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产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1 17:08:54

传媒产业研究

传媒产业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媒产业 产业融合 传媒经济 社会功能

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这就刺激了以传媒产业为中心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得以构建。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传媒产业与电信业、制造业、电子商务业、文化娱乐业、物流业等领域发生了深度交集,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公众的触媒机会大大增加,传媒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经济环节中,开始影响政府的决策和行为,改变公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引领信息爆炸、知识繁荣和文化多元化,加速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变革。

关键概念和关系的梳理

产业通常是指具有相同属性、有别于其他门类的组织或机构的集合,同时包括营利性、公益性和公共性组织或机构在内。①因此,传媒产业既包括产业化的传媒企业,也包括作为事业性质的传媒机构。本文所说的“传媒产业”是与传播媒介相关的行业门类的统称,是一种集群概念。除了包含报业、图书业、电视业、广播业、电影业、广告业和互联网业之外,随着产业融合推进,电信业、制造业、文化娱乐业、电子商务产业、邮政业等行业也与传媒产业存在很大交集,也应纳入传媒产业考虑范围。

本文所说的“功能”是指事物正向的、积极的效能。传媒产业的功能,即传媒产业所能发挥的有利作用。传媒产业功能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既包括传媒本身的功能,如监视环境、协调社会、提供娱乐等,又包括传媒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如壮大产业经济、引发产业关联效应等。

大众传媒具有政治和经济双重属性,传媒产业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作为整体的国家经济发展居于主导地位,它决定着传媒及传媒产业的发展水平。传媒经济发展需要国民经济主要增长行业强有力支持,传媒产业作为一国综合实力的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

而传媒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应注意到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催化剂、粘合剂的作用,及其促进经济发展功能的运行机制。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传媒产业除具有知识产业、信息产业的共同特征外,还有“影响力经济”的属性,不但可开创经济行为、创造产值,还可通过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渗透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

传媒产业融合的本质及动因分析

传媒产业融合的本质:产业结构的转型。传媒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转型是媒介系统结构转型的必然结果之一。在新的技术条件和传播模式下,传媒产业发生着一系列重大的转变,推动着传媒产业内的融合与重组。在产业运作基础方面,传媒产业融合主要表现为市场权利的转变、用户结构的分化和产品构成的转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媒介资源富余、信息过剩,受众拥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信息市场的主动权由媒介转向受众;消费能力和偏好的差异决定着用户的选择标准和消费预期并使之呈现出不同的消费特征,未来传媒市场的竞争将突破媒介形态的区隔;信息技术统一了不同媒介的信息格式,使媒介内容具有了通用性的同时也使内容、渠道的分离和重组成为可能,未来传媒产业的竞争不仅是信息产品生产能力的竞争,更是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竞争。

传媒产业融合的主要动因分析。传媒产业融合主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新技术成为新兴行业崛起、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核心动力,传媒产业的发展史也就是传媒技术的发展史。新媒体时代、新的技术催生和推动了新的媒介,同时也在改造和影响传统的媒体形态。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得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之间都具有了显著的外部性特征。

互联网技术以数字化的方式将整个世界纳入数字化的框架中,网络媒体的形态和功能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网络具备了海量、高速、高效传输的特点以后,尤其是web2.0网络应用技术的普及以后,自由的互动传播成为现实,“可读、可写、可交互”的特点成为媒介和民众之间重要的接触方式,注重用户体验已成为了媒介应用设计的重要原则。

产业融合视角下传媒产业的社会功能分析

制度演进功能。制度变迁是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或改造旧有制度的过程,而之于传媒在其中发挥着载体作用,“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且“在政治的组织和实施中,传播占有关键的一席”。②特别是进入现代信息社会,随着传播技术及传媒产业的发展,传媒的社会整合功能愈发强大。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传媒产业扮演着“人”的角色,主要表现在对政府制度的监督和对价值观念的重构。协助并监督好政府,督促公共部门更好地履行经济职能以及提高工作效率,是传媒产业肩负的特殊职责,也是其他产业部门所无法替代的。传媒作为信息桥梁,能够帮助政府获取群众意见,促成科学决策,传播观念解放思想,凝聚发展经济的动力。

市场调节功能。除了政府的制度监管与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市场经济良好运转还离不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发挥以及市场本身的成长。新闻媒体是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对市场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因为传媒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必需的制度框架,一个有利于发展的环境。传媒产业在扩大市场规模、降低交易成本和优化配置资源、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大众传媒作为经济变革的‘扩大器’,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国家现代化的‘催化剂’,同样也扮演着企业商品‘叫卖者’的角色,发挥采集和传播经济信息、宣传和推销企业产品、刺激和满足社会需求、指导和服务经济生活、协调和控制经济运行等一系列功能。”③

技术推进功能。传媒产业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研发者和率先应用者,对互联网、计算机等通用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可让其他产业部门得到信息化改造,进而影响国民经济中的所有行业,使经济生产更多依赖技术的进步而非资源、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加大,有效地节约了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传媒对科学信息、发明创造以及知识文化的传播,能增加整个社会的知识存量,并引发新的技术变迁,从而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传媒产业的发展带来的传播革命,大大消除了技术扩散、技术引进的地理空间障碍,也降低了为推广应用新技术所需付出的时间成本,促使创新在更大范围内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人力开发功能。人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获益者,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资本。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由于传媒本身就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且通常是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而存在,它对价值观、道德规范等的形成、控制和重构起关键作用。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

国际营销功能。在经济全球化成为主流趋势的今天,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自身经济发展,只有顺应国际化、全球化大潮,积极开展对外经贸文化交流,才有可能改变现存的不合理的世界格局。而传媒产业生产的传媒产品本身就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传媒相关产品的出口,有助于推动国际贸易的开展。此外,传媒产业的作用也表现在传播国家正面形象,增强国际话语权方面。媒介组织是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一种无形力量,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积极发展传媒产业,努力提高对外传播力和国际营销力,既可以帮助本国在各类国际争端中争取舆论支持与主动地位,也可改善自身国际形象,提高美誉度和影响力,从而增强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逐渐促进国际信息传播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产业融合视角下传媒产业功能实现路径优选

要实现传媒产业的功能,关键是传媒产业自身要得到发展。这种发展一方面表现在传媒的市场化、产业化水平提升,另一方面表现在传媒的信息传播、舆论监督能力的强化和传媒行业社会责任感的提高,从而有效渗透并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制度经济发挥价值。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政府要从全能、包办型向引导、服务型转变,更多地使用经济或法律手段而非行政手段。对于传媒产业来说同样如此,在传媒产业内,行政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那只“无形的手”共同引导,推动着传媒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实现。

首先,政府应当继续推进“政企分开、产事分开、管办分开”,放松国家层面的管制,减少微观层面的干预,从传媒产业的经营事务中抽身出来,以保证其相对独立性。确立传媒行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使之充分地参与市场经济,更好地活跃和管理市场,发挥市场调节功能。通过产业政策供给和制度创新来服务传媒企业,为传媒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次,政府部门应完善市场机制,培育全国统一的传媒市场,为打造跨媒介、跨行业、跨区域的大型传媒集团创造政策条件,借此激活传媒产业内部的发展动力,激发传媒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

二、强化市场作用,激活规范市场资源配置。目前,市场尚未发挥出在传媒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制约中国传媒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传媒产业要发展,除了政府的宏观调控,更需要市场的自我调节。时下中国很多传媒组织纷纷转企改制,目标是进行市场化、产业化,但相应的市场制度安排和市场运行体系尚未得到完善,使传媒产业内部的优胜劣汰作用发挥不出来,严重影响着传媒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传媒经济的发展水平。

因此,要加强市场的作用,消除市场壁垒,畅通要素流动渠道,构建公平竞争的全国性传媒市场。具体说来,应明确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逐步放宽传媒集团兼并重组的限制,使其能够遵循市场规律更加自由地进行整合,激发传媒企业的经济活力,促进传媒市场从国家垄断向有效竞争转型。通过类似手段,可以推动中国的传媒经济发展,促进其市场调节功能的实现。

三、改进传媒技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传媒产业进行结构升级,有赖于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则依托科学研究的进展、新科技的推广应用和管理方法的改进。国内传媒企业应根据自身实力和实际需要引进新技术,改善生产条件,推动产品融合、技术融合与行业融合。传媒产业特别是在新媒体领域,应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鼓励员工进行产品、技术和渠道的创新,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创造出更多新形态的传媒产品与服务,以满足市场需求。

在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方面,可借鉴国外优秀传媒企业先进的经营模式、财务管理模式以及人事制度,优化公司管理结构,在内容生产、技术开发和产品营销上拓展业务,延伸产业价值链,并借助兼并收购与联合重组打造现代化传媒集团和产业集群。此外,还应积极探索集约化经营的新盈利模式,推动传媒产品和传媒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强传媒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开发人力资本,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养。传媒产业能否得到发展,其功能能否实现,传媒人力资本是一个关键因素。对于优质人力资本较为缺乏的当今中国传媒产业来说,充分积累和开发人力资本,对于传媒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既要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使之增强生产传媒产品、提供传媒服务的能力,更要提升其职业道德,使之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

首先,高等院校要更加注重培养既懂内容生产又懂经管运作的复合型传媒人才,通过重设专业方向、调整培养方案,为传媒产业供应高层次采编人员和媒体经营管理人才。其次,传媒企业应加强员工在职培训,通过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传经授业,鼓励回炉高校进修学习等方式增强其生产优质传媒产品、提供高效传媒服务的技能。同时,在开发人力资本方面,应重视传媒产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培育和弘扬专业主义精神,利用各种制度手段提高整个传媒行业的职业化水平,以提升传媒产业的公信力、服务力和公益意识,使传媒组织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

五、推动国际营销,积极传播国家正面形象。国际传播力微弱、外向竞争力较小,是全球化环境下中国传媒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传媒产业国际营销功能收效欠佳的关键原因。因此,加快国际接轨步伐,打造中国传媒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尤显迫切。

经济学家冯子标认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文化资源比较优势、潜在需求和资本比较优势、技术和人力资本比较劣势,应充分利用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交织的机遇,走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的需求导向型模式。④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子产业,传媒产业的发展与此有很大的相似性。若能充分发掘本土的文化资源,将有助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增加传媒产品的竞争力。

同时,中国传媒产业应积极推进国际传播战略,培育本土的大型跨国传媒集团,开拓全球市场,在全球化的基础上实施本土化,即实现全球化思维与本土化操作的融合,利用全球的资源,使用当地的人才,制作符合当地消费口味的本土化内容。通过开拓国际传媒市场、抢占全球注意力资源,来发展中国传媒经济,发挥传媒产业的国际营销功能,促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推动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的建立。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①彭永斌:《传媒产业发展的系统理论分析》,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②[加]哈罗德・伊尼斯著,何道宽译:《帝国与传播》,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③邵培仁主编:《经济传播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28-32。

传媒产业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媒产业;发展变革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多元化传媒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世界级企业纷纷完善自己的业务体系,进一步向传媒产业发展。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我国要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先进技术,建立自己的传媒系统,促进传媒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而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媒介为网络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促进了网络媒介自身的发展。各种新兴传媒以及网络媒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伴随着用户的增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壮大,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且新兴媒体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推动了传统媒体的创新发展,通过媒介融合发展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市场占有率,这也成为新时期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网络媒体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启示。对于传统的电视、报刊、杂志等传媒利用成熟的网络技术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扩大市场的同时,丰富了传媒产业的发展形式,推动了我国媒介融合的发展。电视传媒的发展逐渐与网络媒体的发展相结合,建立起自己的视频终端传输播放设备标准,利用网络、手机等扩大自己的市场规模。传统报纸行业的发展也在向网络传媒靠拢,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丰富自己的业务范围,将电子新闻更加迅速的传输到更多的人手里。与此同时,很多杂志期刊也将传媒产业的发展触角延伸到网络媒体,不断发展电子期刊产业,促进了我国传媒产业媒介融合的发展,加强了互联网技术与现代传媒产业的结合,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媒介融合,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变革进行研究。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各种传媒形式以及产品交错复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盲目性。因而,我们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变革进行研究,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传媒产业发展的特征,对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实际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创新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以及变革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充分考虑到我国传媒产业当前发展的困境以及问题,在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结合信息对现代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对社会发展环境以及发展机遇进行分析,明确现代传媒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促进作用,提出合理的产业发展策略,使其在发展过程中更加符合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实际标准,从而实现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二、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信息对现代而言比金钱更为重要,随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信息的快速传递成为很多人的追求和选择。因此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以网络传媒为代表的新媒体获得迅速发展,占据的市场份额不断加大。各种网络媒介以及传媒产业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中国的传媒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进一步做出调整,以与市场更加吻合的发展模式,提升传媒产业集团的企业实力。

本文基于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传媒产业的发展背景以及目的、意义进行论述分析,明确了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在第二部分对传媒产业发展中的相关概念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结对新时期媒介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论述;在第三部分针对新时期的传媒产业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首先明确了我国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然后对新媒体背景下的垄断与竞争进行分析。针对传媒产业发展的价值链体系进行研究,结合传媒产业的发展机制与媒介融合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研究;在第四部分,对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模式以及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新时期传媒组织内部的发展变化,然后对传媒产业的联动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同时对传媒产业的媒介融合策略进行研究;在第五部分,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创新进行分析,首先,对技术创新与传媒产业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然后分别以创新管理运营模式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本文在进行研究的同时,紧密结合当前传媒产业发展的背景以及变化。基于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进一步寻找适合我国传媒产业发展实际的发展模式,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以及变革。以这个研究思路为主线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以及变革进行研究, 本文通过文献查找法、总结归纳法以及比较研究发展对我国新时期传媒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新时期我国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产业的发展。

三、文献综述

(1)媒介融合概念

随着新兴传媒技术的发展,为我国传媒产业带来新的改革,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新时期,媒介融合无疑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而显著的特点。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很多方面,而且媒介融合的相关概念也涉及到很多的层面,其中不仅包括传统的媒体产业,也包括新兴的网络媒体、技术以及相关业务等。对于新兴传媒产业的发展而言,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同时对于他的研究意义也在不断深入和完善。对于媒介融合的定义,就是利用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以信息为核心,以快速便捷的信息传递为目标的业务拓展,将客户的需求作为产业发展向导,将现代的网络媒体、信息内容以及客户终端三方面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促进现代传媒产业的顺利变革。根据媒介融合定义中的三个核心要素,可将媒介融合分为三种,即媒介内容的融合、传播渠道的融合、媒介终端的融合。其中,内容融合是媒介融合实现的资源基础,网络融合是实现媒介融合的前提条件,终端融合则是媒介融合最终得以实现的载体,是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的集成端口。

(2)核心能力的概念

对于任何行业而言,核心竞争力都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核心能力则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能力。核心能力的主要作用,就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核心能力突出企业自身的优势地位,进而提高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因而这种核心能力是企业的对手很难达到或者拥有的。对于核心能力而言,主要通过各种技术以及对应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通过这种协调的配合和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实现长期发展以及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于自身而言,核心能力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自身属性,因而具有独特性、价值性以及不可替代性等直接而明显的特点。

(3)核心业务概念

核心业务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为自己赢得利润的主要业务,因而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够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产生相互联系,并且通过发展自身的核心业务,完善自己的多元化业务,提升企业在多元化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优势,企业的核心业务是企业最具有优势以及代表性的业务,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核心业务也是基于媒体融合背景的传媒产业所必须拥有的。

四、新媒体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特征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传媒产业的发展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传媒产业自身的事业属性比市场化经济中的产业属性更为突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传媒产业逐渐顺应市场化发展的趋势,本身的产业属性逐渐得到加强。新媒体背景下的垄断与竞争对于我国的传媒产业而言存在较为严重的地域差异,现有的传媒发展体制一直是四级办媒体体制,因而我国的媒体数量较多,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并且存在较多的小媒体。在很多省份省级媒体都具有不可比拟的绝对性垄断地位。媒介融合下价值链的构建对于传媒产业来说,在媒介融合新的背景条件下,要想构建新的价值链,就必须注重受众,这也是传媒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媒体融合规制落后于媒介融合发展,媒介的发展是与科技发展同步的,因此,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也导致了新兴媒介的快速增长。对于传媒产业来说,要想实现媒介融合,就必须制定完善的媒体融合规制,这也是促使传媒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五、新媒体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模式及策略

新时期传媒组织内部的发展变化,传媒企业同其他任何的产业一样,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企业构成,微观的企业构成了宏观的产业。上述中所提及的传媒产业的媒介之间融合策略及模式,在实质上,只是针对于单独的传媒集团或传媒企业来说。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模式,根据上文可知,传媒产业要采取媒介融合的发展策略必然会导致更好的行业融入到传媒产业当中。基于新媒体下的传媒产业媒介融合策略。随着社会竞争的愈发激烈,媒体之间的融合也是大势所趋,究其表现形式来说,主要有两种:

一是通过传统媒体企业与现代媒体企业的并购融合实现企业之间的重组,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打造出新的适合现代社会的媒体团队。

二是通过融合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之间的关键技术,使得两种媒体互相取长补短,让传统媒体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

六、 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创新

技术创新是媒体创新的核心,在客观上,集团的跨媒体运营、媒体融合,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统一采集,放在同一平台上,采取多种介质、多格式生成的方式,以此实现一次性采集、多次生成、销售。媒体融合迫切需要储备、培养、打造一支精英团队,来指挥和完成多媒体的采编管理工作。推进体制改革促进媒介融合发展。从20世纪末开始,媒体融合成为世界媒体产业发展的趋势,由于在同一市场拥有多种媒体可以覆盖更多的受众,越来越多的大型媒体集团要求本国政府开放媒体所有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国似乎都在经历一场媒体体制上的变革。

七、总结及展望

当前,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了我国传媒产业主要的发展和变革手段。在崭新的传媒环境中,媒介融合意味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这也是对我国传媒企业的一个不小的挑战。虽然我国当前已经开始不断重视媒介融合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开展和深化相关内容的研究。但是目前大多数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研究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或者是对于一些理论设想的整合。 虽然我国当前已经开始不断重视媒介融合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开展和深化相关内容的研究。但是目前大多数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研究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或者是对于一些理论设想的整合。所以,如果仅仅是对于传媒产业表面层次的研究,就必定会造成该领域的研究流于简单化,从而无法实现媒介融合策略的有效实施。因此,对于我国传媒产业发展变革的研究,必须要创新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可以通过借助其他的社会科学理论来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深化。

参考文献

[1] Tim Porte. London Bombings: T he Unread News paper [ EB/ OL ] http: / / www. timpor ter. com/ fir st dr aft/ ar2chives/ 000468. html, 2005- 07- 07.

[2] Andrew Nachison. Good business or good journalism.Lessons from the bleeding edge [ EB/ OL ] . H ttp: / /www. xici. net/ b244699/ htm. 2001- 5- 10.

[3] The Daily. About The Daily [EB\OL]. http:///about/, 2011-02-01.

[4] 王菲.媒介大融合[M].广州:南方日报出报社,2007.

[5] 熊澄宇.信息社会4.0[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6] 刘颖悟.三网融合与政府规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7] 迈克尔.埃默里等.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9版)[M].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年鉴(2002)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9] (美)克斯利.安德森.长尾理论[M].乔江涛,石晓燕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传媒产业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西;传媒产业;问题;发展策略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传媒产业化开始兴起发展至今,已经发展经历了30多年的历程,它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改革在传媒领域的一种渗透,也符合全球传媒发展趋势。我国在传媒产业化进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摸索和实践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传媒产业正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轨道。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比较多的问题。其中我国传媒产业区域结构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我国西部省市地区无论在传媒产业发展环境、市场、技术、观念、资源、政策等方面都与东部有着较大的差距。传媒产业在文化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都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从区域来看,从整体协调发展观出发,今后我国传媒布局战略应该是“声西击东”。因此,作为西部省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应如何发挥本地优势,规避传媒产业发展的弱势,提出有效的发展举措,是目前广西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传媒产业概述

(一)传媒产业的定义

产业,是指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传媒产业一般是指经营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参与营利活动的传播媒介及相关企业的集合。但更为确切的讲,传媒产业是指传播各类信息、知识的传媒实体部分所构成的产业群,它是生产、传播各类以文字、图片、语言、影像、声音、符号等形式存在的信息产品以及提供各种增值服务的特殊产业。业界一般将传媒产业归属于信息产业,它是信息产业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媒产业的特征

1.在本质上,传媒产业属于“二次经济”

传媒产品价值的实现是一个“二次售卖”过程,存在着两次交换与销售。发行与传播是媒体的第一次销售,媒体产品以内容收费的方式与受众进行价值交换。首次销售后所获得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以及形成的媒体的影响力,则形成了新的传媒产品。这个新的传媒产品通过与广告主进行价值交换,则完成了二次销售。

2.传媒产业是注意力产业,也可以成为“眼球经济”

传媒产品价值的实现,其二次销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二次销售的关键在于媒体所吸引的受众的注意力,即观众的“眼球”。传媒产业的市场价值与它能否有效吸引受众的眼球密切相关,其实质是强调“受众本位”。这是传媒产业区别与其它产业的重要方面。

3.传媒产业以信息服务为主体业务

传媒产业所从事的生产都是信息产品生产。可以这样说,传媒产业生产着当代人类社会的许多知识产品,而这些产品都是信息高度密集的产品。这类信息产品是非信息产业部门无法进行生产的。

4.经营主体是传媒企业或企业型组织

传媒企业是传媒产业中最具活力的主体,以营利为目标,追求经济效益。企业型传媒组织则是另一类不可或缺的主体,它向社会提供公共传媒产品,营利不是首要目标,承担着特殊使命。

(三)传媒产业结构

传媒产业涵盖的行业分支众多,基本围绕媒体类别而细分。一般来讲传媒产业大致可以分为报纸产业、期刊产业、电视产业、广播产业、图书产业、音像产业、电影产业、户外媒体产业、互联网产业、手机新媒体产业等等。

二、广西传媒产业发展现状

进入20世纪以来,广西传媒产业改革发展持续推进。2003年,广西新闻出版局、广西出版总社分社,实行管办分离;2004年,广西新华书店集团有点公司挂牌成立,公司由多家机构联合组建,成为广西首家大型文化企业集团;2004年5月,在多家电视台基础上组建了广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整体改制为广西电影制片有限公司;2009年,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挂牌成立,成为广西最大的报业集团。广西传媒产业在不断的发展和增长中。但是,根据《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2013》最新测评,广西传媒发展总指数得分为52.81,虽然比去年有所上升,但传媒整体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单项发展指标都处于全国偏下的位置。

(一)总体经营收入情况

根据《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2013》的统计,截止到2011年,广西传媒产业经营总收入为31.47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了7.8%。其中,来自传媒内容售卖收入为16.12亿元,包括报纸4.93亿元,期刊2.57亿元的发行收入和有限电视收视费8.62亿元;此外,传媒广告收入为15.35亿元。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分别为4.51亿元、0.08亿元、1.24亿元、9.52亿元。传媒收入都在稳中小幅增长。

(二)传媒生产情况

截止到2010年,广西共出版报纸55种,报纸平均印期数250.8万份。全区共出版期刊183种,期刊平均印期数185万册。全区共有电视台15座,电视节目41套,共制作电视节目8.06万小时,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长48.12万小时,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5%。全区拥有广播节目63套,全年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27.67万小时,制作广播节目17.66小时,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4.5%。另外,广西现有图书出版社8家,电子音像出版社8家,互联网出版机构1家。“十五”期间,广西的8家出版社共出版图书1万余种,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

(三)广告成本方面

2011年,传统媒体的广告成本持续上升:报纸的广告成本为8.99万元/千人,期刊为0.19万元/千人,电视为48.41万元/千人。总广告增长率只有1.22%,其中广播广告的增长率最大,为22.77%,电视广告的增长率只有9.68%,期刊广告更是出现了负增长,为―21.53%。整个广西的广告开发度仅为0.05%,特别是报纸、电视和广播的广告开发度呈现出不断下滑的趋势。

(四)受众消费情况

2011年,广西传媒核心受众为25.82万人,其中南宁市的核心受众就到15.86万人,受众媒介消费时间为平均每天328.95分钟。在广西,每千人拥有日报量37.55份,每百户拥有电视136.03台、电脑91.72台。根据央视索福瑞检测数据显示,2010年该区省级卫视在外省收视观众人数为480.9万人,本区电视媒体在区内受众人数达1841.5万人,共2322.4万人,居全国第17位。

广西传媒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在全国比较低下的位置,并不是偶然的,这与本地的发展基础条件以及发展思路是息息相关的。那么,阻碍广西传媒产业发展的瓶颈在哪里呢?

三、广西传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媒产业整体发展环境不佳

广西传媒产业无论在报纸总印数、电视播出时长、核心受众规模、政策扶持力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数上都处于全国内类地区的偏下水平,这反映出广西传媒产业发展的环境比较落后,发展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生产能力不足。当然这与广西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是分不开的。

(二)产业集中度不高且结构单一,资源分散,整合能力低下

广西传媒产业改革发展中,片面追求“多”和“全”,导致传媒产业的行业分支“多”而不精,“全”而不专,即形成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产业态势。产业集中度过低,没有将本来就稀缺的传媒资源有效整合,传媒资源没有得到高效的配置。另外,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广西大部分传媒公司除了主业之外,几无辅业,产业机构还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的路子。无论是在报业、期刊、广播、影视等领域广西至今都没有一家在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传媒企业和传媒品牌。

(三)媒体创意能力低,产品同质化严重

传媒产业属于典型的内容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其发展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传媒产品内容的创意水平。广西传媒产业的媒体创意能力比较低下,传媒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区内媒体大都在一味的照搬或者抄袭国内其它地区传媒的产品形式,即使再融合进去一点本地特色,依然摆脱不了抄袭的影子,本地传媒业从业人员的创意能力不高。尤其是电视行业,由本地主创人员独创的特色电视节目非常稀少。

(四)市场化程度低,生产盈利能力低,导致传媒竞争力不足

由于过多强调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忽略传媒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导致传媒业市场化程度低,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活力不高。由于缺乏市场机制,没有遵循产业化规律,导师传媒企业不能依据市场需求从事内容生产,传媒产品的内容、价格、传播等需经过政府主管部门层层审批、节节把关,行政指令成分过多,市场成分少,再加上管理理念落后,经营机制墨守成规,管办分离执行不彻底,扼杀了传媒企业的市场主动性,“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导致传媒企业的员工生产积极性不高,生产盈利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严重低下。

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矛盾的解决,问题的众多也为未来广西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思路。问题的存在不是关键,关键是看能否针对时弊,发挥创造性,探索能够刺激广西传媒产业健康发展的途径。

四、广西传媒产业发展策略

推进广西传媒产业发展的步伐,首先必须明确广西传媒产业的发展战略。广西传媒产业不能一味的跟随国内其它地区的发展模式,必须依据本身的经济水平、资源状况和文化特色,通过创新发展机制,转变产业增长方式,优化资源配置,走一条“集约化、特色化、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一)完善产业扶持体系,解决产业发展瓶颈是首要环节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政府扶持政策。当前广西传媒产业发展急需的两样是“政策”和“资金”。政府对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的传媒产业企业和项目可以给予优先扶持。

政策的扶持必须依赖政府出台适合传媒产业发展的法规,通过政策倾斜将传媒产业列入到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并科学规划传媒产业发展的目标、路径等问题。

资金的扶持一方面仍然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专项发展资金,另一方面需要完善传媒产业的融资体系,吸引社会资金流入传媒行业。依据2010年我国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对于广西传媒产业的资金扶持,一是可以鼓励金融行业积极开发适合传媒产业特点信贷产品,加大信贷投放。积极探索适合传媒产业项目的贷款模式,鼓励商业银行以银团贷款等方式对融资规模大的传媒产业项目提供金融支持,也可以通过政府担保等形式。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合理确定信贷期限和利率,并建立信用评级制度。二是积极培育和发展传媒产业保险市场,加强保险服务,推动保险产品创新。

(二)建立市场化机制、强化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条是核心

建立市场机制,就是由市场来决定传媒产品的价格。市场机制包括价格形成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传媒企业必须依据市场需求来设计和生产传媒产品,并且以市场价格来销售其传媒产品,通过参与市场竞争来占有市场份额。市场化要求区内传媒企业具备市场意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加快推进国有电影电视剧、报刊杂志、动画动漫、有限网络等生产经营单位的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效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转变。深化国有传媒资产市场化整合,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为目的,在调整结构、理顺关系、精简机构、体制创新等方面取得成效,提升市场反应速度和竞争力。

传媒产品具有文化产品的一般特征,即文化产品价值链越长,其价值就会越大。传媒产业价值链是传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只有不断完善并延长自身的产业链条,强化产业集聚,才能形成强大的产业竞争优势。例如2004年成立的广西新华书店集团公司就充分利用了产业链的优势。

(三)完善创意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提升创意水平是关键

传媒产业发展的“瓶颈”除了资金,就是创意人才。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那么创意型人才则是创意的保障。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创意人才的培养力度,并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在全国内吸引优秀的传媒人才流入,服务于广西传媒产业的发展。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深入人事制度改革,创新激励措施,激发传媒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突出特色、民族特色、东盟特色等内容为出发点,鼓励传媒工作者在电视节目制作、电影创作、图书、报刊、广播等领域进行创意创新,多出精品特色品,提高广西传媒产业的创意能力。

(四)转变政府职能,落实管办分离是辅助

我国目前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都在进行体制改革,其中转变政府职能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体制在从指令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求政府必须要转变职能,从“家长式”转变为“保姆式”政府,即服务型政府,文化体制的改革亦然。传媒产业化必然要求政府将对传媒的约束和管理权力移交给市场以及其它组织机构,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制定传媒产业政策法规、制定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等等。执行管办分离的原则,就必须要求政策减少层层行政审批,提升审批效率,切实将“办”的权力移交给传媒机构,还传媒企业以自觉性和主动性。改变传统的传媒产业管理思路,摒弃落后的行政管理机制,以效率为优先,以激励传媒产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为目的,将目标管理思想和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结合,提高管理决策效率。

(五)优化传媒资源配置体系,打造广西传媒“龙头”品牌是蹊径

发挥市场在传媒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辅之政府的行政指令。另外,在政府与传媒组织之间可以设立中立性的非政府传媒组织,以引导和规范传媒产业的发展,优化传媒资源的流向和开发效率。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以建立现代企业集团为目标,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参股等形式进行业务重组、授权经营,对传媒资源进行强化整合,实现传媒企业的强强联合,组建若干实力雄厚、业务广泛、管理先进的广西强势传媒企业,提升广西传媒企业在国内的整体竞争力。

另外,传媒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依赖传媒产品的市场开拓力。因此,必须鼓励广西传媒龙头多出传媒产品精品,打造传媒产品品牌,短时间内在国内形成辐射效应,以提高知名度。例如着力打造一部影视精品、电视节目、动画动漫等,变积极模仿为主动独创。

参考文献

[1] 周鸿铎主编.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2] 喻国明主编.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2011)[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3] 张琳.广西大众传媒业发展现状及基本对策[J].创新, 2009(11).

[4] 赵阳.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K13LX211。

传媒产业研究范文第4篇

全书围绕一条主线,阐释三组关系,分为四大板块。一条主线即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全书紧扣这一主题,从多方面阐述市场结构演变的现状、趋势、特点及其驱动力量等,并探讨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的差异。三组关系即详细论述了传媒制度变迁与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的关系;产业融合与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的关系;技术创新与传媒产业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对这三组关系的论述,实际上回答了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的驱动力量问题,阐明了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与制度体系、经济环境和传播技术等因素的内在关联。通过作者的阐述,可以得出,制度变迁是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而产业融合和技术变迁则形成了与制度变迁关系密切、相互制约的推动市场结构演变的驱动力量。四大板块即该书主要分为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的基础理论;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的历程;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传媒产业市场结构重构方略等四大板块。四大板块前后相继,有机联系。其中,第一板块是基础,第二板块是在基础上的分析与应用,第三板块是对实证结果的解构,第四板块是对策研究。

全书结构全面完整,共有六章。第一章是基础理论和文献分析部分,对有代表性的产业组织流派关于市场结构理论做了交代;介绍了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评价指标和分类方法;对国内外关于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研究文献做了详细梳理。第二章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过程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对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这五种媒介市场集中度进行测度分析,以此判断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类型及其变化。该书第三、四、五章是主体部分,分别探讨了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的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即制度变迁、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该书第六章据此提出了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重构方略。作者突破众多研究者重市场结构的微观分析的局限性,而是将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微观结构与整个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有机结合,将传媒产业市场结构与制度变迁、产业融合、技术创新等宏观环境有机结合,结构合理,论述起来如同剥竹笋一样,一层一层,清晰可见。

全书有如下四个方面令人称道:

第一,作者认为,从制度的角度来看,传媒产业正面临双重转型,即制度变迁与市场垄断力量均处于转型之中,两种转型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一是制度转型。通过实证分析,该书发现制度变迁是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的重要动力,强制性制度变迁是传媒产业市场集中度演变的主要力量。重构市场结构必须改变现有制度供给模式,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占主导转变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二是垄断力量转型。该书认为目前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的主导力量处于变化之中,行政性垄断力量处于下降趋势,经济性垄断力量呈不断提升的趋势。

第二,该书借助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技术创新对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这种视角具有一定创新。该书对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进行动态分析,把市场结构放在一个系统中分析,并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考察体系。

第三,该书提出了建构传媒产业的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认为在产业融合的推动下,传媒产业市场竞争逐渐从零和博弈走向合作博弈,这种博弈的特点在于竞争中渗透着合作,合作中体现竞争。产业融合下的市场结构呈现出网络联结的特征,在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以后就会形成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

第四,该书提出了传媒产业市场结构重构的目标模式,即建构有效竞争市场结构,论述了传媒产业有效竞争市场结构构建的三个维度,并从改革产业组织政策、优化市场行为等方面分析市场结构重构的路径。

传媒产业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传媒产业 经济特征 盈利模式 研究

一、引言

传媒产业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类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在网络时代,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开发出新型的传媒模式。网络产业是信息全球化的最根本力量所在,从世界各国的传媒产业发展来看,传媒行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程度与生产数量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国也在报纸、图书、影视、互联网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传媒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媒产业的兴起也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便利条件。目前,传媒产业的经济特征将在资源禀赋、盈利模式、产业格局、市场结构四个方面发生较大变化。而盈利模式是企业与商家得到利益的过程,即便是相同的传媒产业其盈利模式也会有所差别,传媒产业的商业性主要体现在是信息服务、广告传播、技术服务以及发行等方面。本文中将对传媒产业的几种经济特征与盈利模式进行简要的分析。

二、传媒产业的经济特征问题

(一)资源禀赋:从渠道稀缺到内容稀缺

在传媒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地经历着从渠道稀缺到内容稀缺的发福交替现象。渠道的稀缺源自于对渠道要求的不断提升,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需要将信息传递给越来越多的人,而在这一过程当中,从早期报纸的出现,到如今互联网的全球覆盖,媒体覆盖人群已经呈几何倍数不断增长。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商业的不断进步,渠道传播又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如今的时代不仅仅要求媒体具有多广的传播覆盖面,而是向着更加精准的用户投放形式发展,现实的商业体系下要求媒体渠道能够尽量精准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用户和受众,因此渠道的选择就变得相对有限。

传统的媒体渠道下对于内容的选择,受众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而在新媒体发展的大趋势下,受众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利,而这时,优质的内容就成了每个渠道最为稀缺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优质内容资源的多少,甚至决定着媒体的生死存亡。尤其是在如今信息泛滥的年代,优质内容的稀缺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一大重要阻力。

(二)盈利模式:从单一收入到多元收入

传统传媒的盈利模式是在内容市场将内容销售给读者,然后在广告市场将广告的时间或版面卖给广告主。这种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收入渠道过于单一,同时还受到发行量、收视率等的限制。在这一盈利模式下,传统媒体的收入取决于受众对于内容的需求,但是这对盈利能力并没有很大的改善。因此,突破旧有模式,提升媒体盈利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内容收入作为主要渠道,即成为专业的内容提供商,通过对内容进行更加专业系统的制作来为特定人群提供更加专业的,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这一点可以参照彭博社的主要经营模式。第二,传媒发展成为综合性媒体平台,在内容上提升信息整合能力,在传播渠道上形成多种渠道并行发展的方式,以此获得庞大的用户群体,最后通过业务范围的不断延伸,以庞大的用户基础,建立起以商务合作、用户付费与数据库运营等全新模式为主体的盈利模式。当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广告收入依然是最重要的收入,而伴随着盈利模式的逐渐转变,传媒机构将会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获取收入。

(三)产业格局:从产业分立到产业融合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电信业、广播电视业以及传统出版业等传媒和信息产业之间都相对独立,各个产业都独立拥有自身强大的行业优势,无论是从硬件设备,还是从传播渠道上,都有明显的业务划分。然而,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加之国家多年来国家一直都在大力推进“三网融合”,致使通讯产业及各大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刊物等传统媒体)逐渐由业务分立走向产业融合。伴随着各媒体产业在传播渠道上的互联互通,在传播内容方面也正在逐渐趋于融合。依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用户可以在同一平台下实现通讯、阅读、收听、收看、分享、互动等多种形式的操作,对信息的快速检索、精准投放也将变得更加便捷、灵活。这种融合有效地打破了不同媒介之间信息相对独立,不能相互传递的壁垒,最终实现了从内容生产、信息传播、用户接收、互动沟通以及信息二次传播等多个方面的融合与发展。同时,还推动了各个产业在更多服务内容方面的提升,加快了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步伐。

(四)市场结构:从垄断的市场到竞争性垄断市场演变

从早期传媒行业的发展中我们能够看到,传媒产业因为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门槛和资金门槛,一般很难进入,这也就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行业体系,也造就了在各自市场上相对处于垄断地位的行业巨头。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壁垒被逐步打破,曾经相互独立的业务如今已经借助于互联网开始相互渗透和互补,这也就将原本处于封闭状态的各个行业巨头拉到了用一个竞技的舞台。在这个巨大的舞台之上,曾经的行业巨头依然具有某一领域的巨大优势,但与此同时也都面临着被其他行业巨头渗透和瓦解的危机。曾经的市场格局已经不复存在,原本处于垄断地位的行业大佬也已被重新洗牌至同一个市场之下。从这时起,一场强者之间的竞合游戏已经上演,谁都想干掉对手获得绝对的行业垄断,但是谁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对手干掉,以取得绝对的优势地位。因此,在这个大的市场之上,各大巨头仅能够尽力去维持自己相对具有优势的细分市场,从而获得相对垄断的地位。

三、传媒产业的盈利模式分析

(一)广播电视类传媒盈利方式

不同的传媒产业盈利方式有所不同。例如,电视包括模拟电视与数字电视,它们的盈利方式主要依靠收视率,而收视率与大众化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收视率要提高就需要让节目变得更加大众化。数字电视作为大众的传媒能够满足很多观众的需求,可以为多数人提供节目的服务,即使是收入较低的人群也可以这样。其次是广播市场,从目前来看,广播的价格定价主要考虑收听率,计算价格为“每次收听点的成本×收听率”。再就是电影,作为传媒产业的巨头,电影本身便有传媒产业所具有的经济特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无形性、公共商品、研发创新。电影的收益主要是依靠于广告植入、票房、电视频道及视频网站授权以及周边衍生产品等。从票房的收入来看,电影的票房决定着一部电影的成败,更决定着电影潜在商业价值是否值得挖掘。据统计,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创下“十二五”以来最高年度增幅。其中,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以较大优势保持了国产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然而,相对于国际知名电影产业而言,我国的电影产业在价值挖掘上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在电影产业整体拓宽盈利模式方面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探索。

(二)新媒体类传媒盈利方式

2014年中国网络广告收入仅次于电视广告收入,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预计到2016年,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将超过电视广告收入,成为中国最大的广告市场。对网络的盈利模式以及网络营销的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在互联网新传媒中可以分为:第一,整合的网络盈利模式。这种模式将以往的模式与在线的模式相结合从而实现网络盈利,它经历了由非中间化到再中间化的过程,从网络的兴起到破灭再到重新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人们对于网络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成熟化。整合的网络盈利模式主要表现为由企业网站加上在线的销售产品与订购产品的服务。第二,综合性的门户网站盈利模式。这类网站的主要盈利方式包括以banner广告、富媒体广告、互动式广告等形式为主的广告收入,以及媒体利用自身公信力、影响力所从事的各类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活动等。第三,以用户为基础的盈利模式。这种盈利模式主要集中在以社交功能为主体的网站或平台上,它们拥有大量的用户资源,通过向用户提供付费服务,或向广告主提供基于用户行为习惯的大数据广告推送业务获得相应的广告收入。而这类收入往往建立在庞大的用户基数和对庞大用户数据的科学分析及定向推送的基础之上,并同时依托优势的用户资源进行盈利模式的重复开发。

(三)出版类传媒盈利方式

出版类传媒的盈利方式就是对于报纸与杂志的盈利,我国的传媒市场属于半垄断性的市场,无法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商业化运作,这也就造成了出版类传媒产业的盈利模式的相对单一,只能依靠广告实现营收。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媒体的大量出现使得传统出版类媒体的发型量出现了大幅的下滑,广告收入也因此开始萎缩。伴随着报社、杂志社以及出版社的收入及生存空间被互联网媒体严重侵蚀,这些传统出版类传媒机构也都在积极寻求突破和转型。其中较为成功的方式分别是:第一,依托传统出版类媒体在内容生产方面的优势,积极与互联网融合,拓宽受众渠道,转换经营思路,分析用户阅读习惯等方式,逐渐向市场化方式运作。第二,传统的出版类媒体在多年的运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原创内容资源,而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时,在传播广度上具有明显优势的新媒体却在原创内容方面表现出不足。出版类传媒企业如今正在逐渐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优质的版权资源,通过版权交易,内容授权、图书出版等方式实现自身的盈利。

四、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传媒产业有三大特点:一是传媒产业继续不断发展,势头仍然很强但是速度有所放慢;二是传媒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报刊的衰落与新媒体的增长是最主要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差距很是明显;三是文化及媒体产业进行了必要的体制改革。不同的传媒行业有着不同的盈利方法,这是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导致的,它们在本质上是不存在优劣之分的,只有逐渐适应市场变化,与平行产业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融合,才可以探究出新的盈利方式。未来的传媒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将打破传统的行业界限,实现“渠道+内容”的产业模式,以及无界限广泛传播与精准化个性传播有效结合的运营模式。

五、结束语

通过上文中对传媒产业的经济特征与盈利模式,以及传媒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的分析,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整个传媒产业市场的环境也在慢慢完善与健全,未来传媒产业会成为最有优势的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并且,在盈利模式上,随着科技与国民消费的习惯,传媒产业相互融合可以寻求更多新的利润,更高的盈利方式。可以说,我国的传媒产业拥有极为强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为中阳财富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钟云华.中国传媒产业规制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

[2] 滕飞.北京CBD集群的网络状产业链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3] 王云蛟.浅析大数据对传媒产业经济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5(20).

传媒产业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互联网;传媒产业;转型升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075

[中图分类号] G2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157- 03

在“互联网+”时代的引领下,“互联网+”行动计划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当中,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此同时,中国传媒也深受影响,其理念、形态、呈现方式等方面表现的越加丰富。就比如媒介融合曾以技术融合、产业融合、产消融合为主,而今天的媒介融合则想向更纵深的方向发展,呈现了多方面、多渠道融合的特点,使得传媒已经较大规模渗透到各个产业领域中。由此说来,“互联网+”对传媒产业的影响是非常深入的。为了良好的发展传媒产业,应当基于“互联网+”进行传媒产业升级转型,优化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促进传媒产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1 “互联网+”背景下原有传媒产业发展困难之处

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互联网+”对人们方方面面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例如百度“干”了央视广告的事;淘宝“干”了沃尔玛的事;阿里巴巴“干”了批发市场的事;微博“干”了媒体的事;微信“干”了移动的事等。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发展趋势已经改变传统运行法则,使得我国价值模式、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1]。而基于传统价值模式、消费模式,所规划的传媒产业发展思路,在执行的过程中遭受多方阻碍,主要是因为:

1.1 读者阅读方式的转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在发生着改变,即从纸质图书阅读转化为电子书阅读。因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书阅读弥补了纸质图书阅读的缺陷,可以使读者随时随地的进行图书阅读,使读者可以有效利用碎片时间。因此,读者对电子书阅读尤为青睐,在阅读方面逐渐以电子阅读为主,相应的纸质图书阅读的读书者越来越少。

1.2 企业营销方式的转变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良好的发展,只采用单一的营销方式难以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而互联网的应用,打破了企业单一的营销方式,使得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设计多元化、多样式的营销方案,展开不同形式的营销,如信息流广告、“秒杀”等,使得企业开展全新的营销活动,吸引消费者眼球,刺激消费者购买,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2]。所以,互联网的应用,也改变了企业营销方式。

1.3 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变

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变,是指所有与产品相关的内容,因为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一定转变。例如,在以前人们的意识中“编辑”是非常专业的一个职位,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够胜任,而今天在网络环境中任何一位网友都可以是编辑,创作文章,发表文章。因为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遍,传统意义上的内容生产方式,转变为“众包”生产方式。

1.4 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

其实,互联网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传播快速、高效。以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纸媒、电视、收音机,并且传播的信息也非常有限。而互联网在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日益普遍。互联网具有的信息传播快、信息存储量大、信息共享等特点充分发挥作用,使人们可以随时获取想要知道或了解的信息。所以,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准确性。

1.5 传播规则的转变

互联网所带来的不是通路、不是平台,而是一种新的传播规则。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基于互联网形成的新媒体,其是一个新的传播平台,同时还是新的传播通路、传播渠道。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并不是单一的朝着某个方向传播,而是多渠道、多方向的传播,如此可以使信息传播的受众性大大增强。由此可以确定,互联网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播的构造、规则以及逻辑。

2 “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关键

按照传统媒体人的思想,互联网是传统媒体的价值链上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其所创造的种种传播形态,辅助了传统媒体的推广,有利于良好的发展传统媒体。其实,这种思想是犯了战略操作上的错误。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传播领域的基础性设施。因为从传播学角度来说,互联网更相当于一种基础设施、一种支持社会的全新技术形态,合理的改造和调整,可以使其在传媒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为:

2.1 正确理解互联网逻辑的关键词

2.1.1 连接

连接是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应用之所以能够越来越普遍,主要是其能够将各种事、物以及人类整体进行有效的连接,改变了传统意义上“资源”无法整合与利用的局面。回顾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不难发现其形成了内容网络、人际网络、物联网络三张大网,实现了各种资源整合,改变了人们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海量存储、超级链接,可以将毫无关联的内容互联互通,形成了最初的内容网络,尤为突出的就是新浪网、搜狐网等。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其体验方式增强,使得某些内容服务与人的需求相连接,为人们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满足人们的应用需求,例如百度、淘宝等。而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实现了“人际沟通无阻碍”的目标,也就是形成了人际网络,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各种沟通,例如微信、微博、QQ等[3]。

2.1.2 开放

基于基本生存和发展法则,开放是互联网的第一要义。因为互联网需要以“网状存在”的方式存在,如此凡是利用网络的人,都会与互联网形成网络关系,作为网络的关键点。只有“开放”了互联网,才能使得所有人都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应用网络。这里所说的“开放”是指观念的开放和自我的开放。

(1)观念的开放。传统媒体运行的过程中,其传播的范围、运作的格局都是非常局限的,相应的媒体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以在扩大市场空间,尽可能的激活、整合资源,实现产业整合、市场协同,不仅能够促进媒体产业发展,还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当然,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做到观念开放,从思想观念上充分意识到媒体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充分利用媒体融合和市场“碎片化”所创造的机遇,良好的发挥媒体产业。

(2)自我的开放。按照互联网逻辑,自我的开放即为社会情感资源、关系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可以创造巨大潜能。当然,要想做到资源有效整合,需要保证互联网的精神是开放的,尽可能的利用互联网来给传媒创造机会,使之把握机会,良好发展。

2.2 改变对互联网的认识误差及不开放的心态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纸媒之所以会衰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互联网的认识误差及不开放的心态。传统纸媒在受到数字化媒体冲击的情况下,整个纸媒行业并没有积极了解互联网,也没有适当的调整媒体投放方式、宣传营销方式等相关方面,使得纸媒逐渐走向衰落。基于此,在认识到纸媒衰落根源的情况下,要想使传媒产业转型升级成功,注意正确认识互联网,并保持开放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今时今日已经是一个以互联网,尤其是以社交媒体居于领导者地位的传媒市场,其尽管没有成为人口覆盖最大的媒介形式,但数据显示可以充分说明,社交媒体传播的影响力。为了真正意义上利用互联网来促进传媒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对当前社交媒体有全方面的了解,清晰的认识到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之大。在此基础上,需要注意保持开放的心态,改变传统媒体自我封闭、自绝于产业发展的状态,使媒体运行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逐步提升媒体的市场占有率及影响力[4]。

3 “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基于以上内容分析,可以确定互联网对我国媒体的影响较大,科学、合理的优化调整媒体,需要利用传媒产业转型升级。那么,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呢?

3.1 传媒产业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创新

3.1.1 传播规则的创新

在互联网已经形成了内容网络、物联网络、人际网络三张大网的情况下,重构媒体与用户之间的权力关系,使其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则,如此可以促进互联网应用作用,支持媒体良好运行,有效的进行信息传播。而基于互联网传播规则,对媒体传播规则进行创新,应以“以人为本”理念为引导,提升用户的地位,使用户具有传播权利、浏览权利,如此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用户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浏览、信息传播、信息共享。

3.1.2 跨界整合的产业形态的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对传媒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注意跨界整合的产业形态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使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介市场版图与价值资源进行重构,扩大媒体推广范围及市场占有率,使得媒体运作可以在社会上起到很大反响,达到媒体传播的目的。那么,如何对跨界整合的产业形态进行创新呢?自然是互联网的传播结构、传播规则、传播形态,对媒体可以渗透的领域进行分析,结合媒体特点及其他领域特点,合理的进行跨界整合,改变媒体传播形式、形态,以便传媒产业优化发展。

3.1.3 系统协同下的盈利模式创新

这里所说的系统协同下的盈利模式创新,就是以“关联――节点式”的价值对接方式为主,对互联网条件下的媒体运作的盈利模式进行重构,使之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来扩大盈利空间,为促进传媒产业良好发展奠定基础[5]。

3.2 传媒产业需要明确需求与供给连通的节点

3.2.1 跨媒介的整合

传统媒体最大的弊端之一就是局限性强,无论是格局还是资源整合都具有较强的局限性,这个媒体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例如媒介的渠道比较单一、用户群针对性强等,此种情况下利用媒体来进行某些社会现象的传播,所起到的作用比较微弱。而基于互联网的作用,进行跨媒介整合,将本媒体资源与其他媒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可以使媒介的渠道增多、受众群体增多、传播方式增多,再结合媒体传播内容,规划设计出适合的媒体传播方案,可以使传播内容通过网络快速的传播,被他人所熟知,进而达到媒体传播的作用。

3.2.2 跨行业的整合

传统媒体也不要只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内容提供者,由于内容而造成的影响力、品牌和资源使传统媒体处在一个中介位置,即第三方位置。其实,网络平台是一个可以实现多方面资源融合的平台。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个平台来进行媒体运作,可以充分借助其他行业的资源来优化媒体运作的某些方面,提升媒体运作效果,为其创造较高的价值。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互联互通中创造价值。有效的利用互联网这一特点,促进媒体资源与其他行业资源整合,形成需求与供给对接,可以从中创造巨大的价值与利润。

3.3 传媒产业需要做好两方面的转变

3.3.1 将媒体视为个性化传播和分众传播中标准内容产品的供应者

传统媒体是以内容为中心,将内容传播给受众群体,使读者能够在浏览、阅读之后有行为上的反应或思想上的转变;而互联网则是以服务、技术为中心,意在通过技术服务来提升用户体验效果,使用户满意。因此,互联网更受用户青睐。基于此点,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应当基于互联网的特点,将媒体视为个性化传播和分众传播中标准内容产品的供应者,也就是了解用户的需求,利用网络来展开个性化的内容产品传播或分众传播。

3.3.2 构建众包生产的运营方式

众包生产作为互联网重要生产方式之一,其能够打破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的接线,使得资源多次转移或配置,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基于此,在传媒产业升级转型中,应以经济分享为中心,改变以往内容产品运营的方式,而是采用众包生产的运营方式,使得内容产品可以使用、传播、共享,提高内容产品的应用价值,促进传媒产业良好发展。

4 结 语

身处于“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应用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人们以往所认知的价值模式、消费模式发生了变化。此种情况下,按照传统的媒体发展思路来推进传媒产业发展是比较困难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基于“互联网+”来进行传媒产业转型升级,达到媒体传播规律创新、跨界整合的产业形态创新、系统协同下的盈利模式创新,同时注意跨媒介整合和跨行业整合,做好供应者转变、运营方式的转变,使传媒产业可以在互联网的支持下良好发展。所以,基于“互联网+”来进行传媒产业转型升级是非常必要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喻国明,刘D.“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创新的五力模型[J].新闻与写作,2015(5):10-13.

[2]李晓琳.三网融合背景下传媒产业的创新发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8):113-115.

[3]郑玉倩.价值链视角下互联网时代吉视传媒产业转型研究[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4(5):221-221.

[4]林怡,李晓琳.新媒体发展现状及其对传统传媒产业的影响分析[J].商,2014(45):181,139.

传媒产业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传媒文化产业 跨区域 共栖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在生态学中,作为一种协同进化的结果,以“共生”、“互惠”及“偏利”为总体导向的生物“共栖”现象,体现了种群间相互适应、相互依赖的生存智慧。借此内涵,本文所说的传媒文化产业跨区域“共栖”意指两个或多个区域的传媒文化产业的生存空间叠加、资源补充融合、产业收益共享的现象。目前我国最富活力和潜力的传媒文化产业“共栖”区当属环渤海沿岸的京津冀三地,地理上的唇齿相依、历史上的彼此仰赖都为其“共栖”发展提供了可能。

事实上,除去地理和历史的源流,传媒文化产业跨区域“共栖”的实现还应当具备以下两个前提,首先是区域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有数据表明,“国内30余个卫视频道的经济处境堪称悬殊,有广告收入10多亿元的,也有一两亿元的。卫视频道‘落地费’接近2亿元,多数省级卫视‘上星’后,都在亏损或微利经营,这就构成了台与台之间合作的前提之一”。以华北地区为例,目前河北省与京津两地、特别是北京的传媒文化产业存在一定的差距,特色和优势也各有侧重,因‘而极具“共栖”生存潜力。其次是区域间已自发形成了民间范围内的“共栖”趋势,比如,从历史上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冀京、冀津问的传媒合作实践便不断涌现,三地电台多个频率节目的彼此覆盖和“共栖”渗透大多是先于行政指令而完成的。

在具备了上述前提的基础上,传媒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共栖”所依托的主要是相关资源的流动、融合与共享,这不仅符合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的科学主旨,也更加契合现代传媒重视“动态扩散”、“多向勾联”、“互为吐哺(互动)”的传播本质。在这样的观照下,传媒文化产业跨区域“共栖”的策略选择就成为重中之重。

一、以“传播共栖”策略获得更广泛的“推介资源”

在文化产业的众多分支里,恐怕没有哪项比得过传媒业本身所具有的巨大的推广能效。既是传播者又是被传播者的身份便利,使传媒文化产业能够凭借大量信息的快速传递,更加敏锐和准确地对产品内容进行设计、研发和推广。2007年4月,为宣传5月18日的节目改版,内蒙古卫视精心打造了北京地铁广告,以便在强手林立的北京电视市场里,赢得上班族的关注。从传播效果的反馈情况来看,此次地铁广告售卖行为极大地提高了内蒙古卫视在首都受众当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为自身实现与北京的“传播共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独有偶,2008年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推出了一档立足于京津冀三地差异,热切关注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机遇、积极推动该区域社会和谐的高端谈话节目《环渤海新视野》。这无疑成为了北京传媒文化产业试水与津冀两地建立生态共生关系的有益尝试。

受此启发,同属华北地区的河北省在争取与北京和天津达成“传播共栖”方面应当勇于“走出去”,充分发挥自身传媒文化产业的特质,在地域的广度上多维辐射,为此可以成立河北传媒文化产业行业协会等组织,与政府合作进行国内外传媒文化活动交流。除此之外,“传播共栖”策略下的河北传媒文化还应着力于内容提升。毕竟京津地区受众与河北受众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尽管这其中交织着环渤海地区的大文化认同,但如何烹制出融合了京味、津味的河北传媒文化盛宴着实考验从业者的眼界和认识。以河北卫视为例,自1998年开播至今,其真正能够称得上产生过“传播共栖”效应的名牌栏目只有《激情久久》的“超级宝宝秀”、《读书》和最新的《家政女皇》三档节目,如此有限的节目内容资源严重制约了河北传媒文化产业品牌在京津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确立,也导致了河北传媒文化产业跨区域“共栖”生存的困境。

二、以“市场共栖”策略获得更丰富的“内容资源”

判断社会文化事业是否演进到了文化产业的阶段,一个核心的标志便是资本的介入与运作。而如何通过市场机制来发现优秀的文化创意作品、进而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向文化产业也就成为问题的关键。而在我国,传媒文化产业近几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趋势。2010年,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青海电视台与湖南电视台开始合作运营青海卫视,从而开创了体制内电视媒体跨区域深度合作的先河,并最终通过“市场共栖”策略获得了与“快乐中国”同样广阔的“时尚中国”的内容资源。几乎是与此同时,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第一财经频道和宁夏广电总台也着手合办宁夏卫视。纵观这四家传媒文化产业主体的“市场共栖”策略,其真正目的在于以荧屏“帮扶”的方式重新划分或占据电视的内容制作和播出资源,以求“势力范围”的最大化。由是观之,那些占有广大市场份额的传媒集团常常通过内容输出,掌控相对弱势的传媒组织,使其面临被融合和被重组的可能。

反观目前仍处在壮大阶段的河北传媒文化产业,不仅正在经历着难以形成产业合力与产业带动力的阵痛,而且同样受到全国范围内传媒文化产业较为发达地区的竞争威胁。为此,河北省可以在构筑京津冀传媒文化产业市场一体化、实现三地合作共赢的同时,全力打造面向环渤海的河北传媒文化产业内容推广与采购信息平台,从而在主动占领市场的过程中避免沦为被市场消解的对象。具体来说,河北应集中优势力量向北京和天津广泛输入以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产品,形成无线调频、卫视星空和互联网络交织的传媒通道,力争提高河北广播、河北卫视与河北新闻网(河北日报的门户网站)的品牌价值与品牌吸引。同时,河北传媒文化产业还应主动联手省内出版和动漫等产业分支,以立体、交叉和多元复合的文化产品内容形态组合占领市场。

三、以“战略共栖”策略获得更雄厚的“资本资源”

当前,传媒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各省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其不仅代表了新型文化的消费前景,也成为扩大消费的重要途径。因此,各地政府都对传媒机构的产业化进程投入了巨额的资金保证和政策扶持。如前所述的湖南卫视与上海电视台的跨地域发展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各自省份在传媒文化产业战略上的布局,从这个意义上说,两地或多地对于发展传媒文化产业的相近思路和彼此借鉴实际上成为了一种以获得更多“资本资源”为诉求的“战略

共栖”。除此之外,资本的注入不仅会盘活传媒文化产业,同时还将衍生出与此相关的、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这显然也是“战略共栖”为传媒文化产业带来的又一增值效应。

而作为以对接京津为文化产业指向的河北省也于日前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该规划明确提出包括现代传媒业在内的行业将成为今后5年河北省重点发展的行业。在此指引下,河北唐山已经以电影《唐山大地震》为契机成功实现了与北京传媒文化产业的“战略共栖”。该片1.2亿元的投资成本分别由唐山市、华谊兄弟、中影集团按照50%、45%和5%比例出资,投资额分别为6000万元、5400万元和600万元。而作为最大的出资人,唐山市政府的6000万元中有15%作为投资,其余5100万元为“赞助”,但享有影片50%的利润。这也是地方政府资本首次尝试为电影――这一富有前景的传媒文化产业“托底”。可以说,《唐山大地震》“借一部电影来营销一座城市”最终将唐山的其他文化产业项目如旅游、陶瓷、皮影等连带打包推广至了京津乃至全国市场。这样的连锁效应正是资本力量的体现。四、以“人才共栖”策略获得更充足的“智力资源”

文化产业是智慧产业、创意产业,而人才是其发展的最核心要素。传媒文化产业由于与时展的最新进展始终保持同步,因而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也最为迫切。在这种情况下,以流动实现“人才共栖”无疑是最高效的传媒文化产业发展策略。2010年8月,北京市了《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并创造性提出未来京津冀高层次人才可自由落户的“人才共栖”举措。显示了跨区域汇聚智力资源的愿景和智慧。

传媒产业研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数字传媒;产业;运营模式;自组织

数字传媒产业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精神文化需求的效用系统为目标,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企业联合。它既是信息产业,也是文化产业,具有物质(数字技术性)与精神(知识文化性)双重性,其产业运营模式也比较特殊。对数字传媒产业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研究,目前国内学界讨论较多,但我们认为,究其根本,数字传媒产业的运营模式应是一自组织系统结构。

一、自组织系统理论构建数字传媒产业运

营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数字传媒作为一种产业,其明显标志应该是拥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主要通过市场途径进行资源配置,形成上、下游分工的完整的产业链条。这种以企业价值链延伸而形成的上下游的整合过程,是涉及市场经济多种因素的复杂性系统,是由传媒市场按其客观规律自组织而发生的,非人为所能“打造”。自组织系统理论以复杂性系统为研究对象,它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 高津先生等人创立的。该理论的核心是分析在复杂性条件下,系统及系统中各要素由无序态向有序态自组织转化的内在机制。该理论认为当系统具备以下 4 个条件:开放性条件、非平衡性约束条件、非线性相干条件、涨落条件,系统将会自组织地由无序态向有序态转化。转化的根据在于 4 个条件有机形成了促使系统内在的自组织演化的整合机制。

构建自组织系统的 4 个必备条件,概括地讲,开放性条件:指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界之间,必须在信息、能量和物质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交换,不能有任何限制;非平衡性约束条件:指系统整体和各要素均处于一种非平衡态,其实质是一种压力约束态,它是使系统有序化的动力源;非线性相干条件:指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制衡关系,而非从上到下的线性制约关系;涨落条件:指有助于系统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客观的、随机的机遇和机会,这些涨落(即机会和机遇)只垂青于同时具备_ l 述三条件的系统,并使系统上升到更高层面的有序态。

因此,从自组织系统理论来讲,数字传媒产业的运营模式是不能人为地去构建的(或通常所说的“打造” ) ,而只能去创造其形成自组织营运模式的 4 个前提条件,只要条件具备,系统内在运作机制就能得以形成,并导致系统自组织地从无序态向有序态转化,客观地形成数字传媒产业合理的运营模式。换言之,也就是说,我们只能创造形成数字传媒产业运营模式的客观条件,而不能去创造模式。这也是自组织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

二、数字传媒产业的自组织运营模式研究

本研究针对数字传媒产业的运营模式,拟以系统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人手,建立起自组织系统必备的基本条件,并在条件基础上形成相关的内在机制,从而促使系统各要素从无序态向有序态自组织转化,以求对数字传媒产业的运营模式有一较为科学、合理的认识。本研究所指系统为:数字传媒产业运营模式系统。

(一)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分析

数字传媒产业运营模式的核心问题是形成数字传媒产业链。从理论上讲,数字传媒产业链应建立在三个平台上:即内容平台、传输平台和服务平台。这三个平台也就是数字传媒产业运营模式系统中的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的有机整合,促使系统自组织的由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均衡发展、良性循环。系统中的内容平台要素由三者组成:内容供应商、内容集成商和内容运营商(后两者也可称为增值内容供应商)。内容供应商主要负责内容的生产,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创意策划、制作内容(或节目);内容集成商则根据内容的种类或者等级进行集成打包;内容运营商通过不同的技术平台将这些经过集成打包的内容传输给用户。这三者形成一个子系统,即生产商、商和销售商的关系。

系统中的传输平台要素具体是指网络运营商,它通过光纤、卫星等技术手段构建数字传媒的传播渠道,直接针对消费者,完成传输节目、宽带接人、电子商务(购物)、远程教育、个人理财、证券交易、互动广告、 vod /视频点播等功能,并以此获取利润。系统中的服务平台要素具体是指技术服务提供商,包括硬件提供商、软件提供商、终端设备提供商等,他们在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创造价值。川上述三个要素在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的,不同的要素发挥不同的作用。上游的产品通过系统内各个环节的传递,到达用户后才产生价值,系统中任何要素出现问题,产品就无法到达最终用户,而难以盈利。从系统论来看,数字传媒产业运营模式系统内容要素的关系既是竞争者又是合作者,在整体利益上是伙伴,在局部利益上又是对手,如何才能使其相互间合作良好,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获取利润,这只能从营运模式和运作机制上加以研究和探讨。自组织系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二)数字传谋产业自组织运营模式的建立根据自组织系统理论,构建动态有序的系统模式,实际上就是建立该系统的 4 个条件,对“数字传媒产业运营模式”而言,同样如此。现分析如下: 1 .开放性条件建立开放性条件应从两方面人手,一是信息交融条件,即系统内三要素的信息要完全、充分交融、沟通,并做到信息真实、可靠和有效。如前所述,系统的三要素构成一完整、有机的数字传媒产业链,是一有机整体,做大做强是系统内三要素共同的目标,但三要素各自的盈利方式又不一样,客观上也存在利益分割的矛盾。简单类比,即如传统产业中产品生产商、产品商、产品销售商和产品维修服务商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系统内三要素利益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要使三者的利益得到相对的统一,只有充分交换市场信息,加强沟通,并采用相互间有效的承诺来达到目标。具体而言,就是以承诺制为载体,建立系统内真实的信息交换平台,不断加强信息的公开透明度,取得相互信任。二是诚信合作条件。在信息对称、真实和有效的基础上,建立系统三要素之间的合作关系。合作的有效性则以真实意愿表达的合同形式来体现。由于通过加大信息公开透明度和信息量,而使市场信息在系统各要素之间、系统与外界之间充分交融和沟通,促使系统各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合作伙伴的有效选择,化解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合作风险,同时有效遏制系统在实际运作中出现的经营风险,从而使整个系统健康、有序的发展。但问题在于,如何才能保证系统内三要素信息沟通的真实和合作的诚信,这就必须通过后续两个条件来加以约束。 2 .非平衡性约束条件

建立非平衡性约束条件,其目的就是使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承受不诚信带来的压力,不诚信者要付出成本(即要受损),而诚信者要获得更多的机会(即要受益),从而迫使系统各要素向着诚信度高的方向发展。自不待言,市场经济中,任何一个产业链系统诚信度越高,信息交融越充分,其有序化程度就越高,自组织、自增值能力也越强。

建立非平衡性约束条件,应从以下两方面人手:第一,政策、法规的约束,这是从国家和政府层面上来讲的。传媒产业〔 包括数字传媒产业)在我国尚是一刚刚起步的新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需要加快发展,但更需要一开始就规范发展。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用法制、法规规范其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约束的结果是市场的有序化,核心是提高市场的诚信度。政府和人大通过传媒立法和传媒执法,确定传媒产业组织的法律地位,协调关系,保护合法的传媒经营,解决传媒产业组织间纠纷,打击违法犯罪的行为,规范传媒市场经营,营造良好的传媒市场环境。在数字传媒产业链系统中的各要素(即企业)必须在法制约束条件下,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否则将在物质(经济成本)和精神(诚信度)上受损,付出代价。

第二,体制、机制的约束。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传媒产业具有政治性和经济性两重属性。政治属性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传媒产业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意识形态功能或者道德教化功能,这是必须坚持的大方向,不能动摇。经济属性则要求在体制上数字传媒产业营运系统中各要素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公司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监督权分开。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政府的媒介行政管理职能和传媒企业的国有资产所有权职能分离,进行组织制度的创新,在组织结构上划分并设立专职的权威机构,统一行使国有传媒企业所有权管理职能,强力管好国有资产;在此基础上,确立传媒企业的产权主体地位,使传媒企业法人财产权受到法律保护,企业独立进行资本运作,有权进行资产重组、形式变换和产权交易。在体制上,使传媒企业摆脱作为政府媒介行政管理部门的附属物地位,充分行使法人财产权,真正走向市场。与此同时,建立起约束机制,即建立起对法人、资产、财务为核心实行定期监督、检查、考核体系的机制。要防止权利与义务、权利与责任脱节,实行有力的监督和制约:一是对法人代表要定向跟踪、定期考核其政绩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二是对财务收支、资产管理、重大决策等情况要公开透明。[ 2 ]

建立以上两大非平衡约束条件,才能使数字传媒产业的运营系统处于一种“非平衡态”,而自组织系统理论认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系统要保持一种动态有序,就始终要承受着非平衡压力,这种压力在市场经营中就能转化为一种动力机制、竞争机制、创新机制,从而使整个数字传媒产业链具有活力。 3 .非线性相干条件

传统的传媒产业链是线性单链的,其盈利增值点也是单一的(仅依靠广告收人);就产业形态而言,这种单一盈利模式必然导致产业链的薄弱,一旦出现间题,这个链就可能面临断裂。产业链存在的核心意义在于价值的增值,增值点越多,链的抗风险能力就越强。建立数字传媒产业运营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干关系,就是构建一条具有多盈利点的价值增值链,并由此引发传媒产业盈利模式多元化发展。针对数字传媒产业运营系统,建立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应从下面三个方面人手:第一,内容制作市场化。任何一个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都在于其内容的制作,这是由传媒的特性所决定的。数字技术革命导致了传媒手段的根本性变革,但手段的根本性变革,并不必然带来内容的丰富,西方发达国家也感到出现了传媒手段过剩、内容稀缺的局面。由于传媒汇流导致传媒过剩,信息社会进人了第二个阶段:内容产业时代。所谓内容产业就是依托内容产品数据库,自由利用各种数字化渠道的软件和硬件,通过各种数字化终端,向消费者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内容产品的企业群。[ , j 内容产业的兴起就是使内容制作市场化、多元化,用积极健康、正确导向的先进文化产品丰富、繁荣我们的文化市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作为数字传媒产业链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国媒体内容数据库的建构还很不成熟,特别是内容产业、节目市场尚处于发展的瓶颈。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充分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创意策划,制作出高质量、高品味的内容节目。以市场为起点和归宿这一非线性反馈回路是任何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传媒产业也不例外。

第二,盈利增值多点化。数字传媒产业运营系统中的三要素,其盈利增值点是相对独立的,如内容供应商与网络运营商分别在产业链不同的环节盈利,存在一定的利益分割。传统传媒产业链系统盈利增值点线性、单一(仅靠广告收人),势必引起系统内各要素的冲突和矛盾。数字传媒产业链系统最大特点在于基于产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得以提升,使产业价值增值点多元化,出现了诸如“频道经营”、“集成运营”、“服务提供”、“内容产业”、“网络运营”等业务领域。这些价值增值点客观上就使数字传媒产业链系统内三个要素(及其各自所含的子要素)之间形成了相互制衡、相互整合的非线性相干关系。这种系统内有机的非线性相干关系对系统自组织的发展非常重要,它使传媒产业链由传统的单链向多链转变,价值增值的途径由一变多,增强了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而不会发生因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全链断路的危机。因此,对于数字传媒产业营运系统来说,我们应合乎规律地、尽可能地增加产业链的上、下游的价值增值点,建立起非线性相干条件,使系统自组织地做大做强。

第三,资本运作多元化。数字传媒产业在我国尚处起步阶段,与众多新兴产业相同,处于这样一个阶段时,资金饥渴是通常状态。资本运作多元化就是构建数字传媒产业系统内各要素资本营运的非线性关系,使系统经营过程资金投人通道多元化,抵御资金短缺所带来的经营风险。随着国家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传媒产业出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经营模式,打通了传媒产业资本运作的多元化之路。目前广电传媒企业主要是通过在股票市场上市而获得直接融资渠道,这是非常重要的,但还不够,还应利用资本市场的各种形式来融资,如金融期货、股票期权、基金、债券等。这样才能构成系统资本经营模式的非线性相干关系,分散投资风险,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内容制作市场化、盈利增值多点化和资本运作多元化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系统内各要素及系统与外界间相互制衡的非线性相干条件,有力地化解了系统风险。

4 .涨落条件

在系统开放性条件、非平衡性约束条件、非线性相干条件同时具备的基础上,系统将会产生新一轮的机会和机遇(即自组织理论中称之为的涨落)。对数字传媒市场而言,就是出现以内容产业为核心的公平竞争新平台,并建立了围绕诚信所形成的新的市场游戏规则。然而这种涨落仅仅是一种潜在的、未被市场主体接受和实践的涨落。在这种新的涨落条件下,系统通过内在机制的作用,加之市场经济的规律,数字传媒市场必然会出现部分内容制作品味高、质量好、数量丰富并诚信度强的企业,在新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效益;反之,一些没有形成系统自组织机制的企业将会始终处于一种无序态,丧失机会和优势,最终被市场淘汰出局。

(三)数字传媒产业自组织营运模式机制分析“数字传媒产业自组织运营模式系统” 4 个条件的构建,客观上形成了使系统朝着有序化发展的两个内在机制,即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机制、风险与盈利相统一的机制。开放性条件的建立,使系统内各类相关信息得到真实、可靠、有效地交换,这为系统要素间诚信合作打下了基础,无此条件,合作难以持久。非平衡性约束条件的建立,使系统内各要素均受到诚信压力,改变其原有的不平等地位,形成在诚信基础上的公平竞争平台。非线性相干条件的建立,使系统内各要素以诚信为本、相互制约、反馈调节、修补偏差、降低系统风险,形成系统面对各类风险自我应对的能力。涨落条件的建立,使机会和机遇向诚信好的企业倾斜,优胜劣汰,让诚信好的企业获得长期而持久的回报。可见,系统 4 个条件的建立,使系统有序发展的两个内在机制得以有机整合和形成,逐步完成系统从无序态到有序态的自组织过程。

上一篇:数学专题教育范文 下一篇:建筑科学技术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