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研究素养范文

时间:2023-11-02 17:28:21

比较文学研究素养

比较文学研究素养篇1

关键词 媒介素养 教育 CNKI

郑保章,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吴静静、王一茹,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作为西方新闻传播学的经典概念之一,媒介素养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当时伴随着大众传媒在西方国家的飞速发展,各种新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开始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大众传媒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快捷、便利的信息服务的同时,所引起的各种社会负面现象也日益增多。在此背景下,为捍卫本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不受流行文化的侵蚀和影响,有关学者提出了“media education”的概念,旨在通过对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实施恰当的媒介教育,使其具备抵御外来低劣文化的基本能力。随后,这一概念得到了欧美各国的广泛认同,并相继传入其他国家。

在中国,业界普遍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卜卫于1997年在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上发表的文章《论媒介教育的内容、意义和方法》,是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的开端。文章中,卜卫系统地介绍了公民媒介教育的概念、意义和内容,并就如何实施媒介教育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此后,媒介素养这一议题开始引起国内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关于媒介素养的相关研究呈现井喷式发展,2004年更是被誉为“媒介素养教育年”。[1]与过去相比,近5年来我国媒介素养的相关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呈现出了怎样的发展态势?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研究方法有何改进?为探究以上问题,笔者基于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这一平台,搜索了以“媒介素养”为主题的文章,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070篇,剔除一稿多发的稿件和新闻、广告、目录等无效稿件,共剩余有效文章2016篇。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这些文章的年载文献量、核心出版物、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勾勒出我国近5年来媒介素养研究的总体发展状况。

一、基本情况

尽管“媒介素养”已成为我国新闻传播领域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我国学者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热情丝毫没有减退。与2007年的228篇相关文献相比,2008―2012年我国以“媒介素养”为主题的文章,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从数量上来看,2010年与2012年的文献增长量较为明显。其中,2010年的相关文献数量为415篇,较2009年相比增长率达45.6%。而2012年的文献数量更是超过了600篇(图1),成为5年来媒介素养研究的最高产年。从文献的发表刊物来看,近5年来刊载“媒介素养”相关文献数量居前10位的刊物分别是《新闻世界》《东南传播》《新闻爱好者》《青年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知识》《新闻界》《今传媒》《现代传播》和《当代传播》。从刊物的质量来看,排名前10位的刊物中,只有《新闻爱好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知识》《新闻界》《现代传播》和《当代传播》是全国新闻核心期刊,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则只有《现代传播》和《当代传播》,其他刊物均为一般刊物。这也表明,我国媒介素养研究虽在数量上取得了可喜进步,但在文献质量上,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二、研究内容

在我国,“媒介素养”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受到了业界学者的持续关注。十几年来,我国媒介素养相关研究趋于成熟,研究视野不断开阔,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纵观近5年来媒介素养研究的相关文献,可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 关于媒介素养的定义、内涵和理论渊源等基础性研究。此类性质的文章在媒介素养最早提出时,曾受到学者的强烈关注。伴随着媒介素养在我国社会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开办媒介素养相关课程的学校、企业和社会组织日益增多,学者对于媒介素养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如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宋萍曾在文章《对媒介素养内涵的再认识》中结合现代社会的传媒环境,[2]通过媒介认知、信息处理和媒介参与三个维度重新分析了媒介素养的概念与内涵。而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的杨书昆和孙文彬,则结合欧美大众传播与媒介研究的背景,对“媒介素养”自20世纪30年代提出以来至今的演变历史进行了梳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媒介素养研究在中国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因此,关于该类型的研究并非只是近5年来关注的重点。

2. 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多重研究。在意识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之后,如何正确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我国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如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黄旦等人就曾在《媒介教育教什么?――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理念的变迁》,[3]分析了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和理念的变迁,对于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学习和借鉴作用;湖南师范大学的蔡骐则在《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与媒介素养教育的三个维度》中,[4]从人类普适性的终极追求――“真、善、美”三个角度出发,对媒介素养进行了解读,并提出要从技术、艺术、道德三个维度来提升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公民的媒介素养。总之,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既有对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原则和意义的定性研究,又有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途径和方法的定量研究,这些文章已占据了近5年来媒介素养相关文献的半壁江山。

关于中西方、内地与港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比较,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媒介素养最早起源于西方,因此,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研究相比,我国的媒介素养研究仍处于不成熟阶段,西方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学习、借鉴和参考的重要资料。如黄娟的《英国媒介教育的发展及启示》,[5]对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以及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而袁军在《国际新闻界》发表的《媒介素养教育的世界视野与中国模式》,[6]则是结合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经验,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的原则,以供讨论。与此同时,与内地相比,港台地区的传媒环境相对发达,无论是在媒介素养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还是在教育资源方面都略胜一筹。因此,关于两者的对比,也是我国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如袁磊等人的《港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其启示》,[7]就是从教育目的、推动力量和教育实践三个方面,对内地与港台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了对比研究。

3. 关于不同群体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不同群体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一直是近5年来我国学者关注的重点,研究对象包罗万象。按照受众的媒介环境分,可分为现实受众的媒介素养调查和网民的媒介素养调查两部分。如周葆华、陆晔的《从媒介使用到媒介参与: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基本现状》,张晓冰的《“网络问政”中网民媒介素养的培育》,徐君康的《数字化时代网民媒介素养非理性表征原因探析》等。按照受众的地理环境分,可分为城市受众的媒介素养调查和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调查两部分。如王嘉的《长沙市居民媒介素养与媒介接触情况调查报告》,杜永梅的《甘肃地区受众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思考――以靖远县为例》,郭颖的《农村受众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彭月萍的《农村受众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初探――以井冈山区域调查为例》等。按照受众的年龄段分,可分为少年儿童、青少年(中小学生)、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调查研究。如罗树范的《少年儿童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及对策》,王世华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建议》,李安英等人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分析――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等。

在学者的研究对象中,需格外指出以下几类群体:首先是公务员、政府官员、领导干部等群体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伴随着“网络问政”时代的到来,这一类人员的媒介素养水平已成为其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近几年来关于该群体媒介素养的调查开始逐渐增多。如姜德锋的《公务员媒介素养重构之现在时,多元共生――哈尔滨市公务员队伍媒介素养调查报告》,郑欣的《政府官员:一个特殊群体的媒介认知及其应对行为研究――以700名处级以上干部媒介素养调查为例》,丁柏铨等人的《领导干部媒介素养考察报告――基于对南京市局级领导干部的一项调查分析》等。其次是少数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受众的媒介素养调查研究。与发达城市相比,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贫穷和落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受众的媒介素养水平,已成为提高少数民族受众整体素养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因此,关于该群体的媒介素养研究,开始成为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关注的一个新的领域。如胡永刚和白浩然的文章《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报告――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张景龙的《少数民族地区媒介素养的文化思考》等。再次是新闻专业学生和新闻从业人员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作为我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新闻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一直是学者关心的一个领域。如李茫、徐会的《“准新闻人”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培养途径探析――以宿州学院新闻学专业为例》,陆丹的《媒介批评课程教学方法与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研究――基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特点的思考》,姚治兰的《媒体人的媒介素养与媒体责任》等。最后则是不同职业群体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如蔡斐、许建兵的《法官媒介素养论――从保障审判独立的角度切入》,张红、张朱博的《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孙素华的《企业员工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模式研究》等。总之,我国媒介素养的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青少年、大学生群体,其研究范围正不断扩大。

三、研究方法

纵观近5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不难发现,其研究方法正由以往思辨主义的定性研究,逐渐向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式转变。同时,由于研究不同群体的媒介素养,需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展开调查,因此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仍以问卷调查居多。如生奇志、展成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一文,[8]即以某具有理工科背景的985高校为对象,采用系统抽样的方式,随机选取在校各年级大学生及部分研究生进行抽样,匿名答卷,并从被调查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媒介接触情况、校内媒介情况、对媒介的认知和判断及其媒介使用能力5个方面出发,进行了分析。郑素侠的《农民工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则是在2010年1月4日至24日农民工返乡高峰期间,[9]在郑州火车站、二马路汽车站、二马路劳务市场、郑州长途客运公司等农民工聚集较多的场所,进行了一次中型规模的问卷调查。而郑欣的文章《政府官员:一个特殊群体的媒介认知及其应对行为研究――以700名处级以上干部媒介素养调查为例》,[10]则是在南京市7000余名处级以上干部中随机抽取700名作为样本,通过派专人面访调查、网络邮件、特快专递、在线答题等方式展开调查,并从媒介认知、媒介接触、媒介使用、媒介环境适应等四个方面,对此次调查结果进行了陈述。

除问卷调查外,在研究媒介素养的过程中,还常常使用个案分析、内容分析等其他研究方法。如张琳娜的《从网络推手运作模式看网民媒介素养――以蒙牛“陷害门”为例》,[11]即以蒙牛“陷害门”为例,分析网络推手的运作模式,对网络推手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如何使媒介素养成为净化网络的切入点。任素华的《论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以2008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为个案分析》,[12]则采用了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以2008年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为个案,分析了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特色,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而郑巧群的文章《试论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新闻传播学的学生专业实践为例》,[13]则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德育素养和心理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总而言之,我国学者关于媒介素养的相关研究,已不局限于“闭门造车”式的定性研究,而是逐渐深入到了大学生、农民工、领导干部等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开展研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结 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媒介素养研究相较于西方国家虽起步较晚,但也在经历一个趋于成熟和完善的发展过程。从2008年至2012年的年载文献量来看,我国的媒介素养研究正处于平稳发展的研究阶段。尤其是2012年,以“媒介素养”为主题且为篇名的文章已超过600篇,这也表明,我国学者对于媒介素养这一议题仍抱有极大的研究热情。从媒介素养的出版刊物来看,我国刊载媒介素养相关研究的刊物水平相对较低,核心期刊及CSSCI来源期刊相对有限,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研究内容方面,我国媒介素养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不断加深和扩大。对于不同的群体纷纷给予了关注。然而,尽管媒介素养研究的受众群体千差万别,但在提升媒介素养的策略方面,所提出的观点仍大同小异,内容相对空洞,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商榷。在研究方法方面,研究方法相对单一。多数文章只采用了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缺乏长期深入的观察和分析,且所设计问题相对简单,缺乏对变量的综合分析。由于媒介素养涉及受众的媒介接触情况及对媒介信息的处理能力等,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不能简单地通过问卷调查加以判断。另外,许多学者在调查某一所高校大学生、某一城市受众的媒介素养时,简单地将研究结果总结为全体大学生、全体受众的媒介素养水平,这种观点也不够严谨和准确。我国的媒介素养研究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马萍. 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评述[J]. 新闻知识,2009(1):30-32.

[2] 宋萍. 对媒介素养内涵的再认识[J]. 文学界,2011(5):233.

[3] 黄旦,郭丽华. 媒介教育教什么?――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理念的变迁[J]. 现代传播,2008(3):120-123.

[4] 蔡骐. 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与媒介素养教育的三个维度[J]. 现代传播,2008(6):106-108.

[5] 黄娟. 英国媒介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 新闻爱好者,2011(2):64-65.

[6] 袁军. 媒介素养教育的世界视野与中国模式[J]. 国际新闻界,2010(5):23-29.

[7] 袁磊,陈晓慧,霍娟娟. 港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其启示[J]. 中国电化教育,2010(7):33-36.

[8] 生奇志,展成. 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6-70.

[9] 郑素侠. 农民工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河南省郑州市的调查[J]. 现代传播,2010(10):121-125.

[10] 郑欣. 政府官员:一个特殊群体的媒介认知及其应对行为研究――以700名处级以上干部媒介素养调查为例[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3):64-72.

[11] 张琳娜. 从网络推手运作模式看网民媒介素养――以蒙牛“陷害门”为例[J]. 青年记者,2011(17):85-86.

[12] 任素华. 论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以2008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为个案分析[J]. 新闻爱好者,2009(12):109-110.

比较文学研究素养篇2

【关键词】毕业实践教学;学术素养培养;电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4―0069―05

一、研究背景

目前,电大的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两大部分,其中,综合实践又分为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本研究主要聚焦综合实践部分。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和答辩,有的电大采取本科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并答辩、专科生只进行论文(设计)撰写的方式,有的电大则采取全部学生撰写论文并答辩的方式。目前,电大在学生进行综合实践之前,基本上没有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学术素养培养,导致这一环节存在较多弊端,无法达到原有目的,社会对电大学生学术水平也多有质疑。基于此,本研究拟对电大毕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综合实践部分,进行改革探索,即尝试在学生学习期间,给予学生学术素养方面的培养,变最终的学术“检验”为平时的学术“熏陶”。

二、国内外高校培养学生学术

素养的基本做法

国内外高校在学生学术素养培养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许多学者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一)国内普通高校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做法

国内一些高校在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毕业论文答辩环节上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做法,在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机制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开展了一些研究。一些高校在学生入校初期就开设了与论文撰写相关的基础课程和讲座,并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从阅读数量上对学生提出要求,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不少学校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学习资源,都在中国知网、龙源网等期刊网站购买了大批电子图书。学生在校园网内可以自由地在网上查阅、下载期刊。不仅如此,这些学校还常常聘请校内外的名家大师,为学生作学术专题讲座,与学生互动沟通。通过这些环节逐步熏陶、提高学生的学术素质。[1]

例如,西安科技大学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主要做法是:① 邀请名师作学术讲座,使学生通过听讲座得到学术上的耳濡目染,认识一些有学术价值的东西,为自己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② 在校园网上为学生提供往届学生撰写的优秀论文以供参考。 ③ 强制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阅读量。作毕业设计的学生,必须查阅大量相关的行业规则和近年来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④ 在学生入校后,院系组织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如专业发展的现状及最新的学术动态等等,使学生对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同时关注一些科研方面的事情,积累相关科研材料。⑤ 给学生介绍搜集资料的方法,如图书馆查询方法、网上图书资料查询方法以及互联网的基本查询方法,等等[2]。

西北大学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主要做法是:① 每个专业给学生列出主要的阅读书目,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作必要的阅读。② 每学期组织若干场学术报告会,使学生通过报告会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有些专业要求学生听完报告后撰写心得体会,其中有的报告会就是专门讲如何获取支持论据和资料的,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提高学术素养。③ 将历届学生的论文收集起来并挂到校园网上,使学生可以随时查阅[3]。

(二)国外高校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做法

国外高校在培养学生学术素养方面,一般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加之专家的学术讲座,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术上的训练。[4]国外大学非常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入学一般都要办两卡:学籍卡和图书卡。后者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例如,南非纳尔逊曼得拉都市大学(Nelson Mandela Metropolitan University)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主要做法是:① 学生进入大学后,就要作若干paper(即小论文),paper通常是围绕专业的。② 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组成学习小组,人员相对固定。大作业,包括后面的论文,小组成员均可分工协作完成。③ 学校开设有“研究方法论”选修课程,专门指导学生掌握学术研究方法。另有一门选修课程专门指导学生如何搜集资料。④ 学校提供便利让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图书馆免费给学生提供要查询的资料。只要学生把要求提出来,图书馆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把相关的材料搜集好寄给学生。⑤ 图书馆有专人为学生搜集网上材料,而且是免费的。[5]

英国诺桑比亚大学(Northumbria University)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主要做法是:①国外留学生入校后一般有9个月的预科,在此期间除了学语言外,主要进行课程的准备,包括接受学术上的培养。②第一学期就开设专门课程让学生学习如何写论文,如何使用SPSS技术。③学生撰写论文前,需要先确定论文的框架,撰写essay(小论文),然后进行陈述。校方据此确定导师。④学生在每学期开学初都要通过专门课程学习研究方法,并与导师讨论小论文。[6]

(三)电大系统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做法

电大对开放教育实践教学制定有相关规章制度。中央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本科专业开设过论文写作训练的选修课,教材为《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7]中央电大还编写了通识课教材《信息检索》。[8]中央电大有关系部,如财经部还制作了有关论文写作的电视教学片。

电大系统内各学校在遵守中央电大统一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对毕业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总体而言,基本上没有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学术方面的培养与训练。一些规范和要求对电大学生而言,明显偏高。[9]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本科课程“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采用的是北京大学的教材,教材集北大、南大、武大、复旦等高校学术之精华,其内容之深,远非电大学生所能贯通。[10]《信息检索》相对来说比较实用,但偏重于数字图书技术领域,且作为通识课,只是供学生选修所用。[11]有关论文写作的电视教学片的主讲人是普通高校教师,授课只是照搬对普通高校本科生的理论教学。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全日制普通高校对学生学术素养的要求和培养方法比较规范,有很多好的做法,但学术要求比较高。国外高校更注重对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过程,采用的方法有不少独到之处,能够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学术能力,进而培养科学、严谨的学术精神。电大系统有较强的学术培养意识,也采取了一些教学和保障措施,但基本上沿用的是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做法,对目前在职学习的电大学生而言并不完全适用。

三、研究的过程

本研究以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综合实践部分为例,针对电大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尝试对电大学生进行学术“熏陶”,探索一套能够适应电大学生在职学习特点的学生学术素养培养机制。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因素分析法、SPSS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12]

从整体情况看,西安广播电视大学办学30余年以来,一直坚持本、专科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和答辩的做法,制订了一系列涉及论文指导规范性、论文撰写规范性、论文格式、答辩程序、评判标准、答辩成员聘请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对社会实践环节也有严格的要求,整个毕业实践教学比较规范、严谨,对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曾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近几年,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出现了较多问题,改革呼声较强。

(一)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用无记名和随机的方式对西安广播电视大学基层教学点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毕业实践教学,特别是毕业论文撰写、指导、答辩以及学术素养培养方面的意见。

2010年6月5日和6日,在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直属一分校五味十字校区和直属二分校长兴校区共发放问卷150份,剔除未答完及未收回的问卷,有效问卷为118份。本次问卷调查主要涉及4大部分内容共28个问题,分别是:对论文写作环节的调研、对论文指导环节的调研、对论文答辩环节的调研、对实践教学的整体评价。

2010年11月27日和28日,在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直属一分校五味十字校区、城南明德门学习中心、直属二分校长兴校区、直属三分校城西学习中心,共发放问卷350份,剔除未答完及未收回的问卷,有效问卷282份。本次问卷调查主要内容涉及5大部分26个问题,分别为:对学术指导环节的调研、对论文写作环节的调研、对论文答辩环节的调研、对电大学生学术培养机制的看法、对实践教学的整体评价。

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摘取核心问题的分析数据。

2010年6月有45.8%的学生(54人),2010年11月有49.6%的学生(140人)认为应该“电大本科生进行论文答辩,而专科生只要求撰写论文”。 2010年6月有51.7%的学生(61人),2010年11月有45.7%的学生(129人)认为“不需要撰写论文的客观理由为:电大培养目标为实用型人才,对学术要求不高”。

2010年6月有50%的学生(59人),2010年11月有36.2%的学生(102人)认为“不需要撰写论文的主观理由是:个人水平达不到,完不成”。2010年6月有28%的学生(33人),2010年11月有46.5%的学生(131人)认为“不需要撰写论文的主观理由是:学校没有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撰写比较困难”。

2010年6月有52.5%的学生(62人),2010年11月有52.5%的学生(148人)认为“电大的论文和答辩最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学术素养的提升”。

在2011年6月的问卷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在参加答辩考试的考生中,论文有抄袭现象的比例为多少?”问题时,有92.6%的学生选择“70%以上学生论文存在严重抄袭现象”,90%的学生在“您的论文是否存在严重抄袭现象?”的问题后选择否定。这本身是矛盾的――别人都是抄的,就自己没抄。尽管是无记名的,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问题,我们认为前者是比较真实的。

(二)专题调研

本研究于2011年9月至11月,随机抽取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某分校21名正在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进行专题调研。其中,17名为行管专业,2名为汉语专业,1名为旅游管理专业,1名为广告专业。21人中有4名为本科专业,17名为专科专业。21人第一次提交的论文,经清华同方学术不端检测平台查验,均属抄袭,其中全文下载的为13人,达到62%。笔者与17名学生面对面或电话进行交流,他们表示,个人理论功底不够,选题和撰写论文比较困难,不知道该怎么写,以前教师也没教过,加之工作又忙,下载和抄袭也是无奈之举。

2011年6月至11月,本研究还进行了相关的调研。调研发现,一些电大学生选题过大,比如《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评述及社会性内涵》、《浅谈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餐饮》等等,这些选题电大学生是难以把握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抄袭的。再如某场次的汉语言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答辩,全天12人,有6人论文涉及鲁迅作品,其中有4人写阿Q;有3人写红楼梦。答辩教师说,不少论文东拼西凑,毫无新意,枯燥无味。调研还发现,虽然学校有严格的规定,比如,要求理工科学生进行实习或设计并撰写报告,文经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撰写报告。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学生自行找单位实习、给出评语并盖章,其真实性可想而知。

(三)专题访谈

笔者于2011年6月5日,分别采访了曾经参加过电大论文指导的西北大学、西安文理学院等高校的向平、张青、廉澄文等教师,并与参加答辩的部分教师进行座谈。他们认为,电大学生很多是在职的,一些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撰写论文,确实很有价值,但很多学生的论文都是抄的,答辩教师也是无可奈何。很多人表示,严格按照电大的标准根本就无法进行评判,很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写论文,也没有接受过学术方面的训练,答辩时,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论文不熟悉、不了解、一问三不知。建议电大从根本上改革毕业实践教学环节。

四、研究的结论

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以及相关的因素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一)电大现行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太高。目前的要求和做法,电大学生难以达到,实践教学机制不适应电大学生的实际状况。

(二)论文抄袭现象较严重。近几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下载网上资源变得非常容易,论文抄袭现象也愈演愈烈。加之现在的电大学生与以往的电大学生相比,无论是年龄,还是知识水平或个人工作阅历等均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实践教学环节在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论文(设计)选题盲目、重复、陈旧、宏大,论文层次结构不清,格式不规范,等等,造成了指导、写作、答辩等环节形同虚设,失去了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原有的意义。

电大原先设置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本意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术水平,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术素养的培养。换句话说,电大没有把对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列入教学的基本任务。这或许是导致当前实践教学环节出现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当然,这里也有学生学术能力不强、诚信度不高,指导和答辩教师工作不力等原因。因此,对原有的毕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五、改革的思路及策略

根据电大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认为,电大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应该从电大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变检验为熏陶”,注重学术培养过程,培育良好的学术精神,打造基本的学术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增加学术素养培养的课时。

(一)进行全新的学术素养培养教学设计

学术素养的培养决不能临时抱佛脚,应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可以将电大目前的社会实践(3学分)和毕业论文(5学分)融合为一体,分解为学术素养课程(必修)和实践考核,分别占5学分和3学分。

学术素养课程可以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开设,内容包括:① 研究的方法。如信息检索方法、基础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等,特别强调对学生网络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 ② 课题的选题。采用案例和评析相结合的方式,介绍科学选题的方法。③ 调研报告或论文撰写要领。采用与学生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切忌艰深、空泛。④ 简单课题或案例的训练。⑤ 论文格式的要求。⑥ 毕业答辩的应对技巧。

(二)建设全新的学术素养培养教学资源

电大学术素养培养的资源较少,且缺乏系统性,今后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资源建设:① 建设相应的系列文字教材。如修订已有的《信息检索》教材,编写《学术素养培养教程》,等等。② 建设视频资源。聘请相关专家录制与文字教材相应的教学视频。对社会实践过程可以以案例呈现的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灵活生动地表现实践过程。③ 集成数字图书资源。建立以课程为单位的数字化专业课程书架,提供强大的网络资源支持服务。

(三)建立全新的学术素养培养质量保障和反馈机制

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应该贯穿培养学生学术精神的理念,使教师、管理人员、学生树立强烈的学术意识,同时要健全和规范制度,及时进行反馈。

1. 制定教学大纲、考核说明等相应的规章制度,指导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

2. 制定《学生学术素养培养指南》,让学生清楚了解毕业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意义、学习内容与资源、考核方式、学习平台操作流程及步骤。

3. 制定《学生学术素养培养教师工作手册》,明确教师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以及平台操作方法、步骤等。

4. 制定《学生学术素养培养教学管理及督导工作指南》,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和监督教师和学生情况,听取意见,评估效果。

(四)提供全新的学术素养培养技术支持服务

通过网络全面推广过程性管理系统,利用数字化平台对学术素养培养提供技术支持。改造远程教学平台,充分发挥毕业论文远程指导系统的服务功能。

1. 将毕业综合实践教学视为一门课程,在该课程管理界面按照教学内容设置任务模块,上传学习资源。

2. 通过形成性考核平台实现学术素养培养形成性考核任务的提交、批阅和成绩查询。

3. 拓展毕业论文远程指导系统,增加系统功能,如对论文指导教师的管理、选题审核、对论文1至3稿指导过程的记录等。

4. 在网络上进行毕业综合实践环节的终结性考核。

(五)设计全新的学术素养培养考核体系

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应该有不同形式的毕业实践教学考核,不能一概而论。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 学生学术素养考查。以给出专题、让学生查资料并撰写报告的方式进行。比如,以《云计算是什么》为题,让学生查找资料,撰写文章。在对学生学术素养的考查中,要缩小“评”和“考”的成分。

2. 撰写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注重与学生工作实际相结合,一般不选纯理论性质的研究课题。

3. 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改变以往“检验”的作法,将答辩作为提高学生学术水平的一次机会。

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情况选取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

对于非艺术、医疗、外语类学科的本科生,应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并进行毕业答辩。其考核由日常学术素养学分和毕业论文及答辩学分构成,比例为4:6。

对于艺术、医疗、外语类学科的本科生,可以采取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学校统一评判的方式。其考核由日常学术素养学分和论文学分构成,比例为5:5。

对于各专业专科生,可以采取学术素养考查的方式进行。其考核由日常学术素养学分和学术素养考查学分构成,比例为6:4。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艺术、医疗等,可增设实操考核。学分统一归入学术素养考查的学分。比例为5:5。

(六)规划全新的论文答辩规则和流程

改变以往论文答辩仅仅是考查的方式,对论文答辩的规则、流程进行全面改革。设计新的答辩内容、规则和流程,突出对学生学术素养提升的关注。答辩教师在听完学生对论文的基本介绍后,不仅要对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进行评价,更要对该选题在学术界的影响、最新动态、各方观点、研究方法、主要成果等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和讲解,淡化考核色彩,强化对学术素养的关注,让学生通过论文答辩在学术素养上得以提升。

目前,在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已选定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直属一分校作为试点单位,正在制订教学计划,准备于2012年3月起进行相关探索。

六、结语

比较文学研究素养篇3

[关键词] 孕期营养;监测;妊娠结局;影响 

[中图分类号] R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2(b)-0091-04 

Effect of pregnancy nutrition improving and monitoring for pregnancy outcomes 

LIU Haiyan1 ZHANG Guorong2 LIU Xinrong3 ZHANG Jing1 

1.Department of Obstetrical, Maternity and Child Care Centers of Qinhuangdao, Hebei Province, Qinhuangdao 066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Orthopaedic Hospital of Qinhuangdao, Hebei Province, Qinhuangdao 066001, China; 3.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Maternity and Child Care Centers of Lulong County, Hebei Province, Lulong 066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regnancy nutrition improving and monitoring for pregnancy outcomes. Methods 416 pregnant women from January 2010 to January 2013 given nutrition guidance during pregnancy in Nutritional Department of Maternity and Child Care Centers of Qinhuangdao were selected,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 number table,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20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nutrion monitoring during pregency,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out any nutrion monitoring. Nutrients intake and pregnancy outcome of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Intake rate of grains, vegetables, fruits, eggs, meat, milk, beans and fat of pregnant women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except for vitamin B2 and zinc, nutrient intake of energy, protein, vitamin A, vitamin B1, vitamin B2, vitamin C, calcium, iron, zinc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the incidence of a huge childre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tudy group (P < 0.05); 24 pregnant women in the study group happened anemia (11.54%), 30 pregnant women in the control group happened anemia (14.42%)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in the study group (0.48%)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3.85 %) (P < 0.05). Conclusion Unreasonable nutrient intake of energy and during pregnancy may develop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such as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 GDM. Effective improvement of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pregnant women maternal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孕期营养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营养知识的缺乏使孕妇盲目补充营养,造成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过剩等严重影响母婴的健康。孕妇营养物质比例失调可致严重母婴并发症[1]。营养摄入过多会使孕妇肥胖、易患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疾病、胎儿过大等,难产发生率也明显升高。而营养摄入过少易患妊娠贫血、流产、早产、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胎死宫内等。现代流行病学研究指出:孕期营养状况的监测检查并根据结果进行纠正、调整,以使孕妇的营养摄入符合《中国营养膳食指南》推荐水平,对降低高危妊娠具有重要的意义[2-4],但目前在国内外相关报道较少。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同时认为,为孕妇制订科学的营养分析和饮食方案,从而对孕妇进行合理的营养指导,可保证孕妇和胎儿健康[5]。孕产妇为特殊群体,其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膳食结构和劳动强度较未孕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个体差异的因素,孕产妇营养素的摄入也具有很大差异[6]。本研究旨在了解秦皇岛市孕妇孕期营养状况,制订适合孕妇具体情况的膳食指导,并探讨其在改善妊娠结局方面的效果,为进一步减少高危妊娠,改善母婴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营养科接受孕期营养指导的416名孕妇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均完成3次营养调查,且孕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有产科合并症和并发症者;排除有心脏、肺脏、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功能减弱者及有良、恶性肿瘤、多胎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8名。两组孕妇年龄、孕12周体重、空腹血糖(FBS)、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L)及体力劳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研究方案 

1.2.1 建立营养档案 由营养专家为每一位孕妇建立规范的孕期营养档案并在孕早、中、晚期分别针对每一位孕妇的孕妇理想体重、体力活动强度、孕期额外所需计算每天所需摄入热量,三大营养素所占总热量的比值为: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20%~30%,碳水化合物占50%~60%,热量按早餐、中餐、晚餐1/3、1/3、1/3分配。 

1.2.2 干预方案 研究组于孕12周根据孕妇轻、中、重度体力劳动制订每日摄入方案,热量分别为2100、2300、2700 kcal;蛋白质70、75、85 g;脂肪58、64、75 g;钙800 mg;铁20 mg;锌11.5 mg。孕13~28周每日热量分别为2300、2500、2900 kcal;蛋白质80、85、95 g;脂肪64、69、81 g;钙1000 mg;铁25 mg;锌16.5 mg。孕29周以后每日热量分别为2300、2500、2900 kcal;蛋白质85、90、100 g;脂肪64、69、81 g;钙1200 mg;铁35 mg;锌16.5 mg。控制孕妇体重从13周开始每周体重增加0.5 kg。妊娠全过程体重增加5~12 kg。对照组常规进行孕期检查,不参与系统营养监测。 

1.3 评价指标 

1.3.1 营养状况评价 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制的营养分析软件计算孕妇三大营养素摄入量。在孕36~40周时,对两组孕妇进行2次连续3 d的膳食调查,比较两组孕妇的膳食摄入情况。 

1.3.2 妊娠结局 追踪记录416名孕产妇的妊娠结局,记录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产后出血量等指标;记录孕期营养相关的并发症,包括:贫血、子痫与子痫前期、新生儿出生体重异常、糖尿病等,计算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孕晚期各类食物的摄入情况 

研究组孕妇孕晚期谷类、蔬菜、水果、蛋类、肉类、奶类、豆类、脂肪的适宜摄入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2.2 两组孕妇孕晚期各种营养素的摄入情况 

能量、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钙、铁、锌营养素中,除了维生素B2与锌外,两组孕妇其他营养素摄入量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营养素的摄入量与推荐摄入量之差在两组孕妇间也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维生素B2与锌除外)(P < 0.05)。见表3。 

2.3 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待产时血压、分娩孕龄、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对照组孕妇孕12~40周体重增加量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的低体重儿及剖宫产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对照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2.4 两组孕妇的并发症比较 

两组的羊水过少、胎儿宫内窘迫、胎膜早破、早产、妊娠期糖尿病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研究组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 < 0.05)。见表5。 

3 讨论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重视膳食的质量,特别是对于特殊群体,如孕妇、婴幼儿、老年群体等[7]。另一方面,我国在营养卫生领域的研究结果及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文件的更新速度远低于人们对营养膳食结构的重视速度。然而,由于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相关方面知识的相对缺乏,导致中国居民不了解科学的食物营养成分含量以及合理膳食原则。在营养素的摄入方面一般依靠经验,往往带有明显的盲目性。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人认为孕产妇应该积极补充营养,吃得越多越好,营养素摄入得越多越好。殊不知,孕产妇若盲目地摄入营养,会导致孕期体重过量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妊娠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升高[8-10]。据营养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有相当比例的妊娠期高血压归因于孕妇在孕期的营养素的摄入量过多,特别是与能量和脂肪的摄入长期过剩有关[11]。我国的居民膳食指南指出,一个合理的膳食结构,碳水化合物应占最大比例,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摄入量应维持在相对合理且平衡的水平上[12]。本研究通过对孕妇进行营养健康指导,对孕产妇孕中晚期的膳食进行科学的搭配,探讨孕妇的膳食状况对改善妊娠结局的效果,为孕期营养保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孕妇制订每日热量摄入方案,在孕晚期,研究组孕妇在各类的摄入方面进行了相对合理的控制,根据《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研究组孕妇各类食物的适宜摄入率均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该结果提示,对孕妇进行合理化的营养指导及膳食控制,可以改善孕妇的膳食结构,使其更加接近推荐摄入量。营养素检测结果显示,除了维生素B2及锌外,研究组的主要营养素的摄入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有学者认为,孕期不合理营养可以导致新生儿畸形、剖宫产、巨大儿、早产的发病率升高[12-15]。本研究经过分析发现,对照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该结果提示,对照组的孕妇因为没有制订合理的膳食摄入方案,可能存在营养过剩的情况,导致了自身体重增加迅速,同时,婴儿的体重明显增加,剖宫产的发生率升高。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16-17]。 

另外,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的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高于研究组。许多研究表明孕前、孕期体重的变化对妊娠结局可产生影响,此类不良的妊娠结局包括巨大儿、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产后出血等[18-22]。本研究结果未发现研究组与对照组孕妇的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但从统计结果看,研究组的合理膳食方案对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具有一定的效果。 

综上所述,孕期的能量、营养素的摄入过剩可能会导致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妊高压、妊娠期糖尿病等不良妊娠结局,因此,孕妇应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制订合理的膳食方案,改善孕期营养状况,减少不良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 Li Q,Yan H,Zeng L,Cheng Y,et al. Effects of maternal multimicronutrient supplementation o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infants in rural western China: follow-up evaluation of a double-blind,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J]. Pediatrics,2009,123(4):e685-e692. 

[2] Shah PS,Ohlsson A. Effects of prenatal multimicronutrient supplementation on pregnancy outcomes:a meta-analysis [J]. CMAJ,2009,180(12):E99-E108. 

[3] Akhter S,Momen MA,Rahman MM,et al. Effect of maternal anemia on fetal outcome [J]. Mymensingh Med J,2010,19(3):391-398. 

[4] Haider BA,Yakoob MY,Bhutta ZA. Effect of multiple mic-ronutrient supplementation during pregnancy on maternal and birth outcomes [J]. BMC Public Health,2011,11 Suppl 3:S19. 

[5] 赖建强,荫士安,马冠生,等.我国婴幼儿出生与喂养状况调查研究[J].营养学报,2006,28(1):4-7. 

[6] Devereux G,Turner SW,Craig LC,et al. Low maternal vitamin E intake during pregnancy is associated with asthma in 5 year old children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6, 174(5):499-507 

[7] 任爱国,李竹.妇女围孕期补充叶酸与多胎妊娠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7):638-641. 

[8] 赖建强,荫士安,马冠生,等.孕期妇女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营养学报,2007,29(1):4-8. 

[9] 白勇,德央,吴秋华,等.孕妇血微量元素与胎儿生长受限的关系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0,21(5):661. 

[10] 曲巧玲.孕妇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状况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12):1913-1914. 

[11] 宋秀英,张瑞玲,袁宏超,等.孕期个体化营养指导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外医疗,2009,29(31):31-32. 

[12] 李艳,仲晓慧.妊娠期糖尿病筛查与孕期营养值指导在临床中的重要性[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6):705-706. 

比较文学研究素养篇4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58-0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市场经济输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职校生的综合素质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而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的职业素养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更是对从事职业教育的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功能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自2006年底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推出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该计划实施几年来已有近15万中职教师接受各种培训,极大地提高了中职教师的总体素质。为了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学改革的意见》,积极响应国家实施的中职教育教师培训计划,同时,为了更好地全面掌握河南省中职教师的职业素养现状,我们开展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素养研究》课题调研,通过调查总结,得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结论。这些研究结果虽然具有地方特色,但对我国今后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计划的修订应该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中职教师职业素养调查研究对中职学生今后的就业质量、生活态度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为了使调查研究的结论具有代表性,我们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详细考察和制定。研究对象不仅仅局限于中职教师本身,还引入学生参与,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考虑进去。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具体如下:

(一)研究对象

研究范围包括本校和兄弟院校,研究对象为中职教师和学生。学生包括在校生和毕业生,教师和学生均涵盖各年龄层次和不同专业,专业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教师年龄以45岁为界限,分为青年组和中老年组,学生分为低年级(一年级和二年级)和高年级,毕业生按照毕业年限进行区别。发放调查问卷2493份,收回有效问卷2352份,其中教师有效问卷323份,学生有效问卷2029份,调查问卷的有效收回率为94.3%。

(二)调查方法

根据职业教育特色,制定教师职业素养调查项目 中职教育不同于高中教育,具有特殊性。因此,制定中职教师职业素养调查项目须综合考虑中职教育的特色。调查项目涵盖了影响中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各方面,具体包括:道德素养、知识素养、业务素养和身心素养。每一项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每一项又分为不同的小项,如表1所示。对于不同的调查对象,调查的角度不同,但是分值一致,均为100制,便于统计对比。对于教师调查:5-优秀;4-良好;3-合格;2-不合格;对于学生影响力的调查:5-很大;4-较大;3-一般;2-无影响。

制定教师和学生调查表 根据上述调查项目总表,分别制定出适合教师和不同学生的调查表,每一个分项中的小项都设定合适的分值。通过归纳总结,得出中职教师职业素养的现状及对学生的影响,进而提出提高中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建设性建议。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调查结果与分析

教师调查校内外共收回有效问卷323份,其中男性156份,女性167份,中职教师职业素养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表中,H代表人文社会科学,N代表自然科学。

每项得分=■

从表2可以看出,中职教师的职业素养具有以下规律性。

年龄对中职教师职业素养水平影响最大 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45岁以上教师的职业素养水平明显高于45岁以下教师(高出3.7分)。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也不同于普通中学教育,教师的社会成就感不足。因此,刚刚走上职教讲台的青年教师,难以安心工作,想法较多,这是难免的;另外,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但是,调查发现,年轻教师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前沿知识和人文知识丰富,这与青年教师的时代感强、易于接受新知识的特点是一致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他们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因此职业教育素养得到较大提升。

专业对中职教师职业素养水平影响较大 人文科学教师的职业素养略低于自然科学教师的职业素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职业道德素养中的团结协作方面,人文科学专业的教师明显低于自然科学专业的教师,这可能与专业特点有很大的关系。自然科学需要集体的参与和协助,而人文科学更需要个人的学习和探究而得出规律。

性别差异对中职教师职业素养整体水平的高低影响不大 男性略低于女性,基本相等(相差0.1)。但就职业素养的四个大的方面比较,女性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明显优于男性(高出0.6);而男性在身心素养方面高于女性(高出0.5)。这也说明,男性和女性一样适合教师行业,社会上流行的说法“女性更适合当教师”是不正确的,至少对于中职教师这个说法是不恰当的。

(二)学生调查结果与分析

参与调查的校内外学生共计2170人,其中本校学生1170人,毕业生500人,兄弟院校(包括在校生和毕业生)500人,调查收回有效问卷分别为1131份、438份和460份,共计2029份,有效收回率为93.5%。在校生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目前中职教师职业素养在学生心中的高低和对学生的影响呈现如下规律。

在校生对中职教师职业素养的评价和教师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力随年级升高明显降低 这一规律与学生在校时间和知识阅历的增加有关。初入校门,中职学生年龄较小,教师是他们在中职学校最亲近和崇拜的人,对教师的评价带有一定的感彩,主观因素较大。随着年龄、知识、阅历的增加,学生逐渐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有了较高的要求,发现了教师的不足,对教师职业素养水平评价比较客观。到了高年级,特别是接近毕业时期,学生面临择业,与高职和本科生相比较,中职生择业尤其困难。学生会将择业的不顺与教师的职业素养紧密联系。从表3可以明显看出,教师的职业素养中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业务素养三项高年级学生给教师的打分与二年级相比低很多(分别低1.5分,0.5分,1.0分)。仔细研究发现,高年级学生打分较低的项目集中在道德素养中的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和为人师表方面,这也提示我们在平时对教师进行职业培训时应特别加强道德素质的培养。

不同性别对教师职业素养水平评价及教师职业素养对该性别学生的影响力基本相当 分析发现,女生对教师道德素养要求较高,而男生对教师的身心素养有较高的要求,这与“女生爱静,男生爱动”的天性有很大关系。

专业维度上教师职业素养水平差异和教师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力差异有所不同 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对教师职业素养的评价稍高于人文科学专业学生的评价(高出0.8分),教师职业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力自然科学专业学生高于人文科学专业的学生(高出0.9分)。这是由于不同专业对教师职业素养要求的侧重点不同,人文科学的学生更注重教师的身心素养,而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偏向于教师道德素养的提高。这一点与教师调查结果是吻合的。

毕业生调查结果如下页表4所示。表4显示了中职教师职业素养对中职毕业生的影响力。从表4可得出如下规律。

中职教师职业素养对毕业生的影响力随着毕业时间增加而增大 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回头思考在校学习时的方方面面,基本可以给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而且这种评价随着毕业生年龄的增加、社会阅历的丰富会更加公平、客观。从业两年以上的毕业生,教师职业素养中对自己影响明显增加的因素从小到大依次是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而教师的业务素养对他们的影响力反而有所降低。这是因为工作以后,学生已经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更加注重身心健康、爱岗敬业、团结和谐以及技术创新等,这些方面的优劣是与他们在学校学习时教师职业素养的相关因素分不开的。

中职教师职业素养对不同性别毕业生的影响力有很大的不同 从表4可以看出,女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行为方式更易受到教师的影响。从举手投足、待人接物到求知创新均受到在学校学习时教师职业素养水平高低的影响。女性毕业生工作后多对身心健康不够重视,这一点从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相比于男性毕业生,教师的身心素养对女性毕业生的影响力下降。而教师的知识素养对男性毕业生的影响力更大。毕业生特别对教师知识素养中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对自己的影响力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这一调查结果提醒我们,中职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应注意自己知识的更新,学习一些相关学科知识,不能一本书教到底、教到老。

教师的职业素养对专业不同的毕业生就业后的影响力也不同 从表4可以看出,教师职业素养对自然科学各专业毕业生影响比对人文科学各专业毕业生的影响更加显著,特别是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业务素养对自然科学各专业毕业生的影响力表现突出。而教师的身心素养对人文科学各专业毕业生的影响力更大。

中职教师职业素养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明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教师和毕业生所作的全部调查中,得分最高的是教师职业素养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在影响就业质量的教师职业素养各因素中,毕业生对教师的道德素养给出了很高的要求,这说明平时学生对教师的道德素养是特别重视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工作热情的高低、与人相处之道等无不受到教师的影响。这也警示中职教师要特别注重自身道德素养,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教师职业素养的四个因素中,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较小的是业务素养。但是从调查的详细情况看,在业务素养中,毕业生对教师语言交流能力和心理分析能力对自己就业质量的影响几乎给出了满分。这说明毕业生非常看重在校学习期间教师日常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的这些能力和素质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对中职教师而言,他们的职业素质显得更加重要,这也再一次强有力地说明,中等职业教育不是简单地帮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才是第一位的。

综上所述,中职教师培训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某一门课、某一项技术的培训,而应是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周密的计划,不能流于形式、疏于管理,只看培训的人数和次数。

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综合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中职教师的职业素养总体上是比较高的 以满分100分计算,基本上都可以达到92分以上,但是离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中职教师的业务素养有待提高。不管接受调查的是学生还是教师,对于教师的业务素养的打分都明显低于其他三个职业素养因素,这说明中职教师在教法、职业教育理念等教育能力的综合素养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年轻的中职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的热情不够高、缺乏职业教育理念,表现在对职业教育的教法熟练程度不够。年长的教师同样有待与时俱进,接受新的职业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

中职教师职业素养的成分差别 不管是从教师自身评价,还是从学生角度来看,中职教师的职业素养中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交叉学科知识、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管理能力表现比较突出,但在团结协作、学科专业知识、前沿知识、人文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专业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能力、心理分析能力、教学方法研究和创新等方面尚有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

应注重维护中职教师身心健康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职教师的身心素养对学生有较大的影响,对毕业生的生活质量影响更大。但是中职教师的身心素养有待提高和改善。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使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缺乏社会荣誉感和成就感,因而,职业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职校毕业生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中职学生知识基础薄弱、自律性差等特点使中职教师感到担负的社会责任特别重大,特大的压力导致中职教师思想压抑、焦虑,这严重影响了中职教师的身心健康。

(二)建议

加强中职教师道德素养培训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首先必须加强中职教师道德素养培训。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互勉共进等优秀的职业素养不仅仅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首选,而且是所有职业人的共选。任何一位成功的职业人士首先必须是爱岗敬业的人,中职教师要想培养出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学生,必须全身心地投入、热爱职业教育工作。有了这份投入和热爱,才谈得上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才谈得上知识素养的提升、业务素养的精炼,才能有一份快乐的心情、愉快的身心,使身心素养得到加强。

全面提升中职教师的业务素养 应加强中职教师知识素养和业务素养培训,全面提升中职教师的业务素养。在知识素养方面,应着重专业知识的更新,注重新知识、前沿知识的了解和补充,强化人文知识学习,为充分发挥教师在社会人文知识传播中的主力军作用,培养身心全面健康、知识上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职毕业生做好准备。在业务素养方面,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和创新,并将改革创新成果用于教学过程,全面提高中职教育教学水平。

应关注中职教师的身心健康 应关心中职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健康,制定合理可行的中职教师身心健康计划。要大力宣传中等职业教育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辅助作用,使社会群体关心中等职业教育,提高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社会的认可度,使中职教师能以一份愉快的心情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奉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宫雪,邓泽民,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2):24-31.

[2]刘辉,王海亮.中高职衔接的历史逻辑、显示困境及其超越[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5-11.

比较文学研究素养篇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因为研究生人数的不断扩招,社会对这些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空间也在逐渐缩小,因此,职业素养的优劣在求职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查阅文献时发现,专门写研究生职业素养的文章少之又少,因此,笔者在进行综述时,将研究生培养、职业技能、职业生涯规划等与职业素养相关的文章进行了整理。

1.1非体育类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现状

众多学者对研究生职业素养方面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有学者认为研究生对就业形势不了解,就业准备不足,对职业岗位性质、技能要求等方面了解匮乏;另有学者认为部分研究生选择职业以高薪为第一标准,主动性缺失,甘于奉献的精神更是抛之脑后。专业硕士的培养年限较学术型短,且很多学校的培养模式是参考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按部就班,久而久之,专业硕士专业技能提高不上去,科研水平也不能有很好的改善,间接限制了职业素养提高。综合整理众多文献,笔者认为现在专业硕士的职业素养大体现状是:专业技能不扎实,比不过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目标不明确;实践操作经验不足;科研能力较薄弱;职业道德意识不足。根据近些年专业硕士在招生中比例的不断增加,专业硕士有可能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方向,所以,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现状亟需改善。

1.2体育类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现状

周福建等人的研究中指出,目前我国体育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薄弱环节为外语直接交流能力、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多项目教学与专项训练能力[2]。姬常爱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除了体育科研能力以外,体育硕士研究生较为欠缺的专业实践能力还有赛事组织与管理能力、裁判工作能力、运动训练能力等[3]。查阅80多篇相关论文,通过众多学者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出,体育类专业硕士的职业素养现状同样不乐观,在英语、计算机方面是普遍薄弱环节,除此之外,体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也较欠缺,不能很好地胜任赛事组织等相关工作。体育类专业硕士未来的工作方向大都是体育教师和体育管理人员,其职业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活动的质量和体育工作的发展。因此,要尽快改善体育专业硕士的职业素养现状。

2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的影响因素

专业硕士职业素养问题的根源,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原因引起的:(1)培养目标与教学定位不清晰;(2)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4];(3)招生考试办法不合理;(4)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各领域培养特色不突出;(5)实践性课程设置不足;(6)学位论文形式单一,学术水平普遍较低[5]。这些研究大都从研究生培养方面指出职业素养的影响因素,认为引起研究生职业素养欠缺的主要原因是培养方案与培养对象、培养目标不符,课程设置不能突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性质。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理应注重其专业实践能力,根据其专业特性设置相应的课程,而不是“照葫芦画瓢”,或“换汤不换药”。同时,这些大都从客观方面来说职业素养的影响因素,主观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职业素养的方面较广,除职业技能外,研究生本身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意识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这些方面的评价指标不好进行评定,所以相关研究较少,因此,这些方面的研究,将是未来研究研究生职业素养方面的方向。

3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的相关措施

目前,随着专业硕士研究生规模的不断壮大,为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研究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众多积极合理的建议和对策。廖湘阳[6]提出了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协同培养的策略;时花玲[3]从完善我国教育硕士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方面提出了建议。姬常爱[5]提出了完善体育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大部分研究在提高职业素养措施方面都注重优化研究生培养制度,改变课程设置,提高师资力量等。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质至关重要,从研究生本身来说,要加强研究生德育教育,进行职业素养相关培训,加强职业规划能力,使研究生认识到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从导师方面来说,要充分发挥导师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从学校体制来说,要完善管理和评价制度,控制招生规模。所以,学校要改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严肃对待研究生职业素质的各方面问题,同时要求学生自身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素养。

4结语

专业硕士研究生是未来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方向,很多学者也正是看到了这样的发展趋势,所以写专业硕士研究生方面的文章也越来越多。体育类专业硕士研究生是体育教学工作和体育管理工作的后备军,其职业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课的质量,关系着我国体育人口的锻炼质量及身体素质,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但是,对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的的研究少之又少,而且大都是从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方面进行研究。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研究者,体育类硕士的研究重点将是:(1)研究符合我国体育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或量表;(2)在不同地区、不同年级、不同性别方面,体育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是否存在差异;(3)体育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职业素养的异同;(4)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作者:黄佳奇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专业学位整体设计方案:征求意见稿[Z].2009.

[2]周福建,余蓉辉,郑东霞.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构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6):52-53.

[3]姬常爱.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宁波:宁波大学,2012.

[4]李学艺,钟佩思.机械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22-23.

[5]李静.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3(7):75-77,124.

[6]廖湘阳.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协同培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5):74-79.

比较文学研究素养篇6

关键词:医学职业素养;认知;期望;比较分析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1]。根据“全球最低基本要求” (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认为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医学知识、临床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职业道德等[2,3]。这是因为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不仅决定着未来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要求。特别是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各类医学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比较不同年级、专业的医学生对医学职业素养的认知和培养期待,为改进医学人才培养,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各类医学人才提供思考。

1 对象与方法

本调研在2010年6-8月期间进行,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大二以上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调研对象,发放问卷550份,有效问卷525份,有效率达95.5%。问卷利用秩和检验方法比较和分析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医学生对医学职业素养的认知情况,最后采用SPSS V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此外,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查阅了职业素养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2.1.1 年级分布 本次研究对象大二学生149人,占总人数的28.38%,大三学生236人,占44.95%,大四、大五学生以及研究生共140人,占26.67%。

2.1.2 专业构成 在调研的对象中,临床专业长学制以及研究生占总人数的38.85%,临床专业五年制学生占30.67%,而预防、公管、营养、药学、检验以及护理等小专业占调查人数的30.48%。

2.1.3 男女比例 525名调研对象中,男生207名,占总人数的39.43%;女生318名,占总数的60.57%,男女比例约为1:1.5,基本符合医学院整体学生男女比例。

2.2 不同年级段学生对医学职业素养认知比较

在医学职业素养的内容构成方面,我们主要参考了杨雪梅、 周烁等[4][5]学者关于医学生职业素质的研究,形成“医德信念坚定、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科学精神、高尚的人文素质和有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等六项医学基本职业素养。本调研主要考虑到低年级与高年级差别,以及是否参加临床实习,重点比较大二、大三与大四及以上年级的学生对所列六项医学职业素养的认知情况。

2.2.1 医学职业素养重要程度排序

不同年级段学生对六项医学职业素养中的“医德信念坚定”(P=0.035

2.2.2 医学职业素养的自我预期

统计显示,六项医疗基本职业素养中,“医德信念坚定”(P=0.001

2.2.3 医学职业素养教育评价

分析显示,不同年级段的医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理论课、实践课”丰富(P=0.007

2.3 不同专业学生对医学职业素养认知比较

为了便于比较分析,将比较的专业分为三类:临床专业五年制、临床专业长学制及研究生和预防、公管、护理、检验等医学相关专业。

2.3.1 医学职业素养重要程度排序

统计显示,三类专业的学生对医学职业素养的六项内容“医德信念坚定、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科学精神、高尚的人文素质和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的P值是(P=0.266,0.837,0.615,0.415,0.106,0.915>0.05),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三类专业的学生对医务工作者应具备的医学职业素养重要性程度的看法,不能确认有差异。

2.3.2 医学职业素养的自我预期

三类专业的学生对职业素养中“医德信念坚定、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科学精神、高尚的人文素质和有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的自我预期(P=0.198,0.004,0.177,0.051,0.003,0.321),无统计学差异;不过针对“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P=0.004

2.3.3 医学职业素养教育评价

统计显示,不同专业的学生针对学校在医学职业素养教育方面的评价中,就六项医学职业素养中的“各种临床基础综合考试规范”(P=0.0370.05);“安排非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P=0.756>0.05)的评价,无统计学差异。值得关注的是“缺乏相关具有吸引力的课程” (P=0.048

3 讨论

分析显示,学生普遍较重视医学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而对沟通能力、科学精神及人文素养重视度相对较低。且在目前教育环境下,将近一半的医学生对自己的医学职业素养预期并不乐观。学生期待增加与职业素养培育相关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在医学职业素养某些具体内容认识上存在差异。

3.1不同年级的医学生随着年级增长,医学生对医德信念、敬业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素质[6]的自我评价逐渐降低。分析显示,年级越高,职业素养的培训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普遍认为临床实践机会丰富,但教师课堂指导较少,高年级学生期望不仅在课堂上多进行职业素养的熏陶,同时期望增设相关选修课程。可否针对该现象采取一定措施,如增设临床职业素养培训实践活动,由导师现身说法,及时指导和培训。此外,还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职业认同,提振职业信心。

3.2不同专业学生对自我职业素养预期中,临床学生比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相对悲观,可能与临床职业素养要求高或临床学生对职业素养重视不够有关。临床专业学生普遍比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更认可学校各种临床基础综合考试规范,这是主要是因为,这些临床基础技能是未来医生必备的能力。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更期望老师平常多进行专业知识之外的职业素养的熏陶,而长学制和临床五年制学生更希望增设职业素养的相关课程。为此,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形式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实践活动是提振职业信心,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的重要保障。

3.3显然,目前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需求,仍须做大量的研究工作。2001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写到:“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该《刚要》为医学职业素养的教育和改革指明了方向。201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出台了《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方案》[7],根据此项方案,医学院旨在通过塑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的培养计划,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职业型和创新型的卓越医学人才。可以说这是一次针对医学人才培养模式[8]的改革,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期待医学人才培养呈现新的景象。

[参考文献]

[1]余钰等.长学制医学生职业素养拓展课程探[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 32(4)70-72.

[2]张肇达,周同甫.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2002.(4):23—25.

[3]巴德年.面向21世纪的我国高等医学教育[J].中国医学杂志,2001.81(15):897—898.

[4]周烁等.关于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1):83—84.

[5]杨雪梅. 论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3):430—431.

[6]梅珊珊.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现代商务工业,2009.(7):211—212.

[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务处.《上海交通大学卓越医学教育计划方案(讨论稿)》

比较文学研究素养篇7

>> 研究傣族景颇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意义 景颇族村寨生产关系研究 景颇族女子服饰文化研究 维吾尔族、彝族、白族、傣族大学生人格特征调查研究 景颇族舞蹈的种类 景颇族的食文化 景颇族贺新居食俗 景颇族的酒文化 景颇族的民间音乐 南京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调查研究 大学新生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景颇族传统居住空间景观价值探寻 景颇族酿酒工艺与酒文化 景颇族舞蹈文化的形成与类别 景颇族与目脑纵歌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学初中年级英语课堂教师使用英语情况调查研究 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德宏州景颇族“目瑙纵歌”节组织与开展现状的研究 北京地区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马艳霞.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比较研究[J].图书馆研究(应用版),2010(1):85-92.

[3]钟志贤,王佑镁,黄琰等.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65-69.

[4]蔡学佳.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5]郭晓英.西部欠发达地区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1(4):34-38.

[6]吉学武.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2(5):693-697.

[7]曹志梅,廉清.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徐州师范大学为例[J].现代情报,2007(11):195-198.

[8]周建忠,申涤尘,徐玲.吉林省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教育研究,2009(5):103-110.

[9]陈丽婷,许益成.基于有效教学的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57-58.

[10]张霞,刘志兰,杨劲松.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现状综述[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5):70-72.

[11]唐前军,张平.四川省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研及提升策略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4(8):53-56.

[12]王霞.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43-44.

比较文学研究素养篇8

[关键词] 慢性病;健康素养教育;自我护理能力;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6(a)-0145-0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重大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已成为当前威胁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慢性病与生活方式关系密切,研究显示[2],膳食结构、久坐、睡眠时间等生活方式与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等慢性病有很强的联系。因此,培养健康的行为及其生活方式有助于慢性病症状的防治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素养是指个体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健康决策以维持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3]。大量研究表明低健康素养与不良健康密切相关,评估健康素养可以作为反映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4]。对不同健康素养水平的慢性病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将对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促进疾病康复有较明显的作用。

生存质量又称生活质量,是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健康测量技术。生存质量是由个人或群体所感受到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良好状态的一种综合性测量指标[5],它已作为评价慢性病预防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慢性病是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6-10],而不健康的行为及其生活方式又是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原因[11]。

自我护理是个人为了维持生命、增进健康、确保自身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而进行的自我照顾活动[12]。自我护理能力是Orem自我护理理论系统之中的概念之一,是指人进行自我护理活动的能力,即从事自我照顾的能力[13]。自我护理能力在维持个人健康及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立足于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的综合干预,旨在探讨健康素养综合干预对慢性病患者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9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心内科1病区、消化内科1病区、呼吸内科1病区及内分泌科1病区住院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入组标准:①所有病例均符合慢性病的诊断标准;②无昏迷及严重的躯体障碍;③无智力障碍,无语言障碍及无精神疾患;④知情同意,愿意参加本研究。其中心内科1病区住院患者28例,其中高血压13例,冠心病8例,心肌梗死7例;消化内科1病区住院患者25例,其中慢性胃炎10例,消化性溃疡15例。呼吸内科1病区住院患者23例,其中支气管哮喘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5例。内分泌科1病区住院患研究组者24例,其中慢性肾炎10例,糖尿病14例。同期选取在我院心内科2病区、消化内科2病区、呼吸内科2病区及内分泌科2病区住院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入组标准同研究组。其中心内科2病区住院患者26例,其中高血压11例,冠心病7例,心肌梗死8例。消化内科2病区住院患者26例,其中慢性胃炎10例,消化性溃疡16例。呼吸内科2病区住院患者25例,其中支气管哮喘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6例。内分泌科2病区住院患者23例,其中慢性肾炎8例,糖尿病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表1)。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所有受试均由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健康素养知识培训 课题确立后,前期聘请有关专家对研究组健康教育护士进行《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简称健康素养66条)相关内容知识培训。培训时间为10个学时。使其能够熟练掌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基本内容知识。

1.2.2 干预方法 两组均按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对照组给予普通性健康教育,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素养知识教育,时间为4周,健康教育方法采用讲授、座谈、讨论及录像电化教育等方式。

1.3 评价工具

1.3.1 2009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14] 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等。问卷中关于健康理念和健康知识18题,每题1分,满分18分;关于日常行为习惯14题,每题1分,满分14分;关于健康技能5题,每题1分,满分5分。

1.3.2 健康问卷(short fro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15] 该量表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共36个问题,包括8个健康概念: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情感职能(RE)、精力(VT)、社会功能(SF)、精神健康(MH)、总体健康(GH)。此外,还包含另一项健康指标:健康变化,用于评价过去1年内健康状况的总体变化情况。计分方法:各领域分数取值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所代表的功能损害越轻,生存质量越好。得分换算的基本公式为:换算得分=(实际得分-该方面可能的最低得分)/(该方面的可能最高得分-该方面的可能最低得分)×100。最大可能评分100分,最小可能评分0分。

1.3.3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ESCA)[16] 该量表由1979年美国学者Kearney和Fleische根据Orem的自护理论设计的自我护理能力测量工具。目前被认为是自我护理能力较为可靠的测量工具之一。该量表由自护技能(12个条目)、自护责任感(8个条目)、自我概念(9个条目)和健康知识(14个条目)4个因子组成,共有43个有效条目,量表采用Likert 5分制计分,由“非常不像我”到“非常像我”分别给予0~4分,总分为172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护理能力越好。自我护理程度依据得分高低分为高等水平、中等水平、低等水平。其中,得分>总分的66%为高等水平,33%~66%为中等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居民健康素养得分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健康素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研究组健康素养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 2。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自护能力得分结果比较

干预前,两组ESCA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研究组ESCA各维度和总分分值明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3。

2.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比较

干预前,两组SF-36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研究组SF-36各维度和总分分值明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4。

3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健康教育对促进身心疾病的意义和作用将越来越显著。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系统教育过程,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促进个体及社会的健康状况,提高生存质量[17]。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以健康素养知识为内容的健康教育鲜有探讨和报道。众所周知,慢性病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健康行为关系密切,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能够引发慢性病。健康素养是健康素质的组成部分,大量研究表明低健康素养与不良健康密切相关,评估健康素养可以作为反映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利用多种传播手段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普及“健康素养66条”,对提高我国公民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4]。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两组患者健康素养水平具有可比性。干预后,研究组健康素养总分就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表明研究组患者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是由于研究组患者接受了护士给予的健康素养知识教育,对健康素养知识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而对照组因没有接受健康素养教育,而对健康素养知识知之较少。

慢性病患者由于病症对躯体和心理的长期影响,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受到相应影响和降低[18],如活动减少、心理抑郁、治疗和控制疾病的需要等,加重患者日常生活的负担和内容,扰乱患者的生活秩序。疾病是影响人们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而疾病又与个体的健康素养有关。健康素养高的人,不仅疾病康复的好,而且生存质量亦高,反之就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慢性病患者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可比性。干预后研究组SF-36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表明研究组患者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是由于研究组患者接受健康素养教育,不仅掌握了良好的健康技能,培养了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而且,在提高健康知识的同时,对生存质量有了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们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及疾病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健康行为能够帮助人们提高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护理能力是一个趋于成熟或已成熟的人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个体为维护和促进身体健康和身心发展所学到的一种复杂的活动能力,是个体拥有认知、心理动力、必要的评估干预和采取有目的的活动,以保证维持个体的健康和完好状态的感情调控技巧[19]。

自我护理能力是生活质量影响的重要因素, 研究显示[20-21],慢性病患者自我护理及监测能力低,生活质量亦较低,提示护理人员应采取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尤其是在自我护理技能和健康知识水平方面,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影响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正确认识及自我护理技能的提高,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2]。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ESC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两组患者自护能力具有可比性。干预后研究组ESCA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表明研究组患者自护能力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是由于研究组经过健康素养教育综合干预后,在疾病自我护理知识及技能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因而表现为较高的自护能力。对照组因未接受健康素养知识综合干预而表现为较差的自护能力。

综上所述,本研究资料表明,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素养知识综合干预,有助于提高疾病自我护理能力及其生存质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应关注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素养教育,以促进去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1] 丁莎,吴任钢,李华,等.慢性疾病患者疾病感知水平调查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1,24(4):244-246.

[2] 常改,李静,潘怡,等.生活方式与慢性病关系现况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6(6):555-557.

[3] 丁春生,崔壹,赵萍.2009年长春市居民健康素养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6):437-439.

[4] 黄昱,岑雁羽中,周金森,等.广州市黄埔区居民健康素养监测与综合干预模式效果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1):2170-2172.

[5] 蒋庆飞,李淑华,章肖平.慢性老年病患者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J].现代实用医学,2007,19(4):316-317.

[6] 任晓晖,刘朝杰,李宁秀,等.用SF-36量表评价慢性病患者的生命质量[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250-253.

[7] 何碧秀,李雪兵,余国龙.150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J].中国医师杂志,2002,4(4):393-395.

[8] 秦虹云,季建林,姜林娣.社区门诊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8):3433-3435.

[9] 钟朝晖,周梅,黄显霞.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5):581-583.

[10] 李晓梅,万崇华,王国辉,等.慢性病患者的生命质量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20-22.

[11] 卢建华,吴建国,吴静娜,等.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健康管理体系[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212.

[12] 刘喜文,尼春平.护理学导论[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2.

[13] 李晓玲.护理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3.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公众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1.

[15]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154-156.

[16] Keary B,Fleischer B.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measure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J]. Research in Nursing and Health,1979, 2(1):25-34.

[17] 华晴岚,梅柳蓉.对住院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现状与进展[J].上海护理,2005,5(2):234-235.

[18] 李嘉祁,王鸣川,林峰.深圳地区实施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的效果[J].中国康复,2007,22(4):289-291.

[19] 耿桂灵,梁涛.自我护理能力的概念和测评方法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1):4-6.

[20] 蒋世琼.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调查研究[J].青岛医药卫生,2010, 42(6):440-441.

[21] 何碧秀,李雪兵,余国龙.150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J].中国医师杂志,2002,4(4):393-395.

[22] 董莉.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的相关问题及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78.

上一篇: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范文 下一篇:文学艺术类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