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和汇率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0-31 11:48:24

货币政策和汇率的关系

货币政策和汇率的关系篇1

关键词:货币供应 汇率

货币供应和汇率波动是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国际金融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有关货币供应和汇率的联系问题,早在亚当斯密时期便已开始研究。到目前为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无外乎从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展开的。

一、规范分析

(一)金本位制下货币供应与汇率关系

关于货币和汇率的研究,最早始于金本位制。“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便是金本位制中货币、汇率的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最早由大卫休谟提出,后经李嘉图等人不断补充,逐渐形成体系。金本位制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本国黄金净输出,国内货币供给量减少;反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本国黄金的净流入,国内货币供给增加。

(二)信用货币下货币供应与汇率关系

1、购买力评价理论

这一理论最早由H. Thornton提出,最终由G・ Cassel在1802年加以完善。根据这一理论,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相交换,实质上就是一国与另一国购买力的交换,因此本币对外币的汇率取决于本币的购买力,而购买力又取决于本国的货币供给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导致物价水平提高,从而本币汇率下降。

2、货币主义汇率理论

20世纪70年代初,Johnson, Mundell和Frankl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基础,建立了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这一理论,更加突出了货币因素在汇率决定过程中的作用,指出一国货币政策同与该国的汇率直接相连。该理论认为,一国的货币需求是相对稳定的,汇率是货币相对价格的一种表现形式,货币供给相对货币需求过分增加,则以汇率表示的货币相对价格就会下降;反之,货币供给的增加及不上货币需求的增加,则汇率上升。

3、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Robert A. Mundell和J.Marcus Flemins于20世纪60年表了一些列论文,对开放经济中货币、利率和汇率问题进行研究,这些论文共同组成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有效,在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无效。浮动汇率之下,一国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能够刺激本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会导致本币汇率的下降;固定汇率之下,为了刺激产出而实施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导致本币供给增加,本币贬值,为了维持固定汇率,货币当局又不得不在外汇市场收购本币,因而固定汇率之下由于货币当局承担了维持汇率稳定的责任,货币政策无效。

4、“不可能三角”理论

Paul Krugman(1999)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亚洲金融危机的实证分析,提出了“不可能三角”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一国货币当局只能在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三个货币政策目标中选其二,三者也不可能兼得。这也就意味着,若一国实行资本管制,便能够独立的利用货币政策对本币汇率和国内经济发展进行调控;若一国放弃汇率浮动,由于汇率固定,货币供应的增减便无法对汇率的变动施加实质性影响,货币供应和汇率之间的联动关系被阻隔了。

综上可以发现,不管是在金本位制下还是在信用货币下,不管是货币学派还是非货币学派,不管是从国际收支角度还是从金融资产等其他角度,都证明了货币供给和汇率变动是密切联系的,而且两者的变动方向是反向的。

二、实证分析

各国学者对于货币供给与汇率变被动关系的实证检验为数繁多,应用的数据也是出自各个国家、各个时期,虽然研究的数据、方法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验证了规范分析中得到的结论。当然,也有一些研究指出,在特殊条件下,货币供给和汇率之间的关系可能会被扭曲。

Lars E.O. Svensson(1991)利用新西兰的宏观数据,在分析开放经济下通胀的政策目标时,发现了紧缩性货币政策能导致本币汇率的上升,进而降低国内物价水平。由此证明了货币供应和汇率变动的反向关系,货币供应的减少会导致本币汇率的上升。

Charles Freedman(2000)研究了加拿大的货币政策机制时,发现货币供给量受制于汇率,具体而言,汇率上行时货币当局应该增加货币供应,反之则下降。

David Dodge(2005)从资产投资的角度,论证了当本币的汇率上升时,外国投资者对以本币标价的金融资产的需求增加,从而会引致出一部分货币供给。

黄瑞玲和李子联(2008)研究了我国近几年的货币政策实践,发现人民币持续升值的环境下,人民币升值对货币供给的增加具有阻碍作用,人民币升值没有相应的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反而缓解了当前的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黄志伟和谢合亮(2011)指出,在中国目前所采取固定汇率制度下,为了维持人民币的汇率稳定,货币政策得围绕着汇率变动来制定。具体来说,人民币贬值时,为了保持市场汇率的稳定,央行需要在外汇市场大量购进外汇,这样的话,流通中本币供给量就必然增加。

赵政党(2011)通过Granger检验,发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在供应量增加后的两个月内对汇率的影响比较强烈(货币量增加会导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但随后的时间里,这种影响便趋于平淡。

总之,绝大部分的实证检验结果都佐证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会引起本币汇率的下降;相应的,为了维持汇率的基本稳定,当汇率升高时,应该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当然,仍有一些实证检验的结果与之相悖。至于孰对孰错,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第二版)[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货币政策和汇率的关系篇2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汇率传导渠道;有效性;协整检验;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5-0018-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5.05

一、引言

2008年下半年开始,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开来。本轮全球金融危机极大地打击了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信心,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一度出现流动性短缺的情况。为了抗击金融海啸的巨大破坏性,西方主要经济国家陆续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各种金融创新工具向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我国中央银行也果断地采取了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明显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有效遏制了宏观经济下行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为联系货币因素和实体经济的重要纽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作为调节经济的两大支柱之一,在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是连接货币因素与实体经济活动的中介,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效果。

当前技术进步、金融创新、全球化浪潮的层出不穷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要都给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从而决定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将是一个常研常新的课题。近年来,西方一些经济学者开始重新界定货币与实体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其中许多问题都涉及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因此,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和前沿性。

二、文献综述

从实证研究方面来看,计量经济学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计量经济方法在货币政策应用领域里的深入研究。1980年西姆斯(C. A. Sims)将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引入到计量经济学中,推动了经济系统动态性分析的广泛应用[1]。此后,VAR模型便被广泛地运用于货币政策的研究之中。Bernanke(1986)运用VAR模型对美国的经济数据进行研究,认为美国银行贷款的冲击对总需求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效果,因而信贷渠道在美联储的政策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2]。Dhakal & Kandil(1993)运用VAR模型考察了美国股票价格和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通过资产替代效应对股票价格有显著的冲击[3]。Kamin & Rogers(2002)建立包括实际汇率、产出、通货膨胀3个变量的VAR模型对墨西哥的经济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产出的改变主要是由自身冲击得以解释,但永久性汇率贬值对产出的不利影响具有持久性[4]。从我国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来看,总体上定性分析多于定量分析。仅从定量分析方法来看,20世纪90年代的基本研究方法还是采用简单回归分析,2000年以来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开始出现,近年来大量的实证研究基本上都采用了高等计量模型。盛朝晖(2006)研究了我国1994―2004年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渠道效应,认为信贷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发挥主要作用,利率传导渠道的作用得到发挥,资本市场传导渠道效应开始显现[5]。楚尔鸣(2007)对2000―2005年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很难引起利率的变动,而且利率也不是引起投资和消费变动的主要原因,从而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存在梗阻[6]。孙敬祥(2008)实证检验了1996―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得出了这段时间内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相对较弱的结论。研究表明,利率对各经济变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对宏观经济变量的解释能力偏弱,而货币供给可以跨过利率直接影响消费、投资和产出水平[7]。江群、曾令华、黄泽先(2008)对1993―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有不断弱化的趋势。研究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变迁有其特定的微观基础和制度环境,是适应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8]。柳明花、李虹墨(2008)对我国1998年第一季度至2007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虽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都作用于经济,但信贷渠道效果更加显著[9]。董亮、胡海鸥(2008)对我国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渠道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资产价格可以影响投资和消费,但是投资的托宾q效应和消费的财富效应都很不明显,以致资产价格传导渠道在我国不够通畅[10]。蒋科(2009)选取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国的贷款总额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实际产出增长率以及通货膨胀率等月度数据,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发现在我国货币政策能够同时通过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影响通货膨胀率,但只能通过货币渠道影响经济增长率[11]。王振杰、陶士贵(2009)比较分析了1994―2008年我国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渠道效应,认为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共同发挥作用,但信贷渠道起主要作用,而货币渠道只是作为辅助机制而存在[12]。

可见,我国学者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产生了不少前沿成果。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往往只是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或某个问题进行考察和研究,而缺乏对资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的研究。本文认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逐步完善、外汇管制的逐渐放松以及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渐进实施,资产价格和汇率两方面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开始逐渐发挥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在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问题时加入对资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的研究,从而使研究更加系统和全面。

三、分析框架与变量选取

货币政策汇率渠道的传导过程是中央银行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供应量,通过货币供应量的改变影响汇率,再通过汇率的变化影响净出口最终影响到产出水平,具体分析框架:货币供应量汇率净出口产出。故在分析汇率传导渠道时需要选取的变量指标有货币供应量、汇率、净出口、产出。

在汇率指标的选取方面,本文选择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作为衡量汇率水平的指标。有效汇率是以贸易比重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汇率指数,用于反映一国货币汇率在国际贸易中的总体竞争力和总体波动幅度。一般来说,一国的产品出口到不同的国家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汇率,并且一国货币在对某种货币升值的同时也可能在对另一种货币贬值,即使该种货币同时对其他货币升值(或贬值),其幅度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国际上开始使用有效汇率来观察某种货币的总体波动幅度及其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中的总体地位。在具体的实证过程中,通常将有效汇率区分为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一国的名义有效汇率等于其货币与所有贸易伙伴国货币双边名义汇率的加权平均数,如果剔除通货膨胀对各国货币购买力的影响,就可以得到实际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不仅考虑了所有双边名义汇率的相对变动情况,而且还剔除了通货膨胀对货币本身价值变动的影响,能够综合反映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和相对购买力。实际有效汇率的样本区间选择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数据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BIS)(省略)网站的汇率报表。净出口采用月度贸易差额t来度量,样本期间同样选择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数据来源于国家商务部网站(mofcom.省略/)的月度贸易差额情况表。货币供应量仍采用M2度量,产出水平也继续采用工业增加值q度量,数据与前面的分析相同。

四、数据处理与检验

从图1、图2中可以看出,贸易差额t不仅具有非零均值和上升趋势的特征,而且有明显的季节波动性,故先对其采用Census X12方法进行季节调整,经调整后的序列记为tx,实际有效汇率f则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从而不需要进行季节性调整。同时为了消除数据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再对f、tx取对数,分别记为Lf、Ltx。

(一)单位根检验

建立VAR模型的前提要求是变量是平稳时间序列或者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首先需要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模型中的变量都是平稳时间序列,则可直接建立VAR模型。如果模型中的变量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则需要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对于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也可以建立附加协整约束的VAR模型。

平稳性检验有多种方法,其中ADF单位根检验是最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本文利用EViews6.0软件分别对各变量的水平值、一阶差分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各序列的单整阶数。由于后续实证研究中所用到的Johansen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模型中变量所取的滞后期长度非常敏感,因此本文滞后阶数的选择原则应使回归式的残差符合白噪声状态①。具体检验结果见表1。

检验结果表明,变量Lf、Ltx的水平值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接受原假设,而其一阶差分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拒绝原假设,所以变量Lf、Ltx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二)约翰逊协整检验

由于所分析的经济数据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不能直接建立VAR模型估计参数。但是具有相同单整阶数的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的某种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即各数据序列之间可能具有协整关系,从而满足建立VAR模型的条件。由于是多变量数据序列的协整检验,故在此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来对其进行检验③。具体检验结果见表2。

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对于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都大于各自的临界值,即拒绝原假设,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对于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都小于各自的临界值,即接受原假设,说明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唯一的协整关系。所以变量LM2x、Lf、Ltx、Lqx之间可以建立VAR模型。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协整检验仅仅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分析,并不能完全说明在长期中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如货币供应量与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协整关系,既有可能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引起了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也有可能是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引起了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为了确定货币供应量与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必须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具体检验结果见表3。

从检验结果来看,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但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不是引起贸易差额和产出水平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以上分析表明,我国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但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对净出口和产出水平的传导有效性较低。

五、模型建立与分析

(一)VAR模型的建立

建立VAR模型的关键在于确定模型的滞后期,滞后期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若太小则误差项的自相关性可能会比较严重,从而导致模型参数估计的误差过大;若过大则会使模型的自由度减小,直接影响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利用AIC准则和SC准则确定VAR模型的滞后期①,经过计算滞后2期的AIC值和SC值最小,故模型选择滞后2期是合理的。利用EViews6.0软件建立汇率传导渠道的VAR模型,其向量表示形式为:

LM2xtLftLtxtLqxt=0.8041-0.00630.0005-0.00380.5605 0.8165 0.0005-0.0708-8.1572 1.2776 -0.0466 -1.88920.7728 -0.2478 -0.0106 0.6448LM2xt-1Lft-1Ltxt-1Lqxt-1+0.2095-0.00490.0006-0.0096-0.3340 -0.0323 0.0013-0.08041.4873 4.98870.08428.8457-0.66980.14360.00380.2797LM2xt-2Lft-2Ltxt-2Lqxt-2+0.0067-0.5487-1.0551-0.1166

(二)脉冲响应函数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它无需对变量作任何先验性的约束,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何,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这种分析方法称为脉冲响应函数方法。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了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情况,它能够形象地刻画出变量之间动态作用的路径变化。因此,为了更具体地展现货币政策汇率渠道的传导过程,以及更为形象地说明货币供应量、汇率、净出口和产出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本文将利用汇率传导渠道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它们的短期动态特征。用EViews6.0软件生成的脉冲响应过程如图3所示,图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纵轴表示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实线为脉冲响应函数的计算值,两侧的虚线为脉冲响应函数值两倍标准差的偏离带。

从脉冲响应函数图来看,对于来自货币供应量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实际有效汇率在第1期基本没有响应,第2期的脉冲响应值也只有0.003,随后一直保持稳定,这说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短期内对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很小。贸易差额对于来自实际有效汇率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在第1期的脉冲响应值为0.08,第2期降为0.03,第3期又增至0.09,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即人民币升值,短期内会导致净出口的小幅增加。工业增加值对于来自贸易差额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在第1期的脉冲响应值为0.012,第2期降为0,第3期又增至0.007,随后基本保持稳定,这说明我国净出口的变动短期内对产出水平产生了一定的正向影响。

(三)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能够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各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基于汇率传导渠道的VAR模型进行方差分解,结果见图4。图中横轴表示冲击的滞后期数,纵轴表示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

从方差分解结果图来看,实际有效汇率的预测误差波动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影响,第12期时为74.5%,而来自货币供应量的信息对预测误差的贡献度在第12期时仅为6.0%,这说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短期对实际有效汇率的传导效果较差。贸易差额的预测误差波动同样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影响,在第12期时达87.8%,而来自实际有效汇率的信息对预测误差的贡献度仅为2.7%,这说明我国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在短期对净出口的传导有效性非常低。对于产出水平来说,其预测误差波动受自身影响的贡献度在第12期时为55.4%,而来自实际有效汇率的信息对预测误差的贡献度达到34.4%,这说明我国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在短期对产出水平能够起到一定影响。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渠道所作的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但货币供应量的改变很难引起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这降低了货币政策操作对实际有效汇率传导的有效性。虽然实际有效汇率在短期内对产出水平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并不是引起净出口和产出水平变动的主要原因,而是导致中央银行通过汇率的变动来影响净出口,进而影响产出水平的有效性不足,这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渠道的有效性程度同样较低。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和国外汇率制度的实践经验来看,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是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长期目标。实行浮动汇率制有利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也有利于推进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一次重大改革,标志着人民币汇率制度已开始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迈进。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关于汇率调整路径的选择问题成为了讨论的热点。从现行可供选择的方案来看,主要有长期固定、阶段调整、即时调整这3条路径。如果选择长期固定,就意味着保持人民币现有汇率水平长期不变,这种调整路径实质上又恢复到汇改之前的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形成比较严重的约束。如果选择即时调整,就是人民币汇率根据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即时变动或频繁变动。从目前来看,这既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的要求,也不符合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本意。所谓阶段调整,就是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实行阶段性调整,在阶段内保持基本稳定。人民银行可以考虑在国内经济趋热时适度使人民币升值,而在国内经济趋冷时适度使人民币贬值。这种汇率调整路径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比较温和。

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要坚持渐进性、可控性和自主性的原则,充分认识到当前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对国内经济可能带来的风险。从近期来看,就是要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减少人民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被动操作,增强人民银行在基础货币投放上的主动性。当然,从国际汇率制度选择的实践经验来看,一国的汇率制度需要根据一国的实际情况来具体确定,总的趋势是更加灵活。今后可根据国际汇率制度选择的趋势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健全市场汇率形成的环境,逐步实施真正的可上下浮动的、有目标区间的汇率制度,从而构建起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的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 Sims C A. Macroeconomics and Reality[J]. Econometrica, 1980(48):1-48.

[2]Ben Bernanke. AlternativeExplanations of the Monetary-income Correlation[J]. Camegic 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1986(25):49-99.

[3]Dhakal, Kandil. Causality Between the Money Supply and Share Prices: A VAR Investig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1993(32):52-74.

[4]Kamin, Rogers. Output 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 Application to Mexico[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2(18):85-109.

[5]盛朝晖.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分析:1994―2004

[J].金融研究,2006(7):22-29.

[6]楚尔鸣.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84-88.

[7]孙敬祥.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分析与检验[J].经济师,2008(8):44-45.

[8]江群,曾令华,黄泽先.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动态分析:1993―2007[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40-44.

[9]柳明花,李虹墨.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实证分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6-19.

[10]董亮,胡海鸥.中国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效应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8(1):32-35.

[11]蒋科.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实证分析:1998―2008[J].世界经济情况,2009(3):65-68.

货币政策和汇率的关系篇3

关键词:外汇市场压力(EMP);货币政策; VAR模型

外汇市场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货币市场失衡程度。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关系非常密切,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对我国货币政策已产生了很大影响,为缓解外汇市场压力,货币政策在兼顾经济内外均衡和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目标下常常陷入困境(卜永祥,2009;胡宗义 等,2009)。本文运用年内标准差非模型依赖EMP并采用VAR计量手段,估计我国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大小与波动态势,分析EMP与我国货币政策变量的相互作用情况。

一、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及其测度

(一)外汇市场压力定义与EMP指数

外汇市场压力是指通过调整本国汇率或外汇储备来消除一国货币市场失衡程度,并用汇率变化率与外汇储备变化率二者之和来表示EMP指数。

按照转换方法的不同以及是否需要模型估计,可以将EMP指数分为模型依赖法EMP指数和非模型依赖法EMP指数两大类。

模型依赖法EMP指数的特点是其各项权重系数不能由实际的经济变量直接观测到,必须通过具体的结构性模型进行估计。可由下式表示:

EMPt=Δet+ηΔrt (1)

其中Δet表示本国汇率变化率,本币汇率一般采用直接标价法表示。Δrt为外汇储备变化,是以外汇占款的形式进入国内基础货币的央行外汇储备变化率。η=-Δet/Δrt为转换系数,等于汇率对外汇储备的负弹性,用于将外汇储备变动转换成等价形式的汇率变动。

非模型依赖法EMP指数由Eichengreen 等(1999)提出,其出发点是央行化解EMP的途径。这种EMP指数是双边汇率百分比变化、本国外汇储备百分比变化以及国内外利率差异变动的加权线性组合,权重选择以使三个组成变量的条件波动性(conditional volatilities)相等为标准。用公式表示为:

EMPt=Δet/σe+Δrt/σr+Δ(it-i*t)/σi (2)

这里Δe为汇率变化率,Δr为外汇储备相对于初始基础货币的变动率,Δ(it-i*t)为国内外利差的变动,式中各项的权重分别为各指标变量在各期样本标准差的倒数。

(二)人民币EMP指数构建与测度

央行化解外汇市场压力的途径主要通过调整汇率、外汇储备及利率等来实现,而目前我国基准利率还没有市场化,我国利率政策更多地是根据国内经济状况如通胀率来调整,而不是用来进行间接外汇干预。由于我国国内基准利率(图中取的是一年期存款利率)并不随人民币汇率及外汇储备的变动而调整,可以认为国内基准利率基本上不作为外汇干预的手段。因此本文参照Eichengreen 等建立如下的人民币非模型依赖的EMP指数。

EMPt=1/σΔet1/σΔet+1/σΔrtΔet-1/σΔrt1/σΔet+1/σΔrtΔrt (3)

其中Δrt=ΔRtBt-1是经过基础货币调整后的外汇储备变化,Δet是汇率变化率。1/σΔet1/σΔet+1/σΔrt和1/σΔrt1/σΔet+1/σΔrt是各自的波动平滑法系数权重。

考虑到数据可得性,本文的样本区间为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月度数据对上式定义的非模型依赖EMP进行测度,汇率选取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国内利率取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国外利率取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货币供应量采用广义货币供应量M2,国内信贷数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进行估算,国内基础货币参照大多数文献选用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储备货币,运用CensusX12方法进行季节调整,排除季节因素的影响。国内信贷和外汇储备采用上期的基础货币进行调整,其余变量取对数再差分,得到最终数据。采用整个样本期均值及每个年度的均值为基准计算标准差权重来得到的EMP指数,通过分析两种均值计算方法的结果和对比之间经验,发现采用每个年度的汇率变化及外汇储备变动的均值为基准分别计算标准差作为权重所得到的EMP指数和实际情况契合较好,尤其适于描述频率更高的短期外汇市场压力波动态势,结果如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二者都能近似描述出21世纪以来我国外汇市场压力升值走势,尤其是反映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后我国人民币面临的较大升值压力,但是二者的具体数值及某些时段的波动并不一致。具体来看,从2000年到2003年这段时间我国升值压力较小,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但是采用整个样本期标准差计算的EMP指数一般比采用年内标准差计算得到的EMP指数的估计值偏小,这是很显然的,因为二者的波动程度不同。采用整个样本期标准差计算的EMP指数波动更剧烈。从图1中可见2005年以前虽然我国也致力于汇率制度改革,但是央行干预较强,人民币币值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2005年开始进一步的汇率市场化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压力逐渐增大,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前夕达到较强升值压力的水平,而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升值压力有所缓解,甚至个别月份还出现了贬值压力,这主要是因为危机期间全球经济陷入低迷,我国经济增速也放缓,国内出现资本外移现象,相应的人民币的国际需求也有所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得到缓解。

二、实证模型构建与数据选取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面临着资本项目开放、汇率稳定与货币政策独立三者之间的抉择,根据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一国只能实现三者之中的两个,这其实也反映出开放经济中协调内部和外部均衡的难度。在管理浮动的人民币汇率及对外开放的经济背景下,虽然我国货币政策执行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为兼顾经济内外均衡和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货币政策在应对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主要是升值压力)时也常常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与汇率及其他政策的冲突。为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银行也进行了上述各种外汇干预(朱孟楠 等,2009),可总结如下图所示:

(一)实证模型构建

一般而言,汇率、外汇储备、货币政策变量(利率、国内信贷等)以及经济基础变量(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都会对EMP产生影响,而反过来EMP也会影响这些经济变量的走势及取向。以往的研究中, 朱孟楠 等 (2009)运用VAR方法分析了外汇市平稳 注:(1)表中*标注的数字表示相应检验1%置信水平上的McKinnon临界值;(2)ADF检验的滞后阶数选取以SIC准则为标准;(3) (C,T,L)中前两个字母分别代表含有常数项和趋势项,L表示滞后阶数。

场压力与货币政策变量(国内信贷及利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国内利率变化是导致我国EMP变化的主要因素,国内利率上升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许少强等(2009)采用SVAR方法考察了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国内货币供给及利率等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为应对通胀压力而紧缩货币供给和提高利率都会增大人民币升值压力。颜永嘉(2011)利用ERW法测度了新世纪以来我国外汇市场压力及其走势,并利用VAR方法研究了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指标变量(国内信贷、市场利率)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短期内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与市场利率相互影响显著,而EMP与国内信贷量没有明显关系。考虑到更全面地反映我国货币政策,本文将人民币汇率变动、外汇储备变化量、国内信贷增长率、国内利率、国内经济增长以及通货膨胀率纳入到VAR模型向量中。

(二)数据选取和平稳性分析

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是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月度数据。EMP指数基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采用非模型依赖法测度值,国内信贷增长率采用新增信贷环比增长率,国内利率选取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月度值,由于我国没有GDP月度数据,采用工业增加值作为月度产出水平的近似替代,国内物价水平取消费物价指数CPI,并以2005年7月为基期转换成定基比数列,美国利率取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有关数据变量在计算过程中除利率外均用CensusX12方法进行了季节调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数据源自国际清算银行,国内信贷量及外汇储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其余数据源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在构建和估计VAR模型前,要先对有关变量数据做平稳性检验。本文基于ADF检验和PP检验两种方法来进行单位根检验。数据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本文检验及模型估计均使用Eviews6.0软件(高铁梅,2009)。

VAR模型滞后阶数的选择以AIC、SC准则为标准,同时结合内生变量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中各变量时滞,最后确定模型滞后阶数为3期。

(三)模型稳定性检验

在对模型进行估计和分析时,要检验所设定的VAR模型的稳定性。由图3可知,系统所有特征根均落在单位圆内,构建的VAR模型是稳定的。

三、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互动性实证分析

(一)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模型内生变量间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表2中给出的是具有显著因果关系的变量。

从表中可以看出,国内信贷增长率、利率变化率及产出增长率都是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产生的Granger原因,并且这三个量的变动在2~3个月内对外汇市场压力的Grange原因比较显著。而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又Granger导致国内信贷增长率、利率变化率、产出增长率及通胀率的变动,不过作用时滞有很大不同,EMP对利率和国内信贷的Grange影响分别出现在3个月和6个月之后,人民币升值压力对货币政策产生Grange影响,而EMP对国内产出增长的Grange影响则时滞较长,出现在15个月后。表中还反映了利率和国内信贷、产出与国内信贷以及通胀率与利率这三对变量分别互为Granger原因,并且影响时滞大都较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我国货币政策主要着眼于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如物价和产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二)脉冲相应分析

从有关内生变量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回归系数看,国内信贷增长率在3期后与EMP具有负向关系,而利率变化率在2期后与升值压力具有正向关系,这可视为货币政策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反应。同时从中还可看出人民币升值压力对产出在短期具有抑制作用。 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对有关内生变量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具体结果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在短期会引发人民币升值压力,尤其在第3个月出现明显正响应,之后在第4个月出现负响应并震荡消失,而EMP对国内通胀率的响应并不显著,呈现震荡衰减走势,从前面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也证实通胀率对EMP没有显著影响。

由图5可以看出,对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正向冲击,国内信贷增长率先上升,在第2个月出现显著正响应,之后呈现明显负向调整,并持续较长时间,这表明国内信贷增长率与人民币升值压力间具有负向关系,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央行进行外汇干预,为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又会在国内货币市场紧缩国内信贷,以对冲外汇占款导致的流动性,而从响应系数看该值较小似乎又说明央行对国内信贷调整是审慎的。利率对EMP的反应在短期2个月内出现负向调整,而在长期又会呈正向变化,说明央行为缓解升值压力会调低利率而为了冲销外汇干预带来的流动性争取提高利率的方式,使得升值压力与利率之间呈现正向变化关系。经济增长对EMP的反应呈震荡走势,从Granger因果检验看EMP对经济增长影响时滞较长,但在3个月和5个月时出现负向变化说明人民币升值对经济增长具有微弱的抑制作用。

四、结 语

国内信贷增长、利率变化及经济增长都是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变化的因素,在短期国内信贷增长可缓解升值压力,长期国内信贷增长则会使升值压力加剧,而市场利率提高和经济增长都会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脉冲响应分析表明,对于人民币升值压力冲击,国内信贷增长率先短暂上升之后负向调整,市场利率则先负向调整之后正向提升,国内信贷和利率的这种变化可视为货币政策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反应。另外人民币升值对经济增长还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实证分析还发现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压力之间具有明显的非对称影响关系,通货膨胀率对人民币升值压力没有显著影响,而人民币升值压力则在一定程度上使通货膨胀加剧。说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流动性过剩所导致的通胀效应远超过升值对通胀的抑制作用,这种关系也表明采用适度通货膨胀来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并不能取得良好效果。

最后在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上,政策当局应分别从短期和长期着手,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推进人民币汇率及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保持国内信贷的平稳增长,改进冲销干预,创新政策工具,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效果,并加强各种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搭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在经济动态发展中不断化解升值压力,推动我国经济的内外均衡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高[ZK(#]铁梅. 2009.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2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胡宗义, 刘亦文. 2009.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的CGE 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7):57-63.

卜永祥. 2008. 人民币升值压力与货币政策:基于货币模型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9): 58-69.

唐建军. 2011. 我国外汇市场压力测度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关系的实证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

许少强, 张记伟. 2009. 外汇市场压力下中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J]. 国际金融研究(2):18-27.

颜永嘉. 2011. 中国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指标相互作用的实证分析[J]. 金融理论与实践(4):75-77.

朱孟楠, 刘林, 倪玉娟. 2009. 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4): 83-90.

朱孟楠, 刘林. 2010. 中国外汇市场干预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 国际金融研究(1):52-59.

BAUTISTA M C. 2005. Monetary policy and exchange market pressure: the case of the Philippines[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7(1): 153-168.

EICHENGERRN B, BAYOUM T. 1997. Ever closer to heaven? An optimumcurrencyarea index for european countrie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1( 3-5):761-770.

EICHENGERRN B, HAUSMAN R. 1999. Exchange rates and financial fragility[Z]. NBER Working Paper.

GIRTON L, ROPER D. 1977. A monetary model of exchange market pressure applied to the postwar Canadian experience[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7(4) : 537-548.

货币政策和汇率的关系篇4

关键词货币政策汇率变动稳定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发达的货币信用基础上的,将货币政策作为主要的、常规的宏观经济调控工具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货币政策一般应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中介目标及政策效应等诸方面内容,其中目标的选择是首要问题。1995年央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将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定位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所谓币值稳定应该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的含义,对内要力求货币供需总量长期均衡,对外则要保证汇率基本稳定,所以汇率政策应当视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又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只有妥善处理两者关系才可能使得政策顺利执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1我国施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总供求关系极不平衡,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背景之下。与这种宏观经济不均衡状况相适应,我国只能施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总供求关系出现巨大转变,但是由于改革过程中某些矛盾没有得到恰当处理,也是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使然,1997年出现了始料未及的市场需求不足态势,而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使得这一矛盾日益突出,通货紧缩的迹象初步显现:1997年下半年我国GDP增长率开始下降,物价指数持续下跌,国内市场萎缩,失业增加。为了防止经济滑坡,政府适时地提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从1997年10月份开始在坚持适度从紧的前提下,采取了一些灵活微调的松动性措施;1998年3月央行合并准备金账户,并先后两次调低法定存款准备率,适当增加了货币供给量;从1996年起央行8次下调利率,优化了利率结构和利差水平;继续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8年人民币坚持不贬值,保证了国内及亚洲经济的稳定,这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西方国家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长期实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的必然后果是经济滞胀。中国实行扩大内需政策之后并没有出现严重地滞胀,但近年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往往过于依赖少数部门,高增长、无通胀的背后掩藏了难以调和的结构性矛盾;诸多迹象表明,虽然现实的通货膨胀没有出现,通货膨胀预期却开始上升,比如2002以来的住房信贷的持续扩张,2003年以来难以控制的局部“投资热”。在此情形下,央行及时作出调整,2003年以来采取多种措施以期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控缓解通胀压力。

(1)法定准备率的调整。2003年9月起央行两次决定将存款准备率提高,以抑制投资过热造成的信贷扩张,并降低由于外汇占款大幅增加带来的流动性增长;同时根据金融体系不良贷款率高而资金充足率低的状况,对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以强化其风险防范作用。(2)再贴现率的调整。2004年1月央行规定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扩大到1.7倍,农村信用社扩大到2倍;此后,2004年10月央行又决定将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个百分点,同时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浮区间,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至基准利率的2.3倍,并允许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下浮。

(3)公开市场业务的调控。面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剧烈波动和投资过热、信贷增长过快等情况,2004年央行共开展110次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通过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6690亿元。全年共发行105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15072亿元,年末央行票据余额为

9742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43次,收回基础货币3330亿元;开展逆回购5次,投放基础货币1490亿元。这些政策的施行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可能还有待时间的验证;但是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央行始终将保持币值稳定放在第一位,追求的是国民经济长期均衡地增长。

2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所谓汇率即两国货币折算的比率,或者说是以一国货币单位所表示的另一种货币单位的价格。汇率是一种特殊的价格,之所以说它特殊,一是在于它的表现形式特殊,它是以一国货币表示另一国的货币;二是在于它作为一种价格指标,对于经济社会中其他价格变量有着特殊的影响。

作为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价值联系的桥梁,汇率在本国物价和外国物价之间起了一种纽带作用,它首先会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对本国的国民生产结构产生影响。因为汇率的高低,会影响到资源在出口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分配。此外货币领域也会因为汇率的变化,大量资金相应地从一种货币流向另一种货币;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则可以看到汇率随着货币供求状况的变化而进行适应性变动,反过来汇率对国内货币状况也会产生极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走过了一个先贬值后升值的过程。

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至汇率改革时期,此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1.5∶l(元/美元)下滑到8.6∶l(元/美元)。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主要是因为当时我国外汇储备不足、物价大幅上涨,而国内又急需扩大出口。在实施贬值后,缓解了国内工资水平大幅上涨的压力,也吸引了更多国外投资,为我国这一期间经济的高速增长作出巨大贡献。

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今,这一阶段人民币币值基本保持稳定。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取消官方汇率,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此后的几年里,人民币汇率一直在8.72-8.27(元/美元)之间浮动。即使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依然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由于人民币稳定,我国出口减少、经济增长放缓,但却保持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并促使亚洲金融危机尽快结束,避免了世界性金融危机,这一行为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我国将货币政策目标定位于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而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决定了其对外价值,所以在国际经济波动不大的条件下,保持汇率稳定也是我国货币政策的要求;从我国近年汇率政策实践和实际汇率变动状况来看,基本上也与我国的货币政策相一致。

3我国稳健货币政策下汇率的变动趋势

1994年以后,我国实质上施行的是单一的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而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固定汇率及固定汇率的维护措施限制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不利于短期和中期内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克鲁格曼进一步提出固定汇率、资本流动与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不可兼得,即著名的“三元悖论”。所以从理论上看,我国汇率的任何变动将可能影响国际收支的均衡并导致原有货币政策的失灵,汇率政策的调整需要特别的谨慎。

影响我国汇率形成的因素众多,2002年以来,人民币汇率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美元近来数次加息,一直以来盯住美元的人民币由于需要保持币值稳定,升值预期增强;多方国际势力因为其切身利益需要,指责中国政策操纵人民币汇率、输出通货紧缩,要求人民币升值,要求中国政府解除外汇管制;外汇储备增加,人民币供应压力增大;中国对欧美贸易长期的顺差也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当前的宏观经济过热也需要货币当局采取类似升值等紧缩性政策。

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判断汇率问题的主要标准应该是国内经济状况,关键是看国内经济在现行汇率制度下的运行状态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保持经济的稳定性将更为重要:汇率稳定将为中国的企业提供一个内外一致的稳定的货币环境;稳定的币值也有利于我国的出口贸易和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周期也主要表现为投资周期,稳定的投资有利于我国增加国内的有效需求、缓解就业压力,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有利于提升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经济中的可信任度,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这一作用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已得到充分表现;当今世界金融市场充斥着投机行为,人民币贸然改变钉住美元的汇率机制,将有可能引发中国甚至是世界的金融危机,中国近年来外汇储备的巨额增长就与国际金融投机行为不无关系。

所以,一直以来力求人民币汇率的均衡和稳定的政策在现实中也显现了良好效应。

但是汇率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一国货币的相对价格首先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货币的对内价值决定了其对外价值;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伴随着一国经济和贸易迅速发展,其货币几乎无一例外地趋向升值。中国经济经过近20多年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人民币升值将是必然的趋势。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度必然提高,适度提高人民币估值,也有助于多吸收外部资源并减轻输入型通胀的压力。

从制度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固定汇率制在资本自由流动的环境下,其维持成本是相当高的,有时甚至是不现实的。目前美元持续贬值,世界主要国家货币汇率波动频繁,使得我国外汇储备承受了更大的风险,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也异常艰辛;再者,我国现行的结售汇制是通过外汇占款投放基础性货币的,这将必然导致货币投放的结构性失衡,不利于我国经济全面均衡地发展。所以,弹性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也将是大势所趋;只不过,这个变革过程应当是谨慎和渐进的。

4结论

货币政策和汇率的关系篇5

关键词:通货膨胀;外汇储备;外汇冲销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2-0009-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国际热钱和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产生的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达到了3.20万亿美元,巨额的外汇储备使得央行的外汇占款持续增加,使得央行的货币投放量不断增大。

目前,由于基础货币的快速投放,造成的国内的通涨水平的一直持续在高位运行,央行同时为了维持国内通胀水平的稳定,防止经济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在2012年,央行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20.5%的高点。本文通过统计数据,构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检验的模型,分析央行的货币政策在通胀的大背景下是否有力地遏制了通胀,防止了经济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一、文献回顾

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必然引起央行的基础货币的投放量的加大,进而产生巨大的通胀压力,对于央行的货币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与通胀之间的关系,刘霖、靳云汇(2005)通过对中国货币的投放与通胀的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分析,发现经济增长率、M2增长率、贷款余额增长率、物价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如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来回收经济系统的中流的性,在央行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方面。周光亚、马野青(2008)样本期为2000年至2006年的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和建立VEC模型,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央行的货币冲销政策大部分时间是有效的,在由外汇储备增长所引起的基础货币增加中,一部分被经济增长所吸收,另一部分由央行的货币冲销政策所吸收。

本文通过对货币冲销利率建立理论模型,第三部分对外汇储备,货币的增长以及物价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建立VAR模型,检验外汇储备的增长引致的货币增长对物价影响进行分析,并对中国货币冲销政策的有效性进行检验。

二、实证检验

本文的数据选取的是2000年第一季度到2011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数据,数据来源自中国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中心网站,GDP直接采用搜集到的以亿元人民币为单位的数据。对数据描述数据的平稳性检验,通过数据的趋势可以看出,我国的通胀水平一直在震荡走高,央行的外出储备也在震荡走高,我国高企的通胀率可能与与我国高的通胀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为了使模型的设定更合理并且为了减少或消除潜在的异方差,对数据时间序列物价水平的变动P,货币投放量M,以及外汇储备量FEA进行取对数操作,对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LNP,LNFEA LNM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用采用Johansen的方法进行变量的协整性检验,结果是三者存在协整关系,说明外汇储备的增加和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和物价水平的上涨存在一定的协整关系。对三个序列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发现:货币的增长是物价水平变动的Granger原因,这与事实比较符合。

根据用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施瓦茨(SC)准则确定p值,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施瓦茨(SC)准则的最小值都在第二期出现的,可以确定最优滞后阶数p为2,建立VAR(3)模型,对其方差进行分解,得到如下结果:

由上图可以看出,物价水平的上涨很大程度可以用货币的发行规模有直接的关系,贡献率大约为50%,说明货币发行量的增加一方面被经济的发展,产出的增加所吸收,但一部分却引起了物价水平的上涨。但外汇储备的增加对基础货币的投放量的贡献却很低,所以我们认为央行的货币冲销政策起到很好的抑制基础货币投放规模的效应。

三、央行货币冲销政策的有效性检验

我们选取2009年到2011年季度数据做货币冲销政策的有效性检验,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当央行发行的货币与宏观经济的增长一致的时候,即货币的增长满足了扩张的需求,我们就可以说央行的货币冲销政策是有效的。当时候,外出储备增加引致的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因此央行货币冲销政策此时无效。因此央行货币冲销政策有效的条件是:<0,即:

其中:为货币供应量,为基础货币的发行量,以代表物价水平,以代表社会的总产出。货币冲销政策的有效性检验结果如下:

通过上述图表可以发现,央行的货币冲销政策在大部分时间是非常有效的,这与我国一直实施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关,严格的控制力货币的发行速度,但是有几个季度的冲销的结果不是很有效,如2011年第一季度,由于贸易顺差的快速增长,物价水平的快速上涨,但是在第二季度,货币冲销政策就转为有效,说明我国的货币投放的大部分被经济的快速增长所吸收,这与我国的国情也是基本相符的。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利用2006~2011年的季度数据建立模型,通过检验发现,货币投放的快速增长是物价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对我国货币投放的快速增长解释力不足,并通过检验发现,央行的货币冲销政策在大部分时间是非常有效的,说明央行回收了相对一部分因外汇占款而快速增长的货币投放。根据结论,我们提出对于目前我国在货币方面的主要的一些政策建议:

应当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降低我国在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中的交易成本,也有助于形成竞争性的全球储备货币体系。优化央行的资产结构当加快储备资产的多元化的结构。继续深化外汇管理改革,大力推动外汇市场发展,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和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拓宽央行的货币冲销手段和渠道,增强央行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的灵活性,并通过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货币政策的效果能够充分的传导,维持宏观经济系统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孟晓宏.论中央银行的货币冲销[J].现代管理科学,2006.

[2] 董云巍.西方冲销干预理论及其对我国的适用性分析[J].上海金融,2001.

[3] 方先明,裴平,张谊浩.外汇储备增加的通货膨胀效应和货币冲销政策的有效性-基于中国统计数据的实证检验[J].金融研究,2006.

[4] Sarno L,Taylor M P.Official Intervention in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Is It Effective and,If So,How Does It Work[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1.

[5] Obstfeld Maurice,Exchange rates,inflation,and the sterilization problem:Germany,1975-1981[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Elsevier,1998.

货币政策和汇率的关系篇6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合作已经得到来自经济学家和各国政策制定者们的越来越高的重视。早在1978年的波恩峰会上,七国集团就已经达成了一套非常详备的合作方案,使我们不能再对该领域内的重要进展无动于衷。在研究中我们常常将货币政策合作(Policy Cooperation)和货币政策协调(Policy Coodination)交替使用,用以指称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货币决策机构或决策当局之间某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对国际货币合作的基础和有效性问题,从来都存在广泛的争议,支持者麦金农和威廉姆森宣称,目前国际货币体系中无节制的汇率浮动对国内宏观经济管理和物价稳定非常不利,而一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恰恰是宏观经济和通货的稳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不是目标本身而仅仅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对开放经济体而言,有效的国际货币合作值得优先追求。而反对者则阵容更强大,国内稳定是汇率稳定的前提条件已根深蒂固,哈伯勒等则将支持者的论点反转过来,声称应该优先考虑国内的货币稳定,唯其如此这些国家才有能力遵循一种更稳定和更富有预见性的汇率政策,进行国际货币合作才有起码的基础。至今,如何形成有效的国际货币合作机制,并防范其向逆效合作滑落仍是国际经济学有待探索的前治理论。

一、国际货币台作的原因:市场溢出和政策溢出

如果我们承认全球化导致各国在货币经济领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那么一国资本市场的异常波动就可能影响和波及国际资本市场,而国际资本市场危机也可能无法充分隔疫而困扰国内资本市场,这通常被称为市场的“溢出”和“溢入”(Market SPill-over)。一国货币政策也既可能传递到也可能受制于它国的货币政策,这通常被称为政策的溢出和溢入(Policy Spill-over)。显然市场或政策溢出及相关命题都仅对开放经济体才有意义。鉴于对全球资本市场和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管辖权的归属模糊不清,人们试图通过国际货币合作来降低上述溢出效应。

基于“货币政策溢出”的国际货币合作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库珀等。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导致只有小型开放经济才可以基本不考虑政策的溢出效应,而大国在制订货币金融政策时,就不能不事先考虑相互间的政策溢出并进行政策协调。一般认为,政策溢出效应主要通过贸易渠道和资本流动渠道传递。以贸易渠道为例,一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可能导致进口需求的下降,而其政策溢出则给予其主要贸易伙伴一个外源性需求紧缩;以资本流动渠道为例,一国紧缩性货币政策意味着本币利率上升,而政策溢出则导致向这个国家的资本流动,他国因资本外流而有意外紧缩。库珀的大致结论是:在开放经济下如果不考虑货币合作,则一国政策效能将大为削弱。此后库里,列文和维达里斯等(1987)研究了近年浮动汇率制发展历程后指出,各国力图确保它们宏观政策的独立性可能对世界经济具有破坏性,溢出效应的存在说明各国可以通过国际货币合作来分享合作体系带来福利增进。富兰克尔的基本思路是:所谓政策溢出,是指在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时,一国的政策行为将影响别国的福利函数,而它国的政策行为同样将影响本国福利函数的达成,因此各国彼此割裂和相互冲突的货币政策是不可取的,必须通过货币合作降低整体福利损失,富兰克尔尤其主张以建立起较大的货币区(Currency Bloc)来作为国际货币合作的手段。

基于“资本市场溢出”的国际货币合作理论的代表人物归功于蒙代尔,他分别讨论了在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资本流动带来的溢出效应,以及一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搭配问题。目前基于市场溢出的货币政策合作大致有以下几种思路:一是主张国际货币合作可以降低市场和汇率的不确定性,即浮动汇率制在确保了各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同时,并不能完全隔疫资本市场的溢出效应,其频繁波动反过来将削弱各国货币政策的效能,各国让渡部分货币主权进行合作可以降低外汇市场和汇率的不确定性,并最终使货币合作参与者受益;二是主张国际货币合作应该有恰当的水平和方式。S.汉和C.瑞因哈特等认为,估计在1992年时,1.7个百分点的利率差才会因溢出效应而引起货币市场间的波动,而现在0.7个百分点的利率差即可达到类似效果,甚至股票市场等其它资本市场的溢出效应也在增加,因此各国必须在会计准则、银行监管、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国际货币合作。可见,各国产生在货币领域进行合作的初衷,就在于通过货币合作降低政策或市场的溢出效应,并改善本国货币政策的效能及资本市场的稳健性。

二、国际货币合作的霸权稳定论

基于霸权稳定结构的货币合作理论的始作佣者可能是金德尔伯格(p.c.kindleberger),霸权稳定论(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并非由金氏提出,而是另一位学者克欧亨尼(r.keohane)提出的,但金德尔伯格首先将其运用到国际货币合作领域。在其《1929-1939世界性经济萧条》一书中,金氏认为在国际货币领域需要一个霸主以杜绝政策或市场溢出效应,霸主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充当发行世界货币和充当全球最后贷款人角色,也应为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发挥作用。但除了霸主和附从者之间以霸权稳定结构维持国际货币秩序之外,金氏甚至否认其他形式的国际货币合作的有效性。1973年正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际,但金德尔伯格仍然坚称霸权稳定结构是唯一途径,实在具有讽刺意义。此后,克拉斯纳(s.krasner)和吉尔芬(r.gilpin)等对霸权稳定论进行了发展。一般来说,霸权稳定结构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关键国具有足够的经济规模,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2、他国相对于关键国地位的明显逊色和对关键国地位的不言自明的普遍默示;3、体系创立伊始关键国通货稳定,且附从国认为其自身货币政策相对于关键国货币政策的从属性和被动性未对自身利益构成威胁;4、霸权体系内的成员存在一定水平的经济发展趋同性。而霸权合作体系则具有一下特点:1、霸权体系的货币合作体现为霸主决定霸权体系的货币政策,其他附从国认同和接受,一旦默示的接受性受到怀疑,霸权结构就从稳定向非稳蜕变;2、霸权体系的货币合作通过制度予以维持和协调;3、霸权必须能够产生类似“公共产品”的收益以抵补附从国牺牲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成本,当霸权稳定结构的合作收益趋于枯竭时,该体系就将崩溃。

金德尔伯格等提出的霸权稳定结构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克欧亨尼随后提出了后霸权合作论。最早运用霸权稳定结构一词的克欧亨尼在其《霸权衰落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倾轧》中指出:“霸权性合作并不构成唯一可能的合作方式”,“霸权后合作也是可能的”,他指出后霸权稳定结构(post-hegemonicstability theory)的特征是:1、从逻辑上看,霸权不是寡头合作体系中出现货币合作的必要条件,而后霸权体系则是大国间的寡头合作博弈过程,大国间“可以自己提供集体利益”;2、不管是否属于霸权性质,国际体系所依赖的是共同的或互补的利益关系,频繁的政策和市场溢出将促使货币合作的规模和程度更深更广,尽管着重寡头合作的信誉是可质疑的;3、霸权体制本身具有惯性,霸权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合作体系的消亡,但体系中霸主将受到寡头的挑战,从而导致霸权稳定结构向后霸权合作体系渐变。此后库纳(r.copper)、艾治格林(b.eichengreen)等一起发展了后霸权合作理论。他们将国家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型开放经济体,对于它们,其参与国际货币合作的可能选择只有两种对角选择(two corner solu-tions),要么保持彻底的浮动汇率制度,要么通过钉住单一货币或货币局制度(currencyboard system)固定其汇率。这也被形象地比喻为“暴风雨中的风叶”理论,一个国家的汇率安排就好象风叶一样,在金融全球化的暴风雨中,除了将风叶和风车完全脱钩,让风叶随风而转之外,就只有把风叶和风车完全固定,让风叶和风车静止不动。另一类是大国经济,对于它们,没有一国在货币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国际货币事务必须通过合作来解决。这潜在地反映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此方面典型的例子是西方七国集团的政策合作体系。

货币政策和汇率的关系篇7

[关键词] 外汇储备 货币政策 影响

一、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持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成外国货币的资产。目前我国人民币汇率仍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制度使央行必须经常性地干预外汇市场,外汇市场现行的汇率无法代表市场上多空双方的观点,限制了汇率的市场化供求关系;再加上我国利率机制、外汇管理制度以及外汇储备结构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使基础货币的供给结构发生改变

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之前,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依据主要是国内信贷量,即央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投放基础货币,外汇占款所占比例平均不足30%。自1994年起,我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央行通过在外汇市场上购入外汇形成储备,与此同时投放基础货币。强制结售汇制最初用于解决我国外汇短缺的问题,但在1994年后持续多年的“双顺差”,使得外汇市场供过于求,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保护出口而被迫购入外汇,外汇占款的比例迅速增长,我国货币供应量进入被动扩张时期,央行为了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迅猛增长,必然会压缩除外汇占款以外的其他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从而使货币供给结构发生变化。当今社会,外汇占款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这彻底改变了我国货币供给的结构。央行新增的货币投放对象主要是资金相对充裕的外向型企业和部门,而内向型企业和部门却由于央行压缩了其他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而出现资金的相对短缺。这种资金流向在结构上的失衡会随着外汇占款比例的上升而加剧,货币投放结构的不稳定性加大,这将使我国货币政策的政策效力受到冲击。

2.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加大

首先,货币政策被动地适应于外汇占款的波动而变动,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主动性被弱化;其次,外汇占款增多导致国内信贷收缩,从而使一部分企业绕过国内信贷规模限制,通过吸引国外直接投资来获取资金,出现了所谓的“外资本币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贸易账户不发生变化,但资本账户出现长期的顺差;最后,中央银行持有大量集聚了过高外汇风险的美元资产,一旦美元持续贬值,我国中央银行在进行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时除了要关注外汇储备运用中美元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比例问题,更要关注美元和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问题,这些都加大了货币政策执行的难度。

3.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不断加剧

依据“三元悖论”,一国只能在“资本完全流动”、“独立的货币政策”和“固定汇率”这三个经济目标中选择两个,而外汇储备变化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一个重要结合点。在汇率制度方面,虽然历经了l994年和2005年两次汇率制度改革,但我国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地位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名义上央行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质上仍然是一种“盯住”的固定汇率制;资本流动方面,我国还未完全实现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我国资本还处于一种“半自由流动”的状态: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则通过行政审批制度限制资本流出。因此,在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出现冲突时,为维护现行的汇率体制,央行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的一部分独立性。

二、缓解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对我国货币政策冲击的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出口收入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会继续保持增长,这将给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消除外汇储备变动对货币政策的过度冲击,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政府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避免风险的加剧,具体可以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

1.控制投机性资本流入,放松资本外流限制

现今,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热钱的大量涌入是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这其中隐含了相当大的金融风险,并且导致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丧失及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因此,在资本流动的管理上,应重点从目前的“鼓励流入、限制流出”转向“流入与流出相协调”。一方面控制投机性资金的流入,另一方面,开拓境外投资渠道,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最适度规模”以内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满足正常的外汇需求确保外汇储备和经济运行的安全。

2.改革并完善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

首先,改革外汇市场的交易机制。交易机制改革的关键是增加市场交易主体,建立起拥有众多多头、空头的市场化交易机制,让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外汇市场交易,从而形成能真正代表市场供求关系的汇价。其次,建立合理的“外汇平准基金”制度。我国的外汇平准基金可以由国家授权央行管理,由外汇管理局具体操作经营,从而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允许外汇平准基金直接入市而并不影响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从而避免中央银行因外汇储备的增加而被动地投放基础货币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2]于菊兰:我国高额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负面影响的实证分析[J].管理学刊,200910)

[3]许冬玲 许先普:我国外汇储备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J].理论探索,2008(6)

[4]王 浩:我国外汇储备与广义货币供应量关系的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5)

货币政策和汇率的关系篇8

关键词:货币政策;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也逐渐增强,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当的调整货币政策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而事实也证明,我国采取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受到国际经济与其货币政策的影响,正在逐渐转变。本文将分析货币政策与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同时探析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的概况

1.货币政策的涵义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是央行对货币管理的一种手段,通过货币的供应,让信贷数量与利率等方面符合国家特定的目标。央行通过不同的货币政策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当央行实行放松的货币政策时,是为了刺激经济的持续发展;当央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时,是为了维持经济的稳步发展。

2.货币政策的目标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保证币值的稳定、促进就业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的一致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国家通过货币政策实现宏观调控,其目标在逐渐实现,但由于货币政策目标具有一致性的同时还具有冲突性,所以,国家在实行货币政策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兼顾各个目标,才能获得既定的效果。

3.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分为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在短期其效应较为显著,但在长期其效应相对微弱。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与控制,从而引起总需求与总收入水平的变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到了认可,央行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与控制,最终实现经济目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要通过对其货币政策的传导、中介目标的选择、货币政策效率、绩效及适应性等诸多方面的分析才能得以实现,同时由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存在问题,其制定的目标在理论方面与实际方面将存在差异,将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二、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概况

1.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涵义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货币政策操作的一种模式,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从而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目标;央行通过对货币的管理,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或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或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在维护经济的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此模式被众多国家所采用,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实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2.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特点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随意性,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最为注重的便是其最终目标的实现,其在货币调整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而这会导致其政策的信誉未能引起相应的重视;其二,滞后性,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根据经济发展需求进而采取适合的货币政策,致使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具有滞后性;其三,单一性,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形式主要有扩张型和紧缩型,其形式具有单一性。

3.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效应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效应是指单位货币政策通过相机抉择,从而对宏观经济变量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对产出、通货膨胀及汇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同时,它也体现了相机抉择的操作模式对经济的影响。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效应可以分为即时效应与滞后效应。即时效应主要是指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产生的当期影响,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在发生作用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不能及时地发生,所以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即时效应并不显著,它主要是在相机抉择货币政策采用后,在当月、当季或当年末产生的效应。滞后效应是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最为显著的效应,同时也是决策者最为关注的,它是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经过长期作用所产生的效应,效用的最大化、最小化及其收敛与发散都是决策者所关注的,进而才能根据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效应,适时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与力度。

三、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1.基于圣路易斯方程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可以分为正向与负向的相机抉择,即扩张性与紧缩性政策,相机抉择政策要根据经济的发展需求才能进一步采取相应的对策。由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具体多样化,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将对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有所影响,对产出与通货膨胀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适当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将对产出与通货膨胀进行有效地治理,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由于正向与负向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具有不对称的效应。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不对称效应,使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存在不对称效应,其中正向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弱,而负向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将影响物价,对其调控有着积极的作用。

基于圣路易斯方程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影响当期的产出或物价水平,但由于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具有随意性、滞后性等特点,致使当期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并不能影响当期的宏观调控目标,仅能对其有微弱的影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与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关系变化表现为正负相间的变化趋势,当经济增长率偏高时,央行采用相机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进而与当期的增长表现为负相关的关系;当经济增长率过慢时,央行采用相机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进而与当期的增长表现为正相关的关系。相机抉择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变化比较频繁,且差距较大,这种关系表现出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具有非连续性与阶段性,当相机抉择货币政策获得一定的成效时,经济将出现较大的波动,从而影响经济的稳定性。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对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影响表现为随着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滞后的逐渐增加,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这一趋势也证明了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具有滞后性,进而影响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有效性分析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我国的产出、通货膨胀与汇率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可以通过构建VAR模型,进一步分析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有效性影响。货币政策对产出缺口的影响是有限的,这种现象表示我国货币政策在长期具有中性的效应,其中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影响是突出的,这种现象表示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影响产出缺口的重要因素。产出缺口的存在说明经济发展存在不稳定性,经济系统不能实现持续性的发展。同时,产出缺口对相机抉择货币政策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波动有一定的影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波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货币政策对其影响在逐渐增长,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其影响也在逐渐增长。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产出缺口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长期效应,且影响程度较深。同时,由于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具有长期性,表明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将极易造成通货膨胀,具有随意性。总之,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汇率失调的影响在长期内是微弱的,但在短期内,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汇率失调的影响较为显著,虽然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变化频率较小,但其具有阶段性、滞后性与非持续性等特点;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持续操作将使汇率趋于平衡,但增加了汇率在短期内的波动,不利于其稳定性;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在加大汇率波动幅度时,有着自动稳定器的作用。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影响汇率波动的重要原因,对汇率失调进行宏观调控是必要的。

汇率的波动在长期内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较小,主要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利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单一化;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汇率波动的影响逐渐提升,最终将造成汇率的巨大波动,使其波动幅度不断上升。

总之,货币政策对产出、通货膨胀率及汇率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率影响较大,对汇率的影响偏小;相机抉择货币政策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模式,是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对产出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次之,对汇率的影响最为微弱,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影响产出波动、物价波动与汇率波动的重要因素。

四、提高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1.保证实际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高,要保证实际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使其具有规则性,在实际的货币供应量方面其增长率应维持在偏大或等于潜在实际产出增长率。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潜在产出增长率具有稳定性,但其也将逐渐发生变化,所以实际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要具有适当的调整方式。

2.健全汇率稳定机制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高要建立健全汇率稳定机制,人民币汇率稳定机制的改革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人民币汇率要参考一篮子货币政策,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人民币汇率要保持浮动,其浮动区间要科学、合理;同时,要对汇率的合理均衡水平进行测算,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与结构调整的需求。人民币汇率稳定机制的形成要坚持主动性、可控性与渐进性等原则,才能逐渐形成稳定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健全的汇率机制,首先,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参考一篮子货币政策进行调整,进而减少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其次,要发挥汇率杠杆的作用,完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再次,要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为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提供和谐的政策氛围;最后,要逐渐提高调控的水平,积极进行外汇管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3.完善央行的独立性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高要完善央行的独立性,央行要实现对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就要保证其独立性,确定其地位与职责,才能积极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才能实现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而才能利于宏观调控的实行,实现其经济目标,最终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完善央行的独立性要明确央行的地位、职能与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要对其进行具体的、明确的规定,才能促使其独立地运用权力。完善央行的独立性可以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进行规定,从而实现其政策的独立性、货币政策目标的单一性。

五、总结

综上所述,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中较为主要的形式,其相机抉择要根据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满足市场的需求,进而采取扩张或收缩的货币政策,旨在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相机抉择货币政策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还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稳定了人民币汇率,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效应,利于我国经济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使之逐渐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同时,利于我国汇率机制的合理化。

参考文献:

[1]贾凯威.中国货币政策规则与相机决策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10.

[2]武霞.货币政策操作方式:规则与相机抉择[D].华南师范大学,2008.

[3]张静宜.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N].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院学报,2013,8(04):13~15.

[4]董艳子,赵明阳.中国货币政策是规则还是相机抉择[N].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3,(05):27~28.

[5]袁靖.规则与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冲击的度量在我国的实证分析[N].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9(01):20~22.

上一篇:地方经济政策范文 下一篇:泌尿外科护理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