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动因

时间:2022-08-14 03:02:56

传媒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动因

网络传播正在逐渐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流,其特征在于它已经成为“融媒”,我们不能再以固定空间为衡量标准来看待现在的传播形态,网络融合了原有的各种传播形态和传播渠道,同时且共同发生着作用,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融合,传播方式和时效也与传统时代完全不同了。例如,微博客同时呈现五方面特征:任何人、随时、随地、任何信息、流动传播。现在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传媒形态而不是具体的传播内容,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世界,改变着社会结构。随着信息技术几何级数迅猛变化和发展,社会也被带动着亦呈现不断的变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网络社会的来临绝非偶然。

这种情形中捧读美国作家伊丽莎白。爱森斯坦历时15年撰写的《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似乎显得历史距离颇为遥远。然而,正是这部砖头般厚重的书,给予我们深刻理解现实网络社会的钥匙。她对15世纪中叶兴起于欧洲的印刷文化做了翔实的论证,让人们思考印刷术作为新型的信息传播技术如何影响处于由中世纪向现代过渡的欧洲,对欧洲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产生了哪些不可估量的影响。现在全球正由印刷文化和电子文化向网络文化过渡,如何理解网络媒介,如何看待网络对社会结构和传播环境产生的影响,这部书在这些方面提供了深刻的理论认识。

这是一部怎样的著作?

这部书可称为传播学巨著,它厚达近千页,集中研究了印刷出版物催生的传播革命。传播学分为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和技术学派,技术学派又称为媒介环境(或媒介生态)学派。媒介环境学专注的焦点之一是媒介这种人造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人类社会、人的心理的长效影响。这本书是该学派的重大成果之一,作者伊丽莎白-爱森斯坦可以视为该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

我们都熟悉雅各布・布尔克哈特关于文艺复兴的专著,材料丰富,但是他的论述中几乎没有提及印刷术的影响。爱森斯坦的这部著作亦是一部论战之作,她与布尔克哈特忽略印刷术相反,对其的批评颇为尖锐。她的论战锋芒还指向了其他研究文艺复兴历史的一批权威作者。该书出版以来,欧洲通史、文化史、技术史、科学史、印刷史、宗教改革史、文艺复兴史的专家争相研究并批评这一巨著,传播学的研究也在争夺这一丰硕的资源。这部书严谨、细密的考据,足以使不同领域的学者得到启发。

附带说一句,书名The PrintingPress as an Change Communications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s in Early-Modem Europe,应该翻译为“作为早期现代欧洲传播与文化变革动因的印刷出版物”。“The Printing Press”如何被翻译为“印刷机”?不可思议。“Early-Modern Europe”中的Modern,就是现代,却被硬翻译为世界上找不到对应词的“近代”。近代是冷战时期的产物,欧洲认识中的“现代”,开始于15世纪末,而不是我们过去认为的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现在我们关于“现代”的认识,正在与国际接轨,我们的观念要与时俱进。审视印刷出版物的社会影响力

这部书论述的时代背景为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正由意大利启蒙诗人彼特拉克的个人影响,蔓延至整个意大利和欧洲大陆,宗教改革紧随其后,冲击着欧洲旧势力的思想围墙,启蒙运动、科学革命呼之欲出。它们的接连涌现获得了大多数历史学家的注意,而背后推动这些行动和思想因素却长久地被忽视了,即印刷出版物。爱森斯坦将印刷术看作是欧洲现代史发展的重要动因,从各种不同的学术视角进行了完备的论述,她认为,印刷出版物促成了这些变革,并对欧洲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世纪的马克思就认为,印刷术是“最伟大的发明”。他写道:“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广泛的杠杆。…‘封建制度甚至随着个别发明,例如印刷机而没落了。”

随着印刷术的出现,西欧开始由手抄书文化向印刷文化过渡。印刷术的发明不仅带来了文化的普及,还带来了社会形态的变革。恩格斯认为:“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商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不仅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写字的状况,而且也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的教育的状况。”大批宗教书籍、记事性小册子以及印刷新闻纸的出现,使得中世纪僧侣阶层垄断的文化得以迅速传播到世俗社会,新思想的涌现成为无法遏制的潮流。聆听型公众向阅读型公众的转变,使得原先隔离在知识和权力之外的平民开始向公民转变,为之后的政党政治奠定了民众基础。社会结构在印刷术发明后出现重大变动,知识占有和信息传播由特权阶层向社会下层转移,为之后“公共知识”、“公共教育”的出现提供了充分条件。

着眼于印刷出版物对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作者论证了印刷出版物对文艺复兴运动起到了推动和放大作用。印刷术的出现加速了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扩大了精神产品的影响力。人们思想传播方式的转变,导致高层次的批评和现代主义的产生,进而引发了宗教改革,冲击着欧洲旧的封建势力。在自然科学领域,知识的交流和开放成为了当时的潮流,古籍的传播促进了现代科学的向前发展,学者之间的知识探讨和学术发表,尤其与印刷术的推广相关。同时,大量的书籍和文献得以批量复制,使得艰涩的拉丁文专业知识被越来越多的通俗语书籍替代,平民和学者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产生了公共知识。而这些知识交流和信息共享反过来促进了现代科学的发展。

另外,在印刷出版物的刺激下推广的新教,也带有浓厚的印刷术影响痕迹――它是一种“书本宗教”,激励教徒识文断字,自行阅读和思考,使之遵从准确行为准则的书籍,形成由书本灌输的健全的基督教道德观。

从传播学技术主义学派的观点出发,这部书将以往研究欧洲中世纪变革中被边缘化的重要因素――印刷出版物引入了人们的视野。通过对印刷出版物的重新定义,对其基本特征的重新诠释,促使传播学者以及对传播学感兴趣的读者重新审视这段传播史,确立印刷术在15世纪中期至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地位。

如何看待网络媒介的兴起

既然印刷术这种媒介形态对社会变革有如此大的影响,替换为网络呢,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思路。媒介形态可以作为一种衡量标志,考察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渐渐变小,人们已经习惯于通过门户网站浏览新闻,通过社交网络聊天交友,通过博客、微博客发表和分享意见,通过流媒体网站观看视频……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网络时代的到来,有可能形成社会开放和流动的传播系统。它没有地域或时间的限制,只要有网络,就可以随时了解网络平台上的所有信息。同时,它可能会削弱群体差别所造成的壁垒。至少形式上,网络中人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信息和意义交流的。

网络传播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使得信息和意义的流动构成了现代社会结构得以维系的基本要素。公众受益于双向传播,公众不再只是单纯地阅读和接受信息,他们通过这种新的媒介开始尝试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与人分享。原有的精英阶层对舆论的控制力削弱,公众的意见得到放大和倾听。只要具有一定的信息表达能力,用户都能够成为网络中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获取者,信息的主动输出和共享正变得越来越流行。由是,网络将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前台,整合了既有的信息系统,动态中平衡着社会中不同利益群体的声音。“草根”群体的不断涌现和壮大正体现了网络传播的特点。

该部书对印刷出版物的再认识,启发我们审视网络技术对当今社会结构的影响。网络传播个性化与多元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并生。网络成为了社会信息最快捷、最集中的呈现空间,可能通过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爆发出不可思议的能量,进而推动社会结构由集权化向分散化转变。

然而,同印刷出版物的成长过程一样,作为促进现代社会变革的技术力量,网络传播的兴起也带来大量新问题:各种非道德、非秩序的网络行为涌现;当权者以更高的技术手段对信息的控制亦可能造成更强的思想专制。如何看待这些现象,阅读此书之时,亦引发深思。

上一篇:《纽约时报》网络化:穿越旷野,直抵迦南 下一篇:“把关人”在网络正面宣传中的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