明自己的舞台。此外酷狗的繁星网、酷我的酷我K歌、天天动听的天天秀场也纷纷涉足在线演出模式。

2.5 跨行业衍生模式

跨行业衍生模式是围绕音乐的衍生产品和相关服务,融合在线音乐与其他领域行业的内容和技术需求,提供音乐产品的二次应用和增值的创收模式。跨行业衍生模式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在线音乐盈利模式的必然产物和发展趋势。

目前在线音乐与游戏、电子商务已有衍生合作业务。游戏商通过购买音乐使用授权将音乐加载到游戏中,游戏的运营业绩补充了在线音乐的创收。虾米音乐与淘宝商家建立了付费合作关系:淘宝商家使用虾米的付费背景音乐和购买虾米VIP权益卡赠送买家;虾米独立音乐人为淘宝商家提供软性代言服务,淘宝商家支付的费用全额归独立音乐人所有。可以预见,未来的游戏、电子商务、社交媒体、随身穿戴设备等更多领域会融入在线音乐产品并展开深度合作。

3 我国在线音乐出版盈利模式构建的关键

我国在线音乐出版拥有可盈利的业务模式,也具备盈利的能力和潜质,却一直未能实现全面收益。与美国相比,国民习惯于免费使用海量的网络资源只是影响、制约盈利模式的关键因素中的一个,盈利模式的躯壳亟需充实和深化,才能让跨越式增长的在线用户有效转化为在线音乐出版产业的利润。

3.1 加强音乐版权保护力度,打击盗版和非法下载

加强音乐版权保护力度是在线音乐出版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保证。政府在法律环境层面高度重视音乐版权保护。2005年4月国家版权局和信息产业部颁布《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2010年12月文化部下发《关于集中清理整治一批违规在线音乐网站的通知》,237家音乐网站关停或改行。尽管如此,在线音乐市场侵权盗版、非法链接现象仍然严重,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执行需要深入细化和严谨的后续努力,比如制定有效的在线音乐侵权标准和对应的惩罚细则,研发反盗版和监测非法下载的技术,逐步净化在线音乐出版市场。

在线音乐服务商自身需提高版权意识,与唱片公司等内容提供商的合作规范化,支付相关费用以获取在线音乐产品版权,并根据在线音乐收益合理、透明地分成。部分在线音乐服务商推出“数据来源于用户P2P共享,本公司不提供任何音乐文件”等声明来回避版权问题,坚守免费策略,是严重的短视行为。免费和版权原本是互不矛盾的话题,美国在线音乐出版便是鲜明的佐证:免费是交易策略的表现,版权是音乐产品的属性和本质。国内非法免费下载在短期内较难根除,但付费下载正版音乐必将成为未来在线音乐市场的重要力量。

3.2 调整产业扶持政策,促进主导产业均衡发展

在线音乐居于数字出版主导产业的次要地位,更需要配套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在线音乐市场的发展有赖于重点企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也有赖于政府宏观调控和制度环境的营造。

2013年8月文化部《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内容自审管理办法》,组织编写《网络音乐内容审核工作指引》并建立培训师资库与题库,放权在线音乐经营单位进行内容自审,加强自主管理和自律,推动了在线音乐市场管理思路和方式的改革,以及产业制度的健全和优化。后一阶段政府需要进一步组织和协调市场,以指引、协商与合作等形式来促使在线音乐企业的行为符合产业政策目标要求,获得与数字出版主导产业均衡一致的持续、高速增长。

3.3 建立梯级付费制度,付费与免费模式并存

付费下载音乐对于国内用户群现状而言暂时显得有些急功近利,主要是在线音乐的付费标准、付费机制、利润分配等相应制度尚未健全,且各在线音乐服务商的资源禀赋和业务定位不同。付费和免费并存的关键是内容的差异化,可以按照音乐音质和配套衍生服务的高低、多少来区分付费机制,推出不同等级的VIP会员。

梯级付费制度是在线音乐服务商兼顾付费、免费两种发展模式,减轻运营风险的有效途径,但也对企业的内容分级和优质加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毕竟用户不会为粗糙的内容和服务买单。梯级付费还可以实现在线音乐细分市场的差别定价,提高音乐的使用效率,缓解运营平台的带宽压力。苹果iTunes在线音乐商店梯级定价模式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3.4 加强用户付费观念引导,规范用户由免费向付费转移

中国为音乐付费的时代已经来临,这既是原则问题,也是必然举措[8]。伴随互联网和免费文化成长起来的一代缺失了健全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健康的消费心理。在线音乐产业需要引导在线用户从观念上转变消费行为方式,改变无偿占有内容的习惯,建立尊重知识劳动的付费诚信。如同当年购买传统的磁带、CD等音乐出版物一样,在线音乐也是需要购买使用的。引导和规范在线音乐用户由免费向付费转移需产业层面协同推进:一是重视和应用在线知识产权技术创新,佐以相应惩罚措施,约束用户付费行为,建立相应的规范和理念;二是建立完善、便捷的支付体系、付费渠道。无线音乐由于移动、联通和电信运营商的封闭式平台收费和简易的支付手段,用户的付费习惯被自然养成。用户愿意为彩铃和铃声下载买单,为何不能为在线音乐买单?在线音乐产业需审慎比较、分析无线音乐的成功启示。

3.5 延伸产业链,跨业态合作共赢

在线音乐出版的盈利和发展需要企业个体行为之上的产业宏观拓展,以延伸产业链向大文化、IT等领域跨界合作,争取更多更广的业务机会,最终以复合型产业结构分解音乐产业发展和转型的生存压力。为此,首先政府须重视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的投入、监管和评价机制,发挥集群战略在整合在线音乐产业链中的孵化、引领和极化作用。其次,保障全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在线音乐全产业链各环节需建立科学的利益标准和对话机制,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服务提供商、硬件生产商等各取所需、合理分成,维系产业角色参与的积极性。再次,衍生新的媒体业务。在线音乐作为多媒体图文声像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与电子书(含有声书)、广播电台、电视电影、演唱会、游戏、社交媒体等领域融合可以建立完美的商业价值渠道。

跨业态共赢是缓解我国在线音乐产业转型阵痛的希望,旧秩序的击碎和新的市场强者将由此而生。在美国,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等电信运营商涉足家庭音乐套餐服务;在英国,2013年著名的在线音乐公司啦啦(rara)与宝马共同推出欧洲第一款车内集成的音乐点播流媒体服务,装配在全欧洲市场几乎所有新型宝马汽车上,创新了车载音乐流媒体市场模式。啦啦首席执行官杰斯・贝尔宣称,汽车工业是数字音乐产业未知领域的最后堡垒之一[9]。中国在线音乐产业的下一个堡垒是谁?我们拭目以待。

注 释

[1]周志军.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在线演艺强劲发展[N].中国文化报,2014-04-11(6)

[2]肖洋.数字出版产业的主导产业选择与实证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3(9):86-88

[3]Pandora. Pandora Reports Q1 2014 Financial Results[R].2014-04-24

[4]comScore Video Score Releases April 2014 U.S.Online Video Rankings[E]. http:///Insights/Press_Releases/2014/5/comScore_Releases_April_2014_U.S._Online_Video_Rankings.2014-05-21

[5]王晨昀.音乐风景线[J].上海微型计算机,1999(49):25

[6]亚文辉.全面收费难推行,网络音乐该靠什么盈利[N].中国文化报,2013-07-05(6)

[7]宋永全,魏玉亭.数字音乐出版传播特性与商业模式[J].中国出版,2013(14):27-29

[8]IFPI.IFPI Digital Music Report 2014: Lighting Up New Markets[R]. 2014-03-20

[9]Richard With BMW Launches European In-Car Streaming Service [E/OL].[2013-05-22]http://billboard.

com/biz/articles/news/digital-and-mobile/1563141/raracom-with-bmw-launches-european-in-car-streaming

传媒公司的盈利模式篇8

从2004年广电总局制定《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

列扶持政策后,我国原创动画从年产2万多分钟,迅速提升到去年的年产22万分钟,而且推出了像《喜羊羊与灰太狼》那样超人气与财气的国产动画片。就目前的发展规模而言,我国已毫无疑问地进入世界动画大国。但从综合实力看,我们与美、日等动画强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中国动画已形成多种盈利模式

在目前的政策导向下,动画产业可以说不缺关注和投资,但动画产业效益仅靠投资拉动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清晰的盈利模式。

为更好地研究中国动画产业的盈利模式,中国动画学会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合作进行了专项调研。

调研显示,我国动画企业整体继续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企业的固定资产、销售收入、利润等指标均稳中有升。从固定资产来看,2010年我国动画企业固定资产均值约为403.07万元,较2009年增长0.46%;从销售收入来看,2010年我国动画企业销售均值约为3836.21万元,较2009年增长21.68%;从企业利润来看,2010年我国动画企业年平均利润约为640.34万元,较2009年增长15.12%。截止2011年9月的调研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盈利性动画企业是调研企业占73.60%,较2010年同比增长2.25%;盈利平衡的动画企业占8.99%,同比减少1.12%;亏损的动画企业占17.42%,同比减少1.12%。同时发现,我国年利润超1000万的动画企业仅占调研企业15.38%,较2010年增长6.28%。这说明我国动画企业规模在不断壮大的同时,企业盈利能力仍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过调研发现,国内已有一批动画企业以动画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为突破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盈利模式。

一是原创动画驱动型。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动画创意为核心驱动,经过创意形成故事、形象和动画片,然后发行播出,并向音像、图书、玩具等各种衍生产品阶段的产业链下游拓展,逐渐覆盖整条产业链,实现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盈利。这种模式在原创环节十分关键,创意能否通过故事情境、人物塑型等,最终形成被市场接受和认可的形象,决定了该模式的成败。调研数据显示,这类模式占全部调研企业的61.23%,这标志着我国动画企业正在由“代工时代”逐步过渡到“原创生产”时代。广东原创动力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

二是品牌授权型。这种商业模式主要是以动漫品牌的授权与管理为核心驱动,通过品牌授权经营,提升和扩大动画形象的生命力与市场范围,为向动画片投资制作与发行、形象授权交易、产品衍生开发等产业链的上、下游发展提供动力。对于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来说,品牌授权能够起到延续作品生命力、提升形象知名度、维系产业链稳定发展等关键性作用。调研发现,广州艺洲人等部分动画企业已成功确立了品牌驱动型的模式,占12.92%,这说明我国动画企业逐步看重品牌对于企业生命力延续的重要作用。

三是渠道驱动型。调研显示,这种模式占调研企业的12.36%。其最大特点在于,从产业链中间的渠道环节入手,将重心放在渠道上,主要通过播出、等形式,一方面向产业链上游的原创产品和创意衍生品领域进行助推;另一方面向产业链的下游开拓分销渠道,从而贯通整条产业链。这种商业模式主要以卡酷全卡通为代表,以动画卫星频道为核心,辅以连锁和加盟动漫形象产品商城等产业渠道建设,形成了上有原创动画,下有销售渠道的“三点一线”的发展模式,在业内已形成了明显优势。

四是衍生品驱动型。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动画衍生产品为核心驱动,从产业链下游的衍生制作环节切入,向上游产业链发展进入原创领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这类企业一般是从其他相关产业领域发展而来,通过生产制作动画衍生品逐步打开市场,进而向产业链源头的原创环节拓展,生产自己的动画产品。调研发现,有6.74%的企业形成了这种模式,其中,以主题公园发展而来的企业占这种模式的16.67%,主要以广东奥飞、深圳华强为代表。

五是新媒体驱动型。这种模式主要以新媒体内容与渠道为发展动力点。随着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的迅速发展,网络、手机等新媒介以其便捷、个性、受众广等明显特点,为新媒体动漫创造了天然的发展空间。在当前有利的发展环境中,通过各类新媒体渠道生产传播动画产品已成为一种全新的盈利模式。调研数据显示,已有2.25%企业成功运营了新媒体动漫这一全新发展模式。

六是代工养原创型。这是一种以“加工”为初始盈利的传统模式,通过“代工”走上“原创”之路。由于原创动漫的投资成本大、收益慢,采用这种商业模式在承接外包的同时,可以用“打工钱”补贴原创,可以用代工中学到的经验发展原创。这也是一些动漫企业起初的普遍做法,江通动画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调研显示,目前仅有2.81%的企业停留在代工为主的发展阶段。同时,调研还发现,以原创为主的企业中仍由71.38%从事代加工内容,以代加工反哺原创生产依然是现代动画企业的典型生存方式之一。

上述各种模式都是中国动画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自发产生、经历了时间考验的典型模式,是值得业界学习、借鉴和研究的案例。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动画产业在短短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的企业还没有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盈利模式,盈利难依然是制约中国动画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研究分析和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

创新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模式,首先要学习和借鉴日本、欧洲、美国等比较发达的动画产业的相关经验。外国动画产业主要有三种典型的发展模式: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开始了一种新的制作委员会的模式,即由投资商、广告商、出版社、电视台、制作公司、原作者、发行公司等相关人员或机构组成一个影片制作委员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这种方式虽然让每个成员单位分得的收入有所减少,却大大降低了每个单位所承担的风险。

制作委员会模式本质上并不是一种盈利模式,而是一种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的权益分配模式。制作委员会汇集了影片传播和盈利所必须经过的各个环节的代表,把所有人都变成利益相关者。大家为了这部影片的成功而协同工作,风险的降低也就等于是让影片盈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一些玩具厂商在参加制作委员会的时候,往往会在影片策划时就向制作公司提出建议,增加某个人物、场景、道具或者宠物等等,以方便其推出后续衍生品。这种后期渗入前期的做法让影片的市场开发更具有针对性,这比影片制作完成后,再单纯授权给玩具厂商进行玩具开发,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美国尤以动画电影见长。去年美国票房排名前10位影片中,有6部都是动画电影。美国动画电影之所以能一次又一次席卷全球市场的原因就是高投入、高制作、高产出的“高概念”模式。构筑“高概念”的核心是高投入,可以说没有高投入就不会有“高概念”。因为只有投入高了,才会有大导演、著名影星加盟,影片的技术特效才能制作得尽善尽美,影片的宣传推广才能铺天盖地。美国“高概念”动画电影的背后其实是大资本的推动,和日本制作委员会抱团取暖式的降低风险方式不同。当然,对这种模式我国动画业者也不能盲目效仿。

欧洲动画既没有美国的“高概念”动画电影,也没有日本建立在强大漫画产业基础上的电视动画,但是欧洲动画却在自己的小环境下生存得很好。这得益于其预售体系的完善。欧洲动画片在初期一般都会先制作一部样片,参加戛纳、昂西等电视节目交易展或者动画展,如果获得投资商的青睐和播出商的首肯就继续制作。一部构思精巧、造型新颖的动画系列片,往往能得到欧洲多个电视台的买单,有了预售款再进行制作,风险可谓降到最低。

在完善的预售体系下,如果一部动画系列片获得了市场的认可,电视台会找制作公司继续生产一至两季续集。如果市场反响不好,电视台也会停止投资续集的制作。对于动画公司而言,预售体系保障了其资金链的良性循环,也让动画企业拥有可靠的盈利模式。

除了上述三种在日本、美国和欧洲典型的盈利模式以外,近年来我们还观察到外国动画产业发展模式的一些新趋势和新走向。第一,合作共赢。投资方可以和创意方分享版权,大公司也愿意和小公司分享版权。只有合作,才能共同把市场需求刺激起来,使得双方的利益最大化实现。第二,注重新媒体领域的发展,跨媒体运营。以手机、网络、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动画播出渠道和盈利渠道备受关注。第三,虚拟化。虚拟动画工作室、虚拟动画节、虚拟主题公园相继诞生,展现出其在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

更新经营管理理念

在借鉴外国动画企业先进经验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经营管理理念,让自己的理念更适应现代动画产业发展的需求。

首先,要更新牵引力理念,明确动画产业的盈利最终要靠消费市场,而不是政策市场或者投资。“十一五”期间,我国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鼓励原创动画的发展,但是客观上也造成了一些原创企业把精力集中于打政府关系、吃政府补贴、靠政府投资生存的状况。中国动画想要构建清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一定要从政策拉动、投资拉动,转向到消费拉动上来。要多考虑消费者的喜好,多考虑受众的需要。

其次,要更新文化理念,明确动画产业的盈利不只要靠动画公司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全民懂动画、爱动画、看动画、消费动画的文化氛围。日本、美国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只有在一个动画能成为全社会都认同的大众文化的环境中,动画产业的市场空间才能真正打开。今后,除了不断推出优秀原创动画作品以外,还应配合政府完成公民动画文化观的建设工作。

再次,要更新竞争理念,明确动画产业的盈利将主要来自于差异化的良性竞争而不是同质化的恶性竞争。事实证明,差异化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市场,让文化创意产业发挥真正的魅力;而简单模仿的同质化,只能让所有人把路越走越窄,把一个优秀的创意做烂,做废。

动画企业建立自身的盈利模式,最核心的观念是创新。复制已有的模式不一定能成功,只有围绕市场、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围绕动画的运营规律,不断创新,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创造属于自己的盈利模式。

上一篇:如何办理失业险范文 下一篇:常见的绿色建筑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