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休闲旅游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02 17:28:25

乡村休闲旅游设计

乡村休闲旅游设计篇1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协同创新研究的背景

21世纪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若干文件对休闲农业进行了规范,从而使休闲农业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从2004年开始,中央级别的文件相继出台,开始关注“三农”问题,为农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007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及要发展休闲农业,农业部对休闲农业健康地发展也提出了指导意见.2010年之前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娱乐休闲的种植农业、乡村旅游经济进行了规划.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强调积极推进生态文明.2013年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休闲农庄.2014年农业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农村中的一二三产业,发展农业和美丽乡村融合,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协同发展将是未来农村发展的趋势.截止2018年底,已经有上十万个以上村开展农家乐、民俗村、古村落、休闲村庄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1].大大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增长.中央财政部计划从2016到2020全国建成6000左右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是重点.休闲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成为人民追求的新型旅游感官体验:农家乐、农业园、农业采摘、古村落、民宿等新型旅游形式,旅游业的新业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休闲农业也拉动了城市旅游的新局面.上个世纪90年代的农家乐,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兴起.1989年中国乡村旅游协会的成立,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2000年丰富的多彩的现代乡村旅游逐渐被广大旅游消费者接受.2006年国家旅游局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2016年农业部3号文件《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2017年5月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推动落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的通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希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推动农村进步,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的新型支柱性产业[2].这些政策性的文件标志着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对促进休闲农业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一定程度上服务地方经济.

1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研究的概述

1.1相关概念的梳理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乡土风情、农村的生活起居等乡土特色,发展观光、游览、休闲、采摘等乡土风格的旅游活动,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态.乡村旅游:以乡村的自然资源、建筑景观、自然环境、文化内涵为吸引物,在休闲农业游、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乡村休闲娱乐、会议度假、探亲访友等形式的新型旅游方式.

1.2研究的价值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是对旅游产业理论的提升是一个补充,相关的专家、学者单纯地对休闲农业的研究或单纯地乡村旅游的研究比较多,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创新发展研究的相对较少,本文的研究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对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3].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创新发展,是农村经济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对乡村农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能提升乡村农业的档次和经济发展水平.乡村旅游为休闲农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休闲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协同创新发展,形成了新业态.

2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

2.1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立足基础相同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农村的生态为依托、以农民的生产劳动为背景,形成的农业和旅游相融合的新业态.

2.2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目标一致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都是为了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这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的兴旺可以提升农村的经济收入,带动乡村更好、更快的进步.

2.3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参与主体相似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都是以乡村特有的基础和条件为主体,让城镇居民参与到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中来,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2.4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拥有基础资源、设备设施和人力资源相辅相成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都是以乡村设备设施条件,大部分人力资源都是原有的农民,或经过招聘上岗的员工,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3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管理不规范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也需要各级相关部门的配合.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管理和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当地的农民,或其他行业的管理者转行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管理中来,缺乏专业化的管理经验,系统化的管理理念,前瞻化的管理格局,不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这样会大大阻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脚步.3.2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产品比较单一目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产品以农业采摘、农家乐为主导,没有很好地融入农村的民俗风情、乡土娱乐的文化内涵.完全亲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乡村体验项目少之又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深度开发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

3.3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部分以农民为主,或以农村的某个家庭经营的模式为主,缺乏专业的培训.服务水平和技能上比较欠缺,加上配套设施的局限性,使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偏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4].农村的发展跟不上游客的需要,不能为游客提供心理上需要.

3.4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原有不同的产业背景,在产业规划和协同方面,要进行通盘考虑和统一规划.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其产业结构做出通盘考虑,产生更大的规模集群效益,注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转型升级新的发展模式研究,体现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配套服务体系,加强新业态的转型升级休闲农业的采摘、产品的加工、旅游疗养、优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协调度,提升产业的集群发展.

3.5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营销力度不够,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薄弱

休闲农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开始引人注意的,但在宣传力度上还是表面化,没有深入到乡村内容去细致化的了解和挖掘其资源底蕴、文化内涵,产生的辐射带动效果比较弱,品牌宣传的力度不大,创新性的不多,不能做到独树一帜,缺乏新意[5].

4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路径

4.1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的,政府通过制定行业标准,经济上提供帮扶,全面健康地保护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借助各种行业协会、民间团体、合作社等,规范乡村旅游发展的农村市场环境,全面规范农村个体商户的经营理念.

4.2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合理配置,优化乡村资源

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乡镇和城市人群的需求是最基础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拓展,从而激发内在的活力和潜力[6].针对不同地区的人群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区分不同区域的游客的真正需求.

4.3减少中间环节,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休闲农业中的生态采摘、乡村旅游中的旅游纪念品的销售,减少中间环节,减少中间商从中谋取的利益,让旅游者真正体验到乡村旅游产品、纪念品的经济实惠,为旅游消费者提供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消费者的满意度.

4.4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低、服务技能技巧不够现代,定期开展相关的专业培训,聘请各大机构、院系的旅游领域的专家来讲课,手把手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档次,提供高质量的、有品味的乡村服务[7].

4.5大力宣传,提升知名度,提高竞争力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借助各种载体,进行广泛的宣传,借助互联网络进行推广,建立自己的公众号[8].通过公共营销、电子媒介宣传等,提升知名度,从而提升竞争力.

5结论和展望

乡村休闲旅游设计篇2

一、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

北京郊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些年来,通过自筹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各区县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如自然风光、长城文化及其遗迹、宗教寺庙、陵墓等资源,陆续开发建成了一些景点,旅游景区和宾馆饭店接待服务都达到了一定规模。目前,全市郊区已有2000多个观光农业园区、220多个民俗旅游村、2万多民俗旅游户,乡村旅游的交通、餐饮、旅游条件都大为改善。2004年,北京仅观光农业收入就超过30亿元,从事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农民将近10万人,接待民俗旅游客人893.9万人次;郊区民俗旅游收入达到7.57亿元。

北京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对郊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它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它放大了农业产品价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渠道。它还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交通运输业、建材、餐饮业、文化娱乐业、商业服务业、食品加工业、信息产业等的发展。

二、休闲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总体态势很好,但毋庸置疑,休闲旅游发展的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规划缺乏可操作性,总体经济效益较差

科学有效的旅游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秩序和效率。各区县目前大都完成了旅游规划设计工作,但旅游开发基本上仍处于乡自为战、村自为战、户自为战的阶段,缺乏统筹规划、统一管理。这些规划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1)重视形象、理念的设计,对具体景区如何根据自身特色,进行旅游规划建设,缺乏可操作性。(2)规划的实施没有落到实处。(3)规划层次低,缺乏可视性、动态性,没有利用计算机GIS、技术,将规划结果展示给领导决策者和技术人员,达到两者的互动和意见的反馈。这些问题的存在,就造成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因开发密度过高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而惨淡经营。还有一些地方的投资者只注意旅游资源本身的旅游价值,而没有考虑旅游要素的空间匹配和组织,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2.管理机构不健全,经营秩序不规范

在有些地方,乡村休闲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管理的真空状态。这种状况一方面与乡村休闲旅游经营的分散性有关,另一方面是现行旅游管理体制造成的。在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下,乡村旅游资源分别隶属于农业、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而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后所形成的成果作为旅游产品又是旅游管理部门管理的对象。由于法律规章的阙如,从而造成了经营者经营无法可依,游客的权利无法得到保护,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无章可循,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

3.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项目功能单调

乡村休闲旅游的内涵本来非常丰富,理应具有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参与体验、增长知识、增强体质等多种功能。但在实际上,不少地方把乡村休闲旅游等同于“农家乐”,把“农家乐”等同于到农家去吃饭。目前北京乡村休闲旅游的主体方式是观光旅游,而可供游人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很少,整个观光过程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同时,丰富的各种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使活动形式过于单调。另外,部分经营者盲目追随其他成功经营乡村旅游的地区,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搞特色经营,没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

4.郊区区县基础设施薄弱,旅游配套服务不规范

当前制约部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落后。道路、停车场、洗手间、工具室、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如怀柔山区部分发展农家乐的乡村至国道的公路路面狭窄,在路面改造过程中,乡村愿意自筹资金将路面拓宽,但有关部门未加以考虑(鄢毅平,2001)。另外,因为城乡生活方式差异等原因,从乡村休闲旅游兴起之日起,其卫生状况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服务方面,很多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从未受过正规的服务培训,对旅游行业的服务规范和要求知之甚少,服务意识不强,服务程序不规范,经常引起游客的不满甚至投诉。

5.营销意识不强,营销手段落后

市场研究不足,宣传促销力度不大,且方式单一,是制约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由于乡村旅游地域分散、经营规模小,而且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从而导致乡村休闲旅游营销乏力,缺乏系统性,更没有充分利用“绿色营销”、“文化营销”和“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方式。尽管有不少经营者在互联网上设立了宣传网页,取得了一定的营销效果,但由于网页的知名度有限,再加上信息量少、网页内容更新缓慢等原因,还无法对乡村休闲旅游形成强有力的支撑。这就使得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旅游者双双蒙受效率损失。

6.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阻碍了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虽说乡村休闲旅游投资相对较少,见效较快,但并不是说不需要资金,尤其是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区,既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证。目前郊区旅游投资基本上是村集体、农户自筹,与日益兴旺的休闲产业相比,家庭单门独户经营,规模有限,信息缺乏,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拿出多余的资金进行广告宣传和基础设施建设。

7.旅游带来的环境问题急待整治

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是伴随旅游业同步发展的老问题,乡村休闲旅游也不可避免。古老村落的村民为更多的接待游客增盖民居,威胁着村落的传统结构和应有的风格与环境氛围;固体垃圾、污水对水源的污染随着游客的增多日益加重。

三、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对策分析

要解决上述突出问题,保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可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1.遵循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的规律,用大产业大系统的观点对乡村休闲旅游进行科学规划

将整个郊区休闲旅游作为郊区经济一个支柱产业,建立整体的框架体系。应由政府牵头,做好北京郊区休闲旅游宏观规划,各区域有各区域的特色,避免雷同和重复建设;山区、平原休闲重点应有不同,农业观光旅游和民俗旅游也要有不同。各区县由政府出面,采取逆向思维方式,对本区域的旅游业及产品进行整体的策划、设计和包装,对分散的旅游路线尤其要通过合理的组合,形成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

2.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规范其经营行为

乡村休闲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把乡村休闲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协调、管理、服务职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可制定旨在规范乡村休闲旅游经营行为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的作用和权限,从法律上保证政府主管机构有效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组织地区性的乡村休闲旅游同业公会,制定乡村休闲旅游经营公约,通过行业自律来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

3.优化休闲旅游产品结构,多元化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本是有别于城市景观的最突出特征,也是乡村休闲旅游得以兴旺发达的根基。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旅游乡村的历史发展过程,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现形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要多元化地开发休闲旅游产品项目,以供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选择。

4.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促进服务标准化

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行业与乡村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要加大对设施方面的投入,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区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应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设施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要通过职业培训使从业人员熟悉并掌握从迎客到送客的礼节和用语,了解一定的旅游常识和风土人情知识,促进乡村旅游服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人文化。通过提高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素质,改善乡村旅游的管理和服务,为旅游者提供一个更安全、更卫生的旅游环境。

5.加强包装和宣传工作,采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

强化旅游促销理念,有重点、有步骤、多渠道、全方位地利用好旅游宣传媒体,拓展乡村休闲旅游客源市场。建议由地方政府或乡村旅游的同业公会进行统一的宣传促销,在有影响的宣传媒体开辟一个栏目,分年度或季度(月)专门宣传郊区整体的休闲旅游形象,穿插介绍一些经营得较好的景区、观光园区。除了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进行促销宣传之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到游客朋友之间的口碑宣传,如利用Web2.0技术构建旅游信息交流网上社区等。

6.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乡村休闲旅游的投资力度

资金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条件之一,资金缺乏制约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乡村旅游开发可通过四条渠道筹集资金:第一,由政府部门统筹,把对旅游业的扶持列入财政预算方案中,确保旅游业的扶持资金能够持续。第二,通过不同形式的招商引资,给乡村旅游开发注入新鲜“血液”。第三,鼓励村民出资合股联营,这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第四,建立民间贷款信用制度,简化办证手续。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完善旅游设施。

7.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乡村休闲旅游是以生态、观光农业为背景或载体的旅游形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激发其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对游客要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以保持乡村休闲旅游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根据景区内植被、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划分核心区、缓冲区、旅游区。核心区严禁游客进入,缓冲区允许部分科研人员进入,而一般旅游者只允许在旅游区内活动。核定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在旅游旺季超过环境容量时,实行旅游者预约制度。

休闲旅游作为旅游活动的高级层次,目前正成为北京市民的主要旅游活动内容。由于休闲旅游活动的初创性,活动区域的特定性,活动内容的特殊性,活动时间的经常性,如何使这项活动能够健康、有序、持续发展,推动郊区经济发展,还需要做多方面的基础研究,多部门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伍延基:休闲、旅游及其相关概念辨析.旅游学刊,2006.12

[2]刘丽丽李红:北京郊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2

[3]黄郁成顾晓和郭安禧:农村社区旅游开发模式比较研究.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

[4]王宏星崔凤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大学学报,2005.1

[5]梁明珠:观光农园旅游开发问题探讨.暨南学报(哲社版),1999.6

[6]林伯明:关于发展桂林乡村旅游的思考.社会科学家,1999.4

[7]高谋洲李红岩: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商业研究,2006.21

[8]龙茂星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旅游学刊,2006.9

乡村休闲旅游设计篇3

乡村休闲游是旅游发展的新趋势,通过轻松、自由的休闲游,领会农村美好的风光,呼吸乡土新鲜的空气,不失为广大市民、游客出游的理想选择。鉴于乡村休闲游点多面广、形式多样,政府应在该方面加强引导和宣传。对于海口市而言,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效结合海口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大力引导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有利于扩充海口旅游产品类型,吸引新客源,从而进一步拓展旅游产业链,增强旅游经济的影响力,为海口市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同时也为海口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市场关系到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农民创业增收,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强研究,引导海口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笔者拟就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市场的开发问题展开探讨[1]。

1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1优势(Strength)

1.1.1交通优势明显。海口市已完成所有农村“村村通公路”的建设任务,从海口市区出发到辖区范围内的所有村庄均在1h车程内,为海口市居民及海口市的旅游者参与乡村休闲旅游活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

1.1.2优良的生态环境,具备较好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条件。海南文明生态集镇、生态文明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系列创建活动中,涌现了如龙鳞村、本立村等一大批环境优美、整洁卫生的村庄。海口市绝大部分乡村的村容村貌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3有较好的人文、产业资源可以依托利用。农业产业资源,如花卉基地、苗圃、农业基地(如荔枝基地、香蕉基地、菠萝基地)和“农家乐”、水果采摘、农业观光园区、乡村民俗旅游等,都是很好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形成丰富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体系[2]。

1.1.4城市近郊乡村休闲旅游迎合了现代城市居民短途短期经常性休闲需求。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假期的延长与增多,人们的旅游行为逐渐普遍化,平均出游次数增多,短途短期、频繁的度假休憩已成为当今居民的一种消费时尚。

1.1.5客源市场广阔。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因为在类型与风格上,与海口市现有的15个景区完全不同,因此有着十分广阔的客源市场。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的潜在游客不仅包括近200万城市人口,还有每年来海口市的近1000万旅游者。

1.2劣势(Weakness)乡村休闲旅游公共产品普遍短缺,配套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与旅游发展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乡村休闲旅游人才匮乏,农民素质与现代旅游服务要求存在差距;长期以来,“椰风海韵”,“阳光、海水、沙滩”是海南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在外地游客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心理上的刻板印象效应不利于乡村休闲旅游的形象宣传与品牌树立;国内其他城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极为迅速,给海口带来巨大的压力,并分流了大量的游客。

1.3机遇(Opportunity)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极大地提高了海南及海口的战略地位和知名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基础设施创造了机遇,奠定了基础。乡村休闲旅游近年来受到了各地政府的广泛关注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并将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居民短程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从市场趋势看,城市居民近年来的出游率高,休闲度假、回归自然的需求日益强烈,乡村休闲旅游需求度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海南人游海口”这样的本地短线游增长态势良好,科技发展与变革,网络、信息技术条件普及,以及营销手段的多元化,都为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吸引游客和扩大知名度提供了无限机会。海口市现有的15家旅游景区,除两家4A级景区(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与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有一定吸引力外,其余景区吸引力有限。海口面临着旅游产品类型拓展与提升的问题。作为一项具有丰富内涵和包容性的新兴旅游产品,乡村休闲旅游既可以开发“农家乐”(渔家乐)、水果采摘、垂钓等相对低端的初级产品,也具有乡村会所、乡村俱乐部等高端产品,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海口旅游产品类型单一,质量不高的问题[2]。

1.4挑战(Threats)①同类旅游资源竞争局势严峻:随着国内乡村休闲旅游的日益发展,蓬勃增长的旅游竞争趋势加剧,对于海口市而言,受到来自周边资源同质类似的乡村休闲旅游地,如琼海、文昌等县市的竞争威胁;②乡村旅游景区的卫生、安全与环保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免除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使其不仅玩得开心,也玩得安心;③资金、人才等要素的瓶颈制约:资金方面,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若单纯依靠村民自身的经济实力,其发展规模和档次都将十分有限。尤其对于意在发展高端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地区而言,必须吸引社会的多方投资,这也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乡村休闲旅游的营销和管理也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也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④乡村的原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保护、挖掘、培育乡村休闲旅游文化有一定的难度;⑤一家一户个体经营的“农家乐”模式,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质量跟不上,抗风险能力差;⑥乡村地区的生态、经济与社会容量往往非常有限,过度开发带来的乡村性资源环境极有可能遭到破坏,城镇化倾向难以避免,还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同化,这些均会使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降低,并最终导致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意义的迷失;⑦海口在乡村休闲旅游方面起步晚,作为乡村休闲旅游的后发地区,要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营销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2]。

2乡村休闲旅游目标市场分析

近年来,旅游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旅游者趋于年轻、更具个性;旅游心理注重经历,渴望参与;旅游需求倾向多样性、特殊性;旅游方式向自选式、组合式发展。结合这一发展变化,分析旅客的区域和构成,不难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2.1从客源地来看一级客源市场为海口本地客源市场;二级客源市场为珠三角、长三角等重要节点城市客源市场;三级客源市场为国内其他旅游客源市场和海外客源目标市场(含港澳台旅游客源市场,东亚、东南亚旅游客源市场,俄罗斯旅游客源市场)(表略)

2.1.1海口市。本地城市居民是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最稳定与最直接的客源市场。周末、节假日,本地城市居民可利用便利的交通、饮食、住宿条件,进行乡村休闲旅游,到乡村度假。据统计,去年海口乡村休闲游中,海口市本地居民占84%。

2.1.2珠江三角洲。包括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也就是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大珠三角”面积18.1万km2,户籍总人口9000万左右,经济非常发达,旅游需求旺盛,市场前景巨大。该旅游市场以自驾车群体为主,比例达9%。

2.1.3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的交汇部,城市发展水平高,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乡村休闲旅游需求旺盛,消费潜力巨大,其旅游市场前景巨大。以租赁车群体为主,比例占4%。

2.1.4港澳台。经济发达,居民出游欲望强烈,购买能力强,是海南最大的客源市场之一,比例达3%,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可对其潜力进行深入挖掘。

2.1.5东亚、东南亚旅游客源市场。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毗邻中国,与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一直是海南省最重要的客源国。韩国经济发达,近年来与中国经贸往来频繁,游客数上升较快。东南亚经济很有活力,与海南省相对较近,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充分发挥近距离的优势,提高来自该地区的客流量。比例在1.2%左右。

2.1.6俄罗斯市场。已成为海南最大的海外旅游客源国之一。目前海南接待俄罗斯游客占来华旅游总数的三成左右。来海口乡村游的俄罗斯游客占整个海口乡村游人数的0.8%左右,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充分挖掘俄罗斯旅游市场的潜力。

2.2从客源结构看海南乡村旅游的客源结构主要有公务员及白领人群、学生人群、银发人群、商务会展人群、岛外观光客(表略)。

2.2.1公务员及白领人群。岛内外的这类人群乡村游的欲望最强烈,约占65%以上,这部分市场的游客有稳定的职业和较高的收入,旅游消费潜力大,出游率较高,出游时间不稳定。网络、杂志和朋友推介为主要的信息搜集渠道,他们强调个性和自由,对新景点感兴趣,猎奇心理强,对于度假产品的质量要求高,而且商务活动较为频繁。

2.2.2学生人群。主要在各类长短假期及旅游旺季出游,约占乡村旅游市场的15%以上。他们精力旺盛,能在短时间内游览多个景点,容易接受新奇事物,对住宿一般要求不高,青年旅馆、“农家乐”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2.3银发人群。约占乡村旅游市场的10%左右。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银潮”将给乡村休闲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老人出游一般不受时间限制,可以避开旅游旺季和节假日旅游高峰。出游的老人一般都有多年的积蓄,包括退休金、儿女的赞助,因此消费水平较高[4]。

2.2.4商务会展人群。占乡村旅游市场的10%左右。海口作为海南政治经济中心,初步具备了较强的会议接待能力和会展组织水平。2011年,海口旅游饭店共接待国内外会议15000个,接待会议人数282万人次,其中约8%参与乡村休闲旅游。

2.2.5岛外来琼旅游的观光游客、过冬的候鸟型游客。约占乡村旅游市场的10%左右,港澳台旅游客源市场,东亚、东南亚,俄罗斯旅游客源市场也是这类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3]。

3乡村休闲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结合SWOT分析和旅游客源地开发趋势,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要以海口市本土及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及俄罗斯、日本、东南亚为重点客源地,应对不同的市场人群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

3.1白领旅游市场乡村休闲旅游设施必须充分考虑商务功能的实现。要开拓白领旅游市场,既要考虑修建一批中高档乡村休闲旅游设施,也要同海口市的企业家协会、各种地区商会、行业协会等携手,开展白领休闲度假、商业沙龙活动,满足白领旅游市场,目前海口市最为成功的乡村游景点是美社村的“开心农村”,每天都有上千游客在“开心农村”游玩。

3.2学生旅游市场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开发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旅游。对于这个市场的开发,可以采取较为综合的形式。既可利用因特网对乡村浪漫生活予以展示,也可到各类学校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图片视频展览等活动,吸引青年学生尝试乡村生活。为满足学生乡村游的需要,海口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组成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一日游活动,全市有近30万中小学生参加了这一活动。

3.3银发旅游市场老年人喜欢轻松、稍缓的日程和具有康复保健功能的旅游项目。因此乡村休闲旅游有较大的优势,可以为他们提供优良的生活空间,舒适的活动地。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结合银发市场的特点,在农场开发上有所选择。银发市场中的老年人收入层次不一,对于中高消费水平的客人,可以主推中高端休闲度假产品;而对收入较低的客人,可主推乡村休闲旅游。海口乡村休闲旅游可更深入挖掘以下渠道:老年工作委员会、离退休委员会、工会、城市社区、养老院、城市和公园等老年人锻炼养生场所、保健品销售商店。海口乡村休闲旅游应重视老年人对亲情的需求,在休闲度假中提供人性化服务,也让老年人感觉温馨。通过做好服务,挖掘并满足现实消费需求,可带动老年游客亲友来海口乡村进行休闲旅游度假,实现口碑营销[4]。

3.4家庭旅游市场在今后的旅游市场发展过程中,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将成为家庭成员亲近自然、缓解压力、相互沟通、增进亲情的最佳选择。家庭旅游在出游时间上受孩子假期影响,一般以寒暑假为主,黄金周、双休日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有鉴于此,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提高家庭市场总量,针对家庭旅游的出游特征,开发适应家庭市场的旅游产品。结合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的特色产品,特别是当地特色渔家、农家产品的开发,同时设计中档旅游产品,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以提高家庭市场重游率。如海口市火山口“农家乐”旅游最能满足家庭乡村游的需要。

3.5商务会展旅游市场商务会展旅游对交通、住宿条件要求比较高,追求便捷、舒适,附带观光和休闲。会议旅游者一般具有团队规模较大、停留时间较长、消费较高的特点。应充分利用海口作为省会的各种优势,发展会展商务旅游,吸引商务会展旅游者前来参加海口市的乡村休闲旅游。海口市绿色自行车慢道适合外地来琼参加会展和商务活动的人士出游、减压。

乡村休闲旅游设计篇4

当今世界,在人们的休闲生活中,有一种“时髦”风行全球,这就是“乡村游”。

1.乡村游源于工业化、城市化

乡村游并非始于当代(或现代),它不是我们当代人(或现代人)的“专利”,其实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我们知道,自从瓦特发明蒸汽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以后,伴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先是在英国发轫、继而在西欧扩展、然后移植到北美、再后在广大的亚非拉地区蔓延扩大——城市化随之迅猛发展(沿着工业化大致的路线图)。于是,在原先遍布全球的田园乡村里,冒出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可是,伴随着这越来越多城市的,是越来越大同时也是越来越拥挤的城区。于是,居住在城市的“城里人”,感到空间越愈狭窄,生活越愈单调,连空气都越愈污浊。于是,城里人开始想家了——怀念起原先在乡下的日子,怀念起田园风光。于是,这些城里人利用周末,利用假期,回到老家,来到乡间,兴高采烈地游了起来。就这样,乡村游应运而生。而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越愈兴旺发达,以致发展到今天,成为风行全球的一种“时尚”。可以说,乡村游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没有工业化、城市化,就没有乡村游。试问:长年累月生活在农村的“乡下人”,有必要到自己家里来游一游吗?至于到别的国家、别的地区去游览别国风景、观赏异地风光,那应当别论,是一般意义上的纯粹的旅游了,而不是我们这里特别要谈的乡村游了。应该说,旅游和乡村游是有明显区别的:简而言之,旅游重在游览,乡村游重在休闲。

2.传统乡村游和现代乡村游

说起乡村游,可以把它分为传统乡村游和现代乡村游。

如前说述,传统的乡村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从理论上讲,所有的城里人原来都是乡下人)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游还是有很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对促进当地(乡村)经济发展作用不大;没有给当地(乡村)增加就业机会,也没有改善当地(乡村)的金融投资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广泛存在过。在我们中国,探亲旅游便属于传统的乡村游。

现代乡村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乡村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品质的提高,现代乡村游规模和范围越来越大,它已经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有效手段。因此,发展现代乡村游不仅对改善城里人的生活、提高城里人的生活品味有着积极意义,对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3、乡村游催生“休闲农业”

随着乡村游的问世和走红,一个新型的农业品种也就应运而生。它,就是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为满足城里人休闲需求,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休闲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它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情趣。休闲农业(在大陆又称观光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也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概括地说,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民众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及农村之生活体验为目的农业经营。

休闲农业与乡村游互为依存,密不可分。可以这么说,休闲农业纯粹是乡村游所催生出来的产物,休闲农业又纯粹是为乡村游服务的,而休闲农业则是旅游与农业的有机结合。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

1.早期的乡村旅游

最早涌现乡村旅游的国家多是工业化、城市化走在前头的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在发展休闲农业中,走过了一条大致相似的道路。

①法国:早在1855年,法国一位名叫欧贝尔的国家参议员带领一群贵族来到巴黎郊区农村度假,他们品尝野味、伐木种树、观赏田园、学习养蜂,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开创了观光乡村旅游之先例。真正发生于法国的休闲农业浪潮是在19世纪70年代的农庄旅游,以农场经营为主的乡村旅游得到较快发展。

②意大利:意大利的乡村旅游始于19世纪70年代,发展于19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到达鼎盛时期。意大利的乡村旅游融合了当地自然、人文、社会等环境,综合开发和利用当地农业资源,成为意大利现代农业的一部分,被称为“绿色假期”。

③美国:美国乡村旅游的兴起可追溯至19世纪上流阶层的休闲旅游。第一个休闲牧场于1880年在北达科他州诞生。1925年,为加强与铁路公司联系和整体推介乡村旅游品牌,许多地区休闲牧场纷纷成立协会。1945年左右,许多东部的富裕家庭前往西部的怀俄明州或蒙大拿州度长假,慢慢地这种颇为贵族化的度假方式逐渐普及至中产阶层而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休闲方式。

④日本:日本乡村旅游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日本的乡村旅游(又称观光农业)可分为自然景观、高品质农产品和体验型农业三种基本形态,有市民农园、观光果园、观光渔业、自然休养村、观光牧场、森林公园、自助菜园、农业公园等多种类型。

2.“二战”后的乡村旅游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以后,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恢复国家建设,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经过大约“一代人”(25年左右)的努力,就在20世纪70年代基本实现了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次现代化。在国家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背景下,旅游业也获得迅速发展,其中包括乡村游的日益兴旺。

①欧洲:20世纪中期,欧洲的农业旅游进入发展期,80年代后则步入发展成熟期。整个欧洲大陆旅

游成风,乡村游尤为流行。与此相联系的,是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1990年,欧盟实施“乡村经济开发关联行动计划”,以推动乡村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农业旅游电子商务建设。

②德国:德国是世界最早制定市民农园法律的国家。1919年,德国制定了《市民农园法》;1983年,德国对《市民农园法》进行修订,其主旨转向为市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园之乐。修订后的《市民农园法》有力促进了德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③美国:作为主要参战国的美国,是两次世界大战中唯一一个本土没有落过炮弹的国家。“二战”以后,美国的乡村旅游发展很快,得到很大发展。美国乡村旅游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为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食物生产过剩的局面,由美国农业部(USDA)协助进行农地转移计划,政府在经费和技术上协助农民转移农地非农业使用,其中一部分即转移为野生动物保育与游憩,全国各地建起了许多市民农园。市民农园采用农场与社区互助的组织形式,参与市民农园的居民与农园的农民共同分担成本、风险和赢利。农园尽最大努力为市民提供安全、新鲜、高品质且低于市场零售价格的农产品,市民为农园提供固定的销售渠道,双方互利共赢,在农产品生产与消费之间架起一座连通的桥梁。慢慢地这种颇为贵族化的度假方式逐渐普及至中产阶层而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休闲方式。到1970年,仅美国东部就有500处以上的休闲农场。

④日本:战后,日本政府希望通过有力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农业发展,农业旅游也在这一进程中得以快速发展。1994年,日本制定《农山渔村余暇法》,对绿色观光农业旅游设施建设进行软硬件支持;1995年,日本颁布《农山渔村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制定“促进农村旅宿型休闲活动功能健全化措施”和“实现农林渔业体验民宿行业健康发展措施”。

⑤发展中国家:“二战”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逐渐重视发展旅游业和休闲农业。1976年,印度尼西亚第一个度假村(东托莫阿格罗度假村)在爪哇省的玛尔戈鸟建立。经典的旅游项目包括在乡村花园内参观胡椒、豆蔻、咖啡、雪茄等热带作物种植和加工过程,夜间在沙滩边观看海龟产卵等。20世纪8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园,园区内建有生态走廊、蔬菜园、花卉园、热作园、鳄鱼场、海洋养殖场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吸引力。

三世界乡村旅游的不俗成绩

20世纪80年代后,农业旅游开始步入发展成熟期,乡村旅游正在全球蓬勃发展,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旅游从风景名胜区发展到各种乡村区域,并深入到小镇和村庄,变得更加乡村化。全世界的乡村旅游已具相当规模,在许多国家,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不断递增,发展成为本国的支柱产业。

1.意大利:意大利是最早发展乡村旅游的国家之一,发展的巅峰时期,学术界称之为“绿色假期”。意大利最先成立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土地上搭起帐篷野营,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乡村旅游已成为意大利现代农业的重要部分,它融合了当地自然、人文、社会等环境,综合开发和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对城乡统筹具有重要意义。至2002年,意大利大约有1.15万家专门从事“绿色农业旅游”的经营企业,当年夏季就招来了120万本国旅游者和20万外国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崇尚绿色、注重提高生活质量”,在“绿色假期”出现后成为意大利人的新追求。同时,“绿面积。

2.法国:法国乡村旅游的浪潮是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农庄旅游。自从推出“农业旅游”以后,据统计,法国现有农场101.7万个,其中大于50hm2的农场数量为17,2万个,占农场总量的17%;50hm2以下的中小型农场84.5万个,占农场总量的83%。这些农场基本上是专业化经营,其中主要有九种乡村旅游性质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以及露营农场。

3.德国:德国的休闲农业大致可分为度假农场、乡村博物馆及市民农园等三种类型。其中度假农场的发展可追溯至1960年,乡村博物馆起源于1973年在奥地利展示的民俗村,而德国乡村旅游作为欧美比较有代表的是“市民农园”,德国对市民农园规定了五大功能:提供体验农耕之乐趣;提供健康自给自足的食物;提供休闲娱乐及社交的场所;提供自然、绿化、美化的绿色环境;提供退休人员或老年人最佳消磨时间地方。每个市民农园的规模约2hm2。大约50户市民组成一个集团,共同承租市民农园,每个承租人租地100m2。租赁者与政府签订为期25~30年的使用合同,自行决定如何经营。2006年,德国市民农园呈兴旺之势,承租者超过80万人。至2008年,德国共有102000个市民农园,占地面积达46640公顷,超过400万人参与市民农园的种植和管理,其产品总产值占到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3。

4.英国:据统计,1993年,英国每天接待的乡村旅游者达到90000人,估计84%的人口每年进行一次乡村旅游。

5.美国:1970年,仅美国东部就有500处以上的休闲农场。1991年,美国国家(州)旅游局的调查表明,60%的州正致力于乡村旅游的发展,50个州中的30个州具有目标具体的乡村旅游发展计划,70%以上的美国居民在乡村娱乐。1993年英国每天接待的乡村旅游者为90000人,估计84%的人口每年进行一次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正在全球蓬勃发展,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旅游从风景名胜区发展到各种乡村区域,并深入到小镇和村庄,变得更加乡村化。

6.日本: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的战后经济进入高涨期,乡村旅游的发展也进入高潮。日本观光农业主要以城郊互动型的都市农业著称,日本的都市农业主要集中于三大都市圈(东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农场主结合生产经营项目的改造,兴建多种观光设施,先后开辟了40多hm2的观光农园。这种观光农园以日本岩水县小岩井农场为典型。小岩井农场独辟蹊径,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各具特色的设施和完善周到的服务,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平均每年接待约79万人次,为农场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日本政府通过有力的政策措施以支持绿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全国绿色观光设施超过5000个,年接待旅游者近800万人次。

7.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利用其蜚声海外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以葡萄庄园的生产设施、田园风光、特色饮食、葡萄酒酿造工艺生产线、葡萄酒历史文化为吸引物,开发体验旅游和文化旅游多元旅游产品组合。通过成立维多利亚葡萄酒业旅游委员会、南澳葡萄酒业旅游委员会促进葡萄酒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吸纳乡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创造产业经济乘数效应。200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吸引了66万国际游客和410万国内游客,创汇达48.9亿澳元。

8.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面积很小的国家,但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园,园区内建设了生态走廊、蔬菜园、花卉园、热作园、鳄鱼场,海洋养殖场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吸引力。现今,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园已成为集农产品生产、销售、观赏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园,园区展示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每年吸引近600万旅游者。

[作者简介]

乡村休闲旅游设计篇5

一、杭州具有发展农业旅游的良好条件

杭州区位和资源条件良好,经济基础和相关产业发达,发展旅游农业优势独厚,前景广阔。

(1)区位优越。杭州毗邻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中心城市和全国经济大省浙江省的省会。这一区域城市集中、经济发达,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特别是作为区域龙头的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国际化大都市,这为杭州接轨上海、联动周边、互动发展提供了条件。杭州交通便捷,是华东地区主要交通枢纽之一,有4条铁路干线、2条公路国道线和6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拥有通往国内各主要城市的空中航线和5条国际航线。城乡交通网络健全,乡村可进入性良好。2004年,全市等级通乡公路硬化率100%,等级公路通村率和硬化率分别为75%和72%。良好的区位、便捷的交通、完善的设施,为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了支撑。

(2)客源充沛。杭州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2004年有123.4万境外游客和超过3000万的国内游客来到杭州观光旅游。随着城区规模扩张,生活节奏加快,城市居民十分向往只有乡村才拥有的那种清新自然、恬静悠闲的环境,产生了走出城市钢筋水泥丛林到农村大自然中去观光、休闲、度假的强烈愿望。2004年长三角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4000美元,杭州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计算,分别为4242美元和4695美元,市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65元,大多数人已经具备外出休闲旅游的经济支付能力。杭州周边农村绝大多数项目特别适合城市居民1―2天休闲旅游的消费需求。杭州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私家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也为居民“短、频、快”地外出休闲度假创造了便利条件。

(3)基础良好。杭州素有“鱼米之乡、茶乡丝府、文化之邦、人间天堂”之美称,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和历史文化名城,自然条件良好,山水资源丰富,拥有西湖和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两个部级风景名胜区以及一大批部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近年来,杭州大力推进“大杭州、大旅游、大产业”发展,城市的知名度和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大力建设都市农业,积极培育优势和特色产业,城市、平原、山区三大都市农业圈基本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顺势应时发展农业旅游的积极性高涨,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子,形成了浓厚的氛围,涌现了一大批成功的典型。杭州市首批命名了15家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单位,并被冠以“杭州市国际旅游访问点”,其中有8家单位已正式向境外游客开放。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浙江(中国)花木城已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杭州白马湖渔村、景芳休闲渔业快乐庄等8个基地被浙江省海洋渔业局和省旅游局命名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4)机遇难得。2006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与2008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被誉为本世纪初中国的三大国际盛会。世界休闲博览会将于2006年在杭州举办,会期历时半年,是融休闲、旅游、娱乐、会议、展览、大型活动为一体的国际盛会,具有会展规模大,招商内容多、参与面广、辐射力强的特色,直接为休闲商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平台。预计有6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5000多家海外客商赴会,计划接待国内游客1500万人次,海外游客100万人次。世界休博会的召开,将使杭州“休闲之都”的国际知名度大大提升。通过世界休博会“休闲―――改变人类生活”的主题演绎,将为我市农业旅游注入新的理念和信心。世界休博会历时半年、数以千万计的巨大客流,将为我市农业旅游点带来可观的创业机会。举办世界休博会所引进先进的休闲理念、健康的休闲方式和丰富的休闲项目,将为我市农业旅游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迎接休博会、接轨休博会、服务休博会,最大限度地接受休博会的辐射,必将为推动杭州农业旅游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二、杭州发展农业旅游的方向和模式

杭州农业旅游发展的方向是,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以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发展产业化为重点,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为目标,加速推动传统农业的纯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功能的方向转变,推进城乡互动,提升产业水平,构建融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为一体的农业旅游体系。具体的发展模式有:

(1)农业观光游。把农业示范园等原先单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功能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近年来我市通过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产业化为载体,全市已兴建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113个,总面积20万亩。要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把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观光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在现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拓展,建设一批农业观光园区。以具有观光价值的果园、茶园、花园、菜园、竹园、中草药园等为载体,开展各种采摘、参观考察、科普知识讲座等活动,游客可以通过实地体验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进一步了解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无土栽培、立体栽培、组织培养、生物技术、计算机管理与智能化控制等现代农业常识农业高新技术。

(2)乡村休闲游。乡村休闲游的特点是:投入少,见效快,经济效益明显,且能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还可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我市境内地貌类型多样,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山区、半山区、平原水乡民俗村貌差异较大,乡村文化丰富多彩,适宜发展内容各异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乡村休闲游涵盖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开发建设高标准的休闲渔业垂钓基地;有的利用现有渔塘、水面开展划船、垂钓、烧烤等休闲活动;有的利用农(林)场规划建设配套设施,提供农作、垂钓、骑马、狩猎等活动;有的开发建设高山农庄,方便游客休闲、度假、娱乐、食宿。

(3)自然生态游。永续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在自然生态游中。相比较而言,自然生态游的模式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珍视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不人为改变生态系统,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旅游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市拥有点多面广的森林公园,地形起伏,溪流交错,林木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适宜,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避暑养生和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一些乡村推出的野营(探险)地,或选择地势平坦之处,提供郊野旅游或露宿的机会;或选择荒僻险峻之地,有组织地开展探险拓展活动,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野趣。还有的地方利用乡村优美自然环境,开辟成自然风景区,开展自然生态游,使游客实现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

(4)农家度假游。以“农家乐”为主要代表的农家度假游,主要结合新农村建设,选择依托自然山水为特征的旅游景点所在地的村或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优势明显的村,着力建设与乡村旅游度假相结合的休闲旅游特色村,并利用农家庭院、民俗风情、农家生活和乡村文化,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由于旅游资源存在于乡村、旅游特定目的地在乡村农家,因此乡土气息特别浓厚,城乡居民特受欢迎,最容易增进市民与农民的亲近感。发展乡村“农家乐”旅游,不仅对丰富我市的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业特别是休闲旅游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于促进都市农业发展,推进农村二、三产业的进一步壮大,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城乡统筹的理念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民俗文化游。杭州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又是“跨湖桥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发源地,农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民俗文化历来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依托,将民俗文化内涵注入农业旅游的范畴,不仅有利于宣传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也有利于提升旅游农业的品位。或是利用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艺术和农耕文化,或是利用乡村古民居、祠堂、牌坊、书院、古桥、古井、古树、古道、古庙等,组织开展观光、游憩、考古、体验、休闲旅游活动。通过城乡间的人流互动和文化交流,显然有利于拉近城乡人民的距离,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6)农业经贸游。充分发挥杭州农产品研发和加工能力强、市场活跃、商务会展业发达的优势,把农业旅游和经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寓销于游、游中促销”的效果。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组织产品经销商和消费者到企业参观农产品生产过程,在休闲旅游的情境中创造展示企业实力、宣传企业形象、推销企业产品的机会,进一步融洽企业与客户关系,增强客户对企业和产品的认同感,达到巩固和发展市场的目的。依托特殊设计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以汇聚农业精品、展示农业文化为宗旨,突出经营性和休闲性的统一,为生产者、消费者和采购商、投资商搭建共享平台,既提高技术转让、买卖成交、投融资成功的概率,又成为市民娱乐休闲和体验农业观光之地。借助农产品会展、花卉博览、开茶节、杨梅节、蜜梨节、枇杷节等多形式的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节庆活动,创造商机,吸引游客,带动消费。

三、加快杭州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措施

加快杭州农业旅游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1)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近期目标是今、明两年,在全市评选和扶持10多家市级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综合类示范园区、20家市级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特色类示范点,培育一批县级示范点,进一步鼓励、引导和规范“农家乐”旅游健康有序发展。中期目标是优化提升农业旅游,建设一批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的精品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打响杭州休闲观光农业的品牌。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全市逐步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各种模式类型比较齐全的休闲观光农业体系,实现农业旅游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高。

(2)正确引导,促进发展。注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引导农业旅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一是要强化协调发展的观念。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以现代科技为保障,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在开发时应注意保持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尽量避免对野生动植物干扰破坏,尽量减少人为加工的痕迹,并与生态农业、林业等建设结合起来考虑,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并重,逐步走出一条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永续利用有机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当代人与后代人共享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之路。二是要强化农旅结合的观念。按照鼓励发展、积极引导、有序开发、规范管理、不断完善的原则,坚持做到农旅结合、以旅促农、强农兴旅,努力做到相关产业互相促进,实现我市农业旅游快速、有序、健康发展。三是要强化特色品牌的意识。突出农村资源和风土人情,用“特色”吸引游客,以品牌树立形象。四是要强化开拓创新的观念。农业旅游是21世纪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必须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路,努力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促进这一新兴产业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坚持不懈地通过科学管理,促进农业旅游再上新台阶。一是规划先行、整合资源。依据杭州大旅游发展规划和都市农业建设规划,加强农业旅游规划研究编制,保证农业旅游健康发展。农业、林业、水利、旅游、建设、环保、交通等有关部门要衔接沟通,尽可能地整合配置新农村建设、生态村建设、“村庄整治工程”、“乡村公路通达工程”等资源优势,确保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项目科学有序开发,实现农业与旅游业良性互动。二是加强扶持,提高质量。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鼓励投资业主和经营单位扩大规模、提高质量,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发展农业旅游的积极性。三是不断完善行业自我服务和约束管理机制。培育和发展“农家乐”旅游协会或游客接待中心等中介服务组织,加强对经营人员相关旅游知识和服务规范的培训,提高农业旅游经营单位服务水平和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四是高度重视并加强安全、卫生防范和日常经营管理。

乡村休闲旅游设计篇6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决战景区”的大力推进下,__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武功山金顶、杨思慕、箕峰景区、大峡谷漂流项目的相继对外开放以及“山上云中草原,山下水上乐园,山脚舒适温泉”格局的打造,形成了以武功山旅游为主要品牌、乡村休闲旅游为新增长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呈起步阶段,有一定知名度的乡村旅游景区(点)近10个,其中包括中国首家慢生活基地、五星级标准的休闲度假区__县武功山嵘源国际温泉度假村、2011年首批江西省休闲农业示范点__县香樟园生态休闲农庄以及3A级景区武功山温泉山庄、2A级景区孔庙等。

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根据各乡镇旅游资源禀赋特色,以《__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进行开发建设。坚持“新、特、优”的发展思路,成熟一处,发展一处,建立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以旅游休闲接待为主的服务型乡村旅游点。大力规范产品、设施、管理、经营、服务等,使之成为游客休闲、体验、观光、度假的最佳胜地,促进我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在未来三年内,我县将要建设乡村旅游特色乡(镇)1个,乡村旅游特色村5个,5A级乡村旅游点2个,4A级乡村旅游点5个,星级农家乐28户,3A乡村旅游点6个。本着“先优后劣”的开发建设原则,重点对县内风景优美、文化积淀深厚的村庄进行乡村旅游示范建设,取得成功后再在全县推广。具体发展计划见附表1

根据我县乡镇旅游资源特色以及发展实际,着力提升具有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村庄,其建设内容除按照国标要求外还应在环境综合治理、民居风貌改造、民俗发掘文化、地方特色表演、地方特色小吃、旅游纪念品开发上有新突破。

根据规划所确定的乡村旅游特色村、A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农家乐建设,其所在地的乡镇即为项目实施的主体责任单位。各责任单位要按照时间要求,认真做好规划编制、资金预算、资金筹措等具体工作,以确保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任务。

1、县政府将实行乡村旅游发展考核制度,将各乡镇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乡镇工作重点内容之一列入考核内容,设立乡村旅游发展先进乡镇奖。对发展乡村旅游工作重视、措施到位、成效明显的乡镇予以表彰,对工作滞后、发展缓慢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2、全县各涉旅乡镇要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乡村旅游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并在2014年底前拿出乡村旅游点建设详细规划、施工图、效果图。建设规划,并坚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建设新农村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乡村休闲旅游设计篇7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保护

 

大连安波镇以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为契机,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与《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围绕构建“生态安波、休闲安波、好客安波、和谐安波”的目标,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把安波打造成为“北国温泉之乡,大连休闲之都”。,休闲农业。

一、大连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SWOT分析

(一)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优势(Strengths)

1.组织领导优势

安波镇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认真做好创建特色旅游乡镇工作,成立创建领导工作小组,镇党委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制订了《安波镇创建特色旅游乡镇工作实施方案》,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安波镇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农业积极性高,广大村民积极支持和响应镇政府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措施,这是安波发展休闲农业的最大优势。

2.旅游资源优势

安波拥有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别具一格的休闲农业资源。安波是国家3A级自然风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65%,空气中健康负离子含量比市区高8—10倍。安波不仅拥有闻名遐迩的亚洲第一温泉、辽南顶级的滑雪场,还拥有部级森林公园—鸡冠山公园,此外,辽南名刹报恩寺、碧流河水库、七道房水库、千年银杏树也别具特色。安波土质肥沃,没有污染,盛产各种绿色农产品,旅游商品特色明显,种类丰富。安波的野菜、卤水豆腐,家养猪肉、笨鸡蛋等深受游客的欢迎,成为炙手可热的农家土特产。这些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为安波发展温泉旅游、滑雪旅游、购物旅游、休闲农业等休闲农业产品奠定坚实的基础。,休闲农业。

3.交通区位优势

安波南距大连机场150公里,西距沈大高速公路30公里,东距黄海大道30公里。大连至安波一级路(兴唐线改扩建工程)一期工程已经通车,缩短了大连和安波的距离,节省了大连至安波的行车时间,将安波纳入到大连一小时旅游经济圈内,提高了大连市民赴安波旅游的便利性。安波镇周围环绕巍霸山城、老帽山、碧流河水库等景区,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助于安波旅游区与周边景区在旅游线路安排上的空间布局与整合,形成旅游开发上的“光环效应”。

4.基础设施优势

自从2001年安波温泉旅游度假区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以来,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安波旅游区已建有大小酒店70余家,拥有床位4000多张,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上亿元。鸿源温泉山庄、安波滑雪场等旅游项目的建成和使用,提升了安波旅游的档次。滑雪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已进入尾声,安波旅游超市和两座星级旅游厕所的建设已经完成。多个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的建设,完善了整个旅游区的旅游功能,提升了接待水平。

(二)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劣势(Weaknesses)

目前,安波镇社区居民发展休闲农业的思想观念还不够开放,积极性还不够高。,休闲农业。休闲农业规划还不够科学,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休闲农业产品特色不够突出,差异性不够显著,旅游产品整合营销力度不够。,休闲农业。休闲农业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产品策划与创新水平低,旅游工作人员服务技能和管理水平低,社区居民合作意识比较淡薄。这些问题成为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困难与障碍。

(三)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1.政策机遇

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二是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确定为生态旅游年,推出“国民休闲计划”;三是辽宁省开展“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四是大连市开展特色旅游乡镇创建活动。上述这些国家政策扶持奠定了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外部条件,给投资者以最大的信心支持,为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2.经济机遇

2007年,大连市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大连城市旅游吸引力增强,为安波镇发展休闲农业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大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开展为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东北三省无障碍旅游区建设也为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机遇。

3.市场机遇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民众对旅游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旅游需求日益提高,旅游动机日趋强烈,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节假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农业。近年来,大连城市居民休闲消费意识不断增强,休闲旅游成为生活必需品,乡村休闲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和趋势,倍受市场青睐。这为安波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创造了很好的市场机遇。

(四)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面对的挑战(Threats)

1.经济挑战

景区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安波温泉旅游度假区北有营口市熊岳温泉旅游区,西邻瓦房店龙门汤温泉旅游度假区,东靠庄河步云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南有铭湖温泉旅游度假区,如此近距离的同类型产品,其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除此之外,休闲农业淡旺季的影响也比较明显。

2.社会挑战

旅游市场变幻莫测。首先,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城市居民旅游动机减弱。第二,随着出游经历的丰富,游客对旅游产品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旅游目的呈现出多元化与个性化。人们对休闲农业不满足于一般水平的观光和游览,而逐渐希望能在游赏过程中得到更深刻的体验和享受,这是安波发展休闲农业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另外,旅游经营成本提高、城乡文化冲突也是安波发展休闲农业威胁因素之一。

3.环境挑战

随着休闲农业的深入开展,乡村景观城市化倾向日益明显,乡土特色逐渐减弱。,休闲农业。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增加,废气、污水的排放量增大,加剧了乡村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如何处理好“金山”与“青山”之间的矛盾,是安波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命题。

二、大连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构建“生态安波”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安波镇党委和政府要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来抓,按照创建大连科学发展示范旅游区的要求,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对安波乡村修仙旅游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以“绿色水都原生态,魅力乡村嘉年华”作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理念,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倡导环境友好型旅游,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建设 “四化”,即净化、绿化、美化、文化,适度硬化,避免城市化,促进安波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又好又快,实现“生态立镇”。

(二)突出特色,创新产品——构建“休闲安波”

差异是休闲农业的动力,特色是休闲农业的基础,文化是休闲农业的灵魂。安波在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要坚持“温泉兴镇”,突出温泉旅游特色,塑造休闲旅游品牌,完善休闲产品体系,提升休闲体验品位,增强安波乡村休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安波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朝特色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叫响“观光到大连,休闲来安波” 这一“后奥运”旅游宣传口号,做足“山、水、农、商”文章,实现“休闲强镇”。

(三)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构建“和谐安波”

为提高安波休闲农业管理水平,推动安波休闲农业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镇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对休闲农业的行业管理力度,制定休闲农业管理办法,从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规范休闲农业发展。根据大连市旅游行业服务标准,制定和完善《安波温泉旅游服务规范》、《安波农家乐服务规范》等地方旅游行业服务规范。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标准和要求,对安波旅游区的主要道路和旅游线路,进行命名、立牌;进入旅游区的主要路口和游览中心位置,增设旅游指南;规范公共信息符号,为游客提供方便;修建迎宾大道、停车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规划要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根据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制定保护利用的规章制度和游客的行为规范,减少旅游经营对环境和文化的负面影响,促进安波休闲农业健康、稳定、和谐发展,实现“管理兴镇”。

(四)营造氛围,热情服务——构建“好客安波”

休闲农业的基本要求在于让游客花钱买到心情舒畅。能否让游客心情舒畅,关键在于乡村人文环境的好坏。为此,安波镇党委和政府要增强旅游意识,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培养社区居民的东道主意识和友善意识,为休闲农业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热情好客的乡村人文环境是依靠鲜活的民俗文化和浓厚的乡土气息长久积淀形成的。坚持人性化的服务原则,提供温馨的人文关怀,积极倡导“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让每一位 “安波之旅”的游客都能体验和感受到安全、安心、安逸。发展休闲农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造福农民,惠及百姓。因此,安波应该坚持农村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让广大农民能够主动参加到休闲农业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经营活动中来,实现“旅游富镇”。

参考文献

1.邓蓉.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休闲农业发展[J].北京农业学院学报, 2008(3).

2.方世敏.休闲农业品牌化发展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

 

乡村休闲旅游设计篇8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改革;川;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现状及问题;建议

2016年9月,农业部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推动农业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产业脱贫的重要渠道,是推进全域化旅游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由此可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相联。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次为三农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农业供给侧改革下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大意义

1.农业供给侧改革下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产业脱贫的重要渠道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可以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旅游的需求,可以把农家屋变成城乡居民休闲娱乐的农庄或者民宿,可以把田野变成城乡居民愿意去的生态景区,从而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农民就业,持续保障农民收入。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贫困地区来讲,更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贫困地区一般生态较好,原生态农产品较多,甚至还有颇具历史文化的古镇古村落,在这些地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形成产业支撑,一定可以使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2.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仍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比如在产品种类、生态体验、文化内涵、服务、卫生、安全等方面还难以满足城乡居民中高端的休闲娱乐需求。有的经营主体功能单一,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要进行结构优化并延长产业链,让游客愿意来,而且还要尽量延长游客休闲娱乐的时间。一方面要把观光、生态体验、餐饮和康养度假统一起来,着力打造生态优美、体验活动多样、卫生安全、有文化品味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增加中高端供给,另一方面改进公共服务,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向高水平供需平衡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机地把农业生产、观光体验度假、农副产品加工统一起来,实现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了农村的发展空间。

3.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带动农民和返乡大学生创业创新的重要平台

创业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环保无污染、投资小、就业岗位多、市场需求旺、总体收益高,农民、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均可参与,是创业者能够大显身手的舞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多家庭都买了车,也有休闲娱乐生态体验的需求,如果周边乡镇能够提供比较有价值的休闲旅游产品,是最好的选择。众多城乡居民的需求为农村创新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创业者获取创意信息、推广宣传、筹资等提供了新的渠道;现代基础设施的出现并不断完善也将助创业创新者一臂之力。

二、龙川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条件

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充足。全县面积3081.31平方公里,辖24个镇、315个村,总人口97.88万人。龙川县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良好基础条件。龙川建县历史悠久,至今有2230年的历史,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四个古邑之一,2009年12月,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客家文化资源有县南部古镇佗城,它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素有秦朝古镇、汉唐名城的美誉,现有学宫、考棚、越王庙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多处;另全县还有六个待开发的古村落。红色资源方面,2011年4月,龙川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中央苏区县”。龙川作为“中央苏区县”的红色革命历史厚重,“同志走过的路”――上坪仰天堂革命旧址、回龙大塘肚五兴龙苏维埃政府旧址、佗城四甲龙川县苏维埃政府纪念馆等。生态自然资源丰富,生态良好。全县有林地面积23.2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2.4%。有毛竹基地30万亩,茶叶基地20万亩,水果基地18.9万亩,此外,还有油茶、甘蔗、木薯等基地。其中有几个发展比较好的农业生态观光休闲基地。如绿誉,它是集油茶、水果、景观绿化名贵树种植,水产养殖基地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采摘和乡村休闲度假体验区;七峰山生态旅游区集中草药种植加工、旅游观光、养生于一体的乡村休闲度假区;丽都农庄是以原生态农产品种植、养殖园和田园体验式休闲旅游为主体内容的农家乐;赤光绿油是集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及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的基地。山水景观资源丰富,有东江、韩江;北部有风光秀丽的青山湖(枫树坝水库);佗城涧洞的三叠泉瀑布;中部有省级森林公园一霍山,其洞幽峰奇、千姿百态,以独特的丹霞地貌闻名遐迩,素有“朝在罗浮暮在霍”的美誉。龙川丰富的历史文化、优美生态、山水景观及红色资源成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条件。

三、龙川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龙川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良好的基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如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经营水平较低、投资和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

1.没有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态农业和旅游资源

客家文化资源方面还有待开发。古镇佗城还有待进一步开发,6个古村落甚至很少有人知道,几乎处于完全没开发状态。山水景观资源方面,佗城涧洞九龙潭瀑布,这个项目几年前已经提出开发,但目前看,并没有实质性进展。温泉旅游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或开发,佗城塔西温泉早在唐宋就已经久负盛名,但项目一直久拖不决,在网上也查不到什么资料,还是以前简易温泉的少许资料。

2.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不够丰富

供给侧改革下龙川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比如,丰稔莲塘有片荷花池,从一些新媒体介绍的情况看,似乎很不错,可到现场一看,面积太小,现场感受并不好,几乎没有其它配套设施。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农业观光点,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可见龙川这方面的产品多么贫乏。一些种植基地没有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没有能够结合农作物开花摘果季节,开展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活动和农事节庆活动。

3.对已有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投资和宣传力度不够

如佗城塔西温泉,多年来道路成为其发展最大的障碍;佗城涧洞九龙潭瀑布,也是因为投入不足,项目进展缓慢。“赏花经济”作为发展乡村旅游常见的项目,龙川没有充分利用。如田心桃花、龙川新八景之一的油茶花海,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导引标志,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走,想赏花只能舍近求远。鹤市罗乐的休闲农业――油菜花海,也刚起步,投入不足,宣传不够。

4.结构不合理

一是项目雷同,档次较低。龙川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更多的是自发、分散的农庄餐饮、钓鱼,规模小经营项目单一,同质化现象突出。大部分农庄缺乏自身的定位,缺乏特色,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存在弱、小、散的问题。二是文化内涵不深。龙川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存在缺乏文化内涵的问题,没有充分展示民俗、农耕、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没有独特的卖点和创意,如通衢知青部落,没有挖掘出知青年代的文化内涵,而仅限于游客观光需求,没有与教育、文化、康养结合,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没有能够发挥出来。

5.经营水平较低

一是基础设施落后。大多数农庄硬件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通讯条件以及导引、娱乐、餐饮、卫生、住宿、安全设施等,难以满足游客需求。二是管理模式落后。龙川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当地村民为主,整体文化素养较低,也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管理模式落后,服务不规范,卫生、安全无保障,影响了整个行业形象。三是项目知名度不高。龙川休闲农业起步较晚,项目开发、产品包装和市场推广工作做的不够并且认识不足,缺少市场认知品牌,影响力不大。

四、农业供给侧改革下龙川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建议

目前,龙川休闲农业的供给不足和质量不高与快速增长的休闲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休闲农业面临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如何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这就需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休闲农业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1.政府统筹规划

龙川县要根据区位条件、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和市场客源等因素,从整体出发,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龙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进行统筹规划。政府应全面启动各镇休闲农业资源普查与规划设计,做到各镇休闲农业管理有机构、发展有规划。尽量做到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避免村村一面,打造出一个布局科学、品种多样、特色鲜明、持续发展的龙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新气象。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要因地制宜,找准各镇的定位。要把农业资源开发与区域内旅游资源、景点结合起来,借助已有景点的客源,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发展。一是把农业资源开发与旅游景点、古镇古村落开发、红色资源、特色资源开发结合起来,推进休闲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区、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精心设计、规范发展、创新卖点、增加效益,在休闲农业项目建设上,要坚持在乡村景观化、业态多样化、项目创意化、投资多元化上下功夫。二是鼓励旅游公司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精品线路,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影响力。三是要坚持保护性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防止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培育品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品牌是特色、品质、形象、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对休闲农业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纵观龙川县的休闲农业项目,绿油在培育品牌方面做得比较好,目前旗下有“绿油原生”高端山茶油和“花果树”日化产品两个备受赞誉和推崇的品牌,它们在行业上起了示范引领作用。总体上龙川的休闲农业项目缺少品牌。对一些规模较大,发展较好的休闲农业项目,政府应采取扶持等措施加以引导,促使它们加快发展并转型升级,发挥它们作为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培育打造更多的休闲农业品牌。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进一步推进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融合、农村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融合、农村产业和新型业态融合。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农牧渔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同时调整优化三产所占比例,着力提高二三产业比例,形成互动型、融合型发展模式。三是要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龙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实现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空气变人气、劳动变运动、农产品变商品,推动农业由单一功能向生态、休闲、养生、旅游、文化等多功能拓展,增加农业全产业链条的附加值。

4.创建示范,引领农村经济发展

目前龙川县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强、发展势头好、管理规范、农民广泛参与的休闲农业有赤光的绿油与丰稔的绿誉两个企业,政府应引导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将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有机统一起来,打造种养业有规模、加工业有品牌、休闲观光体验有特色的农庄。未来龙川要创建更多农业产业化、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示范休闲农庄,以点带面,打造丰富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延伸与融合,引领农村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目标。

5.政府扶持,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上一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下一篇:管理会计业财融合的理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