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指导思想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1:11

班级文化指导思想

班级文化指导思想篇1

关键词:新常态;高职院校班团活动;班级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廖善光(1976-),男,江苏连云港人,扬州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陆涓(1961-),女,江苏扬州人,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正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通讯作者)戴天娇(1989-),女,江苏扬州人,江苏护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课程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卫计委研究课题“学生评教对师德文化建设促进作用研究”(编号:JCH201503),主持人:戴天娇;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教育改进研究”(编号:YZUJY2015-7A),主持人:廖善光。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2-0033-04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具有奠基作用,它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问题。在第23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各级党委和宣传思想部门、组织部门、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1]。可见,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具有紧迫性。

班级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充分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2]。而依托班级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以班级为载体,凝练积极健康、能够充分反映班级特色和价值观念的班级文化,使班级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隐形的重要资源。因此,如何凝练和彰显班级文化就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之一,而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在于班团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一、班级文化与班团活动的概念与关系

(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概念

学术界对班级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的美,随后前苏联、英国、日本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专家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论述。但由于各地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及研究视角的差异,专家学者对班级文化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依据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呈现的新的时代特征,结合当代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知不断提升及对个性发挥普遍关注的发展趋势,可以说高职院校班级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学生依托班级为基本组织形式,逐渐形成的一种既能反映班级特色,又能促进班级个体成员全面发展的群体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在显性层面,指“要求全体班级成员共同认同并自觉遵守的行为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组成的文化形态,主要表现为班级组织机构、班级规章制度等”[3];二是精神文化,其表现形式既可以显性的方式呈现,又往往以隐性的方式内蕴,一般是指“班级全体成员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信念、态度等”[4]。班级文化对班级成员具有导向性、凝聚性、约束性和激励性等作用。

(二)高职院校班团活动的概念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共青团最基层的一级组织――团支部常常是以班级为单位组建的,因而班集体和团支部的组成人员大多具有同一性。在我国,高校中的“班”与“团”通常是相伴存在的,班级活动与团支部活动相互补充,构成一个互动的系统。并且,高校团学工作中的思想引领、组织发展和班级建设往往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因而,班级活动与团支部活动在活动目的、参与人员、活动意义等方面往往都高度一致。于是,大多数高校常常将两者统称为班团活动。对班团活动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班团活动是指所有以班集体或团支部成员为主体举办的活动;狭义的班团活动则是指班级或团支部在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自发组织的具有特定目标和意义的活动。高职院校班团活动的融合以及班级文化的构建,可以分解为“形成期”、“同化期”和“凝聚期”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阶段特征和基本矛盾,因而各个阶段的班团活动也应各有特色[5]。

(三)班级文化与班团活动的关系

积极健康而又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是构建班级文化的基础,班团活动影响着班级文化的内涵建设,班级文化则引导着班团活动的健康开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班团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班级文化不会凭空产生,而是在一次次班团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积淀升华而成,通过组织开展各类班团活动,促使班级形成积极、团结、和谐、进步的精神文化;同时,任何一种文化也是无法独立存在的,而是要依附在一定的物质或精神载体之上的,班级文化的载体包括班集体的物质环境及能够凝练、传承精神内涵的班团活动。另一方面,班级文化是班团活动的精神引领。班级文化对班团活动有着强烈的反作用,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将引领学生自主自觉地组织或参与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品类繁多的班团活动,凸显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地位;同时,班级文化也为班团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涵,使其更富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二、新常态下高职院校班团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开展班团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应当是非常明确的,即以班团活动的方式推进班级文化建设,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活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新常态下,部分高职院校未能因势利导和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班团活动的开展并不尽如人意,一些班团活动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意义,甚至出现了许多负面效应。

(一)班团活动参与度不高

班团活动的吸引力不够主要表现为活动参与度不高。活动有效参与率是衡量班团活动质量最直接的指标,有效参与是指学生在完全自愿的状态下进行活动,并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当前,高职院校班团活动中“少数人活跃,多数人沉默”现象相对突出,其原因在于:首先,大部分班团活动主题模糊、形式单调、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其次,部分学生理解有误,认为班团活动仅仅是老师与班团干部的事情,对活动兴趣索然,缺乏主体意识。再者,一些高职院校班团活动的组织者忽略了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未能将“个体”和“集体”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忽视了活动的思想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未能将道德培养、专业教育与兴趣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更主要的原因是在新常态下,微博与微信、网游、网电这些新的“三座大山”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严重阻碍了学生参与班团活动,学生在网络和手机终端上获得的乐趣使他们容易沉湎于斯,校园内随处可见“拇指族”、“低头族”,他们自然对班团活动的兴趣不高,这些现象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常态。毫无疑问,网络和手机终端的普及化,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乐意参与校方组织的班团活动。

(二)班团活动特色性不足

高职院校组织开展班团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寓教于行、寓教于乐,以活动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帮助其提升能力、磨练意志、锤炼品格。但在操作过程中,一些班团活动的方案设计脱离了学生实际,感染力不足。究其原因,关键在于部分高职院校的班团活动习惯于由学校的团委或学工部门发起、组织和集中布置,往往是按照统一的主题、统一的内容、统一的形式、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每个班级或团支部,个别部门甚至使用强制或变相强制的手段来要求学生参与,而未充分考虑各个专业的差别、班级的特色及学生个性差异等现实情况,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缺乏特色,容易导致流于形式、敷衍了事的结果。

(三)班团活动吸引力不大

作为高职院校最基层的学生组织,班团组织的规模一般相对较小,而且成员的能力素质也常常参差不齐,导致大部分班团组织无法对活动进行明确的定位,并独立制订统一的实施方案或指导意见。于是一些高职院校的班团活动常常以“散”、“乱”的现象呈现,不仅缺乏应有的吸引力,而且也难以收到实效。此外,高职院校对班团组织活动虽然要求较高,但对一些常规性的活动却不愿花过多的精力去指导,在活动过程也很少看到辅导员、班主任等指导老师的身影。而与此相反,一些非正式群体组织往往凭借其开展活动的经验、规模、切合学生兴趣等优势,吸引了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他们组织的活动。由于一些高职院校主管团学工作的部门或教师对班团活动要求高而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容易出现其他非正式群体组织开展的活动吸引力更大的现象。长此以往,高职院校班团活动势必会呈现出随意化、无序化、形式化的发展态势,失去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吸引力。

三、新常态下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

(一)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培育班级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班级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而在班级文化引导下开展的班团活动是班级每一个成员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保证。毋庸置疑,与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其他学生组织举办的校园活动相比,班团活动从制度层面上要求班团每一位成员都应当参加,因而其参与者是相对稳定的,从理论上来说它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广泛。而且从班团活动的方案设计到宣传动员,从活动的组织开展到回顾总结,班级成员的组织策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应急处理能力等都能得到锻炼和提升。尤其是在一些专业类、文艺类和体育类的班团活动中,班级成员获得了更多的平_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与特长,并以此获得周围师生的认可与关注。可以说,班团活动在培育班级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彰显班团的精神风貌

班团是学生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位,通过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班团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促进班级文化的积淀,则班团组织对大学生来说将有着更强的归属感和吸引力。因此,凝练出既有特色又能为班级成员接受的班团文化,必定能够增进班级成员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如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篮球赛、足球赛、志愿服务活动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班级成员能够对集体荣誉产生共鸣。当然,班团活动既是班级文化的凝练过程,也是班级文化的彰显过程,二者是统一的。例如,近年来网络上将一些学习成绩优秀人数较多的班级称为“学霸班”,“学习风气正、学习能力强”也已逐渐成为一种班级文化和正能量的象征。这一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彰显班团的精神风貌,而且有利于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

(三)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搭建思政教育的新平台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将分布到社会上的各条战线。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否后继有人。因此,必须夯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每个高职院校学生是否都得到了教育和引导。开展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最直接的组织形式是班团活动,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班级文化,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在的、“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因此,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为目标,创新班团活动形式,寓教于乐,有助于保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搭建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四、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及其路径

新常态下,由于网络和手机终端的普及化,使得高职院校班团活动的开展受到很大影响。分析和解决高职院校班团活动存在的问题,思考高职院校班团活动的开展,不能游离于新常态下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这一视域。在班级文化视域下开展班团活动的创新,就是要凸显班级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通过为班团活动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使其更加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一)培育个性文化认同,提高班团活动参与度

班级文化的形成,重在精神上对个性差异的“认同”和行为上的体现。高职院校班团活动能否有效开展并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活动是否能够得到班级学生的有效参与。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意识逐步从“集体归属感”向“集体所有感”转变,他们的个性变得越来越突出[6]。因此,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应通过各类班团活动帮助其树立自我意识,尊重个性发展,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能力和风采,并且增强自信心。班团活动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意愿,了解学生的兴趣喜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活动的主题、内容和形式要针对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点来设计,既要具有时代性和教育性,又要具有新颖性和艺术性。另一方面,从班团组织形态的角度而言,要注重传递班级共同语言,凝聚集体精神文化,通过班级宣言、班训、班歌、班徽、班服等精神文化元素的凝练,在各类班团活动中展示班级精神风貌,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增强全体成员的班级归属感和凝聚力,提高班团活动的参与度。

(二)结合专业文化优势,彰显班团活动特色性

专业文化是凝结班级文化的“灵魂”,班团活动的开展需要“灵魂”的浸润才能充满活力。通过专业文化与班团活动的有机结合,既能增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能满足同一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彰显班团活动的特色性。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主题的班团活动为例,计算机、网络等专业班级应充分考虑学院、专业、班级的总体特征情况,开展诸如网络法治知识竞赛、模拟网络安全对话等班团活动,使班团活动更加生动活泼。此外,在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班团活动时,还要注重专业文化的凝练、传承和创新,形成专业品牌效应,通过打造“一专业一特色,一班级一品牌”的班级文化活动,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三)重视理念顶层设计,强化班团活动实效性

高职院校班级文化本质上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班团活动能否得到重视和深入推进,从根本上来说在于学校、班级等各个层面能否创新学生活动的思路,从理念上完善班团活动的顶层设计,营造有利于班团活动开展的校园文化环境。首先,学校层面必须对班团活动进行统一规划,以学年或学期为单元,制定班团活动年度或学期实施方案,通过加强宏观指导,保障班团活动的有序开展。其次,形成对班团活动的考核C制,将班团活动的组织策划、参与实施、考核评价等贯穿于各项制度文化之中。再次,辅导员和班主任要积极参与对班团活动的指导,让学生在组织或参与班团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重视和肯定,从而提高学生组织和参与班团活动的积极性,推动班团活动质量内涵的提升。最后,班级文化建设前提是要确定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7]。在班级集体文化建设中,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强化高职院校班团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4-12-28.

[2]江旭梅.高校班团活动现状及对策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5):10-12.

[3]宋顺喜,刘彦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2(18):47.

[4]刘庆.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9.

[5]王松涛,贺业方.高校班团集体建设的阶段特征与规律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10):89-91.

[6]韩凯,刘文君,李乐飞.基于大学生群体新特点的集体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校辅导员,2013(1):37-40.

班级文化指导思想篇2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品德教育

前言:

成才先成人,德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班级是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主要的阵地,班主任是阵地的指挥者,对于学生的德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班主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把思想品德教育真正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转变班级管理理念,让思想品德教育成为班主任工作最有效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对于一个班级来说,班主任是班级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素质的高低对于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班主任要加强自身素质,建立起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使德育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让德育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创设良好的育人场所

良好的育人场所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在创设良好育人场所的过程中,和谐的育人环境十分的重要,它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和谐的育人环境,要求班主任要关心关爱学生,构建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更好的促进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实现。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素质,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培养自己的高尚品格,树立良好的形象,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学生。班主任还要有一颗博爱的心,爱心是搭建师生关心的基础,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关爱,就会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爱,双方的爱引起共鸣,就会使班级更加的团结与和谐,使学生在一个愉悦的环境下进行学习、生活,有助于教师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班主任在创设良好育人场所的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重视教室的内外卫生环境,要让学生养成清洁的习惯,对于班级的卫生环境要进行自觉的维护,对于打扫要到位,注意各种清理工具的维护和摆放,学生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就会提高自身素质,即使走出校门,也会养成自觉保持身边的卫生环境的习惯。第二,注重班级文化的创建,重视黑板报和学习园地的创建,黑板报内容丰富,精选主题,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学习园地中贴有很多哲理的话语,使学生置身于这种环境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用语言文化熏陶引领学生的行为

班主任的语言艺术有助于指导学生工作,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运用语言文化,在语言文化的渲染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语言文化对于人们行为的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吧,例如,在一个花园里,春天的时候花朵正盛,游客众多,但是很多花还没来得及开放就被游客折下来了,虽然花园中写着“摘花可耻”的标语,但是,这种情况还是没有改变。于是管理员就找来了一个心理专家,心理专家亲手写了一些警示语,如“你给花朵一个花期,花朵给你一份赞美”,“上帝是花地缔造者,你是花地保护者”等,从此之后,这个花园的折花情况迅速改变,这被称为“护花原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它能够改变人们的行为,对人们进行正面的引导,这比严厉的责备更有效果。班主任也要从中得到领悟,对学生要进行真诚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善于运用语言文化,增强语言的震撼力和感染力。班主任可以经常收集一些政治课中富有哲理的话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学生学习和做人,还要把政治课和班级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创新班主任工作策略

(一)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结合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的特点,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要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运用有效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了解吸烟、、酗酒的对身心健康的危害,以及给社会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让学生坚决杜绝这些不良习惯的发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学生受外界影响的因素不断加强,个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学生中间盛行,因此,班主任要重视不良因素的影响,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教育。第一,班主任要注重思想教育课的课程设置,要把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思想教育的影响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班主任要注重创设出真实的思想教育情境,要针对学生中以及社会中存在的现象,创设出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责任感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班会之中

班会使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阵地之一,每一次班会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提升,一次教育。班会内容丰富,它集趣味性、思想性和知识性于一身,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是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的阵地。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报效祖国的信心,开展了《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主题班会,给学生的成长提供了精神支持,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每一次的班会都让学生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使学生具有新的面貌,道德素质有了进一步提升,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总之,班主任作为班级德育教育的主要领导者,把思想品德教育真正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让思想品德教育成为班主任工作最有效的指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文莉.班主任如何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新课程教育研究,2012(23).

[2]陈艳芳.浅谈班主任管理[J].当代教育论坛,2011(20).

班级文化指导思想篇3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2)

摘 要: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但当前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班级成员集体观念缺乏、学风日益淡化、班级成员心理不健康等不良状况。为此,要通过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和立德树人的要求,从主体、理念和内容、空间三方面来寻求解决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高校; 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83-02

收稿日期:2014-12-05

作者简介:曾庆亮(1970—),男,江西永新人,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当代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SC12E014)

关于高校班级文化的概念,学者们给出了多种观点:物质精神说、意识形态说以及群体亚文化说等。在此,高校班级精神文化主要是高校辅导员通过引导班级全体成员参与集体生活、学习以及日常交往所形成的符合他们身心特征的共同思想特征、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综合。班级精神文化集中体现为一种团队精神,侧重反映了班级全体成员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其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对班级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我国高校班级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需要在深入分析中加以解决。

一、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历来备受高校的重视,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了发展。但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集体观念缺乏,班级凝聚力弱

当前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是90后大学生,他们集体主义观念缺失,班级凝聚力弱。主要表现在:首先,他们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烈,社会意识淡薄,在自我表现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其次,他们具有独立的行事作风。在各种活动中,部分学生对班级活动表现出无兴趣,与班级想要通过组织活动来凝聚大学生的目的和想法相背离。最后,网络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与网络互动频繁,客观上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依赖相对减弱。因此,当前高校学生集体意识弱的特征弱化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二)班风学风日益淡化

90后大学生是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的重要力量,是我国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人力资源。但当前高校班级存在学风日益淡化问题,有调查显示:“在学习风气上,以及格为其学习目标的学生占56.11%,而对学习无目标的学生约占到10%。”[1]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成长起来的90后,难以适应更注重学生进行自我合理安排、独立计划和合作学习的大学教育模式,对学习减少了兴趣。其次,大学有多种活动,学生们更愿意将时间用在参与活动上面。最后,他们主体意识强,喜欢独自学习,缺乏合作精神。这样,班级的学习风气就处于分散的状态之中。

(三)班级成员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人际关系不和谐

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主要是90后,他们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之中,自身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首先,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受到家里长辈的宠溺,缺少集体生活并难以适应。其次,当前大学生大多是通过电话、网络来实现与他人的交往,容易与班级成员造成隔阂,选择自我封闭。最后,宿舍是班级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宿舍成员的生活习惯、地域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容易引起矛盾,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

二、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其各组成部分作用的发挥受限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高校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有限

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缺乏示范和引导。首先,辅导员自身面临来自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次,部分辅导员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难以将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缺乏相关经验。除此以外,高校辅导员对班级未形成和谐民主的精神文化建设氛围负有责任,难以使学生体验到精神文化的魅力。

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在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参与不足。第一,他们重视个人的主体意识,忽视集体意识。第二,他们的价值观多元,功利性明显。当前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的西方思想和价值观的洗礼,对其主导价值取向产生了偏移。第三,他们人际关系淡薄。目前大学实施的是学分制,这加剧了学生的自我封闭。他们沉迷于网络世界,难以融入到现实的人际交往中。

(二)班级活动理念滞后,内容单一

班级活动理念滞后。班级活动理念指导班级活动的执行,而班级活动理念与现实的班级活动有一定差距。当前高校实施的是学分制,但高校班级活动理念与学分制认可所有学生在智能以及个体意向方面的差异存在距离。班级活动理念滞后,忽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班级活动内容单一。班级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源泉和动力,是班级开展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机制。高校班级活动内容单一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班会和团会内容枯燥单一,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班级活动内容开展形式单一。

(三)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空间受限

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不同场地。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成为高校学生除宿舍、班级和校园外接触最多的虚拟空间。当前高校开展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空间主要集中在班级、校园和校外等实体空间,利用网络虚拟空间的寥寥无几。

三、解决当前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问题的有效路径

面对当前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日益突出的问题,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秉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一)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1.辅导员要发挥“引导员”作用。首先,高校辅导员要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压力,重视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说法,在集体活动中先进的思想发挥得越充分,班级就越优秀。在对高校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的时候,要将学生个性的培养与集体活动相融合,一方面培养学生个性,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意识[2]。其次,高校辅导员要不断自我“充电”,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高校辅导员有两个基本职责,除了要在班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进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3]。因此,他们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提高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最后,高校辅导员要培养和谐民主的班级氛围。辅导员要及时把握学生动态,有效地调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

2.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于要加强自我教育。首先,高校学生要不断进行自我理想信念教育。崇高理想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高校学生担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使命,是“中国梦”的引领者和主力军。一方面,高校学生要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的熏陶,提高自身思想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学生要明确自身的理想追求。其次,学生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归属与爱、交往、自我实现等都是人基本的心理需要,因此,学生要利用多种渠道,提高学习和运用心理健康知识的能力。最后,学生要主动发挥主体作用。高校学生要积极主动发挥其在组织开展班级活动的主体作用,全面参与班级活动的筹划、准备、实施和评价整个程序的各个环节。

(二)创新班级活动理念,丰富班级活动内容

1.创新班级活动理念。班级活动理念对一个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和班级活动组织者要更新教育观念,把握主流思想。首先,高校辅导员和班级活动组织者要更新教育观。辅导员在肯定学生存在主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一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班级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其次,高校辅导员和班级活动组织者要把握主流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以班级活动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后,高校辅导员和班级活动组织者要在班级活动中引入人本理念和激励理论。人本理念注重对人本身的尊重,注重对人性的正视[4]。激励理论在于通过目标激励、奖惩激励和榜样激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5]。人本理念和激励理论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动力,促使其把外部刺激转化为指导自己的自觉行为。

2.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需要通过班级活动来获得发展。班级活动的有效开展在于其内容对班级成员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要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首先,改变传统主题班会和团会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僵化等状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质量。其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其他活动,如学术创新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专业实践活动和趣味知识竞赛等合作型活动[6]。在辅导员的指导和班级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下组织和策划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旨在使学生得到锻炼,提高团队精神。

(三)充分利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现实和虚拟空间

1.充分利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现实空间。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现实空间依然是班级文化活动开展的主阵地。除此以外,班级文化活动还需要进一步向外扩展,占领社会这一更为广阔的地域。高校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为促进青年发展而提供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和服务社区活动。

2.开发利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虚拟空间。网络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阵地,高校辅导员要利用网络这一与学生联系密切的平台,开发以高校学生为主的文化型、教育型、趣味型班级交流网站,以一种方便有效的、资源丰富的网络教育形式对高校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在高校班级文化中居于核心与灵魂地位,通过班级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班级理念的创新,班级活动的拓展和班级空间的扩大,高校学生能够认识到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乐于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朱广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杨丽艳.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10).

[3]李爱民,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实现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

[4孙剑.人本理论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工作研究,2010,(16).

[5]王建中,徐安兴,丁科.激励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启示[J].科技信息,2009,(28).

班级文化指导思想篇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87-02

在经济快速发展、教育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社会文化和高校环境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因此,高校需要审视现状,想方设法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班级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载体,班级文化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源泉,它能体现班级成员的精神面貌和发展状态,渗透并影响到班级成员思想、行为、活动的各个方面,构成班级独特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加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增强班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实效性,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相契合;同时,加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也是创建平安校园的需要,是完善学生管理体制的需要。辅导员作为班级管理者,肩负引导和陪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任,应全身心投入建设班级文化,打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充满正能量的班级文化。

一、高校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于新进入高校的学生,从学习环境单纯的中学校园文化到多元化发展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变化,从中学教师具体管理到大学教师陪伴引导变化,从中学单纯学习的班级文化到大学自助管理的班级文化,大部分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导致他们对学习与生活充满迷惘,从而出现一连串的效应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目标混乱。学生进入高校后,大部分家庭认为孩子到了独立阶段,因而对他们的管理逐步放开,同时也没有继续赋予明确的目标,只要求毕业后孩子能找份理想的工作,但是具体找什么样的工作,如何努力达成就业目标,都无法明确。因此,许多学生高考成功进入大学后,原有的学习目标已经达成,新的学习目标未建立,对新学校、专业学习还缺乏认知,职业生涯规划缺失,丢失了高考时的学习劲头,缺乏学习动力,甚至自我放任。

(二)态度消极。由于大学都是经过三年煎熬的高中生活,再经过他们认为残酷的高考。高中时,教师为了学生能百分之百地投入到学习中,总是无形地给学生做思想工作――同学们能坚持努力煎熬过高中,大学就轻松了。学生的观念里就会认为,来到大学真的应该放松了,在大学里开始享受舒服的日子,这所谓的舒服日子就是他们态度消极的开始。

(三)被动上学。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各方面的素养也不一样。学生普遍存在不愿深入探究,只求任课教师划重点,考试时临时抱抱佛脚或采取考试舞弊,学习被动。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里,他们认为学习生活枯燥煎熬,通宵玩游戏上网、吸烟等才是他们的快乐。被动上学,被动学习。

(四)集体意识差、不和谐,缺乏包容心。高校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没有养成与人沟通、为他人着想的品行,重视索取、不讲奉献。重视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集体观念差、不为别人着想、容易为一点小事大动干戈。对同学、对身边的朋友、家长、教师缺乏包容心。同时存在自私的想法,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优先考虑自己的问题。觉得对自己没有好处或回报的事情不想去做,不想去关注。没有考虑他人的想法,不为他人着想。这样给班级或学校开展活动带来困难,不利于与他们和平共处、团结奋斗。同时,由于社会的现实与大学生的攀比心理,他们过于关注钱,对与自己并且与钱无关的活动觉得没有任何意义。忽略了对大学生本人自身能力、学习技能、文体活动、工作能力等各方面的提高。很多大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参加学校、系部、班级的活动,因而难以得到全方面的锻炼。

二、立足辅导员岗位打造班级文化的措施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履行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在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中,其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如下:其一,辅导员能够对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其二,辅导员能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出发,进一步探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实施路。

班级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是特定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导向、约束、熏陶等教育功能。加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增强班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实效性,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相契合。同时,加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也是创建平安校园的需要,是完善学生管理体制的需要。因此,应从多方面着手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发挥辅导员的导师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善于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发现大学生的思想动向,通过有效的思想引导工作,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辅导员作为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位导师,而且是整个大学生活的导师,应充分发挥其导师作用,与班级学生一起对班级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并与他们一起施行规划,对施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对班级文化的各个活动与内容进行监督。

(二)班干部的培养。班干部是班集体的中坚、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班级建设得好不好,与班干部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发挥息息相关。

图1 班委结构图

1.班干部选举。班干部选举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接受大家的监督。要求竞选班干的同学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有为班级服务的精神,在班级中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在班级中起到带头作用。班干部选举的流程如下:自愿报名―公示―辅导员与全班同学对报名的同学进行审核―竞选演讲―投票―公布投票结果―确定班干部。

2.班干部的培训。培养和使用好的班干部,不仅是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一环,而且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在班干部的培养工作中,提高班干部的整体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辅导员培训班干部应指导为主,教会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班主任还要引导他们根据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案,最后,还要让他们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不断努力完善方案。

3.班干部管理制度。班干部是一个班级的代表、班级的向心力,为使班干部工作职责更加明确,实现班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应根据班级情况制定符合本班级的《班干部管理制度》,让每名班干部了解自己的职责所在。

4.班干部的跟踪。对于班干部的任用,不能只是选举出来,然后经过培训就没有辅导员的事情了。辅导员要时刻了解与跟踪班干部在班级的工作,并适时给予指导与帮助。

(三)班级制度建设。班级的制度建设包括的方面比较多,但是为了让班级文化朝理想的方向发展,必须用制度来进行规范。

1.班歌、班旗、班训。辅导员与学生一起选出一首能代表班级奋斗或鼓励大家或对班级有意义的歌曲作为班歌。同时,一起设计出班旗的设计图,并拿到旗帜制作店去制作班旗。至于班训,可以让大家讨论出代表本班文化的一句话。班歌、班旗、班训是班级的象征。

2.各项制度。根据上级的文件、学校的规章制度,再结合本班的情况,制定出班级特色的班级制度。如《班级文明公约》《班级财务管理制度》《班级奖勤助贷工作制度》《宿舍管理制度》等各项班级制度。

(四)围绕班级文化,开展多元化活动。在辅导员指导与班干部的协助下,以班级学生为主体,围绕班级文化,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一是开展常规管理例会,如每周的班干部会议、每周班级情况总结会议、每周宿舍舍长会议。二是开展主题班会,根据不同的主题,设计不同的班会,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在班会中成长,如安全教育、诚信教育、学雷锋等。三是开展文体活动,通过课外的文体活动充实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如联欢会、球类比赛、歌咏比赛、烧烤等活动。四是组织大家参加义务活动、参观企业、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各类的例会、班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并不断去锻炼,让大家感到大学里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去做,可以去不断充实自己。

班级文化指导思想篇5

一 公安院校价值观和班级价值观的体现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的一般观点和根本看法。任何一个群体或个人都是在其价值观的指导下存在和发展的。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认识主要是从主体和客体的逻辑关系来思考和界定价值观,即突出和强调了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理解价值,阐明客体对主体的效用。

关于班级价值观的研究,国内还不是一个很引人注目的课题,但研究起来却要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班级价值观是基于一种群体价值观来研究的,它不是班级成员个体价值观的简单相加,而是班级成员通过一定时期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而凝练出的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是伴随着班级的发展而产生的对班级发展有重要指导作用的精神力量。班级价值观是一个班级的精神、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是班级文化的本质与核心。同时,这种价值观又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影响其终生。班级价值观的形成需要较长时期的磨合和提炼,不能一蹴而就。

二 公安院校班级价值观与班级发展的关系

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导,同样,一个群体的发展也离不开群体价值观的规范。班级价值观对于班级及其成员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班级价值观为班级整体发展提供了“航标”。班级价值观作为班级成员共同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的班级精神对班级发展将起到规范作用,它将成为班级成员做事、处事的重要依据和精神信念。

班级价值观对班级及班级成员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班级价值观具有定向作用,它会给人提供明确的目标和奋斗方向,使人摆脱盲目的状态,成为自觉的人;其次,班级价值观具有标尺作用,它会使人形成自己的价值评价标准,使人能够分辨出真善美与假恶丑,懂得什么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从而自觉地克制自己不正确的欲望,规范自己的行为;再次,班级价值观具有动力作用,它会使人在一种巨大的动力感召下,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总之,一个班级的价值观就像空气一样存在于班级之中,其存在和发生的作用远远超越有形规范,使得不符合集体规范的行为被纠正、被排斥。

三 构建公安院校价值观需要注意的问题

1.加强校园文化活动是构建班级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学生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凝练班级精神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学生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共同体验并自觉树立正确的观念。

构建公安院校班级价值观的过程中,无论是政治上的说教,还是理论上的灌输,无疑都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但是,其效果远不如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总结。当前,生态体验式德育模式正为许多人所接受、采纳、应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2.健全的制度是构建班级价值观的重要保障

班级价值观的构建不完全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有预期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同价值观斗争、消融、规范、约束并整合的过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实际与体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价值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内在机制,它包括班级各种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社团章程等,体现着班级管理的基本要求,对班级成员行为方式具有较强的规范和制约作用,是班级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保障。构建班级价值观,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在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一整套班级规章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章治班。在班级制度的各项条文中,要突出本班精神风貌、凸显本班价值观定位,在健全制度的护卫下将班级价值观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班级价值观的重要依据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一论述为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对构建班级价值观有着突出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班级价值观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现阶段,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刑事公安院校呈现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势,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价值评价和选择。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当然,当代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认同度较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拥护,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信心十足。但部分学生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如信仰失重、理想错位、信念危机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生个人的成长与班级的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班级建设,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的活跃思维,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判断力和价值观,使学生学会理性的反思、积极的判断,学会服从,从而达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班级文化指导思想篇6

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从学校工作和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加强班主任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素质培训,抓好班级管理工作,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努力使班主任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工作要点

(一)班主任队伍建设

1,新老帮扶结对

在青年班主任和本年级段的优秀班主任之间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师徒之间经常性地进行工作经验交流,“师傅”要无私帮助,“徒弟”要虚心学习,围绕制定班队工作计划、确立班级目标、营造良好班风、开展班级活动、培养小干部、帮助后进生等方面,通过研讨、指导、学习,取长补短,提高青年班主任的思想素质和管理能力。期末,要求“徒弟”认真写好学习心得。

“师徒结对”活动名单:

2,组织交流讨论

每月举行一次“班主任例会”,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班主任进行思想、业务等常规培训。组织班主任学习教育理论和班级管理知识交流班主任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树立先进典型,表彰先进班主任;引导班主任总结自己的点滴经验,并把总结经验和教育科研结合起来。

本学期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安排如下:

九月份:姜僖(建设一个团结奋进的班集体。)

十月份:邵鸣(爱心、耐心、细心开展班级工作)

十一月份:李玉华(良好班风建设)

十二月份:查慧玉(培养一支卓有成效的小干部)

(二)、加强班风建设

1.安排班级活动

要以全国少工委颁布的“加强少先队思想道德教育和深化体验教育的意见”为基础内容,根据学校德育工作安排,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项实践活动。活动要加强对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活动之前要制定好计划,明确活动要求,设计好活动并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力求取得主题教育的最大效应。班主任与学生一起确定好本学期各项活动的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内外活动,如主题班队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友谊中队举办一些联谊活动。

2.营造向上氛围

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平等、围结、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1)制定班级公约、班风,给自己班级、小队取个新名字,创作班歌等。(2)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立“袖珍图书角”、“卫生角”、“金色童年”、“我们在这里成长”等文化背景。(3)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供显示学生才华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自理自治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创新精神。

3.指导培养小干部

班级小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要认真选拔小干部,同时要精心培养小干部。第一,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第二,鼓励小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第三,严格要求小干部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第四,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三)、班级考核评比

1.加强常规检查评比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本学期将不断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并继续开展各项常规检查评比活动,每天公布检查结果。班主任要切实从班级自身出发,加强宣传发动,指导训练,将各项常规工作抓细抓实,力争主动、科学、民主管理班级,切实抓好班风班貌建设。同时认真抓好班队课、夕会课等,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班队活动,使班主任工作的管理更合理化、规范化、艺术化。

加强教学常规的检查评比。本学期,围绕“规范秩序”的学校工作思路,加强对教学常规的检查,要求班主任协助个人可教师做好教学常规的宣传、指导、训练工作,同时将班主任考核与学科质量挂钩,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合格率挂钩,班主任要组织协调好各科老师合理安排拉差补差人员和时间,朝消灭不合格率的目标奋进。

在每日检查评比的基础上,每月汇总成绩,并评出“常规优秀班集体”与“单项先进班集体”。期末,进行“优秀班集体”、“优秀雏鹰中队”、“优秀班主任”及各个单项先进班集体的评选。

(四)针对特殊学生,开展特殊教育

1.期初排出特殊学生名单(贫困家庭学生、智力障碍学生、自控力差生),学校建立特殊学生档案。

2.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对特殊学生开展教育。

班主任要通过观察、与学生谈心、听取各方意见,建立起丰富的信息网络,随时掌握与调控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思想行为动向。要力争和科任老师及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特别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取得共识,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

3.针对行为习惯差、自控力差的学生,学校成立行规学习班,由退管会的老师和学校有关老师对特殊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日常行规等方面进行教育和训练。

班级文化指导思想篇7

关键词:思政工作;爱+陪伴;专业文化;保险学

1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中共教育部党组于2017年12月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明确了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班主任是大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主力军,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的关键领路人,也是专业文化建设中的排头兵,他们对大学生的影响和作用最为重要[3]。笔者从2016年9月担任中南民族大学2016级保险学本科专业1601班和1602班的班主任,对思政工作和专业文化有一些实践与思考。刚接手学生时,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保险销售人员的成见及对保险业务的误解,对保险业的认知亟待提升。因此,从高中踏入保险专业的大一新生们要么对保险不感兴趣,来到保险专业属专业调剂,要么对保险专业认识不清,专业认同度低,从而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认识并改变这种状况?通过调研,得出了结论:关键还在于学生的思想认识出偏差了,班主任应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供给侧改革”。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落实好以文育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政工作活起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从而春风化雨、入脑入心[1]。通过4年的探索实践,从文化入手,研究“爱+陪伴”的保险专业文化如何能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使他们提高专业认知与认同,找到目标与动力,学会职业规划与做事方法,从而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本文就班主任如何进行思政工作和如何带领学生践行“爱+陪伴”专业文化总结了一些具体做法并谈几点想法。

2班主任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2.1班级学生情况说明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有6个本科专业。保险学专业是其中之一,招生规模在50~60人左右。学生入校分数基本排在6个专业的尾部。2016级保险学专业共有新生55人,30人来自农村,55%新生兴趣不在保险专业,专业是调剂的。55人中男生17人,女生38人。地理分布如下:湖北省10人(1男9女),广西壮族自治区9人(4男5女),湖南省9人(1男8女),贵州省6人(2男4女),青海省5人(2男3女),河南省4人(2男2女),宁夏回族自治区4人(3男1女),内蒙古自治区、安徽和浙江省都是2人,云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1人。与他们见面以后,通过调研我发现他们普遍具有以下四个特点:A.专业认同度低;B.奋斗目标模糊;C.学习动力不足;D.做事方法简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是关键。只有做好了思想政治工作,班主任才知道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以及背后深层次的动机与原因,才有可能对症下药,逐步解决以上问题。

2.2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

通过实践,总结出作为班主任,思想政治工作遵循以下思路:根本关键核心载体目的。根本:铸就并践行专业文化:“爱+陪伴”:有爱才有保险,陪着你走,是我的责任!关键:定好制度:民主集中制。核心:带好队伍:选好人,“不是人才才能去做管理,只有做了管理你才有可能变成人才”。载体:多办活动:事上磨炼,知行合一。目的:提升本领:修养与能力同步提升。2.2.1班主任如何进行思政工作的有效供给。多年的实践我总结出原因如下:首先,要进行思政工作的有效供给,必须进行有效调研;其次,必须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做到以上两点?本人认为应有以下行动:第一是“爱”,爱能激发信任,有利于更快地达成共识。发自内心地爱学生,才有可能与他们较好地沟通,调研才有价值,才能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第二是“陪伴”,只有多陪伴,通过不同形式的陪伴,才能了解他们思想的变化,获取更多需求的信息;同时,通过陪伴,将党中央、学校和学院的政策和精神讲给他们听,提高他们的认识,让他们能自觉将自己的目标调整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整合资源(学校教师、职能部门、在校学长学姐、毕业校友、业界精英、社会贤达人士等的资源),通过不同形式不同人的陪伴,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满足他们的真实需求,从而为实现他们的目标而做出贡献和帮助。第四,将思政工作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抓住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1],要打破长期以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4]。例如,笔者作为班主任同时也长期担任《风险管理A》专业课的讲授工作,注重“课程思政”,在讲好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实现育人目标。2.2.2班主任如何将思政工作的有效供给持续下去。答案是:利用文化的力量,形成“爱+陪伴”的专业文化。将该文化像基因一样注入班级之中,让他们形成持续的、一致的预期,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形成习惯。在各种事务中有意识地凝练“爱+陪伴”的专业文化。事情办成功了,在总结经验时务必从“爱+陪伴”文化层面去总结原因;如果失败了,总结教训时更要从“爱+陪伴”文化层面找原因,寻对策。

3保险学“爱+陪伴”专业文化的实践

3.1保险学“爱+陪伴”专业文化内涵

中南民族大学保险学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经过18年的积累,师生共同形成了“爱+陪伴”的专业文化。其内涵如下:第一,文化内核是爱,即有爱才有保险。这贯穿着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5]。爱是人群生存的根本意义,也是一切人际交流的基础,甚至会成为学生人生旅途中的动力源[3]。第二,文化形式是陪伴,即陪着你走,是我的责任。陪伴有四种类型:第一,老师陪伴学生。老师包括学校、学院的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和保险学专业老师。第二,学长学姐陪伴学弟学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长学姐包括班助团,还有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各种社团(电子期刊、微信公众号、青春故事会)成员的陪伴。第三,毕业校友陪伴在校学生。第四,校外导师陪伴在校学生。校外导师包括企业导师和项目导师。保险学“爱+陪伴”专业文化模型见图1。四种陪伴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的。笔者带的班级学生主要有以下陪伴活动。(1)校友大讲堂(5场):校友的陪伴。(2)学生走进保险公司(4次):企业导师的陪伴。(3)保险学年会(3届):业界精英的陪伴。(4)参观企业和政府机关(3次寒假参观):社会人士的陪伴。(5)民大保险思享会(8场):教授和学长学姐们的陪伴。(6)新技术讲座(7场):专家的陪伴。(7)“理想与现实”座谈会(8场):企业家的陪伴。(8)参加论坛(6场):与大咖面对面。(9)分享会(12场):榜样的陪伴。(10)学术讲座(9场):学者的陪伴。(11)国学社(22场):文化的浸润。(12)青春故事会(19场):“有故事”的人的陪伴。(13)考研专场(18场):学霸们的陪伴。

3.2践行“爱+陪伴”专业文化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践行“爱+陪伴”专业文化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让专业文化引导学生自觉实施自组织管理。具体如下。(1)引好路———倡导团结和奉献精神。构建班级制度,班干部实行定期换选,班上所有干部均不参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干部加分”,倡导自主奉献,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并实施分组管理,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鼓励同学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升社会责任感等。实行小组化学习模式。将全班55名同学划分为11个学习小组,每小组5名成员(组长1名),每小组根据小组成员情况和学习课程任务,制定学习计划。组长督促组员,组员之间相互督促。(2)织好网———重点培养五个意识:责任意识、市场意识、学术意识、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尤其是学术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学术出思想的道理。(3)搭好台———创造学习和锻炼机会。通过“双导师”制,对学生进行交叉指导,邀请毕业校友、行业精英、企业领导、知名专家为班级顾问导师,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指导,开展读书分享会、生涯规划茶话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全方面的锻炼机会。现有的核心平台包括:校友大讲堂、民大保险思享会、企业专家顾问制、职业发展座谈会、读书分享会、组织参与知名专家讲座论坛等。以下主要从两个层面来说明成效:班级层面和个人层面。(1)从班级层面而言,通过践行“爱+陪伴”的保险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①班级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了。举办了第一届“保险杯”羽毛球联赛:充分体现了老师、同学、校友、赞助商的陪伴。举办了2016年圣诞茶话会,师生、社会导师欢聚一堂,其乐融融。举办了2016、2017、2018年“中南民族大学保险学年会”,班级学生得到了保险界精英们的陪伴[6]。②学风更加积极向上了。2020年作为班主任笔者所带班级(2016级保险学专业)实际就业率94.44%,在经济学院6个专业中排名最高。考研录取率达到29.63%(其中国内录取率24.07%,国外留学率5.56%),在经济学院6个专业中排第一。由学生负责编辑的《民大保险》(电子季刊第一期)成功发行6期;民大保险大家庭(微信群)人数达到443人;微信公众号《民大人家》已发推文108篇,分为实习、参观、考研、留学、访谈等几个板块,师生反响积极。(2)从个人层面,主要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专业认同度提升了。通过保险专业的校友讲座,参观保险公司,参加金融论坛等,对保险专业的认知和认同提升了,增加了对专业的兴趣和喜欢。②目标更清晰了。通过与榜样的接触,参观光谷的企业,了解了社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了解了专业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对自己今后的奋斗目标更加清晰了,方向也更明确了。③学习动力更足了,按照职业规划稳步实施。有了方向和目标,有了学姐学长的奋斗经历、教训及经验,有了企业界成功人士的分享和勉励,同学们的斗志更昂扬了,学习动力更足了,也知道如何去科学地实施职业规划了。④做事的方法也更多了。总结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原则。三大纪律是指:接收指令准确,积极行动快速,聪明汇报简洁。八项注意如下。A.接收指令准确做到两项注意:①确认指令,②及时回复,B.积极行动快速做到三项注意:③保持准时,④说到做到,⑤解决问题,C.聪明汇报简洁做到三项注意:⑥三条总结,⑦一页报告,⑧数据图表。

4建议

通过担任2016级保险学专业班主任,对于如何践行“爱+陪伴”专业文化,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三点建议。第一,陪伴学生要做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引导学生志向要高远,德性要立住,仁厚不可失,诗意的栖居。第二,守住本分,不忘初心。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回归本分;班主任要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回归初心。第三,以文化人,立德树人。作为保险学专业的班主任,一定要从“爱+陪伴”专业文化层面总结班级建设和学生发展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班级文化指导思想篇8

关键词:学分制;思想政治工作;挑战;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095-02

收稿日期:2006-01-20

基金项目:湖南省2006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项课题(课题编号:06C41),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XJK06CZC050)

作者简介:罗湘明(1972-),男,湖南祁东人,副教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管理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客观必然。由于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一直沿用固定学年制,没有充分认识到在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以及在学分制条件下如何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所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显得滞后,而且被动,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

一、学分制的实施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一)对以班级为单位的教育模式的挑战

学分制的核心是注重学生的“四自”,即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度,这些都加大了学生学习的自。这在客观上使高职学生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原有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丧失了必要的载体和空间,如班级、固定教室不复存在,教育活动由传统的以教师“施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求学”为主;传统的班级、年级的界限和传统的以班级为主要载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被打破了,学生班级很难像学年制那样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淡漠。因此,传统的以班级为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教育模式面临着挑战。

(二)对现行的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的挑战

一方面,学分制淡化了班级、年级的意识和作用,打破了班级和专业的界限,允许学生“四自”,造成了学生之间选择课程的门类可能不尽相同,过去的以统一的教学计划为依据、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指标、以年级和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被打破;另一方面,学分制的全面实施以及学生活动分散性的新特点,必然会对学生的考勤、日常生活管理、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的考核带来很大的影响,班集体的不断变动,使对学生评估的准确性大大降低。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各种原始数据,以按班级为单位搜集就比较困难,评优评奖的标准、办法和途径等都要重新设计。

(三)对以往严格的管理模式的挑战

学分制的实施,是以学分为单位来计量学生学习的量,并规定了最低的毕业学分,学生是否毕业是以学生是否能取得最低毕业学分为衡量标准的。学生每学期选学几门课程,采取何种方式去学习,以及是否坚持去听课等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不做严格的规定和控制。尤其是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受教育者数量的增加、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后勤管理的社会化等,都使过去严格的过程管理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目标管理。而学分制的实施恰恰突出了管理的目标性的特点,使严格的过程管理逐渐淡化。这就对以往学生教育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四)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挑战

传统的对学生教育的理念是学校“包下来,管到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通过班级、学校的集体活动来进行。而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教育由“他律”转为“自律”,由班级活动为主转为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学分制的实施使个性化发展成为主题,使学生在取得学分利益的驱动下,更加注重对完成最低毕业学分所必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对自身集体意识、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这导致易出现急功近利的倾向,许多学生对所学课程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能拿到毕业学分就行,进取精神、集体意识、团结协作精神等均因此被淡化。更为突出的是,一些学生在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问题上,有着明显向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倾斜的倾向,这无疑对传统的注重“以社会和集体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构成了挑战。

二、学分制条件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新理念

学分制的实施,不仅仅是学习年限和学生自由选课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目的。这就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和个性化教育观。因此,“以生为本”这一思想应该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全面贯彻“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审时度势,及时改变工作方法、手段和模式,从而为高职生的创新、实践、成人、成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空间,让广大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加剧的社会竞争环境,应对日趋激烈的时代挑战,进一步增强社会生存能力。

(二)建构以班级活动为模块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学分制条件下学生虽然自主性增强了,个性化突出了,班里学生之间的接触少了,但可以通过在本班范围内进行团结协作精神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及班级之间的文体活动,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班集体存在的基本条件是多姿多彩的班级生活。班级可以举行节日联欢活动、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各类社会调查、趣味活动等来加强班集体的吸引力,还要注意增强班级活动的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使班级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乐趣与温暖,让学生在参加班级生活时感到愉悦、受到教育,思想境界得到提升;让学生在活动中,使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同时,还要加强班级间的交流与协作。可以以班为单位开展知识竞赛、文艺竞赛、体育竞赛,开展班际交流活动或研讨会、举行班际联欢或座谈,展示班级整体形象,调动各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班级的整体凝聚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建构以年级为模块的“辅导员―导师制”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实施学分制后,班级意识淡化,年级界限逐渐模糊,原来的“辅导员―班主任制”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建立一种以年级为模块的“辅导员―导师制”模式应运而生。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群体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普遍教育引导、整体培养提高”的原则;导师主要对学生从思想上疏导、学术上指导、生活上引导,体现“因人而异、因人而导、逐个指导”的原则。“辅导员―导师制”模式克服了班级意识淡化的不足以及学年制教育过程管理的漏洞,符合学分制目标管理、动态管理和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体制上创造了全员育人的良好环境。

(四)建构坚实稳定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1.以校园文化为模块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利用校园氛围、校风校训、校园精神等校园文化的强大力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加强社团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团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创建和营造一个现代化校园文化教育模块,使之成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素质、发展个性特长的大舞台。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育人的良好途径。

2.以网络文化为模块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实施学分制后,校园网是对分散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手段之一。建立高素质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指派专门人员上网与学生交流,就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展开讨论,开设网上“热点追踪”、“校园短波”、“辅导流动站”、“心理聊天室”等模块,将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校园网络之中:通过网络,一方面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帮助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另一方面,将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向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反映,使网络成为学校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它有利于克服学分制教学的分散性和个别性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群体性和统一性之间的矛盾,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适应学分制要求。

3.以公寓社区和宿舍文化为模块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主要交流场所由教室转向公寓或宿舍,公寓或宿舍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居住休息之地,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公寓和宿舍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必须加强高职学生公寓和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建立以学生居住的楼栋为模块、思想政治为核心、宿舍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宿舍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公寓和宿舍内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五)建构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模式

学分制条件下,学校对学生学习的约束力变小,学习组织较松散,学习纪律较难维持。为确保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等基本要求的实现,务必改革考核方式,完善考核制度。具体来说,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小组。测评小组成员由院系党总支书记、院系辅导员、学生公寓区专职辅导员、学生社团管理人员等组成。综合测评的组织和测评工作由院系负责;院系年级辅导员负责本年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组织和测评工作,还负责班级的考核工作;学生在宿舍和社团的各种表现,应被列入先进班集体和院系学生工作考核的范围;学生社团管理办公室负责学生在学生社团中各种表现的考核工作。在考核过程中,上述这几种模式和体系应该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成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参考文献:

[1]胡元林,李国强.学分制管理指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2]杨德广,王锡林.中国学分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3]虞岚.学分制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研究[J].教书育人,2006(2).

[4]周进志.学分制条件下高职“两课”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5(10).

上一篇:能力与思维的关系范文 下一篇:唇腭裂治疗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