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体育活动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14 17:40:53

班级体育活动方案

班级体育活动方案篇1

关键词:高校;二级工作站;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28-02

一、高校二级工作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及各高校对此项工作越来越重视,不少高校成立了院系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二级工作站成员一般由学院的学工干部、辅导员老师组成,主要功能是及时掌握所在院系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并对多数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发展性辅导,帮助他们面对大学期间可能遭遇的各种困扰。

结合大部分高校二级工作站目前建设的实际状况,本着提升工作实效性的考虑,由二级工作站发起、指导各班级根据需要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是非常好的一个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班级学生某一阶段普遍关注的心理问题科学地设计方案、有序地开展活动,真正达到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提升其心理品质。

二、高校二级工作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主要思路

(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主要实施过程

1.完善组织机制。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开展需要完善的组织机制,各二级工作站应结合所在院系的学生实际情况,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要求组织开展此项活动,并将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常规工作落实下去。二级工作站的辅导老师要提供具体指导,并调动各班心理委员及其他班干部具体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学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作用。

2.主题选定。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首先就要确定主题。班会主题的选择不是盲目的,主题选定主要是通过科学的方法,甄选出针对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共性和个性心理问题。应该具体视各班级的实际情况而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诉求和需要,可以结合调查问卷、座谈会、平时观察到的具体问题等方面确定主题,主题既要结合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以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度,也要有助于班级团队的管理。

3.活动方案策划。活动方案策划是以所选定的主题为核心,对班会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一份主题班会的活动方案策划应包括班会的目标、具体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流程、活动分工及注意事项等。二级工作站的辅导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在活动方案策划中运用并融入相关的心理教育的理论和心理辅导的方法,对学生的策划方案给予必要的引导。以使班会目标集中、明确;使内容的选择切合主题;使形式活泼、独特,利于表现主题;使班会流程设计流畅、科学、合理。

4.活动开展。活动开展主要就是在班级实现活动方案策划的过程。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各环节的活动进行到位,比如一些心理游戏活动开展后一定要进一步挖掘、分享,而不是简单地完成活动流程,要调动班级同学积极参与,共同领会主题的意义,实现真正的感悟和成长。

5.活动总结、评价。活动结束后,对活动效果进行总结、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总结、评价应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后的感受、点评;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于活动的评价。教师的点评应该给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要客观,具体、个性,同时也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成长。学生的评价更多应体现在学生的参与度、投入度、对班会主题的认识是否有所深化等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在分享、探索等环节是否积极表达,也可以通过设置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活动满意度等措施来得到比较客观的反馈。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项目实施要求

各二级工作站要使所组织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明确,针对性强。每一次班会的主题应当集中、具体。班会的主题一定要来自各班同学学习、情感、人际、生活等方面,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要能结合本班同学的实际,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促进同学们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使大家体验到班级的友爱和温暖,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心理素质。

2.内容丰富,受益面广。主题班会要通过设计丰富的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以提高班级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对主题的相关认识到实践体验,各种内容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学生参与度不断提升,互动发酵,影响如涟漪发散。

3.形式多样,操作性强。在主题班会中可以适当地穿插心理小游戏、心理情景剧表演、空椅子技术、头脑风暴及一些简单的心理小测验等。心理研究表明:自身参与体验的活动,印象最深刻,相互影响最大。所以在开展主题班会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体验,鼓励他们通过活动探索自我。

4.准备充分,提升效果。“凡事预则立”,要想成功地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前期充分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从班会前期二级工作站辅导老师关于主题及方案策划的具体指导,到具体各环节班级心理委员和各班级干部的任务分解、精心准备,都将为班会的成功召开做好铺垫。

三、高校二级工作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实践应用举例

针对目前很多学生沉迷手机,在很多场合都只顾着低头玩手机,对很多生活中的美好却视而不见的现象,某学院二级工作站组织2013级某专业开展了以“身边的小幸福――做幸福的使者”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整个班会用时约1个小时,由七个环节组成,紧紧围绕主题,环环相扣,具体环节如表1所示。

通过这次精选主题、科学设计、准备充分、高度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对幸福有了更实际更深刻的认识,很多同学表示愿意收起手机,多抬头看看世界,愿意用心去体会生活的点点滴滴,学会感受幸福。本次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达到了既定的目标。

四、结语

二级工作站结合所在院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并将它作为各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常规化形式和平台,既能缓解二级工作站成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尴尬,也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及连续性,是符合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理想选择。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效果评价的量化、活动的连续性、推广性等方面仍需继续深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钟昭英.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堂教学评价参考标准[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3,(12).

班级体育活动方案篇2

完善推行《年级工作考核方案》、《班主任工作考核方案》、《精神文明班考评方案》,建立班级考核内容及指标体系,促进班级管理工作;以习惯养成教育为落脚点和突破口,指导各年级组分年级段进行习惯养成教育,逐步形成良好班风、校风。

二、主要工作任务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在教师队伍特别是班主任队伍中实行“绝不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承诺。

(2)在班主任队伍中开展“我尽我责”的教育活动,倡导每位班主任都要尽心尽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按时坐班,深入了解班情,采取妥善办法解决处理班级问题,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2、班主任培训工作

有针对性对班主任进行管班培训,尤其是对小学部班主任的培训工作,从管班方法和工作态度两方面入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跟踪、监督、引导、评估,促使小学部班主任工作效力有所提高。

3、班级管班工作,规范完善三个考核方案,并认真实施。

(1)《年级组长工作考评方案》

(2)《班主任工作考评方案》

(3)《精神文明班考评方案》

4、习惯养成教育

(1)小低年级组以《入学宝典》学习习惯为重点,逐条训练。

(2)小中年级以日常行为规范、课堂纪律、课间秩序、专心听讲、在家自学为重点,长期坚持训练。

(3)小高年级以日常行为规范、自觉学习、勤奋学习为重点。

(4)初一年级以行为规范、学生常规、听讲、复习、预习等习惯为重点。

(5)初二年级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课外阅读、行为规范为重点。

(6)初三年级以行为规范、勤奋好学,主动学习为重点。

5、学年末开展“优秀年级组长”、“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学期末开展“三好学生”、“文明学生”、“优秀班干部”评选活动,进行奖励。

6、家长学校工作

(1)外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2—3次。

(2)组织召开家长会一次。

7、结集印制有关班主任工作制度和要求,组织全体班主任学习,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8、安全工作

(1)认真开展“安全教育日”活动(每周一),开展禁毒防毒、水土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

(2)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安全事故防范管理制度、安全事故问责制度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3)组织法制教育活动。

(4)严格执行保安值勤制度,加强学校保卫工作。

三、具体活动安排

8月份:

组织初一新生军训。

9月份:(1—4周)

1、开学教育、稳定秩序

2、安全教育

3、组织学生看电影

4、“精神文明班”月评小结

5、检查各班级学生仪表着装。

10月份:(5—9周)

1、组织新分配老师、新调入老师学习

2、启动初二年级的课题研究

3、安全教育

4、“精神文明班”月评小结

5、家长学校开课

11月份:(10—13周)

1、中段考迎考工作

2、组织召开家长会

3、法制教育

4、组织学生看电影

5、“精神文明班”月评小结

12月份:(14—17周)

1、家长学校活动

2、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3、交通安全教育

4、精神文明班月评小结

xx年1月份(18—21周)

1、期末迎考

2、评优奖励

3、安全教育

4、课题研究学期总结

班级体育活动方案篇3

笔者曾从班级建设之事与班主任成长之关系的角度,通过四个方面讨论过班主任专业品性提升的可能问题:一是提升班级建设改革的价值意识,凸现班级建设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价值;二是提升班级建设改革的主动意识,实现教师主动发展与学生主动发展的相辅相成;三是提升班级建设改革的研究意识,在研究学生、研究自己、研究工作的前提下开展改革;四是提升班级建设改革的发展意识,成班级建设之事,成师生发展之人。笔者也曾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从工作过程展开的意义上提出,班主任的专业性,可以从清晰自觉的教育理念、深入系统的学生研究、整体综合的教育策划、富有创造的实践过程、成人成事的综合统一五个方面来认识。以下结合“制止校园暴力,学会宽容别人”这一主题班会案例,分析其中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问题。

一是从个案学生研究到群体中的个案学生研究和个案学生所归属的学生群体研究。这是就班主任的研究对象、交往对象的特殊性而言。在这个案例中,非常突出的A学生的状态,往往会成为班主任工作中唯一被关注的对象,从而忽略掉:A的生存状态,同样与这个班级的学生有关;A的行为方式,无疑会影响这个班级的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对A的教育,既需要借助这个班级学生的群体力量,也应该成为教育全班学生的教育资源。于是,在这位老师的工作策划与开展中,就加强了与A的个别教育,更强化了借助这一资源,整体提升六年级学生的认识与情感体验的教育工作。

二是由表及里,形成学生立场,透析学生成长需要。这是就班主任对学生的研究而言。班主任工作中常见的状态是拿着现有的标准去对照:这个学生集体意识强不强、自律能力好不好、会不会交往与合作……诸如此类的认识学生的方式,有其合理性,但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更需要班主任将学生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将对学生的研究作为自己工作的直接起点。在本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学生的行为恰恰反映出他对班级生活的看重,否则不会每天乘一个多小时的公车来上学而不是转学;反映出他对与同学交往的渴望,否则不会出现因为这一导火索而爆发;事后的一系列行为,反映出他依然渴望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认可、关爱,想融入班级生活之中,有着可教育性。正是站在这样一种立场上,我们能够理解六年级学生当时行为的合理性,并能进一步思考:“这个”学生对教育的需要是什么?“这个”班级的学生的成长需要是什么?班主任工作如何适合并不断提升学生的成长需要?

三是从关注单一影响因素到综合系统思维中对教育力量的敬畏。班主任所面对的当前学生发展问题越来越复杂,就是因为当前的社会影响因素实在太复杂。在这一所学校所在地,“城中村”、多元的地方文化、家庭结构、父子和母子关系等等,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而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恰恰体现为在尊重上述事实的基础上,凸显出教育力量的独特。我们不能过度夸大教育的力量,但当前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班主任放弃这一力量,忽视了教育工作的价值。在这一案例中,班主任积极应对,将事件转化为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这本身就体现着教育的力量。

四是从关注学生的当前状态转换为长程视野与系列活动设计、开展。本案例中问题的出现,原本可以单独解决,但这位班主任更愿意以长程的视野来审视,关注到学生在以后生活中会遇到的相关问题,而且具体化为系列性的教育活动。这改变了班主任工作的“近视”状态,也凸显出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真实、有效之促进。事实上,当前诸多班主任工作研究中,“系列意识”依然相当薄弱,既缺乏将一个教育主题形成教育系列的意识和能力,也缺乏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多系列的教育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五是从关注问题解决到以明晰事理为基础的问题解决。班主任在解决类似问题时,一定有很多的方法与策略,但往往缺乏对“事理”的关注与研究,因而使得教育策略之选择有流于盲目的危险。教育有其内在的事理,在这一活动中,仅以“制止校园暴力”这一主题为例,就涉及到“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三类群体。且不说其他主体,仅对可能的“施暴者”来说,如何真正使其能够“制止校园暴力”,不仅仅有一系列的情境因素需要考虑,而且尤其涉及到其内在认识、心理与自我意识的觉醒。在本案例中,真正的改变,至少可以考虑三种层次:一是呈现后果、甚至是可能的严重后果,促使学生直面其代价,从而校对自己的行为,可谓“行为主义”式的自我教育。二是换位思考和体验,通过情景模拟、游戏、相互交流,真正促使学生体验“受害者”的心理,拓展自己精神世界的空间,丰富其内涵,从而促使学生形成“他人立场”,实现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三是在超越中实现自我发展,以更富有吸引力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超越可能产生校园暴力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例如强化对六年级学生“美”的教育、“友谊”教育、“才华”的培养与展现等,学生就会发现更健康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本次活动中,学生最终虽然在话语中表示要相互宽容,但事实上是否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内心,真正能产生长程的效应,还值得怀疑。

六是从完成任务到成事成人,从亡羊补牢到引领发展。在本案例中,通过与学生交流,我们也感受到班主任在活动前后所付出的诸多努力,诸如组织学生学插花、学手工制作、开展多类型的体育类活动等。这一次主题活动的开展,也能体现出班主任价值取向的转换,即更关注在班主任工作中实现成事成人。而这次带有亡羊补牢性质的教育活动,也在催生班主任对六年级学生独特的成长需要的研究,并生成更具针对性的班主任工作方案。在我们自己的改革实验中,会非常关注每一学期、每一学年班主任的工作计划制定,在我们看来,当前的班主任工作变革迫切需要提升班主任的整体策划意识与能力,以富有教育内涵的教育策划,引领班主任工作的自我变革。而“引领发展”意识的增强,将改变班主任“跟着问题走”的传统工作思路,促成学生潜能开发,实现教育的育人价值。

七是从单向工作走向综合融通。在活动现场,我们看到这次以“制止校园暴力”为主题的活动,也同时体现在班级的黑板报、同学的日记与习作中,是一次综合性的专题教育。就班主任工作而言,其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组织建设、班级活动开展、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班级工作与学校大型学生活动的整合、班级工作与家庭的沟通等,往往会出现很严重的割裂状态,既耗费了师生更多的精力,更浪费了可贵的教育资源。在活动中和研讨中,我们能感受到班主任正在强化综合融通意识,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自觉实践,会促成班主任工作更富神韵、更富集聚性、也更具实效性。在我们自己的改革实验中,也在持续推进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整合、班级建设与学校系列活动整合、班级组织建设与文化和活动的整合研究。我们相信,综合融通的班主任工作境界是值得追求并能够达到的。

八是在专业对话与专业实践中,提升专业自觉。本次活动是以现场研讨的方式进行的。在之后的研讨中,不同的老师贡献了多样的研究视点;来自上海的班主任,又以其自身的改革实践,呈现出新的思路与可能。而所有专业性的资源,也都汇聚成为班主任个体成长的重要力量。本案例中,班主任以开放的心态自我呈现,以对话的方式开展交流,以重建的精神自我更新,最后主动撰写本案例,都体现出专业自觉的趋向。类似的专业对话,可以发生在校园内诸多班主任之间,因此要求建立校内的班主任工作研究的专业组织和运行机制;可以发生在区域内,因此对区域性班主任工作变革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也可以发生在中小学教师与大学、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人员之间,但需要破除对“专家”的盲目追捧,需要以平等的方式,直面教育本身,开展富有生成性的专业对话,促成中小学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的共同发展。

班级体育活动方案篇4

关键词: 毕业班 班级活动 方案设计

心理学、集体教育理论、现代管理学理论的大量研究证明:班集体蕴藏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育潜力。班级是学生个性发挥和发展的舞台。《新基础教育论》明确指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对于初中毕业班的学生,即将到来的中考让他们不适应、压力感日增,甚至有学生对学习表现迷茫,有丧失信心之感。有的学生父母不在身边或离异,有的学生和继父母一起生活有很深的隔阂等。为了有效解决毕业班学生的心理问题,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促进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笔者总结以往带毕业班的经验和思考毕业班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征,在班级进行了一系列班级活动创新方案设计的实践与研究。

一、通过与学生互动,共同探讨班级活动方案设计

要有效解决毕业班学生的心理问题,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让他们感受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自主能力,对于班级活动方案设计,就要让学生积极参与。

首先,从一节好的班会课开始,与学生谈想法、谈活动,帮学生释压,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方案设计。让学生一起商讨、想方法,设计一些有创意的班级活动方案设计,将更贴近他们的学习生活。

其次,通过班委,集思广益,收集学生的班级活动方案想法,进行整理和讨论,交出一份班级活动方案设计报告。

最后,班主任监督,班委负责,进行毕业班活动方案设计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活动方案。

二、毕业班活动方案设计的实践

1.我是班主任。让每个学生都来当副班主任,使学生真正参与班级管理。为了让每位学生都在期待中准备当副班主任,先把全班学生的名字写在字条上,放入一个瓶子中,然后每天抽取一张纸条,以确定第二天谁当副班主任。当然,对副班主任的职责有明确的要求,同时给他们一些自主空间。

副班主任实行以后,效果不错,当过副班主任的学生都有以前没有过的体会:“一旦当上它,就要得到大家的信任,就要将每一件事做好,当同学们碰到问题热情地喊自己的时候,不能推让。虽然有些事做不到,但能做的事也要尽心尽力地做好。”“做了班主任,才知道班主任的辛苦,才体会到班主任的不容易,我以后上课不讲话了,要学会体谅老师。”“每做一件事,首先要看自己有没有做好,然后,在自己做好的基础上,再去管别人有没有做好,这样别人才不会说你多管闲事。”“当了一天就觉得累了,可想而知老师你带了我们三年,有多辛苦了。在这里我想对你说:‘您辛苦了!’”……

有的时候,换换位子,让学生当当你的角色,让他们从你的角度看待自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让节日五彩缤纷。从教师节开始,由班委领头组织过好每一个节日。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进行活动安排,如教师节、中秋、一二・九、元旦、清明、五一、五四等节日都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身影,每一个有学生设计并实践的节日活动都是缤纷的。尤其是在一二・九毕业班文艺汇演上,他们用自主编排的《老师,你辛苦了!》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恩之心。在节目中,他们加入学习信息和方言信息,以诙谐的表现手法进行表演,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最终获得第一名。

3.让活动无处不在。在毕业班,除了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如运动会、篮球比赛、书画比赛等外,学生还自主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利用班会课和课余时间进行活动,如“成语大比拼”、“常识抢答”、“才艺展示”等,既丰富了学习生活,又增长了知识。

4.留下我的脚印。学生为了记住毕业班的点点滴滴,着手轮流每周制作一张卡片,卡片上记录着一周中班级发生点点滴滴之精华,毕业以后翻到这些卡片,甜蜜的回忆随之涌出……

三、反思

有一种爱叫放手,它用结构的策划、开放的设计、智慧的引领润物无声。班主任要善于“放手”,真正把班级生活还给学生。学会“放手”,带给学生的是自主,是自信,是温暖,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原创力。学会“放手”,也是收获,收获学生的充满创意和活力的班级活动方案设计,在集思广益中收获教师自我的一些创新的毕业班班级活动设计。

班级体育活动方案篇5

关键词: 有效组织 班级活动 集体精神

又是一年花开时,不经意间几年的光阴,从指缝中偷偷地溜走了。在这几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我始终秉持着这样一个观点:“只要学习好了,其他各个方面自然也跟着好了。”在这一观念的支配下,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倾注大量的心血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所带的班级都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在同年级中,综合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更加深了我对这一理念的执着。孰料,2007与2008年学校组织的两次纪念“一二・九”运动的歌咏比赛活动彻底粉碎了我这一片面的看法。

案例一:在2007年的活动中,按照学校要求,每班要有两个集体节目参加比赛。本班一小部分普通话较好的同学组织了诗朗诵这一节目,而全班同学又准备了一支合唱歌曲《红旗飘飘》。由于对文艺活动的不重视,因而我一开始就未积极地投身到这一活动的组织中去,以致在节目的排演上班长与团支书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甚至发生了不愉快的小摩擦。此时,我方知问题的严重性。可由于自身缺乏组织文艺活动的经验,最终导致班级在最后的比赛中惨遭滑铁卢。这一事件严重影响了班干之间的团结与协作,也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热情与士气。

案例二:在2008年的活动中,我按照学校的要求,事先在班级进行了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要求全体同学积极参加这次活动,争取取得好成绩。在本次活动中,我与同学及音乐老师精心选择了适合同学们演唱的合唱歌曲《走进新时代》及集体朗诵的诗歌。由全班同学推选了两个普通话较好的同学领诵,这样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朗诵这一节目中来。全班同学热情高涨,积极配合,不厌其烦地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作为班主任的我则在一旁负责监督指导,同时还特地请来了专门教授普通话的老师给同学们进行了专业的辅导和指点。果然,经过老师的悉心指点和同学们的刻苦训练之后,同学们的朗诵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同学们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训练起来更加认真、刻苦,朗诵的水平自然更进一步。经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班最后以绝对性的优势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听到比赛结果后,全班同学欢欣鼓舞,热情高涨。

这两次同一主题的活动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也越发使我认识到班级活动在班集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而如何成功地组织班级活动对班主任来说则尤为重要。班级活动组织得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更可以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上面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成功地组织班级活动,就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重视每次活动的动员工作

在案例一中,我未能组织有效的动员工作,以致学生对这一活动缺乏兴趣,未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次活动中。而在案例二中,我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以及慷慨激昂的情感来感动他们,牵动他们的情绪。同时也制定了明确的活动目标,使他们觉得“不做不行”,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二、做好个体与整体的协调工作,在活动中凝聚全班同学的集体精神

在组织班级活动的过程中要处理好部分身有特长的同学与班级全体同学在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既要充分发挥特长生的优势,又要引导他们在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面前要以集体荣誉为重,让身有特长的同学在活动中扮演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又可以让他们引导全班同学开展活动。通过这一方法,不仅使特长生获得了锻炼的机会,体验了成功感和满足感,而且将全班同学牢牢地凝聚在一起,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在各项比赛活动中往往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三、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做好活动的训练指导和监督工作

在班级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班主任不能认为这些活动是学生自己的事而袖手旁观。在案例一中,我对学生的集体训练未能加以指导和监督,所有的比赛准备工作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以致学生在训练时就像一盘散沙,难以驾驭。而在案例二中,我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尽心尽力为学生出谋划策,当好他们的“导演”,就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学生比赛前我还为班级的女生梳辫子、扎头饰,做好后勤工作。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在无形中也增加了自身的亲和力,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在这一刻荡然无存。

四、坚持班主任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组织班级活动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发挥调动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必须做好“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结合,作为班主任决不能袖手旁观,而应努力做好他们的参谋、后盾,当好他们的“导演”。在案例一中,我未能尽到“主导”的作用,对学生的活动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其结果可想而知。而在案例二中,我在充分地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从而让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进而积极投身到活动中去,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事实充分证明,只要“主导”与“主体”结合得好,班级工作就会不断前进;反之,班级工作就会遭到挫折。为此,在班级活动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要将“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真正形成推动班级工作的合力,产生班级工作前进的共振力。

五、活动结束及时反馈

在活动结束后,班主任要对本次活动及时进行经验总结。首先要肯定同学们做得好的和取得进步的地方,同时指出不足,提出下次的期盼。这样,每每活动下来,学生的精神面貌就会产生很大的飞跃。

在组织班级活动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到班级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没有学生喜闻乐见的组织形式,不论内容多么好,都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但如果置活动的内容于不顾,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新、奇、特,就可能失去应有的教育意义。

班级活动是为教育而组织的,班级活动不论是对班集体还是对个人都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班级活动的教育性,提高班级活动的教育效果。集体的活动能给每个人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和施展才能的机会,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欢乐,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匡瑛等主编.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班级体育活动方案篇6

(摘自洵阳路小学主编《转型》一书)

李家成

班主任的学期工作方案及其制定,是班主任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方案的制定过程充分展现着班主任的素养,并直接影响着班主任一学期的工作质量。这份学期工作方案,可以向我们传递出诸多的信息。

首先,这份方案体现出这位班主任日益形成的研究意识。班主任工作的创造性,体现在对本班级学生发展状态的认识和成长需要的透析上。在本份方案中,对本班级上学期的发展状态进行了自觉的总结,对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本学期的工作目标:“本学期我将从学生个体培养,发展到小组意识的培养,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行规、十分钟队会等小家务管理建设的日常化评比,为入队做好充分的准备。”应该说,一年级的学生工作重心是可以放在新角色的形成、新习惯的养成、班级岗位的启蒙教育等方面的,而在二年级开展小队建设,强化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是很值得探索的、富有年段特点的学生研究工作。相对而言,每一个月的教育主题有比较细致的设计,但还可以进一步强化设计的针对性,不必仅仅集中在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

而且,我们在本学校其他班主任的工作中,也看到相当多的班主任具有了这样的研究意识。例如,倪老师对一年级学生状态的分析是:

“二、一(4)班共28人。男生13人,女生15人。外省市借读生5人。学生入学前来自不同的幼儿园,个别学生从未受过学前教育,另外他们各自的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的不同造成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程度的差异甚大。例如:来自---幼儿园的孩子在课堂上能思想集中地听课、思考、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对老师提出的行规要求完成情况较好;家住--新村的孩子存在不少行为漏习,在课堂、课间纪律,用餐纪律等要求上老师往往要多次、反复提醒、纠错后才有所改进;而没有受过学前教育(没上过幼儿园)的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以家人为中心的家庭环境中,依赖于家长的庇护下,入学后不能适应学校环境。心理上出现排斥现象,表现为长时间哭泣、不吃饭、中途自己回家等行为。本学期,班级建设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使学生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热爱小学生活,热爱班集体。由于学生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又有反复、不稳定等特性,因此行规的培养以树立小榜样为突破口,以“小岗位”为载体,以每周养成一个行为(或学习)好习惯为形式,结合老师评,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等评价机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相应的达标要求,以激励每个孩子的自身优势在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中得以发展。

一年级学生自尊心强、心灵较脆弱。因此在培养行规前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极为重要。绝大部分孩子的自信心由做事成功而来,因而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以鼓励为主。不勉强孩子做超出自身胜任范围以外的事情;针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等级的要求;动员家长配合学校,让他们在校、在家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采取不过分关心、不过分夸奖的方式,避免造成该生自高自大的脾性。对胆小畏缩、精神敏感的学生多关心,多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优势。”

其次,这份工作方案体现出班主任不断增强的综合意识。班主任具体要开展的工作相当多。在这份方案中,一方面,我们看到班主任积极地将学校德育工作渗透到班级层面之中,并立足班级开展渗透,非常突出的就是读书活动的开展(在学校层面是一个月的读书节活动,而在这个班级中,则渗透在全学期的工作中,并作了许多具体的设计),这就改变了班主任把自己看作学校德育工作的操作者、执行者的定位,而呈现出自我的综合设计。另一方面,体现为对班级内部工作的综合设计上,围绕每个月的教育主题,将日常工作、主题活动、文化建设、评价等综合起来,改变班级工作的散乱状态,形成立体、有机、有主题的工作格局。

再次,这份工作方案体现出班主任工作的日常化意识。特别突出的是十分钟队会的设计,具体到每个星期,如果能够坚持下去,会给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非常多的发展机会。同时,每周的主题教育安排也非常具体,反映出班主任对自己工作的设计非常精细。当然,相对而言,可能每周主题教育的内容还需要做一定程度的精简,不必求多,而力求有针对性、有实效。

从本份方案具体内容的设计来看,班主任关注到学生发展和班级建设等诸多方面,尤其是有关习惯形成与巩固研究、读书活动、争章活动,岗位建设等工作,受到明显的关注。当然,这些具体的内容设计,在具体实施中还可以调整,相对而言,体现在计划中的这些内容设计,还可以进一步考虑其设计的合理性,例如,对习惯形成的培养,可以做一些有针对性地分析:现有的这些安排,是不是学生发展中迫切需要强化、巩固的内容?争章活动的开展如何更有效?小队建设这一目标如何具体?

从活动方案所反映出的活动形式来看,班主任已经有非常明确的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意识,这也是当前班主任工作改革中,非常核心的理念更新问题。因此,当我们回归到对班主任的理念更新问题上,就特别关注这一问题:班主任需要形成合理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过程观、学生观,也迫切需要形成合理的教师角色观。

班级体育活动方案篇7

【关键词】班级管理;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

随着全国各地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进行,以及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求,新时代对未来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有较全面的能力,更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其中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在个体的一生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学时期是个体生理心理发育的转折和关键时期,初中生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厌学心理、考试焦虑、逆反心理、人际关系紧张、沟通问题、早恋、与教师关系紧张、嫉妒、自卑、情绪问题等等,因而中学时期不仅要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教育,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初中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而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 是一种丰富的、系统的教育资源。班级建设的好坏, 对整个学校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更是具有直接的关系。班级生活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重要部分, 对学生的成长来说, 班级生活所发挥的作用具有广泛性、深刻性、综合性及重要性等方面, 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初中生正处于对自我认识不够全面,觉得自己成熟但又仍未完全独立的心理断乳期,遇到问题容易逃避,不能采取积极的方法主动解决自己的困惑。甚至容易采取极端的做法,导致最终不可收拾的局面。因此,初中生较少主动走入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或者求助长辈,师长等形式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个体心理咨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运用于班级建设中, 让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需要尽可能被充分地关注, 同时,通过良好班集体的建设,又促使他能主动参与并创建更合理的集体的过程中,并且最有利地发展自己的潜力。这样,个体的发展与班集体的发展成为一个相互依赖、共同促进的过程, 学生也由此参与创造新型团体和社会, 充分地融入集体和社会生活, 班级的发展也就成为个体获得充足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团体心理辅导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集体心理游戏等的进行,能营造更好的班级氛围,也能很好的融入到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解决其部分心理问题,更好的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和发展。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学阶段是初中生心理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阶段,是一个处于既渴望独立又时刻依赖,既渴望成熟又行事幼稚这样一个矛盾的时期。对此,教育工作者应掌握和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善于面对人生,面对挫折,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而目前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很多教育者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初中生人格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学校仍然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尤其是所谓重点班,重点学校的出现。导致补课之风不止。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休息,更谈不上有多余的时间接受心灵疏导。而长此下去,学生只会在这种问题中麻木自己,导致更严重的情况产生。甚至出现学校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心理健康课流于形式等现象。

(二)应对方式不当。导致应对方式不当的原因有很多:如当前的教育理念偏差,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了一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简单生硬的说教,生搬硬套地讲述心理学知识或心理卫生知识的学科。远远达不到我们追求的效果。此外,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心理健康课的被占用,师资力量远远跟不上,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而用学校的德育老师或者生活老师代替。另外,心理测验的误用和滥用,不仅没有起到很好的预防及诊治作用,反而误导学生。还有,对于心理咨询的问题模式和疾病模式,也让大众对心理健康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教育者的教学多围绕学生的心理问题来开展,而忘记了心理健康的另外一个重要方向,即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学生潜能的开发。

二、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团体心理辅导也称集体心理辅导、小组心理辅导,它是一种独特的有别于个体心理咨询的治疗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与改善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

团体规模因辅导目标的不同而不等,少则 3~5 人,多则十几人、甚至几十人。通过几次或十几次团体活动,参加成员互相交流,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相互支持,鼓励分享,使成员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他人的心理,以调整自己的认识与行为,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健康成长。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团体心理辅导要求一定规模的被辅导者面临相似或相同的问题,团体内部要有相互信任、相互接纳的安全氛围,而这些要求在班级中都可以予以满足。因此,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是可行的。

第一,班级是一个稳定的群体,班级成员基本在 50人左右,可以根据团辅的主题或者目标的不同以班级整体为单位,或将班级划分成若干小组进行,从人数上来说开展团体辅导是可行的;从群体的稳定性来考虑,班级体的存在更是很好的预防了中途成员脱失的情况,有利于长期跟踪研究和效果的巩固。第二,同一班级学生基本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在心理发展上处于同一水平,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及情感活动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从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适宜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预防和解决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三,团体心理辅导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外界充满好奇,渴望与人交往,经历了小学时期男女有别的“三八线”,进入中学的他们开始渴望更多与异性,与同伴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而这个阶段的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敢或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给他们创造了一种安全,开放的团体氛围,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第四,班主任经过一定的培训,可成为半专业团体辅导人员,这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提供了人力保障。班主任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人之一,实践证明,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另外,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虽属心理辅导的范畴,但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而开展,这一核心目标决定了它可以不拘泥于传统团体辅导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不必要求团体辅导老师具备严格的专业知识背景,这也为班主任担任团体辅导者提供了可能。但班主任如能与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密切配合,将会使他们取长补短,将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发挥到最高水平。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应用的设想

(一)从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来看。我们根据班级建设的目标,在团辅活动过程中,应按照不同年级,甚至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规律特点及当前学生遇到的主要成长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目标明确化。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团体活动。如根据学生特定的年级或阶段制定主题:针对初中生自信心提高的团辅方案,针对初三毕业生考试焦虑的团体辅导方案,针对初中生青春期人际交往问题的团体辅导方案,针对初中生厌学情绪的团体方案,针对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团体辅导方案,针对初中生亲子关系的团体辅导方案,针对班干队伍建设的团辅方案等。

(二)从团体心理辅导的时间安排来看。可利用每周的班会时间,每周一次,每次45分钟,每次主题团辅方案以8-10次为宜,这样持续的时间不会过长,避免中途因为春游、秋游、期中、期末考试等其它原因中断而导致无法一学期完成的情况出现,也不会因为次数太短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从初中生的团辅方案每次的方案设计来看。以热身游戏,主题活动,和分享等环节为主。可根据课堂上的完成情况考虑是否增加课后作业等。把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延续到生活中去。同时,也可考虑到活动的主题增加适当的视频分享或者故事讲述。

目前已有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学生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但关于初中生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还值得探索,因为初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时期,在操作的过程中可能会比高职学生遇到更多的不配合问题,或者逆反心理等。同时,目前全国各地初中生工作的重心都在教学方面,学校大都关注升学率,是否能配合开展好团辅工作,还有待商榷。此外,在团体心理辅导工作中,指导者的水平也起很大的作用,这就要求班主任或者心理老师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时刻关注团辅中成员的表现。因此,在开展此项研究中,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克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丹丹.初中生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学实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04).

[2]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陈汉红.班级建设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可行性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08).

班级体育活动方案篇8

关键词 研究策略 班级组织 学习型组织 行动研究

1 研究的缘起。班集体是学校组织中的基本单位,班级建设关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社区发展和社会发展。在运用好传统管理班集体有效措施的同时,应设计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组织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本研究试图将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引进到班级管理中来,从而探讨解决当前教育管理中存在着的一些理论与实际问题,在班级管理中积极实践学习型组织理论,提高班主任的学习意识、学习组织能力,在实践中探索班级管理新路,促进班级管理的科学与高效,促进学风、校风,带动学校全面发展。

2 研究文献综述。

2.1 班级。“班级是一种集体”,这一观点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和马卡连柯是这一理论的奠基人;“班级是在课堂进行学习的人的群体组织”。这一观点是由日本当代著名教育社会学家片岗德雄提出的;“班级是一个社会组织”,这是20世纪90年代产生于我国教育社会学中的一个观点,认为“班级不仅是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社会关系体系,而且是一种为社会需要培养未来人才的社会组织”。综上所述,结合我国普通教育的实际,班级的概念可以描述为:班级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单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活动为核心,以师生问、学生间的活动和交往为纽带而存在,以实现学生个体社会化为目标的社会学习群体。

2.2 管理。从广义上讲,管理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实践活动,它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一切有组织的活动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狭义的管理是管理学范畴的一个基本概念,将管理视为一个行使职能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不同的管理理论因侧重不同而有不同的描述,从其职能和作用上看,对管理的概念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管理是社会组织为实现预期目标,运用有效手段,调动和发挥人的作用,以人为中心开展的各种协调活动。

2.3 学校班级管理。学校班级管理是教育学范畴的概念。简而言之,班级管理是为保证教育育人目标而在班级这一社会学习群体中开展的协调活动。它包括建立班级组织机构,选任班干部,落实人员的分工,明确人员的相应职责,制定各种制度,协调人际关系,建设班级文化,形成良好班风等一系列育人的工作环节及各种团体活动。

2.4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当代组织理论的重要概念,是现代管理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为代表的西方管理学者,提出了建立以“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根据彼得・圣吉的观点,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学习型组织的真谛是让每个置身其中的人都活出生命的意义,学习型组织理论本身就是关注每个人如何发展的理论。

2.5 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据说是由Collier首创,50年代被应用于教育界,鼓励教师、校长和督学运用行动研究的方式来改进他们的管理和教学。最为大多数人接受的行动研究的定义是Kenunis和McTaggart(1982)提出的: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社会和教育工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①对自身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事业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②对自己的工作过程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③对自己的工作环境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

3 研究策略。

3.1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行动研究的特点反应在不断努力,在行动与反思之间建立联系,使之结合、使之对峙,使我们对自己有意识或潜意识的行为进行反思,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的行动,井通过基于反思的行动来发展我们的知识和对事物的认识。我个人有着十几年的中学班主任工作经验,近儿年的主要工作是参与学校对班主任和班级的管理工作。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我可以更加真实、具体、深入地进行自己的研究,同时便于发现问题、调整以及再实践,所以行动研究的方法更容易为我的研究服务。

3.1.1 文献法:在研究初期,主要采用文献法,对有关班级管理、学习型组织和行动研究方法的各种文献进行检索和重点阅读,了解和掌握目前国内外班级管理中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现状。

3.1.2 观察法、访谈法、调查法:在搜集资料的研究阶段,我主要采取观察法、访谈法和调查法等发现班级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运用访谈法、调查法等方法,了解学生在创建学习型班级组织过程中的感受,以及部分班主任对此研究的评价和反应,及时调整行动步骤和措施。

3.1.3 比较法、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就整个研究过程而言,我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和比较法,仔细研究和反思创建中的措施以及所产生的效果,最后,采用对比的方法和分析资料、分析效果的方法找出创建学习型班级组织取得的实效以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3.2 创建学习型班级组织行动研究的步骤(以兰州十中为例)。

3.2.1 兰州十中“创建学习型班级组织”行动研究:创建学习型班级组织行动研究前的准备,确定研究的问题与对象,制定行动研究的分工与策略。

3.2.2 第一阶段的行动研究:行动方案的设计,方案的实施,行动,行动研究的结果,研究者对创建学习型班级组织第一阶段行动研究的反思。

3.2.3 第二阶段的行动研究:行动方案的修订与改进,修订后方案的再实施,修订后研究的结果,第二阶段行动研究的再反思。

3.2.4 行动研究结论与思考:成功的反思。研究局限的反思,进一步研究的思考与建议。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新时期,每位班主任都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面临着转变教育观念、发展新的技能和技巧的问题,同时又都要面对现实的环境和条件,我们只有认真地反思我们的班级管理现状,大胆地向我们的固有观念提出挑战,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才有可能有效地参与和促进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使我们自己从中受到教育,发展班级管理中的判断能力、专业化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上一篇:商品经济的特性范文 下一篇:审计风险及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