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30 17:24:19

乡村旅游的问题

乡村旅游的问题篇1

乡村旅游实际上就是以农村为旅游开展背景,并且通过资源的整合,将农村的自然风光、田园景色以及农村所特有的民俗民风、乡土风情整合为旅游资源,且通过相对科举合理地规划将其形成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娱乐为一体的旅游综合活动。针对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来看,乡村旅游本身确实具有相当广阔的市场。并且伴随着人们精神生活水平需求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更加向往农村自然、朴素的民风,清新、健康的环境,这也就增大了农村旅游的客源。并且我国确实有许多乡村通过发展旅游业逐渐富了起来,这就使得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各个村庄谋求发展的方向。乡村本身也开始从最初的务农转型为旅游业开展,新农村建设确实为农民收入的增加带来了一定的帮助。

2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三农”问题解决的推动作用

2.1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

乡村旅游对我国“三农”问题的影响很大,首先其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传统的农民只能进行最基础的务农工作,这也会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逐渐增多。但当前我国许多乡村开展了旅游业,这就可以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利用,许多农民在家就可以进行工作,获得创收。并且乡村旅游的从业者要求较低,甚至没有任何要求,这就使得所有年龄阶段的人群均可以参与到其中。另外由于开办乡村旅游不需要过多的投入,所以许多从业者本身可以实现经营的同时依旧进行农耕,获得两份收入的同时,也拓宽了农民的就业与收入渠道,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水平。

2.2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乡村旅游不同于其他行业,其本身主要是以农村为依托的,所以其本身的投资也相对较少,且回报较快。尤其是农家乐这类最为传统的农村旅游形式,其经营风险很小,方式也相对灵活,依据农村自然景观以及风土人情就可以开展,从而也吸引了更多农民在自己家中进行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这样的经济形式本身与传统农耕经济相比,回报更快且更多,所以乡村旅游以及逐渐带动了各地区的生态农产品销售,为农民发家致富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2.3提高了农民素质以及农村整体风貌

乡村旅游本身就是带领农民进行服务行业创业,所以这也就要求农民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使得农村的经济文明精神得到共同发展.此外乡村旅游也为农村带来了更多的人员流动,这也就会使得城镇的一些思想和精神传递到农村当中,从而使得农民自身的思想觉悟不断提升。还有一些农村地区已经开展了相应的文化培训室、技能学习班,目的就是为农民提供学习的场所,从而使得农民的文化水平不断提升。所以乡村旅游的开展实际上也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实现了整个村庄的风貌建设。

2.4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由于旅游业本身涉及了许多行业,所以其本身的综合性较强,不仅有关于农业本身,同时也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故而在乡村旅游经营过程当中,通常会以传统农业为基础,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与游客前来观光,进而发展生态农业,吸引游客进行种植和采摘,不仅实现了旅游业的进步,也将农民自己种植的农产品售卖出去。这样将可以实现多个行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从而使得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升级,为早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可能。

2.5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旅游本身需要相对便利的交通,还需要与旅游相配套的自然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才能满足游客前来旅游的吃住行要求。所以实际上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使得各个村庄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环境保护,不断完善自身设施的同时,也及时对乡村环境进行整改。及时清理垃圾,改修乡村厕所,修建更多住房,完善乡村道路,从而确保乡村整体环境的提升。

3加快乡村旅游经济步伐以破解“三农”问题的对策

3.1政府进行监管且制定制度

为了更好的加快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从而破解“三农”问题的尴尬,首先政府应该对乡村旅游加以统筹规划,注重对其项目的监管,并且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确保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起着引导作用,通过资金、技术、人员支持,帮助农村尽快找到乡村旅游资源且有效进行整合。然后通过建立制度,如“乡村环境发展制度”、“乡村旅游从业者行为规范制度”等确保乡村旅游的健康持久发展。

3.2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还应该加大对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主要表现为在农村修建相应的开展旅游业的基础资源,比如修建一些新的民居以发展农家乐,为游客提供宜居舒适的住宿环境。还可以修建一些干净的公共厕所,改善农村传统厕所的污浊现象,还农村一片干净的环境与土地,给游客带来一种全新的游览感受,从而使得更多人愿意来到乡村旅游,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以及改善农村发展水平的同时,也为我国“三农”建设提供了帮助。

3.3对村民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村民素质提升

相关部门还应该定期对村民进行思想教育,从而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教育可以分两方面进行,第一方面是对村民进行旅游知识的普及,使得农民自身可以意识到旅游业是服务行业,需要本着客户至上的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其次另一方面是为村民提供学习的机会,比如开设相关的文化培训班、技能学习班,使得村民利用闲暇时光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层次,从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游客提供高水平服务的同时,也使得自己掌握了更多技能,从整体上改善农村地区的风貌与水准,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努力和贡献。

3.4开发多形式乡村旅游模式以增加客源

乡村旅游近些年来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初具雏形,在其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应该勇于创新,实现新形势的乡村旅游模式打造,这样才能改善单一旅游模式,为我国乡村旅游注入新鲜血液。比如传统乡村旅游主要是以农家乐的形式开展的,那么之后的乡村旅游也可以选择开办民俗风情园、开办种植采摘园以及自家农场等形式,完善乡村旅游内容。尤其是自家农场,实际上更能吸引年轻城市游客的目光,其主要运作形式就是游客利用周末闲暇时间对该农场的农作物进行打理,其工作日由该农场负责人进行管理。这片农场实行租赁形式,更能激发游客感受乡村风土人情的热情,同时也为游客带来了更多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相信通过多形式的乡村旅游模式打造可以增加更多客源,同时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增加了农业产品的销量,为我国农村建设提供更多条件,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三农”问题的实际困境。

结束语

乡村旅游与“三农”问题紧密相联,只有切实注重乡村旅游的积极作用且正确发展,才能实现我国农村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提升,从而为我国“三农”问题解决提供更多帮助,为尽90波解我国“三农”难题做出努力。

来源:山西农经 2016年1期

乡村旅游的问题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 社区居民 参与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世界旅游组织(WTO)从乡村文化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定义,认为“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组成部分。乡村旅游应为旅游者提供一种个性化体验,使其感受乡村的物质和人文环境,并尽可能使其参与到当地居民的活动、习俗与生活中来。”

二、社区、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内容

1.参与旅游发展决策

乡村旅游中的利益主体应当是居民。居民在旅游决策中应占有重要地位。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决策包括:广泛搜集居民对发展旅游的希望与看法;引导居民自行决定旅游发展目标;将居民意见纳入政府的决策。

2.参与旅游发展利益的分配

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包含甚广。在参与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居民可以分享到经济利益。在居民分享利益的同时,也为地方创收,因此政府鼓励旅游发展。如此良性循环,会让多方继续获益。

3.参与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维护

在众多乡村旅游景点中,进行旅游开发和经营的大多是外地投资商,他们的直接利益是经济效益。为此,很难不出现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对景点的粗放式经营管理等现象。也就忽视了对环境保护及当地社会文化的维护。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物价上涨、文化衰退等社会成本却要由社区居民承担。因此,要真正地保护环境和传统文化,仅靠环保部门、旅游部门甚至旅游者都是难以奏效的,社区居民也应参与当中,并成为主体力量。

三、参与的模式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形式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多都是根据当地社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发的。大体有以下几种。

1.“公司+农户”模式

公司不与农户直接合作,一般是采用与社区(如村委会)合作的方式,通过村委会保证总体接待水平,从而保障公司、农户和游客的利益。

2.“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政府担当了优化发展环境的重任;旅游公司充当商业运行商;农民旅游协会负责组织村民提供相关旅游服务,协调公司与农民的利益;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

3.“农户+农户”模式

这是一种投入较少,但接待量有限的开发模式。然而因为保留了最真实的乡村文化,加上游客所需费用少,成为了目前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形式。

4.个体农庄模式

它是在农村个体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独立完成旅游接待,并且有鲜明的开发特色。这种模式形式多样化又有特色,具有很强的带动性。

四、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问题

(1)乡村居民参与的意识淡薄,这是影响居民参与的根本原因。基层政府对乡村旅游过多的权力干预,促使乡村居民长期处于被动。

(2)落后的基础设施。大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可进入性差、接待条件差、客房卫生条件较差。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低,接待水准不高。

(3)欠缺乡村旅游管理人才。目前在我国,乡村旅游的管理队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相关部门的指导、监管也还存在非常多的不足。

(4)破坏环境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卫生习惯及卫生基础条件欠缺等原因,大部分乡村旅游的卫生状况差强人意。近几年,在政府的推动下,乡村旅游出现过热发展,但有些地区生活垃圾的处理都还停留在原始阶段。

2.对策

(1)加强对乡村居民的教育培训,强化其旅游服务意识。社区应通过举办旅游技能培训和教育,对农民进行业务培训,培养其旅游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技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创新。另外,也要普及安全、卫生、环保方面的教育。

(2)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当前乡村旅游开发普遍存在照搬先进地区模式,开发过热、经营粗放的现象。一方面乡村政府作为领导者,应该通过一些措施将先进的经验和管理技术介绍给农民;另一方面,乡村社区也可积极与地方高校、职业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指导乡村旅游开发。

乡村旅游的问题篇3

关键词:龙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龙泉的乡村旅游是以桃花节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存在问题,并为其发展提供可行化的建议。

一、缺乏整体和统一的规划

龙泉驿旅游开发缺少前瞻性,总体规划差,旅游业发展停留在传统大众旅游阶段,粗放式任意式经营,造成与别的地方相互雷同的旅游观光景区。另外,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档次低、管理粗放,景区与周边环境不协调,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相对滞后,硬件不“硬”,软件很“软”,真正成熟的旅游产品不多,尤其是在旅游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精品

二、旅游产品内容单一,季节性强

(一)龙泉景区的旅游产品主要是餐饮、观花采果、农家休闲等,内容单一,缺乏文化内涵挖掘和包装。

(二)农业生产各阶段受自然条件影响和制约,具有季节性特点,若开花期遇上连续几天大雨,会造成花期短暂,游客量大减。

(三)生态农业旅游商品开发深度不够,缺乏特色。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的开发转变落后,以绿色食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旅游商品开发深度不够,不但品种单调、花式少、质量偏低、更新慢、新产品开发无力,而且生态农业旅游商品深加工不够,出售的商品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并且包装简单粗糙,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也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推出的旅游产品多为低品位、单一化观光型产品。没有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发展参与型、体验型、求知型、科考型、探险型、保健型等生态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开发较薄弱,缺乏力度。这里尽管瓜果蔬菜极为丰富,但缺乏酿造、蜜饯、饮料等方面的深加工,没有通过推出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保健旅游商品以获得多种效益。

三、旅游地形象强化不够,营销体系尚未形成

经过这么多届桃花会的召开,龙泉的旅游地形象已经初步树立,以休闲观光为主的国际桃花节已具有较大的品牌价值。但是,缺乏突破季节限制的配套产品,再者旅游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深入的市场调查和明确的市场细分,宣传促销也仅限于桃花节和赏果期,没有形成系统的营销战略体系。

(一)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宣传促销观念,目前龙泉的乡村旅游促销手段单一,缺乏科学、统一的策划方案,在包装、宣传上整体形象不突出,没有形成整体的合力,影响力小。众多的旅游企业或景区往往只在“黄金周”才大力宣传自己的产品,随着淡季的来临,促销活动消失得无影无踪,且促销多以人员促销为主,广告主要在报纸上零星地刊登几次或者通过广播,很少利用电视媒体直观、快捷、覆盖面广、公众易于接受的特点,从形式、内容、可参与性等方面吸引公众,提高认知度。促销手段单一,宣传不力,不能使许多潜在消费者产生旅游动机,没有形成“拉”的动向。

(二)龙泉驿区的景区、景点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在宣传上的整体合力,并且缺乏科学、统一的宣传策划方案,在包装、宣传上整体形象不突出。

四、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够

这主要体现在,桃花故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桃花文化、诗歌文化等品位高,然而在民风、民俗挖掘,旅游产品开发和建筑风格上体现不够。

五、交通环线建设不完善,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薄弱

由于成都市环城游憩带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环城游憩带内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还很薄弱,大多服务设施为当地居民自发营业,设备简陋,因而缺乏统一规划和专业设计,也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景区、景点的餐饮类服务设施比较落后,卫生条件和餐饮卫生质量难以保证。

(二)休闲设施较为欠缺,缺少可供游人舒适停留的设施,如树荫下的凉亭、座椅、茶室等。

(三)景区内交通配套设施不完善,缺少明显的道路指示牌,自驾车出游的游客很难找到合适的停车位等。

六、管理存在的局限

(一)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龙泉驿休息观光地区处于城市周边地区,与中心城区比较,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程度不高,对旅游人才的吸引力不强,目前非常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饭店管理、景区规划等人才。

在龙泉环城游憩带地区从事旅游服务的人员主要以当地农村青年为主,他们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又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因此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较差,整体接待水平也比较低。

(二)旅游相关人群环保意识不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强。旅游开发未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实施,环境保护建设滞后,尤其是“农家乐”的废水直排,污染面积大,同时固体废弃物乱抛乱丢直接污染环境。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规范的行业管理标准,无证经营、不正当竞争、乱设摊点等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在旅游旺季时旅游经营市场上出现的违纪行为不能得到及时整治和处理。

(三)旅游服务人员素质低,服务技能差,旅游整体接待服务水平低下;片面追求利润,忽视游客的需求和满意度,使游客享受不到“质价相符”的预期服务水平,影响游客的出游热情。

七、现有娱乐设施开发利用不够,影响了农场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龙泉驿的桃花故里旅游区目前没有多种娱乐设施服务,同时也缺乏农村和农业特色,以及没有进行过多的宣传活动,知名度低,对周围的城市居民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娱乐设施和娱乐服务投资回报率低,因此在引资方面就会存在问题。

1.经营资金不充足。2.项目建设盲目,缺少科学论证及合理规划。

乡村旅游的问题篇4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Ruraltourism)尚没有达成统一的界定认识,但一般都认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村地区原来就存在的田野、草场等典型的自然的景观、传统民居建筑和文化遗产等资源,开展农村休闲游和农业田园生态游的基础上,进行小规模会议接待、素质拓展训练营以及渔猎、滑雪、漂流等与健康、文化、教育相关的各种休闲活动项目的旅游方式,一般来说,乡村旅游大都注意宣传、强调人对大自然的亲近关系,强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当前,乡村旅游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通过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如观光采摘农业、农家乐、民俗村等,带动观赏类的经济作物如桃花、荷花等的种植,其中餐饮接待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经营项目,有条件的地方开始较积极的推介民俗文化消费,这在贵州、湖南、云南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表现的比较突出;将农村景区化,用景观意识建设农村,用旅游理念经营农业,培养新型农民,使乡村民居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环保、生态、文化旅游强劲发展势头。总之,未来乡村旅游前景看好。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目前乡村旅游从业者大都是从农民直接转型而来,其乡村旅游运营经验必然存在不足;而另一方面,高校等方面对乡村旅游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总结相对滞后,加之,受乡村旅游所遇到的交通、区位等自身经营条件的限制,应该改来说,社会各界对我国乡村旅游必然存在一些认识偏差,肯定会制约我国乡村旅游的业绩提高和健康发展。其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深刻;对乡村旅游者研究不足;乡村旅游经营上没有针对性,乡村旅游产品所具有的特色少、同质化贩卖严重,对乡村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欠缺后劲;乡村旅游缺乏规划和策划,开发粗制滥造,人工痕迹过于明显;乡村旅游景点或者景区比较分散,旅游者不得不为此付出不必要的时间、体力、金钱以及心理成本。再就是,乡村旅游方面的专门或者本土人才严重缺乏在很多情形下都制约着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无用讳言,国内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管理相当不规范,为人诟病,积重难返。其他因素,诸如乡村旅游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也普遍存在。

三、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对策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要以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魂,逐步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要综合考虑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所涉及的人口、生态、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现实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影响因素。

(一)乡村旅游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开发设计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铁律,确保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而不能涸泽而渔。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围绕乡村旅游提出游居、场景时代等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日益严重的乡村旅游同质化问题。

(二).规范开发程序

保证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满足社区公众的需求和符合社区居民的利益,结合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修订,千方百计筹集发展资金,本土乡民切忌目光短浅眼红投资者收益,鼓励引入乡村以外的社会资金投入,使乡村旅游开发如期投入运营。乡村旅游的开发始终要照顾到当地农民的利益,切切实实使当地农民因乡村旅游受益,减少相关发展阻力。

(三)要注意理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要积极实施对民居建筑和村落文化空间的保护,理顺产权归属与相关制度安排以及管理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科学认识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积极对接城市空间发展、产业调整、以及文化挖掘等多方面诉求,放大乡村旅游的空间整合力,提供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框架,妥善科学规划农林景观生态缓冲区,营造乡村田园生态环境氛围,防止过度扩张,合理保留村落内自然机理的生命力、生机勃勃的人文景观和村落的灵魂,通过自下而上的民间保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实现自我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需要注意抓住机遇、提升认识水平,加强科学规划与管理,走合作发展模式发挥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和拉动功能,加快产业化进程。

(五)认真开展乡村旅游者的相关研究

要重视研究乡村旅游者行为,搞清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分析他们在具体的乡村旅游过程中的认知、决策状况,对满意度不高的旅游体验要积极组织补救,减少旅游者的后悔情绪,提高其本人以及周边人群的和满意度和重游次数。通过乡村旅游者行为动机、认知行为、体验行为、重游体验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找出乡村旅游者的消费心理、能力等多方面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乡村旅游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注意调查乡村旅游消费者的文化层次、消费惯性、职业类别等统计因素,摸清游客基本特征,准确定位乡村旅游的主题特征、产品特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出现旅游失误时,及时给予服务补救,尽量使乡村旅游游客的实际游感与其出发时候的期望值达成一致,有过之而无不及,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意愿,发掘重游游客的市场潜力。

综上,发展乡村旅游要以切实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在特色、品牌和绿色生态等方面为着力点,通过长期探索,不断实践改进,最终实现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的问题篇5

一、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

“十三五”期间是中国经济转型变革的深化年,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亦是如此,旅游地位的不断提升使旅游业名副其实的成为中国战略性支柱产业。而现如今强调的“5+2”旅游发展模式给中国的乡村带来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近些年新兴旅游产业,无论是在国外或者是国内都受到青睐,现在已经发展为旅游行业的重要部分之一。我国乡村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起步较晚,发展较为不成熟,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存在着许多难题。

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定义有较多的认知,综合以往的研究,我们可以理解为乡村生态旅游是在相对少干扰的地区提供当地自然和文化的旅游经历;为当地居民和经营者带来经济利益。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功能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自然区域、地方文化、教育,并且维持他们在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内。

二、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作用

我国拥有大量资源条件优越的乡村地区,所以乡村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发展乡村地区的生态旅游业对乡村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一)增加就业岗位,拉动经济整体增长

产业发展与生态旅游项目相互促进,协调、健康、平稳发展,致力于打造出一批颇具乡村景观特色的景区。以此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的同时,能够借助乡村旅游产业拉动整体经济增长,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我们应当认识到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新农村适应时展需求,推进新农村建设,使得乡村生态系统进一步完善和恢复的有效途径。乡村生态旅游合理的将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与乡村旅游结合在了一起。

(三)改善乡村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以保障原有的生态资源不受破坏为准则而进行的乡村生态旅游的合理规划,改善了原有的生态环境条件,营造了一个健康优美的人居环境,促进了乡村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化倾向,追求形式主义

传统乡村旅游受人工化、城市化以及商业化的发展影响,景区内大量旅游资源,如树木被肆意地砍伐,更有甚者,在景区内开山炸石,建设旅店、餐馆等旅游设施,景区内的碳排放量直线上升,给景区带来环境污染的同时,严重违背了低碳生活方式的“低消耗”原则。

如果盲目模仿城市旅游的规划方式,而忽略了乡村现状和实际发展要求,违背乡村生态发展原则,一味追求形式主义,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缺乏规划,盲目开发

纵观全国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许多地区的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为了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缺乏深入的考察研究和科学合理的规划,盲目的探索式、粗放式开发,忽略了旅游规划与乡村发展的统一协调发展,未能从整体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导致旅游资源屡屡受到严重破坏。

(三)管理滞后,游客超载

传统乡村旅游中服务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管理经验和规范化的服务知识技能。同时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对接待游客量和车流量没有明确的限制。尤其是节假日里,大量游客自驾来此,车流量和人流量大大超过景区承载量,噪音污染、乱丢垃圾、随意涂鸦、高消费高浪费、一次性产品使用过多以及行李没有计划等等问题也随之出现,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对景区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四、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带动乡村旅游连片发展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应以人为本,充分调动起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尤其要加强对村庄村域范围内绿地的建设与改造。利用现状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场地,根据需要及不同地形特点适当进行改造。要坚持经济型原则,在满足舒适的同时,符合现阶段村庄的经济发展状况,切忌不切实际的构想。乡村生态旅游要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立足于美丽乡村,利用村庄特有的景观资源发展生态农业主题产业链,同时结合周边地区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带动乡村生态旅游连片发展。

(二)突出乡土特色和文化特色

在努力建设舒适优美的乡村绿化环境的同时,切记避免过度开发建设和盲目的模仿城市化的建设和规划方法。过度的城市化和商业化是对乡村绿地建设和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严重破坏。进行乡村旅游规划,就要把握当地的本土资源,要始终牢记“好作品”是从乡土环境中生长出来的。而文化特色是乡村建设与发展的灵魂,乡村绿地系统规划只有突出其文化特色,才能体现出村庄独具魅力的乡村风光和乡土人情。

(三)引进先进技术,推行规范化管理

乡村旅游的问题篇6

关键词:郫县;乡村旅游;营销

一、郫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郫县地处成都平原腹心,位于成都西大门,城市建设逐步和成都融为一体。郫县最早以古蜀都闻名于世。距今已有4 000余年历史。幅员面积432.31平方公里,总人口455 688人,辖13镇3乡,261个村、21个居委会。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旱从人,物产富饶,素有“银郫县”的美称。郫县农家旅游经济迅猛发展,培育出农科村、金沙村、筒春村等四季鲜花盛开、游客不断的旅游基地;建成了风格独特、新颖别致的农家旅游接待点405家;发展成为适应市民休闲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新产业。全县呈现出农家民俗、休闲娱乐、世界风情、古蜀文化于一体,点、线、片结合的城郊旅游发展格局。

二、郫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单一,郫县乡村旅游的项目与成都周边其他旅游地极为相似,春季赏花、秋季摘果,而且建筑的风格也与其他景区的相似,这给旅客留下了乡村旅游千村一面的印象,郫县、龙泉和都江堰,感觉都在同一个地方旅游,导致游客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特殊的旅游体验。

营销观念落后。郫县乡村旅游的开发者没有形成与时俱进的营销观念,并且过于依赖政府,没有自己的营销手段与措施,不能很好的利用网络手段进行景区的推广宣传,导致一些游客不能及时的获取旅游活动信息,阻碍旅游的顺利进行;郫县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并且缺乏先进的营销知识,也缺少一定的培训,这就导致乡村旅游营销缺乏系统性。各自为营,不能与景点、旅行社共赢,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弊端。

促销手段单一。郫县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依靠传统方式来吸引游客,口口相传的方式较多,不能充分利用网络、人脉和广告进行宣传,是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原因。很少有经营者会在网络上进行自我宣传,最多也就是在58同城这些平台上一些消息,不能充分的描述和展现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的特色,让游客对景区的了解相对较少。

三、郫县乡村旅游的营销对策建议

利用网络进行宣传与展示并加大网络环境的建设。互联网的发展迅速而飞跃,那么乡村旅游的发展也离不开网络营销。首先,郫县乡村旅游的开发者首先就要在网络上打造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络向游客展示自己的特色活动、项目与特别服务,让游客在没到达乡村前能够有充分的了解与准备。同时,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展示一下虚拟的活动项目与旅游路线,另外,及时更新网站上的信息,关注网络上的相关新闻,一些对游客而言有意义的公告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景区加大WIFI基础设施的建设,让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景区,开发郫县旅游APP应用程序,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让游客能随时随地的掌握郫县旅游的最新动态,并方便游客能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在微信朋友圈自己的旅游体验,从而进行口碑营销。

充分发挥名人效应,打造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乡村。可以通过乡镇的历史文化,历史名人来吸引游客。通过挖掘乡村的名人轶事来发扬乡村文化,现在的游客不仅会对景区的风景和美式感兴趣,还会注重自身修养,自我提高,有质量的乡村可以让游客陶冶情操,有名人、有文化的乡村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随。郫县古今名人众多,如汉代哲学家、语言学家扬雄,西汉道家学者、思想家严君平,西汉大司空何武,北宋著名诗人张俞,中国减笔人物画始祖石恪,著名道士萨守坚,一代高僧圆悟克勤禅师,清代名将罗应旒,清末成都五老七贤之一的尹昌龄,辛亥革命同志军杰出将领杨靖中、张达三,抗战中保卫上海和武汉的英雄团长解固基、梁静珊,全国著名铁道工程师蓝田,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肖伦,以及近代中国佛教会副会长释昌圆法师,当代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世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80后实力作家颜歌等。但实际与之相关的旅游产品却很少。

与历史事件结合打造旅游活动。郫县除历史名人众多外,还有很多重大事件可以作为旅游产品的开发,例如曾经到郫县红光进行视察,这为红光镇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历史,但到目前为止,与这一历史视察相关的题材仍然没有与郫县的旅游有任何关联,而红光也仍然只是一个小镇,与旅游没有半点联系。因此,郫县应该加大力度挖掘郫县历史上的重大事情,为旅游发展添加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加强当地旅游经营者营销知识的培养。落后的营销观念只会输在起跑线上。很多乡村旅游的开发者是当地的农民,知识与经验的缺乏是最大的弱点。因此,学习营销知识很重要,位于郫县的高校较多,相关部门可与高校合作,针对当地的旅游产品经营者开设一些课程进行培训,从而提高旅游以及营销相关的知识,改善目前的现状。

四、结论

郫县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应结合当下的网络营销、体验营销,名人效应,影视营销以及对工作人员的内部营销等。创新营销手段、丰富营销理念,与时俱进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方面。郫县的乡村旅游更需要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形成自己乡村文化品牌,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来完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宵.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特征与趋势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0(2):99-100.

[2]韩冉冉.基于体验营销的乡村旅游营销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4):35-36.

[3]邵林涛.无锡乡村旅游营销策略[J]南方农业,2014(9):134-137.

[4]杜婉音.乡村旅游景区市场营销模式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11):81-83.

[5]易磊.浅论我国的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J].内江科技,2012(6):31-32.

[6]袁芳,史文国.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2(21):158-159.

[7]胡柳,李海礁.武汉市远城区乡村旅游营销策略[J].当代经济,2014(2):92-94.

[8]黄平.基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的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2014(4):30-33.

乡村旅游的问题篇7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 关键问题

一、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分布于农村的资源为依托,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民俗文化等为主要内容,集农业生产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农村村容村貌、农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就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乡村旅游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

二、把握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村旅游与这20字方针的关系,就是乡村旅游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

1.发展乡村旅游,重在发展乡村生产力

发展乡村旅游,根本在于提高农村生产力,这既是乡村旅游的最终目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观光休闲的关键所在。只有农村生产力得到较大提高,农业科普知识更加发达,农业生产方式更加科学,生产效率有了较大提高,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农产品中的科技含量更高的情况下,农村才能建设成为城市人眼中的“亮点”和向往的地方,才能吸引城里人去享受城市享受不到的、学习城市学不到的东西,这样乡村旅游才能真正发展起来。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全面确立乡村旅游与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耦合点,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分工分业,延伸乡村旅游相关的产业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乡村旅游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2.发展乡村旅游,重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是要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缩小城乡差距。这个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文化、素质、社会福利等方面,从而减少农民和市民的显著差距,减少城市人对农村人的歧视,使城市人更加适应和热爱农村。因此,要将农民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建设的主体、服务的主体,同时,也要使之成为利益主体、发展成果享受的主体。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要始终坚持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的宗旨,鼓励广大农民直接或间接参与乡村旅游,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民的素质提高、居住环境改善、社会保障等长远利益紧密结合;要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村的精神文明提升相结合,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3.发展乡村旅游,重在实现乡风文明

发展乡村旅游,重在实现乡风文明,主要体现在通过乡村旅游,挖掘和保护传统农村文化以及吸纳现代文明两方面。一是要深入挖掘和宣扬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不断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让这些乡村传统文化为世人所知、为城市人所向往,变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二是通过乡村旅游吸纳现代文明,提升乡村文化。外来旅游者对村民具有直接影响,他们身上现代文明的气息会给当地人以很深的影响,带来了新的观念、生活习惯和信息,从而缩小农村文化、习惯与城市的差异,实现乡风文明。

4.发展乡村旅游,重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很多农村地区交通、通讯、饮用水等基础设施相当落后,村民的生产、生活和出行极为不便。从2006年起,国家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了农村,旅游地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应以乡村旅游建设为载体,对那些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加快进行交通、通信、供电、饮水、卫生、居住等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将乡村旅游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将乡村旅游与项目开发、创建农民新村相结合,通过对公共设施、农民新村建设、环境整治等方面的投入,增强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改善农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同时,还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并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形成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投资格局。

5.发展乡村旅游,重在推进农村政治文明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农村建设工程,涉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多个方面,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还重在推进农村政治文明。这就需要强调社区参与在乡村旅游中的重要性。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农民的参与,农民为了改变自身的生活面貌也会对发展乡村旅游表现了极大的兴趣。通过一段时间的乡村旅游的开展,从乡村旅游中尝到“甜头”的农民会不满足于开发初期的仅仅只是按照政府的文件来办事,会要求参与政府的决策或者至少要求政府主导部门在决策时考虑他们的想法和利益诉求,这样他们参与当地旅游决策所需要的经济条件和思想准备都具备,农民就成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真正主体,从而提高了乡村地区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完善了乡村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求的管理民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06-07-23第5版

乡村旅游的问题篇8

关键词:本溪小市;乡村旅游

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并没有得到统一的定论,但是所谓的乡村旅游可以阐述为以乡村地域以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居民收入提高,人们对回归自然的休闲消费需求与日俱增,休闲旅游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本溪小市地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突出的产业特色、大力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采摘、旅游观光、池塘垂钓、民俗风情、温泉小镇、水上游乐、科普旅游、红色旅游、宗教文化、主题公园、农家乐等多种乡村旅游业态纷纷涌现,带动农民收入逐年增长,农村面貌不断改善,各个行业融合发展。然而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也渐渐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一、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1.缺乏总体发展规划与宏观调控

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总体发展规划与宏观调控。然而,该地区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总体处于简单粗放开发和盲目无序发展的状态,缺少总体规划。由于宏观调控的不完善,申请乡村旅游经营个体户数量逐年猛增,导致硬件不达标,服务不完善,经营不规范;另外,近几年发现部分生产企业“扎进”乡村旅游发展区,开垦林地,从长远来看,若不控制企业的数量,定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这和政府所拥有的调控手段和能力是分不开的;此外,从本溪满族自治县旅游网政务版规划一栏中可以看到,于2015年7月2日的《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5-2030)》目录中,文件从宏观的角度第一次较为完整的阐述了本溪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方面,在纵观全局与细节特色产品开发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设施相对落后

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餐饮、住宿、交通、商店、文化世值确矫妫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促进旅游活动的有序开展。本溪小市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发展较快,不断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但在有些方面发展仍然比较滞后。一方面体现在停车场建设上。首先,由于本溪小市地区所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天然地形,山体较多,道路建设相对困难,每逢旅游旺季,道路拥堵让游客苦不堪言,平常离开高速到旅游目的地一个小时的车程,旅游旺季之时甚至要花上三个小时,严重影响游客出游的心情。所以,道路建设受限,导致停车场远远不够使用。在临近旅游目的地之地,游客会选择把车辆停在道路边缘甚至农田里、河流旁等地方,严重阻碍了正常的交通疏散,并且易导致与当地居民的矛盾甚至安全隐患,给整个出行带了不便。另一方面体现在厕所建设上。从国家开始发起“旅游厕所要革命”以来,国家在旅游景区厕所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旅游厕所是游客出行必备的生活设施,是旅游公共服务水平高低的直接体现,更是反映旅游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但是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的厕所建设工程还远远不够。从离开高速到旅游目的地之间仍有一定路程,但是在行进路程中的厕所设施少之又少,导致各种不文明旅游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环境;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厕所设施在旅游旺季之时也很难满足正常的需求。

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够

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大都来自当地的乡村居民,主要以年长者为主。一方面,长时间受当地生活状态的影响,养成了比较自由、随意、散漫的状态,所提供的的服务与游客所期待的服务要求不符合;另一方面,当地的从业人员大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习,且当地大多数年轻人员外出工作,导致服务人员老龄化;再加上政府缺少必要的培训与定期的交流学习,所以导致该地区乡村旅游总体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够,服务管理效率低、服务技能差等问题。

4.特色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市场影响力不足

本溪小市地区有着丰富的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如葡萄酒、黑木耳、山野菜、大榛子等,刺五加茶、蓝莓、寒富苹果、速冻玉米、小米等多种产品还获得了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深受游客们的喜爱。然而该区对特色产品的销售方式还比较单一,主要采用摊位与固定经营单位的方式,虽然旅游经营单位在全县已经发展到150多家,但也仅仅满足旅游旺季时对游客购买需求,旅游旺季一过,旅游产品便进入销售缓慢阶段。此外,销售市场定位过于狭隘,仅仅以来此游玩的游客为主。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特色产品虽然逐步形成品牌化,规模化,但是销售的范围还局限在本地,本省,打造省外市场、国内市场,甚至国外市场的目标与力度还远远不够,严重影响了该地特色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二、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的对策

1.坚持规划先行,发挥政府主导调控作用

发展乡村旅游,政府要立足本地整体发展做统筹全局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因地制宜,积极对乡村旅游进行策划、指导、管理和扶持。第一,立足本地资源、环境与优势,并且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聘请相关资质机构,系统、标准的做好乡村旅游的具体线路、景点规划,通过整合资源,协调发展,促进村落之间互通合作,互利共赢,不断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村。第二,政府要严格把关经营乡村旅游单位资质。逐步建立起具有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高服务的乡村旅游单位,不求数量,只求质量,确保经营单位手续的齐全,定期审核与评估。第三,政府要严格把控生产企业驻进乡村旅游发展区问题。政府在推进乡村旅游的建设中依然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切不可一味的发展乡村企业而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此外,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之下,要突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题和重点,确定发展任务和目标,制定保障机制和措施,尽快扭转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简单粗放开发和盲目无序发展的局面,确保乡村旅游实现精细、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2.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其一,停车场建设方面。在乡村旅游区之间应该增加缓冲停车场的建设。即在未到达旅游目的地的空旷之地,增设多个缓冲停车场,目的在于减轻区内停车场的压力,起到分流的作用。并且在缓冲停车场内增设乡村旅游直通车,开往各个乡村旅游点,这样可以大大缓解乡村旅游旺季道路的压力,减少游客在道路行进中的时间。其二,厕所建设方面。“厕所要革命”势在必行,所以要集中加强对乡村旅游厕所的建设。一方面增设行进道路中的休息服务点,解决行进过程中的如厕问题;另一方面,在厕所的建设过程中,厕所外观建设要突出本溪乡村旅游的整体形象与特色的宣传效果,并且硬件完善要有标准、设施摆放要更具人性化,逐步的促进道路两旁以及旅游区内厕所的升级。

3.规范服务,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

服务质量的优劣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旅游者在出游过程中心情,以及对旅游地的直接感受,并且乡村旅游更要突出的是淳朴的乡村风情,热情好客的乡村服务业渐渐成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无形资产。所以要不断地加强本溪小市乡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学习,提高从业者的服务意识。一方面,由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行业组织定期聘请相关领域人士,如高校教师、企业经理等那些具有扎实的服务理念和丰富的实践能力人员,对从业人员做相关的讲座与培训;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要定期的加强与其他乡村旅游示范地区进行交流与合作,分享乡村旅游服务工作的经验,促进彼此的学习;政府相关部门还需要定制详细的服务标准体系与奖赏考核制度,对表现突出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及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与鼓励,并予以公示,目的在于鼓励从业人员的服务热情,促进乡村旅游区域内整体的服务质量提高;此外,政府还可以设定扶持资金,鼓励大学生回家乡创业,发展乡村旅游事业。大学生凭借着灵活的头脑与易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断的为家乡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逐渐打破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老龄化的问题。

4.拓宽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建设

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大大改变了人们的销售渠道与消费方式,并且这种趋势不可扭转。所以对于本溪小市乡村旅游的特色产品,在现有的销售方式基础上更应该拓宽在网络中的销售渠道。尽管在各大网络销售平台也会检索到销售本溪乡村旅游特色产品的店铺,但是从其店铺数量、销售记录与评价等方面来看,其规模有限,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分析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人们对网络销售渠道存在认知偏差与接受能力的滞后,另一方面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严重不足。所以为了拓宽本溪小市乡村旅游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在政府有效政策扶持下,依托电子商务网站、微商、报纸、杂志等平台,逐步构建稳定的网络、报纸、杂志、广播宣传推介渠道,满足消费者在线上线下购买、线上线下消费的需求,形成报纸有文章、网络有专题、广播有声音的格局,提升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宣传效果最大化,逐步拓宽网络销售渠道,促进品牌的建设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

三、结语

农村地区曾经因落后而很少有人愿意扎根奉献到农村的工作当中去,如今时代的变迁与飞速的发展,促进乡村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本溪小市地区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只有政府的有效决策与指导,人们共同努力与合作,才能促进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走向新高度。

参考文I:

[1]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14.

[2]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5-2030)[EB/OL].http:///bxzw/news/News_View.asp?NewsI D=226,2015-07-02/2015-12-27.

[3]马国良.我国旅游“厕所革命”的市场化道路建设--基于中德旅游景区厕所管理之比较[J].社会科学家,2015(10):91.

[4]郑称德,王倩等.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4(6):90.

上一篇: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范文 下一篇:从事职业教育教师的要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