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3:38:15

传媒专业论文

传媒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

二、主要任务与目标:

1、查阅不少于10篇的相关资料,其中英文文献不少于5篇,完成开题报告。

2、×××××××。

3、完成不少于××××字的英文文献翻译。

4、完成××××论文。

三、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

四、毕业论文进度安排:

第×-×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明确研究内容,了解研究所需××××

×××××××××××。确定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第×-×周:××××××××××××××××××××××××××××××。

第×-×周:××××××××××××××××××××××××××××××。

第×-×周:完成并修改毕业论文。

第×周:准备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年月日

系主任年月日

本科毕业论文外文翻译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号:

二级学院名称:专业:

指导教师:职称:.

填表日期:年月日

浙江传媒学院教务处制

××××××××

××××

××××××××××××××××××××××××××××××××××××××××××××××××××××××××××××××××××××××××××××××××××××××××××××××××××××××××××××××××××××××××××××××××××××××××××××××××××××××。

×××××××××××××××××××××××××××××××××××××××××××××××××××××××××××××××××××××××××××。

×××××××××××××××××××××××××××××××××××××××××××××××××××××××××××××××××××××××××××。

……………

××××××××

××××

××××××××××××××××××××××××××××××××××××××××××××××××××××××××××××××××××××××××××××××××××××××××××××××××××××××××××××××××××××××××××××××××××××××××××××××××××××××。

×××××××××××××××××××××××××××××××××××××××××××××××××××××××××××××××××××××××××××。

×××××××××××××××××××××××××××××××××××××××××××××××××××××××××××××××××××××××××××。

………

(可添页)

指导教师审阅意见:

××××××××××××××××××××××××××××××××××××

××××。[学生的调研是否充分?基本内容和技术方案是否已明确?是否已经具备开始设计(论文)的条件?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是否同意进入设计(论文)阶段。]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学号:

二级学院名称:专业:

指导教师:职称:.

填表日期:年月日

浙江传媒学院教务处制

××××××××××××××××××××××××××××××××××××××××××××××××××××××××××××××××××××××××××××××××××××××××××××××××××××××××××××××××××××××××××××××××××××××××××××××××××××××。

×××××××××××××××××××××××××××××××××××××××××××××××××××××××××××××××××××××××××××。

×××××××××××××××××××××××××××××××××××××××××××××××××××××××××××××××××××××××××××。

(参考文献:所查阅的中外文献资料不得少于教师推荐参考文献中的5篇;未经本人查阅的文献资料目录不得列上;具体格式参见附件12)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书写格式:

(1)书籍:[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第一版应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2)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期刊名称,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3)论文集:[序号]著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文献:[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日期.

(6)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

(7)电子文献:[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EB/OL].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可添页)年月日

指导教师审阅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nbs

学生姓名:学号:

二级学院名称:专业:

指导教师:职称:.

填表日期:年月日

浙江传媒学院教务处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五、主要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

专业:班级:

毕业论文题目:

姓名指导教师

计划完成时间:

毕业论文的进度安排:

完成情况: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备注:

毕业论文指导记录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

第次指导主要内容记录

学生(签名):&nb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第次指导主要内容记录:

学生(签名):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毕业论文

(20XX届)

论文题目(论文中文名称)

(论文英文名称)

学生姓名:学号:

二级学院名称:专业:

指导教师:职称:.

郑重声明

我谨在此郑重声明: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若有不实,后果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名):

年月日

液晶显示电话防盗报警器的开发

摘要:液晶显示电话防盗报警器是将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安全报警技术结合起来,利用家庭电话线进行报警的综合报警系统.系统的主要

功能是当盗贼进入室内触动报警触发开关时,立即启动电话拨号报警程序,向主人告警。系统集成了IIC总线器件—AT24C01、扫描键盘、16*2字符型液晶显示等子模块,并利用AT89S51单片机作为系统控制核心,负责控制检测输入/输出显示,模拟摘机、拨号报警、挂机、驱动液晶显示、读写EEPROM等一些列的程序动作,使整个系统操作简便并且充满人性化。系统利用功能强大的C语言开发,并在软硬件设计中分别使用了Protel99se、keilC51开发平台。结果表明,该产品具有有性价比高、操作简便、可视化操作等优点,并且该系统功能指标可以已经达到行业级标准。

关键词:单片机;液晶显示;脉冲拨号;IIC总线;C语言

DEVELOPMENTOFLCDTELEPHONEALARMSYSTEM

ABSTRACT:Theliquidcrystaldisplaytelephonealarmsystemintegratesdigitaltechnology,computertechnology,communicationtechnologyandsecurityprecautiontechnology.It’sasynthesisalarmsystembyusingthefamilytelephonelinewhichreportstothepolice.Thesystem’smainfunctioniswhenthebanditsandthievesenterintheroomtouchestheswitch,itimmediatelystartsthetelephonedigitdialingtoreporttothepolice,andreportsanemergencytothemaster.……Thedesignofthesystem’ssoftwareandhardwareis

developedbyClanguage,Protel99seandkeilC51.Theresultindicatedthatthisproducthasthehighcapabilityandlowprice,simpleoperation,visibleoperation.Andthesystem’sfunctionhasalreadyachievedtheprofessionalstandard.

Keywords:HCCI,chemicalkinetics,numericalsimulation,DME,EGR,fueladditive

从"摘要"此页面出现页眉直至“参考文献”,字体为宋体;五号。

格式为“浙江传媒学院本(专)科毕业论文(左顶格)论文题目(右顶格)”

目录

绪论

一、传媒现状

(一)培育阶段

1.XXXXXXXXXX

(略)

四、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目录

1绪论

2现状

2.1XXXXXX

2.1.1XXXXXXXXX

(略)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现状

第一节XXXXXX

一XXXXXXXXX

(略)

1绪论

目前,安全报警技术发展迅速,并且日臻完善,但把通讯技术利用到其中,却是一个全新的、并得到迅猛发展的领域。利用经济实用的电话线,实现本地或远程监控报警。此技术的应用,给安全报警技术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现在,将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安全报警技术结合起来的综合联网报警系统,正在迅猛发展[1]。

……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2004年5月,浙江省委提出了建设“平安浙江”,“和谐浙江”的构想,防盗报警业作为安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作为“平安浙江”建设的先锋,积极保卫我们的家庭和社会的安全。而经过市场调查,却发现目前市场上一直缺少性价比比较高的防盗报警产品,以带液晶显示的电话防盗报警器为例,一般价格在500元以上;而本项目如应用于生产,成本约为60元。同时,本项

目设计的防盗器具有价廉物美、性能全面可靠的优势,在目前的防盗市场上颇具竞争力,开发成功后可作为一个新的防盗产品推广于市场,其技术指标可以达到行业级标准;其次,作为即将毕业的工科学生,项目的实施也能作为自己走向社会的起点。同时学院对于学生创业的大力支持并已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旦该产品成熟,可以作为产学研一体化的综合项目,利用学院的产学研平台,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市场产品,并可以在此基础上扩展无线、红外接收等功能,成为系列化的防盗产品。基于以上几点,并且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以及技术手段,我的毕业设计题目定为《液晶显示电话防盗报警器的开发》,该产品主要有性价比高、操作简便、可视化操作等优点。

目前HCCI数值模拟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区、多区和多维模型上[2]。本节将从这三方面分别予以介绍:

(1)单区模型

…………………………………………………………………

(2)双区和多区模型

…………………………………………………………………

(3)多维模型

…………………………………………………………………

2.1.1脉冲拨号原理

…………

…………

……

从"绪论"此页面出现页角直至“参考文献”页面,字体为宋体;五号。

格式为“作者:xxx(左顶格)第x页共x页(右顶格)”

(2-1)

(2-2)

表2-1选取组分的热力学性质

组分Hf(kcal/mol)Sf(kcal/mol)Cp(kcal/mol)

A1

A2

A3100

100

100

续表2-1

组分Hf(kcal/mol)Sf(kcal/mol)Cp(kcal/mol)

A4

A5

A6

A7

A8100

100

100

图2-1气缸压力随曲轴转角变化的曲线

致谢

正文内容

参考文献

[1]吴寅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155

[2]EissenHN.Anintroductiontomolecularandcellularprinciplesoftheimmunerespones.5thed,NewYork:HarperandRow,1974:40

[3]李薰.十年来中国冶金科学技术的发展.金属学报,1964;7:442

[4]YouCH,LeeKY,CheyRFetal.Electrogastrographicstudyofpatientswithunexplainednausea,bloatingandvomitingGastroenterology,1980;79:311

[5]

[6]

[7]

参考文献书写格式

:

(1)书籍:

[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第一版应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期刊名称,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3)论文集:

[序号]著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论文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文献: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日期.

(6)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

(7)电子文献:

[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EB/OL].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浙江传媒学院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语表

二级学院(盖章):专业:

毕业论文题目

姓名班级学号

指导教师评语:

建议成绩:分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浙江传媒学院

毕业论文评阅教师评语表

二级学院(盖章):专业:

毕业论文题目

姓名班级学号

评阅教师评语:

建议成绩:分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浙江传媒学院

毕业论文评审与答辩表

论文作者班级学号指导教师

(职称)

论文题目

论文字数

论文摘要(由论文作者填写,字数300-400字)

录时间地点

主持答辩教师职称

评定成绩:分答辩小组成员(签名):年月日

答辩委员会综合评语:

答辩成绩:分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名):年月日

备注

注:本表为论文答辩汇总表,参加论文答辩的论文一定要填写,不参加答辩的也要与论文附在一起。

浙江传媒学院

毕业论文二次答辩表

论文作者班级学号指导教师

(职称)

论文题目

论文字数

论文摘要(由论文作者填写,字数300-400字)

录时间地点

主持答辩教师职称

记录人:

(不够另加附页)

答辩委员会综合评语:

答辩成绩:分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名):年月日

浙江传媒学院

毕业论文成绩表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论文题目

毕业设计

(论文)总体

完成情况项目所占比例成绩

工作态度与纪律情况10%

开题情况

(含外文翻译及文献综述)20%

指导教师成绩30%

评阅教师成绩10%

答辩成绩30%

总评成绩(百分制)

评定等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传媒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时,我仍在集团的领导岗位上,人力资源中心的负责人与我商议,我们的研究方向是什么?招什么样的人进来研究?我们商议之后取得一致的看法,我们建站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徒有虚名。我们要分析传媒业当前最缺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传媒业发展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传媒单位并不缺采编人才,缺的是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懂得管理又懂得采编的复合型人才。当前,传媒产业在体制、机制创新以及一系列的改革发展中,碰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去研究。这样,集团领导和人力资源中心就确定了第一个进站人员,一定要从有经营管理知识的人员中挑选,并且要联合有经营管理背景的学院共同培养。

我们选定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培养博士后,张国有副校长是光华管理学院的教授,在经营管理领域知识渊博、专业水准高,我们便选定他为指导老师。进站人员的专业为工商管理,主要研究领域为传媒经济、传媒管理与企业管理。

进站人员为何挑中了郭全中?看中的就是他从大学本科到研究生的学科背景。他本科就读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与核技术专业;硕士就读于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企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博士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主要研究领域为战略管理、集团化管控、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和工业经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多年来吸纳了大量有用之才,但像郭全中这样既有理工科背景又有管理背景的人才太少。而且,郭全中在上学的同时就有意识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主持和参与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世界银行项目和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等企业咨询项目,还经常在多家杂志上,并出版著作和编著7本。我们看中了他良好的学科背景和较强的研究能力。

郭全中进站之后,果然不负众望。进站时我对他说,研究要采取虚实结合的办法,既要有宽阔的视野又要脚踏实地;既要探讨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要研究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由于他的理工科背景,探讨问题时便显示出他的严谨的思维方式;也由于他多年研究管理的背景,因此对传媒经营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也看得比较清楚。这是他的最大优势。

但毕竟他过去接触传媒不是很多,而传媒的管理又有其特殊性,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难题。郭全中是个有心人,也是个肯于下工夫学习的人。他一方面向集团的指导老师请教,另一方面认真调查研究,访问了各报、各部门的领导或相关人士,从主报到各系列报的情况他都进行了全面了解。在理论方面也抓紧进行传媒业务知识的“补课”,掌握了相关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对传媒业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领悟。这样他很自然地将过去学到的管理知识与传媒的现状对接,在内部管理、资本运作、新媒体发展乃至传媒发展的整体战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研究中,根据集团领导提出的“联系实际”的要求,给集团领导班子做决策提交了许多有价值的报告。

由于他的研究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因此,他的出站论文报告也就具有较高的价值。我们从他这部以论文为基础写成的专著中可以看出,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解决当前的问题与实现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结合等方面,他思路明晰、分析到位。文章沿着战略决定体制、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活力决定效益、效益决定发展的研究思路,重点研究当前制约和影响报业传媒集团发展的主要问题――战略和管理体制。他认为在当前的环境下,传媒集团要想进一步快速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紧紧抓住两个利器:战略和管理体制,即首先必须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其次必须在正确战略的指引下,实现从“单体企业”管理向集团化管理的转变。

专著还分析了影响传媒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展趋势和我国传媒业市场的整体情况和特点,设计了传媒集团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传媒集团切实可行的战略发展路径。在分析传媒集团经营管理特点和特性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适应新型现代大型传媒集团要求的母子公司体制,并系统地研究了传媒集团的集团化管理。这些都是当前和未来传媒产业发展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有现实意义,也有前瞻性。

当前传媒产业发展存在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障碍,未来战略发展也不是很清晰。许多地方对传媒产业的改革发展并未真正达到“高度重视”的程度,谈论得多,研究却不深,具体措施办法更是缺失。我们期待郭全中这一专著能成为推动这一领域研究的共同财富,好的思路和设想自然可以复制过来实施,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加以发展;不足之处,也可以通过探讨加以完善,并不断超越。如果能有更多的人来研究传媒产业,不断开拓创新,传媒产业的发展就大有希望了。

传媒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一)影视传媒形态结构的变革

新媒体的出现使影视传媒业的媒介形态与结构发生转变,传统的影视传媒业丢失了主导地位,使得影视传媒业生态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报纸、广播和电视这三大传统媒介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都进入到了媒体融合的转型期,这样就让不同媒介载体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最后通过媒介融合形成了一个集合体。全媒体时代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以“内容为中心”的观点,它是依据受众群体不断变化的新需求和不同媒介的传播规律,通过运用各种媒介表现形式的一种传播方式,主张“用户为中心”的观点。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单向的内容推送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信息爆炸使用户对于媒介源有了更大的挑选余地,影视传媒企业在发展过程理念中必须做到以“用户为中心”,才能更好地立足于未来的市场。

(二)影视传媒产品制作和传播方式的变革

传统影视传媒业在信息数字化的环境中,正与网络等新媒介相互融合,传播模式正从单向转向互动,传播主动权向受众转移,从而形成了资源共享的供应中心,延长了传播内容产品的价值链。受众角色也已从单方面的接受信息演变成了拥有充分的互动和自由,可以轻易地参与文本生产和意见评论。如大多数报纸网站都已经建立互联网门户网站,并延伸到了手机端的app软件和微信公众号;电视频道或者栏目纷纷与网络、移动通讯运营商合作,开通了互动空问、视频点播,乃至策划大型活动以吸引年轻受众等。媒介融合拉近了内容与媒介之间的关系,使得传媒产品在传播中的类型更加多样化、人性化。

(三)影视传媒市场竞争基础的变革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变革,传统的影视传媒业不断遭受冲击,但这也是时代给予的新契机,从侧面推动了影视传媒市场竞争结构、竞争权利的转换。新兴媒体应充分把握机遇,正视对传统影视传媒业带来严重危机。原来产业之间的边界和特性都将进行重组,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都在发生变化,市场竞争规则也在随之变化。新媒体最显著的特征是“免费”,大量免费资源的出现对于传统传媒产业链是最大的冲击。传统影视传媒企业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还需要进行价格调控,这使得产品经营和盈利方式都将面临着严峻挑战。这样在全媒体时代影响下,新媒体就弱化了传媒产业中的自然垄断属性,使得市场竞争也从资源的垄断转向共享。

(四)影视传媒产业创意思维的变革

全媒体的信息化发展十分迅速,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受众口味,影视传媒产业中创意思维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发展创意思维也是影视传媒产业的重要变革方向,其中传播内容的创意包装、传播产品的推广、品牌构建等正向着独创性、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向演变。影视传媒产业在媒介融合下将在用户体验创新、互动创新、运营创新和内容创新上带来新的产业发展特征,使得单向传输向双向互动转变,产品运营从单线销售向综合的互动内容运营转变,产业话语权将从内容创新主题向服务主体转移,整个影视传媒产业正改变滞后的产业链和游戏规则。

二、国内影视传媒类硕士生培养的传统模式

(一)传统培养类型

从整体上看,国内影视传媒类研究生培养侧重于学术型人才,在课程和学位论文上都注重理论研究,缺乏实务训练。影视传媒类专业在专业硕士学位中设有新闻传播硕士和艺术硕士,但收效甚微。影视传媒类研究生培养类型阶段分MA和MFA两个方向,普通硕士(MA)主要学习和研究电影理论知识;另一种为艺术专业硕士(MFA)专业的多为电影制作,此类人才主要从事电影制作要、写作、导演和后期工作。大多数高校把培养重心都放在了理论学习方面,而忽视了影视实务方面技能,从而造成了一种“闭门造车”现象的出现。

(二)传统培养方案

当前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是由高校相关部门与导师沟通协商共同制定的,学制一般为两到三年,主要分为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两个阶段。在课程学习上实行学分制,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选修课以及必修环节等。学位论文包括开题报告、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这些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研究生阶段毕业一般以是否通过论文答辩决定。国内一般综合类高校在影视传媒专业的培养上都把重心放在了理论学习上,通常都以完成学术论文为毕业要求,在整个研究生学习中很少有拍片实践课程,也不会以拍毕业成片作为毕业要求。框架式的硕士培养方案并没有对学生本科的学习起到一个很好的承接作用,其不能满足影视传媒行业对专业影视人才的培养要求,这种目标定位的不准确直接导致影视类硕士教育在理论类和专业实践型研究生培养方面比例失衡。影视行业中技术和理念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若无法根据时代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就会导致教学内容过时陈旧,使得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当今的就业形势。

三、影视传媒类硕士生培养模式转型的传承与创新

(一)完善课程体系结构

全媒体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偏向多元化和复合型,专业型院校可因地制宜,建设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以吸引学生,或据自身多民族文化的特点,逐步在课程建设上注重多元化、国际化等特点。我国的影视传媒在学科建设上应该有更加丰富的本土课程特色,将历史资源与现代学科理论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审视世界的能力。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要注意与本科生课程之间有所区分和衔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专业型影视传媒人才向复合型全能转型

影视传媒类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我们应该按照“基础平台+专业方向”的模式设计课程体系。基础课程包括新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与影视传媒人才知识结构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中,要相应压缩专业课程的比例,增加素质课程的比例。同时,要将学生面向的职业岗位能力结构进行分解,通过相应的课程板块教学予以实现,使学生的所学与社会需求挂钩。教学重点必须落实到教学生怎么动手、如何操作、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影视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而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制作影视节目的基本能力。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与课下实践的结合,使学生从电视制作的整体架构上了解电视节目的生成过程,以及在制作的各个环节中需要使用到的设备和基本使用方法。

(三)师资队伍从单一型向一专多能型转型

国内多数高校对全媒体教育缺乏教学经验。为了解决普遍存在的师资匮乏问题,一方面,我们可以优化学校的人力资源,将影视传媒专业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资源重组;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参与媒体实践,通过跨媒体的采写编评等技能培训方式提升教师的业务技能;同时,还可以引进媒体资深人员走进课堂教学,构建业界与学界的长效互动机制。学院应加强与世界各国电影院校、著名电影制作公司、国际间著名电影、电视公司、学术研究机构、科研机构的联系,开展多种双边合作和交流。

(四)明确学术型与专业型人才培养

虽然我国高校为应对社会形势设有影视传媒类硕士学术型普通硕士(MA)和艺术专业硕士(MFA)的针对性人才培养方式,虽然定位不同,但培养方式大同小异。针对影视传媒人才在培养上的模糊和缺位,应对两种不同影视传媒硕士人才培养逻辑进行重新定位,避免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趋于雷同。专业型硕士培养需要积极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专业转向,专业型是以市场为导向所培养的市场实践型影视人才,所以在培养方案上应有别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当下影视传媒类人才培养分不清主次,在国内硕士扩招的背景下,学术型与专业型并进的双轨制各有所长,需尽快找准培养定位成为当前影视传媒专业硕士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传媒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初识《青年记者》源于一封电子邮件。2004年中,我担任人民网传媒频道主编。传媒频道以传媒业界资讯,服务传媒人士为主要职责,工作之一就是转载、传媒类报纸期刊的新闻和学术研究文章。《青年记者》杂志也是频道转载新闻的来源之一。记得有一天,编辑告诉我频道邮箱里有封来自《青年记者》主编的信,信别谈到编辑部非常重视人民网传媒频道对杂志文章的转载,并通过网络选取的杂志内容,分析杂志所刊载文章的受众阅读倾向和受欢迎程度。看完邮件后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本积极进取的杂志,这是一本与时俱进的杂志。在互联网泡沫刚刚过去的时候,编辑部能够主动关注网络,重视网络,走近网络,足见他们强烈的网络意识,他们对网络的深刻认识。

随后的日子里,传媒频道和《青年记者》开展了两项网络合作,一是在频道为《青年记者》开设展示窗口,刊登杂志每期的内容;二是共同举办“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当时传媒类杂志上网的并不多,有些杂志即使内容上网了,也出现各种情况:或者比正常发行滞后,或者只是部分内容上网,或者不愿把内容给其他媒体网站。他们认为网上出版会影响杂志的线下发行。在接触《青年记者》之前,我们也曾与一些传媒类杂志商谈提出将其内容放到网上,得到的答复或是拒绝或是要研究研究。因此,当我们抱着试探的心态向《青年记者》提出同样的想法时,我们对结果并没有太高的期望。但出乎意料的是,编辑部不仅签署了杂志内容合作协议,而且很快付诸实施,每期按时、按量将内容打包发邮件过来,遇到特殊情况还在邮件别说明。《青年记者》的这种决断,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拥抱网络的坚决与果断。

如果说,在频道开设窗口是送上门的一次被动接触网络的话,那么联合频道共同举办“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则是《青年记者》拥抱网络的主动出击。当前,国内已有新闻院校或新闻系、新闻专业上千个,在校新闻学子近10万人,在新闻学子中开展优秀论文评选是一项创举,不仅符合《青年记者》杂志的定位,也为新闻学子提供了一方展现才华的田地。但杂志的容量毕竟有限,借助网络平台,尤其是大型网站传媒频道的平台,既解决了论文评选的篇幅容量问题,又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青年记者》主动运用网络、走刊网互动的策略丰富了期刊内容来源,推动期刊走进传媒学子中间,大大扩展了网络时代专业期刊生存发展的新空间。至今,论文评选已开展三届,每届都收到几百篇学术论文,在新闻学子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2005年底,因为种种原因,我离开了传媒频道,但工作之余依然会上《青年记者》网站看看。忽然有一天,我发现网站变样了,页面丰满了,内容丰富了,形式多样了。不再是简单地将杂志内容搬到网上,还开辟了“业界资讯”、“友媒动态”等新的板块,更多的业界资讯和学术文章;不再是简单地提供信息资讯,还增加了“网上订阅”、“网上投稿”、“主编信箱”、“编读往来”等更多与网友互动的板块;在网站上,杂志通过网友注册登录开始注意收集阅读者的信息,借助“大众社区”的“传播评论”子论坛展开传媒类话题讨论。看着《青年记者》网站改版后的清爽、简约又不失丰满的页面,我忽然意识到《青年记者》拥抱网络的坚定和执着已经从进入到了实质,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经营网络,走自己的刊网互动、刊网融合之路。这是目前大多数传媒类杂志网站所忽略、所欠缺的。

互联网大潮来势汹涌,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媒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作为一本传媒专业类期刊,如何在网络的冲击下赢得读者、占领市场,是摆在每一个期刊经营者面前的现实课题。《青年记者》积极拥抱网络的心态、积极利用网络的行动、积极经营网络的举措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

65年的岁月是一段漫长的岁月,65年的积淀是一份厚实的积淀。《青年记者》积65年之力量和智慧,积累了深厚的品牌资源、内容资源和人脉资源,因此,在互联网大潮面前其实热情可以再高些,目标可以更远些,步子可以再大些,节奏可以再快些。比如,网站的定位可以朝着综合性的传媒垂直网站发展,可以利用多年积累的专家资源和学术资源建立传媒博客圈,可以创建传媒人的网上生活社区等等。

传媒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显而易见,微博研究学位论文的导师指导频次与学位授予单位来源频次基本成正比。这一方面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内在规律,另一方面与各高校中导师对微博研究的关注度是分不开的。以指导微博研究学位论文学生数最多的浙江大学韦路教授为例,韦教授是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传播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担任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的采纳、使用和社会影响、政治传播、媒介社会学、媒介心理学等,不难看出,丰富的传播学学科背景和对新媒体的极大关注与深入研究是其在国内高校中指导微博研究硕博学位论文学生数最多的原因。同时,在表4中,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三所高校中分别有两位导师指导的微博研究学位论文学生数量均上榜,这与浙江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新闻学专业以及北京邮电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信息及通信技术相关专业上强劲的学科实力是分不开的。

2内容分析

2.1关键词频次分析

分析表5我们可以发现,以微博为关键词的学位论文数量最多,高达296篇,遥遥领先于其他关键词。其次是微博文化,也有71篇论文以其为关键词,微博客、新浪微博和公共领域分列榜单的第三、四、五位。从这些词语不难看出,学位论文对微博的研究以微博的平台、文化、传播及其与社会的公共关系等方面为主,这实际上也是学术界对整个新媒体研究的关注点所在。

2.2学科类别频次分析

图6显示,学科类别来源最多的是新闻与传媒学科。微博能够吸引大量新闻与传媒学科的研究生进行研究,这是毋庸置疑也是情理之中的,符合微博研究的客观规律。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和互联网技术分列学科类别频次排行榜的第二、三位,这预示着微博已经越来越多地引发对其应用平台、运行机理及传播机制感兴趣的研究生的关注。

2.3专业来源频次分析

分析表7我们发现,微博研究学位论文的作者中来自传播学和新闻学专业的研究生最多,分列前两位,数量均在一百以上,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也名列第三位。这与表6的学科类别频次是基本成正比的,也印证了前述“微博能够吸引大量新闻与传媒学科的研究生进行研究”的观点。

2.4研究层次频次分析

由表8明显看出,微博研究学位论文中从社科角度的基础研究层次的论文最多,占总数的四分之三,而从自科角度的工程技术层次的论文和从社科角度的行业指导层次的论文分列二、三位。事实上,这里的基础研究(社科)层次主要就是包括新闻学和传播学等人文学科,工程技术(自科)和行业指导(社科)两个层次囊括的也主要是信息及通信技术等相关专业,这也再次验证了“微博作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研究的软科学领域可从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学、政治学等多个研究视角切入进行分析”的观点。

3研究资助来源分析

只有一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作者为张静的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尽管硕博学位论文客观上难以获得研究资助基金,但这也表明目前国内各基金委对于研究生微博研究领域的重视程度仍十分欠缺。

4文献被引频次分析

将434篇相关论文的被引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取其频次在十次以上(也即排名前二十)的论文,得到表10。通过分析发现:这21篇论文均是在2010年或2011年发表的,且作者大多将研究兴趣点集中在微博的营销、传播、发展、影响和管控上,尤其有不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展现了对微博的传播机制和影响机理的极大关注,这与微博研究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也是基本保持一致的;下载频次与被引频次基本成正比,被引频次高的学位论文其下载频次一般来说也会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其学术影响力。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均为最高的是来自浙江大学新闻学专业刘丽芳的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微博客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效果研究》,其下载频次高达16110次,被引频次更是高达117次。该文章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引用率,一方面是由于文章的研究主题契合当前学术界对微博研究最为关注的微博传播特征、传播规律和传播影响这一方向,另一方面是因为文章分析深刻,以公共领域理论、公共政策理论模型为基础,通过对新浪微博客的个案研究,对微博的公共话语平台得以存在的条件和实践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微博客在构建网络公共话语平台方面的传播效果,从中得出结论【14】,为微博在将来的进一步发展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

5结语

(1)对微博的“研究热”正在不断增强。2010年-2013年这四年的微博研究学位论文数量呈现逐年递增之势,且论文的研究质量和深度随着微博自身的不断发展也得到进一步提升。(2)学位论文对微博的研究已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从CNKI数据库检索到的微博研究学位论文中既有来自新闻学和传播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也有来自信息及通信技术等理工类专业的,各个专业和学科均从其自身的学科背景和不同角度对微博进行了独特的分析和研究。(3)一批有影响力和高水平的高校科研团队正在形成。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暨南大学以及部分师范类高校目前已形成微博研究的高水准和高产出的研究团队,有些研究生导师甚至以微博等新媒体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这种现象既有利于高校对微博研究的整体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微博平台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4)研究领域仍较为局限,有待进一步拓展。微博研究学位论文的相关研究领域已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目前大多数论文的研究仍然集中在对微博的传播规律和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对于微博与社会公共治理等方面的研究仍较为缺乏,需要相关研究者的持续跟进。(5)研究质量亟需进一步提高。尽管近几年微博研究学位论文的质量在不断提升,但真正具备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微博研究学位论文仍十分有限,需要努力克服困难提高论文的研究深度。(6)研究需要更多基金项目的支持。目前只有一篇硕士学位论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各种基金项目对微博研究学位论文的资助极少,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传媒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1、大众文化的概念

2、.....................................

二、媒体批评的历史及现状

1、媒体批评的历史

2、.............................

三、媒体批评的定位

四、大众文化时代媒体批评的发展

1、.............................................

2、媒体批评的扩张

3、媒体批评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题目:

要求:

1.新闻传播类电视编导专业,侧重人文点会更好,但不是特别陈旧的那些内容

2.如果可以用一些图表就用,没有的话也可以

3.按照毕业论文的指定格式,完成时就是直接可以上交的文稿类型。

4.7000字左右

5.一定要在五一前完成,一面影响答辩

6.之前我个人想写的是纪录片追求的社会价值方向,因为我个人不是很侧重设备的,所以尽可能不要设计一些关于设备、器械的题目,例如非线性编辑、斯坦尼康摄影之类的等等。

7.观点新,可以和文学相结合

8.严格按照论文格式来写,包括英文摘要,大纲等等,成文即可直接提交模式,保质保量

所属专业:新闻学电视编导专业

要求字数:7000左右

论文级别: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

媒体批评是指由大众传媒主导、策划或参与展开的文学批评,它包括大众传媒刊发的文学报道和文学批评文章、大众传媒参与或主导制造的文学事件和文学活动等多个层面。本文重点分析了媒体批评兴起的背景、存在的特点以及发展的路向。

传媒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一、研究目的

传播学传入中国的滥觞,可从1956年算起,当时,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内部刊物《新闻学译丛》开始翻译、介绍来自美国的传播学知识,但这一作业很快就由于反右斗争而中断。直到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风云,才得以重新接续这段脉络,从而在中国(指大陆,下同)正式兴起了这样一门新兴学科。[1]

转眼,30年过去了!恐怕很少有人能预想到,传播学在中国变成了一门显学。当然,这种局面的出现,除了拜中国自身实行改革开放正确路线所赐,还有赖于全球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趋势的推动。

既然是顺应了大势,则传播学的前景可谓风光无限。但也因此而有忧患,即:生长过快难免发育不良,表面繁荣可能掩盖了基础贫弱。值此30年之际,与其歌功颂德,不如检点反思,认真总结问题和不足,以利下一个30年的发展。

本文试图从一个重要角度、即研究状况着眼,具体而言,以专业期刊论文、尤其是高被引率的论文为视角,考察其特征、变化、得失、趋势等,期待从中得出一些启迪,供广大同行参考。

二、研究方法

1.定义

何谓传播学?有各种理解。本文采用国际较为通行的定义,即涵盖了理论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应用传播学等领域的广义传播学。[2]

2.样本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方法。为提高效率,借鉴了前人的两篇同类论文,即:肖燕雄的《期刊论文引文中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载《当代传播》2004年第5期)和徐剑的《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科核心作者群的现状与分析》(载《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一辑),合并他们给出的名单,共获得中国传播学论文引用率居于前列的学者40余人。

本文不同于以上两文的特点为,尤其重视论文的影响力。一般来说,被引次数越多,则影响力越大。因此,我们主要关注具有较高被引率的论文。对上述40余名学者发表的2000多篇论文进行统计的结果表明:被引率在3次以上的为764篇,约占1/3。

其中,3-10次的为642篇(84%);11-20次的为85篇(11%);21-30次的为20篇(3%);31次以上的为17篇(2%)。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即影响力越大的论文,数量越少。考虑到30年是一个不短的时段,本文确定,以被引率在11次以上的论文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共计122篇论文,出自31位学者。

图1:中国传播学专业期刊论文被引次数分布(篇)

需要说明,本文分析的所有论文均来自中国知网(CNKI),[3]论文被引率也都来自其引文数据库,从1979年起,至2007年止。[4]

3.变量

有关作者的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所在单位等,涉及论文的变量则包括内容、方法、贡献等。细目如下:

(1)内容——A、理论(经典学说、新媒体、舆论监督、危机传播、学科建设与发展、大众文化、传播伦理与法规、媒介公信力、受众、新闻与传播教育、媒介与政治、媒介经济、媒介从业者;B、历史(中国新闻与传播史、外国新闻与传播史);C、实务(新闻、传播、媒介经营管理)。

(2)方法——D、思辩(概念推理、文献分析);E、实证(定性、定量);F、综合。

(3)贡献——G、创新(言前人所未言,或修改、前人所言,对理论有显著推进意义,或对实践有显著参考价值);H、介绍(对前人成果的介绍);I、总结(对前人研究的总结)。

三、主要发现

1.总体描述

近30年来,中国传播学界的数及被引论文数,呈现出一种超常规的、惊人的快速增长态势。参见表1和图1。

试比较1979年和2007年,传播学论文数从358篇/年猛增为24366篇/年,增幅高达60多倍!若以1979年的358篇为基数,则至2007年累计的论文总数为224740篇,后者更高达前者600多倍。超过22万篇论文,这堪称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了。

由此推算,作者队伍的扩张也非常可观,假设一年人均发表两篇论文,1979年的作者估计不超过200人,而2006年的作者就可能接近或超过10000人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发展轨迹里,有若干明显的波动,或者说,有几个重要的节点。一是1983-1986年,初步形成气候的传播学界似有较为高涨的热情,数量连续突破1000、2000、3000大关;二是1992-1995年,走出的低谷之后,接连超越4000-8000大关;三是1997年,恰好是新闻与传播学被提升为一级学科的那一年,骤然冲破10000大关;四是2005-2006年,经过几年的平稳行进,又急剧上升,跨越了20000大关。

如果说,论文数主要反映量变,那么,被引论文数就比较能反映质变。如表1所示,从1979年到1993年,被引论文数很少,一直徘徊在两位数,显示出学科的成熟度很低;直到1994年,才取得突破,到达三位数,此后被引论文数不断增多,尤其是2000年以来,增幅更大。但总的来说,被引论文数(26279篇)只占数(224740篇)的1/8强。

2.高被引率论文概况

如上所述,本文主要考察被引次数在11次以上的高被引率论文,共122篇(由31位作者发表,人均3.9篇)。当然,所谓“高被引率”是相对而言的概念,若以1979-2007年的29年间计,则11次的被引率不过意味着大约2年半才被引1次。但事实上,如表2所示,这批论文集中出现于1994-2006年(共13年),这也就意味着,它们接均每年被引1次以上,其中最高的被引次数为58次,由于该于1998年(至2006年为9年),因此相当于每年被引约6次。

从表2和图3可见,在此历程中,最高峰值为世纪之交的2001年(24篇),这表明,经过20多年的积累,中国传播学界终于成长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集中产出了一批相对有影响力的成果。不过,自那时以来出现的高被引率论文较少的情况,却未必是退步,而更可能是反映了以下规律:大凡优秀的学术成果,总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考验。

如果以进入新世纪的2000年为界,则此前(1979-99年)21年为33篇,占27%,此后(2000-07年)8年为89篇,占73%。也就是说,从总时间量(29年)看,后一阶段只占四分之一强(27%),但其高被引率论文的产量恰好相反,接近四分之三(73%)。

图3:中国传播学专业期刊发表高被引率论文数(篇)

3.作者分析

(1)性别

如图3所示,在31位作者中,男性有26人,占83%,女性有5人,只占16%。这反映出,在中国传播学界的高被引率论文作者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2)年龄

这批作者的年龄,集中于20世纪40-60年代出生者,即38—67岁之间。其中,10人出生于40年代(58—67岁),占32%;12人出生于50年代(48—57岁),占39%;7人出生于60年代(38—47岁),占23%,三者合计为94%。另外的2人,出生于20—30年代(68—87岁),占6%。可见,50岁左右是研究者最具学术影响力的年龄段。

(3)单位(地域)

从作者所在单位看,显然集中于高校,共10所,另有研究机构,仅2所。作者最多的单位是中国人民大学(8人),其后依次为中国传媒大学(5人)、复旦大学(5人)、清华大学(4人)、中国社会科学院(2人),这5个单位,共拥有24人(占77%)。其余7人(占23%),则分布在7个单位:北京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由此可见,作者单位和地域的分布,有一种集中趋势,即偏向少数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京、沪、浙、鄂地区。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人数111111

4.论文分析

(1)内容

在本文选取的122篇高被引率论文中,按大类分,“理论”取向最为突出,共计103篇(占85%),“实务”取向和“历史”取向分别只有15篇(占12%)和4篇(占3%)。

从“理论”取向的论文看,又可细分为13个领域,其中,最热门的话题为:“新媒体”(19.4%)、“传媒经济”(14.6%)、“经典”(14.6%)、“学科发展”(11.7%),这4类合计共六成(60.3%),可谓如实地凸显了当下中国传播业界、学界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其余9类的比例依次为:“受众”(8.7%)、“大众文化”(5.8%)、“伦理与法规”、“舆论监督”、“传媒与政治”(4.9%)、“公信力”、“新闻传播教育”(3.9%)、“传媒从业者”(1.9%)、“危机”(1%),大体也都是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但相对而言,除了“公信力”、“危机”2类兴起不久之外,其他7项皆属于传统或常规课题。

在“历史”取向的论文中,“中国”和“外国”平分秋色,各占一半。

再考察“实务”取向的论文,“新闻”比例最高(53.3%),超过半数,“传播”居中(26.7%),“媒介经营管理”(20%)排在末尾。但其实,后二者也可合并为宽泛意义上的“传播”实务,如此,“新闻”与“传播”就旗鼓相当了。

理论类新媒体20传媒经济15经典15学科发展12受众9

大众文化6伦理与法规5舆论监督5传媒与政治5公信力4

新闻传播教育4传媒从业者2危机1小计103

历史类中国2外国2小计4

实务类新闻8传播4媒介经营管理3小计15

从时间角度看,有什么变化呢?如上所述,这122篇论文中,近四分之三(73%)发表于2000年之后。表6显示,在此平均水准及以上的内容类目达11个(以黑体标示),占总数(18个)的六成。特别是“伦理与法规”、“公信力”、“传媒从业者”、“危机”、“传播(实务)”,100%出现于2000年以后,“传媒经济”、“新闻(实务)”、“舆论监督”也达到80%及以上。这些类目,可说是近年来尤受关注的热点。

(2)方法

近30年来,中国传播学界对于研究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状况究竟如何?如图7所示,时至今日,仍以“思辨”方法为主,约占2/3(65%),相比引进传播学之初,一个不小的变化是,使用“实证”方法的论文从无到有,越来越多,超过了1/5(21%),而且,出现了使用“综合”方法的论文,占14%。由此可见,“实证”、“综合”的研究方法,正在日益普及,但尚未成为主流,有很大发展空间。

其历时变化如何?从图9可见,1996年以前是思辩方法论文的“一统天下”,而1997年以来,使用实证、综合方法的论文数量逐渐增加,2005年甚至首次超过了思辩方法论文。若以2000年为界,比较1999年前与2000年后使用三类方法论文的比例,结果如下:思辩——30%比70%,实证——24%比76%,综合——16%比84%,各自增幅为:思辩233%、实证317%、综合525%。差异虽不算很大,但毕竟显示出一种趋势,即:思辩方法论文在减少,实证、综合方法论文在增多,而且,综合方法论文的增幅最大。

(3)贡献

这是一个最为关键的指标。本来,所谓科学研究的目的,无非在于创新,即:为人类知识大厦(在此而言,就是传播学知识宝库)“添砖加瓦”,但分析的结果表明(参见图10),在122篇论文中,主要贡献是“总结”和“介绍”,分别有73篇、21篇,各占60%、17%,两者合计为94篇,占77%。换言之,超过3/4的论文是对他人成果的回顾、梳理、评述,而“创造”的论文仅为28篇,占23%,即不到1/4。也可以说,这如实地呈现了当前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中”态势。

与方法的情况类似,从历时变化看,如图11、表7显示,2000年以来,“创造”论文的增速虽不算很快,但超过“介绍”和“总结”的趋势已相当明朗,具体数据(1999年前与2000年后之比)如下:创造——18%比82%,介绍——24%比76%,总结——32%比68%。三者的增幅分别为:创造460%、介绍310%、总结220%。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贡献”状况其实与“方法”情形密切相关,即:大部分“创造”类型的论文,使用了“实证”的方法,在28篇“创造”论文中,有20篇使用了“实证”方法,占71%;而“思辩”方法的论文,其贡献大多局限于“总结”或“介绍”,在79篇使用“思辨”方法的论文中,只有8篇的贡献为“创造”,仅占10%。当然,“总结”、“介绍”并非没有价值,但如果“喧宾夺主”、取代“创造”而成为主流,则只能理解为研究的科学性不显、方法的规范性不强、学科的成熟度不高了。

四、简短结论

纵观中国传播学30年来的历程,可谓发展迅速、进步巨大、成就显著。从专业期刊论文看,2007年与1979年对比,年发表量增60倍,总发表量增600倍。但必须承认,传播学在中国的引入和生长,毕竟时日尚短,根底仍浅,因此,外延大大超过内涵,与数量的增长相比,质量的提升远远不如人意。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数据是,即使在高被引率论文中,具有创造性的论文也仅有1/4弱,据此可以推测,在全部论文中,情况就更不容乐观了。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除了历史短、基础弱等客观因素之外,从主观层面看,评价机制的急功近利、专业期刊的良莠并存、研究队伍的参差不齐、科学方法的训练不足等,恐怕是几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吧。举凡这些课题,还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展开考察。

另外,在相对有影响力的学者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和区域的差异,也值得关注。

[注释]

[1]参见张国良:《中国传播学的兴起、发展与趋势》,载《新闻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书刊资料复印中心)2007年第2期。

[2]参见赵心树:《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命名、使命及构成》,载《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5期。

[3]参见。据称,《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了国内出版的6642种学术期刊,其中核心期刊、重要评价性数据库来源期刊2460种,期刊种数完整率不低于99%;其他期刊4182种,期刊种数完整率不低于90%。文献收录期数完整率不低于99.9%,文献篇数收录完整率不低于99.9%。期刊文献互联网出版平均不迟于纸质期刊出版之后2个月。

[4]本文发表之际,中国期刊网尚未显示2008年全年的完整情况,故数据只计算到2007年为止。

[参考文献]

张国良:《中国传播学的兴起、发展与趋势》,《新闻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书刊资料复印中心),2007年第2期

肖燕雄:《期刊论文引文中的中国新闻传播学》,《当代传播》,2004年第5期

徐剑:《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科核心作者群的现状与分析》,《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传媒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音乐传播作为信息社会一个新的行业与专业,涵盖广泛,牵涉音乐与传播相关所有专业与从业人员,汇集着按传统职业和学科分类习惯难以划分的人群。音乐传播学科与专业的形成,是因为中国传媒事业的急速发展,产生出对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应需而生的新学科和新专业,带有浓重的中国特色。可以说既无现成的西方模式可照搬,也无中国传统模式可承袭。所以,没有人能预料这架在新世纪强行起飞的“专业客机”的航向与前程,但可以明确的只是乘客们从事的是朝阳产业,乘客们想去的地方想干的事情,就是音乐传播的目的。

由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主办,中国音协音乐传播学会、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承办的“2007第三届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于10月27-28日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音乐传播领域专家学者、师生与新闻出版单位文化传播人士1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提交大会论文60余篇。

音乐传播教育之现状

在26日上午举办的新闻会上,音乐传播学会会长曾遂今介绍了前两届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情况,及其教学与科研在各地院校的发展,指出从本科到博士的音乐传播专业教育平台在中国传媒大学已经形成,目前已有5届学生毕业。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院长王建元在介绍本院音乐传播专业本科毕业生分配与就业情况时指出,音乐传播专业本科就业率高达97%,以广播电视和文化传播公司为主,在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举步维艰的局面下,已成为本院音乐类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专业。记者从会议了解到,近十年来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汉等城市的高等院校相继开办了音乐传播专业,一个音乐传播专业教育平台蔚然形成。

音乐传播理论之思考

音乐传播(Music Communication) 究竟为何物?是学科、是专业、是研究方向、论文题目,还是职业方向,或者公司运营项目?从第一届音乐传播研讨会开始,这就是一个争论激烈的话题。这个争论也延续到本届研讨会。与会代表除开对音乐传播学的音乐学归属、传播学归属等学科性质地位的讨论继续深入而外,许多研究者跳出各执己见的争论,直接进入学科主体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曾遂今教授《音乐传播的时空关系研究》与薛艺兵教授《流动的声音景观――音乐传播与地域分布研究方法新探》论文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前者提出音乐传播“零信道、信道、盲信道、网络信道”四种模式,探讨其时空规律,解释音乐生命力形成的时空原因;后者以论文为基础进一步提出音乐传播“狭域、广域、泛域、异域”和“即时、共时、历时、待时”时空传播各自四种不同的模式。王建元教授则根据音乐传播专业在本院建立10周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学科建设“音乐编导策划、音乐商务、音乐传播研究、音乐治疗”四个发展方向;庄元教授“试论数字化传播新技术媒体对音乐传播的影响”论文集中讨论了数字化传播对音乐传播的影响。冯光钰先生“音乐传播视野中的曲牌考释研究”和伍国栋教授“江南丝竹的传播”等论文则集中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与流变情况。

音乐传播实践之研究

音乐传播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必然介入新闻出版、传媒工作的实践活动中去,会议一大批论文集中于各种不同的音乐传播实践活动研究。音乐传播,自然是传播音乐,从理论上讲不是一个问题,而面对实践却成为问题。

人音社杜晓十副总编发言以音乐出版现状介绍为主,指出全球化大潮来势汹汹,文化大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已被美国、欧洲、日本瓜分,中国文化产业的落后需要迎头赶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音乐》赵志扬副主编的即席发言根据信息时代音乐文化传播出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局面,提出一个传播节制和有理性的理念。高级编辑黄大岗论文“音乐编辑学提纲”则分16个章节详细介绍了音乐出版行业工作的编辑应该具备的知识。《音乐研究》陈荃有副主编以“实践:音乐传播学永恒话题”为题作了发言,强调音乐传播的实践品格,人才培养基本功基本素养的重要性。《音乐与表演》冯效刚副主编发言探讨音乐家与传媒革命的关系,指出严肃音乐从业者面对大众流行音乐的挑战,要争取话语权,不要自说自话,这样才能改变自己的边缘地位。曾田力教授近年来身体力行于古琴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面对大河奔流的大众音乐传播主体,介绍了自己反其道而行之,传播传统文化“高雅音乐”的经验,提出音乐“高文化”传播的理念与实践方向,强调“小众传播”、“自然传播”的重要性。

显然,音乐传播是个开放性的话题。会议更多的论文集中于音乐传播实践具体项目的研究,曲妍《中国婚庆演出市场》讨论的是城市婚庆音乐演出活动;姜萌《唱片封面设计的视觉构成要素》研究的是唱片封面设计的音乐类型与表现手段;潘海啸的《3G音乐手机传媒》是运用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分析“3G”技术对音乐传播的影响;周茂凤《对网络音乐传播的反思》讨论的是网络传播对音乐传播的影响;李黎的论文主要集中讨论了“粉丝”经济与商业运作模式。音乐传播与文化产业的话题,作为一个专门的圆桌会议进行了半天的探讨,有20多名代表从不同的角度发了言。

传媒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学位论文;电子版;Tasi;系统

Case Study of Apabi Tasi 3.6 Thesis Submission Authorization System

——With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as an Example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llection process of the electronic thesis i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thoroughly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Apabi Tasi 3.6 system.After a research of the electronic thesis collection,processing and service in several Beijing universities,the author gives opinions about the library thesis work.

Key words:thesis;electronic edition;Tasi;system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为获得学位而完成的一种学术成果,其中既包含研究生几年来在某一研究领域的见解、主张、科研活动,也融入了导师的技术指导、学术影响,既体现了一段时间内的学术前沿、科研动向,又反映了高校自身的学术特点,是高校中独一无二的特殊、珍贵资源。

经过笔者调研发现,目前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使用的学位论文管理系统种类很多,比如:方正的Apabi Tasi学位论文授权提交系统和desi数据加工系统、麦达数字图书馆系统、万方系统、TPI数字图书馆系统、TRS学位论文服务系统等等。笔者所在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采用的学位论文管理系统是方正的Apabi Tasi学位论文授权提交系统。

1.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论文收集与使用现状

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的研究生纸本学位论文收取工作已经持续多年,但学位论文电子版的收集工作2006年才开始试运行、2007年全面展开。图书馆采用方正公司的Apabi Tasi系统完成学位论文电子版的收缴、加工工作,2006~2009年累计收集论文电子版4179篇,2008~2010年论文收集率均达到97%以上。

2.Apabi Tasi 3.6学位论文授权提交系统

2.1 Apabi Tasi 3.6论文收集整理流程图(如图1所示)

2.2 Apabi Tasi 3.6系统后台论文加工操作流程

2.2.1 审核

管理员审核是Tasi系统加工论文工作的第一步,也是保证该系统以后能够提供高质量服务的重要基础,其主要工作是核查读者填写的各项元数据是否正确;检查论文正文文件的读取是否正常、内容是否齐全、格式是否标准等。如果未启用Tasi系统的“读者身份认证”功能,审核工作会变得更加重要,因为由于读者容易产生输入错误,极易造成主要标识项(学号、姓名)的信息有误。

2.2.2 编目

管理员编目是Tasi系统加工论文工作的第二步,也是图书馆专业素养要求较高的一步,其主要工作是针对论文内容、依据各图书馆采用的分类法为论文确定分类号,同时录入与纸本论文对应的馆藏号(馆藏号的确定由各图书馆自行规定,多是有一定含义的流水号)。

2.2.3 转换

管理员转换是Tasi系统加工论文工作的第三步,其主要工作是可以批量的将读者提交的论文信息自动转换成方正特有的CEB格式文件。在这一步工作中,工作人员只需要选择要转换的数据,其他均由系统自动完成,充分体现出了Tasi系统“操作简单、节省人工”的优势。在实际转换过程中,系统会自动分类展现转换完成和转换错误的论文数据,产生错误的原因多是由于论文文件过大导致转换超时,在服务器上进行手工转换即可。

2.2.4

管理员是Tasi系统加工论文时的最后一步操作,其主要工作是可以批量的将转换成功的CEB文件到供读者使用的终端平台上。与转换工作一样,在过程只需要工作人员选择要操作的数据即可,其他均由系统自动完成,简单高效。

3.Apabi Tasi 3.6学位论文授权提交系统分析

3.1 Apabi Tasi 3.6系统的优势

3.1.1 页面简洁,操作简单

在Tasi系统中,学生提交与后台管理均采用IE形式,页面简洁、操作简单。后台管理平台上能够批量性自动完成论文格式的转换、论文等工作,减少了大量的人工操作。

3.1.2 提交便捷,保质保真

Tasi系统支持多种格式文件上传、多个文件上传,并支持多媒体链接、小语种等,如图2所示。

3.1.3 压缩处理,节约硬件成本

Tasi系统中数据采用CEB格式,不仅有效的保证了论文的原版、原貌,还利用压缩处理技术,最大限度降低对硬件存储设备和网络条件的要求,节约了图书馆的硬件成本。

3.1.4 专业的阅读器

Tasi系统中的论文数据需要使用方正专门的阅读器Apabi Reader进行阅读,该阅读器对于论文的复制、打印都有严格的限制,能够有效的防止恶意下载,保护了版权。

3.1.5 平台维护方便

Tasi系统中提供了全面的个性化定制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置提交文件限定、提交单设置、FTP信息等内容,并为用户设置了便捷的统计、查询等功能。

3.1.6 兼容性及其合理的数据组织

Tasi系统中的论文正文、元数据既可以有机结合、相互链接,也可以相互独立、单独,有利于图书馆自身的管理和控制。另外,Tasi可以与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平台无缝链接,Tasi中的数据可以与CALIS在同一界面中、管理,这对于今后学位论文的整合利用有着重要的技术支持作用。

3.2 Apabi Tasi 3.6系统存在的问题

3.2.1 Tasi系统内的审核、编目工作都是以弹出的工作框实现的,在工作框中提供的翻页按钮功能较差。举例如下:

在管理员审核模块中,点击某一篇论文后面的“审核”按钮后会弹出审核工作框,如图3所示。

在这个工作框中可以完成当前一篇论文的审核工作,也可以通过“上一条”“下一条”按钮进行待审核论文的翻动,并逐条加以审核。不过,审核处理完成的论文不会自动退出这个工作框,并且再次翻动到已经审核完成的论文时没有任何提示,极易造成论文的重复审核。

在管理员编目模块中,可以通过“论文查询”来进行有选择编目,但是在查询结果中选择“编目”按钮、进入编目工作框后,利用页面上提供的“上一条”“下一条”按钮进行翻页,其结果并不是在本次查询结果的范围内翻页,而是在所有未编目论文中翻页。

3.2.2 在整个Tasi系统内,在需要进行时间范围选择时均采用翻页框形式,如图4所示。

无论年代还是月份都需要逐一点击翻页按钮,操作重复、反应速度慢,其使用效果远远低于下拉菜单设计形式。

3.2.3 在Tasi系统内各模块的所有“查询”选项中,查询结果中都缺少统计功能,仅能逐条罗列符合查询结果的论文列表,而没有显示符合查询结果的论文的统计数字,造成该结果对于使用者十分不方便。

3.2.4 Tasi系统内的论文可以提供保密权限的设定,但是系统不能根据保密权限自动设置论文的公布与否,只能人为干预。这对于处理保密论文非常不便。

3.2.5 Tasi软件更新速度慢,继2004年方正公司开发出Tasi3.0版本后,至2010年3月,方正公司仅仅推出了Tasi3.5、Tasi3.6两个升级版本,这对于经常使用该平台的图书馆来讲,远远满足不了用户的最新需求。

4.对学位论文电子版相关工作的探讨

笔者近期对北京地区部分高校的学位论文电子版相关工作进行了简单调研,对调研结果总结如下:

4.1 论文电子版加工平台多样

经过笔者对8家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包括笔者所在图书馆)调研,发现在受访的图书馆中只有1个图书馆还没有收取研究生论文电子版(该馆是在收取论文纸本后再加工成电子版),收取研究生论文电子版的图书馆比例达到了86%。各个图书馆论文电子版加工平台多种多样、功能大致相同但各有优劣,从而造成数据格式、字段设置、系统接口方式等各因素的多样化,如图5所示。

4.2 论文标引结果不统一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受访的各图书馆对于论文电子版的标引结果也差别很大,比如:对于论文中文题名的标引有的设置为“题名”,有的设置为“论文中文题名”。再比如:在受访的7个图书馆中有2个图书馆对论文电子版不进行分类标引,有6个图书馆则进行分类标引。

4.3 论文使用办法不统一

笔者在调研别关注了各图书馆的论文电子版的使用问题,结果为:受访的8个图书馆中,有7个图书馆允许校内读者使用全文,百分比接近88%,有5个图书馆表示可以通过BALIS原文传递的方式传递部分论文全文,百分比接近63%,有3个图书馆网站上的学位论文库可以允许外网普通用户检索部分信息,百分比只有38%。

5.结语

通过笔者对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学位论文电子版相关工作的总结和分析可以看出,本馆的学位论文工作尚在不断改进、摸索中,使用的论文电子版提交平台Apabi Tasi 3.6也需要继续不断完善、升级。以点带面,纵观北京地区高校、简单调研后,可以看出,现阶段各高校图书馆的学位论文电子版收缴、加工工作大致水平相当,总体上呈现“三不”状态,即:“格式不统一、规则不一致、服务不标准”。随着各高校学科专业的更新和发展,彼此间研究领域的交叉越来越多,因而各学校间优势学科资源的交流和借鉴需求日趋迫切。而学位论文作为高校的重要学术性文献,即体现了各学术领域的研究前沿,又反映了学校的学术特色,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自然越来越成为所有读者争相使用的主要资源。为了使今后的学位论文服务工作规范、统一、高效,迫切需要业界就学位论文电子版的加工、标引、字段设置、数据格式、接口标准、服务方式、版权问题等形成行业标准,既可解决资源共享和读者使用的需求,又可免去各图书馆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孙竹梅,汪志兵,史小仙.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元数据标准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科技大学学位论文管理系统的开发为例[J].图书馆学刊,2008(2):71-73.

[2]魏青山,刘会婷,雒虹.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合理使用之研究[J].图书馆研究,2009

(6):10-12.

[3]胡文静.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电子版提交的问题和对策.图书馆研究,2008(S1):252-254.

[4]吴鸣,徐伟.浅谈运用方正Apabi TASI和Apabi DESI软件系统建设学位论文数据库[J].图书馆界,2007(3):83-86.

[5]袁秀孙.基于TPI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以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情报探索,2008(4):128-130.

[6]陈锦红.高校图书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管理和开发利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1(12):97-99.

[7]赵军亮.利用Apabi论文提交系统,构建特色数据库[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07(1):

13-14.

作者简介:

南玉霞(1977—),女,馆员,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主任,曾“评BALIS原文传递系统”(《图书馆学刊》)、“以实践评析BALIS馆际互借服务体系——以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为例”(《图书馆学研究》)等。

传媒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要实现从书本的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换,教师在中间扮演的桥梁角色不可或缺,但高校师资普遍存在的软肋是师资来源较为单一,多以理论人才为主。实际上,吴信训教授早在2006年就建议“新闻传播类核心课程中至少不低于1/5总课时安排请校外新闻行业的资深新闻人士作有关讲座”。课题组充分挖掘各种资源,丰富师资的构成,加大外聘力度。在外聘教师方面,主要是从传媒集团、门户网站、公司、企业等聘请了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资深人士,通过开课或者专题讲座的形式为学生教授界面设计、网站制作基础、网络编辑、电子软件排版、电视非线编等实用性课程。多元化的教师队伍构成,不仅有力地支撑了整个教学体系,而且在学生的技能培养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譬如《网络专题》课程,就是聘请成都晚报的资深编辑担任授课教师,如此可以将业界最新动态及时反馈在课堂上,并且可以结合媒体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掌握最实用的技能。除此之外,还在全院其他系引进计算机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专业教师,实现学科交叉和复合型人才培养。

二、技能培养模块

融合背景下传媒人才的培养除了知识层面的建构之外,能力的培养必须齐头并进,方能确保人才构成要素的完整性,否则还是会出现“博士生不会写新闻稿”或者毕业生需要再培训才能上手工作的情况。

1.核心竞争优势——写作能力的培养课题组为在校生制定了全面合理的写作计划,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完成40篇文章的写作(各种新闻体裁、广播稿、视频解说词、策划书、博客文章均可,但至少有1篇论文、2篇调查报告、4篇散文、4篇评论)以及一篇学士学位论文。为确保写作质量,课题组一方面组织老师开出系列必读书目,并坚持每年更新,不断补充和完善,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拓宽知识面、培养多维度思维能力;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写作给予及时的修改、指导;同时确立规范的评价体系与公平、严格的考核机制。既保证了学生读、写、说的“量”,也保证了文章“质”的逐步提升。除此之外,为更大地开拓学生的写作空间,探索多元化、合理化写作方式,课题组制定了新的毕业论文写作规定,对学术型论文与实践型论文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例如学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编写的书籍均可申请作为毕业论文;实践型毕业论文既可以是调查报告类,也可以是参赛作品包括视频大赛作品、挑战杯参赛作品等。

2.实训平台——实操能力的培养人民大学的蔡雯教授在考察了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办学模式之后,曾经表示“我们认为,‘密苏里方法’中最难以为人‘复制’的部分是实践体系和支撑体系”我国高校的新闻传媒教育中最大的软肋则在于高校没有完全面向社会的媒体,自创的实践平台也未能实现市场化运作。正是基于此,课题组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搭建校内实训平台,另外一方面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从而打通创新型传媒人才的通道。目前校内实训平台目前共计15个,涵盖了各类媒体类型,报纸类包括《锦城深瞳报》《青年观察报》和《艺林天地》等三份报纸;电子杂志类包括《我们》《赫尔墨斯》《零摄影》《锦城文学》《女生》《民俗文化》等六个;网站包括夸父网、《新空网》等两个网站;电视台有“文传网络电视台”,主要制作校园新闻、微电影等;另外还有包括鑫政会务公司、彼岸传媒公司和汉语国际推广公司;在这些实训平台上,学生是“主角”和“核心”,从选题策划开始,包括收集资料、规划采访到写作或者视频呈现、文章上网等,均独立和合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则充当教练和必要的把关角色。

除此之外,为了更加贴近实战,课题组通过各种渠道拓展社会媒体合作基地,尽量涵盖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以此配合创新型传媒人才的课程体系,并在授课中为学生打造全真媒体环境。目前为止,课题组曾经或仍然保持合作关系的实习基地包括成都大学城、新浪房友在线、禾嘉集团网站等,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能最大程度地符合媒体的要求,也由此提前适应媒体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

两种形式的实践平台对创新型传媒人才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为学生提供了全真的实训环境,同时保障学生能深度参与各个环节,在实训中不断犯错误并不断纠正错误,这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比其他毕业生更成熟,也会让他们在与别人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泛媒体时代创新型传媒人才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课题组所做的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能通过实践性的尝试能为该领域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上一篇:文化传播论文范文 下一篇:网络传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