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6:14:15

比较法论文

比较法论文范文第1篇

如果将比较法看作为一种方法,那么比较法在公元前15世纪的时候就已显露出来了3,而且它偏重于立法比较法,而非学术理论的比较法。在17世纪之前,比较著名的关于法律比较的例子有五个:一、是柏拉图(Platon)对希腊的各城邦的法律原则(Rechtssaetze)进行比较,以构建他的理想国家4;二、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Aristoteles’《Politik》),对53个希腊城邦的政制进行了研究5;三、是罗马帝国时的一部使用比较方法的法律汇编:《摩西法与罗马法汇编》(CollatiolegumeMosaicarumetRomanarum)6;四、英国的福特斯酋(Fortescue)的关于英国法与法国法比较的著作7;五、第五点实际上并不是法律比较的例子,它指的是法学家培根(Bacon)1623年写的《崇学论》(Dedignitateetaugmentisscientiarum)中的重视比较法的观点。他说:“判断的对象(本国法)不能同时成为判断的标准”。在17世纪之前,他可能是给比较法研究提供最为有利的观点的大法学家了8。当然上述前四个所用的法律比较方法与现代的一些比较方法,比如功能比较法相比较还有距离。但是,如果我们不把比较法当成一种立法比较方法,而将比较法看作为作为一种独立的学科(当然它与比较方法不能人为的分开),那么它的历史相对就比较年轻。哥特里奇(HaroldCookeGutteridge,1876-1956)与达维德(RenéDavid,1906-1990)认为比较法作为独立学科的历史始于德国的莱布尼茨(GottfriedWilhelmLeibnitz,1646-1716)与法国的孟德斯鸠(CharlesLouisMontesquieu,1689-1755),但比较的事实可以远及古代,而茨威克与克茨认为比较法的历史的本质是一部学术史,可以涉及到古希腊与古罗马,但是他们也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法历史很年轻。他们观点有相同,也有不同。但我注意到德国外国私法与国际私法马普学院(Max-Planck-InstitutfuerauslaendischesundinternationalesPrivatrecht,简写MPI)的克茨(HeinKoetz)教授在第三版的修订本(1996版)中已删去了论述比较法的历史的本质是一部学术史,它可以涉及到古希腊与古罗马的那一段。但是这不等于说,茨威格与克茨划分比较法的学科史上有问题,因为作为比较的方法及学术论述确实在古代就早已存在。尤其是,哥特里奇与达维德说的是比较法学科的历史,而茨威克与克茨更多地是论述比较法历史的本质-也即学术史的问题,并认为这种学术历史很久远。而学科史与学术史似乎也并不能简单地等同。虽然社会科学的结论原则上可以是多面的,但是如果一个需讨论问题的范围还没有界定,也许就不能将四位学者的看法作为一个一界定问题的多面结论。当然,一个确定的问题的本身就是多面的,就另当别论。这使我想起了我在基尔大学的一位老校长汉斯•哈藤豪尔(HansHattenhauer)教授在《德国法的历史基础》一书上的名言:“法律史上的任何时代区分都是任意和主观的东西”9。因而即使四位学者讨论是比较法学科的时代区分,那么以上的不同观点也是对客观事实的任意与主观上的判断,因而也就各有千秋了。

然而,对比较法学科或学术的历史的本质展开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对比较法的含义作进一步的界定:比较法以往被理解为“比较立法”(législationcomparée)与“法律比较方法”(méthodecomparativedesdroits),以后比较立法与法律比较方法被以当代法系比较研究所代替。最初使用的比较法(droitcomparé)一词是在1990年巴黎国际比较法大会(Congrésinternationaldedroitcomparé)的标题上使用的。后被译为德文(Rechtsvergleichung,VergleichendeRechtswissenschaft)和葡语(如:SistemasJurídicosComparados),以及其它欧洲语言(比如:comparativelaw,,dirittocomparato,derechocomparado)。比较法被维科姆(JohnH.Wigmore)看作为“通用却不界定的用词”(convenientbutloose)10。英国沃森(A•Watson)认为比较法是一种法制史与法理学的研究。而德国学者格罗斯费尔德(B•Grossfeld)认为比较法是一种文化11,但很多比较法学家均不同意此二种看法。意大利学者萨科(Sacco)则认为比较法学像其它科学一样是传授知识,但比较法学首先承认众多的法律规则和具体法律制度的存在,它研究这些法制和制度在甚么程度上相同或不同。哥特里奇(HaroldCookeGutteridge,1876-1956)与达维德(RenéDavid,1906-1990)曾经将比较法仅理解为比较方法(méthodecomparativedesdroits)12,并将其分为宏观(macrocomparaison)与微观比较方法(microcomparaison)13,但是达维德随着其《当代主要法律体系》(Leggrandssystémesdedroitcontemporains)的出版,改变了我们对他的看法,因为《当代主要法律体系》研究的主要成果是他的法系论,而不是他以往主张的比较方法论(méthodecomparativedesdroits)。中国比较法学者沈宗灵先生则认为比较法是对不同国家(或特定地区)的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14,即以不同国家法律制度研究为主,其可作双边或多边研究,比较相同与不同之处。德国的茨威格(KonradZweigert)与克茨(HeinKoetz)则认为比较法是指一方面以法律为其对象、另一面以比较为其内容的一种思维活动15,但是茨威格有时认为比较法是法系论,有时认为是方法论,有时认为是一种共同的比较法理学。16

由上述各学者对比较法一词的表述可见,我以为比较法可引伸出以下两个问题,其一是比较法的内涵包括了普遍比较法科学与比较方法学,其二是比较法并非一个法律部门法,每一个法律秩序中的刑法、民法、商法等,均可出于何时制定、实施,但不能说比较法于何时制定、实施,因为民法、刑法、诉讼法等法律部门,往往与特定社会中的法律关系作为各自调整的对象;但比较法并未有特定的社会关系作调整对象,亦无相应具体的独立的法规,只是一种法学上的分类学科。在对德国的茨威格(KonradZweigert)等论述的研究基础上,日本比较法学家大木雅夫作出了较为全面的概括:“比较法是这样一种法学部门或方法:在最一般意义上,他在各种法律秩序的精神与式样的联系上(inBezugsetzen),揭示各法律秩序的形态学上的特征以及它们相互间在类型上的亲缘性;作为其特殊性,比较法主要研究各种法律秩序中可比较的的各种法律制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认识和完善法制为课题”。17

然而,由于比较法不是一国境内的学科,所以在对比较法的学科与学术史的本质的论述及其对比较法含义的界定之后,还需要从其跨国性中去研究,以便对比较法的历史发展及其争议有更广阔与深入的了解,从而确切地把握比较法的含义。

与自然科学相比较,法学(当然包括比较法)的历史轨迹,从人文主义的雅典法学和启蒙主义的自然法学,到以后德国的历史法学派,给人的感觉是其视野与发展相对与自然科学而言就较为简单与缓慢。就比较法而言,从它的跨国性去观察,它经历了一波三折:

首先:17世纪以前,比较法几乎是没有国界的。如果可以夸张地说,那么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大陆的法学家均是比较法学家。这个结论是日本著名比较法学者大木雅夫通过以下两点理由作出的:其一、他发现这些法学家那时均教授罗马法、教会法或自然法为主的基础法学,其二、他们均使用拉丁文。除了大学学科的普遍一致外,当时拉丁语被看作为是大学及有智能的人的通用语言。即使是民族文化性很强的亲属法领域也常常在体系上服从这样的普遍性法学。大木雅夫大概是强调人们在那时可以通过拉丁语与共同的基础课程知道各国的法律,可以比较其中的相同与不同,从而成为比较法学家。实际上,在民族法典形成之前,人们可以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荷兰学习法律,其差别不大,因为它们那时,与自然科学一样,以规律为主要判断标准,其本国的语言掌握与否不会影响重要的法学科学标准的发展。即使有差别,但在罗马法为共同基础,以宗教法原则为亲属法与继承法的适用标准的情况下,这种差别也微不足道。这种跨国的统一法学,很像国际商法初期发展,那时商事活动就是国际性的活动。古时在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脓尼基、希腊和罗马的商人之间发展起来的“古丝绸之路”的贸易就是一种世界性的贸易。

其次,从17世纪以后,由于欧洲民族独立国家的纷纷兴起,从而使比较法的跨国性受到挫折。18世纪以后,法学科学的视野在国家和地区思想和维护法律独立利益理念的支配下,越来越狭窄。这些独立的民族国家,把过去形成的国际性的习惯法纳入本国制定的国内法之中。各国都纷纷制定本国的国内民商法典。具有原创性的法国与德国的民法典,成为法典民族化与完美化的典范,也引发了欧洲大陆法系分为法国分支与的国分支。法国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在J.B.科尔贝尔的主持下,颁布了《商事敕令》和《海商敕令》,成为最早的商事单行立法,为大陆法国家的商法典奠定了基础。近代资本主义第一部商法法典,是拿破仑于1807年颁布的《法国商法典》,受其影响,荷兰、比利时、希腊、土耳其、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相继颁布了商法典。德国在1861年和1897年制定的新旧《商法典》,把商人习惯法纳入国内法;在1897年制定,1900年1月1日起生效的《德国商法典》对许多国家的商法有很大影响,如奥地利商法、日本商法。这时,法官必须受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的约束,学者尤其是民法典确立时的法国学者,大多数均以注释法典为潮流(也即注释学派“Écoleexégétique”)。那时,一国法典的实定法捆住了其本国法学家、实务家的跨国的科学视野。一国的实定法居然覆盖了法的全部。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RudolfvonJhering)说过:“(法律)科学被贬为了一个国家境内的法学,科学的界线与政治的界限互相融合了,这实在是一种不符合科学、让科学蒙羞的形式。”18达维德(RenéDavid,1906-1990)在supranote34,Avant-propos,III说得更为具体:”在所有科学中,只有法学错误地认为可以成为纯粹民族的东西,神学家、医学家、科学家、天文学家以及其它所有学者,都为自己不了解国外在本专业领域内所取得的进步而感到羞辱,但是只有法学家将自己封闭在本国的研究中”。因而,当法律失去了科学所固有的普遍性时,那么了解欧洲大陆法,就必须精通德语、法语、葡萄牙语等语言,以便可以学习一国的实定法,各国语言成为了这种学习的障碍。

第三、这一阶段,是比较法回复跨国性的阶段。在回复阶段中,各国的学者互相对立的观点仍然存在。甚至在我大学的教学中,依然可以发现有不少有意思的争论。以下我将比较法在恢复阶段中,主要的反对意见提出来,以便进行评述:

第一种反对比较法的观点是:不懂外国法,无法进行比较法。即使是本国法,不少东西甚至都无法完全理解,而目前许多国家的立法之频繁和繁多,已经使不少法律工作者疲于应付,所以我们根本无法,也没必要去研究比较法;

第二种反对的观点是:许多人对外国法的真正内涵缺乏精确的了解,对外国法背后的真正的政治与经济的动机常常做出错误的判断,对借鉴的概念及借鉴的历史一无所知,加上急于移植外国法,无时间作本地化研究,因而有时其引入的法律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或者造成法律体系的规则的矛盾,将来再修法也会浪费不少资源,而这些都是比较法造成的;

第三种反对意见是:部分受到萨维尼(FriedrichKarlvonSavigny,1770-1831)影响,因而认为法是具有民族性的,是民族的财富,因而应该坚持它的独立性,借鉴外国法应该与民族性有矛盾,反对通过比较法而使民族性的法律受其它法的影响。

以上这三种观点,互有联系,实际上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有些片面。因为社会科学的一个结论往往是由多面组成的,而不是1+1一定等于2那么简单,而且当你不注意分寸,往往会本末倒置。笔者认为:

第一种观点中提出一个前提,即不懂外国法,然后得出无法进行比较法的结论,最后得出从事这样的比较法是无法做到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是我们发现不懂外国法,无法进行比较法,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此前提太绝对了。由于比较法的讨论的问题中的概念或范围以及前提往往是界定的,加上不同的法律部门学科是具有独立性的。比如:有时仅仅是为了达到改革某个部门法中的一个具体目标,有的是为了了解外国对一定的具体问题的法律规定或判例和学理的观点,因而不懂外国法的全部细节,同样可以进行比较。在实践中,有时往往仅需要了解外国法的一些常识以及法条,就有可能可以解决比较立法要达到的部分目的;此外,在同一国家中(比如在中国就有四个不同的法域)19,不同法域的法律进行区际比较也是可行的。至于对本国法的一个特定问题的了解,比起对外国法中的一个问题的了解,会更容易得多,因而不能假设必须完全了解外国法与国内法全部细节才可以完成比较法研究目的或者比较法的立法目的。至于比较法是否有必要的问题,我们一直认为比较方法的使用以及将外国法或一国中的其它法域的法制作为参照物,本身就是促进或更好地理解本国法和本地区法的途径,因而片面地拒绝比较法是不合理的。按我们以上的观点,上述反对的观点,即法律工作者根本无法且没必要去研究比较法的结论是片面的。

就第二种观点而言,首先,我们认为,在现代社会,对另一国法律的精确了解虽然不是大多数人做到的,但是对于那些潜心研究外国法多年的精通所在国语言的法律专家而言并不难,只要给与一定的条件,对外国法的真正内涵的精确与解释是可以办得到的。对外国法背后的真正的政治与经济的动机地了解也可以通过对立法专家的立法动议的研究,通过对立法机构的立法讨论的记录研究,以及通过对制定出的法律的适用范围与目的以及法律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获得较为全面的了解,而且上述这些资料在现代社会是公开的。即使对外国立法动机有些误解,对于将外国法引入本国所要考虑的不同的政治与经济动机与目的而言,有时并不会产生有直接的消极影响。第二、至于对借鉴的概念及借鉴的历史的了解,以及如何对待急于借鉴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借鉴的含义与其历史事实出发来,来了解与说明。从历史上看,借鉴外国法是比较法的一部分。借鉴是法制史上常用的概念,但是此概念一直难以定论20。最早提及并使用该词的是斯瓦茨(A.B.Schwarz.)21。假如允许作大致的分类,可以将借鉴分为宏观和微观借鉴,宏观借鉴涉及整个法制体系,秩序及司法判例。微观借鉴首先与具体的,特定的一些法规与原则有关。历史上“强迫性的借鉴“(AufoktroyierteRezeption)是将所有传统的法律体系均加以改变,以进行殖民统治,如果这种强迫性借鉴在殖民地独立后仍加以保留的话,就被称为“合法化借鉴”(LegalisierteRezeption)。另一种借鉴被称为“种植式借鉴”(VerpflanzteRezeption),它是指移民将其故国的法律带入移民国22,还有一种是自主性借鉴,比如美国法在利比里亚的被借鉴,这种自主的借鉴是一种本意上的符合历史经验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的借鉴。强迫性借鉴是非自主的,种植性借鉴是单方的,而自主性借鉴显示了其自觉性与双向性。这种自主性借鉴服务于一定的立法目的,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国法与法学评论。相对来说,这样的借鉴在互动性上比较优越。在法制改革的历史中最有名的借鉴是德国在中世纪和近代借鉴了罗马法与宗教法,其次是瑞士民法典在土耳其的被借鉴以及1876-1883时期埃及借鉴了法国法。总而言之,借鉴以及借鉴的历史并不神秘。而虽然急于借鉴对借鉴的国家会带来不利的后果,但是在起步阶段,对于法治的后发国家,在其它政治与市场经济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这样的借鉴比起重起炉灶的做法,反而节约了许多资源,有时有其一定的积极因素,历史也证明,法典继受是最便捷的追赶工具,它有统一国法、建立体系、揭示价值与集中咨讯的功能。事实上,当一种水果因为生长在国外的土壤,因而拒绝吃这种水果的话,就会被人笑话。就民法典而言,真正具有原创性的法典并不多﹐因而不管是强制或自主继受﹐全部或部分继受﹐这种继受实际上是十九、二十世纪绝大多数民法典的写照。至于移植的法律与本地的政治与经济的发展不相符合,或者与原来的法律体系有冲突,那仅是我们需要完成的立法任务。我们必须看到:在社会学家眼里视这种移植是一种社会过程23,在法学家眼里这种移植是一种立法过程,即法的"充电",它实际是一个中外法律融合与互补过程。既然是一种过程,我们就不必强求移植来的法律的一成不变,或要求移植来的法律是完全合符本国国情。因为每个国家包括被借鉴的国家本身也在不断地按照其本国的国情,并参照先进的法制对其法制作出修订,而这种修订本国法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化与本地化结合的过程与任务。这种过程与任务在移植时存在,在移植后也会存在,它是一个客观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强求所移植的法律在移植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还是一贯正确的。

但问题是不同的民族文化会不会对借鉴产生“抗体作用”呢?从历史上看,在亚洲日本,中国孙中山时期,现在的中国台湾,南韩几乎是照搬了德国的私法24和刑法25,中国澳门也基本完全移植了葡国法,奇怪的是在亚洲的借鉴,不同的法律文化背景也并没有在实践中造成较大的冲突,因而不同法律文化区在借鉴中的绝对冲突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26。这也许是德国式的民法典更具有通用技术的特点的原因。当然,法律在形式上的借鉴必须符合实际运用,而其中法律与社会的前提条件以及哲学与法律文化的基础在每个国家均不同,因而历史上许多国家从借鉴的方式出发来寻找适当的方式及途径。综而言之,如果上述的借鉴的历史事实被认可的话,那么借鉴外国法律制度并不一定会出现许多上述反对意见的情况,这种借鉴,正是一种追求民族进步的举措,它更多地与合理性与目的性相关,与本地化和科学化相关。如以上所述,随着借鉴国的政治与经济的发展需要做出法制的改革时,就需要对移植的法律作进一步的探索,这是每个国家的任务,因而不能因此而否定借鉴的功绩与比较法研究的必要性;

第三种反对观点部分受到萨维尼(FriedrichKarlvonSavigny,1770-1831)影响。Zweigert和Koetz在《比较私法概论》中讲到:“相反,萨维尼创立的历史法学派从根本上对比较法起阻碍作用。这本身不容易理解,因为所有的法是民族精神的产物的,学说本可以通过比较法提供证据证明(或提供反驳证明)。但是萨维尼及其学派拒绝研究罗马法与日耳曼法以外的任何法律。”27萨维尼本人也认为:”最重要的和需保留的是属于我们法律的历史,也即日耳曼法、罗马法和宗教法“28。由此看来,是因为萨维尼不希望在那时有其它法律的介入,并可推测他内心认为其它法律无优越性。从比较法的角度29去观察,世界上所有法学家所面临的问题是没有国境线的,是相似的。假设暂时不论述法典注释学派(“Écoleexégétique”)的观点和萨维尼学派在当时对其他法域的低估,那么在涉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与正当性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实际的法律问题却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些方法又有不同的价值基础,这些建立在不同价值基础以及不同的立法技术上的方法,均储存在世界各国的“法律答案库”中。在研究本国法的同时再观察并分析外国法,则能获得较为全面而适当的法律答案,尤其是能对本国法所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保持一种批判的距离。这种距离感往往能扩大解决问题的精神视野与相信本国法的相对性。随着国际商事贸易活动的发展,各国国内法越发展,法律冲突就越严重,发展国际贸易的障碍也就日益严重。由于各国法学仅重视一国法典的评注与重视一国判决,法学的科学视野变小了。在涉及新的立法的准备阶段(往往包括各国比较立法30、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意义和它的现象形态、功能与正义成分方面不能将视线局限在一国境内。我不仅特别喜欢德国著名诗人Novalis的浪漫而略有悲观色调的诗句,而且也特别赞同他的一句名言:“所有的认知大概均源于比较”(AufVergleichenlaesstsichwohlallesErkennen,Wissenzurueckfuehren)31。如果一种法学对其他国家的教训与经验置之不理,那么它是有意或无意地放弃一个认知工具。从现代商法看,商法的其一个显著特点仍然是它的国际性与比较性。联合国和大量国际专门组织的活动日益加强。许多大的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帝国遍及世界各地,与它相适应,在法学领域中则恢复了国际商法这个普遍性和国际性的概念。人们把它称为新的商人法(NewLexMecatoria,Lawmerchant),使它摆脱各国国内法的民族主义色彩,使它成为建立在新的商人习惯法基础上的一种具有普遍性和国际性的商业自治法。正如英国法学家、社会活动家C.M施米托夫所说:“我们正在开始重新发现商法的国际性。国际法—国内法—国际法这个发展圈子已经自行完成。各国商法的总趋势是摆脱国内法的限制,朝着普遍性和国际性概念的国际贸易法的方向发展。”当然,这些新的商人法往往以执行措施为限,涉及国内的执行措施,将会由国内法来决定。欧洲学者比较赞同以执行措施为限的国际商人法32,而美国有些学者赞同“跨国法”,这种跨国法所引用的“普遍原则”及寻找一种介于国内法与国际公法的东西,不能令人信服,但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因而将法学局限在民族的圈子里,显然在现代法学理念上已经不被采纳。马克•安塞尔(MarcAncel)说过:“在一国法律中固步自封,就像劝诱生物学家把研究仅仅局限于一个种类的生物上一样“33。

到目前为止,比较法已经完全不封闭在一国境内,它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普遍法学(Universal-jurisprudenz)34,这就是比较法在跨国性角度上观察的一波三折所显示的趋势。

在对比较法的学科与学术史的本质及其比较法的含义的界定之后,我们触及了比较法的概念,在对比较法的历史发展及其争议的辨析之后,使我们理解了活生生的比较法的含义,以至于比较法的效用也呼之欲出。

记得德国著名诗人法学家(Juristendichter)歌德(Geothe,1749-1832)曾说过:“不知别国语言者,对自己的语言便一无所知。”后来,在日本继受德国法时,日本的许多著名教授甚至借题发挥,将其推论为:“不懂德国法就不懂日本法。”并在每个日本法学院设德国法课。但是这些法学家的观点让不少与德国法不相关的法学家难以接受,更与外国法在继受过程中的本土化的观点、观点及民族文化独立观点相冲突。实际上,这些教授之所以过分强调外国法是与比较法的观点有极大的联系,原因可能在于:在研究本国法的同时再观察并分析外国法,则能获得较为全面而适当的法律答案,尤其是能对本国法所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保持一种批判的距离。这种距离感往往能扩大解决问题的精神视野与相信本国法的相对性,通过对外国法的学习与对比较法的研究学习,能更深地、更好地理解本国的法律,加深对本国法律的认识。这些过分强调外国法的教授的意愿大概仅此而已,并无意让外国法无保留地代替本国法。茨威格(ZWEIGERT)与克茨(KÖTZ)也认为作为法学的一种科学方法,比较法的作用包括了对开阔法律工作者的视野,以求优化本身法律秩序等35。这就是比较法的作用之一:保持一种批判的距离,以扩大解决问题的精神视野,相信本国法的相对性。

比较法很早之前已用于起草法律或修法的目的。可通过功能比较的方法参考相同或不同法系的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及法律实施后的实证研究报告,可以为立法者提供起草法律或修改法律所需要的宝贵经验与教训。同样,外国的判例、学说等同样会提高法官与律师及法律顾问在司法实践中的判断能力和论证能力。在法学领域比较法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实验。比较法的作用之二就是:对比较法的研究能使立法者、法官与律师和法律顾问的解决问题的视野更宽广、法律适用能力更为现代化与科学化。

比较法对某些区域法律的统一36和签订国际条约有益。在协调各国法律的层面,尤其是国际条约方面。比如制定统一的国际经济和商事条约等方面,为了起草这方面的法律,必须对缔约各国有关法律进行比较研究,知道它们的异同及如何协调这种异同,在其中还必须不断地消除互相间的一些法律概念的差异(比如,大陆法系的物权法与英美法系的财产法的概念的差异)与误解,以便找到共同可以接受的用语。对一些国际条约发生疑问时,或者这些条约因为已成为缔约国的法律制度的一部分37而无法回避其中的疑问时,那么我们就可以求助于比较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疑问38。比较法学将为此作出重要贡献。但是必须注意,将比较法看成为一部统一的世界法,这仅是一种无意的幼稚的想法和有意的政治式的借口,因为法的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带有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宗教等因素的、不断变化的东西,要消除它的动态的与历史的差异是做不到的。假设能做到,那么那天的比较法不是人们希望的活生生的比较法了。比较法的作用之三就是:比较法将促进国际法律的协调,但不是统一各国的法律,制定世界法。

从比较法的含义,以及从含义中所带来的效用本应该具体地加以阐述,也即用什么样的比较方法去研究各法系的相似与不相似的特征,以及如何从各种法律秩序中找到可比较的的各种法律制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研究,以完善各自的法律制度。这儿已经涉及比较的方法及其应用。就比较的方法而言,比较现代和通用的方法是功能比较法,当然这种比较的方法在是有限制的39。我完全可以用这个方法去研究各类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法律手段。比如,同一个损害赔偿的条款,仅仅从赔偿数目的不同难以看到它们的特点,但是如从功能比较的角度去观察就可以发现:损害赔偿数目多的那个条款可能是体现了惩罚功能,即让损害人赔偿比损害结果更多的金钱,以此防止这种行为的再发生,而另一个条款仅是平衡功能,是为了补偿被损害人。这样两个条款所体现的法理以及法理所体现的法律政策和政治及经济的发展背景均会不同。实际上在很多领域具有比较的价值,比如,大陆法系民法典所遇到的挑战、英美法系判例法的优劣、“商业判断原则”与董事责任之比较研究、独立董事(independentdirector)制度的比较研究、德国公司结构的双轨式美国的单轨制及日本的任意制比较研究、德国与欧盟的企业宪法(Betriebsverfassungsgesetz)比较研究、折中授权资本制与“资本信息公开制”40的比较研究、独立董事组成的诉讼委员会与股东代表诉讼的互补比较、美国的揭开公司的面纱(PiercingtheCorporateVeil)的判例与和德国的“直索”(Durchgriff)理论及判例的比较、企业劳动解雇法的案例比较研究41、德国的有限公司制与美国封闭型的股份有限公司比较、德国的团体诉讼与美国的集体诉讼(classaction)制度比较、民法法系各国自由心证制的比较研究、职权制与对抗制的优劣与创新、一人有限公司的比较研究42、投资法律制度的比较43、各国法律教学制度与方法比较等等。在具体比较时,可以法规与法规比较,也可以法规与判例比较,也可以将学理上的原则与法规或判例比较,也可以将各国的法律概论编成一套丛书给学者与律师和法官参考44。当你仅从功能的角度去观察,并将研究的结论取出时,然后再考虑在解决问题时用法规的形式较为合适,还是用判例的形式较为合适,抑或让它作为一个有学理支持的习惯法或法学原则较为合适。由于用什么样的比较方法去研究什么样的具体问题,抑或就一具体问题深入比较研究,是比较法的含义一文的续篇,因而不再在此展开,诚望同仁同心协力,对此加以研究,笔者自问尚属孤陋寡闻、行文与研究也常常简单而肤浅,因而饵误偏颇一定难免,实愿多多聆听读者与专家的指正与良言,以求更深入地研究相关问题。

此文原发表在JournalofMacauStudies,Vol.33,4/2006

注释:

1此文是2005年12月参加“香港大学法学院与北京大学法学院第7届年会”上的发言。实际上,2000年我重新访问德国时,一直想收集一些比较法的资料,此文的写作事实上是借助于德国图书馆馆员的帮助而找到了一些原始数据,在寻找原始数据时,也参照了范愉教授翻译的大木雅夫的《比较法》一书的注解出处(法律出版社,1999年)。当然,尽管找到了原文,但是本文中引用范愉教授翻译的大木雅夫所著的《比较法》一书的注解,也属于间接转引,在此特别说明。在研究时,虽然参阅的是茨威格/克茨的《比较法总论》的德文新版本(德国1996年版),但是潘汉典、米健、高鸿钧、贺卫方教授翻译的旧版的《比较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的译文对我研究学习帮助很大,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2任教于澳门大学法学院。

3《赫梯法典》中就有通过比较而制定的对商品价格管理的规定。希腊时期,罗得法(LexRhodia)规定的船长在航海中为挽救船舶和货物免受危险而造成的损失的,应由所有货主和船主按比例分担,也是通过比较得出的共同海损规则。在罗马法的时期,通过比较得出较合适的规则的例子就更多了。除市民法外,又有调整罗马公民与非罗马公民之间以及非罗马公民相互之间的贸易和其它关系的万民法。

4Vgl:KonradZweigert/HeinKoetz,EinfuehrungindieRechtsvergleichung,3.Aufl.,J.C.B.Mohr(PaulSiebeck)Tuebingen1996,§4I,S.47.

5Vgl:KonradZweigert/HeinKoetz,EinfuehrungindieRechtsvergleichung,3.Aufl.,J.C.B.Mohr(PaulSiebeck)Tuebingen1996,§4I,S.47.

6Vgl:KonradZweigert/HeinKoetz,EinfuehrungindieRechtsvergleichung,3.Aufl.,J.C.B.Mohr(PaulSiebeck)Tuebingen1996,§4I,S.48.

7这两部著作是《英国法赞美论》(DelaudibuslegumeAngliae)、《英国统治论》(TheGovernanceofEngland),参阅:KonradZweigert/HeinKoetz,EinfuehrungindieRechtsvergleichung,3.Aufl.,J.C.B.Mohr(PaulSiebeck)Tuebingen1996,§4I,S.48.

8有意思的是普通法系的培根(Bacon)与另一个大法学家海尔爵士(SirMatthewHale,1609-1676)曾在《普通法历史》(HistoryofCommonLaw)和《有关法律修正与改变的考察》(ConsiderationsTouchingtheAmendmentorAlterationofLaws)中创导普通法法典化,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方案。而其中深具功利主义思想的边沁(JeremyBentham,1748-1832)是最早在英国提出法典化的法学家,甚至连”condification”这字也是他造出来的。参阅:[日]大木雅夫着,范愉译《比较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240下。

9Vgl.:HansHattenhauer,DiegeschichtlichenGrundlagendesdeutschenRechts,1983,S.1;

10JohnH.Wigmore,APanoramaoftheWorld’sLegalSystems,III,1928,p.1115.

11参见沈宗灵着:《比较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3页。

12RenéDavid,Traitéélémentairededroitcivilcomparé,1950,p.8.

13这方面耶林(RudolfvonJhring)和康斯但丁内斯库(Constantinesco)分别在《罗马法精神》(1950),S.30ff.和《比较法论》第三卷第87页(Traitédedroitcomparé,supranote3,P.87)论述了宏观比较的必要性。

14沈宗灵着:《比较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3页。

15茨威格(KonradZweigert)/克茨(HeinKötz):《比较法总论》(EinführungindieRechtsvergleichung),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3页。

16Cf.constantinesco,Traité(supranote3),p.124etseq.

17茨威格(KonradZweigert)/克茨(HeinKötz),aaO(Anmerkung.Nr.14),Seite5f.大木雅夫著,范愉译《比较法》,法律出版社1999,第67页。

18耶林(Jhering):《罗马法精神在其不同发展阶段》第一部分,第15页,1852年。

19即使在美國和加拿大也有不同的法域,比如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和加拿大的魁北克省都屬於民法法系與英美法系混和的法域。

20Vgl.Rheinstein,Max,EinfuehrungindieRechtsvergleichung(《比较法导论》),2.Aufl.Muenchen1987,P.127.

21Vgl.A.B.Schwarz,Lare’ceptionetl’assimilationdesdroitse’trangers,Recueild’e’tudesenl’honneurd’EdouardLambert,Zuerich1938,Bd.II,P.581-592。

22Vgl.MaxRheinstein,MaxRheinstein,EinfuehrungindieRechtsvergleichung(《比较法导论》),2.Aufl.Muenchen1987,P.125。

23Vgl.E.Hirsch,DieRezeptionfremdenRechtsalssozialerProzess(“社会过程中的外国法的借鉴”),FestschriftfuerFreidrichBuelow,1960,P.121-137。

24Vgl.HaraldBaum,HerausforderungJapan–BlickaufeineaussereuropaeischeRechtsordnung(“日本的挑战–欧洲外之法系一瞥”),Max-Planck-Gesellschaft-Spiegel3/1995,S.20);SuPhong-Jie,DieKlauselderveraendertenUmstaendeimchinesischenRecht–ZurRezeptiondeutschenPrivatrechtsinChina(《中国法中的情事变迁原则-在中国借鉴德国私法》),Diss.,Muenchen1981,S.1ff.);HeinrichScholler(Hrsg.),DieEinwirkungderRezeptionwestlichenRechtsaufdiesozialenVerhaeltnisseinderfernoestlichenRechtskultur(《西方法律的借鉴对远东法律文化中的社会关系的影响》),1.Aufl.,Baden-Baden1993).

25参阅范剑虹/田青,JianhongFan/QingTian,ChinesischesStraf-undStrafverfahrensrecht,Kapitel4(《中国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中第四章台湾刑法),TectumVerlag,Marburg1997,S.96).

26参阅拙文:Vgl.JianhongFan,DieRezeptionderdeutschenStrafrechtslehreundStrafvorschrift(“借鉴德国刑法学与刑法规范"),in:InternationalAsienforum,Vol.28(1997),No.4,P.364-366。

27KonradZweigert/HeinKoetz,EinfuehrungindieRechtsvergleichung,3.Aufl.,J.C.B.Mohr(PaulSiebeck)Tuebingen1996,§4I,S.49.

28FriedrichKarlvonSavigny,StimmenfuerundwiderneueGesetzbuecher,SavZ3[1816],S.5f.

29Vgl.MaxRheinstein,EinfuehrungindieRechtsvergeichung(《比较法导论》),2.Aufl.,Muenchen1987,S.10ff.;UweBlaurock,AufgabeundZielederRechtsvergleichung(《比较法的目的与任务》),JahrbuchderDeutsch-ChinesischenInstitutefuerWirtschaftsrechtderUniversitaetGoettingenundNanjing,Bd2,1991,S1;倘若对私法法律的比较作进一步研究,请参阅私法比较法经典权威文献:Zweigert,Konrad/Koetz,Hein,EinfuehrungindieRechtsvergleichungaufdemGebietdesPrivatrechts,Bd.I,II,Tuebingen1984。

30比较立法的实践目的就是:“研究各国法律以及探求改进部门立法的实际方法”,这是1869年在法国创立的“立法比较学会”(SociétédeLégislationComparée)上提出的。

31SchriftenIII(Hrsg.Minor,Jena1907)45,Fragment229.

32UweBlaurock,QuellendesinternationalenHandelsrechts,in:JahrbuchdesDeutschen-ChinesischenInsitutsfuerWirtschaftsrecht,Bd.2,1991,S.91.

33Cf.Ancel,supranote33,p.9.

34Vgl.:MaxRheinstein,EinfuehrungindieRechtsvergeichung,2.Aufl.,Muenchen1987,S.6.ff.

35参见茨威格(KonradZweigert)/克茨(HeinKötz):《比较法总论》(EinführungindieRechtsvergleichung),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1页及第40页。参见沈宗灵着:《比较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50页至第59页。

36比如已签署的CEPA,请参阅:范剑虹主编/简月清、田青副主编,《内地与澳门CEPA条款评述》,澳门2005年版。

37比如澳门已加入了许多国际公约,许多国际条约也通过澳门的政府公报合法公布,而且澳门民法典第1条第3款还规定:适用于澳门的国际协议优于普通法律。这里有两个含义:一、它确认了澳门参加的国际条约已成为澳门法的一部分,二、明示了澳门参加的国际条约优于普通法律地位(当然适用时各国的转换是不一样的,不一定会直接适用)。参阅:范剑虹/金彭年,主编/著,《澳门国际商法》的序言与附录中的澳门参加的国际公约统计,《澳门国际商法》(上下卷),澳门丛书系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38Sturm,NeueJuristischeZeitschrift1975,Nr.231undNr.235.

39Vgl:KonradZweigert/HeinKoetz,EinfuehrungindieRechtsvergleichung,3.Aufl.,J.C.B.Mohr(PaulSiebeck)Tuebingen1996,§3,S.31-47.

40笔者之所以将其称谓“资本信息公开制”是指:废除法定最低注册资本,并通过资讯披露的方式来公布注册资本的实际情况。

41参阅笔者拙著:JianhongFan,TheLegalBasisofEmployerDismissalandControlStructure(SeriesofmonographsofEuropeanUniversityStudies,PeterLangVerlag,ISSN0531-7312,ISBN3-631-30176-6,Frankfurt/M.Germany1997(germanversion)

42参阅笔者拙着中的相关论文:范剑虹,《澳门与欧盟相关国家法治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比较法论文范文第2篇

一、比较法

“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提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区别事物的本质特征开始的。而要区别就要有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事物之间在现象上和本质上都存在着同一性和差异性。现象上的同一和差异一般来说是容易识别的,而本质上的同一和差异就不那么容易识别。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思维和物理规律具有可比性,运用比较法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尤其在复习课上运用,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开拓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既要求学生找出差异性极大的物理现象或物理概念之间本质上的共同点,又要求学生找出表面上极为相似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概念之间本质上的差异,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是用“比较”引入新概念。有些物理概念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讲解一些概念之后,另一些概念可用比较法引入,使教学难度降低,并能把规律提示出来。例如:“动量”和“动能”这两个概念,它们都是用来描述机械运动的物理量,都是与物体质量和物体运动速度有关的物理量。这些是它们的共同点。然而,在本质上它们又有着质的差异,动量是以机械运动形式来量度机械运动的,动能是以机械运动转换为一定量的其它能量的能力来量度机械运动的。下面我们从物理学的角度来比较它们的差异。

1.动能:Ek=mv2标量;

动量:P=MV矢量;

2.动能是机械能的一种形式;

动量是机械运动量的量度;

3.动能遵从动能定理:W=EK,力的空间积累效应;

动量遵从动量定理:I=P,力的时间积累效应;

4.动能守恒不一定动量守恒,比如:在光滑水平面上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

动量守恒不一定动能守恒,比如:非弹性碰撞的系统。

再例如势能,中学阶段学习了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子势能和电势能。由于重力和弹力做功现象较常见,因此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讲解比较容易,但分子势能和电势能较抽象,教学中可以在讲了重力势能以后,运用比较的方法将电势能引入;讲解了弹性势能后,将分子势能引入。这样讲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一对应的比较使学生能较快的在原有重力势能概念的基础上把电势能的概念建立起来,并进一步指出这些共同之处还反映了存在于保守力场中所有势能的共同性质,即势能的共同特点。同时在比较相同之处还指出它们的不同,由于电荷有正负之分,所以电荷受力的方向可以与电场相同,也可以相反。即电荷沿电场方向运动时,电势能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而质点受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因此,重力势力总是沿重力方向减小。

其次,用“比较”可以深化概念。在上新课时,知识往往比较分散,复习课上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比较,把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串联起来,以深化概念。例如在讲解了“动量,冲量”和“功和能”后,可向学生提问:第二章中讲述了两组物理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前一组都是描写物体“运动量”的大小,与质量及速度有关,是状态量。后一组冲量是描写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的过程量,功是描写力对位移积累效应的过程量。

再次,用“比较”区分概念。有些相反性质的物理概念也可用比较法讲解,着重区分两个概念的相异之处,抓住事物个性加以区别,从而分清概念。在电磁学中应用左,右手定则往往会引起混淆。教师在评讲时要比较异同。着重突出应用条件上的差异,以免弄错。左右手定理有许多类同之处,在应用时分别伸开左右手掌,并拢四指,拇指与四指垂直;表示的物理也类同:磁感线穿过手心,四指指向表示电流方向,拇指表示受力运动的方向。用左手还是用右手判定,关键不在于求哪个量的方向,而在于条件。即导线中电流与导线运动方向的因果关系,若是由于导线中有了电流在磁场中受力运动,那么不论是求磁场方向,电流方向还是导线受力运动方向,都应用左手定则。若是由于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电流,则不论求磁场方向,电流方向还是导线运动方向,都应用右手定则。差异就在于因果关系。抓住关键就能正确运用。

另外,将物理概念与生活知识相比较。有些物理概念看似深奥难懂,若将其与一些生活常识相比较,则能起到化难为易的较果。如在讲解电场强度定义时,检验电荷放入电场中,与某一点受力来说是定律,并可定义为电场强度,它是电场的属性,与是否放入电荷及电荷的电量大小无关,对这一点,学生不容易理解。这里不妨举一例:把这一定义与铅笔单价相比。购买铅笔的单价不变,而且单价与购买的支数无关,与是否购买也无关,这是铅笔本身价值的反映。这是常识所能理解的。将电荷电量与支数相比,受力与付款相比。电量越大受力越大,但二者之比不变,它是电场属性。放入电荷只是让其表现出来而已。

总之,通过这样的比较和思索,学生豁然开朗,较快的接受了新概念。可见运用“比较法教学”对解决教学难点是很有益处的。

比较法教学对于学生的概念学习有所帮助,比较实验可以加强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概念,理解规律,突破难点,因此对比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好对比实验是物理学者值得研究的问题。

首先,运用对比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从启发性对比实验开始引入新课,不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向学生显示新课题的目的性。例如,

在讲解“短路”概念时,可利用图一所示的对比实验。先断开K2,闭合K1,使学生看到L正常发光,电流表发生偏转。然后再闭合K2,比较两次实验的结果。自然引出“短路”的概念。这样,即使没有进行公式的推导,学生也不会感到抽象,为学生准确的掌握“短路”概念打下基础。

其次,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放大感知的微观变化,提高实验的可见度。有些物理现象观察起来不明显,尤其是在演示实验时,很难使全体学生都看到实验现象,这时运用对比实验对微量变化进行“放大”,往往可以大大提高实验的可见度,也能大大提高实验的可信度。例如,为了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可在一只塑料杯子里盛满水,用纸片把杯口盖严,用右手手指按住小圆孔,在杯口向上时的塑料杯里盛满水,用纸片把杯口盖严,左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使杯口向下,放开左手后,纸片不会掉下来,杯子里的水也不会流出来(如图二)。这时,学生可能认为“纸片是被粘住了”,然后老师掉按住小圆孔的右手指,结果纸片掉下来了,水也流出来了。这样通过手指按住小圆孔和不按住小圆孔两次实验的对比,使学生观察到两次实验中纸片都与水接触,所不同的是后一次实验是杯底与大气相通。从而解除了“纸片是被粘住了”的误解。提高了“大气压存在”这个结论的可信度。再如,演示双金属片的实验时,在对双金属片的一面加热以后,要把双金属片翻转过来,再对另一面加热。若只对其中一面加热,如果金属片向下弯曲,学生可能认为这是下面的金属片受热多,膨胀大引起的,若正反两面各烧一次,结果都向铁片的一面弯曲,这样通过两次实验的对比,有力的说明了双金属片的弯曲是由于铜片膨胀较大。

另外,运用“同时比较”的实验,可以提高课堂效益。例如,在研究单摆振动的周期时,教材介绍了三“差时比较”的对比实验。这些实验虽然使学生反复练习了振动周期的测定,但每次测出至少要3到4分钟,共需20多分钟。这样,单摆这节就不可能用一个课时完成。若运用下列三对“同时比较”的对比实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取两个摆长相同、摆球相同的单摆,同时在不同的偏角下(偏角小于5º)摆动,可看到两个单摆是同步进行的。如图三(a)。

2、取两个摆长相同、质量不等的单摆,同时在相同的偏角下(偏角小于5º)摆动,可看到两单摆是同步进行的,如图三(b)。

3、取两个摆长不同的单摆。同时开始摆动,可以看到摆长短的单摆摆动快而且周期小。如图三(c)。

通过改进无需做6次实验,只需做3次就可以了。且每次实验无需测出单摆的周期,这样不需10分钟就可以得出结论。因此用“同时比较”实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且现象直观,可比性强。

最后,可以通过比较来验证理论推理,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促进知识的正迁移。例如:把两只标有220V、40W和220V、100W字样的白炽电灯分别进行并联或串联后,接入220V的电路中,判断这两种情况哪个灯泡较亮?根据平时的经验都是100W的灯泡较亮一些,即使老师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串联时40W较亮,并联时100W的较亮。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对分析感到不可靠,但如果我们通过可控实验来进行对比,学生就会信服了。

同样,利用比较也可以防止知识的负迁移。例如:高一学生在学习力的分解时,由于受到初中物理“动滑轮的拉力是重物和滑轮总重的一半”的影响,他们会认为:“向上的两个拉力之和一定等于向下的总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利用如图四所示的对比实验,第一次将线沿竖直方向挂(如图甲),此时两弹簧秤所示的拉力之和等于总重,第二次拉开一定角度(如图乙),此时两弹簧秤所示的拉力之和远大于总重。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懂得了结论的适用条件,有效的防止了知识的负迁移。

比较法论文范文第3篇

(一)热身准备。

热身不是体育课的专利,在声乐教学中热身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放松,从而使得发声轻松且不费力。课堂上,可以让一个学生做热身练习,如摘芒果、鞠躬、模拟转呼啦圈、摸天空等,另一个学生什么都不做,然后让学生各自描述热身后的身体放松度如何并讨论。这样学生对热身准备的重要性就会有更直观的认识与理解。特别是广东的术科高考大多在冬天进行,天气寒冷容易导致四肢冰冷、肌肉僵硬,因此热身是声乐高考中必不可少的准备。

(二)歌唱站姿。

正确的歌唱站姿与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学习声乐,要掌握好的歌唱站势,倘若姿势不正确,就会影响歌唱的整体表现。如何掌握正确的站姿是学习声乐的重要课题之一。人体的歌唱器官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掌握正确的站姿,歌唱的各个器官才能相互配合,协调运作,从而获得正确的歌唱发声。正确的站姿是站直,脚与肩同宽,脚有落地生根的感觉;手臂放松垂下如大象鼻子一样;后背保持挺直,头顶找天花板。错误的站姿是双脚分太开或者并得太拢,后背弯曲,各部位绷紧僵硬。教师在示范歌唱站姿时应将正确姿势与错误姿势都进行展示,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正确站姿的理解。在广东音乐高考联考中,由于声乐考试拉帘看不到考官,因此可以让学生养成调整好站姿再开始演唱的习惯。

(三)呼吸练习。

呼吸在歌唱中是一个平常的动作,而歌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不一样,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没有气息的冲击声带是不会发声的。一个高质量的、年轻的、漂亮的声音,正确的呼吸运用很关键。在声乐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气吸到横隔膜处,而不是“气沉丹田”。让学生把一只手放在胸口上,另一只放在离胃最近的地方,比较自然深呼吸时是哪只手动,通过自身的对比,学生能发现自然深呼吸时主要是胃上面的手动,胸只有吸气气流通过时才有的轻微起伏。如果学生未能正确感受到,教师可以做正确和错误的示范。正确与错误的比较法既能在示范时对正确和错误的发声方法进行展示,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等进行比较,从而加强学生对声乐基础技能的掌握。

二、教具比较法

在声乐教学发声阶段中,则开始强调打开口咽腔发声,要求口开、鼻孔开、眼睛开(睁)、喉咙自然打开,形成从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的一条共鸣通道,通俗来说就是以惊愕状吸一口气。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形象地认识、理解、掌握这项技能,可以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玩具来当教具,使声乐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一)大嘴手偶教具的运用。

1.口咽腔横竖打开的不同。将手偶的嘴以两种方式比较口咽腔的打开,一种是竖开,另一种是横开。手偶能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口咽腔的打开。通常美声是用竖开,想着“噢”,软口盖自然提起,口咽腔自然打开而稳定;民族唱法用横开,想着“衣”,软口盖横向打开。对于不同嗓音条件的学生教授不同的唱法,因材施教。

2.韵母位置的对比。在歌唱中文作品的时候因韵母的着力点不同,分成了四呼: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合口呼,这里主要介绍前面两种。唱w哇、t他、l拉、m妈,这些母音属于开口呼,着力点在喉咙,将手偶的嘴打开,指着最里面,引导学生唱母音时要着力于喉;而唱ti踢、li里、mi米、ni你、di地,这些i母音属于齐齿呼,着力点在牙齿,指着手偶的牙齿,引导学生唱i母音时的要着力于牙齿。也就是母音在口腔后面发声,i母音在口腔前面发声,这样生动的对比,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

(二)彩虹弹簧教具的运用。

彩虹弹簧在声乐教学中主要用于歌唱位置的上、下、前、后的直观对比。

1.上与下的对比。“上”即是低音上唱,指的是唱较低音区的时候,仍然要保持发声向上的高位置。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双手竖拿弹簧,上面单手向上拉起弹簧,引导学生在低音区向上唱。而“下”即是高音下唱,学生通常唱高音的时候容易喉头上提,声带容易发紧,影响发声,因此高音要往下唱,使喉头自然下沉。同样双手竖拿弹簧,下面单手放开弹簧,使其向下松开,这时引导学生在高音区往下唱。还可以让学生拿着弹簧唱,直观理解、掌握低音上唱、高音下唱的技巧,这在实际教学中效果立竿见影。

2.前与后的对比。“前”即是面罩部位,即为鼻咽腔和头腔的共鸣,也是声乐演唱中追求集中、明亮、靠前的共鸣位置。为了让学生理解这抽象的共鸣,教师双手横拿弹簧,单手向前拉弹簧,引导学生歌唱时向前唱。“后”即是喉腔共鸣,也有专家形容为“吸着唱”,特别在演唱意大利文作品时,后者是必要的发声途径。教师双手横拿弹簧,单手向后像射箭姿势拉开弹簧,引导学生歌唱时向后唱,这时的歌唱通道会非常畅通,喉腔共鸣会放大。

三、声乐演唱感觉比较法

(一)腔体控制感觉比较。

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腔体控制感觉的掌握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不同难度、不同强度的发声练习,让学生体会腔体肌肉控制的感觉。比如说“软起声”和“硬起声”的不同。“软起声”往往会让学生走入过度“松弛”的误区,实际上“软起声”时得引导学生使劲用力小声唱,在保持腔体紧张度的打开下,缓吸气发声,让声音缓缓唱出,如同水龙头保持开得比较小的感觉。“硬起”就是引导学生发声前保持不吸不吐一刹那停顿的感觉,起音要积极敏捷,有爆发力但不能太过度。

(二)声音听觉的比较。

声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训练学生拥有敏锐、聪慧的听觉是相当重要的。

1.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演唱的作品录下来,与歌唱家的录音版本进行对比,让学生加深对声乐作品声音的理解,反馈回内心形成听觉需要,从而帮助树立正确的声乐概念。

2.对于同样一首声乐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可播放不同演唱形式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美声与民族唱法的区别,歌唱家之间的区别,从而进一步认识、理解声乐方法的不同。总之,在高考声乐教学中应用比较教学法,能使学生明确声乐学习的目的,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对声乐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有利于他们掌握科学发声方法。

比较法论文范文第4篇

一、篇目、选材、立意、主题上的比较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自修生活》、《最后一课》、《卖油翁》、《我爱读书》、五篇课文时,可运用比较法,先指导学生找出他们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从选材上看,五篇文章都与学习生活有关,但每一篇文章的立意、构思完全不同,表达的中心也各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百草园之乐与三味书屋的生活对比,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我的自修生活》说明对待学问必须具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最后一课》来表现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和强烈的爱国热情,从而达到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我爱读书》通过“我”爱书胜过生命的描写,抒发“我”爱书的心志;《卖油翁》主要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通过比较使学生辨析了内容题材,还可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即对生活应多观察、多揣摩就会有东西可写,“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二、同体裁的文章,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的比较

《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难老泉》、《海燕》、《我的空中楼阁》,都是写景状物的散文,教学时可运用比较法,通过朗读讨论,比较分析了共同之处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电脑上网查阅更多的山水之作,满腔热情地引领学生,跟随作者去登山临水,去体会作者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所倾注的情感,所蕴含的深意,而当学生去欣赏山水风光时,循循善诱启发学生从最平常的一沟一壑,一树一石,去领略大自然的造化神工,感受人类的伟大创造,引领学生领会同是写景状物的散文,为何写的各具特色?而不同的作者的写作风格有何各自特点?“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一题目的作文,可以写的各各不同,而通过比较教学,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和评价不同的文学风格。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学生的鉴赏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上升。

三、分析人物,概括形象用比较

张志和的《渔歌子》与柳宗元的《江雪》是两首极为相似的小诗。诗中两个“渔夫”对现实都极为不满。前者以“斜风细雨不须归”逃避现实,向大自然寻求精神寄托,悠闲而自得。而后者“独钓寒江雪”则以无言的愤怒冷峻的蔑视社会现实,孤高倔强。又如《结婚现场会》与《春蚕》中的老牛筋和老通宝,教学中通过对两人的性格、时代、事件、环境、情节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他们同是老年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老牛筋有觉悟,有见识,朴实正直,敢说敢做,倔强执拗,气粗嘴硬;老通宝是旧中国农民的代表,他迷信、愚昧落后、行事主观、独断、固执倔强、勤劳俭朴却不大肯接受他人的意见,他虽然也具有中国农民勤劳善良的本性,但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的顽强奋斗终将失败。另外,孔乙己与范进、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等人物形象的分析不使用比较法也是万万不行的。

四、换词、删词、变序等的比较,充分赏析语言,品味词藻

《散步》一文的开头说,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熬”表示艰难地度过,换成“度”“走”等词就没有艰难的意思了,这样的换词比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同义词在程度、范围、语气、感彩、语体色彩等方面是存在这样那样的细微差别的。《中国石拱桥》中有这样一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这句话如果删去“当时”一词,整个句意就变为这座桥的石拱,现在还是世界上最长的,这显然不符合事实,学生会在这样的比较中体会到语言运用的严密性、准确性。而语序的训练也同样如此。古往今来就有巧用语序的故事。历史上太平军痛歼曾国藩的湘军,湘军危在旦夕,曾国藩令其幕僚写战报上报朝庭,要求补充军需。其幕僚在战报上写有“臣屡战屡败”一句。曾国藩看后提笔改为“臣屡败屡战”。词序这么一变,贬义顿无,常败将军俨然成了百折不挠的英雄。可见,词序是个很有学问的问题,真的不可等闲视之。《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和欧阳修因倡导改革而被贬之后的发愤之作。在语言上细细体味两者同中有异,各臻其妙。粗看两文均骈散结合,细辨《岳》文语言造词精辟、句丽辞畅、有张有弛、抑扬顿挫、参差溢美;《醉》文常用长句,“也”字句多,音韵和谐、明快悦耳、语感节奏起伏跌宕,错落有致。两文如菊如兰个显其妍。这样的美文通过比较教学更能使学生欣赏到文章蕴涵的精华,体会到作者那不可言传的内心世界,不得不感叹“文如其人”。

比较法论文范文第5篇

培养语感首先要抓咬文嚼字,以领悟所隐含的意义。可以将有丰富内涵的词语改换成另一词语,让学生在比较中去品味。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有一句“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启发学生:“奔”“灌”分别改换成“走”“喝”好吗?让学生明确,“奔”“灌”除了分别有“走”“喝”的意思,还能突出缺水之苦,喝水之急。通过人物的缺水之苦和喝水之急的敏捷动作,映衬出天气酷热难耐。改了之后,远不如原文感染力强。词语对换,如《听潮》中有“大海上一片静寂……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和“……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将“吻”和“掀”对调行吗?学生明确,对调后不符合语言情境,不能对换。以此引导学生锤炼词语培养语感。

2改换句子。

有意改换句子,并与原文进行比较。议论文中的改换,可让学生体会议论文语言的逻辑性;说明文中的改换,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叙述、抒情性文字的改换,可让学生体会其语言的生动性,等等。如有一首写“蜜蜂”的诗:“纤腰一扭/甜歌一路/吻过笑靥万千/带回温馨两篓。”改成“到处飞翔/嗡嗡作响/采花千万朵/年产蜂蜜一两。”启发学生对两者句子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确,虽然前者写虚后者写实,但这样一改意境全无,语言的感染力度差多了,不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又如1995年11月4日,武汉六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在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组织的“特级教师教学艺术演示报告会”上,讲“语感教学演示课”《荷花淀》时,将文中“女人没有说话……我回来谢你”的人物对话作了如下改写:

①……“你走,我不拦你。小华,你带去;爹,你也带去。”“那咋成呢?”“那咋不成?”“我也不是走亲戚。”“你也不替我想想,上有老,下有小,我这是何苦啊!”———这不是水生嫂,觉悟低。

②……“你走,我不拦你,咱们一块儿走。”“我们去打鬼子,你一个娘们去干什么呀?不成。”“那咋不成,你打鬼子,我可以帮你们做饭、洗衣……”“不成。我不同意,队上也不答应。”“唔,不嘛!”———这也不是水生嫂,娇里娇气的,想软化水生。

这两种经过改写的对话,显现了水生嫂性格迥然不同的两种妇女形象。再如《陋室铭》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调”前加“慢”或“轻”,并且去掉两个“之”字行吗?学生读后明确,不行,这样就破坏了语言节奏在上下文中的和谐感。“孔子云:何陋之有?”改换成“故而吾以为,陋室不陋矣。”行吗?学生明确,不行,改后句式固然较整齐,但远没有原文干脆有力,且有拖泥带水之嫌。如是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确,语言的运用要符合上下文的情境,要从文章的整体上把握。这样一比较,学生自然能更深刻地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以此引导学生推敲语句培养语感。

3改换标点。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也能为我们创设一种思维环境,通过其特有的功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例如《刘胡兰慷慨就义》中有这样的对话:“阎军又问:‘你真的愿意死?’英勇坚强的刘胡兰,从容地躺到铡刀下面,大声地说:‘死有什么可怕!要杀就由你们吧,我再活17岁,也是这个样子。’”启发学生:将其中反问句末的“!”改换成“?”好不好?学生在比较中明确,反问句比陈述句语气强烈,这里用“!”,表明语气更强烈,有力地表现出刘胡兰回答的斩钉截铁,对死亡对敌人的藐视,比用“?”更能揭示人物性格。又如《论雷峰塔的倒掉》最后一段“活该”后面的句号改换成“!”行吗?学生明确,不行,因为用句号显示出冷嘲热讽的轻蔑口吻,可以指导朗读,“!”则往往将朗读语气误导得过于强烈。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先生读书,……“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启发学生,将其中“”符号去掉好不好?学生比较后明确,这个符号不仅是拖音的描述,而且可以让读者联想到老先生读书入迷时的陶醉情境,去掉之后这种情境感全无。以此引导学生借助标点符号培养语感。

4语调换读。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已被广大语文教师所运用。我认为最好的语文作业就是朗读。朗读涉及到语调的处理,如轻重、缓急、节奏及停顿等问题。事实证明,朗读语调的处理影响到听者对内容的理解,同样也反映读者本人对内容的理解。不同的语调朗读会使语言所蕴含的内容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教师可换调朗读或让学生互相创设最佳语调,让学生在比较中充分发掘句子所隐含的意义。如《苏州园林》中有句子“倘要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通过换调朗读启发学生:这里应强调“苏州园林”还是“各地园林”?学生明确,强调“苏州园林”表明是苏州园林而不是其他某个园林给各地园林以影响;强调“各地园林”,表明苏州园林是各地的而不只是某个地方园林的标本,给各地而不只是给某个地方园林以影响;根据上下文情境,这里应强调“苏州园林”才与全文相宜。又如《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分别用陈述和感叹两种语气来读,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确,这里用感叹语气读才符合文章整体情味。再如“他叫你明天去。”同样一句话,重音分别在“他”“叫”“你”“明天”“去”上,所强调的意思不同,只有符合文章的整体情境才能读出正确的语调。以此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朗读语调培养语感。

比较法论文范文第6篇

(一)运用比较法强调地理知识之间的关联与区别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法区分不同的地理知识。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地理知识时,会感觉知识点比较混乱,如果使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学生就可以很好地区分不同的知识点。当然,单一地使用比较法进行教学会有教学上的缺陷,教师可以将比较法与其他教学法相结合,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地理知识,实现地理教学目标。

(二)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比较法的实施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法,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比较法的实施,充分了解比较法不是单纯地进行比较,而是分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一个方面是概括比较,另一个方面是综合比较,这样可以对地理知识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进行比较。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到更多知识[。例如,在教学《地球上的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水的分布进行简单的概括,让学生对干旱地区与雨水丰富地区进行比较,了解我国不同地方的水量是不同的。然后,要求学生进行综合比较,比较世界各地水资源的情况,对地球上的水资源进行了解。最后,让学生对这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讲述,进而提高地理学习效果。

(三)利用直观性的特点进行比较

教学由于比较法具备使一些知识特点突出的优势,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地理知识。教师可以利用比较法这一特点进行教学,促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真实性,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城乡人居环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的不同,了解城乡人居住的环境,有效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对知识点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比较法学习到更多的地理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四)将比较法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用比较法进行教学。高中地理知识中会出现地理景观和地区分布,这样的知识点是需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授的。如果一味地使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恰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把握每一个知识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当然,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将比较法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共同应用在地理教学中。例如,在教学《旅游资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使用比较法与举例说明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对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比较,了解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的不同。在学生进行比较后,教师再为学生举一些地区开发旅游资源的例子,让学生对旅游资源进行充分了解,这种集多种教学法为一体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避免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合理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效果不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掌握地理知识,并将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最终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二、高中地理比较法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法,教师应该注意对地理知识点比较后的分析,明确比较并不只是对知识点进行比较还应该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如果教师过于注重比较知识点,没有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将会无法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比较法教学时,教师需要对高中地理知识进行全面的整合,充分把握知识点的内容,在进行完地理知识的比较后,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做到完全掌握知识的目的。当然,在让学生进行分析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比较方法的理念,让学生明白对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时,应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与比较。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充分展现出比较法应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比较法教学时,必须对不同的地理知识采取多种教学方式,避免盲目使用比较法教学导致学生思维混乱的现象。正确地应用比较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与研究,我们了解到,比较法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有很大帮助,但在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应用比较法进行教学的方法,要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比较教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比较法论文范文第7篇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围绕着同一话题,引起大家争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意见分歧,有师生看法不一,有教师观点相左,有教师见解与语文内容或权威观点产生矛盾。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够较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下面我分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如何运用比较法在课堂上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解决学生的意见分歧。学生对同一问题看法不一致,这在语文课堂上是最为常见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常会针对一个话题据理力争,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每遇此况,我都注意认真揣摩他们意见的缘由和思想,去发现他们的“之所以然”,以便对症下药。例如分析“临事而迷”这一成语的词性及关系时,学生比较集中的看法有四种:偏正式动词短词、并列式动词短词、偏正式形容词短词、并列式形容词短词。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答案?我只是把四个答案板书黑板上,不急着公布谁是谁非,因为留着悬念倒有利于诱发学生积极展开思考。我首先让他们弄清“临事而迷”的意思,这里关键是弄清“迷”是何义。“迷”是“迷惑、糊涂”的意思,它一般不能带宾语,同时能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反映了形容词的词性特点。进而我又组织学生回顾偏正与并列两种关系的特点,加以比较区别。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比较辨析,教师未下判定,学生却已经找到了正确认识,一致认定“临事而迷”是偏正式形容词短语。得出正确答案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结束,我还要让学生知道,他们为什么对或为什么错,从而掌握在课堂上已经演绎过的有效的解题方法。学生通过对一个问题的训练,不仅弥补了有关知识的缺漏,还纠正了以往解题的错误思维方式,从而提高了分析能力。

解决师生之间的意见分歧。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到师生平等。我经常向学生宣传做学问应该不“唯书”,不“唯上”而“唯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我认为做学问除了要谦虚外,还要有破除迷信,敢于怀疑,勇于向权威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学生倘若养成勤思考、常比较、敢质疑的习惯,那么不仅能克服死读书的僵化局面,还有助于他们积极开动脑筋,主动自觉辨清问题的是非,提高自学能力。这有助于教学相长,师生双方同步提高,真正起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积极作用。另外,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让他们与教师开展学术争论,并不影响教师威信,反而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学生更亲近教师,信任教师,这无疑为“情感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剂,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师生分歧意见的比较,有利于教师捕捉学生偏见的根源,一旦发现,教师就紧追不放,授之以理,这也可以说是“欲擒故纵”吧。当然,让学生充分发表议论,对教师本身也是一种促进,必须在课前课后多花时间,使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更深刻,处理更科学。有时我故意抛出一个错误见解,以刺激学生据理力争,在课堂上形成唇枪舌剑的局面,这样更能激发他们学好语文这门功课的欲望,而且也造就了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和胆略。

解决教师之间的意见分歧。调换课任教师在教学中是常有的事。新任教师复习旧功课,难免遇上这种情况:对某知识或某问题的看法与前任教师的意见不尽统一,甚至有严重的分歧。那么学生该听哪位教师的呢?面对这种棘手的问题,我的态度很明确,教师的看法不意味着永远正确,它只代表一家之说。面对不同意见,学生自己要动脑筋,比一比,想一想,谁更有理就听谁。记得组织学生复习宋代名家范仲淹的佳作《岳阳楼记》时,翻译“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句话,我的译文是:“这就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的雄伟景象。”或者“这就是岳阳楼(所面临的)雄伟景象。”而前任教师的译文则是“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当学生无所适从时,我坦率地告诉他们,语文老师意见不统一是常有的事,做学问不应盲从,要肯动脑筋,比较两个译文应好中选优。同时,我又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融会贯通。上文“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描绘的对象显然是洞庭湖,而不是岳阳楼,那么下文中的“大观也”能说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吗?当学生通过比较获得满意答案后,还认识到学海无涯,文无定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道理。认识到要想获真知,就要善于比较选择,这样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全面、更准确、更透彻的理解,从而真正消化和掌握。

解决教师与课文之间的分歧。“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常以此告诫学生要正确对待书本,树立以书为师,以书为友,以书为敌的观念,这样才能避免死读书。我鼓励他们在虚心学习的同时,对课本里的某些不合理的内容要敢于怀疑,并大胆指出。要解放学生的思想,教师就要身先士卒,为人师表。平时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大胆地“以书为敌”,我特别注意去发现书中一些明显的谬误,并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去比较鉴别,判断出谁是谁非。课文中对成语“油然而生”作如下解释:“形容好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对于这个解释,我不敢苟同,查询了几本词典后,更增添了决心否定它的信念。于是,我告诉学生,书上对“油然而生”的解释不妥,并造句说明——假如我们在黑夜时听到怪异的声响,或者突然遭受亲朋好友的误会,那么一种恐怖的心情或痛苦的情绪就难免油然而生了。所造的句子情理上无可挑剔,那么若照课文上的说法,所谓的“恐怖”或者“痛苦”又是属于哪一种好的“思想感情”呢?这种归谬法的推理和比较立即否定了课文中的说法。仅此我觉得还不够,树立正确的观点还要进一步以理服人,我对学生说,“油然而生”原指油在加温时达到一定的温度,其液体自然而然往上涨溢,后来人们借此来形容人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或刺激,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油然”侧重表现自然而然的精神状态,而不在于限制感情的好坏。我的道理论证让学生心悦诚服了。前几年初中课本中载有元帅的回忆性叙事散文,其课文题目为《母亲的回忆》。我把这个题目交付给学生讨论,让他们联系课文内容作比较。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对《母亲的回忆》这个题目产生了怀疑,师生达成共识:只有把题目改成《对母亲的回忆》或《回忆我的母亲》,文章的题目与正文内容才能达到一致。近年来,这篇文章的题目果然改成了《回忆我的母亲》。许多学生在事实面前领悟到,尽管是名家名篇,其篇章结构、遣词造句也并非天衣无缝、白玉无瑕,只要肯于思考,敢于怀疑,勤于比较,读书就能读得主动,读得灵活,读出真谛。

比较法论文范文第8篇

在对学生的进行题目解析引导的过程中,由于数学问题的解析方法存在多样性,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就要针对不同的数学题目制定相应的解析方法。比较法在数学题目的解析应用中十分广泛,基于不同数学问题解析方法的多样性,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比较法教学过程中也要合理的进行例题与解析方法的选取。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圆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三角形的面积求法,并引用三角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分析三角形与圆形面积之间的关联。教师也可以在教学开展中,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探究如何利用三角形求解圆形面积。通过比较平行四边形和圆形面积的求解方法,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入的理解不同几何图形的面积求解方法,通过将多样化的集合图形转化为三角形面积加以求解,这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多角度的针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此外,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三位数乘法的过程中,由于进位方法和乘法法则在二位数乘法中也适用,因此教师便可以利用二位数乘法计算方法和三位数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在二位数乘法法则的基础上,总结出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计算题目的解析能力。

2图形认知学习中的比较法运用

几何图形的认知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课程讲授中也是一大重点。为了在几何图形的认知教学中,帮助学生摆脱生硬的图形记忆方法,教师便可以利用比较法构建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将不同几何图形的特点进行对照和比较,帮助学生更为直观高效的掌握几何图形的特点。例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和正方形后,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的认知图形特点及关联,教师可以将不同的几何图形进行列举,并让学生对图形的特点进行阐述,如不同线段间的关系,角度特点等,并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图形特点进行总结,最终得出平行四边形包括矩形和正方形,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矩形这一结论。通过比较不同几何图形的图形特点,学生不仅可以更为直观的发现几何图形之间的特征与共性,也能够在图形特征分析的过程中,将概念理论与几何图形分析进行融合,从而逐渐培养起几何图形分析的思维与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空间几何图形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3比较法在应用题型结构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应用题教学练习,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实际应用的意识,同时提高其对现实数学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在应用题型的练习与讲解中,充分全面的应用比较法教学,能够进一步促进应用题型练习成效的提高,引导学生对实际数学问题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和处理。例如在处理相同已知条件数和问题数的应用题时,由于学生容易对计算方法发生混淆,因此教师必须在应用题型比较的同时,对具体的分析方法进行说明和解析,从而帮助学生准确的完成应用题处理,如:一年级学生中男生有83人,男生比女生多45人,求女生人数,如果将问题换为“计算一年级总人数”,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为了计算一年级总人数,必须首先求出女生人数,再将男生女生人数求和,最终完成应用题的计算。在比较法教学的开展中,应用题型分析和处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清相同已知条件下不同问题的分析方法,也能够促进小学生应用对比意识的建立,从而为今后实际问题的有效处理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方法。

4结语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育中,比较法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在不同问题的对比中更为深入的认清问题的本质,并在单一概念和题型的掌握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的应用范畴,为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提供更为丰富的途径,从而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的综合提升。在这一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小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效率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其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方式也会逐渐转变,这对于小学生今后的数学课程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比较法论文范文第9篇

1.提出“比较法”教学法的前因。

长期以来,我们看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本身丰富多彩。如《中国旅游海外客源市场概况》(彭淑清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以下简称《概况》)这一课本,作为旅游管理专业重要课程之一,重点介绍了中国旅游主要海外客源市场的地理分布和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概况,便于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我国旅游海外市场的发展趋势,加快我国旅游业发展。全书围绕“天、地、人”,包罗万象,精彩纷呈,读后让人回味无穷。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概况》这一课程,说俗也俗,说深也深,却因其内容广泛,涉及面宽,涵盖面广,不易记忆,容易造成“教”的人辛辛苦苦,不易理清头绪;“学”的人囫囵吞枣,一时难以消化。如何进一步搞好《概况》此课程教学,已成当务之急。据此,2012年初,我们在重点授课对象———经济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中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学生主要有两种反映:一是,认为自己从小学到中学,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课不断线,包含有大量的知识内容;有的学生不但将“五大洲”“、四大洋”等背得滚瓜烂熟,甚至还亲身经历过出境、出国游。因此,说他们懂,又不全懂;说他们不懂,他们又知道一些。二是,《概况》课程涵盖面广,包罗万象,内容丰富,范围广阔,不好学不易记。上述现象,一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到课率和考核成绩。

2.实施“比较法”教学法的分析。

“比较法”,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是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进一步加深印象,摸清原理,掌握规律。作为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它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育上,“比较法”通常用于对某项教学内容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采用“比较法”,必须考虑教学各个方面的因素,明确可比较的指标。“比较法”教学的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课程学习的理解升华,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强化提高。

3.提出“比较法”教学法的措施。

基于此,我们积极寻找普通教学方法与“比较法”教学的异同及其学习效果的差异,研究如何在《概况》课程中,运用“比较法”教学法原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提出了三条解决措施:第一,针对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浩瀚广阔,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时难以及时消化,容易造成过目即忘现象,通过“比较法”教学,突出重点,力求把课程讲深讲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易懂易记,更可灵活应用,着力提高课程讲授的灵活性。第二,针对学生从小就接触各国知识,对世界人文历史地理等或多或少地有所了解,学习兴趣要求高的现象,通过“比较法”教学,归类整理,旁征博引,由浅入深,着力提高课程讲授的趣味性。第三,针对课程教学中传统授课照本宣科,容易造成枯燥无味的现象,而且这也是本课程教学中面临的最难而又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比较法”教学,让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不拘一格,因材施教,调整章节内容,大跨度地提纲挈领,全方位地统筹安排,达到方法活,效果好,提高课程讲授的实效性。

二、抓住重点,实施“比较法”教学法

在此基础上,我们打破常规,创新教学,由学院教务处、公共教学部和经济管理分院合作牵头,旅游管理教研室具体实施,将“比较法”教学法导入《概况》这一课程教学全过程。

1.主要环节———“四部曲”

①描述。教师在授课前,根据《概况》课本内容,结合在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搜索的相关文献资料,把所要比较的旅游客源国家(地区)的各类现象,先从外部特征上加以细致描述,要求准确、客观,为进一步分析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为比较进行充分准备。为此,花了大量的时间认真备课。②整理。在描述的基础上,把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做成课件材料,包括统计材料图表或动漫视频等,辅之以解释、分析、评价;同时还注重研究某些知识材料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以便深刻理解所分析的对象的现状,为比较打基础。③比较。首先,设立“比较的标准”,根据整理的资料,找出异同和差距,提出合理判断的意见。其次,结合授课有关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比较,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再次,在比较中既跳出章节,又遵循原意,使之更加科学化和定量化,丰富完善教学内容。④点评。每次授课完成之后,及时碰头,或召开分析会、组织师生座谈、评教评学,小结点评,将“比较法”教学的收获肯定下来。

2.具体方法———“六种比较”

教学中,我们将“比较法”教学贯穿于该课程始终,主要实施了“六种比较方法”:①列表比较法。例如,在讲授世界各国概况和旅游区划时,调整课本上按不同地域国家顺序介绍的方法,改变成综合地域情况,进行高起点、大思维分析,列出了《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对比表》,将发展状况相近的国家(地区),分类为若干个组(类似于同志提出的“三个世界的划分”)列表对照,分析各国旅游市场现状方面的状态与特点、优势和存在哪一类问题,明确其发展趋势。通过国际性比较,找出规律性特点,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印象。②分析对比法。客源国现状千姿百态,知识纷呈繁杂。我们使有关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如讲解世界主要中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三大教”,针对其概念大似类同,很多东西容易混淆,在讲述中,采用古往今来、前后联系、横向对比等比较方法,列出了《宗教对比一览表》,进行相同意义上的分析对比。这样,学生在掌握各宗教具体特征的基础上,很容易通过比照,加以区分和记忆,全面地熟悉宗教知识。经过测试,此做法确实便于强化学生认知,不易混淆概念。③图文比较法。教学中,我们在制作文字教案、PPT课件和辅助教材中,安插有大量的彩图和照片、文字图表,包括有对世界著名山江湖、著名风景区、著名人文景观的比较,对各国的货币、各国服装服饰、各国的节庆的比较等,采用的图片、照片、视频数量上千帧。由于图文比较法内容丰富,简洁明了,直观易懂,蕴含着广博的自然、人文、历史、地理等知识,使复杂的知识内容条理化、系统化了。如介绍美国的黄石公园、中国张家界风景区、韶山红色景区等,我们准备了一系列图文比较来展示,引导学生参与看、听、练、做的对比。学生普遍反映这样讲课,比起单纯用口述或板书讲解,效果好得多。④特点比较法。《概况》课程中有些内容,有的学生感到很难判断是属于哪一种类型。我们就在学习中,引导他们抓住关键特点进行比较,辨别起来就容易得多了。例如:讲述“民居”建筑的南北差异时,就着重比较南方的屋顶斜面利于排水、窗户偏大利于除湿,而北方的屋顶平面利于御寒、窗户偏小利于保温等不同特点。同学们说,这样的比较,一下就记忆深刻,不易忘记了。⑤实践对比法。旅游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往往需要到现地展示或演示,讲课才深刻。于是,我们在教学中,专门安排一定实训时间,走出去参观见学。先后组织到了丰富多彩的南昌秋水广场、历史悠久的山人纪念馆、极具特色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及民俗博物馆、江西省(市)AAA级旅游景区“湖光山舍旅游度假村”等地方,领略山水之秀美,考察人文之深邃,学习历史之浑厚,体验改革之绩效,感受发展之成果,在实地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深化理解。⑥归纳比较法。此法着重用于《概况》课程小结复习和串讲时。通过分门别类比较归纳,探究其中的共性与个性特征,使所学的知识有条有理、化繁为简。通过以上施教,加强了《概况》课程教学内容内在联系的展示,更突出把握了教科书中重点方面的重点问题,达到了宏观与微观知识的统一,有利于学生系统分辨、理解、记忆和掌握。

3.情况反馈———师生满意

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我们反复地策划、实践、研究、小结,先后在经济管理分院旅游管理专业G1031班、GT1101班、GB1101班、GB1201班等班级,运用了“比较法”教学方法;多次组织讲课、演示和评教评学;还先后挑选了数批同学参加到校园开放日接待、旅游景点实习导游、家乡做导游宣传见习、校企合作等实践活动,在向外界展示学院学生风采的同时,检验课程学习的效果。同学们感慨地说“:原来我们总觉得上课乏味。现在不比不知道,一比开了窍。‘比较法’教学法确实好。”普遍体会到其主要优点在于:能够使课程内容更加清晰、易懂、易记;便于加深对旅游客源市场概况的了解;有助于提高自身旅游管理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分析思维能力,有利于将来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回报社会。老师们则反映:运用“比较法”教学,能帮助有效解决在《概况》课程学习中有时学生不爱听、老师不好教、课堂讲不细、课后“拎不清”的现象;能为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打下坚实基础,并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获得成功,积累知识创造条件。归总起来“,比较法”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一是有助于增强吸引力,变陈旧的内容为新奇的知识;二是有助于增强感染力,变普通的教学为新颖的传授;三是有助于增强记忆力,使所学的东西回味无穷、持久不忘;四是有助于增强实践性,能使学生们得到更好的思维发散,大大提高其动脑和动手的能力。两年多来,学院先后进行了“比较法”教学示范讲座、评教评学,师生对运用“比较法”教学的满意率达到100%。与此同时,学院的学生到课率和作业完成率明显提高并巩固;近四个学期的平时作业和期中、期末考试中,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成绩的及格率、优良率都有所提高。

三、举一反三,进一步推广运用“比较法”教学法

“比较法”教学法的运用,使我们在旅游课程教学中初步尝到了甜头,其特色在于:打破了传统的循序渐进、照本宣科的方法,实行大跨度、高起点的教学模式。其创新点在于:引导学生站在更广的领域和更高的起点上,看待中国、看待世界,提高分析思维能力,以利于将来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回报社会。其优势在于:有助于增强吸引力,变陈旧的内容为新奇的知识;有助于增强感染力,变普通的教学为新颖的传授;有助于增强记忆力,使所学的东西回味无穷、持久不忘;有助于增强实践性,能使学生们得到更好的思维发散,大大提高其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其应用价值和推广途径在于:不仅可以在学院相关课程中实施,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到社会实践课程时一道去运用;同时还能带动和影响其他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示范与推动作用。于是,我们举一反三,在学院积极推广“比较法”教学法,做到:一是由《概况》课程的运用向《旅游资源学》、《中外民俗概论》、《民俗风情旅游》等其他旅游管理课程的推广;二是由经济管理系的运用向其他分院适用此法的专业课程教学、包括外语课程教学的推广;三是实行由课堂室内理论教学的运用向户外实践教学的推广,以期努力促进学院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们先后结合学院接受全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申办本科层次学院、庆祝建校20周年等活动,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广“比较法”教学法,发挥其示范与推动作用,带动和影响其他班、其他院系、其他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深化和质量提高。学院多次召开了教学工作研讨会和评教评学;结合教学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领导干部听课和督导室督导等活动,积极开展教改研究;经常组织院系、班级、教研室和老师之间的教学经验成果交流、讲课比赛;积极组织参加国家和省级教育系统组织的教育教学竞赛,有效促进了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提高。

比较法论文范文第10篇

“比较”的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辨析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质属性。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假如一个人能看出显而易见的差异,例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什么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学,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现象在不同情况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比较的过程是使人在思想上确定事物(现象)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凡是比较,都是在一定关系上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的。

由于比较法很适合于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所以教材中很多概念,如速度、惯性、比热、密度、压强、等等,都是用比较法引出的,这种方法的作用应引起各位同仁的足够重视。本文就比较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突出作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比较法为概念的引入提供了思维的支撑点

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往往用实验的方法,然后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加以比较进行的。比热概念的引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材为了研究物体的吸热多少跟物质种类的关系,就将不同物质水和煤油的吸热现象进行比较;由于比较必需在同一标准下才能进行,就对实验的条件进行了控制,使水和煤油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吸收的热量也相等,以实现“单因子”实验;这样,排除了质量和温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扰,突出了吸热和物质种类的关系,通过水和煤油在同等条件下吸热情况的比较,为“比热”的引出提供了思维的支撑点。

又如:在“电磁感应”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先点明,在以下实验中,使用的灵敏电流计、导线、开关、磁场及磁场中运动的导体都是完全一样的,现在,按下述步骤进行演示:(1)电路闭和,当导体在磁场中不运动或平行于磁场线运动时,电流计指针不偏转,表明导体中不产生电流。(2)电路闭和,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场线运动,电流计指针偏转,表明导体中产生了电流。(3)在前步实验的基础上,分别取磁场线方向相同而改换导体运动方向,再取导体运动方向相同而改换磁场线方向,观察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有何不同。(4)电路断开,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比较(1)、(2)两步的差同,就可以建立电磁感应这一现象的感性熟悉,比较(2)、(4)两步的差同,可以使这一感性熟悉深化,即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比较(3)步实验的不同条件,不同现象,就可以理解决定感应电流方向的两个因素。最后,教师指出联系:左手定则。类似地,能否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感应电流方向、磁场线方向、导体运动方向这三者的关系呢?于是引出右手定则,并通过例题让学生练习使用这一定则。这堂课,学生较牢固地把握了电磁感应这一重要物理现象,并能用定则分析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又一次体会到比较法在物理概念中的重要作用。物理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是按比较法来编写的,如欧姆定律、电功、凸透镜成像等等。这既符合发现物理定律的规律,也符合人们熟悉事物的规律。我们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传授这一思维方法,并提醒学生注重:有些现象中,条件的改变,只使这一现象发生量的变化,如欧姆定律中,电压、电阻的变化,只是使电流发生数值的变化;而有些现象因为一个条件的改变,将发生质的改变,如交、直流发电机模型,就因为铜环和半径的差异,导致外电路得到的电流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异。

二、比较法可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

由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隐蔽在非本质特征之中,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易使学生混淆,影响着学生对所学概念深刻、准确地把握。突出比较法,可使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重力和压力,是学生极易混淆的概念,一些学生常将压力和重力间的某些非凡情况下的关系一般化,往往认为“压力的大小总等于重力的大小”甚至认为“压力就是重力”。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能暴露和纠正学生这一错误的比较性例题如下,通过做题,将压力和重力进行比较,收到了明显效果。

例1:在下列各图中,物体A重15牛,力F=7牛,求物体对各接触面的压力各是多少?这样,通过该题中对各种情况下压力的求解,能够从定义、力的三要素角度对压力和重力进行比较,使它们间的区别和联系有一更深刻的揭示。可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比较是使学生理解和把握概念的有效果方法。

三、比较法可使学生灵活运用概念,促使概念活化

一个物理概念的表达式中,包含了定义方式、物理意义、及单位等内涵。将表达式间进行横向比较,能促使学生记忆概念、活化概念和深化概念。例如,速度概念的表达式V=S/t和功率的表达式P=W/t相比较,它们都有反映了另一物理量变化快慢的共同特征;它们的单位都由另外两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另外,象密度、电阻率、比热等概念,从公式上都可看出,对同一物质来说,它们的比值都一个“常数”,反映着物质本身的属性。这可消除诸如“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为零”、“一杯水比热(密度)比半杯水的比热(密度)大”等之类的错误。

四、通过比较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例如:把两只标有220V、40W和220V、100W字样的白炽电灯分别进行并联或串联后,接入220V的电路中,判定这两种情况哪个灯泡较亮?根据平时的经验都是100W的灯泡较亮一些,即使老师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串联时40W较亮,并联时100W的较亮。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对分析感到不可靠,但假如我们通过可控实验来进行对比,学生就会信服了。

五、利用比较法可以防止知识的负迁移

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对物理现象不同方面的精细比较,为概念的正确应用提供了出发点,正确的概念应用建立在对不同物理现象比较的基础上。例如,用惯性概念解释图2所示,当忽然拉动小车时,木块向后倒的现象时,思维的起点和要害,就是要通过比较拉动前后,小车状态的不同之处,揭示小车拉动前后,木块上部和下部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就在头脑的记忆中搜寻以前经历过的相类似问题,通过某些同方面的比较,拟定解题方案,这是学生在物理练习中思维广泛采用的一种比较方法。

假如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对新旧问题不仔细地进行比较,既看到它们间的相同,又看到它们间的相异点,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盲目代换,就会出现概念僵化,形成知识的负迁移。如:许多学生在判定图3所示,当小车忽然向前移动时,瓶内液体中的气泡向什么方向移动的问题时,会照搬前面图2中小车忽然向前时,木块向后倒的结论,得出气泡向后移动的错误结果。可见,对概念的灵活应用离不开比较思维。

又如:在学习动滑轮之后,学生由于受“拉力是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一半”的影响,他们认为:只要用一个动滑轮,拉力一定是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一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利用如图的练习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了结论的适用条件,有效的防止了知识的负迁移。

六、将物理概念与生活相比较

有些物理概念看似深奥难懂,若将其与一些生活常识相比较,则能起到化难为易的较果。如:由于“电压”和电场力做功的概念有关,一般初中课本中对电压都没有明确的定义,教材采用直接引入的方法,这对学生把握这一概念是不利的,有不少学生学了“电压”这一课后,仍然模模糊糊,说不出它是什么,更不了解它的物理意义。所以说电压的概念,是初中学生感到最抽象、最难理解的概念,在初中阶段还无法讲清,对初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样,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爱好。因此,我就采用这种方法。

用多媒体展示水流的形成,让学生观察实验,得出要使水能够流动必须要有水位差(水压),然后再设问:要使容器中的水长久地流动而不是瞬间流动应采取什么方法呢?这样一设问,学生纷纷讨论,气氛很活跃。最后,教师总结产生水流的条件是有水压,提供水压的装置是抽水机。这样,就为类比埋下了伏笔。

(1)元件的类比:把电流形成中的各个元件和水流形成的各个装置相类比。小灯泡如同小涡轮,开关如同阀门,电路如同水路

(2)形成过程的类比:从水流的形成过渡到电流的形成。

(3)作用的类比:从水压的作用过渡到电压的作用,从抽水机的作用过渡到电源的作用。

(4)大小的类比:从改变抽水机抽水的快慢产生水流的大小过渡到电压的大小产生电流的大小。

总之,通过这样的比较和思考,学生豁然开朗,较快的接受了新概念。可见运用“比较法教学”对解决教学难点是很有益处的。

上一篇:学术道德教育范文 下一篇:英语口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