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应用实务范文

时间:2023-10-12 17:29:12

会计应用实务

会计应用实务篇1

关键词:多项目管理 会计实务 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094-02

如今在很多的领域都应用了多项目管理,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就为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外部基础。而如何将多项目管理应用到会计实务当中,让其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是当前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在本文中,就针对多项目管理的相关概念以及特点进行了阐述,并且对我国的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探究,找到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为我国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促进我国会计的发展。

一、多项目管理概述

(一)多项目管理概念

多项目管理概念主要是指对多个项目进行同时的选择、评估以及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企业活动开展过程中大大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并且能够让各个项目之间的资源相融合,最终能够很好地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目的。多项目管理是一种典型的项目集群管理模式,一般来说,其可以分为两种管理方式,第一种就是项目群管理,也就是说将项目中具有共同特性的项目加以集群,再对这些群体进行统一式的管理,以此来创造大于个体项目综合的价值,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其能够为项目管理提供一个较好的管理模式,从而能够制定一个项目群管理的框架,缩小各个项目之间由于差异所存在的资源浪费,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第二种就是项目组合管理,在这里需要对企业的各类项目进行探究,让能够实现互补的项目将其组合在一起最终构成项目组合,再对这些项目组合进行管理从而能够让风险最大程度地分散,让企业遭受损失的概率大大减小,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

多项目管理相比于单项目管理来说,其不再是单单对一个项目进行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其项目之间加以组合从而能够让项目之间的资源加以调整,让其能够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力,其最先考虑的是企业需要达到的目的,然后针对这个目的找到其应该做的环节和步骤,再一步一步开展最终达到整体目的。

(二)多项目管理的特点

对多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主要拥有以下四个特点:

1.战略性:在开展多项目管理的时候,应该针对企业的当前状况制定其应该达到的目的,也就是说,其首要工作就是站在决策的层面上对公司的行为加以决策,最终制定一定的战略目标,这也就说明了多项目管理是具有战略性的。

2.动态性:多项目管理开展的过程并不是一层不变的,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随之变化,以此来保证多项目管理能够让各个资源更高地互相融合,让资源结构得以调整,最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3.最佳资源利用率:多项目管理能够将项目之间的各种资源加以融合,并且根据各个项目中的资源所需情况加以分配,最终能够对资源进行协调合理分配,让项目之间实现最优组合,取得更大的利益,让资源利用率能够最优。

4.组合整合性:在传统的项目管理当中,项目与项目之间是分割的,这就导致各个项目部门之间很少有交流,这就让其整体不能够实现统一,而在多项目管理当中,其能够让各个项目加以结合,让每个部门都能够在统一的环境中工作,最终实现信息共享,并且提高整个团队的合作能力,实现有效的沟通。

二、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降低成本,规避风险

将多项目管理应用在会计实务当中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降低项目所耗费的成本,这就需要在应用多项目管理的时候要将注意力大量地放在成本这方面,也就是说,在进行会计实务处理的时候,首先要对各个项目的成本有一个非常好的了解,然后在开展多项目管理的时候需要结合各个项目之间的成本情况来加以研究,以此来达到多项目的成本最低的目的。另外,单一的项目开展时候,在其会计实务处理的时候其风险是比较高,而通过在会计实务中应用多项目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风险,最终能够达到风险管理目的,为企业获取更大的利益,提高其竞争力。

(二)设立专门的多项目管理经理

就会计实务处理而言,其有一定的专业素质要求,而在开展项目管理的时候,其也需要根据外部情况对项目管理有一个较好的调整,这也就是说,多项目管理也需要专业性人才来针对其加以管理。所以在开展多项目管理的时候,应该设立专门的多项目管理经理,让其针对多项目管理做出一个较好的管理决策,最终提高其管理水平,也为企业的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打造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让多项目管理能够在会计实务处理中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力。除此以外,在会计实务处理中应用多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对其相关会计处理人才进行培训,这是由于社会的发展非常得快,其外部环境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所以需要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技能进行更新,以此来提高多项目管理水平,提高会计实务处理能力。

(三)加大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视程度

虽然近几年来,很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要性,也加大了对其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处理的应用,但是总体来看,我国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视程度还比较低,这就让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处理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而多项目管理体系也不够完善,最终导致了多项目管理的整体水平较低。与此同时,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视程度不够也会让多项目管理在其真正应用中所能够遵循的相关理论非常少,这都是由于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应用的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对其的相关理论研究也非常少而造成的,这就严重阻碍了我国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让其发展停留在一个阶段,不能够大幅度地得以提升。

三、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对策

(一)优先级管理

在多个项目的情况下,其中肯定会有等级的区分,也就是说项目有的非常重要需要紧急开展,而有的则可以将其放一放,所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在对这些项目进行会计实务处理的时候,应该注重优先级管理,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以及其紧急程度来进行层次划分,再对其进行划分之后,能够根据各个项目的优先顺序来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项目在实行的时候能够遵循每个项目的实现原则进行,最终能够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以及会计实务处理水平。但是与此同时,对于有的项目来说,是不需要进行优先级排序的,其能够直接开展风险管理,无论将其插在任何中间都是可以的,这都需要依照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以及项目的具体情况来实施进行。

(二)利用相关者的综合分析

在对多个项目进行会计实务处理的过程中需要看到其中各个项目之间的利益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对其加以探究从而找到各个项目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就是说,要看到会计实务处理过程中各个项目的利益者的主次区别,也就是说要根据项目的特性区分出主利益者与次利益者,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利益关系制定不同的项目管理政策,另外,在制定项目的启动时间会计处理的时候也应该注重相关者的利益关系,不能够将各个不同利益层面的项目同时开展。

(三)注重组织结构的安排

会计实务的多项目管理应用处理过程中,应该注重组织结构的安排,也就是说,在多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设立不同层次的组织结构,其主要是针对多项目管理中的不同职责所设立的,所以在开展会计实务处理的时候应该注重组织结构的安排,针对不同的组织结构设定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其中权责一致的会计监督情况,并且在最终的会计处理结果中加以反映。除此以外,还应该设立专门的会计实务中应用多项目管理的职位,让其能够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处理,最终提高多项目管理水平,并且提高企业的会计实务处理水平。

(四)建立并且完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在开展会计实务处理的时候,需要依据相关的项目管理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以及相关的处理,最终能够得出会计处理结果,所以在应用多项目管理的时候,应该建立并且完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使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让项目管理信息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完善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大大地提高会计实务处理水平,让其能够迅速地找到相关的信息并且对其加以处理,而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借助计算机等各种工具,让其能够很好地让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化,最终提高整体的项目管理水平,实现项目信息化管理,提高会计实务处理水平。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技术都需要加以更新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会计实务也一样。多项目管理的发展为会计实务处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改革方式,将多项目管理应用到会计实务中能够带来很好的效果,提高整体的会计实务处理水平,但是由于我国的多项目管理的起步较晚,其与会计实务的融合还不够成熟,所以应该加大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研究,为其创造更多的相关理论供其参考,最终提高会计实务处理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国会计实务处理的发展。在本文中,就针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找到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为我国会计实务处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提高我国的整体会计处理水平。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基于多项目管理的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契合方法研究,项目编号:JYWG2014-16;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JYWB2013-07;“产学研用”合作模式视角下培养经管类复合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KA2012-070。]

参考文献:

[1] 孙圆圆.责任会计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2] 郑育文.如何提高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会计实务水平[J].时代金融,2011(27)

[3] 许燕君.关于EPC项目财务管理中会计核算应用的探析[J].2015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作者简介:曾昕昕,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学生;通讯作者:毕鹏,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张丽婷,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

会计应用实务篇2

关键词 谨慎性原则 应用 初探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会计信息处理面临的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相关者对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会计实务中坚持采用谨慎性原则是十分有必要的,有着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目前,谨慎性原则也已经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广泛应用。可见,贯彻谨慎性原则,将对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谨慎性原则的概述

(1)谨慎性原则的定义。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对不确定性因素产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根据谨慎性原则在进行会计处理,面对多种会计处理方法的时候,需要选择最为保险和有效的方法,保持适度谨慎的态度,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估算,客观真实地提供财务信息。

(2)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我们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时候,之所以采用谨慎性原则是有着客观必然性的。谨慎性原则的提出,是会计工作者进行会计处理的需要。由于企业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其担负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责任。企业面临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面临的是一个风险和收益并存的市场,在处理这些不确定易业务时,时常需要会计工作者面对这些因素进行主观判断或主观估算,势必需要保持应有的谨慎态度,充分估算出损失以及风险,采用有效手段或方法,提供最为合理的财务信息。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1)在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方面。对各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异,基于谨慎性原则对资产进行的后续计量账务处理。对各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新准则下包括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和衍生工具形成的资产等计提的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等。资产存在减值迹象是资产是否需要进行减值测试的必要前提。如果没有明确证据标明资产存在减值,可不进行减值测试。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都应当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坏账所讲的是指企业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基于此种情况企业所出现的损失。由于目前许多企业都采用赊销方式,虽然赊销为企业带来益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一定风险,即企业可能存在货款无法回收的情况。为了防止此类事情发生,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允许按应收款余额百分比法提取坏账准备,以抵消可能对企业产生的坏账损失。采用谨慎性原则以及配比原则,企业的应收款应以将来可实现的价值为标准,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估计入账。

(2)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方面。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内基于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和配比原则对资产进行的后续计量账务处理。加速折旧法是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之一,按照谨慎性原则规定,企业不应高估收入,不应低估费用和成本。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使企业不会在开始折旧的时候低估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度,从而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由于我国许多企业的折旧率水平较低,不能适应企业技术更新的要求。因此,准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固定资产,包括因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和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

(3)在或有事项方面。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其结果依赖于其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可决定的不确定事项。根据会计谨慎性原则,对预计负债应进行确认和计量,而对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则不予确认。同样,根据会计谨慎性原则,由于或有事项的不确定性,预计负债、或有负债在财务报告附注中应予以披露有关信息,起到对财务报告的补充作用。而或有资产除非具有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外,一般不应在附注中披露。

(4)在财务分析方面。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财务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为基础,采用专门的技术和方法,对企业营运状况和成果进行的分析评价活动。在财务分析中采用谨慎性原则,将使财务分析的应用更加精准规范细化。在短期偿债能力指标评价方面,为了剔除流动比率指标中包含的不易变现的存货等对指标的影响,引入了速动比率加以补充修正,显得更为谨慎合理。在运营能力指标评价方面,对应收账款周转率为了剔除赊销退回、赊销折让、赊销折扣的影响,将“销售总额”改为“销售净额”,即用“销售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作为应收账款周转率评价指标,同样也显得更为谨慎合理。

(5)在会计实务的基础工作方面。在会计实务的基础工作方面,会计工作者应适时保持严谨、谨慎的态度,对经济结算付款合同条款的审核,对于会计业务处理流程规范操作,坚持会计流程处理的先后顺序,适时引用交叉复核,保持对异常经济活动的警惕性和敏感性。从而使得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更加扎实可靠,由此而产生的财务报告也就更加客观真实。让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尽可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三、关于谨慎原则应用的几点思考

(1)围绕谨慎性原则从制度层面和企业层面细化相关条款的可操作性。从制度层面看,当前我国所颁发的《企业会计制度》等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对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规范。例如,加速折旧法等的谨慎操作方式已经比较全面,但是对于资产发生减值的评判标准实务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可回收金额、可变现净值计算操作繁复。这样就为企业应用谨慎性原则来操纵利润留下了空间。从企业层面看,许多企业在应用谨慎性原则会计实务中,会计核算部门同企业内部相关部门缺乏配套流程和规范,如会计核算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缺乏资产减值损失的测试流程、资产组认定与减值处理流程,等等。这一问题使得具体操作增加了困难。因此,势必需要从制度层面和企业层面细化谨慎性原则相关条款的可操作性,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2)围绕谨慎性原则把握好程度的适度性。谨慎性原则有利也有弊,合理有效的应用能够促进企业如实反映财务信息的真实情况。为了避免采用谨慎性原则而带来弊端,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时候,如有相应证据表明企业不合适地应用了谨慎性原则计提秘密准备的,应作为重大会计差错给予更正。因此,应当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把不确定易或者事项按其不确定性的高低进行排序、进行判断估算。适度应用谨慎性原则,对于确认与否、披露与否,务必把握适度。因此,只有防止对于谨慎性原则的过于激进和过于保守,才能合理适度的应用谨慎性原则,才能够发挥出其真正价值。

(3)围绕谨慎性原则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当前,由于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的操作过程中,容易受到会计工作人员的个人水平的影响,从而容易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例如,企业提取减值准备的方式以及计提比例的判断均需要具备较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的会计工作人员。所以,应该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在判断“可选择性”事项以及“不确定事项”时误判错判的情况出现,使其更好地掌握谨慎性原则,更好地进行会计处理。

四、结束语

会计应用实务篇3

关键词:适度应用  会计  谨慎性原则

        0 引言

        随着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面临的客观环境和风险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市场的多变性要求会计人员不得不采用会计估计的方法确定特定会计期间的收益。为了减少会计估计的随意性,降低财务会计报告的风险,重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成为必然。现在如何理解和应用谨慎性原则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下面就此问题本人谈些看法。

        1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主要应用

        谨慎性原则在国外的应用有两种情形:一是有限应用,如美国应用谨慎性原则的方法大致为广泛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谨慎估计或有损失、不设秘密准备。二是较广泛应用,如德国、日本等,允许计提各种形式的准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都要求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可见,谨慎会计原则在我国属于有限应用情形。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呈阶段性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企业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现阶段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企业会计中的运用可以归纳如下方面:①从资产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充分预计可能的损失和费用,避免虚计资产价值。②从负债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确认与计量负债时,应避免延缓确认负债和少计负债。③从收益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收益,即在确认和计量收益时,取其迟而不取其早,取其少而不取其多。④从财务分析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是就短期偿债能力、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等进行初步分析,旨在分析谨慎性原则在中国目前财务会计中的运用情况。

        2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运用的两面性

        谨慎性原则运用体现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各个方面。但是,在所有会计原则中,谨慎性原则是最具有争议性的。

        2.1 谨慎性原则的优点 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通过适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合理确认费用、谨慎确认收入,挤干资产中的“水分”,夯实利润确定基础,使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稳健。实施谨慎性原则的好处主要体现在:①考核经营者真实的经营业绩,评价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②企业生产经营面临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实行稳健会计有利于企业增强抵御经营风险能力,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③谨慎性原则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充分估计、可以减少决策风险,因而适度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2.2 谨慎性原则的不足

        2.2.1 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由于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加之债务企业和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及持续经营状况很难认定。实际操作主观性很强,受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影响,会计信息很难验证。

        2.2.2 计提被滥用,因为资产减值准备的具体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而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两年亏损将ST处理,三年连续亏损将停止上市,上市公司就可能少提减值准备虚增利润,而有些上市公司股东为了逃避债务而多提减值准备。同时可能会产生前期谨慎后期不谨慎,或前期不谨慎后期谨慎自相矛盾的情况。

        2.2.3 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的规定,当计提减值准备时,还需补交所得税,增加企业现金流出,限制了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并且谨慎性原则与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真实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存在相冲突的方面。

        2.2.4 有的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有的资产按市价计价,缺乏一致性,当市价高于成本时资产负债表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可能会歪曲企业的年度收益状况,在短期内延缓国家税收,而且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管理者不能做出最优决策。并且在不同企业实际运用不均衡,只在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而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非上市国有企业未明确规定。

        谨慎性原则屡遭诟病,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其在实务操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以及如今演化成为部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的工具。

        3 实施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会计应用实务篇4

【关键词】 公允价值 会计实务 应用

对于会计工作来说,其计量的基础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历史成本,一个是公允价值计量基准。对于历史成本的会计计量工作来说,因为其所提供的信息不能够对未来的经济环境进行有效地预测,所以其逐渐的成为了会计工作的障碍。而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来说,其计量属性主要是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的流量。因此,其在会计实务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1. 何为公允价值

根据我国最新出台的会计准则,公允价值的定义如下:在买卖双方都对市场有全面的了解的情况下,买方和卖方在自愿的情况下,按照公平交易的原则确定买卖的价格,或者是并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可以对一项资产进行买卖,或者是确定清偿某一债务的成交价格。公允价值是一个范围十分宽广的概念,能够很好的反映交易和各个事项的内含的公允的价格,其所蕴含的信息质量具有很强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下面就对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的介绍。

2. 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2.1非货币性的资产交换活动中的公允价值的应用

非货币性的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在交换时,所使用的交换物是存货、无形的资产、股权或者固定资产等非货币性质的资产。除补价情况之外,在此类非货币性的资产交换活动中不出现货币性的资产。根据相关规定的规定,在交易双方进行非货币性的资产交换时,如果交换活动具有明显的商业实质或者能够对换入和换出的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可靠的计量,那么就应当换入资产的成本就应该是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税费,而对于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差,则应当计入当期的损益情况之中。

2.2投资性房地产活动中的公允价值的应用

投资性房地产活动就是指那些以资本增值或者赚取租金为目的的房地产活动。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对于那些具有确凿证据证明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投资性房地产活动,要对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后续计量工作。在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时,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企业能够在房地产市场之上,取得同类或者是与其相类似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和其相关的信息,以此来为判断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判断依据。第二,投资性房地产的所在地必须要具有十分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

3. 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3.1有关操作性的问题

与历史成本相比,在人才和技术等方面公允价值的要求更为严格,企业的管理成本也更高。现值技术的应用对评估师队伍的要求也极高,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还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做到诚实守信,此外,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工作较为复杂,所以其对会计人才也有较高的要求。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的会计人员和评估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都不能够满足这项工作的要求,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公允价值的运用工作。

3.2有关公允价值可靠性的问题

对于会计信息来讲,其可靠性和相关性一直难以同时满足的两个方面,通过对我国当前的现状的研究和调查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资产不能够获得公允市价,缺乏关于未来现金的流量和其折现率的信息,致使在进行判断时,常常会伴随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现值来讲,其具有很大的主观估计成分。对于任何一种计量方式来讲,绝不能够以牺牲其可靠性来发挥其作用。

3.3关于盈余管理的问题

因为公允价值变动的情况会被计入到当期的损益情况之中,所以通常的收益观念发生了改变。例如,对于交易性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来说,其如果发生变动就会产生一定的利益或损失,这一情况将会改变会计实务中短期投资只确认减值而不确认升值的情况。当前,对于公允价值的确认工作来说,其仍旧是一个具有到一定难度的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之下,公允价值都是一个估计的结果,在会计实务才做中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当成操纵利润的工具。此外,因为会计准则具有十分明显的经济后果,所以不同的会计准则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能够不同的主体利益产生影响。当前,如何保证公允价值具有合理性,避免其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已经成为了一个被社会所广泛关注的问题。

4. 优化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措施

4.1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数据库

如果要想更好的获得关于现金流量的相关信息,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数据库。对于企业来讲,其有关于已经实现的收益的数据往往是预测企业未来收益的重要依据,对于预测未来的现金流来讲,过去的现金流的数据是预测工作的重要数据。因此,时效性强且信息容量较大的数据库,方便工作人员的工作。

4.2要不断的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可以指导,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道德水平的会计人员是保证公允价值正常使用的有力保障。因此,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必须要不断的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通过经验交流会、学术讲座等活动,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能够更好的胜任其所肩负的工作。此外,还要开展情感教育,以此来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增强其诚信意识。最后还要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对出现违规行为的人员要予以严厉的惩罚。

4.3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利润操纵行为

首先,在制定会计信息生成规则时,应该以“保护信息使用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和“会计信息不对称”为出发点,对制度进行合理的安排,确保规则具有科学性。此外,针对企业可能会利用公允价值来创造利润的情况,在制定相关的考核指标时,要将已经实现的收益和为实现的收益进行分开考核。积极的公开有关公允价值的信息,要根据相关项目的对各个收益的来源和变动进行划分。其次,因为会计造假的违规机会的成本要比其预期收益低,所以相关机构可以考虑严格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以此来对会计造假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防止出现会计造假行为。

结束语:

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关于操作性的问题,关于可靠性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在会计实务中应用公允价值,就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强化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司兆丽, 王海军. 浅谈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利弊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14)

[2] 徐伟伟.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有效性及应用经济后果研究[D]. 山东科技大学, 2010 .

[3] 王棣华,花婷婷. 事件推动会计准则的完善[J].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4] 贾云义,陈凤玲. 浅析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J]. 北方经济, 2007,(24) .

[5] 王红梅,刘学. 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以中国人寿为案例的分析[J]. 长春大学学报, 2008,(11) .

会计应用实务篇5

一、谨慎性原则概述

谨慎性原则指的是在会计核算之中,尽可能预算出企业风险可能会导致发生的损失、负债等等;而尽少进行资产、收益的费用预估。此原则是在保守主义的风格下衍化而来,都是为了将企业风险控制在最低范围,使得出的结论在最低期望值下存在,对风险作出充分反映和准备。谨慎性原则通过会计确认是否和当期消息有关,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事前谨慎性。事前谨慎性是指在固定资产或消耗品中,通过加速费用确认或推迟收入,持续低估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二是事后谨慎性。盈余当期消息的性质和盈余反映速度有直接关系,但是反映亏损负债比反应盈利收入要快。这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会计在建立报表时做的会计确认是否和当期消息有关。事情谨慎性只应用了在企业消耗资产寿命开始时的阶段,事后谨慎性应用了资产未来价值的预期信息,它们其实会造成不同利益团体的不同成本和收益。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实际应用

会计在编写企业报表时,会在很多科目上运用谨慎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加速计提

固定资产折旧在真实资金上的反映是按会计周期逐渐减少的,而会计为了遵循谨慎性原则便需要在编制报表的过程中,加速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曾制定的方法为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在此之外为了方便企业尽快收回投资成本加速发展,还规定企业可以将固定资产在一定范围内加速折旧,使用较多的两种方法是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二)坏账准备的计提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做账上的一项具体运用则是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采用备抵法定期估计坏账损失,提取坏账准备。企业对于此科目多用自身习惯与经验来采取坏账计提核算,根据谨慎性原则,企业可以灵活确定此科目的计提金额,以达到预防坏账风险的目的。

(三)或有事项的披露

或有事项是指过去发生的交易,其结果需要由未来是否发生交易或事项来决定的不确定事项。因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在遵循谨慎性原则的前提下,企业的会计需要充分考虑到或有事项发生的机率从而确定会计核算里的信息披露与资金计入,从而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四)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对于计价采用实际成本核算发出的存货,主要方法有先进先出、加权平均、后进先出和个别计价法。但是先进先出法如果处于通货膨胀时期,就会导致本期核算的存货成本低于本期真实的市场价格,造成虚假利润。因此在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上,参考谨慎性原则,应该在特殊情况选用针对性的方法。

三、可能存在的不足和漏洞

(一)对于谨慎性原则的把控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而它与做为会计核算基础的权责发生制在价值与目的上却常常有矛盾的地方,这就导致了企业会计常常在编制报表时发生错误。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采取应收应付制度记录财务状况,然而应用谨慎性原则下这样的记录有可能会导致虚收现象,这是谨慎不足的表现。而有的企业会计因过度遵守谨慎性原则,采取保守主义,在企业的固定资产或者坏账计提的做账中压低资产收益,过度抬高负债,造成信息误导的局面。

(二)影响会计人员进行谨慎性原则来判断的因素

谨慎性原则还避免不了主观臆测性的影响。在经济市场风险之下,市场风向不停变化,人们无法通过计算精准的确定其变化规律。除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之外,不可避免的会运用到个人经验和判断。因此职业会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谨慎性原则,减小账面与实际金额的差异大小。

(三)与所得税征收目的的冲突

所得税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并且作为中国第二大主体税种,它还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企业所得税只对利润征收,因此在确认计量时有多计入资产,少计费用负债的倾向。但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负债和费用等等。因此谨慎性原则和缴纳所得税在目的、金额、性质上无法调和。

四、如何在会计实务中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对于市场经济的风险把控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其作为会计核算的原则之一又存在不可忽视的漏洞。为了提高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实现会计制度的规范完整化,我们可以采取必要对策在其核算中加以控制,尽量将谨慎性原则自身存在的制约因素约束在最小范围内,同时让其优点发挥出最大作用。如何在会计实务中合理应用谨慎性原则,我们将就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对各项原则的使用顺序进行安排

决定一项会计核算的结果是费时费力的,其中会运用到多种方法以及原则。当两项原则冲突时,根据具体情况来合理安排使用顺序是较为稳妥正确的方法。例如在进行企业经济风险评估时,便可将谨慎性原则放在第一位,以所有可能存在的亏损与风险作为重点项目核算。但是在核实检测企业资金财产时,便优先遵循客观性原则,保证企业资金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这样方能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和高质量。

(二)会计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

如今的经济环境飞速发展,会计体系也在不断地更新完善之中,会计人员在常规学校所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经常会随着体系发展而失效,因此提议会计从业人员经常接触会计的理论更新,培养自己的终生学习习惯;达到在会计岗位之中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灵活运用会计原则,熟练正确的解决企业业务流程的目的。会计人员需要不断填充自己的知识,才能在符合当下经济市场的情况下运用好谨慎性原则。

(三)会计系统管理制度与监督制度的加强

如今的监管体系依然存在不足,因此在谨慎性原则也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与个人会通过漏洞牟取私利,所以规范会计管理体统十分必要。监督与管理相辅相成,若在监督体系下尽可能完善规范,也从另一方面约束了会计管理系统的漏洞。反之两者若合作造假,也是难以防范的一条经济犯罪链。建议更加透明化会计监督与审计,除了加强两者的规范和严格性,也可以加大对两者的惩罚制度,相关执行机构定期对企业的审计报告进行监管;若发现了造假行为,及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只有在一整个完善运行的会计制度之下,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才能发挥出最合适的功效,亦不会被有心之徒拿去作为违法乱纪的工具。

五、结束语

会计应用实务篇6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表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除在基本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了概念外,还在许多具体会计准则中也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一)对实质重于形式的概念性规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本准则第四条又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如果企业反映的某项资产或费用,负债或收入仅有法律形式上的依据,但不是其经济实质,则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就是虚无的,会计报告使用者就无法据此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或造成决策者的决策失误。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具体经济业务上的规定。在各个具体会计准则中基本上都明确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最为明显的主要有以下一些:

1、关于融资租赁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规定,将承租人租赁的资产分为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企业应将融资租入资产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2、关于金融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规定,企业应按实际利率(而非票面利率)核算摊余成本和各期利息费用。并要求将一些初始成本极少甚至无初始成本的衍生金融工具也纳入资产、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3、关于合并财务报告的范围。《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告》规定,合并财务报告的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而控制应该是实际意义上的控制,而不仅仅是法律形式上的控制。

4、关于发行的非衍生金融工具。《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规定,企业发行的非衍生金融工具包含有负债和权益成份的,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将负债和权益成份进行分拆,分别进行处理,预期将赎回的优先股确认为负债。

除上述规定外,在其他具体会计准则中均有与之相适应的规定,比如各项资产的确认,在各资产会计准则中都规定了除满足相关资产的定义外,还规定与各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等。在收入的确定上,《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应当同时满足五个条件,其中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企业是否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买方等。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实践中应用

(一)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应收账款保理业务是指应收账款权利主体将其所拥有的应收账款按照交易合同的规定出售或转让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获取现款的行为。按交易合同条款又称之为应收账款出售、应收账款转让、应收账款贴现等,应收账款保理业务的一般处理程序:首先,买卖双方签订交易合同或协议,确定应收账款的对象(即应收单位)、应收金额和收款费用等,其次,卖方向买方移交收款依据等;其三,买方按应收账款的一定比例(一般为70%左右)向卖方预付现款;最后,由买方(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应收账款的客户收取货款。款项收回后,买方可能直接收入自己的账户,并将金额付给卖方;也可能收入卖方指定账户,再由卖方将预收款退给买方。出售的应收账款可能附有追索权,也可能不附追索权。

此项业务,从法律形式上看,应收账款已经出售了,但实质上是否真正出售,还需要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作出判断,判断的标准:一是看应收账款的收益是否转移,应收账款收益,主要是指提前收回应收账款所获得的投资收益或其他资金使用收益。二是看应收账款的风险是否转移,包括应收账款延期收回的损失和坏账损失等。只有通过实质性判断,说明应收账款的风险和报酬都转移给了买方,卖方企业才能终止应收账款的确认,否则不能转销应收账款,所收买方的预付金额应确认为一项负债。

例题1,A公司将其部分延期期限为6个月的应收账款500万元,于2007年1月1日签订合同卖给B商业银行,合同有关条款的内容如下:

(1)A公司保证提供收款的真实有效证明材料。

(2)合同经双方签字生效时,B公司按应收账款总额的70%支付给A公司。其余款项于2007年3月31日。

(3)合同收款手续费,B公司按合同标的总额的3%计算,在首笔付款中扣除。

(4)A公司继续管理其应收账款,B公司协助催收,所收回合同内的应收账款存入A公司在B公司银行开立的专户。

(5)应收帐款到期不能收回,A公司按再次延期的款项支付B公司利息12%;如发生坏账损失A公司承担90%,B公司承担10%。

要求:A公司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作出会计判断和会计处理。

解:1、按实质得于形式原则判断是否转销应收账款。

(1)应收账款收益权判断,由于应收账款收回后仍存入A公司在B银行开立的专户,所实现的存款利息等收益仍由A公司所有,这说明应收账款的收益权并没有转移。

(2)应收账款流动性风险判断,根据交易合同规定:应收账款到期不能收回时,A公司应按合同金额向B公司支付年利率12%的利息,这说明应收账款的流动性风险没有转移,仍由A公司承担。

(3)应收账款坏账风险判断,根据交易合同规定:如果应收账款发生了坏账损失,A公司承担90%,B公司承担10%,这说明应收账款的大部分坏账风险仍保留在A公司,说明绝大部分的坏账风险也未转移。

综上所述,A公司虽然从形式上将应收账款卖给了B公司,也取得了合同规定的价款,但实质上该应收账款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没有转移出去。因此,A公司取得B公司的款项实质上是以应收账款为押金的融资性质,A公司不能转销应收账款,所收B公司的款项应作短期借款入账。

2、A公司会计处理:

(1)2007年1月1日收到B公司首笔付款时

收款金额:500×[70%-3%]=335万元 B公司承担损失额:500×10%﹦50万元

借:银行存款 3350000

财务费用 150000

贷:短期借款 3000000

应收账款 500000

(2)2007年3月31日收到B公司余款时

借:银行存款 1500000

贷:短期借款 1500000

(3)若应收账款到期如数收回时

借:银行存款 5000000

贷:应收账款 5000000

同时,归还银行借款

借:短期借款 4500000

应收账款 500000

贷:银行存款 5000000

(4)若应收账款到期只收回60%,其余再延期6个月

①收回款项时(收回金额=500×60%=300万元)

借:银行存款 3000000

贷:应收账款 3000000

②计提利息时,(500-300)×12%×6÷12=12万元

借:财务费用 120000

贷:应付利息 120000

③收回延期应收账款时

借:银行存款 2000000

贷:应收账款 2000000

④归还银行借款本息时

借:短期借款 4500000

应收账款 500000

应付利息 120000

贷:银行存款 5120000

(5)若有确切证据表明延期部分应收账款成为坏账时

①  确定坏账时

借:管理费用 1800000(2000000×90%)

短期借款 200000 (2000000×10%)

贷:应收账款 2000000

②  归还银行借款时

借:短期借款 4300000

应收账款 500000

贷:银行存款 4800000

(二)售后回购业务。售后回购,是指购销双方签订交易合同或协议,销货方将产品卖给购货方,并收取货款,同时双方又签订一份回购合同,销货方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价格从购销方手中买回原产品的一种经济行为。该类业务在房地产企业和大型设备生产企业中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

售后回购业务从法律形式上看是两项经济业务,一项是产品销售业务;另一项是商品采购业务。两项业务在形式要件上都符合销售或采购行为,但实质上是否真正实现了销售,应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加以判断,判断的标准:一是商品的管理权是否转移;二是商品在出售后的收益是否转移,商品的收益主要是指商品在出售之后的增值;三是商品的风险是否转移,包括商品的损失风险和商品的降价风险等是否转移等。只有当与商品有关的风险和报酬都实质上转移给了买方,卖方才能确认收入,否则不能确认收入,所收款项只能确认为负债。

例题2,A房地产公司将自己建成的4栋房屋以800万元的价格销售给C公司,双方签订交易合同的主要条款为:(1)2007年1月1日,C公司支付房屋价款800万元给A公司;(2)A公司负责该房屋的日常管理、维护和使用工作;(3)A公司承诺到2009年12月31日,不论房地产市场怎样变化,一定以992万元的价格购该房屋,C公司不得自行转让。

要求:A公司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作出会计判断及会计处理。

解:1、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判断该项业务是否属于商品销售业务。

(1)房产管理权判断。该房产在销售后,仍继续由A公司负责日常维护管理和使用,说该房产的管理权并没有转移。

(2)房产收益权判断。该房产到2009年底,A公司以992万元回购,该房产价格涨得再高,其好处C公司得不到,说明房产的收益权仍留在A公司,没有转移。

(3)房产风险判断,该房产A公司按规定时间、规定价格回购,不论房产造成何种损失或价格下跌等,与C公司无关,说明房产的所有风险也没有转移。

综上所述,A公司销售的该房产,还保留了与销售资产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管理权,并对该资产实施控制;该资产的风险和报酬也并没有实质性转移。因此,A公司不应

确认销售收入,所有价款只能作负债入账。

2、A公司房产销售的会计处理

(1)2007年1月1日收到C公司价款时

借:银行存款 8000000

贷:长期应付款——C公司 8000000

(2)每年计提利息时(假设该款用于生产经营活动)

年利息=800×8%=64万元

借:财务费用 640000

贷:长期应付款—C公司 640000

(3)2009年12月31日房产回购付款时

借:长期应付款——C公司 9920000

贷:银行存款 9920000

(三)资产租赁业务。资产租赁,是承租人按规定向出租人支付租金,以获得某项资产使用权的一种经济行为。租赁按其资产的风险与报酬是否转移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承租人租赁资产是否确认为资产入账呢?应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确定它是否属于融资租赁资产,而判定为融资租赁资产的具体标准:1、购买权,即租赁期满时,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其购买价款将远低于其公允价值。2、租赁期,即租赁期限占租赁资产使命寿命的绝大部分。3、租金数额,即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4、资产使用范围,即租赁资产在一般情况下,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例题3,A公司于2007年1月1日向D公司租入一套数控机床,该机床的买价值500万元,使用寿命为5年,双方人同签订了一份资产租赁合同,合同的主要条款如下:1、设备租赁期为5年。2、租赁期内A公司于每年年末支付租金132万元;3、租赁期满,在A公司支付了全部租金的条件下,数控机床的所有权无偿转让给A公司。4、租赁期间,由A公司负责数控机床的日常维护。D公司不承担任何费用。

要求:A公司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作出会计判断和会计处理。

解:1、该租赁资产是否确认资产入账的判断。

(1)机床管理权判断。在租赁期间A公司承担数控机床的日常维护和使用,说明与资产相关的管理权已转移给了A公司。

(2)机床收益权判断。该机床合同规定,A公司每年年末支付固定租金132万元,除此之外,设备的生产收益、涨价收益全部归A公司所有,说明机床的收益权已转移给了A公司。

(3)机床风险承担判断。只要A公司每年支付租金132万元,付清全部租金总额660万元后,数控机床的所有权转移给A公司,无论机床的维修费、损耗及跌价损失等均由公司承担,说明该机床的风险已全部转移给了A公司。

综上所述,租赁合同生效后,与数控机床相关的风险和报酬都已转移给了A公司,因此,A公司应将机床确认为资产入账。

2、A公司租赁机床的会计处理

(1)租入数控机床时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资产 5000000

未确认融资租赁费 1600000

贷:长期应付款——C公司租金 6600000

(2)每年支付租金时

借:长期应付款——C公司租金 1320000

贷:银行存款 132000

(3)每年摊销未确认融资租赁费时(假设按直线法摊销)

借:财务费用 320000

贷:未确认融资租赁费 320000

(4)租赁期满,付清租金时

借:固定资产——生产用数控机床 5000000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资产 5000000

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正确理解和把握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熟练地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运用于各项具体会计业务之中,对于正确地开展会计核算,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准确,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希望本文对广大会计实务工作者正确学习和应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版。

3.《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讲座》,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作者信息:

姓名:黄德祥

单位:湖南冷水江市财政局 高级会计师 注册会计师

联系电话:0738-5217229

会计应用实务篇7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实务应用;注意事项

在会计定义中的谨慎性是指企业在对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当的谨慎,既不应该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应该低估负债和费用。谨慎性原则是针对一种不确定的情况来说的,对于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会计人员不需要过于使用谨慎性原则。而当面对不是很确定的交易或事项时,正像有一句俗话“凡事先往坏处想”,会计人员应该充分预计该项交易或事项能发展的最坏事项并进行会计记录,但是这样的记录需要合理预计,这就需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专业道德。

在会计实务中谨慎性的应用主要有:一、存货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按照谨慎性原则,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后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使存货计价更加接近于当下市场价格。如果采用先进先出法,由于物价的波动,通货膨胀等原因,造成先前的进货价不能贴近现下价格,造成成本,利润的误差。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主要有一般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根据固定资产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大多数固定资产在寿命的前段时间折旧更快,所以采用加速折旧法,反之一半采用一般折旧法,符合谨慎性原则。三、金融资产中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账款由于是由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在满足减值损失条件,即确有证据证明上述三项资产发生减值时,应提取减值准备,使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账款能够贴近其真实价值,避免呆帐坏帐,虚增利润。四、待处理财产损益要当年处理完毕,存货和固定资产应当定时进行盘点。盘点人员和管理人员应该进行职务分离,如果盘点结果与账面结果不符合,应查明原因,并且根据企业的规定交由股东大会、董事长或经理批准,在期末前处理完毕。这样保证了企业存货和固定资产做到账实相符。五、债务重组时,只能确认债务重组造成的损失,不能确认债务重组造成的收益,收益项需计入资本公积中,而企业债务重组造成的损失则计入营业外损失类科目,影响当期利润。六、在企业提供劳务后结果不能进行可靠预期时,不能将合同约定的收入计入利润表,应按照以下两种情况处理:1、如果判定劳务成本能够得到补偿,将已发生的劳务成本数计入收入,同时结转劳务成本。2、如果判定劳务成本不能得到补偿,不计收入,将发生的劳务成本计入费用,作为当期损失。3、如果判定只有部分劳务成本能够得到补偿,则只将能够得到补偿的劳务成本计入收入,劳务成本计入费用,不能得到补偿的劳务成本则作为当期损失。

谨慎性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谨慎性原则贯穿整个会计估计计量过程。谨慎性原则保证了会计确认的稳妥合理,会计计量方面,谨慎性原则保证了既没有高估资产和收入,也没有低估负债和费用。谨慎性原则同时保证了财务报告的真实和客观,特别是风险信息的披露。可以说,谨慎性原则是保证公司财务信用和利益相关者信心的关键会计信息质量要素之一。然而,谨慎性原则也存在不利的一面。随着企业的发展,谨慎性原则应用范围相应扩大。使得有人可以利用谨慎性的主观因素调节利润,使会计信息质量受到影响。而在会计核算中,如果会计人员以谨慎性为理由故意压低资产和收入,抬高负债和费用,会导致企业利润小于其实际数,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从而导致利益相关者的误判。以上市公司为例,有些上市公司需要业绩时,不会计提减值准备。而当有些上市公司发展不景气时,会利用谨慎性造成前期亏损,后期盈利的假象,提高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哄抬股价。另外,谨慎性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要素存在一定矛盾。谨慎性强调谨慎确认利润,在可能利润比较大的情况下,谨慎性可能与可靠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有一定冲突。在谨慎性原则下,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价方法与历史计价法也有一定的冲突。

会计应用实务篇8

[关键词] 谨慎性原则 会计实务 应用

一、谨慎性原则在资产减值中的运用

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存货减值准备、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

(1)谨慎性原则在存货减值准备中的运用:在会计期末,存货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当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成本计量;当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量。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跌至成本以下时,表明该存货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低于其帐面金额,应将这部分损失从资产中扣除,计入当期损益,否则会出现虚增资产的现象。

(2)谨慎性原则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中的运用:由于当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使用,使得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仅有有形损耗(自然磨损),还有无形损耗(技术陈旧引起的减值)。因此企业应当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的,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借记营业外支出,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样在报表中反映出来,使 虚增的资产和损益都得到了真实的反映。

(3)谨慎性原则在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中的运用: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是会计核算制度根据会计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近期上市公司通过收购关联方的无形资产交易来达到转移资产或增加收益的情况下,该项规定的出台就显得相当的必要。由于无形资产较大一部分系新技术、新发明等更新周期较快的技术产品,其更新周期相对于其他实物资产来说更短一些,无形资产入帐时估计的摊销年限较难准确确定,因此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时计入营业外支出不仅夯实了资产,也防止了利润的虚增。

二、谨慎性原则在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确认中的运用

会计制度对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专门借款的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给予了严格的界定,当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企业为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才能开始资本化,三者缺一不可:(1)为购建固定资产的资产支出已经发生;(2)借款费用已经发生;(3)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对借款费用暂停资本化的条件也作了明确的规定,当中断的原因为非正常的中断而不是正常的中断,并且中断的时间较长(连续超过3个月以上)。对利息资本化金额的限额的规定(即每期允许企业资本化的利息金额应当以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为限,不得超过当期专门借款实际发生的利息金额)。可见长期以来不少企业把以购建固定资产的名义借入的款项不正确进行固定资产资本化,而将发生的利息全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或全部计入财务费用的情形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这对真实反映企业当期会计利润和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谨慎性原则在债务重组中的运用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可能因为经营管理不善或受外部各种因素的不利影响,导致盈利能力下降或经营发生亏损,资金周转缓慢,出现暂时的资金短缺,难以按期偿还债务,这就需要进行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无论是债权人还是债务人,均不能确认债务重组收益,发生的重组损失,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在附或有支出的情况下,我国会计制度采用了谨慎的做法,在债务重组日,债务人将或有支出包含在将来应付金额中,据此计算应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在重组日,应将重组债务的帐面价值与含有或有支出的将来应付金额进行比较,大于部分作为资本公积。债务重组的帐面价值为含有或有支出的将来应付金额,在或有支出实际发生时,作为减少债务的帐面价值处理。如果修改后的债务条款中涉及到或有收益的,或有收益不包括在债权人的将来应收金额中,待或有收益实现时,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由此可见,无论是债务重组收益还是确实无法支付的债务都计入“资本公积”,不再计入企业的损益,使企业的会计利润更接近真实水平,计算利润时谨慎性更强。

四、谨慎性原则在或有事项确认中的运用

企业在会计中经常会面临某项不确定的情形,需要会计人员作出职业的分析和判断,企业会计制度在此也采用了谨慎的作法,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同时对或有事项确认为负债的条件作了明确的规定:如果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企业应当将其作为负债:(1)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2)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3)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或有事项才能确认为负债。如果企业清偿因或有事项而确认的负债所需支出全部或部分预期由第三方或其他方补偿,则补偿金额只有在基本确定能收到时,才能作为资产单独确认,确认的补偿金额不能超过所确认的负债的帐面价值。对或有资产的披露也是如此,或有资产一般不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但或有资产很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形成的原因;如果能够预计其所产生的财务影响,还应当作相应的披露。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或有资产披露时,企业应当特别谨慎,不能让会计信息使用者以为所披露的或有资产肯定会实现。

上一篇:煤矿安全管理总结范文 下一篇: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范文