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互换范文

时间:2023-03-12 01:27:49

货币互换

货币互换范文第1篇

有效管理外汇债务

货币互换是指为降低借款成本或避免远期汇率风险,将一种货币的债务转换成另一种货币的债务的交易。交易双方按照预先约定的汇率和利率,在一定的时期内,按照一定的汇率和利率,将不同币种、不同利率的债务进行互换。在进行货币互换交易时,必须签订货币互换合约。货币互换合约是交易双方之间具有约束力的协议,该协议规定了交易双方在一段时间的期末,按照预定的汇率,交换两种不同货币的本金。在这一时期,双方互相交换利息,利息以双方交出的本金货币来标价和计算。

货币互换的主要目的是:当企业借有外汇债务,如果收入的货币与支出的货币币种不同,将产生汇率风险,为了规避这种汇率风险,企业可以通过货币互换的方式将一种货币的债务转换成为另一种货币的债务。

下面。通过两个案例说明这个问题。

案例一:锁定汇率风险

某企业从A银行贷款一笔日元,金额为lO亿日元,期限5年,利率为固定利率6.25%。付息日为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2003年12月20日提款,2008年12月20日到期一次性归还本金。企业提款后,将日元换成美元,用于采购生产设备,产品出口后获得美元收入。

(一)风险提示

从以上情况看,企业这笔日元贷款存在汇率风险。企业借的是日元,用的是美元,收到的货款也是美元。而在偿付利息和到期一次性归还本金时,企业都需要将美元换成日元。如果日元升值、美元贬值,那么企业需要用更多的美元来换成日元还款,直接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

(二)解决方案

企业采取以下货币互换的方式,就可以有效锁定汇率风险。

1 在提款日(2003年12月20日)企业与B银行互换本金。企业从A银行提取贷款本金,同时支付给B银行,B银行按约定的汇率支付相应的美元;

2 在付息日(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企业与B银行互换利息。B银行按日元利率水平向企业支付日元利息,公司将日元利息支付给A银行,同时按约定的美元利率水平向B银行支付美元利息;

3 在到期日(2008年12月20日)企业与B银行再次互换本金。B银行向企业支付日元本金。企业将日元本金归还给A银行。同时按约定的汇率水平向B银行支付相应的美元。

从以上可以看出,由于在期初与期末,企业与B银行均按约定的同一汇率互换本金,且在贷款期内企业只支付美元利息,而收入的日元利息正好用于归还日元贷款利息,从而使企业避免了汇率波动的风险。

案例二:进行套期保值

2003年1月15日。A公司以1亿欧元的价格向B公司出售设备。为了促成交易,A公司同意借给B公司8000万欧元,5年后收回本金,B公司按季支付利息。与此同时,由于业务发展,A公司在C银行有一笔6000万英镑贷款,需要按季向C银行支付利息。

(一)风险提示

在这一过程中,A公司面临较大的货币风险。A公司担心,在此后的5年中,由于每次必须将从B公司收到的欧元利息换成英镑支付给c银行,汇率必定波动,因此公司永远不能确定每次其收到的欧元利息能换得多少英镑。如果欧元贬值,那么A公司将蒙受巨大的损失。

(二)解决方案

A公司与c银行协商后,决定使用货币互换合约对自己的货币敞口进行套期保值。

1 A公司与C银行同意在2008年1月15日,用8000万欧元交换6000万英镑。A公司支付欧元,收到英镑。固定汇率为0.75英镑/欧元,这一数值是根据银行的买价按照舍入原则得到的最接近的“大数”。

2 A公司每季度向C银行支付本金为8000万欧元的利息,固定年利率是4.36%,以欧元标价。

3 C银行每季度向A公司支付本金为6000万英镑的利息。固定年利率是5.78%,以英镑标价。

货币互换合约为A公司的货币风险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对冲。A公司不必将从B公司得到的欧元换成英镑,不用担心欧元贬值带来损失。B公司定期向A公司支付利息,A公司可将这部分利息直接付给C银行。另一方面,c银行向A公司支付本金为6000万英镑的利息,这正是B公司所获得的贷款现值。事实上,这相当于C银行直接收受了B公司支付的利息。

货币互换与外汇远期的差异

从原理上看,货币互换合约是外汇远期合约的翻版。所有远期合约的精髓,在于它们是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其中交易双方承诺在将来的某一时间,将以一种货币标价的本金,交换成由另一货币标价的本金。按照交换开始时所商定的汇率计算的话,两个本金的价值相同。这是货币互换和外汇远期的共同基础。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一些细节。

在外汇远期中,将来进行货币交换的汇率要进行调整,以消除可能产生的套利机会。因此远期汇率可以根据利率平价理论计算得出。该理论表明,如果远期汇率中存在错误定价,套利者将买进一个定价错误的远期合约,借入低利率货币,按照即期汇率将其换成高利率货币,再将高利率货币存入银行。这一行动将导致远期汇率发生变动,最终套利机会将消失。

然而,对于货币互换来说,将来的汇率是交易结束时的即期汇率。在货币互换中,通过交易双方承诺在互换合约有效期间相互定期支付利息,使得套利机会消失。通过协商,利息可以每月、每季度、每半年或每年支付一次,支付的频率由交易双方在交易之初就商定好。

显然,在收受和支付固定利息的两条现金流中,利率是不同的。互换交易的利率是可以任意的,只要是双方商定的即可。然而如果利率分别是两个不同货币的风险利率,就可以反映出双方真实的成本。这意味着在互换中每种货币所使用的利率,应该和在同一交易中计算远期汇率所使用的利率相同。只有如此,货币互换与外汇远期的价值才相等。

货币互换范文第2篇

(一)货币互换概述货币互换是指利用不同的市场参与者在各个货币市场上的不同优势,借入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但却是自己最具有借款优势的货币,然后通过互换市场将其换为自己所需要的借款,最终达到双赢。与标准互换相对应,互换交易的目的是转换风险。我国作为国际贸易大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人民币升值给国内相关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外汇风险。外汇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帮助企业降低风险,提高企业价值,而金融衍生产品是企业管理外汇风险的有力工具。当前,远期结售汇是国内企业普遍采用的金融衍生类外汇风险规避cA。外汇远期合约操作简便,损益一目了然,但是也存在因银行要求较高的风险溢价而成本较高,以及很难在较长时间范围内综合管理外汇风险等不足。国内企业在必须采取措施防范外汇风险的情况下,需寻找新的防范手段。

货币互换作为主要的货币衍生产品之一,是国际上被普遍用于管理中长期外汇风险的有效工具。与其他货币衍生品相比,货币互换具有成本低、管理时间期限范围长、交易条件灵活以及效率高等优点。央行2005年批准商业银行办理货币互换业务正是看到企业在规避外汇风险方面的旺盛需求。由此可见,货币互换必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由于国内对于货币互换的会计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对货币互换避险会计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货币互换规避风险实质对于如何有效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已有多位专家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1)Marshall通过研究美国、英国和亚洲的一些大公司发现,外汇风险管理是最重要的财务工作Z--,其主要目标有:外汇损失最小化,降低现金流的波动,保持收益稳定和避险。Lorderer&Pichler对一些瑞士公司做了类似调查,得出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主要原因是:确保现金流,降低财务成本,简化计划工作,防止损失和避税。研究均表明,货币互换等衍生产品能够帮助企业达到外汇风险管理的目标。(2)Allaynnis&Ofek分析了标准普尔500指数里非金融企业的外汇风险及其采用的衍生产品,结果表明货币互换等衍生产品显著降低了外汇风险。(3)AUayannis&Weston的研究表明,1990年至1995年间,越来越多有国外销售额的公司利用了货币互换等衍生产品防范外汇风险。(4)Hagelin&Pramborg研究了1997年1月至2001年12月期间一些瑞典公司的外汇风险及其避险措施,结果表明采用货币互换等衍生产品可有效降低公司的外汇风险。(5)张青在研究外汇风险管理方法时,认为有关经济主体借助货币互换可以按照事先约定的汇率将对自己不利的货币交换出去,使自己的实际收益或实际成本通过约定的汇率固定下来,从而达到防范外汇风险的目的。

二、货币互换避险会计理论研究

(一)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衍生金融工具相关准则的发展和完善,代表了目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于货币互换合约的确认,IASC的IAS39规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条款的一方时,要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将衍生工具隐含的各种合同权利或合同义务确认为资产或负债。FASB的SFAS133规定:根据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将衍生工具确认为资产或负债。

对于货币互换形成的将以外汇结算的债权债务,应当在各会计期末以当时的市场汇率也即合约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将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确认为当期损益。如果将货币互换作为对未来事项的套期保值工具即现金流量的套期,则应将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确认为所有者权益,递延至被套期保值项目实现时确认损益。同时从计量属性上来说,如果互换合约出于投机目的,应按现行公允价值计量;如果是出于保值目的,则其计量基础应视被套期工具的计量属性,被套期工具若以成本计量,则互换合约可按历史成本计量,被套期项目若以现行公允价值计量,则互换合约可按现行公允价值计量。

(二)我国会计准则

我国的会计准则没有具体的关于货币互换的规定,笔者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原则性导向以及货币互换的特性,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1)货币互换的基本交易程序是:签订货币互换合约以进行货币本金互换,按约定的日期或期限以约定的利率和本金为基础进行利息支付的互换,合约到期时换回本金。一旦签订了合约,企业便成为合约条款的一方,具有按合同约定进行利息互换和合约到期时进行本金互换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应在合约签订日,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2)衍生工具明细中应增加货币互换应收款、货币互换应付款、递延互换溢价――货币互换递延溢价、公允价值变动――货币互换损益和汇兑损益等账户。

三、货币互换避险会计案例分析及评价

(一)案例分析现以某公司外币债务套期保值为例,分析货币互换风险规避及其避险会计实务。

[例]包钢公司2004年1月1日筹措到一笔资金,金额为100万欧元,期限为2年,利率2.5%,年付息一次。公司筹措该笔资金所投资的项目将取得美元收益。为了避免2年内汇率变动的风险,该公司通过中介机构与法国公司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将欧元债务以1:1.35的汇率转换为美元,利率为1%,年付息一次。各有关日期的即期汇率见表1:

2004年1月1日账务处理如下:

(1)向外国银行借款时,按签约日汇率计算价值是9316000元(1000000×1.36×6.85):

借:银行存款(EUR1000000)

9316000

贷:外汇借款(EUR1000000)

9316000

(2)对货币互换合约进行会计确认时,衍生工具一货币互换应付款的价值是9247500元(1000000×1.35×6.85),当日汇率与合约价值的差额计入递延互换损益:

借:衍生工具――货币互换应收款

9316000

贷:递延互换溢价――货币互换递延溢价

68500

衍生工具――货币互换应付款

9247500

2004年12月31日账务处理如下:

(3)对应收互换款进行调整时:货币互换应收款为9268200元(1000000×1.355×6.84),其中衍生工具一货币互换应收款的价值调整是-47800元(9268200-9316000),货币互换引起的损益是34250元[1000000×(1.355-1.36)×6.85]: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货币互换损益

34250

汇兑损益

13550

贷:衍生工具――货币互换应收款

47800

(4)对互换利息进行结算时,互换应收款是231705元(25000×1.355×6.84),互换应付款是92340元(13500×6.84):

借:银行存款(EUR25000)

231705

贷:投资收益――货币互换损益

139365

银行存款(USD13500)

92340

(5)摊销递延损益时,应摊销的价值是34250元(68500/2):

借:递延互换溢价――货币互换递延溢价

34250

贷:投资收益――溢价损益

34250

(6)对外汇借款进行汇兑损益时:

借:外汇借款(EUR1000000)

47800

贷:汇兑损益

47800

(7)偿付借款利息时,借款利息是231705元(1000000×2.5%×1.355×6.84):

借:财务费用

231705

贷:银行存款(EUR 25000)

231705

2005年12月31日账务处理如下:

(8)调整货币互换应收款,2005年12月31日时的货币互换应收款的价值是9357100元(1000000×1.37×6.83),其中衍生工具货币互换应收款的价值调整是88900元(9357100-9268200),互换损益是102600元[1000000×(1.37-1.355)×6.84]:

借:衍生工具――货币互换应收款

88900

汇兑损益

137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货币互换损益

102600

(9)互换利息结算时:

借:银行存款(EUR25000)(25000×1.37×6.83)233927.5

贷:投资收益――货币互换损益

141722.5

银行存款(USD13500)(13500×6.83)

92205

(10)摊销递延损益时:

借:递延互换溢价――货币互换递延溢价

34250

贷:投资收益――互换溢价损益

34250

(11)换回本金时,支付互换应付款:

借:衍生工具――货币互换应付款

9247500

贷:银行存款(USD1360000)

9247500

收回互换应收款:

借:银行存款(EUR1000000)

9357100

贷:衍生工具――货币互换应收款

9357100

(12)结算外汇借款汇兑损益时,汇兑损益是2004年末的9268200元和2005年借款价值9357100元(1000000×1.37×6.83)的差额:

借:汇兑损益

88900

贷:外汇借款(EUR1000000)

88900

(13)偿付外汇借款利息233927.5元(1000000×2.5%×1.37×6.83):

借:财务费用

233927.5

贷:银行存款(EUR25000)

233927.5

(14)归还外汇借款时:

借:外汇借款(EUR1000000)

9357100

贷:银行存款(EUR1000000)

9357100

由于货币互换会计处理所涉及到的损益数据见表2:

本例中,包钢公司由于人民币和美元即期汇率变化,使外汇借款损失41100美元(88900-47800)。但由于该公司进行了货币互换,通过货币本身的互换交易盈利109600元(68350+349587.5-13550-13700-139365-141722.5),弥补了损失,成功避免了因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同时由于互换利率的差异,公司实际承担的利息由原来的465632,5元降低为184545元(465632.5-139365-141722.5),货币互换降低筹资成本的效果在此也十分明显。

货币互换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货币互换;美元陷阱;办法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5-0025-04

一、中国面临的“美元陷阱”

自1994年启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扩增近55倍,截至2011年3月中国外汇储备已超过3万亿美元 [1] ,中国连续5年排行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名。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大搞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仅第二轮量化宽松就向市场注入6000亿美元,由于美元贬值,给我国外汇储备造成了巨额损失 [2] 。中国以真实财富换回美元钞票,然后又不得不将美元资金以极低的利率借给美国使用,这正是美元霸权可以获取超级利益的秘诀。戴高乐将军在1965年就对美元霸权提出过严厉批评:“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它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3] 。

尽管如此,中国并没有大量抛售美国国债,因为除了美国资产之外,没有其他替代品来解决巨额外汇储备的投资出路。(1)中国外汇投资实物资产能力很有限,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 铁矿石和石油越卖越贵, 黄金市场容量小,兼并、收购与能源和高科技相关的企业,美国政府很敏感,在海外租用土地难度大。(2)中国需要买的东西很多,但可买的量都太小,中国用巨额的外汇储备无论买什么资产都会引起价格爆涨。(3) 如果中国大量抛售美元也将使自己现有3万亿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克鲁格曼说:中国现在已经掉入“美元陷阱”无法自拔。美国前财长康纳利则说:“美元是我们的货币,是你们的麻烦” [4] 。(4)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与美元最接近的是欧元,但与美元相比欧元主要有三个软肋,一是没有统一的国债市场,二是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三是欧元区资本市场的竞争力难以和纽约、伦敦抗衡。因而,欧元的汇率风险并不一定低于美元。另外,美国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最大获利者,并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形成和改变有巨大影响力,将会竭力维护美元的国际金融霸主地位。

既然美元无法取代,当前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规避美元汇率风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力推进国与国之间的双边货币互换合作。截至201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10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签署总计8335亿元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但是,相对于美元贬值的速度,与中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还不够多,互换货币的规模还不够大,还应大力推进。

二、货币互换的实证分析

货币互换通常指市场中持有不同币种的两个交易主体,按事先约定在期初交换等值货币,在期末再换回各自本金并相互支付到期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例如2008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的货币互换协议 [8] 。协议签订后,中国人民银行就要向韩国提供1800亿人民币,同时韩国也要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供38万亿韩元,由于这份货币互换协议期限是3年,即3年后, 韩国将人民币还回中国, 而中国也将韩币还给韩国,并支付相应的利息。货币互换是金融市场中常见的金融交易行为,最初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起初主要用于商业机构之间,目的在于相互利用比较优势,降低融资成本,锁定汇率风险。1982年世界银行和IBM公司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互换。当时世界银行需要马克,却无法直接发行马克债券,但世界银行获得美元很方便;而IBM公司拥有大量马克,却需要美元,于是商业性的货币互换发生了,双方都降低了各自的融资成本。货币互换可以视为一笔即期外汇买卖和一笔反向远期外汇买卖的组合交易。由于远期汇率在互换交易中锁定, 因此交易双方不再承担货币汇率变动的风险,从而实现更好匹配资产负债结构的经营目标。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互换的交易主体并不局限于普通的商业机构,各国政府和国家中央银行等官方机构正越来越多地使用这一交易方式服务于经济政策目标,从而使货币互换具有相应的政策调控功能。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际市场上金融风险的加剧,各国中央银行开始将货币互换用于区域金融合作, 实施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特别在雷曼公司破产后,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恐慌,美国为了保护本国出口企业, 启动了大规模的货币互换交易,共与12个外国中央银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这12家央行包括欧洲央行、瑞士国民银行、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以及澳大利、瑞典、丹麦、挪威、巴西、墨西哥、韩国、新加坡等国的中央银行。其中,2009年4月6日,美联储与欧洲、英国、日本和瑞士四大央行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 涉及互换额度为2950亿美元 [9] 。 美联储可用美元从这四大央行购买300亿英镑、800亿欧元、10亿日元和400亿瑞士法郎的货币储备 [5] 。这样通过多国中央银行的货币互换交易,使得一国中央银行具有提供多国基础货币的能力,从而有助于解决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金融危机爆发后,2008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宣布签署双方货币互换协议,提供互换金额为1800亿人民币/38万亿韩元。2009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货币互换协议, 互换金额为2000亿元人民币/2270亿港元。2009年2月8日, 中国人民银行与马来西亚国民银行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互换金额为800亿元人民币/400亿林吉特。2009年3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与白俄罗斯国家银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协议金额为200亿元人民币/8万亿白俄罗斯卢布。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印度尼西亚银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 互换金额为1000亿元人民币/175万亿印尼卢比。2009年3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协议金额为700亿元等值本国货币 [9] 。2010年7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协议互换规模为1500亿元人民币/300亿新加坡元 [10] 。2010年6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冰岛中央银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协议互换规模35亿元人民币/660亿冰岛克朗 [11] ,2011年4月和5月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与新西兰和蒙古两国中央银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协议互换规模为250亿元人民币 [12] 和50亿元人民币 [13] 。截至201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与上述国家的中央银行签署总计8335亿元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货币互换是中国谨慎地向国际市场提供人民币流动性的一种策略,因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注定中国是一个流动性的供应者。中央银行通过货币互换交易可以将流动性注入到市场中,特别是两国中央银行之间的货币互换交易,可以起到向对方国家金融体系注入本国基础货币的效用,从而提升本国货币的国际结算功能,扩大双边贸易规模。

货币互换的真正意义在于: 它可以减少美元的国际使用,因而可以看作是向美国政府和美元投下的一张不信任选票。类似的货币互换如果在各国增加,特别是“金砖四国”及中国与东盟国家等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货币互换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将对美元的国际地位产生冲击。虽然在短期内不足以取代美元,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威慑美元,随着人民币使用范围的扩大, 在国际贸易中逐步减少使用美元结算,从而摆脱美元“陷阱”。

三、 货币互换合作是中国摆脱“美元陷阱”的有效办法

(一)开展货币互换合作,可以规避美元汇率的波动

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但在现有国际贸易结算体制下,外贸企业的进出口业务都采用外币进行结算,主要的结算货币是美元和欧元。在中国与美国、欧洲国家的贸易中主要使用美元和欧元结算, 无论汇率是升是降,风险都集中在我国进出口企业。而中国在同亚洲国家和非洲国家的企业进行贸易结算时大部份也使用美元,无论是中国的企业,还是亚洲、 非洲国家的企业均面临着较大的汇率风险。国际市场上汇率大幅度波动直接影响了我国企业出口的竞争力, 汇率的剧烈波动使不少外贸企业不敢贸然接受订单,影响了企业的出口贸易。经过美国次贷风暴,美元汇率大幅下挫,这对于多数国家的出口贸易都非常不利。对美元贬值的担忧使人们开始不再倾向以美元计价结算。因此,为规避汇率风险,各国加快了寻求其他结算货币的步伐。

在传统的结算方式下,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与我国之间的贸易都采用美元结算, 而其国内又不能进行美元流通,这样结算通常要经过本币―美元―本币的两次兑换。以美元兑换人民币为例,银行按交易金额的1.25%收取汇兑费,无疑增加了企业成本。若双方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例如中国与韩国,不仅避免了兑换美元的风险,也减少了美元占用资金,从而加速资金周转;否则中国企业到韩国投资,人民币先要换成美元,再换成韩元,产品在当地销售,拿到的是韩元,利润要换成美元出境,到国内再换成人民币,如此复杂的程序,要承担多方面的汇差损失。若此时对方国家再发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企业的损失会更大。而通过货币互换,交易双方都用本币结算,这样既可以规避汇率风险,又可将本国货币输入到对方国家,相当于给对方增加贷款,起到扩张货币政策的作用。从而使贸易双方的外贸企业都从中受益,这对摆脱美元困境非常有利。

(二)货币互换合作有利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规模

从2009年7月, 国务院决定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截至2010年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达到5000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48倍 [14] 。这表明在中国的资本项目仍未开放的情况下,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是完全可行的,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量太少,201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9728亿美元(202744.96亿元人民币),用人民币结算约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4%。中国今天已放开了人民币在贸易项下的管制,只要是贸易结算,人民币可以大规模从国内流出国外支付进口,也可以大规模从国外流入国内支付出口。但是,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缺乏人民币金融衍生产品,缺乏人民币避险工具,境外客户没有积极性为了结算去获取大量人民币。没有大量的人民币从出口贸易项下流出国外,就意味着没有大量的人民币从进口贸易项下流入国内,这样处于进出口贸易项下完全开放的两大流出与流入的资金渠道,就处于干涸状态。因此,如何让境外客户愿意采用人民币结算,这是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对资本账户管制较严,与印度的情况相似。只要资本项目不开放,人民币离国际结算货币的距离就很遥远。 国外贸易伙伴一旦持有人民币,将难以像持有美元或欧元等国际货币一样在国际市场上找到丰富的投资避险工具,无法满足境外人民币持有者保值和增值的需求,难以同美元和欧元等成熟的支付方式匹敌。这就是国外客商不愿采用人民币结算的原因。

当前要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就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解决外国进口商人民币来源问题;第二,激发外国出口商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意愿。然而,这两个问题通过开展货币互换合作都可以很好解决。与境外贸易伙伴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不仅可以促进境外企业购买中国产品,而且可确保境外客商手中的人民币能回流国内。货币互换合作使两国进行贸易和投资时,不再使用第三国货币,而是直接使用本国货币来结算,累计到一定额度时,由两国中央银行之间进行汇总结清,这样既可以解决境外客户人民币资金来源问题,又不必担心人民币回流和所持人民币的保值和增值。并可从人民币的升值中获得收益,较好地解除了境外客户对持有人民币的后顾之忧,从而会不断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减少对美元的使用。

(三)货币互换合作,有利于疏通向国际市场输出人民币的渠道,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日元、德国马克国际化进程和国际贸易报价方式的研究发现,在经济实力强的大国与经济实力弱的小国的贸易往来中, 大国货币更容易成为国际货币,即所谓只有强国才有强币。依此原理,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如越南、老挝、缅甸、俄罗斯、中亚地区等边境贸易中,人民币已成为事实的结算货币和支付手段。在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人民币也成为受欢迎的货币。从交易成本来看,境外企业一旦将某种货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其交易惯性将保持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因此,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人民币要取代美元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人民币面临着多重挑战。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贸易赤字是向世界各国输出货币的主渠道,从美国获得货币霸权地位的历史来看,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国一直是通过大规模的贸易赤字向全球输出美元。可是在中国,目前不可能通过贸易赤字向全球输出人民币。中国一直是顺差大国,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未能实现根本转变时,放弃原来的出口导向策略转而采取进口导向策略必定带来经济萧条、衰退和大量的失业人口。因此,中国目前不能出现大规模的贸易赤字。美元、日元国际化的经验表明要向国际市场输出本国货币不能仅仅靠市场驱动,还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府的推动,在中国贸易顺差和国际债权国地位持续保持的现状下,向国际金融市场输出人民币的有效办法就是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合作协议。最近中国与新加坡、新西兰、蒙古签署了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就意味着这些国家今后进出口中国产品时可以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这其实是发挥了货币互换协议推动贸易的功能,相当于给进口方提供了贸易融资。以白俄罗斯为例,中国为其修建了大量的电站,白俄罗斯可以用货币互换获得的人民币支付给中方。

货币互换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中国政府2008~2009年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最具影响力的实质性举措,这两项制度配合使用,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货币互换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提供了资金来源,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为货币互换提供了资金出口。因为彼此持有对方货币后,自然会购买对方国家的商品, 而通过这种途径向国际市场输出人民币,能够做到风险可控, 因为我们清楚人民币流到了哪个国家、规模有多大,一旦出现风险,很容易与对方伙伴国协调。因此我们要借助中国经济大国的地位,通过货币互换疏通向国际市场输出人民币的渠道,促进人民币规模与进出口贸易规模的良性互动,扩大人民币在世界各国的使用范围,摆脱对美元的依赖。

(四)货币互换合作将有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由于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和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人民币已在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跨境流通,而和多个国家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有利于这一进程的加快。通过与其他国家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加大人民币境外流通,对于缓解我国外汇储备过快增长有一定作用。在货币互换协议的推动下,随着人民币成为区域性和世界性货币,人民币就会被其他国家持有并作为储备货币,从而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009年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6部委联合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决定在上海、深圳、广州、珠海、 东莞5个城市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0年6月22日,试点地区由上述5个城市扩大到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新疆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业务范围包括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的人民币结算,不再限制境外地域,企业可按市场原则选择使用人民币结算。这表明人民币国际化开始进入提速阶段。而中国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就意味着国外企业要用大量的人民币与中国企业进行贸易结算,而这些对口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币头寸从哪来?在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的今天,通过双边货币互换能够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提供资金来源。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环境下我国不能强求经济伙伴一定要采用人民币结算,这样非但推动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而且会增加对方换汇成本,反过来又转嫁到我国,从而推动商品价格和资本成本的增加,破坏双方合作。因此我们只有通过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利用中国经济的规模和优势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尽管是双边的,但当与所有贸易伙伴国都签订了双边货币互换合作后,在国际市场上就会渐渐形成人民币交易的氛围,最终使人民币普遍被接受和认可,从而减少国际贸易结算中对美元的使用。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我们还难以如此深切体会到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危害。中国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极低, 与我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不相称。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的举措,被视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标志,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一项有效的制度安排,是中国摆脱美元陷阱的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

[1]高德胜. 走出美元陷阱[J]. 中国发展观察,2011(8).

[2]江涌. 美元陷阱:中国越陷越深[J]. 世界知识,2009(14).

[3]向松祚. 美元本位制和浮动汇率“七宗罪”(上)[J]. 国际货币评论,2010(4).

[4]王海. CFO看人民币出海[J]. 新理财,2010(2).

[5]郭田勇,崔继培. 货币互换有助于稳定国际金融市场[J]. 中国金融家,2009(7).

[6]王佳菲. 美国究竟是怎样给别国制造出麻烦[EB/OL].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11-03-31.

[7]叶檀. 美国的人民币汇率谋略[N]. 每日经济新闻,2010-09-20.

[8]任艳霞. 金融危机下中国货币协议引起的思考[J]. 消费导刊,2009(4).

[9]黄慧,于良. 中国为什么要进行货币互换[J]. 产业导刊,2009 (8).

[10]方璐. 冰岛与中国签署35亿元货币互换协议[N]. 财经,2010-06-10.

[11]罗晟. 中国与新加坡签署1500亿元货币互换协议[N]. 东方早报,2010-07-24.

[12]高晨. 我国与新西兰签署货币互换协议[N]. 京华时报,2011-04-19.

[13]黄龙杰. 中蒙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N]. 新闻晨报,2011-05-07.

货币互换范文第4篇

美联储货币互换网络的建立

作为货币互换机制的萌芽,自1936年美国财政部就开始与外国货币当局在一定条件基础上建立货币互换协议。各国央行间货币互换对于美联储而言并非是新生事物,美联储与他国央行之间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国际货币体系还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联储与其他国家央行签订货币互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维护美元中心地位。

由于此前实行的马歇尔计划,美国对外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加上对外推行扩张政策,军费开支大幅上升,对内维持低利率政策促使国内资金外流。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进入赤字状态并持续恶化,对外负债水平迅速上升,到了1960年8月,美国全部对外负债额已经超过其黄金储备,各国对于美元贬值的担忧与日俱增。

在此背景下,1960年10月爆发了第一次美元危机。由此当时伦敦市场黄金价格上升超过了美国黄金运送点35.2美元/盎司,这就使得各国央行将超额美元储备换为黄金的积极性大幅提升,市场上开始抛售美元,出现抢购黄金的情况。

从1961年3月开始,美国财政部通过外汇平准基金(ESF)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进而提升市场对美元的信心,事实证明这些干预是很有成效的,但是外汇平准基金受到预算以及国会拨款限制,限制了外汇平准基金干预力度的扩大。由此美国财政部就开始寻求美联储参与到外汇干预行动中来。自1962年3月开始,为了获得足够的外汇以支持美元,美联储致力于与多个西方国家央行建立货币互换网络――互惠货币安排,由此美联储正式加入外汇干预。

由于美联储在获得外汇储备上相较于外汇平准基金具有更大的弹性,自然地美联储货币互换也就开始成为维护美元地位的第一道防线。由于美国当局认为当时美国出现国际收支赤字主要是源于战后对外援助和提升国防军事支出,因此这种失衡将是暂时的,因此美元也就没有必要贬值,相应的货币互换网络也仅仅被当作一种权宜之计。

美联储建立的货币互换网络,由以美联储为中心的多个双边互换协议组成,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美国黄金储备的流失。美联储互换网络除了对美国具有重要意义之外,其在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稳定方面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布雷顿森林体系阶段,提高货币互换可用额度的公告与实际运用货币互换,在抑制抛售逆差国货币上有显著效果,而这样的公告也往往在危机出现时出台。货币互换协议的存在,提高了针对逆差国家货币进行投机操作的潜在成本。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

美联储货币互换网络走向衰弱

首先,货币互换操作本身期限相对美联储干预外汇市场需求而言过短。货币互换操作初衷就是要应对市场上短期超额供给的美元,货币互换协议期限结构本身就强调了这种短期性,在任何情况下货币互换操作必须在一年内结束。美联储从市场上不断购入美元,以及货币互换期限不断延长,使得美国货币当局逐步认识到美国国际收支失衡是根本性的,将使其不得不动用黄金储备进行兑换偿付,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美元贬值。

毫无疑问,外汇价格上升正是外国央行富余美元增长的重要原因,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这一限制,导致美联储在获得必要外汇以偿付货币互换操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美联储展期或建立新的货币互换协议的需求更加强烈,而外国央行尤其是货币互换对手方因为不愿意因此而持有更多的美元,建立货币互换的积极性则在下降。

其次,货币互换操作使得美联储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质疑。由于美联储通过货币互换获得外汇难度不断上升,以至于最后难以偿付货币互换导致的外债,在外汇干预法律授权方面更具明确性的美国财政部发行了大量外币标价的中期债券,如罗莎债券,进而将所其出售给美联储,美联储则利用这些外汇偿付货币互换外债。这种措施实际上将外债期限延长了,但是却也使得对外负债及其风险转移到了美国财政部的资产负债表上,随着货币互换从一种短期干预机制转变为更为广泛和期限更长的操作,美国财政部承受的风险也就更大。美国财政部对美联储的救助行动使得两者之间的协商更为频繁和必要,对美联储的独立性形成了严重影响。由此来看,美联储货币互换已经从最初的美元保护措施演变成一个沉重的负担,其对美元价值的影响已经逐渐转为负面。

浮动汇率制下美联储货币

互换网络走向中止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世界进入浮动汇率时代,1973年3月,主要货币相对美元汇率均进入自由浮动。但是各国几乎是被动地从固定汇率制走向浮动汇率制的,各国货币当局普遍认为浮动汇率制将导致过度波动,进而将使汇率经常性长时间偏离均衡值。因此,十国财长达成了官方外汇干预将有利于引导市场秩序的共识,并均认可了美国在外汇干预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在美元整体处于贬值的氛围下,由于在货币互换机制中缺乏明晰的风险共担协议安排,美国在外汇干预操作中处于犹豫彷徨的状态。风险共担协议的签订直接提升了美国干预外汇市场的积极性,美联储在十国集团中货币互换规模在1973年7月由116亿美元上升到接近178亿美元,货币互换开始成为替代美国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的重要工具,在美元承受更大贬值压力时,美联储货币互换规模也相应继续上升。但是,美联储在外汇干预过程中遭受了大量损失。以上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美联储开始改变其通过货币互换支持外汇市场干预的策略。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美联储停止了利用货币互换支持外汇干预的方式。在1981年美联储与瑞典央行启用货币互换之后,十国集团货币互换长期未被启用。

在关于货币互换影响美联储独立性的广泛讨论中,绝大多数FOMC成员达成了货币互换不宜再继续被用于外汇干预用途的共识,但一些成员也表示有必要建立一种在支付系统面临崩溃的情况下提供紧急美元流动性支持的机制。

次贷危机后美联储

货币互换网络复兴及其作用

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的几天里,为了防止金融市场恐慌的全球蔓延,稳定金融市场,美联储紧急与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和加拿大央行签订临时性货币互换协议,期限为30天。

随着2007年8月后次贷危机开始露出端倪,全球美元融资压力大幅上升。为增强其他国家央行在本国范围内向金融机构提供美元融资的能力、缓解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短缺,防止危机的全球蔓延,美联储从2007年12月起,陆续与多个其他国家央行签署双边美元互换协议。

事实表明,与美联储的货币互换,在平复境外美元融资市场上的紊乱是成功的。美联储与各大央行间货币互换在遏制金融危机影响扩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一,海外伦敦银行同业拆息利差在货币互换作用下趋于平稳。其二,美元基差在货币互换支持下恢复平稳。在银行间市场存在美元借贷困难的外国银行,可以从银行间市场先借入本币,再与私人交易对手进行美元的外汇掉期互换。

货币互换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货币互换人民币国际化积极作用

一、货币互换的内涵及其发展概况

货币互换(又称“货币掉期”),通常是指市场中持有不同币种的两个交易主体按事先约定在期初交换等值货币,在期末再换回各自本金并相互支付相应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双方的事先约定就是货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作为一项常用的债务保值金融工具,近年来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央行重要的金融管理工具,不同的是互换主体是国家或地区。本文采用的货币互换协议(又称“本币互换协议”)定义是互换双方可在必要之时,在一定规模内,以本国货币为抵押换取等额对方货币,向两地商业银行设于另一方的分支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

二、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总体情况

目前,我国分别与其他国家已签订了37份央行货币互换协议,达成协议的国家包括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瑞士以及欧洲央行等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份货币互换协议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减轻外汇储备压力,中国人民银行与泰国央行与于2001年12月6日签订的,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及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大量发达国家国际收支恶化,为防止不断恶化的金融形势波及国内金融业,我国及时重启“汇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启动,中国人民银行签订了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对该工具进行创新,并有常态化使用该工具的倾向。

三、人民币本币互换协议的积极作用分析

(一)进一进增强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流动性互助能力

在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国际社会上虽然存在可供选择的流动性支持措施主要有三种:外汇储备、区域多边或双边流动性救助机制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流动性救援机制。但由于后两者反应速度和灵活性等原因,各国优先积极准备自身外汇储备以备不时之需,东亚各国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近年来不断增加外汇储备,但是限于自身国内经济实力,以及以及大量外汇储备的高成本以及面对汇率浮动和损失储备的情况,各国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金融合作,与相关国家签署一系列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充分发挥其互助救援机制作用是很不错的选择。因为双边国家层面的流动性支持工具作为外部流动性支持措施,在使用条件、可获得性及救助速度方面具有优势。而在各种金融危机中坚挺的人民币成了美元之外不错的外汇选择,人民币双边本币互换是对区域、全球流动性救援的有力支持。同时对于我国而言,只有保全了亚洲邻国的经济稳定,才能使中国的经济损失减到最小,多项货币互换协议的付诸实施,也标志着新兴市场央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的能力与手段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二)有助于推动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贸易与直接投资增长

与美国签署的互换协议有所不同,我国中央银行推出的双边本币互换在期限和作用上都有所创新。目前未结算的协议均为2011年以后签署,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展期,协议目标除加强金融合作外,还侧重促进贸易和投资。这些货币互换的金融创新能够推动双边国家贸易及投资。其运作机制是,以往国外企业姓我国进口,需用将本币兑换成美元美元支付货款,而我们企业受到美元要兑换成人民币,双方承担大量的汇兑成本和汇率风险,而互换货币之后,外国央行在通过货币互换获得人民币后,能够向本国商业银行及本国企业提供人民币融资,支持这些企业以人民币从中国进口商品或者对中国进行人民币直接投资,无需动用美元储备;中国的出口企业可收到人民币计值的货款,可以有效规避以美元计价而造成汇率风险,同时降低汇兑费用,对于双方都有好处。

(三)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创造条件

在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之前,我国中央银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可使人民币在境外一定程度上实现商品计价、支付手段、结算手段、价值储备等国际货币功能,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通过实施双边货币互换,近年来,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快速发展,双边贸易不断创出新高,人民币在我国周边地区的越来越受欢迎,流通范围和领域越来越广,主要被用于边贸支付结算,在局部地区成为当地的交易支付手段,人民币在东南亚地区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元、欧元、日元的硬通货。作为价值储藏手段,人民币这一职能有所进展,作为官方外汇储备实现了零的突破。2006年12月1日,人民币成为菲律宾中央银行官方储备货币,意味着人民币向国际化跨出了重要一步。同时,柬埔寨也把人民币作为国家的储备货币。我国中央银行下一步应积极扩大与周边各国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别范围和规模,首先实现人民币东盟化、区域化。

四、结论

货币互换协议通常是在危机时被运用的一种货币工具。货币互换作为央行间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的手段已经为我国和国外主要央行所实践,并且在应对金融危机、向国际金融市场提供国际货币流动性、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从推动人民币逐步国际化的角度看,本币互换协议有利于境外企业及民众认可并持有人民币,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计划奠定坚实基础,远远不止从资金收益和资金成本上获得好处。

参考文献:

[1]付俊文.货币互换工具的理论与应用:美联储的实践与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09).

[2],鲁凤玲.人民银行货币互换实践[J].中国金融,2012(04).

[3]刘文翠,蒋刚林.中国D东盟金融合作现状与制约因素解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3(03).

[4]刘文娟.论中日韩的货币互换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J].品牌(下半月),2013(06).

货币互换范文第6篇

关键词:货币互换;积极作用;人民币国际化

引言

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暴露了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模式上存在着重大缺陷,让国际社会深刻认识到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的同时,也对现有的货币体系提出了严重挑战,发展中国家借此机遇提升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话语权和自己的权益。危机期间,为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很多国家开始尝试用其他货币进行国际支付与结算,“坚挺”的人民币成为了很多国家的不错选择,人民币货币互换在此背景下迅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

一、货币互换的内涵及其发展概况

货币互换(又称“货币掉期”),通常是指市场中持有不同币种的两个交易主体按事先约定在期初交换等值货币,在期末再换回各自本金并相互支付相应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双方的事先约定就是货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作为一项常用的债务保值金融工具,近年来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央行重要的金融管理工具,不同的是互换主体是国家或地区。本文采用的货币互换协议(又称“本币互换协议”)定义是互换双方可在必要之时,在一定规模内,以本国货币为抵押换取等额对方货币,向两地商业银行设于另一方的分支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

二、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总体情况

目前,我国分别与其他国家已签订了37份央行货币互换协议,达成协议的国家包括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瑞士以及欧洲央行等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份货币互换协议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减轻外汇储备压力,中国人民银行与泰国央行与于2001年12月6日签订的,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及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大量发达国家国际收支恶化,为防止不断恶化的金融形势波及国内金融业,我国及时重启“汇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启动,中国人民银行签订了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对该工具进行创新,并有常态化使用该工具的倾向。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人民银行主要是在《清迈倡议》框架下与外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从2001年开始,我国先后与东亚六国中央银行签订了9项货币互换协议,合计金额为205亿美元。其中,与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是以美元与对方的本币互换,总金额是105亿美元;日本、韩国及菲律宾这三个国家,则是以人民币与其本币进行的双边货币互换,互换金额折合100亿美元。

三、人民币本币互换协议的积极作用分析

(一)进一进增强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流动性互助能力

在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国际社会上虽然存在可供选择的流动性支持措施主要有三种:外汇储备、区域多边或双边流动性救助机制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流动性救援机制。但由于后两者反应速度和灵活性等原因,各国优先积极准备自身外汇储备以备不时之需,东亚各国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近年来不断增加外汇储备,但是限于自身国内经济实力,以及以及大量外汇储备的高成本以及面对汇率浮动和损失储备的情况,各国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金融合作,与相关国家签署一系列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充分发挥其互助救援机制作用是很不错的选择。因为双边国家层面的流动性支持工具作为外部流动性支持措施,在使用条件、可获得性及救助速度方面具有优势。而在各种金融危机中坚挺的人民币成了美元之外不错的外汇选择,人民币双边本币互换是对区域、全球流动性救援的有力支持。同时对于我国而言,只有保全了亚洲邻国的经济稳定,才能使中国的经济损失减到最小,多项货币互换协议的付诸实施,也标志着新兴市场央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的能力与手段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二)有助于推动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贸易与直接投资增长

与美国签署的互换协议有所不同,我国中央银行推出的双边本币互换在期限和作用上都有所创新。目前未结算的协议均为2011年以后签署,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展期,协议目标除加强金融合作外,还侧重促进贸易和投资。这些货币互换的金融创新能够推动双边国家贸易及投资。其运作机制是,以往国外企业姓我国进口,需用将本币兑换成美元美元支付货款,而我们企业受到美元要兑换成人民币,双方承担大量的汇兑成本和汇率风险,而互换货币之后,外国央行在通过货币互换获得人民币后,能够向本国商业银行及本国企业提供人民币融资,支持这些企业以人民币从中国进口商品或者对中国进行人民币直接投资,无需动用美元储备;中国的出口企业可收到人民币计值的货款,可以有效规避以美元计价而造成汇率风险,同时降低汇兑费用,对于双方都有好处。当前国际需求不足对我国沿海出口企业造成比较大影响,与一些贸易关系紧密的国家和地区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可以扩大海外需求,有助于减轻中国出口企业经营压力,削减弱势美元带来的汇率风险,刺激两国双边贸易的复苏和经济增长。

(三)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创造条件

在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之前,我国中央银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可使人民币在境外一定程度上实现商品计价、支付手段、结算手段、价值储备等国际货币功能,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通过实施双边货币互换,近年来,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快速发展,双边贸易不断创出新高,人民币在我国周边地区的越来越受欢迎,流通范围和领域越来越广,主要被用于边贸支付结算,在局部地区成为当地的交易支付手段,人民币在东南亚地区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元、欧元、日元的硬通货。作为价值储藏手段,人民币这一职能有所进展,作为官方外汇储备实现了零的突破。2006年12月1日,人民币成为菲律宾中央银行官方储备货币,意味着人民币向国际化跨出了重要一步。同时,柬埔寨也把人民币作为国家的储备货币。我国中央银行下一步应积极扩大与周边各国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别范围和规模,首先实现人民币东盟化、区域化。

四、结论

货币互换协议通常是在危机时被运用的一种货币工具。货币互换作为央行间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的手段已经为我国和国外主要央行所实践,并且在应对金融危机、向国际金融市场提供国际货币流动性、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从推动人民币逐步国际化的角度看,本币互换协议有利于境外企业及民众认可并持有人民币,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计划奠定坚实基础,远远不止从资金收益和资金成本上获得好处。(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付俊文. 货币互换工具的理论与应用:美联储的实践与启示[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09:31-34.

[2] ,鲁凤玲. 人民银行货币互换实践[J]. 中国金融,2012,04:61-62.

[3] 刘文翠,蒋刚林. 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现状与制约因素解析[J].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3,03:18-25.

[4] 刘文娟. 论中日韩的货币互换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J]. 品牌(下半月),2013,06:18-19.

货币互换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货币互换协议

一、 国际货币体系现状

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和机构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牙买加协定》达成一致并开始实施。协定的主要特征有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制度多元化以及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多样化。虽然在“牙买加体系”下,世界储备货币除了美元,还有欧元、日元和英镑,但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使美元仍是世界的主要储备货币,这样就形成了“美元霸权”的现象。

“美元霸权”表现在两个方面:通过发行美元支付进口,美元超发可以保证美国进口远远超过美国的出口;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可以支撑其国内的高消费;美国可以通过自己货币的国际信用,发挥世界货币的功能,在无需扩大出口的情况下支付大量进口;美元的过度扩张增加了对其他国家产品的消费,这样就可以借助美元的国际信用为美国自己服务。其他国家如果进口大于出口,贸易收支就会产生赤字,就必须在金融市场上借款弥补贸易收支赤字,而美国贸易收支赤字通过美元发行就可以弥补了,这是美元霸权的一个表现。一国货币,在本国货币债务扩张下只能动用本国资源,但是美元是国际货币,美元债务扩张可以动用世界资源为美国经济发展服务。由于对美元信用的过度依赖,其他国家不得不借钱给美国,因而美国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扩张其对外的债务,这造成财政赤字不断增加,甚至石油美元和亚洲美元等的回流还依赖于美国财政赤字的扩张,这是美元霸权的另一种表现。

金融危机从美国开始,蔓延到全世界。在自身国家利益面前,美国没有做到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风度,反而用美元绑架了全世界。美国相继推出了QE1和QE2,前一段时间一度盛传QE3即将开始。在G20峰会上,各国领导人集体批评美国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并要求对现今美元一家独大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随着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耀眼表现,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成为国际社会议论的焦点,有些学者甚至直言应该将人民币加入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一揽子货币体系中。

二、 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文献综述

目前在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学术探讨中,主要有“走出去”战略和“周变化―区域化―国际化”两种思路。前者强调鼓励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输出,资本输出与产品输出并重,增加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资本需求(肖丹丹,范爱军,2009),中国的跨国公司加速海外市场开发(陈德胜,卜文辉,2010),以及改善投资环境为外商直接投资使用人民币计价提供基础(戴金平,靳晓婷,2011)。后者主要利用中国与东亚及东南亚国家的紧密经济联系,使人民币实现区域化结算和储备货币区域化(翁玮,2010);刘曙光(2009)指出,人民币贸易结算有助于企业大幅降低交易成本,规避汇率风险;另外就是要利用香港的优势建成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戴金平,靳晓婷,2011)。

三、 人民币互换协议

货币互换是指两笔金额相同、期限相同、计算利率方法相同,但货币不同的债务资金之间的调换,同时也进行不同利息额的货币调换。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有利于应对短期流动性问题,从而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另外,还可以规避汇率风险。

早在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就已经与八个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签订了边境贸易本币结算协定。迄今为止,中国已经与欧洲央行、韩国、香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额约为2.37万亿元人民币。2013年,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九大货币。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系统显示,目前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0.87%的历史最高值。

中国与亚洲国家,尤其是东亚及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紧密程度日益加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形成了一个拥有17亿人口的自由贸易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大好契机。目前中国已经与马来西亚、印尼等签订了人民币互换协议,这为人民币成为东南亚地区的结算货币提供了进一步保障。中国与这些贸易紧密的周边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可以让这些国家用人民币购买中国产品,消减美元汇价波动的风险,进而可以刺激中国-东盟贸易区内双边贸易的复苏。

签订货币协议,不仅可以为周边经济体提供支持,也可以提高并巩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受到货币互换协议的鼓舞,中国与那些签订互换协议的国家之间会倾向于将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并进而可以为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打下良好基础。虽然目前人民币还没有实现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但在周边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早已经开始,远远超出预料。据统计,人民币在2011年已成为继美元、欧元之后世界第三大信用证发行货币,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而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最常用的支付方式。随着中国银联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业务的开展,人民币已经在东南亚国家中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又一种硬通货。

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中国与各个国家的货币协议中,人民币的作用是不同。与韩国的协议中,货币互换的作用是为了便利韩国在华企业的融资;与香港签订货币互换,是因为其是人民币的的第二大集散中心,并且大陆企业在香港有发行债券的需要,互换可以是香港获得充足的人民币供应;白俄罗斯是为了将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需要;阿根廷是为了在双边贸易支付结算中的需要;新加坡是跨境人民币的结算中心之一,与其的货币互换可以更好地满足跨境贸易对人民币的需求。与各个国家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虽然初衷各异,但是这些协议都无一例外的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的施行还是面临一定难题的。在总额高达2.37万亿元人民币的互换协议签署以后,在实际操作中,人民币的协议动用比例还是比较低的,这种情况是与人民币在国际上的适用范围小、境外对人民币的流动性需求不高的现实状况有关。另一个难题是,人民币的在岸利率通常情况下是高于人民币的离岸利率的,这种情况下向境外提供人民币流动性的话,人为地将互换利率设定低于离岸利率水平的话,这时候互换协议的利率水平将低于境内的利率水平,输出的人民币流动性就因为存在套利动机而返回境内市场,从而央行的政策就遭到了抵消。

四、 总结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历史的必然的过程。金融危机让世界更进一步认识到现有的世界货币体系的缺陷,改变美元一家独大的世界货币体系、让人民币尽快走向世界的呼声也越来越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签订人民币互换协议可以有效地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但是,在中国资本项目没有实现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人民币互换协议仍然存在一些现实操作难题。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必须对人民币国际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德胜, 卜文辉. 人民币国际化:背景分析与路径选择. 银行家, 2010(04): 99-100.

[2]戴金平, 靳晓婷. 渐进性人民币国际化中的香港地位―兼论人民币国际化的动态路径. 开放导报, 2011(03): 12-17.

[3]刘曙光. 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与路径. 银行家, 2009(05): 21-23.

[4]翁玮. 人民币在东盟实现区域化的路径. 经济问题探索, 2010(01): 111-116.

货币互换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货币互换;互换协议;人民币国际化

自2008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签订双边互换协议以来,“互换”这个词就频繁出现在国内各大媒体上。互换是金融衍生品中种类最为齐全的一种金融工具,其历史虽然只有30多年,但发展的速度相当快,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地位已无可替代。截至2009年3月底,短短几个月内人民币互换协议竞签署了6次,这在当代中国金融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在次贷危机背景下,这些互换必然会对人民币迈向国际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货币互换的含义及功能

1 货币互换的含义

货币互换,又称外汇互换,是指交易双方之间达成一种协议或合约,在合约中,交易双方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互相交换约定的不同货币、相同期限的本金额以及相同或不同性质的利息。

通俗来说,就是两国进行贸易和投资时,可以不使用第三国货币,而是直接使用本国货币来计价和结算,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汇兑损失。在一定时期内,累计到一定额度时,由两国央行之间进行汇总结清。

2 货币互换的功能

(1)合理利用经济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投资者可以利用货币互换交易,充分利用双方的比较优势这种经济资源来提高资产收益。同样道理,筹资者也可以利用货币互换交易大幅度降低筹资成本。

(2)规避风险

投资者或筹资者可以利用货币互换交易规避汇率风险。

(3)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筹资者可以很方便地筹措到所需的任何期限、币种、利率的资金,实现资产负债的最佳搭配。

二、次贷危机下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的比较

1 自2008年年底以来央行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央行与上述6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到6500亿元人民币,约占外汇储备总额的5%。

2 六份货币互换协议的作用

众所周知,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流动性紧张,已经给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亚洲国家和有关地区的贸易体系带来了巨大困难。因此,加强地区金融合作成为维持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在货币互换协议中,双方通常承诺一定的互换额度。一旦启动货币互换,两国将可通过本币互换,相互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从而为本国商业银行在对方分支机构提供融资便利,并可促进双边贸易发展。

“先周边,后拉美”的货币互换协议,虽然都有共同的利益诉求,但具体作用又有所不同:与韩国的互换,主要作用是方便韩国在华企业进行融资;与香港互换,是由于香港是人民币第二大集散中心,中央又准备在香港发债,货币互换主要是为满足资金供给;与马来西亚和印尼互换,是用于双方的商业贸易结算;与阿根廷的互换,人民币主要是在贸易中充当支付结算的角色;白俄罗斯则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

三、货币互换能否“换”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地位

1 一国货币国际化的条件

一个国际化的货币至少要具备三项基本职能,即结算职能、财富职能和投资职能。其中结算职能只是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现在很多人一提起人民币的国际化,就总是要提到周边国家使用人民币结算的事实,好像货币只要用于国际间结算了就一定能够国际化似的,于是也就有了别人换你的货币是为了树立你的货币的国际化地位的逻辑,这个逻辑显然是错误的。其实,财富职能和投资职能才是国际化货币的最重要支撑,前者体现了货币的“硬”价值,后者则体现了货币价值的实现渠道。可以看出,人民币国际化须经历三个阶段:以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以人民币进行金融交易计价,人民币成为世界储备货币之一。

2 六份货币互换协议的运行机制

中国央行签署的6份货币互换协议该怎么看呢?据介绍,此次货币互换旨在支持贸易融资。其运作机制是,央行将互换得来的对方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使本国商业机构可以借到对方货币,用于支付从对方进口的商品。这样,在双边贸易中,出口企业可收到本币计值的货款,由此可以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

也就是说,货币互换主要是一种服务于双边实体经济的金融安排,是持有不同币种的两个交易主体,按事先的约定用双方货币进行互换的市场行为。其目的在于锁定汇率风险,降低融资成本,开展经贸与金融合作,以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提高经济的可预期性,防止经济生活受过多干扰。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做法,并不是某种特殊的货币国际化步骤。

如果按照所谓货币国际化的逻辑,参与双边货币互换就等于国际化,那么与中国签定协议的6个经济体,其货币不也是国际化了吗?不也是迈出国际储备货币的重要一步了吗?这种思考逻辑,未免太简单了。而中国的货币互换活动,其实早在2001年就已经开始。现在,之所以要在短短4个月时间内,签下6500亿元的互换协定,主要是为了外贸的需求。

四、结论

货币互换范文第9篇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深入,汇率在一国国际经济交往中的核心地位越来越凸显,人民币汇率也一直是中国经济开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热点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做了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值得关注的成果,其中不乏研究影响汇率变动机制的文献。Williamson(1994)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和资本流动是决定一国汇率的因素。一国汇率变动应该同一国经济增长和资本流动的长期趋势保持一致。Clark,Macdonald(1998)以利率平价理论为基础利用行为均衡汇率模型进行研究,认为国家间利差、基本经济因素会影响一国汇率。Cerra,Valerie,andSwetaChamanSaxena(2002)指出一国汇率受一国财政政策、进出口贸易额、经济开放度、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管制等因素的影响。Inkoo,Lee(2008)研究了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一国交易成本、劳动生产率、商品替代弹性等都可以影响本国汇率水平。黄昌利(2010)运用行为均衡汇率模型,利用中美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中国对外贸易、中国政府支出、货币供应量分析了人民币长期实际有效汇率的决定机制。李晓峰、陈华(2010)在宏观汇率决定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异质性预期作为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影响因素来解释人民币汇率理论预期与实际汇率的差异。采用中美货币供应量之差、GDP之差、短期利差、预期通货膨胀率之差和通货膨胀率之差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协整回归。刘威、吴宏(2010)在无抛补利率平价模型基础上对中美利率与人民币汇率进行了实证检验。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外的研究主要得出影响汇率变动的一般性因素,如经济增长、资本流动、国际间利差、财政政策、进出口贸易、劳动生产率等;国内的研究主要利用我国的相关数据,侧重分析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因素,如劳动生产率、对外贸易、货币供应量、政府支出、利差、预期通货膨胀等因素。已有的研究客观地分析了影响汇率变动的外汇市场以外主要因素。本文拟结合货币互换原理,分析中央银行参与货币互换的特殊性;指出人民币互换协议的实施,在外汇市场上形成中国人民银行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干预机制、市场预期机制和派生机制等新的市场渠道,这对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货币互换与人民币互换协议

(一)货币互换

随着国际互换市场迅速发展,交易金额日益扩大,为了使利率互换的法律协议标准化、格式化,1985年,国际互换交易员协会公布了国际互换的指导性文件《互换的标准表述,假设、及规定守则》(被称为《互换手册》),供所有利率互换交易的参加者参考使用;1986年,又做了一些修改补充,出版了1986年版《互换手册》;1987年,公布了包括货币互换交易在内的统一标准协议,称为《利率和货币互换协议》(陈炜,1992)。这些文件成为互换协议的规范性标准,于是互换市场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货币互换是金融互换的一个基本类型,是互换双方由于在各自国家的金融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将本币的本金和固定利息与另一货币的等价本金和固定利息进行交换。互换的期限通常在2年以上。参与互换的主体主要是跨国公司、商业性金融机构等。通过货币互换,参与者可以实现不同币种的资产(负债)相互转换。

(二)人民币互换协议

近年来,西方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也开始利用货币互换协议,以实现区域金融合作。2007年12月12日,美联储与欧洲中央银行、瑞士银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2008年9月29日,美联储与欧洲、瑞士、英国、日本四家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后来,分三次修改协议:扩大互换规模、延长协议时间;2009年4月6日,这五家央行达成互换额度协议,必要时可向美国金融机构提供外汇。中央银行参与货币互换市场,会使国际金融市场发生深远的变化。在参与货币互换协议方面,早在2001年中国就开始了货币互换,确定的发展方针是“先周边,后拉美”。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就同泰国银行签署了总额为20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2002年3月,中国与日本签订了约3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安排协议。根据中国央行的数据,截至2014年7月,中国已与24个国家及地区分别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累计总规模超过2.7万亿元人民币。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人民币互换的总规模和覆盖面都在快速扩大,互换协议的期限均为3年,相对较长,说明人民币国际区域合作的稳定性比较好。

稳定人民币汇率的新市场机制

由中央银行主导的货币互换协议,也称临时互惠信贷货币协议,在政策效果上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王凯,2009)。从中国人民银行的角度看,人民币互换协议可被视为人民币流动性互换协议,它可以分解为一系列同时达成的交易:首先,在互换期初时,当一家外国中央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提现它的互换额度时,该中央银行应以即期市场汇率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特定数量本国货币,中国人民银行在该外国中央银行的账户中持有这笔外国货币,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那笔人民币则存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该外国中央银行拥有的账户上;其次,在互换期间,双方按照订立协议时双方约定将来期间各次交换时所用汇率,将各自负担利息互换;最后,互换期届满时,执行最后一笔交易,要求该外国中央银行以约定远期汇率在指定的未来某一交易日购回本币本金,其中,远期汇率以利率平价理论为基础计算得到。此过程,各国中央银行承担借出外币的信用风险。

(一)市场干预机制

通过实施人民币互换协议,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定向注入人民币与相关货币流动性,使外汇市场的供求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某一相对稳定的水平。该机制是中国人民银行利用人民币互换协议维持了人民币市场的供求而达到了保持汇率稳定的目的,所以该作用机制可被称为市场干预机制。由于人民币只是在经常账户下是自由兑换的,而在资本与金融账户下是有条件的兑换,决定和影响人民币汇率水平及变动的主要因素是中国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下的交易,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进出口贸易,所以,形成人民币汇率的市场供求基础主要是进出口贸易。表1显示,中国大陆和贸易伙伴的进出口贸易规模与中国人民银行和外国央行签订人民币互换协议的规模大体呈正相关关系,即进出口规模大则人民币互换协议规模就大。如欧盟、中国香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大陆重要的贸易伙伴,则中国人民银行与之签订的人民币互换协议的规模也相对较大;中国大陆与新加坡和英国等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规模较小,则中国人民银行与之签订的人民币互换协议规模也相对较小。当然,每一笔人民币互换协议的实施都有助于定向稳定该时期人民币与贸易伙伴货币之间的汇率水平。

(二)市场预期机制

人民币互换协议在签订时,中国人民银行与相应的某外国央行已约定了互换期内人民币现金流与其货币现金流交换的一系列汇率,包括互换期内利息交换的汇率和互换期届满时本金换回的汇率。这些各个时间点上的汇率对于外汇市场上中国人民银行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之间人民币与该外币的交易价格具有指导性的影响,于是这就形成相应时间点人民币与该外汇的指导性汇率;接着,商业性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人民币与该外汇交易时,其价格会参照指导性汇率来制定;最后,商业性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人民币与该外汇的交易价格,会受到商业性金融机构之间该外汇交易价格的影响。这样,人民币互换协议确定人民币与该外汇的互换汇率,就成为外汇市场上投资者心理预期的汇率水平。所以,人民币互换协议汇率影响外汇市场投资者的预期,进而投资者的预期影响外汇市场上人民币与该外汇之间的即期汇率。

(三)派生机制

通过签订人民币互换协议,设定人民币与相应互换货币未来指定日期的远期汇率,在互换时期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如果其他条件不发生显著变化时,人民币与互换货币就建立起了相对稳定的联系,这些货币主要包括:韩元、港币、英镑、瑞士法郎、欧元、马来西亚林吉特、白俄罗斯卢布、印尼卢比、新加坡元、泰铢、巴基斯坦卢比、阿联酋迪拉姆、蒙古奥格里特、澳元、土耳其里拉等,这些货币不乏国际金融市场上重要的货币,如欧元、英镑、港币、澳元等;另外,这些货币又与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关键货币——美元,各自都具有相应的市场关系。这样,人民币通过这种派生机制与国际金融市场上主要货币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联系。这种相对稳定的联系,使得人民币汇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定值更准确,既反映市场供求情况又增强了平稳性。

结论

随着人民币互换协议的实施,通过市场干预机制和市场预期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进一步完善在国内外汇市场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通过派生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进一步完善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货币互换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韩;货币互换;双边贸易;人民币国际化;推动作用

前言:中韩两国签订了为期三年的货币互换协议,虽然此次协议并非我国与他国签署的第一份货币互换协议,但是基于该协议签订的背景与内容,仍然引起了国际关注,许多国内外学者也针对此次协议进行了研究。我国经济学家杨涛认为此次协议的签订是我国货币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斌则认为此次央行的做法是十分明智的,这不仅能够稳定区域经济与金融,还能够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另外,经融学家谭雅玲表示,此次中韩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签署更多的是基于两国之间间贸易发展的需求,所体现的是互补性,而仅凭借此次协议的签订并不能将人民币推向国家化这一高度。本文从中韩双边货币互换的背景着手,针对中韩货币互换对双边贸易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展开讨论分析。

一、 中韩货币互换的背景以及相应的内容

(一)中韩货币互换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互换协议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及金融合作的手段,货币互换协议为维持国际金融市场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其所引发的流动性紧张给亚洲各国的贸易体系带来了困难与挑战。而韩国作为经济实力强悍的亚洲小国,在金融危机影响下,韩国的经济逐渐显现出衰退的趋势。也正是基于本次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使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单一的以美元为国际货币进行结算以及当做储备的弊端逐渐增大。在探寻经济危机发生根源的过程中,世界很多国家都提出了关于加强国际监管力度并实现国际货币种类多样化的意见。美国能够输出危机并战胜危机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能够在不引起美元大幅度贬值的基础上,不断的印发美元,因此,货币互换就成为了世界各国抑制美元滥发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此背景下,中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有责任也有义务发挥出自身的重要作用。在中韩两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后,韩国不仅能够向世界彰显其资源的强流动性,还能够有效的缓解韩元贬值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利于韩国经济的恢复与完善。

(二)中韩货币互换的内容

此次中韩货币互换协议中其互换的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和38万亿韩元,中韩两国能够在此货币规模内以本国的货币为抵押来换取等额的对方货币,这一协议的签署能够在自身出现危机时随时启动。货币互换协议已经成为了一种现代贸易中资产保值的重要手段,能够用来控制中长期汇率风险,从而实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货币互换的特点只要有以下三点:首先,货币互换双方所支付的货币种类是不同的,其次,在此种交易行为下发生本金互换,最后,交易双方的利息支付可采用计息方式[1]。此次协议的有效期为三年,如在双方同意的条件下,可以展期,其内容的实施只有在对方缺少必要本币运行流动的条件下的应急支持措施。中韩货币互换是我国与韩国央行之间的金融合作,其形式更加灵活,在启动方面也比较的方便。

二、 中韩货币互换对双边贸易的影响作用

(一)两国双边贸易都有此需求

一九九二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两国的双边贸易也由此获得了稳定且强劲的发展。韩国自身的市场小,其具有竞争性的产品需要寻找市场出路以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而中国不仅有着丰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也极为充足,大型的开发项目对韩国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而韩国的资金技术以及市场都是中国经济发展所需,两国通过互换货币的关系来进行资源的整合,彼此经济实力不断的提高,其贸易伙伴的地位也得到了有效的确保[2]。当前,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的第一大投资合作伙伴,同时也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在对外贸易经济中,中国对韩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金融危机给中韩贸易带来了深远影响

自2008年,中国与韩国签署了货币互换这一协议以来,两国的贸易持续且稳定的增长。如2013年,全年贸易额为216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4.2%,其中,中国对韩国出口1020.5亿美元,增长31.8%,自韩国进口1140亿美元,增长了9.3%。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的对外贸易,包括在华的外企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中韩贸易同样无法逃脱金融危机的冲击,如何改变这一局面成为中韩双方目前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中韩货币互换对双边贸易的改善

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美元贬值是必然趋势,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一旦贬值,无疑会对各国汇率及外汇储备造成巨大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国都纷纷采取了措施,按照相对固定或者稳定的汇率进行货币的互换,实行双边贸易计价预结算政策,正是抵御美元贬值,减小美元贬值影响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货币互换协议对推动两国双边贸易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能够有效带动两国经济投资,促进两国经济发展。此外,双边央行通过货币互换协议的方式来得到他国货币,将本国货币注入本国经济体系中,在进口方面可利用对方货币,支付对方进口商品,出口时可收到本币贷款,这有效规避了汇率风险,降低了汇兑费用,提升了双边贸易利润[3]。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与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使央行的操作的自主性与灵活性大大被提高,这使得我国对应经济危机的能力被提高,更提高了本国对维护金融稳定的能力,推动了贸易投资的发展。

三、 中韩货币互换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

(一)人民币区域性国际化进程推进

货币的国际化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现钞流通与使用,第二阶段是货币成为周边地区贸易与金融交易的流通货币,也就是实现了货币的区域化,这就意味着货币的国际化迈开了第一步,第三阶段是货币成为储备货币,也就标志着人民币正是实现了国际化。当前,人民币已在周边国家实现了广泛的流通,在发达国家也实现了有限度的自由兑换,人民币能够在经常项目下自由的兑换,但是资本项目仍然处于管制状态,这说明人民币已初步具备了实现国际化的一些特征[4]。

(二)人民币国际化任重道远

货币国际化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实际上人民币国际化仍然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实体经济尚未强大到可以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此外,中国的金融体制也无法给予人民币国际化以有力的支撑,尤其是利率与汇率的形成机制问题。以上这些都限制了人民币的流通范围,进而制约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任重而道远。

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签署了协议,建立了定期为三年的两国货币互换安排,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此次中韩两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无疑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人民币国际化已迈出第一步,但要想真实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仍然有着很长的路要走,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江西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泰平,中日韩合作迈入新阶段[N],半月谈,2009,1(12).

[2] 于永定,何帆,李婧.亚洲金融合作:背景、最新进展与发展前景[J].国际金融,2014,11(2):144-145.

[3] 陈文彬.东亚货币互换机制的进展及其前景[J].东南亚,2010,8(16):136-137.

上一篇:朝鲜货币范文 下一篇:货币幻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